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长研修总结

2024-04-15

初中校长研修总结(共6篇)

篇1:初中校长研修总结

一、基本情况:

10月9日至12月31日,忠县教委组织的第五期初中校长提高培训班52人在忠县教师进修校进行了历时50多天的学习培训。期间,听取了教委副主任陶卫东,教委人事科长陈元柳,忠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龙建华,进修校教导主任张灵等十多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和高质量的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含盖面广,有理念方面的《科学发展观探索》、《学校办学理念探索》、《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管理方面的《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学校人力资源开发》,还有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专题共十五个;进行了“办学理念诠释”、“后进生管理”、“教学管理”的研讨和互动交流活动;举行了乒乓球、篮球、象棋等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参加了县内三所(忠州二孝乌洋初中、忠县聋哑学校),县外四所(海口市第二十七初中、三亚一中、珠海市香洲区第十初中、深圳市海滨实验初中)学校的考察实践活动,听取了考察学校校长的汇报,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互动交流和校内参观。学习培训期间,我认真听课、认真笔记,勤于思考、善于交流;在五十来天的学习交往中,我和其他学员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矗

二、主要收获:

(一)在理论学习中接受新思想。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是办学质量的竞争。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沿海一带把转变教育观念摆在了首位,他们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敏锐的战略洞察力、踏实的改革真功夫,以“拓荒牛的精神”在自己的教育园地上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1、追寻人本。

学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每个学生创造一片充分发展的时空,使每个学生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师角色也要演变为引导者、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激励者和合作者。教育的本质就是开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全面健康的发展。

2、走向校本。

“校本”是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名词,它包括五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管理、校本发展、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校本管理的基本构架为制衡型的法人治理机构、扁平化的管理机构设置、透明化的管理规则制定、规范化的程序设定执行,校本管理呼唤专业化、职业化的校长。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驾齐驱的三条腿之一,是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否则就谈不上新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忠县各级各类学校还十分薄弱,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3、不忘根本。

办好一所学校,就是培养一批批合格的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不管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它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只是采取的途径有所不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仍然在课堂,教学质量仍然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新课程呼唤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因此,要重建课堂教学基本理念:教学是教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是诊断―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教学是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教学是发问―由提问到发问;教学是求异―寻求不同的声音;教学是交往―师生平等的对话;教学是过程―不单单看结果。由于沿海一带率先实施新课程,他们抢先占领了教育的制高点,当我们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新课程与旧课程之间徘徊的时候,人家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

(二)在参观考察中感受新经验。

1、深刻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外出考察中我们所接触的几位校长都是当地著名的教育专家,他们非常了解最先进、最前沿的教育改革发展信息,熟悉教育政策法规,有明确的办学思想、超前的办学理念,清晰的办学思路。如珠海市香洲第十初中本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校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优化校内外环境,努力培养基础扎实,习惯优良,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学生,力求师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在全面提高师生素质的同时积极打造学校品牌,形成了“和谐、向上”的香洲十小团队精神。海滨实验初中提出“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围绕“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办学目标,提出了新的校训――“智、信、善、勇、艺”。

2、德育始终被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

外出考察的几所学校都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海口市第二十七初中座落于风景秀丽的西秀海滨,是一所以抓德育闻名全国的九年义务一贯制学校。学校环境幽雅、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被誉为集“花园、乐园、学园”为一体的特区窗口式学校。他们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培养良好校风、严谨教风、端正学风作为工作重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荣获53项国家级殊荣。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在各学科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首先是整合现行教材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把有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革命传统、中华美德的`篇目进行归类整理,编成纲目;其次是发掘具有本地特色教育资源,包括海南历史名人、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再就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校园各角落张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新三字经故事》等。以此同时,针对新《守则》和新《规范》的正式实施,学校认真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其内容。通过开展“文明小使者”、“诚信伴我行”、“每天做一件好事”、“爱心小银行”等活动,引导学生懂得“文明待人”、“诚信做事”、“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并逐步养成良好行为品质,并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记住这些内容,并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

珠海市香洲第十初中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建立稳定、长效的管理、培育机制。开展突出行为养成,贯穿学习做人的教育活动。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构建初中生养成教育ABC三维系统:养成教育A--行为习惯“九个一”:每天多一点微笑、每天多一份快乐、每天多一份责任、每天多一次帮助、每天多一个问号、没天多一个习惯、每天多一点包容、每天多一份自信、每天多一份感恩。养成教育B--12个良好学习习惯:记忆习惯、演讲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定计划的习惯、从小事做起的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改错的习惯、出考试题的习惯、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养成教育C--开展体育、艺术教育2+1项目活动。增强了养成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

3、依托校本抓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敬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和归宿,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抓手,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契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重中之重,是“理念转化为行为”的培训。考察学校为教师构建两个平台,即“理念”和“行为”的平台。在此基础上他们探索出了“以理论学习、行动研究、专题讨论、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为主”的教研活动方式。其中,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校本研修的基础和前提,同伴互助合作是校本研修的标志和灵魂,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修向纵深、持续发展的关键。

4、立足长远发展,办出学校特色。

考察的几所学校都具有质量强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新理念,在长期的努力和积累中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海滨实验初中是教育部首批“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一级学校,深圳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南山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学校。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文化滋养,让海滨实验初中拥有了包容、开放的胸怀和艺术、灵动的气息。学校在办学之初,就在深圳市率先提出了“以美启真、与时俱进”的办学主张,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来推动全面的素质教育,开展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改革与实践,铸造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教育品牌,被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誉为“海滨教育模式”。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艺术教育特色的创建,把艺术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艺术志趣的培养,为学生的幸福与诗意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矗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滨教育模式”,办学经验在南山、深圳乃至南粤得到了广泛推广,学校先后四次承办深圳市、南山区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及德育创新现场会,接待了四十多批来自国内外的教育考察团。

珠海市香洲第十初中从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开展英语教育科研、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特色教育活动等方面入手,优化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凸现英语教育特色。开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用游戏方式进行初中英语口试的研究》;营造英语氛围,创设语言环境:为同学准备了“早点”、“饭后果”、“下午茶”等英语口语训练套餐(一日一句英语做为教师学生的“早点”;每周一首英语歌,成为学生的“饭后果”;每天下午放学后的英语兴趣小组,就是学生喜欢的“下午茶”)开展英语日,举行英语节目表演等,这些有特色的英语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协作精神。

三亚市一中自1991年进入“中国名校”行列以来,先后获国家级荣誉十余项和省级荣誉四十余项,并且在外语教育、生态教育、国防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特色凸显。海口市第二十七初中的少年军校在全国闻名。

三、几点体会: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打造名校的灵魂。

办好学校,提高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关键取决于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其中首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为此,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切入点,不断提高教育干部和教师的素质,提高中初中校长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各个学校,从干部到每一名教职工,都应认真学习、借鉴沿海一带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管理经验。教育干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重点强化教育“经营”的意识和观念,增强教育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尽快实现由单一、被动的管理学校向主动“经营”发展学校的角色转变。搭建促进校长学习交流和共同进步的平台,推动校长的专业化成长。广大教师要切实树立起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观念和意识,努力实现由单纯的教育者向教育者与服务者的角色转变。要充分利用中初中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强化对所有教师的培训,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素质,尽快使他们适应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二)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是培育人才的“肥沃土壤”。

这次考察的每一所学校,我们都感受到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小校园、“大文化”。这些学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的不仅是现代化校舍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独特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和办学传统使这些学校处处都有教育功能,时时都有教育机会。这一方面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反映出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色彩的校园文化,为培育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肥沃土壤”,展示了当地校园建设特有的风采。学校文化和教育传统是一所学校多年的积淀,是从学校内部不断培植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校长要成为学校文化的倡导者,要有超前的教育理念,有恒心、耐心和信心,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做一名读书人、文化人;要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建设,通过制定规划、机构改革、人才流动、考核评价等管理手段来促进和体现学校文化,学校应打造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出名师、育名生、办名校。

(三)加强“四园”建设,努力打造精品学校。

沿海一带的校园建设如同教育发展一样,不仅“小中藏大”,而且透出一种朴实、自然和率真的氛围。学习沿海教育经验,深层的东西要学,表面的东西也要学。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学校追求的多是整齐划一,缺乏的是特色和层次,我们的校园有过多的“广潮,绿色面积覆盖率远低于他们的同类学校。走进我们的校园,经常看到的是,两侧种植着非常齐整的小树,再加上修剪得非常平整的草坪,大都是刻意“装饰”。为此,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继续加强“四园”建设,把每一所学校都建成为“生动活泼的乐园、积极求知的学园、充满亲情的家园、陶冶情操的花园”,真正做到让墙壁说话、花草开口,使学生心灵随时随处受到感染和熏陶。

总之,这次考察培训内容丰富,既具超前性、理论性,又具实践性,使我对教育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获得了新的启迪。特别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2:初中校长研修总结

武备镇工银学校 辛明波

2013年8月6日——8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莱西市教体局组织的赴华东师范大学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带着求知的渴望,我们来到了著名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接受了为期七天的培训学习。在华师大继续教育学院教师进修中心的精心安排下,我们聆听了国内知名教授、专家及上海名校长的专题讲座,内容几乎涵盖教育的各个重要领域。每一个讲座,都是一次头脑风暴,都是一次丰盛的思想盛宴,洗涤我们滞后的教育思想,催生我们新的教育智慧,点燃我们新的教育激情。让我在学习中有了更多的思考,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研究自己的得失。同时这次研修学习,让我有了静下心来学习、思考的机会。现将研修总结如下:

一、精彩讲座,开阔视野,反思现状,任重道远。

七天来,众多教育专家、教授、校长给我们做了精彩纷呈的讲座,引领我们接触教育教学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和思想,让我们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了解国内教育改革的现状,认真分析、反思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探寻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寻求解决学校发展现状的有效措施。高纪良教授为我们做了 “谈校长的基本素养”的讲座,徐建平教授为我们做了“调养好教师的心情”的讲座,陈默心理咨询师为我们做了“德育教育工作中-心理学视角”的讲座,朱立宏校长做了“接续文脉,塑造品牌”的讲座,夏雪梅博士做了“校长的课程与教学领导力”的讲座,赵才欣秘书长为我们做了“研究学情,以学定教”的讲座,季国强处长为我们做了“学校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的讲座,张彦昌校长为我们做了“建设一流现代化学校”的讲座,应俊峰导师为我们做了“实现‘中国梦’与校长使命”的讲座,引导我们对自己如何做校长;怎样与教师沟通;怎样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校人文环境等。学校管理者应尽快转变观念,变革学生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为学生成长创造一个良好、愉快的成长环境。校长要少一点功利,为国家、民族和学生的一生着想,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校长。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一个个精辟的观点,让我凝眉深思又豁然开朗。理论的学习使我再一次审视了自己工作中曾经的所为,也使我重新定位自己与学校的未来。没有理论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支撑的研究不过是虚假的研究。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自己虽然也在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这些成绩自省自悟的实践多,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少。“眼界决定境

界”,在华师大短短的几天中,著名的专家和学者的报告让我思考了很多。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同,但都博学深沉,踏实严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2、换位思考,学生参与,课堂有效很重要。

七天来一连串的学习上课,每天听讲座、讨论、总结、反思,我有时感到疲倦、烦躁,在上课的同时,我不由的想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不管爱听不爱听,都需要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五,上课、自习、作业等等,来回重复,课堂上如果教师上课不精彩,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不能让学生有效参与时,学生听课学习效果会怎样?当很枯燥、乏味无聊、沉闷„„成了课堂的代名词时,学生的感觉会是怎样?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因此,教师的授课艺术急需提高,课堂上需要学生参与,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需要变革教学理念,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自觉学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和情感环境,师生形成有效的课堂交往。在今后的管理中一定要引导教师努力打造激情、有效课堂,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借鉴名校,提升发展空间大。

篇3:初中校长研修总结

一、校长出色的课程领导力是三级课程建设的源动力

所谓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指校长在对课程和教学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引导全校教师形成学校自身对课程文化和课程价值的选择,组织课程开发,指导课堂教学,诊断课堂进展,从而调整课程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种管理能力。我总结所考察九所学校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全面执行好国家课程

我们所考察的江苏省的九所学校的共同特点是校长都很注重对学校课程的领导,能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根据学校实际认真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2. 构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体系,健全了课程改革管理机制

我们所考察的每所学校都较好地建立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体系和管理机制。溧水的东庐中学从1999年开始进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和培训“三位一体”的体系,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泰兴的洋思中学也立足学校实际,在90年代初期就探索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锡山匡村实验学校探索实行了“目标导引”课堂教学模式。

3. 构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江苏省较好地建立了地方课程体系,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江苏省的地方课程非常注重地方特色,强调促进学生对本地经济,自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如,苏州市的景范中学,挖掘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读书成材优秀事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无锡市天一中学以“诚”文化引领的校本课程,注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并且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心理品质;与此同时,无锡市的江南大学附中还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施“比特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此外,无锡市天一中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开展了戏剧社、魔方社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沙龙,本身就是自己独特的校本课程,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教研团队的培育,强力推动校本研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而教师成长的载体是教学实践,教师成熟的途径是教学研究,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则是校本研修的住渠道。因此,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就我们这次考察来说,无论是溧水的东庐中学,还是泰兴的洋思中学,学校的有关教学改革理念都是通过教研组分析研讨、交流学习,然后制定规划,确定主题,再深化实践。同时,也是通过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活动,骨干带头,通识培训,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由此可见,这种通过教研团队的建设有效推动校本研修的开展是一条提升办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三、关于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了切实加强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江苏省在这方面先行开展了一些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各兄弟省市交流分享,通过学习考察,更加深了我个人对课程建设方面的理解。

1. 要准确厘清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

早在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这是在国家教育政策上第一次规定学校有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与决策权,在以后的各类文件中明确规定学校拥有某些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利,“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我认为,国家课程是基础,地方课程是有益的补充,对于学校课程建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学校对于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符合教育规律与学校实际的开发,对进行改造、补充与完善,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如:溧水的东庐中学和泰兴的洋思中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根据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特点,自主开发相应的课程与教材,如:苏州市景范中学和江南大学附中。因此,学校的课程建设必须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增加课程的选择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学校特色平台。

2. 准确厘清学校课程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的内在关联

学校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学校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是密不可分的。国家教育目的决定学校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学校培养目标决定学校课程目标,学校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在确立学校课程目标时,要在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考虑时代、学生和学科的要求,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我认为,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这种“草根式”的教学模式,如不与时俱进,与新课改同步,很难说能走多远。

3. 要准确厘清学校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现状、学校办学理念的关系

学校课程建设的确不能如“海市蜃楼”,一定要立足与学校办学现状,并切合办学理念的需要。课程目标过高,不考虑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就会无法实现,它最多只能成为“花瓶”;反之,课程目标过低,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就会丧失动力,使学校安于现状。因此,学校课程目标要与学校办学现状、学校办学理念相符,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的方向进行设置。

因此,学校课程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学校的办学现状:第一是否具备学校课程建设的人力资源条件,因为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对所面临的问题情境尽心理解,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了解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育意图了解,确立课程的开发方向与目标,精心策划与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形式。第二是否有学校课程建设所需的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如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及教师培训和交流的资金保障。第三是否建立了与学校课程建设相应的组织与制度保障。只有这样,学校课程目标定位才不会“华而不实”“好高骛远”。

当然,学校课程建设要利于推进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的实现。因为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办学现状、学生发展的需要所确立的发展的总方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办学目标则是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课程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所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发展性和可变性。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目标的结合形成学校独特的发展定位,是学校生命力的激发源,学校课程建设是为了落实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目标而提出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当一个阶段的学校课程目标完成之后,就要根据新的办学目标更新课程目标。因此,学校课程建设一定要和办学理念与目标保持一致。

篇4:初中校长研修总结

校长培训新范型的捉出是基于对传统培训实践的反思。在过去的校长和其它教育干部培训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定期集中,大呼隆上课,统一计划,统一教材,教师讲,学员记,考试背条条、考核“空对空”,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均由教师制定,实行的是“灌输式”讲授,学员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据调查,校长们对这种“要我学”的被动培训普遍感到不满,培训实效也大打折扣。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继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之后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培训,它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方式等方面都应同过去的培训有所区别,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确立新的培训理念,变革培训的方式方法。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方向性假设:如果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在指导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校长们通过课题研究定能增强自我修炼的自觉性、主动性,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实现由学校管理者向“教育家”的转变。

我们提出培训新范型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点:

(一)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的意义”。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应是学员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并在培训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参训校长只有通过设计现实而具有挑战性的重大任务或问题才能支撑探索思考和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也只有在现实的研究情境和主体的体验中才能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团体学习的互动与交流中产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知识并能灵活地迁移运用,只有这样的学习培训才能促进学员真正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

(二)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通过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认为,缩小专家与新手差异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专家所具有的知识教给新手。现代教育要求校长必须尽快成为“研究型”的“教育家”,但许多基层中小学校长由于缺乏教育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缺少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要想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十分困难。因此,为尽快缩小中小学校长与“教育家”之间的差距,可以由学有专长的“专家”教”币运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策略,发挥其激励、指导的作用,把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理论角度和实践层面上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课题研究中来,并在学习与研究的探索中实现校长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三)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指出,当今时代大到整个社会,小至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基层单位,都应该运用五项修炼的管理理论与技巧,建立“创造型学习组织”,校长高级研修班作为一个学习集体,也应该遵循五项修炼的要求,使之成为一个“创造型学习组织”,这样才能有助于学员建立“自主学习”的内在机制,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习进修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始终保持对教育教学实践高度的觉醒状态,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对自身教育情境和具体问题作出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和反思,从而把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两重身份融为一体,实现由学校管理者向“教育家”的转变。

二、新范型的运作模式——“自学、研讨、指导、研究、评价、反思”互为渗透

办班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以上述三个基本理论为指导,努力把研修班办成一个“创造型学习组织”。具体操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办班的组织准备

在对本区中小学校长基本素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学校管理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从着眼于“超前思维、改革创新、面向’未来、促进发展”的目标出发,我们拟定了六个研究课题(即:创新教育、挫折教育、自我教育、校本课程、校本培训、心理健康),并向全区校长公开招标。在自愿报名、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全班成立六个课题研究组,每一参训学员又自定一个课题,整个班级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课题组则是学员研究的基本单位。平时学习研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机动灵活,穿插安排,这既体现了课题组的自主性、独立性,又保证了全班的整体协调与统一。

在每一课题组,我们分别聘请了1-2个课题指导老师,他们大都具备中、高级以上职称,科研能力强并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成果。这些指导老师主要由学校领导综合考察并经学员认可后确定。

为了帮助学员更好地进行学习研究,根据各个课题研究内容的不同,我们分别为每一学员征订了有关教材和参考用书,供学员自选、自修。这一做法改变了过去培训“全班同一册教材、全班同一个学习内容”的状况,满足了参训校长的研究需求,体现了学习研究的个性化。

在课题立项之前,我们十分重视对参训校长进行思想发动,既讲办班的意义,又讲各个研究课题的价值,既讲研修培训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也讲研究实践对学校发展的作用。思想发动和动机激励贯穿于办班的全过程,以求得创建一种自我超越的组织气氛和目标一致的共同愿景,为办班和课题研究创设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二)新范型的运作模式

在高级研修班的具体办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自学、研讨、指导、研究、评价、反思”互相穿插、互为渗透的运作方式。

自学与研讨:自学主要是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个人自学或课题组自学为主。我们要求学员根据各人自选的课题把相关教材或参考书读懂、弄透,充分作好课题研究的理论准备。围绕教改的形势或课题研究中的共性问题,我们还聘请校外特级教师、有关学者为全班学员作专题辅导,如新课题改革、WTO与教育新挑战、中小学教育科研基础等。我们还与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了一期专题学习班,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为学员开设“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等系列讲座,解答学员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的疑难。当学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惑时,指导老师又及时为学员提供并引导他们学习有关参考文献,做到“以学带研,以研促学”。

指导与研究:在运用新范型试办研修班中,指导老师的角色已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课程计划制定者、班级管理的领导者转变为研修学员 “理论学习的辅导者”、“研究活动的引导者”和“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指导老师经常与学员一道研究问题、制定方案计划或深入学员所在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参与课题的实验研究与教育调查。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进行理论方法的指导,充当积极的“旁观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包办代替。指导的根本目的是要激发学员的主体意识和探索创造的积极性,最终取得研究的预期成果。

实施课题研究是办班的中心活动,无论是大课题还是各人的子课题,学员们都能按原先制定的计划,遵循科研管理的基本要求,按部就班开展研究活动。研究活动基本上以学员任职学校为基地,以“校本研究”为主,而课题组内部又保持一定的沟通和联系,做到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为了帮助学员拓宽研究视野,我们还组织了校际考察活动,并带领全班学员到北京一些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取经,进一步充实学员的感性经验,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研究能力。

评价与反思:在办班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研究进展情况,我们不定期组织诊断、评价和阶段性小结活动,促进参训校长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断把课题引向深入,提高研究的实效。办班中期,我们还按课题进行课题基础理论知识卷面考查,以了解学员对课题理论的掌握程度。在课题研究结束阶段,分别编印了课题研究工作评估表和课题成果鉴定表,逐一进行自评、互评或组织课题指导老师进行论文答辩、成果鉴定、评比。办班结业时,除进行办班总结外,还对优秀研究成果颁奖,表彰先进课题组,积极推广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研究经验。

新范型运作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工作环节是互为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处理这一关系时,我们既抓住了过程管理,也重视结果管理,既强调了指导老师在研究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更强调参训校长自主、自动和团体学习、合作研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始终体现“创造型学习组织”的办班宗旨,也保证了办学管理的规范性。

三、经验与思考——校长培训的新理念与培训模式的变革

首先,新范型体现了校长培训的新理念。它改变了过去那种片面强调知识本位、学历本位或能力本位的培训观,强调进修与实践不可分,培训与发展密不可分,研修培训就是要促进校长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促进校长任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它着眼于校长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打造,促进校长个性和办学特色的形成。这一培训的新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终生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

其二,在培训方式上,新范型改变了过去校长培训中以干训教师灌输为主、培训学员被动学习的局面,它充分尊重参训校长在研修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学习”、“自动研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干训教师也从过去那种主宰一切,以权威自居的独尊地位退居到研修学员的指导者、引导者和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合作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范型是一种培训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充分体现了以研究为主、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干训师生观和教学观。

其三,在培训内容上,新范型改变了传统培训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它强调以课题为抓手,以研究为主线,把理论学习同实践研究结合起来,增强了培训活动的问题性和体验性,有助于参训校长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养成,这对于促进校长职业化的进程都将产生长效的影响。

其四,在培训形式上,新范型改变了过去以院校培训为单二渠道的现象。它强调培训“重点”下移,坚持以学员任职学校为研究阵地,从而带动了这些学校教师的全员培训和对课题研究的全员参与。这种以院校培训为依托、以校本研究为主的新形式拓宽了校长培训的渠道,增强了校长培训的辐射性。

其五,在培训的考核评价方面,新范型改变了过去那种“考同一册教材、用同一张试卷”的大一统的局面。它根据校长自学内容和研究方向的不同,倡导个别考查,并把基础理论知识考查与研究成果的鉴定结合起来,在考核评价中,既有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考虑学员研究工作的态度、研究能力和课题管理等方面的要素,从而使评价的内容尽可能在更多的层面上体现了性化、综合性与发展性。

篇5:校长研修总结

一、7位专家与报告的主题分别是:

省教育厅总督学李明阳《教师专业发展》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周金虎《影子学习指导》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孙德玉《学校德育工作》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周兴国《学校办学思想》

合肥师范学院教授李继秀《学校课程教学》

合肥市第八中学校长王建明《学校管理务实》

芜湖市荟萃中学校长李万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收获与体会:

1、培养高尚师德,加强教育研究,更新教育理念,培养良好情趣,注重教师培训。这五个方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2、学校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做到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当前确实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否则教师不能把教育作为事业,而是作为职业,作为吃饭的工具。学校要通过多渠道开展德育教育,真正地把德育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3、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办学思路与办学目标不够明确,所有学校都是唯分数化,唯名次化。每所学校应根据学段与学生年龄特征,确立自己的办学思路与办学目标,然后谋划办学举措,分步实施,办出特色,最终形成品牌。

4、学校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发,注重教研活动的务实,实行以研促教,以研兴校。

5、学校管理要遵循严谨、务实、细致、高效的原则;做到以年级为中心,效率优先,权力下放,协作共生。

二、在基地学校(芜湖市荟萃中学)学习体会

芜湖市荟萃中学于20XX年4月成立,是原芜湖八中整体搬迁至原芜湖一中,是市教育局直管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地处张家山头,占地一百余亩,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现有校舍三万多平方米,教育基础设施完备,校园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配有45个普通教室、6个理化生实验室、400米标准跑道的运动尝体育馆、音乐厅、报告厅和游泳池等。学校拥有一支业务优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实施“三坚持三强化”战略,即坚持教书育人,强化德育为先;坚持素质教育,强化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强化特色办学。落实精细管理,实施精品工程,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品牌学校,将创新作为学校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让每一位教师体验到事业成功的幸福感。坚持“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即树立一个意识,即创名校意识;倡导两种精神,即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强化三大工程,即同心工程、质量工程、品牌工程;狠抓四项工作,即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学生社团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从而实现“三个发展”目标,即实现学生健康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校和谐发展。

在这短短的两周时间里,我聆听了校长李万道与班子成员对学校基本情况、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今后发展的全面介绍,全方位地了解学校布局,深入课堂、参加大课间活动、消防演练和升旗仪式,积极参加学校的其他各项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收获很大,让我得到新的体验,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

荟萃中学在办学理念、发展目标都非常明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办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人成才规律,恪守“厚德求真,励志笃行”校训,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来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味。

二、精细务实的管理

荟萃中学管理非常精细,李校长又是严谨、务实之人。在管理人员分工上非常明确到位,不存在人浮于事。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通过分年级专项检查制度,专项检查分听课研讨、问卷调查、作业检查、班主任座谈会等四个方面,全面了解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学校日常教学工作规范化与精细化的开展;在教研方面,通过青年的培养方案,落实青年老师的成长。每个教研组都有市级课题,老师人人都有小课题,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学生在校安全管理方面,学生在课间活动、放学时,每层楼梯都有老师引导;在卫生方面,整个校园内任何时候都看不到一点纸屑,各个馆室一尘不染。这些看似很小的细节,却无不透露着管理的精细与实效。

三、浓厚的校园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荟萃中学德育建设思路明确:通过一系列活动举措,加强广大师生深入了解荟萃中学文化内涵,凝练荟萃中学精神,培育荟萃中学品质。荟萃中学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支撑下,提出文化兴校,打造书香校园战略。

举措之一:学校的宣传栏、广告栏图文并茂,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史,成长史。进门的左边是学校的办学思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进门的右边是一个很壮观的电子显示屏,上面滚动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获得的一些荣誉。

举措之二:推进班级特色活动,特色班训、特色班级公约、特色主题班会。凝聚集体意识,营造特色班级文化。

举措之三:学校校史园有著名校友的人物雕塑,还有著名校友的事迹介绍,以此来激励现在的莘莘学子。

四、鲜明的特色发展

荟萃中学是全市首次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将阅读课排入课程表,开创了改变从阅读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先河,正在申报省级课题;而机器人设计创造又是她的一大亮点,在第十四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该校初一(8)学生彭爽的作品“智能家居”获得国际评委的一致肯定,荣获银牌;社团活动正常有序开展,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是全校性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有摄影、绘画、歌唱等,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悉心指导。三大特色,带动荟萃中学整体发展。在特色发展举措上是一种举校体制,即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集全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上下联动,群策群力,协调发展,取得了荟萃中学现在的成绩。

五、完备的资源配置

篇6:校长研修培训总结

首先,陈xx教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老师为什么还要不断研修?理由非常充足。一是变化的时代的需要,学习型社会已经来临,今天的时代不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而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能学习在变化之前,谁能学得更快,谁就能赢得机会和成功;二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瓶颈;三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四是教师培训发展的需要,现有的许多培训模式是低效的,甚至有时还是无效的,劳财伤命,怨声四起。于是,“有效研修”成了我们教师的需要、呼唤、心声。

第二,要寻找有效研修的动力。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幸福生活的能力,引导教师追求幸福生活,创造幸福生活。

第三,明确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

关于有效研修,陈xx教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锦囊妙计。

1、实践反思——出真知。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1)开展反思性教学。

陈教授提出的反思性教学五步骤,一明确问题,确认教育困境;二收集资料;三分析资料;四建立理论假设,解释情境,指导行动;五实施行动。

纵观我园老师书写的教学改进记录,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如果能吸收陈xx老师提出的经验,来充实二幼的“学习栏目”就好了,学习应该包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立理论假设,以此来指导实践。

(2)组织教育叙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所以,叙事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就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直观我们的教育叙事,对照陈xx老师的观点,我们的教育叙事存在诸多的不足。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叙事还可以再拓展范围,书写、感悟的面就更广了。

我们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叙述自己思想的变化。在叙述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回顾和描述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描述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选择,在整个教育事件中,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念、对教育的看法基础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更有利于剖析自己,产生更多的经验与智慧。

(3)改进实践行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该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行动研究就是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方式。这个我们可以学习去做。

(4)修炼教学新技能。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激励……而“微格教学”就是我们选择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形式。

2、同伴互助——可补短。

教师自愿组成“学习社团”,组成“教学伙伴”(因为大家年纪仿佛)组织教研联谊,互听互评。

我们的案例研修应该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以参与者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获得案例中的故事、蕴函的困惑、解决的思路,形成解决相应问题的专业能力。

3、专业引领——改观念。

专业引领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它是校本研修走出本校局限,走出因缺乏理论引导而就事论事、低层次循环的迷瘴的关键。

4、网络研修——要跟上。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平时利用网络搜索课件,利用网络搜索课文相关资源,利用网络协助论文写作等。陈xx老师的观点还让我想到:利用网络进行主题阅读、网上教研、撰写博客。

上一篇:心外科出科总结鉴定下一篇:那些平凡的人优秀作文4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