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季”

2024-04-28

“史上最难就业季”(共8篇)

篇1:“史上最难就业季”

“史上最难就业季”

5月6日,重庆举办首届“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女大学生专场双选会”,现场80家企业提供三千多个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高校女毕业生就业渠道。

“要找一家理想的单位不容易。”江苏科技大学应届生沈某说,离校日期一天天临近,工作还没有落实,心里有点急。在网上,她投出的20多份简历有一半石沉大海。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应届毕业生李启明是在求职大军中“背水一战”的一员:“从去年9月找到现在也没确定下家,5月已经是就业周期的尾声了,像样的企业都已招聘完毕,连补招都结束了,国家公务员(微博)、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也几乎尘埃落定,还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只能寻找最后的机会。”

步入5月,2012-2013高校毕业生求职周期已逐渐走向尾声,但《经济参考报》记者多方调研发现,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经济增长放缓限制,加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毕业生就业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对部分应届生而言,如何顺利度过这“最难就业季”仍然是个难题。“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

教育部(微博)此前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刷新纪录。

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又逢宏观经济低于预期增长和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

矛盾之下,今年的应届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记者近日在苏南人力资源市场举行的综合招聘会上发现,前来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纷纷感叹“压力山大”。

苏南人力资源市场招聘部负责人分析认为,今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达到53.2万人,总量有所增加,而今年企业对应届生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更加剧了他们求职的难度“本来毕业生在整个招聘市场上就不是被需求的大头,而今年进高校招聘的企业数量是下降的,对应届毕业生需求也随之下降。”

上海地区的应届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据上海市教委统计,截至5月10日,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比2012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本科生的签约率比2012年同期分别下降约2%和4%。在毕业生中,本科生、特别是市属高校的本科生就业不理想的情况比较突出。

除了屡次碰壁的求职者,还将有一部分原本满怀希望的大学毕业生“梦碎在5月”。据介绍,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招生一般实行差额复试制度,复试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一般为1.2:1,5月研究生录取结果公布后,将有近20%的考研(微博)复试生落榜。此外,一些事业单位、知名企业、地方公务员等也将在5月实习期满后“刷掉一部分人”,它们的实习录取比一般为2:1,甚至3:1,竞争激烈。

矛盾

应届生就业面临三重压力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是由于面临着经济放缓、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三重压力。

一方面,在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当前国内外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下降,用人单位“不招人、少招人”的趋势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不少困难。

而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逐年增多,且这种情形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2009年就已突破了600万人大关,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而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提高到40%。不仅如此,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长期存在,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也还有差距。

苏南人力资源市场举行的综合招聘会上,今年读研二的江苏大学研究生朱程程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自己研究生学的是经管类的文科专业,但文科专业似乎不太好就业,为了找一个薪水较高的工作,他不得已拿出了自己本科时的理工科土木类专业来应聘,而他的理想工作是找到一个土木和经管两个专业相结合的岗位。

资料显示,目前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桂桢说,高校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还有差距。工科、理科学生供不应求,而文科、长线专业学生的就业却比较困难。上海市教委学生处处长汪歙萍也介绍称,在总数为17.8万的2013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中,约10万人希望在上海就业,其中有5万名毕业生已经签署协议。而统计显示,用人单位在上海的岗位需求数超过15万个。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期望值的不匹配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签约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毕业生自主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正越来越明显。兰州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苏程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90后”已经成为就业舞台主角,他们的就业观与“70后”“80后”相比有明显变化,更看重性价比高的工作,关注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倾向选择有较舒适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工作,不愿选择没节假日、经常加班、四处奔波的工作。

这一点在兰州交大本科毕业生到工程施工企业就业的人数变化上体现出来:兰州交大近两年毕业生到工程施工企业就业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23%减至2012年的13%。今年的比例预计会更低,大约仅有10%。

“70后”“80后”毕业生就业时,还愿意为了施工企业的“铁饭碗”暂时忍受艰苦的野外工作条件,但“90后”毕业生求职时对工作环境和晋升机会要求更高。“类似施工企业的一些单位远离城市,工作流动性大,上升通道相对较窄,不受‘90后’毕业生青睐。”苏程说,一些工程施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反馈显示,五六年前,企业人才的流失率仅为5%左右,但在去年达到了15%。

措施

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

应对“史上最难就业季”,专家认为,政府、用人单位、高校都该有所作为,通过一些针对性措施,促进就业公平。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一部分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政策扶持。最主要的措施包括完善相关的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开展一些专项的招聘活动,组织用人单位到高校开展专项招聘活动,提供有效的就业需求信息,使高校毕业生获得比较充足的就业信息。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已经为促进应届生就业推出了优惠政策。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处长黄建荣介绍,为有效放大小微企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江苏省已经正式出台关于落实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扶持政策,明确对小微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予培训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与此同时,专家建议,高等院校也该为待业毕业生提供更多支持,在档案保管、生存支持、就业资源共享等方面给予方便,并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从容奔赴毕业季。

此外,就业压力之下,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至关重要。专家建议,各方应在摒弃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消除暗箱操作等方面做出努力。

教育部办公厅此前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五条专门提到要严禁就业歧视,提出了包括“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在内的“三个严禁”,“切实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而北京,广州等地规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命题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面试必须全程录像,保证面试的公开公平。记者李唐宁刘巍巍仇逸张文静郑天阳方问禹黄浩苑北京江苏上海甘肃天津广州报道

篇2:“史上最难就业季”

699万!这是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这个夏天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大大小小的招聘会现场,有不少2013届的应届毕业生,对于2013年的求职状况,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感觉今年工作特别难找!而一份来自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该机构从2012年12月12日开始到2013年1月11日结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因此,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史上最难就业季”有多难?

1、毕业人数

2013年高校毕业生699万,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的699万名大学毕业生数量不仅让形势更加严峻,也让“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求职季奔波的无奈感叹。

2、签约率

根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被调查的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本科生不足四成 硕士生不足三成,有实习或工作经历者签约率较高。

3、薪酬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企业提供的薪酬平均涨幅约为5%-10%,大专学历起薪在2200-3000元之间;本科学历起薪在2800-4000元之间;研究生以上学历起薪在5000-10000元之间。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被一提再提,而且似乎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那就业难的原因到底在哪里?从这些原因背后我们要做哪些反思?

1、宏观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好,既与经济形势有关,也与大学生总量增加有关,更与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劳动者吸纳能力不足密不可分。自从2008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减少对就业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不断增加的大学生总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大学招生规模从108万增至599万,再到2013年的高峰699万,年均增长为18.7%。但同期的报考大学适龄人数从1999年低谷的1940万增至2008年高峰的2730万,年均增长只有

3.6%,“扩招的速度远远快于适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数量过多的局面。还有一部分宏观上的影响就是现在的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劳动者的需求过剩,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差不多达到饱和状态,而一些体力劳动者需求则是供不应。

2、大学生

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1)多数求职者对于自己求职方向并不明确,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走上社会能干什么呢?(2)大学生自己本身的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社会环境的要求;

(3)还有些大学生对求职的期望过高,很多企业的薪酬待遇达不到自身的要求而放弃很多机会。

3、企业

企业用人现在流行“快餐文化”:宁愿去挖人 也不愿用应届生。因为对于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企业用两三年的时间去培养了自己需要的人才之后,很多人会选择跳槽,这对企业有很大的损失和伤害,所以就有很多企业不愿意去招聘应届毕业生。还有就是现在经济的不景气,而用人成本的上涨,对用人的要求原则基本上就是少而精,让很多企业找不到能力强的合适人才。

4、对接

专业对接性差也是主要原因。大学生的供给不太符合市场需要,目前大学专业的设置跟市场需求对不上。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道又有哪些?

面对这699万,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大学生如何实现逆市突围?面对这些问题,政策上、大学生本身、学校、社会又需要做哪些努力?

1、政策

当前,2013年高校毕业生正处于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教育部近日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反对就业歧视,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通知》还要求,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和岗位数量进一步增长。要努力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的新渠道。各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举办优质高效的招聘

活动。对尚未就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各地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场招聘活动。要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充分运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及就业网、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手段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切实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还有通过举办培训,发放小额贷款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来增加大学生的毕业出路。国家要掌控好经济的发展,保持经济的高速平稳发展。

2、大学生

如何破解就业难?我认为,首先,大学生要先好好学习,在学校里掌握好过硬的专业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后,大学生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就业观念,能够更加放开眼界、迈开脚步,到更大的地域范围、行业范围和单位性质范围放飞梦想。最后,要学会有一定的忠诚度,不要随意跳槽,变动工作。

3、学校

首先,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再者,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4、社会

篇3:是谁助推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形成

一是大学教育向学生们灌输的是精英观念。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不少大学生依然抱有“学而优则仕”的优越感,认为读大学就理所应当有个好工作,有高工资,留在沿海发达地区及大城市,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于求职的期望值太高,人为地提高了就业的门槛,加大了求职的难度。

二是资源错配的影响,一直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中国的经济从计划到市场的时间很短,中国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有时候很难到位,势必造成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畸形的经济结构片面地促使劳动力流向重型和劳动密集产业,却忽视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建立,造成了知识产业的滞后和发展,使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不甘心到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

三是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报忧的多,报喜的少,对学生择业进行引导的少,流于表层的多,深入分析的少。由于媒体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难,使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错误认识,造成对人才的盲目高消费和缺少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初期培训的意识与责任。

篇4:“史上最难就业季”

据悉,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桂林生源毕业生突破2.4万人,驻桂林11所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6万人,创历史新高,且近年来,桂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走在广西的前列,因此在该市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具有较强的典型示范意义。桂林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自2012年7月挂牌成立以来,共帮助14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驻桂林高校初次就业率由2013年3月统计的三成提升至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六成,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一个月里,就业率再次提升了10多个百分点,超过八成。

整合,19项服务“一站式”搞定

设在桂林市人才市场三楼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整洁宽敞、明亮温馨,分为接待咨询区、事务办理区和自助服务区三个功能区。在这里,每天都能遇见不同类型的高校毕业生,他们虽然经历不同,但“省时、省事、省力、贴心”是每一位体验过“一站式”服务大厅服务的毕业生们共同的感受。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过程链条,需要有良好的就业观念、明晰的就业思路、专业的就业指导、适应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尽可能多的就业渠道、及时有效的岗位信息、实用的求职技巧、无后顾之忧的人事代理服务等,而毕业生要想在一处得到这些,几乎不可能。为方便毕业生就业,桂林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在服务内容上创新整合毕业生就业所涉业务,从局内到局外,体现“一站式”理念。首先在桂林市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原有的涉及毕业生就业的毕业生报到、改派、档案接收、户口转接、求职登记、转正定级、职称评定等7个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创新思路,整合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内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二层机构的业务,提炼出就业见习、见习基地、基层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创业培训、就业失业登记、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指导、权益维护、贷款贴息、社会保险咨询等12个服务项目,并将这些服务项目集中到“一站式”服务大厅内,实现局内服务的集中和优化。

同时,桂林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在局内19项服务项目整合的基础上,还向局外拓展,将涉及毕业生的服务拓展到市内相关职能部门,如组织部、教育局、共青团市委、工商局、金融部门等,通过多部门联动的形式,邀请这些部门大学生村官项目、农村特岗教师项目、西部志愿者项目、小额担保贷款、微型企业扶持等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服务进入“一站式”服务大厅。

服务项目的整合,避免了高校毕业生“一事多次跑”或“一事多处跑”,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服务平台。目前在一家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李恒回想起自己找工作时的艰辛,最大的感受就是“一路奔波”。他说:“没找到工作时,要经常奔走于各大招聘会;找到工作了,又要去落实档案、户口;托管了档案,又要忙着报考各类考试。一路下来,跑了不下3个部门,由于对各部门办公场所和办事流程不熟悉,还常常跑错地方。现在好了,只要事先电话咨询办事流程、所需材料,跑一趟就能把事办完。”

延伸,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并无先例可循,所有的探索实践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站式”服务大厅的项目集中了,地点确定了,但让人不解的是,前来办理业务的毕业生并不多。经调研,桂林的很多高校建有两个校区,而毕业生们所在的校区一般距离市区较远。他们只在要参加招聘会时才会到市区。为此,桂林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打破以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毕业生离校后工作”的思路,将服务前移至毕业生离校前,为就业工作赢得更充分、更黄金的时间,也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优势。2013年4月,桂林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站挂牌成立,随后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包括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等在内的11所驻桂林高校相继成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校园工作站。

“一站式”服务大厅校园工作站的设立,目的在于将“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服务项目挪入校园工作站,在工作站完成基础性工作,同时,在各工作站投资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宣传栏,把就业创业服务从市场前移到校园,从城区前移到郊区,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让毕业生就业更贴心,更省时省力,更便捷高效。

桂林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站站长黄少波说:“工作站在高校挂牌,建立了一种沟通协调机制,是服务工作的一种新尝试。”

不少毕业生表示,“一站式”服务大厅校园工作站让毕业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了解到服务大厅的相关服务项目。“以前见习要外出办理手续,现在在校园里就可办妥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毕业生马冉冉高兴地说。

此外,桂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还联合市内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职能的相关部门和高校,把“一站式”服务大厅搬到了双选会现场,给更多的毕业生带去就业指导、求职登记、就业失业登记、社保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并在会场设立“一站式”自助服务区,让毕业生通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化设备,自助体验“一站式”服务。在双选会上的“一站式”自助服务区体验了网上求职的广西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小李说:“双选会上‘一站式’服务大厅提供的项目中,既有企业职位咨询,又有专家就业指导,还有网上求职自助服务,服务更集中、更专业化和一体化,让我们求职更方便、更快捷。”

联动,让各项政策落地生根

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主要职能部门有高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部门有工商局、市委组织部、团市委、教育局、财政局、税务局、金融部门等。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但从实际效果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分散,各职能部门各行其是,沟通不顺畅,优势不整合,供需不对称,形不成合力,导致效率不高,各类政策不能落地,资金扶持执行困难。对此,“一站式”服务大厅首先在服务项目上进行了突破,通过各类活动载体,让各职能部门实现横向联动,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

与高校联动,共同推进就业。“一站式”服务大厅通过邀请驻桂林11所高校、桂林市工商局、桂林市财政局等毕业生就业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参加“政、校对接会”的形式,一方面向高校讲解政府的扶持政策,演示各部门联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要性,推介“一站式”服务大厅开展的各类促就业活动;另一方面,与各与会高校展开讨论,收集各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需要政府提供哪些支持、缺乏哪些资源、有哪些困难及对“一站式”服务大厅工作的建议等信息。通过对接会,高校由原来被动地接受服务,变成主动要求服务,实现了政府与学校的直接对话。

同时,“一站式”服务大厅通过在各高校设立工作站和向区内、区外高校发函的方式,收集本地生源就业和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建立了本地生源就业和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数据库,对毕业生实现有效跟踪服务,履职尽责,发挥优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效地承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彻底解决毕业生一离校就流失的问题。截至2013年6月,“一站式”服务大厅共收集了6614名毕业生的信息,基本实现了桂林生源和桂林市内高校毕业生的全覆盖。

与职能部门联动,共同服务就业。“一站式”服务大厅首创与市委组织部、工商局、税务局、金融部门等联动,邀请各职能部门进入大型毕业生双选会现场,当场为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微型企业注册资金补贴、“基层四项目”(即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咨询,并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体验等。

桂林医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高东对“一站式”服务给出了“主动有为、优势带动、务实有效”的评价。他说,“一站式”服务搭建的平台,让国家的各项政策穿过高校的围墙,真正进入了校园,落到学生们的身上,为高校带来了就业工作的便利,解决了长期以来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困难。

创新,打出促进就业“组合拳”

“现在的农村还是道路泥泞、牛粪猪粪随处可见吗?”“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是何模样?”“面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群众,应怎样开展工作?”关于基层、农村、农民的这一大堆疑问,来自驻桂林11所高校的毕业生们在临桂县中庸乡合峰村参加“桂林市2013年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体验日”活动时得到了解答。活动中,毕业生们通过实地参观和考察,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了解基层工作的环境、氛围、条件、工作难度等。此外,活动还安排了服务“基层四项目”代表谈体会、传经验,安排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市委和市教育局负责人就基层项目的相关政策回答了毕业生的提问。参加活动的毕业生纷纷表示,愿意投身基层服务工作,用自己的青春和热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服务基层体验日”是桂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为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创新举措,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属首创。据桂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安平介绍,作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的首个试点,桂林市抓住了“三条主线”(即就业指导、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联动“四大主体”(即政府、高校、企业、学生),打出了一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组合拳”,搭建起“沟通无障碍、对接零距离、服务全方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平台,多项工作开创全区甚至全国的先河。

除“服务基层体验日”活动外,“一站式”服务大厅还创新开发了“企业职场体验”“求职体验”“就业服务体验”“军营体验”等活动,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从而顺利实现就业。2013年4月27日,广西首档电视招聘节目“职在必得”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举办。活动通过“讲授+体验”、“点评+指导”的形式,让毕业生亲身体验企业面试,挑战高质量的就业机会,通过毕业生和企业的直接对话,立体阐释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要求、职业素养等,增进了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了解。

创业是最积极的就业形式。作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试点,桂林市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方面也做了很多亮点工作。2013年6月,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市工商局、商贸局、工信委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团体联合举办了以“创业·创意·创造”为主题的“赢在桂林”——首届桂林市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对创业项目进行评选和推荐,来自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医学院的3个项目在现场与企业签订了投资意向书。代表创意团队发言的曾一表示,这次比赛的经历将是自己创业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比赛,他锻炼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团队而言,他们缺乏对市场和政策的了解,缺乏对项目长远的考虑,这些都是通过评委们的点评后才发现的问题。他们非常感谢大赛组委会为有志创业的青年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还为毕业生提供从项目开发到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目前已为27个创业项目设立了“创业‘一条龙’服务卡”,定期和不定期地了解这些创业项目所遇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困难。

篇5:“史上最难就业季”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11级2班

X X X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史上最难就业季”

【摘要】:转眼进入2013年高校毕业和就业的季节,受经济大环境、企业的岗位需求量下降影响,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在广东,今年70万高校毕业生选择在这就业,占全国高校毕业生近10%。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47.61%,5月初才突破50%,截至5月底仅为63.96%,而5月初北京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史上最难就业季”横扫全国,就业焦虑亦困扰了一部分学生。

【正文】: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难有出息,但成天面对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情也会让人焦头烂额。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中等焦虑的情况下,人的学习、工作表现最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需要有压力,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付出才能长本事。因此,毕业生对于“史上最难就业季”应理性看待。

首先,从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由2008年的108万人,以远远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每年扩招人数递增25%以上,到今年,正面临毕业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达到惊人的699万人,这是建国64年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一方面,高校扩招使高

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文化权利的下移,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融合;而另一方面,来自用人单位一方的数字显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大概15%,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同一个亟待爆发的隐性炸药,始终根植于文化教育迅速繁荣的大背景中。

确实,高校扩招之后,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学风浮躁、教学质量下降和毕业生就业率“注水”等问题越演越烈,使很多毕业生刚踏出校门,存在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和找工作目标茫然等现象,加之面对各大主流媒体对当前就业情势严峻的宣传炒作,许多在校大学生不禁望之唏嘘,纷纷发出感叹:“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尤其是如今的“90”后,面对媒体众多纷乱繁杂的社会信息,就业观念已然与“70”“80”后们有了较大转变,不愿从事繁忙奔波的工作,而更注重能够提供较好工作环境与晋升空间的职位,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大吐苦水:“求职的人越来越多,但合适的很少,我们招人也很难。”

其次,其实“就业难”是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持续性问题,面对毕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两难”局面,笔者期望媒体和舆论能加以正确引导,少些对于“就业难”问题过度悲观的解读和炒作,转而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规范就业指导等积极方面入手,将“史上最难就业季”现象分流指向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多种人才培养、专业就业指导和爱岗敬业精神宣扬等正面积极的方向加以舆论引导,唯有引导当代年轻人正确的奋斗观和就业观,才能使“最难就业季”问题有缓解之希望。

最后,应对就业焦虑大学生应该:

1、回避、清除应激源。一线城市工作难找,不妨试试二、三线城市;国企工作难找,就找外企、私企,或者自己创业。

2、调整认知。毕业生可降低期望值,要明白到现在各单位的需求已经不像若干年前那么大。当能找到的工作待遇不如预期,就要有“钱多钱少都是种锻炼”的心态,就能降低压力感。

3、增加可控性与可预测性。毕业生可主动了解各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各岗位需要人数及地区分布等,知道到什么地区去更有可能找到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进行时间规划。以本科四年为例,第二年结束后应开始定位适合自己的岗位,第三年找实习,第四年就业。

篇6:“史上最难就业季”

又到毕业求职高峰期,今年有近700万高校毕业生将走出校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也创造了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季”。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中国将有699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19万。与此同时,招聘岗位却大幅减少,苛刻的学历、年龄、户籍等“中国式”就业歧视再次引发热议。

已经33岁的博士毕业生朱文在这场就业博弈中无可奈何地做了“博士后”。与许多奋力读研的“打拼族”不同,她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全国数一数二大学的新闻专业。2003年本科毕业的朱文正赶上第一批扩招生大学毕业,严峻的就业压力让她选择读研。2006年朱文硕士毕业时,由于没有过硬的实习经历,26岁的年纪离新闻单位要求能“跑”的年龄又大了些,于是她到了一个科研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日复一日的行政杂事让她觉得离自己的科研梦很远,于是2009年她选择了脱产攻读自己工作所在学科的博士。

虽然从文科到理科换专业非常不易,然而,等到四年博士毕业,科研机构所需的“海外高水平大学留学经历”、“访问学者头衔”让她垂头丧气,没有一所国内知名高校愿意接受一个半路出家的本土博士,从文到理成了她求职的最大障碍。而她之前熟悉的宣传岗位已经不理会她的简历了,“年龄大、学历高”是拒绝她的主要原因。最后虽然在一所国内知名高校里找到了一份“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可以“候”上两年,但她现在已在担忧两年后的出路。

朱文不是近700万毕业生中最糟糕的`一个,或者用她的话说,是她对现实不切实际的幻想让自己一次又一次陷入找工作的焦虑。但像她这样经历了本科扩招就业难、挤上考研大军、研究生毕业不如本科生、再去读博、只能“博士后”的情况,在中国高等教育扩招后的近十年里年年上演。

朱文庆幸自己硕士毕业工作时解决了户口问题,所以在北京还有得选择。北京新近出台的一项非北京生源的落户政策规定,今年北京市属各用人单位引进落户的应届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毕业当年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这令很多毕业生“留京梦”破碎。

更多非名校大学毕业生则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性别、相貌、身高、血型、星座、心理问卷、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考试,成为很多毕业生就业路上的“拦路虎”,虽然官方出台各种反就业歧视政策,但在现实中能用此维护自己权益的少之又少。“毕业即失业”是很多不知名高校独立学院学生的现状。

事实上,很多毕业生已经不局限于“北上广”等大城市,也不拘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铁饭碗”,但连“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入伍”都不是新闻的时代,大学生的求职之难已非前代可比。

其实,求职条件苛刻的根源还是“僧多粥少”。教育部网站21日再次贴出通知,要求全力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除惯常的“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就业服务”外,“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成为引人注目之处。

篇7:“史上最难就业季”

自2016年8月1日Common Application提前提前开放申请之后,(2017申请季正式来临——CommonApp今日开放

细数个中变化)也就意味着2017年申请季的到来!对于2016申请季的总结大家可以参阅“推荐阅读”。对于新来到的申请季你的期待是怎么样?

点课台君并非在此给大家泼冷水,据说最严申请和最难录取季已经悄然而至。为什么这样大放厥词?相信你看了点课台君为大家整理的2016中国大陆美本申请季真相报告就会后知后觉了~

真相1:申请系统大改革

2016年和2017年申请,是美本申请华丽的分割年。不仅SAT迎来10年来一次的改革,美国大学也推出了新的申请系统CAAS,连加州大学申请系统也把亘古不变的申请文书题目换掉了。

Common申请系统悄悄增加了很多新的细节(如Facebook和Twitter链接),大学面试的内容和方法也做了诸多调整。可以预测的是,校方们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奇招数,以更科学的遴选方式去筛查数量激增的申请人,以更全面且深入细节的证据搜集方式去评价学生,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关注这些新增变化,及时向校方展示我们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真相2:“保底校” 不再安全可靠

今年三所著名的常青藤备胎校UIUC(伊利诺伊香槟分校),UCI(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UCD(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录取率还算不负众望,而以“容易进”闻名的加州其它学校,如圣地亚哥分校却提升了录取难度。圣巴巴拉分校录取的学生群体也让人摸不清头脑,很难说明原因。很多人认为是这些院校的财政政策和管理者出现了变化,对国际生的录取口味产生了影响。

而对今明两年要申请的同学来说,多申请学校是唯一最保险的破解方法。往年推荐冲击名校学生的申请数量为8-12所,今年强烈推荐同学们申请至少15所大学,并且增多保底学校。

真相3:三类学生具有明显录取优势

具有海外学习背景(在美国等英语系国家读书超过两年),优异的AP考试成绩或标准化国际课程IB/A-Level的权威认证,国内顶尖高中的就读背景(如北京四中、南京外国语),如果学生具有这三类背景,在申请中要比其他背景的同学具有明显优势。举个例子,北京十一学校国际班的学生,在申请

UCSD,就有很大的优势。在今年UCSD拒绝一片高分同学的情况下,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反而以较低的分数获得该校的录取。在往年,一些偏远地区(如新疆)的学生具有录取优势,但是今年这种优势已经消失。当然,也不是说三种背景的学生都有优势。比方说,在美高读书的同学,甚至连完整的学习SAT的时间段的都没有;IB和

A-Level课程难度很大,想有好的GPA较为困难;而国内顶尖高中的学生也会因为竞争者太多,成了陪太子读书的炮灰。

因此,就读普通高中的同学,需要从多角度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学术含量的科技论文,参加有含金量的学术竞赛(如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的奖状,或者参加有专业针对性的参加几科AP考试并取得满分。

真相4:SAT分数段1900-2100所去学校档次大致相当

SAT满分档(阅读700+)的学生,也难以保证进入常青藤类大学。又因为美国前三十五位大学的录取总人数相对少,放不下那么多高分(前35位大学的录取总人数占前50大学总人数的15%左右),导致SAT成绩在1900-2000之间的同学几乎不太可能被35位以前的大学录取。甚至有不少

SAT分数2100的同学,最后去了前五十大学。

大环境很悲观,可幸运儿还是不少的:依然有不少分数较低的同学能够被美国名校录取,例如UCLA和NYU的最低录取分数是SAT阅读分数600+(总分2050左右)。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同学在高分党里脱颖而出呢?答案在下一个真相里!

真相5:EA和ED录取结果明显好于RD

早申(EA)作为一种招生策略,对学校来说,不仅仅可以大幅地减少入学率(Yield

Rate)上的不确定性(因为早申被录取的学生必须放弃其他学校的申请),要知道早申可是同学们表达对女神校爱意的最直接方式。

ED存在对于中国的申请者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很多中国申请者所亲睐的名校录取国际学生的名额都是有限的,但随着近年中国学生申请人数的增加,名额并没有相应增加,直接造成中国学生的申请难度剧增。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能够通过还没那么拥挤的ED拿到录取,无疑是中国学生的一个绝好机会。

对于大U来说,ED阶段会录取将近三分之一的名额,这意味着,常规申请阶段的竞争将是非常激烈的。相对来说,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大学和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本来留给中国学生的名额就少地可怜,如果错过了ED这一轮,通过RD来获得录取的概率会变得很小。

真相6:入学率上升,2017年录取人数将会趋于保守 2016年宾州立录取出现危机,据以往60%的新生入学率,假如当年该校录取1000名学生,将会有600名学生报到,但今年实际报到人数达到

700人,这些100名多余的学生,面临没有校舍,老师紧缺,课堂拥挤等困境。不仅宾州立今年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它美国大学也有类似情况发生。借于

2016年的经验,一些美国大学在2017年录取时,估计会调整报到比例,这句话的意思是,2017年录取的学生会相对于以往有所保守,这就意味着录取更加不易,等待录取更是不易,因为越来越多的申请学生都对所申请的学校把握的更准,一旦抓住根稻草,就不会轻易松手了。

以上便是点课台君为大家带来的关于2017申请的6大真相,俨然已经可以看到2017申请季将是最难的申请季已经到了!更多关于2017申请季最新资讯,请持续关注点课台留学!

推荐阅读:

没有更便宜只有最便宜 2016全球留学费用最低9大目的国

留学申请成绩单需要认证怎么办?点课台图文详解WES认证流程

【中国教育部认证】德国留学院校百科 315所中国承认的德国大学清单

(本文内容转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点课台进行修改或删除。)

2017留学申请文书怎么写?

文书这样写才能击中招生官G点 附布朗大学文书范例

2017美国留学住宿全攻略

宿舍租房?超详细的差异对比选房更简单

日本留学不在空虚寂寞冷

连日本人也爱的死去活来的10部中国电视剧

818澳洲八大背后的故事

澳洲8大名校还有这些故事?

英美两国住宿方式大比拼

英美住宿方式那个才是你的菜? 2017留学专业选择

篇8:“史上最难就业季”

求职难:

“好工作”实在难觅

身着黑色套装, 手持个人简历, 脚踩中跟皮鞋, 寻寻觅觅挤进人群, 排队, 面试, 被告知回去等通知, 再寻寻觅觅, 再面试, 再被拒绝……很多毕业生都有着和钟巧类似的遭遇, 这位原本对就业充满信心的本科泰语专业毕业生一次次遭到打击, 现在的她喜欢说自己“凄凄惨惨戚戚”。

5个月前, 钟巧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负责电话销售保险, 但只做了一个多月就辞职了。后来, 钟巧想出国, 想进外企、国企、跨国公司, 但现在, 她觉得这些美好的愿望“离现实好遥远”, 慢慢地, 她稍微放低了要求, “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的工作, 民营、私企都可以, 薪水至少有3000元, 五险一金齐全, 还要有发展空间。”钟巧也不断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坚定立场, 一定要找到最满意最合适的工作之后再跳槽, 不然又会成为下一个跳蚤了。”说完, 转身融入茫茫的“求职大军”中。

眼看就要毕业, 求职大事仍未解决, 云南民族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小刘也很焦虑。“但是, 总希望找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 我室友签约的工作月薪3500元, 我各方面能力也不比他差, 总之也要找个差不多的, 薪水不能太低, 工作不能太累。”小刘将自己的求职目标定在大型国企或者知名外企, 招聘会上看到一些民营企业, 小刘并不愿意投简历。

从钟巧和小刘的话语中不难发现, 在很多求职者眼里, “好工作”的标准是自己满意、专业对口、待遇不错、有发展空间等等, 而真正满足这些条件的“好工作”实在难觅。

招聘难:

三个月只招到一个人

“同学, 找工作吗?到我们这里看看……”近日, 在云南人才市场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上, 某私营企业负责招聘的王经理坐不住了, 为了吸引更多求职者的目光, 他直接站在展台外发放招聘传单, 主动上前询问求职者的意向, 而像王经理这样“求贤若渴”的招聘者, 整个会场里并不在少数。

让王经理失望的是, 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求职者的一脸茫然, 大家不是摇摇头, 就是说“再看看”。“我们的要求并不高, 工作地点就在昆明, 不会到偏远地区, 招聘的门槛也不算高, 但还是很难招到人。”王先生感慨, “我知道, 他们要么嫌工资低, 要么嫌公司规模小, 或者觉得没有发展前途。”

按理说, 僧多粥少, 招聘单位应该处于有利地位, 但不少企业还是“吃不饱”。就拿王经理所在公司来说, 今年计划招聘包括中医理疗师健康代表、财务人员、接待等30名新员工, 春节过后, 眼看招聘目标迟迟达不到, 王经理只得放下手头工作亲自上阵, 每场招聘会都不落下, 3个月过去了, 只招到一个人。除了专场招聘会, 王经理还在西部工作网、贤士榜、前程无忧等媒体投放招聘广告, 广告费花了不少, 却不见有效果。

小公司“喊渴”, 大公司也说“喝不够”。培训讲师月薪4000~6000元、渠道经理月薪5000~8000元、营销精英月薪5000~10000元……某知名网络公司云南贵州指定营销中心开出了一份颇具吸引力的高薪工作, 但仍然只招到计划招聘人数的三分之一。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直言:“虽然填写资料的人不少, 但感觉很满意的没有几个。像管理、培训这些岗位, 工作经验很重要, 而应聘者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在哪里?

招聘单位:

技能有时比学历重要

“本公司诚招广告文案一名, 要求熟练使用多个办公软件, 大专学历及以上。”招聘者赵先生几乎每年都要为其所在的文化传播公司招聘新员工, 他认为专科生更适合这个岗位。“相较于同专业的本科生, 高职生的动手能力更强, 理论知识与技能结合更加紧密。更重要的是, 有的专科生来自各州市或农村, 踏实肯干, 尽管交际能力欠缺, 但可后天弥补。”

许多招聘者传达出这样一种讯息:学历固然重要, 但他们更看重技能, “本科生的眼高手低很大程度限制了他们的就业。”张丽来是重庆工商学院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 从2月份开始, 她就穿梭于各大人才招聘市场以及在各大高校举行的招聘会, 但始终没有觅得一个合适岗位。她说:“很多岗位都是招大专生的, 我一个本科生去那种岗位不划算, 再说那种招大专生的企业规模也太小了。”

每一年, 专科生的就业率基本都要略高于本科生。

高职院校:

学生大二就“预订”完毕

说到专科生就业率高于本硕生的问题, 我们发现许多就读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稀缺专业的学生其实并不担心就业问题。就读于云南开放大学二年级的张吉上周四刚参加了燕京啤酒厂的专场招聘, 并成功入围复试, 如果顺利, 他将于9月进入该厂完成一年的定岗实习, “如果实习期间企业、学生双方都满意, 就可签订劳动合同或意向合同。”该学院负责就业的老师称。学校从去年开始施行“2+1”学制, 即学生在校修习两年理论及基本技能, 在企业定岗实习一年, 一来可以增强学生“实战技能”, 二来可以增加其就业机会。

再比如该校机电工程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更是一入校基本就被企业“订下”。“像昆船集团这样的企业非常需要焊接人才, 但全省高职院校开办这个专业的不多。”焊接人才可谓供不应求, 该专业毕业生一毕业的薪金可达3000左右, 该校2011届学生的平均薪金在2400元。

然而, 高职生的就业稳定性并不乐观。“根据麦可思统计, 我们2011届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是48%, 工作的学生有30%左右在工作一年后选择了辞职或换工作。”该校老师表示,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稳定率是这两年来该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此外, 还有招生分数的问题, “历来我们招收的学生高考分数都比较低, 这无疑给提高教学质量、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固有观念带来很大阻碍。”

业内人士:

就业难根源在求职者

一边是企业疾呼“招不到人”, 一边是毕业生高喊“找不到工作”,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求职和招聘的“两难”矛盾?昆明市劳动就业服务局政策调研处处长孟新丽认为, 一方面, 由于求职者的愿望与企业提供的工资待遇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 求职者的技能水平与企业的用工需求不相符, 因而“两难”矛盾十分突出。云南人才市场综合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 从市场每天提供的岗位信息来看, 岗位数远远大于求职人数, 根本原因还是出在求职者身上。

“‘90后’毕业生大多家境不错, 多数希望工作轻松点、工资高点, 但这样的心态不利于就业。”采访中, 不少企业负责人也反映,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更重视自我的感觉, 而缺少对于企业的基本责任感, “一个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说不干就不干了, 有的人甚至连离职手续都不办就离开了。”

就业难问题该如何解决?

政府部门:

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就业

进入优秀的企业, 与企业一同成长, 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梦想。政府努力推动企业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对接, 实施企业“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 努力增加企业就业岗位。对积极安排、接纳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给予一次性补贴, 达到规定数量, 给予贷款、税收等优惠。同时,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引导, 引导其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初出校门, 许多大学毕业生也选择到基层锻炼。昆明大力实施国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 为普通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 鼓励毕业生走进基层, 大力开发村 (社区) 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转变,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昆明建立创业导师和专家志愿服务团, 开展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认定考核活动, 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创业园管理服务水平, 提升大学生创业园规模和品质, 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平台。

老师支招:

调整心态明确定位

高校就业指导老师普遍认为, 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 希望毕业生能调整好心态, 能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定位, 并努力找到自身优势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沉与浮》下一篇:新墙镇2011年度创新举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