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4-04-23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精选8篇)

篇1: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苏州高新区是1992年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12年与虎丘区合并,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区域西临万顷太湖,东依苏州古城,面积223平方公里,素有“真山真水园中城”特色。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60亿元、工业总产值310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5%。在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和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均列第2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们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打好创新引领发展主动仗。大力引进创新载体和平台。我们把大院大所作为重要创新策源地,与北航合作建立苏州创新研究院、北斗丝路学院,先期开展5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2017年,我们还引进了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中科院声学所苏州电声产业化基地、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等21个重大创新载体平台,全区累计集聚大院大所超过80家。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和团队。在硅谷建立北美离岸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澳洲建立中澳“江苏-维州研创中心”,设立1亿元海外天使投资基金,变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当前,我们还在欧洲、日本展开布局,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团队。全区已集聚各级各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超过800个,人才总量超过21万人。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区内自主培育的苏州国芯,是国产高性能嵌入式CPU超过3亿颗级别应用的唯一品牌。天准科技牵头承担的国家科学仪器重大专项项目,使我国在高精度测量领域达到全球顶尖水平。目前,全区集聚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574家、占全区工业企业总量的半壁江山,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0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7件、是省平均水平的4倍。

二、打好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战。打造先导产业创新聚集区。我们依托清华工业大数据研发中心、国信优易、阿里云等重点项目,建设苏州工业大数据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产业应用(苏州)基地、工业大数据众智平台等,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同时,集聚了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中科院地理所苏州研究院、中兴克拉、山石网科等一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络安防应用”为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依托工信部电子五所华东分所,投资3亿元建设苏州智能工业融合发展中心,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积极培育诸如胜利精密、华数机器人“纯国产装备、纯国产数控系统、纯国产工业软件”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建设数据集成核心,加快探索传统制造业智能改造的国产化新路径。促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先后引进了兵器214所、中航雷电院等骨干军工科研院所,集聚了中核苏阀、华旃航天电器等一批承担军工任务的大型国有企业,培育了东菱科技、长光华芯等一大批“民参军”企业,形成了全领域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军民结合特色产业集群,先后为天宫一号、神舟系列飞船、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提供有力保障,成为苏南地区国防科技工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三、打好促进质量变革组合拳。评价转型。依托工业企业大数据管理平台,以亩产、创新和绿色指标论英雄,探索通过用能、用地、用水等差别化价格政策,促进资源要素向高收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的企业集聚,倒逼落后和过剩产能逐步退出、低效企业加速转型,今年将淘汰落后低效企业120家左右,努力实现土地资源“零增长”发展。政策激励。先后研究制定了创新引领发展意见和15项科技专项政策,制定了新人才政策和16个实施细则,对全球顶尖人才领衔的团队或项目,最高给予1亿元的综合资金扶持;设立创业领军成长项目,对高成长科技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形成优质创新资源的“强磁场”。金融支撑。着力打造苏州金融小镇,充分发挥“太湖金谷”作为全国股转系统国内首家委托服务机构的核心优势,延伸拓展路演、培训、大数据服务等功能,做大做强VC、PE投资,加快建设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高地,为企业提供投、研、咨、服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一年内,已落户私募机构300多家,基金总规模超600亿元,成为独具特色的金融小镇。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娄书记讲话要求,以系统化思维全面建设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继续集聚领军人才和高成长性企业,继续推进原创性技术成果转化和先导产业发展,继续营造适宜探索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把苏州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国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奋力走在全省高质量发展最前沿!

篇2: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引领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合肥实现生产总值7213.45亿元合肥联宝电子 资料图市统计局昨日发布20合肥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年,全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7000亿元,达到7213.45亿元,同比增长8.5%。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总额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亮眼。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增幅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三次产业同向发力,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2.75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43.08亿元,增长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97.62亿元,增长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2:50.9:44.9调整为3.8:50.5:45.7。与此同时,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8和0.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249.59亿美元,增速由上年下降8.1%转为增长33.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2.2和1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6351.43亿元、增长5%,其中工业投资2356.48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8.51亿元,增长11.6%;财政收入1251.15亿元、增长12.3%,地方收入655.9亿元、增长6.7%。需求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合肥出口加工区 资料图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强基础、调结构,投资作用充分发挥。去年合肥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64个、同比增加153个,完成投资962.61亿元、增长1.01倍。六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1255.29亿元、增长13.7%,其中新型平板显示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分别增长50.3%、15%。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207.22亿元,增长8.8%。产业升级为工业带来持续发展的力量,大众化、品质化使得合肥消费活力持续激发。分析报告表明,消费者对外卖等大众餐饮的需求推动了餐饮行业新一轮增长,全年餐饮收入295.89亿元,增长17.8%。此外,家具类、书报杂志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消费结构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此外,2017年,合肥扩进口、优出口,外贸发展更加平衡。全市进口总额103.93亿美元,增长71.8%,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由上年32.4%提升到41.6%。出口总额145.66亿美元,增速由上年同期下降7.8%转为增长15.3%,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57.8亿美元,增长22%。提升质量让发展环境更宜居翡翠湖 资料图2017年,合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能耗降低污染减少,资源、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全年财政节能环保支出达53.95亿元,增长1.4倍。生态投资189.03亿元,增长1.3倍。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5.2%。PM10、PM2.5浓度分别为80、56微克/立方米,分别下降3.6%和1.8%,是全省唯一实现“双下降”的城市。财政收支质量进一步提升。去年我市完成财政收入1251.15亿元,增长12.3%。其中,税收收入1102.75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8.1%。财政用于民生支出818.42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84.9%,全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62万套,建成城区幼儿园47所、中小学25所。财政收入增加、民生得以改善的同时,市民就业增加收入提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3.97万人,比上年多增0.77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50元,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72元,增长9%,增幅居全省首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94元,增长9%。 资料图

篇3:创新引领九阳稳健发展

一、科研创新实力简介

截止2013年末, 公司有研发人员569人,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占到95%以上, 其中博士12人、硕士82人。目前已建成了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厨房小家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CNAS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检测中心分别通过了美国UL目击测试实验室认证和德国TUV-SUD目击电气测试实验室认证。研发系统全部采用PLM系统运营管理, 拥有各类先进研发设备仪器500余台套, 设备原值超过5200万元。2013年公司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达3.21亿元, 占到营业收入的6.02%。

公司共拥有专利授权1200项, 其中发明专利80项, 国际专利5项。2013年新增专利申请260项,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项。主持、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超过60项, 包括中国小家电第一个国际标准“豆浆机国际标准”。公司是我国豆浆机标准化工作组组长, 是国内12家标准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会员。2014年6月, 九阳获得国家标准委批复, 正式组建“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用电动加工器具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与此同时, 九阳代表中国家电行业提报的“面条机”国际标准在瑞典IEC国际会议也通过立项。

九阳股份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型企业, 先后荣获设计界的奥斯卡奖“德国IF奖”、“日本优良设计奖”、“台湾优良设计奖”, “中国小家电原创奖”、“产品设计创新优秀奖”、三次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家电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内外奖项。公司还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国家首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全国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企业、国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等荣誉。

二、企业在本行业的地位及作用

(一) 豆浆机行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是最早从事豆浆机生产的企业, 公司先后自主研发了豆浆机外加豆技术、智能不粘技术、文火熬煮技术、智能全营养技术、超微精磨技术、IH技术等十多项新技术, 攻克了豆浆机领域的多项难题, 带动了整个豆浆机行业的发展。2010年九阳牌豆浆机获得中国小家电行业最高奖项“中国小家电原创奖”;九阳品牌豆浆机在2011~2012年度中国家用电器品牌评选活动中, 评为行业五强品牌。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九阳”成为家用豆浆机的代名词。

(二) 中国最有影响力小家电品牌

九阳股份在“第五届中国家用电器创新奖”评选中, 荣获小家电企业唯一的“中国最具影响力小家电品牌”。公司推出的“豆浆机五谷精磨器技术与智能温控技术”同时获评“最佳技术创新奖”, 九阳米润系列豆浆机等10项产品获得小家电行业唯一“最佳工业设计奖”。2010~2013年,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又分别凭借电压力锅、电磁灶、九阳沸腾压力煲等产品摘取“中国最具影响力小家电品牌”称号。九阳连续蝉联中国家电行业最高奖项, 充分显示了九阳股份在中国小家电行业中的地位和创新能力, 公司多项新产品、新技术成为同行业企业学习借鉴的蓝本。

(三) 开创厨电领域“健康生活”概念

九阳股份首先提出打造中国人“健康生活”和“健康厨房环境”的概念, 引领新兴健康厨房电器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先后设计推出了紫砂煲、美粥煲、电压力煲等营养煲系列小家电。公司还积极把健康产业向上游延伸, 开发了专供于酒店、写字楼的“原磨豆浆”商用豆浆机;2011年初, 推出九阳“冰蓝”系列净水机产品, 全力打造“好机+好豆+好水=好豆浆”的健康产业链条。2011年九阳牌豆浆机、九阳牌电压力煲和九阳牌榨汁机分别荣获中国小家电“健康生活”大奖。2012年, 为打造“健康厨房环境”, 公司成立厨电事业部, 采用“净”技术的“净吸王”油烟机等系列产品上市, 由此带来九阳健康产业的又一次升级。

(四) 引领行业规范化管理方向

九阳股份通过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美国UL、德国TUV等多国认证, 产品出口至美国、意大利、德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严格规范的管理, 引领行业规范化发展的方向。2010年公司评为国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2011年公司评为“山东省管理创新十佳企业”, 2012年, 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荣获国家出口工业产品分类管理“一类企业”, 另外九阳股份还荣获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等称号。

三、企业技术创新情况

(一) 加强技术创新投入,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1994年公司成立至今, 九阳经历了16次重大技术革新, 攻克了制约国内小家电行业发展的诸多重大难题, 带动了行业的崛起和大发展。公司每年以不低于销售额3%的研发投入支持公司的科技创新, 为研发一线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九阳建有国家CNAS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 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专注于健康饮食电器的科技研发。

(二) 加强产学研合作, 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

九阳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学习型企业, 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 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 将其作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纲要, 建立健全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公司先后与中科院、山东省科学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济南大学等多所院校进行战略合作, 围绕家用电器的先进制造、新型材料、农产品育种、食品营养等领域展开研究, 共同探讨研发设计新思路, 解决研发中出现的新问题。研发成果产业化应用率达90%以上。九阳连续多年被地方政府评选为“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单位”。

(三) 推进科技和人才战略, 由制造走向创造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九阳始终认为科技和人才是支持九阳品牌建设的核心能力。九阳从创业初期就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与管理, 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培养, 积极为企业员工创造各类学习机会。通过采取内部晋升的机制, 从内部人才梯队中进行选拔优秀员工;定期举行大型招聘会, 与国内各高端猎头公司保持密切往来, 不断的从各渠道引进行业优秀人才不断的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为九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同时, 在产学研的合作过程中借助高校的优质人才资源, 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互动方式不断的搭建人才梯队, 进行人才培养。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同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 邀请各类专家、教授讲课;选派优秀研发人员到高校深造, 培养自己的技术、业务骨干, 从而保证了企业人才的稳定性。

(四) 拥有行业核心知识产权, 成为行业技术创新基地

九阳股份作为豆浆机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小家电领域的著名企业, 十分重视对行业领域内核心知识产权的掌握。公司首创的豆浆机超微精磨系统使出浆率提升8%;采用自主创新的螺旋挤压技术的榨汁机出汁率提升55%, 噪声降低18%。目前公司申请获得专利1200余项, 其中发明专利80项、实用新型837项;导流器、挤压式榨汁机、无级调压等多项核心技术申请了国际PCT专利, 并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获得专利权5项, 九阳股份成为小家电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五) 主持产品标准制定, 有效规范产业发展

九阳股份作为小家电行业领军企业, 先后加入12家标准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 并获选国家豆浆机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已主持和参与制定标准60余项, 涉及产品安全、性能、噪声和环保等多方面, 主营产品对应的标准参与度达100%, 标准参与形式涵盖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公司牵头制定的《豆浆机国家标准》为行业第一项国家标准, 结束了行业无规可循的混乱局面;公司制定的《豆浆机国际标准》为中国小家电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家用电磁灶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国家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厨房机械的特殊要求》国家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液体加热器的特殊要求》国家标准等5项国家标准为现行国家强制标准。公司通过标准制定规范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2014年九阳提交的“面条机”国际标准在瑞典IEC国际会议也通过立项。

(六) 参与节能标准制定企业, 倡导绿色制造和产品节能

九阳股份积极参与国家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方面的相关活动和工作, 参与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再生利用通用要求》和《家电绿色设计和制造》的国标制修订工作, 2009公司获得了“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试点企业资格。公司产品均通过3C认证, 出口产品通过相关的CE/CB、UL认证, 九阳电磁灶等产品通过国家节能产品认证, 列入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高效、节能、环保豆浆机的研究与开发”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公司在家电绿色环保节能技术方面走在同行业的前列。

(七) 工业设计引领九阳创新发展新航标

回顾九阳的发展历程, 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始终离不开优秀的工业设计。九阳将工业设计视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 开创了国内小家电工业设计的先河。九阳率先在行业内建设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以提升行业工业设计水平为根本, 解决当前的产业壁垒, 搭建行业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工业设计服务水平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由九阳自主设计开发的豆浆机系列产品一举囊括国际设计界的3项“奥斯卡”奖:德国IF产品设计大奖、日本优良设计奖和台湾优良设计奖, 堪称中国小家电工业设计的精品, 国际化的家居设计理念, 使豆浆机“入得厨房, 出得厅堂”, 成为家居陈列的艺术品。九阳不甘于“中国制造”, 而选择追求更高层次的“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 成为了中国民族品牌的代表和象征。

(八) 承担科研项目, 促进产品创新

九阳股份先后承担了国标重点项目“豆浆机安全研究与评价”、国家高科技产业化项目“豆浆机新型技能技术的研究开发”, 公司“高效、节能、环保豆浆机的研究开发”入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家用智能豆浆机开发与研制”项目入选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公司豆浆机、榨汁机等产品荣获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颁发的“中国小家电原创奖”、“产品创新奖”, 中国家电研究院颁发的“最佳技术创新奖”、“最佳工业设计奖”等奖项, 豆浆机等多项产品还荣获山东专利金奖、山东工业设计大奖赛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轻工业联和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等多项奖项。

篇4:让评价引领质量发展

有专家认为,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将引起教育管理领域的一次深层次变革,将对教学改革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它也是一块“硬骨头”。面对这块“硬骨头”,孝感市教育局为什么要“啃”?从哪里开始“啃”起?尝出了什么味道?

实施素质教育呼唤教育质量评价改革

一年级的小女孩豆豆在她妈妈的摊位边写作业,有一道题目不会做,请妈妈帮忙。妈妈看了题目后也皱起了眉头:“有7只小鸡,4条虫子,要使每只小鸡都有虫子吃,应该怎么办?”原来在网上看过的一道題目却成了学生的作业题。

近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作业越来越多,休息时间越来越少。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小学一年级是不允许留家庭作业的,可一些学校不但留了家庭作业,而且作业量还挺大。“孩子每天都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家庭作业。”一位家长说。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曾经流行的话语,现在在很多地方依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势。”孝感市教育局副局长蔡光照在基层调研时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还是应试教育在作怪。应试教育倾向衍生出诸多问题,比如学生负担过重、择校、学校取消或打折执行学生喜欢的音体美课程等。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现在看来,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得到了高度认同,但在实施环节和具体行动中仍然是应试教育,重分数轻育人。”为了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孝感市教育局抓住教育质量评价这个“牛鼻子”,期盼能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

传统评价在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主体上,被评价者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忽视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在评价方法上,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缺少科学、多样的测评方法和手段。扭转传统评价的弊端,需要重构科学的评价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诉求也呼唤评价改革。孝昌县小悟乡柳林小学坐落在大山深处,这个农村教学点在其办学历史上曾培养出了几十名大学生。为何这所小学能够拥有这样丰硕的教育成果?一位曾毕业于该校的学生说:“我们那个时候学习很轻松,也很开心,学校所有课程都开足,学期末老师会给每个学生写长长的评语,中肯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而不仅仅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其学习成绩方面。”

根据近年来的综合评定,孝感教育与省内兄弟市州相比优势不够明显。为扭转这一局面,孝感市教育局决定把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作为提高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突破口。

入选改革实验区,系统设计改革蓝图

在开展评价改革之前,孝感市在学生评价、学校评价方面开始了探索,最具代表性的是学生学业评价。“采取简单随机抽样办法进行抽考,在学籍网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

参考,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命题方面至少要有60分的题目是书上的原题,所选题目以考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为主。”孝感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丁应华在介绍小学学业水平评价时说,“我们抽考主要是看学生所在学校的合格率,通过合格率这个指标来引导学校关注全体学生,夯实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学习方法的掌握。”这一办法目前在孝感市直学校先行先试,等时机成熟了再推广到全市其他学校。

高中阶段的评价,采用的是“增值评价”办法,通过“从入口看出口,抓两头促中间”,分层观察学校的进步情况和高考升学率。“把每所学校每个学生的中考入学分数和高考升学分数一一比对,考察每一位学生通过三年的学校培养,是否达到了预期水平,以此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效益。”蔡光照如此解释。一位来自普通高中的校长肯定了这种评价办法,他说:“采用增值评价的办法,让大家看到了希望,让我们也可以和重点高中一比高下了,老师们的努力有了可量化的衡量标准。”

为顺利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区域内外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评价专家队伍十分必要。为此,孝感市教育局要求各地各校报送一批“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改革意识,愿意为评价改革工作献智出力;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确定了150多名兼职评价专家。

孝感市教育局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和本市制定的实施方案,对照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五个方面,把这些兼职专家分为五个项目组,各组研究有所侧重。同时又以学段为分组标准,成立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项目大组。专家组成立后,还对他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

为有效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孝感市教育局要求各地各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同时引导有条件的学校按照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的要求,构建符合学生综合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高考改革在地市州难以推进,但中考改革可以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去年8月,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强在全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研讨会上说。评价改革启动以来,孝感抽调专班进行调研,积极寻找改革路径,力争使中考改革和综合评价改革相一致,发挥考试的方向性引导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实。

改革的春风润养学生的身心

小段是云梦县伍洛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最近迷上了中国象棋,他没事就要和小伙伴“切磋”两盘。“我们老师才厉害呢,一般人都下不过他。”小段自豪地说。原来伍洛镇中心小学借助评价改革契机,开设了腰鼓、篮球、象棋、合唱等兴趣班,要求每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兴趣班,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孝感市玉泉小学、汉川市实验小学都在进行类似的尝试,他们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有科技创新类、运动类、器乐类、社会实践类……校本课程的落实,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实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

学生的课业负担轻了。根据“孝感市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内容与调查办法”要求,走读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六小时;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点半,上课时间不早于8点钟。寄宿制学校学生早上统一起床时间,冬季不早于7点钟,其他季节不早于6点半。同时对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都作了明确规定。学业负担的调查内容是多位校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而拟定的,因而实施起来较为顺利。“孩子早上上学晚了,放学早了,作业少了,也不补课了,这才是孩子应有的童年嘛。”规范办学后,学生乐了,家长笑了。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2013年秋季,小学五年级抽考时,平均每份试卷的涂改率为13.5次,当把这个指标纳入考核评价范畴后,今年6月份抽考时,学生测试卷涂改率下降了70-80%。“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思考,再答题’,争取一次做正确,把透明胶带、涂改液都放在一边,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孝感市体育路学校的刘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评价改革后,要求学校不仅仅看学生的分数,还着重分析分数背后的原因,以及分数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过程。

篇5: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目录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主题活动发言稿.........................1 一、深化学习,增强创新意识.............................................................1 二、加大研发投入,改善科技创新生态.............................................2 三、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充实服务基层的力量.................................2 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3 五、强化干部队伍建设,营造全心全意谋事干事的浓厚氛围.........3

近日,省委理论中心组专题报告会举行。会上对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取得的成效表示充分肯定,并围绕“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主题,从新的绿色革命支撑“ 数量足”、营养品质改良引领“ 质量优'\循环绿色技术保障“生态绿”、未来农业模式助推“ 效益高” 等四个方面,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事例、深入的分析、真挚的情感,作了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系统透彻的讲解。会议还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和贵州农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启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一、深化学习,增强创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今年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也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深刻把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紧追性,主动积极抢抓重要机遇,以实际行动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更加奋发有为地加快提升我省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研发投入,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坚决破除“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等,以事前立项或事后奖补等形式激发涉农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热情。

三、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充实服务基层的力量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而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既要培养或引进一批具备重要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专家级人才,又需要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以及农业服务人才。同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科技特派员在政府与企业沟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科技特派员及科技人才上联科技单位、内联企业、下联

农户、外联市场,不断推广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打通了让农业新技术插翅,让农业新成果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政府的政策机遇才能更好地在企业身上发挥效益,最终让群众得实惠。

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健全基层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对基层于部、农民群众等的培训服务,大力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积极鼓励涉农企业转型发展、跨区域发展、跨领域发展。要按照“ 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 的部署,坚决克服松懈厌战情绪,始终保持决战状态,全面抓紧抓好查涓补缺、巩固提升各项工作,坚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强化干部队伍建设,营造全心全意谋事干事的浓厚氛围 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包括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等。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绘好乡村振兴美丽画卷,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助力。要以乡镇党委政府为主角,请来部分专家团队,通过深入走访调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尽快帮助所属的每个村制定一份清晰的、科学的、接地气的村级发展规划图。要让村两委的同志必须尽快“ 清醒“ 过来,要树立好”产业就是钱袋子" 的理念,要在品种改良、引进新产业、科技保障、与市场

篇6: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学思践悟其中一以贯之、坚如磐石的政治信仰,全力确保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学习第三卷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就是要从中汲取信仰力量、行动伟力,旗帜鲜明地以“跟进学”强化“跟进走”,想清楚、理解透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

学思践悟其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胸怀境界,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卷中“人民”二字强调最多、分量最重。我们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造福群众作为根本使命、最大政绩。坚决克服疫情灾情影响,抓实贫困人口清零、“六覆盖”、产业就业消费扶贫等重点,攻下决胜脱贫攻坚硬任务。持续深化“夏季攻势”,抓好中央、省交办督办问题整改,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硬约束。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用心用情解决一批重点民生实事、就业、教育、医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下足民生保障硬功夫。

学思践悟其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自觉向核心看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身许党许国的崇高境界,不论风云如何变幻,心无旁骛办好自己的事情。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抓实抓细“六稳”“六保”,聚焦“两新一重”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基本盘。在谋划“十四五”中增创发展优势,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为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以“三大活动”“产业项目建设年”深入实施为抓手,锲而不舍抓项目、强实体、优环境,牢固树立全产业链思维,着力提升十大产业链竞争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坚定开放崛起信心决心,坚持“外学华为、内学长沙”,以更加开放姿态对接“三类500强”、“一带一路”、北上广、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学思践悟其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竭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动仗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保持底线思维。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这一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牢牢守住疫情防控、意识形态、政府债务、社会稳定等风险底线,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学思践悟其中刀刃向内、猛药去疴的坚韧执着,着力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篇7: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改革开放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重新确立而起步的,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中开辟自己的发展新路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本质特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高扬的思想旗帜。

在改革开放帷幕拉开之际,我们党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党的xx大专题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并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40年来,我们党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大力弘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结合社会发展新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进程之中,融入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实际构建之中。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为中华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开创新格局。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信念和追求。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规定的重要方面,“民族的”“大众的”表达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

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民性的自觉把握,40年来,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的基本点。在依靠人民方面,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主体,始终强调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服务人民方面,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将文化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日益壮大,文化产业日趋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各种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实施,有效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这些具体的建设实践,使得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具体地转化为制度、展开为行动、贯穿于文化改革发展全过程。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将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力度、完善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机制,在积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始终坚持以创新创造为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正是以解放思想为号角,展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40年来,我们党在创造性引领改革开放的整体进程中,自觉发挥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的作用。

在全党全社会着力倡导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思想文化。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对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创造精神的坚定倡扬,始终贯穿在40年来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坚定推进之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种倡导和要求,本身即是在建设一种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文化、一种创新创造的文化。

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创造性地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4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改革的全面深化、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等,都给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推动,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和新考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是在直面这些课题、挑战和考验中一路前行的。理性地直面问题,创造性地回答问题,推动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也为文化的改革发展确立了有力思想引领和理论前提。

以创新性举措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其中包括,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等等。

对创新创造旗帜鲜明地倡导和积极推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也为改革开放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思想文化环境。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激活创新这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文化创造源泉的充分涌流、持续迸发中成就文化发展的新气象。

始终坚持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将文化建设放在改革开放的整体格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筹划思考、系统推进,是社会有机体发展变化规律和改革开放整体性协同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40年来,我们党深刻认识和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发展之于我们事业的意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40年来,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始终是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致力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共同进步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自觉回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强调我们所要推进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文化,要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构建、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最广泛的合力,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始终坚持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推进,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步的本质要求,推动了我们的文化发展始终植根于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进程。

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深层交融及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等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要求,更好地把文化改革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改革开放有机衔接起来,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推动文化的发展、发挥好文化的作用。

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方向、立场、原则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关键所在。

40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注重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改革开放起步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并明确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这一论述,确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文艺工作以及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些基本原则,并就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领导形成了一系列思想成果和制度安排。党的xx大以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座谈会上,系统阐明了加强党对文化工作领导的意义、根本原则、重点内容、方式方法等,确立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方法论。

篇8:文化创新引领兴化科学发展

一、以文化创新形成共同价值取向

更新思想观念、推动思想解放, 形成有利于企业科学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 是企业文化创新的首要目的。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电煤价格大幅上涨影响, 兴化生产经营工作一度受阻。面对经营困局, 兴化集团领导班子立足源头分析, 深刻认识到必须优化工艺降低成本、扩大规模降低消耗、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以解决制约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瓶颈。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与变革, 变“高产思维”为“价值思维”, 把“创造可持续价值”作为行动准则, 以全新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为此, 兴化党委决定开展以“价值思维”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创新。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契机, 2009年初, 兴化集团开展了“节能降耗、扩大规模、调整结构, 科学发展上水平”大讨论, 着力破除“高产思维”定势, 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 达成了树立“价值思维”理念的共识, 有效地促进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认识大提高。继而深入开展了“价值思维”理念的学习宣贯, 干部员工对“价值思维”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认识到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 并且要能够“创造可持续价值”, 持续地“造血”和“育人”。公司上下形成了新的共同价值取向, “创造可持续价值”的理念成为了决策依据和判断标准。所谓“创造可持续价值”理念, 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永续经营为追求, 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条主线”, 推进企业与员工“两个可持续发展”, 创造经济、社会和人文“三大价值”, 坚持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和谐稳定、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四条标准”, 达到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适应、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支撑、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协调“四项要求”。在此基础上, 兴化集团明确了“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人文价值”的公司使命, 提出了“打造价值兴化、绿色兴化、创新兴化、幸福兴化,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化工集团”的公司愿景, 确立了“自强求变、厚德求进”的公司精神、“诚信、求真、和谐、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和“管理最优化、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作为兴化的文化宣言、基本方略和行动总纲, 此理念迅速得到了广泛认同, 成为了干部员工的共同价值体系。

二、以文化创新促进公司战略转型

促进战略转型、调整优化结构, 是兴化集团文化创新的根本任务。按照关于建设“大型企业”的公司定位和发展愿景, 兴化集团明确了由追求规模向结构调整转变、由基础化工企业向综合化工集团转变、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的转型方向, “硝铵为主体、军品为基础、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战略, 并据此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 由此开启了向综合化工集团转型的进程。按照“一调整、两优化”的结构调整原则, 兴化集团以发展煤化工为重点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以提高天然气利用率为重点加快优化原料结构, 以综合配套为重点加快优化区域布局, 同时果断停止了天然气直烧的高能耗项目。在发展路径上, 推进节能减排, 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实施项目战略, 加快推进煤化工建设;依托自身的化工资源, 延伸产业链, 向有机化工领域发展;拓宽国内外市场, 提高主导产品的覆盖率。定位准确、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的发展理念有力地引领了公司战略转型的进程。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系统, 实现了安全、高产、清洁运行, 2009年到2012年合成氨产量不断刷新历史记录, 2012年有望完成25万吨;煤化工项目建设创出同行业最快速度, 投料生产第一年超额完成氨醇生产任务, 为煤化工项目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相继建设的甲胺项目、硝酸盐项目、35万吨合成氨扩改项目、己二酸项目将会凭借煤化工的建设经验, 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投入生产运行, 实现双百亿元化工园区已不是梦想。文化创新催生了价值创造, 先进文化逐渐向先进生产力转化。

三、以文化创新催生企业创造活力

推动创新、提升管理, 是兴化集团文化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按照“管理最优化、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 兴化集团推行“精细化”管理, 着力完善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流程、规范管理行为。公司高层带领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负责人, 到渭化、陕化、榆炼等企业调研, 借鉴兄弟企业的经验, 以全新的管理理念, 集中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一年来, 兴化集团创新管理体制, 完善三级管控体系, 明确管理界面, 提高管理效率;创新管理机制, 以价值为导向进行绩效考核, 以业绩为导向合理分配薪酬, 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和引进人才;创新经营理念, 推进项目建设、技术研发、生产运行、设备管理、党群工作一体化“大考核”, 效益全过程贯穿、工作全要素管控、风险全方位防范;推进技术创新, 深化对标管理, 以一流企业创建为抓手优化经济技术指标;建塑安全文化, 强化主体责任, 巩固安全基础, 推进本质安全, 被国家安监总局表彰为“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坚持价值导向、鼓励创新精神、追求管理最优的企业文化激发了创造活力, 构建简明有效、协调有力、运转有序的管控体系, 追求效率更高、指标更优、效益更佳成为企业管理行为的基本指向, 精益化、专业化、制度化、人本化的“四化”管理体系基本形成。2012年, 兴化集团吨氨耗天然气降低到835立方米, 综合能耗吨氨降低到1133公斤标煤;化工吨氨、醇耗煤1866公斤, 吨蒸汽耗煤133公斤, 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四、以文化创新凝聚全员奋斗力量

崇尚“阳光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企业与员工协调发展, 是兴化集团文化创新的基本取向。兴化集团把创造人文价值作为三大使命之一, 把打造“幸福兴化”作为公司愿景的组成部分, 以美好的愿景激励员工, 靠事业的发展培养员工, 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员工, 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员工。为此, 兴化集团强化愿景激励, 连续编发了企业文化宣教提纲和读本, 自强求变、厚德求进, 万众一心创建世界一流成为员工的共同追求;畅通职业通道, 实施员工素质提升工程, 开展大规模员工培训, 打造化工、钳工、分析工、电工、仪表工“五大人才集群”, 着力培育生产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 公开筛选出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 落实相关薪酬待遇, 为员工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注重典型示范, 评选了岗位技术能手, 举办“成才之路”经验交流会, 倡导“立足本职、岗位成才”的良好风气;推进成果共享, 重视员工价值, 注重人文关怀, 关注员工身体和心理健康, 关爱帮扶困难员工, 努力提高员工“幸福指数”, 如为职工赠送生日蛋糕、为职工体检、为职工修建健身场所、开展职工子女金秋助学活动, 增强了企业的感召力。阳光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 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与企业同生共长、协调共进, 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根本力量。

五、以文化创新塑造优秀企业形象

创造社会价值、履行社会责任, 做到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适应, 是兴化集团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兴化集团强化企业公民意识, 依法经营、清洁发展、关爱社会、诚信履责, 赢得了广泛认可。按照打造“绿色兴化”的发展原则, 兴化集团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 工业用水实现零排放、工艺排放物回收有效成分后回用于生产系统、生活排放水综和治理后达标排放, 做到清洁生产。兴化集团恪守“诚信”的价值观, 严守法规、公平竞争, 与合作伙伴共赢发展;着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践行“大纪检”理念, 严格审计监督, 促进规范运作, 有效防范了经营风险。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兴化集团积极回馈社会, 向兴平地方财政上缴税费逐年递增, 达到当地税费的50℅;工业排放物的有效治理, 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让当地政府、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做法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兴化文化所具有的责任、清洁、规范、人本等特质, 初步塑造了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

上一篇:公司普通员工工作总结(通用的)下一篇:爱过才懂更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