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2024-05-23

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共18篇)

篇1: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诗词大全

月夜

作者:华山老人朝代:唐体裁:七绝 涧水泠泠声不绝,溪流茫茫野花发。

自去自来人不知,归时常对空山月。

篇2: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月夜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小醉初醒月满床,玉壶银阙不胜凉。

篇3:《春江花月夜》赏析

这首优美的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 但作者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全诗三十六句, 四句一换韵, 结构严谨精巧, 自然天成。《春江花月夜》句式上大量采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 起承转合, 前后呼应, 婉转谐美。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 以错杂显变化, 一唱三叹, 韵味十足。全诗语言优美自然, 声韵和谐, 节奏感强, 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 含蕴隽永, 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显示了诗人高超独特的艺术创造手法。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造方面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赋予了全新的含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幽美景色的描绘, 展现了远方游子在春江花月的夜色里面对着良辰美景, 不禁生发出对宇宙无尽、人生短暂的感慨, 抒发了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里天各一方的惋惜之情。由“月光”这条贯穿性的线索将对人生的哲理性思索和思妇、游子紧密联系起来, 将诗情、画意和哲理巧妙融合, 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全诗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缥缈的月色里, 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 吸引着读者去探寻美的真谛。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诗篇以《春江花月夜》为题, 令人心驰神往。诗的开头先以大笔挥洒, 从春江花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 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 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 气势恢弘。“生”字赋予明月和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接着轻轻挥洒一笔, 从细处点染月色迷茫、浸染春江花林的奇妙效果:“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八句由大到小, 由远及近, 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 使得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诗人在感受这月色中烟波浩淼、透明纯净的春江美景的同时, 情不自禁地由月色笼罩的纯净世界, 引发出对似水年华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神思飞跃, 由时空的无限, 洞悉着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 表现出一种更深沉寥廓的宇宙意识, 同时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探问。诗人似乎在无须回答的天真提问中得到了满足, 然而毕竟年华似水, 一去难复返, 由此也不禁感慨道:“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此句从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悼惜慨叹中翻出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而人类绵延久长的历史却如宇宙永恒存在。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慨叹正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从“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 转而叙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明净的诗境中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托物寓意,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漂泊不定;“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二句互文见义, 离愁别恨不只发生在一家, 由此诗人提出了这样的设问。“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上承“何处”句, 诗人从咏月着眼, 把“月”拟人化, “徘徊”“卷”和“拂”字字传神, 以孤月的徘徊不定、月色的拂卷不去来烘托思妇半夜徘徊、难以驱遣的惆怅之情。“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最后八句以落花流水、残月满江烘托游子眷恋春光、思念家乡的深情。“沉沉”二字渲染了游子的孤寂;“无限路”加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着笔, 而又以月光统摄群像, 描绘了江水、波光、沙滩、夜空、芳甸、花林、飞霜、白云、青枫、扁舟、妆楼、镜台、海雾、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等一系列景象, 画面秀美, 意趣盎然, 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令人回味无穷。

篇4:《春江花月夜》赏析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水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呼应《春江花月夜》的题目。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的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情绪,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而是充满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天上,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将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景,引出下面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借景抒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又平添几多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闲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之情。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色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月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上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它是“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也是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诗人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特意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是诗人跳动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明月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妆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同时,此诗还探讨了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这样带哲理性的问题,反映了青春的美好、造化的神奇,表现了初、盛唐社会中,人们热爱生活的心理状态。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现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韵律婉转悠扬,节奏感强,一唱三叹,余味无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篇5: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月夜二首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 蹋月看流水,水明摇荡月。

草木已华滋,山川复清发。

褰裳伏槛处,绿净数毛发。

篇6: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月夜,月夜文天祥,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诗词大全

月夜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月到中天云划开,断桥幻出玉楼台。

夜深一鹤掠舟过,疑是坡仙赤壁来。

篇7: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早秋月夜,早秋月夜雍陶,早秋月夜的意思,早秋月夜赏析 -诗词大全

早秋月夜

作者:雍陶  朝代:唐  体裁:七绝   身闲伴月夜深行,风触衣裳四体轻。

为见近来天气好,几篇诗兴入秋成。

篇8: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 始创者被认为是或陈后主或隋炀帝, 现今留存的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外, 还有隋炀帝等人的作品, 但不管从内容还是意境都无法与张诗相媲美, 所以说, 是张若虚赋予了《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真正的艺术生命。《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民乐的代表、古典十大名曲之一, 最初为一首琵琶独奏曲, 名为《夕阳箫鼓》, 明清时被广泛传播, 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 (1820年前) 与吴畹卿 (1875) 的手抄本, 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 曲名《浔阳琵琶》, 全曲共十段, 分别为:一、江楼钟鼓, 二、月上东山, 三、风回曲水, 四、花影层叠, 五、水深云际, 六、渔歌唱晚, 七、回斓拍岸, 八、桡鸣远懒, 九、欸乃归舟, 十、尾声。之后在1925年, 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又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 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后来产生了由徐景新编词、编曲的声乐曲《春江花月夜》, 此曲在中国传统的优美旋律基础上, 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花腔技巧,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使此曲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二、声乐曲《春江花月夜》的结构

声乐曲《春江花月夜》为再现三部曲式, 结构类似于西洋歌剧中的返使咏叹调的A B A形式。全曲一开始是一段人声模仿箫声的引子, 旋律清新优美。A段基本沿用器乐曲第二段“月上东山”的旋律, 但为了便于演唱和发挥人声优势, 对于原器乐旋律稍作简化, 更加衬托出深远的意境和唯美的景色。A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 歌词为“江上明月升, 江畔花如锦, 春潮随波千万里, 夜色沁人心”。形象地描绘出江天一色、孤月当空的美丽景象。第二部分没有歌词, 旋律全部由“啊”字唱出, 仿佛是对这一自然美景的吟颂赞美和自我陶醉。B段分为三部分, 这部分最大的特点在于旋律全部由“啊”唱出, 并加入具有西洋特点的花腔段落。第一部分是一个类似间奏性的旋律, 平静典雅、质朴明快, 为后面的花腔部分做了平稳的铺垫。第二部分风格突变, 灵巧的花腔和动感的节奏与前一部分的柔美抒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曲最出彩的乐段, 速度、力度、音型的变化使音乐充满活力, 赋予了全曲灵动的神韵和气质。第三部分用独立的器乐演奏把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的景象表现地淋漓尽致, 一步一步将全曲推向了高潮。A’段是全曲的高潮所在, 这一部分对A段的主题进行了再现, 但是力度却比A段更强, 使美丽的景象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刻画, 仿佛被皎洁而迷茫的月光笼罩着一般, 使人身临其境, 并引出了听众无限的遐想, 耐人寻味。

三、演唱声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咬字

歌唱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甚至, 歌唱比语言更能真切地表达人的情感。所以, 清晰的咬字对于歌者来说尤为重要。声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歌词并不多, 但要准确到位的演唱出来却并非易事。在演唱时, 要注意“江”、“明”、“锦”等字的发音。咬字时一定要注意“字头”、“字腹”、“字尾”的唱法。字头要唱得轻巧灵活, 之后, 立即唱出字腹, 然后保持这个字韵母的发声状态。

在演唱中国作品, 尤其是用美声唱法演唱时, 首先要把歌曲的内容交代清楚, 这就需要把歌词唱得清晰而准确。同时应根据汉字的语言和语义特点, 在演唱中作特殊的处理。在演唱《春江花月夜》时, 我认为可以根据整首作品的风格适当加入一些滑音, 以求更加完美和到位地表现这首歌的意境和古人的智慧。因此, 准确细腻地处理“字”, 会使演唱更具表现力, 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2、气息

《春江花月夜》的歌词源于张若虚的古诗《春江花月夜》, 但又与原诗有很大不同。可以说, 这首歌简单的几句歌词是对张诗的精确提炼和意境的高度概括。

在演唱时, 歌曲的句法和歌词的韵律要紧密配合。前两句“江上明月升, 江畔花如锦”要一句一呼, 第三句“春潮随波千万里”如果能一气呵成最好, 如需要吸气, 应当从“随”字后面换气, 如果在“潮”字后面换气会给人断句的感觉, 破坏了歌曲的连贯性。第四句“夜色沁人心”用一口气即可完成。接下来的“啊”字是非常具有抒情性的, 演唱时气息要吸的深, 使气息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才能有力的支持“啊”字, 为了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演唱“啊”字时要做到情感的先现和延留。唱之前整个人仿佛已经陶醉于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之中, 唱罢要表现出对美景的留恋之情。花腔部分是整首歌曲的难点所在, 也是吸气技巧最高的乐段。演唱时, 气息要吸得快而深, 运用时要灵活, 不能死板僵硬, 否则花腔唱出来就显得过于笨重, 不但不能很好地表达歌曲内容, 演唱者自身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影响接下来的演唱发挥。歌曲最后是对一开始的再现, 但是又与第一部分所要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演唱时要注意与第一段进行力度方面的对比, 做到 (f) 的力度要求。

3、情感

《春江花月夜》取材于张若虚的古诗《春江花月夜》, 在表现情感时, 自然也要遵循原诗作的含义和意境。张诗借助春、江、花、月、夜等景物的描写, 不但赞叹了大自然的秀丽景色, 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景物与人类的感情相结合, 表达了人类追求美的真谛和人生哲理的美好愿望, 从而赋予了这些景物以新的含义, 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演唱时要在这种美好情感的带领下, 将作品完整的演绎。歌曲一开始, 情感处于平静阶段, 仿佛是被美好的景物所吸引而发出的由衷赞美。演唱时, 要将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展现在听众面前。第二部分的情感表达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 跳跃的音符和动感的节奏彰显了一种灵动、欢快的情绪。演唱这部分时, 要使自己的心情更加激动, 用诙谐而活泼的演唱赋予江水、天空、白沙、花林等景物以鲜活的生命力。最后一部分也是全曲情绪高潮之所在, 虽然是对A段的重复, 但其所赋予的情感内涵已经改变。在这些美好而含蓄的景物中, 蕴藏着诗人热烈而深沉的情感。演唱时, 要注意这种内在情感的表达, 不宜唱的过于宣泄。

四、诗与乐的完美结合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不但经济发达, 文化艺术也高度繁荣。唐诗更是唐朝文化艺术的光辉写照。《春江花月夜》作为唐诗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不但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而且还把对人生哲理的追求贯穿诗中, 折射出古人的智慧。

《春江花月夜》最早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 明清就早已流传了, 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 (1820年前) 与吴畹卿 (1875) 的手抄本。现在我们虽然不能听到唐人是如何演绎它的, 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今人对此曲的阐释也会沿着古人的精神轨迹将其发扬光大。声乐曲《春江花月夜》虽然没有将全诗引入歌词, 但看似简短的几句歌词却是对张诗的高度精简和概括, 配之以动人的旋律, 完美地表达了唐诗《春江花月夜》深邃的意境和哲理。

五、结语

一首《春江花月夜》承载着大唐遗韵传唱了千余年, 唱出了从古至今多少人的愁绪和感慨。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 《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出现, 这不能不说明此作品的伟大之所在。中华民族音乐艺术之瑰宝, 像无数个明珠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摘要: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所写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意境优美的乐府诗, 韵律婉转流畅, 语言清新优美, 是在我国流传了千年而不衰的千古绝唱, 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美誉。后被改为民族管弦乐曲和声乐曲, 成为音乐史上难得的佳作。

关键词:唐诗《春江花月夜》,音乐与诗歌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

[2]、石惟正.《声乐教学法》,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年1月.

篇9:《春江花月夜》意境赏析

一、归纳意象,还原画面

全诗前八句中的意象分别有:江水、大海、明月、潮水、月光、芳甸、花林、霰、流霜和沙汀。在这十种意象中,江、月无疑是核心意象。大海、潮水的选择是为了衬托出江流的广阔与渺远,给人营造出一种阔大无边、横无际涯的感受。芳甸、花林、霰、流霜、白沙的使用则全部是为了映衬出月光的皎洁,是月得以表现的媒介。因此,这一部分要将几个意象的主从关系确定之后,再来赏析。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实践中可选用“还原法”进行教学,即要求学生根据此八句,完成一段景物描写,并限定要求(或静谧、或神秘、或纯洁、或宁静、或凄婉、或柔美,等等)。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这样说。同样的事物,由不同的主体来进行赏析,根据不同的情感预设的条件来欣赏,其结果也一定是千差万别的。下面引述两段还原的景色描写:

例1:春潮涌动,涌出一轮明月,江面似与大海相连,宽广无垠。月华如水,随波而漾。银辉轻洒,将春江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江流绕芳甸,月色笼花树。汀上白沙,空中流霜,都融入了这一片月色之中 。一时间难以分辨这究竟是空中的霜珠,还是那洒向人间的月光啊!

例2:在那浩浩荡荡的江流入海处,海天一色,春潮无边。在目力所遥不能及的天边,一轮皎皎白月挣脱了海的磁力,喷薄而出。霎那间,海上、天上月华万丈,一束束银辉似那如椽巨笔四处挥洒,又似天外巨人手持万斛月浪倾泻而下。月华乘着流水飘飘荡荡奔流四方,来到了一片芳草萋萋的江畔小洲。月华洒秋树、汀上映白沙。只见得那天幕上银光点点,似冰晶、似水雾,朦朦胧胧一片纯洁的银色世界。

虽说各种还原有所差别,但殊途同归,这种意境的收获却是有着共同精神内核的,而不应是随意的生发,无根据的胡乱揣测。由后八句(原文略去)可知诗作者是借助景色描写来表现对整个宇宙,对全人类的关怀的。一个如此高度的见识,又怎能展示出小而简的个性化的意境呢?因此,对文章意境的品析,是要以意象为基础而做还原法重塑的,但并不唯一,也并不能仅此而已,在还原之后,还要追问一下全诗的整体情感脉络,这样才不至于犯下表面化的错误。

此外,意象在发展过程中,其本身附着的象征含义也促使我们要再三考虑。因为本身的意韵,也会致使许多情况下,意境的判断和还原并不只局限于感性认识,还要再进一步地加以分析。

二、景为情媒,情为景魂

在诗歌创作中,作者往往寓情于景,不直接表露。虽不言情,但透过画面,我们往往能感受到更强烈的情感。以《春江花月夜》一文为例,诗歌前八句皆为景物描写,没有一丝情意,但从这幅图画中,我们依稀能看到张若虚对这片静谧、安适、美丽的天地的一种无限的热爱之情以及下文的一种神秘色彩。这种情感的抒发正是读者通过对景物的把握而生成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代诗人作诗,蕴藉深沉,情感仿佛是一双无形的大手,支配着景物的呈现,也支配着作者情感的抒发,所以情感是一切景物共通的灵魂。中国自古以来讲求高山流水觅知音。只有知音才能透过这景的遮掩,参悟感受其内在所蕴含的情感。当然,这也是一切文学作品从作者到读者的一个必然过程。在《春江花月夜》中除去前八句的情景交融的描写以外,其后几句,作者看到江上的一轮圆月,不禁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理感发,从而上升到了一个世界观的层面,把时空扩展到无穷大的境界,抒发了由个人到千古到整个宇宙的情怀。

三、巧妙联想,虚实相生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虚实相生乃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技法,且诗人历来对虚境的重视程度相当之高。诗人若想在有限的文字桎梏下,创造出一个丰富而蕴藉的大世界,就必然要动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春江花月夜》一诗前面两联乃是眼中实景,三、四、五、六、七、八则是见实景后的心中所想。虚景乃是实景的升华和再创造,由江流入海处升起的一轮明月,想到月光逐波而流来到芳甸,照映花林后的那种似雾似霰的景象,将意境完美地展现出来。张若虚打破时间、空间的拘囿,眺望千里长江,心怀宇宙八荒。此外“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八句是站在青枫浦上,眼见白云一片,小船一叶,而进入了想象的空间,想象出一位在楼中孤寂地等待远方游子的思妇形象。并且对月有很精细入微的描写,月光洒在妆镜上,洒在捣衣砧上,把一个因思念游子而彻夜难眠的女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辗转难眠的孤独跃然纸上。可以说,虚实相生的手法就好似中国传统画中的留白,在现实和虚妄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熟读成诵,体悟诗韵

“韵味”是指意境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含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韵味是一种余音绕梁的余韵、余味。韵味本身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在诗歌诵读的基础上去感受,去体悟诗歌语言的那种千回百转、飘渺荡漾的味道。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叶摇情满江树”收尾。江月挂在江畔落叶纷纷、摇曳生姿的树梢之上,江树摇摆、情意绵绵。那江、那花、那月、那情最后都随风而动,随情而飘落。非有情之人,非善感之辈断然难以体味那无穷之韵味。所以归根到底,教师还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以上对于《春江花月夜》意境的四点分析方法来自于前人的总结,属于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意境闻名,因而笔者选用该诗加以分析,希冀能抛砖引玉,使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意境教学中有所倚傍,共同为推进诗歌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篇10: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月夜吟,月夜吟瀵水神,月夜吟的意思,月夜吟赏析 -诗词大全

月夜吟

作者:瀵水神  朝代:唐  体裁:句   夜月明皎皎,绿波空悠悠。

篇11: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东屯月夜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排   抱疾漂萍老,防边旧谷屯。春农亲异俗,岁月在衡门。

青女霜枫重,黄牛峡水喧。泥留虎斗迹,月挂客愁村。

乔木澄稀影,轻云倚细根。数惊闻雀噪,暂睡想猿蹲。

日转东方白,风来北斗昏。天寒不成寝,无梦寄归魂。

篇12: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山庄月夜作

作者:萧颖士  朝代:唐  体裁:五排   献书嗟弃置,疲拙归田园。且事计然策,将符公冶言。

桑榆清暮景,鸡犬应遥村。蚕罢里闾晏,麦秋田野喧。

涧声连枕簟,峰势入阶轩。未奏东山妓,先倾北海尊。

陇瓜香早熟,庭果落初繁。更惬野人意,农谈朝竟昏。

篇13: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赏析;意境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所作。诗人张若虚遗留下来的诗仅两首,《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之一。张若虚所创作的《春江花月夜》以其诗歌意境美背广大文人学士所喜爱和传诵,因而得以流传千古。诗人张若虚以其“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使上的大家地位”。[1]

《春江花月夜》的体裁是长篇歌行体,采用的是乐府旧题。此诗虽为旧题,但作者用其独特的才情和能创造力使旧题化腐朽为神奇,让旧题产生了新内容,新意境,创造出了“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2]。

从诗歌《春江花月夜》题来赏析。该诗的题目就开门见山的给出“春”“江”“花”“月”“夜”五种物象组合成的画面。且这五种物象组合在一起非常和谐自然,没有带一点凡尘,无任何雕饰。如果能身临其境会感觉这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花”“月”都是静景,而只有江是动景,因而《春江花月夜》这题给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生动的画面。该题首先给人以诱发和开拓了审美想象空间。

诗人在诗的开头写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艳艳水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散;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的景色,也即是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这几句诗歌与题《春江花月夜》相呼应。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则与题中的“春江”与“月夜”相照应,而“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散。”中的“花林”则与题中的“花”相照应。前四句诗作者不仅入了题,还写出了在月色中,烟波浩渺而透明的春江与海水连成一体,伴随着海潮的上涨,月亮也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徐徐升起的壮观场面,月光静静地泻在海面与江面,随着海浪荡起水波,水波着成同心圆一圈圈的荡漾开去,水波和月光结合则江面于海面是波光粼粼。因此诗人写出月光下春江的远景,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而后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则写出了天与地的空旷与辽阔,而且还写出了月亮的完美完美无瑕与夜晚的宁静和谐的自然风光。作者写景的诗句一尘不染,超凡脱俗,仿佛把人带入了梦幻般的仙境。诗句营造出了无限的意境。

诗人在感受这美景的同时,诗人也不乏对人生和宇宙进行思考一番。因此,诗人因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长江送流水。”诗人用设问的形式来表达他时间和宇宙的思考。诗人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与长时间观察、体悟、总结后,诗人发出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诗人面对光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则表现出一种迷茫,还带有一丝感伤。我的体会是诗人想到“春江”“花林”“皎皎明月”的美景,再联想到随着光阴流逝自己会慢慢变老,总有那么一天再也无法见到人士如此之美景。

这首《春江花月夜》前面的诗句写景与后面诗句抒情相结合,从而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诗人由写美景到经过自己的思考,联想到是空的无限,生命的无限,最后再想到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通过这样对比,诗人的诗句使我体会到人生苦短,一个人与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整个宇宙相比人显得是那么渺小,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诗人由写景升化到抒情,写人生哲理,则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耐人寻味,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读者也随着诗人一起思考人生。

最后,诗人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转而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净的诗中,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这种优美而来的伤,随月光和江水流淌于心上,徐缓迷人。当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收束时,仍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

参考文献

[1]、[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192-193.

篇14: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月夜有怀

作者:陈子昂  朝代:唐 美人挟赵瑟。

微月在西轩。

寂寞夜何久。

殷勤玉指繁。

清光委衾枕。

遥思属湘沅。

空帘隔星汉。

篇15: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洛阳月夜书怀

作者:刘沧朝代:唐体裁:七律 疏柳高槐古巷通,月明西照上阳宫。一声边雁塞门雪,

几处远砧河汉风。独榻闲眠移岳影,寒窗幽思度烟空。

篇16:月夜,月夜华山老人,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月夜怀寄友人

作者:谭用之朝代:唐体裁:七律 剑气徒劳望斗牛,故人别后阻仙舟。残春谩道深倾酒,

好月那堪独上楼。何处是非随马足,由来得丧白人头。

篇17:乐曲《春江花月夜》之意境美赏析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意境美  赏析

《春江花月夜》源于乐府诗《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初唐诗人张若虚以此为题摈弃浓艳空洞的宫体诗,以春、江、花、月、夜展开诗意抒写,融入自己视觉感受和美学经验,渗透了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开创了魏晋以来田园山水诗的新境界。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传统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在清人编撰的《今乐考证》中就有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的《夕阳箫鼓》,该乐谱最早见于清琵琶演奏家鞠士林的琵琶传抄谱和光绪年间琵琶演奏家吴畹卿的手抄本;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圆不仅将该乐曲收入《南北派十三套琵琶新谱》,而且还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意境将乐曲更名为《浔阳琵琶》(也有人称之为《浔阳月夜》或《浔阳曲》);1924年,在《养正轩琵琶谱》中,该乐曲被称为《夕阳箫鼓》、《浔阳琵琶》。经过师承、转抄、改编等衍变过程,该琵琶曲出现了“七段有小标题”、“十段有小标题”两类。现在广为流传的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由上海大同乐会刘尧章和郑觐文改编并定名的,曲式分为十一段,每个段落都有一个十分具有诗意的标题:引子、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和尾声。《春江花月夜》犹如一首来自天国的音乐,乐曲意境和声色极富古典情韵、传统乐美和诗意,尤其是其蕴含的意境美更是表现了中国音乐的旨归和艺术生命力。

一  乐曲《春江花月夜》的结构

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雅清越、悠游淡远、恬静淡泊、旋律优美的文曲,既饱含江南水乡的色彩与风调,又成功地将新诗格律、小组转韵技巧完美的糅合在一起,文辞优雅、意境绵远。《春江花月夜》乐曲结构严密,除去前面的引子和尾声,共分九个段落,尽管主题旋律丰富多变,但每段乐曲结尾都采用了相同的乐句,这种“换头合尾”的乐曲创作手法不仅使乐曲显得整齐和谐,而且还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揭示了乐曲的意境。从结构上来看,《春江花月夜》可以分为三部分,从引子到第五段是乐曲主题呈现部分,在第一部分基础上过度而成的第六段是乐曲的第二部分,剩余部分为乐曲的第三部分,各部分层层递进、相互映衬既表现了春江的静谧恬静,月的朦胧,又从不同角度营造了一个幽深旷远、恬静淡泊的意境。

1  主题呈现(引子到第五段)。乐曲开头是一段节奏相对自由的散板,其中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模拟远江上低沉的鼓声,营造出一种清鼓彻夜的空灵之感,而萧与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回荡的钟声和摇撸击水的声音,各种乐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夕阳西下,微风吹拂湖面的晚江美景。《江楼钟鼓》是乐曲的第一段,也是全曲旋律的基础,此后的乐曲节段都是在此旋律的基础进行换头合尾演变而成的。这段乐曲多用同音演奏,主导音型的使用不仅增强了乐段的柔和感,而且将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地细腻深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萧和古筝的加入更是让人徜徉在江鼓悠扬、清风拂水、花影、明月、渔歌的美景中,宛若一幅清幽的山水画,隽永低回,呈现了“春江月夜美如画”的效果。《月上东山》一节出现了全曲的主旋律,主题音调移高四度,旋律向上引发,琵琶、古筝、二胡等乐器齐奏,音色和谐典雅,以自由模进来模拟月出东山,展现出月亮在云中游移出没、若隐若现、缓缓上升的意境,这段脍炙人口的曲调开头与结尾都使用了同度音贯穿连接,声音柔缓、静穆如风,曲调柔美和谐、轻盈平稳,而末尾由如泣如诉的洞箫吹奏的旋律则使乐调转入绵遨情思,令人凝神屏息,慨叹不已。《风回曲水》主要通过音乐层层下旋后又紧接着回升,在上五度自由模进来演绎水波潋滟、波浪微涌的动态美,极具推动力的乐调让人想象着江风拂水、水送波涛的景观。与前面相对安静优雅恬静的音乐相比,《花影层叠》通过琵琶演绎四组先紧后宽的旋律来彰显明丽动态之感,使曲调起伏中承接合尾,表现了江中花影摇曳、月影婆娑的優美意境。

2  承上启下(第六段)。第六段《水云深际》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过渡而成的,浑厚的中低音俨然江涛渐呈浊涌之势,古筝、洞箫与琵琶回旋齐奏后的八度跳跃不仅运用颤音、泛音等使乐曲呈清越灵空之韵,而且还刻画出天水共长、江水一望无际、江面豁然清亮、飞鸟飞掠江面的意境,乐曲由缓而急、由急而缓、动静相宜。

3  韵味悠长(第七到尾声)。《渔歌唱晚》的音乐极具特色,洞箫单奏、木鱼伴奏营构出幽静闲适的画面感,休止半拍起板的运用使乐曲显得风趣生动,琵琶领奏极像晚归渔夫在唱歌摇撸,其他乐器的配合则极像欢乐尽兴夜游的其他渔夫的和声。全曲的第一次高潮在《回澜拍岸》,轮指扫弦等技法演奏的琵琶、由慢转快进行的强烈的音型模进以及各种乐器的加入描绘了一幅群舟竞归、争先恐后、浪花飞溅的夜渔舟急归图。《桡鸣远濑》、《欸乃归舟》两段都是对划船声的描写和模仿,音乐弹奏的反复递升和古筝划奏音效的结合,营造出波涛阵阵、渔舟竞归、撸声欸乃的场面。《尾声》处,渔舟已归,一切归于寂静,缥缈悠长的音乐使人感受到春江夜空的幽静和安详,而缥缈远逸的鼓声则将人们从沉醉中唤醒,乐曲结束。

二  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旋律优美、集多种演奏技法于一体的传统管弦乐曲,不管从标题的命名,还是从乐曲的演奏来看,《春江花月夜》都散发着让人流连忘返的意境魅力,此曲将春、江、花、月、夜等自然景象完美地融为一体,意境悠远,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因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  意境静谧宁远。《春江花月夜》以浑融自然、静谧宁远为基调来展现江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游人泛舟的迷人景色,从《江楼钟鼓》到《尾声》,优美流畅的旋律、疏密相间的节奏、柔和清新淡雅的色彩生动地描绘了月生东山、微波荡漾、花林婆娑的春江花月夜美景,犹如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将人们带入奇妙神秘世界的美好意境中。如《月上东山》中轻盈平稳的音调将明月在云层中出没的动态之美演绎的惟妙惟肖,《水深云际》中浑厚低沉、缥缈悠长的音色将天水共长、江面浊浪推涌的景象刻画的生动形象,《欸乃归舟》中极富动感的乐器齐奏将诗意的自然之景刻画地如痴如醉。乐曲结尾处一声轻锣将人们从悠扬的音韵中唤醒,这正是我国古典音乐追求审美意境的生动体现。

2  民族特色鲜明。作为一首著名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的曲调和演奏乐器都极富民族特色,传统音乐只有与古典乐器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民族特色鲜明的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在演奏过程中使用的乐曲主要有琵琶、洞箫、二胡、古筝等,这些乐器都是古典音乐中常用的民族乐器。琵琶虽然声调清柔但可以根据演奏需求的不同标下不同的音色,演奏强劲时,音色沉稳充满气势,演奏较弱时音色清晰明净。在《春江花月夜》中,琵琶不仅能以泛音助奏描绘云散月出的静态美,而且还能以轮扫等技法来表现百舟竞归的动态之美。音色极具穿透力的洞箫可以表达悠长缥缈哀怨之情,能带给人如诉如泣之感,画面极富人文色彩。

3  情、景、真、善、美的统一。《春江花月夜》通过运用洞箫、琵琶、鼓等多种乐器模拟多种自然之声,描绘了一幅融春江花月夜在内的、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而乐曲的各段标题也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一诗情画意。《春江花月夜》既是乐曲,也是诗歌,乐曲场景与诗歌的巧妙结合实现了画面、视听和意境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和情景交融,虚静淡远就是这一追求的至高境界。虚,是指虚空,但不是虚无,虚空追求的空灵之感的营造;静,指的是淡泊清雅、宁静致远,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生命体悟,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人们多采用悠远、清幽的旋律、节奏和富有诗意的标题来营造空灵、淡雅、虚静的境界。如《欸乃归舟》一节通过多种乐器的交叉配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舟向归途划去时的欢乐声响,整个乐曲有缓有急、有张有弛,犹如一幅生动形象地水墨画,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中庸”的文化思想,在山水中寻求和展现自我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追求的境界。音乐是赞美祖国锦绣河山、大自然景色的,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真实描摹,而且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善”的体现,而“真”与“善”的统一生成了社会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韵味,表达了“妙合无限”的美学境界。

三  乐曲《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的表现方式

1  质朴流畅的音乐语言。乐曲《春江花月夜》主要通过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来展现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水乡风格。旋律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春江花月夜》以级进为主的曲调来创造近乎完美的意境。琵琶音色清新柔缓极富弹性,洞箫低沉哀怨具有极强的音乐穿透力,这两种极富民族特色的乐器在乐曲中使用得最多,承担着多种角色。《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回澜拍岸》等乐段中都使用琵琶来描绘和刻画多种形象,《引子》、《水深云际》、《渔歌唱晚》等乐段则使用洞箫来营造幽怨悠长、如诉如泣的音乐氛围。同时,《春江花月夜》还大量使用五声和六声音节、“鱼咬尾”、“宫内转移主音”等多种音乐创作手法来体现旋律多变与变奏“形变而神不变”的特点。

2  写意性与写实性的有机结合。《春江花月夜》通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傍晚时分水滨的一派优美景色,摇曳的花影、游移的明月、徘徊低飛的小鸟、满载而归的渔舟……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实现了抒情写意性与写实描绘性的有机与完美结合。乐曲中充满浓重抒情意味的循环往复的主旋律贯穿始终,为实现情景与音乐完全融为一体,乐曲中的每个乐段都有典型的音乐形象与主旋律相互对应,体现出鲜明的写意性与写实性,实现了借景生情、寄情于景、情与景、意与实的有机结合。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作品以音乐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理解,乐声恬静淡远、意境幽婉深邃、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犹如一幅清幽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就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效果而言,《春江花月夜》是一部难得的旷世佳作,堪称中国古典音乐之冠。

参考文献:

[1] 程怡:《〈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魅力谈》,《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第2期。

[2] 苗瑾:《浅析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北方音乐》,2012年第11期。

[3] 程伟:《〈春江花月夜〉之意境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4] 郝芳:《〈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意境与意韵之美》,《大舞台》,2012年第2期。

[5] 韦玲玲:《唐诗〈春江花月夜〉与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辩异》,《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篇18:月夜全诗、意思及赏析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月夜全诗注释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创作背景

《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上一篇:车间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代理商销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