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职业健康体系文件

2024-04-23

环境职业健康体系文件(共6篇)

篇1:环境职业健康体系文件

(十六)-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其非预期使用或交付,确保最终产品达到规定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资、施工过程、施工工序和最终产品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3、职责 3.1工程部

⑴负责检查工程项目部不合格品控制情况; ⑵组织严重不合格品处置工作。3.2材料管理中心

负责构成工程主体的不合格物资的处置。3.3工程项目部

⑴负责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⑵负责不合格物资的判定和处置工作。⑶负责不合格品的判定和处置工作。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不合格品的分类 不合格品分为:不合格采购产品、中间产品、工序、最终产品,工程交付后或开始使用,在保修期内发现的不合格部位。5.1.1不合格采购产品

⑴材料品种、规格、尺寸、公差、质量证明文件等项不符合标准或采购合同规定。⑵受潮、受损、变质及过期的产品。⑶采购产品的技术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5.1.2不合格中间产品、工序

⑴轻微不合格品:指施工过程中不合格工序,经作业班组及时 修整后,通过验收达到质量评定标准要求的产品。

⑵一般不合格品:指工程质量未达到质量评定合格标准,但不涉及工程主体结构安全,经过修整返工处置后,可达到质量评定合格标准要求,不影响使用功能的产品。

⑶严重不合格品:涉及主体结构安全、造成永久性缺陷、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的不合格品。5.1.3不合格最终产品:不符合验收标准,经甲方监理及监督部门验定为不合格的单位工程。5.1.4工程交付后或开始使用或发现的不合格部位。5.2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5.2.1不合格物资标识、隔离、记录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材料人员对已进厂的物资,发现不合格时,应用红色“不合格”标牌进行标识,必须与合格品隔离码放。5.2.2不合格品的标识

⑴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质检人员对发生的轻微不合格品的标识,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记录》。⑵在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时,应在不合格品周围做出明显的标志,如:在其两侧标上桩号等,通知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和工号负责人。并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中不合格事实一栏。5.3不合格品的评审

5.3.1轻微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人员进行纠正,质检员进行复查,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记录》。

5.3.2一般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自行评审,确定处置方案,制定纠正措施,并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报公司工程部,工程部进行核实。

5.3.3严重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制定处置方案,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报公司工程部。由工程部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参加,进行评审,处置方案由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实施。5.4不合格品的处置和验证 5.4.1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 ⑴进行返工,以达到规定的要求。

⑵经有关授权人批准,合同规定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受不合格品。⑶改变使用方式和用途(如降级使用或报废)5.4.2不合格物资的处置

⑴进入现场的物资,经验证或复检不合格时,现场材料管理人员应立即对不合格物资进行标识、隔离码放,以防误用。

⑵材料管理中心采购的构成工程主体的物资出现不合格时,现场材料员应立即通知材料管理中心采购员,材料管理中心针对不合格物资进行处置。⑶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自行采购的物资出现不合格时,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的采购员负责和供方联系,采取退货或更换。

5.4.3轻微不合格或一般不合格品,均应返工,使其满足规定的要求。5.4.4让步接受

产品不符合规定要求,但能满足预期的使用功能,工程项目部与顾客、监理、设计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协商,在共同认可的情况下,可按让步接受处理。5.4.5经过返工的产品,必须重新进行检验和试验。

5.4.6工程交付后,在保修期内,工程质量发现不合格时,工程部及时与顾客协商解决并进行组织维修,保证满足顾客的要求。

5.4.7对不合格品处置中形成的记录,按《记录控制程序》有关规定予以保持。

6、相关文件

6.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6.2《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3《北京市市政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

7、质量记录

7.1不合格品评审处置记录;

(十七)-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针对生产过程和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事故、事件、不符合,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不符合的再发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不符合的控制。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5.2条款;GB/T24001-1996 4.5.2条款;GB/T28001-2001 4.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检查工程质量、施工环境的不合格、不符合,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2发展部

检查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体系不合格项,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3材料管理中心

检查物资采购、运输、贮存工作及供方的服务质量和环境因素的不合格项,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4安保部

检查公司安全工作中的事故、事件不符合,跟踪验证安全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4行政部

检查公司办公区、施工现场生活区环境不符合,检查防疫/职业 健康 管理工作的不符合,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5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针对本单位/部门出现的不合格、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3.6管理者代表

负责监督协调各单位/部门纠正措施的实施。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识别不合格

5.1.1对于存在的不合格、不符合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5.1.2采取纠正措施的时机

⑴产品实现过程中出现质量不合格品并重复发生;

⑵走访或与甲方、工程监理座谈,结果对工程质量不满意,并有具体事例比较严重时; ⑶收到工程监理反馈的质量不合格的记录; ⑷顾客的投诉或顾客对同类问题连续提出抱怨;

⑸出现重大环境污染或环境事故;相关方对环境表现投诉时; ⑹出现安全、职业健康事故、事件、不符合时; ⑺供方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

⑻内审和外审发现的不符合项;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

⑼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管理工作中,出现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时; ⑽其它。

5.1.3公司相关部门、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应对以上不合格项进 行监控。5.1.4当出现5.1.2中⑴、⑵、⑶、⑷、⑸、⑺、⑼项时,公司工程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工程部审批后实施,工程部负责跟踪验证。

5.1.5当出现5.1.2中第⑸、⑼项时,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部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部门审批后实施,并负责跟踪验证。

5.1.6当出现5.1.2中第⑺、⑼项时,材料管理中心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同时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

5.1.7当出现5.1.2中第⑹、⑼项时,公司安保部、行政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安保部、行政部审批后实施,安保部、行政部负责跟踪验证。

5.1.8当出现5.1.2中第⑻项时,由审核组填写不符合报告,执行《内部审核程序》。5.1.9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生产过程、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过程中,检查发现有5.1.2中各项情况时,应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应对实施结果进行验证。同时,报公司相关主管部门备案。5.2原因分析

5.2.1不合格品(项)、事故、事件的责任部门针对不合格事 实,组织人员对产生不合格品(项)、事故、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

⑴未执行公司《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 ⑵现有的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不恰当或无规定; ⑶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内容不全面或不正确; ⑷工序控制不当; ⑸施工、环境、安全设备不能满足要求; ⑹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⑺缺少人员培训; ⑻生产作业环境不良;

⑼质量、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⑽责任分工不明确; ⑾责任心不强; ⑿其他原因。

5.2.2不合格原因的分析要具体到可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的程度,填入《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原因分析”一栏。

5.3研究为防止不合格再发生应采取的措施,确定并实施。

经过不合格原因分析和评价后,责任部门尽快根据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内容应包括:实施部门(人员)、工作内容、完成日期、单位/部门负责人签字。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制定的纠正措施,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主管质量、环境、安全工作的经理审批,针对内审外审中产生的不符合制定的纠正措施由管理者代表审批。5.4纠正措施的验证

纠正措施实施后必须跟踪验证,落实纠正措施是否真正执行,并记录纠正措施实施后所达到的效果,责任部门应提供达到效果的证据。对于执行纠正措施效果不明确的,验证部门应要求责任部门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5.5由纠正措施实施引起的体系文件的任何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6重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7、记录

7.1纠正措施实施记录

(十八)-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施工过程及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预防措施的控制。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5.3条款;GB/T24001—1996 4.5.2条款;GB/T28001—2001 4.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负责工程质量、施工环境因素预防措施的审核并监督实施。3.2发展部

负责公司管理体系预防措施实施的跟踪验证。3.4安保部

负责公司安全管理预防措施的审批并跟踪验证。3.5行政部

负责公司办公区、施工现场生活区环境预防措施和职业健康预防措施的审批并跟踪验证。3.6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针对本单位/部门出现的潜在的不合格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并实施。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识别潜在的不合格

5.1.1公司应识别潜在的不合格,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5.1.2潜在不合格、不符合的信息来源: ⑴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监督部门; ⑵社会相关部门;

⑶顾客的需求、期望、意见和满意度; ⑷审核报告、管理评审的输出; ⑸数据分析的输出; ⑹过程和产品测量的结果;

⑺关于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各相关部室应及时了解体系运行过程的有效性,了解过程、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等趋势及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在日常对体系运行的检查和监督过程中,及时收集以上各方面反馈的信息。5.1.3确定潜在不合格、不符合原因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应对发现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潜在不合格、不符合进行原因分析。5.1.4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每季度召开一次技术、质量、环境、安全工作会,分析施工中的质量变化情况,安全工作情况及施工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现潜在不合格并分析原因。5.2预防措施的制定和评审

5.2.1预防措施的制定,以利于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提高顾客和相关方满意度为目的。

5.2.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相关部室针对潜在不合格、不符合的原因,在权衡风险、利益和成本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

5.2.3有关工程质量、施工现场环境因素控制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工程部审核,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5.2.4有关安全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安保部审批后实施。

5.2.5有关办公区域、现场生活环境控制、职业健康的预防措施,报公司行政部审批后实施。5.2.6与体系运行有关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发展部,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5.2.7当潜在的不合格原因是由于管理体系的有关文件不完善所致时,应对修改相关文件的必要性进行评审,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3预防措施的实施

5.3.1负责审核、审批预防措施的公司相关部门,应在“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上签名确认。5.3.2制定预防措施的单位/部门具体实施,负责审核、审批预防措施的公司相关部门监督实施,记录实施效果。

5.3.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应记录本部门/单位各次措施发出的时间、责任部门、完成时间及验证效果。逾期未能完成者,报告管理者代表,组织责任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再次限期完成。

5.3.4管理者代表在预防措施实施的过程中,负责配备必要的资源并监督实施过程。5.4重要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6、相关文件

6.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2《文件控制程序》

7、记录

7.1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

(十九)-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1、目的

最大限度的识别公司在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并及时更新重要环境因素,实现对环境的污染预防和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活动、产品、全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更新。本程序包括GB/T24001—1996 4.3.1条款。

3、职责 3.1发展部

负责组织编制本程序 3.2工程部

⑴组织公司各部门/单位对环境因素进行初步识别; ⑵组织对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清单。3.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的初步识别与评价。3.4管理者代表 审批重要环境因素。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环境因素的识别

5.1.1对公司的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对环境造

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识别确认,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三种状态:

a.正常状态:指正常活动的。

b.异常状态:指关闭、启动、检修或可合理预见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c.紧急状态: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对环境造成较大影的。三种时态:

a.过去: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

b.现在:现场的、现有的污染及环境问题。

c.将来:原材料的来源与生产过程,考虑到产品实现以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将来潜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还有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5.1.2环境因素的识别以污染预防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分析施工过程对公司涉及到的全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有关大气、水体的排放、土地污染、噪音污染、废弃物、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对社区环境的影响等环境因素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5.2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5.2.1每年一季度或工程开工前,工程部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参加,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工作。5.2.2工程部将《环境因素调查表》发至相关部门/单位,各单位/部门根据本部门工作范围、生产过程、活动和生产现场的具体情况,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表》。5.2.3进行环境因素调查时,应注意到物资供方、工程分包 方、劳务供方等相关方。

5.2.4工程部根据公司活动、产品、服务的具体变化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变化修改补充公司环境因素调查表。

5.2.5工程部组织对汇总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判定重要环境因素。5.3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5.3.1对有关大气、水体、土地污染、噪音、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因素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A、影响范围:

⑴全球范围5分;⑵周围社区4分;⑶场界内3分; ⑷员工10人内2分;⑸操作者本人1分。B、影响程度:

⑴环境影响严重5分;⑵环境影响较重3分;⑶环境影响一般1分。C、发生频次:

⑴经常发生5分;⑵不经常发生3分;⑶偶尔发生1分。D、持续时间:

⑴持续不间断5分;⑵有明显的间歇3分;⑶影响时间短1分。E、相关方抱怨:

⑴抱怨很多5分;⑵抱怨较多3分;⑶很少有抱怨1分。F、可改进程度

⑴加强管理见效5分;⑵改进工艺见效3分;⑶较难节约1分。5.3.2对资源能源类环境因素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A、消耗利用频率

⑴每天发生5分;⑵每周发生4分;⑶每月发生3分;⑷每季发生2分;⑸半年以上发生1分。B、消耗规模

⑴很多5分;⑵较多4分;⑶一般3分;⑷较少2分; C、管控状况

⑴无管理措施,浪费严重5分;⑵有效管理,符合自定指标3分;⑶较难改进1分。5.4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5.4.1采用5.3.1评分法,当A、B、C、D、E、F任何一项为5分或总分∑=A+B+C+D+E+F≥15分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2采用资源能源类环境因素评价方法,当A、B、C总分∑=A+B+C≥10分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3公司的环境因素若出现影响全球范围、社区强烈关注、客户的合理抱怨、对公司整体形象有影响、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

和行业规定等任一方面时,都要将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4工程部根据评价结果,填写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发至有关部门。

5.5环境因素的更新

5.5.1一般情况下,每年初由工程部组织,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和评价。5.5.2当发生下述情况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和更新: ⑴与公司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 ⑵公司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 ⑶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⑷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后; ⑸环境因素识别有遗漏时; ⑹管理评审要求时; ⑺发生其他变化时。

5.5.3环境因素的重新识别与评价按上述相关步骤进行。

6、相关文件

6.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7、记录

7.1环境因素调查表 7.2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7.3环境因素评价表

篇2:环境职业健康体系文件

2、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年(月的活动。加强安全法制教育,计划举行安全培训教育班几期;以提高全员安全生产素质。

3、加强各类安全检查工作。

4、对重大危险源、不安全隐患进行如何整治。

5、对安全卫生项目计划,投资、实施等。

6、加强劳动保护管理;如防护用品、防暑降温、劳逸结合和女工保护等。

7、有计划的指导基层安全工作。

8、严格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强化安全生产考核及奖惩工作。

9、总结和推广安全生产方面的经验工作。

10、其它相关的安全卫生工作内容。

篇3:环境职业健康体系文件

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职责、程序和资源等要素构成有机的整体。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运行将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管理体系。对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以确定企业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手段防止其发生,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它强调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建立和实施EMS和OHSMS管理体系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EMS和OHSMS管理体系的实施

企业建立EMS和OHSMS管理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做好这两个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

EMS和OHSMS管理体系管理体系面对的是企业的各级员工,所有目标要靠全体员工来实现。所以,这两个管理体系的学习和宣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和宣贯要普及到管理层、高层和基层的每个员工。尤其在管理体系建立的初级阶段,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如集中办班、印制宣传册、在生产作业现场培训等普及EMS和OHSMS管理体系知识。

2. 识别与评价企业的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状况,为建立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对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制度等有关内容进行全面清理、收集、评审。结合管理体系要求,编写出符合企业实际的EMS和OHSMS管理体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规范、规程和制度等一系列支持文件。在充分满足标准的前提下,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

3. 做好初始危险原和风险评估

收集、识别、评价、确认企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包括相关红头文件、行业标准、地方法规等。按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根据以往的生产作业经验和伤亡事故的统计,对生产作业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辨识及评价,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企业各单位各岗位应根据各自生产作业的环境、工艺、流程等特点,对风险和环境因素清单进行筛选,补充识别自身特有的因素,制定相应对策,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初始危害和风险评价是一项十分繁杂和费力的工作,它对于整个体系的建立却具有重大意义,一旦确定了企业重大的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就能根据这些风险制定组织的方针、目标、指标、方案,订立相应的运行程序、紧急情况的对策等。

4. 策划EMS和OHSMS管理体系框架

通过收集企业内部有关资料,结合本企业在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与方面存在的客观现状,确定EMS和OHSMS管理体系框架。制定出建立科学、完整、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的策划方案,对收集资料、体系设计、文件编写、教育培训、体系试运行、内审及管理评审等各阶段进度进行安排。

5. 编制EMS和OHSMS体系文件

企业根据策划出的管理体系框架,组建专职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按照ISO14001-2004和GB/T28001—2011标准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管理特点,编制切实可行的体系文件。经过评审后,从企业管理层、职能层和执行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确保管理体系在各层次上的有效运行。

6. 通过内审及管理评审评价EMS和OHSMS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运用内审、管理评审这种自我检查手段,找出建立和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据此来修正管理体系的偏差和增强管理体系的适应性。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作用。评审的范围应全面、有针对性,要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进行全面评估,要全面覆盖着两个标准的所有要素和初始评价中识别的重大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用评审的结果来判断,企业建立实施的EMS和OHSMS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完成了企业制定的环境与健康安全的目标和指标,管理体系是否能够与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最终达到企业自我检查、纠错、验证、评审和改进各项管理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耀俭,范慎荣.关于石油管道企业HSE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整合探讨和建议[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12(4):1-4.

篇4:环境职业健康体系文件

【关键词】质量体系 环境体系 职业卫生健康体系 认证整合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72-01

一、前言

从目前的企业经营管理来看,多数企业出于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满足国家标准法规要求的目的,都会花费大量精力构建健全的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保障和支撑,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积极效果。但是由于这三项体系认证从资格申请到体系维护,再到资质换证审核,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无形当中造成一种浪费。所以,许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开始尝试着将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既发挥三体系的作用,又减少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三体系的运行效率。

二、对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卫生健康三体系进行认证整合的必要性

如果组织规定对每个管理体系进行2次/年的内部审核,加上认证机构至少1次/年的监督审核,则一年之中组织要实施九次内外部体系审核,即使1 次/月也要占去9个月的时间,给获得认证的组织造成沉重的运行负担。

如果组织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不同,三个管理体系各自独立的运行和维护,则三个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许多管理工作会发生重复,例如:培训计划制定和实施、文件修改、发放和评审、记录管理、法律法规收集和符合性评价、现场和作业管理、日常监督检查、紧急情况预防、不符合纠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有时甚至相互矛盾,需要花费许多精力用于协调。如果组织具有三套独立的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卫生健康体系文件系统,则现场文件量大,文件管理难度也大,最困难的是文件管理职能不统一,文件管理要求不一致,使现场作业人员极易混淆。

如果组织培养的内审员也分成质量、环境、安全卫生各个专业,内审员在日常管理中各司其责,缺乏沟通和交流,主管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合作和协调,则组织的内部管理效率必将降低。由此可见,企业对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三体系进行认证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卫生健康三体系进行认证整合的具体方法探讨

考虑到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卫生健康体系在组织机构设置、程序文件编制、质保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共同点,对三体系进行认证整合具有一定的基础。从目前企业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认证整合的探索来看,要想实现对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进行认证整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从组织层面,对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体系进行整合

从企业现有的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来看,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职责体系设定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为了达到三体系整合的目的,我们应从组织层面,对三体系现有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进行分析,并根据三体系的具体要求,做好整合工作,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进行重新划分

在原来三体系运行的时候,组织机构分为三套,人员职责也各有不同,要想进行三体系整合,就要将组织机构合为一体,同时对人员职责进行重新规定。

(2)完善内审员资格,实现内审员兼任

三体系并行的时候,每一个体系内都有专职的内审员,但是为了保证三体系的有效整合,需要对内审员进行二次培训,实现内审员的兼任。

(3)体系主管部门应具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考虑到三体系整合以后,对人员的调动比较频繁,对人员的职责规定也将更细化,因此需要体系主管部门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保证对人员的调动和职责变得满足需要。

2、从文件层面,对所有文件体系进行优化整合

从文件层面来看,在三体系整合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件整合工作:

(1)管理手册的优化和整合

管理手册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体系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职责的规定,为了保证整合效果,需要将三体系的管理手册进行优化和整合,对三体系进行统筹考虑,保证管理手册的编制能够符合实际需要。

(2)程序文件的优化和整合

程序文件是每一个认证体系保证程序运行和实施而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出于三体系整合的需要,应根据实际整合情况对程序文件进行重新编制,保证程序文件能够满足三体系的需要。

(3)第三层文件的优化和整合

第三层文件主要是指具体的作指业导书和操作规程,由于这些文件针对性较强,在三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改动,否则会影响生产的实用性。对第三层文件从上一级体系规定人手,进行整体优化和整合。

3、从作业层面,对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整合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整合,三体系在组织机构、人员职责和程序文件上都进行了调整,从组织层面和文件层面满足了实际需要。基于这一基础,作为具体执行体系的作业层面要想实现三体系整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管理策划要保持一致

由于三体系都需要定期更新,因此管理策划也要随之定期更新,为了满足三体系整合的目的,三体系的管理策划要保持相对一致。

(2)三体系运行维护要保持同步

对三体系进行整合不见得非要把三个作业层面捏在一起,而是要保证三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的维护能够保持同步,并有效保证维护质量。

(3)保证三体系改进要协调一致

对于三体系而言,持续改进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目标和工作方式,为了保证三体系整合能够取得积极效果,需要在三体系改进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

四、结论

篇5:环境职业健康体系文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事们:

按照年初工作部署,xx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工作业已完成,并将于今天正式发布,受公司最高管理者周呈强总经理的委托,下面我就公司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总体情况向大会作介绍说明。

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这三个管理体系是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先进、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方法,它们主要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体系并有效实施运行,使各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接口关系顺畅,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推行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标准,有利于企业推进规范化建设,增强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员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xx公司今年正式转入营运,规范化管理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年初,公司新的经营班子一致决定,在公司范围内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随后,我们邀请广州xx管理顾问公司的有关人员前来我司调研。

公司的三大体系认证工作得到了xx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x书记多次了解有关情况并作指示,营运部x经理派人送来了资料,并对公司在调研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和顾问公司的选择等多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在xx公司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公司与xxxx管理顾问公司达成了辅导协议,于3月12日成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推行领导小组,由最高管理者xxx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iso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2004年3月23日,xx公司召开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吹响了向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进军的号角。

为加快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进程,公司于3月24日与广州xx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达成辅导认证的协议。

从3月―5月,xx顾问公司的老师先后在我司举办了四期有关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公司员工对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为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深入开展铺平了道路。

第二季度,公司在继续推进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培训的基础上,成立了由专人负责的文件编写小组,编写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从2004年6月初开始着手编写,经历了将近4个月的时间,经过编写人员深入调查,认真编写,历经三次会审,今天,文件终于得以完成发布。在这里我深深感谢顾问公司以及全体编写人员的辛勤劳作与和通力配合。

我们公司文件的编写,在形式上是采用先编管理手册后写程序文件;在步骤上是先调研再编写然后会审,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文件的连贯性。目前,我们共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手册1套,程序文件26个以及一批工作文件和表单。

体系文件的建立是为了完善我们的管理,使我们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随着体系文件的发布,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也将由此进入试运行阶段。当然,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下一步工作需要我们按着文件要求进行运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修改。在此,结合公司当前工作的实际,我就公司下一步推行认证工作提几点要求:

★ 质量安全工期承诺书

★ 质量发言稿

★ 财政三抓一促活动总结

★ 机关三抓一促活动方案

★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

★ 安全质量标语大全

★ 安全质量工作计划范文

★ 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 安全质量承诺书

篇6:环境职业健康体系文件

(十一)-劳务供方控制程序

劳务供方控制程序

1、目的

确保劳务供方的评价、选择、管理、验证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劳务供方在施工过程中,满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有关的劳务供方的选择和管理。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4条款。

3、职责

3.1公司劳动人事部负责劳务供方的评价、选择、管理、验证;监督检查工程项目部的劳务供方的管理工作。

3.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负责劳务供方的入场教育和日常管理。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劳务供方的选择、评价、注册

5.1.1工程项目部制定劳务用工计划,报公司劳动人事部,公司主管经理审批。

5.1.2工程项目部可直接从市政工程总公司发布的《外部合作企业登录及施工队伍作业资格等级册》中选择。公司不再进行评价。

5.1.3工程项目部如选择总公司《外部合作企业登录及施工队伍作业资格等级册》以外的劳务作业队伍,必须进行评价。

5.1.4评价由劳动人事部组织,工程项目部有关人员参加,对 劳务供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 ⑴劳务供方营业执照; ⑵施工资质等级; ⑶设备状况;

⑷质量管理体系及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⑸工作业绩和相关经验。

5.1.5工程项目部负责向劳务供方索取评价内容规定的各项证明文件,报公司劳动人事部。5.1.6工程项目部根据用工计划,选择劳务供方后,同其签定“建设工程劳务分包合同“,报公司劳动人事部,经审核加盖公司经济合同章。

5.1.7劳人部持有关文件,到总公司劳动力调剂服务中心、市建委外管处注册、备案。并取得劳动人事部核发的“入场通知单”后方可正式入场。5.2劳务供方的管理

5.2.1项目部负责对劳务供方进行质量、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培训,经检测合格,劳务供方方能进入施工现场。

5.2.2工程项目部每月对所使用的人员进行例行检查,对未注册人员予以清除。劳动人事部负责监督。

5.2.3工程项目部根据施工计划对劳务供方的施工过程、环境行为、安全行为进行控制。5.2.4每年12月及劳务供方承接的工程完工后,劳动人事部会 同工程项目部,对劳务供方的履约能力、工作业绩进行评价。

6、相关文件

6.1市政劳字99号《北京市政工程总公司劳务管理规定》的通知 6.2市政人字265号《北京市政工程总公司劳务队管理办法》的通知 6.3XX134号《公司劳务队管理办法》

6.4市政总公司《外部合作企业登录及施工队伍作业资格等级册单》

7、记录

7.1用工计划 7.2申请劳务队审批表

7.3劳务合同、进京名册、许可证 7.4劳务队入场通知 7.5外施人员现场检查记录 7.6劳务管理情况检查表

(十二)-施工过程控制程序

施工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公司所承建工程的整个施工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提供满足法律法规和顾客要求的产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承建的所有工程项目。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5.1、7.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⑴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本程序,监督、检查施工过程;

⑵审核工程项目《质量计划》、《施工组织设计》,并检查执行情况。⑶检查特殊过程施工。3.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

控制施工过程,确保过程产品、最终产品符合规范标准,满足合同要求。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工程特性信息的获得

5.1.1工程项目部应通过以下方面获得工程特性信息; ⑴招标文件及其附件; ⑵与顾客签订的施工合同;

⑶顾客提供的工程设计图纸及其他相关设计文件; ⑷设计交底纪要或图纸会审记录及相关附件; ⑸施工洽商变更记录。5.2施工准备过程控制

工程项目部应做好以下施工准备工作

5.2.1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图纸自审,形成《图纸审查记录》,参加顾客组织的图纸会审(设计交底)会议,并签认《设计交底记录》。

5.2.2开工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依据公司《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要求。

5.2.3依据公司和工程项目特性的要求,必要时在分部或分项工程施工前编制《施工方案》。5.2.4根据工程特性要求,选择劳务供方,执行《劳务供方控制程序》。5.2.5工程中需要工程分包的项目,执行《工程分包管理程序》。5.2.6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完成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配置。5.2.7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配置必要、适宜的机械设备、施工机具。

5.2.8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应配置必要且足够的监视和测量装置,以保证有条件对产品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

5.2.9在各分项工程实施前,编制《分项工程技术交底》。5.3施工实施过程控制 5.3.1施工测量放线

⑴测量员必须经过培训并熟悉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的有关要

求,按照有关规范规程进行测量放线工作,及时提供控制点和控制线,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⑵测量人员必须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并且所有被使用的装置须经过检验校正。⑶按照现行北京市市政工程建设有关管理规定,做好测量记录。5.3.2分项工程质量控制

⑴分项工程施工依据设计文件、标准及规范规程、施工组织设计、必要时质量计划、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组织实施。

⑵分项工程实施时,应根据相关的技术交底使用适宜的设备,以保证该分项工程的完成。⑶分项工程实施过程中,应使用符合产品特性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并对产品实施适时的监视和测量,执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并应形成符合相关要求的记录。5.4竣工阶段控制

⑴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后,进行竣工验收,实施放行和交付,执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⑵工程竣工后应与顾客签订《工程保修合同》,工程部应及时拟定《工程回访计划》,并组织落实。

5.5特殊过程控制工程项目部应对特殊过程实施确认。公司规定的特殊过程包括:桥面防水、地下防水、有特殊要求的部位焊接施工等。5.5.1应在《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质量计划》中明确上述所需确认的特殊过程。5.5.2特殊过程施工方案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编制,报工程部审批。

5.5.3特殊过程的实施,应使用满足要求的设备和具有相应资质或有能力实施的人员,这些设备和人员需要得到项目技术负责人的认可。

5.5.4工程项目部在实施特殊过程中明确人员分工,部署人员和设备到位。技术人员负责向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质检员监督特殊作业过程人员按照技术交底作业,技术负责人对实施结果进行确认。

5.5.5特殊过程实施前,项目部通知工程部,工程部对特殊过程实施旁站,并做好检查记录。

6、相关文件

6.1公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审办法》 6.2公司《质量计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6.3公司《施工计划管理实施细则》 6.4市建委《文明安全施工管理暂行规定》 6.5《施工现场文明安全施工补充标准》

6.6国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6.7公司《现场设备管理办法》

7、质量记录

7.1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审批记录 7.2施工过程检查记录

(十三)-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监视与测量装置的管理、校准和维护,确保监视和测量数据准确,从而保证工程质量、环境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工程施工、环境检测、职业健康安全检测装置和过程监测装置的控制。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7.6条款;GB/T24001—1996 4.5.1条款;GB/T28001—2001 4.5.1条款。

3、职责

3.1计量试验中心

建立监视和测量装置总台帐,检查监视与测量装置的检定、标识和使用维护情况。3.2监视与测量装置的使用单位负责设备的检定、标识和维护。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监视与测量装置的配备和购置

5.1.1公司工程部对公司工程质量和环境监测的监视与测量装置予以识别和配备。5.1.2公司安保部对职业健康安全监视与测量装置予以识别和配备。

5.1.3当现有的监视与测量装置不能满足测量要求时,使用单位提出申请,报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购买。

5.1.4新购置的监视与测量装置由计量人员会同有关部门验收。同时,购置单位对设备进行送检和状态标识,记入分台帐,报公司计量试验中心。5.2监视与测量装置的管理 5.2.1公司计量试验中心建立监视与测量装置总台账。拟订并执行《计量管理制度》。5.2.2使用单位建立监视与测量装置分台账。

5.2.3对于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基准的监视与测量装置,在投入使用前由计量人员负责送至国家法定部门进行检定,或采用与标准相对的办法对监视与测量装置进行校准,并按照规定进行周期检定,保存检定记录。

5.2.4对于无法溯源的监视与测量装置,执行《计量管理制度》。

5.2.5对监视与测量装置应予以标识,确定其校准或检定状态。绿色标识表示A、B类设备合格使用、黄色标识表示C类设备合格准用、黑色标识表示封存和备用、棕色标识表示禁用和报废。5.2.6监视与测量装置在搬运和贮存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在使用过程中认真维护,防止损失或失效。

5.2.7当发现监视与测量装置在检定有效期内处于偏离状态时应对设备此前的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同时对该设备采取必要的措施。5.3监视与测量装置的处置

监视与测量装置出现问题时,由设备使用人通知计量检定人员 进行维 修。维修不好的可做报废处置。同时在台账上注明。

6、相关文件

6.1《计量法律法规选编》

6.2《关于企业使用的非强检计量器具由企业依法自主管理的通知》—质技监局[1999]80号文件 6.3公司《计量管理制度》

7、记录

7.1监视与测量装置台账 7.2监视与测量装置购置申请表 7.3监视与测量装置封存(报废)表 7.4监视与测量装置检查记录表

(十四)-内部审核程序

内部审核程序

1、目的

验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以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地实施、保持和改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覆盖的所有区域和所有要求的内部审核。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2.2条款;GB/T24001-1996 4.5.4条款;GB/T28001-2001 4.5.4条款.3、职责 3.1总经理

⑴批准内审计划;⑵批准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3.2管理者代表

⑴全面组织、协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开展; ⑵审核内审计划;

⑶任命审核组长及内审员,成立审核组;

⑷审核每次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实施计划和审核报告。3.3发展部

⑴拟定内审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⑵组织、协调内审活动; ⑶汇总、保存内审资料。3.4审核组长

⑴编制实施本次内审计划; ⑵主持召开首、末次会议;

⑶编写内审报告,提交管理者代表审核,报经总经理批准; ⑷组织内审组对受审核方纠正措施实施情况进行验证 3.5内审员

⑴按照内审计划编制内部审核现场检查表; ⑵完成指定的审核工作,开具不符合报告; ⑶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验证。3.6相关部室/单位 全面配合内审工作进行。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内审计划

5.1.1根据拟审核的活动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程度,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发展部编制内审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每年内审至少一次,时间间隔不超过十二个月。5.1.2出现以下情况时由管理者代表及时组织内部审核: ⑴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⑵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环境事故或顾客对某一环节连续投诉; ⑶法律、法规及其他外部要求的变更; ⑷在接受第二、第三方审核之前; ⑸在认证证书到期换证前。5.1.3内审计划的内容: ⑴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和方法; ⑵受审部门和审核时间。5.1.4审核范围:

根据需要,可审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覆盖的

全部要求和部门,也可专门针对某几项要求或部门进行重点审核,但全年的内审必须覆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全部要求。5.2审核准备

5.2.1管理者代表任命内审组长,组织成立内审组,内审应由与受审部门无直接关系的内审员负责。

5.2.2审核组长根据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结果,编制审核日程计划,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内容主要包括: ⑴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方法;、⑵内审组成员; ⑶审核的时间、地点; ⑷受审部门及审核要点。5.2.3发展部于审核前3日内将审核时间通知受审核部门,受审部门如有异议,应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内审组长。经协商后另行安排。

5.2.4审核组成员按分工编写检查表,审核组长批准后实施。5.3内审的实施 5.3.1首次会议 ⑴审核组长主持会议;

⑵参加会议人员:公司领导、内审组成员及受审核部门负责 人;

⑶会议内容:审核组长介绍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方式、内审组成员和内审日程安排及其他相关事项。5.3.2现场审核

⑴按照审核日程计划和检查表,内审组对受审部门进行现场审核,将体系运行效果及不符合项详细记录在检查表中。

⑵审核组长需在内审期间每日召开内审会议,全面了解当日内审情况。

⑶审核员在获取客观证据时,发现不合格项,经审核组长认可后填写不合格报告,并经受审核方签字确认。5.3.3审核内容:

⑴方针是否传达和理解、目标是否分解; ⑵职责、权限是否明确; ⑶有关岗位是否有相关文件;

⑷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是否按计划实施或完成; ⑸是否对重点供方和相关方进行调查和施加影响; ⑹重点岗位人员是否经过必要的培训,具备必要的技能和意识; ⑺所有记录是否完整、有效和符合要求;

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及时纠正,对已采取纠正措施的问题是否再次发生。5.3.4审核结果确认

⑴现场审核结束后,内审员应对受审核方的审核结果进行评价,确定不合格项,开具不合格报告。⑵内审组组长召开内审组内部会议,综合分析、评审审核结 果,对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做出评价。5.3.5末次会议 ⑴审核组长主持会议;

⑵参加会议人员:公司领导、内审组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

⑶会议内容:内审组长重申审核目的、宣布不符合报告,受审核方对不合格事实进行确认。⑷提出完成纠正措施的要求及日期; ⑸领导讲话。5.3.6审核报告

审核结束后一周内,审核组长完成《审核报告》,交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审核报告的内容包括:

⑴审核的目的、范围、方法和依据; ⑵审核计划实施情况总结;

⑶不合格项分布情况分析、不合格数量及严重程度; ⑷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⑸对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符合性作出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审核报告由发展部发至受审核方及有关部门。内审结果要提交管理评审。5.4纠正措施及跟踪验证

5.4.1受审部门对审核组开具的不符合报告,应在7日之内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确定完成日期报发展部。

5.4.2纠正措施经审核员认可,管理者代表批准,由受审核方按规定时间组织落实; 5.4.3审核员负责对纠正措施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跟踪验证。5.4.4当涉及程序文件修改时,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5文件资料管理

内审形成的记录由发展部负责保存。

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6.2《记录控制程序》 6.3《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4《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5《管理评审程序》

7、记录

7.1内审计划 7.2审核组任命书 7.3审核日程计划 7.4管理体系检查表 7.5不合格报告 7.6审核报告

7.7首(末)次会议记录

(十五)-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是否符合合同、规范、标准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承建的工程中采购产品、过程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监视与测量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2.4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⑴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本程序;

⑵监督检查产品质量及过程检验、试验; ⑶参加工程的最终检验及竣工资料的存档工作。3.2计量试验中心

负责对送检试件进行试验。3.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 ⑴负责进货产品的验证和送检;

⑵负责过程检验、试验,并对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 ⑶负责对产品检验、试验结果评判;

⑷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填写《竣工验收鉴定书》; ⑸负责竣工资料的移交。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采购产品的监视与测量

5.1.1采购物资进场后,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物资部门向供方索取质量证明文件并验证。填写《材料送检通知单》交质检部门,做 好产品标识工作。

5.1.2工程项目部质检部门依照进货物资送检规定,对需要复检的物资进行取样、送检,并在标识牌上标出检验状态(未检、合格、不合格)。

5.1.3经验证和检验、试验不合格的物资,执行《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

5.1.4设备进厂后,工程项目部物资部门向供方/顾客索取设备采购清单、质量证明文件、货物清单,交到质检部门,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5.1.5紧急放行 ⑴紧急放行的条件

a、紧急放行的物资必须可以追回、更换且不影响工程质量。b、紧急放行的物资不得用于隐蔽工程。⑵紧急放行的审批

a、对紧急放行的物资由工程项目部提出书面申请,报公司工程部。

b、工程部接到紧急放行申请报告后,进行调查并签署意见,同时报公司总工程师审批。⑶对紧急放行的物资要做出明显标识,并进行跟踪记录,当发现该物资不合格时,应予以追回和更换。

5.2过程的监视与测量

5.2.1施工过程中应对过程产品进行检验,施工员、质检员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和工程监理的要求、专业工程的有关标准要求填写相应的记录。5.2.2操作班组按技术交底中的质量标准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施工员组织质检员和操作班组进行专检,质检员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表》。

5.2.3工程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组织,质检员参加,约请设计、监理、管理及质量监督单位进行隐蔽验收,质检员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2.4公司工程部对过程检验每月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并填写《工程质量检查/最终检验记录》。5.2.5工程项目部质检员按国家规范/规定的有关要求,对施工过程的产品进行抽取试样/试件,送公司试验室或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试验室试验。

⑴当试验需在现场进行时,工程项目部应根据有关规定,约请验收单位进行现场试验(如桩基承载试验等)。

⑵按规定需进行有见证送检试验的项目,工程项目部执行并送检。

⑶工程项目部相关部门应对收集的工程质量监测和测量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每月向公司工程部上报质量月报,传递质量信息,针对分析出的问题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

⑷公司工程部每月对现场产品检验状态的标识进行一次检查,并填写《产品状态标识检查记录》。5.2.6设备安装前,工程项目部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图纸及有关标准,制定作业指导书,并进行人员的培训。

5.2.7设备安装后,质检人员按有关规定进行检查,并做记录。

5.2.8经检验和试验,评定为不合格品的产品,执行公司《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5.2.9例外放行的控制

⑴例外放行需由工号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工程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执行。⑵例外放行的产品应做出明显的标识和记录,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定时应立即追回和更换。⑶隐蔽验收的产品不得执行例外放行。5.3最终成品的监视与测量 5.3.1工程完成后,工程项目部通知公司工程部对单位工程进行竣工检查,合格后,公司工程部填写《工程质量检查/最终检验记录》。

5.3.2工程项目部组织相关单位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填写《竣工验收鉴定书》。工程交验后,工程项目部按有关规定,将竣工资料移交相关单位和公司工程部,验收合格后办理移交手续。

6、相关文件

6.1《物资采购和管理程序》 6.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3《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4《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5公司《试验管理规定》

6.6《北京市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规定》(94)京建质字315号文件 6.7《建筑安装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0 6.8《北京市市政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

6.9《北京市编制市政公用设施工程竣工档案的具体要求和作法》 6.10《北京市编制建筑安装工程竣工档案的具体要求和作法》 6.11《北京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DBJ01-45-2000 6.12《北京市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DBJ01-47-2000 6.13《北京市城市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DBJ01-46-2001 6.14《〈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试验实施有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的暂行规定〉的补充通知》京建法(1998)50号文

6.15《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试验实施有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的暂行规定》京建法(1997)172号文 6.16《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规定》建[2000]211号建设部文件。

7、质量记录 7.1材料送检通知单

上一篇:西游记职场下一篇:时间是最珍贵的财富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