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数据处理实习总结

2024-05-11

gps数据处理实习总结(共12篇)

篇1:gps数据处理实习总结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GPS测量数据的处理过程

2. 掌握HDS处理GPS测量数据的基本流程

3. 熟悉GPS基线解算方法与技巧

4. 掌握GPS网平差方法

5. 熟悉软件操作和一些处理技巧

二、实验用品:计算机,测量数据,HD2003使用说明书

三、指导老师:曾老师

四、实验内容: 使用HDS2003处理老师测量的实验数据,学习并掌握软件的操作。

五、实验步骤:

1.) 新建项目

2.) 导入数据

选择“项目”菜单下的“导入”功能,如图(9-19)所示,将弹出数据类型选择窗口,列出了各种能加载的数据格式,目前,软件能支持的格式除HDS2003自定义的格式(如*.ZHD,*.HDH文件)以及标准的RINEX格式之外,还支持Trimble、Ashtech、Leica、Sercel以及国内的南方公司等其他几种格式。

图9-9 导入数据菜单

图9-10 准备导入ZHD格式

现在,如选择“中海达ZHD观测数据”,将弹出一个文件对话框,如下图所示。文件对话框将自动转到当前项目所在的路径,并列出该路径下相应扩展名的文件。用户可以一次选择一个文件,也可一次选择多个文件。

图9-11 文件选择

在对话框的下方,有一观测文件类型组合框,组合框中默认的内容为自动,其它还有静态观测文件,动态观测文件两个选项。

3.) 项目属性设置

点击“项目菜单”下的“项目属性”子菜单,设置项目属性,

项目细节的类容都会显示在网平差报告中,控制网的等级很重要,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许多检验都是根据不同的网的精度有不同的设置。详细精度指标请参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坐标系统如图:

图9-2 坐标系统

如果用户需要添加新的坐标系统,点击“自定义坐标系统”按钮,进入原始参数中的“坐标系统”中,用户可以自己设置。

七参数如图:

图9-3 七参数转换

4.) 原始参数设置

点击“项目”菜单下的“原始参数”子菜单,设置原始参数:

天线

图9-4 天线参数

在设置好天线名称、天线参数后,用户点击增加,就可以添加一个新的天线,用户也可以选择列表中的已有天线,点击“删除“按钮就可以删除当前选中的天线,所有天线的设置参数保存为Bin目录下的HitAnt.ini文件。

5.) 设置站点信息

6.) 处理静态基线(动态路线)

1. 设定基线解算的控制参数

基线解算的控制参数,用以确定数据处理软件采用何种处理方法来进行基线解算。设定基线解算的控制参数是基线解算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控制参数的设定可以实现基线的优化处理。

控制参数在“基线解算设置”中进行设置,主要包括“数据采样间隔”、“截止角”、“参考卫星”及其电离层和解算模型的设置等。

2. 外业输入数据的检查与修改

在录入了外业观测数据后、在基线解算之前,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必要的检查。检查的项目包括测站名点号、测站坐标、天线高等。对这些项目进行检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外业操作时的误操作。

3. 基线解算(基线解算自检,读入星历数据,读入观测数据,三差解算,周跳修复,进行双差浮点解算,整周模糊度分解,进行双差固定解算)

4. 基线质量的检验

7.)平差前设置

1. 坐标系设定 :

在进行网平差设置之前,应检查坐标系的设置是否正确。通常情况下,国内用户选择的坐标系椭球为北京54,用户需要专门设置中央子午线、x和y方向的加常数等。坐标系的设置可在工具菜单下的坐标系管理中进行。如下图11-2所示:

图11-2 坐标系管理

用户在安装软件时,北京54的椭球参数已经设置到软件系统中去了,并且,在建立新项目时,用户通常已经输入了坐标系参数。在进行网平差之前进行坐标系的设置,是为了进一步检查坐标系参数

2. 网平差设置

在“网平差”菜单下选择“网平差设置”,将出现下面的对话框如图11-3,该对话框共分为四部分:网平差设置、自由网平差、二维平差设置、高程拟合方案等。

图11-3 网平差设置

在网平差设置中,用户可以选择将要进行的网平差,如三维平差、二维平差、水准高程拟合等。在网平差设置中,没有提供自由网平差选项,因为在进行这些联合平差之前,软件都将自动进行自由网平差。

在网平差设置中,还可以重置中央子午线,因为通常情况下,用户在国内通常只需要使用一组椭球参数北京54,在不同的地区通常只需要重设中央子午线。

3. 自由网平差设置

图11-4 网平差设置

在网平差设置中,用户可以选择将要进行的网平差,如三维平差、二维平差、水准高程拟合等。在网平差设置中,没有提供自由网平差选项,因为在进行这些联合平差之前,软件都将自动进行自由网平差。

在网平差设置中,还可以重置中央子午线,因为通常情况下,用户在国内通常只需要使用一组椭球参数北京54,在不同的地区通常只需要重设中央子午线。

4. 二维平差设置

二维联合平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平差方法,因为自由网平差后,用户得到的仅仅是WGS-84基准下的大地坐标,用户要得到国家或地方投影坐标,必须要与静态基线网中的已知点联测,从而将基线网中的其它点坐标转换成用户需要的平面坐标。

通常是在自由网平差后,得到的WGS-84下的大地坐标在投影后,需要四个转换参数,才能得到准确的投影坐标。这四个参数分别为两个平移参数、一个旋转参数、一个比例参数,系统二维平差的设置如下图11-5所示:

图11-5 二维平差设置

在二维平差设置时,可以对这四个参数进行选择。默认的选择为“平移、旋转、缩放”。除非特殊情况,建议用户选择“平移、旋转、缩放”。

5. 高程拟合

在前面小节中,已经介绍了网平差设置的几种模型。在“高程拟合方案”中,可以对这几种方案进行选择如图11-6,默认的选择为“曲面拟合”。

图11-6 高程拟和方案

8.) 进行网平差(提取基线向量网,基线向量网的连通检验,自由网平差,三维约束平差,二维约束网平差,水准高程拟合)

9.) 输出平差报告,处理结果的质量分析和控制

六、实验结果及心得:

一般情况下GPS数据处理流程应该有很多个的过程,才能够保证数据满足工程需要,根据资料一般有以下步骤:数据传输手簿输入数据加工数据预处理基线解算重复基线检验同步环检验异步环检验(以上为当天应完成的任务)重测与补测WGS-84中无约束平差网精度分析北京54/80/地方独立中三维无约束平差三维约束平差二维平差成果报告技术总结。本次实验只是通过使用HD2003了解GPS数据的处理过程,所以步骤上并没有很严格按照传统的做法,只是基本上作了一些处理。

网平差应该是整个数据处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乎数据的质量,总的来说它的操作过程如右图:

软件只是实现了网平差的解算,更重要的是需要用户参与,并最终作出正确的判断。应当说明的是,这通常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虽然在实验报告当中看起来只是一个小部分,但那是因为这主要由计算机进行解算,并且只考虑了一次成功的情况,而事实上可能要许多次才能够完成

篇2:gps数据处理实习总结

一、目的和要求

为巩固所学知识,通过集中实习,进一步深入了解GPS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测绘中的应用。内容包括GPS静态控制测量、GPS动态地形测量、GPS RTK地形测量和工程放样以及相应的数据处理。

二、内容和形式

1.GPS静态测量及数据处理

(1)依照任务要求、测量规范或行业规范等,确定布网方法、网的精度,编写技术设计书;

(2)进行选点,绘制网设计图;

(3)设计测量安排表(测量时间、搬站时间、人员分配);

(4)GPS静态外业作业:找点、仪器架设、天线高测量、卫星状态、电源状态的监视。记录点名、时段、天线高、卫星状态和特殊情况;

(5)安装数据处理软件;

(6)下载数据和检查数据,进行RINEX格式转换;

(7)建立坐标系统;

(8)设置基线处理参数,进行基线解算;

(9)进行基线解算结果的质量控制;

(10)设置网平差参数,进行网平差;

(11)进行网平差结果的质量控制;

(12)编写技术总结。

2.GPS RTK 测量和放样

RTK测量

(1)架设基准站设置有关参数;

(2)创建流动站测量文件和坐标系统,设置有关参数;

(3)设置流动站动态测量参数;

(4)RTK走走停停测量

(5)RTK连续测量地形点

RTK工程放样

(1)架设基准站设置有关参数;

(2)创建流动站测量文件和坐标系统,设置有关参数;

(3)工程设计:按点、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设计

(3)设置流动站放样测量参数;

(4)按点、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放样工程。

3.地形图绘制

(1)下载RTK测量数据;

(2)检查点名和图形代码;

(3)检查点位精度;

(4)绘制平面图;

(5)添加属性、文字、符号指示;

(6)绘制等高线图;

(7)输出地形图。

三、实习地点

外业实习地点武汉大学校区内,内业实习地点在测绘学院实验中心,每个学生安排有不同的GPS接收机和一台计算机,2 周内完成全部实习任务。

四、时间安排

第一周:完成GPS静态控制测量实习的测量设计、测量实施、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第二周:完成GPS动态地形测量设计、测量实施、数据处理和绘制地形图;完成工程设计、工程放样、放样点精度统计。

五、考核

篇3:GPS实习中数据处理过程的探讨

作为“3S”技术之一的GPS技术, 是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GPS测量实习也是本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而内业数据处理又是GPS静态测量的重要步骤, 主要包括数据传输、基线解算、网平差、成果质量控制、技术总结等内容。在本次数据处理时, 采用的处理软件为“Pinnacle V1.07中文版”。

2 外业观测情况

本次实习, 共有3台GPS接收机, 其中两台双频, 一台单频, 型号为Hi Per Pro, 仪器编号分别为0434、0146、0140。本次布网精度要求为E级观测网, 参照《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 E级控制网需满足以下技术指标:卫星形式上的高度角>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颗;有效观测时卫星总数≥4颗;观测时段长度≥40min;本次测量的采样间隔为15s;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段时间≥15min。

根据布设的控制网, 可以知道共10个网点, 三台接收机, 有8个同步环, 2个异步环, 即:观测时段C=8, 接收机数N=3, 点数n=10, 可以计算得到:平均设站次数m=2.4, 独立基线数=C* (N-1) =16, 必要基线=n-1=9, 多余基线=独立基线-必要基线=7。

根据手簿所要求的内容进行相关记录, 把仪器斜高数据、点位与仪器编号对应关系记录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 以供内业数据处理使用。

3 数据处理过程

首先将数据导入Pinnacle软件中, 数据预处理在“原始数据栏”进行, 基线解算在“基线解算栏”进行。新建项目并且将各个仪器的数据导入到软件中, 并按照时段时间将各个数据进行预处理:修改点名, 输入仪器斜高, 输入接收机类型, 按照闭合环点位情况, 将数据分成八个时段。

3.1 数据导入以及基线解算

3.1.1

将原始数据栏的“时段1”, 拖入到基线解算栏中, 之后弹出“解算属性”对话框, 在“解算类型”选项卡中点选“静态解算模型”, 在“选项”选项卡中勾选“显示解算状态窗口”和“显示”。其他7个时段同时段1操作, 依次拖入基线解算栏。

3.1.2 在“基线解算栏”中的时段上右击, 选择“基线解算”, 依次解算。

并会出现基线的残差图和解算状态窗口, 查看各残差图中的数据。

3.1.3 然后进行数据质量控制, 查看每个时段中基线的中误差是否超限, 其中基线中误差计算方法:

, 其中假设基线长度平均值为0.5km, 这一点可以在基线解算情况中看到, 大多数Len只约等于0.5km。然后排查基线, 对超过14.14mm的基线进行处理, 如应用删星、改变高度角等方法, 直到结果达标为止。

3.2 网平差

继续使用软件“Pinnacle V1.07中文版”进行网平差处理, 将八个时段从基线解算栏拖入网平差栏。然后将平差坐标参照系导入到软件中, 其中无约束平差坐标参照系为WGS-84, 约束平差参照坐标系为西安80坐标系。

3.2.1 无约束平差:

对“控制网无约束平差”右击, 选择其属性, 将平差模型选择为“自动给粗差降权”, 允许原始数据出现误差。转化模型选择“无”, 约束选择“无约束平差”, 系统类型选择“BLH”, 系统/基准选择“WGS-84”。之后进行无约束平差。在“控制网无约束平差”上右击, 选择“平差计算”, 弹出“控制网图”对话框, 发现平差后有警告后, 修改先验单位权中误差UWE。在“全部基线无约束”上右击, 选择“属性”, 打开“高级”选项卡, 按上一步的建议修改UWE的值, 然后再进行平差。如果重新平差后还有警告, 再修改UWE的值, 再重新平差, 直至所有项目都成功为止。最后进行输出报表。在“控制网无约束平差”上右击, 选择“报表”,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勾选需要输出的项目, 点击“缺省运行”, 输出报表, 并保存。

3.2.2 约束平差:

对“控制网约束平差”右击, 选择“属性”, 打开“参数”选项卡, 选择约束平差的各个参数, 设置完成后点击“确定”。在“约束平差”上右击, 选择“平差计算”, 进行三维约束平差, 其平差方法和修改参数的步骤与无约束平差相同。最后进行输出报表, 在“控制网无约束平差”上右击, 选择“报表”,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勾选需要输出的项目, 点击“缺省运行”, 输出报表, 并保存。

4 结束语

在GPS静态测量的内业数据处理过程中, 一定要认真, 按照时段顺序进行点位信息输入更改, 分好时段, 一一对应, 避免错点;仔细操作数据处理软件,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在基线处理过程中, 先进行每个时段的处理, 检查每个基线的情况, 对于不满足要求的基线进行删星、改变高度角、改变限差等操作直到限差满足要求, 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同步环闭合差, 异步环闭合环差, 要符合精度要求才算是成功, 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精度评价和质量控制, 并最终得到GPS控制网示意图和GPS控制网成果资料 (点位坐标及精度) 。

摘要:本文结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GPS测量实习, 通过静态GPS测量技术完成外业数据采集, 将数据下载到电脑后, 详细介绍利用Pinnacle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以及处理的方法, 并在最后得出了结论。

关键词:静态GPS测量,Pinnacle软件,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天文, GPS原理与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3.

[2]李征航等,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gps数据处理实习总结

关键词:测绘工程;变形监测;设计方案;数据处理;回归分析

一、变形监测数据理论概述

变形监测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性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

二、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分析

1.变形信息获取方法的选择决定因素,变形体的特征、变形监测的目的、变形大小和变形速度等因素。

2.地表变形监测方法,常规地面测量方法(测量机器人)、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光机电的组合(光纤传感器测量系统),GNSS。

3.GPS周期性变形监测和连续性变形监测,GPS用于变形监测的作业方式可划分为周期性和连续性两种模式。周期性变形监测与传统的变形监测网没多大区别,以静态相对定位为主,一般采用事后处理模式。连续性变形监测指的是采用固定监测仪器进行长时间的数据采集,获得变形数据序列。可采用静态相对定位和动态相对定位。

三、变形监测数据的研究现状

1.GPS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GPS测量技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变形监测。根据其监测对象的特点,有3种不同的作业和监测模式:周期性重复测量、固定联系GPS测站阵列、实时动态监测。第一种是最常用的,每一个周期测量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计算两个观测周围强之间相对位移的变化来测定变形,其数据处理方式是静态相对定位;第二种方式是在一些重点和关键地区或敏感工程上布设永久GPS观测站,在这些测站上连续观测;第三种是实时监测物的动态变形。GPS之所以能广泛应用于变形观测中,在于GPS测量的相对精度够高,GPS测量收外界观测条件的限制小,容易实现实时监测等。在目前,GPS应用于变形监测的研究有以下方面:GPS用于大坝变形监测,主要研究其应用的可能性及应用中应采取的措施;GPS变形监测中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利用卡尔曼滤波对GPS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等等。

2.变形监测网的灵敏度和可区分度研究

在这个方法的研究包括:整体灵敏度和局部灵敏度的适用范围研究;变形模型可区分度作为变形监测网的设计准则的必要性研究;单个模型的可发现行理论扩展到多个变形模型下的可区分理论研究,这一理论不仅为变形监测网的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更可靠、更直接的质量控制指标,而且能对变形分析中所推断的某一模型提供其可发现性数值与其它变形模型的可区分能力大小和可区分性数值;观测值的灵敏度影响系数;改善变形模型的可测定性和可区分性的方法;对于分级布设的变形监测网灵敏度的分析与改善等等。

3.变形监测点的稳定性判断

这方面的研究包括:用拟稳平差与带参考点的秩亏网平差的方法计算统计量,判断点稳定性;将模糊数学应用到拟稳平差中拟稳点的选择;工程中变形监测网多点位移的发现;工程中变形监测网点稳定性的定性定量分析;两期监测网图形不一致的位移量计算;多期水准网稳定点的检验。

4.变形监测网的质量标准

变形监测网除了具有控制网的质量标准、精度指标、可靠性指标、费用指标以外,还具有灵敏度指标。在当前对它的研究有以下:以工程结构安全度为约束条件出发,探讨变形体的允许变形值、必要测量精度等指标;直接论述监测网的精度、可靠性、灵敏度等三个质量标准。

5.变形监测网中粗差与误差的研究

在控制网中起算数据含有粗差时,其处理方法可以用常规粗差探测方法探测,也可以给起算数据一个较大权;对于含有粗差的另一种处理方法是用稳健法剔除粗差;在顾及模型误差的情况下,将变形监测网单个备选假设下的灵敏度,扩展成变形与粗差的可区分理论;对于多个粗差定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观测值对残差矢量的作用和残差协因数阵列向量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误差位置;变形分析中变形与粗差的相关系数问题的研究等等。

四、变形分析与建模的方法分析

1.回归模型

逐步回归计算过程:(1)选第一个因子。由分析结果,对每一影响因子x与因变量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由显著性检验来接纳因子进入回归方程。(2)选第二个因子。对一元回归方程中已选入的因子,加入另外一个因子,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检验。(3)选第三个因子。根据已选入的二个因子,依次与未选入每一因子,用多元回归模型建立三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检验来接纳因子。在选入第三个因子后,应对原先已选入回归方程的因子重新进行显著性检验。(4)继续选因子。

2.时间序列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的特点:逐次的观测值通常是不独立的,且分析必须考虑到观测资料的时间顺序,当逐次观测值相关时,未来数值可以有过去观测资料来预测,可以利用观测数据之间的自相关性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客观现象的动态特征。

时间序列的基本思想:对于平稳、正态、零均值的时间序列{Xt},若Xt的取值不仅与前n步的各个取值X(t—1),X(t—2),···,X(t—n)有关,而且还与前m步的各个干扰a(t—1),a(t—2),···,a(t—m)有关(n、m=1,2,···)则按多元线性回归的思想,可得最一般的ARMA模型

3.灰色系统分析模型

灰色系统: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灰数:信息不完全的数,即只知大概范围而不知道确切值的的数,灰数是一个数集。灰元:指信息不完全的元素。 灰关系:指信息不完全的关系。灰色系统的生成函数:累加生成:对原始数据序列中各时刻的数据依次累加, 从而形成新的序列。累减生成:为累加生成的逆运算, 即对序列中前后两数据进行差值运算。灰色建模的基本思路:对离散的带有随机性的变形监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 达到弱化随机性、增强规律性的作用;然后由微分方程建立数学模型;建模后经过“逆生成”还原后得到结果数据。

4.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1)以分布式方式存储知识。知识不是存储在特定的存储单元中,而是分布在整个系统中;(2)以并行方式进行处理,即神经网络的计算功能分布在多个处理单元中。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和运算的速度;(3)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它可以从不完善的数据和图形中学习做出判断;(4)可以用来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系统。(5)有良好的自学习、自适应、联想等智能。能适应形同复杂多变的动态特性。

5.频谱分析及其应用

频谱分析是动态观测时间序列研究的一个途径。该方法是将时域内的观测数据序列通过傅立叶级数转换到频域内进行分析,它有助于确定时间序列的准确周期并判别隐蔽性和复杂性的周期数据。

总结:变形监测是对变形体上的监测点进行测量,其任务是确定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变形预测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模型基础之上。对于变形体的安全来说,监测是基础,分析是手段,预报是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声享,尹晖.变形监测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高淑照.灰色系统理论及在混凝土桥梁施工挠度变形监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2.

[3] 张正禄,李广云,潘国荣等.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75~176

篇5:GPS实习总结

这次GPS实习包括两大部分——GPS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其中静态测量包括现有资料的收集、实地勘踏选点并进行标记、调度方案的确定、正式外业数据采集、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内业处理。动态测量包括利用GPS RTK技术进行RTK地形测量用于绘制等高线图以及利用RTK进行放样操作。

这次实习,从整体来说,通过静态测量建立了文天学院GPS控制网,而通过动态RTK地形测量获得了文天的高线图。其中在静态测量的内业处理中,通过基线解算、独立环闭合差检验、三维无约束平差、二维约束平差等过程可以很容易的得到重复基线长度较差、无约束和约束平差后各点的大地坐标和空间直角坐标。

体会与收获

在这次实习中,我深刻体会了现代的测绘在空间卫星技术下的发展和GPS在各方面的 领域的广泛运用。也深刻的理解了现代社会对内业处理工作者的高知识水平的要求。

在内业处理过程中,经过自动化的基线解算和平差,通过删减卫星调整基线来提高精度让我懂得了如何去“精益求精”。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过程中,空间卫星技术和其他的测绘技术将更加长远发展,那么就对我们现在还未走入社会的测绘人要求更多而且要求更高,数学计算和协调能力是测绘的显性要求,而编程能力和英语能力将是测绘的隐性要求而且将会越来越突出。

建议与意见

我感觉本次实习内容的安排大体上是不错的,老师们的指导和讲解也是尽心尽力;但感觉内业数据处理部分老师应该讲得更详细一点,这样更有助于同学对软件的熟悉与对书本知识的消化。其次,感觉这次外业数据采集同学们还是比较空闲,所以建议学院在今后GPS实习中可以增加适当的项目,比如专门花一两天来学习接收机的电子手簿,或者是能够交换仪器进行实习操作,使大家既能掌握天宝接收机的操作也能掌握莱卡接收机的操作,这样我们才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希望学院对GPS实习更加重视一些,能给学生更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还有老师实地讲解的时候大家都围着感觉看不到怎么弄的可是最后在别人那里还是学到了,最后感觉还是感觉实习学来的比书上来的多。

篇6:gps数据处理实习总结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课程总结报告

课程名称: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姓 名: 项学泳 班 级: 测绘10 学 号: 2012210392 授课老师: 邓岳川 授课时间: 2013年2月-2013年7月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制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课程总结报告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课程总结报告

——2012210392 项学泳

一、学习目标

(正文,宋体,小四)

二、学习内容

(正文,宋体,小四)

三、学习成果

(正文,宋体,小四)

四、学习心得与建议

(正文,宋体,小四)

课程总结报告总篇幅不超过10页,排版正确规范,请打印后提交到我办公室,务必9月5日前完成。

篇7:GPS实习心得

指导老师:

实习地点:

实习目的:○1巩固、扩大和深化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2获得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

○3进一步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

○4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平差件 实习时间:一周

实验设备:GPS设备一套(包括主机、脚架、基座、连接线等)实验步骤方法:

一、GPS系统的构成

GPS系统包括空间、地面控制站和用户三部分

二、GPS测量的外业准备及技术设计书编写

在经行GPS外业工作之前,必须做好实施前的测区踏勘、资料收集、器材筹备、观测计划拟定、GPS仪器验核及设计书编写等工作

(一)测区踏勘

接受下达任务,调查测区,主要调查了解下列情况,为技术设计、施工设计、成本预算提供依据

○1交通情况:公路、铁路、乡村便道的分布及通行情况

○2水系分布情况:江河、湖泊、池塘、水渠的分布,桥梁、码头及水路交通情况

○3植被情况:森林、草原、农作物的分布及面积

○4控制点分布情况:三角点、水准点、GPS点、多普勒点、导线点的等级、坐标高程系统,点位的数量及分布,点位标志的保存状况等

○5居民点分布情况:测区内城镇、乡村居民点的分布、食宿及供电情况

○6当地民俗民情:民族的分布、习俗及地方方言、习惯及社会治安情况

(二)资料收集

○1各类图件:1:1万~1:10万比例尺地形图、大地水准面起伏图、交通图

○2各类控制点成果:三角点、水准点、GPS点、多普勒点、导线点及各控制点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有关资料

○3测区有关的地质、气象、交通、通信等方面资料

○4城市及乡村行政区划表

(三)设备、器材筹备及人员组织

(四)拟定外业观测计划

○1编制GPS卫星的可见证预报图

○2选择卫星的集合图形强度

○3选择最佳的观测时段

○4观测区域的设计与划分:当GPS网的点数较多,网的规模较大,而参加观测的接收机数量有限,交通和通信不便时,可实行分区观测,为了增强网的整体性,提高网的精度,相邻区应设置公共观测点,且公共点数量不得少于3个

○5编排作业调度表

○6当作业仪器台数、观测时段数及点数较多时,在每天出测钱采用GPS测量外业观测通知单进行调度可能会好一些

(五)设计GPS网与地面网的联测方案

GPS网与地面的联测,可根据测区地形变化和地面控制点的分布而定,一般在GPS网中至少要重合观测三个以上的地面控制点作为约束点

三、技术设计书编号

(一)任务来源及工作量

包括GPS项目的来源、下达任务的项目、用途及意义:GPS测量点的数量(包括新定点数、约束点数、水准点数、检查点数)、GPS点的精度指标及坐标、高程系统

(二)测区概况

(三)布网方案:GPS网点的图形及基本连接方法,GPS网结构特征的测算,点位布设图的绘制

(四)选点与埋标

(五)观测

(六)数据处理

(七)完成任务的措施

四、GPS测量的外业实施

(一)选点

○1点位应设在易于安装接收机设备、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

○2点位目标要显著,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障碍物,以减小GPS信号被遮挡、被障碍物吸收

○3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电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

○4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5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有利于其他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

○6地面基础稳定,利于点的保存

○7选点人员应按技术设计进行踏勘,实地按要求选定点位,当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以及觇标是否安全、可用性进行调查,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8网形应有利于同步观测边、点联结

○9当所选点位需要进行水准联测时,选点人员应实地踏勘水准路线,提出有关建议

(二)标志埋设

(三)观测工作

○1观测工作依据的主要技术指标

○2天线安置

○3开机观测

通常来说,在外业观测工作中,仪器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1当确认外接收电缆及天线等各项连接完全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启动接收机

○2开机后接收机有关指示显示正常并通过自检后,方能输入有关测站和时段控制信息

○3每一观测时段中,气象元素一段应在始中末各观测记录一次,当时段较长时可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4仪器高一定要按规定始中末各测量一次

(四)观测记录

五、经典静态定位模式

(一)作业方法:采用两台接受设备,分别安置在一条或数条基线的两个端点,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时段长45min至2h或更多

(二)精度:基线的定位精度可达5mm+1×10-6D,D为基线长度

(三)适用范围:建立全球性或国家级大地控制网,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建立长距离检较基线,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钻井定位及精密工程控制网建立

(四)注意事项: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闭图形,以利于外业验核,提高成果可靠程度,并且可以通过平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六、实习心得

通过此次实习,我深刻理解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GPS测量是一个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课堂中学到的许多知识和理论,都在这次实习中得到了验证和检核;课堂中许多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也在此次实习中加深了领悟。无论是对课程的加深理解,亦或是熟悉仪器操作,还是了解GPS测量的整体流程,可以说这次实习的意义和效果是很明显的。

就测量而言,这是一项精确的工作,各项都要达到一定的精度。测量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新科导航仪在静态的测量中,控制点的选点和网型的设计是重要的地方,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则考验了同学们的耐心与细心。而碎部测量则使我们充分理解了GPS的工作原理,并对如何采集到碎部点,以及合理分配碎部点的密度有了充分的认识。内业工作则让我们熟悉了GPS的平差等相关操作步骤。

此次实习还使我加深了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的理解。GPS测量是一个较大的工作,单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有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和协调,要有统一的工作安排和指挥,更要有着对测量工作的默契与熟悉。否则,整个实习工作和进度就会事倍功半。

在历经了1周左右的实习之后,我和我们组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基本完成了此次实习的各项工作。本次实习收获丰富,对我们的意义也很重要。它让我们充分接触了GPS、了解了GPS,熟悉了GPS。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通过此次的实习,我深刻理解并完全掌握了GPS数据采集及处理的详细步骤:野外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手簿输入——数据加工——数据预处理——基线解算——重复基线检验——同步环检验——异步环检验(以上为当天应完成的任务)——重测与补测——WGS-84中无约束平差——网精度分析——北京54/80/地方独立中三维无约束平差——三维约束平差——二维平差——成果报告——技术总结。

通过此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在短时间之内就能根据已知点的坐标数据通过外业测量以及内业数据处理就能得出其他未知点位的通过平差后的高精度的坐标数据。

通过此次GPS实习也再次体会到GPS测量实时、点之间不需通视、全天候、点位精度高、误差分布均匀、受天气影响少等突出优势特点。

篇8:GPS水准数据处理问题研究

高程异常表示似大地水准面至参考椭球面的高差。GPS测量可以得到高精度的相对于WGS-84椭球面的大地高差, 如果已知GPS网中的某点的大地高, 则其他各点的大地高就可以精确计算。而通常采用的高程系统是正高系统,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必须将GPS大地高转换为正常高, 以满足工程测量的需要。

将GPS大地高转换为正常高的常用方法是在测区内均匀地布设若干个同时具有GPS大地高和正常高的点 (已知点) , 可以求出已知点的高程异常, 用拟合方法可推出GPS网中未进行水准测量的点高程异常, 从而可以确定它们的正高, 这种几何方法称为“GPS水准”, 利用这种方法求出的高程为GPS水准高程。GPS水准使得高程异常变为直接观测量, 如果用拟合法求定的高程异常有足够的精度, 则GPS水准在一定范围内代替低等级的水准测量, 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也为利用GPS测量确定大地水准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高程拟合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在GPS网中联测一些水准点, 然后利用这些点的正高和大地高求出它们的高程异常值, 再根据这些点上的高程异常值与坐标的关系, 用最小二乘的方法拟合出测区的似大地水准面, 利用拟合出的似大地水准面内插出其它GPS点的高程异常, 从而求出各个未知点的正常高。

以辽宁瓦房店市核电站GPS控制网 (D级网) 为例, 利用Ashtech的处理软件选取不同的点进行不同拟合方法的解算, 比较一下拟合精度。

1 单点拟合

利用某测区内的一个点的大地高与正常高, 求出该点的高程异常。然后分别用其它未知点的大地高减去这个值, 求出未知点的正高。

(1) 以某一图形边界点为已知点拟合其它点, 拟合高程与原数据的对比如表1:

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0.029m, 中误差=0.015m。

(2) 以图形内某一点为已知点, 进行单点拟合, 成果如表2:

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0.055m, 中误差=0.047m。个别点的误差较大, 模型可靠性不够。

2 两点拟合

利用某测区内的两个已知点的大地高与正常高, 分别求出它们的高程异常。然后求出它们的平均值, 作为每个点的高程异常值, 进行简单的拟合。

(1) 以内推点为已知点, 对其它点做高程拟合, 成果如表3:

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0.027m, 中误差=0.021m。总体上来看, 拟合情况要比单点的好, 但部分点的精度不够, 可能与测量的精度有关。

(2) 以外推点为已知点, 进行拟合, 成果如表4:

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0.042m, 中误差=0.022m。从两点拟合可以初步认识到模型在选取已知点上是很重要的, 内推的精度较好。

3 曲线拟合

当GPS点按线状布置的时候, 我们可以根据水准重合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异常ζ, 拟合出测线方向上的似大地水准面曲线, 解求插值点的高程异常。由于观测的GPS点不是线状分布, 所以不做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4 曲面拟合

当GPS点布设成网状时, 一般采用曲面拟合的方法。

设测站点的高程异常ζ与坐标之间存在以下函数关系:

ζi=f (xi, yi) +εi 其中, f (xi, yi) 为ζ的趋势值, εi为误差。

选用如下空间曲面函数进行拟合:

f (xi, yi) =a0+a1xi+a2yi+a3xi2+a4xiyi+a5yi2+a6xi3+a7xi2yi+a8xiyi2+a9yi3, 式中ai为待定参数。

则ζi= a0+a1xi+a2yi+a3xi2+a4xiyi+a5yi2+a6xi3+a7xi2yi+a8xiyi2+a9yi3+εi (i =1, 2, 3…)

其中, m是重合点数。当m大于或等于待定参数ai的时候, 在[ε2]=min的条件下, 求出参数ai, 进而求出测区内任意点的高程异常。根据测区的不同情况, 也可以选用不同的参数进行拟合。选用的参数不同, 拟合出的曲面的形式也不相同。

在小范围平原地区, 可以认为大地水准面趋近于平面。此时选用公式的前三项, 将大地水准面拟合为:

f (x, y) =a0+a1x+a2y其中, ai (i=0, 1, 2) 为未知参数, 此时要求公共点至少3个。

(1) 以内推点为已知点建立平面模型, 对其它点进行高程拟合, 成果如表5:

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0.016m, 中误差=0.012m。从表5可以看出平面拟合的情况要好于单点和两点拟合, 与水准高程相比较, 差值不大, 从总体来看它是以上三种情况中最好的。

(2) 以G036、G037、G012 (外推) 为已知点, 进行拟合, 成果如表6:

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0.144m, 中误差=0.072m。内推与外推在精度上的差别从平面拟合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点的精度大体上是从里向外依次降低。

5 移动多项式拟合法

当测区内水准重合点数目较多且分布较好, 而地形较复杂时, 只把似大地水准面拟合成以上效果就不一定理想, 这时可采用移动拟合方法来解决。

移动拟合法对每个待定点, 在它的周围搜索4~6个已知重合点的时候, 利用以上的多项式拟合出由这些重合点控制的局部似大地水准面, 进而求得待定点的高程。移动拟合法是典型的逐点内插法, 该方法简单灵活, 精度也较高, 尤其适合小区域的高程拟合。

佳木斯市区的高程异常模型采用移动拟合法的数学模型建立,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每一个待定点采用一个多项式平面或曲面拟合出该点附近的高程异常。一般采用二次曲面函数, 即:

εi=a+bxi+cyi+dxiyi+exi2+fyi2

以待定点为圆心, 以R为半径的圆内所有的已知数据点来确定上式的6个未知参数。在具体求解未知参数时, 因xi, yi的数值一般比较大, 这样由上式组成的方程组的系数之间数值相差悬殊, 因计算软件有效位数的限制, 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舍入误差的扩散, 为了便于计算, 减少计算误差, 选取待定点为平面坐标系的原点, 将上式变为

εi=a+b△xi+c△yi+d△xi△yi+e△xi2+f△yi2

xi= xi-x0

yi=yi-y0

其中, x0, y0为待定点的坐标。

当已知数据点多余6个时, 则以数据点高程异常εi作为观测值, 列出误差方程式:

vi= a+bxi+cyi+dxiyi+exi2+fyi2-εi

并以向径作权, 即pi= ( (R-d) /d) 2

其中, R为计算函数待定参数时求得的圆半径, d为待定点到已知数据点的水平距离。按最小二乘法平差原理求解。

当已知数据点少于6个, 多余或等于3个时, 可采用平面函数, 即:εi=a+bxi+cyi

当已知数据点少于3个时, 可适当增加搜索半径, 直到圆内数据多余或等于三个。

高程异常拟合函数中的未知参数求出后, 对于待定点△x0=△y0=0, 因此待定点的高程异常ε0=a。

下面我们看看求出的数据和它们的精度 (半径均为6000m) , 其中的点为该控制网中的点位。

可以看出差值绝对值平均为1.1cm, 中误差为1.5cm, 模型精度良好。

鞍山市区GPS控制网 (D级网) 建设过程中采用移动多项式拟合法进行数据拟合, 数据计算精度满足D级网要求, 获得良好的拟合模型。

通过对GPS水准拟合的原理与方法的研究以及对以上数据的比较, 以辽宁瓦房店市核电站以及佳木斯市区的高程异常模型为例, 对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使用不同的拟合方法和拟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得到结论如下:

(1) 在没有大地高已知点的情况下, 假设大地高已知点, 不会影响高程异常的变化趋势, 可以建立高程异常模型。在小区域地势平坦的地方, 可采用两点拟合方法;在地势平坦地区, 用平面或二次曲面模型进行高程拟合, 拟合模型简单易行, 拟合精度良好;在带状控制网中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比较多。

(2) 二次曲面拟合模型的精度高, 在使用拟合模型进行拟合的时候, 在已知点的选择上要特别的注意, 应该尽量选取边缘点和精度较高的点位。

(3) 采用移动拟合法建立高程异常模型具有方法灵活, 精度较高, 方便扩充, 易于管理等优点。高程拟合的区域大小与拟合精度密切相关, 拟合区域过大会降低拟合的精度。对大面积的拟合区域, 为提高拟合精度, 建议进行分区拟合, 且水准点应均匀分布整个区域。

参考文献

[1]于小平.松辽盆地及其外围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05) .

[2]陈俊勇, 李健成, 宁津生, 等.我国大陆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的研究和实施[J].测绘学报, 2001, (02) .

[3]王爱生.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解算垂线偏差[J].测绘通报, 2002, (02) .

[4]彭富清, 张瑞华.基于重力场模型的平均扰动场元的严密计算方法[J].测绘学报, 2003, (02) .

[5]张赤军.精确推求野猫山重力点的大地水准面与正高[J].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 (03) .

篇9:gps数据处理实习总结

但是对于GPS静态数据的处理还是会有问题出现。本文将简单介绍GPS 静态观测数据处理常见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GPS;静态数据;处理分析

GPS即是全球定位能够的简称,它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发明了,在1958年的美国军方为了更好地发展军事实力而研制的一个项目,并且在1964年就开始投入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PS导航系统已经是以全球二十四颗人造卫星作为基础,向世界各地发送消息的无限导航定位系统。而对于GPS静态观测数据的处理方面,我国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 GPS的简单介绍

1.1 GPS的工作原理以及主要功能

GPS其实主要是用来进行信息的传递的一种手段。它的基本原理就是测量出人们发射的人造卫星和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之后,再综合其他的23颗卫星测量的数据经过计算就可以知道用户的接收机的准确位置。而数据的记录主要依靠的就是通过卫星信号传播的时间,之后在乘以光速进而得到用户的接收机到卫星的距离,但是由于大气层电离层的干扰,这一距离并不是用户与卫星之间的真实距离,而是伪距(PR),而后再根据导航电文,记录卫星时间之后再与将其与自己的时钟作对比便可得知卫星与用户的距离,再利用导航电文中的卫星星历数据推算出卫星发射电文时所处位置。GPS主要是定位系统,那么在许多的领域都会涉及到这种技术。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导航。现在的汽车或者其他运输工具里一般都会安装有GPS导航系统,比如汽车中人们促成的“电子狗”。人们在行车到自己不认识的地方或者迷路的时候,只要通过“电子狗”进行设置,就可以通过GPS定位然后通过人工智能指挥驾驶人员到达目的地。其次,GPS可以进行测量。在进行一些特殊工程的时候,由于工程难度大,比如需要开凿隧道,因此需要测量山的长度,但是又不能通过人工进行测量,这样就可以通过GPS进行测量,这样更加方便可靠。最后就是授时。授时主要就是利用无线电波发播标准时间信号,然后用户就可以根据GPS来精确自己的时间,现在的智能手机、电脑等都具备这项功能。

1.2 GPS静态观测技术的简介及其特点

GPS静态观测技术相对较为复杂。在进行该项技术之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观测的对象所在的区域的情况,了解该观测区域的主要道路交通状况,水域的分布状况,主要的植被的种植分布状况。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相关地区的民族习俗、人土风情,这对于观测的工作也是有益处的。要尽可能的收集观测区域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地图,从而为观测数据提供参考依据。而干茶地区的自然环境问题也有可能影响观测数据,因此,要掌握该地区的气象天气等外界环境。之后,综合以上参数来选择观测地点,也就是选点。除了考虑准备工作中调查的数据之外,工作人员还要考虑到后期的施工问题,要选择适合安装接收机的地点进行安装,将选点周围的遮挡物进行清除,防止阻碍或者吸收GPS发射的信号,接着对所选的点位进行埋标,然后点位设定好后就要开始具体的观测工作,最后进行外业观测主要的工作。GPS观测既有动态观测同时也包括静态观测。接下来简单介绍GPS的静态观测的特点。首先,GPS静态观测数据的精确度高。人造卫星对于静物的捕捉能力明显要比动态的物体的捕捉能力强,因此,对于GPS所测量的数据更加精确;其次,GPS的观测自动化的程度非常之高,因此,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更为容易操作;因为物体是静态的,因此测量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更短,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GPS静态观测数据处理常见的问题

虽然GPS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对于GPS静态观测数据的处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在GPS测量时存在误差。卫星钟的钟差会使得伪码测距和载波相位测距产生误差。卫星钟偏差总量可达到l ms,产生的等效距离误差可达到300km。还有卫星本身的位置与广播星历提供的位置存在误差同样岛主数据处理有问题。其次,就是在测量的时候接收机的数据粘连。任何物品都是有保质期的,GPS接收机也不例外,一旦GPS接收机使用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就会出现问题,而接收机数据粘连就是最为普遍的问题。这样就很难读出基线,甚至没有办法解出位点。还有就是静态测量的时候记录灯与卫星指示灯不双闪而导致的数据错误。如果记录灯与卫星指示灯不双闪就不会记录上任何数据,原始数据即为空白。其实,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地形的起伏对于投影的变形问题。GPS测量得到的是空间三维直角坐标,需经过坐标变换、高斯投影后才能得到所需的参考椭球面上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但是如果地形起伏不定的话,对于投影或有一定的影响,会使得投影变大或者缩小,不是原来的形状和大小。

2. 对GPS静态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的思考

2.1对GPS观测数据的误差处理

虽然在GPS静态观测数据处理的时候会有误差存在,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减小误差,使得数据更加精确。首先是将野值剔除。所谓野值,就是测量的数据中不正常的数据。一般每一个GPS接收机本身都有其自身的测量精度,而且接收机观测到的数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测量误差的,因此,在对GPS静态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之前要除去误差较大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就是要将零值同样除去。零值就是接收器所记录的数据全都为零的情况,这样的数据不具有任何意义,因此要剔除掉。此外,测量出的重复值也需要剔除掉。只有把这些数据全部剔除,才能保证观测数据的精确度。

2.2对GPS静态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的思考

对于GPS静态粘连的处理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对软件进行修改,将dat 文件转换成 O 文件(即观测文件)和N文件(即星历文件),之后,要把这两个文件中的不是本次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删除清理,之后再将本次记录的数据导入到 TGO 软件之中。選择出粘连的数据之后,调出本时段中正常接收机的这两个文件,参照其时段,根据实际情况估计问题接收机的时段,把时段外的观测数据删除。 对于静态测量时记录灯与卫星指示灯不双闪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解决思路,而已把将静态测量改为快速静态测量,之后再利用配套的接收机手簿记录观测数据。可以采用尺度强制约束法,合理控制已知点间的尺度,从而消除形变的问题。

2.3加强GPS静态测量相关仪器的护养

GPS接收机是测量精密的仪器,因此,要正确地使用接收机。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GOS接收机也出现一些问题,因此要注意GPS接收机的养护问题。不能随便地拆卸零件,除非要修理仪器的时候,否则会使GPS接收机的仪器内部有大量灰尘,而且会损坏部分零件。倘若碰到仪器出现问题,不应该擅自修理,要找熟悉仪器结构的人来修理或者送到修理部去修理。

3.结束语

GPS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虽然目前我国在GPS静态观测数据处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PS静态观测数据处理一定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磊,盛峥,王迎强,成银春,利用广播星历计算GPS卫星位置及误差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6)。

[2] 黄成军,郁惟康,基于小波分解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在抑制局部放电窄带周期干扰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21(1):107 - 111

[3] 罗全华.消除GPS网边长投影变形的新方法[J]. 《电力勘测设计》,2013(10).

篇10:GPS实习报告

一.中海达处理软件的安装:双击中海达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安装;

二.新建工程:

1.打开软件主页面,在右面的“管理区”窗口下的“项目”分菜单中单击“新建项目”选

项,在弹出的“新建工程”对话框中,输入项目名称,根据需要选择是否修改工作目录,单击确定即可。

2.在弹出的“项目属性”对话框中,分别填写“基本信息”菜单下的“项目单位”为PU,“施工单位”为CH,“责任人”为张三,测量员为李四,“开始时间”为20140412,“结束时间”为20140412,“时区”根据测量地点所处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时区,这里我们设置为+8,“限差”菜单下的“测量规范”,“控制等级”,“仪器精度”,“比例误差”等项。单击下面的“确定”按钮即可。

3.在弹出的“坐标系统”对话框中,设置“椭球参数”选项卡,这里“源椭球”为WGS84,“当地椭球”为北京54。设置“投影”选项卡,“投影方法”为高斯三度带。设置“椭球转换”选项卡下的“转换模型”为:布尔莎七参数。依次修改。。

三.导入文件:

1.在右面的“管理区”窗口下的“导入”分菜单中单击“导入文件”选项,在弹出的“导入文件”对话框中单击“导入文件”按钮,在弹出的“打开”对话框中,依次选择各测量点,单击选中,单击下面的“打开”按钮,即将该点输入进来,在主页面窗口左侧的工程窗口选项下,展开“点”,双击刚刚输入的点,在弹出的“站点”对话框中,修改“点名”,这里第一个点我们设置为0601,单击“站点”对话框下的“赋值”按钮,单击关闭。

2.展开“观测文件”,右击刚刚输入的点,选择修改属性,在“基本”选项卡下,“站点名”输入0601,单击右面的“赋值”按钮。在“天线”选项卡下,根据测量的到的天线斜高,输入到“量高”框中。单击关闭即可。

3.重复步骤1,2,将所有测量的到的点全都加载进来。

四.基线处理:在右面的“管理区”窗口下的“处理基线”分菜单中单击“处理全部”选项,检查右面窗口基线是否合格,若不合格,在主页面窗口下的“基线残差序列”选项卡下,通过拖动鼠标左键选择零星跳动,单击右上角的“解算”按钮,直到合格为止。

五.选择并设置控制点:

1.在工程窗口选项下,右击一个点,这里选择0601,单击“转为控制点”,在弹出的“站点”对话框中,修改“目标坐标”选项卡下的“北方向”,“东方向”,“水准高”,输入该点的已知值。

2.在主页面窗口下的“控制点”选项卡下,,右击已经选择的控制点0601,选择属性,在弹出的“控制点”对话框中,在“控制目标坐标”前的框内打钩,下面的三个框依次打勾,并且修改各数值,单击关闭即可。

六.网平差:

1.在软件主页面下的“网平差”菜单下,单击选择“平差设置”,在弹出的“平差设置”对话框中,“一般”选项卡下“固定误差”修改为0.01,比例误差设置为10,“基线定权”选项卡下“松弛因子”暂不设置。

2.在软件主页面下的“网平差”菜单下,单击选择“平差报告设置”,选择“报告形式”为“文档格式”。

篇11:gps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1 年11 月26 日

实习地点:东华理工大学广场

实验目的和任务:

1、通过实习,认识GPS 测量的原理及提高GPS 测量精度的方法;

2、掌握GPS 测量仪的使用操作方法。

实习过程:

1、学习GPS 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GPS 的测量

3、记录实验数据

实习的内容和步骤:

1)、观测前的准备

a、关闭iPAQ自动关机功能:开始/设置/系统/电源,关闭两种自动关机功能。

b、关闭iPAQ红外线传输功能:开始/设置/连接/无线数据交换,关闭无线数据交换功能。

2)基准站操作

a、“设置”—“作业”—“新建”,新建一个作业。

b、输入“作业名称”,如:“Base20111126”,然后按[OK]。(“作业”和“说明”是可选的)c、“设置”—“选项”—“参考”,选择时区等信息。

d、从“时间”选项中选出正确的时区,如“GMT+8 Beijing,HK”,然后按[设置]。

e、“设置”—“GPS”—“控制”—“DGPS”,输入采样率等信息。

f、“设置”—“GPS”—“基准站”—“测站”,设置基准站。

g、在“基准站信息”界面输入“测点”和坐标。如果基准站坐标未知,按[自动]由Turbo-G2实测该点坐标。

h、按[继续],输入天线信息等,按[设置]。此时会提示“基准站设置成功!”。

3)流动站操作(点测量)

a、同基准站的操作,新建一个作业,如R20030903P,设置时区等信息。

b、“设置”—“GPS”—“控制”—“DGPS”,输入采样率、3D Sigma限差等信息,特别是“No.of Avg.Meas for Topo(点平均测量次数)”一值,如3次。

c、“测量”—“点测量”,进入点测量界面。按[观测],输入测点点号、天线高、高的类型(垂高、斜高)、天线类型、编码、串等信息,按[开始]则开始观测。当观测坐标达到设定的3D Sigma限差,仪器则自动存储坐标,并自动进入下一次观测,一直到设定的点平均测量N次都测完为止。

实习的总结和体会:

通过理论部分对GPS设备的了解,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我们开始了对东华理工大学广场的测量实习。测量的步骤不是特别繁琐,但是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够出错的。在测量前必须先把仪器里的参数设置好,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接收保存数据。

篇12:GPS实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认识GPS接收机的组成和基本使用方法

2、理解利用GPS接收机进行静态相对定位的原理

3、熟练掌握GPS接收机的使用和静态相对定位的外业观测的步

骤。

4、学会如何处理GPS静态接收机数据

二、实验器材

中海达GPS 1台,三脚架1个,卷尺1把,观测记录纸若干张。

三、实验过程

1、学习GPS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GPS的测量

3、精确记录实验数据

4、利用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四、实验原理

GPS静态定位的基本原理:把卫星视为“飞行”的控制点,在已知其瞬时坐标(可根据卫星轨道参数计算)的条件下,以GPS卫星和用户接收机天线之间距离(或距离差)为观测量,进行空间距离后方交会,从而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位置。通过接收到的数据和自己的数据加入到电脑中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定位的精度和结果。

五、实验步骤

1、认识GPS接收机的各部分的构造和作用

2、选择站点:选择站点在空旷平坦的位置为宜,周围15度角的上

空不要有高大建筑物的遮挡。同时注意周围最好不要有物体反射,从而影响测量效果。在学校共设立17个观测站点,每个组分别到

各个指定的地点进行同时同步观测。实习时分四组同步观测相同的卫星,采用边连接的方式,并划分成四个时段以消除外围的豁

口。观测时由组长组织施测,时间由各组组长统一调配。

3、安置仪器

在校园的GPS点上架设脚架,并安置基座,先进行整平和对中,然后将仪器固定到三角架上。记录GPS接收机型号,天线的型号,量取仪器高,记录在外业观测手簿上。等候各组组长同时同步通知开

机。

4、开机:检查无误后,便可准备开机观测。在观测手簿上记录开机

时间。每一个时段观测45分钟左右。观测过程中不要碰接收机和脚

架,观测者离接收机一定的距离,而且不使用干扰卫星信号的通讯设

备,比如手机等。

关机:记录关机时间,再次量取天线高,和开机前量取的天线高

比较,两次误差≤3mm,记录在手簿上,若两次量取的天线高≤3mm,求其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若两次天线高误差超限,查明原因,记录在手簿上。

5、认识GPS接收机屏幕上各个按键的用法,学会设置点名,如何设置采样间隔和观测模式,观看上空有几颗卫星,关键要输入天线的高度。注意如何正确地量取天线高度。

6、静态相对定位测量(外业数据的采集)

7、时间段数据:

第一时间段:9:40 ~10:15

第二时间段:10:30~11:05

第三时间段:11:20~11:55

第四时间段:12:40~13:158、将实习者统计的时间和GPS接收机独立接收的信号导入电脑中,利用GPS专业处理软件进行内业的数据处理。

六、实验注意事项

1、严格按接收的要求和实验要求操作。

2、站点周围15度角上空不要有高达建筑物的遮挡。

3、静态观测过程中,即使发现长水准管不居中或者仪器不严格对中了,也不要重新调仪器,观测时不要重新开机,开机关机听从调配。

4、仪器旁必须要有人看守。

5、实验中及时采集数据,实验完成后及时整理仪器。

6、保存好实验数据,以备内业数据处理用到。

七、实验心得

GPS是英文缩写词“NAVSTAR/GPS”,全名是“NAVigation SystemTimeing And Ranging/GlobalPositioning System”,即“授时与测

距的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因为GPS在测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学习和使用GPS也成为理所当然。

上一篇:合作社农机信息登记表下一篇:《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