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2024-05-13

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共16篇)

篇1: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课题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植物会睡眠吗?

生:植物怎么睡呢?

生:植物为什么要睡眠?

二、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自然中植物的睡眠。

2、看了课件,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生字、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

(1)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方格里的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3、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内容。

师:谁能说一说。你可知道哪些植物需要睡眠?

(生纷纷举手发言:合欢树、红三叶草、花生、睡莲……师随机板书)

四、深入课文,合作研读。

1、自读体会。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植物的睡眠,就把那个自然段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并谈原因。

(2)师:在夜晚,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周围的植物,就会发现它们奇妙的变化。

看——(出示合欢树变化的录像)

(3)引导学生读:它的叶子由__,在白天__,可一到__,那__好像__,全部合拢起来。

(4)师:让我们自由的去感受一下合欢树的奇妙变化吧。(自由读)

(5)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2、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花朵也要睡眠。不信,请读第4自然段。(生齐读第4自然段)

(1)理解“娇柔、酣睡”等词语。

(2)指导朗读,小组读,男女读。

2、师:各种各样的.花,睡眠的姿态也各有不同。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1)指名说,并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2)指导朗读。

3、师:植物的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他不仅是__,而且还是____呢?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学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植物也需要睡眠,并且还知道了合欢树等的变化,你能说说你周围的植物有哪些奇妙的景象吗?

2、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补充讲解。

3、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晴朗的夜晚”、“娇柔艳丽的花朵”这样的词语,你能再找出一些吗?写在练习本上。

篇2: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请学生欣赏几种美丽的植物,以课文开头的设问“你可知道,植物也需要睡眠”导入新课。出示课题,读课题。

(反思:美丽的植物图片激发了学生了解美背后的秘密的好奇心,也为“睡眠运动”埋下伏笔。)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同时思考:课文中写了植物的哪些部分需要睡眠?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作了介绍?

(反思:这样,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层次性。)

二、细读课文,积累词句。

1、了解“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

(1)请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勾画出所写植物的名称,再从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细读。

(2)请学生汇报,并相机播放合欢树、三叶草睡眠的录像,再请学生品读相关语句。

(反思:直观的、动态的录像,既补充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植物世界的奇妙,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2、了解“花朵也需要睡眠”。

(1)请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开头的句子,体会过渡句在由一个方面的叙述转入另一个方面时的作用。

(2)播放睡莲昼醒夜睡的录像,请学生结合录像用自己的话说说“睡莲”得名的由来,再图文结合美读第四自然段。

(反思:看、说、读、思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娇柔艳丽”等形容词的用词准确性及生动性。)

(3)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朗读、理解第五自然段。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

(反思:学习的目的在于不断积累后灵活地运用,优美词句的积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为以后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奇妙之处?

篇3: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预习作业

一、预习作业现状调查

为设计新的预习作业内容, 笔者先着手对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语文预习情况作了一次调查。从学生和家长的问卷反馈情况来看, 虽然一、二年级不要求学生做书面性的家庭作业, 但由于家长的普遍重视, 90% 以上的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开始接触预习作业, 并在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有些教师低估和轻视了课前预习的重大意义, 认为农村小学生已有知识少能力低, 于是, 布置预习内容简单, 无非就是让学生回家把课文读两遍, 让家长签个字而已, 学生对预习作业渐渐失去兴趣。另外, 就是书店里门类繁多的学习辅导用书, 也容易使学生对预习作业应付多, 怠于思考, 没有了个性, 经了解, 有25% 的学生完成预习作业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超出了该学龄段孩子的作业时间限制; 还有一些“预习无用论”的教师, 因为自己认识不足, 指导不力, 耐心欠佳, 简易地搞了几次“试验”后, 就肤浅地总结出“小学生预不预习一个样”的谬论来, 结果将预习新课这一环节干脆就从教学过程中省略了; 再加上“农村小学”家长无法为学生的预习提供监督和帮助, 孩子们的自觉性又较差, 使得大部分的预习任务形同虚设。

面对这样的现状, 要求我们在设计新的预习作业内容时, 要充分考虑怎样做才能激发出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认真劲, 并着手减轻学生预习作业的负担。

二、有效预习的意义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许多老师在课前都会布置预习作业, 但对于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预习的评价却没有形成有效的研究。最终导致课前的预习作业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学生的已知情况教师不得而知, 课堂教学设计变成了教师的“一厢情愿”, 有效的课前预习作业设计使用则可以打破这种效率低下和“一厢情愿”的局面。

1. 有助于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恒心, 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 学生的预习往往表现出反复性, 表现为部分不自觉的学生经常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 这样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很难养成。而适当的预习作业, 使学生有了具体的预习任务, 教师对预习作业进行及时评价, 就使学生有了完成好预习任务的压力, 这样长期坚持训练, 就能实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目标。

2. 有助于提高预习的质量。常态下, 学生的语文预习还经常表现出这样的情况: 对所要预习的课文匆匆读一两遍, 顶多再自学一下生字, 对文中的内容却不仔细研究, 这种停留在表面上的预习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反而会让学生对预习产生消极的影响。而带有作业的预习, 可以使学生深入地学习教材, 尝试着解决问题, 这样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 有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 预习的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3. 有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我们强调要建立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 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学定教”。但教材是一个静态的文本, 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又是个性化的, 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预习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知识的原点, 从而便于教师修改自己的课前预设, 调整教学思路,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合理。

因此, 预习作业能帮助学生课前有目的、有步骤、有章法地自主学习课文, 教师能通过学生的预习作业有效关注学生的预习情况, 以此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为高效课堂服务。

三、课前预习作业的措施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笔者深知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 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过程, 是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1. 上好预习指导课。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各种自学习惯还没有养成, 各种能力还没有形成。如果老师只笼统地布置“预习××课”这样没有具体任务的作业,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势必收效甚微, 形同虚设。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学生预习能力的形成是由不会到会、由不习惯到习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浅到精细的实践过程。我们要求三年级的语文老师, 每班都要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课———预习指导课。要从能读通读准课文的基础做起,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带着学生预习课文。

2. 统一预习作业模式。上好预习指导第一课, 学生并不都能学会预习。毕竟学生还小, 记不住的, 老师不带着预习, 又不会了, 怎么办? 为了使学生学会预习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于是, 笔者在三年级组设计了统一的预习作业格式。让学生自备A4纸, 统一印制预习作业本, 还把学生的预习作业纳入学生的语文学科评价之中, 在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集中交流预习情况, 评级加星。有了这样的布置和检查, 大部分学生不到半学期就学会了预习, 并逐渐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3. 打破作业模式。我们发现长期运用统一的作业模式, 作业千篇一律。从质疑课题、读读课文, 到抄抄词句、回答问题, 看似简单, 但是全部做下来, 学生花在预习作业上的时间与精力是令人震惊的。时间长了, 学生对这样形式单一、内容繁杂的预习作业会产生厌倦, 兴趣日减。有的学生甚至把手中的《字词句段篇》搬过来, 一抄了事。所以, 预习作业模式用了一段时间后, 笔者让班里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率先跳出预习作业的模式,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例如。有的学生家有宽带, 就可以依据条件选择“读问质疑、网络查询、再读探究”的方式; 基础薄弱的学生继续选择老师设计的预习作业, 仍从基础做起。删繁就简, 使学生轻轻松松的完成, 开开心心的学习。

4. 创新作业设计:

( 1) 根据不同课型来设计课前预习作业。三年级语文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有记叙文、散文、诗歌、说明文等, 应该不同课型来设计有效的课前预习作业是, 在不断尝试中, 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预习策略, 并能够根据类型灵活地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提高预习能力。

( 2)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课前预习作业。不同的学生, 基础、能力不一样, 预习作业的内容也应不一样。一般的预习作业可能对学困生有一定的困难,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特点, 对预习作业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的修改, 这样就能在预习中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了解他们的困惑处, 关注他们的发展, 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

四、结束语

篇4: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真正了解本班学生目前睡眠的状况、明确导致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针对学生睡眠不足成因寻求对策,帮助学生解决睡眠不足问题,使学生和家长能正确地对待睡眠。呼吁全社会关注小学生的睡眠情况,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二、调查对象

师专一附小三年级(3)班50名学生和50名家长

三、调查时间:2009年5月23日

四、调查方式:问卷法、谈话法、家访

五、调查过程

2009年5月23日下午第三节课班会课时间,我调查了三年级(3)学生的睡眠状况。50名学生当场参加了问卷调查,和其中10人进行了个别谈话。50份家长问卷由学生带回家中请家长做好第二天带回学校。本次调查共发下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各50份,全部收回均有效。

以下是50名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

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如果每天睡眠达不到10小时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因为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器官组织尚未成熟,生理机能还不完善,容易产生疲劳,所以每天应有比成人更多的睡眠时间,才能满足身体健康的需要。

以上50名学生中有大多数都表示睡眠不足,其原因如下: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学校、家长和孩子自身都是造成孩子们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从1988年5月1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就强调给小学生减负。但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社会对小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课业还是太多,负担还是太重。家长为儿女请家教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另外,孩子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如磨蹭、边写边玩、一会儿吃东西、一会儿上厕所等,拉长了写作业的时间,造成睡眠时间不足。

六、调查后的建议

生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生长主要在睡眠时完成,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睡眠不足将导致精神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效率低下等;长期睡眠不足更可能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无论谁都不能克扣孩子的睡眠,都须为孩子的高质量睡眠创造条件,克扣睡眠等于克扣了孩子的健康!

根据研究的结果,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家长

对于儿童睡眠不足的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让孩子按时上床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在晚上10点至凌晨1点为分泌的高峰期,而孩子这段时间没有入睡,必然造成睡眠不足,还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其次,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条件。父母不要以自己为中心,不顾及自己的孩子,常常夜深了还要谈天,或者看电视、打麻将等。也不要认为读书是唯一成才的途径,拼命给孩子加码,做大量的课外习题,安排太多的兴趣班,加重孩子的负担,最重要的是必须以身作则,自己也要早睡早起。可利用周末带孩子外出游玩,放松心情,又可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第三,督促孩子养成每天午睡的好习惯。午睡时间以半小时为宜。

第四,就近入学,最好避免跨学区择校。

(二)对教育部门、学校老师

倡议教育部门研究学生的上课时间,尽可能推迟上课时间,让孩子们早上可以多睡一会。近两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在推迟中小学生的上课时间方面做了尝试,将上学时间推迟到8时30分。建议老师尽量少布置家庭作业,减轻孩子负担;同时向学生宣传有关睡眠重要性的医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

(三)对学生自己

主动了解有关常识,认识睡眠的重要性。为自己的身心健康着想,按时入睡,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短时间、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

调查后的感触:

其实,学生的真正压力并非完全是作息制度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于教育评价体制这一根本的问题没变,各个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都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不得不增加课时,老师不得不增加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同时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得不强迫孩子拼命地学习,也无形中给孩子加压,以致剥夺他们正常的娱乐时间。

篇5: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学习并掌握本课10个生字。

(2)学习课文,弄清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植物的睡眠。

(3)了解植物睡眠的特点。

(4)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认、写,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植物睡眠的特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课文学习,弄懂不同植物在夜晚睡眠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努力探求未知事物的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弄清课文中介绍的植物的睡眠,学会用“不仅……而且……”造句。

难点是了解不同植物在夜晚睡眠的不同特点。

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板书设计

植物的睡眠

叶子:合欢树 红三叶 草花生 ……

花朵:睡莲 蒲公英 晚香玉 胡萝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课题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植物会睡眠吗?

生:植物怎么睡呢?

生:植物为什么要睡眠?

……

二、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自然中植物的睡眠。

2、看了课件,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生字、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

(1)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方格里的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3、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内容。

师:谁能说一说。你可知道哪些植物需要睡眠?

(生纷纷举手发言:合欢树、红三叶草、花生、睡莲……师随机板书)

四、深入课文,合作研读。

1、自读体会。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植物的睡眠,就把那个自然段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并谈原因。

(2)师:在夜晚,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周围的植物,就会发现它们奇妙的变化。

看--(出示合欢树变化的录像)

(3)引导学生读:它的叶子由__,在白天__,可一到__,那__好像__,全部合拢起来。

(4)师:让我们自由的去感受一下合欢树的奇妙变化吧。(自由读)

(5)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2、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花朵也要睡眠。不信,请读第4自然段。(生齐读第4自然段)

(1)理解“娇柔、酣睡”等词语。

(2)指导朗读,小组读,男女读。

2、师:各种各样的花,睡眠的姿态也各有不同。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1)指名说,并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2)指导朗读。

3 、师:植物的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他不仅是__,而且还是____呢?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学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植物也需要睡眠,并且还知道了合欢树等的变化,你能说说你周围的植物有哪些奇妙的景象吗?

2 、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补充讲解。

3、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晴朗的夜晚”、“娇柔艳丽的花朵”这样的词语,你能再找出一些吗?写在练习本上。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突出科学性和学生自学的主体性,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观察、小结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提高自立能力。

篇6: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理解每个小节的意思。2.培养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蒲公英、苍耳、豌豆的图片)同学们,秋天是植物成熟的季节,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吗?

2大家学了第3课就会知道答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3植物妈妈到底有什么办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二、识字指导。

1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文中“枫叶”、“苹果”和“银杏叶”里的注音,识记生字。3读准翘舌音“炸”“察”“识”,注意“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4识字。

(1)独体字比较识字。如:已—己,甲—田/由。(2)基本字加偏旁识字。如:纷—经,如—好。(3)换偏旁识字。如:娃—洼。5写字指导。

(1)重点示范独体字的写法。(通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确定笔画位置。)(2)示范三个女字旁的字的写法。(指名在黑板上写,然后进行笔画整理。)

三、初读课文。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辨,纠正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注意“为”“降”是多音字。)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交流:课文中讲到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2)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作上记号。4师生共同理出需要重点解答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生字生词,学习了课文第1、2节,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同学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植物还有什么其它的旅行方法。下节课我们接着讨论。

第2课时

一、复习提示。1认读生字。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告诉我蒲公英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二、朗读感悟。1学习第1节。

(1)读后思考:“孩子”指什么?(植物的种子。)(2)“长大”是指——(种子成熟。)

(3)什么是“四海为家”?(4)“旅行”又是指什么?

(5)最后一句是——(疑问句),要读出什么语气?齐读最后一句。2学习第2节。

(1)种子怎样才能离开妈妈,到处生长呢?植物妈妈可有办法了。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妈妈有什么好办法。自由读第2节,画出蒲公英妈妈的好办法。

①蒲公英的妈妈准备了什么? ②理解“降落伞”。A.降落伞是什么样子的?

B.课文里的降落伞指什么?(学生答,教师板画。)课文把毛绒绒的小花比作是降落伞,多有趣呀!

(2)蒲公英传播种子主要靠什么?(板书:降落伞、风)

(3)蒲公英本身有像降落伞一样的小花,再加上风一吹,有这两个条件,它就能传播种子了。它们到处飞,到处生长,这就是——(板书:四海为家),蒲公英妈妈真有办法。

3学习第3节。

(1)指名读,其他同学画出不懂的地方。(2)质疑,老师相机解疑。

①“铠甲”是什么样子的?小苍耳的铠甲又是指什么呢?

②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苍耳的样子。苍耳的壳上有刺,这就像是给苍耳穿上了一件——(带刺的铠甲)。

③苍耳要传播种子,还需要怎么做?(挂住动物的皮毛。)④理解“山洼”。

⑤苍耳娃娃的铠甲除了保护自己,还能传播种子。借助动物,苍耳也能四海为家,苍耳妈妈的办法真妙呀!

(3)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评议。②分组比赛计。③试背。4学习第4节。

(1)自学,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合作解决问题。(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①课文哪个词说明豌豆是高兴地离开妈妈的?用“”画出。它还可以换成哪个词?(蹦着跳着。可以换成“蹦蹦跳跳着”。)②选择你们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③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豌豆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吗?

(3)小结:豌豆经太阳一晒,豆荚就会炸开,它就能传播种子了。(4)指导朗读:男女比赛读。(5)试背。

5小结:大家看,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都不同,蒲公英本身有——(降落伞),它靠——(风)传播种子;苍耳——(带刺的铠甲),它靠——(动物的皮毛);豌豆有——(豆荚)会炸开的,它靠——(太阳晒)。它们有自身的条件和外界的条件,这样,孩子们就能告别妈妈,四海为家了。

6学习第5节。

(1)除了书中写到的三种传播方式,你还知道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尽量让学生说)

(2)植物妈妈的办法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要得到更多的知识应该怎么样?(仔细观察。)

(3)“那里”是指什么?“它”指什么?(大自然。知识。)(4)齐读第5节。

三、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知道了植物妈妈们传播种子的方法。小朋友们有没有觉得植物妈妈聪明又神奇呢?大自然里还有很多奥妙,等着大家去发现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7: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案

1、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课前准备

1、展示屏。

2、搜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此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习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学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1、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4、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29掌声

四、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五、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和谚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二、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分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1、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2、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3、学了课文,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29掌声

四、抄写词语

先读、记,再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交流搜集的名言,背诵积累

1、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呢?

2、组织学生交流。

3、让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名言或谚语。

六、实践活动

篇8: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篇9: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课题:

搭船的鸟。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了她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大自然的爱。

教学本课要抓住文中的三个问句来体现孩子的好奇与天真,充满童趣,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细心观察到的翠鸟的样子及捕鱼过程,感受翠鸟的可爱。

学前准备:

1、翠鸟的图片资料。(教师、学生)

2、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学前准备:

1、收集翠鸟的图片资料。(教师、学生)

2、自己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导入:同学们,鸟会搭船,奇不奇怪?今天我们来学习《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呢?(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注意“蓬、翠、嘴”的读音。

4、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搭、舱、漂、悄”。

5、辨字组词。

搭沙()

塔()纱()

悄()吞()

消()杏()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用时:10分钟)

1、搭船的是什么鸟?你喜欢吗?

2、从文中找出写鸟的句子读一读。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展示收集的翠鸟的照片,交流翠鸟的资料。

5、课文写了“我”和母亲乘船到乡下外祖母家途中,一只翠鸟搭船捕鱼的情景。

6、找出文中描写翠鸟的句子,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指导书写(用时:5分钟)

1、教学小结。

2、指导书写。

(1)“翠”字,上面不是“羽”字,下面“十”不能往上写得太长。

(2)看清字形,认真书写。

3、一字组多词。

搭()()()

沙()()()

吞()()()

教学反思:

生动的质疑导入,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文本。学生通过读文,能多种方法识字,让学生自己收集翠鸟的图片和资料,为学习课文增添了情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体会“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学习重点:

学习翠鸟外形的描写方法,学习翠鸟捕鱼的动作描写。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深入品味,理解课文(用时:20分钟)

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齐读第2自然段。

2、引导学生读好第3自然段的三个问句,体会“我”天真好奇的童心。

3、齐读第4自然段,把写翠鸟动作快的词作上记号。

4、把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画上线,读一读。

5、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

6、如果你看到一只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

7、从“冲、飞”和“一下子、没一会儿”体现了翠鸟的动作快,和作者好奇欢快的心理。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鸟;

()的羽毛;

()的翅膀;

()的长嘴。

二、交流拓展,深化情感(用时:15分钟)

1、你收集的翠鸟的资料中有关于翠鸟捕鱼的内容吗?

2、小作者那么喜欢翠鸟,你喜欢吗?画出你喜欢的翠鸟吧!

(1)交流翠鸟捕鱼的资料。

(2)画出喜爱的翠鸟。

三、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1、结合课文及生活实际,想想你还认识什么鸟,有什么特点?

2、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3、交流自己认识的其他鸟,并说说它们的特点。

篇10:小学三年级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感受小主人公在草地上玩耍的快乐以及对草地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达情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种子时的情形,能够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2、通过朗读课文,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儿过吗?展现在你眼前的草地是什么样的?

2、你们在草地上玩儿些什么呢?

3、你们见过“金色的草地”吗?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括号里的注音,读不流利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教师适时出示卡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玩耍、一本正经、谢廖沙、绒毛、假装、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

3、投影出示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同组抽读,指名读。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并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如:自编儿歌:“而”下加“女”耍耍耍,“扰”添一撇拢拢拢。

熟字加一部分:取+走趣。

(3)教师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识字习惯。

容易读错的字:“假”jiǎ、“朝”cháo

容易写错的字:“绒”的右边不要写成“戒”或“成”

区别形近字:钓―钩、要―耍、拢―扰、瓣―辨

(4)指导书写。

观察生字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说说哪些字是上下结构:耍、装、察、掌、些

说说哪些字是左右结构:劲、绒、朝、钓、拢、假

说说哪些字是左中右结构:瓣

说说哪些字是半包围结构:趣

教师着重提示。

耍:上面是“而”,不是“西”。

绒:右边不是“戒”。

钓:不要与“钩”混淆。

瓣:左边的“”最后一笔是“丿”,注意结构要紧凑。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6)巩固检查。

三、初读感悟

自读第一自然段。

1、文中的那片草地在哪里?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

学生思考、讨论后,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内容(第一自然段)。

2、谁了解蒲公英?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

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全株可入药。

1、采用问题式导入语,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课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识记生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自编生字儿歌。如:“衣”服长肥,装装装;“取”字会“走”真有“趣”。生动有趣,易于记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生字儿歌,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3、教师课前要搜集蒲公英的资料和图片。学习课文前,教师结合图片介绍蒲公英的知识,不但使学生增长了见识,而且使学生对文中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四、自读讨论

1、各自轻声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讨论填空题答案,如:(金色/可爱……)的草地。

3、设疑: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为什么作者称它为可爱的草地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五、精读解疑

1、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呢?自读第一自然段,体会。

(1)观看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

(2)引导想象:蒲公英盛开了,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到处都是金色的蒲公英,在阳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直刺你的眼。小鸟来了,蝴蝶也来了,空气中满是青草的香气和蒲公英柔软的绒毛。这时你最想做什么?指名交流。

2、朗读第二自然段。

(1)思考图中这两个孩子分别是谁,他们在做什么。轻声朗读课文后说一说。

(2)同学们觉得他们此刻的心情怎样?这部分课文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各自试读,互相交流。

(3)大家喜欢这片草地和蒲公英吗?请同学们对它们说一句话。其实这片草地并不总是金色的,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小呢!

3、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说说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什么。(知道了蒲公英颜色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小博士讲座:有关蒲公英颜色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学生上台讲述。

(3)“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说说作者是怎么解释这种变化的。

4、那一天,去钓鱼的“我”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我们大家都爱上了蒲公英,蒲公英仿佛是通人性的。文中的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同学们觉得这种说法恰当吗?联系上面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去体会。

六、汇报成果

1、分小组总结汇报学习成果,每小组可以任选一项进行汇报。题目如下:

(1)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围绕“有趣”展开):因为草地上长满了这么有趣的蒲公英,所以这片草地多么……

(2)课题汇报:蒲公英颜色变化的规律和原因的分析。

(3)草地怎么会变色?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4)画出同学们心目中的金色的草地,带上自己的画,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喜欢的草地。

2、拓展活动。

双休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草地,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这次郊游的心得。

七、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小结引申。

篇11: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懂得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别人的关怀与爱意。

【教学过程 】

一、质疑导入

课文为什么以“真情的回报”作为题目?

二、精读课文

1、指导朗读第7节、第1节

⑴自读第7节,思考:我的真情体现在哪里?

①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自由练读。

⑵导入 开头: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对送报纸这项工作如此兢兢业业呢?

①自读第1节,思考:我为什么不得不为家里挣钱?我是怎样得到这份工作的?

②解疑。

③朗读本节,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2、指导朗读2--6节。

⑴小组交流讨论:朗读这部分,找出我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并划下来。

⑵全班交流,逐一找出。

A渐渐地,我熟悉了每一位订户,他们对我都非常客气。

B送了8个月的报纸,我这条送报线路上的订户就从36家增加到59家。增加的订户大多是由原有的老订户推荐而来。

C这样,交了报费后,我总能得到一笔和送报费相当的小费。

D屋子中央,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①指名回答。

②自由读读这几处,看看订户们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订户们对我越来越好。)订户们为什么对我越来越好?(我对工作十分负责,对我的了解不断加深,发现我是个好人。)

⑶再读这部分,思考:订户们在圣诞节时为什么送我一辆自行车?

指名逐节读3、4、5节。

⑷指导读好第5节。

①自由读,划出体现自行车“新”的词。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⑸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大家又谈论了什么?

①同位互读,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

②指名读第6节。

③齐读最后一句:“你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后的送报人”。

三、通读全文

1、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小男孩和订户们的关系发展。

2、解开课题悬念:课题为什么叫“真情的回报”?

是指谁的真情换来谁的回报?

篇12: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一、认识“宽带网”, 明确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1.“宽带网”的内容与本组课文的内容相吻合

第四组课文的几篇文章——《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找骆驼》, 都是培养学生学习认真观察的品质;而“宽带网”也同时要求学生再看看有什么故事是一样的内容,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该组课文的理解, 也为延伸该单元的教学要求做出了回应。

2.“宽带网”的设置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个平台

新课标指出,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好读书, 读整本的书。很多时候,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有时候可能教师推荐的读物, 学生却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在同一个单元教学中, 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明白了该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能力延伸, 能够更加主动地去阅读同类型的文章, 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因为“宽带网”的设置不是每个单元都有。第四单元关于人物通过认真观察而表现出来的神奇表现, 学生肯定想看到更多的故事, 所以“宽带网”的设立, 就为学生开展更多的课外阅读做出了很好的指引。

二、利用“宽带网”, 让教师建立开放式的课堂

1. 促进教师要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宽带网”这一教学内容, 只有短短的几行, 教学用书中没有做出太详细的指引, 这就留给教师一个创作的空间。我们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 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应采取多种多样且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 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 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 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 演课本剧, 办手抄报, 编习作集等,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 形成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并且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如进行第五册“语文园地六宽带网”内容教学时, 我就利用学校电脑室, 让学生进行网上学习, 而且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到学校藏书室进行资料的搜集。因为需要搜集反映祖国风光的资料, 所以我结合本校的特点, 带学生到爱国教育基地宝墨园进行实地的资料搜集。

2. 促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宽带网”的评价体系中, 发展性评价占着非常大的分量。发展性评价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它有两个评价准则:一是学生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二是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要有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在进行“宽带网”的教学评价时, 需要的评价是多元的, 而多元评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除在传统教育中常用的师生评价, 教师需要采用的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家长和生评价等方式, 从不同角度和立场观察和评价学生的情况, 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第五册语文园地六的“宽带网”的评价时, 我先要求学生先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生生互动评价, 回家再让家长进行评价, 最后才是老师的最终评价。这几个步骤的安排,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己的成果自己最清楚, 所以他们是第一个修改者;同学的立场和自己一致, 观点与角度差不多, 但各人的水平有差异, 优等生修改一般同学的成果, 游刃有余, 而一般学生修改优生的成果, 也可以学习参考, 达到了相互促进的目的;家长出于对子女的责任与爱, 对孩子的作业成果也是细致至极;教师的最后评价就是公正、公平的定论。

三、利用“宽带网”, 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1. 利用“宽带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如果对事物没有兴趣, 他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学习动力, 就谈不上任何接受素质教育。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 即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而通过“宽带网”, 学生能与网络交互, 产生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环境中,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宽带网”的出现其实是十分符合提高学生兴趣这一要求的, 如在第五册语文园地四中的“宽带网”内容介绍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鲁班观察带齿的草叶, 发明了锯子;牛顿观察落地的苹果, 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等。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 让我们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 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在以上内容中提取几个小故事的提纲, 打开科技故事的神奇盒子,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好的开头。通过这个引子, 课后要求学生进行科学家发明小故事的搜集, 学生对于这项作业十分感兴趣。通过家长的辅助上网和到图书馆进行资料搜集, 他们知道了更多的科学家发明的小故事, 有爱迪生、诺贝尔, 甚至连诸葛亮的发明故事也让他们找了出来。看来, 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 我们会有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2. 利用“宽带网”, 让学生把文本读“厚”

通过“宽带网”, 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 能够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将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 能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拓宽了知识面。

“宽带网”的设置点, 是在语文园地的最后, 它不是每个单元都有设置, 而是根据该组的课文内容的要求进行的, 如第五册语文园地四的“宽带网”, 它是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更多的相关故事。它是我们在单元教学完成后让学生向外发展、向外深入研究的一个好的切入点, 这样我们可以让课堂开放, 教材开放, 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 补充课文知识, 延伸课堂, 获得更多信息, 使课文的内涵更加丰富, 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 课文就会是一个引子, 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 获得超过文本的信息量, 把课本读“厚”了。

摘要:新课标的实行顺应了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同时, 基于新课标要求, 教材的改变更是做到了与时俱进。新课程中的三年级上册语文, 增设了“宽带网”这一教学资源。在教学中, 我们先要明确其地位, 然后充分利用“宽带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文本读“厚”, 读“深”, 并以宽带网为切入点, 培养学生筛选和过滤信息的能力, 建立开放式的课堂, 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成果展示。

关键词:新课程,宽带网,学生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篇13:小学三年级语文《去年的树》教案

课件出示:鸟儿的日记。

(一)20xx年10月28日晴

给好朋友大树唱歌并告别。

(二)20xx年2月28日阴

给好朋友大树唱歌并告别。

师 导语激趣:同学们,看!这是鸟儿写的日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出示课题:去年的树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____。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

因为它____。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啊?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小鸟大树

“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树根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__树在哪儿,您知道吗?”“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__________”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激: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学生自读思考: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出示: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篇14: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1、认识本课“域、喷、炫、矩、躯、嚣、喉、咙,颌”9个生字,继续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约定俗成、兴风作浪、技不如人、点到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兴风作浪”和“点到为止”了解鳄鱼争斗时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约定俗成的规矩。

3、激起对动物的兴趣,感受动物学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域、喷、炫、矩、躯、嚣、喉、咙,颌”9个生字,继续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约定俗成、兴风作浪、技不如人、点到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写中懂得鳄鱼争斗的特点:“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鳄鱼的视频(2分钟预备铃声时),板书“鳄鱼”,学生交流有关鳄鱼的知识。

2、鳄鱼给你留下的是怎样的印象? 出示:( )的鳄鱼

3、鳄鱼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是让人心惊胆战的猎手,他们之间也经常会发生一些争斗。(补充完整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和动物学家一起去仔细观察——鳄鱼的争斗(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

自学要求;

①自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完成填空:动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鳄鱼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次观察两条鳄鱼的争斗时,他们又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这个结论也得以证实。

2、交流反馈

①读词语,正音:规矩 上下颌 嚣张 拍溅 喷吐

②交流填空。 板书:兴风作浪 点到为止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

兴风作浪”

1、“兴风作浪”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什么?在文中“兴风作浪”又是什么意思 呢?默读课文第2、3小节,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出示

入侵者一直游到它的面前,高高地跃出水面,落下后又拼命地拍溅和喷 吐湖水,还张开血盆大口不断发出吼叫声。  罗宾以自己的强大身躯掀起了比入侵者大得多的风浪,对手一看技不如 人,立即箭一般地迅速逃离。 ① 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入侵者和罗宾兴风作浪的样子写具体的,你能找到有关动词来说说看吗?(随机板书:跃出、拍溅、喷吐、张开、吼叫、掀起) 总结:看来,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② 关注动词,现在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鳄鱼兴风作浪时的气势读出来呢?

3、按照鳄鱼间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一回合的争斗罗宾胜了。入侵者一看—— 技不如人,立即——箭一般地迅速逃离。

① 理解词语“约定俗成”,通过查字典理解关键字“俗”,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约定俗成”的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技不如人”(兴风作浪的本领不如罗宾)

4、入侵者开始时气焰嚣张,而此刻却是迅速逃离,它的心理活动会有怎样的 变化呢?你能动动脑筋完成说话联系吗? 入侵者一直游到它的面前,高高地跃出水面,落下后又拼命地拍溅和喷 吐湖水,还张开血盆大口不断发出吼叫声。它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一看技不如人,它又想:______________。于是立即箭一般地迅速逃离。

5、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句子,感受鳄鱼争斗时的“兴风作浪”

“点到为止”

1、按理来说罗宾和入侵者的争斗最后应该是你死我活的结局,但它们之间却 还有一个规矩“点到为止”。再默读课文第三节,用曲线划出罗宾是如何在争斗时“点到为止”的。

2、交流出示 

罗宾不理会它,还是张开大嘴,但是并没有咬对方的喉咙,只是把它的 左腿置于自己尖利的上下牙之间。罗宾的嘴也不咬下去,仅仅是保持这种状态,并且持续了大约5分钟。这似乎在警告对方:“只要我的上下颌一合拢,你的腿立刻就断为两截。可是今天我不这样做。如果你下次再来,那就不客气了。”

① 自由读句子,你从哪些字词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争斗是“点到为止”的?(板书:没有咬喉咙,置于„„之间,不咬下去)

② 师生合作读句子,体会罗宾在争斗时的“点到为止”

③ 用警告的语气读读引号里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要用上“似乎”一词?

④ 展开想象:你觉得罗宾还可能会警告些什么?

3、罗宾完全可以置入侵者于死地,但它没有这样做,这就是“点到为止”。

合作朗读入侵者和罗宾争斗的回合。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动物学家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结论——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齐读)

2、拓展延伸:收集动物学家写的其他动物的奇闻轶事,在下一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鳄鱼的争斗

兴风作浪 点到为止

跃出 拍溅 不咬喉咙

喷吐 张开 置于......之间

篇15: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3、理解孩子们快乐的暑假生活,体会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4、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情境,感受夏日海滩的美丽景色及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情境,感受夏日海滩的美丽景色及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及音像资料。

教学法:

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出示有关夏日中海滩的情景照片,让学生欣赏。)

说说你眼中看到的夏日里海滩边的情景,感觉如何?如果你去过海边,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说说。

2、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名叫《夏日的海滩》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范读,看一看作者眼中夏日的海滩是怎样的情景?

2、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

3、画出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利用各种手段加以记忆。

4、汇报识字情况:(屏幕出示)

屈指可数 不屈不挠 宁死不屈 根深蒂固 临渴掘井

堆积如山 堆金积玉 固步自封 固执己见 造林造句

5、指导书写。

堆:左右结构左边“土字旁”,右边“隹”。区别“准、谁、推”。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义,体会情意。

1、指名读第一节,边读边想像,你知道了什么?

“初升”的太阳是什么样的?

“金黄”的海滩上都有些什么?

看到这么美丽的海滩,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这一小节。

在这么金黄的海滩上你会做些什么?

2、自读第二节,看小作者都做了些什么?

“掘……小河”“堆……城墙”“拾……贝壳”“造……房子、凉亭、假山”

孩子们都捡到了什么样的贝壳?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想象一下孩子们建造的凉亭、房子、假山都是什么样子的?

假如你就是在沙滩上玩耍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样?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小节。此时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第三节,读出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4、总结全诗,有感情地朗读。

孩子们为什么快乐呢?请你结合诗歌的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5、表达训练:

在海滩玩耍的过程中,你还在那些活动中感受到了快乐,说一说。

篇16:小学语文三年级《植物的睡眠》教案

一、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问题分析

(一)写作教学模式落后

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写作的教学有明确的固定,写作形式不应该被局限,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是能够打动作者的东西。这就说明在语文写作中,应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真实见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但是在作文教学当中,部分老师会利用字数和文章结构来限制学生的写作,让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规范来进行写作,很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写作才华无法体现。

(二)写作教学思想有待提高

教师自身的写作教学思想,对于学生的写作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一些老师出于为学生好的思想,把自己的习作想法传递给了学生,希望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想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来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可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教师对三年级的学生期待太高, 他们期待学生可以通过短期的学习就可以写出规范的文章,写出和范文一样优秀的文章,写作成绩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这样的写作教学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写作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降低。

(三)学生语言积累不足

受学生年龄的限制,学生掌握的词汇很有限,而且学生的阅读量很小,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对于事物的认识程度很低。在写作的学习中,学生常常感到没有东西去写,没有办法独立的完成写作。 学生的语言积累量不够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要想在三年级起步阶段解决学生的写作心理与实际问题,就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积累。

二、三年级起步作文难点突破方法

(一)丰富教学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

三年级阶段是学生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写作学习对于学生还存在不少困难。让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而不是抵触, 是作文起步教学的重点,如果学生不愿意或者厌恶写作,那么学生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学习。在写作教学的初级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兴趣,可以将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写作实践结合起来,遵循兴趣教学的原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教学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再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开放性的写作环境可以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固定题目的限制,老师可以用多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观察,先让学生在心理上有表达的欲望,再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由于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很受学生欢迎。“我手写我心”是写作的追求,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也是一样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然后通过作文的形式表达出他们的感受。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两人三足”的比赛,通过比赛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合作的意义所在。通过两个人的积极配合,克服困难最终到达终点,学生一定是充满喜悦的。活动结束以后,可以安排写作练习,让学生描述活动内容,可以突出描述让其印象深刻的情景。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合作的力量。由于写的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而且也是学生想写的东西,因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通过这种方式培训学生的写作,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注意巩固基础, 重视写作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写作时,就像一个学走路的孩子,如果没有人在旁边进行有效的指导,他们总是会到处“乱爬”,没有目标也没有得到帮助,所以他们始终是迷茫的状态,在这种状态来进行作文的起步对学生很不利。在作文的起步阶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还要帮助学生打下一个好的写作基础。这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好技巧,形成好的写作习惯。

1.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是学生写作起步的关键,学生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学生才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例如:在三年级写作练习中有一个题目是要学生描写景物和动物,这个题目的要求很明显要让学生观察景物和动物才能更好地构建作文。可是这个观察不是没有顺序的,老师要知道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观察,先观察景物的背景,再观察动物,这样可以在学生心里形成一幅画,在写作的时候描述也更细致。

2. 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除了要通过观察获取写作材料, 还要进行适当的想象。想象力也是作文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习作训练中,有一个题为“我的自画像”的作文练习。在这个练习中如果只是生硬地刻画自己的外貌特征,对于读者来说比较平淡。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丰富写作内容。

上一篇:你的初衷,我懂小学作文下一篇:钢结构网上辅导材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