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14

诫子书 教案教学设计(共6篇)

篇1:诫子书 教案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2、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探究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与他的一段对话,你一定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板书《诫子书》)

(二)初读课文:

1、释题:《诫子书》 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翻译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四)研读,赏析文章:

(资料助读: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 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师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师明确: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感文悟情: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1)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一位 的父亲!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教师寄语: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教学反思】

篇2:诫子书 教案教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幻灯片2

诫子书 诸葛亮

幻灯片3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幻灯片4

诫子书 诸葛亮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幻灯片5  典故、故事

称颂他的诗句: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蜀相》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

 三顾茅庐  隆中对策  草船借箭  舌战群儒  七擒孟获  挥泪斩马谡

代表作: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

幻灯片6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幻灯片7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操守、品德。连词,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趣。

幻灯片8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增长才干 成就 学业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振奋 精神 懈怠,懒惰

幻灯片9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意志 消失 于是

枯败 凋零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接触 世事 幻灯片10

诫子书 诸葛亮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幻灯片11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幻灯片12

3、根据提示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什么?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什么? 幻灯片13 4.在谆谆告诫的过程中,作者诸葛亮是从 和 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修身 治学 幻灯片14 围绕学习

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 静 ”字,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淡泊 立志 惜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幻灯片15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幻灯片16

7、诸葛亮告诫我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你能为本文的观点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居里夫妇的居室里简单到只有两把椅子,他们自己刚好每人一把。因为担心来访的客人在舒服的座位上逗留过久会占用她宝贵的研究时间。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是因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她能在科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幻灯片17  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幻灯片18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幻灯片19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幻灯片20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幻灯片21

7、为本文补充论据

(一)道理论据

淡泊: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惜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

幻灯片22  惜时诗句: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岳飞《满江红》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幻灯片23 

(二)事实论据:

 立志:1.毛泽东:从小立有远大志向——立志救国、献身革命,最终缔造了新中国。 2.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令世人敬仰的人。 3.张海迪:身残志坚,胸怀理想,她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她发愤努力,学会了多门外语,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楷模。

 宁静: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精心研究,最终发现了镭,获得诺贝尔奖。 治学:苦学例子

幻灯片24 诸葛亮几千前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幻灯片25 附:

幻灯片26 译文示例: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幻灯片27 高尚君子的行为,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幻灯片28

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要从宁静中修养身心,用简朴的行动来培养品德。不节俭,无从确立自己的志向;不宁静,难以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努力学习;没有刻苦的学习,就不能得到广博的才智;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不能学到要学的知识。沉溺散漫,就不能激励精神;轻佻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否则年龄随时间流逝,意志伴同光阴消失,终于一事无成,只落得既不能继承前人又不能有益后世的结局。到那时,在狭小的天地里悲伤、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幻灯片29

1、本文的名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提出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诸葛亮写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4、从哪两方面论述:学习、做人 ;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5、文中道出了哪几层关系?学与静、学与才、学与志 6诸葛亮的治学之道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1)要淡泊宁静(2)要有志(3)要惜时

8、文中人物理想人才必备的三个条件是:志、学、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志是成才的前提基础,品德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9、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10、道出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 11宁静才能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12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才悲叹浪费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的句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志当存高远的名句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语是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幻灯片30 【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幻灯片31 

宁静与淡泊其实是同一种境界,宁静之态也是一种美,像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行动时仍如弱柳扶风般温柔静雅,如何不美?当然心灵的宁静更是一种境界,宁静是一盏灯,只有在宁静中思索才能照亮和清除心灵的污秽。南北朝有个僧人叫神秀的主张人要时常清扫心灵,作诗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净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心灵如住室,想保持长久的洁净就要时时清扫。只有在宁静中,才能静下心来,反省、清理心灵的尘埃与污浊,而对诱惑、名利之累,如何让自己的心时时保持如水般清净?心灵宁静了,自然一切都和谐美好,海阔天空。

淡泊宁静不是弱者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逃避,更不是愤世嫉俗者的孤芳自赏, 而是一种成熟的、和谐的、积极的心态。浮华尘世中充斥着太多的欲望和诱惑,欲望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妨偶尔为自己疲惫焦躁的心灵斟一杯清香的淡茶。天晴的时候到小园香径中去走走,体味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或者在难得闲瑕时到山林中去看看,感受一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或者干脆静寞于窗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幻灯片32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幻灯片33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篇3: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德育思想

关键词: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诫子书》,德育思想

一、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及其《诫子书》概述

诸葛亮, 生于181 年, 卒于234 年, 享年53 岁, 琅琊阳都人, 现山东沂南人, 三国蜀汉丞相、政治家。诸葛亮一生精于政治、军事, 同时对子侄也给予了充分的教育和教导, 勉励他们的一个最主要方式就是撰写家书[1]。这些家书内容深刻阐释了诸葛亮独到的家训思想观念, 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当时及后世, 其中《诫子书》堪称家训传世名篇, 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 也对现在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现代的我们深入学习。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 当时诸葛亮53 岁, 诸葛瞻8 岁, 在家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诸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 修身、养德等, 一方面总结了诸葛亮一生的经验, 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希望。文章如下“: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逐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2]该段开头“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即指出一个具有高文化素养的人应该具备的高尚修养和品德, 即宁静和节俭。同时指出, 一个人要想明确自己的志向, 就必须看淡名利;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 就必须静心专一。然后用“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一句对才、学、志三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具体阐释, 即只有静心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只有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广博的才能无法在不学习中获得, 光辉的成就也无法在缺乏志向的情况下取得。最后用“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逐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一句, 对道德修养和励志勤学缺乏的情况下的危害和不良后果进行了反面阐释, 即奋发进取在怠慢懒散的情况下无法达成, 个人的品行也无法在冒险急躁的作为中得到提升。随着时间的流逝, 年华不再, 意志逐渐消磨, 最终败落, 多数情况下多数人是无所作为的, 等到悲凉地在贫穷的小屋中独守,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二、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诫子书》中德育思想

1.守道不辱。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当时及当今的众多仁人志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人生态度, 而诸葛亮的这种思想和这一人生态度极为吻合, 他告诉人们要淡泊, 要安贫乐道, 守道不移, 而不应该为名利所动, 同时还要心情安宁, 而不应该焦虑烦躁,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励精图治的目的。就诸葛亮本身而言, 他始终保持着淡泊宁静的心态, 躬耕于南阳, 广求学问, 并没有一心并费尽心机地要在诸侯当中扬名立万。当刘备初顾茅庐时, 听过诸葛亮吟道:“凤翱翔于千仞兮, 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 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 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 以待天时。”[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诸葛亮的人生态度是守道不辱的, 道德风范也是极为清高的。他那忠君忠义、守道不辱的高风亮节, 使他从一介布衣成长为一代名相, 并得到了具有“应霸之气”的刘备的极大欣赏和重用, 直接而深刻地彰显出封建士人所推崇的道德观念。

2.俭以养德。诸葛亮一生用他的实际行动实现着俭以养德这一良好品德, 同时他还要求蜀汉政府的各级管理者保持清心寡欲的心态, 在政务处理中做到清正廉洁。鲁国大夫御孙曾说“:勤俭节约和高风亮节是相辅相成的, 而骄奢淫逸和恶贯满盈是不可推卸的。”《左传》也记载, 诸葛亮这种俭以养德的形成, 一方面是继承了前人思想, 借鉴了前人经验, 另一方面更是概括了自身修身齐国之道[4]。纵观诸葛亮的一生, 少年时期生活变动不居, 然后在隆中一待就是十年, 躬耕于南阳, 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耳濡目染, 感同身受, 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等品格和作风。他身上所穿的衣服全部都是官服, 在官场多年没有任何多余的钱财, 家里一点布匹都没有, 直到去世也不铺张浪费, 因山为坟, 墓冢大小仅仅只能放得下棺材, 身上穿的衣物仍然是平时的旧衣物, 随坟器物更是一件都没有, 终其一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历史证明, 俭与廉、奢与贪是紧密相连、如影随形的。在简朴的生活作风中, 诸葛亮促成了自身及蜀汉政府的清正廉洁, 从而使百姓达到了“道不拾遗, 风华萧然”的高风亮节和良好社会风气。

3.勤学成才。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独创性地提出了立志、学习和成才之间紧密而必不可少的联系, 他要求世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清净的心境和集中的精力, 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 切实做到精诚专一。如果好高骛远、浅尝辄止、急于求成、浮躁不专, 就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结果, 甚至会严重阻碍学习进步及培养良好的品格, 治性也就无从谈起[5]。在古代, 我国的知识分子将为学和为人紧密联系了起来, 认为学习和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

4.志存高远。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志无以成学”阐释了志存高远与成名立万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 要想成为人中之杰, 就必须立下远大的志向, 然后锲而不舍地刻苦努力。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尚志的传统, 给予立志以充分重视, 比如, 孔孟就对志存高远的重要性进行了着重阐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及“夫志, 气之帅也”等[6]。诸葛亮对先人的尚志思想进行了有效继承, 同时对立志是成学的先决条件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良好的阐释。诸葛亮的这一思想, 是对前人励志思想的继承, 更是对前人立志思想的超越和发展。

三、《诫子书》中的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思想的启示

1.淡泊名利与坚守职业道德。目前, 从世界范围来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整个人类的伦理道德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同时面临着诸多困惑,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辩证过程, 因此伦理道德更是不可忽视。在这一过程中, 职业道德能够对职业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规范, 从而对特殊道德关系和利益矛盾进行正确的调节。在良好的职业道德影响下, 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物质生产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也会得到有效的满足, 健康有序的社会道德风尚便会早日确定下来。我们应该以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思想为向导, 不崇尚浮华、开源节流、量入为出, 同时排除一切干扰, 将心智的层层屏障有效解除, 从而保持平静淡泊的心态, 守住自身的职业道德底线, 为推动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2.俭以养德与廉政及公民道德塑造。一方面, 在廉政方面, 在现代社会, 官员只有以诸葛亮的俭以养德思想为向导, 对百姓的疾苦进行切实的体察, 才能做好清廉为政。现阶段, “以富为贵, 以利为重”的观念已经在现代人们的价值观中逐渐形成, 一些官员受到追逐物质财富的功利主义经济观念的影响, 在廉政的轨道上渐行渐远。对此, 法律和规章制度只能对其进行表面上的约束, 而俭以养德则能够对其进行本质上的约束;另一方面, 在公民道德塑造方面, 从古至今, 一个重塑公民道德的重要因素就是提倡节俭, 反对浪费。俭以养德将一股清新之气注入到了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在经济大潮的搏击中, 帮助人们找到占有和享用物质及追逐幸福过程中的文化之根。我们应该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切实实践这种俭以养德的思想,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7]。

3.志、学、才思想与现代教育。首先, 立志思想意义重大, 它有针对性地指导着培养年轻一代的工作。诸葛亮的淡泊明志的思想, 能够对年轻一代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育他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 同时对人们进行有效的引导, 教育人们在追求实利的世俗化浪潮中始终坚守人文精神的情怀, 从而有效停泊心灵、安身立命[8]。此外, 诸葛亮的立志思想还启发我们对立志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 从而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道德传统从实质上发扬光大, 切实做好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其次, 勤学成才思想意义也极为重大, 任何人只有通过勤奋而刻苦用功的学习, 才能取得学业的成功。在当今爆炸的社会中, 我们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就必须通过不懈的再学习, 在勤奋刻苦中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各方面素质。

综上所述, 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德育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道德思想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21 世纪的中国人, 在面临诸多诱惑和困惑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对古人留下的良好德育思想的精华进行有效的温习, 将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培养并树立起来, 从而切实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司马徽.诫子书[A].翟博.中国家训经典[C].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2.

[2]徐少锦, 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3]谢宝耿.中国家训精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4]诸葛亮著, 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5]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6]余明侠.诸葛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7]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中华书局, 1958.

篇4:心中常念《诫子书》

喜欢读书,更时常读诸葛亮的《诫子书》,感受颇多: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书信,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具体要求,道理深刻,读来发人深省。

这段简单的文字意思为:有道德的人的行为,是以专一的精神来修养自身,以俭朴的生活来培养高尚的品德,若不恬静寡欲就无法确立坚定远大的志向,不保持宁静专一就不能求得精深学问、实现远大理想。学习要求潜心专一,才干在学中增长,不学习就无法掌握广博的知识才干,没有坚定的志向就不能成就事业。懈怠傲慢就不能励精图治,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自己的品性。年华随着时间在迅速流逝,最终像枯枝落叶一样没有用处,若不能继承前辈事业而大胆走向社会去锻炼提高,只是悲伤感叹地困守在自己贫穷的家里,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在这段文字中,诸葛亮谆谆告诫他的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身,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不同,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

《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他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作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身具有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短短86字,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也是诸葛亮一生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才能和经验写照。

《诫子书》的核心是一个“诫”字:一个人必须从小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一时侥幸而饮恨终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态失衡,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诫子书》在如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心中常念《诫子书》,能让我们在大好时光中抓紧时间学习,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处于最佳状态,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

篇5:诫子书 教案教学设计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诫:警告,劝人警惕。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成:达成,成就。慢:懈怠,懒惰。励:振奋。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去: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三、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四、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拓展阅读诫外甥书诸葛亮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五、布置作业:预习《猫》,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板书设计

立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阐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论证:先正后反 反面说明 反面论述

篇6:《诫子书》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1.教学时间:2课时

2.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可从介绍诸葛亮生平经历,或从相关小故事进入。尤其要介绍诸葛亮的个人修养和自身品行。

3.初读,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再读,尝试解决疑难。如不能解决,可以在组内讨论,或请老师指点。

4.疏通文意。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体会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是难点。因此,需要抓住“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教师不妨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

首先可以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次可以由教师先给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句式特点来断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小组朗诵,感受交流文章的文化魅力和语言魅力等。

一、学情分析

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刚刚学习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短文,以及《论语十二章》这篇对学习、做人很有启示的经典文章,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很浓,尤其喜欢记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很多学生都熟悉的一句话,所以在学到《诫子书》一文时,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反倒是有一定的兴趣。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6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揣摩文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2.通过对精美语句的反复品味咀嚼,领会其丰富的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

四、教学方法

语言品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板书课题:诫子书)

/ 6

(二)问题探讨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破题:

结合注释解题,弄清楚“诫”“子”“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朗读题目,分别将重音落在“诫”“子”“书”三个字上,启发学生提出质疑。再总结归纳,提出学习这篇文章的抓手,也就是对应的三个问题:(1)告“诫”了什么?(2)对“子”的影响?(3)家“书”的语言艺术?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理解文章内容,并找出告诫了什么?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三)问题探讨2: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自由默读文章,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梳理出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告诫了儿子?”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总结出“静”“俭”的重要,在梳理思路的同时,加深对文意的深度理解。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B、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6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句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课时作业 1.背诵并默写原文。2.思考探究一。

目的: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熟记原文。

【解题思路】本题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本内容。

【参考答案】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必须要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揣摩文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理解文中提出的成才条件。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 6

(一)问题探讨1:分析成才条件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4)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 6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二)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上一篇:周工作计划与总结下一篇:维保科精细化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