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非企业注册登记办法摘要范文

2024-05-08

民非企业注册登记办法摘要范文(精选4篇)

篇1:民非企业注册登记办法摘要范文

民非企业注册登记办法摘要

一、民非企业分哪几种?有什么区别?

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分为三种:法人、合伙、个体,三者的区别在于: 1.举办者不同。个体一般由个人出资举办,合伙一般由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合伙举办,法人一般由两人或两人以上举办且具备法人条件。其中,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或由上述组织与个人共同举办的,应当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2.内部治理架构不同。法人性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内部必须建立健全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并建立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和流程。3.承担的民事责任不同。取得法人登记证书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取得合伙登记证书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具有法人资格,合伙负责人和其他人员的活动,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民事责任;合伙人的债务,由合伙人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取得个体登记证书的,其债务以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

二、登记民非企业需要那些条件? 1.2.3.4.5.6.有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批准文件; 有规范的名称和必要的组织机构; 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 有必要的场所。

此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必须符合国务院民政部制订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7.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拥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且财产中的非国有资产份额不得低于总资产的三分之二。开办资金必须达到本行(事)业所规定的最低限额。

三、申请民办非企业要提交哪些文件? 1.登记申请书:举办者单位名称或申请人姓名;拟任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的基本情况;住所情况;开办资金情况;申请登记理由等。2.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对举办者章程草案、资金情况(特别是资产的非国有性)、拟任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基本情况、从业人员资格、场所设备、组织机构等内容的审查结论。3.4.5.场所使用权证明:活动场所须有产权证明或一年期以上的使用权证明。验资报告:验资报告应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有验资资格的机构出具。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拟任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应当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年龄、目前人事关系所在单位以及个人简历。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为身份证复印件,登记管理机关认为必要时,可验证身份证原件。对合伙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拟任单位负责人是指所有合伙人。6.章程草案: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章程草案应当符合《条例》规定,要具备《条例》所规定的要素,并在其章程草案中载明该单位盈利不得分配,解体时财产不得私分。

四、恒鑫与其他民非组织合作的办法:

由于民非企业目前无法进行资产转让,因此恒鑫与其进行合作,只能走民非企业变更或合并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具体的流程大致是:

1.原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章程规定的程序,召开理事会审议通过相关变更事项。2.原民办非企业单位将相关变更事项报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核(直接登记的除外)。

3.原民办非企业单位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相关变更材料。

4.登记管理机关审查,依法予以变更登记并更换登记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书面说明理由。

5.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将需要变更的章程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6.登记管理机关对准予变更登记的新民办非企业单位予以公告。

五、民非企业分在出资上有什么规定?

民非企业最低注册资金为3万元人民币(区级),市级民非企业最低注册资金为10万元人民币。资金一旦纳入民非企业后,属于社会公益资金不再归属出资人,民非企业解散后也不可以拿回。

六、民非企业的出资人和法人承认什么样的责任?

个体民非企业和合伙民非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法人民非企业独立承担有限民事责任。(已经向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科和律师进行了咨询确认)

七、民非企业内的权责如何划分?

民非企业出资人不天然享有民非企业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理事会,作为其决策机构。同时会设立监事或监事会,对理事会的决策进行监督。执行机构的负责人一般称为主任,由理事会任命。

民非企业的负责人(即理事长(会长)、副理事长(副会长)或秘书长)人选需要符合下列要求:

1、在本社会团体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2、未担任过因违法被撤销登记民非企业法人或被取缔的非法组织负责人;

3、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

八、民非企业如何纳税?

法人性质的民非企业也有税务登记证,纳税规定与企业并无区别,并按照国家政策减免部分税赋,非营利的养老机构作为民非企业享受的优惠包括:

1、免征营业税;

2、免征企业所得税;

3、免征其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4、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含政府基金,下同),5、用水、用电、用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

6、电视费、电话、宽带使用费减半,有线电视、电、水表按成本价安装。

篇2:民非企业注册登记办法摘要范文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决定修改,现予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局长:王众孚

2004年6月14日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

(1999年12月8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93号公布2004年6月14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10号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完善企业名称的登记管理,保护企业名称所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的名称。

第三条 企业应当依法选择自己的名称,并申请登记注册。企业自成立之日起享有名称权。

第四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核准登记企业名称。

超越权限核准的企业名称应当予以纠正。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企业名称实行分级登记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管全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工作,并负责核准下列企业名称:

(一)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的;

(二)在名称中间使用“中国”、“中华”、“全国”、“国家”等字样的;

(三)不含行政区划的。

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核准前款规定以外的下列企业名称:

(一)冠以同级行政区划的;

(二)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的含有同级行政区划的。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外商投资企业核准登记权的工商行政管理局按本办法核准外商投资企业名称

第二章 企业名称

第六条 企业法人名称中不得含有其他法人的名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 企业名称中不得含有另一个企业名称。

企业分支机构名称应当冠以其所从属企业的名称。

第八条 企业名称应当使用符合国家规范的汉字,不得使用汉语拼音字母、阿拉伯数字。企业名称需译成外文使用的,由企业依据文字翻译原则自行翻译使用,不需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

第九条 企业名称应当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条 除国务院决定设立的企业外,企业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

在企业名称中间使用“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的,该字样应是行业的限定语。

使用外国(地区)出资企业字号的外商独资企业、外方控股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在名称中间使用“(中国)”字样。

第十一条 企业名称中的行政区划是本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市辖区的名称不能单独用作企业名称中的行政区划。市辖区名称与市行政区划连用的企业名称,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

省、市、县行政区划连用的企业名称,由最高级别行政区的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第十二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企业法人,可以将名称中的行政区划放在字号之后,组织形式之前:

(一)使用控股企业名称中的字号;

(二)该控股企业的名称不含行政区划。

第十三条 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法人,可以使用不含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

(一)国务院批准的;

(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

(三)注册资本(或注册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

(四)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另有规定的。

第十四条 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应当由2个以上的字组成。

行政区划不得用作字号,但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具有其他含义的除外。

第十五条 企业名称可以使用自然人投资人的姓名作字号。

第十六条 企业名称中的行业表述应当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性质所属国民经济行业或者企业经营特点的用语。

企业名称中行业用语表述的内容应当与企业经营范围一致。

第十七条 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不同大类的,应当选择主要经济活动性质所属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表述企业名称中的行业。

第十八条 企业名称中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表述企业所从事行业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5个以上大类;

(二)企业注册资本(或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或者是企业集团的母公司;

(三)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中字号不相同。

第十九条 企业为反映其经营特点,可以在名称中的字号之后使用国家(地区)名称或者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

上述地名不视为企业名称中的行政区划。

第二十条 企业名称不应当明示或者暗示有超越其经营范围的业务。

第三章 企业名称的登记注册

第二十一条 企业营业执照上只准标明一个企业名称。

第二十二条 设立公司应当申请名称预先核准。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企业必须报经审批或者企业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报经审批项目的,应当在报送审批前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并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的企业名称报送审批。

设立其他企业可以申请名称预先核准。

第二十三条 申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应当由全体出资人、合伙人、合作者(以下统称投资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向有名称核准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应当载明企业的名称(可以载明备选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投资人名称或者姓名、投资额和投资比例、授权委托意见(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姓名、权限和期限),并由全体投资人签名盖章。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上应当粘贴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第二十四条 直接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场对申请预先核准的企业名称作出核准或者驳回的决定。予以核准的,发给《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予以驳回的,发给《企业名称驳回通知书》。

通过邮寄、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等方式申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的,按照《企业登记程序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申请企业设立登记,已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的,应当提交《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设立企业名称涉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报经审批,未能提交审批文件的,登记机关不得以预先核准的企业名称登记注册。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与企业登记注册不在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的,登记机关应当自企业登记注册之日起30日内,将有关登记情况送核准企业名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六条 企业变更名称,应当向其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企业申请变更的名称,属登记机关管辖的,由登记机关直接办理变更登记。

企业申请变更的名称,不属登记机关管辖的,按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办理。

企业名称变更登记核准之日起30日内,企业应当申请办理其分支机构名称的变更登记。第二十七条 申请企业名称变更登记,企业登记和企业名称核准不在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企业登记机关应当对企业拟变更的名称进行初审,并向有名称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送企业名称变更核准意见书。

企业名称变更核准意见书上应当载明原企业名称、拟变更的企业名称(备选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投资人名称或者姓名、企业登记机关的审查意见,并加盖公章。有名称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到企业名称变更核准意见书后,应在5日内作出核准或驳回的决定,核准的,发给《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驳回的,发给《企业名称驳回通知书》。

登记机关应当在核准企业名称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将有关登记情况送核准企业名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八条公司名称预先核准和公司名称变更核准的有效期为6个月,有效期满,核准的名称自动失效。

第二十九条企业被撤销有关业务经营权,而其名称又表明了该项业务时,企业应当在被撤销该项业务经营权之日起1个月内,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企业名称等登记事项。

第三十条企业办理注销登记或者被吊销营业执照,如其名称是经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的,登记机关应当将核准注销登记情况或者行政处罚决定书送核准该企业名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第三十一条企业名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核准:

(一)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字号相同,有投资关系的除外;

(二)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符合本办法第十八条的企业名称字号相同,有投资关系的除外;

(三)与其他企业变更名称未满1年的原名称相同;

(四)与注销登记或者被吊销营业执照未满3年的企业名称相同;

(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

第三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企业名称核准登记档案。

第三十三条《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企业名称驳回通知书》及企业名称核准登记表格式样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一制定。

第三十四条外国(地区)企业名称,依据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协定、条约等有关规定予以保护。

第四章企业名称的使用

第三十五条预先核准的企业名称在有效期内,不得用于经营活动,不得转让。

企业变更名称,在其登记机关核准变更登记前,不得使用《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上核准变更的企业名称从事经营活动,也不得转让。

第三十六条企业应当在住所处标明企业名称。

第三十七条企业的印章、银行账户、信笺所使用的企业名称,应当与其营业执照上的企业名称相同。

第三十八条法律文书使用企业名称,应当与该企业营业执照上的企业名称相同。第三十九条企业使用名称,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章监督管理与争议处理

第四十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在本机关管辖地域内从事活动的企业使用企业名称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在使用中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或者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认定为不适宜的企业名称予以纠正。

第四十二条企业因名称与他人发生争议,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处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三条企业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名称争议时,应当向核准他人名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资格证明;

(三)举证材料;

(四)其他有关材料。

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签署并载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情况、名称争议事实及理由、请求事项等内容。

委托代理的,还应当提交委托书和被委托人资格证明。

第四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企业名称争议后,应当按以下程序在6个月内作出处理:

(一)查证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企业名称登记注册的情况;

(二)调查核实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和有关争议的情况;

(三)将有关名称争议情况书面告知被申请人,要求被申请人在1个月内对争议问题提交书面意见;

(四)依据保护工业产权的原则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以下需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的名称,参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和本办法办理:

(一)企业集团的名称,其构成为:行政区划+字号+行业+“集团”字样;

(二)其他按规定需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的组织的名称。

第四十六条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和企业名称变更核准意见书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一制发标准格式文本,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标准格式文本印制。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贯彻〈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企字[1991]第309号)、《关于执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工商企字[1992]第283号)、《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企字[1993]第152

号)同时废止。

篇3:民非企业注册登记办法摘要范文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三条规定,我国在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从境内取得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享受免税政策;按《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的规定,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应负有全面纳税义务,并按照国税发[2009]3号《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对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以及其他所得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以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对非居民企业直接负有支付相关款项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的规定履行扣缴义务。

为解决中国红筹上市公司的企业所得税股息优惠和重复纳税问题,国家税务总局曾在2009年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依据实际管理机构标准认定为居民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2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境外中资企业如果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将被认定为中国居民企业,且将享受中国居民企业的税收待遇等问题,但如何认定和管理该类境外中资控股居民企业,国税发[2009]82号文并未作出规定。

因此,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7月27日发布了第45号公告《关于印发<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以下简称“45号公告),明确了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的税收居民身份认定、企业所得税管理等有关问题,对现有的相关规定在操作层面进一步细化。45号公告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之前按国税发[2009]82号文的规定被认定为居民企业的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适用45号公告的相关规定。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居民身份的判断标准

45号公告规定,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中资企业”)是指由中国内地企业或者企业集团作为主要控股投资者,在中国内地以外国家或地区(含香港、澳门、台湾)注册成立的企业。

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以下简称“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是指因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而被认定为中国居民企业的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

◎居民身份认定管理

45号公告规定了对境外中资企业居民身份认定的两种形式,即企业自行判定提请税务机关认定和税务机关调查发现予以认定两种形式。

(一)企业自行判定提请税务机关认定

境外中资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实际情况,自行判定实际管理机构是否设立在中国境内。如其判定符合《通知》第二条规定的居民企业条件,应当向其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提出居民身份认定申请,同时提供以下资料:

1.企业法律身份证明文件;

2.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说明及生产经营概况;

3.企业上一个纳税年度的公证会计师审计报告;

4.负责企业生产经营等事项的高层管理机构履行职责场所的地址证明;

5.企业上一年度及当年度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在中国境内居住的记录;

6.企业上一年度及当年度重大事项的董事会决议及会议记录;

7.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税务机关调查发现予以认定

主管税务机关发现境外中资企业符合《通知》第二条规定但未申请成为中国居民企业的,可以对该境外中资企业的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情况进行调查,并要求境外中资企业提供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资料。调查过程中,主管税务机关有权要求该企业的境内投资者提供相关资料。

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对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提出初步认定意见,将据以做出初步认定的相关事实(资料)、认定理由和结果层报税务总局确认。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收到税务总局关于境外中资企业居民身份的认定结果后,应当在10日内向该企业下达《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居民身份认定书》,通知其从企业居民身份确认年度开始按照我国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规定及本办法规定办理有关税收事项。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发生企业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变更为中国境外的,或者中方控股投资者转让企业股权,导致中资控股地位发生变化的列重大变化情形,应当自变化之日起15日内报告主管税务机关,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层报税务总局确定是否取消其居民身份。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的确定,视其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与境内主要控股投资者所在地是否一致,区分不同情况进行确定:

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与境内主要控股投资者所在地一致的,为境内主要控股投资者的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

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与境内主要控股投资者所在地不一致的,为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的国税局主管机关;经共同的上级税务机关批准,企业也可以选择境内主要控股投资者的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为其主管税务机关;

存在多个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的,由相关税务机关报共同的上级税务机关确定。

主管税务机关确定后,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层报税务总局批准。

◎税务登记管理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自收到居民身份认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以下资料申报办理税务登记,主管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居民身份认定书;境外注册登记证件;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经税务总局确认终止居民身份的,应当自收到主管税务机关书面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主管税务机关向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账簿凭证管理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按照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并在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及有关资料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发生扣缴义务的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设立代扣代缴税款账簿和合同资料档案,准确记录扣缴企业所得税情况。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存放在中国境内的会计账簿和境内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报表等资料,应当使用中文。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与境内单位或者个人发生交易的,应当按照发票管理办法规定使用发票,发票存根应当保存在中国境内,以备税务机关查验。

◎申报征收管理

(一)申报纳税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从其居民身份确认年度开始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中国居民企业税收待遇,履行居民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而且在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向非居民企业支付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其源于中国境内所得(如股息、利息等)时,应依法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按照分季预缴、年度汇算清缴方法申报缴纳所得税。且应当以人民币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变更报告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居民身份发生变化的,自主管税务机关书面告知终止其居民身份之日起,企业可停止履行中国居民企业的所得税纳税义务与扣缴义务,同时应当停止享受中国居民企业税收待遇。并且在税务总局取消其居民企业之日起60日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主管税务机关将依法进行后续管理,如追缴减免税款等。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发生终止生产经营的,应当自停止生产经营之日起60日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当期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需要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的,应在注销税务登记前,就其清算所得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的特定事项管理

45号公告明确了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享受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转让财产所得以及其他所得的免税政策落实,应当向相关支付方出具本企业的《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居民身份认定书》复印件,相关支付方凭上述复印件不予履行该所得的税款扣缴义务,并在对外支付上述外汇资金时凭该复印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相关税务证明,其中涉及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其他税种纳税事项的,仍按对外支付税务证明开具的有关规定办理。

对于非居民企业转让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股权所得,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公告规定,被转让的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应当自股权转让协议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并提供股权转让合同及相关资料,从而解决了境外企业转让境内企业股权征收管理的盲点,规定了被转让方的义务即负责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并提供股权转让合同及相关资料。

为了解决关联交易的不正当避税行为,对于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的税收管理适用《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国税发[2009]2号)的相关规定,履行关联申报及同期资料准备等义务,并依据与相关国家的税收协定安排,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享受税收协定优惠待遇手续,境外税务当局拒绝给予非境内注册居民企业税收协定待遇,或者将其认定为所在国家(地区)税收居民的,该企业可按有关规定书面申请启动税务相互协商程序。

篇4:民非企业注册登记办法摘要范文

一、“一体制”的理论缺陷

按照《民法通则》,企业“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显然,这里的“核准登记”有确认或赋予企业法人民事主体资格的程序法功能。它是指企业登记机关对企业设立人申请登记的事由及登记注册事项经审查、核实后,作出准予或不准予登记的决定。审查、核实的内容应该是企业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否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它旨在解决私法领域企业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问题。

“经营资格”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它以营业执照的签发为证明,而营业执照的颁发属于公法领域的问题,旨在解决企业的营业资格和营业能力(即市场准入)问题,具体来说是审查企业用以参加经营活动的名称、字号是否合法、规范,经营者、经营范围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有关的资质要求等等。

因此,从本质上看,对企业的法人资格进行“核准登记”与给企业颁发《营业执照》,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分别属于私法和公法两个范畴。

虽然,工商部门作为一个行政机关,可以在行使公法赋予的行政管理职权的同时,由法律授权成为企业民事主体资格的登记机关,并在同一个许可过程中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审核,并予以核准登记。但在这两种资格的终止方面。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正如公安部门可以为自然人进行户口登记,但却无权对谁“宣告死亡”一样,对企业法人资格的终止(注销程序)只能依当事人的申请或法院的判决而启动,并不能由行政机关主动作出。这与行政机关可以依照法规主动终止企业的经营资格是完全不同的。对于这两种资格的终止,社会提出的管理要求也是迥然不同的: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企业法人在消灭之前,必须用自己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不经清算是不可以终止的。我国台湾地区著名民法学家史尚宽认为:“民法上关于清算程序之规定,为强行法,不得以章程、捐助章程或总会之决议而变更法定清算程序,盖因以清算程序对于第三人有重大利害关系”。而企业的经营资格,则完全相反。它可能因企业丧失某种经营条件、或因不参加法定的年度检验或因其他严重的违法经营行为而被终止。且这种终止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否则就达不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如企业的实收资本低于法定的最低限度时,或者发现企业有大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时,都需要及时终止其经营资格,否则就会对其他经营者、消费者乃至整个市场、整个社会产生危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企业的法人资格进行“核准登记”和给企业颁发《营业执照》这两项法律活动,性质不同,特征不同,管理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将企业的经营资格和法人资格混为一谈,甚至用一张执照同时确认企业的“经营资格”和“法人资格”,并且由一个行政机关以某种方式同时终止这两种资格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一体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公司法》修订之前,“一体制”在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企业参与诉讼的主体资格问题。在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被起诉的法人已经歇业、解散、被撤销或被吊销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在以往的实践中,有的法院以被告主体已不存在为由,不予立案,或驳回起诉;有的法院公告送达,判决已经歇业、被撤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法人承担清偿债务责任:也有的法院根据原告申请。变更相对方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人为被告,判决其承担已经歇业、解散、被撤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法人的债务:还有的法院依职权变更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人为诉讼主体,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清理已经歇业、解散、被撤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法人遗留的债权,用其清偿债务等等。这种执法的不统一,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对前述相关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司法形象、法律权威。可见,“一体制”作为我国现行的企业法人登记制度,在理论上,从它诞生之初就与民法的基本规范及基本理论存在着冲突。正是这一冲突造成了司法、行政以及学术界的认识分歧,也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司法上的混乱。

第二,企业年检问题。在企业登记一体制下,企业的年检制度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这一制度根本无法达到其设立的目的,即“对企业的登记事项进行审查,以确认其继续经营的资格”。无论企业是否符合继续经营的条件。是否能够通过年检,都不影响其继续经营。因为,企业的经营资格和法人资格是捆绑在一起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除非通过对那些符合法定吊销执照条件的企业进行吊照处罚,并不能随意终止企业的经营资格。而有关企业年检的法律法规,只规定了对不参加年检且逾期不补办的企业可以吊销营业执照,而对于年检通不过的企业。则没有任何规定。

其次,出乎企业年检制度创立者意料之外的是,这一制度现在却成为了当今绝大部分企业退出市场的“自杀捷径”——不参加年检而被吊销营业执照。譬如,北京市2002年主动办理注销登记的企业占全部退出市场企业的比重不到12%。沈阳市2002年退出市场的内资企业总数为5124户,其中自愿退出市场、办理注销登记的企业只占11.69%;2003年沈阳市的这一比重进一步下降为11.1%。分析这一现象,就会发现很多矛盾的地方:这些企业大都是自愿歇业的,一般在歇业以后,机构也随之瓦解,部分或全部人员解散,很多企业实际上都是处于人去楼空的状况,当然,也不会再去参加年检。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实际上已放弃了其经营权利,同时也逃避了清算和偿还债务的义务,但奇怪的事,对于它逃避法定义务的行为,国家没有处罚,而对其放弃权利,不再继续经营(表现为不再参加年检)的行为,我们却给与了处罚,而处罚的内容则还是企业的初衷——停止经营,更糟的是其副产品——企业法人资格的终止又给债权人实现权利带来了更多的障碍。

造成企业年检功能错位的原因,当然有企业清算制度不完善的方面,但企业法人登记“一体制”造成的年检制度的弊病才是根本性的。那就是由于法人资格与经营资格认定一体制的限制,在法人资格存续期间,其经营资格当然存在。因此,企业登记管理机关,除非通过行政处罚将不参加年检企业的法人资格与经营资格一并吊销,否则,无法终止企业的经营资格。

同时,对自动歇业的企业,也非要“吊销”才能让其寿终正寝,而作为对企业最严厉的行政制裁,“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程序又是十分繁琐的,它耗用的行政资源也是十分巨大的。对于这一点基层登记部门的同志都是深有感触的。在企业登记一体制下,现行的企业年检制度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相反却给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增添了巨大的负担。

如果说,司法活动所面临着被吊销执照企业的诉讼主体错位问题反映的是企业的民事主体资格的消灭太随意的话,行政管理所面临着企业年检功能错位问题反映的则是企业的经营资格终止太困难,这恰好是将这两种资格捆绑在一起所引发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揭示的是私法领域民事法律主体资格的稳定性与公法领域行政管理的相对机动性、快捷性这两种固有属性的矛盾。由此不难看出,将这两种资格捆绑在一起的“一体制”是多么的不科学、不合理。

三、“一体制”的修改与废除

通过对“一体制”科学性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的确存在很多的理论漏洞和实践弊病,是一种极不科学的企业法人登记制度,它造成了司法与行政管理中的种种矛盾与混乱,使我国企业逃废债务的情况普遍,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信誉,浪费了政府的行政管理资源。

可喜的是,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05《公司法》的修订已经揭开了对“一体制”修改的序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

体现在:一、新《公司法》第187条明确“清算期间,公司存续,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第189条明确了公司清算以后须申请注销,并公告公司终止。这两项规定清楚地回答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吊销后法人资格是否存在的问题,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企业的经营资格的终止与法人资格的终止相分离;二、新《公司法》完善了企业清算制度,对清算的组织、程序、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随后,国家工商总局以总局令第23号颁布了新的《企业年度检验办法》。删除了不予通过年检的内容,至此,企业年检本身已与企业的经营资格、法人资格彻底分离,而仅仅作为对企业的一种监督管理手段而存在,不再包含行政许可的内容。虽然这并没有解决企业“自杀”的实践问题,但至少企业年检的身份、意义已得到了澄清。

但是,笔者期待的是,捅破这最后一层窗户纸,彻底废止早已不合时宜的《营业执照》与《法人执照》“一体制”。建立两套相对独立的企业管理体制,发放《企业法人执照》与《企业营业执照》。分别作为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的证明。并且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只能依行政职权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即强行终止企业的经营资格,而不能主动吊销《企业法人执照》,终止企业的民事主体资格。对企业法人的注销程序只能依当事人的申请或法院的判决而启动。不得主动而为之。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清算制度,加强对逃避清算、注销义务的法律责任追究。

笔者希望,在废除“一体制”的基础上,可以对“企业年检”重新定位,重新赋予其行政许可的意义。因为,在企业法人资格和营业资格分别登记的前提下,经营资格的认定将变得十分灵活。我们可以考虑,改企业经营资格许可的“终身制”为“年度制”,即工商部门每次发放(或年检)营业执照,只给与企业一年的经营许可。企业登记管理部门通过对企业的年度检验,对经营状况正常,符合法定条件,能够继续经营的企业赋予其今后一年的经营资格。到期以后,企业必须再一次接受年度检验,否则,其经营资格即自然丧失。这样,企业登记管理部门,无需再以行政处罚的形式来解决企业自行歇业的问题,这无疑将会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改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在立法上要进行一系列修改。(1)在《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所有有关企业登记的法律法规中,关于未经登记开展经营活动的罚则中都要增加“超出营业执照有效期”的条件项。(2)所有登记法律法规中关于年检的规定必须进行相应的修改。

其次,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对经依法登记的企业在发给《企业法人执照》的同时,发给《企业营业执照》,执照有效期截至下一年度年检的截止日期。这样,企业在下一年度年检规定时间内接受年检并通过的企业,登记部门可以加盖“有效期延长至×年×月×日”印戳,或采用换发营业执照的形式,来确认企业继续经营的资格。对未在规定时间内接受年检,或年检未通过的企业。如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登记部门可直接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对确已自行歇业的企业则不需另行作出处罚决定。这样不仅更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权利可以放弃”的法学基本理论。因为经营资格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义务,它依当事人的申请而产生,自然也可以因当事人放弃而消失。所以对放弃经营权的企业进行处罚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

上一篇:公司团队建设心得感悟201下一篇:紫荆花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