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2024-05-09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共15篇)

篇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课型:阅读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苏轼,宋代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云未遮山,雨已入船。风吹云散,水天一色。)(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附板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 雨 风 水

篇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设计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颗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简介作者

3、齐读课题

4、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明确:奇、变化速度快、美)

3、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雨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呢?

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同样的西湖,同样的雨,同样的苏轼写出不同的诗,其实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夜泛西湖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我们既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求索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境界。

五、作业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

2、走近苏轼,阅读背诵他更多的诗词散文。

教学反思:

篇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根据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确定本文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第一, 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节奏, 品读对仗、押韵对于朗读韵味的提升, 达到读得正确, 读得个性的效果。

第二, 理解诗意。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是, 本诗对西湖的写作, 到底是要体现西湖怎样的特点?黑云压境, 接着白雨跳珠, 突然卷地风来, 最后水天一色, 这么短的文字中, 这么短的时间内, 各种景物轮番登场, 天气阴云突变, 于是, 我们自然能够得出答案, 就是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西湖的特点是———变幻之美。

第三, 感悟诗情。古诗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体会诗歌中作者蕴含的思想情感。作者通过这首诗歌, 到底是要表现怎样的情?通过查阅各种背景资料,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看到了当时的景, 联想到了自身的挫折的经历, 不禁触景生情, 于是借景抒怀。诗中的景, 暗示着自己的忧虑, 也寄托着作者的希望。直言之, 就是为变法带来的弊端而忧虑, 期望有一天, 朝廷能够取消这种伤害百姓利益的新法。这三个教学重点中, 第一个目标的实现我采用示范、比较等方法, 较为圆满地实现了。紧接着, 本课真正的教学难点出现了, 即如何自然顺利地让学生感受西湖的变幻莫测的特点, 感受蕴藏在诗歌下作者复杂的情感呢?

细读文本, 全文都是写景, 于是在教学中, 教师势必要关注诗中的景, 通过品析景物的特点以及苏轼写景的角度方法的品读, 感受诗歌别样的美感。诗歌中的景物, 就自然成为了本次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 发现诗句的前后关系, 我寻找到了隐含在诗歌背后的几组关联词, 通过关联词语介入对文本进行重新梳, 引导学生自然地感受西湖的变幻莫测和作者的复杂内心。

一、顺序与转折, 感受西湖变幻莫测

本首诗歌之所以流传千古, 除了诗歌中对于景物的生动刻画之外, 还因为, 作者描写的景物都是平常人难以发现甚至根本就不会和西湖联系起来的景物, 这些景物的介入, 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西湖, 发现了西湖另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变幻”。在本诗中, 西湖的变幻是通过写景的转换而体现的的。在西湖上乘船游览的苏轼, 被眼前突如其来的景象惊住了,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可是, 突如其来的一阵大风, 吹散了云, 赶走了雨, 西湖上又是一片风平浪静。这样的景象变化, 把西湖的变幻淋漓地展现了出来。教学中, 我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带领学生去感受西湖的“变幻”。

(联系板书: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来水天一色)

师:刚才, 我们跟随者苏轼, 一起去观赏了西湖上的与众不同的景物。其实, 他们的出场是有先后顺序的。你能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西湖上先是黑云翻墨, 接着白雨跳珠, 然后卷地风来, 最后水天一色。

师:那么西湖上刚开始是黑云翻墨、白雨跳珠, 到最后水天一色, 是什么使西湖上的景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折呢?

生:是那一阵卷地风。

师:那你能够再用上一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 重新确定一下他们的关系呢?

生:虽然刚开始时黑云翻墨、白雨跳珠, 但是一阵卷地风来, 西湖上又是水天一色。

相机板书:

黑云翻墨

虽然

白雨跳珠

卷地风来

但是

水天一色

师:此时, 以往在我们印象中美丽安静的西湖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变化多端。

生2:千变万化。

生3:阴晴不定。

师:是的, 没想到, 西湖还是如此的富于变化, 这就叫变幻莫测。

板书:变幻莫测。

二、条件与假设, 体会作者乐观之情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在这首诗中, 也透过西湖上变幻莫测的天气, 暗示着自己的遭遇、理想, 甚至是人生观。

此诗作于1072年, 正是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贬杭州之时。此时的苏轼内心极度压抑, 恰逢当日天气突变, 苏轼望着西湖上变幻的景物, 不由的触景生情、伤怀, 那变幻的天气不正像是自己多舛的命运吗?可是苏轼心中坚信, 王安石的变法总有被证明失败、被撤销的一天。于是, 望湖楼下的“水天一色”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那就是苏轼心中对取消变法的的愿望。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苏轼这样的心境, 我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出示诗歌创作的背景 (略)

师:此时, 你知道, 作者看到的黑云和白雨又有了怎样的含义?生:黑云和白雨就像是王安石进行的变法。

师:那卷地风又代表着什么呢?

生1:卷地风代表苏轼希望取消变法。

生2:卷地风代表变法被废除。

师:是的。苏轼是多么希望朝廷能够取消这不得人心的变法啊!此时, 西湖上的卷地风已经来了, 但苏轼心中的卷地风来了没?

生:没。

师:那你能否在刚才的板书上再加一个关联词, 体现苏轼内心的愿望。

生1:虽然刚开始时黑云翻墨、白雨跳珠, 但是只要一阵卷地风来, 就会水天一色。

生2:虽然刚开始时黑云翻墨、白雨跳珠, 但是如果一阵卷地风来, 就会水天一色。

相机板书:

黑云翻墨

虽然

白雨跳珠

(只要/如果) 卷地风来

但是

(就会) 水天一色

师:看来, 苏轼虽然身处逆境, 但是, 他的心中还是充满着———生:希望。

师:难怪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苏轼———

出示:苏轼, 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师:这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的每一处景都体现着苏轼的情感, 这种写作手法就称为“借景抒怀”。

篇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诗句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化诗为画。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句感受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诗句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流程】

一、西湖引入,理解诗题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人们会不由自主想起风景如画的西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齐读)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一年最热的时候,雷雨最多。地点: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有一座大酒楼。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诗人究竟为何而醉?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二、理解诗意,化诗为画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教材自由读读课文,注意倾听老师的要求:第一,读准字音,试着画出节奏,将诗句读通顺。第二,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课文插图想想诗句的意思,试着说给同桌听听,不懂的打上问号。好,孩子们,读起来吧,开始。

2.检查自学。(1)检查朗读。A.看谁能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PPT出示“遮、散”。B.读出节奏。(2)理解诗的大体意思。A.经过刚才的自学和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请拿起笔画一画,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B.在诗人的描写中,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通过想象,化诗为画。

(1)孩子们,从你们的理解中,我明白了这是苏轼在望湖楼宴请朋友,突然天气有了变化。“黑云翻墨未遮山”,孩子们,通过诗句,你看到了什么?(预设:有没有见过黑云翻墨的样子?是什么样儿的?请你读出来。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带着你的想象读读。当你读到这句诗时,你有什么预感?)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场大雨还真来了,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预设:什么样的雨称白雨?白花花的雨,突如其来的暴雨。此时你看到什么?读出来。从“白雨”你体会到雨大,你还从哪里体会到雨大?乱入船,雨大了才会乱,读出来)

(3)谁来将这场又大又急的雨,通过朗读带到大家眼前?指名,齐读。

(4)这真是一场又大又急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感到激动。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慑,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有一番洞天。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场卷地而来的大风,它吹散了——吹走了——吹来了——)

(5)望湖楼下水如天。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象吗?(水如天开阔,读出你的开阔;水如天一色,读出你的水天一色;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6)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水如天的景象吧。引读:

雨后的西湖,水如天一样开阔,读。

雨后的西湖,湖面像被洗过的天空一样明净,读。

雨后的西湖,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4.总结,感受全诗意境。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把静止的文字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不仅仅是因酒而醉,还因雨而醉,因景而醉。)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苏轼,就站在望湖楼上,凭栏远眺,感受疾风骤雨,观赏水天一色,齐读。

三、感悟诗情,领悟写法

1.“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知道当时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出示:在熙宁5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与朋友同游西湖,经历夏日骤雨,触景生情,写成此诗。

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你从这骤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乐观、豁达,平静,开阔)

2.走进诗人的心中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试试。

3.据说大诗人苏轼数年之后,对他的这首诗还念念不忘,可见诗人的感受至深,写法的精妙。诗人在什么地方观察的?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抓住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从哪些词语看出?同学们可以把从诗人这儿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当中。

4.(短短的时间,我们跟随苏轼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全诗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读起来会油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上观赏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到雨中的“白雨跳珠”再到风吹雨散的水天一色,无不令人心旷神怡。)豁达的苏轼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还写过一首诗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有顺序地观察一种自然景象,抓住它的特点写一个片段。

篇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遮”读翘舌音,是遮住、遮盖的意思。

3、默读本诗,给古诗划节奏。

黑 云 / 翻 墨 / 未 遮 山 , 白 雨 / 跳 珠 / 乱 入 船 . 卷 地 风 来 / 忽 / 吹 散 , 望 湖 楼 下 / 水 / 如 天 .

4、解释诗中词语。

5、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6、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6)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3)让学生说说三、四句诗的诗意。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四、感受诗意境美:(品 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这里可加唱诗歌。五、背诵古诗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各种形式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七、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 墨水

白雨 跳珠

大风 忽 吹散 去得快

篇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liù yuè èr shí qī rì wàng hú lóu zuì sh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sòng) sū shì

( 宋 ) 苏 轼

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wàn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fàng shēng yú biē zhú rén lái,wú zhǔ hé huā dào chù kāi。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shuǐ zhěn néng lìng shān fǔ yǎng,fēng chuán jiě yǔ yuè péi huí。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wū líng bái qiàn bù lùn qián,luàn xì qīng gū guǒ lǜ pán。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hū yì cháng xīn huì líng guān,zhì liú jiāng hǎi dé jiā cān。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xiàn huā yóu nǚ mù lán ráo,xì yǔ xié fēng shī cuì qiào。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wú xiàn fāng zhōu shēng dù ruò,wú ér bù shí chǔ cí zhāo。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wèi chéng xiǎo yǐn liáo zhōng yǐn,kě dé zhǎng xián shèng zàn xián。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wǒ běn wú jiā gèng ān wǎng,gù xiāng wú cǐ hǎo hú shān。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意思: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能够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明白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那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那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注释:

1、六月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六月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2、游女:出游的女子。木兰桡: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ráo):划船的桨,那里指小船。

3、吴儿:指吴地之人,那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4、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

5、“水枕”句: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水波起落,只见山头忽上忽下。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

6、小隐:谓隐居山林。

7、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

8、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9、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

10、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芡(qiàn):大型水生植物。

11、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12、青菰(gū):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13、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14、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裴回:即徘徊。

15、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16、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并且平静。

鉴赏一: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终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我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述,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终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我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活力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构成强烈的色彩比较,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政府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一样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我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所以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一样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一样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当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能够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当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那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那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鉴赏二: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构成强烈的色彩比较,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我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鉴赏三:

诗歌主旨:诗歌描述西湖骤雨骤晴的美丽多变之景,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所写之事:诗人在望湖楼饮酒赏景,目睹一场西湖骤雨。

所写之景:“黑云”句写云,把乌云比作翻墨,写出云层之厚,流动之快。而“未遮山”为夏天特有景色,暗示大雨时光不会很长,“未”字也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白雨”句写雨,“白”字写出夏天雨点的明亮。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写出雨点之大,又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音之美,同时与上句“黑”构成比较,又进一步写出雨点之明亮,色彩鲜明。“乱”写出了雨点之急。“卷地”句写风,“卷地”写风由地面而起,表现风力之大。“忽”写大风之意外和突然,表现了天色变化之快。“望湖”句写水。“水如天”写出湖面的平静,明亮,开阔。

所表之情:诗歌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西湖骤雨骤晴迅疾变换之美景的喜爱之情。

篇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改写

苏轼关上门,回到屋里,打开信封,抽出信件一看,原来是老朋友欧阳修来信了,信中这样写道:“老朋友,好久不见,明日来西湖的望湖楼叙叙旧吧!”苏轼的眼突然睁大了,周围似乎也没那么乏味了,反而是变成了一股欢乐的气氛。

他上了街,原本寂静的街市热闹起来,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小贩子又开始叫卖起来。他到了一家店里,挑了一件最好看的衣服,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次日一早,苏轼跑到马铺雇了一辆马车,一路上,他的心里有股掩不住的兴奋。下了马车,苏轼一路小跑,到了望湖楼饭庄,上了二楼,挑了一个最好的位置,坐了下来,静静等待老友的到来。

一会欧阳修上了楼,看到苏轼,便小跑过来,苏轼连忙起身,两个人激动的相拥而泣。欧阳修说:“这么多年不见,你的变化可真大!”苏轼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别多年,我的变化能不大吗?”说罢两人都笑了起来。苏轼又说:“要不我们先去坐坐船,欣赏一下江南西湖的美景,如何?”“当然可以!”欧阳修回复道。

两人上了船,往远处看,湖水清澈见底,远处的野鸭、白鹭正在悠闲的觅食,水里的小鱼时不时地吐着泡泡,好像在跟苏轼两人打招呼呢!四面环山,云雾迷蒙,像蓬莱的仙境一般,虽说正直盛夏,但一点都不热,反倒还有丝丝凉意。但好景不长,天突然开始阴沉起来,真是“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啊!一会儿,河水开始变得浑浊,蜻蜓飞得很低,像要下水似的;野鸭、白鹭也都感觉到了天气的变化,回家躲雨去了。热闹的水面上只剩下苏轼两人。天色越来越暗了,像打翻的墨水那样,晕染开来,却仍未遮住远处的大山。

忽然,乌黑的天上下起了豆儿大的雨点,雨滴在苏轼身上,让苏轼感到一丝清凉,周围泛起了一阵淡淡的腥味。雨滴在船板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像珠子掉落那样;雨落在水中,水面泛起一圈圈的波纹,像蜉蝣落在水上似的。苏轼和欧阳修被这雨淋成了“落汤鸡”,于是驶船快速靠岸,两人顶着大雨跑进了望湖楼。

上了楼,他们又回到座位上,看远处的雨景。相谈甚欢时,忽看到楼上的旗帜被风吹得呼呼作响,原来是一场狂风席地而来。此时,楼外的云和雨似乎像被这风吹走似的,骤然停了下来。

急雨过后,一切恢复正常,像风雨从未来过。野鸭出来了,白鹭出来了,泥土被雨淋后发出一阵清香,苏轼闻过后,香气直透豪端。这时再往楼下看,水天一色,像连在一起似的,真美!

篇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荷花香满湖

读一首诗,犹如赴一场精神的华宴。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学识、爱好、心境,皆不同,面对同一首诗,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理解。

有人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诗题的意思是: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好朋友林子方。

六月,正是西湖荷花开得最旺的季节。一片片小雨伞似的荷叶紧密相依,把湖面撑得满满的。层层叠叠的荷叶,一直铺到天边。一朵朵鲜嫩粉红的荷花,点缀在重叠错落的荷叶之间,或举或藏,或开或闭,仿佛一个个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美得动人心魄。

这六月的西湖胜景,是其他季节所不曾拥有的。在阳光的映照下,整个荷塘光影重叠,交错生辉。你看那青绿的荷叶,愈发葱翠;你看那粉嫩的荷花,愈发娇艳。驻足湖边,荷香袅袅,醉人心扉。

有人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他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西湖在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六月的西湖,是最热的时节。林子方当时是直阁秘书,专门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也就是在最炙手可热的岗位上任职。后来,朝廷把林子方调到外地做知府。作为他的上级和好友,杨万里认为留在京城,留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更大发展,这是在其他地方做官所不能相比的。结果林子方愣是没听出好友的弦外之音,喜滋滋地赴任去了。从此,消失在茫茫的历史中,我们再也找不到这个人了。

于有限的几行文字,给予读者无垠的想象空间。这便是诗歌的动人之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印象西湖雨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宋诗“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宋词“苏辛”;他的书法,并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流派之首;他又是个著名的画家,开创了自成一统的湖州画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在杭州为官时所作。原为组诗,共五首,这是其一。诗人抓住夏天天气瞬息万变的特点,浓墨重彩,描绘出这样一幅清新活泼的“西湖骤雨图”。

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诗的前两句简直就是一幅云翻雨骤、夏雨初来的泼墨画:像打翻了的墨汁似的黑云还没有把山头遮满,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跳动着纷纷蹦上船头。从“跳”和“入”这两个动词,我们仿佛看到乱雨入船的动态,仿佛听到雨点打在船头木板上那清脆的音响。

此外,诗人把“黑云”比作流动的墨汁;把“白色的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这些看似漫不经心、脱口而出的妙喻,一经读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种天才式的用词和比喻,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却又是别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只能感叹一句:“亏苏轼想得出!”

据说,苏轼一生既爱饮茶,又擅书法。在他看来,茶越白越好,墨越黑越好。所以把“黑云”比作“翻墨”,不仅写出了乌云滚滚的动态之美,还表达出诗人对此景的喜爱之情。

诗的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暴雨骤停,境界大开的景象。“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意思是:忽然而至的大风吹散了乌云,杭州搪门外西湖边的望湖楼下,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

骤雨来时的惊心动魄,雨过天晴后的恬静淡远,既是诗人对自然景致的客观描摹,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映照。

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历经坎坷,却豪情不减。

拂袖一笑,云淡风清。

【诗评】

“漫读古诗”栏目中选登的一首首古诗和着长辫子老师充满童趣而又感性的解读,是那样的悠远曼妙,仿佛绵绵春雨,无声地浸润着童心。让作为读者的我,也好像成了长大的儿童,被柔情似水的文字所感染,深深地沉浸在诗韵之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说:“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郭学萍老师正是用唯美温馨的文字带着同学们去体悟、去想象、去品味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慢慢引领他们步入诗的殿堂。

——周婷,特级教师、南京市汉口路小学校长

篇9:改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忽然老天说变脸就变脸,乌云遍布了一大片天空。顿时,天空像被打翻的黑墨水一样,还没有等乌云遍布到远处的山顶上,调皮的雨水滴弟弟又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人间,水滴弟弟落在了西湖的湖面上,漾起了一个个大水花;也有的水滴跳进了船里,连船里也有很多“水坑”

忽然从地面上卷地而来的大狂风像从天而降的一块大抹布,把“打翻的墨水”给“擦”的一干二净,不过一会儿,西湖的湖面上戴了一个面纱,雾面的后面,似乎马上就要从西湖里走出一位美女呢!

苏轼看到此情此景,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声:“啊,真美!”然后喝了几口小酒,顿时诗意大发,写下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篇10:改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只听哗啦啦的一声,白花花的雨点就从天上落下来,这些雨点如同珍珠一般窜入船中,散落在江面上。这时,苏轼想看一看雨中风景,便晃悠悠地走向外面,当越过遮雨的板时,瞬间变成了一只落水的鸡,他便马上返回屋内,处理淋湿的衣物。

不知从哪里吹来一阵大风,把那白色的珍珠都吹散了,这下苏轼高兴了,带着醉声说:“这雨走得及时!”天气慢慢好转,已不是乌云缭绕。

篇11:改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来到西湖,我驾着一叶偏舟在湖中。一边赏析西湖美丽风景,一边喝着小酒,觉得全身上下十分轻轻松松。

这时候,远处飘来一大片乌云。黑云像弄翻的黑墨水一样,都还没都还没把山遮挡住,白的雨滴像天然珍珠一样落了出来,乱蹦乱跳,真像一群调皮的小孩;突然,一阵风大呜呜吹来,边上的竹海哗啦啦直响,连蓝蓝的天空和雨都吹散了。我赶快船停,上岸。赶到岸边,我便看到了宏大的建筑-----望湖楼。因此,我奔向望湖楼。

来到望湖楼,从上往下看,但见湖泊一片汪洋,水像苍穹一样,那麼宽阔。

我突然按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然后唱了广为流传的诗《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篇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文

“果不其然,西湖就像西施一样美丽。”我抓起大海碗,“咕咚咕咚”几碗酒下肚,我也准备离开。忽然,一阵雷声响起——下雨了。我苦笑一声,道:“这天,变得可真快。”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滚滚黑云,伴随着闪电,向此处奔来,我本以为黑云要没过山头才会下雨。可令我没有想到,黑云还没有遮住山头,就下起了大雨,一粒又一粒雨滴跳入船中。突如其来的大雨打湿了人们的衣服,人们慌慌张张的往家跑,暴雨越下越大,西湖上出现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老天爷怒吼着,仿佛世上的一切都和他有深仇大恨。

“看来一时半会儿是走不了喽。”我坐上椅子,“等一等吧。”可雨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雨停了,水天又平静了。我心中一惊,连忙起身,往窗外一看,还真停了,西湖又恢复了平静,一股清鲜的空气扑鼻而来,原来的雷声、雨声、风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男女老少之间相互说笑的声音。湖上,几只小船慢慢的行驶着,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依旧是那么的平静。

大雨过后的西湖变得像天一样清澈湛蓝,就像与天连为一体,美丽无比。看着如此美丽的景色,再回想刚才那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大雨,我不禁吟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篇1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文

可惜,好景不长。这云的颜色从白花花变成了黑油油,像墨汁儿一样不停地在天上,翻滚着,遮盖着一大片天空,使苏轼大吃一惊。而三面的山峦还想继续守护着西湖,都一个劲儿的把头探出来。这时候,小雨点也耐不住自己的急性子了,有的进入了西湖,等待灵魂的升华;有的来到了船上。瞧,它们在船上玩得多高兴啊。有的唱着歌儿,有的跳着舞。人们都想情不自禁的加入其中。

突然,苏轼耳边响起起了一阵阵熟悉的哗哗声,便想:难道会有一场大风发生?他用自己尖锐的眼光观察者湖面四周,果然发现有一阵大风冲了过来。大风的威力十分巨大。仿佛要和云哥哥与雨弟弟要大战三百合。不一会儿,战役打响了。云哥哥和雨弟弟同时冲进去,给大风最大的冲击,大风也用全身力气来全身力气来抵抗这一攻击。两人僵持了起来。人们都纷纷狼狈逃离了,只有苏轼找到了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藏了起来。

不一会儿,苏轼出来了。他发现了赢得不是那两位,而是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太阳公公。他想:难道太阳公公趁双方耗尽力气时,才发起攻击,并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可见,太阳公公真是位足智多谋的老先生啊!而这时,西湖两端悄然无息地架起了一座七色桥,而西湖则变得更加的广阔了。

篇1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⒈、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如何在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夏日西湖一场急来急去的暴雨。虽说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极大多数都没去过杭州,但对杭州的西湖多少有点知晓,毕竟是名胜古迹。于是我就采用了词语对接这样的方式,我说前半句,让学生说后半句。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很感兴趣。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去观赏一下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学习他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古诗学习切忌逐句讲解,力避繁琐分析之嫌,但古诗学习毕竟有规律可循。一首诗一般总有诗题、诗人、诗句三部分。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就适时渗透了古诗学法指导。根据诗的形式结构,概括出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基本的学习步骤。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始。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古诗四步法的教学中,还有一个“明诗意”的环节。我适当地对教材作了一些灵活的处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扣住了本首诗的诗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通过雨前、雨时、雨后这个下雨过程,了解西湖景物的变化。学生很快地抓住“云”、“雨”、“风”、“水”等景物,通过诵读不断地体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⒊、如何合理地、适度地挖掘文学常识及诗人的创作背景。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古代文化样式的瑰宝,古诗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如果说涉及诗人的一些文学常识学生能容易理解的话,那对于创作背景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毕竟古诗所创作的年代与我们久远,对于一个阅历还十分浅薄,对古代历史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理解作品所创作的背景那是勉为其难。我在教学“知诗人”这个环节中,一开始就有学生介绍苏轼,其中就提到因为与当时的宰相王安古意见相左而被贬杭州,不过当时我只是让学生作一般了解。而“悟诗情”的环节中,学生很容易抓住“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词语,感悟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但我认为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想应该要让学生明白诗人苏轼的创作背景。于是就联系课始时学生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情况,突出强调那是诗人被贬杭州后所作,且当时苏轼正值壮年,所谓壮心不已。因此,诗人描写夏日西湖上那场急来急去的暴雨,恐怕不是简单地要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吧。他想借此希冀自己也能像眼前的那场疾雨,尽快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重返仕途,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

⒋、本节课,我布置了分层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

①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②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④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①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②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篇1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1、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如何在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夏日西湖一场急来急去的暴雨。虽说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极大多数都没去过杭州,但对杭州的西湖多少有点知晓,毕竟是名胜古迹。于是我就采用了词语对接这样的方式,我说前半句,让学生说后半句。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很感兴趣。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去观赏一下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学习他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古诗学习切忌逐句讲解,力避繁琐分析之嫌,但古诗学习毕竟有规律可循。一首诗一般总有诗题、诗人、诗句三部分。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就适时渗透了古诗学法指导。根据诗的形式结构,概括出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基本的学习步骤。

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始。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古诗四步法的教学中,还有一个“明诗意”的环节。我适当地对教材作了一些灵活的处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扣住了本首诗的诗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通过雨前、雨时、雨后这个下雨过程,了解西湖景物的变化。学生很快地抓住“云”、“雨”、“风”、“水”等景物,通过诵读不断地体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上一篇:新安县正村镇第二初级中学创建省一级食堂汇报材料下一篇:恐龙在我们头上飞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