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2024-05-01

初二上册物理复习提纲(共10篇)

篇1:初二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初二物理上之《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复习提纲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为什么按住盘子后,声音就没有了?)(2)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音叉振动时,邻近的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波动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中或其它物质中的传播叫声波。声波是一种波,不仅能被听见,而且可以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

(2)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问题:人耳要将原声和回声区别开来,人耳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多少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声音的传播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传播的介质,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注:在实验中如何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结论

(2)航天员在月球上和太空中是怎样相互交谈的——无线电。

4、声音传播有多快

(1)声速的概念: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所用时间之比。(掌握:利用声速求距离)(2)影响声速快慢的因素:介质和温度。

问题:百米赛跑时,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正确吗?为什么?

5、人怎样听见声音

(1)外界声音——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

(2)骨传导(是人耳感知声音的又一重要途径):声波还可通过头骨、颌骨等其它介质传导至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3)听到声音的条件

6、声音的利用:医用听诊器(心脏的振动引起金属薄片的振动,再引起管内空气振动,再由耳塞振动传给耳内的听觉系统。因为空气振动是在管内传播,减少了声音的分散)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比较乐音与噪声

(1)乐音:使人感到愉悦的声音叫做乐音;乐音有益于身心健康,振动有规律。(2)噪声:使人感到厌烦的声音叫做噪声;噪声无益于身心健康,振动没有规律。

2、声音的高低——音调

(1)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人耳判断声调高低的表现)

(2)声源振动次数和所用时间之比称为频率,用f表示;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3)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用波形比较频率

(1)掌握:通过波形图比较频率的高低。

(2)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1100Hz,而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4、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弦的长短、粗细和张紧程度。(弦越长,音调越低;弦越粗,音调越低;弦越松,音调越低)

问题:为什么弦乐器上要安装几根粗细不同的弦?

二胡、琵琶等是我国特有的弦乐器,用它们如何调节音调?

为什么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年人高,女孩的音调比男孩高?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1、声音的强弱——响度

(1)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又叫做音量(人耳判断声调强弱的表现)(2)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3)声源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2、用波形比较振幅

(1)掌握:通过波形图比较振幅的高低。

(2)分贝: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符号位dB。人耳能听见的最弱声音强度为0dB,这是听觉的下限;10dB相当于微风吹拂树叶的沙沙声。

(3)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振幅、距离声源的远近。(4)日常用语中,“高”与“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音调 “引吭高歌、低声细语”——响度

3、声音的品质——音色(音品)

(1)影响音色不同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2)乐音的三个主要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问题:打击乐器、管乐器和弦乐器是如何产生乐音的,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音调?(1)打击乐器:(鼓)鼓皮振动 绷紧鼓皮来改变振动物体的振动快慢

(2)管乐器:(长笛)空气柱振动 改变空气柱的长度来改变空气柱的振动频率(3)弦乐器:(小提琴)弦振动 改变弦的粗细和长短,从而改变弦的振动频率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1、声音与音乐

2、声音与建筑

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

双耳效应:由于同一个声音传到人双耳的时间、强弱和其他特征会有微小的差别,因此人们就可以判断声源的方位,这就是“双耳效应”。

3、听不见的声音

(1)超声:物理学中,把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①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量 ②应用:回声定位、B超、超声波去污

(2)次声:物理学中,把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①特点:传播时能量损失小,能传得很远 ②应用:预测自然灾害、军事监测(3)了解:超声与次声的应用

4、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理想的声音环境:白天不高于55dB,夜间不高于45dB。

超过70dB,人就会心烦意乱,神经紧张,学习与工作的效率下降。

若长期在80-100dB的噪声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听觉就会迟钝,甚至耳朵变聋。(2)噪声的来源: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3)当前优化人们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课题——控制噪声、减小噪声。

采取措施——消声、吸声、隔声。

①在声源处控制。如在内燃机排气管上加装消音器 ②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如在城市里植树、修隔音墙等 ③在人耳处控制。如戴防噪声耳塞等

篇2:初二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与学生积极交往,友谊之树才能常青,自我开放,我们的性格会更加开朗,人生更加精彩。

2、一个受欢迎的人应有的品德:真诚、善良、负责任、热情、友好、幽默等

3、如何认识友情?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我们要珍惜友谊;对于友情,我们要慎重理智的把握,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得到真正的友谊。

4、交友的原则:

(1)平等互惠,(2)宽容理解;(2)交友时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3)乐交诤友,善交益友。

5、青春期男女生交往

(1)为什么要与异性交往?

(2)男女生如何正常、健康地交往?

①既要相互尊重,又要自重自爱;

②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

③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6、青春期的情感

(1)认识: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同学之间产生好感和爱慕之情,这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

(2)如何对待?

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我们要谨慎对待,理智处理,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

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

1、认识老师

(1)师生交往的重要性:

师生交往不仅影响我们 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尊敬老师是我们应有的品德。

(2)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即使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师的作用仍不可代替。

(3)老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解除我们的烦恼和忧愁,老师在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教我们学习的方法,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老师在我们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快乐地学习,更快地进步。

2、师生交往新观念: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3、主动沟通是师生交往的前提,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4、与老师沟通的具体方法:

(1)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2)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原谅老师的错误,以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伤害老师;

(4)礼貌待师;

(5)注意场合;

篇3:初二物理复习提纲

2011-1-10 19:47 提问者:zcx9705 | 浏览次数:682次

推荐答案

2011-1-12 18:06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近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

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 电路

1.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电路;电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去除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断路)再做判断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

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P130);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篇4:初二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7、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33、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 气候区。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 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 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

49、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 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河段。宜宾 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 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不足,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 与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 占2.5% 2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 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 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 地区。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经过西藏省的铁路是青藏铁路。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 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 运送。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产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 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以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 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 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篇5:初二政治上册复习提纲人教版

1.架起理解的桥梁

(1)要亲近父母,跨越代沟

沟通是双方的事,我们做子女的要走近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2)学会遇事与父母商量

商量就是沟通的过程。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这样看似冲突的事情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处理家庭冲突六步法”:

第一步,明确冲突是什么;第二步,进一步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涉及的各种方式;第四步,判断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一方不能接受的;第五步,确定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式;第六步,检验最终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有效。

(3)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

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最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

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敞开心扉,沟通起来无顾忌;笑口常开,沟通起来无障碍;耐心解释,沟通之中得理解;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不可少;尊重理解,正常沟通最关键;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

2.交往的艺术

(1)赞赏父母,交往起来无烦恼。

(2)认真聆听,交往起来免误会。

(3)帮助父母,交往起来无障碍。

篇6:人教版初二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1、

2、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清洁收放

使用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察,九退整理后归箱。

注意问题:用低倍物镜对光,先用低倍物镜观察,再用高倍物镜观察,调粗准焦螺旋,再调细准焦螺旋。换高倍物镜后,只调细准焦螺旋

3、在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并且标本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方向相反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的放大倍数 × 物镜的放大倍数

5、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取、放、展、盖、染、吸。

擦——擦干净玻片,滴——清水(植物细胞)或生理盐水(动物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取——从生物体上取下观察材料,放——把观察材料放在载玻片上,展——把观察材料展开展平,不重叠便于观察,盖——盖上玻片,应避免产生气泡,染——滴稀碘液染色,吸——用吸水纸从玻片另一侧吸碘液以便于染色。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1、常用的玻片标本有切片、涂片和装片三种,按照保存时间又制成永久的和临时的两种。

2、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3、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

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内侧撕取一片薄而透明的内表皮,放入载玻片中的清水中,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用镊子展开并用稀碘液染色,以便进行观察,这样就做成了装片,用显微镜观察

3、植物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 动物细胞

1、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事先要漱口,以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用消毒牙签在口腔上部刮取少量上皮细胞,放在玻片的生理盐水中,做成装片进行观察,生理盐水的作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动物细胞的结构

3、在植物体的细胞中,绿色部分有叶绿体,其它部分细胞没有叶绿体,在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区别: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有细胞壁的不一定是植物细胞,真菌和细菌的细胞就有细胞壁,但它们就不是植物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无机物 如水、无机盐、氧等;它的分子比较小的,

另一类有机物 如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它的是分子比较大的,

2、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2)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3、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4、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气。

(2)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5、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克隆羊多莉的例子说明了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二、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AN

1、DAN外形象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2、基因就是DAN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三、DAN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1、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2、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3、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5、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四、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分裂:

(1)分裂规律:先是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复制加倍,然后细胞核分裂,接着细胞质分裂,最后在两细胞核中央长出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长出细胞壁

(2)分裂的特点: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就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

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就叫做组织。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1)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分布在体表、呼吸道和消化道内壁,血管壁等;具有保护和分泌等功能;

(2)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分布在骨骼、心脏、胃、肠、血管等处;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3)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或简称神经元)构成;分布在脑、脊髓以及神经中; 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4)结缔组织:种类很多,分布广泛,如骨、血液、脂肪等;具有支持、连接、保护和营养等功能;

3、器官: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4、系统: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

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5、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2、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1)分生组织: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如:根尖的分生区

(2)保护组织:能减少植物失去水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如:根、茎、叶表面的表皮

(3)营养组织:细胞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如:番茄果肉、花生种子

(4)输导组织: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运输有机物的筛管都属于输导组织。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4、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笑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2、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

3、人们一方面设法治疗和预防病毒性疾病,一方面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

篇7:初二上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提纲

(4)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的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

(5)1884年,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6)意义:新疆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黄海大战

(1)原因: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战争。

(2)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3)经过: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4)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

(5)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牺牲。

(6)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7)结果:清朝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

(2)双方:中国(李鸿章)和日本(伊藤博文)。

(3)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篇8: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篇9:初二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特征西高东低。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3、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对河流的影响:造成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

5、五种基本地形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6、我国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中国盆地:塔里木盆地,地势:柴达木盆地。),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7、黄土高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青藏高原白雪皑皑,冰川广布,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多梯田。

8、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均有分布,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平原和丘陵面积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东部,这里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地区。我国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9、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处,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温差小。南北气温的差异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青藏高原气温低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

2、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这条线以南,一月平均气温0℃以上,这条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0℃以下。

3、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人称火洲。

4、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5、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6、我国年降水量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也可说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

7、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8、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划分我国四个干湿区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其中,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部,湿润、半湿润气候区主要位于东南部。

9、四个干湿区对应的景观:湿润地区——森林、半湿润地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地区——草原、干旱地区——荒漠。

10、秦岭—淮河是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一月0℃等温线大体一致;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11.中国夏季盛行的风是:东南风、西南风;冬季盛行的风是:东北风、西北风

1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13、季风气候的优点雨热同期,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14、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大体相同,但气候差别大,主要原因是受海陆位置影响。

15、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东部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是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 地理复习提纲

★ 初二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湘教版

★ 初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八年级历史)

★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有哪些

★ 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

★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

★ 七下地理复习提纲

篇10: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

1.课本P12页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练习: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 ? ? ? ? ?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 ? ? ? ?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 ? ?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 ? ? ?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

⑴平面镜: ?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 ? ? ? ? ?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典型光路 ?

?

3.填表: ?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

形状 光学 ?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

具体见下表: ?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f2f 幻灯机

uu 放大镜

?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 ? ?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

换算关系T=t+273K ?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 ?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 ? ? ?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 ? ? ?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 ? ? ? ? ? ? ? ? ? ? ? ?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点 ?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③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 ? ? ?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荷 ?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

①摩擦起电 ?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 ? ? ? ? ? ?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e ?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 ? ? ? ?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A ?

(2)、常用单位:mA、μA ?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

6.测量: ?

(1)仪器:电流表 ?

(2)方法: ?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 ? ? ? 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 ? ? ? ? 1.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 ? ? ?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 ?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

换算关系T=t+273K ?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 ?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 ?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

1.熔化和凝固 ? ? ? ? ? ? ?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凝固: ?

上一篇:赏雪的感觉真好作文400字下一篇:招聘销售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