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长短比高矮教学设计

2024-05-03

比长短比高矮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篇1:比长短比高矮教学设计

《比高矮、比长短》教学反思(1)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比高矮、比长短》教学反思(1)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比高矮、比长短》教学反思(1)

《比高矮、比长短》是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以游戏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材所呈现的情境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幅情境图安排的内容是通过观察比较高矮;第二幅情境图是通过笑笑和淘气比高矮,引出研究比较的方法。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我把两幅情境图交换了顺序,以游戏的形式,请上两位同学代替笑笑和淘气比高矮,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后来,我以公平(两人在同一高度比)和不公平(一人站在椅子上,一人站在地上比)的游戏,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了比较高矮的基本方法(两个物体比较,需要在同一个起点下进行)。紧接着在教室中组织学生开展比高矮的模拟活动,在比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比一边说“谁比谁高,或者是谁比谁矮”,让每个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下才能进行。于是,我就趁热打铁,出示第一幅情境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再加上生活中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这一环节很顺利的解决了。在学生探寻到比的方法之后,结合教材和教室中的情境,安排学生比高矮(长短)的游戏,让学生“自由结合,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这使学生感到新奇,“老师让我们自己玩”,学生活动的兴趣高,主动积极地选择各种比的对象,全力投入比一比的活动中,并认真比出高矮(长短),体会尝试成功的快乐。最后,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叙述两样物体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方法。

二、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不足: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游戏的时候,完全放手了,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和范围让学生操作,为了肯定每个小组的发现,要耐心、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导致了部分练习题没有当堂解决。

篇2:比长短比高矮教学设计

《比高矮、比长短》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以游戏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材所呈现的情境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幅情境图安排的内容是通过观察比较高矮;第二幅情境图是通过笑笑和淘气比高矮,引出研究比较的方法。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我把两幅情境图交换了顺序,以游戏的形式,请上两位同学代替笑笑和淘气比高矮,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后来,我以公平(两人在同一高度比)和不公平(一人站在椅子上,一人站在地上比)的游戏,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了比较高矮的基本方法(两个物体比较,需要在同一个起点下进行)。紧接着在教室中组织学生开展比高矮的模拟活动,在比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比一边说“谁比谁高,或者是谁比谁矮”,让每个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下才能进行。于是,我就趁热打铁,出示第一幅情境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再加上生活中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这一环节很顺利的解决了。在学生探寻到比的方法之后,结合教材和教室中的情境,安排学生比高矮(长短)的游戏,让学生“自由结合,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这使学生感到新奇,“老师让我们自己玩”,学生活动的兴趣高,主动积极地选择各种比的对象,全力投入比一比的活动中,并认真比出高矮(长短),体会尝试成功的快乐。最后,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叙述两样物体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方法。

二、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篇3:比长短比高矮教学设计

关键词:长短桩复合地基,荷载分担比,桩土应力比,荷载传递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地基处理技术和复合地基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发展了长短桩复合地基这一新型地基处理技术。长短桩复合地基通过刚柔性桩组合的方式对地基进行处理, 既可以协调桩土变形, 合理发挥其承载力, 又可以优化设计方案、节约投资、缩短工期等。目前对这种新型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 对其基本受力性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桩土应力比和桩土荷载分担比值的大小定性反映复合地基的工作状况。影响两者的因素很多, 如荷载水平、桩间土性质、复合地基置换率等都能影响两者的大小。本试验通过调整桩体材料和桩间土强度以改变桩土刚度比, 对长短桩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状进行分析研究。

1 试验内容及方法

1.1 试验用土的选取

试验桩周土采用粘土, 土质松软, 含水量大, 工程性质较差, 基本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试验时分3层人工填实, 并确保各组试验有相近的密实度。

1.2 试验桩模型制作

试验桩采用木桩和聚氨酯橡胶桩, 桩径为6cm, 其中长桩桩长L为50cm, 短桩桩长L为25cm;变刚度桩体为短木桩与短聚氨酯橡胶桩用防水胶粘结而成。实测木桩的静弹性模量E为9.36×103MPa, 模拟CFG桩;橡胶桩的静弹性模量为65 MPa, 模拟水泥搅拌桩。在桩体表面利用防水胶体粘结一层粗砂, 增大桩土摩擦力。

1.3 土工格栅材料

土工格栅采用TGSG15-15塑料双向土工格栅, 纵横向拉伸强度≥15kN/m。

1.4 试验设计

本试验按桩型的不同, 分为两个系列共6组试验。具体桩型见表2。

桩平面布置采用正三角形, 七根桩分三排布置, 桩间距200mm。首先将桩体及测量仪器预先埋设在土体中, 每个桩体上贴4片应变片, 间隔160mm。桩顶铺设土工格栅一层。采用应变式土压力盒测定桩顶及桩间土压力。采用沉降标及大量程百分表测读土层及桩顶沉降量。利用液压式千斤顶加压力式传感器系统作为控制加压系统。具体试验类型见表3。

1.5 试验方法

参考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的复合地基荷载试验要点进行试验, 试验采用油压千斤顶反向进行加载, 快速维持荷载法, 考虑相对稳定, 每隔15min加1级荷载。并按照《规范》的规定进行。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桩土应力比分析

试验中, 在中间桩桩顶和桩侧土、桩间土分别设置土压力盒, 可测得桩顶和桩侧土、桩间土的压力值。

桩土应力比是反映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桩体与桩间土协同工作的重要指标, 揭示了复合地基中桩和土的应力、荷载分布情况。事实上, 桩顶与桩间土上竖向应力都不是均匀分布的, 本次试验为了分析方便, 用桩顶压力值除以桩侧土和桩间土的压力平均值得到桩土应力比, 对桩土应力比进行定性研究。

桩土应力比是一个变量, 随上部荷载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即复合地基中桩和土承受荷载的能力会及时调整, 并维持力的平衡。图1为A1~A3桩土应力比曲线。图1表明在受荷初期桩土应力比便迅速上升, 并到达峰值;在受荷中后期, 桩土应力比处于波动状态, 但浮动范围不大, 变化范围在5~8之间。这说明在整个加载过程中, 桩、土应力有着非常明显的自我调整过程。在受荷初期, 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大, 桩、土受荷都迅速增大, 但桩体承受的荷载明显大于土体, 反映到曲线上就是桩土应力比的迅速增大;继续加载过程中, 桩、土受荷增加的速率趋于稳定, 桩土应力比不再发生较大变化, 桩土应力比曲线呈平缓状态。

图2为B1~B3桩土应力比曲线。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 在整个加载过程中, 桩土应力比都随荷载的增加不断增大, 基本呈线性关系。这说明, 在整个加载过程中, 桩、土受荷都迅速增加, 但桩体承受荷载始终大于土体, 且呈现稳定状态。B试验桩土应力数值较A试验略有增大, 说明在复合地基中, 刚性桩承受较大部分荷载, 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从桩土刚度比角度分析, 图1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出, 60kPa之前曲线随荷载的增大上升较快, 各曲线之间的差距也不断增大, 60kPa时差距基本到达最大值, A1分别比A2、A3小33%和56%;随着荷载的进一步增大, 各曲线趋于稳定, 不再有较大变化。由A1、A2、A3的桩土刚度比依次增大, 对于A类试验,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荷载水平较低的中前期, 桩土刚度比对桩土应力比的数值有一定影响, 且二者成正比关系, 即随着桩土刚度比的增大桩土应力比也不断增大。由图2可以看出, 在相同荷载条件下, 各曲线之间的差距很小。由B1、B2、B3的桩土刚度比依次增大, 结合对图2曲线的分析, 对于B类试验, 桩土刚度比也是与桩土应力比呈正比关系, 但影响作用较小, 不及A类试验, 同样说明了刚性桩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起主要控制作用。

A、B两种桩型比较来说, B的桩土刚度比大于A, 而两者桩土应力比曲线反映出B的桩土应力比数值大于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仅仅通过调整桩体材料, 改变了复合地基的桩土刚度比, 使得桩土应力比出现了较明显的变化, 同样说明了桩土刚度比对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有一定影响, 曲线反映出两者呈正比关系。

2.2 荷载分担比分析

荷载分担比是反映复合地基桩土共同作用的最直观指标, 它表征了复合地基中各组成部分承载力状况。荷载分担比随外部荷载增加而变化, 反映了在加荷的各个阶段桩承担荷载和桩间土承担荷载的消长情况, 因此研究荷载分担比具有很大价值。

图3为A1~A3荷载分担比曲线。曲线表明, 受荷初期中桩在荷载分担方面占主导地位, 前两级荷载时荷载分担比达到64%, 此后中桩荷载分担比开始下降, 受荷后期荷载分担比稳定在50%左右。边桩荷载分担比与中桩的变化规律相反, 由受荷初期的22%递增到33%左右。土荷载分担比随荷载增加而递增, 由受荷初期的10%递增到18%。

图4为B1~B3荷载分担比曲线。受荷初期, 边桩在荷载分担比中比例较大, 在60%左右, 中桩和土荷载分担比相对较小, 在20%左右。随着荷载不断增加, 三者荷载分担比发生了变化, 中桩荷载分担比随荷载增加显著增大, 由20%增大到60%, 而边桩荷载分担比变化与中桩相反, 呈显著下降趋势, 由60%下降到30%, 土荷载分担比也呈下降趋势, 相对速率较慢, 由20%下降到10%。

从图3~图4曲线变化中可以看出, 中桩在荷载分担比中的比例很大, 这说明, 桩土荷载分担比与桩长有一定关系, 即在复合地基中, 长桩承担的荷载较多。从桩土刚度比角度分析, 两图中土荷载分担比随着桩土刚度比的增大而不断减小, 所以桩荷载分担比随着桩土刚度比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可见, 桩土刚度比与桩土荷载分担比呈正比关系。

从地基承载变形方面可以看出, 通过调整长短桩的材料参数, 采用刚性桩提高承载力, 柔性桩控制沉降, 能充分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 能有效减小地基沉降, 控制地基变形, 使地基受力更加合理。

3 结论

(1) 复合地基中通过调整桩土的刚度比, 可以改变桩土的受力状况, 改进桩土应力比, 充分协调桩土变形关系, 提高地基处理效果。

(2) 长短桩复合地基中, 一般长桩受力最大, 短桩次之。因此, 根据承受的荷载情况设计不同桩长, 既可以解决应力集中的问题, 由可以较好地发挥桩间土的作用, 这样可以降低造价, 减少工程量。

(3) 长短桩复合地基中, 桩土荷载分担比与桩土刚度比呈正比例关系。因此, 可以通过减小桩土刚度比, 使桩体承担的荷载减小, 而相应的桩间土承担的荷载增多, 充分发挥桩间土的作用。

(4) 长短桩复合地基通过采用刚性桩提高承载力, 柔性桩控制地基沉降, 可以优化设计方案, 节约材料, 降低造价, 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龚晓南.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郑刚.高等基础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陈凯杰, 雷学文.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比的影响因素分析[J].土工基础, 2006, 20 (1) :57-59.

[4]叶观宝, 李志斌, 徐超.桩土应力比曲线的机理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 2004 (4) :3-5.

篇4:我和妈妈比高矮

比较是我们常用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个基本过程。如何让孩子通过感性的比较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需要从比较的几个基本特性上着手。

一、比较的可逆性

如果我们问二三岁的孩子:“你和妈妈比,谁高呀?”他会说:“妈妈高”;“那你比妈妈呢?”他还是说:“妈妈高”,而不能说出“我比妈妈矮”。对高和矮,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有初步的认识,即单项的高和矮他都能说。但之所以他不能说出“我比妈妈矮”,一方面是因为这时的儿童理解“比”这个词还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反映出儿童的逆向思维还不够成熟。所以,父母不要机械地教孩子背“妈妈比我高”、“我比妈妈矮”。这样的启蒙教育,其智能价值很小,甚至没有。

不妨做做这样一些活动:

给孩子看一个大的苹果和一个小的苹果。

第一步,你先对孩子说:

“大的苹果和小的苹果比,大的苹果比小的苹果大;如果小的苹果和大的苹果比,那小的苹果就小”;

第二步再对孩子说:

“我们比较两个苹果,这个比那个大,也可以说那个比这个小。”

只要让孩子在比较中有一个标准(不必一定让孩子说出来),有一点感觉就可以了。大量的儿童心理实验表明,让5岁以前的幼儿进行逆向性思考是很困难的,也就是说,年幼孩子的思考只能停留在一个方向上。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让孩子总是机械地背诵,而是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孩子能理解的内容,给孩子寻找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积累起丰富的表象。

二、比较的相对性

我们还拿苹果做例子。家长可以用大、中、小三个不同的苹果来做比较,让孩子明白,中等的苹果比大的小,比小的又大。孩子只要能说出“这个苹果与这个苹果比是大的,与那个比是小的”就可以了。

这种比较的相对性是指,在任何比较中得出的结果,总是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或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对这种相对的比较的认识发展得更晚,一般来说,大多数六七岁的孩子都还理解不了相对的比较。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绝对的比较发展到相对的比较是一个质的飞跃。心理学实验表明,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有利于孩子比较能力的发展。但是,切不可让孩子去背概念,只要孩子能说出这种意思就可以了。

从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还能领悟到,任何一种比较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是我们能否有效地思考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教孩子学比较的时候,家长应该很自然地把这种思维方法带进去。

三、比较的有序性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会把不同大小或长短的物体进行排序,但他们用自己的标准也在进行不断的比较。

篇5:比长短比高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比长短、比高矮的过程,掌握比长短、比高矮的基本方法(对齐比、拉直比),了解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长短。

2、能用长短、高矮来描述日常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经历比较和对应的过程,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教学过程:

一、看与说

秋天来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

1、比高矮。

(1)马上要进行的是爬梯子比赛。

瞧,运动员出场了。(出示运动员图)看到这三名运动员,你想问什么?

(2)看来,这三名运动员有高有矮。你知道他们谁高谁矮吗?想一想()比()高,()比()矮。(板书)

(3)小羊怎么一会高,一会矮?指出:看来和不同的小动物比,比的结果也可能会不同。

2、比长短。(1)我们一起到这三名运动员的房间里看看吧。(出示三张床与裤子、皮带的图片)

(2)看到这三张床,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出示裤子,说一说三只小动物分别应该穿哪条裤子?

出示皮带,说一说三只小动物分别应该用哪条皮带?比较长短。板书:()比()长,()比()短。比较的方法:把皮带拉直比,或者是数方格的方法。

3、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来看一看,你知道比赛结果吗?为什么?

(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创设了小动物开运动会的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用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谁比谁长,谁比谁短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存在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经历用数学描述和刻画物质性质的过程,提高表达能力。)

二、课中操

1、手势比高矮、比长短

请你比我高一些,我就比你高一些;请你比我矮一些,我就比你矮一些。请你比我长一些,我就比你长一些。(师生边说边做动作。)

2、学生比身高。指名两个学生比身高,让其中一名学生站到凳子生,学生说一说可以吗?为什么?

(结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与本节课的知识,设置了课间操,既让孩子们得到了一定的放松,又在游戏中体验长短、高矮,感知两者的区别,利于建构更加完整的概念。)

三、练与用

1、参加爬高比赛的小兔和小羊都得到了奖品,我们看一看,哪支笔长?引出数方格的方法比较。

2、出示四条绳子,你觉得哪条绳子最长,哪条绳子最短?到底对不对?(移走长方形)现在你能把它们排排对吗?

3、感知化曲为直的比较方法 猜哪条绳子长?(移走长方形)比长短时还应该注意什么?

4、出示小动物比较图

学生读题,说一说该怎么比较?有没有办法让我们清楚地比较出它们的高矮?添上网格图,根据身高编号。

(练习的设计,经历了猜测、验证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比长短、比高矮的基本方法,渗透了当不能直接比较时,可以借助标准进行间接比较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推理能力。)

四、小结

比长短、比高矮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篇6:《比高矮 比长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体会高矮、长短概念的含义。

2.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学媒体: 课件(优秀课件比较高矮 长短.PPT)、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情境引入: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探究与体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然后汇报交流,比较结果。学生自由发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实践与应用

1.实践活动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2.完成练一练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第3题:(1)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谁个子矮?为什么?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几名学生到前面进行排队活动,然后大家一起来交流和讨论排队的情况。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回答。学生自由回答。持怀疑态度的学生可亲自验证。学生直接回答。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篇7:下课啦(比高矮、长短)

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0页“下课啦”,第21页“练一练”。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比较事物的活动,理解“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并初步体验确定标准后尽心的见解比较。

2、在体验比较的过程,不断深化原有认识,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比较” 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观察重点情况。教学准备: 丝带,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大家一起看屏幕。愉快的课间到了,大家在操场上做活动,认真观察图片里的信息,你看见他们都干什么了吗?(引导学生回答)你们以前比过个头吗?你们是怎么比的?(请四位同学上台演示,若有错误的比法,指出来。)然后请学生看图片。

二、探究新知

1、那咱们先看看这两个比个子的,(出示比个子的图片)认真观察,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小男孩踮脚尖,使学生初步理解这样做不公平。)应该怎么做呢? 师问:为什么要求他们都得把脚放平?

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都放平后才公平,出示图片。师问:那现在你能说出谁高谁矮了吗?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让学生初步理解比较是要在同一起点上。)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老师给每个小组放了两条丝带,比比看,哪条长?(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请两组上台演示。说说看哪组正确?再来看看刚才那两个跳绳的,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只拉直是不行的,比较是要放在同一起点)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找到相同的起点,看终点。

2、把比个头和比跳绳长短放在一起讨论,这两件事在比较的过程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找相同的起点,看终点。板书。

3、刚才还有一个图,出示图片。要想把这个小凳子固定好,哪个钉子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为什么不选择第一个和第三个? 学生回答理由。教师小结:选用钉子的长度要和板凳的厚度比较,才能选出合适的钉子。

三、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说说谁高谁矮?

(学生在回答答案的时候,要说明自己是怎么做的,强调同一起点。)

2、提高练习

(1)哪根绳子最长?画“√”

让学生上台指着屏幕说明自己是怎么做的,说明这样做的理由。(2)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

让学生上台指着屏幕说明自己是怎么做的,说明这样做的理由。教师小结:借助数量,数有几层进行比较。比一比,身高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①通过观察,可以得出结论。②数格子。

③把它们放在同一起点。

教师小结:如果比较的事物起点不一样,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同一起点去比较,或者可以利用周边的参照物。

(3)比一比,填一填。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学生自己先做,汇报,并说自己是用什么方式做的。教师对照答案。利用数格子的方式。由上面做题的方式做下一题。

比一比,最长的画“√”,最短的画“○”。

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答案,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问问还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比较是在相同的起点上,去看他的终点,有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数格子,看长短线也可以完成比较。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其他相关的比较,希望大家越学越好,越学越聪明。

五、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与评价》本课的习题。板书:

下课啦(比高矮、长短)比较:找相同的起点,看终点。教后反思:

篇8:造房子 比高矮(中班)

中班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常常会涉及“比较高矮”的内容。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我们设计游戏情境,分三个部分开展比较高矮的活动。

第一部分是人与人的比较。中班幼儿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关于高矮的相对概念,并且积累了一些两两比较高矮的方法,他们也喜欢在日常活动中互相比谁更高。因此,在活动的第一环节,我们让幼儿在和同伴的反复比较中巩固两两比较高矮的方法,加深对高矮相对性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人与物的比较。我们借助幼儿喜欢的“搭积木造房子”的游戏,引导他们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理解高矮。我们对幼儿造房子提出了要求——比班里最高的幼儿要矮,这使得幼儿不仅要和同伴合作完成造房子的任务,更要使自己建造的房子符合一定的要求。于是,在游戏中,孩子们开始用目测的方式进行估计,或者请班里最高的幼儿前来作实际比较,人与物的高矮比较自然而然地进行着。

第三部分是物与物的比较。我们让幼儿通过为房子挂门牌号码来对自己所造的这几幢房子的高矮进行比较和排序。对中班幼儿来说,要完成对6幢房子的排序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这些房子高矮差不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先是帮助幼儿快速确定最高和最矮的房子(通过目测就可以直接比较出来),这样一来参与排序的房子的数量也就减少了两幢。我们还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工具——直尺、纸板。在必要时提供测量工具和方法,能使比较更为准确,也有助于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测量与比较的方法和概念,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最后想说明的是,我们经过多次尝试,选择大积木、奶粉罐、纸盒之类的物品作为活动材料,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些东西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孩子们对于它们的特性比较熟悉;二是这些东西自身有一定的重量,比较稳固,幼儿能够较快地造好房子,不易倒塌。

目标:

1.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乐意和同伴一起用多种材料造房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房子从矮到高排列。

2.愿意和同伴愉快地交流与合作,大胆地表达。

准备:

1.让幼儿收集各种造房子的材料,如纸盒、大积木、奶粉罐等。

2.1~6的数字卡片,直尺,纸板。

3.活动宜分组进行。

过程:

一、好朋友比高矮

1.师:我们这些孩子中,谁最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师: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自己比谁高,比谁矮?(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3.师:怎样比高矮?(请两个幼儿示范。)

4.师(小结):比的时候,人要站直,背靠背,脚并拢,人头放正,眼睛看前方。这样比出来的结果才比较准确。可以用手来比一比,或者请朋友来做裁判。

5.请大家一致认为比较高的幼儿和其他幼儿逐一比较,看看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最后看看这名幼儿是不是最高的。(在这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幼儿有关高矮的概念,巩固比较高矮的方法。)

6.师(小结):原来我们通过比一比的方法就能知道谁最高。

二、造房子

1.引出游戏: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比高矮的游戏。我准备了几种材料(逐一介绍材料),等会儿你们可以两人一组选择相同的材料一个一个叠起来造房子。(强调用相同的材料建造房子,为幼儿后续的建造和比较提供便利。)

2.提出造房子的要求:造的房子要比班里最高的幼儿矮;将房子造在场地后方,和其他幼儿造的房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房子要造得牢固,不容易倒。

3.让幼儿自由分组,选择材料造房子。(在幼儿造房子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观察幼儿的合作情况以及每一组使用哪种材料、房子是否造在规定的地方,并引导幼儿请班里最高的幼儿与自己的“房子”比一比,看看“房子”是不是比他矮。教师在指导幼儿造房子时,最好使几幢“房子”的高矮差异明显些,以方便之后的比较。)

4.请班里最高的那名幼儿逐一与6幢“房子”比较,检验所造的“房子”是否符合标准。(在比较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造的房子比×××(最高的幼儿名字)矮”巩固幼儿对高矮相对性的认识。如果发现造的“房子”不符合要求,就引导幼儿及时调整。)

三、房子比高矮

1.师:这些房子一样高吗?我们一起将这6幢房子从矮到高排排队,先看一下哪幢房子可能排在第一个,哪幢房子可能排在最后一个。(幼儿通过目测作出判断,并用建造房子的材料为房子命名,如盒子房子等。)

2.师:接下去几幢“房子”该怎样排?(幼儿通过目测进行比较,判断出比第一幢“房子”高一点点的“房子”,并请造房子的幼儿将“房子”移到指定的位置。)

3.师:真的是这幢吗?请你来比一比,看看这幢“房子”是不是比××房子高一点。

4.师(小结):比较不同高矮的房子时,用眼睛看可能会出错,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5.和幼儿共同为前3幢“房子”排序,引导幼儿了解排序的方法。

6.师:那么接下来的3幢“房子”该怎么排呢?请造这3幢房子的孩子上来把这3幢房子按照顺序排下去。(在幼儿移动“房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幼儿注意防止“房子”倾斜倒塌。当发现有“房子”高度相近,不容易通过目测进行比较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使用直尺或者纸板等进行比较。)

7.引导幼儿给6幢“房子”装上1~6的数字门牌号码,规则是最小的门牌号码给最矮的“房子”,即最矮的“房子”是1号,以此类推。数字必须是连续的。(幼儿为自己造的“房子”放上相应的数字。)

8.师幼共同检验6幢“房子”的门牌号码是否是从1~6连续排列的。

延伸活动:

教师为其中一幢“房子”加盖屋顶,并提问:这幢“房子”盖上屋顶之后,如果6幢“房子”仍然是从矮到高排,还是这样排吗?

篇9:比长短比高矮教学设计

我今天的数学课学习的是《比长短、高矮》,本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通过学前班幼儿园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知识。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我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等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通过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好多知识已经掌握并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了,而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不尽如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从学前班升入小学,而这两种生活又是截然不同的,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制能力也较差,孩子的.许多习惯需要老师去培养。课堂是培养孩子的主阵地,我决定先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同桌同学之间比铅笔的长短和比个子的高矮两个环节。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请同学们从铅笔盒里拿出一支铅笔,和同桌的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的汇报中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在学生们合作学习中,我发现个别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也不张嘴读,学生识字量不大,所以不爱说话,也不知道他们懂了没有,这是与孩子的性格有关也与老师、教材难度有关。

篇10:《比高矮》教学设计

1、认知目标: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关系,体会高矮、长短相对性,建立比较的意识,能对事物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

2、能力目标: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想像、推理能力与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课堂上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学生通过参与比较活动,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数一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按高、矮的顺序排队,初步体验高矮;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拓展时空,感受高矮与生活的联系;巩固应用,体验创新之乐;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步骤、初步体验高矮。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体育老师怎样排同学们队伍引出课题“比高矮”请一小组的学生上台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并评价排列的队伍有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排,应该怎样调整。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高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二步骤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先请两个高矮比较悬殊的小朋友出来比高矮,让矮的回位置,再请一个全班最高的跟他比,这样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第三步骤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感悟、明确比高矮、。

在这一环节,我叫两位差不多高上台比高矮,就这样站着比,不容易比较出高矮引导学生说出更好的方法比较高矮,再出现幻灯放出淘气和笑笑比高矮的方法。教师小结,小组内互比身高,再出现比长短,引导学生说比长短应注意什么同组的同学相互交流比高比矮的体会。

2、在这一环节,我用幻灯放出淘气和笑笑比高矮,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也用这种方法比高矮的,但是淘气同学这样做,你觉得对吗?师:哦,原来背对背比较高矮时,同学们不能把脚跟踮起来,除此还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正确方法,背对背比较高矮时,要把背挺直,脚后跟要着地,鞋子的高度也要一样高。

3、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小组内互比身高

(1)师讲清要求再比(2)反馈

4、进行反馈练习

(1)出示课件主题图

学生自行观察主题图

师:图中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结合实际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老奶奶和小朋友比高矮你能用()比()高()比()矮句式表述,你还发现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用互相句式表述。

(2)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些玩具,我们可以比一比,谁高谁矮;也用()比()高()比()矮句式表述自己小组听。

(3)师:同学们掌握了比高矮(全班同学交流反馈。)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生在说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领悟比较的方法,学会有条理地思考。

第四步骤拓展时空,感受比高矮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高矮。目的是发挥了孩子的想像力,又训练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步骤巩固应用,体验创新之乐

1、师出示课件课本第18页第一题练一练

2、出示课件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3、出示课件课本第17页第2题做一做

4、组织讨论课本第19页“三只小兔比高矮”。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学生讨论交流那该怎样比,引导学生想出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再反馈。目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六步骤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篇11:比高矮教学反思

榆林市第十小学:叶军军

《比高矮》是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高矮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激趣导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设计学生熟悉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高矮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从同学中找出几个身高相差比较大的学生,站在同一高度进行两两比较,让学生说出谁高谁矮,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人站在台阶上一人站在地上进行比较的环节,学生马上就沸腾了说不公平,初步渗透了比高矮的方法(两个物体比较,需要在同一个起点下进行),紧接着在教室中通过图片、学生实际活动开展比高矮的训练活动,要求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叙述“谁比谁高,或谁比谁矮”,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二、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观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排队比较法、做记号比较法,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基本说出了比高矮的方法,在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自己的成果,同时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本课教学是成功的,所涉及的教学理念我个人认为是可取的,有些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

篇12:比高矮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体会高矮的相对性。

2、通过活动讨论,发现比高爱的不同方法。

3、通过比高矮,养成公正、公平的意识,感受高矮的相对性。

4、懂得应帮助他人、文明礼让。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高矮的相对性。

2、学会比较高矮的不同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材情境图课件

2、教学实物图。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在比较高矮、长短,那我们是如何比较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的方法。(板书课题:比高矮)

出示主题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给学生1分钟时间观察思考)组织学生汇报。

生:有红绿灯,汽车,小朋友在扶老奶奶过马路……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现在老师有个问题:图中哪些物体高?哪些物体矮?

生:思考老师的提问,进入新课学习。

(二)探讨新知,学习比高矮。

师:刚才的问题你们想好了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松树高,柳树矮;老奶奶比小朋友高……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还可以怎么说?(生:小朋友比老奶奶矮)大家说的真好,我们在比较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谁和谁在进行比较。还有谁能说一说

生:垃圾桶比红绿灯矮,红绿灯比垃圾桶高……

师:我们的图观察完了,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真好!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需要比高矮,在我们站队,排座位的时候,如果将高个子的同学排在了前面,那低个子的同学就被挡住了,看不到黑板,就不能很好的学习了。下面,我请咱们班个子最高的两位同学来比一比,看看谁高谁矮?

活动:两人在在讲台的两侧,学生观察

生:看不出来谁高谁矮。师:那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让他们站在一起,背靠背;用尺子量一量;在墙上画线。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啊!淘气和笑笑也在比身高呢!(课件,图2)

生:淘气踮脚了,所以比不出谁高谁矮。

师:所以我们以后在比身高的时候要站在同一平面上,站在同一高度。下面我来考考你,看你会比高矮、长短了吗?

(三)做一做

1、独立完成,提问:你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生:用眼睛看的,观察出来的……

2、谁薄,谁厚? 生:字典厚,故事书薄。

3、观察实物图,进行选择。

4、观察蚂蚁走的路线,找出相同的标准。在进行选择。

(四)练一练

1、自己完成

2、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选的钉子一定要将凳面与蹬腿钉在一起,选的钉子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学生初选,观看动画,选出正确答案。

3、观察,三根绳子绕在同样大的圆柱上,如何选出最长和最短的?出事实物,粗细不同的圆柱上,要如何选择?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或发现?

其实,很多新的方法,就躲在生活中,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将前面学习的比较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巩固比较方法。练习题的设置大多比较开放,老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相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本节课基本完成大纲要求,能够充分指导学生对主题图进行叙述、比较。课程设置从简到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在练习题的处理中,比较稳固扎实,除了让学生动脑想,还为学生提供了实物,通过实际操作,深化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丘索维金娜名人故事下一篇:在孙女满月酒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