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父辈的诗歌

2024-05-08

献给父辈的诗歌(精选14篇)

篇1:献给父辈的诗歌

献给老师的诗(一)

九月秋风飒飒,秋叶飘飘;这是秋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回报的季节;九月,是教师的主题。

灰色的瓦块

掉进了秋天的雨中

绿苔结成了思念

过滤掉岁月的尘埃

一滴滴清纯的水珠

从房檐流下

滋润着又一个丰收

风吹皱了窗纸

烛光的影子摇碎

三更的虫吟

把一个身影放大

握在手中的笔

枕着银色的发鬓

构思天亮后的课程

粉笔和黑板结合

书本和声音结合

永远是教室里的旋律

一个消瘦的身子

饱尝着岁月的风霜和喜悦

只为绿荫下的桃李

缀满天下

献给老师的诗(二)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春色。

老师播撒希望的种子,把我们培育成一片树林。

小树长成栋梁材,不忘园丁培育恩。

是啊,老师的热情像太阳,老师的教诲像春雨,老师的风格像绿叶,老师的事业像大树,我们的老师就是好。

 

篇2:献给父辈的诗歌

有一种情

是那样的厚重

因为它孕育了不朽的生命

所以才有了你

在这大千世界的朗朗笑声

有一种爱

是那样的专注

在阳光下

也在风雨中

始终伴随着你的春夏秋冬

有一颗心

是那样的坚韧

贫贱不移

荣宠不惊

拴系在你的人生历程

情比山高水长

爱似冬日春风

心里装着整个的你

这就是母亲

篇3:父辈的友情

1981年, 我正在读高中, 父亲已年近古稀, 当时我家住在新民县三道岗子乡。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 家家户户的生活都不宽裕、都很拮据, 我家也不例外。和往年一样, 从腊月二十到大年初一, 父亲又拿起毛笔, 坐在炕桌前, 一个劲儿地写春联, 然后再由我和弟弟拿到集市上卖, 用来筹集学费、贴补家用。卖春联, 用父亲的话说叫“卖手腕子”。一副春联一角多钱, 内容都是父亲自己措辞。春节前的一天, 一位老人来到春联摊前, 银发白须, 他看看春联, 问我:“写春联的是你什么人?”我说:“我爸爸。”他“哦”了一声, 忽然问道:“你父亲是不是姓宋?叫宋连清?”我吃惊地连声说是, 老人点了点头, 说:“宋连清的字, 到哪儿我都认得, 你父亲的笔力了不得啊, 这字刚柔并济, 柳赵合一, 世间无几。”又问:“你家住在哪儿?你父亲身体好吗?过完年, 我去看他。你告诉他, 我是黄大麻子, 我先买几幅春联。”回到家里, 与父亲说起此事, 才知道黄老先生在解放前就是出了名的书法家, 算来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了。听说黄老先生要来, 父亲虽然没说什么, 但仍然可以看出他的喜悦与盼望。

这年的正月初七, 一辆军用吉普车嘎然停在我家门前, 黄老先生神采奕奕地从车上下来, 拄着拐杖, 还有两位军人陪同。左边是一位挺拔魁梧的中年军官, 右边是个年轻士兵。老人走进院子, 高声问道:“这是宋连清家吗?”父亲急忙下炕, 我也跟着跑出去, 迎接贵客。

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惊喜交加, 老泪纵横, 嘴角都在颤抖, 半天没有说话。还是我打破了僵局, 大声说:“大爷, 请屋里坐。”父亲与黄老才缓过神来。黄老介绍军官是他的儿子。我们小辈给长辈施礼后, 父亲把黄老让到屋里, 开始共叙多年的友谊。

早在伪满时期, 黄老常去父亲的学校, 两人共同探讨书法真谛、切磋书法技艺, 提高彼此笔力, 经常谈到午夜甚至鸡鸣时分。如何行笔如高山流水, 如何运笔似太极挪移, 如何谋篇, 如何布局, 如何悬腕, 如何运气, 如何起笔, 如何收锋, 什么字该大, 什么字该小, 什么字该缓, 什么字该急……说起书法两人总有说不完的话。有一年当地瘟疫流行, 禁止人员走动, 恰好来拜访父亲的黄老无法返回原住所, 无奈间在学校滞留了半年有余;两人天天研习书法、临摹碑贴, 数月间, 书法大有长进, 身体也安然无恙。

解放后, 父亲和黄老的书法技艺都有了用武之地, 黄老在书法界声名日隆, 父亲在教育战线上也是春风得意。然而世事多舛, 文革期间两人又因为爱好书法同时挨斗挨批, 说他们串通一气搞复辟, 被戴上“臭老九”和“右派”帽子。黄老几次被打得昏迷, 所幸被当军官的儿子偷偷接走, 藏到部队里, 才逃过此劫;父亲由于学生多, 靠着时不时的庇护和接济, 总算熬过了那段灰暗的日子。自此两人联系中断十余年, 彼此杳无音信。

篇4:父辈的艰辛岁月

口述|爱国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冯军

每当身边有人争论南方人、北方人的差异时,我都会选择沉默。因为我对南方人、北方人都有亲切感——我爸爸是上海人,我妈妈是北方人。

我的父母是大学同班同学,共同在吉林工业大学读书。毕业后,母亲先落实了分配,父亲便追随母亲来到西安。自此,他俩又同在一所大学——西安公路学院(现为长安大学公路学院)任教。父亲教运输管理,母亲教汽车电器。

小时候,我的家庭生活很平淡。父母工资不高,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小屋里,日子过得清贫却温馨快乐。每天晚上,父亲、母亲、姐姐和我,四个人面对面坐在桌子前。我和姐姐看书,父母备课。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童年。

那时候,我的最大期盼不过是过年时能到姑姑家吃顿好饭,或者是爸爸从上海探亲回来,能给我带几块大白兔奶糖。这样平静的生活持续到了1983年。

那一年,因组织安排,父亲被派到也门的首都萨那工作。被外派之前,他特意去上海外国语学院突击学习了一段时间的阿拉伯语。原本,国家都会给公派的老师配一名翻译,可父亲坚持要自己学,他觉得这样上课可以节省时间,也能少请一个翻译,给国家节约一份钱。

父亲一走就是八年。八年中,父亲只有每年暑假可以回家待一个月左右。直到1991年,才结束了海外工作生涯,回到国内,我已经是一名差一年就毕业的大学生了。

本以为,可以回复之前的平静生活与幸福,即将大学毕业的我,也可以分担父母的生活压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回到国内不久,父亲就查出罹患了肝癌。1992年的那个寒假,回到家的我才发现父亲病重得已经卧床不起,我伤心不已。

当时,医生已经给父亲“判了死刑”。我特别想在家陪着父亲,守着他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可是,病重的父亲坚持让我回学校,他不想因为他的病而耽误我的毕业分配,并由此影响了我的一生。几经争执,我还是没能拗过父亲。被逼无奈的我最终忍痛踏上去北京的火车。

结果,刚到北京,我就收到家里的电报。在我走后的第二天,父亲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每每想到这段往事,我都悲痛万分。父亲从小就疼爱我,我上了清华,他也特别为我骄傲。可是在他离开的最后时刻,我却没能陪在他的身边。这些年,我总是幻想时间能够倒流,并经常责问自己为什么不坚持晚走一天。如今,怀念父亲的我只能通过看不见的悲伤和看得见的眼泪来表达我对父亲的爱与思念。

仔细想想,其实,父亲并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一个普通的上海男人,不吸烟、不喝酒,爱干净、很勤快。在家的时候,都是他下厨做饭。但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才是最让人刻骨铭心的。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并且桃李满天下。

虽然父亲没有像我一样做企业,但我总觉得他比我优秀,比我更有成就。出于这种感觉,我想去也门他工作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可惜一直没有机会。

父亲的早逝也让我更珍惜母爱,对母亲也更加孝顺。我母亲也是一个特别好的人。在亲人、朋友、同事面前人缘都非常好。母亲还写过很多书,很早以前知名度很高的《驾驶员手册》就是我母亲的著作。有趣的是,当了一辈子老师,并且退休这么多年,母亲还保持着当老师的习惯,经常教育我不要自满。也许是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之下,一直在努力的我还真的没有自满过。

做企业每天都会有难事,但是有再大的压力、再多的难处,我也不会跟家人念叨,跟母亲诉苦。因为,我再也不想让母亲为我操心。

(采访|本刊记者 修思禹)

孙坚

至今记得那刻母亲的眼神

口述|如家酒店集团CEO 孙坚

我的家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父母都是内敛的人,平时从来不跟我们讲大道理,只会以实际行动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正直,学习、工作要上进,对待周围的人,要存有感恩之心。

我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我上小学之前,母亲一直在上海郊区川沙的浦东卫生防疫站工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那个时候,交通不便,她要坐小火车才能回家。倒是父亲,每天下班都能回家,所以主要是他在管我们兄弟两人。

生活上,我主要由外婆带,弟弟主要由奶奶带。因为我比较听话,而几个表弟更倔强,所以,我是孩子中最受宠爱的。比如说,别人结婚送到家来的喜糖,最好的一颗大白兔奶糖,一定会留给我。夏天买冰棍,外婆总是买两根,三个表弟分一根,我一个人吃一根。

印象中,母亲一直很忙,不能打扰,也没有时间陪我,但我明白,她对于我的关心和爱很深。五岁那年,放暑假的我去防疫站看她,和她同事的孩子们一起玩。那时候,郊区很多民房都是毛竹做的,屋顶上盖着帆布,雨后帆布上会有积水。我想爬上房去玩,结果爬到一半,毛竹断了,尖尖的毛竹扎到了我的眼角上,流了好多血。母亲第一时间赶来。我至今还记得,一贯严厉的母亲当时看着我的眼神,既焦急又自责,眼泪扑簌簌掉下来。缝针的时候,我疼得哭了出来,母亲则一直柔声安慰我。

从我上小学开始,父亲就罹患了糖尿病,后来病势逐渐严重。我1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父亲病重期间,是我家最艰苦的时期,经济状况大不如前不说,母亲的工作却愈发繁重,无暇照顾父亲。某一天,母亲突然一反常态,跟我讲了一句极其严肃的话:“你是长子,长子为父,你是要把这个家撑起来的。”

自此,还在上小学的我,中午11点半放学之后,就骑着自行车去食堂买饭,然后骑车回家和爸爸、弟弟一起吃。当时,我还不够高,无法骑坐在车座上,只能一颠一颠地蹬。车后架上还绑着一口锅,我要小心不让饭菜洒出来。差不多两年,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我都是这么过的。曾有人感叹,这么小的孩子好辛苦。可我觉得挺幸福——本来父母不让我骑车,可是因为要买饭,我一天可以骑两次自行车,很好玩,也很威风。

生活使然,我成了一个特别乖的孩子。中午要买饭,晚上也要赶回家照顾父亲——父亲生病后期神经痛,要经常帮他按摩。没时间跟同学玩,也被我视为理所当然。

父亲的手特别巧。当时,家里困难,无法给我们买太多衣服,一件衣服,破了、短了,也不能扔掉。父亲就自己动手拆拆补补,总能弄好。他还会用缝纫机给我们做衣服。他躺在病床上为我们补衣服的身影,到现在还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独自带着我们兄弟。我念中学的时候,因为工作出色,她还得了卫生系统的“全国先进工作者”。那一次,平素不轻易表露感情的母亲,得奖发言稿写到很晚,整个人特别高兴。

(采访|本刊记者 王雨佳)

甘连舫

显然对我“狠”了点

口述|北京星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甘连舫

我的父亲老实巴交,母亲则争强好胜,因为性格和地位的不匹配,这本是一段不幸福、不平等的包办婚姻。但父母之间纵有千般嫌隙,他们仍然绕过了命运设置的重重关卡,将我们兄弟抚养成人。

提及我的家庭,无法回避我的爷爷。解放前,爷爷凭借着勤奋和智慧,攒下了40亩地、12间房。家境阔绰的他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甘大善人”:一直无偿赞助清真寺,借粮食给乡亲从不求归还。但是,乐善好施的爷爷却在“四清”运动里被“定罪”成富农,我的家庭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因为处于政治底层,父母亲在生产队里干最脏的活,挣最少的工分儿,同时,还必须忍受他人的屈辱。我记得,当时村里的大喇叭一响,全家就异常紧张,总是怕又要开批斗会。在那样的环境下,父母亲只能加倍出力干活,以期养大我们兄弟五人。

那是1962年,我刚满11岁,适逢三年自然灾害,饿得实在无法忍受。为了转移注意力,孩子们白天不能闲下来,只能出去看电影,听大鼓书。要一直等到晚上,妈妈从食堂加班回来,才能给我们带回来菜窝头。一见到食物,饥肠辘辘的我们,很快就一扫而光。但吃完了才有人注意到,母亲当晚什么都没吃。每念及此,我总是不免唏嘘。

与父亲相比,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形象更鲜明一些。因为她不仅为人母,更承担起了如父亲一般养家的责任。出于对母亲的感激,在我年少的时候,从未“忤逆”过母亲。作为老大,我更是和母亲一起,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上世纪80年代初,成家后的我与母亲分家另过。分家时,我把家里借的500斤粮食和300块钱外账,都扛了下来。通过这种方式,至少可以让母亲不用为了外债而再操心。两年后,我偿还了这些债务后,又与母亲合家一起过。

随着台球桌生意的兴起,我的生活开始渐渐好转。1987年,我的企业一天能做出5个台子,一台能卖1000多元,每日的利润在2000元左右。这个手艺,在当时算是非常可观了。我盘算着,加大投资生产高档石板球台,扩大生产规模,但却遭到了母亲及二弟和我夫人的极力反对。因为,她很满足于当时的状况,觉得加大投资的风险太大。小富即安,是她追求的生活状态。不过,这一次,我没有听母亲的,而是坚持己见并最终获得了更大的收益。那一次,可能是我第一次没有听母亲的话。

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我的公司虽小,但也有股权分配。我当时的股权是占公司的40%,一个技术方面的合作伙伴占40%,母亲占20%。后来技术伙伴退出。按理说,企业前期的技术和资金都是我的投入,这40%理应归我,我应该享有合计80%的股权。但母亲不干,非要一人一半。我自然没什么话说,很痛快就同意了。

随着公司渐渐做大,我的两个弟弟也都来到公司打工。我很理解母亲,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像平分母爱一样,将财富平均分到每个儿子身上。

直到前两年,母亲还会经常到我这里来“要钱”。尽管我给她开工资,但一个月工资是不能“满足”她的。她经常会跑到我的办公室里,再要一些钱。但这些钱她没有给自己花过,都是转手就给了亲戚朋友。知道她的好心,我对母亲的“善举”从来都是一笑了之。或许,在四清、“文革”岁月里受尽了委屈的母亲,现在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曾经的压抑吧。

(采访|本刊记者崔玲)

篇5:献给父亲的诗歌

夜晚如此漆黑。我们守在这口铁锅中

像还没有来得及被母亲洗干净的两支筷子

再也夹不起任何食物

一个人走了,究竟能带走多少?

我细算着黏附在胃壁里的粉末

大的叫痛苦,小的依旧是

中午时分,我们埋葬了世上最大的那颗土豆

从此,再也不会有人来唠叨了

她说过的话已变成了叶芽,她用过的锄头

已经生锈,还有她生过的火

灭了,当我哆嗦着再次点燃,火

已经从灶膛里转移到了香案上

再也不会有人挨着你这么近睡觉

在漆黑而广阔的乡村夜色中,再也不会

睡得那么沉。我们坚持到了凌晨

我说父亲,让我再陪你一会儿吧

话音刚落,就倒在了母亲腾给我的

空白中

我小心地触摸着你瘦骨嶙峋的大脚

从你的脚趾上移,依次是你的脚踝和膝盖

最后又返回到自己的胸口

那里,一颗心越跳越快,我听见

狗在窗外狂叫,接着好象认出了来人

悻悻地,哀鸣着,嗅着她

无力拔出人世的脚窝

我又一次颤抖着将手伸向你,却发现

你已经披衣坐在床头。多少漆黑的斑块

从蒙着塑料薄膜的窗口一晃而过

再也没有你熟悉的,再也没有我陌生的

篇6:献给老人的诗歌

男:发白如雪,那是岁月沧桑洒下的鲜花 女:弯躯是弓,那是时间老人积蓄的力量 男:手如槁木,那是神农赐予不断收获的硕果 女:睛若黄珠,那是上苍赐予五彩缤纷的颜色

男:您的头发白了,是雪 那雪花是岁月沧桑为您洒下的鲜花 女:您的身躯弯了,是弓 那弓是时间老人为您储蓄的力量

男:您的双手钝了是播种机,那播种机是神农赐予您不断收获的硕果 女:您的眼睛花了是万花筒,那万花筒是上帝赐予您五彩缤纷的世界 男:当岁月的触角爬满您的额头,穿过你的白发,我在长大 女:当岁月的河流趟过您的血管,穿过您的全身,我在长大 男: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 女: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男:不知不觉您的鬓角露了白发,女:不声不响您的眼角添了皱纹。

男: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听听您的叮瞩,我接过了自信;

凝望您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

女: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持了十分。有老有小您手里捧着笑声;

再苦再累您脸上挂着温馨。

男:展开历史的画卷,有多少辉煌由你们谱写 女:走在前进的长廊,有多少精英由你们供养 男:抬头仰望星空, 那是你们洒满的无私与奉献.女:俯首看着地面,那是你们播种的的辛勤与汗水。男:想想我们可以做的还很多, 让一个位,撑一把伞

合:想想我们可以做的还很多,递一杯热茶,多一份倾听的心 男: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分冷漠 女:让我们添一份呵护,少一丝忙碌

篇7:献给妈妈的诗歌

我的浑身开满了幸福的花

鸟儿在歌声里作词

雨点画着田间最美的图画

歌儿已渐渐的衰老

我也听懂了那句老话

妈妈的桑音已沙哑

阳光写满了古老的童话

妈妈不在的家

就象没有鸟儿的森林

哭泣在落尽了绿叶的山崖

孤独落莫得是曾经的繁花

妈妈是我一生的骄傲

我是妈妈一世的牵挂

我的眼泪是妈妈额头的伤疤

我的微笑是她心地最美的花

妈妈在我的心里日渐衰老

我在妈妈的眼里永没长大

我用汗水浇灌着世纪大厦

篇8:父辈的机场

望着东北方向正拔地而起的新机场,巫家坝机场每天都在倒数着自己的末日。

在过去的90年里,这个机场见证和亲历过太多的重要历史时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机场、中国航空业的发祥地之一;在二战期间,它是飞虎队的基地,也是维系着中国抗战生死存亡的驼峰航线的终点;在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它又成为国家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空中枢纽之一……

昔日的荣光,如今被一条条关于新机场建设进度的新闻冲散。因为离市区太近,且不具备改扩建条件,昆明市政府决定择地另建机场。即将取代它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将是中国第四大机场。而围绕老机场的存与废,拆与留,又引发了社会公众与媒体的热议。

“一个机场能和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放眼全世界,也找不出几个。”学者戈叔亚对《中国周刊》记者说,“这是一座属于父辈的机场,不该就这么消散在历史的烟尘中,被人遗忘。”

·一·

大排档一家挨着一家,傣家菜、蒙自米线、清真馆、个旧烧烤、川菜楼聚集在了一起,人们讲着各地的方言,熙熙攘攘。往来昆明的人们,出了巫家坝机场,前行十分钟,就能感受着这个城市的市井之气。

时光退回百年之前,这里只是一个叫巫家坝的小村子。总面积只有24万平方米,不到20户人家。

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子,却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机场,产生了如此紧密的联系。

辛亥革命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唐继尧,在蔡锷的新军中任管带。当时的巫家坝,是云南新军的驻地与练兵场所。随后,蔡锷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唐继尧顶替蔡锷,担任云南都督兼民政长。

在日本士官学校喝过“洋墨水”的唐继尧,已经见识了一战末才出现的飞机的厉害。在流亡香港时,他曾亲见航空业先驱冯如架机表演,此时,他已清晰地预见到,空军“将是未来诸兵种之王”。

1917年,云南大学首任校长董泽从美国给唐继尧写信,建议开办云南航空学校。此提议与唐继尧一拍即合。于是,他便在香港聚集了一大批航空人才,筹建航空学校。学校的训练基地,设在昆明巫家坝练兵场,校址设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期37人,编成了两个飞行队。

与此同时,唐继尧还从法国驻越南空军手中买了30架旧战斗机和15架旧教练机,并以1200大洋每月的高薪,聘请了数名法国人为教官。而地处云贵高原的云南多山,很难找到大块平整的土地,不得已,这块还算平整的巫家坝练兵场,被改建成为机场。

1922年,唐继尧强令迁走巫家坝村周围的村民,开始了机场的修筑工作。当时的技术落后,修建飞机场的方法十分简单:民工用麻绳拴住石碾子,喊着号子,依靠人力拉着沉重的碾子,反复挤压、平整土地。

·二·

小小的石碾子,凝结了无数昆明人的血和泪。

抗战爆发后,昆明作为滇缅公路的终点,是日军重点轰炸的城市。巫家坝是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机场,日军当然不会放过。炸坏了修,修好了又被炸,巫家坝机场在反复的痛苦中挣扎。

现在巫家坝机场周边村庄9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有一段在巫家坝提心吊胆修机场的日子。没有人能统计出,到底有多少人参加过巫家坝机场的修建工作;更不会有人知道,多少人在修建过程中不幸罹难。

85岁的老人杨宝英,回忆起七十多年前修巫家坝机场的情景时,仍然心有余悸。

杨宝英第一次到巫家坝做工,便遭遇了日军的大规模轰炸。杨宝英感觉跟在村子里跑警报不太一样,“飞得很低,而且天明显变暗了”。她不敢抬头数天上到底来了多少架飞机,只顾着闷头逃命。

等她逃到避难点才注意到,石碾工还没有一个人逃回来,甚至有人连麻绳都没解开。她听跑回来的工人说,麻绳拴得紧,日军飞机飞得又低,工人被吓得浑身哆嗦,所以很难解开麻绳。

好在那次警报响得及时,日军飞机炸弹投得也不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没过多久,杨宝英就亲眼目睹了“血肉横飞”的一刻。

一个月后,日军的飞机再次轰炸巫家坝。“鬼子来了!”在警报响起前,就有人大声疾呼。等杨宝英意识到要马上逃命时,日军的飞机已经俯冲过来了。

“这么大,这么大的一颗炸弹落下来了。”杨宝英张开双手比画着,“跑在我前面几十米的邻村女工,就被炸飞了。她一条血淋淋的腿横在跑道上,我跑的时候都没绕开,直接跨了过去。”

1942年,驼峰航线开通后,巫家坝一度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周边村民已经习惯了飞机翅膀下的生活。图片由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提供

日军的炸弹像是长了眼睛一样,专往人多的地方落。拴在石碾旁的几十个工人瞬间遇难。警报响晚了,再加上炸弹落得又快又准,大多数石碾工都还没来得及解开麻绳。在日军飞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仍然听得到石碾工的哀嚎……

轰炸结束后,石碾前血肉模糊,根本就数不出到底有多少尸体。幸存工人将遇难者的遗体运出来,杨宝英都不敢朝石碾子那边看。都是一截截血淋淋的躯干、胳膊,“很少有完整的”。

尸体清理完毕,工人们全都回到跑道继续工作,仿佛轰炸从来没有发生过。

·三·

逃过一劫的杨宝英,每天出门去修机场都提心吊胆,直至一群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出现。她那时还不知道,这些帮他们打日本人的美国佬,就是大名鼎鼎的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

陈纳德,有人称其“自马可·波罗以来,没有一个外国人那么博得中国人的心”。他和飞虎队在中国的故事,也要从巫家坝机场说起。

中国抗战爆发后不久,这个美国人便来到了昆明,受命组建中央航空学校昆明分校,在巫家坝机场训练中国空军。他来之后,正是日军猖狂轰炸昆明的时候,昆明的空军力量几无还手之力。身为飞行教官的陈纳德受够了窝囊气。于是他决定,回美国呼吁成立美国志愿空军。

他用各方面筹措的经费,招募了200多名空勤人员和地勤人员。这支由退伍军人、音乐家、学生、银行家和农民等身份组成的志愿军,于1941年初,开赴远东战场。10月,在缅甸东瓜机场完成了五个月艰苦而富有成效的训练后,志愿队队员秘密来到他们的总部昆明,驻扎在巫家坝机场。

1941年12月20日上午,10架日本轰炸机从越南上空飞越云南,准备再一次轰炸昆明。这是飞虎队的第一次亮相,也是巫家坝机场第一次见证胜利的时刻。

短短几分钟内,志愿队的24架P-40战斗机从巫家坝,以及昆明周边呈贡、沾益等机场起飞迎敌。日军出动的10架飞机全部为轰炸机,没有战斗机作为掩护,很快便被志愿队击溃。10架战机被击落6架,击伤3架,仅有1架仓皇逃回越南,而志愿队无一架损失。

跑道上空,返航的队员在得意地做着表示胜利的翻滚动作。当大家潮涌般扑向机场酒吧欢庆时,谁也没有注意到,陈纳德冲出办公室,独自一个人躲到角落里。这个刚强冷酷的男人,不愿意让人看到他满脸的泪水……

昆明的很多老百姓都跑出来看这场空战,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美国战斗机,尤其是飞机上喷涂的长着巨牙利齿的大鲨鱼。身居内陆的昆明人一时不知道这为何物,就突发奇想说,这些美国飞机“像飞老虎一样”。

报纸上也第一次出现了“飞虎队”,陈纳德等人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名字,于是就用“飞虎队”来命名。然后他们自己又设计了一个长着翅膀的老虎作为队标。由此,巫家坝机场的名字,随着“飞虎队”一起蜚声中外。

nlc202309040314

·四·

飞虎队夺回了昆明的制空权,巫家坝机场迎来久违的宁静。但这并不意味着巫家坝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在等着它。

1942年春夏之交,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同年4月,驼峰航线正式开通。昆明巫家坝机场,也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进出口机场。这条长度900多公里的航线,飞行高度最高达2.5万英尺,飞机有时只能在山谷间飞行,如同穿越骆驼峰背。驼峰航线由此得名。

这条死亡航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条航线。共有514架飞机坠毁,1500多名飞行员丧生。

频繁的飞行让战士们顾不上伤感。巫家坝一度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有人计算过,巫家坝平均74秒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巫家坝机场就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这一点也不过分。

当时的巫家坝机场,还创造过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纪录。最繁忙的一天,平均40多秒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有一个飞行员回忆,他驾驶的飞机刚落地没滑几米,速度还没减下来,就听见塔台大喊“让开!马上脱离跑道,后面的(飞机)下来了。”

他赶紧脱离,往滑行线上拐。“回头一看,好家伙,后面一个点跟着一个点,像用绳子连成串一样,更像一条线从空中飘曳到地面……”

巫家坝的补给能力也严重不足。通常一架飞机只加上500-550加仑的油,刚刚够一次单程飞行。这是在拿生命作赌博,赌飞行过程中不能出任何意外,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机场经受住了考验。在短短三年半的时间里,运抵巫家坝的各种国际援助物资超过了80万吨,为抗战提供了有效补给。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曾这么评价这座机场:“在人类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那么多人的生存要依赖那么少的人……”

在一个远征军士兵的回忆日记里,战火中的巫家坝机场还发生了这样细微却动人的一幕。

在毕业志愿分配表上,这个年轻的中国士兵连续填写了三个“去印缅抗日”,最终,他如愿以偿,一个黎明,和二十多位同学被送到昆明巫家坝机场。在他的记忆里,当年的巫家坝机场,是没有候机室的。那天清晨,阴雨连绵,士兵们都在机翼下躲雨。没有送行的人群,除了嘀嗒的雨水声外,现场一片宁静。

有人蘸着地上的雨水,在机翼下的土地上,写下了这样的话:“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天地感伤雨如泣,永别亲爱的祖国。”

·五·

从出生那天起,巫家坝机场就一直与硝烟炮火为伴。直到新政权建立,它才脱下军装,“转业”成为民用机场,继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新政权建立之初,由于国际上对中国大陆进行封锁,中国领导人出访外国、出席国际会议,都必须先到巫家坝机场,飞往缅甸,然后再转往其他国家。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毅、宋庆龄等人,都在巫家坝留下过自己的足迹。

为满足民航事业需求,巫家坝机场于1958年、1993年、1998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改扩建,最近的一次,设计旅客吞吐量已达1037万人次/年。

即便如此,它还是追赶不上时代的脚步。根据最新的消息,新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将于今年6月28日转场运行。据介绍,新机场坐落于昆明市区25公里外,设计满足旅客年吞吐量3800万人次、飞机起降30.3万架次,建成后,将是中国内地第四大机场。

围绕巫家坝机场的存与废、拆与留,众说纷纭。有人想把这里打造成昆明最新的CBD,有人建议将这里发展为昆明的第二中心,还有人建议,将巫家坝机场改建成抗战纪念馆或者航空博物馆。

历史学者戈叔亚便是其中一员。最近,他正在自己的博客上呼吁建立巫家坝机场博物馆。在一篇博文里,他这样写道:“即使巫家坝机场非常有资格建立一个博物馆保留它独一无二的光荣历史;即使目前并没有被房地产开发商占领动工;即使广大老百姓和各界人士呼吁建立博物馆,并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最后的决定权,仍然在地方领导的手里。”

看起来还算乐观的是,在近期的一次受访中,昆明市长张祖林也做了这样的表态:“……我们将充分尊重市民和广大网友或者是听众对巫家坝机场的这种感情,最大限度地通过适当的方式来保留对巫家坝机场的记忆。”

无论巫家坝机场的命运将会怎样,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历史已经被人遗忘了。

昆明市关上南路98号,一幢两层法式小楼安静地矗立着。这里曾是巫家坝机场的第一代候机楼,如今,已是两家物流公司的办公地点。

白色的墙面和柱子、浅灰色的瓦、白色的木框窗户,几条染成粉红色的木线条,透露出那个久远时代的别样气息。它如同一位经历了岁月的落寞老兵,静静

地隐身在都市的繁华里,淡看历史的沧桑变幻。

只是,关于它辉煌的过去,已鲜为人知。甚至许多在这幢小楼里工作了十多年的人,都不知道这里曾发生过什么。

篇9:献给诗歌的诗

那块木板在我身上

夭折了,您的手震得发麻

月亮袖手旁观,星星捂嘴取笑

至于么,不就是逃了一次学

多年后,挤佣在宦海沉浮

才知道,您那一板是驱魔的

神符

父亲,麦苗正在分蘖、拔节

别急,再等等,等到扬花、灌浆

您就能听到镰刀收割它们的声音

父亲,您屋子上长满了青嫩的草

它们能陪您说话了吗?一定能

不然,您怎么再也没来过我梦里呢

关山冷月,几度寒

如果,如果

有轮回,儿愿以心为锁

锁住您的生命之门

让门外的死神

篇10:献给母亲的诗歌

感恩的种子在心中早已发芽

这是个亲切温暖的纪念日

我心中的歌已张开翅膀

母亲

妈妈

我的亲娘

您的爱平凡而伟大

是故土萌发的天籁之音

您的爱温馨而宽广

是儿女永不枯竭的能量

您的乳汁那么甘甜

饱含勤劳善良的浓缩营养

饱含勇敢无私的民族风范

您反复唠叨的几个字

诚实厚道

雕塑了一个诚信的我

记忆中

您将多少苦难强行吞下,

您将无数委屈悄悄锁藏

儿女看见的始终是美丽的笑容

母亲

妈妈

我的亲娘

我好想您

您的一点一滴

都在我内心珍藏

我的一笔一划

全是深深的怀念

您的音容笑貌

是我永恒的春天

您的谆谆教导

已溶进我的血液

我漂在母爱的长河

目睹钢铁被温情融化

百折不挠的英雄泪

只在母爱的丰碑前

潸然垂落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关怀母亲也是你我的升华净化

替母亲试干眼泪共赏绚丽的恢弘

无论自己犯了什么错!

世上只有一个人不会恨你!

也不会放弃你!

她只想自己改正!

这样她就满足了!

篇11:献给老师的诗歌

你是园丁

烈日、暴风和泥泞

伴随你的一生

你擦了擦汗

坐等秋天的收成

有人说

你是蜡烛

冬季、黑夜和寂寞

是你挑战的险阻

你点了点头

燃烧自己,却温暖如初

有人说

你是工程师

科学、思想和灵魂

是你永远的课题

你握了握拳

期待天下都是桃李

有人说

你是春蚕

发育、成熟和吐丝

是你浪漫的诗篇

你舞动翅膀

情丝留在了人间

有人说

你是舵手

狂风、巨浪和海啸

是你挥之不去的愁

你奋力划桨

前方便是理想的绿洲

你是谁

你的模样为何如此朦胧

你是谁

篇12:父辈的旗帜

努达尔、利德霍尔姆、布罗林、拉尔森……毫不夸张地说,瑞典“出产”的这些足球巨星在世界范围内也毫不逊色。受制于瑞典足球的整体水平,他们始终未能为瑞典赢得大赛锦标,但就像具有某种世代相传的基因,这些球星们总是能够让自己的国家队在不经意间绽放令全世界都为之赞叹的花朵。而在俱乐部,他们的功勋更是足以载入史册。也许,正是瑞典足球的这种基因传承,或者至少是这些前辈的引领和激励,才让伊布拉希莫维奇在巨星成长路上一往无前。

努达尔

努达尔是1948年伦敦奥运会足球比赛冠军瑞典队的主力球员,头号射手,瑞典足球的标志性人物之一。1949年1月22日,努达尔来到米兰城,多年之后回望,这应该算得上是改变了意大利联赛历史的大事件。努达尔不但通过进球证明了自己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前锋,而且还为俱乐部带来了累累硕果。与此同时,AC米兰也迎来了历史上著名的“瑞典时代”。加盟当年的半个赛季,努达尔在15场比赛中打入16球,如此高效令人目瞪口呆。而深受其益的米兰高层由此聚敛起罗致瑞典球员的充分信心,于是另外两名奥运金牌队员格伦和利德霍尔姆相继到来,著名的瑞典“三驾马车”组装完毕。可以说,没有努达尔就不会有米兰城的瑞典“三驾马车”,或许也就不会有AC米兰上世纪50年代的璀璨。

人高马大,身手矫健,射术精湛。足球场上,他是后卫的客星。而超乎寻常的更是他赢得身体对抗的最大本钱,于是,将身体素质与场上技术完美融合于一身的努达尔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纪录。这一点上,身高马大同时又技术细腻的伊布倒是颇有几分努达尔的神韵。

努达尔是一架真正意义上的进球机器,他在AC米兰效力8个赛季,5次成为意甲联赛最佳射手。其中,1949/1950赛季的单季35球不仅打破了梅亚扎1930/1931赛季创造的31个进球的纪录,而且至今仍是意大利联赛不可企及的高度。这8年中,他为米兰留下了210粒联赛进球。帮助米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后,努达尔加盟罗马。在那里,他留下了15粒进球。在意甲踢球期间,努达尔在257场联赛进了225球。单场入球数达到了令人咋舌的0.875个,这些数据在以防守见长的意大利足坛足以让每一个后来者望而兴叹。

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场上屡屡遭到对手缠绊、拉扯等小动作侵扰,但努达尔从来不为所动。任何时候,他都像绅士般彬彬有礼。显然,德艺双馨的他有足够的资本成为伊布这些后来者的榜样。当然,伊布尽管学到了努达尔的不少场上技艺,但球场上的个人修为方面仍有不少提升空间。

1995年9月16日,努达尔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当时,意大利《体育报》感慨:足球在流泪。著名的意大利体育报记者博特罗蒂也说:“我想,在意大利赛场上,再不会出现一个如努达尔一样给对手带来恐怖和尊敬的前锋了。”是的,意大利联赛历史上最伟大的射手去了,而像他一样伟大的射手或许真的不会在现在的足球场上出现了。不过,努达尔标志性的跑动中的右脚射门连同那些高高在上的纪录,早已植根瑞典乃至全世界球迷的心田。

利德霍尔姆

同努达尔一样,利德霍尔姆是上世纪50年代瑞典最著名的球星之一,同时也是米兰王朝奠基的元老级人物。携1948年奥运会足球冠军队主力成员的荣耀莅临圣西罗之后,瑞典人马上就放出了光芒。作为“瑞典三驾马车”的核心人物,他很好地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在发挥自身能量的同时将格伦和努达尔捏合成了有机整体。

作为一名职业会计师,在加盟AC米兰成为一名职业球员之后,他很好地保持了自己原有职业的特点。非常有意思同时也令人钦佩的是,球场上他也像一名不允许出错的会计师一样,精确再精确。在为AC米兰效力的前两个赛季中利德霍尔姆居然近乎奇迹般地做到了没有一次传球失误。

拼抢日益激烈的足球赛场,让伊布这样的前锋刻意追求利德霍尔姆式的传球成功率已经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不过,利德霍尔姆的领袖派头很值得伊布学习。当年的AC米兰,在格伦和努达尔相继离队之后,利德霍尔姆将当时引领“马车”的领袖气质发扬光大,他成为球队队长、核心乃至精神领袖。除了用出色的个人技术帮助球队,他还每每在球队困难时刻挺身而出。在主帅维亚尼着手进行战术改革时,“带头大哥”利德霍尔姆首先接受了主帅的思路,并用在清道夫这一位置上发挥出色的事实将那些依旧心存顾虑的队友聚拢到教练身边,从而保证了球队的战斗合力。

作为一名大部分时间侧重防守的队员,利德霍尔姆的进球数远没有努达尔那般耀眼夺目。但在代表AC米兰参加的359场联赛中,他仍旧用81个进球阐释了自己全面的个人能力。

1961年,随米兰征战12年之久的利德霍尔姆宣布退役。1976年,这位昔日队长重回米兰。1978年他接替米兰的老教练罗科出任主教练,次年就率领米兰获得了第十个联赛冠军,米兰红黑队服上得以绣上一颗金星。1980年,米兰陷入了最黑暗的时期,他离开米兰加盟罗马并率队连续获得冠军。AC米兰重新回到甲级行列时,他再次回归并培养出了保罗·马尔蒂尼这样优秀的球员。遗憾的是,因为与贝卢斯科尼不和,1986年瑞典人再次离开了米兰。

无论如何,利德霍尔姆对瑞典国家队以及AC米兰队的贡献都值得世人尊敬。而对伊布这样的后生来说,除了学习其大局观念和领袖风范外,在职业生涯谋划中为自己退役后的选择添加一个教练员的选项也未尝不可。

布罗林

如果说努达尔和利德霍尔姆是瑞典足球第一代代表性人物而伊布是当今新锐翘楚的话,那么,布罗林就是其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1969年11月29日出生的布罗林是瑞典队在1994年世界杯获得季军的重要成员,而他在意甲帕尔马队也是队中的招牌人物。

从1984年代表纳斯维肯斯参加第一场职业比赛开始,布罗林的生活就与足球紧密结合到一起。1990年布罗林转会到了诺彻平,首场比赛他就三次攻破哥德堡队大门。

意大利世界杯,主教练奥拉·诺丁将他带去了亚平宁。那时的瑞典足球还在低迷中徘徊,三场小组赛他们三战皆负。对瑞典人而言,那届比赛唯一令人欣慰的就是发现了年仅20岁的新星布罗林。对巴西的比赛中,布罗林“单足旋转”的进球庆祝动作堪称经典,那个招牌式庆祝动作也成为了瑞典足球在此后几年复兴的标志。

世界杯之后,布罗林转会到了意大利帕尔马队。在他的帮助下,帕尔马队1992年获得了意大利杯,1993年获得了欧洲超级杯和优胜者杯,随后还击败了尤文图斯获得了1995年联盟杯的冠军。毫无疑问,这是俱乐部有史以来最鼎盛的时期,而其中布罗林的贡献有目共睹,他也由此成为帕尔马俱乐部的传奇人物。

同一时期,布罗林在国家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2年,在帕尔马逐渐成名的布罗林随国家队获得了欧洲杯四强的好成绩,在与英格兰比赛中的那粒进球是欧洲杯历史上最著名的进球之一。那届比赛,他本人也成为了最佳射手之一。1994年的美国世界杯,布罗林再次大放异彩,他为瑞典队攻进了三球,瑞典队也以世界杯季军的成绩让世人刮目相看。顺理成章地,他入选了当年的最佳阵容。

在美国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对罗马尼亚队的比赛中,他踢进了职业生涯中最著名的进球:瑞典队获得任意球机会,所有人都以为斯特凡·施瓦茨会直接射门,但是他从球上跳了过去,布罗林在他的身后跑了过去,并射门得分,这记任意球配合毫无争议地入选世界杯百佳入球。

然而,世事无常。1994年世界杯后的那个秋天,布罗林在斯德哥尔摩参加欧洲杯预选赛时脚踝受伤。尽管他从伤病中恢复了过来,但他再也无法找到受伤之前的状态。随后,布罗林加盟了英格兰利兹联队,不过在那里他很快归于沉寂。1998年,28岁的布罗林在水晶宫队宣布退役,当打之年因为伤病黯然离去的结局给人留下一片惆怅。

好在,退役之后转行成为商人的他在餐饮业和房地产业都有所建树。而在自己的家乡,闲暇时他还可以到球场上一展身手,只不过,在他目前参加业余联赛时,他的场上位置是守门员。

拉尔森

无论年龄还是资历,努达尔、利德霍尔姆和布罗林都是伊布的前辈,但对于伊布而言,拉尔森——这个瑞典足球史上又一位著名球星或许就像兄长一样亲切。当然,其中也不乏严厉。

1971年9月20日,拉尔森出生于瑞典斯科讷的赫尔辛堡。他的父亲是西非佛得角人,他的母亲是瑞典人,就是这样一位非欧混血球员凭借灵敏的门前嗅觉、出色的抢点能力和北欧球员中不多见的细腻技术成为了瑞典足球史上一个传奇人物。

在俱乐部队,拉尔森将自己的黄金年华奉献给了苏格兰劲旅凯尔特人队。七个赛季中,拉尔森征服了凯尔特人球迷的心——他在各种正式比赛中出场315次,射入了242粒进球,是凯尔特人队历史上的第三射手。2001年夏天,他凭借之前一个赛季的35粒联赛进球成为这个赛季的欧洲最佳射手,荣膺欧洲金靴奖。算上他在其他正式比赛中的进球,他的赛季总进球数达到了惊人的53粒。在2003年的欧洲联盟杯决赛中,拉尔森打入了两记精彩的进球,但是凯尔特人还是以2∶3惜败于波尔图,屈居亚军。不过同时他也刷新了一项重要纪录:他成为了历史上英伦三岛所有球队中欧战进球最多的球员。

在2003/2004赛季结束后,拉尔森没有与凯尔特人续约,他选择了西甲巨人巴塞罗那。他的经验成为巴塞罗那队的利器,2006年的欧洲冠军联赛与阿森纳的决赛中,拉尔森的替补出场改变了比赛进程。他在下半场75和81分钟两次助攻队友得分,帮助巴塞罗那第二次捧起欧洲冠军杯。2007年初短暂租借曼联之后,拉尔森很好地缓解了曼联锋线的兵源紧缺状况,他也为球队最终夺冠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拉尔森的国家队传奇始于1994年的世界杯,梳着满头金色发辨的他成为达赫林、布罗林以及肯·安德松身边生猛的后备力量。那届杯赛,他以两个精彩入球给球迷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年开始,尽管几进几出,但瑞典队的历次世界大赛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2004年回归国家队后的欧洲杯比赛,拉尔森在四场比赛中射入三球,带领瑞典队以小组第一的成绩杀入四分之一决赛,最后仅在点球大战中惜败于荷兰。2006年世界杯以及2008年欧洲杯,“老妖”拉尔森在瑞典队中发挥着无人能及的作用。在瑞典队的战术体系之中,他是游弋在伊布身后最有威胁的那个人。除了丰富的大赛经验,他的自信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不仅带给球队自信心,也很好地提升了球队的战斗力。相信,有这样老而弥坚的“不死鸟”在身边,伊布的成长定然顺畅很多。

继往开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一名非足球传统强国走出的巨星,伊布的横空出世绝非偶然,前辈的引领和激励在其成长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伊布拉希莫维奇无疑是幸福的:努达尔的AC米兰传奇能激励他为国际米兰尽心尽力从而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利德霍尔姆的领袖风范有助于其从优秀走向卓越,布罗林的“英年早退”会给他敲响警钟以便其更好地在场内场外保护自己,而身旁的拉尔森会给他更多延长运动生命的建议……

篇13:献给老师的诗歌

都说你是园丁

可有几人能把他真正读懂

你倾注所有母亲的爱

抚育多少幼小心灵

都说你是园丁

园丁那有你这样忠诚

你用辛勤汗水耕耘

浇灌花朵丛丛

都说你是园丁

酷署严寒笑迎春风

为了满园桃李芬芳

你秉笔伏案到三更

都说你是园丁

几经风雨度征程

为了培养祖国栋梁之材

白发聚首多少情

都说你是园丁

其实你是学生心中一盏灯

每当学生迷茫之时

你给他智慧,点燃激情

都说你是园丁

人民教师无尚光荣

为了美好明天

篇14:献给母亲的诗歌

啊!亲爱的校园,

·我想轻轻的摘下一片云,

·可是小小的一片云怎比得过您的美丽与洁白,献给母校。

·我想轻轻的扯下一片天,

·可是他是那么的遥远,

·怎比得上您带给人的亲切与温暖。

·我想轻轻的拿下一朵鲜花,

·可它的颜色怎比得上您给我们的人生点亮的绚丽色彩。

·啊!亲爱的校园,

·您给予了我们美好的`环境,

·安排了最好的老师,

·让我们这些小花更好的吮吸知识的甘露。

·我爱教师,

·她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为我们不辞辛劳,

·这辛勤的园丁是用她大颗的汗珠,

·期待我们长成参天大树。

·我爱同学,

·友谊之花遍满山野,

·那香气让我们感到爱在身边。

·爱在身边,

·爱在心田,

··啊!亲爱的校园,

·您让我们懂得了历史,

·让我们领略到了,

·鲁迅的爱国,

·居里夫人的敬业,

·雷锋的无私奉献。

·啊!亲爱的校园,

·您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领略到了西湖的绿,

·趵突泉的奇美。

·啊!亲爱的校园,

·您教会了我做人,

·教会了我关爱。

··啊!亲爱的校园,

·无论我走到哪里,

上一篇:上海九峰实验中学学区范围下一篇:小学生给老师的毕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