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夕节的民俗文化

2024-05-24

中国七夕节的民俗文化(共14篇)

篇1:中国七夕节的民俗文化

七夕节的民俗文化阐释

牛郎织女传说在中国是个经典的民俗传说.但牛郎织女何时七夕相会即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何时合二为一在学术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七夕节具有社会性别的确认、生殖崇拜、巩固家庭的稳定等功能.在社会转型期七夕节遭到冷遇有传统的断代、社会转型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民俗的自然变迁等原因.

作 者:王天鹏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刊 名: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2(5) 分类号:G03 关键词:牛郎织女传说   七夕节   民俗功能   原因  

篇2:中国七夕节的民俗文化

(1)只要能看到银河,人们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时,白天巧云布天,夜晚星光灿烂,是人们在户外观天的好季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速,街区照明亮度大,影响了观天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究要追求“回归自然”。七夕到户外观天,会成为节日“时尚”的,七夕由于和天象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

(2)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一个展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所以七夕在当代更具时尚性。

(3)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的振兴必然要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七夕这个节日的综合性和独特性,是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节庆周期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了它才使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节庆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会被人们忘记。

篇3:七夕节俗的文化变迁

七夕是中国民俗大节之一,七夕在农历七月七日。七夕在汉代以前不一定在七月七日,它大约在七月朔日。

七夕的时间点在上古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的。织女星即天琴座。它是北半天球亮度仅次于大角的明星,也是北半天球最亮的早型星,因此织女星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在上古,人们将织女星作为季节的标志星,“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汉书·律历志》)。织女星成为时间的天文点,星纪以织女星为标志,说明织女星在古代天文历法中的重要地位。与织女星相对的牵牛星在古代同样被作为天文时间变化的标志,“推之以上元为始,起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之初”(《太平御览》卷一引《礼含文嘉》)。织女、牵牛的携手与两星的天文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夏小正》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上古七月初昏时,银河正对着门口,织女星在正东方向出现。人们以织女星出现的方位确定七月月序,它与北斗斗柄的南指相配合,相辅相成。《星经》则明确地记述了织女星出现的日期,“织女三星,在天市东端,常以七月一月六七日见东方”。织女星只要初昏时在正东方向出现,就标志着进入了秋季月序,首次出现的时间是七月初一。

从星纪来说,这是“星回岁终”新旧更替的时节,七月初一具有星纪岁首的意义,而岁首祈年、祈福、祈子嗣的习俗一直成为后世七夕习俗的核心之一。由于后代历法的改变,除专业人士外,一般人们对古代星纪的情形不大了解,但社会历史的记忆也很顽强,人们对以织女星为新年标志的记忆尽管模糊,可仍然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还可以作为秋季来临的季节星象,立秋日的确定一般要参考织女星的位置。由于织女星与牵牛星分别为银河两侧的亮星,二者在上古就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作为星纪的标志。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想象力日益丰富,于是将人间生活投射到苍穹天幕,逐渐滋生了有关织女、牵牛的神话传说。织女、牵牛的传说起源很早,传说时代无以确证,现存最早的透露出此传说信息的是《诗·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天上的银河波光荡漾,看银河这边织女每天移动梭子,也没有织出布来,看银河那边闪亮的牵牛也不拉车负重。此时的织女星与牵牛星已经人化,但那时织女与牵牛大概还没有发生男女关系。

织女与牵牛的情感纠葛传说至迟在战国末期秦朝初年已经广为流传,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简文的大意说,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如果在这样的日子娶妇的话,三年丈夫就会离弃妻子。在另一简文中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由此可证当时不仅流传牵牛与织女缔婚的传说,而且因为织女牵牛为河汉的阻隔未能成婚的传说而影响到民俗生活,形成一种民间婚嫁的时间禁忌,当然很有可能是民间已有七月初的婚姻禁忌,然后以织女、牵牛的传说来特别强化这一习俗,《日书》中就有“正月、七月朔日,以出母(女)取(娶)妇,夫妻必有死者”的警告。本人以为这是一种上古习俗的变异,上古春秋二季是男女自由婚配的季节,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之后,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受到限制,为了阻止秋季男女的传统聚会,因此出现了七月初的结婚禁忌。汉魏六朝以后由于家族文化的发展,人们才将对封建礼法提出的抗议融入节俗之中。

传说楚怀王初置七夕(明罗颀《物原》),从上引《日书》的材料看,战国已有七夕节俗部分因素,但真正将七夕视为节日并定为七月七日是在汉代。在秦初,七夕还是一个禁忌日,织女牵牛的故事悲剧结局还是对禁忌的说明。《古诗十九首》描写的就是这一情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古诗大约是《诗经·大东》的扩展,它用优雅的诗化语言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西汉中期以前,牛郎织女故事在民间还是时日禁忌的依据,我们从当时流行的一个巫术习俗中可得到证明。《太平御览》引《淮南万毕术》记载了使妇人恋家巫术,“赤布在户,妇人留连。取妇人月事布,七月七日烧为灰,置楣上,即不复去。勿令妇人知”,这则巫术表露了时人仍将七月七日视作别离日。《四民月令》则只记合药丸、曝经书及衣裳,晒书曝衣是汉代七月七日的习俗之一。

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七夕中的节俗要素在汉魏之际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七夕节俗主题在西汉中期以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七夕的分离禁忌逐渐演进到男女的良宵欢会,七夕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这是七夕民俗的一大升华,也是七夕真正成为传统民俗节日的精神助力。织女牵牛的悲剧传说演进为牛女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这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扩充、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情感需要,社会可以改变人们的现实行为,但不能泯灭人们原始的情感渴望,在秋夕晴朗的夜空之下,人们自然会唤起对历史与美好人生的回忆与向往。

七夕的变化大约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七月七日汉武帝与西王母的多次聚会的传说(《太平御览》卷三十一时序),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游的吉日良时。而西王母降临前每有青鸟探看,又为汉代将乌鹊融入牛女传说提供了依据。汉代民间认为鹊重情感,“鹊脑令人相思”,因此汉代有巫术“取雌雄鹊各一,燔之四道通,丙寅日,与人共饮酒,置脑酒中则相思也”(《淮南万毕术》)。由鹊之导行、相思的特性,逐渐变化推演出乌鹊搭桥的传说,《风俗通义》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在汉魏之时初步完成了它由忌日向民俗节日的转变,魏人董勋就明白地表述了“七月七日为良日”的民俗事实(《风土记》引述)。董勋的说法是对民俗的概述,民俗自身有一个较长的流传过程。七夕节俗的丰富与圆满是在六朝。六朝时期关于七夕有多种生动的记述。经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首先记述了汉代宫廷七夕节俗情形,汉宫“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卷三);又:“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卷一)。由此可知,男女好合、乞巧等习俗已开始出现在七夕节俗中。这是上层社会的七夕情形,民间情况由于缺乏资料,难以确知,照常理看,其节俗的性质类型也约略如此。不过,我们也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就是七夕的节俗性质变化首先发生在上层,然后由宫廷向民间扩散,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是常有的,就是在汉代还有京城习俗向四方扩布的显例:如汉代的发式变化,长安民谣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马援传》)七夕新节俗在汉代民间肯定有一定的影响,传说窦后少时因为头秃,家人不喜欢她,“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结果,“有光照室”,窦女反而得到了作太后的祥瑞(《荆楚岁时记》)。

晋人周处《风土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民间七夕节俗的生动场景:“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七月七日成为欣赏天庭欢会、乞求人间幸福的良宵。其后,《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南朝妇女七夕穿针乞巧等民俗。七夕原有的禁忌意义在六朝时期已经完全消解,汉魏以后,七夕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的节日。

牛郎织女传说的早期形态有两则颇有意味,一则是《荆楚岁时记》引录纬书的传说,“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钱两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太平御览》卷三十一)。传说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解释了牵牛与织女的分离(值得注意的是牵牛星在荆楚地方变为河鼓三星,后世大多以河鼓代牵牛成为牛郎的天上星象),此传说反映了当时婚姻论财、致使贫民男女不能好合的社会问题。

传说所反映的问题的确存在于汉代社会,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搜集了数则婚嫁礼聘的事例,有夫家贫者,妇家或假贷币以为聘,如张负相中了陈平,将女儿嫁他,“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汉书·陈平传》);有官吏助民礼聘,循吏任延在东南为了推广嫁娶礼法,出钱资助搞了一个“集体”婚礼,“其贫无礼聘,令长吏以下各省俸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后汉书》本传)。当时聘礼礼金往少里算也要二三万钱,展允笃学贫苦,年将知命配匹未定,李固为此替展允募集礼金,“允贫也,礼宜从约,二三万钱,足以成婚”。当时确实存在重纳聘的习俗,即使外国国王迎娶汉朝公主也不能免俗(见《汉书·西域传》)。这些汉代婚嫁事例令人称奇地说明了一个事实,传说的细节十分真实,婚姻纳财,礼金数额较大,人们借贷下聘礼,男女因经济的原因而不能成婚等社会现象,都成为牛女传说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众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投射到了天庭,隐含着人们对专制势力的不满,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社会伦理观念。

另一则牛郎织女的故事则在南朝梁人殷芸的笔下首次完整地被记录下来,“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应该说这是一个较早期的故事,织女与牵牛郎的分离,是因为织女的过错。天帝似乎是一个严厉的家长,这大概是汉魏时期家族生活的反映,体现了家族社会的伦理规范。

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不断地发生着形态的变化,在后世人们突出渲染牛郎织女之间的真挚感情、对天庭的抗议及七夕鹊桥会的喜悦。喜剧的结局是对充满缺憾的现实社会人们的精神抚慰,正如宋朝的秦观在《鹊桥仙》中所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分处在天河两岸的织女、牵牛二星在天文学上是永远不会聚首的,但人民的情感将二者联系起来,二者的相会又是那样的自然与必要。男女两性的交往问题是社会时常面对的问题,在礼法社会它所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但无论有多大的阻力,人们也要寻找到一个聚会的时机,对男女关系进行调节。这就是七夕节俗在中古之后得到全社会重视、从而演变为民俗大节的内在精神动力。

篇4:我和日本的“七夕文化”学者

因我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又曾主编过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丛书,故日本友人要求我给他们讲讲有关七夕文化的传说。

和我直接交流的是年过古稀的鱼住孝义先生。他首先向我说明了他们此行的意图,他们福岗的小郡市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日本的起源地。由此,小郡市市政府很重视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文化活动,花3000万日元在市广场树起了一个“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河”市标,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几天的“星节”,组织民间祭祀活动。

鱼住孝义先生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研究《万叶集》,他发现《万叶集》中有130首诗歌涉及到“七夕”,而在这些诗歌中称“天河”为“天汉”,为什么不叫“天河”、“银河”,而叫“天汉”呢?鱼住孝义百思不得其解。1942年,鱼住孝义先生作为医生,被日本军队征用到中国湖北的应城,他这才了解到,附近有一条大河叫汉水,在湖北的西北部老河口市带。每到夏天,天河垂直而下与汉水相连。于是,鱼住孝义有点明白《万叶集》中描叙“天汉”的美景了。战后回到日本的鱼住孝义出了一部名为《患者收容队员的死》一书。书中,他将有关《万叶集》中的“天汉考”叙述出来,不久后,他就收到一位日本老兵的信:我曾亲眼见过汉水连天河的美景。1945年我驻守在湖北老河口市的汉水边,夏天,美丽的景色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映在汉水的星影成千上万,四光反射的光辉像火在燃烧

日本老兵描绘的“汉水连天河”的美景让鱼住孝义心动,加上老河口市附近有“牛头山”、“天河口”的地名,鱼住孝义决定亲往老河口考察。

交流中,我向他们讲述了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及当地的“七夕”风俗,鱼住孝义先生听后说-“你讲的牛郎织女传说跟在日本福岗流传的差不多,这些风俗也大致相同。看来,日本‘牛郎织女’的传说是由中国传到日本九州,再由九州传到全日本的。”

鱼住孝义最想了解的是“汉水连天河”的传说,他问我“这种传说是不是一种诗人的感情?”

我回答道“这不是诗人的感情,而是劳动人民根据山川地貌的景观伴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浪漫情怀而传说的。清碧的汉水发源于秦岭山脉中,盛水时,腾起股股水柱,飞流直下,形成瀑布。而从秦岭山脉到老河口上游不远的丹江口,汉水一直顺着蜿蜒起伏的山势而下,到上游的最后段丹江口时,从两山的夹峙中像瀑布般顿然跌下,进入到老河口这平缓地带,这样,顺着汉水往上游望去,犹同汉水连着蓝天白云,而到了晚上,点点渔火从上游飘驶来,就像从天河飞下来的一颖颗闪烁的星星。”

鱼住孝义听了我的叙述后,当天夜里就去观看了“汉水连天河”的美景,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很信服我讲的关于汉水连天河的叙述,而且那景致确实很美,他看了很激动。

鱼住孝义回国后,开始撰写《天汉考》一书,几个月后,他将《天汉考》的草稿大纲寄给了我,要我到“天河口”一趟,实地考察那里的风物、风俗、传说,写成文章补充到他的书里。我随后去考察了天河口,天河是距老河口百十公里的一条河流,天河口则是天河流入汉水的地方,天河也是从高山上奔流直下的,也符合汉水连天河的地形地貌。

1992年,鱼住孝义的书正式出版了,书名改为《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副标题为《老河口纪行》。他在书中刊载了我讲叙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以及我考察撰写的《天河纪行》,以及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风俗”。书中后一部分,则是对《万叶集》中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文化”诗歌的考证。

此书出版后的第二年七夕,就有一个研究《万叶集》的日本学者专程找到我,然后沿着我在书中讲叙的老河口市到丹江口到天河口溯源而上,实地考察了一番。

1999年的七夕,由日本京都名古屋大学古典文学教授八木毅为团长的“七夕文化考察团”专程来到了中国,沿着当年鱼住孝义到中国的考察路线考察了一番,他们要求我在老河口的汉水之滨跟他们实地讲解,随后又要求我到襄樊市他们下塌的宾馆跟他们正式演讲了两个小时。演讲完毕,日本学者们纷纷提问,主要是关于“汉文化”及“七夕文化”的问题。据我了解,此次的团员每人都带了一本鱼件孝义的《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可见鱼住孝义的这本书在日本算得上是开了研究《万叶集》七夕文化的先河。使我惊讶的是在此次的团员中,有许多年轻人和家庭妇女,可见喜欢研究“七夕文化”的人在日本是不分层次、年龄的。

2007年的七夕之时,日本大坂枚方市“七夕研究会”副会长鸟住贞义先生也是拿着鱼住孝义的书专程到中国来拜访我。首先他指着书中我为此书题写的诗《汉水连天河》,要我逐字逐句讲解了一番。

我的题诗是:

汉水连天河,一由浪漫歌。

牛郎与织女,世代有传说,

天上与人间,有苦也有乐,

千古民心同,盼望好生活。

汉水连九洲,一典友好歌,

中国和日本,大海难分隔,

文化同有源,民间共传说,

两岸架鹊桥,永落和平鸽。

我讲解完,乌住贞义先生又请我大声朗诵了一遍,他录了下来,说要把我朗诵的声音带回日本,放给其他“七夕研究会”会员们听。

鸟住贞义先生是一个十分热忱的“七夕文化”研究者,在我陪同他到老河口、丹江口、襄樊几天的考察中,他每天更换的汗衫上都印有“牛郎织女相会天河”的图案,他说这都是他自己设计印制的。

在“七夕”的那天上午。他特地把我请到他住的房间,向我介绍了他们研究的情况。他说他们研究会现有50人,为什么要成立“七夕研究会”呢?因为枚方市是日本著名的“牛郎织女相会”的城市。流经枚方市的河流天野川每逢冬季,百合鸥会来这里栖息,天野川的河沙洁白闪亮,远远看去仿佛是宇宙中的银河,因而得名。架设在天野川上的桥名也都与“七夕”有关,如“逢合桥”(牛郎织女相会的场合)、“鹊桥”(七夕夜喜鹊们展开为牛郎织女搭成的桥)、“天津天”(跨越天河之桥)等。天野川两岸民间也流传许多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有相关的风物遗迹,如石牛像、七夕神社、镜湖等。

鸟住贞义先生还给我放了一段枚方市祭扫“七夕神社”的录像带,我从录像画面上看到前往祭扫的人除了“七夕研究会”的成员外,当地的议长、市府官员也去了。民众前往祭扫的也很踊跃,在“七夕神社”的周围栽了很多竹子,前往祭扫的大人小孩都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一张长纸条上,然后挂在竹子的枝条上,用来祈福。这使我想起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年满6岁的儿童在“七夕”这天早上,在妈妈的陪同下,到野外的庄稼上取些露水,然后用露水磨墨写字。这是一种仪式,代表儿童从这一天起开始启蒙读书写字了。

据我考证,这是中国和日本“七夕文化”略有不同的地方,其它如七夕夜在庭院里摆上香李瓜果,一边品茶一边观看牛郎织女星等,与我们大致相同。

日本枚方市也与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一样,大力宣传“七夕城市”,每年七月举办“天河七夕星星节”,在街道上署有以牵牛星和织女星为主题的纪念碑,在天津桥上设置了彩灯,上流为“牛郎”,下流为“织女”,每天晚上在一起幽会。在街道两旁,排列着带着幼儿园孩子们款款心愿的彩条竹枝,俨然一幅夏天的风景诗。

最后鸟住贞义先生告诉我,日本将举办全国性的“七夕文化研讨会”,他希望我去参加。

篇5:中国七夕节的来历及传说

中国的七夕是沿用古代的旧历(也就是农历)的7月7日作为七夕节。那时候,七夕节也是女人的节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织女不仅漂亮,聪明,而且在织造方面是很厉害的。女人想做织女那样的人,所以每年在庆典活动上,都会参与与织造物相关联的活动。比如用针的比赛啊,织造东西的比赛有很多的。另外,怀揣希望的人,会在河里面放一座座莲花灯,把自己的愿望也在灯笼上。这么做的原因是,莲花灯会沿着河流一直漂啊漂,到达银河里,如果能被织女看到的话,那她所许的愿望也就能成真了。

但是,现在,中国的七夕节,已经变成了中国一个特殊的情人节了。那天,恋人之间会互相赠送礼物,买花送花,再一起去饭店吃饭。这时候饭店为了充分满足恋人的需要,会准备特别的套餐。

篇6:人间民俗七夕节习俗

在中国古代,七夕节是名副其实的妇女节。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七夕节的初衷,就是为了祈祝提高女子针织技艺的。在古时,七月七日是姑娘们翘首向往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姑娘们就在夜色来临时设置香案,供奉瓜果,向织女暗暗祈祷,以期能让自己的针织技艺大幅提高,与日俱增。可以说,在七夕节设立的当初,即是以女性为中心的乞巧祭祀活动。

在七夕节,除了乞巧祭祀外,古代的女性也会通过“月下穿针”的竞技活动来庆祝七夕节。据相关史料记载,自唐代以后,七夕乞巧的风俗大为盛行。据说唐玄宗时期为了庆祝七夕节,特意建造乞巧楼,并在七夕之夜置办美酒瓜果祭祀牵牛、织女星后,将九孔针、五色线赐给宫中的妃女,让她们借着月色以穿针引线为竞技,并以能熟练穿过针线的人为“得巧”。古代的七夕节也有“丢巧针”的占卜性游戏。据说在宋代,流行“丢针乞巧”的活动。每逢七夕夜,人们便盛一碗水放置在月色星光下,然后有家里的女性将绣花针丢进水中并让它漂浮在水面,通过星光辉映下的针影形状来占卜判断得巧的多少。

乞(期)贵子

篇7:七夕节为什么是中国的情人节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牛郎织女的是《诗经》。其《小雅》中有一篇的大意说:织女星虽日移七辰,却不能织布;牵牛星名为牵牛,却不会驾车。到了西汉,这两颗恒星衍化为两位神,并出现了塑像。在东汉的《古诗十九首》里,牛郎织女的故事基本有了轮廓;《风俗通义》中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文字,可说是关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到了南北朝时代,殷芸受梁武帝萧衍之命作《小说》10卷,牛郎织女故事的来龙去脉更趋完善:“天河(即银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同朝人梁宗檩的笔记《荆楚岁时记》和吴均的笔记《续齐谐记》又演绎出“七夕”相会时众神返天宫,世间女子向织女求学艺等传说。这就是旧时民间女孩在“七夕”之夜瓜藤下偷看织女星以“乞巧”风俗的由来。

至唐代,人们已把“七夕”当作情人节来过,典型人物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相传他们俩曾在七夕之夜,感叹牛郎、织女分多会少,因而在长生殿里发誓,誓言与今《天长地久》一类流行歌曲如出一辙。白居易后来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谓是“情人节之歌”。

七夕节为什么是中国的情人节?

理由:七夕节是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因此人们把这段美丽的爱情传说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乞巧节送什么礼物好

腰带,即便是结婚以后也会时常想着应该怎样才能抓住男人的心,确实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行。在七夕节这么特殊的日子,送老公一条腰带,能够更好的凸显出男性的魅力,还能很好的去表达自己的爱意。让他可以变得更为自信,更加努力去爱你。

钱包,每位男士都非常爱面子,这个肯定跟女人脱离不了关系。毕竟他外在的形象基本上都是依靠女人,如果你是个聪明的老婆,肯定不会让自己的老公在外面没有面子。在七夕情人节当天,选择送上一个钱包,可以更加充分的去展现出男人的品味,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剃须刀,这个相信是很多男士每天的必须品。要是在七夕节的时候,老婆选择一款剃须刀给老公,相信他会觉得很开心,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同时也能带来很大的帮助,实用性比较强。

单反相机,无论老公是从事什么行业,一款不错的单反相机确实能够收获他的心。主要是因为很多男士对于相机都有莫名的情愫,特别是针对文艺爱好者来说,肯定是相当不错的七夕礼物,用它来记录好生活中每个精彩瞬间。

男士手表,手表可以说是成熟男性的标志,在七夕节的时候选择款手表送给老公,会是特别好的礼物,同时送手表的寓意是“我会永远陪在你身边”,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篇8:中国七夕节的民俗文化

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深化与加强, 很多源于西方的节日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追捧和喜欢, 与此同时, 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受到一定程度地冲击和冷落。作为西方最具浪漫色彩的情人节在中国年轻人中大受欢迎, 他们会效仿西方人那样, 互赠礼物, 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与此形成鲜明对的是, 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很多年轻人对其知之甚少, 更没有像庆祝情人节那样的庆祝活动。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很多中国人对西方的情节人和中国的情人节缺乏全面和辨证的了解与认识。因此, 有必要把二者摆在同一个台面上来, 让国人认识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更让他们看到二者的差异和不同, 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弘扬与光大。

二、七夕节与情人节的差异

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虽然都是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 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差异和不同。

2.1 不同的起源与来历

中国的七夕节源于汉朝时期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一个心地善良、心灵手巧、来自天上的织女在下凡洗澡的时候, 偶遇勤劳淳朴、生活艰辛的牛郎, 在牛郎喂养老牛的帮助下, 两坠入爱河, 并且结婚生下了一儿一女。但这一切都触犯了天条, 王母娘娘亲自下界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 牛郎穿上用死去老牛的皮做的鞋子, 带上一双儿女在后面追赶。马上要追上时候,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 一道天河就出现了, 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 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 千万只喜鹊飞来, 搭成鹊桥, 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 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他们相聚的日子被称为“七夕节”。

西方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关于情人节的来历有很多, 最被人们接受的是为了纪念一个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当时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为了让更多的青年男子参军, 禁止他们谈恋爱和结婚。一名叫瓦伦丁的神父违背皇帝的旨意, 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在教堂举行婚礼。事情被告发后, 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后人了为了纪念他, 就把他殉难日子定为情人节,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情人节也被称为“圣瓦伦丁节”。

2.2不同的节日礼物

礼物是各种节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作为和爱情密切相关的节日, 七夕节和情人节都有各自相对应的礼物。

古人用头发寄托相思之情, 因而梳理头发用的梳子也成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 送梳子有私订终身和白头偕老的之意。在七夕节这天, 很多男青年都会给自己心仪的、有好感的、正在最求的以及处于热恋中的女孩子送一把梳子来表达爱意, 同时梳子也被赋予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含义, 不仅代表爱情, 还代表着相思、挂念。除了梳子之外, 红豆也是七夕节必不可少的礼物, 红豆代表着相思, 因而也被称为“相思豆”。就像王维在诗里所描述的那样“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一般而言, 异地恋的恋人在七夕节这天会给对方寄送一些红豆来表达相思之情。

相比较而言, 玫瑰花和巧克力是西方情人节必不可少的礼物。不同颜色的玫瑰花有不同的寓意, 但是红玫瑰是最受人们青睐和喜欢的礼物。在情人节这天, 人们通常会用塑料包装纸把红玫瑰包起来, 同时还会在花茎上系上各种颜色的丝带送给自己的恋人和爱人。除了红玫瑰之外, 巧克力也是情人节重要的礼物之一, 巧克力不但能代表爱意还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可以作为食物供人食用, 这也可能也是它深受人们喜欢的原因之一吧。

2.3不同的庆祝活动

七夕节和情人节都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这些不同的庆祝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彰显了两个节日的差异和不同。

2.3.1七夕节的相关庆祝活动

七夕节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祈求姻缘和乞巧活动。据说, 在七夕节这天晚上, 如果一个人仰望天空, 就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如果站在葡萄藤下还可以听到牛郎和织女的情话。在封建时代的中国, 婚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女孩子婚后的幸福。因此, 在这样充满浪漫色彩的晚上, 女孩子们会在室外的桌子上摆上一些应季的水果, 祈求上天赐予自己一份美好的姻缘和如意郎君。除此之外, 乞巧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封建社会, 一个女孩如果想找到一个爱她和照顾她的好丈夫, 她必须热爱劳动和心灵手巧。因为织女就善于养蚕和织布, 对于女孩而言, 织女是美丽、心地善良和心灵手巧的象征。因而在七夕节的时候, 她们会祈求自己也具有织女这样的品质和特点。

2.3.2情人节的相关庆祝活动

情人节同样有很多相关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早窥探和移植花蕾。在情人节的早上, 单身的男性和女性一起床就会从钥匙孔向外窥探, 如果看到的是只是一个人, 那么窥探者在当年仍然不会找到伴侣, 但如果看到的是两个人或是更多的人, 那么窥探者在当年就会找到伴侣。如果看到的是一只公鸡或母鸡, 窥探者在圣诞节之前就会结婚。但是由于住在城市里的人很少会看见鸡的出现, 因此, 只要单身者看到一只鸟或鸽子, 也会在当年告别单身生活。除了清早窥探之外, 移植花蕾也是情人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这一天, 处于恋爱中的男女会把还没开放的两只花蕾放在一个特殊制作的花盆里。几天后, 如果花正在开放, 预示这对恋人会白头到老 ;如果花已经完全开放, 预示他们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会儿孙满堂 ;如果花已经枯萎和凋谢, 预示有一个人可能有英年早逝的危险。

2.4不同的参与者

自古以来, 七夕节的主要参与者就是女性, 尤其是那些未婚女性。他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祈求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和过上美满幸福婚姻的生活。男性几乎没有参加七夕节的活动的, 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很多青年男性也开始逐渐参与到七夕节的活动中。西方的情人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成年男女相互表达爱意的重要节日, 不仅未婚男女们会互相赠送礼物, 参加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而且已婚的夫妇甚至是结婚多年夫妇也同样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充满浪漫和爱意的节日。

2.5二者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起源和宗教观念

中国的很多节日都和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关系, 春节和中秋节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节也在一个侧面折射和反映了农业在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这可以这个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方面体现出来, 牛郎出身农民, 婚后和织女过着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人们在庆祝七夕节时, 也要摆上应季的水果, 女性同时还要进行乞巧活动, 希望自己能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同时七夕节还折射出中国的泛神论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织女本是仙女, 却能下凡和人间凡人结婚生子, 王母娘娘为了干涉牛郎和织女的婚事还自己亲自“下界”, 就连牛郎的老牛也有神性, 牛郎披上它的皮就可以飞上天。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情人节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基督教在西方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西方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影响。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时期, 同时和神父还有关系, 在一个层面上揭示了基督教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 事实上, 基督教在那时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中国情人节和西方情人节差异和不同的分析, 能够使中国人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两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 同时也会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和庆祝情人节, 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国文化的热爱。

摘要: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不同文化果实之一。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虽然都是与爱情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 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和不同。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七夕节与西方情人节的差异与不同, 以便于人们在西方情人节在中国日益“横行霸道”的情况下, 更好地和全面了解与认识这些差异和不同, 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七夕节,情人节,差异

参考文献

[1]王菊娥.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2]宋岩.西方情人节与我国传统七夕节的比较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 2009, 12.

篇9:七夕 中国的爱情节

金风玉露恨苦短,

朝朝暮暮常相伴,

不羡牛郎羡鸳鸯!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在这天人人都会想起牛郎与织女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们之间“不离不弃”“忠贞不渝”情感。

TSL 谢瑞麟 爱·承诺钻石系列

珠宝品牌TSL | 谢瑞麟七夕情人节浓情呈现Love Promise爱·承诺钻饰系列,采用独特而新颖的珠宝设计,主石由两对白金镶钻的心形衬托包围,造型亦像一朵盛开的花儿,宛若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时刻,绽放出爱情的绚烂火花。耳环的钻石主石还可拆分佩戴的独特设计,让你可搭配出多款靓丽造型。

珠宝品牌菜百【悦·爱】之灵韵系列的精髓,以水和风为主要元素,挖掘女性“悦己”之深意。共分为悦舞、蕴漾、绚姿、拂扬、熠烁五大主题,充分体现了如水女性的风韵、风情、风范,表达女人坚持不变的生活态度。

节日起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时间和星宿的崇拜。

七夕民俗

鹊桥相会:相传七夕这晚,牛郎织女会在鹊桥上相会,凡人坐在葡萄架下就能听到两人互诉情话。在现实中情侣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相约,求得一份浪漫。

乞巧:织女心灵手巧,她与牛郎不渝的爱情也受到世人敬爱。通常女孩们会在七夕夜晚摆上时令瓜果,对天祭拜,乞求仙女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完美的姻缘巧配。七夕这天女孩子们还经常进行穿针、投针等形式的乞巧、赛巧活动,展示技艺。

拜神:女孩们在七夕拜织女,少女祈求容颜美丽,找个如意郎君;少妇则求早生贵子。在很多地方拜织女其实是女孩们的一种聚会,斋戒沐浴后,约上几个知心女伴到其中一位家中相聚,准备瓜果茶酒,焚香礼拜后便围坐桌前,朝着织女星,品尝美食、闲话家常,直到深夜。女孩拜织女,读书的男孩子要拜魁星,因为传说七月七日是主管人间考试的魁星的生日,读书人对此十分重视,希望为自己求得好功名。

周大生

篇10:中国七夕节的民俗文化

佳节的柔情,季节的风情,携手旖旎的心情,将所有的快乐唤醒,让事业推动生活前进,是爱使你的微笑多情。今日七夕,愿你事业爱情双赢。

七是七月初七喜上喜,夕是情意浓浓要珍惜,节是相约相伴特殊节,快是心花怒放快乐颂,乐是喜上眉梢乐悠然。七夕情人节快乐!

明月几时有,举目望青天,已知天上宫阙,牛郎织女相见,真爱佳话千古传。祝愿你,有相知,爱永远,风雨携手心不变,幸福生活比蜜甜。七夕快乐!

蝴蝶的快乐在于芬芳四溢,大地的快乐在于生机勃勃,明月的快乐在于柔情似水,我的快乐在于给你发送祝福的短信,愿你七夕沐浴爱情的光辉,快乐无边。

盛夏之夜,繁星点点。银河两岸,织女牛郎,遥遥相对,隔河相望。每年七夕,抬头可见,喜鹊架桥,情人团圆。瓜棚可听,情话绵綿。美好传说,流传甚广。

有时感动你的是首歌,因为它唱的是你的感觉;有时感动你的是篇文,因为它写的是你的心声;有时感动你的是句话,只因为发送者是我。七夕将至,祝快乐!

岁岁年年盼今朝,年年岁岁今不同。朝朝暮暮在眼前,暮暮朝朝人不见;长长久久相思情,久久长长等待爱。七夕,祝爱你你爱的人七夕快乐!

一颗真心,带着两份快乐,搅着三分幸福,加上四两怜惜,斟满五杯酒、六杯茶,还有七夕的甜蜜,用八分的爱火,九经考验,把十全十美的爱恋送给你。

一秒钟可以让我想起你!一分钟可以令我牵挂你!一整天可以使我惦记你!一辈子足够让我守护你!就算是一条短信也能帮我告诉你:想你了,七夕快乐!

七夕雨是滴答的,七夕云是流动的,七夕风是透明的,七夕爱是难忘的,七夕恋是用心的,七夕天是永恒的,祝你七夕节快乐!

山盟海誓的爱有些夸大,海枯石烂的爱有些虚假,信誓旦旦的爱有些苛刻,七夕到了,我要送你天荒地老的爱,只愿你我的爱情长长久久,亲爱的,我爱你,愿你七夕快乐。

人海中,你偶然回顾,我思念,朝朝暮暮。飞星传情,鹊桥铺路,将相思海横渡。静水流深,语浅情真,七夕遥把爱恋诉,愿牵手一生幸福共舞。

我在鹊桥的这边等您,另一边的你在想我吗?我俩不如就鹊桥中定终生。今天是七夕,流水落花夏去也,斜风细雨乍秋寒,七月七,我想你,爱你!

篇11:中国七夕节的民俗文化

2、七夕来临,送你七个惊喜:一束玫瑰在门口,一个拥抱在眼前,一句温馨寄心田,一声爱你伴你随,一首高歌表心声,一条短信留永久。亲爱的,七夕快乐哦!

3、七夕来临,愿:所有的帅哥给你电话,所有的王子给你送花,所有的猛男为你趴下,所有的男人都为你吃醋打架!祝看短信的美女七夕情人节快乐!

4、七夕来临之际,送你一棵枝繁叶茂的爱情树,上面结满开心果、幸运梅、富贵枣、温馨李、幸福桃、美满梨、兴旺菊、快乐糖、吉祥瓜!中国情人节快乐!

5、七夕这一历史时刻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地祝:单身的早日有伴,准婚的终成眷属,热恋的海枯石烂,结婚的幸福美满,老夫老妻的白头偕老!七夕快乐!

6、七夕这一天,你不在我身边,但所有记忆都感觉甜,想起你的笑脸,就忍不住思念,即使相隔那么遥远,也隔不断爱的语言,亲爱的,七夕情人节快乐!

7、七夕这天,银河将变成爱河,鹊桥将变成心桥,牛郎织女将成为痴男怨女的爱情代言人,听说这一天许愿最灵,我将默默为你祝福,希望你永远开心、幸福!

8、七夕佳节,我谨代表月老先生祝天下有情人、无情人、痴情人、薄情人、豪情人、寡情人、多情人、真情人七夕节快乐,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9、七夕佳节,鸿雁传书,鹊桥搭建爱情路。好运健康喜相逢,包揽人间钞票无数。友情似水,情意如故,悠闲自在小康路。愿你幸福久长,幸运时常眷顾!

篇12:七夕民俗文化

牛郎上天无路,后来还是老牛献出它的皮让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见就要追到织女,岂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挥,天空出现一道天河,他们俩隔两岸,只能哭泣,

 

资料

后来,他们的爱情让天帝给感动,答应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鸟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篇13:中国七夕节的民俗文化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性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国9000余年的音乐发展史上, 由各民族共同创造, 流传至今的音乐形式。她主要包括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 其中, 文人音乐最具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实质与文化特点。

文人音乐是文人大量参与创作、加工、甚至表演的音乐形式。古琴音乐、词调音乐、昆曲等戏曲音乐都属于文人音乐。它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诗词等共同构成中国独特的文人文化。

在文人音乐中, 琴乐发展时间最长, 从未中断。

古琴音乐:古琴音乐追求超尘脱俗的意境, 天人合一的哲思。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题“清、幽、淡、远”的文人色彩, 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 成为古人修身养性, 塑造人格的最佳手段;流传至今的琴曲中, 有结构宏大的《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 有短小精致的《酒狂》《关山月》等, 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赏琴乐如聆天籁, 音起之处, 惊起漫天飞, 声至之地, 顿时江山如画;手方动雨云翻彼, 琴未响草木曦声;恢弘时似千军破城, 幽寂处如秋月入湖;容如暖阳普照, 哀似西风黄花;怒如雷霆震动, 悦似歌舞升平。

词调音乐:中国古代诗词基于声调语言, 顿挫抑扬, 起伏有致, 不但具有突出的的节律美感, 而且体现出优美的旋律线条。因而, 词调音乐是词与曲高度结合的音乐形式, 她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形式, 是艺术性极高的传统文化成果。如姜夔的自度曲谱《杏花天影》《扬州慢》等, 其形态已经十分成熟, 千年之前的中国南宋时期, 词曲相结合的音乐创作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

戏曲音乐:同样, 中国戏曲音乐从宋元杂剧以后, 文人大量参与其中, 形成了其写意性、程式化等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明显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书法、诗词格律等艺术的共同文化特点。所谓写意性, 即非写实性, 是指不追求形象的真实性, 而注重形象的概括性、类型性, 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写意性是中国传统艺术共同性, 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程式化, 是指高度概括的、高度成熟的、具有稳定性的、符合形式美规律的规范。它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所以, 很多从事中国传统艺术的人被其束缚, 程式化成为教条, 艺术成为形而上。而又有一些人能做到“移步不换形”, 跳出约束, 将规范继承并实现突破, 成为大师。

所以, 文人音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高度提炼的艺术, 是“高文化”, 更是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当我们把中国文人音乐不是作为技能而是作为文化现象来审视时, 文人音乐不仅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 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传统音乐以它独特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艺术特性融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其他各个部类, 以其强大的功能性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绘画、诗词、建筑等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 中国传统舞蹈、绘画、诗词、甚至建筑等传统文化形式几乎都具备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 比如:韵律感、线条感、节奏感等。

韵律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形式都讲究韵。韵, 可以理解为神, 她是中国传统艺术美感之所在。而韵律感, 则是体现艺术作品或创作中动静结合的追求传神之审美感受。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词, 甚至是中国传统建筑, 都会讲究动与静、远与近、有与无等的对比, 这种对比, 就像音乐表现手段中节奏之长与短的关系, 其目的即是追求神韵。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感主要以节奏和旋律的变化等手段为主, 但是, 在书法艺术中, 其韵律表现在章法、间架及运笔等方面;在中国绘画中, 其韵律感主要体现在线条、色彩等方面。诗词艺术本身从其一产生就和音乐紧密结合, 大都可以入乐的, 其格律的韵律感是最突出的, 反倒是现代朗诵诗词的方式反倒是中国古典诗词韵律感的缺失!

线条感:传统音乐的线条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优美的中国音调是无与伦比的。旋律线条的起伏、对比或是重复、模仿, 都给人以无尽美感和愉悦。中国书法和绘画中, 线条是最常用的基本手段之一。不管是大师的作品, 还是初学者的临摹, 都能体现出线条对于书法、绘画的重要性。线条之于书、画, 丝毫不亚于旋律之于音乐, 它们都通过线条来叙事、抒情, 都通过线条传神、达韵。中国传统的建筑的回廊、曲桥、飞檐等造型, 也运用了类似于音乐旋律线条的表现手法。

节奏感:节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中, 是最主要的, 它可以脱离旋律单独成乐。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丰富多彩, 变化万千。而节奏感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体现也同样是精彩纷呈。书法艺术中, 体现在轻重、徐疾、虚实等方面;绘画方面, 体现在构图、色彩、造型等各方面, 皴、擦、点、染等在画面中形成丰富的节奏美感。

另外, 音乐的其他特点如:结构工整、讲究对称, 对比求异等, 在很多传统文化形式中, 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 出神入化。

综上所述,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文化是音乐所承载的对象, 二者是相互依存, 不可割裂的关系。中国传统音乐从其一产生, 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 音乐现象就是文化现象, 审视音乐现象也必须用文化的的眼光。

从某种角度讲,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就象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 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与特殊的精神内涵才造就了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反之, 传统音乐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使之更具有音乐的线条、音乐的精神与音乐的内涵。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技巧性的、技能式的艺术形式, 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当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用审视欣赏的眼光透彻把握它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1]

参考文献

篇14:中国七夕节的民俗文化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汉水是其丰饶的文化母体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濟学手稿·导言》中对神话作了经典性论述,“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古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牛郎织女传说同古希腊神话一样, 是“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产生于农耕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末期,中华民族发展得最完美的童年时代,是在“艺术不发达阶段”创造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显示出永不复返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艺术杰作所具有的特质和永恒魅力。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歌描绘出一幅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图画:“牛郎”是驾驶牛车的男性劳动者,“织女”是织布的女性劳动者。与此相伴出现了一个特定的流域文化符号“汉”,以及由农业生产工具簸箕演变的“箕星”、状如舀酒之器的“斗星”。牛郎、织女作为艺术形象、文化符号一出现就与“汉”这个文化符号、农耕文明相生相伴、相互规定,三位一体不可分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2]从词源学角度考溯,“汉”的本义是汉水名,“天汉”概念是先民对地上客观存在的汉水在天上的观念投影;牛郎织女传说作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艺术反映,源于汉水流域农耕社会早期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力主体牛郎和织女在实践中生成的爱情、婚姻,由此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牛郎织女艺术形象。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炎帝神农氏在汉水流域的厉山(随州)开创了农耕文明,“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为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3]这里描绘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农耕生产方式与社会和谐的生活图景,它决定了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内涵及婚恋形式。

1978年,在汉水流域湖北随州发现了曾侯乙墓,出土了气势恢宏的青铜编钟。在一件编号为E.66的漆箱盖上,发现了一幅彩绘天文图,画面中央是篆书的“斗”字,表示星空枢纽北斗,四周依序写着二十八宿名称,北方七宿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与文献所载二十八宿之名基本相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二十八宿图。绘有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二十八宿天文图在汉水流域的出现,与《诗经·小雅·大东》中与“汉”相伴的牛女艺术形象,有着惊人的内在联系,皆为汉水流域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在观念形态的反映。

1975年11月,在汉水流域云梦睡虎地,出土了战国秦简,其中《日书》记载:“丁丑·己酉取(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甲种一五五简正记)“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4]典籍不仅记载了汉水流域先民不宜嫁娶之日的禁忌,还记载了这对有情人聚散的经过。两段简捷的文字,不仅确证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改写了学界长期所持的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于汉代的“定论”,而且弥补了《诗经·小雅·大东》由于诗歌文体和主题所限导致的牛郎织女之间感情的缺漏,在情节上作了重要的补充和连接。它为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提供了又一铁证。

历来就有七夕节形成于汉代的定论,然而据明代罗颀所著《物原》一书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5]它证明七夕节及所蕴含的民间习俗源出于江汉平原的楚国,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的母体皆为汉水流域。据以上史料,我们还可作出与牛郎织女传说为一体的七夕文化在楚国已具雏形的论断。

我们依据唯物史观可以作出是汉水流域早期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奠定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的社会基础和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必然得出牛郎织女传说是汉水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的科学结论。

牛郎织女民间传说的传播与七夕文化传承

由于《诗经·小雅·大东》采自于东方,便有人否定笔者关于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的观点。《史记·三皇本纪》记载:“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农耕,故号神农氏。……初都陈,后居曲阜。神农本起烈山,故左氏称烈山氏。……皇甫谧曰:厉山,今随之厉乡也(即湖北随州厉山)。”[6]生于汉水流域随州厉山的炎帝神农氏,不仅开创了农耕文明,而且把包括牛郎织女传说在内的农耕文明传播到东方。此后,再经知识分子加工、改编,由周代采诗者收于《诗经》。这就是《诗经·小雅·大东》中,牛郎、织女文化符号与标志汉水流域农耕文明的天汉、斗星、箕星等相伴生的内在逻辑联系。经由《诗经》为代表的文献的传播,中华民族形成了将天上银河称之为“天汉”、“河汉”、“银汉”、“云汉”的文化传统,从而使“汉”成为中华民族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本根性意义的文化符号。

nlc202309021711

历史辩证法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一旦形成,不仅有相对独立性,而且会对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汉高祖刘邦对“天汉”文化的崇尚,使其成为汉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极大地推动了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播和“七夕文化”传统的形成。《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载:

汉高帝既克秦,获(俘获)子婴,当王关中。项羽封高帝为汉王。王巴蜀四〔三〕十一县。帝不悦。丞相萧何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则伸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帝从之,都南郑。[7]

刘邦攻克秦国都城,理应称王于关中。鸿门宴后,刘邦却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因而郁闷不樂。萧何认为刘邦封王汉中,应了《诗经》中的“天汉”之称,是终将成为“天子”的祥瑞之兆。刘邦接纳了萧何的劝谏和谋略,而后将“汉”升华为国号。于是形成了由汉水—→天汉—→汉中—→汉朝—→汉人—→汉字、汉语—→汉文化的历史演进逻辑,“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文化符号。与“汉”结缘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也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高祖刘邦的“天汉”文化情结,使与“天汉”相联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在西汉有了新的发展。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开凿昆明池,在池的两侧各立牵牛、织女石像,使其以艺术的形式回归人间。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记载了汉代宫廷七夕习俗:“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具以习之。”[8]纪念牛郎织女相会,女性七夕乞巧在汉代已成习俗,上层社会习以为常,民间效法蔚然成风。

东汉文人所作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表述的是牛郎织女河汉的阻隔和别离的伤怀。这既是作者对《诗经·小雅·大东》诗化的诠释,也是东汉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和七夕习俗深入人心的历史写照。

汉魏六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记载了汉水流域、荆楚大地七夕淳朴民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9]源于汉水的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从民间传播到汉代宫廷,再由宫廷反馈民间,在社会上层和民间互促互动下,形成了“七夕文化”传统并世代传承。唐宋以降七夕习俗倍受推崇,杜牧《七夕》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秦观的《鹊桥仙》更是把牛女七夕相会视为男女婚恋的理想范式:“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堪称千古绝唱,七夕佳作。以牛郎织女为核心的七夕文化远播海外,在奈良时期已传入日本。日本人民将中国的七夕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七夕习俗和“情人节”,每年举办七夕庆典游行纪念牛郎织女的唯美爱情,营造成世界性的文化旅游项目并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

牛郎织女传说具有的人民性、通俗性使其极易落地生根,并赋予一定地域色彩,形成了我国关于牛郎织女起源说的多种版本。在其母体汉水流域,从古至今流传着版本大同小异的牛郎织女民间传说,大体相近的七夕民俗。近年来,在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建设中,处于汉水中游的十堰市郧西县建构的“天河·七夕文化”具有代表性,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七夕文化旅游目的地。根据唯物史观我们可以把握到七夕文化这一形成、传播、发展的历史逻辑。

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核心的七夕文化特质

在中华民族最著名的以爱情为主题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民间传说中,除牛郎织女外,无不充满着悲剧色彩。牛郎织女传说以喜剧性的理想化结局及独有的文化特质,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涵大蕴深的七夕文化,并受到世界很多国家民众的青睐。

1.“牛郎织女”起源于农耕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末期,与同类民间传说相比具有原始性、人本性、永恒性文化特质。

牛郎织女传说描绘了汉水流域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图景;展现出汉水先民发展的最完美的童年时代,那种率真、淳朴、浪漫及丰富的艺术创造力;显示出那个永不复返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和艺术杰作具有的永恒魅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牛郎织女传说所蕴含的自由平等、两情相依的爱情婚姻观,具有人本性。传说的主人公是极为普通的男性劳动者——牛郎,有着神奇纺织技艺的女性劳动者——织女。狭隘自私的嫂子逼牛郎分家,仅分给牛郎贫瘠的土地和一头老牛。牛郎有着勤劳、善良、忠诚的美德,他开荒种地、盖房,按老牛的妙计藏了从天界下凡洗澡的织女的衣裙,赢得织女的芳心而喜结良缘,过着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的农家生活,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传说所展现的是自私观念虽初步萌芽,自然家庭逐步解体,但尚未进入私有制社会,男女之间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它区别于后世欺凌奴役妇女的奴隶制和“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婚姻。它与秦汉时期因劳役繁重导致夫妻生离死别的《孟姜女》传说,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制度、纲常名教束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宋明时期崇“道学”、尊“道统”,存天理、灭人欲的《白蛇传》相比,牛郎织女传说产生的时代更为原始古老,显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与意义。老牛在弥留之际,慷慨奉献牛皮,助牛郎得以飞天追赶织女;王母娘娘将牛郎织女强行拆散隔离天汉两岸,但有喜鹊造桥七夕相会成全牛女姻缘;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因织女下凡,荒废织衽之功,责令其回归天汉东岸,却人性化地恩准牛女七夕相会;人间百姓每逢七夕为牛女祝福等。人间百姓、天界尊神、飞禽家畜皆以牛女情感、尊严为本位,以玉成其婚姻为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出人本性。

牛郎织女传说所体现的爱情婚姻观和审美价值,为后世阶级社会中的爱情婚姻传说不可企及,具有艺术魅力的永恒性。传说显现出处于人类童年时期的汉水儿女淳朴善良、天真浪漫之美,其蕴含的爱情婚姻观和绚丽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具有永恒的价值。牛郎作为人具有神性,可以升天;织女作为神具有人性,可以下凡;地界劳动者与天界劳动者可以自由平等的相恋婚配。先民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将其定格在天汉之畔,无论在传说的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堪称为永恒。审视牛女传说,汉水流域早期的农耕文明是其源,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其本,中华民族最本色、最自然、最理想的婚恋观是其根,地界牛女、天界双星永恒相守的理想信念是其魂。它感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婚姻和浪漫抒情的“诗意”化人生,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显现出原始性、人本性、永恒性的文化特质。

nlc202309021711

2.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纯洁爱情、忠贞婚姻与追求诗意人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大众性、审美性、习俗性、世界性。

牛郎织女传说与同类传说相比具有草根性、大众性,深受民众青睐。传说所展现的不仅是原始社会末期男性劳动者“牛郎”与女性劳动者“织女”之间的爱情婚姻,而且体现的也是后世劳动大众的人之常情。它表现的既非深受传统礼教束缚的知识男女之间——“小众”的缠绵悱恻的情感,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男女同窗、痴男怨女之间的爱情;也非人妖之恋,如《白蛇传》许仙与千年修炼的人形蛇妖白素贞之间——“异类”的婚恋。传说表现的是“草根”男女之间最自然、淳朴、真挚的感情和婚恋,超越了那些反映小知男女、官宦夫妻、商人怨妇、英雄侠女婚恋的文艺作品和艺术形象,具有最广泛、最普遍的社会意义,以其永恒的生命力被世代“草根族”认同、追求、传播,具有大众性。

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核心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七夕文化传统,其“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创造技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具有审美性、习俗性。四大爱情传说与民间习俗、节日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但惟有《牛郎织女》成为七夕文化的核心主题,并滋生出内涵丰富的七夕审美化、诗意性的民间习俗:被视为国人的“爱情婚姻节”,形成了青年男女祈祷自由婚姻的习俗;中华民族女性以天上织女为楷模,追求精湛的织绣技艺和诗意人生,形成了“七夕乞巧”的民间习俗,被视为“乞巧节”、“女儿节”、“艺术节”、“纺织节”。织女形象将女性内在品德之美、外在体态之美与艺术创造之美集于一身,令后世女性景仰视为懿范世代推崇。七夕节还有祈祷家庭和睦、儿女双全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内蕴。

牛郎织女传说从人间到天界、从草根民众到文人雅士、从民间到宫廷、从口耳相传到载之典籍,深受中华民族儿女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具有共享性、世界性。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的民众在引进中国七夕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方式来纪念、欢度七夕。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3.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爱情婚姻观和家庭生活理想,彰显出平等性、和谐性和理想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专偶制家庭“它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神话中的女神的地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更早的时期,那时妇女还享有比较自由和比较受尊敬的地位,但是到了英雄时代,我们就看到妇女已经由于男子的统治和女奴隶的竞争而被贬低了。”[10]这一论断对我们研究牛郎织女传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牛郎织女传说,男女虽有社会分工,但未有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彰显出平等性。此时,生产资料私有化虽已萌芽,但尚未进入私有制奴隶社会;虽出现了阶层,但尚未形成阶级;女性尚未变成男性的附庸和奴役对象。织女作为劳动妇女“还享有比较自由和比较受尊敬的地位,”男女在爱情婚姻和家庭地位上完全平等。其爱情婚姻建立在男女真心相爱的情感基础上;建立在两个普通劳动者之间相依相伴、共享劳动成果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在尚未出现阶级分化、门第观念,男女关系和权利义务平等基础上;建立在比群婚制、对偶制婚姻要进步的一夫一妻“专偶制家庭”婚姻基础上,更优越于后世私有制社会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的婚姻家庭。

牛郎织女传说与同类传说相比,具有整体的和谐性。其他民间传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尖锐矛盾冲突,不和谐的社会生活,有着浓郁的悲剧意识。牛郎织女虽遭强力干扰、拆分,但大团圆的结局是矛盾冲突的化解、整体的和谐:牛郎织女的爱情婚姻展现出夫妻之和谐;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老牛鼎力相助成就美好姻缘,喜鹊架设鹊桥促其夫妻相会,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万物之和谐;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虽拆分了牛郎织女,仍怀恻隐之心恩准七夕相逢,体现天人之和谐;七夕夜天上牛女喜相逢,人间百姓乐乞巧,显现出天、地、人、神共和谐,即中国传统美学所推崇的至高至上、至大至美的“太和”之境。

牛郎织女传说同其他传说相比,彰显出浓郁高远的理想色彩:劳动大众以感情为基础的男女恋爱自由的爱情理想;夫妻在家庭生活、生产劳动中和睦相伴、共劳共享、地位平等、生养子女的家庭理想;夫妻面临突发性灾难时,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伴侣理想;夫妻长相厮守、忠贞不渝的婚姻理想;天界人间共同期盼、玉成有情人“金风玉露一相逢”,天、地、人相和谐的“太和”理想等。牛郎织女传说的理想性被后世阶级社会所碾压,上演出《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爱情婚姻悲剧。牛郎织女传说虽有悲剧成分,但其大团圆的结局是矛盾冲突的化解、理想的实现,是对人的自由、尊严、权利、价值的尊重。它作为后世男女婚恋的理想范式而垂范千古。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设想、描述来看,生成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的牛郎織女爱情婚姻,被私有制阶级社会所否定,而共产主义是对阶级社会的否定之否定,将在更高阶段上肯定牛郎织女爱情婚姻的理想性。牛郎织女传说蕴含的爱情婚姻具有理想性,艺术地实现了“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是美好人生的复归,也是其永恒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杨洪林,武汉纺织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8卷,第34—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卷,第544页。

[3]《诸子集成·淮南子》:河北人民出版社1968年4月版,第10册,第185页。

[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208页。

[5]罗颀(明):《物源》,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6]《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卷,第7页。

[7]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8](晋)葛洪《西京杂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9]《荆楚岁时记译注》宗懔原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10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4卷,第73—7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卷,第185页。

上一篇:前沿新知:寻找不用睡觉的技术下一篇:成人教育开学典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