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参考

2024-05-11

《古诗》教学设计参考(共14篇)

篇1:《古诗》教学设计参考

《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优秀诗词曲,提高文化素养。

2、欣赏诗词曲中所表现的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曲所表达的感情。

2、能背诵优秀的古诗词曲。

3、能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诗人的诗歌并加以点评。

【教学难点】

1、在网上查阅资料,搜集古诗词曲。

2、小组合作制作诗歌投影或动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包含的丰富饱满的情感内容,可以使我们现代人获得高雅的人生情趣与强烈的同情心。在中国古代,凡是能够取得巨大创造成就的诗人和能够广泛流传的诗歌作品。都离不开丰富深厚的.情感。而且诗人的情感还不限于一般的家庭伦理亲情,它很少带有功利的色彩,而显得更为纯粹无私。今天的人通过读这些诗,可以感受诗人的心灵,从而培养自我的情感世界与健康的人格。

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提供的优美意境可以培养现代人对自然审美的向往,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是自我人生充满了趣味。山水审美当然不是生活的主调与生命的全部,但却是人生的精神驿站与心灵的温馨家园。

同学们现在正是记忆力最佳时期,搜集积累记忆一些古诗词曲对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很好有处的。

二、从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本古诗词专题诗集

1、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2、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3、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4、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5、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诗集具体内容可以自己确定。

三、根据小组诗集内容开一个诗歌朗诵会或赛诗会

每一组推荐几名同学参加。

1、为自己喜爱的诗歌配乐,创设情景并朗诵。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

四、“唱”古诗

“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如《关雎》、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今人都谱过曲。二是让一些现成曲谱与古诗“联姻”。比如叶至善先生为150首古诗编配了曲调。

五、课堂作业设计

1、为自己所喜欢的一首或几首诗配乐录音。

2、为小组的诗集写一篇:“小序”。

篇2:《古诗》教学设计参考

《山行》: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

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学这首诗时,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

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篇3:《古诗》教学设计参考

可当前的古诗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往往停留在教一首学一首上,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辛苦。良好的古诗素养难以形成,可谓费时多、收效少。如何转变古诗教学方式,让它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呢?结合《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发挥网络优势,我精心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引导提问,激发学习热情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得好:“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教学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提问:“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赠汪伦》,学这首诗,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这段导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他们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帮助。果真,此言一出,一个个问题如连珠炮一样向我飞来:“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他还写了哪些作品?”“《赠汪伦》这首诗主要讲什么意思?”“诗中写谁和谁送别,他们用什么方式送别?”……学生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被点燃。兴趣盎然的开头,让新诗的学习成功了一半。

二、小组合作,上网学习《赠汪伦》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一诗好读易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各组在组长带领下登录到校园网的古诗园地,点击送别体诗,进入《赠汪伦》一诗学习,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赠汪伦》一诗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由诗题、诗人、诗意、诗情等几块内容组成,各组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先后进行学习。

2. 交流反馈,随机点拨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组的研究所得,其他组可补充、可提问、可建议,如有组学生提了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歌送别李白?在全班进一步的探究讨论中,大家明白了这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体现了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谊。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弄懂诗意,感悟诗人和朋友间的情谊。

3. 想象诵读,加深体会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进入角色,想象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你会对汪伦说些什么呢?”通过演演说说,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学生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与诗人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三、活学活用,带读一组诗歌

1. 师生共同小结《赠汪伦》一诗的学习方法。

师板书如下: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2. 学法迁移,拓展阅读一组送别诗。

各学习小组再次登录校园网的古诗园地,点击送别体诗,里面有《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各组可选择感兴趣的诗歌进行研究学习,学有余力的小组可多学几首。

3. 各组交流汇报。

我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至课外,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篇4:例谈古诗之美及古诗教学

一、 古诗语言之美及其教学。读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不能不叹服“诗仙”李白出神入化的修辞技巧,“三千尺”“落九天”,分明是夸张至极致,却又毫无出格或失实之嫌,相反让人犹如伫立瀑流之前,耳闻目睹着瀑布直泻而下、轰然作响的壮美气势;读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也不能不钦佩“诗圣”杜甫这么工整严谨的语言风格,“一行”与“两个”,“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以及“鸣”与“上”,数量、色彩、名称、动作,在这里一一对应,何等整齐匀称!平声与仄声,在这里交替呈现,协调有致,给人轻盈灵动感觉。这,就是古诗的语言之美。由于古诗通常有其格律,对句之间又讲究平仄对应,诗句尾字要求押韵,这就使得古诗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鉴于古诗的语言之美,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字斟句酌,通过研读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

二、 古诗景象之美及其教学。小学古诗中,相当数量的作品都是摹景状物的佳作,它们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的动人景象。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进而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中欣赏这些景象。如在教学刘禹锡《望洞庭》一诗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想象基础上去“欣赏”这样的景象: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何引导联想和想象?笔者以为方法不一而足,可以在教者入情入境的范读中展开,可以在悦耳的音乐伴读中展开,可以在闭目凝神的静听描述中展开,也可以在直观生动的媒体演示中展示……无疑,在想象的世界中,学生看到了美,也享受了美。

三、 古诗意蕴之美及其教学。诗之所以美,诗情画意,内涵深广,而这往往体现在它的形象“背后”隐含的深刻意蕴,我们教学这类古诗,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领悟内含的意蕴。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适度启发学生领悟到:“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不只是让学生从观赏的角度去理解,还应该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

四、 古诗情感之美及其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锄禾》一诗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农民在炎炎烈日之下劳动,挥汗如雨的情景,体会诗人同情和怜悯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又如在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抒发诗人客居他乡时对兄弟非常怀念的心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突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处境和复杂心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说明了诗人“思亲”之情的强烈。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情朗读,可以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增强美感效应。

五、 古诗心志之美及其教学。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何谓“志”也?“志”就是情怀,就是心志。诗人吟诗作赋,其旨在以诗抒怀,借诗咏志。据此,我们教学一些古诗,不宜浅尝辄止,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之余,须进一步揣摩诗人的心愿和志向。又如在讲《示儿》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前两句,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抓住后两句,体会诗人渴望“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一天到来的强烈期待,从而深切感受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真挚的报国之志。

篇5:(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本节课我试图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通过学生课前的预习然后课上交流预习收获与解答疑惑的方式来进行本课的学习。另外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我已经采取这种方式进行了教学,收效还是不错的。但是,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更集中的抽出时间带领孩子们去微机室进行课前预习的原因吧,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不如上一首古诗的教学效果。课堂生成与预设的差距很大。可能是学生们对本课的预习不够到位,也可能是我提出的问题导向性不够,导致了“说说你的收获”这个环节很少有人举手,课堂参与率不高,这一点是值得我思考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以注意的。

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且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采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的天门山_______;_____的楚江_____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_____的帆船_______”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导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抓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中“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现在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抓住他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开”字所蕴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抓住。

反思这节课,成功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不少,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沉默的教师一言堂了。《山行》:

今天上了《古诗三首》中《山行》,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不少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古诗意思的理解上。就我个人的浅显认识而言,我认为古诗的意思一定要准确地理解,不

能出现偏差和错误,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古文字离我们同学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加之时间的久远,使得古诗文中部分生字的意思稍微错一两个字,就变成另外一个词语了。但新课标的理念下又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我的做法是,学生先说,鼓励说,管他说什么,管他错到哪儿去,先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说了,然后再逐字逐句的出示词语的正确解释。这么做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修正错误,以把灌输的负面效果降低到最低。

因此,就本首诗而言,学生在理解“枫林晚”时基本是正确的,“停车”“人家”是完全正确的,“二月花”也能算正确,而其他的重点字词则基本不着边。我只能一个一个的去引导理解其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发现自己错了之后,也没什么特别反应,只有“坐”的意思出现了“啊……”。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是表达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赞美还是对秋天草木枯黄的惋惜时,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到依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受到诗人是对秋天景色的赞美,我觉得学生基本上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一节就这样很快的结束了………意犹回味!

《暮江吟》:

我在教学古诗《暮江吟》反思如下:

一、执着于个体感受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二、尊重个体的吟咏诵读。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因此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三、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如在《暮江吟》

篇6:《古诗》教学设计参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首诗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送元二使安西》:

今天在多功能教室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读。”几个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诗句猜所对应的节日,这样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其次在学习这首古诗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习就不在惧怕,并且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对于任何知识的掌握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因此我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朗读及学习。

篇7:《古诗》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在秋天的背景下而触生的情感,或赞美秋天的美景,或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这两三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意,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篇8:《古诗》教学设计参考

一、深情朗诵,逐字解析,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讲究字数的对称、音调的平仄、句式的搭配,处处体现着语言美。例如,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前两句最后的“晓”字和“鸟”子在音律上就很搭配。还有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比喻的句式将庐山瀑布的壮观用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让学生去诵读这些饱含语言美的诗句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体现在:(1)通过不断诵读,体会语言音调的合理搭配,培养学生的韵律美。(2)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句式的作用,例如,学生在朗读排比句时,可以感受排比句感情洋溢、气势强烈的作用。(3)朗读可以矫正学生发音,对于小学生声线的发育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古诗中蕴含的意境美、绘画美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基础教育投入的增长,大部分小学教室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过去的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境美、绘画美只能从老师的描述中或者课本的插画中略知一二,不能准确地体会到古诗所蕴含的美学价值。现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片或者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壮丽山河,幽静隽雅的世外桃源等。例如,在讲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时,西湖的美就可以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诗句描写的西湖美感。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感受到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美、绘画美,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了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情感也有了感情基调上的准备。学生在直观地体会美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对于诗句中的美丽景色有了切实的体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合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学生通过体会诗句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绘画美提高了自己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对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则需要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美。古诗的情感美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山行》等都是将诗人的情感寄托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2)抒发爱国之情和离别之苦。古代战火纷飞,不少诗人都要经受战乱带来的离别之苦,抑或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得已加入战争。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离别之苦,诗情充沛的诗人只能通过古诗去表达。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孟郊的《游子吟》等,表达的是对于家乡的思乡之苦和对亲人的惜别之情。王昌龄的《出塞》则表现出爱国的情感。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富足安逸,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体会到残缺的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3)热爱生活,钟情于自然之美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通过描写安静祥和的自然风光,表述自己寄情山水、与世无争、追求平凡才是真的生活态度。通过学习各类古诗,健全学生的情感美,加强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是人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语文的课程特点,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寓于古诗词的讲解中。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将学生的美学教育融入各科课程教学中的要求。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气质,文学修养。通过小学语文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绘画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倪雪婷.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2).

篇9:《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是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8课的内容,其中收录了《村居》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浅显易懂,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贴近孩子的生活,学生爱读、易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能读、背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童真童趣。

3.感受古诗的魅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寄语,初尝诗味

教师寄语:(出示幻灯片,教师诵读并伴唱《新学堂歌》)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3)“多熟悉一些古诗词,你将终生受益。多听一听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你将会熟悉更多的古诗词。”(汪国真)

师:《新学堂歌》已经将20首优秀的古诗谱成音符,供我们边哼着曲调娱乐,边轻松地背诵古诗。(大屏幕出示: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二)诵读感悟,读准背通

1.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古诗二首》(板书,仍伴唱《新学堂歌》)继续用古诗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预习作业(幻灯片)。

预习作业:(1)网上查找关于两位诗人的信息及关于风筝的信息。(2)读这两首古诗,尽量把字音读准,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3)有能力背诵的,就把这两首古诗背下来。(4)试着用“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或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理解诗意。(5)想办法弄清楚“鼎”和“垂”的书写笔顺。

师:老师要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是:读——背——问——诵——唱 (幻灯片)。

师:谁能把古诗的题目和诗作者书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的同时,老师问:谁来介绍你掌握的诗人信息)。

2.读准诗句,读出诗韵

(1)指名读,教师指导,使其明白: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有节奏、不唱读,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试读。(4)学生配乐表演读,教师评价。

3.循序渐进,背诵诗文

进入古诗学习的第二步——背。

(1)看着这些词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路人、鱼……(2)分行背(看哪行背得又正确、又整齐、又有节奏)、(两行,每行一首)。(3)接力背(看哪位同学声音洪亮、有节奏)、(老师指定诗题,一对一句背)。(4)指名背。

(三)问读理解,融情于景

下面我们继续古诗学习的第三步——问。

以《村居》为例。

一问:这首诗高鼎描绘的是江南春景,那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知道春天的?说明理由。

二问:如果为《村居》这首诗题画,你会画些什么?怎样表现“草长”?(草尖上的新绿)说说你的理由。

师:江南的早春二月,小草、黄莺、杨柳、儿童都精精神神的,谁来精神十足地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读:生机勃勃)

三问:“醉”是什么意思?(沉迷,过分喜爱)高鼎“醉”了还是杨柳“醉”了?

师:这迷人的春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高鼎沉醉,醉得把“杨柳”看作了能传情达意的人,并把这份“醉”的情绪赋予了杨柳。怎样读,才能把高鼎这份特别喜爱春天美景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试试)(二读:特别喜爱)

四问:“纸鸢”指什么?(风筝)“鸢”是什么?(老鹰)关于风筝,你知道哪些信息?

幻灯片出示风筝简介。(略)

师:这该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呀,纸鸢天上飞,儿童地下跑;纸鸢天上唱,儿童地上喊。请把这种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同桌互读)(三读:热闹、欢快)

五问:你们读得很投入!欢快、热闹之后,老师要问个深奥的问题,看看谁特别聪明!认真听:

草长莺飞、杨柳醉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其实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放纸鸢的儿童就是人生的春天,你们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

高鼎在诗中描写儿童放风筝,有什么用意?再欣赏这幅画,再品味这首诗,思考一会儿。

老师引导:

儿童——人生的春天;这幅图、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融入了大自然的春天——

就更让这幅迷人的春景图,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生机)、无限的(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希望,我们一起齐读全诗!(四读:激昂、希望)

(四)诵读感悟,体悟情境

下面我们进入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诵。

(1)自由“诵”

诵是“熟读成诵”,诵是“背诵”;更重要的,诵是像“念”一样的背,就像眼前有这首诗的文字;就像眼前有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诵一诵)。

(2)指名“诵”

自然哼唱,享受古诗

猜猜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一步了?(唱)(放歌曲:《小儿垂钓》、《村居》重复播放)学生自然跟唱。

(五)灵活选择,乐在学中

1.推荐书目:《小学古诗词70首》

2.作业:选择自己想做的

画:画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将这句诗写在上面。

唱:自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古诗或者学唱作曲家谱曲的古诗歌曲。

编:把这两首诗编成小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

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人生的春天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可以去放风筝,也可以去学垂钓;更要怀抱诗书润泽心灵,以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生!

幻灯片出示:中国的经典,不可忘却!(齐读)

四、板书设计(略)

篇10:《古诗》教学设计参考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教学中我按照:解题——读诗——释意——悟情——吟诗——拓展展开教学。第一步,读通,读顺,读出诗的停顿,为下一步理解古诗做好铺垫;第二步,寻,以诗题为钥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搜索“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第三步,想,以想象促进古诗意境的感悟,体会作者在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第四步,串,以一篇带多篇,课外延伸,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以题目为钥匙,让学生读完题目后,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内容,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或背,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默读静思,或高声吟唱,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篇11:古诗改写参考

《村居》古诗改编

二年级三班 张雨阳

现在已经到春天的二月了,草长出来了,黄莺也飞来了,春风像一双温暖的“手”抚摸着杨柳。春烟陶醉了人,儿童一放学就赶紧背着书包像闪电般地跑回家。东翻翻,西找找,把家里整了一塌糊涂,才找到了一个蝴蝶一样的风筝,又以风一般的速度冲出家门,叫几个伙伴赶忙趁着东风还没有离开,一起拿出风筝玩。孩子们一手拽着线,一手拿着线轴飞快地向前跑去,风筝缓缓地飞起。顺着风的方向越飞越高,满天都是风筝飞来飞去,五颜六色、各式各样??

篇12:元旦古诗参考

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要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元旦试笔(选一)——(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篇13:《古诗》教学设计参考

多年来, 中学语文古诗教学, 为了应战中考许多学生仅停留于背诵和默写的层次。教师教学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 因而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 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要实现终极教学目标, 诵读是基础, 是前提。

教学案例与分析:

这堂课在学生诵读李白诗歌, 朗朗书声中拉开了序幕。 (接着检查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词音义预习情况)

师:在我朗诵时, 请大家想想古诗诵读要注意哪些要求? (配乐朗诵, 师有感情的范读后, 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师:谁来说说读这首古诗要注意哪些要求?

生:我听出了老师朗读节奏, 七言的诗句四三之间停顿。因为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 古诗朗诵要把握好节奏、语速、语调等, 节奏要注意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读出诗的音乐美。我们的女生尝试着读出这些要求好吗?

女生酝酿感情, 模仿教师朗读的语速、语调。基本读出了老师的要求。

分析1:教学由教师的范读开始, 顿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让课堂气氛达到高点。这是教学前奏, 朗读预热, 还没深入分析诗歌, 允许学生朗读水平通过多读多品, 逐渐提高。通过反复诵读, 唤醒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触发他们诵读古诗的激情。通过声音传达出来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 为学生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铺平道路。

整体感知后, 疏通诗意, 整理诗意。

学习活动一:品读诗中的美句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哪句诗最美呢?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仕途受阻了, 表现出一种豪放率真的性情。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生:“停、投、拔、四顾”这些词语。

师:读的时候这些动词该怎么处理?

生齐:重音。 (生读, 没有读出感情)

师:想象李白面对美食, 却难以下咽的感受, 想象扔杯子, 丢筷子的情景。注意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谁来试试?

生:读 (字正腔圆, 语速、感情得当, 表情由气愤转而迷茫, 配以动作, 生动形象)

师:你读得非常棒, 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吗?

生:“停杯”轻点读, “投箸”想象自己生气的时候气愤读, “不能食”难过读, 用压抑地语调吧。“拔剑”读出亮剑出鞘的感觉, 铿锵读。剩下的用混浊拖音读出茫然的心情。

分析:从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之中。如能把一个不懂朗读的学生通过指导让他从诵读中体验到学习的到成功, 进而喜欢语文课, 这就是最大的教学意义。

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内心的凄苦。

师:那请你尝试着读出这种心情好吗? (生读)

师:大家觉得这句式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感情?

生:行路难!行路难!这两句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 并且要读出很气愤的情感。下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师:分析得很精彩, 那么请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声音刚落掌声响起。) 听出来哪里读的特别出色吗?

生:读第二个行路难的时候语音坚实有力、凝重, 音调悲愤激越, 好像诗人在呐喊。“今”字读的更有味道, 在颤音、表情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迷惘, 无助。感觉他就是李白, 李白就在我们的面前。

师:读得好, 评得漂亮!颤音、表情, 再适当加上动作, 活脱脱的李白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都是李白, 大家一起读出李白的心声! (师生生情并茂地诵读这两句诗歌)

(组内成员相互读———品———评, 推出这四句读得好的代表小组赛读。学生积极, 气氛浓烈。)

分析3: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 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 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学生对“行路难”“今”字的把握, 使我喜出望外。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 领悟诗情, 他们走进了李白的内心, 演绎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在此教学流程上, 指导学生根据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的变化背诵, 在朗朗的书声中结束了此课教学。

分析4:背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启发和运用。背诵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 比如个人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师生打擂背读等等鲜活的形式。

反思与启示

1.要发挥范读榜样效应

范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教师范读, 是任何现代化的工具都不能代替的, 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教师本人的朗读魅力。只要教师能以饱满的感情来朗读, 沉浸到文本中去, 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文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古诗课上要敢于范读;经由范读, 把自己对文本情感的感悟传达给学生。学生范读,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也是极其重要的, 它是专家范读、教师范读的一种延伸, 而且具有更强的平行影响作用, 学生范读, 在班集体中树立起一个小老师的形象, 更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2.要指导掌握朗读技巧

让学生明确诵读的基本要求:朗读时口齿清晰, 发音准确, 声音洪亮, 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诗歌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关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 如在古诗朗读过程中应考虑平仄关系在诗中的呈现、节拍的划分、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来表达诗的意境、形象和情感。注意重音, 重音处理得好, 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 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出幽沉, 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 或为某种表达效果, 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 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 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指导学生运用声音形象, 辅以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演绎他对文本的解读经验, 完成审美的再创造。

3.要将诵读与品析结合

诵读, 应该紧紧结合语言的品味、分析过程。怎样读, 才能准确、生动、细致、真实地演绎出文本的情感内蕴?这就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品味。分析文本语言的章法、句法, 乃至用字、用韵, 等等, 是提高诵读效果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点拨学生披文入情, 理清脉理, 分析句读, 揣摩炼字的技巧, 体会作品的风格, 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学生会自主地品析、欣赏诗歌, 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总之, 学习古诗文, 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 课堂诵读贯穿始终,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学生养成习惯, 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摘要: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诗歌语言节奏鲜明、富有韵律, 通过反复的诵读能真正地体会到诗歌语言丰富内涵。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可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

篇14:《古诗》教学设计参考

关键字:古诗词;意境;情感;生命

中国分类号:G633.3

古诗词乃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富有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蕴含图画之美、音乐之美,让它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语文《新课标》中对诗歌的教学目标界定: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而古诗词教学中执教最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走进诗“境”,领悟诗“情”呢?古诗词教学中应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充满热情的走近诗词,走进诗词描绘的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只有这样诗词的魅力才能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好“古诗词”这个载体,巧妙设计突破古诗词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诗的“境”;多种途径调动学生与作者对话,受到“情”的感染。

(一)精妙导入——创设古诗词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课堂教学精妙的导入,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也是建立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我出示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当他们发出感慨时我问他们,“感慨什么?”“写得好!”“漂亮!”“是啊,它是我们学校书法老师写的,我问他怎么练就这一本领的,他送我一副特殊的作品,说只要我读懂了就明白了.”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就在这短暂的2分钟快速进入文本,自然而然的走进了诗境,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运用图画——展现古诗词描绘情境,体会诗人心情。对于画面感较强的古诗文,我们可以利用图画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如:高年级《清平乐.村居》插图人物丰富,景色清新优美,教学时先让学生看插图或多媒体图,再让学生对照图结合诗文说说诗的大意。有时还可以在熟读古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给古诗文配上插图来理解古诗文大意,帮助学生在在脑海中构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渔歌子》描绘了春天江南美景,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后想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中垂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画面,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意境,也为下文的“不须归”做好铺陈。

(三)多种诵读——勾勒诗词意境,走进作者心灵。谷建芬老师监制的——《新学堂歌》把20余首古詩配乐演唱让人耳目一新,诠释了“诗歌”的意义,即:“诗”只有与“歌”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展示诗的灵性与魅力。我们知道,古人并不是“读诗”,而是“吟诗”的,在课堂中我们创设各种读的方式,让他们在吟诵中,再现诗词描绘的意境,感悟作者的心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吟诗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有特定的环境,读是构建情景,了解作者心里的好方法。读多了,画面跃然脑中,形成多层次的心里碰撞,诗的情感在学生心中自然生成。

(四)情景表演——构建生活情境,领悟诗词情感。由于小学生阅读经验、阅读水平有限,其由“境”生“情”的能力自然有限。所以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将文本的“境”与学生生活中的“境”联系起来,去观照文本中的“境”里“情”,从而体悟作者之情。再由体悟作者之情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体悟《赠汪伦》所表达的离别之情时,就可以根据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话别,同学转学、伙伴搬家的分别情景表演……去体会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又为理解诗中抒发的情感做了铺陈,让诗情的感悟犹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巧设练习——创诗人人生之“境”,悟诗之“情”。精巧的作业设计,能很好地解决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如: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里对陆游告诉儿子“无遗力”“要躬行”的目的是什么?可设计如下练习:诵读积累《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并前后联系,帮助学生进“陆游”之境,悟“陆游”之情。几首相关联的古诗诵读陆游浓浓的爱国之情,寄希望与后代的心情,渐渐在学生积累诵读练习中明晰。

上一篇:学生月末总结下一篇:项目管理部负责人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