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探析教案设计

2024-04-10

强迫症探析教案设计(精选5篇)

篇1:强迫症探析教案设计

《强迫症探析》教学方案设计

课题名称:强迫症探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强迫症的含义及种类,区分各种强迫症状,了解

强迫症的人群分布特点及特性,掌握强迫症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并学会预防强迫症在自我身上的发生;

2、能力目标:通过对强迫症的分析和探讨,在培养学生学习上归纳、分析、推导的能力的同时,更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待心理问题的心理调适能力,从而能在面对问题时做到自我发现、自我调节、自我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从对强迫症的了解升华到学会关爱身边的强迫

症人群,协助他们的护理与治疗。同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观念,使自己的人生活出意义。

教学重点:强迫症的含义及种类

教学难点:强迫症的含义、种类及治疗和护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析法、案例分析法、互动探究法 教学工具:讲稿、板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8分钟)——学习新课(30分钟)——课堂练习及小结(7分钟)

1、导入新课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脾气,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还会养成一些习惯,有一些好习惯比如说饭前便后要洗手,吃完饭后散散步;也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说抽烟,喝酒;还有一些习惯我们称之为怪习惯。

通过两个镜头(镜头一为出门前反复检查是否锁门的习惯;镜头二为看书强迫记忆的习惯),向大家展示日常生活中出现或听闻过的情境,与学生一起交流其自身是否也出现过此类情况,并联系自身实际分享类似案例或感受,在畅言中使学生不自觉地开始进入到本课内容的探讨中来。

接着展示三组图片,观察和询问学生反应,看学生对待此图片的情境会有何想法,如若有同学非常想改变图片中的布局,则是有轻微强迫症的倾向。

最后展示一份科学的强迫症自检清单,让学生自我检测。如若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符合自身情况,那么则是有强迫症。

2、学习新课

究竟什么是强迫症呢?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学习——强迫症探析。(1)强迫症的含义

联系前面的镜头、图片及检测清单,得出强迫症的含义并对其进行简单解释,强迫症又被称为强迫性障碍。是一种以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疾病,同时伴有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简单解释就是患者能充分地意识到这种持续的、重复的想法或动作,体验到冲动和观念来自于自我,意识到症状的异常,明白是不必要的,但却不能以主观意志加以控制,从而引起毫无根据的、过分的、不必要的焦虑或恐惧,为此感到明显的不安和烦恼。产生强烈的求治欲望,简而言之,就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这期间患者的自知力保持完整。明确强迫症最典型的心理表现便是明知毫无必要,却始终无法停止。

(2)强迫症的种类

强迫症的症状并不是单一的,在学生们了解了强迫症的含义后,可由其举出一些具体的强迫症状,并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展示强迫症的具体种类。强迫症可分为强迫观念、强迫动作、强迫意向、强迫情绪四大类,其中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按具体症状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很多小类。强迫观念可下分为: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对立思维、强迫思维;强迫动作可分为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仪式动作。逐一讲解,并借助相关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帮助理解。

(3)强迫症的人群特性

学习完强迫症的含义及种类后,学生已经对强迫症有了较为客观全面的了解,此时便可分析强迫症的人群的特性,让学生了解哪类人群容易缓此症,也可提醒此类人群对强迫症的预防。一般认为,患有强迫症的患者最突出的人格个性,就是“完美主义”,凡事要求“十全十美”。他们为人谨慎、墨守成规、缺乏通融和幽默感、太过理性;内心常常有明显的冲突,徘徊于服从与反抗、控制或爆发两种极端。他们常常对自己、对别人要求很高,结果总是批评别人不好,怀疑和否定自我,缺乏自信心,常因此而无法接受自己强烈矛盾的内心冲动欲望而崩溃。强迫症分布在各个年龄段,青少年和成人都有存在。强迫症多起病于30岁以前的少年期或青壮年期发病,男多于女,以脑力劳动者常见。大约三分之一的成年患者首发于儿童期。强迫症在精神科患者中占0.1%~0.46%,在一般人口中约占 0.05%。一般认为每五十个人中就会有一人得过强迫症,青少年患病率很高,但一般认为青少年时期患强迫症在成年前都可康复。这样就把学生的眼光放到了与自己相对应的年龄阶段。

(4)强迫症的治疗和护理

对于无强迫症状的人而言,其关键点在预防,而对于已经患有此病的患者来说,不论是自身还是周围的朋友,学习强迫症的治疗和护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我为学生介绍了三种比较有名的治疗方法,即心理治疗、行为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又称理性疗法、领悟疗法:主要采取解释性心理治疗。对于患

者要冷静分析其本人的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包括童年有无产生强迫症的心理创伤。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对本病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症状中的非理性观念,认识到症状的幼稚性、不合理性,使患者认识到强迫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而不是器质性疾病,让患者充分并且对每一种非理性观念都用一种相应的理性观念去克服他,增强理性。行为治疗:主要针对强迫行为。就是指导病人采用意念的松弛训练、肌肉松弛技术结合系统脱敏,或用操作条件法治疗,以减轻焦虑或单一的症状。其中,以系统脱敏疗法最为有效。例如对于登上高楼总是想往下跳的患者,可由专业医护人员带领患者走上二楼,然后再走上三楼、四楼。经过这样反复多次训练、实践之后,常常可取得很好的疗效。药物治疗:对于有强迫思维的患者,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并特别介绍享有盛名的森田疗法。对于病症不太严重的患者来说,则可学会自我调节与护理。而无论是强迫症的治疗还是护理,都离不开身边人的关心与呵护,所以要呼吁学生在对待自身病症时不要害怕惊慌,学会自我调节,而对于身边的患者,则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切不可嘲笑、嫌弃,以免中伤他人的心灵。当然强迫症也并不可怕,有很多名人也都患有,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成功,要向他们学习。

3、课堂练习

准备一两道与本课所学内容有关的习题,学完后给学生做,趁热打铁,巩固新学的知识。

4、课堂小结

面对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生活压力剧增的时代,我们柔弱的内心似乎越来越无法承受,从而导致心情忧郁、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其实不管周遭环境怎样,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一颗开朗平和的心,行动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心态上顺其自然,那么我们的心始终会是晴朗的!最后和学生一起分享一首歌曲,来自王心凌的《彩虹的微笑》,让我们一起笑对生活,望天上云卷云舒,大声唱出“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板书设计:

强迫症探析

一、强迫症的含义

二、强迫症的种类

1、强迫观念

2、强迫动作

3、强迫意向

4、强迫情绪

三、强迫症的人群特性

1、人格特性

2、分布特点

3、分布比例

四、强迫症的治疗与护理

1、心理疗法

2、行为疗法

3、药物疗法

4、自我调节

篇2:强迫症探析教案设计

心理督导师-催眠师-心理咨询师-中国北京中美英心理督导中心(官网)2009-10-09 14:43:23 作者:中国身心健康培训 来源:教研室 文字大

小:[大][中][小] 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症在精神科患者中占0.1%~0.46%,在一般人口中约占0.05%。该病多在30岁以前发病,男多于女,以脑力劳动者常见。某些强烈的精神因素作为起病诱因,强而不均衡型的人易患本病,其性格主观、任性、急躁、好胜、自制能力差,少数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反复思想,事后不断嘀咕并多次检查,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生活习惯较为呆板,墨守成规,兴趣和爱好不多,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注意不够,但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特别关注,甚至早就为之担忧,工作认真负责,但主动性往往不足。

临床表现: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是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患者可仅有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或既有强迫观念又有强迫动作。患者能充分地认识到这种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是不必要的,但却不能以主观意志加以控制。由于强迫症状的出现,患者可伴有明显不安和烦恼,但有强烈的求治欲望、自知力保持完整。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大体可将强迫症划分为①强迫观念为主无明显强迫行为及②伴有显强迫行为两类。强迫观念为主者包括强迫想法,想象和冲动;强迫行为指重复出现的仪式动作。但是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并不适合心理治疗。

(1)强迫观念 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念头。力图摆脱,但为摆脱不了而紧张烦恼、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和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强迫观念可有下面几种表现形式。

①强迫思想:强迫性怀疑,患者对已完成的事情总是放心不下,要反复多次检查确实无误后才能放下心来。如怀疑是否关好门窗,准备投寄的信是否已写好地址,煤气是否已关好等等,在怀疑的同时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强迫性回忆,患者对过去的经历、往事等反复回忆,虽知毫无实际意义,但总是反复回萦于脑中,无法摆脱,因而感到厌烦之极。如回忆已讲过的话用词、语气是否恰当等;强迫联想,当患者听到、见到或想到某一事物时,就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一些令人不愉快或不祥的情景,如见到有人抽烟就想到火灾;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对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总是无休止地思考下去,尽管患者的逻辑推理正常,自知力也完整,也知道没有必要深究,但无法克制。如天为什么要下雨?人为什么要吃饭?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等等。

②强迫意向:患者在出现某种正常心理时常出现相反的违背自己的内心意愿,虽然这种相反的意愿十分强烈,但从不会付诸行动。如过马路时,想到冲向正在驶过的汽车等等。

③强迫情绪:患者对某些事物感到厌恶或担心,明知根本无必要却不能克制。例如,担心自己会伤害别人,担心自己会说错话,担心自己受到毒物的污染或细菌的侵袭等。

(2)强迫动作 又称强迫行为。即重复出现一些动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

①强迫洗涤:常见有强迫洗手、洗衣等。如有位医院挂号员,她认为接触一些肿瘤病人的门诊卡可以“传染”到肿瘤,如她的手再接触到家门把手,则认为会间接传染给自己家人。于是每次下班回家总是喊家人开门,她则高举双手进入,然后反复洗手,内、外衣服全部换洗,直到深更半夜才吃点夜餐就寝。

②强迫检查:是患者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不安而采取的措施,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寄信时反复检查信中的内容,看是否写错了字等等。

③强迫性仪式动作:患者总是做一些具有象征性福祸凶吉的固定动作,试图以此来减轻或防止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不安,如以手拍胸部,以示可逢凶化吉等。

④强迫计数:患者见到某些具体对象(如电杆、台阶、汽车、牌照等)时,不可克制地计数,如不计数,患者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强迫症状有时严重,有时减轻。当患者心情欠佳、傍晚、疲劳或体弱多病时较为严重。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强迫症状可加重。而在患者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或工作、学习紧张时,强迫症状可减轻。

通常病人深感焦虑,主观上力图和强迫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焦虑、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强迫性质的心理反应。

形成和发展原因剖析

强迫症的心理模型

1.强迫想法和焦虑有关。

2.强迫行为(外显的或隐匿的)是随意行为,旨在减轻焦虑和不适。但焦虑减轻导致强迫被强化。

3.为了防止发生强迫想法和焦虑,症人常有回避行为,但回避行为阻止了对焦虑想法和暴露。根据上述心理模型。治疗策略应当是促进症人对恐惧刺激的暴露,同时又鼓励他们会议上暴露的仪式和认知回避而不易发现,这就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检验和评估。

过去大多数人认为本病源于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近些年来发现遗传因素比较明显。

(1)遗传:家系调查发现,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强迫症,远远较普通人群高。另外由于人格特征主要受遗传的影响,而人格特征又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故也提示强迫症与遗传有关。在临床上也观察到,约2/3的强迫症患者在病前即存在有强迫性人格。强迫性人格的特征是,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严肃古板,办事井井有条,力求一丝不苟,注重细节,酷爱清洁。

(2)心理社会因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强迫症是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行为学家则认为,强迫症的产生是由于刺激——反应出现过多重复导致焦虑,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失调,从而导致异常习惯的形成,病理性认识和反射的建立,使冲动、思维和行动拘泥于固定的行为学习模式。

在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在与竞争激烈的社会交往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可引起强迫症状的产生。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尽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强迫症的出现,症状的内容与患者面临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使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诱发强迫症的产生,症状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创伤有直接的联系。

(3)生化:有人认为强迫症患者5-HT能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导致强迫症产生,用增多5-HT生化递质的药物可治疗强迫症。

人的个性特与强迫症的产生有一定关系。有许多学者报告,约有1/3~1/2的强迫症患者的病前个性属强迫型。有人将强迫型人格分成两种类型:①多疑虑,缺乏决断力,遇事犹豫不决,类似轻微的强迫症。②固执、倔强、易激动、脾气坏,缺乏决断力。

这两种类型都具善良、注重细节、求准确、爱整洁的共同点。第一种人做事缓慢,迟疑不决。后一种人固执求全。强迫人格的形成除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外,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具有强迫个性的父母对患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儿童的教育不当,如过分苛求,对生活制度的过于刻板化要求,使他们形成遇事谨小慎微、遇事忧柔寡断,过分琐碎细致。务求一丝不苟,十全十美,事前反复推敲,事后后悔自责。在与人交往中过分严肃、古板、固执。在生活上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均要求井井有条,甚至书橱内的书,抽屉内物品,衣柜里的衣服都要求排列整齐有净,干干净净。看上去做事认真、心细。为此经常需花费时间整理,而影响其他工作的完成和个人的休息。

患者病前个性特征与治疗效果也显著相关。凡病前人格良好,无强迫人格特点者,治疗效果较佳。而病前具有强迫人格特点者则治疗难度相对大。因此,从小注意个性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不要给予过多、过于刻板的要求,对于预防强迫症的发生有很大帮助,特别是父母本人有个性不良者更应注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的会遇到一些人重复一些无意义的动作,如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锁是否锁好,反复洗手,洗一件衣服洗多次仍嫌不干净,有些人反复考虑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问题,如人为什么会有两条腿,为什么是按1、2、3、4、5……排列,而不是反过来排等等,这种行为和观念,在医学上称为强迫症,属于神经症的范畴。正常的人是否也会出现强迫现象呢?正常的大多数人也曾出现过强迫观念,例如不自主地反复思考某一问题,或念某两句话,或唱一两句歌,反复如此,但不影响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所以不能看作强迫症,可以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加以纠正,使不致于进一步发展。只要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干扰了患者本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并且影响他的能力和行为,影响到人际关系或家庭的幸福,那么便可确认强迫症的存在。

治疗

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长期以来一致认为强迫症治疗困难,60年代前,强迫症预后不良,直到1966年Meyer报告2例强迫症用行为治疗取得成功,情况才开始改变,1971年Rachamn创造一种治疗方法,称为"暴露结合应答预防法",成为强迫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据Foa等(1985)的资料采用这种方法治疗200多例强迫症,65--75%得到好转,随访时保持良好。

自疗、家庭治疗和预防

(1)心理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为治疗的手段之一。

对于患者要冷静分析本人的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包括童年有无产生强迫症的心理创伤。如能找出原因,应树立必胜信心,尽力克服心理上的诱因,以消除焦虑情绪。认真配合医生,找出心理因素,进行系统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要以坚强的意志力克服不符合常情的行为和思维。矫正强迫症行为和思维要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灶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有强迫思维时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有强迫动作时,要理解这是违背自然的过度反应形式,要逐步减少这类动作反应直到和正常人一样。坚持练习,必然有益。

注意心理卫生,努力学习对付各种压力的积极方法和技巧,增强自信,不回避困难,培养敢于承受艰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质,是预防的关健。

非我疗法、生物反馈治疗、行为治疗如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暴露疗法等,都有一定效果。

可以试用这样的治疗方法:把病人置于严密监护下,当病人欲进行强迫动作或思维时,家人就以谈话或邀请参加某种活动的方法分散转移其注意力,以阻止强迫动作和思维发生。同时请精神科医生讲解治疗原理,给病人以鼓励和奖品。第二阶段再让病人逐步接触能诱发强迫的刺激,一方面阻止症状的出现,一面使刺激逐渐升级。实践证明,经多种治疗无效的难治病人,大多数用此法能获得好的效果。

对于强迫观念者,当强迫观念一出现,即用声音干扰,效果也较满意。

家属对病人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过分担心,尽量避免跟病人讲大道理,尤其不能追根究底。对病人提出的问题,最好按常识给予答复,说一遍即可,无需重复。

(2)药物治疗:急性期可以使用西药,提倡以中医疏肝益肾健脾,宁心安神,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治疗与调理相结合,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人体生物节律,提高细胞活力的作用,改善脑组织的营养状态,消除神经细胞因能量消耗而产生的功能紊乱,降低大脑皮层的病态兴奋性,加强内抑制,镇静.西药可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

①氯丙咪嗪:对强迫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对伴随的抑郁症状也有治疗效果。氯丙咪嗪的治疗剂量为150~300mg/日,分2次口服。开始用时剂量宜小,逐渐加量。

②氟西汀(百忧解):对强迫症状有较好疗效,氟西汀的治疗量为20~80mg/日。

③氯羟安定:对强迫症状也有一定效果。氯羟安定的治疗量为1~2mg/日。

(3)精神外科治疗:对少数症状严重、久治不愈的强迫症患者,可破坏患者脑的某些部位如额叶内下侧、扣带回等,对减轻强迫症状和社会适应功能均有一定帮助,但须严格掌握对象。

心理医生治疗指导

一、决定适合心理治疗的对象

1.强迫症是原发还是继发?继发于抑郁症者,应着重治疗抑郁症,继发于精神症者,就彩精神病药。如继发于器质性疾病者,治疗其原发疾病。

2.病人是不愿意参与治疗?不愿意主动参与心理治疗者,难以收效,不应实施。

二、行为分析要进行详细分析,询问问题的认知,仪式行为,回避行为,情绪和生理等各个方面。对每个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素质,促发因素和维持症状的因素等得深入的了解,确定于预的具体目标。

三、治疗原理的说明

在医师对问题有了实质性了解之后,您患了强迫症,在同病人讨论时可引入治疗原理的说明,例如:"根据您所说的症状,您患了强迫症,您有怕把细菌带到家中的想法,您知道这不大会发生,但您不能排除危险,于是您开始洗很多东西,洗手长达1小时,也不接触孩子并且回避一切您认为和瘤有关的事情,不过,这一切做法只使您觉得暂时好一点,时间较长些问题反而会更加严重,强迫想法和行为反而更多,这就是这种问题的特点,您越是想通过回避方式对付问题,问题也似乎越真实,强迫想法也越多,您的民政部是不是这样。"在病人就答后,可进一步说明:"对付这些想法的最好方法是习惯于它们的而不做洗手,回避之类的事情,这有几个方面的好处,您能习惯于使您原先恐惧的事情,回避到日常的生活方式,您会发现危险的事情并未发生,治疗在于帮助您越来越多这样做的,起初您觉得烦恼的事情接触,直到您对它们习惯为止,会议上洗手,会议上回避是委很生要的。这样,您就会发现您担心的事情并未,开始这样做的,起初您觉得焦虑,但您会发现焦虑会逐渐减轻,比您预料的更快,这样的治疗您得如何?"

暴露结合应答预防的步骤

1.仔细考虑对一切以往回避的情境进行暴露。

2.对恐惧刺激和想法的暴露进行指导。

3.仪式动作和回避行为,即反应预防。暴露的实施和反应预防的细节都要考虑并和病人事先讨论,示范,自我练习都可采用以促进治疗实施

无外显强迫行为和强迫症的治疗方法

治疗更困难一些,基本原理相似,只是精神仪式和认知回避不易认识,也更维干预,治疗方法的两种,其一称为"习惯化训练"共实质是对强迫想法的反复暴露,通过各种方法唤起强迫想法,而病人采取接受的态度并且不作回避性精神仪式。另一种称为"思维停止法",其原则是强迫想法和某种轻微厌恶刺激建联系以促进其消退,这两种方法实施时还有很多具体细节要注意考虑。

强迫症药物治疗

篇3:强迫症探析教案设计

2012年3月14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被写入刑事诉讼法第50条, 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又向国际标准迈进一大步的标志, 该条款在有效遏制刑讯逼供问题上被寄予很高的期望, 并希望由此促使公安机关等侦查机关取证能力和取证技巧的提高, 对公安机关等侦查机关执法模式、执法理念的冲击非常大。

2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渊源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是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不得强迫自证有罪”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

“不得强迫自证有罪”是国际人权公约对被刑事指控的人享受的最低限度的保证。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我国政府于1998年10月签署加入该公约) 第14 条第3 款g项规定:“受刑事追诉的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有罪”。此项规定表明, 在判定对其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时, 人人都完全平等的享有最低限度的保证, 即在刑事诉讼中被指控的人都应享有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该原则也规定在《美洲人权公约》第8 条、《欧洲人权公约》第6 条和《儿童权利公约》第40条 (我国签署了该公约, 1992年3月1日该公约在我国生效) 。

“不得强迫自证有罪”也是世界主要国家法律对被刑事指控的人享受的最低限度的保证, 如1641年英国国会通过法律, 禁止强迫自证有罪;1791年《美国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在任何刑事案中不得强迫任何人证明自己犯罪” (后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将不得自证犯罪的特权解释为“沉默权”)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36条第 (一) 款规定:“首次讯问被告人时……要告知他对于控诉有答辩的权利, 也有权不予答辩”。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47条规定:“任何人可因自己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被处有罪判决而拒绝作证”。《法国刑事诉讼法》第114条第1款规定:被告人首次出庭时, 负责侦查的预审法官应“通知他有不作供述的自由”。这些规定都包含有不得强迫自证有罪。

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提供了程序性保障, 反映了一国刑事程序中,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状况和刑事诉讼文明进步的程度。在现阶段, 我国引入该原则是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我国已加入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 除声明予以保留的条款外, 应当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 吸收其中的精华, 使国内法符合国际人权公约规定, 并认真加以落实。刑事诉讼法此次修改, 把“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国际性准则纳入到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框架中, 在第50条“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之后增加了一句话, 即“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表明了我国在遏制和打击刑讯逼供方面的决心和立场。

3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核心内容分析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确立“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原则有利于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权的保障, 是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一大进步, 是此次修法的一大亮点。但有关该原则的核心内容问题, 是此次修法中公众争议最多的。其中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3.1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是否包含了沉默权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句话表述了一个牵动诉讼格局或全局的原则, 它讲明如何对待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其中具有多重意义:首先, 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方法上不得采用强制手段;其次, 主张他有罪, 证明责任在控方;再次, 这是一项权利, 既然是权利, 被告人可以享用, 也可以放弃而选择坦白交代;最后, 如果他坦白交代了, 要从宽处理, 这实际上强化了自首原则和坦白从宽的刑事政策。

对于一些报道称:“确定这个原则就是确定了沉默权,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就包括可以不说话、保持沉默, 这就等于有了沉默权。”中国政法大学樊崇义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延伸的理解, 更是一种推论。修正案中并没有规定沉默权,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不等于就有了沉默权的规定。”在这点上笔者赞同樊崇义教授的观点。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 现行法律仍然规定它是法定证据之一。反对采用强制手段获得口供, 但不是不要口供。所谓“默认”只是一种理解, 法律的标准是要给出“明示”, 既然没有明确规定, 就不能说“默认”了沉默权。

长期以来, 在公安机关办案传统中沿袭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 认为办案必须施行高压手段, 这样破案才能见效快。这种意识是源于有罪推定的思维模式。“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个原则实质上是告诉办案人员, 要改变侦查模式和侦查办法, 要把精力和工夫下在实物证据、口供以外的证据上, 改变以口供为中心的侦查模式。

3.2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与“应当如实回答”是否冲突

刑诉法第50条规定,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但是, 第118条又保留了现行刑事诉讼法第93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 应当如实回答。”“应当如实回答”与“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并存, 从字面上有歧义, 有可能在司法实践中产生矛盾。目前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第50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与第118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 应当如实回答”是相冲突的。“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是指追究犯罪的机关, 不能采取措施强迫任何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人, 承认自己有罪或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陈述。而第118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 应当如实回答”。该条为义务性规范, 根据法理学原理, 义务性规范具有强制性, 即义务人必须遵守、履行, 不得放弃, 否则可强迫执行。也就是说如果嫌疑人不回答, 而是保持沉默, 那么可以采取强迫方式, 迫使其履行义务, 显然两者是相冲突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与“应当如实回答”并不矛盾。此观点表现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与“应当如实回答”是从两个角度来规定的, 二者并不矛盾。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这是中国刑事诉讼法一贯坚持的精神。因为现在的刑事诉讼法里就有严禁刑讯逼供的规定。为了进一步防止刑讯逼供, 为了进一步遏制可能存在的这样一种现象,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样的规定对司法机关是一个刚性的、严格的要求。而规定犯罪嫌疑人应当如实回答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从另外一个角度规定的。刑法规定, 如果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了问题、交代了自己罪行, 可以得到从宽处理。刑事诉讼法作为一部程序法, 要落实这样一个规定, 它要求犯罪嫌疑人:如果你要回答问题的话, 你就应当如实回答, 如果你如实回答, 就会得到从宽处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朗胜的观点) 。

第二种,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要点在“强迫”二字, 并不意味着反对一个人自证其罪。如实回答的义务并没有取消, 不得自证其罪和鼓励自愿供述并不冲突 (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教授的观点) 。

我们也认为,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和“应当如实回答”并不矛盾。

第一,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规定的目的, 是为进一步禁止以刑讯逼供、威胁、引诱等非法方法获取供述。从正向理解, 是对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在取得有罪供述时的权力限制, 即, 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做有罪供述时,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 不得予以强迫。从逆向的角度看, 这一规定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做有罪供述的权利。

第二,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就是说犯罪嫌疑人, 如果自愿证实自己有罪——对自己的犯罪事实坦白, 那么就是允许的。因为侦查机关会告知其如实供述可以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 犯罪嫌疑人有主动坦白的机会和可能。刑事诉讼法第118条第2款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 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这一规定的意义在于, 犯罪嫌疑人履行“如实回答”的义务, 则可以享有因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从宽处理的实体效果, 否则, 如果其拒绝供述或者供述不属实, 则承担放弃上述实体利益的风险。但是, 其供述无论是否属实, 均不得被强迫自证。

第三, “如实回答”的规定, 在有“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规定的情况下, 如实供述就是自愿的如实供述, 而非被迫的如实供述。如果是被迫的“如实回答”, 则就违背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

第四, “应当如实回答”, 显然是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义务, 但是这一义务并非“回答”, 而是“如实回答”。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朗胜在2012年3月8日答记者问时所说:“它要求犯罪嫌疑人如果你要回答问题的话, 你就应当如实回答。”即, 对侦查人员的提问, 犯罪嫌疑人仍然具有回答或者不回答的选择权利, 如果犯罪嫌疑人选择了回答, 则必须如实回答, 如果犯罪嫌疑人选择了拒绝回答, 则享有不被强迫的权利。

第五, 虽然“如实回答”之前限定为“应当”, 但并不表示就因此能够强迫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犯罪嫌疑人不遵守这项义务并不应当导致被加重处罚。坦白是可以从宽的依据, 抗拒肯定不是加重的依据。因为刑法处罚的是已经定格的犯罪而不是犯罪之后的态度。

由上, 我们可以将刑诉法修正案中“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和“如实回答”并存的规定理解为:第一, 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拒绝做有罪供述的权利;第二,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做有罪供述的, 应当如实回答;第三, 如果犯罪嫌疑人自愿证实自己有罪——对自己的犯罪事实坦白, 要从宽处理。

摘要:“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此次被写入刑事诉讼法50条, 引起国内外关注。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又向国际标准迈进一大步的标志, 该条款在有效遏制刑讯逼供问题上也被寄予很高的期望, 并希望由此促使公安机关取证能力和取证技巧的提高, 对公安机关执法模式、执法理念的冲击非常大。但是, 有关该规范的核心内容问题是公众争议最多的, 其中两方面的问题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沉默权,应当如实回答,冲突

参考文献

[1]胡石有.完善严禁刑讯逼供法律制度——兼谈“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J].法学杂志, 2007 (1) :28.

[2]杜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不等于沉默权[EB/OL].[2011-09-25].http://legal people.com.cn/h/2011/0925/C226563-2619831358.html.

[3]徐俊.“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与“应当如实回答”相冲突[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1 (5) .

[4]张青松.如何理解“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与“应当如实回答”的矛盾[EB/OL].[2012-03-30].http://WWW.sqxb.com/case/item14.html.

篇4:强迫症探析教案设计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教案设计;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案的设计要突破传统侧重知识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测练题的选取和教学步骤的安排,呼唤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统一,使学生“在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须的准备工作,而教案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新课程呼唤与之相应的英语教案设计。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英语教案设计应体现以下策略:

一、灵活开发校本资源,丰富英语教案设计的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让学校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因此,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第一线教师的身上。既然是校本课程,则要与学校的资源相结合,突显其特色。教师结合校本资源备课,须以学校为本,离开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整合教材原有知识,挖掘隐性信息,扩大知识面

傳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完教材,侧重点不外乎知识重点、难点以及考点,同时安排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外作业。他们没有考虑教材的潜在信息,也容易忽略学生的心智特点和能力。顺应这种理念就衍生出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自留地”以供其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新课程的设计突其显性内容的同时张扬隐性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校本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为此,教师要勇于在英语教案设计中与新教材进行重构对话,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理和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学习态度等,以教材为范本,大胆创新,对其进行加工,通过取舍、补充、替换或拓展,创设情景,设计英语教案,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英语教案中大胆地突破教材的限制,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自编、自导英语教案,辅以自设测练题,则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想象力,增长智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师生互动对话,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英语教案设计较为单一、线性,教师较为侧重英语教案步骤的编写,而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知识,完善人格。根据我国新课程的三个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理念,摒弃教师本位主义,直接与学生全面对话,突破单纯的知识灌输,在英语教案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在与新教材进行对话的前提下,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情景,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注意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能力。教师在英语教案的设计中应服务学生,侧重学生,构设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导火线”,促使学生解放自我,挑战教师,敢于与教师就知识发生碰撞,发表不同意见,提出独到见解。英语教案设计中要强调学生互动因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习,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又交流情感,共同提升,和谐发展。例如,英语教师本着“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认真研读教材,在英语教案设计中力争把时间交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人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参与各种听、说、读、写活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知识,“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四、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试题的设置不但考查学生本学科知识,而且考查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反观以往的教学,教师常会将本学科独立于其它学科之外,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片面、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新课改力图突破这一不足,强调新课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呼唤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互相补充,凸显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结合,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前提下,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促使各学科共同服务于新课改总体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应既体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又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为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做准备。新课程基于单元所设置教学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设计。

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方案,大力提高英语教案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的一个特征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要变革传统英语教案那种单一、侧重教学步骤的做法,改单纯的汉字模块为图像、文字、声音的组合,将学科知识色香味美地呈现在课堂上,沟通学科问的联系,使学生健康成长。在聚会为主题的公开课上,笔者一开始就用投影播放了美国人的结婚聚会片段,同时在课上引出了许多不同的聚会,从而使学生在听课时积极调动各个器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是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种类繁多的信息,既丰富了教材的显形内容,又有利于开发新课程的隐性信息,将时间隔阻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英语教案设计更具血肉,更生动活泼。

总之,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理念,灵活地组织学生,优化课堂教学,并于课后不断地反思、修正英语教案,从而加速推进新课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篇5:强迫症探析教案设计

当今社会, 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世界各国对太阳能应用都是相当的重视。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 陆地表面每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17000亿吨标准煤。随着我国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开发太阳能热水系统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 截止到2006年初, 我国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总保有量达到了7500万平方米 (按照太阳集热面积算) , 年产量达到了1350万平方米[1,2]。

由于普通太阳能热水器存在着诸多缺陷, 如热效率低下和换热水量太少等, 本文中的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了分体式强制循环控制系统。由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贮水箱与集热器是分体的, 且容积是普通太阳能热水器的好几倍, 再加上配套的循环水泵, 更适合大多用户使用热水的需求, 有着更高的供热效率, 但同时也对它的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1 热水系统组成

热水系统由80m2平板太阳能集热器、1个8m3贮热水箱、1台循环水泵和连接管道等组成, 每天可以为用户供应60℃以上的洗澡用热水8吨。

该系统可分为集热循环部分和用水循环部分。水箱中的水经过集热循环水泵与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然后回到水箱完成加热过程, 贮热水箱中的水的温度随之不断升高;用户用水时水箱中的热水经过供水水泵和混水阀后供用户使用。使用温度传感器T1和T2控制集热循环水泵的工作, 实现集热循环的自动控制。

2 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由循环水泵、温差控制仪、感温头和交流接触器等组成。

集热循环自动控制采用温差控制的方式。测量集热器中水温T1和T2, 通过判断它们之间的差值的大小控制集热循环水泵是否工作。当光照强度较强时, T1与T2的差值达到设定值, 交流接触器的线圈KM通电, 其主触点接通, 集热循环水泵通电工作, 强迫水箱和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中的水循环, 不断加热水箱中的水;当光照强度较弱时, T1与T2的差值小于设定值, 交流接触器的线圈KM断电, 循环水泵不工作。

3 温度设定

采用温差控制的方式可以对集热器内的水温进行直接的精确测量, 对热水的循环控制更直接;同时循环水泵间歇式工作, 与采用光控集热相比节省了电能, 有利于提高集热循环的效率, 同时也简化了控制系统。集热循环水泵的工作有温差循环、强制循环和夜间防冻循环3种方式, 同时集热器还有高温保护的功能。

(1) 温差循环:当T1-T2≥TH时集热循环水泵开始工作, 当T1-T2≤TL时循环停止, 系统主要靠这种方式得到热水。式中, TH、TL分别表示集热器和水箱水温差控制的上下阈值, 它们的取值通常要考虑集热器和水箱的安装距离。本系统中TH=5℃, TL=3℃。

(2) 强制循环:当集热器水温T1≥80℃时循环水泵将被启动进行强制循环, 系统的强制循环可以防止集热器水温过高。

(3) 夜间防冻循环:当集热循环水路中水温T1≤5℃时集热循环水泵工作利用水箱中热水加热循环管路, 并且当T1≥10℃时循环停止。

4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太阳能的利用不仅限于洗浴, 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和除湿空调、太阳能光电照明将是人类未来利用太阳能的发展趋势。太阳能各种利用技术的发展, 必将带动控制系统的发展[4]。本控制系统线路简单、易安装。经过实际应用, 系统运行稳定, 能把光能充分转换为热能, 效率高, 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设计了一种平板型太阳热水系统强迫循环控制系统, 系统由平板型太阳能集热板、热水箱、循环水泵、温度控制仪和连接管道等组成, 给出了工程连接图和相关温度设定值。经过实际应用, 系统运行稳定, 能把光能充分转换为热能, 效率高, 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太阳热水,强迫循环,温度控制仪

参考文献

[1]魏凤, 吕晓华.关于太阳能热水器得热量测试方法的探讨[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09, 36 (5) :20-21, 23.

[2]赵芳玲.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设计方案[J].商洛学院学报, 2009, 23 (2) :26-28.

[3]王怀龙, 许晓光.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0, 18 (3) :586-588.

上一篇:李希讲话下一篇:资本结构练习题及答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