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辅导员培训总结

2024-04-17

少年宫辅导员培训总结(通用14篇)

篇1:少年宫辅导员培训总结

百灵庙第一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辅导员培训总结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少年儿童的校内辅助教育机构,培养少年儿童对文学、艺术、科技和体育的兴趣爱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是我们主要任务之一。想要高效的完成学期初制定的活动目标,辅导员技能的提高时是势在必得。依托学校的办学条件,我校在校内组织对少年宫的辅导员进行了集体培训。

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抓好少年宫的课堂纪律”,主讲人从五个方面为辅导员们做了指导。第一,教会学生明确学生应该怎样做。第二,辅导员合理的安排每节课的内容,如何安排,主讲人做了详细的说明。第三,辅导员要及时的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确保每天的小结有针对性。第四、针对课堂纪律应该设立一个奖惩分明的考核细则。第五,对一些问题学生进行家访。(可以通过电话的形式,面谈,微信等)

通过本次活动,辅导员们从理论上更好的提升了抓好课堂纪律的的能力,但有待于更多的去实践。去操作,让每次的活动能高效的落实到每一个活动室。百一小学校乡村少年宫的全体辅导员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再上新台阶。

百灵庙第一小学 二0一七年三月

篇2:少年宫辅导员培训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我校乡村少年宫本学期以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依托学校现有条件,整合资源,做出了如下的辅导员培训工作: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辅导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学习理论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2、注重区分层次,力求科学施教。着眼于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和短期培训相结合,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

3、注重系统规划,保证培训质量。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调研,优化培训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实施计划,精编注重实效的培训教材。

4、注重借鉴,创新培训机制。遵循教育培训规律,按照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的要求,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辅导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努力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通过一学期摸索与实践,辅导员基本能结合自身实际,对学生进行兴趣、特长教育,自身的素质也在实践中得以了锻炼和提高。以后我校少年宫会加大培训力度,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马伸桥镇乡村少年宫

篇3:少年宫辅导员培训总结

我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在建设, 工作刚刚起步, 针对我中心的现状, 结合此次培训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感悟, 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如果把活动中心比做一艘船的话, 发展规划就相当于它的目的地, 一盏指路的明灯。这盏灯不仅引领着中心的具体工作方向, 还有中心未来的整体思考, 它包括硬件建设、管理机制、人员配置、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活动开展、队伍建设、品牌打造、经费保障等等。中心今后将发展成为集德育、科技、艺术为一体的专门的校外活动教育机构, 中心下设办公室、培训部、活动部、后勤部。发展目标是把活动中心办成孩子的乐园, 人才的摇篮。

二、创建一支优良的校外教师队伍

校外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而育人主要靠教师来实现。通过与专家、各地学员交流得知, 各地活动中心人员都不多, 但各种培训班的教学活动及各活动室的全年正常开放都需要大量人手, 把所需要的人员都调到中心来显然是不现实的。综合各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思考如下:

第一, 拓宽渠道, 广纳人才, 将具有艺术、科技方面特长的教师选调到活动中心来工作。

第二, 活动中心聘请的学校艺术、科技类等兼职教师, 在中心的工作也算工作量, 并且在考核、评优上适当给予优先。

第三, 建立一套评价体系, 对专、兼职教师严格考核。如聘请兼职教师上课, 按照课时费的标准支付报酬。如果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对于以后开展教学, 提升教师整体水平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定期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使教师们在活动中学有所长、教有所乐。

三、做精做新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

活动是校外教育的载体, 是校外教育的最突出特征。我们将积极开展校外教育活动,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新。做到:“热”:活动组织气氛热烈;“实”:活动内容实在;“新”:活动形式新颖;“情”:活动设计富有情趣;“深”:活动创意追求高深;“长”:活动要以育人为本, 立足长远。

四、加大宣传和接收新信息的力度

积极争取团委、县妇联、县科协、县关工委支持, 及时向他们汇报中心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要通过中国科技网、中国校外教育网等, 不断了解最新的校外教育动态和信息, 与全国一些大型赛事接轨, 使我们的工作与时俱进, 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篇4:少年宫辅导员培训总结

院士领衔,携手科学家、教育学家、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共建培训专家团队

培训团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的优劣。为此,教学中心搭建了一支由院士领衔,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为核心,科学家团队与教育家团队相结合,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广泛参与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培训团队,实现培训团队的最佳组合,优质资源共享。同时,对培训团队进行动态管理,在核心成员保持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不断更新团队成员,保证团队知识和观念的前瞻性、方法和技能的引领性、组织和实施的实效性。

精心营造研讨氛围,创建良好学习环境,构建专业培训基地

为了打造科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基地,教学中心建立了集电子资源室、图书资源室、参与式培训教室、小组讨论室为一体的多媒体培训基地。利用专业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设备(50台计算机终端),建立了科学教师参与式培训多媒体教室,利用ICT(网络和信息技术)技术搭建科学教师学习社区,为培训项目提供了硬件支持、服务和后续交流的空间。2012年,在原有多媒体教室基础上,又安装了一套多媒体会议室录播系统,全面记录整个培训、讨论、研究过程,同时分别记录每个讨论研究小组单个讨论过程,将视频、音频信号和计算机动态屏幕信号进行一体化的同步录制存储,并支持录制过程中同步实时直播收看和录制结束后点播回放观看。为了评测培训中学员是否掌握了核心知识,我们自主研发了一套形成性评测系统,为分析学员学习进程提供数据源。

围绕主要科学概念设计主题式的培训课程

概念是儿童建构更复杂能力的基石,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主要概念,扩大到探究其他的问题上,触类旁通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训课程强调了需要围绕大的核心的科学概念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性,让教师了解如何帮助孩子们持续性地建构和完善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从他们对周边环境的兴趣和他们对世界运行的最初想法开始,通过主题式活动设计,为他们搭建脚手架,培养孩子创造性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情绪能力,从而达到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目标。

教学中心的培训课程中,主题式科技活动培训的内容根据培训的类型和各地的具体情况选择2-5个主题实施。通过这些主题式培训让参训人员充分体验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要素:围绕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建构、理解和使用科学概念;通过模型和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掌握提问、预测、观察、操作、解释等基本的科学实践技能;获取科学知识,包括科学过程和科学概念体系;能够与他人合作开展科学学习和活动;使用科学语言;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开展科学研究,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为科学作出贡献;同时深刻理解围绕大的核心科学概念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采用参与式的教师培训模式为主,不乏多样性与灵活性,保证学员的积极性

目前很多教师很少有实际从事科学探究的经历,也很少亲身经历用探究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所以仅仅通过讲授式的学习很难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培训采用参与式的教师培训模式为主,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动手做”活动、课堂教学分析和网络研习交流多种方式相结合。科学家团队为学员进行科学核心概念方面的讲座、讨论,以及“动手做”活动,帮助学员了解科学的本质,剖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教育家团队从教学实践层面为学员进行教学要点和策略等方面的讲座、讨论、“动手做”活动,以及教学现场的模拟,通过参与式的培训,实现现场的互动,解决学员们的困惑。

参与式培训的过程一方面让参训者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探究学习的过程,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和培训。在参与式培训的同时,还融入了案例分析、情景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培训方式;培训教师自始至终参与学员的小组活动,和学员进行深入地交流和研讨,让学员掌握如何利用各个科学领域中可拓展的科学活动素材,策划、组织和实施科学教育活动,以期达到“授之以渔”的培训效果。

建立研修基地学校,落实考察观摩培训模式

为了落实培训活动中的考察观摩活动,中心与南京市30多所项目学校建有合作关系,拥有良好的培训基地和教学实践场所,将多彩的科技活动形式、有特色的教研形式、创新的教学方式等进行展示。学校特色是研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而观摩实践活动更要有主题、有内容,杜绝走马观花。

加强和国际科学教育界的交流合作,以科学研究的积累为基础,为研修项目搭建起高水准、国际化的平台

自“做中学”教学中心建立以来,得到法国科学院,国际科学院联盟(IAP)科学教育项目组,美国“2061”项目组,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国际心智、脑、教育学会(MBE)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与指导,活跃的国际交流加速培训教师的成长,优秀的国际经验促进项目的健康发展。2012年将邀请来自美国NSTA的瑞典专家Hans Persson教授、英国约克大学专家Judith Bennett教授、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专家Patricia Mary Rowell教授来中心,进行2场高端教师培训,并选派30名教师前往法国和英国参加教师培训。

经过数年的积累,中心已开发出适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师和校外科技教师的培训课程和培训资源,包括国内外科学教育书籍、科学教育和课外教育案例集、科学教育教学视频等。

部分围绕核心概念的主题式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培训课程

生命科学领域——消化与食物(生命科学体验活动)

生命科学领域——眼睛背后的故事(生命科学体验活动)

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宇宙探索(天文、气象及航天体验活动)

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地球模型(天文、气象及航天体验活动)

物质科学领域——泡泡的节日

物质科学领域——身边的化学

物质科学领域——美妙的声音世界

物质科学领域——千变万化的镜子

物质科学领域——无处不在的力

设计与技术科学领域——制作小车(模型制作体验活动)

低碳与环境保护体验主题活动

学员评价

主题形式的参与式教师培训,是这次培训活动中大量采用的方式。我觉得这种培训方式可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增进学员间的交流与互动,并能够在具体的主题活动中,引发思维的碰撞,得到启发,升华认识。

——郑州师范学院 李长看

2012年培训计划

1. 2012年4月,“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春季高级研修班

2. 2012年4月,《设计与发现》课程教师培训

3. 2012年7—8月,基于科学课程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

4. 2012年10月,“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秋季高级研修班

5. 2012年12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培训

培训团队

周建中: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常务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培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培训工作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校内外探究式科学教育研究、实践和推广工作。

叶兆宁:副教授,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2005年以来一直从事“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包括幼儿园、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等。

郝瑞辉: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课外科技活动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部主任。主要从事探究式科学教育资源开发、教师培训、中国科协校外资源开发等工作。目前正在从事《设计与发现》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指导教师手册的编写工作。

凡霞:南京林业大学硕士,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课外科技活动资源开发和教师培训部专员。主要从事科技辅导员培训、课外科技活动资源开发等工作。

杨元魁: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学习科学博士。主要从事儿童社会情绪能力方面的研究工作。2005年开始从事“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项目研究,包括幼儿园、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等工作。

篇5:少年宫辅导员培训总结

1、学校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办法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我们先后组织全体辅导员赴杜集区双龙实验小学少年宫、相山区相山路学校少年宫、烈山区洪庄小学少年宫、淮选厂学校少年宫等兄弟学校少年宫参观学习。同时,我们还邀请了相山区科技局副局长朱学臣来我校少年宫为辅导员进行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活动,开拓了辅导员的视野,提升了专业水平,提高了服务能力。

2、开展辅导员论坛。本学期我们还充分利用校本资源,通过学习讲座、辅导员沙龙等形式,让部分能力强、业务精、有责任心的辅导员为新辅导员传经送宝,促进新辅导员快速胜任辅导岗位。

3、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我们积极与区老干部书画学会、区书法家协会等群众组织合作,邀请了烈山区书画学会会员张兴义老师、烈山区书法学会会员高大平老师来我校举办书画、书法讲座,提升了少年宫的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今后我们 1

还将邀请本地的民间艺人、劳动模范、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人物等来做辅导员,充实“乡村少年宫”的师资力量。

4、结合市文明委、区教育局对乡村少年宫的验收工作,开展了校级评比活动,评选出了5名优秀辅导员,提升了辅导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

5、在寒暑假期间,我们利用大学生返乡的机会,吸收了7名有一技之长的淮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共同参与“乡村少年宫”的建设,深受广大学员的欢迎,今后,我们还将招募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以上培训,我校乡村少年宫辅导员的整体辅导水平有所提高,辅导理念有所改变。真正成为少年儿童人生追求的引领者,实践体验的组织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者,良好发展环境的营造者。

蔡里初中乡村少年宫

篇6:少年宫辅导员培训计划(制度)

2017年员培训计划(制度)

一、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结合,让更多的农村未成年人共享校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和成果,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爱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农村孩子的艺术素养,减少城乡差距。进而改善农村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全面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农村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进一步进步农村未成年人的整体素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培训原则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专业特点。紧密联系新的形势和任务,联系辅导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学习理论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2.注重区分层次,力求科学施教。着眼于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

3.注重系统规划,保证培训质量。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调研,优化培训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实施计划,努力提高师资水平,严格考核和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4.注重研究借鉴,创新培训机制。遵循教育培训规律,按照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的要求,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辅导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努力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三、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教师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该教师负责的这门学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四、培训方法:

1、通过集体培训和个体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集体培训一方面由学校组织选派优秀特色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各项业务能力比赛活动,以比赛促发展,以比赛促进教师专业特长能力的提升。

2、学校安排相应时间与内容,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时间和机会,尤其是在课务等方面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专业发展。

3、要求各位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抓紧进行专业自学,确保个体的专业真正特长。

四、培训对象 少年宫全体辅导员

五、培训内容:

1、聘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

2、校内负责人专题培训

3、观看专题片

篇7:少年宫辅导员培训总结

时间:2013.9.3中午第三节课 地点:餐厅楼上 主持人:符正元

参加培训人员:全体辅导员

培训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记录人:杨正龙 主要内容:

中国龙文化、云南花灯概述。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龙是非常神奇的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斗转星移,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龙”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仍能从心底唤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我们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云南花灯, 是云南花灯戏的简称.流行在不同地区的花灯又接受了不同的曲种、剧种或民歌小调的影响,故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曲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各种民歌小调,这些小调有些是本地的产物,如〔十大姐〕等,有些是全国流行的,如〔泗洲调〕、〔十杯酒〕等;其次是明清小曲,如〔寄生草〕、〔打枣竿〕等;再次为从其他曲种、剧种吸收来的,如腾冲花灯剧目《安安送米》唱的高腔、《小放牛》剧中吸收了吹腔,元谋花灯中用了滇剧唱腔目录。

篇8:青少年问题行为的辅导与矫正

问题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妨碍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 更重要的是, 它阻碍青少年的智能发挥、品格形成和个性发展, 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国外研究表明, 青少年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程度, 还可能导致其成人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障碍。因此, 有必要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进行辅导与矫正。

一、青少年问题行为的辅导原则

1. 保密性原则。

这一原则在辅导中是最为重要的, 在辅导过程中, 辅导人员必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及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及隐私应该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这是学生和辅导工作者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和促使其行为发生转变的基础, 也是对学生人格和隐私的尊重。

2. 认真鉴别问题行为的原则。

认真观察问题行为的持续时间、记录相关的数据和环境情况, 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同情心去了解和分辨问题行为的类型。在对问题行为干预之前, 必须深入分析问题行为的原因,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症下药。

3. 发展性原则。

辅导工作的目的在于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建立良好的行为和认知方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辅导的焦点不只在改变学生的那些违反纪律等问题行为, 更重要的是, 要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接纳成长过程中的挫折, 改变学生的负向认知、鼓励学生自我负责。

4. 不预设标签原则。

辅导工作者必须在辅导过程中避免自己对学生的偏见。在进行充分的评估和诊断之前, 并不贸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结论。在作出判断和评估后, 也不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下“定论”。以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态度对待, 并运用行为和认知的多种技术对问题行为进行分析。

5. 普遍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问题行为的辅导应该以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行为为主, 而不是把关注的焦点仅放在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身上。要确立与强调处理好全体学生与个别学生的关系, 就必须从大部分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行为出发, 关注学生的学业、行为和情绪带来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 对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进行问题行为个别诊断与矫正。

6. 全方位辅导原则。

成功的问题行为辅导, 除了针对具体个体的问题行为, 还应注意利用和调动多种资源。如, 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父母的投入、借助同伴的影响力以及心理辅导机构等的支持, 共同对问题行为协商处理。此外, 也可通过改善学生的外在不良环境来促成其问题行为的转变。

二、对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

对于存在轻度问题行为的学生, 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一个通过心理辅导背景的作用改变有问题行为学生的意识倾向和行为倾向的、发生在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倾听、接受、共感的理解, 而不是批评指示、约束、强制的进行教育。

在开始进行心理辅导时, 做到不评价、不同情、不追究, 而是以建立相互信赖关系为主。心理辅导员对问题行为作肯定的评价, 会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倾向;否定的评价, 又易引起学生逆反、对抗的心理。心理辅导员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烦恼、不安、担心采取同情、支持的态度, 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的依存、无力化倾向。心理辅导员无视情绪、动机、自尊心等, 一味地追究、剖析问题行为的本质, 会使学生变得神经质, 防卫心理过度。

倾听、接受、共感的理解, 并不是对问题行为的处理, 而是对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不安、担心、苦恼等情绪状态、心理状态的处理。心理辅导员要相信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示、说教、解释要尽可能少, 辅导重点主要放在安定学生的情绪、启发认知、使其人格发生变化上。

2.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制定新的适应性的行为目标。

如, 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教会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认知自己的情绪变化, 鼓励开放与彼此信任, 适当传授一些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特别是要增加学生对新的行为价值观的察觉。

3. 感情的净化、明确化。

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 总是在内心中积压着许多忧郁、愤怒、冲动、不满、攻击、动摇、不安等情绪, 不将其疏导、发泄出来, 对于问题行为的解决终究不利。心理辅导过程中, 要让学生有自我表现、自由表现情感的机会, 充分了解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感到什么”、“如何思考”、“苦恼的背后是什么”等心理状态。

总之, 心理辅导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没有严格的、规定的程序, 良好的教育效果取决于双方的信赖与心灵交流的程度。

三、对问题行为的矫正

对有比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 学校教师应主动去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而不要消极地等待学生的问题行为自动消失,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 了解学生, 深刻地分析产生问题行为的种种原因, 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行为对症下药, 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方法, 使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 就是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的问题行为不断地减少、弱化, 最终不再发生。常用的干预办法主要有:

1. 行为干预法。

行为干预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干预理念与方法, 具体包括: (1) 消退。学生行为的习得需要不断地强化才能保持, 一旦这种强化的刺激被取消, 其行为必定逐渐减少、减弱。此法的关键是找出学生问题行为的强化源并加以控制, 即要给学生明确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你要是做X的话, 那么Y就不会再出现了”。 (2) 暂停。也称强化暂停。它与消退的共同之处都是使行为者得不到强化刺激。不同之处是, 暂停是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有关强化, 而消退是使行为者一直得不到强化。因为有时候教师找不到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强化源”在哪里, 或者不能对强化源有效控制, 所以只能采取暂停的办法。 (3) 反应代价。这是一种处罚行为者或剥夺行为者利益的方法。如发现学生有问题行为立即批评警告、罚出场外、不给参与机会、取消物质奖励等。这是教师们常用的方法, 它使用面广, 易于实施, 能较快地产生抑制效果。 (4) 橡皮圈拉弹。运用躯体厌恶的刺激方式也是使问题行为发生率下降的一种方法。橡皮圈拉弹就是把橡皮圈套在有问题行为倾向的学生的手腕上, 用拉弹橡皮圈来抑制某些强迫性行为和不良观念, 如偷窃、毁物、性幻想等。 (5) 刺激控制。学生的某些行为是受到一些特定刺激因素的影响, 可以对这些刺激因子予以控制。如目前明文规定在学校200米范围内和家属区里不准开设网吧, 就是属于刺激控制。

2. 认知干预法。

随着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 认知活动, 尤其是社会认知活动在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有时起着主导作用。近年来, 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应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这种观点认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个人的缺点或不足, 不少问题行为是学校和家庭中人际交互作用的结果。与之相关的技术叫做认知干预技术或叫生态原理技术, 主要有: (1) 重拟技术。即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一种新的拟定, 把某种往常认为是消极的、不合情理的行为, 拟定为积极的、合乎一定情理的行为。 (2) 积极动机内涵技术。即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动机想象为并非受到某种不好的、甚至很坏的动机的支配, 而是受正确良好的动机所支配。 (3) 积极功能内涵技术。指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要从积极方面去发现, 研究它所产生的结果功能。 (4) 症状规定技术。即允许学生的问题行为继续存在, 但要按照规定的方式表现行为。 (5) 轰击后门技术。教师选择能进行积极评价的行为、特征或非问题情景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通过改善师生关系来间接地达到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的目的。 (6) 注意例外技术。即要把注意力从不能接受的问题行为转移到学生的问题因素上, 通过改变相关因素来促进问题行为的变化。

3. 感觉统合训练技术。

多用于心理治疗师对问题学生的干预。对于年龄稍小一些的儿童应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技术的特点是让儿童感觉活动如同游戏, 儿童通过自己喜好的游戏活动, 使其积郁已久的紧张、攻击、挫折、恐怖、不满等消极情绪得到充分表达, 由此儿童也就学会了如何控制和疏导自己的情绪, 怎样适合时宜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一旦被宣泄, 儿童就有了充分发现自我的良好心境, 进而实现自我发展。训练者根据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感觉和动作发育不良等情况, 让其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活动并产生顺应反应, 这既符合心理治疗原则, 也与感觉统合理论相一致。在干预过程中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 并可以给予个别心理指导, 这样可有利于加速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有利于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此外, 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家庭环境, 以达到巩固干预效果的目的。

4. 药物干预技术。

这种矫正方法多被专业的心理治疗师采用。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儿童多动症等行为, 所用药物应按照每个儿童的反应个体化。通常来说药物疗法的价值在于促进儿童变化, 使有的反应 (如注意) 容易发生, 使有的反应 (如攻击行为) 不易发生。然而, 这种变化是否发生, 还有赖于其他教育训练方面的工作。

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矫正, 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 对于特别严重的问题行为, 如自残、攻击等, 如果超出教师的能力范围, 教师不能盲目从事, 最好转介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治疗, 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篇9:少年宫辅导员培训总结

关键词:信息竞赛;奥赛辅导;专业素养;小组合作

一、制度保障,扎实推进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成立奥赛班,实行奥赛辅导教练员制,建立校内奥赛辅导联席会议制度随时解决奥赛辅导中的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信息学奥利匹克竞赛的重要性,无论是活动经费、时间,还是参加辅导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均加大了支持的力度。对奥赛辅导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聘任、评优、职级、工作量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同时学校加大了奖励力度和宣传力度,拿出专项资金奖励在奥赛中做出贡献的教师、学生,鼓励获奖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在全校推广。这样,更有利于各方面关系的协调,更有利于集思广益,发挥优势,群策群力干好特长生培养和衔接培养工作。如:设置奥赛教研室专门负责奥赛管理,实行信息学竞赛主教练负责制,设立了信息学竞赛辅导津贴,建立了信息学竞赛奖励机制;保证了信息学竞赛辅导时间,每周至少有5课时的信息奥赛辅导时间;鼓励辅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信息学奥赛辅导培训,对获奖的学生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奖学金。在学校领导高起点定位的指引下,我校信息学奥利匹克竞赛活动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精选人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奥赛选手,一般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因此,结合我校的特长生衔接培养优势,我们从高一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为奥赛选拔培养好的苗子做准备。同时开设电脑程序设计活动课,为喜爱电脑程序设计的同学提供可活动的空间。实践中我们越来月坚定地认识到,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前提下,尖子出的越多越好,但必须按照教育规律,眼中只有奖牌,最终反而可能夺不了奖牌。因此,我们要把这一思想内化为竞赛理念,努力研究优秀生成长规律,鼓励学生冒尖,鼓励学生努力做到要夺取奖牌,将辅导重点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上。

三、发挥网络优势,建立竞赛专题题库网站

网络的利用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开阔视野,使知识的获取变得更方便、快捷。我们在信息学竞赛活动中十分注重学生的网络化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教学带来的便利,通过计算机辅导教学、上网浏览学科竞赛动态、下载辅导资料和历年试题等方式,使我们的辅导工作与国家学科竞赛接轨。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学奥数资料,建立奥赛题库网站,内容包括竞赛快讯、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简介、历年信息学联赛初复赛试题、试题答案分析详解、竞赛论文集锦等栏目。提倡通过网络,与国家队队员和以前获奖的高水平选手交流,全面提高对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多比赛细节的认识。我们自主开发了信息学竞赛辅导专题题库网站,并以此为阵地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对参赛选手的管理及培训

高水平的信息学竞赛培训对学生自身很有益,将使这些孩子全面成才、受益终生。信息学竞赛的发展不仅要求选手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作风,具有开阔的思维、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求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善于向别人学习、与他人合作。参赛选手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很强的调试程序的能力。选手必须全面发展,特别是要有较好的数学方面的基础,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有良好的心里素质。我们要鼓励参赛选手从小励志成为高素质人才,要积极进取,努力拼搏。

1、本地化集训和外出学习相结合

信息学竞赛其难度远远超过了高中信息教材内容,大多数知识都是大学内容。参赛学生光靠课内听课、小组合作学习、课下自学是不够的,很有必要参加高质量的课外培训,而这种培训又不是一般竞赛指导教师能够胜任的。我们主要采取的是本地化集训和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外出学习,是促进尖子生水平提高的一个有效方式,我们这几年常选送学生到北京清北学堂听课、参加围绕竞赛组织的培训和集训,并认真根据辅导教师所讲静心研究、细细体会,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对特长生应尽早开始培养

我校每年对高一学生入学第一周就开始进行培训、指导。近年来,随着青少年认知能力的普遍提高,初中的学生已完全能接受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基础知识,把对语言的学习下放到初中是完全可行的,因此,我们自治区已有很多初中生开始参赛,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辅导的起步越早,选手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竞赛水平。

3、用"任务驱动"、"自我培训"、"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传授培训内容

信息学竞赛培训具有人说少、规模小、课堂教学灵活、学生水平层次多的特点,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利用率成为一个难题。其中"任务驱动方式"特别适合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培养,方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自己講解对某一知识点或问题的看法和体会,可以更深入的对算法等问题进行多样化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的教学模式。它使培训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小组学习中应注意一些问题,如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教师应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

五、提高辅导教师的专业素养

常听同事说:要给学生半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深入浅出的比喻形象的说明了教师必须具备深厚地专业知识和业务处理能力。这种处理能力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教师深厚而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于深厚而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主要依靠教师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来形成。教师应该抓住每一次与信息学奥赛相关的学习机会。可以走出去和全国各地的同仁们交流心得体会。除了外出学习交流外,个人认为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是:编写程序。信息学奥赛的核心内容便是程序的编写。教师如果能在这方面下苦功夫,持之以恒,往往能够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

以上是我近几年来在组织、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还很肤浅。罗马城并非一日建成,冰封千里非一朝之功,这其中凝聚着师生大量的心血,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佳绩。今后我们将脚踏实地、一如既往地继续努力,力争在以后的比赛中取的更好的成绩。

篇10:少年宫辅导员培训总结

培训题目: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培训人:罗磊

培训时间:2012年11月20日

培训地点:会议室

一、用新颖有趣的教法去培养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小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教学方法的新颖生动,能引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从而神情专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建立师生感情,培养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初级阶段,不仅靠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以饱满的热情从事教育工作的精神感染,在很大程度上还靠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和师生间情真意切的感情和友谊。

三、用学习的成功感来反馈。

篇11: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心得

2012年2月25、26号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有幸参加了泰安市举办的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班,本次辅导员培训班的目标是:适应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推动中小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途径;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理论素养,掌握科技活动设计、策划和组织的基本方法,提升辅导科技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为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提供有效服务和支持,促进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两天的学习时间紧张又丰富,却使我对辅导员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到科技创新并不神秘,并非遥不可及,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源自于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学生能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主要看他会不会思考,会不会探究;两天的学习,也让我认识到开展科技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探究、善于创新和善于实践的习惯。对于我们普通教师来说,掌握创新的技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实践的深入开展等问题都是尤为重要的。同时我也了解到了我们泰安市在青少年科技培训这一块的现状、师资力量、和国外以及外省市的差距、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内外的一些专业比赛的比赛流程等。现在的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在科技创新这一方面的培养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像中国的海尔、海信等大公司在中国很厉害,但是在国外却很难与日本韩国等国家抗衡,很大程度是由于国家的创新能力。科学创新应该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开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今后的中高考中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录取比例。

作为刚接触科技教育的普通教师我们也要追求观念上的改变,要指导好学生进行青少年科技活动教师必须有强烈的活动和辅导意识,要有高尚的品德以及高度的意识和耐心,要认识到这也是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同时也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一定的手段,在活动中要做到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发挥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做到指导学生但不包办代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活动前对学

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意识,明确活动目的,提高对活动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篇12:少年宫辅导员培训总结

学习心得

2012年5月26日,我参加了特区教育局和特区科协联合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员培训。通过培训,我了解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我们农村学校,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培训以前,我对青少年的创新培养没有方法,没有目标,不知道青少年科技创新怎么去开展。经过学习,我知道了青少年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项目有:

一、科技小发明,科技小论文;

二、科技实践活动、科幻画;

三、教师的科教制作。特别是听了特区二小郑宏老是的课,我了解了什么是科幻画,知道了怎样辅导学生进行科幻画创作。以前我认为科幻画就是大胆想象、天马行空的,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科幻画要具有科学性、创意性、艺术性,特别重要的是科幻画锻炼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想象未来、绘画技巧等能力。还有特区三中张德辉老师,他介绍了竞赛类作品的制作,特别是他所展示的由他带领学生们制作的热水袋的改进、酱油壶的改进等作品,让我真正感受到

创新来源于对生活点滴的观察。

创新活动的开展,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使学校具有不断发展的动力,展现了学校教师的风采。

六 枝 特 区 青 少 年 科 技 创 新

学习

卢泉

篇13: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训,培训制度,思考与建议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 对组织成员的培训与潜能开发是一种维持组织发展, 提高个体素质的手段, 也是一种奖励性福利形式。在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背景下, 培训是提高辅导员的素质, 开发辅导员智力, 挖掘辅导员潜能, 提升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 优化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手段, 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 对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含义

对于辅导员的培训,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简称“教育部24号令”) 第四章第十七条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 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 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 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教育部下发的《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明确指出, 要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 以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 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 逐步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由此可见,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已经受到重视并全面启动。

高校辅导员培训指的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高校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 按照辅导员的职业需求, 通过各种形式, 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提高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所进行的教育、培养和训练活动。对此含义的理解有以下四点:第一, 辅导员的培训机构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高校组成, 构建不同层次的培训体系, 培训机构对辅导员的培训应视为一项义务, 全面负责辅导员培训的计划、组织、管理和经费开支等工作。第二, 高校辅导员培训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中心, 目的是使辅导员通过培训而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技巧, 以熟悉学生管理工作规律并进而直接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第三,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内容是针对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 突出“干什么, 学什么, 缺什么, 补什么”的特点, 是一种向辅导员有针对性地传授专业知识和提高工作技能的继续教育过程。第四,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应根据辅导员的现实工作需要, 按需施教,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种类, 分级分类别地开展教育培训, 培训时间可长可短, 既可有定期培训和短期培训, 又可有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和在职培训, 另外, 还可有校本培训、校外培训和委托专业机构培训, 同时, 培训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 还应增加讨论、个案分析研究、考察调研、情景模拟等形式多样的体验式实践环节。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重理论, 轻实践

现阶段,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形式已趋向了多样化, 有岗前培训、常规培训、专题培训、骨干培训和学历培训, 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辅导员职业需求, 有助于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但是, 各种形式的培训主要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以“研讨、个案分析、亲身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偏低, 这远远不能满足辅导员的培训需求, 重视培训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有助于辅导员在培训实践中优化能力结构、提升能力素质。以华东理工大学实行高校间辅导员的相互挂职锻炼为例, 通过签约每年互派辅导员进行一个月的挂职锻炼, 这种挂职锻炼的体验式实践形式大大拓宽高校间辅导员的学生工作视野, 在相互学习中积累工作经验, 值得高校在辅导员培训工作中大胆借鉴和尝试。

(二) 重培训, 轻培养

培训作为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已经成为共识,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也不断为输送辅导员参加培训提供了平台, 但是培训与培养并没有合理的链接, 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训工作随意性大, 不能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进行分层次的培训, 不利于不同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二是培训内容不够系统, 针对辅导员实际工作和工作难点的处理技巧培训极少, 不利于提高辅导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是培训与考核不挂钩, 不利于检查参训辅导员的学习效果, 并根据不同能力的辅导员来分配工作。由此可见, 一旦培训与培养脱节, 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 而且也失去了培训的真正意义。

(三) 重施教, 轻需求

高校辅导员培训全面启动以来, 虽然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优化, 但是仍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辅导员的培训需求,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不能满足不同工作年资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对一些参加工作多年的辅导员, 为适应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发展。他们更需要参加更新知识方面的深造培训, 而现实这类的培训还得不到广泛的推广。二是不能满足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的培训需求;以医药院校为例, 由于这类院校的辅导员也并不都是医药类专业毕业的, 所以培训中有必要增加医药方面的背景知识, 帮助辅导员了解所带学生的专业知识, 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三是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学校的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如:师范类大学和商科类大学, 两类大学无论是办学环境还是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均存在差异, 所以在这对两类大学的辅导员培训时就必须区别对待[1]。

(四) 重组织, 轻实效

在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规划下,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纷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辅导员培训组织实施办法, 为辅导员的培训搭建平台。然而, 反观当前辅导员的培训现状, 培训的效果仍不理想, 存在的不足主要有: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质量评估制度、管理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 对参训辅导员的学习、出勤、考核等参训情况没有详细的跟踪、记录与反馈, 培训行为极不规范, 容易导致“学与不学一个样, 学好学坏一个样”, 无法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三、对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培训作为提高辅导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每一位高校辅导员的权利, 更应是辅导员的一项义务, 基于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存在的种种问题, 必然会妨碍辅导员素质的提高, 而辅导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将直接决定和影响一个学校的学生工作, 因此, 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任务迫在眉睫。

(一) 要提高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认识观念

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已有50多年历史, 经过50多年的发展,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党的路线、教育方针的传播者,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育者, 学生学习生活管理者三重角色[2]。从人力资本角度来说, 高校辅导员是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 是社会和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 正确认识和对待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 将会得到可观的回报, 并惠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需要做好以下的工作:第一, 解决辅导员培训的经费问题;辅导员培训是一项长期投资, 它的回报周期虽长, 但综合效益巨大, 从目前状况来看, 要让更多的高校辅导员有机会参加各种不同层次的培训, 费用问题仍是关键, 所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辅导员培训专项资金政策, 通过物质性投入方式大力支持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第二, 安排充足的培训时间;培训的效果与时间有紧密的联系, 既然辅导员的培训是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 那么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应慎重考虑广大辅导员的工作实际, 保证辅导员有时间、有空间、有条件去发展和提高, 这样既有利于调动辅导员的培训积极性, 又可让辅导员安心地参加培训。第三, 设计合理的培训内容;除了理论学习, 培训内容还应不断优化创新, 可根据不同层次辅导员的自身需求设计培训模块, 重在解决辅导员实际工作中的难点,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能力, 可以通过引鉴国外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成功案例, 开阔辅导员的工作视野, 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二) 把能力提升作为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重点

辅导员的能力是辅导员素质构成中的最重要因素, 它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能力建设是增强辅导员队伍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根据新时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 辅导员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主要包括:一是教书育人的能力。这要求辅导员不仅要上讲台给学生传授知识, 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而且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二是事务管理能力。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 在事无巨细的学生事务性工作面前, 辅导员应摆正工作重心, 坚持人性化的管理,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绩效。三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新形势下, 高校辅导员要适应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就要不断地自我提高和完善, 这需要高校辅导员不断加强学习, 通过学习全面理解和认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深入把握工作规律, 进而提高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根据当今大学生的特点和主流, 高校辅导员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因此, 强化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培训, 加强能力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 要扩大培训规模, 确保全员轮训

培训作为高校辅导员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方式, 应保证人人有机会参加相应的培训。首先, 要切实抓好新聘用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工作, 力争参训率达到100%, 通过岗前培训让新进入辅导员队伍的人员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 掌握一般的工作方法, 为尽快进入辅导员的角色做好转变。其次, 要突出抓好常规培训, 不断提高参训率, 通过常规培训帮助辅导员掌握工作规律, 提高解决工作难点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根据学生工作管理特点, 要定期开展专题培训, 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选择与自己工作和兴趣相关的专题进行学习和指导。最后, 结合高校辅导员队伍实际, 要大力推进骨干培训, 创造机会让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突出人员参加国内、国外的多种形式的培训, 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培养优秀人才, 促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方向发展。为鼓励更多的辅导员重视学历的提升, 应加大辅导员学历培训, 积极鼓励辅导员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平台。

(四) 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完善培训制度体系

根据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工作年限、业务水平和基本素质,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多搞中短期的常规培训和专题培训, 强化岗前培训, 推广骨干培训和学历培训, 营造条件开展网络培训和远程培训, 满足不同层次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需求。培训方法也应不断创新, 多采用个案分析、互相交流、实地模拟等互动参与性强的现代培训方法, 从偏重课堂理论培训向课堂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转变, 将培训内容融入具体的案例和生动的实践中, 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对现实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增强辅导员的培训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除此之外, 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等制度体系, 保证培训内容、培训进度、成绩评定等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 还应把终身培训、全员轮训等理念贯穿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的全过程, 既让辅导员培训成为持续、发展的过程, 又让每一位高校辅导员都享有参加不同类型培训的同等机会。

(五) 坚持培训和培养相结合, 健全培训管理制度

培训的有效性是辅导员培训的生命线, 要保证辅导员培训不走形式, 不走过场, 真正收到实效, 应把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与转正、考核、晋升等挂钩, 明确辅导员接受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培训动力机制, 完善各类培训, 建成高校辅导员全员轮训体系, 把培训与培养相结合, 逐步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 不经培训不转正, 不经培训不提拔”。实行辅导员培训跟踪制度, 加强培训证书管理, 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制度, 高校要保证有专门的培训部门负责辅导员培训的组织、检查和建档工作, 把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情况记入本人档案, 作为高校辅导员年度述职考核和培养提升的重要考察依据。

一个职业是否专业, 不仅要看是否有相关学科和学术研究作支撑, 还要看它有没有专业的标准和专业的培训[3]。辅导员培训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大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力度, 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入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完善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制度, 从而全面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促进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利伟.高校辅导员培训的问题与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9, (12) :92-94.

[2]漆小萍.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1) :82-85.

篇14:青少年消费特征及其辅导

关键词:青少年;消费;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一、引言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与其他人的行为发生某种联系,人与人交往时发生的相互关联的行为就是社会性行为,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就是社会性行为之一。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两大部分;青少年的消费有其自身的特征:青少年的消费欲望强烈,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他们的消费领导新潮流、追求流行、标新立异,他们的消费除了具有高层次、多元化和追求品牌的特点外,还有高消费、超前消费的特点,而且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具有时代性和变化性。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西方国家传入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从外部提供了大环境,加之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原因等等,使青少年在追求享受的同时还进行着攀比。这种现象将直接导致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全社会必须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未来能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二、青少年消费的基本结构

“青少年的消费行为是青少年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青少年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而消费各种生活资料的行为和模式。”[1]青少年的物质消费包含衣、食、住、行几个方面。精神文化的消费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消费,是侧重于满足心理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青少年的精神文化消费主要有教育消费、文化消费和闲暇消费三种类型,[2]具体表现在读书学习、文化娱乐、社会交往和旅游等各类活动中。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青少年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当今社会青少年的消费出现多元化,有学习投资型、时尚信息型、娱乐休闲型等。学习投资型的青少年平时生活上省吃俭用,但在学习投资上毫不含糊,如买学习资料、学习工具、订报刊、参加各类英语学习班、考研培训班等。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成为青少年及学生的必备通讯工具,时尚信息型青少年在这些方面的消费也不容忽视。除了学习投资型、时尚信息型之外,还有娱乐休闲型消费,娱乐休闲型消费者周末选择唱歌、跳舞、聚会、互赠礼物、旅游作为主要消费项目,以此来享受大自然、享受生活。

三、青少年消费行为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的消费能力逐年上升,他们消费群体相对集中而且属于新潮型消费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潜存着极大的消费能力。[3]那么他们的消费有什么特点呢?首先,青少年消费的欲望特别强烈: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中的消费高峰期,他们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都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一方面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消耗能量很大,从而引起强烈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青少年的精力特别旺盛,他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宣泄,比如旅游、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方式,这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消费内容,而且这部分费用较多。其次,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的情感活动最为活跃,因而他们的情感、心理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要调整好这种状态,消费也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他们可以从消费中找到情感的宣泄点。因而青少年的消费行为经常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偶发性和冲动性。再次,青少年领导消费新潮流、标新立异:青少年大多思想解放、富于幻想、喜欢猎奇、崇尚时髦并追求流行。青少年创新意识比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消费观念首先是“新、奇、美”,然后才是实用,他们往往是某些新产品的首批购买者和消费带头人。每当一种新潮流来临时,无论是物质生活方面还是精神文化方面,青少年都会首先进行倡导传播,此时的青少年极易狂热地追求某种新鲜事物而失去理智,从而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消费方式。最后,消费出现高层次、多元化和追求品牌的特点:青少年消费趋于领导新潮流、追求流行、标新立异,这样就会引起他们的消费出现高层次、多元化和追求品牌的特点,现代社会商品经济飞速发展,青少年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他们在购买时讲究个性、情感和审美,有的甚至讲究高档名牌,对物美价廉的商品不屑一顾。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品牌意识。

四、青少年消费行为反应的消费心理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喜欢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对于某一事物易于达成一致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对群体的依赖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从众心理。[4]另外,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产生了归属、爱和自尊的需要。[5]青少年除了学习以外,力图在消费时满足这种需要,他们渴望得到关心、重视、高度的评价以及别人的尊重,希望自己因为穿着入时或是有一样名牌的东西或是娱乐时出手大方而得到一个羡慕的眼神、一句羡慕的惊叹,这都可以视为 “得到尊重”,正是这种心理赋予了他们消费行为的独特性。

五、解决青少年高消费问题的设想与对策

从某种程度上青少年大大促进了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消费,但是从另外一些方面来看,他们的消费也存在一些偏差,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加以正确的引导,但最关键的还是青少年自身要注意矫正和克服。首先,青少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青少年只有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明确学习目的,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不断进取,不断追求。其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艰苦的社会生活实践,能磨练人们的意志,培养人们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再次,抓好家庭教育: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是青少年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重要保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单是生活上的照料,物质上的满足,还必须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行为监护。在现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方面,青少年需要及时、正确的引导,如果只养不教,会使子女产生好虚荣、图享受、轻劳动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所以,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消费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学校要进行相关的教育:学校应该成为青少年成才的优良基地,不能只抓分数、升学率而放松德育工作,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消费观的宣传。学校作为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它有双重任务,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改善社会环境:社会既是育人的大环境,也是一个大染缸。我们必须要净化环境,为青少年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要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和青少年进行有力的判断,分清好坏,明辨是非,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消费。

六、结论

青少年在消费行为中固然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在物质消费领域还是精神文化消费领域,他们都存在一种消费欲望,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他们在消费过程中追求流行、标新立异并引领新潮流,他们追求消费高层次,多元化和品牌消费。青少年的消费行为从某种角度反应了他们的求新、自我表现和从众心理。青少年还可以从消费过程中体验到归属、爱和自尊的满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促进了物质和精神的消费。同时,青少年的消费也存在一定误区,这就要求青少年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引导教育的责任,使当代青少年成为杰出的优秀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洪守义. 青年行为学[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126.

[2]孙悦. 青少年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特点及引导策略 [J] 青少年研究, 2008.

[3]王恒运. 青少年消费心理与网络营销策略 [J] 青少年研究, 2007.

[4]刘燕. 青少年消费心理特征分析 [J] 青年研究, 1999.

[5]张向葵,李力红. 青少年心理学[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项目调查分析下一篇:某民办科技学校董事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