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导学案设计

2024-04-07

月光曲导学案设计(通用6篇)

篇1:月光曲导学案设计

《月光曲》导学案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分辨课文中哪些事实在实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作用。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学习难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准备:

教师:多媒体、钢琴曲《月光曲》、选择题,课堂检测题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贝多芬的资料。自学导航:

一、阅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1、温馨提示:读课文时应注意读准的多音字的读音:“茵”“霎”“券”“曲 ”“佛 ”“散”和“啊”的变音,还要看准“粼”的写法,并把这些字用中括号标出来。

2、我先读了一遍课文,读的时候,遇到生字我先是读准了它的音,又认真观察了它的字形,然后尝试组词用横线画出来。我把自己学习的字词记录在下面。

生字 读音 组词()()()„„

3、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茵()激()腊()粼()

徽()菌()缴()蜡()鳞()微()盲()霎()

普()键()括()育()霞()谱()健()恬()

4、我能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课文的好多词语,并能通过工具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传说: 幽静: 纯熟:

清幽: 微波粼粼: 恬静:

陶醉: 苏醒: 莱茵河:

5、试着分辨近义词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熟练”“恬静——安静”“陶醉——沉醉”

6、有不懂的词语提出:()

二、问题引领,细心读书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2、《月光曲》是谁谱写的?《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3、了解贝多芬

4、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5、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想象描绘的景象。

6、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分辨本段中哪些事实在实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语言积累: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课堂学习:

一、导入激情,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鸣曲》(放录音)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一起来了解这个传奇故事。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展示交流字、词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对多音字及生字的掌握情况:读“莱茵 ”“霎时间”“入场券” “钢琴曲”“仿佛”“散步”和“啊 ”的变音读法。读写生词

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分辨部分近义词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熟练”“恬静——安静”“陶醉——沉醉”余下的可在品读时相机辨析。

三、分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将上述第二项六个学习任务口述平均分配到六个小组,进行进一步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

四、集体交流,重点品读———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展示。

(一)交流贝多芬为姑娘弹奏第一首曲子的原因,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2、《月光曲》是谁谱写的?说说对他的了解。

教师出示补充贝多芬资料:

3、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4、精读示导,重点品读: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该多好啊!”------教师引领学生适时重点体会兄妹俩的对话,体会兄妹俩及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5、引导学生小结贝多芬为姑娘弹奏第一首曲子的原因.感受贝多芬的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二)、重点品读第八自然段,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凑第二首曲子的原因,和《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重点品读: 第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以及贝多芬回答的句子,了解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进一步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重点品读:课文第八自然段,教师引领学生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

品读感悟: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三)、入情入境,欣赏乐曲,重点品读,9——10自然段内容,点拨提升

1、播放《月光曲》,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想象描绘的景象。找一找,找出来画上“﹏﹏”。

2、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分辨本段中哪些事实在实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3、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

用心感受曲调的变化后读中感受曲调的变化。

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想象出不同的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试读、抽读、范读、再抽读、配乐读。教师随机示范,师生评读。

引导学生小结。

(四)了解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

1、读第十自然段,理解“谱写”“陶醉”“苏醒”的意思?

2、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去谱写《月光曲》?

3、学生小结谱写的经过

五、总结扩展

1、学生说说贝多芬的《月光曲》创作经过

2、聆听《月光曲》,写下自己看到的画面,课后可以上网听一听贝多芬的钢琴曲。

3、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课堂检测:

一、1、看拼音把词语写正确,相信你是最棒的!。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茵()激()腊()粼()

菌()缴()蜡()鳞()

微()谱()盲()霎()

徽()普()育()霞()

瞎()恬()键()烛()

割()括()健()蚀()

三、根据句子的意思,概括词语,相信你能行!(1)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2)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4)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四、读读下面人物的语言,想想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充满同情、爱意、遗憾、内疚

B.迫切

C.诚恳、热情

D.体谅、安慰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2、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3、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4、贝多芬朔:“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的海面上,霎[shà chà]时间[洒、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突然],海面上[刮、乱]起了大风,卷

[juǎn、juàn ]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地、的]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像],月亮照耀下的()的大海。

1、在文中“()”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2、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画上“√”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4、听着贝多芬的乐曲,皮鞋匠联想到了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内容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篇2:月光曲导学案设计

学校

教师

时间

【学习目标】

学会本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莱茵河、蜡烛、陌生、盲姑娘、琴键、微波粼粼、霎时、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第九自然段,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学法指导】

读中感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

给学生发导学案,制作多媒体。

【学习时间】

一时

【学习过程】

【导案自学】

.我能行:我愿意多读几遍文,我能解决本的生字词,并把生字词写下来。

2.我思索:

(1)有感情地朗读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什么事?

文主要写()国音乐家()创作()的经过。

(2)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3)把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大声地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的句子是

,喜欢的理由是。

(4)默读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兄妹俩好像看到了什么?

皮鞋匠好像看到了

盲姑娘仿佛看到了

()是什么样的环境带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小组合作】

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班级展示】

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展示的同时,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评。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质疑探究】

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探究,解疑,如解决不了,全班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学了这篇文,你都有哪些收获和感悟呢?

【测评反馈】

自行完成下面的训练题目,完成后小组进行答案交流。

看拼音把词语写正确,相信你是最棒的!

lái

īn

zhú

áng

niáng

ò

shēng

()()()()

qín

iàn

ēi

lín

lín

shà

shí

ì

()()()

()

2.根据句子的意思,概括词语,相信你能行!

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

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

(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

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

3.读读下面人物的语言,想想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充满同情、爱意、遗憾、内疚

B.迫切

.诚恳、热情

D.体谅、安慰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

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

(2)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

(3)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4)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的海面上,霎[shà

hà]时间[洒、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突然],海面上[刮、乱]起了大风,卷[uǎn、uàn]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地、的]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像],月亮照耀下的()的大海。

(1)在文中“()”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2)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画上“√”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4)听着贝多芬的乐曲,皮鞋匠联想到了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篇3:月光曲导学案设计

一、导学案在编写过程中的几点误区

1. 导学案设计照搬教案模式

很多教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较深,总是将着眼点放在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还是以教师为中主,强调的是“教”的设计; 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糅”,最后搞成了“四不像”。比如教师的导入新课,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了很大精力,既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导致学习的低效。

导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旨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说来,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1)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

( 2) 问题不宜太多太碎,应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了重点问题。

( 3) 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思维。

( 4) 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2. 导学案设计照搬习题集

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这是对“问题”和“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习题”一般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解法典型、供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所用。而“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习题,也应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的问题; 不仅应包括“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也应包括“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 不仅应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应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因此,两者的外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大不相同。

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中,教师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针对本课的学习目标来精选,要注意面对全体学生,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选题时,既要让学困生有所收获,又要让优等生通过解题有成就感。

3. 导学案设计“问题浅显化”

问题肤浅化主要表现在: ( 1) 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没有探究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2) 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于课堂上的生成。没有生成性的课堂也就没有生命性,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 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参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问题。( 4) 问题的设计过于零碎化。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问题“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或者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者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

4. 导学案设计模式统一化

在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的课型导学案的设计模式也应不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现总结各课型导学案设计模式如下:

1. 新授课导学案模式: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知识链接】

【新知学习】( 可划分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部分)

【跟踪练习】

【当堂检测】

【自我评价】

2. 习题课导学案模式

【练习目标及重点】

【梯度练习】( 包括基础练习、拓展练习)

【反思小结】

3. 复习课导学案模式

【复习目标】

【复习重难点】

【网络梳理】

【梯度练习】

【当堂检测】

【自我评价】

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个人“初备”( 形成“初案”) ———备课组“集备”( 形成“共案”) ———个人“复备”( 形成“个案”) ———课中“续备”( 形成“续案”) ———课后修订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的过程。从集智备课( 形成“共案”) 到个人“初备”( 形成“个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但由于教师集智备课行为的不规范或者管理不到位、教师认知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备课环节被简化。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更有甚者,集智备课活动被继续简化成个人分工备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就更大。

5. 导学案模式设计提纲化

这也是导学案设计初期容易产生的误区。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对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帮助; 二是受传统导学方式的影响, 比如许多教师资料往往在每堂课内容学习之前设计一个学习提纲。这些提纲只是起到对知识梳理归纳的作用,并不是对问题的设计,完全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

二、导学案的使用误区

课堂学习使用过的学案,下课不能立即收交。为了进一步落实学习效果,课余时间学生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红笔修订导学案,下节课上课前课代表带领小组长逐一检查学案修订情况,然后交给教师。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三、对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1. 教师需在实施讲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按照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体会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2. 要求学生利用“导学案”时坚持自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自动按照“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故弄玄虚。

3. 讲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利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做到学生本人能处理的问题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点,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构成“错题集”。

4. 按期地巩固复习。有针对性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操练。

总之,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导学案设计应当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应当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应当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

摘要: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方向盘、路线图,它是判断教师的业务功底和敬业态度的试金石。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落实和课堂是否高效,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败。因此,加强导学案的编写指导和使用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4:“导学案”设计初探

一、“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1.“导学案”的设计要“精准”

“导学案”的设计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准备的,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的。它通过让学生在课前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的理解、自主寻求解决办法为目的,起到贯穿课堂教学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一课时,我布置给学生的导学案是:“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数字1、2、3、4、5、9、0、0、0、0,组成你自己喜欢的多位数,举例子说明你是怎样读出来的?然后请仔细分析它们的读法分别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样设计的导学案目的性非常强,直接告诉学生研究作业的目的就是要你读数,总结读数的方法,然后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为提高课堂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导学案”的设计要“浅入

在教学一年级“10以内的加法”时,我给他们设计的“导学案”是:“5+3=( ),比一比,谁的方法多。我的计算方法是:

”在课堂交流时,竟然出现了近十种计算方法,有一个一个数的、接着数的、画图表示的、摆学具的、还有编故事的……真是出乎意料!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能通过操作、查找、观察、推理等进行学习的内容,尽量地引导他们在“我的发现”中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出一些方法或规律性的东西来,以达到知识的内化。

3.“导学案”的设计要“开放”

“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开放性的原则。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和厘米,对单位之间的转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课本虽然只是以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转化作为学习内容,考虑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还是设计了一题开放性的问题:“你还想研究“毫米”与哪个长度单位之间的互化呢?”没想到,在这节课中,最为精彩的交流就是这个问题。

二、导学案的设计类型

1.“感受型”导学案

所谓“感受型”导学案,应突出“感受”两字。“感受型”导学案因要求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单元或某个知识点做初步的感知,为后面的系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设计要任务简单明了,易于操作,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初步感知新知,以学生的初步感知为目标,不做过高的硬性要求。它可以分为“大感受”和“小感受”两种类型。“大感受”适合于中高年级学段的学生,它是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体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小感受”则适用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它可以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设计成口述或学生游戏的形式。如 “感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的导学案,我把它设计如下:

感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导学案

同学们,请阅读课本第二单元,找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仔细观察,挑战自己,完成下表。

我的发现:

这是一份五年级的导学案,设计时遵循了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原则。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观察实物或者网上观看相关的PPT,都能很好地完成预习任务。部分学得好的学生不但了解了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在我的发现中,不但能归纳出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还提到了求它们体积的相关内容,真正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认识型”导学案

“认识型”导学案 是在“感受”型导学案的基础上有侧重地分知识点进行设计的。它的设计目的要求高于“感受”型导学案,要以学习的知识点为目标,围绕该重难点,以例带理,以例引理,使得学生明晰概念,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达成一定程度的数学认识。一年级的导学案,要求设计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紧紧围绕计算方法的研究,鼓励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多样化,既联系实际认识了减法的意义,又突出了本课的计算教学。

3.“整理型”导学案

“整理型”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完成一个单元的知识后对该单的知识进行梳理而设计的。它的设计要求学生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梳理思路,查漏补缺,尽可能做到所学尽在掌握中。

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不但可以理清知识间的关系,还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反馈,交流,能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篇5:学案导学设计理论探究

1.1 学案“学案”简而言之就是学习方案,如果说老

师的教学方案是教案的话,那么学案它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方案,它是一个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老师上课的中心观点和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的话就使得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达到的目标,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教师不仅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还要对课堂上的活动进行好调节工作,避免出现阻碍课程的进度的因素。换句话说,学案是建立在学情分析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知识建构的循序渐进过程儿设计的。它的基本任务是:明确学习任务,说明学习背景,进行学习定向;结识学习策略和参考思路了,鼓励学生做出选择并制定学习方案;提供学习“支架”,解决学习困难;组织自我检测,提高元认知水平;整合学习成果,优化认知结果。

1.2 学案导学“学案导学”通常情况下就是指在学案

为载体的前提下,采取导学这样的教学措施,教师的指导为主导,按照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辅导讲解为辅这样的师生共同合作达到教学目的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主要方式不是老师的宣讲,而是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此来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宣讲模式的改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避免了学生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低效率被动型听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最终获得最好的教学成果。

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教案,提前仔细的通读要学的可课文,大致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的老师授课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以自己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提出疑惑和见解,老师和其它的学生一起参与到研究探讨中来。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扩散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此同时,这样的自主性学习的引导还满足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样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局限于是传统意义上传授知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思考,推动着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的。

1.3 学案导学目的

首先,“学案导学”建立摆脱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侧重点转移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来。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指导下它结合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老师的指导,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教学效果。其次,学案导学适应了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的目的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换句话说就是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校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措施使得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整个阶段。再次,学案导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只有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实施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够使得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生动活泼的生活。第四,学案导学但是重中之重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为自学能力强,主体意识好、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合作意识好和社交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这样新时代的接班人。广泛的知识面、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人格和规范的行为习惯都得到发展。最后,培养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师,他们能够积极倡导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拥有很好的科研能力。他们要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作为创造性的事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持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2 学案导学设计

2.1 学案导学设计的原则

导学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适宜以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资料。同时,又必须以课堂学习为主,兼顾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学习活动,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更好地结合起来。学案设计的内容不宜太多,不能繁杂,必须着力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上做文章,以给学生较多的观察、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的问题和活动、选择的信息和材料,必须富有意义,能够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感受规律,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规则、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导学学案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1 主体性原则

学案导学就是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学案问题的设计要使学习成为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体验性、问题性、合作性的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同时要确立只有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体,问题的设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习的进步。设计“学案”时把静态的教材进行动态的开发使用。师生要把教材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情景化、生活化、问题化设计和加工,特别注重把教材上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提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使用教材,这样也能突出学生使用教材的主体性。

2.1.2 开放性原则

首先“导学学案”开放性原则体现在导学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书写,它突出的是实践能力。其次“导学学案”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把自由发展的时空还给学生,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得以自由和谐的、生动活泼地成长。

2.1.3 层次性原则

这里层次性原则指的是导学学案的设计要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注重将难易不一、杂乱无章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地、阶梯性的、符合各个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所以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同时,要在班级里根据成绩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组里都有成绩相对好些和成绩相对弱些的学生,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优秀学生在出色地完成本身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做教师的小助手,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伴。让优秀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让差生在一个互帮互助、奋发向上的合作小组或班集体中,与其他同学同步学习,以免由于学案的设计忽视了层次性的问题而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使得部分学生产生消极思想以至厌恶学案。

2.1.4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案中问题的设计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它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形成更多的方法技巧并向无限的空间发展,形成善于捕捉发展中的问题的能力。

2.1.5 实践性原则

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学原则是由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而提出来的。导学学案的设计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能生成更多的更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2.2 学案导学的意义与反思

2.2.1 学案导学的意义“学案导学”要给学生自主学

习的一种引导,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只有学生先自学之后才能够在课堂之中参与到讨论中来,和老师一起探索知识的奥妙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才能使得学生积极的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实践中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学案导学”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切实的促进教师对这种新理念的了解和运用。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和思维活动的主体。学案导学的模式实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对于学案导学的反思

学案导学的的实践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探索,积极的解决出现的问题。首先,对于学案的设计,需要老师自己在透彻教材的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修编排,这势必增加了老师备课负担和精力的投入。同时,学案导学的设计对老师知识的更新、教学理念的进步、课堂经验的积累、教学机智的考验等待都有着很大的挑战。其次,学案程式化倾向。在学案导学的建构过程中,教案的文案化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耗费很大的精力来完成,长此以往,教案就渐渐的失去了教学方案原来的性质,而是成为了待检文案。我们的学案绝对不能够继续这条形而上学的教案准备方式,不必采取这样为师生带来不必要负担的措施。对于学案的认定并不是一定要文字记录,主要是看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的效果。由此,建立一个比较实际的评价标准,以避免学案的程式化文案化倾向。

3 结语

总之,“学案导学”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还需要我们不断的认真细致的研究,挖掘出“学案导学”的巨大潜力。我们应以新的思想、学识、方法、情趣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激活、发展、深化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摘要: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学案的设计要以实际应用为原则,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对于学案导学设计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学案导学,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3.[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3.

[2]李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4):80.[2]李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4):80.

[3]关士伟,减淑梅.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2005,(8).[3]关士伟,减淑梅.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2005,(8).

[4]韩庆山.学案导学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2):124.[4]韩庆山.学案导学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2):124.

[5]吴俊明,骆红山.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J].化学教学,2011,(1):6.[5]吴俊明,骆红山.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J].化学教学,2011,(1):6.

[6]魏本亚.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教育学阐释[J].课程.教材.教法,2011,(2):46.[6]魏本亚.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教育学阐释[J].课程.教材.教法,2011,(2):46.

[7]詹明静“.导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7,(12):119.[7]詹明静“.导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7,(12):119.

篇6:月光曲导学案设计

(1)“学案”必须要明确学习目标。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按照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清楚、简练、实用,条目不宜过多,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目标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2)重难点必须要明确。(3)要有必要的学习准备。一是知识准备,本节需要的前置知识,需要查阅的信息资料;二是物质准备,主要是需要能提前观察的现象、能提前做的小实验,以及课堂探究实验需要学生提前准备的实物和学具。(4)学案要体现学习方法。(5)精心设计学习过程。①情景创设与问题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设计有三种: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二是根据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三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的问题。②学生的猜想或假设。③学习任务与学习过程方法。即本课时具体知识内容和学习的具体方式、方法,任务要明确,方法要具体。④简要的实验探究的方法或设计步骤,为学生留出设计的余地。⑤观察到现象、实验探究的记录数据表格。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与评价。⑦精心设计训练题。训练题要精选,要有典型性、层次性、针对性、综合性、应用性,题型要多样化,要适量。⑧准确设计达标测试题。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检测题,题量要适当,不宜过多。⑨总结反思。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在三维目标方面的收获与疑惑,让学生总结、评价、反思等。⑩作业与应用拓展题。应用拓展题即对新知识的拓展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实践应用。

学习过程设计是重点内容,其形式有两种:一是设计成问题、填空或表格的形式,给学生留出自学思考的“空白”,让学生通过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和认真思考后填写。绝对不准直接出示结论和完整的步骤。二是学习任务(活动)的形式,按上述①至⑥的内容设计。有的课有几个探究实验和结论,根据教材内容的模块,可划分为几个学习任务(活动)。例如:任务(活动)一……任务(活动)二……每个学习任务可按照知识点的多少,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并分别设计①至⑥的内容。

【案例】《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培养初步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2.通过设计、实施“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了解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过程与方法)。3.参与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难点:设计多变量的探究实验方案;设置空气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三、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科学探究法

四、学具准备

罐头瓶或培养皿、餐巾纸、标签、小勺、烧杯、竹签、细绳、水、黄豆等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看视频《农耕播种场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问题: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 、 、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2.阅读教材P89—P9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完成下列问题:

(1)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你由此做出的假设是:种子萌发需要 。

(2)农民喜欢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或在播种之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但过于潮湿又容易使种子霉烂。你由此做出的假设是:种子萌发需要 。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你由此做出的假设是:种子萌发需要 。

综上所述,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有: 。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⑴单组单变量实验设计

①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条件进行实验设计,设计对照实验。(单组单变量)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 以外,其余条件都 的实验(相同/不同)。这个条件就是实验中的 。

②设计实验方案;

③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画在下方。

④各小组简要阐述方案,组内及组间补充完善。

⑵多组多变量实验设计(研究课本实验设计,体会设计的原理)

4.实施计划,体会多组多变量实验。

5.看视频,观察提前培植的样本和图片,对比现象,得出结论。

对比老师先前准备的实验,得出结论: 、 和 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6.表达交流。

(四)精讲点拨,知识构建

1.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运用了对照实验的实验设计方法,试着填写下方表格:

nlc202309011512

瓶号温度水分空气

1

2

3

4

2.按照单一变量的原则,上述实验中可形成 组对照,其中对照组是第 组。组合 探究的温度,组合 探究的水分,组合 探究的空气。

3.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 。

(五)系列训练,当堂达标

1.系列训练题

⑴ 早春播种以后,农民常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出苗,其原因是( )

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

B.防止鸟类啄食种子

C.种子的萌发需要避光

D.防止大风大雨侵袭

(2)播种在水涝地的种子很难萌发,这是因为缺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

A.水分 B.空气

C.养料 D.温度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玉米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种子所处的环境实验结果

甲干燥的棉花,置于25 ℃的橱柜中种子不萌发

乙潮湿的棉花,置于25 ℃的橱柜中种子萌发

丙潮湿的棉花,置于冰箱冷藏室(4 ℃)种子不萌发

丁棉花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置于25 ℃的橱柜中种子不萌发

①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 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乙装置在该实验中起 作用;要想证明“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可选用 装置。

②若想探究“光照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你认为该如何设计实验?

2.当堂达标题

下图是李伟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他任意找了六粒菜豆种子,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并将甲放在20℃左右的房间内,乙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内。请据图分析回答:

(1)几天后,最有可能萌发的只有 号种子,因为只有它才具备种子萌发的所有外界条件

(2)5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

(3)农民在适宜季节播种时,为使苗全苗壮,从外界条件来看,要保证 。

(六)总结反思,拓展应用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哪些疑惑?(请写在下方)

2.课外实践

在家中发黄豆(或绿豆)芽,记录发豆芽过程。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上一篇:短篇哲理故事:延长距离的美好下一篇: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环保设备能否享受抵免企业所得税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