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群落的结构教案

2024-04-20

3群落的结构教案(共8篇)

篇1:3群落的结构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生物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2)简述群落的物种组成;(3)简述物种丰富度;(4)说明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5)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6)举例说出群落的主要类型。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尝试调查当地自然种群中某几种生物的生态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科探究的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

(展示池塘图片)图片为某池塘上生活着的多种生物,请观察并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引导: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这个池塘中的生物关系如何?

3、假如生活在该池塘中的肉食性动物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引导: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学生:

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并回答:群落。

自主地思考、讨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得出问题的答案

一、群落的概念及实例判断

该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的群体便是群落。

讲解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从三个要点把握:一定的自然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间有直接或间接地关系。举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回顾:在种群研究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提问: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又有哪些?

以研究池塘群落为例,引导学生对应归纳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多媒体展示我国武夷山森林群落和西伯利亚森林群落两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归纳:1.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问:结合这些信息中的内容,还能找出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2.两个群落的物种数目不同,进而得出群落丰富度的概念。提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图中我国新疆北部森林和南方森林哪个丰富度更大?

引导学生总结出: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及物种丰富度的内容 学生:结合教材,找出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结合丰富度的概念,进行判断。

四、种间关系

通过老师讲解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群落中的各种群并不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先通过图片展示各种种间关系。

竞争:结合资料,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讨论

(媒体展示资料1:对双核小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提出问题:如何解释资料1中出现的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描述图中分别饲养和混合饲养时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分析: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通过图片举大象与狮子争夺水源、水稻与稗子之间的竞争例进一步说明说明是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分析完后引出竞争的概念,用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竞争。

捕食:(多媒体展示猞猁捕食雪兔等图片及加拿大北方森林中90多年间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提问: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得出两者关系为捕食。

提问:如果猞猁消失了,雪兔数量会怎么变化?由此可见猞猁对整个群落的稳定起什么作用?

分析: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用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捕食关系图。

寄生与互利共生:通过图片展示,讲解种间关系的另外两种形式:寄生和互利共生,并画关系图说明讲解。

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对几种种间关系分别举例说明。

五、群落的空间结构 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

展示森林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明显的分层现象的图片,引出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概念,再展示森林中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的图片,讲解森林中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适当讲解高山、池塘分层的实例。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于其本身高度决定的)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其食物、栖息条件的制约)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例,如:农村种田时,在玉米的下层栽种菜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垂直结构的意义就是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

水平结构:讲解群落的水平结构及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因素。列举群落水平结构的事例(如:受水制约,芦苇、泽泻等水生植物与松、杉、柏树以及仙人掌、沙棘等植物分布不同;鸭子、青蛙与鹰、黄羊、沙鼠等动物生活环境不同。受温度影响,从赤道往北,森林群落的分布为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针叶林等)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别:从概念及原因两方面分析。通过习题巩固。

课堂小结

本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本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学习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 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

③运用现实生活的例子与本节知识点联系,降低了知识点难度。④穿插于课堂中的“问题串”,能够较有效地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后,我及时对本节课作出总结,并加以练习,在另一层面上复习知识点。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活动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面得到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本节课在课堂程序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尚未得到充分的拓展,需要加以挖掘和拓展。

在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将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板书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篇2:3群落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板书〗

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篇3:森林采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采伐方式,采伐强度,更新,演替,生物多样性

1 引言

森林采伐是人类开发和保护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除木材生产外, 它还涉及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发育、有利于天然更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美学效益等内容。森林采伐特别是皆伐地上植被消失, 改变了原有林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土壤理化性质, 林冠截留的丧失和木材带走养分等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过程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导致养分循环错乱, 水土流失加重, 生态系统平衡消失, 生态系统功能难以发挥。同时, 在某些地区, 大面积采伐使森林生态系统不能承受人类干预森林的强度, 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崩溃。森林采伐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是调节林木间关系, 维持森林生态平衡和培育森林后备资源的重要手段。因此, 研究采伐对森林结构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对于制定林业远景规划, 开展各项森林经营活动都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 采伐对更新的影响

森林采伐对森林更新既有有利的影响, 也有不利的影响, 即森林采伐可能促进森林更新, 也可能造成森林更新困难。其主要原因则与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有关。

确定合理的采伐方式, 必须研究了解目的树种的主要林学特性。目的树种的林学特性决定了其森林采伐的方式及强度。例如, 自然更新困难的物种及水源涵养林均不能采用皆伐的作业方式, 皆伐后会造成目的树种更新困难, 采伐迹地极易被其它物种所代替, 同时导致土壤流失严重, 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功能下降。这在我国及世界其它国家均造成过惨痛的教训。然而, 对于一些幼苗阶段喜光的阳性先锋物种, 皆伐则能够促进其天然更新。皆伐后产生的林窗, 增加的光照、养分条件均有利于先锋物种的幼苗定植与生长, 利于其更新。但对于一些顶级群落的物种来说, 由于其幼苗具有喜阴特性, 皆伐则抑制其更新, 而择伐特别是弱度择伐则会促进其天然更新。因此, 物种特性是决定采伐方式的重要因子。

森林更新不仅受采伐方式的影响, 同样也受采伐强度的影响。由于采伐强度的不同, 导致林内环境条件产生差异。不同的采伐强度会影响到林内光照强度、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养分条件的不同。这些环境因子直接与森林更新有关。因此, 不同的采伐强度导致森林更新状况不同。

3 采伐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森林的动态变化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作为森林动态变化最具代表性的术语就是森林演替。所谓森林演替是指森林群落间的更替过程, 即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更替, 随后再被另外的群落替换, 直至达到该地区的顶级群落为止。同时, 在自然条件下, 群落之间的更替并非杂乱无章、任意更替的, 是有一定顺序、有一定规律的更替。然而, 由于人类及自然灾害的存在, 即人为及自然干扰的存在, 往往会导致群落演替过程发生变化。采伐作为人为干扰的主要方式之一, 常常导致森林演替过程的改变。在森林经营过程中, 由于采伐方式及强度的不同, 导致森林演替向着不同方向发展。皆伐及高强度择伐均可能导致逆行演替的发生, 而轻度择伐则有利于森林正向演替。森林经营中应防止逆行演替的发生, 防止森林消失或质量下降。

4 采伐干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采伐经常会导致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简化、退化甚至消亡。森林采伐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中, 人们多从大范围即干扰角度来进行。由于干扰的方式及强度的差异, 干扰后物种多样性水平也不同。此外, 由于物种本身对干扰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 同样的干扰方式和强度所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对于敏感物种来说, 较低强度的干扰即会影响物种的存在与否, 导致物种多样性的不同。而对于敏感度较低的物种来说, 低强度的干扰不会对物种产生任何影响, 物种多样性不变。根据中度干扰假说, 中等强度的干扰会增加物种多样性水平, 而低强度和高强度的干扰均会降低物种多样性水平。其原因在于:适度干扰条件下, 生境受到不断的干扰, 导致生境异质性增加, 即生态位增加, 能够容纳更多的物种存在;而低强度干扰没有改变生态位数量, 高强度干扰则降低了生态位数量, 因此, 均会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

5 采伐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森林采伐除了对植被更新、演替、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外, 对林地土壤、环境、林地养分等方面也有影响。森林采伐后, 由于地上植被的消失, 加之地上大量采伐残余物 (枝、叶) 的存在, 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森林采伐后, 由于光照增加, 土壤温度上升, 导致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而大量采伐残余物分解之后, 则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此外, 半分解物的存在也必然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因此, 森林采伐改变了采伐迹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如前所述, 森林采伐后, 采伐迹地光照、湿度、温度均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皆伐后, 因此, 森林采伐会改变采伐迹地的环境条件, 而改变的环境条件必然会影响到采伐迹地的森林更新、生长, 最终改变森林演替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学友, 张新玲, 王立海.森林采伐作业对森林微环境的主要影响[J].森林工程, 2010 (4) .

[2]张荣瑛.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6 (4) .

[3]杨立国, 王文明, 刘红润.抚育间伐措施对天然林的影响概述[J].林业科技情报, 2009 (2) .

篇4:《群落的结构》重点知识聚焦

【易错点拨】

1.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2.同一物种因分布区域不同可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所有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3.只有满足3个条件——自然区域、同一物种、全部个体才构成种群。例如,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不符合“同一物种”这个条件,一个池塘中全部的成年鲤鱼不符合“全部个体”这一条件,因此,都不是种群。

知识点二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四种关系如下所示:

【易错点拨】

1.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和寄生等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捕食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从种群进化的角度都是有利的。

2.共生与寄生都是种间关系,且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共生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寄生是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數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篇5:群落的结构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课前准备

1、教师:上网查找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本P75探究活动内容,小组按要求完成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制作取样器、讨论选择采集地点和取样,并在课外完成这一活动;把取样的结果带回课堂,为课堂上进行物种丰富度的统计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都不是)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 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1)结合课本P72图4-

8、图4-

9、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

(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教师:通过对课前学生活动作谈论,总结。提问:(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学生:讨论、回答:

1.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差异,但不能完全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人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度。

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

(五)、探讨“种间关系”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2-73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种间关系(“+”表示有利,“-”表示有害)关系类型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物种A B+++---+-关系一般特征彼此有利,彼此依赖一方有利,一方受害彼此抑制种群A得利种群B有害实例地衣、根瘤蛔虫和人水稻和稗草羊与草狼与羊 教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图4-10种间关系。

设问: 1.在资料分析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什么?

2.请举出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

学生:读图,理解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学生:思考、回答:

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猞猁与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2.列举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

教师: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六)探讨“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师:结合课本P74-75图4-11、12、13,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并对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进行对比。

设问: 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结构有什么意义?

3.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动物的垂直分层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归纳:

1.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的特点。2.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如阳光。

3.在垂直方向上,动物的分布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教师:使学生认同不同群落在结构上的差异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不仅陆地群落具有空间结构,水生群落一样具有。

(七)小结: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七、作业设计

课本P77练习,根据所剩时间的多少,适当补充本节练习题(内容见下面的练习

题)。

1、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2、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上各生物种群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______关系,猫头鹰和蛇之间既是 关系,又是 关系。

(2)从进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会越来越快。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过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鹿群个体间在奔跑速度上的_________为鹿的进化提高了选择材料,而定向的__________决定了鹿的进化方向。

(3)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_______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被受到破坏。停止围捕_ _________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草原生物种群间又恢复平衡。

八、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本课有四个亮点:①体现新课程理念,把实验探究与理论学习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动口;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③运用现实生活的例子与本节知识点联系,降低了知识点难度。④穿插于课堂中的“问题串”,能够较有效地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后,我及时对本节课作出总结,并加以练习,在另一层面上复习知识点。

篇6:群落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陶红梅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3、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4、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教育学生要有竞争意识,要在学习上有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种生物? 每种生物全部个体组成一个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生物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 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都不是)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的群体便是群落

通过上节的学习咱们知道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

组成、性别比例等。那么种群水平研究哪些问题?

三:探究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

设问:(1)个体、种群、群落的相互联系?

(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四:群落的主要特征

(一)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1)展示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其它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引导学生理解群落在物种数目和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

(二)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

(三)、探讨“种间关系”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2-73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回答:

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2.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教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图4-10种间关系。

设问: 1.在资料分析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什么? 2.请举出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

种间关系(“+”表示有利,“-”表示有害)关系类型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物种A B+++---+-关系一般特征彼此有利,彼此依赖一方有利,一方受害彼此抑制种群A得利种群B有害实例地衣、根瘤蛔虫和人水稻和稗草羊与草狼与羊学生:读图,理解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

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猞猁与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

2.列举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

教师: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六)探讨“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师:结合课本P74-75图4-11、12、13,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并对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进行对比。

设问: 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结构有什么意义?

3.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动物的垂直分层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归纳:

1.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的特点。2.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如阳光。

3.在垂直方向上,动物的分布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教师:使学生认同不同群落在结构上的差异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不仅陆地群落具有空间结构,水生群落一样具有。

(七)小结: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篇7:3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群落的结构特征,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2)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群落的结构。

第2课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某池塘示意图(标出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各种生物)

师:幻灯片上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池塘,从池塘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划分为三个部分,水面、水中和水底。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分别有哪些种群?举例说明。生:至少有8个种群。有黑鱼、草鱼,水面上有浮萍、水葫芦等,还会有一些藻类。水底有河蚌、螺蛳,淤泥中会有各种微生物。

师:这位同学列举得非常详细,池塘中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微生物类群。这些种群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其实不用思考,我们也知道,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个体之间是有联系的。在这里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池塘中的肉食性鱼黑鱼被人类大量捕捞,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生: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着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在一起的种群之间也有着很多的联系,某一种群的数量不止受到同种生物个体的影响,还要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要观察的范围放得更大一些,要把池塘中所有生物的大家庭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叫它群落。群落在我们之前研究种群的时候有给大家提到过,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群落?今天这节课将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群落的结构。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师:了解了群落的定义以后,请同学来举些群落的例子。

生:一块稻田中的水稻、杂草、各种昆虫、青蛙等动物组成一个群落。师:其他同学认为这些动植物种群的总和能否称为一个群落?

生:不能,因为稻田中除了各种动植物以外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师:很好,要注意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生物的总和。

师:从群落的概念中,可看出群落是以种群作为基本组成单位的,能组成群落的种群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而且群落这个有机整体比我们前面所讨论的种群这个整体层次更高、范围更广。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把种群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

生:研究了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还研究了种群的数量变化。

师:回答得非常好。群落是更高层次的整体,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又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获得一些新的认识。我们以池塘群落为例,来看看群落需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师:池塘里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也就有很多的种群,对于稻田来说,也有好多生物种群,但是池塘群落和稻田群落相同吗?

生:是不一样的。

师:你从哪儿可以判断它们是不同的呢?

生:组成池塘群落和稻田群落中的各种种群是不同的。

师:非常好,通常情况下,不同群落的群落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研究一个群落首先要研究这个群落中有多少种群,而且不同种群在同一个群落中数量上是有差异的,哪些种群的数量比较多,占优势?这些种群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有些什么样的联系呢?这些都是研究一个群落必须要分析清楚的问题。在池塘中,水面表层、中层和底层生活的都是哪些生物?

生:表层主要是一些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中层生活着一些吃草的鱼群,底层主要生活着肉食性的鱼类、蚌、螺蛳。池塘的淤泥中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师:可以看出不同的种群在这池塘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位置,从而导致整个池塘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还有,池塘、森林等这些群落如果受到干扰或破坏,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些我们将在群落的演替中一起探讨。看来,研究的角度不同,出现的问题也就不同,站得越高,能发现的问题越多,而且也能使我们分析问题越具体、越全面。下面,我们就针对群落水平上的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探讨。

板书: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师:每个群落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如果要区别不同的群落,我们首先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呢?先请同学观察福建武夷山的长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还有图边上的相关信息。说说这两个森林群落有哪些区别?

生:新疆北部主要是长绿针叶树种,而南方许多森林的树种主要是阔叶乔木。师:大家会发现,观察某一群落时,一般都会去分析该群落主要有哪些物种,也就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而且,最明显的是该群落中数量较多,起到主要作用的物种,也称优势种。所以不同群落其种类组成的优势种是不同的。那为什么北方主要是针叶林呢?从个体水平的新陈代谢过程思考一下呢?

生:树叶变成针状主要是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热量的散失来适应外界寒冷的环境。师:很好。通过信息还能找出有什么样的区别吗?

生: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在福建武夷山动植物种类繁多,而在寒冷的冻原上,动植物种类相对要少得多。

师:从这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上,可以发现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有差别的。我们把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书上的这两个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哪个更大?

生: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物种丰富度大。

师:同样,从我国东北到海南木本植物的丰富程度会怎么变化呢? 生:应该是越来越丰富。

师:这和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尝试,南方的森林明显会比北方的生物种类多,最简单的例子便是,热带雨林和大兴安岭这些。从这里我们又能得到一个结论: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从赤道到北极,人们会发现动植物的种类将逐渐减少。有关的丰富度,我们课后一起做一个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板书:

三、种间关系

师:不论是具有繁多生物种类的热带森林还是生物稀少的冻原地带,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种群并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种间关系有哪些?各种种间关系对群落中的种群有些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也是我们在群落水平上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些例子。

课件展示:

资料一: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两种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很接近的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相等数量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同一种杆菌为诱饵,放在某个容器中培养。结果发现:开始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有增长,随后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继续增加,而大草履虫个体数下降,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高斯还对两种草履虫进行了单独培养,培养的结果,两种草履虫的数量一开始都是增加的,后来都维持在一个最大值。

资料二: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作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资料三:(1)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2)蛔虫寄生在人体内,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粒中。

资料四:(1)白蚁消化道内生活着一种厌氧型的多鞭毛虫,这种原生动物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用来消化白蚁的食物——木材。

(2)防治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灰喜鹊和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3)美洲的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松鼠几乎完全被灰松鼠所替代。

(4)人体肠道中的某些细菌,靠人体肠道中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同时,他们还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供人体利用。

师:如何解释资料一中的实验结果呢?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增加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增加说明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师:放到一起培养后,开始两个种群的数量都有所增加,为什么最后会只剩双小核草履虫了呢?

生: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师:分析得很好。资料一中还有这么一句: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为什么要加这么一句?能够说明什么?

生:进一步证明了大草履虫的死亡是由于没能够争夺到食物引起的,而并不是由于被有毒物质杀死。

师:像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间关系我们就称为竞争。课件展示: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师:两种草履虫是为了争夺食物,最后的结果是双小核草履虫占优势,大草履虫灭亡。食物只是生物生活资源的一个方面,大家能不能举些生物竞争其他生活资源的例子呢?

生:水稻和稻田中的稗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

师:对,再比如小家鼠和褐家鼠要争夺居住的空间和食物等。我们再一起来分析资料二,观察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而且一般总是雪兔的数量先增加,接着猞猁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减少也是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比较仔细。也就是说,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两种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什么样的关系会使雪兔增加接着猞猁也增加,而雪兔减少时猞猁也减少呢?

生:很可能猞猁是吃雪兔的。

师:是的,像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为捕食。简单一点说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果说猞猁在森林中消失,大家想想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生:雪兔的数量肯定会大量增加。师:会不会无限地增加下去呢?

生:不会。因为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雪兔大量增加,使得雪兔的食物——植物大量减少。

师:所以大家考虑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师:看来,群落中的每一种生物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猞猁和雪兔属于捕食关系,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呢?

生1:狼和兔子,青蛙和昆虫。生2:羊和草,草履虫和枯草杆菌。师:捕食关系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而且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的,是不能颠倒的。那么,被捕食者会不会因为捕食者的存在而消失呢?捕食者的捕食行为对于被捕食者来讲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呢?

生:一般被捕食者不会因为捕食者的存在而消失,而且,我认为捕食行为对被捕食者来说是有利的。

师:为什么是有利的呢?

生:因为动物世界中,经常看到在草原上豹子捕食斑马时,一般都是吃掉跑得慢的、一些体弱多病的个体。反而使斑马种群中生存下来的个体都是些强者。

师:是的。体弱多病的个体捕食掉后,还可以防止疾病的传播。那么,跑得慢的或没有保护色的个体被捕食掉后,从遗传学的角度来分析,能使得不利于生物生存的遗传基因不会遗传到后代中,有利于后代的遗传特性。

我们讲了捕食和竞争两种种间关系,比较资料一和资料二中,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都和食物有关,资料一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二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但是结果相同吗?

生:不相同。资料一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师:所以捕食和竞争是不相同的。一起来看一下资料三,这里面又提到了哪些种间关系? 不难看出,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互惠互利,属于互利共生;蛔虫和人是寄生关系。课件展示: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师:我们把四种种间关系介绍完了,下面请同学分析一下资料四里面提到的例子各属于哪一种种间关系?

生1:(1)属于互利共生;(2)中松毛虫和灰喜鹊是捕食关系;松毛虫和施放的松毛虫白僵病菌是寄生关系。

生2:(3)是竞争关系,(4)是互利共生。师:很好,看来大家对种间关系都掌握得不错。板书: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师:有着直接或间接种间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构成了生物群落。在这个大家庭中,各种生物是随机分布的吗?还是各自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生:是各自占据一定空间的。

师:由于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群落的空间结构分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群落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原因是什么?这对群落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板书: 1.垂直结构 课件展示:

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层、灌木层和乔木层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某森林中鸟类的分层现象:林冠层栖息着鹰、伯劳、杜鹃、黄鹂等;中层栖息着山雀、莺、啄木鸟等;林下层则生活着画眉、八色鸫等。

师:森林中,导致植物具有分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可能和光照的强度有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要不同的光照强度。

师:确实如此。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的植物就分布在适合自己生长的光照范围内。这样的垂直分布有什么意义呢?

生:各种植物各得其所,而且充分利用了照射到森林中的阳光。

师:那么,森林中各种动物的分层现象是不是由于光照引起的呢?动物的分层和植物的分层现象有没有关系呢?

生:动物分层不是由光照引起的,应该和植物的分层有关,因为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植物,植物还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

师:所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那么,森林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其他生物群落有没有垂直结构呢?

生:也有。比如,池塘群落中藻类主要分布在表层其他植物,还可分成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这就是植物分层;动物中螃蟹、虾、河蚌等主要生活在水底层,而鱼类中,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所占的水层也是不同的。

师:藻类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水面表层?

生:因为藻类要进行光合作用,要分布在有光照的地方。

师:除了光照对水生生物的分布有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吗?想象水体中和陆地上有哪些区别?

生:溶氧量和盐度也会影响生物的分布。

师:所以不同的群落我们应该具体分析。草原群落有没有垂直结构呢?它的植物分层的层次和森林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也有。但是它的层次没有森林多。师:草原中动物的种类和森林相比呢? 生:没有森林多。

师:实际上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一般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群落的垂直结构或者说生物的分层现象有什么意义呢?

生: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能最充分地利用空间和营养物质,就像植物分层可以充分利用光照,从而为动物生产更多的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

板书: 2.水平结构

师:不仅从垂直方向上看,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其实,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导致生物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生:可能和光照不均匀有关,例如,在森林中,在乔木的基部和其他被树冠遮住的地方,光线较暗,适合苔藓植物和其他喜阴植物生存,而树冠下的间隙或其他光照较充足的地方,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师:从他所举的例子中也可以看出其实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也有关系,比如苔藓长在树阴下,一方面是这儿光线不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因为苔藓是喜阴植物。除了这两方面的因素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也和土壤的一些性质有关,比如,土壤的酸碱度、土壤的湿度也会影响到植物的生存。

师:人类的行为会不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呢? 生:也会的,过度放牧、盲目开垦等能破坏地表的植被。师:植被的破坏对土壤有没有影响呢? 生:会使土壤的水分蒸发加快。师:也会导致地表土壤的含盐量逐渐增加,使一些耐盐碱植物生活良好,而其他植物逐渐死亡,也就使草原植物成斑块分布,有了一定的水平结构。

生:由于人类的践踏也会使周边生长的植物不同。

师:对。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群落也就会具有一定的水平结构。那么,在农业生产上,人们有没有利用群落空间结构的原理,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呢?

课件展示: 桉树——菠萝结构

海南省某林场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桉树是一种深根性树种,而菠萝的绝大部分根系分布在地表10~20 cm的范围内。两种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土壤内的水分和养分。同时,由于菠萝地上部分的覆盖作用,一方面有效地截留了降水,降低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地表蒸发。桉树的一般高度在2m左右,而菠萝高度多在1m以下,桉树喜光,而菠萝属于半阴生植物。两种植物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

课堂小结

师:有没有你所了解的例子呢?

生:有些人家的屋顶、墙面还有市区的立交桥的两侧栏杆上都被绿色植物包围了,这也是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吧,还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师:是的,这些立体绿化也是很好的例子。我们今天所研究的群落的这些特征有什么样的意义?给你带来些什么样的启示?

生1:我觉得使我以后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更注意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能从更高层次的角度,更大的范围去全面考虑问题。

生2:这一节知识,让我更明白了保护各种动植物的意义,不光是为了保护某一种生物,实质上我们在保护某种生物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和它生活在一起的其他生物,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种间关系。

生3:还让我觉得生物学有很多值得去研究的地方,我一定会好好学好生物。师:大家讨论得非常好。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五、板书设计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物种组成,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等问题。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四、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篇8:南充市区夏季鸟类群落结构调查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 嘉陵江中下游, 北纬36°06′~37°07′, 总面积为16 918.9 km2, 约为193.24万hm2, 由于受四川盆地地形影响, 又具有独特的盆地气候特点, 生活栖息在该地的鸟类数量较多, 种类也很丰富。南充市年总辐射量为3 300 MJ/m2, 其中以7、8月最强, 5、6月次之, 5—8月生理辐射总量占全年的50%, 中日照时数达1 348.8h, 平均每天3.7 h。5—8月总日照数达690.8 h, 占全年总量的51%, 平均日照数为5.6 h。该地区平均气温17.6℃, 5—8月平均为21.9~27.9℃。历年稳定超过20℃的初期为5月13日, 终期日为9月20日。5月中旬至8月底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该地区受夏季季风影响, 降水量有2个明显高峰。第1个高峰期是5月下旬至7月中旬。降水量年平均为10~140 mm。第2个高峰期是8月下旬至9月中旬, 降水量年平均为130~210 mm[1]。

2 调查方法

2.1 野外调查

通过观察鸟类形态, 倾听鸟类鸣叫, 观察鸟类飞行方式等确定鸟类种类、数量、分布, 对不确定的种对照《四川鸟类原色图鉴》予以确定。由于该次调查面广、时间短, 故主要选取农田耕作区、常绿针阔叶林区、河漫滩区等几处作为观察区[2]。具体地点是西华师范大学老校区、顺庆区西山及其后山、嘉陵江沿岸和中坝、高坪区松林公园、嘉陵区珠山。

2.2 内业分析

2.2.1 生境分类分析。

根据南充市郊区地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等特点, 将鸟类栖息的生境分为水域、河谷耕作区、丘陵疏林灌丛耕作区、丘陵人工林区4种类型[3]。

2.2.2 鸟类群落结构分析。

根据植物群落外貌, 将人工林从上到下分为林冠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面。丘陵疏林灌丛耕作区和河谷耕作区多样性较简单, 多草本, 乔木和草本植物相丛生。故把其群落结构从上到下分为乔木层、草本层、地面。水域生境异质性较差, 群落单调, 故其群落结构只有一层, 即水面。

3 结果

本次共观察到鸟类34种, 隶属鹳形目 (2种) 、鸽形目 (2种) 、鹃形目 (2种) 、雀形目 (28种) 。4个目16科, 其中非雀形目6种, 雀形目28种 (表1) 。

(1) 水域。调查了嘉陵江主要沿岸以及南充北山水库, 观察到的鸟类有苍鹭 (Ardea cinerea Linnaeus) 、白鹭 (Egretta gazetta Linnaeus) 2种[4,5,6]。

(2) 河谷耕作区。主要调查了嘉陵江的中坝及嘉陵江沿岸的农耕地, 观察到的鸟类有小云雀 (Alauda gulgula Franklin) 、白鹡鸰 (Motacilla alba Linnaeus) 、田鹨 (Anthus novaeseeland Gmelin) 、棕背伯劳 (Lanius schach Linnaeus) 、红尾伯劳 (Lanius ctistatus Linnaeus) 、麻雀 (Passer montanus Linnaeus) [5,6]。

(3) 丘陵疏林灌丛耕作区。主要调查了南充西山及其后山和嘉陵区珠山的耕作区, 观察到的鸟类有山斑鸠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Lathan) 、珠颈斑鸠 (Streptopelia chinensis Scopoli) 、家燕 (Hirundo rustica Linnaeus) 、崖沙燕 (Riparia ripara Linnaeus) 、白头鹎 (Pycnonotus scnensis Gmelin) 、棕背伯劳 (Lanius schach Linnaeus) 、红尾伯劳 (Lanius ctistatus Linnaeus) 、白腰文鸟 (Lonchura striata Linnaeus) 、麻雀 (Passer montanus Linnaeus) 、喜鹊 (Pica pica Linnaeus) 、金翅 (Carduelis sinica Linnaeus) 、鹊鸲 (Copsychus saularis Linnaeus) 、白鵊噪鹛 (Carrulax sannio swinhoe) [6]。

(4) 人工林区。主要调查了西山, 高坪区松林公园和西华师范大学老校区, 观察到的鸟类有珠颈斑鸠 (Streptopelia chinensis Scopoli) 、四声杜鹃 (Cuculus micropterus Gould) 、大杜鹃 (Parus major Linnaeus) 、白头鹎 (Pycnonotus scnensis Gmelin) 、黑枕黄鹂 (Oriolus chinensis Linnaeus) 、暗灰鹃贝鸟 (Coracina melaschistos Hodgson) 、黑卷尾 (Dicrurus macrocerus Viellot) 、丝光椋鸟 (Sturnus sericeus Gmelin) 、灰椋鸟 (Sturnus cineracus Temminck) 、八哥 (Acrid otheres cristatellus Linnaeus) 、乌鸫 (Turdas merula Linnaeus) 、灰翅噪鹛 (Garrulaz cineraceus Godwin-Austen) 、画眉 (Garrulax canorus Linnaeus) 、棕头鸦雀 (Paradoxornis webbianus G.R Gray) 、褐柳莺 (Phylloscopus fuscatus Blyth) 、棕扇尾莺 (Cisticola juncidis Rafinesque) 、黑尾蜡嘴雀 (Eophona migratoria Hartert) 、三道眉草鵐 (Embreriza cioides Brandt) 、山麻雀 (Passer vutilans Temminck) 、大山雀 (Parus major Linnaeus) [4,5,6]。

4 讨论

调查表明, 人工林区鸟类多样性丰富, 鸟类群落结构多样可划分为5个层次[7,11] (表2) 。在丘陵和河谷耕作区群落结构较复杂, 可划分为3个层次[7] (表3) 。水域群落结构单调, 仅有1个层次, 故未分析。

由表2可知, 人工林群落中鸟类分层明显, 其中林冠层优势种有乌鸫、珠颈斑鸠, 乔木层优势种有白头鹎;灌木层优势种为白头鹎;草本层优势种为白头鹎;地面优势种为白头鹎和珠颈斑鸠。综上可知人工林群落的优势种为白头鹎[6]。

由表3可知, 耕作区群落中鸟类群落结构分3层[7], 其中乔木层优势种为麻雀、白头鹎、家燕、崖沙燕等;草本层的优势种为麻雀、家燕、白头鹎、白鹡鸰等;地面优势种为麻雀、白头鹎家燕、珠颈斑鸠等。

经过调查和分析, 南充市区鸟类的优势种为麻雀和白头鹎, 次优势种为崖沙燕、家燕、珠颈斑鸠、棕背伯劳、红尾伯劳、乌鸫等[7,8,9,10,11]。

(只)

(只)

摘要:近年来, 不少学者对南充鸟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但关于夏季鸟类群落方面的报道很少。2013年3—5月对该地区的鸟类采用路线统计法进行了调查, 共观察到鸟类34种, 隶属4个目16科, 其中非雀形目6种, 雀形目28种。

关键词:鸟类,群落结构,四川南充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123-127.

[2]鲁庆彬, 胡锦矗.四川丘陵地区鸟类群落结构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7 (2) :233-235.

[3]罗祖奎, 刘伦沛, 王云, 等.贵州省云台山鸟类群落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5) :43-52.

[4]郑光美, 张词祖.中国野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5]高玮.中国鸟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 1991

[6]李桂垣.四川鸟类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7]王宗英.图们江流域林区居民点鸟类群落的研究[J].动物学研究, 1986, 7 (1) :5-13.

[8]高玮.长白山北坡冬季鸟类群落的丰富度及其群落的演替[J].动物学研究, 1982 (S2) :335-341.

[9]张晓爱, 邓合黎.青海省海北区高寒草甸鸟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J].动物学报, 1986, 32 (2) :180-187.

[10]孙凡.敦化南北不同景观生态类型鸟类群落的比较研究[J].动物学研究, 1986, 9 (2) :103-111.

上一篇:以酸甜苦辣为话题-新疆乌鲁木齐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六年级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