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谢的话题作文

2024-04-14

关于感谢的话题作文(精选14篇)

篇1:关于感谢的话题作文

感谢父母

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上,有许许多多的困难摆在我们的道路上。然而,替我们清除困难的人,总会是一直默默无闻,一心一意地关爱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要感谢父母。

记得在实验小学,老师当天只布置了十道问答题,我与同学们乐翻了天。可是,等我回到家,才发现,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十道题中,几乎都没学过。我一遍遍的看着、翻着,终于找到了几个还会一点的,之后,我又在电脑上查到了几个题目的答案,我奋笔直书。终于,只剩下了一个题,电脑上怎么也没有,看来,我只能自己想了。

看着那个题目,我怎么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绞尽脑汁,一直想,一直想,可怎么也想不起来。那时,我真有一下子将题目撕了的冲动。

这时,爸爸出差回来了。我急忙跑过去,问候了爸爸几声,便接着问:“爸爸过来看看这个题怎么做?”只见爸爸急匆匆地过去,仿佛我的问题比天塌下来很重要。

爸爸拿出了计算机,可是怎么算也是一个不正确的答案。看到爸爸焦急的样子,我随口说了一句:“算了,大不了明天上学问老师呗。”“不行,万一明天一早就要交呢?”我打了个哈欠。爸爸说:“要不你先去睡吧,等我算出来再叫你,

半夜,我起来喝水。看见爸爸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我小心翼翼的走过去,只见一张纸上写的满满算式和答案。我的心头突然涌上一股暖流。于是,我拿起来笔,将算式誊抄到了上面。

那时,我明白了,人生在世,最要感谢的就是父母,因为是他们,让我获取知识;是他们,将我培养成一个懂礼仪的人;是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不顾一切的来帮住我;还是他们,为了我,不辞日夜的工作。所以,我一定要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你们——我的父母。

感谢父母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起码的品德。中国还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品德中的第一位。

当花儿仰起了头,展开了甜美的笑脸诉说着感恩的话语,那是对滋养它雨露的感恩。当白云在天空中飘荡,勾勒出一幅幅感恩的图画,那是白云对哺育它蓝天的感恩。——题记

从小母亲给我的是温暖的爱,她那双粗糙的双手,牵着我走过风风雨雨,父亲给我的则是含蓄而深沉的爱,他那宽厚的臂膀如高山大海,给我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年幼时,初学走路,不幸摔倒在地,母亲总是忙着扶我起来,并心痛地部我哪里痛,可父亲总是说:“自已起来,继续向前走。”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严肃,又是那样让人充满自信,就这样,在关爱与责备中,我学会了走路。

上了幼儿园,得了第一朵小红花,母亲满怀喜悦地说:“真是个乖孩子。”可父亲只是认真地说;“下次争取再得朵小红花。”就这样,家里的墙壁上巾满了小红花。

上了小学,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母亲总是高高兴兴的说带我出去玩之类的话,父亲却总是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况且又没拿第一名,没什么好高兴的。”于是,我便把父亲的话铭记在心,用不懈的努力去换取母亲的微笑。

暑假里与父母一起出去游玩。回来后,母亲总是问我累不累,父亲却只是乐呵呵的说:“有什么收获没有?”

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你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你洗脸、教你做人的道理……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

感谢父母

父母这个词语,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字典里都有,这两个字眼是如此的温柔、亲切。在我的印象中,父母就好像是一个浩瀚的宇宙,而我却是一颗小星星,他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他们为了我也花了许多心血。《诗经》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养我畜我。”

我的父母也是如此,但这次我却把他们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起来了!”“等一等,再睡一会儿!”我懒洋洋地说。“太阳都晒到屁股上了!快给我起来!”爸爸不耐烦地叫道,我只好起来读英语。(我也不知道妈妈从哪儿买了本《×××英语》,说什么能增加词汇量,我才不相信一本“破”书能把我变成“英语单词王”!)眼前的字母晃来晃去,分不清哪个是“m”哪个是“w”。爸爸敲了敲桌子说:“快读!”几天后,我对妈妈说:“我受不了了,我那么小,就有了‘熊猫眼’,你们简直是虐待!”但妈妈却冷冷地说:“你不读可以,但你就得吃你爸的‘竹笋烤肉’了!”听了这话,一时控制不了情绪的我跑到了房间,打开了日记本,写了几个字:爸爸妈妈我讨厌你们!这时,我心中舒服多了,好像这些字给我报了“仇”似的。但是几个月过后,神奇的效果出现了:这次英语测验,我居然得了100分,而且英语老师所谓的难的单词,我都会读。看来爸爸妈妈的“魔鬼训练”显灵了。这时,我才知道爸爸妈妈对我的良苦用心。我悄悄地打开日记本,将这些讨厌的字擦去,顿时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爸爸妈妈,谢谢你们!是你们赋予了我生命;是你们含辛茹苦哺育我长大。这种恩情是我一辈子都不能报答的,谢谢你们!

篇2:关于感谢的话题作文

有一次,我考试考砸了,闷闷不乐地回到家来。我一进门爸爸就问我考得怎么样,当时心虚的我只好结结巴巴地说:“没,没考好。”爸爸一听没考好,并没有责骂我,而是严肃地对我说:“你先想想自己这次考试没考好的原因,想清楚后再拿出试卷来,一一攻克这些错题,弄明白后争取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老老实实地按照了爸爸的步骤来做,在下次考试中果然成绩大有提高。

还有一次,我去攀岩。我爬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快到山顶了。可是,在到达终点的前提是爬得上反斜坡。我在反斜坡旁发现了有几个人在爬的过程中居然掉了下去,于是,我就不敢上去。爸爸见我害怕便对我说:“加油,凡事都要坚持。就像挖井一样,你不知到什么时候能挖到水,但是,如果你坚持就能挖到。但如果你半途而废就算水就在不远处你也挖不到水。”听了爸爸的这句话,我倍受鼓舞,使劲地冲向了终点。

感谢您,我的爸爸,谢谢您对我的鼓励!在这里,我也要对每一个帮助我的人,鼓励我的人表达感谢。

篇3:关于中考话题作文的几个陷阱

陷阱一:把“话题”当“题目”

“话题”与“题目”,二者既相关又不同。“话题”是所限定的写作范围,是进行思维的中心点,往往内容比较宽泛,涉及面比较广。因此,话题作文常常要求考生自拟题目,可是许多考生却直接用话题命题。如要求以“幸福”为话题,学生的作文题就是《幸福》。因为材料给的是一个话题,也就是说,题目都比较大,学生不易把握,往往难以下笔,写出的作文空泛无物。所以, 考生应在话题范围内自拟一个符合选材内容的更小更新的题目。如以“幸福”为话题,就可以拟《我和幸福有个约定》、《别让幸福擦肩而过》、《缝在衣服上的爱》、《幸福的滋味》、《拒绝幸福的“侵蚀”》等。

陷阱二:把“文体不限”当“没有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有“文体不限”的要求,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只是放宽了对文体的限制,给考生提供了选体的自由。其实,同一个话题的作文,学生的生活实践不同,立意与选材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体裁肯定各不相同,如同样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有写成议论文的,有写成记叙文, 也有写成夹叙夹议的抒情散文, 甚至有的写成了说明文的。但对个体考生而言,一旦选定了某一种文体,就必须按这一文体行文,不能不管文体,信马由缰,切忌写成“四不像”文章。一般来说,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如果擅长写记叙文,则在记人叙事中必须体现记叙文的六要素;如果擅长写议论文,则在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中,有鲜明、正确的观点,有充分有力的论据,如果擅长写说明文,就要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准确使用语言。总之,写什么必须是什么,写什么必须像什么。

陷阱三:不扣话题,若即若离

“围绕话题”是话题作文的唯一限制。能否紧扣话题 、突出主旨是评卷老师紧抓不放的。由于有的考生对其置之不理,考卷中便出现了不少不符合话题的离题之作。

1.任意扩大话题的外延 ,写似是而非的内容。如有的考生将“感激”写成“感动”。

2.整体偏离。指文章内容全部没有落实题目要求 ,比如 ,题目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作,有的考生拟题“要做个诚实的人”,全文大谈诚实,忽略了“诚信”中“守信”的意思。

3.部分脱轨。即行文中出现离心句 、离心段 ,使得部分内容偏离题旨和文章中心。比如《我关注“神舟”八号飞船升空》一文,记叙“我”全天守候在电视机旁关注飞船的情况,中间写母亲教育“我”不要因此耽误学习,顺势写“我”以前痴迷于电视导致学习退步的经历,结尾又写“我”看飞船而感到自豪一事。文中插入“影响学习”的一段就偏离了题旨。

造成偏离题旨的原因,首先是写作时审题不准,错误地理解了题意。比如以“责任”为话题作文,你若将它等同于“任务”,就会写别人“指定”你担任的工作,而不是写自己“应尽”的职责。曲解题意,写作就极容易离题。其次是扣题写作和围绕中心写作的意识不强,写作时随意性强。特别是话题作文,不要以为只要把写作内容锁定在话题范围之内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符合话题理所应当,扣住自己拟定的文题写作也很重要。再次是没有掌握一定的点题方法。比如有的同学重视开头点题而忽视结尾扣题,结果在中间部分跑了题。

陷阱四:选材贪大求全,内容空泛

考场作文大多有字数限制,其容量极为有限。有的同学往往忽视这一点,想在作文中装进尽可能“丰富”的材料,尽可能“全面”的观点 ,尽可能“充分”的感情 , 想要面面俱到 , 结果面面不到。如有关“环保”的话题,有的同学既想谈环境污染的愈演愈烈,又想谈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更想谈环保的措施,最后还不忘呼吁人们强化环保意识,承担起环保责任。在有限的篇幅内,怎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谈得清,谈得透? 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已。平时学生作文的选材常出现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忌“信马由缰”不着边际 。文章主题集中突出才有“冲击力”,可是有些学生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搞“多头并进”,这样反而费力不讨好。例如,以“朋友”为话题写作,有的同学把家庭、学校、社会,人类、物类各种“朋友”,凡感兴趣的一股脑塞进作文;写“与_______对话”,有些学生便海阔天空,闲聊瞎侃。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对文体把握随意性强,写成“临界文”或“四不像”。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在命题范围内,通过对纷繁的生活表征和积淀的审美印象进行盘点, 并与内心的创造冲动印证,精准地确立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做到心无旁骛,思绪不外驰,确保文章主题鲜明、集中、突出。

2.忌“顺手牵羊”不作深究。 话题作文取材立意空间广。往往想写、可写的东西很多,不少学生消除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却又容易犯“鱼目混珠”的错误。例如,以“亲情”话题写一篇文章,生活中能反映亲情的人和事多如牛毛,有的学生不能从“真、新、深、独”的要求出发,通过反复比较,精心思考选取典型材料,而是信手拈来一个,以为符合题意就行,如此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是平浅之作。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消除这种作文时的懒惰心理和草率态度,鼓励学生工于构思、勇于创造。

3.忌“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中学生写话题作文 ,提倡“开口”小,以小见大,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少学生选材立意时就事论事,以小见“小”,不能做到言近而意远,题浅而旨深。例如,以“幸福”为话题写作,不少学生避重就轻,少惹麻烦,选取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表现自己对“幸福”的感受,认为这样稳实可靠,而忽视对“小事”本身的裁剪与挖掘。这种无视生活的普遍意义、本质意义,缺少对人类自身深切关注的写作习惯,断然不足取。

陷阱五:阐述过多,缺少创新

一些应试者认为话题作文“比较好写”,觉得写作话题作文只不过是对所供材料的阐释和类比。近年的高考话题作文中就出现了这种苗头。比如2015年有不少记叙性文体是比照材料原文杜撰出的救人故事: 有自己登山时风雪中勇于救人,有路遇车祸不顾安危凛然救人,有突发洪水冒着被卷走毅然救人,等等。议论性文体只是对材料故事的简单议论和说明,如解释登山者为什么要舍己救人,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应如何向登山者学习,等等。这种缺乏创造性的肤浅简单的照搬和阐释,也是对话题作文写作的又一种误解。与此相联系,这种杜撰编造的文章,其感情必定是虚假的,行文必定是矫揉造作的。

话题作文要求对所供材料进行深入思考,是指经过这样的思考, 找到与材料题意完全吻合的规定情 境。这种规定情境 ,如写记叙类文章 ,表现为人、事、景、物。如写议论类文章,表现为哲理、情感和思维逻辑。对每一个考生来说,要取得好成绩,围绕话题深入思考,找到与材料题意完全吻合的“规定情境”是关键。把自己思考的创造性成果,再用一定的文体形式,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准确、生动地反映出来,这又是检验考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尺度。上面列举的考生对材料缺乏创造性的简单阐释和类比, 根本谈不上围绕话题进行深入思考。2015年我省高考优秀作文《选择》、《拷问灵魂》(刊登于《燕赵都市报》7月19日C2版 )等 ,对考生如何围绕材料深入思考,富于创造性地找到“规定情境”,如何立意、选材,最终写出有创意的作文提供了有益借鉴。从某种意义说,话题作文倡导创新,鼓励创新。只有这种新型的作文形式,才能为那些有写作特长的考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广阔天地。阅卷教师每每碰到有新意的作文,眼睛总要一亮,同时出现沐春风、浴甘露的感觉。大家相互传阅,连连称赞。这就是有新意的话题作文答卷的社会效果。

篇4:关于“儒商”的话题

传说原是楚国人的范蠡,在越国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知勾践不能容人,遂携西施乘舟渡海至山东,山东原是东夷之地,东夷之人以鸟为图腾,范蠡更名为鸱夷子皮。光就他更名一事分析,也可看出范蠡的深沉的性格与渊博的知识。他养殖垦荒,不久就累至千金。鸱夷子皮并不在意金钱,屡散屡聚。后来迁至陶,自称陶朱公,再次成为巨富。陶朱公一词已成为中国富翁的别称。

郑国商人弦高,带领着随从驱赶着一群牲畜、皮货外出经商,途中遇到秦国一支偷袭郑国的军队,眼看郑国危在旦夕,为了稳住敌军,弦高不惜个人赀财,用四张熟牛皮外加十二头牛,以郑国国君名义,犒赏秦师,让秦国的统帅心里明白,偷袭不会成功,另一方面迅速派人回郑国报告消息,并引出了一场有名的秦晋殽之战,最后以秦军失败告终。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人,他本是阳翟巨贾,经商于赵。他嫌商贾之利太小,百分之十、百分之百的利他都觉得微不足道,认为只有政治投资才是一本万利的。吕不韦将已经怀孕的赵姬,送给留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并不惜重金行贿于秦国宫廷,终于立子楚为太子,即位后为庄襄王。赵姬所生之子,十三岁即位称秦始皇。秦始皇以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文信侯,并组织人编撰了一部《吕氏春秋》。

这些人能不能算是儒商或儒商的祖师爷呢?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除弦高之外,其余几位最多只能算是头脑灵活、善于应变的政治活动家。弦高则是个有胆有识的早期爱国商人。遍查古代文籍及现代的有关辞书,只有儒将、儒医、儒臣、儒吏,以及与儒学有关的儒林、儒宗、儒生等词,就是没有“儒商”二字。何以“儒”与“商”二字无法黏连一起?

何以商人想冠以“儒”字有如此之难,几千年的时间都不行?这大概与我国的自然环境与以农立国的社会大背景有关。我国东部南部邻海,北部西部与西南地区,不是高山峻岭就是茫茫大漠,形成天然屏障。东部南部则受东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农民春种秋收,自耕自织,自给自足,因而不重视交换,不重视商业。所以历来的封建王朝,都强调以农业为本,寓兵于农。士、农、工、商,或工、农、兵、学、商,不论哪一种排列,商都被排在末位。轻商、鄙薄商人是社会一贯的传统。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将商人购茶贩卖,将本求利极为正常正当的行为,也背上轻视情爱,无视妇女幸福的罪名,真可谓欲置之罪何患无“辞”了。封建社会,士的最终出路是做官,当然并非每一个读了书的一定个个能做官,但做官的后备军却主要是儒。所以古人说过,“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官是为皇上牧民的,意即管理百姓,是能主宰小民百姓命运的父母官,地位自然高人一等,将儒与商相提并论,岂不大大亵渎了儒。

到了近代,商在国外之重要作用,固不待说,国内也因改革开放,商人实际地位已大大改变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人在流通领域大显身手。凡是商人中文化层次高的,其视野就开阔,其信息就灵通,其分析思辨就清晰,其决策的价值取向就果敢有力。所以沾了文化气息的商人,大都经营得法,生财有道。据悉1996年夏,在新加坡召开了一次正式命名为“儒商研究”的世界性会议,出席的有新、马、泰、印尼、菲律宾、欧美以及港、澳、台自视为儒商者一百余人。虽然没有透露会议的具体内容,但有识者分析不外是:一为沟通经济信息,二为商冢正名。

为商家正名,为何一定要冠以儒字,理由不外有二:一是儒在中华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与儒结合,商的地位提高;二受近年来新儒学运动的影响,鉴于日本、韩国、新、马、泰等国经济腾飞,与之相映衬的是港、澳、台经济亦有长足进步,一部分人归结为受儒学影响,因而新儒学一说应运而起。东、西方学者就此现象纷纷撰文论述。既给传统儒学定位,又给儒学在新时期的使命与作用予以重新估价。

篇5:关于感谢的话题作文

翻开以前的旧照片,我就可以感受到我的父母究竟是多么开心我可以来到这个世界上。爸爸妈妈年轻时抱着我开心的笑脸就这么定格在那一刻。回想起来,他们都不是会把自己的爱挂在嘴边的人,但是他们用行动引导我学会爱,妈妈耐心教会我自己吃饭洗澡穿衣服,教会我写字画画读书;爸爸还会教我听音乐拍照养小动物......在这么一个家庭长大,不说觉得自己是个会爱的人,起码也不是冷漠的。

在我大学毕业之前,我遇到一个人。我从他身上明白了除了亲情和友情之外的感情,他会表达自己的喜欢,慢慢引导着我,教会我了解除了自己之外另一个人的世界,教会我不能把感情放在遥远的地方。他会为朋友与自己吵架而伤心、为同事的离开而低落......其实有时候我也很不懂,为什么要这么伤心呢?真朋友是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离开的,这个时代只要我们有心也是可以继续联络的。然而他的情绪还是感染着我,总是说我冷漠的他,正在一点点地影响着我的生活,包容着我的小缺点。

篇6:感谢为话题的作文

记得小时候,我上幼儿园,你不辞辛苦,每天接送我。你总是把我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用你宽大的肩膀,为我遮风挡雨,而我总会催促你:“驾!驾!快点,小毛驴!”

记得有一次我生你的气,对你说:“你从来都是骑着破旧的车子接送我!”你什么也没说,照样把我送进了幼儿园。那天下午放学的时候,你破例来晚了,值班室的叔叔把我放到值班室看动画片。晚上7点多了,你才匆匆赶到。我嘟着嘴,不理睬你。你赶忙哄我:“宝贝儿,别生气。我给你带来了一个惊喜。”一辆红色的电动车出现在我的眼前,真的好漂亮,我心里乐开了花,但我仍是嘟着小嘴,不理你,因为我知道,这样你就会再买糖来哄我,逗我开心。那天晚上,你骑着闪闪发亮的电动车带着我和妈妈飞奔。我吃着糖,坐在车上,接受着旁人投来的羡慕目光。

我上小学了,老师布置了听写的作业。做作业的时候,你念什么,我就写什么。写完了,你要签字,我却一把夺过本子:“你的字太规整,像我冒充的一样。”你听后一点也不生气,笑着说:“我签得不好,你找你妈妈签字吧!”直到现在,我还是习惯让妈妈签字。

在你的辛苦努力下,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你买了一辆小轿车,一次,我从拥挤的公交车上下来,见到了你,生气地对你说:“都买了轿车还让我挤公交车!”你赶紧赔着笑脸对我说:“保证以后开车来接你。”

那天晚上,我看到了一则小故事,讲的是一个爸爸为了她的女儿,输进了他的最后一滴血。我很感动,这时突然想到了你。你从来都是那么宠我,而我却从来没有体谅过你。我想到了你的那个保证,我哭了……原来我这么不懂事。

第二天,我又坐上了公交车,你笑了。

我一直是你心中的宝贝,你一直宠着我,而如今,我长大了,我要学会理解,感恩。爸爸,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

篇7:表达感谢的话题作文

记得去年暑假里,妈妈带我去报游泳班,因为我从来都没下过水,所以很害怕游泳。我不停地对妈妈说:“如果我淹到水里怎么办?如果水里有蛇怎么办?”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不尝试一下怎么能知道结果呢?”

教练先教我们漂浮,这个很简单,我们很快就学会了。老师又教我们拿着A字板带着漂浮板游泳,我们学了很长时间才学会。接着到了第六天的上午,老师突然让我们扔掉漂浮板游泳,这下我可傻眼了,我总是不敢游,老师又过来对我说:“你不尝试一下怎能知道结果呢?”我深吸一口气,看着旁边的人都自己游起来了,我想,我也得试试,不能输给别人!

就这样到了最后一天,游泳比赛开始啦!只听裁判员“嘘”的一声哨响,我迅速扑入水中游了一个来回,其他同学也一个一个往前游,不知不觉比赛结束了。

篇8:关于感谢的话题作文

关键词:职校生,话题作文,审题能力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 也是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职单招考试必考的科目。

自从2000年福建省实施高职单招考试以来, 高职单招语文考试作文大致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个阶段。笔者认为, 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 在高职单招语文复习及中职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培养职校生话题作文的审题能力谈谈看法。

一、引导学生明确话题作文的特点

话题作文是当前职校生最为常见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什么是话题作文?迄今为止尚无明确定义。怎样写话题作文,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也没有系统安排。话题作文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作文形式, 也是这几年高职单招作文命题的主要模式。

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一样需要审题, 但二者之间审题宽严有所不同: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加以审查与落实, 既要审文体、审范围, 又要审写作重点理解命题意图。话题作文只有一个松散的话题, 在话题的范围内,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文体, 题目可以自拟, 立意、取材不加限制, 写作重点也由自己确定。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虽然都有“材料”, 但二者对待材料的“态度”不完全一样, 在试卷上的指令也不完全一样。材料作文是根据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是阅读材料根据话题要求作文。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虽然都有“题”, 但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 所有的考生都必须共用这个标题;而话题作文的“题”是话题, 也有考生用话题作为自己作文的标题, 但更多的考生是在话题的范围内自拟标题。

作为话题, 可以无限多, 举凡自然、社会、人生、艺术、学习、生活、情感、幸福等都可以成为话题, 但就高考作文而言, 话题又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即话题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就高职单招作文来看, 以下的话题是每年必须关注的作文话题。

关注自我———学会做人, 学会交往, 学会协作, 学会发展。

感受真情———亲情, 友情, 师生情, 乡土情, 爱国情。

话题作文的“话题”只不过是个引子, 它不要求对话题本身进行引用, 进行分析。它需要从话题出发进行作文, 只要与话题有关的, 不论写什么, 用什么样的体裁都可以。

话题作文是一种只提供一个写作话题或写作范围, 而没有限定立意、选材和写作方法的自选作文、自由作文。正是因为这样, 审题对于写好话题作文尤其重要。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题”, 包括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写作要求。“审”, 即是对题的内容逐项细读, 咀嚼话题及各项要求的意味, 准确地把握话题中所“明示”和“潜在”的各项界定。对于题目提供的材料与话题, 动笔之前要好好地分析背景材料、作文要求及限制条件, 进而确定作文的写作内容, 否则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

二、帮助学生分析话题作文审题不当的原因

学生写不出高质量的话题作文, 审题不当是根本原因。学生审题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只看话题要求中的一个词, 而不顾其他, 就会出现审题不当。例如, 2009年福建省高职单招作文题:“舞台上, 几个角色演出一台戏;生活中, 众多角色组成一个团体。你对‘角色’有什么见闻或体验, 认识或感想?请以‘角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 , 不得抄袭。”如果学生在作文中只强调舞台上的“角色”, 忽略了“生活”中的角色, 就有可能导致审题失误。有一部分考生立意时只侧重于“舞台”, 认为只要文章内容与“舞台”有关就可以, 如果忽视话题后边的限制性语言, 就有可能导致偏离题意。

(二) 顾此失彼, 理解狭隘。

也就是说, 对题意的理解不全面, 导致审题不当。如有的学生面对《诚信》文题, 往往把“诚信”拆成“诚实”、“诚恳”、“真诚与信任”、“真诚与自信”等, 导致审题偏差。又如2010年福州市高职单招质量检查卷作文题“照亮理想的月光”, 有的学生只写了“理想”而没有写到“月光”, 基础等级只能归入三类卷以下打分。有的学生只写了“月光”, 根本没有提及“理想”, 这就更属离题, 这类作文只能归入四类卷打分。

(三) 分析肤浅, 中心游离。

也就是说, 不能准确理解材料和把握材料的中心, 导致审题失误。话题作文一般都会给一个材料, 而所给的材料都与写作的中心有关。例如2012年泉州市高职单招质量检查卷作文题:“1.曾有人问周恩来总理怎么没有写一部回忆录, 他说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倒想写一部像卢梭那样的忏悔录。2.每年犹太人都要过一个‘赎罪节’, 到那天, 所有人都要到教堂里去祈祷, 为自己的罪过由衷地忏悔。请以‘忏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这个材料的中心是“忏悔”。忏悔不同于我们经常讲的后悔、检讨或自我批评, 不是迫于外界压力或是迎合某种需要, 而是真诚的自发行为, 它不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 更伴随着悔恨、愧疚、羞耻、自责等情感体验。只有深入地分析理解材料, 把握中心, 拓展思维, 才能写出生动感人、入情入理的好文章。人不可能不做错事, 但若有忏悔之心, 就能回归正确, 不至于错了又错, 不可救药。有忏悔之心的人是正直善良的, 而有忏悔之心的民族是强大的、优秀的。忏悔是对灵魂的自我拯救, 也是良知的闪耀、人性的升华。它能荡涤污秽, 净化心灵, 催人上进, 促人有为。也许在你的内心早就有过忏悔, 也许你的朋友也曾向你吐露过他的忏悔, 也许你已认识到忏悔对人的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性, 也许你感到正是由于忏悔意识的缺失使社会道德日益滑坡。有些忏悔虽然是迟到的, 已于事无补, 但对世人却是一帖清醒剂。抓住了这一中心, 记叙、议论或二者兼而有之, 对此文题皆相宜。

三、指导学生掌握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如前所述, 写好话题作文, 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审题, 审题不准造成的影响极大, 一旦偏离题意, 得分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话题作文不是没限制的, 只不过限定的范围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范围宽了一些。审题

WENJIAOZILIAO

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弄清题目中到底有哪些规定。

作文的审题方法一般可分为直接审题法和间接审题法。

直接审题法就是直接解剖题目的词语, 分析词语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确定命题的范围和写作重点。这种方法适用于命题作文的审题。

间接审题法要求写作者按照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 联想、想象、思考与话题有关的生活情景、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历史故事……确定立意、选择文体、拟定题目, 进行作文。这种方法适用于话题作文的审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审题方法, 为提高作文能力和水平奠定基础。

(一) 不要漏掉题中的任何一句话, 一定要把题目反复看几遍。

就像做数学题一样, 如果一个已知条件都没用到, 这个题就很可能解错了, 作文题目也是一样, 每句话都要考虑到, 想一想这句话对作文内容作了怎样的限定, 写作时应注意什么, 然后才能动笔。

(二) 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特别是有的题目中用了比喻、寓言等材料, 一定要弄清比喻或寓言的含义。

(三) 学会分析材料。

有时候, 材料比较复杂, 在审题时, 要学会分析。如“照亮理想的月光”, 关键词是“月光”, 月光在材料中的含义有四种:一是实指的月光, 可以借助它来抄写乐谱。但光凭月光还不足以支持巴赫走过“那么艰苦的岁月”。二是明亮温柔的月光, 一种美好境界的象征。三是哥哥的帮助, 这种帮助虽然微不足道, 却是必不可少的, 有如屋顶上的月光, 在艰苦的岁月总是无法叫人忘怀。从这个角度出发, 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四是艰苦的环境。巴赫靠哥哥的辛勤演奏来生存, 徒步求学, 借助月光抄乐谱, 这样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一位音乐大师。从这个角度来看, 逆境造就人才, 似乎也可以写, 但范围较大, 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篇9:关于麻醉的话题

“这次手术是全麻还是局麻?”

“全麻后会影响智力和记忆力吗?”

几乎所有初次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因“怕疼”和担心手术风险,都要提出上述疑问。

俗话说:吃五谷,生百病,生病就要治疗,治疗就免不了手术,手术就离不开麻醉。手术中实施麻醉,患者无痛苦,手术后适度麻醉可以镇痛,有利于患者康复。

“全麻”、“局麻”各取所需

医院手术台上,患者安然入睡,外科专家正在为其进行前列腺电切汽化术,直到手术完成后推回病房,患者才睁开惺忪的双眼。这位患者之所以酣然入梦,就是因为使用了全麻术。

麻醉用药,古已有之。据《列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鲁公扈、赵玉婴二人有疾,扁鹊逐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胃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即悟如初,二人辞归。”文中所述“毒酒”即是最初的麻醉药。不过当时的麻醉药只能用于肠胃疾病。华佗所用的麻沸散用途有限,在为关羽刮骨疗毒时便没有局部麻醉药。“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窸窸塞有声”。令“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公关也强忍剧痛,“大汗淋漓”。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人可以在无痛感的情况下接受各种复杂手术。而手术能否成功,麻醉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据麻醉专家介绍:临床麻醉方法主要分为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两大类。全身麻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来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暂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些功能,达到手术中止痛目的;局部麻醉是将阻滞神经传导的药物应用于身体的某个部位。局麻成功的关键是将局部麻醉药准确、适量地用在适当的部位。这在某些麻醉操作中。需要高超的技术。

“使癌症病人不痛”

在医院肿瘤科病区,一位疼痛难忍的癌症病人被注射一支镇痛剂后,很快恢复了平静。

正因为麻醉能消除或缓解病痛之苦,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了治疗癌症疼痛的专家会议,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治疗专家委员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应用现有的止痛药物就可以解除大多癌症病人的疼痛,并提出了到2000年达到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癌症病人不痛”的目标。

我国曾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全国性癌症疼痛治疗专题学习班。卫生部还下达了开展“癌症病人三级止痛阶梯治疗”工作的通知。要求对癌痛的性质和原因,作出正确的评估,再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原因适当地选择相应的镇痛剂。第一阶段使用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解热镇痛剂治疗轻度至中度疼痛。如果疼痛持续或加剧,就应增加弱鸦片类药物——第二阶段的药物。如可待因、强痛定、曲马多等。对持续性疼痛或中、重度疼痛者,可升级到第三阶段,选用强鸦片类药物,如盐酸吗啡片、美斯康定、路泰等。近年来,全国各大医院麻醉科成功地开展了疼痛治疗业务,如晚期癌症病人止痛、手术后镇痛、无痛分娩等。很多怕痛的病人术后不无感慨地说:只听别人说开刀痛,开刀后才知道其实并不痛。目前实施的病人自控镇痛。可使病人术后达到完全无痛的目的。

吸毒成瘾是一大社会公害。一旦染指终身难戒。由于一些麻醉药品具有镇痛作用,一些吸毒成瘾的不法分子在毒瘾发作时,往往把度冷丁(哌替啶)等麻醉药品作为首选目标。据国内几家大医院不完全统计,过去每月有4~5名患者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纠缠医生为其开度冷丁处方,在遭到一次次严厉的拒绝后,有的甚至佯装重症患者或者大吵大闹。

据医学专家介绍:只限于医院、教学和科研需要的麻醉药品——度冷丁,系人工合成的镇痛药,是国家从严管制的特殊药品。处方价1元多钱一支。而流入社会价格就上涨100倍以上。为此。国家规定只有具有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考试、考核合格的人员才有处方权。此药一般只限于急性剧痛时短期使用。卫生部规定,对度冷丁之类的麻醉药品实行“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有处方、专册登记”。同时,《关于禁毒的决定》还严格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管制麻醉药品的人,“以牟利为目的,处1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麻醉抢劫及其他

国庆节前夕,张师傅取出2万元现金为儿子操办婚事。走出银行大门,一位年轻小伙子声称是其儿子的同学,并敬上一支香烟。张师傅一支烟还设吸完,就有些头晕眼花,便坐下来“休息”。3个小吐后,张师傅醒来,2万元钱不翼而飞……原来,张师傅在银行取钱时被那青年盯稍,直至麻醉劫钱后逃之夭夭。

关于麻醉抢劫,古已有之。《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就曾被张青、孙二娘用蒙汗药麻醉过。尽管目前使用麻醉品犯罪的比例已呈上升趋势,成为新形势下犯罪的一种新动向,但也并非像国内一些媒体报道的那样神乎其神。据麻醉专家介绍,在非接触状态下,因看“美女照”而“昏倒”或“在头脑清醒状态下被麻醉”,明显缺乏科学依据。对这方面的误传,不仅会“神化”了歹徒的作案手段,而且会对群众产生误导,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在遇到歹徒时“不麻自醉”了。因为目前常用的一些新型吸入性麻醉药,要在蒸发罐等设备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才发挥作用,歹徒作案时难以携带这些设备。就是以前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乙醚,在人安静的情况下“捂”在面部至少5分钟才能生效。何况被劫者大多会反抗。此外,还有静脉和肌肉注射的麻醉药物,其生效都需要一定时间。不过专家提醒说,歹徒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作案的可能性较大,如将此药物溶人饮料内,可使人“睡倒”。对此人们应予警惕。

近年来,麻醉医师在努力提高临床麻醉质量的同时,走出手术室,参与门诊和病房的疾病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现代医学向纵深方向发展,麻醉已不再仅限于手术的利用,许多临床医生运用麻醉药及麻醉操作技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吸毒成瘾、哮喘持续状态、癫痫病突发、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收到了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篇10:感谢母校的话题作文

映入眼帘的便是高大的教学楼。在那里,每当上课铃响起,同学们都乖乖地坐在位置上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他们时而低下头匆匆地写字,时而抬起头听老师讲课,时而又大声朗读起课文来。再往前一点,便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她们在认真地备课,为我们批改作业,不知疲倦地操劳工作着。目光向上移到四楼,时间又回到了以前,我和赵文琪努力着,让他们听话进教室读书。他们的调皮,淘气总使得我们俩整层楼大跑,到处都留下我们疲倦的身影。可是看着他们那幼稚的脸庞,充满童真的笑脸,谁便也都没了火气。

目光再次转移,这次的目的地是后操场。下课了,同学们像鸟儿一样欢快地飞了出来。这时的后操场变成了一个游戏的乐园,每一个或奔跑或跳跃的人都将笑容定格在了脸上。灵动的身躯,活跃的姿势不断,欢快的喊声,开心的大笑不绝于耳。到了升旗时,我们便排好队,在国旗下庄严地宣誓,在第周的总结中提高。

感谢母校,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快乐,给了我一生难忘的道理。二千多个日日夜夜,每一天都在学习,都在成长。

篇11:关于感谢的话题作文

我感谢妈妈。妈妈,您还记得吗?老是少根筋的我,常常以为书包、用品都准备好了,但隔天总是少带什么,而您仍是不厌其烦的叮咛我,但……绝不会替我送物品。升上五年级,每到音乐课,就需要吹直笛,那一天,我竟然忘了带。慌张的我只好向您求救,看到您生气的眼神,我想没希望了,只好低着头绝望的走回教室,心想:音乐老师会扣分,我惨了,十分懊悔自己的迷糊。上音乐课的前一节,我还是不死心的想跟别班同学借直笛,唉~借不到,当~当~当~上课钟声响了,我的眼泪在眼框里打转,急得快要掉下来了。踩着失望的步伐走回座位,我睁大了眼睛-有一把直笛在我桌上!我惊讶的左看看、右看看,喜极而泣的想着:是谁? 这么好心要借我直笛。一旁的纸条写着:叡,好好上课。我拿起直笛仔细一瞧,是一把新的直笛,上面还写上了我的名字,是妈妈,您送来给我的。虽然,回家后还是不免被您责备一番,但是我心里却感到一股暖意,谢谢您对我的关心。

最近看您因为工作、家务和照顾我及妹妹,常常全身酸痛,夜里辗转难眠,心里真是不忍。希望您多休息,不要因为太累而生病了;当然我有会乖乖听话,帮忙照顾妹妹,不让您烦恼。

我也很感谢我的朋友——子翔。子翔,你还记得吗?三年级时,有一次上手工课,我忘了带色纸,正在座位上愁眉苦脸的想法子解决时,你跑来说:“孟叡,你忘了带色纸,我忘了带剪刀,我们可以一起用啊!”顿时,我觉得好开心!因为你的灵机一动,我们可以彼此合作,解决了少一物就不能做的困扰,也因为互相帮忙,才没有被凶巴巴的老师发现,还创作出美丽的作品呢!最近听伯母说你的功课退步了许多,上课常常打瞌睡,功课也没交。你是迷上了电玩吗?还是交了坏朋友?你可千万不要沉迷电玩,掉入线上游戏的陷阱,更不要把心事放在心里,请告诉我,我愿意帮助你!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希望你能听伯母的话趁早改变,彼此加油吧!

篇12:以感谢为话题的作文

记的那一次晚上我发了高烧由此以来发最高的温度41度2,那天刮着寒冷的北风妈妈立刻抱着我到医院去妈妈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不一会儿就到了医院。医生给我开了药,打了针。妈妈又给我喂了药,然候又抱着我走回家。北风呼呼的刮着。像刀子一样刮着妈妈的脸。我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早上我起床只见我睡在床上,妈妈却在沙发上睡着了。我不敢翻身,生怕吵醒了妈妈。所以,人们常说夫爱如山,母爱似水。

感谢我的母亲,是她给予了我生命,是她让我从一棵幼苗长成苍天大树。

以感谢为话题的作文300字5:

老师是一缕阳光,我们就是阳光照耀下的小草;老师是一片池塘,我们就是水中自由的小鱼;老师是大海,我们就是大海中的波涛……

老师是园丁——传氶人类的文明;哺育祖国的花朵;描绘国家的未来……

老师是导师——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给我们知识的钥匙;给我们是非的标准……

老师是守护神——用您那高大的体魄,为灾区小朋友支撑一点点生存的空间;用您那柔弱的身躯,为高考学子护住一张张准考证;用您那脆弱的身子,为学生挡住前面冲来的滚滚车轮……

老师是一盏盏明灯——照亮莘莘学子的未来。

篇13:关于“读书”的话题

说实话, 我并不擅长做校长, 或者说行政管理并不是我的专长。因此, 我放手把学校的行政事务交给副校长们去做, 我集中精力引领教师专业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引领就是倡导读书的风气。我对教师们说:“一个学校有没有文化气息, 并非看墙上有没有标语口号, 或看校园有没有小桥流水、台榭亭阁, 或题词、绘画、雕塑, 而是看这个学校有没有可以流传下去的教育故事和学校是否有书香气。”

我校在学生读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比如我们实施了“晨诵、午读、暮省”课程, 每天有专门的阅读时间;又如我们在校园设置了几个开放式书吧, 将上千册书放在教学楼过道旁和休息区, 学生在课余只要想阅读, 随手便拿到书, 而不需任何借阅手续。关于教师的阅读, 却不十分理想。我找教师谈心, 问他们为什么不愿读书, 教师说了N多理由。我归纳出不读书的“理由”大致有几点:第一, 太忙, 没时间;第二, 感觉不到读书对教育教学的作用;第三, 不知道读什么;第四, 有的教育理论著作读不懂;第五, 年龄大了, 读了记不住。

要倡导读书, 必须扫除思想障碍。针对教师的“理由”, 我通过教工大会、各类座谈会、个别谈心、书信等, 给教师一一作了回答。

关于“太忙, 没时间”, 我告诉他们, 我们无论多忙, 每天都不会不洗脸、不刷牙、不吃饭, 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必需, 已经形成了习惯。所以只要把读书当成生活必需, 养成习惯, 那么无论怎么忙, 我们都会有时间读书。关于“感觉不到读书对教育教学的作用”, 我认为, 教师的阅读分两类:一类“学以致用”的阅读, 如各类教参, 这类阅读是应该的, 甚至是必须的;另一类“无用”的阅读, 或叫“非功利阅读”, 如哲学、历史、文学、人物传记等, 这类阅读不为备课, 而是为了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我们作为“人”应有的精神世界。教师被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应想想, 自己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而这取决于我们广博的阅读, 包括“非功利阅读”, 特别是读教育以外的书。那些“教育以外的书”, 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无用”的阅读, 关系着每一堂课的广度、深度和厚度, 关系着在学生眼里, 我们是否拥有一种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关于“不知道读什么”, 我给教师推荐4类读物:一、教育报刊, 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教师博览》等, 让教师随时了解全国的教育同行在想什么、做什么;二、教育经典, 我重点推荐《陶行知教育文集》、《育人三部曲》、《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 让教师直接与教育大师进行精神对话, 感受最质朴最原本的教育真谛;三、儿童读物或校园文学, 包括写学生的书和学生写的书, 如杨红樱、秦文君、曹文轩的书, 还有韩寒、郭敬明的书。其目的是让教师能从文学的角度, 获得一种儿童的思维, 了解并走进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四、人文书籍, 如《历史深处的忧虑》、《民主的细节》、《书斋里的革命》、《一句顶一万句》、《野火集》等, 让教师有一种开阔的人文视野。关于“有些教育理论著作读不懂”, 我从两方面回答, 一是比起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 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是平易近人的。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 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 真是一种享受;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他的教育著作深入浅出, 用百姓的语言谈深刻的教育道理, 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 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 而“深刻”往往是通过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二是的确有不少教育理论晦涩难懂, 我也曾为读不懂这些书而自卑。后来我读博士时, 导师朱永新对我说, 读不懂, 不一定是你理解力有问题, 而是作者本身就没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懂, 因而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好懂。朱老师说, 读不懂就别读好了。我如今也这样对教师解释, 有些译著我们读不懂, 不一定是理解力有问题, 很可能是作者没把理论表述清楚, 还有就是翻译的问题。关于“读了记不住”, 我对教师说, 记不住有什么要紧?没人叫你记呀!除非要考试, 平时的阅读不需要记的。记不住书中的句子, 不等于你没有收获。如果我问你, 这么多年你每顿饭都吃了些什么, 你能都回答吗?显然不能, 因为你没记着。但你吃的那些东西就没有营养吗?青年时, 我背了许多唐诗宋词, 现在好多都忘了, 然而这些诗词所蕴含的文学养料已化作我的血肉了。

对教师最有效的引导, 是我本人的阅读示范。当然, 所谓“示范”并非我刻意为之的举措, 而是一种客观效果。因为我当不当校长都很喜欢读书, 只是当了校长后, 我的这一爱好, 对教师来说就成了一种“示范” (其实说“感染”更准确) 。通过教工大会、网络博客、座谈交流、个别谈心……我情不自禁地给教师说我最近读的书, 不少教师被感染了, 随后会去买这些书, 如《孩子们你们好》、《南渡北归》、《八十年代访谈录》、《中国当代八种社会思潮》等书, 都是这样进入教师视野并放在案头的。有一年国庆大假期间, 我和几位教师自驾游, 随身带了一本《中国天机》。一路堵车, 我不急不恼拿出书看了起来。教师们大为感慨:“这就是我们和李校长的差距!”我可以自豪地说, 在我的感染下, 如今有不少教师已养成手不释卷的好习惯。去年春天, 我和几个教师去北京出差, 回成都的3小时飞行中, 刘朝升老师一直很投入地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的教育》, 还边读边拿笔勾画。

对于教师阅读, 我主张“倡导”, 反对“强制”。我常常收到全国各地教师的来信, 说他们校长定期给每位教师发书, 包括我的著作, 发后要求写读后感, 还要考试。若不交读后感或考试不通过, 将与期末考核甚至和年终绩效挂钩。我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我最初到学校当校长时, 也曾要求教师读我推荐的书, 写读后感发到网上, 每月一篇, 写了有奖励。于是, 绝大多数教师能按时完成。但我很快发现, 有个别教师的读后感是网上下载的, 虽然是极个别的, 可我十分反感。但我反思后认识到, 这是我管理的问题。因为我的管理客观上是一种逼迫, 在逼教师阅读的同时, 也是在逼个别人作假。想想我自己的阅读体验, 读到好书, 自然想写点东西, 但更多的时候, 是边读边在书上勾画批注。如此读读写写、勾勾画画, 不正是阅读的常态吗?为何不把这种个人阅读的常态, 变成学校阅读的常态呢?于是我改变策略, 取消了原来的规定, 不要求教师必须写读后感, 即使写了也没有奖励, 而是不定期检查教师读过的书, 看上面的批注, 哪怕没批注也不要紧, 有勾画也行, 只要有阅读的痕迹就可以;甚至没批注勾画也不要紧, 因为我时不时组织读书沙龙, 让教师互相推荐所读的书, 或围绕同一本书谈各自的体会。慢慢地, 教师们渐渐习惯于阅读了, 而且是真阅读, 不是假阅读, 即没有强迫的读后感, 阅读成了一种心灵的飞翔。

对引导教师读书, 我有一个做法的变化:变“赠”书为“借”书。过去, 我喜欢买书赠给教师, 有时甚至自掏腰包给教师买书。但后来我发现, 有的教师得到书并不读, 至少不急于读———反正是自己的书, 什么时候都可以读的, 何必急呢?于是, 我现在更多时候不是赠书, 而是借书。教师到我办公室谈心结束时, 我请教师在我书橱里选一本喜欢的书, 写上借条, 我提出阅读期限和要求:一周内读完, 在书上批注勾画, 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写上名字和阅读时间。我这样解释:“这样提要求, 你能够紧迫而认真地读完。以后, 我这本书将有不同读者不同笔迹的批注, 后面还有阅读者的姓名和阅读时间。等退休后, 我把这些书赠给图书室, 成为学校的藏书。设想一下, 100年以后, 我们都不在人世了, 可这些书还在学校图书室珍藏着, 那时学校师生捧读这些留着先辈笔迹的书, 会有怎样一番感慨?我们留给后人的, 不仅仅是图书, 而是一种精神, 一种文化。”

组织教师读书, 要避免“一刀切”。我们对学生讲究“因材施教”, 对教师为什么要“齐步走”?我校教师读书分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全校性的, 这个“要求”其实就是一种提倡而已, 没有行政命令。每学期或每年给大家推荐一些读物, 教师们买来读, 不作任何要求。有人若问:教师不读怎么办?我说, 不读就不读呗!全校两百多教师, 有那么几个或者十几个教师不读书, 有什么关系?真实的不阅读比虚假的阅读强百倍!何况全校大多数教师在读书。

第二个层次是“读书会”。我们学校的“读书会”, 由教师自愿加入, 已经有100多位成员了。定期聚集交流读书心得, 推荐读过的好书。有时我还把教师组织到野外读书, 或是在某个古镇幽幽的茶楼, 或是在某个垂柳依依的湖边, 我们分成几个小组, 每人带着一本书彼此推荐。一般是上午分组交流, 下午由各组推选出教师发言, 然后我给大家做一个读书讲座。记得有一次, 我的讲座题目是“读书使人幸福”。讲座中, 我给教师朗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片段, 大家听得非常专注, 我不时提问让大家思考。那一刻, 我仿佛回到了课堂, 面对的是可爱的孩子们。伴着春风、阳光, 柳絮、花朵、湖水和书香一起包围着我们, 融进了胸怀, 陶醉心灵。

第三个层次是“青年教师沙龙”。我将入校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青年教师沙龙”, 人数在50人左右。我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引领他们成长。通常一月搞一次聚会, 选择空余时间, 有时是我给大家讲成长经历, 有时是大家围绕共读的一本书进行研讨, 有时是请优秀教师讲读书与成长的体会。那次, 郭继红老师为大家讲读书的时候, 青年教师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郭老师, 神情特别专注, 当时我很感动。在如今喧嚣和浮躁的社会, 有多少双年轻的眼睛能因读书而如此神采奕奕?在我的博客上, 曾以《与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为题目, 记录了我和青年教师搞的一次读书活动。我曾用稿费给沙龙的青年教师买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 并在每本书的扉页上赠言:“永葆你的童心和热情。”那次沙龙活动, 青年教师们5人一组展开热烈讨论。我参加了其中一组的活动, 看到大家手中的书都有许多勾画和批注, 圈圈点点, 我很开心。王晓萍老师说, 她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 是3年前刚进入学校时在开放书吧读的。她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了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感受。雷敏、张蓉、雷莉、李娜等老师也纷纷发言, 她们说得最多的, 是书中这样一些观点:“对一个学生来说, 5分是成就的标志, 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 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如何才能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一刻, 看到大家因为谈读书而滔滔不绝、眉飞色舞, 我感到了身为校长的幸福。

下面是我校青年教师范景文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的那次春天郊外的读书活动:

“在我工作的第6年, 正好到了职业的倦怠期, 似乎看起来一切都按部就班、井然有序, 自我感觉工作也做得不错, 但就是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来, 没有了刚出道时的那种激情。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地过着, 也没有想要‘突破’的意思。可就在这个时候, 李校长组织了一个读书会, 第一次活动是在春光明媚的郊外。我首先觉得这个活动很特别, 其次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有一个李校长给大家读书的过程。当他读到《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那个小男孩的案例时, 不知道是加了什么‘润滑油’, 突然间, 我开始重新思考, 我的大脑进行运转, 想了许多方法要去帮助那位老师解决问题。在听李校长读书的过程中, 迫使我主动去思考自己的一些教育方法, 这样做是否是对的?这样做是否符合教育的规律?那样做有没有压抑学生个性发展……这样的一些问题, 一层一层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本来第6个年头对于我来说, 正是处于迷茫、倦怠的时候, 那天就好像是针对我的一次主题班会课, 李校长的讲话有感染力、真诚、有激情, 善于找到谈话的切入口, 他用读书、讲故事的方式开始深入心灵……我想这都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应该具备的技能。李校长以他真实的切身实践向我们讲述着。我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重新找到方向的感觉, 就好像迷雾中被人撕开了一个口子, 阳光照射了进来……”

篇14:关于慈善的话题

慈善这事情,当然也是古已有之的,因此,倘不注意,人们很可能会把今天的慈善行为同过去的慈善行为相提并论。窃以为,这一点必须明晰,因为随了时代的演进。今天的慈善行为的本质已与过去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的几千年,慈善是一种施舍,是一种仁德。就是说它是用金钱或物质,以施舍别人的形式,获取一种心理上、道义上、名誉上的仁德感或评价。施助方这样看,受助方也这样看。比方说在过去的灾年,穷人以草根、树皮充饥尚不能果腹,有那财主便搭了席棚,支了大锅,熬米施粥。对此,那乞食者当然感激,而那施粥者便有了“仁义”的赞誉和“善人”的美名。这样看起来,过去的慈善行为其实就是儒家仁德观念的反映,也是儒家仁德系统的一部分。那样的慈善,过去的人们看起来很美好,很高尚,便是今天的人们看起来也不能说不美好,不高尚,因为它毕竟是善,只是在它的里面含了一种隐隐的居高临下。

而今天,慈善却拒绝了施舍的感觉和涵义,同时也拒绝了那种居高临下的仁德感及评价。今天的慈善行为,对于受助方,是一种爱心的沐浴,也是一种奋发的激励。它可使受助方看到自己为他人和社会所关注,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归属和慰藉,从而坚强起来去完成自己。对于施助方呢,则是一种爱心的抒发,也是一种自我的完善。它可使施助方获取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肯定自己对于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这样看起来,慈善这事情,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就是一种人生的价值实现了。这一点,才是今天慈善的本质。

有一个现象,应该是心理学上的问题。这个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人的幸福感可能来自索取,也可能来自付出,但比较起来,通过付出所收获的幸福感要大于通过索取所收获的幸福感。二,同样是付出,付出越大所收获的幸福感便越大。

比方说你上了公交车才意外地发现自己囊中羞涩时,一位陌生人微笑着递给了你一元钱用以购买车票,解了你的燃眉之急,你肯定很高兴。这种高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小小的幸福。然而,倘若反过来,不是别人给了你而是你给了别人一元钱用以购买车票,解了别人的燃眉之急,那么,你就会发现当你看见别人那充满了谢意的眼神儿时,你心中的那种幸福的感觉肯定要超过前者。

当然,倘若你不是仅仅地给了别人一元钱用以购买车票,而是比方说当你看见一个小孩儿身陷火海,生命危急,便冒险冲进火中,一把抱起小孩儿成功逃离……那么过后,你心中所涌起的幸福的感觉肯定就不是给人一元钱所能比拟的了。

这两个例子中,你通过帮助他人而获得的幸福感,来源于你感到了你对于他人有用,你活得有价值,你的爱心得到了抒发。

这就叫施出善举,收获幸福。所以说,慈善行为并不是单纯的给予,而是有所给予,有所获得。而且是给予越多,便获得越多。

慈善行为的本质,既然已经因了时代的演进而发生了变化,已经从施助者的仁德感的获取变成了施助者的自我价值实现,那么,紧接着就有一个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个问题就是:受助者要不要感恩?要不要回报?

应该说,所谓感恩,所谓回报,其实都是与施舍相匹配的,现在,施舍既已成为了历史,那么,所谓感恩,所谓回报,自然也就应该抛给历史才对。君不见对许多受助大学生提起要感恩,要回报,他们的心里就感觉不很舒服么?因为要感恩,要回报,会使他们感到你的慈善行为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这就有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我不主张再提什么感恩、回报。

不过反过来说,慈善虽然已经不再是一种施舍,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受助方就可以无动于衷呢?当然不是。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受助者的表现反倒是应该更加的主动,更加的积极,并且不避彰显。因为任何一次慈善行为的完成,都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不是结束于前者的施助,而是结束于后者的完成。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慈善过程,是从施助方开始施助,一直到受助方把它实现,实现到双方共同期待的结果出现。

比方说某位施助者在某地投入人民币20万元,目的是建立一座希望小学,以解决儿童就学问题。那么,显然不能以为施助者投出了20万元就完了。这个慈善行为的结束,应该是根据双方约定,要到这所小学建立起来,甚至是孩子们上了学,才算完成。再比方说某位施助者资助了某位大学生人民币2千元,目的是防止他因了没钱而辍学。那么,显然也不能以为施助者给了你2千元钱就完了。这个慈善行为的结束,要到你收到钱后,回信表示“谢谢”,并将那钱的使用情况报告给施助者,才算完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慈善不是施助方随便扔钱玩儿,而是在施助方施助,受助方受助之后,受助方有责任有义务有必须按照双方的约定行事,并把结果反馈给施助方。否则,施助方有权中止施助。

这里,施助方以施舍的姿态施助,是不可接受的;同样,受助方以“维护自尊心”为由,连个“谢谢”都不肯说,也同样不可接受。因为前已有述,当今慈善已经成为了人们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一种手段或曰一种途径了。这一点,对于施助方如此,对于受助方也是如此。因为一,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的施助者,也不存在永远的受助者。施助者可能变成受助者,受助者也可能变成施助者。施助和受助,都是一个特定的过程。二,在你困顿之时,你接受了他人的帮助,等到你将来有了能力再去帮助他人,这正是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正常过程。因此,你完全不必为了你现在的受助而羞惭。相反,你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却连个“谢谢”都不肯说,反倒是恰恰说明了你并没有把这看作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恰恰是看成了是他人对你的施舍。

上一篇:意料之外作文下一篇:汽车售后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