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2024-05-23

临沧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通用8篇)

篇1:临沧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临沧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暂

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财政部 卫生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的意见》,《云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和云南省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以下简称“风险基金”),对于防范合作医疗基金超支风险,保障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条 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弥补合作医疗基金非正常超支的临时周转,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以及改变其用途。

第四条 风险基金管理原则是总量控制、集中管理、分县(区)核算、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第二章 风险基金的筹集

第五条 风险基金由各县(区)从每年筹集的合作医疗基金中按5%提取,合作医疗基金结余较多的县(区),应先将结余资金的50%划入风险基金,不足部分再从当年筹集的合作医疗资金中提取。当风险基金达到一定规模后不再继续提取。具体比例为当年筹集的合作医疗基金总额的10%,即当年风险基金规模达到当年筹资总额的10%后不再提取。各县(区)提取的风险基金必须上缴市财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专户(以下简称“风险基金专户”)统一管理。

开户行:农业银行南塘街支行

户名:临沧市财政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专户

帐号:***588

4第六条 风险基金按规定动用后应及时补充,以保持应有的规模。对动用额度超过风险基金总额50%以上的,可分提取补充。

第三章 风险基金的管理

第七条 风险基金是从农民自愿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合作医疗资金中提取的,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户储存。

第八条 风险基金由市新型合作医疗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集中统一管理,各县(区)按本暂行办法规定的比例从合作医疗基金总额中提取的风险基金,按季缴入市财政风险基金专户。第九条 各县(区)上交的合作医疗风险基金及其利息的所有权不变,市级财政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按各县(区)上交的风险基金分别进行管理,不得在县(区)之间调剂使用。

第四章 风险基金的使用范围 第十条 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弥补合作医疗基金非正常超支的临时周转。非正常超支是指因当年大病人数异常增多或其它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导致大病人数增多,致使按规定应由合作医疗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出现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的情况。

第十一条 风险基金的使用仅限于符合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在保障范围、保障内容和保障比例之内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费用。

第十二条 合作医疗基金正常超支主要通过适时调整实施方案、报销比例以及加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管理等措施解决,一般不得动用风险基金。

第五章 风险基金的申请使用第十三条 各县(区)合作医疗基金面临非正常超支,并符合风险基金使用范围,由各县(区)按规定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领导小组提出书面使用申请,说明申请使用的理由。发生非正常超支金额、要求拨付风险基金的数额。每次申请的额度不得超过该县(市)风险基金总额的50%,年内累计申请额度不得突破本县(区)风险基金的总额度。

第十四条 县(区)风险基金使用申请经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领导小组核准,由市财政从风险基金专户拨付到县(区)财政专户,同时报省财政厅和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六章 风险基金的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要加强对风险基金的监督,并定期检查监督风险基金使用情况。

第十六条 实行风险基金定期审计制度,审计部门每年对合作医疗基金进行审计时,应将风险基金的管理和收支情况纳入审计范围。

第十七条 风险基金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基金管理,实行帐目公开、民主理财,同时接受财政、审计及合作医疗监督组织的监督检查。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暂行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暂行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

篇2:临沧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4)以及去南省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的通知》(云民„2004‟l号)和云南省财政厅、民政厅《关于转发<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云财社„2004‟204号)精神,为了建立健全我市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农村医疗救助,是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缓解农村特困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确保农村五保户和特困家庭能够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条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特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第四条各县(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农村医疗救助首先要从特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第二章救助范围和对象

第五条农村医疗救助的范围主要是经县(区)民政部门核定的农村特困户家庭成员,救助对象为以下人员:

(一)“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主要是五保户和孤儿);

(二)因主要劳动力常年生病或残疾导致贫困的农村家庭成员;

(三)符合条件的革命伤残军冬、烈士遗属、在乡老复员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

(四)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家庭成员。

第三章救助标准

第六条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区),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合作医疗资金,保证其家庭成员全部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

第七条因患大病住院治疗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由民政部门给予适当救助,内救助标准不得超过800元。

第八条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区),实行单项救助,即对因患大病住院治疗,个人负担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按住院医疗费用适当比例给予救助,原则上单次救助不超过1000元,内不超过2000元。

第九条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2003年5月9日376号令)的规定给予救助。

第十条对特殊大病住院医药费用个人负担部分超过l万元(含1万元)的,在救助金宽松的条件下,经县(区)民政局办公会议集体决定可给予特殊救助,但内最高救助金额不得超过3000元。

第四章申请、审批程序

第十一条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申请人(户主)向社区(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如

实提供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必要的病历材料、已参加合作医疗按规定领取的合作医疗补助凭证、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等,经社区(村民委员会)核实后,将初定救助对象张榜公示5天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第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申请表和有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上报县(区)民政局审批。

第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四条县(区)民政部门对乡镇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并在7个工作日内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对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医疗救助金由乡镇人民政府民政所(办)发放,或由县级民政部门通过银行、:.。邮局等方式直接支付给救助对象,并在《农村特困户救助证》上载明救助金额。

第五章医疗救助服务

第十六条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区),由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区),由救助对象户口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等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第十七条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等应在规定范围内,参照本地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第十八条遇到疑难重症需转到非指定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时,要按当地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办理转诊、转院手续。

第十九条承担医疗救助的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各种诊疗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并尽可能将各种诊疗费用给予适当减免和降低其他药物费用及管理费用。

第六章资金的筹集

第二十条各县(区)要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基金主要通过政府拨歃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一’按照公开、公平、公正、专款专用、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

(一)各县(区)级财政每年根据本地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在年初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医疗救助资金。

(二)对实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困难县(区),中央、省、市财政部门给予适当支持。

(三)社会各界自愿捐赠资金及按规定可以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四)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第二十一条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对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七章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制订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医疗救助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民政部门管理

并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抓好落实。

第二十三条各县(区)民政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建章立制,完善程序,做好综合协调工作。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医疗救助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二十四条各县(区)民政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县(区)财政部门根据审核确定的用款计划及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位。

第二十五条卫生部门应加强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等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二十六条财政、审计部门应对医疗救助资金实施财务监督和审计,确保医疗救助资金按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杜绝挤占、等现象的发生。

第二十七条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配合有关医疗救助工作的调查。

第二十八条若发现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由纪检、监察、司法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篇3:临沧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 把发展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推进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平台,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种子种苗、农药、兽药、肥料、农机以及民族特色产品、地方特色产品等科技开发与应用推广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第三条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 负责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申报认定条件

第四条申报认定条件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在本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二)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产业规模,经济效益良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年度总收入不低于200万元;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须科技服务业绩显著, 会员年度总收入不低于200万元。

(三)对当地农民增收具有较大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可靠、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拥有会员50户以上,农户年度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四)具有明确的发展规划、 建设目标和科技工作计划,并具备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示范、服务方面业绩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优先认定。

(五)组织负责人科技意识强,注重科技创新,服务意识强。 组织负责人为科技特派员、科技辅导员的,其所在组织优先认定。

(六)管理规范、信誉良好。 内部章程、财务管理、民主监督、 民主决策等规章制度健全规范。

第三章申报认定程序

第五条凡符合上述申报认定条件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均可申报。申报认定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提供以下书面材料:

(一)《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申报书》。

(二)登记注册证明:民政部门核发的登记证明复印件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复印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需提供其相关经营机构的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复印件。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近两年财务报告;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服务业绩及相关证明。

(四)组织章程、技术、财务管理制度和与农户签订合同文本复印件。

第六条各州(市)科技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初审推荐。申请、认定材料由推荐部门初审同意后,一式六份统一报送省科技厅。

第七条省科技厅受理材料后,委托中介机构,对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按本办法规定的申报、认定条件进行审核,提出推荐意见。经省科技厅业务主管部门审核、专家组评审、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审定通过后,由省科技厅行文,对认定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3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正式授牌。

第四章扶持措施

第八条对于已认定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省科技厅给予5万元至1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主要用于该组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 发展业绩突出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申请省科技厅的滚动支持。

第九条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申报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由州(市)科技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项目的组织申报。

第五章组织管理

第十条省科技厅常年受理申报,每年组织一次评审认定。根据申报、认定条件的要求,按规定程序受理申报、组织评审,以专家组评审意见为重要依据,择优认定。

第十一条获认定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省科技厅签订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发展任务书。

第十二条各州(市)科技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获认定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每年11月底前,向省科技厅提交经州(市)科技局审核的本年度执行情况报告。

第十四条省科技厅对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每两年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 经核实,取消称号,公告并收回授牌。连续3次考核通过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除发生重大情况外,以后将不再考核。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视为考核不合格:

(一)年度总收入、服务业绩、 带动农户数量等指标严重下滑的;

(二)在经营运行中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或其它信用问题的;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解散、注销的。

第十五条主营业务范围有较大变更或发生合并、分立、迁移等情况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需重新申报。

第十六条加强经费管理。 对省科技厅支持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费实行专款专用,按《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2009年5月22日起施行

篇4:临沧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关键词:新农合;风险防范;防范机制

收稿日期:2011-03-12

基金项目:

200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防范机制的创新研究”(NJ09145);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巩固和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农合制度研究”(10XMZ00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玉芬(1968-),女,河北故城人,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2003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试点工作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司长李斌在2010年12月11日卫生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已达到8.35亿,参合率达到95%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大大减轻了我国广大农牧民就医负担。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着眼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的重大举措,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制度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一项制度之所以会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有人需要它,另一方面是由于有人可以生产出它来,这就是制度的需求与供给。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参与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制度的供给方是政府,制度的需求方是农民,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大病统筹为主。目前这一制度的推广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制度的供给方、需求方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今后的运行中存在潜在的风险。风险是那些业已存在、面向未来的种种有危害性的不确定因素。它会影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需求方农民的逆向选择的风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高风险比低风险患者更愿意参加医疗保险的现象。一般而言,人们患大病的机率较低,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一段时期后,会有一部分健康者认为没有得到实惠而不再参保,而参保者往往又是经常患病的人,逆向选择由此产生。逆向选择一旦产生,推广合作医疗的难度就会增加。这不但影响参保率,还会使医疗经费出险,当医疗经费入不敷出时,合作医疗就难以持续发展。尽管现在有政府补贴,新农合的参合费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愿意缴纳年人均10元的参合费;尤其是那些在参合之后全家老小都身体保持健康因而无从获得"报销"的人,更加感到"吃亏",往往选择第二年不参加新农合。可以说,新农合工作面临着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为了应对逆向选择问题,许多地方的新农合不得不放弃大病补偿的原初设计,把门诊服务纳入补偿范围,同时还为没有生病的参合者提供一年一度的身体检查。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新农合的收益面,让那些没有生病的人不感到缴纳了10元的"冤枉钱"。但是,这些做法又增大了新农合的支付压力。当逆向选择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医疗开支增长甚至入不敷出,保险基金就会出现赤字,失去了分担风险的功能。国际的经验表明:逆向选择会迅速破坏并最终导致一个建立在完全自愿基础上的保险计划的解体。

(二)供给方政府运作基金的风险

政府运作基金的风险就是基金运行风险。基金运行风险,是指在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结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管理者违规操作或管理不善给基金运行造成的风险。基金运行风险从筹资、结存和支付三个环节表现出来。第一,基金筹集环节的风险主要是参合资金的到位。由于中央财政补助经常滞后或被地方财政滞留,导致很多县上半年空账运行,下半年基金沉淀。此外,地方财政虚假补助或补助不到位、参合农民未按时足额缴纳保费也增加了筹资环节的风险。第二,基金结存环节的风险主要是结余基金的安全。在试点推广初期,考虑到收支平衡问题,在方案设计上限制补偿种类项目、提高起付线、压低封顶线、降低报销比例以及人为设置繁琐报销手续,造成基金结余较多。大量结存的新农合基金为资金的账外停留提供了空间,对基金的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隐患。第三,基金审核支付环节的风险主要是两方面。从需求方农民看,一些合疗办允许复印件报销,参合农民出租合作医疗证、为他人带药,这些都增加了重复结报、套取货币资金的风险。从供给方看,村医编制门诊费用月报,虚报冒领,套取家庭或个人账户资金。由于审核不严、违规违纪、技术性差错,可能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损失。具体分析我国目前基金运行的现状,最大的风险是县级财政对合作医疗基金的挪用。从制度的长期运行看,最大的风险是基金收支增长不同步。

(三)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存在医疗道德风险

首先在新型农村医疗运行中,医疗的供给方政府向农民提供医疗服务是委托定点医疗机构这个第三方来进行的,这就存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医师的道德风险问题。在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表现如下:一是多品种用药,超药品报销目录用药,违规使用有特殊限定的药品。二是为患者提供数量过多、价格过高的药品,为患者提供不必要的检查,擅自夸大医疗范围、延长医疗时间、增加医疗项目,甚至为患者提供有害的医疗技术服务。三是自行提价或不按规定及时调价,未经许可擅自收费并纳入新农合结算,分解收费,收费数量与病史资料的记录不符,巧立名目收费等。四是医院与患者或医院与监督机构合谋,骗取新农合补助资金。其次作为合作医疗需求者的农民参合后也存在道德风险。按照信息经济学理论,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医疗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即参合者缴纳了保险金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医疗消费水平,扩大医疗费用开支。根据保险事故的发生是否故意制造,道德风险可分为欺诈性道德风险与非欺诈性道德风险两类[1]。新型合作医疗中的道德风险多属于心理风险因素的非欺诈性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小病大养、无病拿药;伪造票据、无病骗保;借证就医、冒名就诊等。参合人在利益驱动下做出的短期利己行为,最终会引起新农合基金透支,导致新农合运行的低效益。

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剑桥大学教授、中国社會科学院名誉院士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就风险的成因而言,风险更多的产生于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我认为这不无道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风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一制度设计和安排的缺陷。

(一)国家设计的与农民实际需要的保障目标存在差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以保大病为主要目标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民保大病又保小病为实际医疗保障需求的目标相冲突。国家为了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将新制度目标设定为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形成了新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国家在农村推行规模巨大的农村医疗保障,充分体现了关注农民健康保障的国家意志,该制度的目标起点是高的。但是,根据国家的经济能力,新制度的落点却很低,局限于“大病医疗保险”上。政府以“花最少的钱办最难办的事(低投入高目标)”,实现“新制度创新替代传统合作医疗(低水平高覆盖率)”,而不是推行普遍意义上的医疗保险保大病又保小病。然而,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设定的医疗保险目标持理性选择的态度。农民期望新制度能给他们带来全面而直接的医疗保障,既“保大病”又“保小病”。同样,农民也是以“花最少的钱办最难办的事”解决看病难为目标的,但是与政府目标存在明显差异。在征求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资金投向的意愿时,90%以上的农民坚持将自己的缴费用于预防保健和常见病、多发病,政府的补贴用于大病。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调以保大病为主的合作医疗模式,导致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高,产生逆向选择。

(二)供给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选择受益对象有冲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农村社会群体已经发生分化,农村出现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央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选择受益对象是农民,即确定为农业人口的农村居民。并且,中央财政转移拨款是按参加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进行预算的不包括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而部分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将所有农村居民定为保险对象,其中包括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农村居民;有的地区则将县城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农业人口(乡镇居民)也设定为新制度的参保对象。地方政府之所以进行制度受益对象调整,源自于实践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一则可以解决非农业人口医疗保障问题,二则可以增加参保人数,增加合作医疗基金筹资份额,以利于基金安全(大数法则)。然而,地方性扩大新制度受益范围,并不能得到中央财政的配套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益对象的范围,因而,在新制度对象选择方面,存在地方政府实践与中央宏观制度安排上的冲突。

(三)供给方政府的监管机制需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卫生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它既要代表需求方购买卫生服务,又一定程度上代表医疗服务提供者。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障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卫生行政部门要调节和平衡卫生服务供给者和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者的利益,实现“适度保障”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的问题依然存在,少数医疗机构开大单、乱检查、开贵药、有意拖长住院时间,一些药品报销后仍高于医药公司的价格,群众对此反映较为强烈。有的地方转诊手续规定过严,强调除急诊外,首诊必须在当地定点卫生院,客观上形成了农村医疗服务市场新的垄断,使农民产生了逆反心理。一些不法药商还会同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把一些过期药和被污染的药品收起来销往农村,再加上流向农村的其他假药泛滥,农民在用药方面付出的代价十分惊人。另外,还存在管理人员贪污、挪用资金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风险会影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和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建立这一制度的风险防范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是为消除或减少风险,化险为夷甚至转害为利,而制定的策略,计划,方案,组织制度等。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者政府、农民、医院三方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风险防范机制必须依赖于三大主体间的联动保障机制,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力资源配置、服务质量与价格及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构建医疗服务的供给机制;重塑参合农民的主体地位意识,设计合理的参与机制及相应的培训,提升参合农民的参与意愿与能力,构建医疗需求主体的参与机制;通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界定、立法规范支持机制、制度安排、财政刚性投入机制等方面构建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立起医疗需求方、供给方、监管方三者制衡的有效机制,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化险为夷。

(一)探索稳定的筹资机制

筹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起点。筹资机制首先要解决筹资量的问题。在中央财政加大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2])的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开发其他社会资源、拓宽筹资渠道。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的总体变化趋势也是上涨的,即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补偿水平不变,所需要的合作医疗基金也必须相应扩大。而要提高补偿水平,就更需要筹资水平相应提高。为此,建立富有弹性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是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稳定运行的根本性保证。可考虑,在筹资机制上,以农民收入的一定比例来确定筹资标准,这样可以大大增加筹资机制的弹性。特别是在农民收入水平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建立弹性的筹资机制更显必要。建议建立三项制度:政府筹资水平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制度;地方政府承担合作医疗管理经费的保证制度;政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保证制度。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贫困县以及贫困地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缓解贫困市、县的财政压力,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持续发展。

(二)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中,要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的原则,坚持以解决农民大额医疗费用负担为主、兼顾受益面的原则,在维护实施方案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设计,适时调整和优化补助方案,使补助方案更趋合理,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补偿机制的建立依赖于下面几组矛盾的科学解决:保障农民大病与小病的矛盾(或者说门诊与住院的矛盾);保障面与享受水平之间的矛盾;保障需求与有限资金的矛盾。为此,一是要适当扩增用药范围,尽可能地让农民更多地享受补偿政策的好处。二是兼顾大病住院与门诊、体检相结合,完善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制度,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没有领取过住院补偿的农民也能受益。三是建立科学、严密合理的结算补偿机制,规范合作医疗的结算补偿过程,在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出险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补偿比例,让农民真正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

(三)健全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

根据组织管理原则,建立管理与服务分离的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是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新农合制度的管理体系可划分为领导协调、管理机构及经办机构三个层次,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角色。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构。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能级原理,试点县区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审计、扶贫等部门组成的新农合试点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对新农合制度的领导、组织、协调等宏观管理工作,定期向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汇报合作医疗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在省、市、县成立有农民代表参加的新农合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有关政策决策、宣传发动、组织监督及管理指导等工作。三是建立健全经办机构。积极探索逐步建立管理与服务分离、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理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管理体制。合管办在执行合作医疗协调小组与管理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基础上,具体负责宣传发动、政策业务指导、补偿公示及政策咨询等业务管理工作。目前全国合作医疗试点采用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独立管理、保险公司受托管理、财政专项账户管理及医保中心管理四种模式[3](P.21-22)。独立管理模式是指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县级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办公室)负责新农合的业务管理;受托管理模式是指社会保险组织商业保险公司部分或全部负责新农合业务管理模式;专项账户管理模式沿用的是收支两条线程序,即将新农合基金收缴至财政在银行开设的专门账户,支出定期向财政提出申请,由财政专户予以批准,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医保中心管理模式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心部分或全部负责新农合的业务管理模式。试点推广经验表明,合疗办独立管理模式虽然仍是目前的主导管理模式,但容易浪费医疗资源,造成政府职能部门间的条块分割、自成独立体系的局面。因此,在试点推广转向持续规范发展阶段,应鼓励西部地区逐步有序地向财政专项账户管理模式及保险公司受托管理模式迈进,促进新农合的健康发展。

(四)强化监督机制

良好的监督机制能增强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信心,为制度的持续稳定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合作医疗的监督机制,说到底即是要加强对参合农民、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机构三方面的监督。从行政组织监督看,根据管理与监督分别设立的原则,单独成立新农合监督委员会,成员可由监察、审计、农业、农工委等部门和参合农民代表组成,对同级和下级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经办机构管理行为、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狀况、参合农民就医行为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评议,从而充分保障农民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从社会监督看,主要包括行业监督、群众团体监督及社会舆论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成要由临床专家组成的新农合医疗技术专家组,制定所选病种诊断标准、治疗常规、入院标准、出院标准、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建立新农合医疗资料审核制度。农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一些非政府组织,比如新的农村合作组织,对制度供给方的政府以及医疗服务部门进行监督,增加农民的言语权和监督权。总之,通过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行业监督、法制监督,对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在合作医疗基金、合作医疗服务及合作医疗管理组织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制订相应的措施来纠正偏差,以保障参合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保证合作医疗的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医疗保险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国务院办公厅.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EB/OL].中国政府网,2011年2月17日.

[3]詹晓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J].卫生经济研究,2005,(7).

篇5:临沧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辖市卫生局,各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健康发展,省卫生厅制定了《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日

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卫生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意见》等有关新农合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是指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签订服务协议,履行为参合人员提供质优价廉医疗服务职责,遵守新农合相关规定,接受新农合管理机构、参合人员及社会广泛监督的合法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分为省、市、县、乡、村五级,也可按照医院级别确定。

第三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办法认定的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在全省范围内互认。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办法规定,按照分级认定、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定点医疗机构的认定、管理与监管。各级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负责对定点医疗机构相关业务实施管理、检查和指导。

第五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按照方便就医、结构合理、动态管理的原则审查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审查、认定、评估,不得收取费用。

第二章 申请与认定

第六条 原则上,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实行分级认定:

(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省直医疗机构定点资格认定;

(二)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市直医疗机构定点资格认定;

(三)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县级医疗机构、乡级医疗机构、村级医疗机构定点资格认定;

(四)民营医院、驻地企事业单位医院、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医院等向对其作出行政许可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认定。

第七条 申请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国家有关医疗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严格执行物价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

(二)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相关专业诊疗技术服务准入许可;

(三)自愿承担新农合定点医疗服务,执行新农合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有健全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完善的诊疗技术规范、控制医疗费用的各项措施,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设施设备;

(四)具备承担定点医疗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院HIS系统与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联网对接,按要求对辖区内参合人员开展即时结报;

(五)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八条 具备上述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申请书;

(三)遵守新农合管理规定的承诺书;

(四)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清单(乡级医疗机构1万元以上,县级医疗机构10万元以上,市级医疗机构20万元以上,省级医疗机构30万元以上);

(五)近两年医院的统计和财务报表,包括医疗业务收入情况,门诊人次、次均门诊费用、住院人次、次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等。

(六)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材料。第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的认定程序:

(一)医疗机构自愿提出申请;

(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审;

(三)经评审合格的医疗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定点医疗服务协议,并颁发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

第十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医疗机构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进行资料及现场审核。审核合格的,颁发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注明级别,签订新农合定点医疗服务协议,并向社会公布。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原因。

第十一条 新农合定点医疗服务协议内容应包括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医疗费用支付标准、医疗费用控制和结算等内容,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及义务。

第十二条 按照“省、市、县级代签,统筹地区间互认”的原则,省、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全省统一格式,分别同所属省、市、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参合人员住院医疗费用即时结报协议,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 各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患者的补偿标准由负责认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按医疗机构级别进行确定。

第十四条 定点医疗服务资格有效期一般为二年。定点医疗机构应当于有效期结束前三个月申请延续。卫生行政部门应对申请延续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认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可在30日内经认真整改后申请再次考核。逾期不申请延续、考核不合格未提出再次考核申请或经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定点医疗机构,由原认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收回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取消定点资格。

第三章 职责与任务

第十五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新农合有关政策为参合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加强内部管理,制定落实新农合政策法规的相应措施,并对医务人员进行新农合政策全员培训。

第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设立新农合管理机构,有一名院级领导负责新农合工作,按照每150张床位1人的标准,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工作人员(包括财务和医务人员)管理经办新农合具体业务,配备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数码相机等信息化管理所需办公设施。

第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在显著位置悬挂定点医疗机构标牌,在出院结算处设立新农合补偿窗口,设置新农合政策宣传栏和投诉箱,将新农合的主要政策规定、主要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价格等向参合人员公示,保证参合人员知情权;向社会公布新农合监督、咨询电话,并保证在上班时间有人值守,随时解答和办理参合人员的咨询和投诉。

第十八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第十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参合人员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

第二十条 参合患者入院后,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部门应及时核对其参合身份,并在参合患者住院病历的适当位置标注参合标识,跟踪检查诊断、治疗、用药等情况。

第二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认真执行相关疾病临床路径或诊疗指南,严格掌握入出院标准和手术指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正确引导参合患者就诊,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第二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河南省新农合报销基本药物目录和诊疗项目目录,目录外药品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目录外诊疗费用占诊疗总费用的比例不得超过同级医疗机构规定比例,并严格执行目录外药品、目录外诊疗项目使用前告知签字制度。

第二十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大型设备检查指征,能够用常规检查确诊的不得使用特殊检查。上级医院已经检查并出具检查结果报 5 告的,下级医院应当予以认可,同级医院出具的检查结果报告应当予以互认,不得重复检查。MRI、CT、彩色多普勒等大型仪器检查结果的阳性率应在70%以上。

第二十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处方管理有关规定,对处方药一律使用药品化学名或常用名(可以标注商品名),不得单独使用商品名。应严格控制出院带药量,一般不超过7天量,带药品种一般不超过5种。

第二十五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规范药品采购渠道,保证药品质量。药品加成率和药品零售价格不得高于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医疗服务价格不得高于政府指导价。

第二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对参合患者实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方便参合患者查询和新农合管理机构审核,实施新农合按病种付费病种和重大疾病保障病种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特点和作用,提倡使用中医药,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二十八条 定点医疗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参合人员门诊或住院医疗费用即时结报,并按规定提供审核、结算所需的相关诊疗资料和帐目清单。

第二十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加强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实时联网对接,确保对参合人员住院费用、新农合补偿费用结算等服务“一站式”管理。

第三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规范新农合补偿票据管理,对出院时即时结报新农合补偿费用的参合患者,按要求设计住院收费票据,在住院收费票据上显示补偿费用信息。

第四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一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详细考核方案,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综合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应当客观、公正。

第三十二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落实运行分析通报机制,对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服务质量、费用控制及参合农民补偿等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主要指标超出协议控制标准的定点医疗机构予以警示通报。

第三十三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落实定期督导检查机制,强化日常管理,促使各定点医疗机构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内部监管,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第三十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落实违规行为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新农合有关规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可视不同情况,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定点资格。对有关医务人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吊销执业资格证书,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服务行为实时监控机制,通过监管平台对参合人员在各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明细及补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不合理费用进行及时查处。

第三十六条 各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参合患者医疗费用进行检查和审核。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如实向新农合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提供有关资料,主动接受有关方面的审核检查。

第三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开展新农合运行分析和考核评估,将新农合政策执行情况和医疗费用控制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并与绩效工资和奖金分配挂钩。

第三十八条 定点医疗机构严禁弄虚作假,采取出具假证明、假处方、假病历、假票据等不正当手段骗取或变相骗取新农合基金;严禁不按病情需要收治住院病人,有意放宽住院标准或延长住院时间;严禁违反新农合基本诊疗服务项目和报销基本药物目录的有关规定;严禁擅自更改补偿标准,拖延兑付时间,或向参合患者索取、收受好处;严禁通过分解住院、分解支付、外购目录外药品、院外检查治疗等方式增加参合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第三十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不得将新农合不予支付的药品和诊疗项目变通为可报销项目,或分解在其他项目中,不得使用与所患疾病无关的任何检查和治疗。

第四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违反有关新农合政策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协议规定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并追究单位及有关人员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以前下发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篇6:临沧市殡葬管理暂行办法

临办发„2006‟110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加快推进殡葬改革,规范丧葬行为,倡导健康文明丧葬新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结合临沧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适用于临沧市行政区域内的殡葬活动。

第三条 殡葬管理实行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遗体火化,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习,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第四条 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领导,建立殡葬管理目标责任制,将殡仪馆、火化场、公墓、骨灰堂(塔)及树葬等殡葬设施和场所的基本建设及改选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逐步增加对殡葬事业的投入。

第五条 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是殡葬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殡葬管理工作。各级殡葬管理机构在同级民政部门领导下,负责殡葬管理的日常工作。

民政、宣传财政、纪检监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公安、国土资源、林业、卫生、建设、环保、民族宗教、司法行政、工商、文化、组织、老干、共青团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殡葬管理工作;市、县(区)殡葬管理执法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辖区内的殡葬管理工作。

第六条 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教育等部门应当做好殡葬改革宣传教育工作。

各行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他组织,应当在本单位或者本区域内积极开展殡葬改革的宣传教育工作,把殡葬改革具体要求纳入“职工守则”、“居委会居规民约”、“村规公约”的内容,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引导公民文明节俭办丧事。

每年的清明节定为全市殡葬改革宣传日。第七条 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殡葬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殡葬服务机构的管理与监督,提高殡葬服务质量。

第二章 火化与管理

第八条 火化区是指已建立火化设施的县(区)及与其毗邻未建立火化调入的县(区),机动车辆接送遗体可以当日往返火化场的城镇及人口稠密的地区。火化区的划定和调整,由县(区)及人民政府提出,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九条 临沧市火化区内的公民和土葬改革区内的国家公职人员(除按国家规定允许土葬的少数民族外)死亡后,一律实行火化。

第十条 尊重佛教、伊斯兰教等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对自愿改革丧葬习俗的,他人不得干涉,社会各界应给予大力支持。港澳台同胞、华侨去逝后回原籍安葬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殡仪馆、火化场等殡葬服务机构负责遗体的运送;遗属或者所在单位有运送条件的,也可以直接将遗体运送到殡仪馆、火化场。其他单位或个人不得从事接运遗体、骨灰等经营活动,违者由民政部门汇同工商、公安部门予以查处。因特殊情况需将遗体运往异地的,应经死者家属向所在县(区)民政部门申请批准后方可进行遗体运送。

第十二条 正常死亡的遗体进行火化,应当提交医疗机构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无名、无主和非正常死亡的遗体火化,应当提交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

第十三条 遗体火化后,殡仪馆应当出具火化证明。凡建有殡仪馆的县(区),在医院病故的人员,应直接送殡仪馆,不得在停尸间举行治丧活动,需等待亲属告别的,应在殡仪馆冷藏室内冷藏,不得露尸等待。遗体应当在10日内火化,需延期火化的,应当经死亡所在县(区)民政部门或者公安机关批准。患传染病死亡的遗体,按照《中华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遗体保存、火化等相关费用由死者家属承担。无名、无主遗体的处理费用,由发现的县(区)民政部门从社会救济费中支出。因办案需要需延期火化的遗体保存费用由决定延期火化的单位或者申请延期的个人承担。

第三章 骨灰、遗体与公墓管理

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辖区内的荒山、荒地、非耕地或者不宜耕种的瘠地上规划公墓以及树葬用地。具体规划方案由县(区)民政、林业、土地管理部门提出,按照有关规定逐级上报申批。

第十六条 公墓包括公益公墓和经营性骨灰公墓。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村村民提供遗体或者骨灰安葬的公共墓地;经营性骨灰公墓是为城乡居民及其他公民提供骨灰安葬并实行有偿服务的公共墓地。骨灰可以在公益性公墓、经营性骨灰公墓安葬或者在骨灰堂寄存,也可以在公益性公墓内撒葬、树葬,不得乱埋乱葬。

无名尸体火化的骨灰,90日内无人认领的,由殡仪馆作深埋处理。

第十七条 建立经营性骨灰公墓,应根据《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和《云南省公墓管理规定》,由建墓单位向县(区)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县(区)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民政部门批准。经批准建立的经营性骨灰公墓,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发给《公墓许可证》。建墓单位凭《公墓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经营性骨灰公墓的墓穴租用费、护墓管理费收费标准,由县级以上物价主管部门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第十八条 禁止将遗体火化后骨灰装棺土葬,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应当实行火化的遗体提供土葬用地。

第十九条 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划定,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报县(区)级民政部门批准,并报市民政局备案。

第二十条 积极推行农村丧葬改革,规范农村丧葬行为。火化区外的乡(镇)及村、组统一建设公益性公墓,村民死亡后一律进入公益性公墓安葬。公益性公墓不得对外经营殡仪业务或从事公墓经营活动。

火化区内对国家规定允许土葬的少数民族的土葬用地,当地人民政府应当进行合理规划。

第二十一条 公墓内墓穴的占地面积不得超过公墓总面积的60%,骨灰入土安葬的单人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2平方米。允许遗体入土安葬的坟墓,占地面积:单人墓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合葬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遗体或骨灰安葬不垒坟头,统一留碑,碑高不得超过1米。经营性公墓墓地的使用期限为20年,逾期使用应当办理延期手续,最长不得超过50年。逾期经公告半年未办理延期手续的,按无主墓处理。墓地的使用权不得自行转让。

第二十二条 使用骨灰堂(塔)寄存骨灰的期限为10年,逾期使用应当办理延期手续。逾期使用但未办理延期使用手续的,由殡葬管理部门通知或登报公告,90日内仍未输延期手续的,按照无名、无主骨灰处理。

第二十三条 禁止修建活人墓。违反规定修建的活人墓,由墓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强行拆除。

第二十四条 禁止在骨灰公墓内埋葬遗体或者遗骸。

第二十五条 土葬改革区域内不得接埋异地死亡遗体,违者将依照有关规定强制改革,并严肃追究接埋地相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六条 禁止在公墓内建家族墓、宗族墓(为死者的健在配偶留作合葬的除外)及与公墓管理不相符的其他设施。

第二十七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应当实行火化的遗体提供土葬用地。有下列行为的由接埋地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强制执行,一切费用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1、将应当火化的遗体私自土葬的;

2、将骨灰二次装棺土葬的;

3、违反规定将骨灰埋葬在非公墓区的。

第二十八条 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安埋遗体、建造坟墓:耕地、有林地;水库、河流、湖泊、引水渠堤坝200米内和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及其规划区;公路主干线两侧地界内;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区域。

规定区域内已有的坟墓,除革命烈士公墓、回民公墓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明文规定予以保留的除外,其余的应当逐步迁移或者深埋不留坟头。

第四章 丧事管理

第二十九条 积极倡导文明、节俭的治丧方式,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治丧活动不得妨碍公共秩序,分割他人合法权益。第三十条 禁止在火化区内制造、销售棺材。

第三十一条 规范殡葬服务用品市场凡从事生产、经营丧葬用品、用具,以及从事殡仪服务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需经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批准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方可营业,违者将予以取缔。

第三十二条 殡仪馆、火化场、公墓管理单位等殡葬服务机构及其人员应当遵守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执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

第三十三条 临沧市辖区内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含离退休)死亡后进行火化的,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应凭殡仪馆出具的火化证明和收据,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及时发放丧葬费、抚恤费和遗属生活补助费。

丧属无火化证明及将骨灰二次装棺土葬的,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不得发放丧葬费、抚恤费、遗属生活补助费(允许土葬的除外)。在火化区内按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实行土葬的公民死亡后,应当在当地民政部门和民族宗教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埋葬地或公墓内埋葬。

第三十四条 殡仪馆、火化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妥善保管火化遗体。不得错化遗体或者丢失遗体、骨灰。

第五章 奖励制和处罚

第三十五条 非火化区的农村村民死亡后,应积极倡导火化。凡实行火化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0元;在公益性公墓安葬,并自觉实行深埋,不留墓碑的,再给予一次性奖励300元。

对火化区内的社会困难户(城市最低生活困难保障户、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死亡后,骨灰在公墓内撒葬、树葬、草坪葬、平地深埋不留墓碑等面代文明方式处理骨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

奖励所需资金,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由市、县(区)财政承担。

第三十六条 对应当火化而拒绝火化的,按照《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由殡葬管理执法机构依法执行火化,并对遗属处以1000元罚款,两年内不得享受生活困难补助和救济;农村村民死亡后不入公益性公墓而乱埋乱葬的,责令限期迁入公益性公墓安葬,逾期拒不执行的,由殡葬管理执行机构强制执行,遗属两年内不得享受生活困难补助和救济。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暂行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按照《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对违法提供墓地的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并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处理。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按照《云南省公墓管理规定》和第二十四条第(五)款“公益性公墓未经批准,对外经营殡仪业务或从事公墓经营活动的,责令改正,处1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处理。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暂行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按照《云南省公墓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三)款“在公墓内建活人墓、家族墓、宗族墓以及扩大墓穴占地面积的,责令拆除,处5000元以下罚款”处理。

第四十条 违反本暂行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按照《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第三十条“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处理。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暂行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按照《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由县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制作设备和棺材,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处理。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暂行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按照《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双倍返还多收的款项并按国家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罚”处理。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力行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按照《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并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处理。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的按照《云南省公墓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1、在骨灰公墓内埋葬遗体或者遗骸的;

2、损坏公墓绿化树木及公共设施的;

3、在墓区内举行封建迷信祭祀活动的;

4、其他违反公墓管理规定的。第四十五条 国家公职人员如有违反殡葬管理法律法规行为的,由纪检监察部门按照《云南省国家公职人员违反殡葬管理法律法规行为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给予处分。

第四十六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殡葬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市、县(区)要签订《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将殡葬改革成效作为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临沧市殡葬管理目标考核办法》,对实施殡葬改革成效突出的县(区)、部门将予以表彰,对殡葬管理不力,殡葬改革工作滞后的将予以处罚。对不执行殡葬改革政策规定,顶风违纪,情节严重的,由纪检监察等部门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查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暂行办法由临沧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篇7:临沧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河北省财政厅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转发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冀财社【2011

各设区市、直管县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现将财政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统筹地只能开设一个财政专户、一个收入户和一个支出户。

二、经办机构要认真分析基金的收支情况,每季终了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三、基金征缴收入应定期缴存财政专户。基金征缴收入及收入户利息于每月10日、20 日和月底从收入户划转财政专户,月末无余额。

四、统筹地经办机构每季终了

五、统筹地经办机构每月门对用款申请审核无误后,应在当月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35号 [2011]16

10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下月用款申请,财政部 5日内将支出户利息收入划拨到财政专户。251

日内,向本级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财社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作补充15

日前将基金从财政专户拨入支出户。

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社【2011】16号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日)备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为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新农保基金。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新农保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等渠道筹集的,用于支付符合领取条件的农村居民养老金待遇等支出的专项资金。[2009]32号)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2009]32,是指通过参保农村居民个人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厅(局):(国发号)等有关规定,财政部

(以下简称新农保)基金财务管理,维护

第四条新农保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基金的日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第五条基金财务管理的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合理筹集和使用基金;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组织落实基金的预算、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如实反映基金收支状况;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的安全。

第六条基金应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以下简称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不得用于经办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各级经办机构的人员经费和经办新农保发生的基本运行费用、管理费用,由同级财政按国家规定予以保障。

第七条经办机构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全部用于个人账户养老金。

第二章 基金预算

第八条基金预算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反映基金收支的计划。

第九条基金预算的编制应综合考虑上基金预算执行情况、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预测以及新农保工作计划等因素,包括参保人数、缴费人数、享受待遇人数、政府缴费补贴标准及利息等。根据基金收支、财政收支等情况,合理安排财政对基金的补贴支出。基金预算草案由统筹地区经办机构编制,并对引 起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项目进行详细说明。

第十条统筹地区经办机构编制的基金预算草案,由本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汇总,财政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统筹地区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后,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省级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本省级人民政府后,报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基金预算草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汇总编制,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向国务院报告。

第十一条基金预算草案经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批准后,会保障部门批复,经办机构等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规定的程序执行。经办机构要认真分析基金的收支情况,定期向本级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逐级汇总分别上报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级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发现问题立即督促采取措施解决。

第十二条基金预算不得随意调整。遇特殊情况需调整基金预算时,办机构要及时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汇总,财政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按基金预算编制审批程序报批,并报上级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第三章 基金筹集

第十三条基金按照国家规定按时、足额筹集。地方政府应组织引导参保农村居

(区、市)基金预算草案报本财政部审核后,由财政部由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省统筹地区经 民按当地缴费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财政补助标准和行政区域内参保农村居民人口数安排补助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按规定程序及时办理拨付手续。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和擅自减免。

第十四条基金收入包括:个人缴费收入、集体补助收入、政府补贴收入、利息收入、转移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和其他收入。

个人缴费收入是指参保农村居民按照规定的标准缴纳的新农保养老保险费收入。

集体补助收入是指乡(镇)补助收入,以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的资助收入。

政府补贴收入是指财政给予基金的补贴收入。利息收入是指用基金购买国家债券、利息收入。

转移收入是指参保对象跨统筹地区流动而划入的基金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下级经办机构接收上级经办机构拨付的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是指上级经办机构接收下级经办机构上解的基金收入。其他收入是指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基金的捐赠以及其他经财政部门核准的基金收入。

第十五条政府补贴收入包括政府对基础养老金的补贴收入和政府对个人缴费的补贴收入。

政府对基础养老金的补贴收入是指各级财政因按规定标准补助符合待遇领取条件参保人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而给予基金的补贴收入。、村等集体经济组织对参保农村居民个人缴费给予的存入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所取得的 政府对个人缴费的补贴收入是指地方财政因按规定标准补助参保人个人缴费而给予基金的补贴收入。

第十六条在保证资金安全、方便群众、便于提高管理层次的前提下,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应在同级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认定,或由同级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采取招标等方式选择的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设立收入户,原则上一个统筹地区只能开设一个收入户。

收入户的主要用途是:暂存个人缴费收入、集体补助收入、转移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该账户的利息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

收入户除向财政专户划转收入外,不得发生其他支付业务。收入户月末无余额。未按规定执行的,财政部门委托各开户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于期末将全部基金收入划入财政专户。

第十七条基金征缴收入应定期缴存财政专户。具体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定。

第十八条收缴个人缴费和集体经济组织补助资金应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基金专用收据。

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基金的捐赠资金应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捐赠收据。

第四章 基金支付

第十九条基金应按照新农保制度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支出,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支出项目和随意改变支出标准。

第二十条基金支出包括:养老金待遇支出、转移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其他支出。

养老金待遇支出是指按规定支付给参保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支出。转移支出是指参保农村居民跨统筹地区流动而转出的基金支出。

补助下级支出是指上级经办机构拨付给下级经办机构的补助支出。

上解上级支出是指下级经办机构上解上级经办机构的支出。

其他支出是指经财政部门核准开支的其他支出。

第二十一条养老金待遇支出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是指政府规定计发标准,农村居民全额予以补助的养老金待遇。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指参保农村居民达到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时,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算,支付给参保农村居民的养老金待遇,以及参保人死亡时一次性支付其合法继承人除政府补贴外的个人账户资金余额。第二十二条在保证资金安全、区经办机构应在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认定,或由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采取招标等方式选择的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设立基金支出户(支出户的主要用途是:账户的利息收入;划拨该账户资金利息收入到财政专户。支出户除接收财政专户拨付的基金和该账户的利息收入外,业务。

第二十三条经办机构应根据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批的基金预算及分月支出计划,按月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用款申请,并注明支出项目,加盖本单位公章。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审核无误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基金从财政专户拨入支出户。对不符合用款手

并由各级财政为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

按照其个人方便群众、便于提高管理层次的前提下,),原则上一个统筹地区只能开设一个支出户。支付基金支出款项;

不得发生其他收入

统筹地以下简称支出户 接收财政专户拨入的基金;暂存该续的,财政部门应责成经办机构予以纠正。

第五章 基金结余

第二十四条基金结余是指基金收支相抵后的期末余额。

第二十五条基金结余除根据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商定的、最高不超过国家规定预留的支付费用外,全部用于购买国家债券或转存定期存款。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基金结余进行任何其他形式的投资。

第二十六条当地人民政府在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

第六章 财政专户

第二十七条财政专户是指统筹地区财政部门按规定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设立的基金专用计息账户。

财政专户原则上只能在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认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开设。在保证资金安全、方便群众、便于提高管理层次的前提下,也可以由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采取招标等方式选择其他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作为财政专户的开户银行,一个统筹地区原则上只开设一个财政专户。

第二十八条财政专户的主要用途是:接收征收机构转入的基金收入;接收基金购买国家债券兑付的本息收入、该账户资金形成的利息收入以及支出户转入的利息收入等;根据经审定的用款申请,向支出户划拨基金;进行定期存款;购买国家债券;向上级或下级财政专户划拨基金。

第二十九条财政专户发生的利息收入直接计入财政专户,经办机构支出户的利息收入定期转入财政专户,一并计入基金收入。财政部门凭开户金融机构出具 的原始凭证记账,并附加盖专用印章的原始凭证复印件,交经办机构记账和备查。

第三十条政府补贴收入由国库直接划入财政专户。财政部门凭国库出具的拨款单和财政专户开户金融机构出具的收款凭证记账,同时,财政部门要出具财政专户缴拨凭证,并附加盖专用印章的财政专户开户金融机构收款凭证复印件,交经办机构记账和备查。

第三十一条发生基金下拨业务时,财政部门根据基金预算,将基金从财政专户拨入同级经办机构支出户,经下级经办机构收入户进入下级财政专户;发生基金上缴业务时,将基金从财政专户划入同级经办机构支出户,经上级经办机构收入户进入上级财政专户。第三十二条将基金结余按规定用于购买国家债券或转存定期存款时,凭金融机构出具的原始凭证记账。同时,财政部门要出具财政专户缴拨凭证,并附加盖专用印章的原始凭证复印件,交经办机构记账和备查。第七章 资产与负债

第三十三条资产包括基金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现金、收入户存款、支出户存款)经办机构应尽量减少现金收付业务。好现金的保管、押运、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付和管理。

财政部门要严格做好财政专户管理和基金收支核算工作;基金存储手续,做好基金收入、支出核算工作,并按月与开户金融机构对账,(9

财政部门(含财政专户存款、应认真做号)进行现金的收

银行存款、债券投资、暂付款项等。

确有必要发生现金收付业务的,国务院令第12经办机构要及时办理同时,财政部门、经办机构要按月对账,保证账账相符、账款相符。

用基金购买的国家债券,委托开户金融机构代为妥善保管,确保账实相符。

暂付款项应定期清理,及时结清。

第三十四条负债包括基金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暂收款项等。暂收款项应定期清理,及时偿付。因债权人等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偿付的,经财政部门批准后作为基金的其他收入。

第八章 基金决算

第三十五条终了后,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应根据规定的表式、制基金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表、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和分析基金的财务收支及管理情况;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编制基金财务报告必须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手续完备、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三十六条经办机构编制的基金财务报告应在规定期限内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汇总,财政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批准后的基金财务报告作为基金决算。第三十七条统筹地区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基金决算草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后,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省级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本省(区、民政府后,报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全国基金决算草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汇总编制,时间和要求编对本期或下)基金决算草案报本级人由财政部

市财政部审核后,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向国务院报告。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编制及调整基金预决算的情况,应及时报上级经办机构。

第九章 监督与检查

第三十八条经办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告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接受相关部门和社会监督。

第三十九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财政专户、收入户和支出户的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向同级政府和基金监督组织报告。第四十条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一)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基金;(二)擅自提高或降低农村居民个人缴费标准;(三)未按规定标准支付养老保险待遇或擅自变更支出项目、调整支出标准;(四)将个人账户储存额用于非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五)未按时将基金收入存入财政专户;(六)未按时足额将基金从财政专户拨付到支出户;(七)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各省、自治区、办法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并报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第四十二条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及其直接负责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

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等要定期或不定期地 直辖市财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务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由财政部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

主题词:养老保险财务办法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抄报: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河北省财政厅办公室 2011年5

23日印发

篇8:临沧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但是新农合在改善农村医疗福利的同时, 面临来自经办人员、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户的多方欺诈, 且欺诈案件呈逐年上升和大案化、隐蔽化趋势。新农合欺诈严重影响基金使用效率, 增加基金运行成本, 损害农村卫生资源有效配置, 因此, 在巩固和提高农村医疗福利的同时, 新农合面临防范欺诈、控制道德风险目标下进行运行模式优化的迫切需要。

一、新农合运行中的多重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的研究起源于保险领域, Arrow (1963) [2]将道德风险界定为“个体行为由于受到保险的保障而发生变化的倾向”。Findlay and Parkin (1992) [3]从信息不对称视角, 而非单一保险视角对道德风险进行扩展, 认为“具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所采取的影响或加大不利结果出现概率的行动”都属于道德风险。

在道德风险集中的保险保障领域, 医疗保障又是其中道德风险最为严重的险种。李晓斌 (2009) [4]指出, 医疗保障领域面临严重的来自患者和医疗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Bates & Mukherjee (2009) [5]以美国医疗市场为例, 基于健康生产函数研究发现, 医疗保障中的道德风险来源于第三方付费的运作模式。医疗保障中的道德风险与一般道德风险有所不同。一般合约表现为单方道德风险, 即拥有私人信息一方有道德风险。而医疗保障第三方付费模式产生双重合约和双重道德风险:医疗机构与被保险患者之间、被保险患者与保险机构之间的双重道德风险。

新农合较之于商业医疗保险, 在信息不对称方面更为复杂, 体现出多重道德风险的特征:在医疗供需隐性合约中医疗机构相对于参合农户具有信息优势;参合农户在报销审核中可能对经办机构隐藏信息;卫生行政部门组成的经办机构作为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 可能违背委托人国家的利益等, 由此造成多重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

二、多重道德风险引致下的新农合欺诈分析

在2008年开展新农合的2729个县 (市、区) 中, 委托保险公司经办的只有101个县市, 绝大部分区域采用政府主导、政府经办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下, 经办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组成, 易引发三重道德风险, 由此导致多方主体基于不同利益动机实施新农合欺诈, 其表现形式如下:

1.权利寻租引致的经办机构员工与参合农户串谋欺诈

这种欺诈具有较高犯罪黑数。犯罪黑数 (dark figure of crime) , 又称犯罪隐数或犯罪暗数,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 社会上已发生, 但尚未被司法机关纳入犯罪统计的案件数量。权利寻租引致的串谋欺诈涉及新农合经办人员, 导致欺诈识别主体卷入欺诈之中, 在外部监督机制缺位背景下, 欺诈难以识别, 而使犯罪黑数远远大于实际被审理立案的犯罪数。另一方面权利寻租引致的串谋欺诈往往涉案人员众多, 欺诈金额较高。例如2009年重庆市最大的新农合欺诈案即为卫生局工作人员与农户串谋实施, 涉案人员28名, 欺诈金额达449万元。

2.医疗供方市场垄断背景下的新农合套现欺诈

目前新农合主要关注住院统筹, 而由于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限制, 大部分参合农户选择乡镇卫生院进行住院治疗。例如福建省长汀县2009年新农合住院病人中, 入住县外医院占12.2%, 县级医院占41.26%, 乡镇卫生院占46.54%。乡镇卫生院是新农合中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机构, 但是根据卫生部统计, 从2001年到2009年乡镇卫生院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比2001年减少9200个;于此同时, 由于新农合提供的医疗保障使农户医疗需求得以释放, 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从2001年的1700万上升至2009年的3650万, 农村医疗供给与需求呈现明显的反向发展关系, 使得医疗资源缺口越发凸显。

2009年乡镇数量与乡镇卫生院数量之比为1比1.14, 基本上一个乡镇只有一个卫生院, 形成新农合医疗供方市场垄断。这种垄断导致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失效, 进而降低医疗机构实施 欺诈后面对的惩罚成本。低惩罚成本、甚至无惩罚成本的市场结构不能有效约束定点医院通过伪造假病历等手段非法套现新农合基金。例如, 2008年四川省调查的新农合职务欺诈案中, 涉及乡镇卫生院人员20人, 占38.46%;涉及乡镇卫生院院长16人, 占30.07%。

3.补偿心理或获利心理驱动下参合农户的医疗欺诈

参合农户实施新农合欺诈大多基于如下两种心理:一是补偿心理引致的欺诈, 即参合农户确实患病, 但由于部分药品不属报销范畴, 从而通过购买假发票、或报告虚假药品清单实施欺诈, 以弥补医疗费用开支中新农合不予补偿的部分, 欺诈金额与病情特征及农户风险承受能力相关;二是获利心理引致的欺诈, 参合农户或第三方没有患病, 但在额外获利的利益驱动下实施医疗欺诈, 这种欺诈性质恶劣, 且欺诈具有重复实施的特征。

除了上述依据欺诈动机和欺诈主体不同进行分类之外, 还可依据金额和性质不同将新农合欺诈分为:①软欺诈, 即参合农户通过夸大医疗费用、过度消费或医疗机构通过技术壁垒提供诱导需求等路径实施轻微的、小额的欺诈;②) 硬欺诈, 即医疗机构、参合农户、与农户相关的第三方或经办人员提供虚假资料, 试图骗取大额医疗基金的行为, 这种欺诈性质恶劣、金额较高, 严重影响新农合基金运行风险, 损害国家和农户整体医疗福利。

三、新农合运行模式中多重道德风险根源解析:基于信息经济和福利经济的视角

新农合政府经办运行模式下的多重道德风险根源于三重隐性合约, 而这三重隐性合约中都存在信息不对称及合约当事人之间的效用函数不一致, 从而导致在追求各自效用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经办机构人员、医疗机构及参合农户等多方主体均参与实施新农合医疗欺诈。

1.国家与经办机构在委托—代理机制下的利益不一致

新农合是国家主导的互助医疗保险, 通过国家财政补助的方式降低医疗服务的相对价格, 促进参合农户的潜在医疗需求转化为有效医疗需求, 从而实现农户个人医疗福利的提升, 并进而提升国民整体医疗福利。但是国家需要委托经办机构来执行隐性的医疗保障合约, 经办机构与国家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作为代理人经办机构拥有私人信息, 同时由于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率与经办人员的个人利益之间缺乏责、权、利关系, 从而引致经办人员权力寻租:通过与参合农户、医疗机构或第三方串谋欺诈实现非法获利, 损害委托人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 在政府经办运行模式下, 经办机构一般由相关卫生行政部门组成, 这使卫生行政部门扮演多重具有内在冲突的角色, 既是新农合主管部门, 又充当经办部门, 导致医疗服务监督机制缺位, 无法约束医疗市场的道德风险。[6]

2.医疗供方的技术性壁垒导致医疗机构与参合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新农合中的第二重隐性合约建立于定点医疗机构与参合农户之间。在这种医疗服务供需合约下, 医疗机构拥有信息优势, 因为参合农户对所患疾病的医学特征、患病程度不甚了解, 治疗方案完全取决于医生, 在医生不能独立行使处方权, 同时医疗机构追求营业性收入最大化的背景下, 拥有私人信息的医疗机构可能对患病农户提供诱导性需求。而由于医疗供方的技术性壁垒, 经办机构和参合农户是很难识别医疗机构通过诱导性需求实施的医疗欺诈。此外, 我国医疗供方市场的垄断特性, 尤其是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绝对垄断特性也决定了参合农户无法拥有治疗方案的选择权。

3.参合农户的个人医疗效用函数与国家医疗效用函数的偏差

从福利经济学视角上说, 国家效用函数是个人效用函数的加总, 在满足外界约束条件的前提下, 个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能产生国家效用最大化。但是, 正如福山所指出的, 由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 国家效用最大化并不能由理性的利己主义行为来完成。欺诈产生的额外收益使个人效用函数扭曲, 从而与国家效用函数产生偏差。参合农户在缴纳10元至30元不等的新农合费用后, 可能面临两种境况:一是患病住院, 此时医疗效用函数的最优值应该是获得全额补偿, 但由于新农合基金设有补偿比例及不予报销的药品范畴, 农户出于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可能通过购买虚假发票和药品清单获得尽可能多的补偿以提高其个人效用;二是没有患病, 此时参合农户实施欺诈可以获得完全的额外利益。诚然, 参合农户通过独立欺诈或串谋欺诈增加的个人效用是以损害国家效用为代价实现的。

四、道德风险控制目标下的新农合运行模式优化对策

政府经办的运行模式一方面滋生权利寻租下的欺诈行为;另一方面无法建立防范欺诈的激励—约束机制, 即无法有效督促经办人员积极识别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户的欺诈, 因此, 为了实现道德风险控制目标, 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新农合运行模式的优化:

1.政府角色由经办者向监督管理者转变

2009年卫生部出台《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制度的意见》, 明确指出“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 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 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与政府经办的运行模式相比, 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模式切断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参与日常报销审核业务, 从根本上杜绝经办机构权利寻租导致的医疗欺诈, 从而减少来自经办机构的道德风险。即:政府在新农合中的角色定位从集“主导、补助、经办、监督”于一体的全能型向以“筹资管理和运行管理”为核心的监督管理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除了防范权利寻租下的道德风险, 还能提高新农合基金运行绩效。以“新乡模式”为例, 2004年河南省新乡市的新农合从政府经办转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经办后, 政府经办人员从519人减少到56人, 政府管理费从每年1000万元减少到300万元。

2.医疗供方由定医院制度向医生负责制转化

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合制度中, 乡镇卫生院因地理位置因素在农村具有相对垄断地位, 对此要从两条路径对医疗供方的道德风险进行管理:一方面, 培育医疗机构的竞争机制及医生竞争机制, 放开医疗供方市场, 允许民间资本投资医疗体系, 尤其是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乡镇医疗机构建设, 逐步培养医疗机构的竞争机制;同时县域内的合格医生数量众多, 可以形成医生竞争机制, 通过竞争机制遏制医疗供方道德风险;另一方面, 对医疗供方的监督管理从定点医院制度转化为医生负责制, 医生对患病农户的诱导性需求及医生参与医院的新农合套现欺诈, 其根源在于医院对医生的诊治行为干扰性太强, 将医生的收入与医院的盈利相挂钩, 对此应强化医生行使处方权和诊治方案选择权的独立性, 形成医生负责制, 从而逐步削弱医院营业收入与医生收入的纽带。

3.保险机构由委托管理向合约管理过渡

目前保险机构主要以委托管理模式参与新农合的运行, 即保险公司只提供报销、结算、审核等经办服务, 基金运行风险由政府承担, 基金结余转到下一年度, 保险机构只收取管理费, 不承担盈亏。这种运行模式排除政府经办的权利寻租, 但由于保险机构不承担基金运行风险, 因此缺乏管理道德风险的激励—约束机制, 无法有效管理来自参合农户和医疗机构的双重道德风险。在委托管理取得一定经验基础上, 保险公司可以结合自身在商业健康保险运作方面的优势, 尝试将新农合从委托管理向合约管理过渡。

保险机构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发展迅速, 保费规模从2000年的65.48亿元发展2002年的122.45亿, 两年基本翻番;到2004年达259.88亿, 再次翻倍, 到2009年达到804亿元, 在全国医疗卫生支出中由保险公司承担的医疗费用占比逐年上升, 从2000年到2009年占比提高3.5倍。经过多年的健康保险发展, 保险公司在医疗保险合约设计、费率精算厘定、资产风险管理、客户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积累大量经验, 通过合约管理新农合, 保险公司将与国家共同承担基金运行风险, 有利于督促其积极防范和识别欺诈, 构建集承保疾病范围、给付额度条款、责任免除条款、共保条款等为一体的合约激励—约束机制, 管理医疗供需方的道德风险。

4.基金管理由手工操作向电子系统提升

目前新农合的报销审核大多采用手工操作, 工作量大, 经办人员往往很难发现其中隐藏的欺诈。与手工审核相比, 电子信息系统可以更迅速、更有效识别欺诈。完备的信息数据库包含参合农户的健康档案材料及既往索赔资料, 例如农户既往疾病、曾经索赔次数、索赔金额等, 对于参合农户的每一笔赔付申请, 经办人员可以很便捷地将现有信息与其健康档案或既往信息进行核对, 从而迅速识别可疑欺诈案件, 及时有效防范农户和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电子化信息系统除了有效识别欺诈, 还可加快单证审核时间, 提高新农合基金运行效率。例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河南省新乡市各乡镇经办机构提供单证审核的电脑和终端处理系统, 使新农合补偿款的支付时间由过去的10天缩短为30分钟, 大大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参考文献

[1]Hong Wang, Winnie Yip, Lichen Zhang and William Hsiao.The Impact of Rural Mutual Health Care on Health Status:Evaluation of a Social Experiment in Rural China[J].Health Economics, 2009, (03) .

[2]Kenneth J.Arrow.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3, (05) .

[3]McTaggart, Findlay and Parkin.Economics[M].Addison-Wesley, Sydney, 1992.

[4]李晓斌.医疗保险运行中的道德风险与控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06) .

[5]Laurie Bates, Kankana Mukherjee.Medical Insurance Coverage and Health Production Efficiency[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09, (10) .

上一篇:诚实守信做文明学生下一篇:科学实验技能大赛体会2016年3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