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此多情》读书笔记

2024-05-10

《死亡如此多情》读书笔记(通用8篇)

篇1:《死亡如此多情》读书笔记

《死亡如此多情》读书笔记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归宿。生老病死,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衰老、死亡是我们无法逃脱的人生结局。

然而,人们往往只谈生,不说死,也许是认为它不吉利而逃避,也许是因为害怕而不敢面对。大多数人因为害怕,或是因为感觉死亡离自己很远,而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然而,死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结局,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不得不面对死亡,甚至要多次面对。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认真地思考、探讨过这个问题,于是,当死亡来临时,好多人便会措手不及、六神无主、惊慌失措、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昏厥或猝死。最近偶然发现《死亡如此多情》一书,在书中,百位医生描述了他们亲历的临终病人的故事,再现了临终病人的生活情境以及病人面对临终亲人的情感纠葛,感人至深,令人深思,予人启发,深感受益匪浅。看完此书,心中豁然开朗。

“不知死,何知生?”读了此书,你会对人生有更深的认识,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让你会学会如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高生活质量,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如何在有生之年享受生活的乐趣。

如果早读此书,我想我就不会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那么恐慌、那么茫然。如果早读此书,对临终病人多一些了解,我想我就不会做出令我后悔一生的事情,导致深深的自责,将伴随我一生。

希望我的长辈们能认真平静地思考死亡这个话题,在临终时告知我们他(她)们的想法和心愿,让医生减轻痛苦,平静安详地离开人世。

希望病痛者读了此书后珍惜生命,不再讳疾忌医,延误病情,最终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希望医务人员读了此书后真正明白医务人员的工作是“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能给临终病人多一些帮助和安慰,从身体和精神上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不是一整天只会坐在办公室开药,或者让家属去药店购买昂贵的药,其实他们都知道,那些药没有太多的作用。我在铁路医院住院的时候,那个护士长每天早上都要来向病人问候,主任有空也会来看望病人,了解病情。那个护士长的`笑脸至今在我眼前晃。我在省中医院住院的时候,我曾经对那个年轻漂亮的护士长说“见到你就像见到阳光”,希望多些这样的医务人员。

希望年轻人和健康人读一读此书,对生命有更多的思考,以便今后能坦然面对病痛和死亡,也能给予临终者更多的陪护,当生命如流星般陨落的时候,才不会惶恐不安。

希望人人都能珍惜生命,关注健康,关爱亲人,热爱生活,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篇2:《死亡如此多情》读书笔记

大家好!今天我们小组的读书报告是针对《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的。这本书是由百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他运用了叙事医学的手法把医者亲身经历过的临终事件娓娓道来,让人们了解疾病,感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首先我们来听2个例子。

看完这本书,不由得心里感到沉重与愧疚。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由于传统观念的原因,总是不愿意面对死亡,更不愿意接受亲人的死亡,于是我们想进一切办法要延续他们的生命,只专注于死亡这件事,却忘了他们本身的身体状况,忘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忘了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忘了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其实最需要亲人的陪伴、理解和平静的心境。

事实上,惟有死亡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的生命也就如同滔滔江流一般,一去不再复返。死亡,实在是一种自然现象,无需觉得多么可拍。泰戈尔在诗中曾这样描绘生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人们对死亡冷静的思考。

作为未来的临床护士,帮助患者家属正确认识和对待死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即是对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

然而在我国,死亡教育极度缺乏。我国没有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学校也没有开展关于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课程。在对111位丧亲人士的调查中发现,逾七成面对失眠、健康变差等问题,82%人于亲人去世后常感孤独寂寞,三分一人更透露曾有自杀念头。由此可以看出,对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对患者家属做好死亡教育,一方面,家属能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事实,全心参与到患者的临终护理中来,这样患者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关心,缓解了他的心理压力,有利于病情;另一方面让家属在亲人离去时能够更加坦然地接受,减轻心理负担,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尽早进入良好的生活轨道。

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对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呢?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得出以下方法。

篇3:死亡如此多情

作为前法国总统,他应该有过N个情人,但是其中有一个和他生了一个女儿。他知道自己癌症晚期之后,带妻子和子女去了埃及,在尼罗河上坐船一周。之后又在法国南部乡村别墅与情人和私生女聚会。之后回到自己巴黎公寓里,把所有药都停了。一个人等待死亡降临。

自打生下来,没认真考虑过怎么去死关于这件事情。 一直到我妈妈1995年告病危。 妈妈得了肾病以后,每周需要透析,虽然是在高干病房,条件非常好,但是她还是说:“我死了算了,这么活着没意思。” 对于我妈妈来说,活着是为了享受生活,要做事情,要见朋友,要旅游。如果这些事情她都不能做了,那她宁可不活着。之后妈妈换了两次肾,虽然要吃药,但她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识去活的。她没什么忌口,经常去各个城市签名售书,喜欢在家请客招待朋友,春节和我们出国旅游是必须的。

妈妈最后一次病倒时说,她不要急救,不要插管子。我问她为什么?她开玩笑地说:不好看。其实我知道她想留在家里,不想去医院。这一点,我们都没有守住,最后还是去了医院,也插了一根管子。之后,我挑了一本书,握着妈妈的手,给她念。插管一天以后,妈妈的手轻轻地捏了我一下,我凑到她嘴边,听见她说:“我不想坚持了。”之后,不到24小时,她就走了。这是她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妈妈一直认为死亡是她的敌人,一直在战斗。所以,等死亡真得到来时,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躺在史家胡同51号的卧室里,周围是她的朋友和亲人,她可以跟他们一一说再见。没有,不是那么从容的,最后她还是依了我和她的医生,去了医院,跟死亡最后一搏。 我有时候会想,妈妈在天之灵会不会怪我没有让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向生命的终点?

我父亲对死亡的观点和我妈妈差不多,但是最后,我父亲已经不能做主。他最后几年很不容易,一个人住在香港的老人院里面,他的妻子希望他活得长一点,活着本身就是目的。 爸爸是个和蔼的老头,从来不愿意让他的女人不开心,所以就坚强地活着,受各种罪。爸爸中风以后,很多事情不能自理,从床上到轮椅要用一个布兜,先塞到屁股底下,把身体吊起来,然后再放在轮椅里面。我去看他,每到要用布兜吊他的时候他都要我躲开,我想他不愿意我看見他那时候的样子。 爸爸是在香港医院的急诊病房走的,可以说是最不理想的环境,而且家人不能陪,每天只能去两个钟头。大部分时间能看到听到的是其他七个病人痛苦的呻吟和医务人员的广东话。 我不能握着他的手,给他念一本书。不能,连这点安慰都没有。

爸妈走了以后,我开始考虑死亡。我得策划一下,我不能把这个决策留给身边的人,我妈留给我,我没有照办,我爸干脆放弃了,听别人的。走的时候骨瘦如柴,已经没有人样了。

爸妈走了以后,我开始考虑死亡。我要怎么走呢?首先,我不会跟死太较劲,因为斗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没有意义了。死亡肯定会赢的。 我想我要跟密特朗一样,在跟所有人告别以后,一个人安静地去死。我把这个想法跟我老公说了,他的回答是:你尽找好听的比喻,还法国总统,跟你说吧,大象就是这么死的。不就是尊严嘛,连大象都懂的。

篇4:人生如此艰难读书笔记

故事中有个段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个朋友说,他昨晚和一个20岁的小姑娘聊天。这姑娘刚失恋,对生活感到悲观,她消极地认为,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朋友批评了她这种错误的想法,然后对她说:“20岁的时候,我也曾有过跟你同样的想法;后来我30岁了,才知道人生其实可以更糟糕一点,哪有‘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这么好的事情啊。” 这个故事乍一看真的像是一个冷笑话,诙谐幽默。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方式,一种“更悲惨”的方式传递的却是鼓舞人心的力量。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生就像是不断面对一个又一个苦难和艰辛,直到死亡的过程。如何才能过的不难么痛苦呢?有时候我们就应该从自身出发,做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做一个苦中作乐的人,做一个诙谐幽默的人,做一个敢

于笑看人生的人,风轻云淡一些呢?那么对于你身边那些重要的人,你的爱人、亲人和朋友呢?他们是否也是一样有自己的心酸呢?所以,有人就说: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我不能悲伤的坐在你的身旁。亲爱的朋友温暖他人先从为温暖自己开始。

曾看到一段话,对付虚伪的人,不是骂他,不是拆穿他,而是让他继续悲哀地虚伪着,然后装作什么也不知道。那么慢慢的,很多人会主动跑来告诉你他有多虚伪。对付自私的人,不是恨他,不是不理他,而是渐渐的远离他,从心底远离他,然后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如果他去找别人,那么你会发现,很多人都远离了他。那对于自己呢?在别人都唾弃你的时候,就不要想着唾弃别人,而是先站起来才有资格说话,要从自爱、自立做起,要给自己的心灵打气,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温暖,先从给自己取暖开始。

篇5:《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

我们人生的几十年,都在做什么呢?主要的不外乎工作和生活。我们工作着,但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在工作?我们是在享受工作吗?我们生活着,但我们又是以什么样的理念、心态、方式在生活呢?我们又享受到了生活中的多少乐趣呢?我们一天一天活着,一天一天过着,但是我们一天一天都快乐吗?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人生就像一场单程的长途旅行,无论我们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都会慢慢驶向终点。

时光如流,仿佛就是刹那之间,青春岁月便如昨日黄花,当第一根白发出现,它让人警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已经流逝,岁月从不饶人。日子琐碎、繁杂、忙碌。生活像一面魔镜,在你还未来得及应对它的时候,它便把最实质、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现在了你的面前。你烦躁,而闷闷不乐,并时常生发出一种摆脱的欲望。

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有了很多感受。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幸福来之于满足的要求。有些事只要肯换一个角度,换个心态。就会有另外一番光景,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糟糕!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会更美!

有这么个故事,有一个像我们一样生活过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寻找圣人咨询解脱的办法。圣人在听了他的苦恼以后,给他拿了一个竹篓,指着一条铺满砂砾的道路对他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背篓,看看最后会有什么感受。那人照着圣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没有多远,石子便装了半个背篓。圣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越往前走,逗人喜欢的石子越多,背篓也就越来越加沉重。”圣人摞了一下银白的胡须,微笑着说:“孩子,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然而,随着我们的逐渐长大,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每走出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喜欢的东西放进背篓,结果路走得越远,背篓里的东西也就越多,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

那人问圣人:“我们应该如何来减轻生活的沉重呢?”圣人同答道:“要减轻这份沉重其实非常的简单,你只要把工作、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中的任何一份东西拿出背篓都会减轻沉重。”圣人紧接着反问道:“你愿意将其中的哪份东西毫不犹豫地拿出背篓呢?”面对圣人的诘问,那人无言以对。

是啊,我们每个人装进“背篓”里的都不是纯粹的石头,而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精心从这个世界里寻找来的爱情、事业、家庭、婚姻、友谊等许多令我们魂牵梦萦,难舍难分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些舍不得的“沉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充实。所以当我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时,应该感受到庆幸和满意、欢喜。因而沉重的背后必然是生活的丰硕和事业的收获。

★ 《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 奇异人生杂文随笔

★ 的人生不过如此读书笔记

★ 人生况味的杂文随笔

★ 小事中蕴含人生大道理杂文随笔

★ 人生与未竟之美杂文随笔

★ 林语堂成功散文书籍:《人生不过如此》

★ 真好杂文随笔

★ 写点什么呢杂文随笔

篇6:《死亡诗社》读书笔记

印象很深刻的是在电影里面基廷老师和某个教书的老师在饭厅里面有过一段对话:show me the heart unfettered by foolish dreams,i‘ll show you a happy man,基廷是这么回答的:only in dreams can man be truly free,just always thus,and always thus will be。那个老师问了一句是丁尼生的诗吗?基廷说不是,是他自己原创的。这一处可以看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个交锋。同时也可以看到基廷的高超的文学素养。原著是没这个情节的。

同样还有翻译问题,比如说拜伦的那首she walks in beauty,我更喜欢穆旦的翻译,她走在美的流光中。而书的翻译是她行走时美丽动人。穆旦的翻译更符合英文的原意,结构也未改变,语言比这本书的翻译要更加优美有灵气一些。这本书对诗歌的一些翻译还是不够到位。但是中英双语的读起来也挺过瘾,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是的 我不怎么读书

没读过王朔这么高级的文字

但我也没闲着呀

我仍旧被文字感动着

我相信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之一

我相信人人都奢望有个基廷先生

恩 我想看它的电影了

托德:

他的手伸出来,扼住我的咽喉。他一直在缓慢地喃喃自语。真理……真理就像一条总也暖不了你的脚的毯子。

诺克斯:

上天创造了一个名为克里丝的姑娘,她的发丝与肌肤如黄金一般,触摸她的感受如进天堂,吻她则是无上的荣光。

他们创造了一个女神,叫她克里丝。怎么做成的?我将永远无法知晓。尽管我的灵魂远远落在后面,我的爱却熊熊燃烧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意义。也是影响到我的人生终极理想要去当一名历史老师。

中国现在不缺的是教书匠,而缺的是老师。

对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僵化体制和陈旧的教材内容,就像是书里那座布满清规戒律的老校园,如果没有引航者(如书中的基廷),人们多半会迷失到一条循规蹈矩的路。

好的教育者,更像是一个布道者,而不是作为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文化走狗。他所布的道因该是给学生传播现代公民意识,爱的观念,自由的理念,契约精神,阅读习惯,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而不仅是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篇7:死亡如此多情

一句话

口述:张晓东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那是快10年的事。她是一位三十岁出头的女性患者,北大研究生在读,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相处得非常好。她的孩子很小,老公对她也很好。在读书期间,她刚一检查,就被发现是晚期胰腺癌。晚期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癌症,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很短。我们知道她的结局不会太好,她自己心里也很明白。

我们给她进行化疗。一开始疗效挺好,肿瘤有所缩小,她和她老公都挺高兴的,不停地感谢我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我明白,离她走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但是这些严重的化疗毒性反应并没有让她和其他患者一样,对医师和治疗失去信心,反而很配合我们的治疗,和我们沟通起来也很愉快,对我们为她所做的一切心存感激。她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觉得责任重大,绞尽脑汁地设计治疗方案,就想能多给她减轻一点痛苦,让她多活一天。

随着病情的进展,终于到了那一天,我感觉她可能撑不过那晚。于是我下班没有走,陪着她。到了晚上大概七八点,我到床边看她的时候,她呼吸已经很困难了,说话声音也特别微弱。但我看她的样子,似乎是要和我说些什么。于是我探过身去,将耳朵贴在她的嘴边,她的声音像细丝一样,若有若无:“太晚了……你孩子还小……你快回去吧。”那一刻,我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揪住了,嗓子发紧,一句话也说不上来。说完这句话后两个多小时,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一晚,我彻夜未眠。到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很难过。都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了,这个女孩居然还想着别人。

死是生的开始

口述:罗素霞 河南省肿瘤医院

老金已经意识不清了,监护仪显示他的心跳越来越慢,我不确定他能不能听到外边的声音,他的爱人紧紧拉着他的手,细数往事。我站在门外,不忍心打扰他们。

老金是我门诊接诊的病人,初次见他,我根本没有想到他是一个病人。一个五十多岁、衣着讲究的中年男人拿着PET-CT结果让我看。这是你父亲的片子吗?估计是左肺癌,病变的范围挺广的,要入院治疗。我一边看片子一边对他说。“病人是我本人。”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惊讶地看看他,又核对一下报告单的名字,一般来门诊咨询的都是患者的家属,我习惯性地认为他也是病人家属。“没关系,我知道自己是什么病。”他不好意思地笑笑,“需要住院就办手续吧。”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老金给我的印象是非常的礼貌。

以后的时间里,随着治疗的深入进行,我对他的了解越来越多。老金夫妻俩人平时对我们医护人员非常的友善,是难得的容易沟通的患者,老金的化疗反应非常大,虽然我们每次都使用多种止吐方法,但是老金还是吐得一塌糊涂。他的爱人日夜不离地忙前忙后,擦拭、漱口、喂饭、喂水、捶背等等,一天下来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精心的护理也让老金虽然做着化疗,但是看起来不像个病人。

老金虽然是个晚期的肺癌病人,但是反复的治疗、休息、再治疗,也延长了三年多的生命。终于,老金的肺部病灶再次进展,双肺的转移灶使他的呼吸变得十分艰难。也许是预感到时间不多了,有一天查房,他对我说:“罗医生,非常感谢你,让我多在爱人身边三年,现在我可能真的不行了,我和爱人商量过了,我的肺、肝都是肿瘤,不能用了,但是角膜能用,我想在死后能够把它捐献给需要的人。”那一刻,我一下子愣住了,从业这么多年了,我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病人。人在生命的尽头,能够放下愤怒、怨恨,看淡生死已经很不容易了,老金却在这一刻,还能够想到别人,想到用自己仅存的宝贵的东西帮助别人,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一定要帮助他完成最后的心愿。

我在门外静静地看着监护仪,屋内的话语声越来越低,心电图最终变成一条直线。“你们开始吧。”老金的爱人擦拭完泪水,安静地说。我们的心情无比的沉重,在眼科的同事们开始工作前,所有的人不约而同地向老金的遗体深鞠一躬,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尊重。以后的日子里,每当阳光明媚的时候,每当我看到年轻的笑脸,美丽的大眼睛,我都会想到老金,在这世界的某一个地方,一定有一个人心怀着感恩,幸福地注视着这个美丽的世界,开始新的生命。尽管,我不知道他是谁。

篇8:《爱,让我们如此幸福》读书笔记

《爱,让我们如此幸福》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在幼儿教师建设队伍中,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是如何在付出爱与收获爱的过程中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又是如何始终贯彻“爱是教育的根基”这句至理名言的。这三方面分别是爱,表现在点滴的言行中;爱,表现在对准则的遵守上;爱,表现在对理想的坚守中。

纵观全文,作者文章中所提到的种种事例令人感触颇深,让人感同身受。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虽然工作年限不长,但我们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幼儿,为了幼儿的一切”这条宗旨。在幼儿来园时,给与他们一个亲切的微笑,让他们感受愉快的一天将要开始;在幼儿犯错误时,给与他们一个宽容的安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包容与理解;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及时伸于援手,让他们体会到不是独自在面对困难。的确,爱,表现在点滴的言行中,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给与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才能使幼儿深切感受到来到幼儿园是人生一件开心的事情。正如文中所说“每天用微笑迎接孩子,用拥抱接纳孩子,用赞美激励孩子。一个真诚的表情,一个热情的动作,一句用心的话语,就足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

在这篇文章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校车事件”这件事情。在我们平常看来,校车抛锚,让幼儿在车内等待救援车辆似乎是一件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对于家长来说,这就是一件“严重事故”,车辆抛锚说明校车检查过程有疏漏,让幼儿等待会加重幼儿情绪的不稳定等理由都成为了家长职责幼儿园的证据。对此,该幼儿园并未对家长种种的挑剔感到不满,反而设身处地的,站在家长的立场上,一一接受家长们的建议。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地方,在家长向老师抱怨时,我们不应一味的指责家长的苛刻,而是将心比心,试想你是该幼儿的家长,你会怎么做,而针对于工作中的纰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正如文章中提到“我们不能抱怨家长 ‘自私’,每一个‘自私’的家长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只有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家长和孩子的需求,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生如子!”

上一篇:坚持的议论文例子下一篇:袁隆平爷爷,我想对你说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