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命题作文魅力

2024-05-22

半命题作文魅力(精选8篇)

篇1:半命题作文魅力

想起一年多前的那个夏天,我独自一人去了格拉兹——那个美丽的奥地利小镇。整整十天,我漫步在那个两个小时就可以走完全程的小镇,不厌其烦。阳光明媚,我站在寂静的街道上感受着它独特的魅力。

小镇的魅力是那潺潺的溪流。远远望去,溪流在那漫天的金色中泛出点点银光,亮得晃了我的眼。凝神细听,水声叮叮咚咚,像孩童笑声般清脆,像微风中风铃的吟唱。天空蓝得明净清澈,点缀着一朵朵洁白的山茶花,偶尔几只飞鸟掠过,洒下一片空灵。远处钟楼奶白色的尖顶高入云霄,上面巨大的钟表滴滴答答地走着,俯身探看河底,那些石头形态各异,美妙绝伦。有隐隐约约的钟声传来,含着清脆悦耳的水流声,显出了一丝庄严,一丝神圣。我站在溪流边面对太阳,面对着那个耀眼的金色,面对着这如同古代油画里所呈现的美丽,一时间忘言。

小镇的魅力是这镇上的居民。亲切友好,这是我对他们的第一印象。每天清晨,金发蓝眼的格拉兹人夹着公文包匆匆走过,彼此脸上含着微笑,遇到熟悉的人还会停下来问好。阳光洒在他们的笑脸上,竟是那般灿烂。草坪边的长椅上坐着那满头银发的老奶奶,闭上她睿智的蓝眼睛,历经时光洗练的面容上满是安静与祥和;商店里那把木质轮椅上坐着残疾少女,张着她天真的蓝眼睛,光滑白皙的面容上满是灿烂的坚强;二楼阳台上依在门框的拉琴男子,半眯着他深邃的蓝眼睛,干净帅气的面容上满是柔和的沉醉。我走在街上,端详着格拉兹的人们,凝视着他们的面孔,感受到的是那般的祥和与平静,心里突然滑过一丝感动。原来这,才是那最普通不过的幸福啊!

小镇的魅力是它的音乐。随意走过,咖啡店里飘出了《月光》,教堂里出渗透虔诚的圣歌,居民楼里溢出奏鸣曲,都让我有置身于古代欧洲的感觉。望向远方,我仿佛看到年幼的莫扎特在这里演奏时露出的自信笑容,仿佛看到年轻的海顿在这里谱曲时的意气风发。这里,各种规模的音乐厅比比皆是,音乐家们的画像挂满了大街小巷。据说,小镇的每户居民都至少会演奏一种乐器,他们一代代传承着古老的文明,连刚出生的婴儿都对音乐有特殊的感情。几百年来的辉煌璀璨使这个原本朴素的小镇镀上一层华丽的金边。

夜晚的格拉兹变得寂静,细细雨丝落下,周围一片清凉。此时的格拉兹就像一朵徐徐张开的睡莲,不招摇,不绚丽,然而却盛开着只属于它自己的美。那一刻,凝视着远方,仿佛将小镇的一切都纳入眼中。在那一刻,我觉得我开始理解了小镇,理解了格拉兹!

篇2:半命题作文魅力

梵高告诉我,一幅经典的画卷可以是灰色的。

仍忘不了那一丛永恒的《向日葵》,阳光纯洁的生命,回升而仰,日落而俯,执着追求光明,虔诚礼拜阳光。遗憾。令我震撼的不是其纯白无暇,而是那灰色的希望。暗黄的底色中的是,暗红的花盆,似乎空气都变得压抑,花盆早已成为牢笼。几株向日葵就躺在其中,枯枝缀着败叶,顶着残花,倚着盆沿。没错,这就是片坟场,阴暗狞笑着,卷走喘息的光明,哀嚎游荡在四周,亡灵静静躺着,等待永远不会到来的重生。然而就是在这里几朵葵花钻出枯枝丛,在黑暗中爬起。黑弓压肩,谁怕?光明在前,谁停?这是一个灰色的通话,暗色调压抑着一切,却仍有灰色的希望在灰色中升华酝酿。不禁为向日葵鼓喝,为灰色的希望感动。

梵高的画告诉我,以为传奇的画者可以是灰色。

象征灰色生命的《星空》,代表灰色性格的《割去左耳的自画像》,这些传世之作都是梵高灰色人生的结晶。梵高,不幸的灵魂!清贫的家境,孤独的际遇,向往美好却从未幸福过的心灵,渴望平静却遭遇精神分裂的身心。不幸!不幸!不幸……可怜!可悲!可泣……他不阳光,从来都不,他无法从痛苦中挣扎出来,所以他割去了左耳,他无法从狂躁中爬出,所以他选择自尽。但他也曾有过希望,就在生命泯灭前的一秒钟,他也未曾对绘画失去梦想。感谢上帝用绘画让他宁静,用笔尖让他宽慰,至少让他体会到无与伦比的富有的谨慎,挥之不去的充实的心魂,让他有机会把他灰色的希望寄托在灰色的作品中,永远向阳光真是奋斗,奋斗……

梵高,顽强不息的灰色就是你的一切,它给了你有力的翼,明亮的眼,让你能够看到触到真实。灰色的魅力正在于此,即使无力回天,也要坚守真实,你就是真实,你就是最缤纷最具体的美。

篇3:必须重视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就是命题人限定题目的一部分内容,学生根据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的灵活度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对学生来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性,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学生适当的选择余地。半命题形式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关于半命题形式

半命题作文结构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

1.命前半题:如“______是一把双刃剑”、“______之乐”、“______其实很快乐”、“______在细微处”。

2.命后半题:如“走近______”、“十六岁,我多了一份______”、“震撼心灵的______”。

3.命中间部分:如“给______的一封信”、“一份______的答卷”、“从______中学习”、“当______来临”。

4.命首尾部分:如“______,别再让我_______”,“______阅读”、“______与______”、“______使我们______”。

5.还有命正标题的,如“______——我的特长”。

6.命副标题的,如“乐在其中——记一堂______课”。

二、审题——关于补全题目

一般地说,半命题作文要求补填的内容往往是写作的中心内容。在完成补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写作的素材或明确了写作的中心。半命题作文的补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题作文,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①指向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等等。如“______就是力量”,方便写议论文。而“一件应该______的事”,方便写记叙文。“这一刻,我们______”方便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不是说别的文体绝对不可以写)

②暗示作文应表达怎样的中心、抒发何种感情。例如“我依然______”、“有时,我也想______”。

③限定作文的范围,对作文中的人物与事件、情感与道理、时间或空间作出一定限定。如“我这个______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人,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主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选材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具体爱好什么,就需要学生自己去选填了。填题时要充分考虑和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力求使填好的题目稳妥而恰当。

再如“那一刻,我们______”(2008年河北中考题),限制范围的有“那一刻”、“我们”,重点是“______”。考生常见问题是忽略限制范围,忽视了题面对时间、人称等的限制,(强调个人感受)因而造成了跑题。

2.要全面把握命题要求和意图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从一个或几个角度拟定一个半命式文题,来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式文题,必须全面理解作文提示和要求,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准确定向拟题。

如“在_面前”一题,命题者设计这一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可以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理解了题目的内涵,就不难通过_”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和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突显文章的主旨。

半命题作文有时要提供词语,思考时要准确把握。要求只能用提供的词语作文,那么你可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如果在提供的词语后面打上省略号或者出现“等等”字样,则暗示你可用提供的词语,也可用未提供的词语。如假如再给我一次_(机会、尝试、失败等)。

3.要尽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选材恰当,真实感人,对于考场作文至关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调动自身生活储存方面,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方便、自由。填补题目时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要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最真实、最有个性的材料,并据此确定作文要填的词语或短语。

如“我_同桌”,如何填充要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磕磕碰碰,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同情”等词语。

4.要尽量追求新颖独到

填补题目,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题与文让人读后都能为之一振。这就需要在填题上进行深加工了。如“我生活在__之中”一题,填“家庭”、“学校”、“社会”显得直白浅露,流于俗套;填“集体”、“亲人”、“友谊”,过于平常,失之平庸;而填“麻将声”、“追星族”则切中时弊,发人警醒;填“阳光”、“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显得十分深邃。

并且,题面的新与俗往往也制约了作文的新与俗。拿“_的滋味”这一文题来看,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等,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刻含义,写“幸福的滋味”、“失败的滋味”、“打工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因此,填好题目,既能体现作者精巧的构思,也能彰显其思想的深度,不可忽略。

三、关于选材处理

综合近几年的中考作文来看,半命题作文的选材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拘于提示,选材过大

比如:“走近_(伟人、名著、自然、科学……)”。

此题有很多学生选材过大,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按命题人的提示,拟文题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容易写得空泛、笼统,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此类文章可从自我生活实际来拟题,从自我兴趣爱好来拟题。比如拟“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葛亮”等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自我的生活真实细节来写活这些人或事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并可能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2.选材俗套,情感平淡。

比如温州的作文题目:“岁月匆匆,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还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______’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此题选材范围广泛,可写自我的成熟、思索、责任、信心等等,写作时应着重凸显自我的心灵感受,强化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可以去写自我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人情世故的看法;可以写对成长教训的总结,去探讨个性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可以写涉世之初的喜悦,从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自立之中,选取令人耳目一新的素材,在与众不同之中,写出自我真情实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但部分学生选材俗套,总是停留在学习生活这一层面上,没有深入挖掘闪光的新素材,对自我心灵剖析不够,心理描写也不够细腻,造成空洞说教,使人读起来索然无味。

3.贪大求全,缺少细节。

比如山东省作文题目:“拥抱母亲,我们会享有亲情的温暖;拥抱成长,我们会丰富生命的内涵;拥抱梦想,我们会开创人生的辉煌;拥抱阳光,我们会感悟快乐的真谛;拥抱春天,我们会领略自然的美好。拥抱就是享有,拥抱就是开创,拥抱就是感悟……请以‘拥抱_’为题,写一篇文章。”

不管拥抱什么,一定要从小处入手,以细节描写出彩,在生动描写之中来突出文章的主题。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立意深刻。但不少考生贪大求全,用散文的笔法,写自我拥抱阳光、拥抱梦想、拥抱春天……只要是文题所提示的,全都“拥抱”了,可是文章没写一件具体生动的事,使得文章空洞无物。作文之时,可选取生活中你最为心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以此来写活拥抱它的心理感受,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为文章增光添彩。

4.脱离自我,文题不符。

比如作文题目:“_是一把双刃剑”(提示:双刃剑,两边都有刀锋。常用来比喻某个东西的利与害)。

写好此题一定要弄清题意,一定要结合“自我的经历、认识和感受”来谈对某一事物的独到的看法,比如网络、追星、时尚等等。如果写网络的利与害,就可去写自己从上网中学到的新知识,而后由于迷上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最后又深刻醒悟这一过程,以亲身经历来启迪所有的中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可有些考生没有理解题意,没有选好材料,空发议论,使得文题不符。比如写早恋、战争、酒、香烟等是一把双刃剑,那就不合适了。

那么,半命题作文怎样才能在命题允许的范围内选好材呢?

第一招: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下手。

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半命题作文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便于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选择,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综合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在构思时一定要把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表现出来。一般来讲,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

比如安徽省中考作文题目“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从家庭考虑,可选择亲情、母爱、温馨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朋友、师爱等;从社会考虑,可选择爱心、宽容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思考、信心、忍耐等。同时可选自己材料积累丰富的写,比如你占有丰富的有关珍惜时间方面的材料,就可以写“珍惜所拥有的时间”;可选自己感悟最深的写,比如你平时对生活有一定的感受和思考,就可以写“珍惜所拥有的贫穷经历”。

第二招:从与众不同的视角下手。

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

当你拿笔构思时,不假思索马上就想到的内容,千万不能写!因为别人也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内容,最好也不要写!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因为这些材料也会是别人容易想到的),可以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考场上,你花上3~5分钟,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发明。

比如“我真想_”是个开放性的文题,就是让学生写自己心底最大的渴望,让学生尽可能随意地、自由地抒发心中的愿望。有些学生马上想到的就是“我真想睡觉”、“我真想哭”、“我真想和老师好好说说”、“我真想去NBA”、“我真想成为总统”、“我真想考上高中”等;若想到“我真想说考试真好”,反弹琵琶,明显就会超出别人。

一学生在做“别了,_”这个半命题作文时,其题补为“别了,庙公”。他避开了一般学生的选材范围,没去写“别了,童年”、“别了,哥哥”、“别了,母校”、“别了,同桌”等常见题材,而是选取了一个他人未想、未写而又易于展开笔墨的角度去选材。文章通过写家乡的“神庙”之事,反映了中国农民思想上发生的重大变化。其选材独特、立意新颖,能以小见大。

第三招:从小巧的切入点下手。

切入点越小越好,小中见大,深处开掘。前文提到的湖北中考题目“走近______(伟人、名著、自然、科学……)”,若写“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等,那样就很容易空泛、笼统,不能写出真情实感。一定要把走近的内容写得具体,如“走近鲁迅”、“走近鸟巢”才能生动地表现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第四招:从众人关注的热点下手。

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所以,学生们平时要关注时事,观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如果把这些“热点”引入自己的作文,文章肯定能够出彩。

比如,金华中考半命题作文“想起了_”。有的考生积累了2004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材料,以“想起了任长霞”为题目,谈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这篇文章抓住了热点,因而获得了满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选材如果紧跟时代的步伐,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一定能吸引阅卷老师的视线,获得高分。

第五招:从行文形式入手。

常规形式:题记、小标题串联式、序号结构式、书信体形式、童话寓言式、日记连缀式、演讲稿形式、散文诗形式、人物对话式等等。

特殊形式:戏剧小品式、合同书式、病历式、庭审记录式、实验报告式、歌词创编式、访谈录式、分镜头组合式、故事新编式、谈话节目式、片断拼接式、说明书式、菜单式、广告式、报告式、几何解题式、论坛竞赛式、光盘播放式、杂文式、说明书式、会议记录式、求职信式、解说词式、语录体式、采访直播式等等。

篇4:半命题作文

写 作 导 航 标

半命题作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命题形式:

1.需要补足前半题。如《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错怪了你》等。

2.需要补足后半题。如《我的______》《我终于______》等。

3.需要补足题目中间部分。如《一个______的人》《记一件______的事》等。

4.需要补足题目前后两部分。如《______教我______》《______“六一”______》等。

半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地补足题目中的空白部分。填充、补足题目的过程,就是审题的过程。半命题补足了,补恰当了,审题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那么,半命题作文,怎样补足题目呢?

1.题目中的空白处,需要补足的往往是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某一方面或是文章的中心。例如:《发生在______的一件事》这个题目可以填时间(早上、中午、晚上、课间等)、地点(教室、家中、路上等)之类的词语;《记一个______的同学》,可以填上“助人为乐、勤奋学习、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关心他人”等表示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

2.要在题目的空白处填上自己最熟悉、最喜爱、印象最深刻的反映内容的词语。如,《我爱______》的题目,因为各人的兴趣爱好不同,生活经历不一样,所以各人填的内容应该是各不相同的。爱学习的同学,会填上“买书、字典、去图书馆”等,爱活动的同学,可以填上“踢足球、下象棋”等。

3.看到题目后,慎重填写空白处的词语。空白处填什么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定。但不管填什么词语,所填的词语决定了你要写的内容,所填词语反映的事件必须是你自己的生活体验。千万不可为了追求新意而使自己无话可写。要是你填的反映内容的词语是陌生的,素材又是生涩牵强的,那么任你怎么搜索枯肠也是写不好的。据说,有个同学看到《我学会了______》这个题目,追求新意写了《我学会了洗滑雪衫》,写作时,他拿洗手帕的简单过程来写洗滑雪衫,写了许多外行话,一看就知道他没做过此事,哪来的真情实感呢?

佳作展示台

将“我明白了_________”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范文】

我明白了宽容是一种美德

□天津红桥区芥园小学六年级高 侠

我家的镜台上放着一个白瓷的“大肚弥勒佛”。每当我看到它笑口常开充满宽容精神的模样时,就想起一件事……

那是三年级的时候,由于我非常喜欢画画,也获过不少奖,同学们都称我是“小画家”,喜欢让我给他们画画。一天,我班的王明让我给他画“变形金刚”,我高兴地答应了。他还拿出十二支彩笔让我用。我看了看说:“九支笔就够用了,那三种颜色用不着。”他就把三支笔放到书桌里了。几天后,我把画和彩笔递给他,他高兴地说:“真像,跟电视里演的动画片没有什么两样,真好看!”看着他那高兴的样子,我心里美滋滋的。但是他看到彩笔的时候,却突然皱眉头:“不对呀,十二支彩笔,怎么只有九支?”我解释道:“有三支用不上,那天就给你的,你再想想!”“不对,我明明借你十二支嘛!”他口气十分肯定。我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他见我不高兴了,便嘟囔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了。

放学了,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了家,放下书包,躺到床上,心里想:“白画画不算,还背个贪便宜的黑锅!”妈妈见我这样子,便关心地问:“怎么啦?为什么不高兴?”我含着眼泪,把事情的经过和心里的委屈全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安慰我说:“也许他记错了,咱侠侠可不是那种贪小便宜的人,别哭了。”我一听又破涕为笑了。妈妈一见我高兴了,又接着说:“咱家彩笔多,你拿三支给他。”“不行!”我立刻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根本没拿他的笔,这样不是不打自招吗?”妈妈笑了笑,耐心地说:“人要学会宽容别人,这样才是个好孩子。”“可我……”“就算你送他的,将他十二色配齐,这也是助人为乐呀!”我只好无奈地点点头,不言语了。第二天,我硬着头皮把三支笔送给王明,他连声谢谢都没说,拿着就走了。我好后悔,早知如此,不听妈妈的就好了。

一天晚上,我正在家写作业,王明手里拿着三支彩笔来到我家。我和妈妈非常惊讶。他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今天在家找书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三支彩笔,才知道错怪了你,而你却把自己的笔送给我,你太好了。现在,我把它还给你,都怪我,没记性,真是太对不起你了,真是……”“没关系,谁都会有忘记事的时候嘛,侠侠不怪你的。”妈妈说,又转头问我,“是不是呀?”我点点头,舒心地长吁一口气,笑了。王明也傻乎乎地笑了……

我望着镜台上的“大肚弥勒佛”,看着它那大肚皮,不禁想起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对联。是呀,原谅别人,宽容别人,自己也会高兴的。

【细细品味】

开头自然、有趣,由物及事,联想奇妙。

妈妈的语言平实、自然、富含哲理,符合人物的身份。

王明的话多了些,如果少点再有趣些会更好!

首尾呼应,直点主题,印象深刻。

[整体评析]

全文选取一件“小”而“实”的生活小事,来反映永恒的主题——“学会宽容”。事不太大,但在理;文不在深,但见情。全文事理明晰,情动于衷。人物语言鲜活,符合各种人物的身份。事件矛盾冲突鲜明,符合事件的过程。另外,全文朴实、真实,给读者以可信、可读之感。

题 例 演 武 场

【题目1】我是一个_______的同学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

[创新点拨]

该文题的空白处可以填描写性格特点的词语,如“文静、淘气、调皮”等;可以填描写兴趣爱好的词语,如“爱学习、爱下棋”等;也可以填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词语,如“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等。要通过一件或几件具体事来反映自己的特点,而且所记的事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题目2】想起这件事,我就____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

[创新点拨]

这个题目是写事的文题。它的前半部分“想起这件事”是前提,后边的补充内容应该是导致的结果。多是情绪上的反应,如“高兴、难过、懊悔、后悔、伤心、委屈、激动、生气”等;也可以是行为的词语,如“想哭、想笑、坐卧不安、吃不下饭、信心倍增”等。注意写这个文题时,这件事简略地交代,重点要写你补充的词语反映的内容。

【题目3】

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想象作文。

(1)《____年后的我》(2)《假如我是____》(3)《飞向____》(4)《____的哭诉》

[创新点拨]

这四个题目都是让你带有想象翅膀,去展示你心中世界的文题。它无拘无束,全凭着你的兴趣、情感、态度去补充内容,去抒写自己的体验。(1)是补充时间的词语,跨度要大,要充满理想,要自信。(2)补充你理想中的官职或职业,或是你崇拜的人物,或是在某件事上得到的启发。(3)填上不是地球的外空间词语,带着神秘的想象去探索未知。(4)多是资源方面的,尽量与环保的内容挂钩。

【题目4】《我给______带来快乐》《_______给我带来快乐》

任选一题,先将两个题目补充完整,补充后比较选出一个感兴趣的题目,再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

[创新点拨]

这两个题目看似一样,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文题,写作对象不同,文章的着眼点就不同。《我给____带来快乐》是重点写我的行为,《____给我带来快乐》是重点写所补充词语的行为。这两个文题补充空白处,想的视野要宽些。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地方。如《我给父母带来快乐》《我给小树带来快乐》《我给小河带来快乐》《我给小鱼带来快乐》《我给小花园带来快乐》等,另一个题目相同。

【题目5】《_______真_______》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

[创新点拨]

这是补充两部分空白的半命题作文。题目比较开放,一个“真”联系前后词语的关系。前面的词语是对象,可以是人物,可以是地方,可以是动物,可以是植物,可以是事物;后面的词语是补充说明前面的所指对象的状态。如,《这个人真好》《他真行》《这个公园真美》《这个地方真脏》《这件事真巧》等等,写作时,两者都不可忽视,既要记清写作对象,又要写清他(她、它)的状态。

素 材 加 油 站

1.你看这一张白皙而又俏丽的脸儿:两道细溜溜的眉毛;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薄薄的嘴唇,常挂着恬静的微笑。

2.那孩子鹅蛋型的脸庞,白里泛红的面色,像一朵桃花似的美;配上一双清泉般透亮的眼睛,显得文静又聪颖。

3.一个略微向上翘起的、线条优美的小鼻子,仿佛使流露在她容貌间的那种大胆勇敢的神情,变得更加显著了。

4.那张小嘴巴蕴藏着她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儿;生气时,撅起的小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从这张嘴巴说出的话,有时能气得你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时却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篇5:半命题作文什么的魅力600字

上初中以前我会一直把学习当做一种压力,一种负担。每时每刻都盼着减负。但自从上了初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气氛,我慢慢的意识到学习是我不可更改的选择,那么与其排斥它,还不如接受它,便把它当做一种快乐。我开始慢慢的喜欢这种负担,并把它当做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快乐。

小时候,我比较内向,在课堂上总是明明知道答案却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后来每每对上老师那鼓励的目光,我的胆子慢慢的一点点大了起来,开始尝试举手发言。渐渐的,开始还脸红心跳的我,因为老师的一句夸奖,让我有了一种成就感,加入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让我获得了另一种快乐。

在家中时,妈妈亲切的嘘寒问暖,爸爸无尽的关爱,都让我的心里洋溢着家的幸福和欢乐。

我的快乐就是听音乐,音乐可以陶醉人的情操,使人陶醉其中。虽然很喜欢听音乐,但是我每一次跟唱都是五音不全的,但是我也很热爱它,因为它可以使我忘记一切烦恼,喜欢听歌是热爱生活的体现。渐渐地,它也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篇6:什么的魅力中考满分半命题作文

可那穿越九霄时空的天空真有那般好吗?非也非也。

在我看来,它,定不如凡间。要说仙境当真干净?呵,天宫的争斗,只是都顾面子,未有捅破那层虚伪的窗纸,被缥缈梦幻的美景所掩盖罢了,到头来还不是被孙大圣一顿乱棍打出原形来。

而人间,因为人的存在,多了些许七情六欲,谁人都有,都厌它、嫌它。但不就因为他,才有生活么?若谁人都无欲无求,没有好学向上的精神,人人都不竞争,真的“心想事成”,那还有何乐趣而言?人生在世,小欲少不了,大欲贪不得!

就说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一方有难,八方相助;一人遭祸,众人扶持,邻里之间相处融洽,何不快哉!又言师生情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他也。

再说知己友谊,你有烦心事,我乐相开解,人生幸得知己二三。

更不必说父母亲情,此生此世,在这个纷争的俗世上,只有他们无偿的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不求回报。

就光看这些,你说,那个无情的天上怎得能与凡间相比呢?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想必东坡早在唐朝就已看透了吧。

世人都说神仙好,可谁知天上恋人间。

故而,不可总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幻境,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放眼现在,且行且珍惜!

篇7:高二命题半命题作文

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前什么都拿得起,写字、画画、写歌、摄影、演戏突然间有一天斩钉截铁什么都放下,修了律宗。生活的态度在于我们自身,拿的起放的下。生活为我们自己而活着。

寓言的角度可以分成很多方面来看,然后我更期望积极的看待寓言展现的一面。生活中我们无数次的在扮演着寓言的角色。却往往沉醉在悲伤的画面里。有人问我,如果安娜第一次开的是快乐的窗子,她的父亲会不会拉她去看悲伤的窗子呢。我说会。但是两者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父亲告诉她生活态度,后者肯定是父亲告诉她生活的艰辛。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艰辛。抵御消极的思想和感触。

联系上一个同学,和她的谈话感觉还是停留在初中的志向的感觉当中,所不同的是,她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并且还在不断的奋斗。她说,不管生活是怎样的,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是她得到的最多的东西。她坦言刚毕业的辛苦是她一生的财富,让她不断的获取财富的积累。

面对生活,我们要么泰然处之,要么无聊慰藉,前者我们回味的是生活的精彩,而后者常常抱怨,一辈子,都没开心过。

回想小学,初中,老师给我们的是快乐的窗子。大学毕业后背井离乡的为着自己的理想,在灰暗的窗子中寻找儿时的窗子。其实,第二扇窗子沁淫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总于快乐擦肩而过。为什么呢?

篇8: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其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

1.补前半题:如《%%%, 太棒了!》;2.补后半题:如《善待%%%%。》;3.补中间部分:如《在%%中前行》;4.补首尾部分:如《%%%是%%%》。

【题目回放】

人生路上风景好。一路与老师同行, 在老师的教诲下我们受益匪浅, 茁壮成长;一路与朋友同行, 在朋友的影响下我们取长补短, 携手并进;一路与书籍同行, 在书籍的滋养中我们获取真知, 提升品位;一路与拼搏同行, 在拼搏的历程中我们砥砺意志, 实现梦想……

请以“一路与%%%%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步骤】

上面的作文题目是一道十分典型的半命题作文考题, 题面包括题目、提示性导语和要求三个部分。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 我们在审题时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审导语。

半命题作文的导语或阐释, 或举例, 或提示, 往往有着激发写作情思、界定选材范围的作用。我们细心研读上面的导语, 可以梳理出如下的一些重要的信息:提示语有四个分句组成, 内容上是从老师、朋友、书籍、精神四个角度提示了我们, 帮我们打开了思路, 但我们不能被提示语所限制, 最好不要用提示语来写作, 而是应该展开联想, 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 拓宽写作素材。例如我们可以联想到:人 (亲情、友情、师生情) 、事、物、景, 兴趣爱好, 意志、精神、品质等, 思路打开了, 可写作的材料就很多了。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新颖的材料作为写作的素材。

第二步:审题目。

把握已有的那一半题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认真推敲“一路”这个词语, 它可以实写路上发生的事情, 也可以指人生之路, 写作时要注意点明。“同行”是指彼此双方共同完成, 而不是写一方。

仔细揣摩自己所填内容和已定部分的搭配, 如果是后面的两种形式, 还要注意自己所填内容的前后搭配问题。我们在填题时要考虑到前后所填内容的搭配问题。

第三步:审要求。

作文的要求常常包括体裁、篇幅及表达等方面限制, 仔细阅读, 才能写出符合考场要求的作文来。

在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严格审题后, 我们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去补全作文题目了。

【易错点再现】

一、拟题俗套, 重复雷同。

这种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 写出的作文“撞车几率”也相当高。这次作文很多学生写《一路与老师同行》、《一路与友谊同行》、《一路与拼搏同行》、《一路与月亮同行》, 不仅太直白, 而且老师看得太多, 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当然, 也有少数同学命题甚佳, 能够找一个很小又吸引眼球的角度, 例如:《一路与马头琴同行》、《一路与越剧同行》、《一路与蔷薇同行》。

比如“%%%%的味道”这一半命题作文, 大多学生会首先想用“爱”来补充, 如《爱的味道》、《父爱的味道》、《母爱的味道》, 如通过一碗姜汤来怀念爷爷, 命题为《一碗姜汤的味道》;还有同学以妈妈每天早上把稀饭为自己盛好凉好为素材, 将题目命为《一碗凉稀饭的味道》就很新颖。所以, 半命题作文, 我们首先应该将题目补充得新颖独特,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命了一个新颖的作文题目, 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二、拟题过大, 难以下笔。

《一路与大自然同行》、《一路与爱同行》、《一路与青春同行》, 这类范围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显然, 拟出这样的题目, 写起来不易把握, 只能泛泛而谈, 要写深写透很难, 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类既无新意、涵盖范围又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 只能泛泛而谈, 要写深写透很难, 且不说内容的创新。

三、脱离文题, 我行我素。

半命题作文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 就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了, 因此文章的内容就应围绕题目来表现, 但有些同学却抛开题目, 任意为文。如有位同学拟题为《一路与老师同行》, 这是一个缺少新意的文题, 且这位同学在文章里歌颂老师的伟大崇高, 显然与文题相距甚远, 造成失分。“贴标签”的作文出现的比较多。例如《一路与拼搏同行》写的是妈妈教他学游泳, 明显不合题意。

【审题注意点】

一、寻找关键词。

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 文章该写什么, 甚至该怎么写, 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如2009年福建卷《这也是一种%%%%》。题目中的“这”显然是关键词, 它是指示代词, 指代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 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之感, 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 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 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另一个关键词是“也”, “也”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 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理解、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 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 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 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又如作文题《我终于%%%%》, 有的考生对“终于”两字视而不见, 所写作文只有“终于”产生的结果而没有写“终于”之前的经过情况, 这样就偏离了题意。我们在拿到题目后, 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

二、化大为小。

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 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 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 像《走近%%%%》这样的题目, 学生经常会把题目拟得过大, 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如果把题目补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 对于这样大的题目, 文章容易写得空泛、笼统, 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所以, 在补题的时候要尽量把题目具体化, 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例如补为《走近扬州剪纸》、《走近大观园》、《走近东关街》等, 这就具体得多, 就能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写活名著、生活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三、力求新颖。

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制的一面, 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补题雷同。写的作文“撞题几率”也相当高。比如, 半命题作文《难忘的%%%%》, 极易雷同的补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等, 由于平时习作中多出现类似的命题, 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一件事”是“难忘的”;又如写《当我面对%%%%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 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出现, 要“面对”的似乎不是“挫折”就是“成功”。这样写思路老套, 缺乏创新, 填题, 要力求创意新颖

上一篇:煤矿综采工作面顶板压力在线监测应用及发展趋势下一篇:XXX储油库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