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联发言稿

2024-04-19

外联发言稿(精选6篇)

篇1:外联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10级外联部的。。下面由我为大家做外联部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今后的发展规划。

经过一年的工作历练,外联部这个大家庭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稳健。这期间,外联部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走向完善。以下是外联部2010—2011学年度的工作概要。

一,部门工作建设

外联部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重要部门,起着为学校与社会沟通做桥梁的作用,外联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拉赞助。为此我们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我部主要进行两方面工作:

1,寻求赞助与合作的机会,即通过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整合资金,吸纳资源,为记者联合会各部门提供活动物资支持。通过对外接洽,把同学们喜欢的事物带进校园,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

2,为其他部门的互动开展筹集经费,锻炼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实践。

3,在本学年度伊始,我不有些老成员退出,所以我们扩大了招新规模。本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态度进行选拔,吸纳了一批品学兼优的新成员。为我们部的组织,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参与的活动

开展一些专题讲座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两次考验交流会,为那些准备考研的同学提供些考研思路。

三,其他部门工作协助和部门感情建设

我们部认真对待其他部门的各项工作,并始终相信记者联合会是个大集体,失去了这个整体的支持,外联部就不能称为外联部,而是虚有其名。因此,我们重视协助其他部门的活动。

同时我们更加重视内部建设与部门之间的感情、协作。始终坚持团结进取的工作理念,将外联部打造成一个具有凝聚性的大家庭。我们坚持让部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朋友的观念,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尽力协助各部员的关系,历时一学期的工作,我们每一位部员在部内能感到和谐的气氛,没有拘束感。为巩固部内成员的关系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聚会。

四,未来计划与工作重点

1优化,完善人员内部机制,招生认真把好入部关口,保证新招收的干事能够有能力有责任心把部内工作做好。

2建立客户资料档案,维持与客户长期友好关系;收集商家资料如负责人、负责部门以及联系方式等,并记录在案方便长期使用。

3定期召开部门例会,总结经验,改善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奖罚分明,明确近期工作任务,尽量做到责任到人。

4,进行轮流值班,每天都保证有部员执勤,做好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系。

5每次活动之前召开统筹会议,结束之后召开总结会议,参加活动的部门成员要上交活动的工作经验总结分析或口头总结。

6营造部门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活泼但不松懈;例会和活动都要进行签到,严明纪律。可举行一到两次出游或聚餐活动,增进部门成员凝聚力,团结意识。

7,定期组织活动,加强与其他各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让部员充分感受到记者联合会这个大家庭带给他们的温暖与成长。

五,总结

总结这一学年的工作,外联部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由于种种原因,外联部与其他部门没有很多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我校外联部也缺少与外校沟通联系,没有真正的打出我校的品牌等。当然,同上学期相比,外联部在本学期无论从内部建设,还是外部活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步,但这只是开始,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在党委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外联部一定会总结经验教训,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时刻以更高的热情迎接各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所带来的挑战。也将积极与其他学生组织联系,进一步扩大记者联合会影响力。

没有最高层次的目标,只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相信外联部会在传承以往优秀前辈精神上继续发扬壮大。

篇2:外联发言稿

各位老师,各位干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能代表所有的部长在此发言。站在这里,我想起了一年前,自己就像所有在场的小干事一样,带着迷茫,带着激情,带着梦想来参加校学的全体大会。那时的心情,是激昂的,同时又是沉甸甸的,因为心里,从此多了一份责任,一份牵挂——那就是我们校学。如今,经过了一年的奋斗,一年的打拼,一年的磨练,我站在了这里,内心,依然是澎湃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生,跟着部长们摸索滚爬,终于对部门的事务慢慢的上手,并且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任务。过去的一年,是辛苦的,却也是美好的。女生节,美食节,兼职招聘会,一个个的活动让我迅速的成长。那些和大伙一起搬帐篷,起早贪黑的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那些和同事们被商家拒绝的却愈挫愈勇的画面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在脑海里播放。那些记忆,是永恒的,是不可磨灭的。那些画面,是我成长的见证。在这里,在校学,有着我的欢笑,泪水和感动。是这些欢笑,这些泪水,这些感动,让我对校学愈加的热爱,愈加的不能割舍。

不过,Let bygonge be bygone。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以前的一切,只能作为回忆,作为脑海里的一坛美酒。如今,我已经是一名部长,在学生会这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家里,为了自己能在校学里做的更好,我对未来一年做了如下的工作展望。

首先,我觉的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前辈们的请教做部长的经验,并整理他们的所留下来的资料。我坚信,前辈们留下来的,都是最好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充分的利用前辈们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元素,一定能使新学年的工作更好的展开下去

其次,校学是一个家,一个整体。我们必须与个部门紧密联系,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一起合作,努力把学生胡做得更强大,更优秀。

再者,作为一名部长,不仅要认认真真的关心注意到每一个部员,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每位成员的特点,做好工作的合理安排与分配,对部员反映上来的问题及时给以恰当的处理,还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加强部门的凝聚力,做好部门的“领头羊”,虚心的听取干事们的意见和想法。使自己更加的成熟并得到更大的提升。

最后,作为外联部部长,我希望自己能加强对学校活动的认知度,把握学校动态,从中积极寻找合作方式,将外联工作多元化、专业化,精英化。作为一个积极的团队,不能消极的等待,而是要积极地去开拓。外联人应该用脑力开展工作。多想一些更新的合作方式,集思广益。用创新的方法,吸引商家的眼球。而外联部作为联系本校与兄弟院校的枢纽,更要加强和各兄弟学院以及其他院校密切联系,把各兄弟学院的成功管理经验和优秀的活动引进我们学院的学生会,为其他各职能部门提供信息支持。

篇3:“感知—内比—外联”之比读

目前,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普遍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可是学生的阅读仍处于被动、低效的状态, 作为语文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指导,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地提高阅读水平。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应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 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 学会读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因此, 比读式教学就是一种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合乎当今新课改精神, 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也正成为广大语文专家和教师在实践中广泛运用。

一.基本环节

(一) 感知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感知”指的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知”要从“感”开始, 首要的条件是要让主体直接接触认识对象, 调动主体的全部感官, 立体地、全方位地接受对象的“原息”刺激。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上的权威去给予, 而应实际指证给感观与心智, 得到它们的认可。”正因如此, 比读式教学必须首先要求强化初读, 充分感知课文语言文字材料。每教一篇课文, 首先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书。一边读, 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头脑中“过电影”, 让课文的书面符号化为言语信息, 化为符号所代表的具体事物, 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表层语义, 即课文所表现的事物的外部表象, 有一个“鸟瞰”式的、轮廓性的感知。例如笔者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 首先让学生自主诵读, 在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并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样也可以避免教师的单向灌输。

(二) 内比

汉语言是“意会”的, “具象”的, 习惯于以象传意。“言生于象, 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 可寻象以观意。” (《周易略例·明象》)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语文的感知最要紧的便是“披文入境”, 进而便是“明象体情”。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从感知进入课文情境, 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 作为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火光的“打火石”。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字、词、句、段这些基本单位组成的。尤其是那些经典文学作品, 其炼字之巧妙, 用词之恰当, 结构之清晰, 表达之精确, 常常到了无可置换的地步。为了加深学生对一篇课文中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在文本的内部作纵向的比较探究。其中包括遣词造句的比较探究、布局谋篇的比较探究、人物形象的比较探究、环境描写的比较探究等等。只要是学生有过类似的经历, 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全面深刻的还是片面肤浅的, 都应尽量唤醒、激活, 以使其充分发挥相似连接的内比作用。例如教学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 笔者就设计了“意象之比、情感之比、语言之比”等环节, 通过不同角度与形式的比读, 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中, 更深入地引领学生感受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美, 更立体地欣赏与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音韵美, 更能体悟到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 外联

同一题材, 不同表达方式的文章可以联系起来比较阅读。题材相同的作品, 由于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形式不同, 所反映的思想就会各异, 甚至还会创新意。把这类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分析, 不仅可以使学生区别各种文体的写法, 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表达形式, 还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同一作家的两篇或几篇文章也可以联系起来比较阅读。一个作家, 在他创作的道路上, 由于社会变动, 个人境遇变化和与人民联系的疏密, 认识程度和文字功夫的深浅等主客观原因, 他的不同时期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色彩和基调。如果把这一作家不同时期的几篇作品加以比较阅读, 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其作者的思想和风格, 更深刻地理解每篇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意义。体裁相同、题材相似而作者不同的作品也可以联系起来比较阅读。同一类题材, 由于作家在其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时候, 不能不带有阶级的烙印, 时代的烙印, 个人遭遇的烙印, 写出来的作品会各不相同。同样, 教学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 笔者还设计了“拓展之比”这一环节, 通过引入于右任的《望大陆》、台湾其他诗人的“乡愁”诗以及含有“乡愁”的诗词句等内容进行比读, 让学生明白无论你身居何处, 只要有一种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就会心有灵犀, 穿越古今, 乡愁永远像一首澎湃的歌。

感知——内比———外联这三个层次按一定时序前后衔接, 彼此相对独立又不互相包含重合, 彼此联系紧密又呈现出层递性, 让学生从比较中学会思考, 从比较中学会学习, 同时又培养了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的辨析思维能力。

二.教学原则

(一) 有效性原则

列宁说:“任何比较都不会十全十美, ……我们提醒读者注意一下这个大家知道的但是常常被人忘掉的真理。”比读式教学模式作为文章解读的一种方法, 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条途径, 并非完美无缺, 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有自身的局限与不足, 只有与其他文章解读方法有机结合, 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比较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遵循可比性原则, 比较阅读材料之间要有一定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点的设计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知识的增长, 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有意义和价值。如果文本之间的异同一目了然, 或者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 就不要比较, 切忌为比较而比较, 浪费时间和精力。

(二) 自主性原则

比读式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精读文本的基础上, 以学生的自主思考为主, 合作探究为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文本对话的体验者与感悟者。教师在采用比读式教学时, 务必要事先了解学情, 根据学生的阅读积累、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来预设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与感悟, 对学生慧眼慧心的发现, 要及时鼓励。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指导性原则

教师是比读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担负着阅读教学的指导重任, 因而比读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定要求。首先教师要深钻细研教材, 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宋代学者朱熹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比读式教学离不开质疑解疑, 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还必须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成长经历等因素探究造成异同现象的根本原因, 即“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将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深钻细研教材, 吃透教材。用慧眼敏锐地发现课文中看似不存在的比较点, 或者为了解决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巧妙设置比较点, 合理选择参照物进行比较。其次教师要善读乐思, 切忌孤陋寡闻。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只有爱读书, 多读书, 才能不断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 才能精选参照文本、巧设比较点。教师在读书时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并善于结合教学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并养成将体悟和反思随时付诸文字的良好习惯, 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唯有如此, 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才有可能做到旁征博引, 左右逢源,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实施建议

(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

教师对比较阅读的特点要心知肚明。比较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过程, 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作基础, 比较就无从谈起;同样, 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点拨, 学生的比较就容易陷入盲目之中。可见, 比较阅读法是建筑在“学导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篇4:深度阅读须“内引”“外联”

深度阅读,这是相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浅表化现象而言的。所谓深度阅读,笔者认为就是让学生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在阅读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从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的阅读过程。

其实再完美的书本,充其量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半,语文教学的另一半天地在书外。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薄薄的书本中,“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借助“内引” (内部语境)和“外联” (外部语境)进行延伸拓展,让学生触模到文本深层的脉搏和灵魂。

《后赤壁赋》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表现了苏轼在特定历史景观中思想的突围与灵魂的升华。其境之明暗,其情之悲喜,其理之通塞,呈现出一种不可企及的美,同时也给学生的阅读增添了障碍,尤其是结尾段鹤化道士的情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深意,而这恰恰是苏轼思想、态度和情感的肯綮之处。

文本阅读“不应是静止的、复现的‘镜式反映,而是结合了自己的独特体会后的一种重新构建。”①如果只是顺着作者文思通读课文,直觉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那么其理解还是浅层的。阅读教学需要尊重课文原形,尊重作者文思,重视学生的原生态阅读,重视学生对课文的初始印象和原始理解,但更需要超越课文原形的思维轨迹,或拓展加深,或反思匡正,向纵深处多角度地发掘,做出有深度的阐释和评价。为此,在教学《后赤壁赋》时,宜借助“内引”,即注重把握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还得借助“外联”, 能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联系、发展的观点进行延伸拓展,综合评价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在一般性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重点句,突出理解文本背后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怀和文化现象,体悟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悲愁苦闷、寻求解脱的复杂思想感情。

《后赤壁赋》开篇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良朋、贵宾、佳肴四美已具,自然乐在其中,游兴遂起,为复游赤壁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登上赤壁,作者欢乐情绪悄悄地向忧伤悲恐情绪转变了,由最初的“顾而乐之”转向稍后的“悄然而悲” “肃然而恐”。作者悲从何来?本段有两个关键词,值得好好玩味。

一是“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从字面上看,从作者初游赤壁的七月份到现在复游赤壁的十月份,由于秋冬季节的变化,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时变景迁,江山改容,客观环境难免让作者触景伤情。这就是“内引”,但对文本的解读如果仅局限于此,那么不免失之肤浅。为了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层含意,应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在“内引”的同时还得“外联”,研究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是行之有效的“外联”方法。如果我们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不难发现,此处曲笔双关,寓情颇深,截然不同的景物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自然悲由心生。可见,指导学生多方去搜寻与文本所描述事件相关的大背景,可以通过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二是“盖二客不能从焉”。此句常常为我们所忽略,其实颇有深意。作者用意何在?同样需要借助“外联”的方式,首先指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包括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其次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引导学生把一个独立的文本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进行拓展延伸,就作品的意蕴进行多维和深度的解读,真切感受苏轼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状态。《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惨遭折磨,后多方营救,被外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阴森恐怖的景物让苏轼联想到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风雨飘摇中的江山社稷让苏轼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更可悲的是,出游前凑趣的友人并没有随他一起上山。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政治压抑,精神寂寥的处境是何其相似。这样的生命体验,只属于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也无法分担。这种状态,正是苏东坡在黄州真实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已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答李端叔书》)。此次游览又给苏轼增添了一份无人相伴之孤独,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政治上的孤立无援,精神上的孤苦无告。悲哀无法抑制,于是“划然长啸”,回应他的只是山谷,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

金元浦教授认为:“某一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一个万古不变的常量,而是一个多样性阐释的群集,一个有着众多变量和参数的模糊性群集。”②阅读教学应该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注重阅读思维方向的深刻性和链线性,鼓励学生从自己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在阅读的消费和再生产中逐步成长。

文尾夜逢孤鹤、梦会道士的情节,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更需要借助“外联”,对文本作拓展探究,需从鹤这一传统意象入手,结合儒、道、佛对苏轼的影响加以分析。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夜逢孤鹤含蓄地传达出作者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其实这种思想的产生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纵观苏轼的一生,他尊崇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抱负远大,“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同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南》),但苏轼早年也接受过道家思想的影响,入仕后,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特别是遭受新党的排挤和乌台诗案的打击后,仕途的艰险便使他从老庄思想中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自我安慰,自我疗伤。所以,在夜逢孤鹤的基础上,苏轼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作者内心苦闷,只好在“梦鹤幻境”中,借道家“羽化升仙”来得以解脱,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他独特人格的形成有赖于他面对逆境时的独特态度: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超然于世俗之外,轻视有限时空的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他执着于朝廷,执着于自我的理想与抱负,同时又在受挫折后向往旷达,不为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这其实就是作者出世隐退与入世进取、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矛盾交织的反映。“奉儒家而出入佛老”,形成了他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在这里,是否突围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苦苦挣扎在出世入世之间,竭力寻求超越解脱,试图回归平静的苏轼。

结尾以“不见其处”戛然而止,留下了无限的空白,启发人去思索这“空”背后的内容与意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东坡先生贯通内典(即佛经),尝赋《西江月》词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清夜录》)梦境之后的这种巨大的空无失落和无所寄托之感正是作者内心的悲愤无法排遣,“无处话凄凉”的真实写照。

文本中经常有一些令人费解和感到困扰的细节,“如果把它们放在文化背景中去透视,就会一目了然,得到正确的解释,有助于开掘文本深层的思想、文化、美学的底蕴”。③反之,他只能看到文本的表层现象,就无法触模到文本深层的脉搏和灵魂。为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妨指导学生读一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莫砺锋的《漫话东坡》和余秋雨的《山居笔记 苏东坡突围》,阅读程度愈深,阅读感悟就愈多,阅读所激发的思维就越活,阅读的发现价值就越高。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正如金圣叹所言:“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这正是苏教版教材在必修中选录《赤壁赋》后,又在选修教材中选录《后赤壁赋》的良苦用心。

前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引发了作者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联想到“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情感变化表现为乐—悲—乐。而后赋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行歌相答),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予亦悄然而悲),再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情感变化则表现为乐—悲—空。读《赤壁赋》应将前后两篇赋结合起来看,才能清楚地把握苏轼思想情感发展的脉络,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作者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比较带有聚合和发散的性质,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异文参较,这是拓展性阅读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借助“内引”和“外联”,让学生由此及彼,产生联想,认知从单一、浅显提升为系统、深刻,对深度阅读将大有裨益。

————————

参考文献

①张韡珺:《培育生成,激发课堂生命力》,《新华教育导刊》,2010年第4期。

②金元浦:《文学解释学——文学的审美阐释与意义生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③刘方:《文本解读“四重奏”漫谈》,《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年第9期。

篇5:协会外联部竞选发言稿

大家好!

我是xxxxxx协会外联部的大一委员xxx,我很荣幸今天站在这里竞选副会长这一职位。

我已经在xxxx协会工作了近一年的时间,首先特别感谢各位学长对我的细心栽培,以及许多其他会员和部门干事的支持和帮助。其次,在这一年里,本人也工作认真负责,持之以恒,几乎每一次活动,每一次会议都可以看到我的身影。

我今天可以满怀希望地站在这里等待大家的认可和肯定,是因为我自认为有足够的信心,因为:

第一:多年的班干部经历锻炼我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当众演说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较强的责任心,和热心为同学服务的激情,这是作为一个带头人所必须俱备的理论能力,也是广大会员对我们的要求。

第二:我在xx工作已有近一年,参加了协会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思想”演讲比赛等一系列大小型活动,增强了活动策划书的写法,会议活动流程,学习各部门之间的运作和关系,充分地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完成了会长交待给我的任务,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都让我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

第三:在入会期间学长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与指导,使我明白了作为社团的领航人必须要有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和他们交流中,我学会了怎样为人处世,怎样解决一些矛盾,怎样处理好本协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协调好各兄弟协会之间的关系,怎样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些充分证明:我有能力胜任副会长一职,并且有能力把创客发扬光大。

假如我当选了副会长,我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学院和社团联合总会的指导下,努力建设好会风,积极开展具有本协会特色特色的社团活动,争取使每一个会员在大学生经济学会里得到应有的锻炼,我将继续发扬“探索之星”创新创业协会以前举办活动的成功之处,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创新,争取打造一个优秀的协会团队,把协会的影响力推向一个新高。

篇6:外联发言稿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想委婉的转述下我的室友曾经问过我的问题,“一般外联部都比较辛苦,那我是怎样保持身材的呢?我想根据守恒定律,很辛苦我瘦了。很幸福,我胖了。话用白岩松一本书的书名“累并快乐着”,累却打心眼里愿意,快乐也是打心眼里感受。这才是真正的外联部。保持着好的身材,我们迈着规范的步伐前进。

我是学生会外联部部长xx,我在外联部工作2年多了,感触颇深。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在这里还要感谢包主任和潘书记对我们部门的关怀和照顾,也要感谢主席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还有宣传部学习部等学生会全体成员,谢谢!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部门主要的的工作有如下几点:

在外联部内部建设方面:

1、每周召开例会,总结每位干事一周的工作情况。

2、我们部门每月定期培训,现在我部门10名干事对策划书的格式和书写以及对与商家交流谈判的步骤是得心应手,手到擒来。

3、我们部门的人文关怀,在中秋节的时候每位干事发放礼品。在春节的时候每位干事发红包和礼品。

4、我部门的文化建设:1)要求每位干事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2)业余时间学习补充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能获得相应的证书。3)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稳定的作息时间。4)与同学和舍友之间和睦相处,学会包容他人的不足,发现他人的亮点,要心胸宽广。

5、曾经我在竞选的时候背过我们部门的宗旨,今天我卸任了再次背一次。外联部宗旨:“坦然、真诚、积极”坦然:胆量大,不唯唯诺诺。真诚:注重互利,心意诚恳,注重细节。积极:积极的寻找合作,不怕累,不怕失败。

外联部对外工作方面:

一、外联部的一年工作规划是:

1、上半学年在学校周边拉赞助,以饭店、理发店、咖啡厅的等个体店为主。

2、下半学年举办1—2次的主题活动。

二、规划是美好的,但是成果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数据,“15”,它是什么呢?她是我们部门在一年的工作期间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的商家和公司。其中有:

“10”,她是什么呢?是我们在与其他院校合作工作中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其中包括有:

两组简单的数据,将我们部门一年时间所做的工作全部概括了。

这两组简单的数据背后诠释着我们部门全体干事的的努力坚持和辛勤劳作,做过外联工作的都知道,学校周边的商家会选择在哪个时间进行轰炸式的宣传自己的店,以此来抢占新学生的市场。同样那段时间我们新生也是忙碌的,刚来到这样学校,新的环境,新的面孔,大热天的还要忙着军训,真的蛮累的,我做2年了外联部,那段军训时间出去拉赞助我也记忆犹新,累并是快乐着。我们的方针和定位是没错的,我们部门10位干事的努力是值得的,成果是喜人的,仅仅半年的时间拉的赞助就已经追到了往届的外联部一年的成绩。

四、下半年我们做了一个主题活动,下面请大家看一个我们部门自己做的一个短篇。

我们部门在各种尝试和失败中最终以圆满的成功结束此项活动,了解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现状。

上一篇:那一段青春记忆作文下一篇:电力设计规划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