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乡镇企业双学双比情况汇报

2024-04-07

市乡镇企业双学双比情况汇报(共8篇)

篇1:市乡镇企业双学双比情况汇报

乡镇企业系统双学双比情况汇报

为了配合妇联开展“双学双比”以及“巾帼科技致富千万工程”活动,我局在开展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中,立足市情,结合我们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广大妇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至去年氏,我市乡镇企业从业妇女人数达183189人,参加技术培训妇女人数达5.6万人次,为转移农村富余女性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做出贡献,具体做了以下四件事:

一、抓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妇女素质。我们与农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脱贫办、科协、茶业局、畜牧水产局等单位密切协作,组织广大妇女参与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聘请农业专家授课,介绍农村畜牧水产养殖、果树种植、食用菌栽培管理以及水稻良种推广等科技知识。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0期,参训妇女 2000多人次,近3万名妇女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其中,寿宁县14个乡镇创办了18所婚育富民夜校,共有学员3227人。每所夜校由名誉校长、校长、副校长、班主任组成夜校日常工作,根据村落区域和村计生小组的分布设立班委。夜校每周上一单元课,授课内容有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农业技能技术、婚育计生知识等。同时还多次聘请专家给学员讲授无公害茶园建设、水稻病虫防治、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妇幼保健等知识、技能。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根据农村妇女生产、生活需求,因时因地举办花菇、花卉、高山反季节蔬菜、蛋黄小番茄栽培,长毛兔养殖,无公害茶园管理,农药、化肥科学使用等培训班。

二、创建“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我们在创建“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工作中,积极引导农村女劳动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科技,用科技。寿宁县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扶持了3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示范带动面广的“巾帼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发挥生产、培训、示范、辐射、创收、就业的作用。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村妇女”的发展之路。南阳镇山坑村是寿宁县 “巾帼科技培训示范基地”之一,以培训村妇女学习实用技术为已任,聘请省、市、县农业技术人员到村里讲课、指导,让妇女用学到的知识、技术应用于生产。山坑妇女依靠科技改变了命运,走上了致富之路。该村改植茶园1200亩,发展无公害有机茶400亩,引进黄担、铁观音、单桂304等乌龙茶系列新品种,培植茶苗基地20亩,种植台湾黄花菜新品种200亩,引进四川公黄羊5只改良黑山羊品种,种植蓬莱仙枣、牡丹石榴等水果500亩,率先发展沼气50个,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成了闻名遐迩的寿宁明星村。

屏南县,通过争取农业、扶贫、科协等部门的支持,开办农函大,积极引导农村女劳动力参加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全县种植反季节蔬菜由去年的4.5万亩发展到今年的6万亩。市场由原来单一的福州亚峰市场发展到4省11个城市市场,品种从原有花菜、白菜、萝卜发展到荷兰豆、绿金针菜、大葱、西芹等九种大品种,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食用菌业实现了木生菌向草生菌为主方向发展,呈现香菇、茶树菇、草菇、杏鲍菇、紫灵芝、木耳等多菌类共同发展的格局,年创产值1.6亿元。涌现了棠口反季节蔬菜、甘棠西瓜、代溪无核柿、路下荷兰豆、岭下锥粟、岭白木耳、寿山草菇、长桥茶薪菇、屏城水蜜桃、双溪白花菜等10大农业重点生产基地及一大批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农庄,初步形成“龙头+基地”、“基地+农户”、“妇代会+协会”的农业生产格局。以高溪村为例,由于妇女的生活水平、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去年全村栽培茶薪菇100多万袋,草菇30多万袋,种大葱80多亩,养鸭2万只。五个示范村在科技培训、科技示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参与“双学双比”和创建“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活动中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三、狠抓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我局把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作为 “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的关键,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配合农村劳务开发服务办搞好农村妇女劳动力摸底工作,并建立档案,成立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联系站,我们与企业联系,收集用工信息,义务帮助企业招收用工人员。有效促进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两年来,在农业局、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妇女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工作。几年来共有1560名乡镇企业从业妇女评上专业技术职称。同时,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中的典型事例,形成鼓励农村妇女外出打工以及从事非农产业的社会氛围,拓宽就业渠道。

四、培育女能人为脱贫致富作贡献

我市乡镇企业在培育女能人,为脱贫致富作贡献中成绩突出。如福鼎市的全省优秀乡镇企业家、市政协委员郑婉如,曾经带领街道妇女创办福鼎茂华玩具厂,帮助妇女脱贫致富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显著成绩。如今她又在创办教育事业中再立新功。福安市陈碧玉,现为福安市机电配套行业协会会长,福安市信和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安市冠中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福安市前进社区计生宣传服务小组长。23年前,她靠仅有的2000元积蓄凭着熟识的车工技艺,先购进一台车床,在自已狭小的房子里办起电机配件加工作坊,开始了本人的艰创业。20年过去了,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在福安的电机领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空。2004年底,牵头组织了16家企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入会会员企业194家,于2005年3月成立了福安市机电配套行业协

会,出任协会会长,为引导机电配套(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协会成立后,为解决机电配套(件)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领导协会理事会成员不辞辛苦地走访了194家会员企业,从中筛选了88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一定净资产、发展前景广阔、业主信誉好的重点配件企业,成立福建省首家民营担保有限公司——福安信和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金4180万元。与此同时,频繁穿梭企业与银行之间,多次上省城与金融部门进行沟通,最终得到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到建设银行2亿元的担保贷款额度,扶持重点机电配套件企业的发展,目前已提供贷款1亿多元,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机电配套(件)企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机电配套业创造了前所未有发展良机。同时她还乐心公益事业,几年来,走家串户服务妇女姐妹,安置90多名困难计生“三户”下岗工作就业。同时又是福安市潭头镇下阳村小学名誉校长,捐出5000元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当起“爱心妈妈”。

总之,在这次实施“百千万工程”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取长补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经验,继续把“双学双比”、“百千万工程”活动工作抓紧抓实,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贡献。

**市乡镇企业局

二○○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篇2:市乡镇企业双学双比情况汇报

你正在浏览的工作汇报是双学双比竞赛活动情况汇报双学双比竞赛活动情况汇报把握机遇发挥上风全面推进“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的新发展区“双学双比”活动竞赛领导小组各位领导、同道们:我区“双学双比”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区“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紧扣我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目标,以进步农村妇女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在进步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调动妇女参与生产的积极性,解除妇女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促进广大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我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几年来,随着农村发展的步伐,我们不断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突出“学技术、学治理、比效益、比发展”,以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信息服务、合作经济、扶贫救助五大网络为载体,拓展活动领域,创新活动方式。实践证实,“双学双比”活动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代表领导小组将近年来的“双学双比”活动主要工作情况作扼要汇报。

一、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区“双学双比”领导小组充分熟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当前“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不少外出务工的妇女已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过程中,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主要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教育培训。为帮助农村妇女进步就业技能,区活动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协调上风,劳动、教育等部分大力支持,借助社会培训机构,采取联合挂牌、联合培训的方式,建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各级妇联在经费缺、职员少和组织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动脑筋,整合资源,先后举办了缝纫、玩具、电脑、纺织、电焊、家政服务等各类培训班,仅八百桥镇妇联今年1——9月份就培训了4期556人,有413人拿到了上岗证书。目前全区共建劳动力培训基地27个,其中妇联独办3个,联办24个,共培训3384人,转移女劳动力3784人。二是积极拓展转移渠道。各有关单位将劳动力转移工作纳进工作目标考核,确保任务落实到位。采取多渠道、多方位寻求转移安置的渠道。各级妇联会同劳动、农工办等部分,先后联合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劳动力转移招聘会,落实招聘单位,提供用工信息。为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和治理工作,建立劳动力转移长效治理机制,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妇女的正当权益。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帮助广大农村妇女更新观念,树立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的精神。及时把握外出务工职员情况,建立外出务工妇女档案,保持经常联系,做好跟踪服务工作。我们于2003年8月建立了《区、街道、镇农村女劳动力转移统计表》、《行政村农村女劳动力转移职员花名册》,2004年又完善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花名册》、《应届初高中毕业未进学职员花名册》,建立了以村为单位、以在外务工职员中的党员、骨干为主的3—5人的信息员队伍,全区共有670人参加234支信息员队伍,并建立了《区街道、镇农村女劳动力转移信息员》档案。目前,区、街镇、村劳动力转移档案齐全,各类职员底数清楚。

篇3:市乡镇企业双学双比情况汇报

一、普洱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普洱是一个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 具有森林资源、热区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紧临东南亚诸国的五大区位优势。全市辖9县1区, 土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 山区占98%, 总人口259万人。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和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 坚持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突破口, 切实贯彻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规定,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0年末,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9个, 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3个, 形成了以茶叶、蚕桑、烟草、核桃、咖啡、橡胶、蔗糖、松脂为主的绿色生态特色产业, 以天津天士力集团、云景林纸、景谷林业、林达木业、澜沧景迈古茶公司、龙生集团、普洱茶集团、牛洛河茶厂、农垦橡胶集团公司、孟连昌裕公司、佳浩茧丝 (集团) 公司、云南爱伲农牧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绿色生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普洱市坚持通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发展精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 形成了“政府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广泛参与, 社会化服务管理”的发展模式。截止2010年末,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型172个, 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5个, 500万元以上的49个。带动生产基地的种植基地面积324.5万亩, 牲畜饲养量1.1万头, 实现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33.8亿元, 占全市农业产业化固定资产总值的92.3%, 带动农户44.1万户, 实现销售收入20.4亿元, 同比增长22.3%, 净利润达1.7亿元, 创汇0.05亿元, 上缴税金1.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9%、15.3%、62.9%。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快速崛起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壮大了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13亿元, 比上年增长7.1%, 实现农业增加值73.7亿元, 比上年增长6.7%, 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456元, 比上年增长13.8%。

(二) 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市委、市政府在抓好农业基础产业, 优势产业的同时, 加大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 积极落实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 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2010年, 全市财政扶持龙头企业资金0.24亿元, 税收减免额 (不含出口退税) 0.8亿元, 同比增加0.5亿元, 增长1.6倍。企业投入农产品原料基地1.3亿元, 其中基础设施建设0.4亿元, 农民培训0.03亿元, 其他0.9亿元。据调查, 佳浩集团公司, 云南爱伲农牧集团, 龙生集团公司, 思茅福通 (集团) 公司等都得到了一定额度的财政贴息及税收优惠政策, 如佳浩集团公司每年都保持在200万元左右的财政贴息。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的情况

(一) 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 而金融投入是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主体。在助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中, 人民银行普洱市中心支行加大窗口指导力度, 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的作用, 积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 各金融机构则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周期和企业经营实际, 认真落实各项扶农、惠农措施, 放宽贷款条件, 延长贷款期限, 扩大贷款规模, 切实为龙头企业解决项目资金困难问题, 金融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截止2010年末, 普洱市涉农贷款余额126.7亿元, 占各项贷款总额的54.6%, 同比增加24.8亿元, 增长24.3%, 其中农村企业贷款、城市企业涉农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8.8%、26.5%。全市38户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14.4亿元, 同比增长20.2%, 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加额的34.6%,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贷款余额8.2亿元, 同比增长33.7%, 市级龙头企业贷款6.2亿元, 同比增长29.2%。贷款重点支持了龙生茶叶集团, 爱伲农牧、云南大唐汉方制药、北归咖啡, 佳浩集团、景谷林纸、林业等一大批农业龙头骨干企业。

(二) 贷款支持龙头企业, 实现了企业农户“双赢”的局面

普洱市金融部门贷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 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推动了农民增收。201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资产总值22.4亿元, 销售收入达19亿元, 实现利润总额1.5亿元, 并通过合同关系、股份合作制及其他等经营方式, 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8.6亿元, 同比增长14.1%, 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456元, 比上年增长13.8%。以某集团茧丝绸有限公司为例, 该公司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银行的大力扶持下, 贷款逐年增加, 2010年贷款余额0.62亿元, 同比增加0.37亿元, 增长1.5倍, 该公司通过加强内部管理, 依靠科技, 扩面提质, 建设优质桑园、大力开拓市场、品牌宣传、建立营销网络等一系列的措施及办法, 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10年该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13亿元, 同比增加2107万元, 增长11.2%, 税后利润1641万元, 实现了扭亏增盈。

(三) 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更新

除了传统的贷款业务外, 普洱市金融部门还为规模经营较大的公司办理了保理、票据贴现等新的金融业务, 如思茅福通 (集团) 公司、大唐汉方制约公司, 景东恒东糖业和孟连昌裕糖业公司等分别办理过保理、票据贴现业务, 同时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企业网银、投行, 现代支付结算、银企转账等金融业务。

(四)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

在普洱市委、市政府和金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富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迅速发展, 截止2010年末, 全市新增金融机构网点8个, 其中农信社5个, 邮储银行2个, 富滇银行1个, 已开业小额贷款公司10家。邮储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新兴机构, 成为农村金融市场新的主力军。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生产风险相对较高, 影响了对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

由于受农业生产周期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较大, 产出和受益的不确定性使农业贷款承受了较高的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的有效投入。2010年末, 金融部门投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8个) 贷款余额为14.4亿元, 仅占全市农业企业贷款余额69.3亿元的20.8%。投入不足和较为分散的贷款方式, 使普洱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在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 以小型企业居多, 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少, 2010年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5个。

(二) 担保、抵质押不足, 影响了金融部门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

当前农业龙头企业获得贷款难重要原因是没有足额、有效的抵质押担保, 加之有的企业发展时间短, 资本积累不够, 大部分企业地处农村或靠近农村, 其资产评估价值低、升值慢, 可用于抵押担保的有效资产不足, 加上担保公司规模小, 能够提供的担保额度少,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以咖啡原料收购为列, 每年12月至次年的6月份期间是咖啡收购季节, 资金需求量大, 频度快, 更需要金融机构贷款支持, 可提供的质押物一般为收购原材料和产成品, 不易保管、价值变动频繁, 不适宜质押。因此, 在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需要抵质押时, 很难提供足值、有效的抵质押物。

(三) 企业信用等级下降, 影响银行信贷资金投入

一些成长性比较好的龙头企业因企业信用等级下降影响信贷资金注入使企业开工不足。以某上市公司为列, 该公司主要从事林化产品加工、人造板制造、集装箱地板生产、原木、锯材、及其他木制品生产经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资金周转非常困难, 为了减少资金占压过大, 该公司对林化产品加工大幅度压缩, 2010年林化产品销售收入0.3亿元, 同比减少0.57亿元, 减幅65.2% (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一直未生产林化产品加工) 。由于该公司效益差, 银行对其贷款较为谨慎, 目前已将该公司列为四级客户, 其授信额度及信用等级都有所下调。2010年, 公司贷款余额2.4亿元, 同比减少0.2亿元, 今年公司将有2000万元的长期贷款到期, 公司面临的资金压力加大。另一家茶叶集团公司也因没有按期归还贷款利息, 不良记录被记入征信系统, 导致信用等级及授信额度下降。

(四) 贷款期限与生长周期不匹配, 利率偏高, 融资成本增加, 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需要

据调查, 银行贷款期限一般多以一年期为主, 企业有效使用期短, 给企业偿还贷款带来困难, 也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周期对资金的需求, 如桉树生长周期长, 从种植到砍伐需要5~6年的时间, 而中长期贷款占比少, 贷款期限与桉树生长周期之间的矛盾, 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无法按期归还银行贷款。在利率定价上 (限普洱市内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 , 从调查部分龙头企业看, 仅农发行执行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 商业银行上浮20%~40%, 农村信用社上浮20%~50%, 少部分在10~15%, 龙头企业普遍认为利率偏高, 这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政策相悖。

(五) 基层的农村金融组织、功能不健全, 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要求

目前, 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基层农村金融体系提供的信贷品种不外乎质押、抵押、保证、信用和贴现等传统的信贷品种, 存在着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手段简单、利率上浮过高等问题, 农村信用社主要以小额生产性流动资金贷款为主, 难以对农业产业化升级提供有效支持,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服务功能也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需要, 这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不相适应。调查发现, 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金融政策指导、相关金融知识以及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 而且也没有切实针对龙头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方案。

四、对金融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 加大金融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底子薄、发展时间短、工艺技术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落后, 再加上地理位置的限制, 导致运输成本高, 产品竞争力弱的情况, 金融部门要认真研究, 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要进一步认识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对振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进一步加大信贷资金投入。二是金融部门要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 在金融网点的设置、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金融结算方式、现金供应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尽量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发展要求, 努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 积极搭建龙头企业融资渠道合作平台, 建立银企融资协商长效机制

建立农业龙头企业资金需求及重大项目信息收集发布制度, 搭建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平台, 促进银企双方信息互联互通和融资供需对接, 通过举办银企对接会和网上金融超市等活动, 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银企对接, 互通企业经营、融资状况和金融产品、信贷流程等信息, 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效率, 切实帮助企业缓解资金问题。其次是培植具有融资互助功能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吸纳部分自愿入社的农民、农产品经纪人、其他加工企业, 成立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 在合作社成员之间进行资金调剂。

(三) 加大对龙头企业授信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建议各金融机构按照现行信贷制度对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评级和授信, 在用信时适当降低信用评级准入门槛, 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要合理确定授信额度, 对能发挥产业优势、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在信贷资金上给予优先安排, 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 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龙头企业, 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对信用良好的龙头企业和农户以及由信用担保机构提供连带责任的龙头企业贷款给予利率优惠, 并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在贷款定价上,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实行一定的优惠利率。担保机构要切实降低龙头企业和农户融资担保费率, 达到覆盖低信用等级农业小龙头企业信贷风险的目的, 又可降低企业的贷款成本, 努力提高扶贫贷款资金使用效益,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金融产品的研发, 要针对龙头企业和农户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创新适合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产品, 如季节性收购贷款、化肥收储贷款等。开发专门的龙头企业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发展保单、仓单等质押贷款, 推广林权、商标权、知识产权、股权、保函、出口退税等抵 (质) 押贷款业务, 大力推广农户种植养殖业订单贷款、“公司+农户”贷款等。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农村专业合作模式, 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活力。

(四) 积极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推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青年示范户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评价为切入点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各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应依据信用评价结果对农村经济主体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 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户诚信评价、信息披露制度, 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诚实经营, 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户信用红黑名单制度。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 切实维护金融债权,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五) 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 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

建议政府管理部门设立信贷风险补偿专项基金, 将财政支农资金中的部分纳入专项基金管理范围, 对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奖补或税收优惠政策。为了鼓励和引导各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 一是对银行发放的农业产业化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 有效降低银行支农信贷风险和成本;二是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部门按扶持的力度给予一定额度的税赋减免;三是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提供保证的担保机构, 由国家补贴正常担保收费之外的部分, 或按照所收担保费的一定比例进行直接补贴, 提高担保机构为省、市级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的积极性。这样, 能够充分调动金融部门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和为龙头企业贷款担保的积极性, 形成政府、银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供求三方共赢的局面。

(六) 积极引导保险部门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篇4:关于我县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汇报

[关键词]企业用工;现状;对策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

根据我县企业落户情况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近两年每年将新增用工近3万人。据调查,目前我县各类企业约缺工2.2万人。从理论上讲,我县目前可供转移劳动力可以满足县内企业用工需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我县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

二、造成我县企业招工难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人员“招不进”

(1)大量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因为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过去多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在外务工农民又以“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带走了不少劳动力;近年来灵璧籍高校毕业生又大多不愿意回乡,大部分留在外地就业。

(2)本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意识存在误区。一些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认为只有到外地去才叫工作,在家门口就业不如在外地工作光彩,所以宁愿选择外出闯荡。还有部分劳动力地主意识较强,认为外地企业来灵投资是来赚灵璧钱的,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感,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与老板对抗,动辄就选择辞职。

(3)年轻人缺少吃苦耐劳精神。“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本人不工作也有生活来源,没有生活压力,因此对待就业机会不够重视,只要稍有不满立即跳槽走人;而且一些年轻人自身素质较低,不能接受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完全的自我主义,没有责任感;同时在家门口务工,跳槽成本相对较低,而一旦外出,他们往往会考虑从辞职到重新就业期间的机会成本,轻易不敢选择跳槽。

(4)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存在问题。培训机构随意往外地送人,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个别非法机构和个人倒卖劳动力现象,严重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2.企业因素——人员“留不住”

(1)有些企业后勤保障工作跟不上,缺少必要的食宿条件。个别企业甚至没有一间自己的职工宿舍,更没有专门的生活区。

(2)工资待遇明显偏低。调查发现我县54.7%的职工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而外出务工人员中有58.9%的人月薪超过3000元。在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要途径的情况下,显然外地企业的高薪对劳动力有更大的诱惑力。

(3)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部分企业生产季节性强,往往在生产旺季时千方百计地去招工,而在淡季时又想方设法去让工人离开,好像工人应当听从企业的招呼,让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人员流失严重。

(4)缺少人性化管理。对新招用员工未有全面的岗前培训,缺乏爱岗敬业、厂规厂纪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只注重处罚、指责,不能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引导和关爱,影响了人员的稳定。通过调查发现,用工比较稳定的企业,除了其市场比较稳定外,还与其有着良好的食宿条件,能够关爱员工有很大的关系。

三、破解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1.从政府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人员“招得进”的问题

(1)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招工、求职登记,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适时组织乡镇(开发区)开展服务企业用工、促进群众就业专项活动,动员未能升学毕业生等群体到县内企业就业。

(2)引导中介组织服务县内企业用工。对非法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规范整顿持证劳务中介机构,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引导和鼓励县内职业中介机构优先保障县内企业用工需求,扶持一批合法中介机构,为县内企业定向输送劳动力。

(3)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加强对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管理,对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进行重新审核评估。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一律取缔。严禁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从事劳务中介活动,对违反规定的,依法处罚。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开展适应企业需要的针对性培训,为县内企业培养输送劳动力;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到企业实习与预备就业制度,积极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引导培训机构开办定向培训班,学员直接输送县内企业。

(4)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把握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集中返乡节点,通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业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挖掘报道返乡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关注外出务工增加生活成本、引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引导就地就业。

2.从企业层面上解决人员“留得住”的问题

(1)企业负责人的用工观念要改变。现在的卖方劳务市场已经形成,劳动者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肯定要选择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舒心的企业。 我们的企业也应当在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上下功夫。

(2)要逐步改善工作环境。企业要按照行业标准来建设、布局厂房,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要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同时要严格遵守劳动卫生法律法规,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减少生产中的粉尘、噪音等污染,保持车间的温度和湿度,让员工在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劳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留得住工人。

(3)改善员工的基本食宿条件。有条件的企业要建设自己的职工宿舍,开办职工食堂,宿舍里要安装空调,食堂的饭菜要经常更新,保证员工可以吃得好、睡得安,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娱乐设施,满足职工文化、体育、娱乐需要,不断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4)遵守工时制度,减少加班时间。企业要根据劳动者身体承受能力来确定工作时间,尽量缩短劳动时间,同时要保证工人定期有固定的休息日,去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超过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以外的工作时间应该算作加班,企业要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用。

(5)不断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企业在确定工资标准时既要根据自身效益,也要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匹配,同时也要还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将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到和苏浙同行业相当的水平,起码不能差别太大。同时企业要及时为员工办理录用备案手续,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并不得随意裁减人员。对女职工和未年成人要实行特殊保护,还要根据行业不同按时发放劳保用品。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非公企业劳动用工短缺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3(8).

[2]寇凤超.解决我国劳动用工短缺问题的对策探析[J]. 北方经济:综合版,2012(22).

[3]邵爱国,韦洪涛.促进企业基层员工稳定就业的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2(11) .

篇5:XX市企业改革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战略部署,在全力以赴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的同时,把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按照“明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改革思路,全面推进国有、集体工商企业改制改组步伐。止目前,已完成改制企业279户,占全部国有集体企业287户的97.21%。其中整体和部分转让产权的162户,持大股经营和股份制的24户,租赁经营的10户,破产解体的62户,其它改制形式的21户。五年多的企业改革实践证明,我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举措,符合本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改革推动了全市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彻底明确了企业产权关系,使企业的出资人及产权所有人真正到位,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模糊、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解脱了政府的无限连带责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了产权所有人投资上项目,开展技术创新,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生产经营的决策速度明显加快,适应市场的能力明显提高。五年来,全市改制企业通过各种形式注入发展资金5亿多元。同时,改制企业通过深化内部改革,精减管理人员,完善激励机制,大胆创新用工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真正建立起了职工能出能进、中层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职工与企业双向选择的新的用人机制,使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全市私营企业由2001年的960户增加到1426户,净增466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由24.8亿元增加到38.72亿元,年均增长16.1%,高于同期GDP增速4.08个百分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6%提高到39.5%;提供的税收收入占到税收总收入的46%,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69722人,比2000年净增30560人。

——企业负债大幅减轻。改制企业把降低银行贷款利息作为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环节,多方筹措资金,偿还银行借款。改革5年来,企业想方设法偿还银行贷款,负债总额比改制前减少8亿元,资产负债率由109.19%下降到90.69%,降低18.5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全市销售上亿元的企业由2000

年的1户增加到10户,上千万元的企业由32户增加到73户。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0年的8.7%增长到27.44%,提高了18.7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由509万元达到1.55亿元,增长近30倍。工商税收由2.9亿元增加到4.4亿元,增长51.7%;工业综合效益指数由66.5%增加到125.8%,提高了59.3个百分点。

我市企业改革的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实践的过程,我们所做的工作可以用打牢一个基础、实施五个整体、坚持六项公开、做好两项服务来概括。

一、打牢思想基础,突破认识关。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企业经营者、职工和政府有关部门都存在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问题,各种思想顾虑和疑问油然而生,引导不好就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做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是首要前提。针对企业改制中普遍存在的企业怕政府“变”、职工怕老板“炒”、主管部门怕队伍“散”、政府职能部门怕既得利益“丢”等问题,全市上下把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做为搞好企业改革的基础工作来抓,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和相信广大职工,通过宣传政策、分析对比、权衡利弊、反复酝酿、讨论等形式,进行思想动员工作,在全市上下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成为企业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识,而且由政府号召变为多数企业和广大职工的自觉要求和行动。

二、实施五个整体,把好政策关。市、县区在严格执行

中央和省上有关企业改革精神的同时,结合市情,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独特的改革措施和办法,对整体产权转让企业,坚持“五个整体、一步到位”的原则。一是整体出让企业产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历史包袱和现实困难,克服产权不明带来的机制性障碍和体制性障碍,按企业总资产减去总负债,清退职工集资、股金,补发拖欠工资,提留离退休职工医疗保险等费用,剥离职工遗属生活费和职工身份置换金后确定底价,然后通过公开竞价或者协议转让的形式,整体出让产权。二是整体置换职工身份。对出让产权的企业,由国家和集体企业以净资产作为置换职工身份的经济补偿。每个职工工龄每满一年按1000元左右的标准,合计最高不超过30000元,具体标准按企业净资产多少确定。全市改制企业共置换职工身份23081人,置换费用23223.2万元。三是整体承接债权承担债务。企业购买者,全额承担企业改制前的债权债务。四是整体承担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用。由企业购买者在企业产权转让后,用企业预留的净资产承担已退休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离退休职工养老费由劳动保险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社会化发放,职工遗属、伤残职工的抚养、抚恤费也从企业净资产中提留。目前所有改制企业为职工续交了养老保险金。五是整体安置职工。企业职工原则上由购买者全员安置,继续参加养老及医疗等社会保险。自愿接受新企业安置的,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对即将达到退休年龄的老职工,一次性足额剥离预留养老和医疗保险金、基本生活费后实行内部退

养至退休。目前,全市转让企业安置原企业职工比率达到50%以上,其他职工也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大部分自谋职业,得到妥善安置。在坚持“五个整体”的前提下,将国有、集体资产一次性出让给个人,实现了企业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预期目标。

三、坚持六项公开,严把操作关。在企业改制的程序操作上,市、县区自始至终贯彻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做到六项公开。一是政策措施公开。在整个改制工作中,我们坚持把宣传动员、解释政策、公布措施方法作为重要环节,使广大干部职工及时知情,自觉参与,便于监督。二是审计评估公开。对改制企业,资产评估由政府指定专门的审计评估机构进行,并吸收企业职工参与,实行账面账外相结合,中介机构、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相结合的审计、评估方法,通过张榜公布、会议通报等形式,公开审计、评估结果,接受广大干部职工监督。三是制定方案公开。在市、县区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由企业领导层提出初步改制方案,经过企业党支部、工会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后,提交职工代表会议或全体职工大会反复酝酿讨论,表决通过后,再报政府进行审批。四是转让底价公开。根据评估结果,剥离预留安置职工费用,剔除负债等因素后,确定企业转让底价,通过媒体、报刊等向社会各界公布。五是安置工作公开。对职工安置工作特别是安置经费的标准和落实,及时公布,征求意见,以维护职工利益。六是选人用人公开。对改制为股份

制企业的股东会组成,董事会、监事会的选举,经理层、中层干部的聘任都实行公开。对个人购买企业产权的,受让人的标准条件公开,有两人以上提出购买申请的,一律在资格审查、民意测验的基础上进行公开竞价拍卖。

四、强化两项服务,把好企业发展关。一是企业改制中的指导服务。在企业改制中,市委抽调4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组,下派到改制的每户企业,帮助指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二是对已改制企业的跟踪服务。市上每年进行一到两次巡回检查和“回头看”,对企业改制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帮助企业协调处理。特别是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制企业遗留问题的处理,把搞好改制企业职工安置作为重点,抽调力量深入每一户企业检查、督促落实有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和办法,切实维护了职工的权益。

同时,在整个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既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时完善企业改革的政策和措施。2000年,原地委、行署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经过三年多的贯彻执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变化,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为此,我们通过调研,结合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对《指导意见》进行补充完善,对以往政策不明确,涉及内部退养人员的安置、遗属生活保障、剥离资产的安全、离退休人员 的管理、分离企业办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政策界线,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办法。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意见》,出台了新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了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减少了因改革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我市企业改革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由于国家政策调整,改制企业涉及职工利益的潜在问题解决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劳动部门将离退休人员医疗金缴费基数由395元提高到635元,缴费比例由6%调高到8%,使改制时剥离预留的资金出现大的缺口,无资金来源。二是由于企业规模的限制,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部分改制企业投资主体单一,在争取项目和技术改造资金、争取银行贷款等方面难度较大。企业筹资渠道狭窄,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三是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部分企业改制后,虽通过工商部门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但并没有按《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行,管理仍用老办法,运行还是旧模式,转机建制步伐缓慢,有的企业在改制后产生“家族式经营”倾向。四是全市未改制的8户企业,虽然只占改制企业的2.79%,但职工人数多、资产少、负债重,安置职工的费用难以筹措,改制难度很大。

深化企业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的必然要求。我们将紧紧抓住贯彻落实省上这次会议精神的机遇,在认真总结过去企业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深化企业改革工作,推动张掖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1、规范完善已改制企业。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已改制企业适时跟踪检查和“回头看”上来,依法敦促企业产权受让人全面履行与政府签定的产权转让协议,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学习贯彻新《公司法》,指导引导改制企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运行水平。扎扎实实地解决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遗留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妥善处理企业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加快改革未改制企业。对尚未改制的企业,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因企施策,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宜股则股,宜破则破,宜售则售,彻底改革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机制,着力解决好企业产权和职工身份置换两大问题。对因资产不足,难以推行改制的特困企业,政府积极想办法,把安置职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拿出必要的改革成本,切实打好企业改革的攻坚战。

3、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引进和吸纳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私有资本、民间资本,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改制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股份转让、企业内部扩股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变个体投资为多元投资,变家族式为公司制经营体制。鼓励企业所有者以参股、出让产权等方式加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有发展前景且有项目支撑、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不断扩张企业规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从法律上提供保护,从政策上提供支持,从服务上提供便利,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在数量、质量、效益上取得新突破。

4、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清理和废止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地方性规章和文件。结合诚信社会建设,开展创建企业信用体系活动,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努力为改制企业打开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各大银行上市,剥离不良资产的有利时机,协助企业处理好银企关系,化解债务负担,着力解决改制企业贷款担保链问题;继续利用省内外各种商贸节会平台,支持企业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加快发展;通过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开展人才培训工作,选送一些有培养潜力的企业年轻骨干或下岗失业人员到大专院校和高职学校进行培训,增强地方企业发展后劲。继续实行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行对困难群众就业援助的制度,建立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逐步将企业管理的退休人员和供水、供电、供热及住宅区物业管理等事项移交社

区和有关部门,实行社会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从根本上减轻企业负担。

篇6:市乡镇企业双学双比情况汇报

一、深刻领会市三级干部会议的精神实质

我镇广大干部群众通过认真学习市三级干部会议精神,一致认为,市三级干部会议是动员全市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会,是团结、务实、创新、鼓劲的大会。吴孟铎书记的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体现了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引领全市人民在2009年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纲领。报告提出的“一个努力方向、一个预期目标、打造四张名片、实现三大发展”的宏伟目标,符合我市市情,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打造“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迅速掀起抗旱浇麦新高潮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镇26个行政村,由13名班子成员每人分包两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又抽调2名包村镇干部,和村干部一同包地块,包机械,包进度。二是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镇政府出动洗井机两部,现已洗井100眼;对无水源地块,组织人员打无井泵(对口抽)150眼;对新买灌溉机械的300户农户每部奖励200元,目前,镇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13万元。此外,组织帮扶队,先后帮助劳力缺少户、困难户和打工未回户浇麦1200多亩。三是严格督导检查。由纪委书记张晓永带队成立督导组,全天候进行督促,一天一排名,一天一公示,一天一调度。同时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对行动早、浇麦面积完成100%的村奖励2000元,对行动迟缓、工作被动且浇麦面积达不到本村总面积80%的村,罚包村班子成员、包村镇干部、村书记主任每人1000元(总计5000元),村书记降为副书记,村主任降为副主任。四是强化技术服务。镇聘请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陈联玉、代思远等专家,组织我镇农技人员数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群众中耕除草、追肥、防虫防病等关键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

目前,我镇日出动三四轮车和水泵、喷灌机等抗旱机械达1000余部,日出动劳动力近4000人,抗旱总面积达35000余亩,追肥26000亩,预计再用3天的时间可以普浇一遍。

三、全面部署我镇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结合我市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了2009年我镇的经济工作,明确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打造5a旅游景区,全面建设旅游新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依托旅游兴产业,落实城建抓管理,谋求富裕建新村,立足和谐促稳定,围绕素质创文明,努力构建繁荣、发展、和谐、文明的新芒山。提出了2009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招商引资完成1.2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进一步和谐。

今年我镇经济发展的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以**四城同创为契机,着力推进旅游区开发建设,争创aaaaa级

景区,为**“黑白”经济增添“绿”色。一是加强保安山的绿化,重点对石塘坑、裸露山崖进行植被覆盖,让景点变花园。二是启动100家农家乐宾馆建设,鼓励周边农户积极改造现有民居,发掘民间传统餐饮文化,推行“农家乐”旅游套餐,吃住在农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三是加快碑林建设进度。四是启动北山主峰建设,恢复原生态,搞好废弃坑塘开发,发展垂钓、汽艇、悠波球等水上项目,对主峰景区封闭管理。五是柿元街实施南移,做好民俗一条街的规划建设。

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这一基本工作线不动摇,稳固传统农业,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深挖优势促增收,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完善14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增建沼气池500个,养殖小区2个。二是加大基础建设,新打机井200眼,清洗老井200眼,完成沟渠治理5公里,疏通东风渠,引王引河水入涧河。三是做好山城、雨亭、夏庄、柿元四个村的搬迁工作,建设小区4个。四是推进杂果基地建设,搞好山城杂果、张庄油桃、朱厂苹果的品种更新,搞好凯特杏、大田桃、种庄草莓的深加工。五是推进村村通,连接断头路,完善公路网,争取户户通。

三、抢抓机遇,加快老街改造步伐,加快新镇区的建设步伐,打造豫东名镇。一是打通刘街至商业街的通道。二是围绕四镇同创工程,加大商业街、陈胜墓两侧、芒夏路、芒徐路和东区的绿化力度,实现亮化、硬化、绿化同步。三是完成东区的自来水工程,启动计生办、棉厂、地矿所、新华书店、文化馆邮政所在东区的建设,启动安置小区建设。四是增建2所公厕,搞好下水道的整修和清理,争取资金申报建设垃圾处理厂。五是拓宽改造任桥,续建芒夏路、芒徐路,使之成为我镇的交通主干线。六是建设石雕、农资、农贸专业市场,治理店外经营。七是旅游客车站投入运营,所有始发车辆全部进站。八是成立综合执法局,加强城市管理。

四、加强项目建设,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加快博物馆建设,保障十一对游人开放。二是加快汉风商业街一期建设进度,确保五一客户入住,投入使用,启动二期工程建设。三是确保投资2000万元的丁楼面粉厂、投资700万元的生态园酒店落地。四是启动芒砀山宾馆建设和汉武山庄建设。五是争取年内完成一个投资1000万元的工业生产项目。

五、统筹兼顾,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一是新建文化大院6所,各村建设新农村书屋。二是在柿元和刘庄建设村级卫生所。三是扩建芒山镇中心卫生院。四是把丁楼、夏庄两所小学扩建成功能齐全的小学。五是建好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六是敬老院入住率达50%以上。七是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完善各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八是努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搭建起适合镇情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平台。九是加强空心村治理,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六、争创省级文明镇、卫生镇、环境优美小城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为打造文化旅游名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建设一支有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奋发进取、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

八、抓好财源建设,组织协调地税、国税、零散税收、财政所成立专门税收队伍,积极开展税收入库,做到应收尽收,为加快发展提供财力保证。

九、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

篇7:市乡镇企业双学双比情况汇报

一、开好了一个会议

3月4日上午,我乡召开了全乡三级干部大会。全体机关干部、站所工作人员、村支两委干部及党员组长共400多人参会。会议从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招商引资等十个方面概括了XX年工作,总结了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根据市三级干部会议精神,结合我乡实际,明确提出了XX年我乡的工作目标:各项工作全面争先创优,年终目标考评进入xx市红旗乡镇行列。围绕既定的工作目标,提出了今年工作上的四个着力点:一是突出差异竞争,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要抢抓市场机遇和政策机遇,组建合作社,建好茶叶基地,推介xx毛尖品牌。二是突出项目抓手,增强发展后劲,特别是要集中力量抓好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发展项目等四十多个项目,每个项目安排一名党政领导和相对应单位负责,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相关单位为直接责任人;三是主攻生态特色,大力造绿护绿,特别是要做好封山育林,重点是编制并落实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四是全力改善民生,力促社会和谐,特别是要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强化计划生育措施、切实维护好社会稳定,以及办好利民的九件实事。会上,各村、站所还向党委政府递交了计划生育、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

二、出台了两个方案

针对当前在村级事务管理、干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去年年底对村级班子进行考评,我们发现,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事务的规范管理,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进一步强化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反复酝酿讨论,出台了两个方案。一是《xx乡村级工作规则》。从村级组织、村级事务、村级民主监督、村党员管理、村干部管理、村党风廉政建设等六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今后村工作将严格按规则议事、办事,切实形成按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二是《XX村干部报酬统筹统发实施方案》。从今年2月份开始,将村主职干部报酬纳入财政统筹统发。报酬由基本报酬和绩效考核报酬两部分组成,基本报酬根据行政人口数分为大中小三个档次,绩效报酬按每月对村干部计划生育、信访维稳和常规工作的量化考核结果确定。按月打卡发放。

三、推进了五项工作

(一)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3月3日,我们组织了全体机关干部和站所干部学习了2月20日xx书记在xx市委组织部调研时提出的“更高标准、更严管理、更具公信力”指示精神。结合市三级干部会议有关精神,我们将健全管理制度放在开年工作的首位。一是健全了学习制度,以学习提升素质,更高标准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巩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化忠诚主题教育,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全民教育活动,已经组织了一支以退休老教师为骨干力量的讲师团,计划深入各村广泛开展政策法规、道德教育、县乡发展成就等宣传活动。二是健全了机关管理制度,更严格管理干部,特别是进一步细化财务管理和事务管理,严格规范干部行为。三是完善了述职考评奖惩制度,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评议覆盖面,增加评议对象,扩大结果运用范围,认真执行问责制度,继续落实“有错无为”问责办法和“不换状态就换人”的相关规定,努力提升基层组织的公信力。

(二)项目申报紧锣密鼓。召开了两次项目专题会议,筛选了49个项目,分别落实了责任领导和承办站所,积极进行衔接,已有乡影剧院改造、xx公司技改资金申报、社会保障大楼建设这三个项目完成了申报,不久就会进入实质阶段。到位项目进展顺利。去年年底我们向上级争取了退耕还林后续扶持项目发展茶叶产业,确定在xx村xx组、xx组开辟60亩山地作为标准茶叶示范基地。近几个月来,特别是开年后,我们加紧项目实施进度,以乡茶叶公司牵头,组织乡村组干部和群众,赶进度,抓质量,整地、挖沟、积肥等基础工作基本完成,下个星期我们将可以启动并完成全部栽苗任务。

(三)计划生育有新的起色。今年全乡确定了保类进位的计生工作目标。一是继续加强三查四术工作力度。沿用去年的工作方式,成立三个联合工作小组,每个小组由 7到9名干部组成,共同负责组里的计生工作,并给每组安排了相应的计生工作经费。截至到昨天,落实各种节育措施84人,其中女扎43人,上环29 人,人流、引产12人。全乡应查1446人,已查800多人,还有三个村三查活动正在进行中。目前正在开展春季集中服务活动。二是完成了流动人口一盘棋数据的录入。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核对修正。

(四)综治维稳上突出了重点。两会期间,我们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突出四项重点:一是党员示范责任区创建。这项活动已经安排到了各村,并要求各村办点干部要认真组织和指导这项工作。力求通过这种方式,把基层信访排查、监控、调处的网络建得更严密、更有效。在创建过程中,排查出了xx村通村公路修筑问题、xx村xx组xx水库移民款未到位问题、xx村xx组xx关于xx公路拆迁补偿问题、xx村xx组关于xx公路线路调整问题、xx村xx反映集体林场处置不当的问题等5起稳定隐患,并及时做好了化解工作。二是确保xx公路征地拆迁扫尾圆满顺利。xx线施工在即,为配合上级工作要求,确保在6月30日前全线贯通,我乡提出赶进度、加速度的工作口号和在7日之内全乡拆迁工作完成的目标。工作任务分配到组,工作责任强化到人,这项工作于3月10日启动。三是筹备全乡综治维稳工作会议。这个会议也是为了落实好市里的政法工作会议和综治维稳紧急会议精神而准备召开的。相关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四是认真做好纠纷调处,尽快平息事态,尽好化解矛盾。

(五)造绿护绿工作扎实开展。一是做好植树造林工作。根据我们既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路边造林”、“身边增绿”和义务植树活动。乡里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各村各单位下达了植树任务,并在xx村冯家组确定了一块40多亩的山林为乡义务植树基地,正在组织实施义务植树活动。全乡共栽植国外松、杉树、枫香等树苗16万多株,面积达600多亩。二是做好楠竹生产工作。确定了乡二林场为楠竹基地,已经完成了260多亩的新造任务。三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全乡主干道张贴横幅4条,出动宣传车两台次到全乡十三个村进行了流动宣传,各村组张贴各种标语200多条。值班、巡逻、鸣锣等基础工作已经落实到各村。

另外,水利设施整修工作目前也正如火如荼进行,事关春耕生产的种子、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供应准备工作也已到位,为今年农业增产增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篇8:市乡镇企业双学双比情况汇报

一、村集体经济的基本情况与主要实现形式

(一) 两县 (市) 六乡十村村集体经济的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 10个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其中5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仅有汾阳贾家庄村、北关村二个村。这两个村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结构多样化, 经营管理形式多种多样, 集体资金积累逐步增加, 兴办实体多, 经济社会事业协同发展, 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007年贾家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10多万元, 北关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40多万元。兴县奥家湾村、曹家坡村和汾阳后庄村有微薄的集体经济收入, 基本谈不上发展;而兴县池家崖村、张家圪埚村、孟家坪村和汾阳的东寺村、太平村等五个村农村集体经济已经萎缩, 集体积累基本没有, 村级运行仅仅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

(二) 被调查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一是资源开发利用型。即依托矿产资源优势, 创办生产企业,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如汾阳市贾家庄和北关村都利用汾阳煤炭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办起了焦化厂、洗煤厂等企业。贾家庄村投资3800万元村有资金设立贾家庄村焦化厂, 年集体收入达264万元。二是村办企业主导型。即村集体依托位置、资源等优势出资兴办企业, 直接获取经营收益。如这两个村抓住邻近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的地理优势, 创办了各自的酿酒厂。北关村创办德义园酿造厂, 拥有品牌“汾阳王”, 年上交集体承包金18万元。贾家庄加入汾酒集团公司, 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北方烧”。三是土地承包租赁型。即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沿街地、机动地、荒山、荒坡、荒沟等土地进行初步整理, 以承包方式租给商户、农户经营, 每年固定收取一定数额的承包费。如兴县奥家湾村利用毗邻县工业区位优势租赁承包土地1.33km2给水泥厂, 发包上交收入共计2万元。曹家坡村出租土地0.67km2给个人办砖厂, 年增加集体收入2500元。这种类型成为近年来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的主要收入来源。四是资产承包型。即把原集体所有的企业、果园等资产发包给农户经营, 按期收取承包费。汾阳北关村从1990年到1997年村集体共兴办集体企业17个, 为调动各方生产经营积极性, 从1997年开始全部承包出去, 集体年收入140万元。为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 村专门成立了一个辰北集团进行监督管理。

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一) 成功经验。

一要有一个好班子。贾家庄村和北关村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得益于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村两委班子, 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贾家庄是全省为数不多的老先进村。从互助合作的30年, 到改革开放的20年, 贾家庄在村支部书记邢利民的率领下,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 因地制宜, 壮大集体经济,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今, 该村已拥有1.5亿元集体资产, 年工农业生产总值突破亿元, 实现利润1300余万元, 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近3年, 又获得了全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生态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殊荣。二要有一个好思路。北关村的发展, 得益于村两委班子能够不断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以超前的思维去谋划发展思路。在1997年就成立辰北集团, 管理承包出去的集体17个企业, 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2006年1月, 党总支、村委结合实际制定了村“十一五”规划, 结合村里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 确定了“工业强村”的发展战略, 依靠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三要有一个好的精神支柱。乡村文明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最大精神支柱。近来来, 贾家庄村和北关村共同点都是在做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 加大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村容村貌建设。贾家庄村在村东北占地200亩, 自行设计、建设的生态园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常有体育、文化活动在此举行, 令十里八乡的村民羡慕不已。 2006年北关村引水工程改造300万元, 电网改造180万元, 小学、中学硬件设施投入22.5万元, 还投资兴办一个汾阳商贸文化节 。两村都以“新型农家竞赛活动”为载体, 15年坚持不懈。村里的道路硬化、水、电 、医保、有线电视费等费用全部由村集体统一支付。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人都有养老保险, 每月都有生活补助。今年还着手解决所有村民的养老保险问题。生活环境和富裕的村民生活为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集体收入来源渠道单一。从我们所调查的县、乡、村看, 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积累底子薄, 集体几乎全部收入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占地补偿。二是村级资产主要集中在学校、办公用房、公益设施等方面, 经营性资产匮乏, 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许多村想发展集体经济, 以便开展各种公益事业, 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 而无法实施。兴县池家崖村村书记陈开明说, 他们村有养殖传统, 现在家家都有标准化猪场, 年户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集体也想建几个猪场, 增加一点收入, 办点村里的公益事业, 但缺乏启动资金。村里仅有的一点收入就是财政转移的4000多元, 连正常的村干部工资和办公经费都难以维持, 更无力发展集体经济。三是在所调查的10个村中, 有绝大部分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从调研中发现不少村不同程度存在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 缺少懂经营、会管理、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农村虽然也有文化程度高并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 但这部分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 留在农村中的大部分是文化低、无技能, 或者就是老人、妇女、儿童, 在这种结构下, 选出的村干部, 文化低、年龄偏大自不必说, 没有创新意识, 拼搏精神, 拿了补贴, 维护一下村社会秩序就算不错了, 还能要求他们有多大想法呢?一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 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信心和办法, 在市场经济面前缺少开拓创新精神。四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思路狭窄。有的村干部一提及发展, 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 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调研村大部分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想法就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国家多扶持一些资金, 对于如何运用这些资金却没有很好的思路和想法。五是没有保护集体利益的政策措施。有的村虽有集体企业, 但为了巩固这一经济来源, 就采取承包出去的办法, 一包就是20年不变, 这种做法, 缺乏经济发展理念, 违背科学管理, 集体利益严重受损。如汾阳北关村1994年村集体当年投资145万元成立焦化厂, 后因效益不好, 于1997年承包出去, 当时定的承包金年仅有5万元, 而且还经县公证处公证了, 现在根据发展状况, 集体想增加承包金却无法可施。

三、对问题的反思与政策建议

(一) 对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是资源型的集体经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凡是有资源或原有企业的村,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或多或少还保留有集体经济, 但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一方面, 政府对这些企业的科学管理力度不大, 一般情况下放任的时候会更多一些, 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 一些村集体经济本来能更好地发展而没有得到发展。另一方面, 乡村企业还未能走出从资源优势型转变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型。二是无资源或缺乏资源的村集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空壳村”已成必然。无论是从所调查的两县 (市) 看, 还是从吕梁市全市看, 无资源或缺乏资源的乡村, 是集体经济“空壳”的“必然结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在于政府的政策主导和人的理念问题。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农村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政策的制定, 加之政府加大出台一系列对农民致富增收减负的政策力度, 的确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但对村集体这块的支持力度, 尤其是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明显弱化, 近年来, 政府强调更多的是发展民营企业, 私有经济。再加之集体企业的管理无力, 机制、体制造成的腐败, 使集体经济走向衰败成为现实。因而, 目前情况下, 出现农村集体经济无力发展的状况是必然的。当前的转移支付, 只能是简单维持农村日常的必要费用, 发展生产是不可能的。三是要不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回答是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如果没有集体经济做后盾是不行的。对执政党而言, 要考虑巩固农村基层组织政权的稳固性, 单凭嘴上讲讲是没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 那么, 经济则是基础, 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是个硬道理, 所以, 从这个角度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是必不可少的。四是能不能发展集体经济?回答是肯定的。有人讲, 土地承包之后, 原有的农村集体经济, 如村企、乡企, 不是因经营不善倒闭就是承包出去后, 收一点承包费, 还不够支付村里的一些公益活动, 根本谈不上发展, 更不用说壮大的。新时期发展集体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很多, 资本问题、组织形式问题、主客观方面的问题都存在。但是, 俗话讲得好, 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 整合资源、盘活存量…那么, 办法也是可以能找到的。例如, 在贫困比较集中连片的吕梁市, 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制的前提下, 给贫困山区一个“特区”政策待遇, 集体再从农户手中租赁回土地, 给农户高于现有土地收入价, 然后交给种植能手或农民以土地入股, 推选能经营、会管理的人实行股份合作, 规模经营, 政府可以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优惠。如吕梁兴县贫困山区, 扶贫移民力度再大也很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而且扶贫攻坚到现在投资越来越大, 效果相对甚小, 不如将让老百姓靠天吃饭的、集中连片的耕地, 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把农民吸收进来搞股份制, 再变农民身份为林牧业工人, 国家将农林牧支农资金和扶贫资金捆绑使用, 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赢。五是怎样发展集体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是有区别的, 情况发展变化, 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集体经济这个概念。其次, 在土地承包所有制30年不变的前提下怎样发展村集体经济。这是政府当前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 政策建议。

上一篇:埠村希望小学学校章程下一篇:家电活动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