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财的八卦历史

2024-05-05

张发财的八卦历史(通用4篇)

篇1:张发财的八卦历史

张发财的八卦历史之五

徐志摩对林徽因说:“我跟张幼仪没感情”。说完回家咣咣x张幼仪。张怀孕徐志摩逼着她堕胎,她说有危险,徐说坐火车还有危险哪,赶紧去!这是个什么男人啊。

柯灵编撰《民国女作家文集》,林徽因的儿子死活不给版权,于是这套书没林的作品。原因是:文集的名誉编辑是冰心。

朱自清年轻的时候和姬十三长的一模一样。

朱自清家里六个孩子每次吃饭都要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饮食的评价,每每不可统一意见于是就打成一团。朱先生说让我来,拎起一个一嘴巴,拎起一个一嘴巴。整个家庭就宁静和谐了

黄金荣解放后可以抽鸦片,但只能在自己房间里抽。共产党特批的。

徐志摩一天诀别两个女人:骚货林徽因勾引徐去北平参加她演讲会。当天种种兆头让陆小曼觉得不对劲要出事。就阻拦不让去,徐志摩精虫上脑淫性大作死活要走,于是两人大吵之后徐离家登机去北平。“吧唧”一声摔死了。

孟小冬离开梅兰芳之后还当过一段尼姑。后来觉得没意思又复出。然后嫁给杜月笙了。

说有一女人嫁人后生了一男一女。他老公是明星。她怕他沾花惹草于是女扮男装天天跟着。为怕怀孕肚子大装不像,竟然自己做了绝育手术。谁想到一场麻疹把她的两个孩子都干掉了。她再生绝无可能。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公天天跟别的女人胡扯,这自作聪明的蠢女人叫王明华,老公叫梅兰芳。

电影梅兰芳《一缕麻》的梅造型出自梅兰芳男扮女装的照片,这张照片上梅先生穿的衣服正是王明华的。

陈洁如和宋美龄见过面,吃的是鸽子。席间宋大姐和宋老三总跟她打听蒋介石前妻的事情。很郁闷。蝴蝶上学的时候觉得为了拍戏应该学会开车,就跑街上拦的士,给两倍价钱让司机教,好像一个星期就学会了。我觉得她不应该演电影应该开驾校。

潘玉良在法国的伴儿,名字有浓郁的中国十三香气息——王守义。

潘玉良没嫁人前是姓陈。

陆小曼跟胡适调情的信都是英文写的。肉麻到我汗毛耸立仿佛一只刺猬。

李云鹤年轻的时候嘴唇像舒淇一样很厚很性感,不知道给李德胜kj过没有。

蒋介石费了好大劲才约出陈洁如,两人就溜达,溜达溜达就溜达进旅馆了。蒋先生一个饿虎扑食就上去了,陈小姐一个兔子蹬鹰就把他踢下去了。没办成,蒋先生灰头土脸走了。

陈洁如第一次接见蒋介石的时候,顺便接见了孙中山,地点是张静江的家。

徐志摩有个姑表弟叫金庸,一个表。还有个表外甥女叫琼瑶,徐志摩他表叔是沈钧儒。

徐志摩自不量力,陆小曼是你能养起的吗?她身边必须十几个人伺候,一个月花销折合人民币最少要25万。这还是节约的过法。

请看蒋先生为陈洁如发的毒誓:我发誓,自今后五年起,必恢复与洁如的婚姻关系。如若违反祈求我佛将我歹亟毙,将我南京政府打得粉碎。若我不对她履行责任,祈求我佛推翻我政府,将我逐出中国之外永不回来。

明白蒋先生为什么笃信基督教了吧,他想:妈妈地,老子不信佛了你就管不着我。我发誓也就失效了。失效了吗?各位都知道。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孩子和鞋子古汉语发音一样。赫赫有名的《芥子园画谱》中的芥子园分部,地点在韩家胡同,嗯,就是八大胡同之一啦。李渔应该很开心吧。第一个妖魔化中国的坏蛋是马可波罗。他写的中国游记能吓死你。中国第一幅对联是后蜀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我小时候总把“杨柳青年画”读成:杨柳-青年画。于是很佩服这个青年。觉得他太能干了,一个人画完了半个中国的春节用品。艺术家可以凭个性,设计师必须让步于功能性和有效性。平原君听说毛遂掉井里死了嚎啕大哭。过一会下人告诉他没死,死的那个和毛遂同名而已。平原君说:“MD,闪了一下”。郑和的尸体留在了南印度,他小弟只带回了头发和衣帽。郑和回来就给朝廷发快报,说寻找到传说中的麒麟了。成祖高兴坏了看过之后还画了下来留作纪念。500年过去了再看那头麒麟——原来是长颈鹿。姓名:毛新宇 性别:男 职业:孙子。多尔衮很喜欢汤若望,允许他上班迟到。每天宫里还给汤若望准备两顿饭。帮多尔衮打天下的范文程,曾祖是正德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范先生是汉奸吧? 柴荣没跟郭威混之前,是个茶叶贩子。辅佐武帝的金日磾不是中国人,来头不小:匈奴休屠王的太子,他爹被杀之后跑到中原的。义和团原叫义和拳,义和拳也叫梅花拳。韦拔群有三个儿子分别叫:韦革命,韦坚持,韦到底。一天,茄子走在大街,忽然打了一个很大的喷嚏。它抹了把鼻涕生气地说:“又TMD在拍集体照了 老子出函谷的正确发音是:咸谷。(我说的都是故事会讲的古音)金日磾正确发音是:金蜜低。这孩子是武帝的臣子,郦食其发音时:丽亦基。这孩子跟刘邦混。“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讹变成“王八蛋”。(1984bbs)78年2月,梁漱溟谈宪法时大发厥词把毛批得体无完肤后。坐在家里等着挨整。只有报纸攻击他没有人来抄家,他觉得奇怪极了。第一个成品灯泡亮了45个小时,用的是直流电。上联:烧中南海;下联:抽大中华。横批:1.利群2.红双喜3.好日子。施琅打台湾的前锋蓝理是个绝对的猛将——刚上岛就被炮把肚子打烂了,流了一地,蓝先生塞回去后用战袍裹住,接着冲,直至大胜。回北京后康熙给了他一个证书上写道——真滴猛男!康熙种地不错,在丰泽园培育出早熟稻米,后推广全国,一年能收两次。人送外号:山寨袁隆平。记者采访刘招华先生时,他给了记者一把糖两人边吃边聊,记者问糖从哪里来的?刘先生说狱友给的。问:狱友为什么给他糖?答:你以为我只会做冰毒吗?我可以用洗衣粉,水合成白酒给他们喝。并且是酱香型的。这是朋友给我讲的。连岳先生说刘招华12吨病毒的这个事情后面还有故事,当年记者采访他问,如果开足马力一天能生产多少?刘先生说一天一吨没问题,可是如果这样生产势必破坏国际毒品市场的价格。于是慎密计算了市场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平衡,得出结论——极限是生产20吨。刘招华跑路前算命,大先生告诉他只要在有木的地方住,就逢凶化吉。于是小子跑到桂林去避难,果然啥事情都没有。最夸张的是他还抓到过一个小偷,得了“桂林市荣誉市民”大照片刊登在《桂林晚报》头版。谁也没认出来他。赵孟頫下笔极快,一天能写一万字。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这天也是洪秀全的生日。桂林城里赫赫有名的骆驼山,是49年以后起名的,之前叫“壶山”。确实很像酒壶。崇祯在位17年,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相当于换了五十个宰相,真是叹为观止。这是狄马告诉我的。乾隆每年都在先农坛装模作样的表演种地。先农坛那块地正好一亩三分。这就是俗语“一亩三分地”的由来。初中历史考试填空题:李自成起义的口号是____.我填了“打倒明朝”。居然给了三分,后来才知道评卷老师是满族人,白旗的。我是狄马的粉丝,所以我叫:马粪。赫哲是明女真的后裔,82年有900多人,现在据说4000多。划入满族算了。正德年间,葡萄牙人在广州做礼拜读《圣经》。广州人说:“呀,不错啊,原来鬼佬也信佛啊”。葡萄牙揍马六甲的满刺加国,国王派使者向明王朝求救。十年之后嘉靖才想起这个事,于是写了诏书:葡萄牙你赶紧滚蛋!钟馗在周的时候写成:终葵,指的是锥形木棒子。正德十二年葡萄牙使船进珠海,当然要放几声礼炮以示尊重。礼炮把怀远驿守备吓坏了以为要开战。明白之后更生气了,把全船人塞进学习班教育了三天才去见总督。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寝则同床!什么意思? 我认为,李白和汪伦俩人扯过淡。我更坚信:梁山伯是个铁杆的双性恋,即便祝英台不换女装也会被梁先生给干了!我大胆假设:屈原是同性恋,爱的是楚怀王。求证这个事情我就不做了。《阿Q正传》里面的假洋鬼子《头发的故事》里面的N先生,原型就是鲁迅自己。这是周建人说的。在旅游区写:到此一游,其心理和小狗撒尿占地盘一样吧? 注意:在1894年,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来到中国后学了一招:拿竹子做成针筒灌满水后注射到猪的大静脉,猪立马变重一倍。他写进书里,过了80年被中国人读到后重新实践。于是“注水肉”风靡大江南北。蔡伦是自杀死的。顾城的儿子叫”木耳“,他自己的乳名叫“顾胖”。顾胖最后一首诗是写给木耳的。冰心在福建的屋子,前主人是林觉民。冰心和宋美龄是校友,宋是本科,谢是研究生。差6界。冰心写日记没有标点符号,中文英文法语全掺和在一起,跟十三香似的。乌克兰盲人歌手不可能识字,作品都是口传,斯大林没法给他们统一的歌词和曲谱。想了想,干脆都枪毙了。《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校园中,希望花开早......胡适写的。也算北大校歌。徐志摩说:“沫若,你的东西胡先生看过了,很赏识。”郭一听抱住胡适就来了个香吻”。胡先生恭维了郭先生一句。郭就像猴子一样在地上乱跳。我班一女生毕业创作油画,画面是茫茫草原上23个蒙古包。题目叫:人体课。我们班男生正好23个。清皇后进宫的花轿顶上是黄的,轿帘绣凤凰,妃子是红顶,轿帘绣牡丹。光绪的珍妃没钱花就卖官,玉铭的四川盐法道就是买来的。这小子一上任马上写了奏折给光绪汇报工作。通篇错别字。偏偏这个事情慈禧知道了,据说把珍妃揍了一顿。如若看完整的开国大典纪录片,在群众镜头里面会看见一老头跪在天安门下磕头。可惜现在找不到了。有个扬州老头去总统府找孙中山,见面就磕头,孙先生说:“我是人民滴公仆,表这样”。然后扶起来。嗯,我感觉孙先生心里挺美的。毛征求张溪若工作意见,张说了十六个字:好大喜功 急功近利 鄙视既往 迷信将来。张先生,你完鸟!克林顿他爸结过四次婚,他妈也结过四次婚。克林顿没见过他爹,丫是遗腹子。光绪喜欢的珍妃,我推断是双性恋。义和团里面身份和级别最高的团员是:端王载漪和庄王载勋。义和团团员腰里都别个关帝像,也他妈不嫌咯得慌。康有为唯一一次动手打人,挨揍的是梁启超。黑龙江的绥化,满语,意思是“艾蒿”,吉祥如意。之前叫北团林子。也有一说法“绥而教化”。北野武电影里做爱镜头不是借位,全是真刀真枪。3月5是“学雷锋日”,我想学,但不知道雷锋擅长什么体位。韩三平智取生辰纲。雷锋会修车应该是遗传,他姥爷是个铁匠,姓张。我发现张发财灰常有文化,知识面广博是为杂;语言精练短悍是为碎 简称文化杂碎。

咖喱不是咖喱豆子磨成的粉,而是用20多道香料配制出来的。自然界没这个植物。光绪登基,百官朝拜,突然从大殿的梁上掉下一对青蛇。光绪问:“素贞在那里?” 给慈禧跪着开车的司机,叫孙富龄。锡良过武汉张之洞招待,喝的正高兴张先生睡着了,还鼾声如雷。锡良摇晃他也不醒。于是走了,一会张先生醒过来见人没了,想了想,又睡了过去。大羿,一个后羿,都是神射手,但不是一个人,射日和嫦娥的丈夫是大羿。《山海经》推的这条。我始终认为“后羿射日”这个词啰嗦,两个动词重叠,应改写:后羿射,或者后羿日 武宗的同性伙伴钱宁不姓钱,丫小时候被卖给个姓钱的太监改的。最爱武宗,正德13年他发起足球运动,弄一花车装满和尚与劳动妇女,小娘们拿彩球往和尚脑袋上扔,和尚就头球攻门。真他娘热闹。武宗真他娘是个多情种子,操了个姓马的孕妇,操出感情了,非要娶马娘们当皇后,好像江彬都看不过去了,劝阻武宗表酱紫。没娶。上官婉儿是不是爱上武则天了,我觉得灭门之仇只有爱情能够平复。瓦刺军把正统抬到高地上对着北京城喊开门,正统高呼“别他妈开门,我死事小,祖宗社稷事大".朱祁钰,看看你哥再看看自己。死去吧。土木堡后朱祁钰监国第五天上朝,大臣和王振的余党吵了起来,两边越骂越来劲终于发生了武斗,当廷打死了马顺毛贵王长随三人。朱祁钰吓得差点尿裤子。移宫案主角李选侍特别威猛霸道,没事就跟天启他妈干仗,两人互相挠,真动手!天启临死前跟弟弟说:“魏宗贤是大忠臣,可信可用”。说完咯屁了。不迷信不行,朱家确实属火怕水,两个皇上都是因为落水受寒而死——天启和正德。天启老婆装模作样在他面前看书,朱先生还真好奇去问看什么书。他老婆说《赵高传》。本打算发一番感慨劝诫下朱先生。谁知天启疑惑滴问:“赵高?打篮球的吗?” 天启皇上是明朝里面最不好色滴,每天干完木匠活倒头就睡,一觉天亮。珍妃卖一个上海道台标价是四万两黄金。卖了之后臭显摆。隆裕知道后告诉了自己大姑,她大姑把珍妃裤子扒下来揍,据说。

朱厚照自己也怀疑是郑金莲生的,但位置重要还是杀了郑旺。武宗元年王岳范亨马上就要干掉刘瑾了,谁想走漏风声一夜翻盘,没杀了刘先生自己反倒丢了命。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女儿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慈禧写的,还挺押韵乜 看人家冯子材,字南干,真在南边把法国人干了!孙中山曾经邀请李鸿章来谈谈。中堂欣然赴约,孙在船上已经看见李先生的身影了,突然想起李曾经宰过太平天国的王,害怕了,转身开船走了。还他妈孙大炮,孙小胆吧 《马关条约》签完之后李中堂发誓不踏进日本一步。维新出访要在日本换船,老东西死活不上岸,属下只好在两个船之间搭好跳板让他颤巍巍走过去。先秦很少用筷子,手抓饭。汉才普遍用箸。新凤霞和溥仪关系不错,两人在一个劳改组改造思想。婉容和溥仪两个人都抽烟。汇总:上联:槑槑槑槑,缺一个常委。下联:烎烎烎烎,射四代核心。八八八八,少一个成人。吕吕吕吕 没一句人话。乒乒乒乒,多一路残兵。回回回回,八个方脑壳。囧囧囧囧 多一个核心。汉宣帝黄龙元年正月,匈奴单于来朝,二月归国,十二月帝崩。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又来朝,五月帝崩。故哀帝时,单于愿朝,时帝被疾,或言匈奴从上游来厌人,自黄龙,竟宁时,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旣不许矣,俄以杨雄之言,复许之。然元寿二年正月,单于朝,六月帝崩。剧作家洪琛的爹是刺杀宋教仁的刺客。石敬瑭不是汉奸,他TMD是突厥沙陀人。金庸他爹和梁羽生的爹都死于五十年代的镇反。讷于言而敏于行,毛先生不是批孔吗?干嘛用《论语》给姑娘起名字? 马本斋的回民支队去朝鲜一过鸭绿江就被缴械去做苦力,因为不信任少数民族。李宗仁78岁娶了胡蝶26岁的女儿胡友松。戴笠算李先生半个老丈人。罗素少年时代是个手淫高手,一天十次郎。四野里面有一批投降过来的日本技术兵,党不好意思宣传,于是日本兵对外宣称为高丽兵。胡宗南 一直没有结婚 46年攻占延安在延安窑洞里办的婚事。那年胡50多 他老婆40多。头发和指甲的生长速度是一样的。这是姬十三说的。郭沫若到死都不忘舔沟——骨灰撒在大寨了。当了婊子立了牌坊,这事情还真有,成化信一个叫继晓的和尚,这和尚要求成化给自己的娼妓母亲立牌坊,朱先生真答应。咔嚓就把牌坊竖起来了。汪直听说杨继宗贤明就去拜会,见面说“杨先生盛名远播,但没想到长这么丑啊?杨继宗说,我丑是丑但不损害父母给的身体。汪先生也不生气,后来成化问汪直朝中谁最贤明,汪直说:妈的杨继宗最牛逼,这人皇上您要重用!野史记载:景泰下葬的时候两腿被捆住,并穿灌了铅的靴子。因复位的天顺怕他变鬼报复。朱棣很可爱,与刘璟下围棋总输,转了一圈回来下还输,就生气了敲桌子骂“你他嘛怎么这么笨!就不知道让我一次?” 怀疑卫青有鼻炎,因为汉武帝经常一边拉屎一边跟卫青谈工作。唐朝时,自愿阉割的宦官名字很搞,叫“白宫”。明成祖有个小太监叫王瑾,朱棣很喜欢他!阿丁,你喜欢朱棣吗? 唐太宗喜欢一个叫罗黑黑的音乐家,让他教宫女搞音乐又怕出事,想了想,阉了。北魏的宦官全是犯人没平民。决定干掉嘉靖的起因是这样:杨金英整天挨揍也就算了,关键是进贡了一只五色王八,杨小姐放水里发现是他妈造假染色的,这也就算了,那颜色有毒散在水里,王八喝完死了!明世宗被宫女用绳子勒脖子,可惜绳子死结。后面的故事是:宫女慌了,用手掐脖子,然后....用簪子扎下体!血流如注,红白相间。朱元璋同志喜欢叫小姐,小姐还给他生过儿子,后来封王了。此条不太可信。卫子夫赵飞燕都是倡伎出身。严谨了点。广西桂平不但出了太平天国方位王,大太监汪直也是桂平人。安禄山会阉割术,曾亲自动手把个契丹的小男孩连根拔起。小孩后来跟他了。这条推来自《故事会-旧唐书》。太监的玩意割掉后,用油炸透,包好再放进器皿里,死了跟身体一起埋。到处红旗噪妇孺,粟浮沧海放心孤。炮声怒吼黄洋界,白匪平明一个无。千点红旗四面山,万夫颠顿妇孺关。梭镖木石成天险,骄敌宵遁指顾间。溥仪口占的,还行。毛和溥仪第一次吃饭是湖南菜,有一道青椒炒苦瓜把溥仪辣死了,毛看着溥仪的窘样高兴坏了。我认为,这是毛主席人生最得意的瞬间之一。都知道朱德扁担的故事吧。溥仪在井冈山参观这条扁担回头问宋希濂:“奇怪啊,我在北京的时候怎么没看到朱司令挑粮?是没扁担的原因吗?” 井冈山上有一块石头毛曾经坐过,传坐了能沾上毛的‘仙气’。沈醉让溥仪坐,溥仪说:“别人归别人,我……我不能同毛主席平起平坐。” 溥仪团煤球,团啊团啊团,最后团出个篮球。他还挺得意,抱着去验收组炫耀,自然挨了一顿臭骂。

吕蒙正他爹不爱他妈,也不爱他,夫妻干仗,把母子两人赶出家门。中国最好的蘑菇叫“口蘑”,张家口的口。但张家口不产蘑菇,是个集散地,蒋先生在日本士官学校的身高记录是169,请搜索双十会谈毛蒋合影,推断一下毛的身高。孙中山与人合影,能坐着绝不站着,因为他的身高只有1.58米。为什么共产党爱开会?因为**叫杨开慧。朱允炆登基之后正事不干天天扯犊子,吃完春药控制不住跟母牛母猪搞。这条推是《家庭生活报-后鉴录》。汉武帝第一次跟卫子夫扯淡是在他姐家的后花园。光天化...日!周王朝时候,后妃大姨妈来了不能干,就用红笔在两颊涂上两道儿,据说这是涂腮红的由来。孙亮他妈是个纺织女工,这天正在唱:“鸡鸡复鸡鸡”。孙权就掏出了小鸡鸡。于是......李世民玄武门干掉李元吉之后,顺手把兄弟媳妇杨小姐搂在了怀里,光搂着不过瘾还要封皇后。他说:“不用改名真省事,反正还叫李杨氏”。辽国的皇后全姓萧。之所以姓萧是因为阿保机觉得自己就是汉高祖,把小弟比作萧何,于是改汉姓为萧,此条待考。郑和的三十七世祖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这条是明朝老百姓推的。崇祯年间宫里流行穿的确良的外套,半透明能看见裤衩。其实就是情趣内衣啦。我想当崇祯。天启临死前吐了一口东西,肉不像肉,痰不像痰。姬十三,这是什么玩意? 传说始皇帝每灭一个国,就在咸阳按照这个国家宫殿样子再拷贝一座安置虏获来的美女,妈妈滴,还挺有人情味。顿首是跪下磕头,稍碰地马上抬头。稽首是长时间碰地,空首是头碰在手上不接触地面。空首是国君答臣下的拜礼。这条推是《故事会-周礼》。指南针是可以叫指北针的,之所以叫“指南”是因为皇上面南背北。中国的“中”,在甲骨文里面是旗杆上捆个靶子。安德海除了能得瑟之外没别的毛病,他一点都不贪,籍没后查财产少的可怜。纳兰容若的爹,是个大贪官。贾似道喜欢的东西是必须得到滴,听说有个玉带不错就去要,得知殉葬了,贾先生想了想,把人家祖坟挖了。汉灵帝卖官的生意不是很兴隆,于是改变策略学习房地产营销,先首付后按揭。可以赊欠的,最有趣的一次是500万卖了个司徒,后来价位攀升他见到这个客户说,妈的后悔了,卖你便宜了,现在能卖一千万滴。始皇帝的好朋友赵高,不是被阉割,是天阉。王安石,字介甫,介和蒋介石的介一个意思,呼应石。王莽的年号真的不是叫“建国”。而是三个字“始建国”。当皇上时间最短的是完颜承麟,不到一天就被杀了,最长的大家都知道。朕,身也。上古时代贵贱都可以自称朕,到了秦李斯定下来只有皇帝一人可以称朕。《故事会-尔雅-释古》 文云孙字天祥又字宋瑞,理宗看了考卷名字说:天之祥,大宋瑞兆也。于是文先生多了个字。苏武见單于死活不跪,逼急了就自杀,连刺两次终于死掉了。蒙古大夫给扔火炕上烤,真他娘烤活了。毛新宇博士研究军事,主要著作《孙子兵法》。永乐朝刑部给事中陈谔瞎鸡巴比比,朱棣不高兴就给他埋地里只剩下脑袋在外边,七天之后居然没死,又挖出来官复原职了,妈妈滴,陈先生是不是属鼹鼠滴? 司马迁是有机会不被阉割的,免死有两种方式,一是交钱五十万,二是下蚕室、司马先生穷的叮当响。所以......东汉初年太监全是犯人,你想想这种人整体素质能好到哪里?出现宦官专权是必然的。杨家将不行,打契丹最牛逼的将领是秦翰,也是个太监。镇压北宋王小波起义的统帅王继恩,是个太监。这个王继恩,也是“烛影斧声”的主演之一。丫通风给太宗的。尧曾经想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人民群众不屌他,只好作罢。如果能穿越时间,我想把每一岁的我都召唤在一起,大家拍个照片,那该多有意思啊,宋仁宗的大媳妇嫉妒小老婆,一次吵的动了肝火上去就抽小老婆嘴巴,没瞄准一巴掌拍在仁宗的脖子上,通红一片,于是被废了。满族姑娘不缠脚,这个大家都知道吧? 好像跟妈姓的皇上只有两个,始皇帝和唐睿宗。奥田杏花给鲁迅做了脸模。石膏上占了几根眉毛和胡子。据说最近科学家要用这些毛克隆周先生。隋文帝杨坚的老婆管他都到了变态。找的宫女个个五大三粗跟如花一样。只一次杨先生跟尉迟氏搞,居然也被独孤氏发现了于是臭骂,杨坚心中郁闷,发泄的手法实在搞笑——在山中狂奔20里,完成这个马拉松后蹲在石头上哭!“温柔乡”这个词出处是赵合德。汉成帝最爱躺在赵小姐的胸上睡觉。两个安全气囊让他倍感安心。南朝的宋孝武帝老婆死了停尸,他为了经常能看见想出个高招:把棺材做成了抽屉,想看就拉出来瞅两眼,直到尸体要臭了才葬。光绪八年春,琉璃厂卖古董的白某被李莲英介绍入宫,住了一个多月慈禧又怀孕了。慈安知道了问大臣怎么处理,谁想当晚就死了。还是《故事会-闻尘偶记》 李莲英跟个饭店的伙计熟悉就把他带进宫了,慈溪就留宿,转年生下个孩子,起名叫爱新觉罗-光绪。我靠,我真喜欢这种八卦啊。本推来自《故事会-闻尘偶记》 名片字数最多的是蔡尔康,整个一份档案。内容我就不贴了。因为至少要用三条推才能写完这份名片的字。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就是“金兰之交”的金兰。婚庆用的摩丝彩条在伊拉克战争中大放异彩,美军进入房间搜查先喷,彩条落地则是安全的,若悬挂在半空,那么一定有肉眼难辨的炸弹拉线。美军在伊拉克用安全套套住枪管防沙,不是首创,42年打瓜岛就已经这样做,那个时候是为了防水。刘邦刚当皇上的时候,兄弟根本不把他当回事,喝醉了就瞎鸡巴嚷嚷,且“拔剑击柱”,实在不成体统。永乐22年殿试,本来定的状元是孙日恭,朱棣看了说日和恭连在一起是个“暴”字,不好不好。滚下去。把第三的邢宽提了上来。

周礼规定,月圆之夜皇上与皇后扯淡,可连续扯五天。妃子是月缺的时候。辟谷的“辟”通“避”。辟谷是回避谷物的意思。散人这个王八蛋非说念“屁”。屁你个头!庆亲王死了,家属向溥仪要谥号给了个“丑”字,醇亲王跟儿子商量说:“咱们换一个,你看这“献”怎么样,旁边有个狗。也是骂他,就给他这个吧。

篇2:谈谈历史上的御史大夫张汤

在《史记·酷吏列传》和《汉书·张汤传》中都记载着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张汤审鼠”的故事。应该说张汤一生中处理过的案件成百上千, 但《史记》和《汉书》中都将他幼年时审判老鼠的故事列入其中, 那么这个故事的意义及价值可见一斑。

张汤的父亲在家乡长安县担任一个小官吏, 主要的工作就是辅助上级处理本县的司法事务。他为人正直、执法如山。张汤耳闻目睹, 从小就产生了对法律方面的极大兴趣。有一天, 他的父亲有事外出, 留张汤在家看家, 因张汤只顾贪玩而没加留意, 家里的肉竟被老鼠偷走了。他的父亲回来知道后, 十分生气, 鞭打教训了张汤。张汤挨打以后, 很不服气, 心想偷肉的明明是老鼠, 父亲却让我代它受过, 太不公平了!于是, 倔强的张汤就动手掘开鼠洞, 用火熏、水灌的办法, 终于把偷肉的老鼠给逮住了, 并找到了被老鼠偷走吃剩下的肉。接下来精彩的“张汤审鼠”开始了:

张汤把老鼠的四肢栓在柱子上, 将它吃剩下的肉摆在一旁的石阶上。他先模拟原告的身份写了诉状, 指控老鼠偷肉的罪行。接下来, 自任审判官对老鼠进行开庭审问, 其间还曾动用刑罚, 并结合摆在石阶上的被老鼠吃剩下的肉作为物证, 对本次审判做出了判决, 宣判老鼠犯劫掠罪而处以死刑。张汤的这套孩子把戏, 被他的父亲看到了, 觉得很有意思, 再看他所做的审判文书, 像模像样, 大吃一惊, 于是就开始让张汤学习刑狱文书等司法知识, 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教育培养, 经常拿一些工作中的实例刑案来教张汤分析审理案件。在其父亲死后, 张汤也被任命为了长安县吏, 主管刑案审判。

长期的家学熏陶和实务历练为张汤以后的法律职业生涯产生了深刻影响, 此后, 张汤历任长安吏、内史掾、茂陵尉、侍御史、廷尉、御史大夫等要职, 逐步成为影响汉代立法、司法进程的重要一员。而张汤开始进入西汉政权的中央机构, 成为政治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是从其参与西汉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政治斗争或者说主审一桩皇室案件开始的,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陈皇后巫蛊狱案”。

据说, 巫蛊术起源于胡人的萨满之术。战国中后期, 由于民族的迁移与混合, 巫术之风逐渐浸染中原, 先是在民间流行, 以后逐渐传入上层社会直至宫廷内禁, 受到追捧青睐。巫蛊术从此在中国上层社会大行其道, 几千年来不绝如缕。

汉朝迷信之风尤盛。汉初就允许各地巫师如梁巫、晋巫、秦巫、荆巫等汇集长安, 中叶又增加了越巫和胡巫。汉儒也多信巫术, 如大儒董仲舒的著作中就夹杂了许多巫术。汉武帝本人一生笃信方士, 倾心神仙, 乞求不老仙丹, 几次欲泛舟越海寻仙, 遍求各地高人。一时间, 都城长安汇聚了各式巫觋, 并受到上流阶层和百姓的追捧, 宫廷中失宠落寞的女子对此也趋之若鹜。整个长安城地下被埋入了不少纸人木偶, 一片阴森恐怖、神秘压抑的气氛笼罩在京城上空。巫蛊术的流行曾引发汉朝政府大规模的反巫蛊运动和宫廷内部的激烈斗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手制造并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巫蛊狱案。汉代的法律也明令禁止“巫蛊”和“祝诅”, 如规定若某个人家里饲养的蛊虫已经成形并且致人死亡那么这个人就要被处以极刑, 家人流放三千里。 (见《汉书·诸侯王表》、《汉书·王子侯表》等。)

出身贵胄的陈皇后出嫁十几年都没有为汉武帝生下一男半女, 而一个出身公主府里的侍女卫子夫却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 时有“临幸”。就在陈阿娇怀孕的希望一次次落空的同时, 卫子夫却不停地为汉武帝生儿育女。在如此的压抑加打击之下, 怎能不引起陈阿娇的“羡慕、嫉妒、恨”, 于是陈阿娇不得不转而乞灵于内宫中时在盛行的巫术来诅咒卫子夫, 进而来安慰和缓解自己内心的空虚。一日, 她偶然听说女巫楚服法术高强, 无人能敌, 于是决定铤而走险、不惜代价来使武帝回心转意。于是就将女巫楚服召来, 请其作法谋害卫子夫, 而使自己重获宠爱, 楚服当即作法设蛊, 用桐木刻出卫子夫像, 埋入宫廷, 念咒画符。陈皇后满心欢喜, 期待着梦想的实现。谁知几个月过去了, 却并无效验, 不但卫子夫安然无恙, 而且汉武帝也没有丝毫回心转意的迹象, 反而更加疼爱卫子夫了 (《汉书·外戚传》) 。

陈皇后“巫蛊案”在元光五年 (即公元前130年) 被汉武帝发现, 武帝怒发冲冠, 遂下令指派当时为侍御史的张汤处理此案。张汤受命后秉承上意, 并严格按照朝廷禁止“媚道”和“巫蛊者处死”的律令, “深竟党与” (《史记·酷吏列传》) , 丝毫不留情面。在他的“穷治”之下, “巫蛊狱”的主犯女巫楚服被定下“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 大逆无道”的罪名而“枭首于市”, 辗转牵连的小巫以及皇后宫中知情不知情的宦官宫女三百余人, 一起被当街斩首 (《汉书·外戚传》) 。

大杀一通之后, 二十七岁的汉武帝刘彻于七月乙巳日颁下了废后诏书:“皇后失序, 惑于巫祝, 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 罢退居长门宫。” (《汉书·外戚传》) 后在长公主的乞求之下, 阿娇后位虽废, 但仍享受皇后的其他待遇, 幽禁于长门宫。而张汤却因“妥善”办理此案, 展露了精明干练的办事能力, 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史记·酷吏列传》载:“于是上以为能, 稍迁至太中大夫”。

此案判结后不久, 张汤就被汉武帝提拔担任太中大夫 (掌议论, 为光禄勋的属官) , 到皇帝身边工作。

参考文献

[1]《史记》。

篇3:张发财:历史的狗仔队

张发财1977年生于东北,原名陈芳铭,上网后起了个好玩的网名张发财。小时候,他的记忆力特好,也沉得下心看古书,跟其他小孩相比,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同时,他又很叛逆,对学校里教的东西没兴趣,经常逃课,去和其他男孩打架。爸爸经常揍他,打断了好多根小木棍。

他对父母揍他,一直怀恨在心,专门写了篇特别长的文章,描写那段惨痛而又啼笑皆非的经历。“父母是教师,很郁闷的,不得志的那种,于是把翻本的筹码押在我身上。这是最讨厌的,我的人生为什么要你们规划?”

考上大学后,读了两年,他又不想上大学了。他回家向父亲借钱,想买一三轮,上街蹬三轮去。这个请求被无情地拒绝后,他再次挨了顿打。父亲边打边问他上不上学,他说不上,我自己养活自己。那次是父亲最后一次打他了,后来父亲就哭了,他特有成就感,父亲终于在他面前哭了。后来,他转到了油画系。

广告设计用来“糊口”

在哈尔滨读完大学后,张发财追随女友到了南宁,结婚生女定居。

他本来是画油画的,到了南宁之后,他发现画油画会饿死。一幅画,画两个月报酬30块钱,没有办法只能改行做设计。起初,他不会做设计,无意中发现圈里当年的一本杂志,杂志里面有陈绍华的几篇设计的作品,他看了突然间顿悟了,原来设计应该如此如此,陈绍华帮他拔开瓶塞,让他开窍了。直到现在,他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都是从陈老师那里学来的。

在某网站,张发财巧遇陈绍华,就问“我能不能去见见您啊?”陈绍华说那你来吧,你来我就请你喝酒。他问真的假的啊?第三天,他就到了深圳,去找陈绍华了。

他心里想的是一定要拜陈绍华为师,同时又很发愁,老师不是随便拜的,他自己觉得好像差距很大,人家是大师嘛,他是一无名小卒。陈绍华其实也不是一个喜欢收学生的人,随口笑笑,不置可否。好多人跟着起哄,说就算是徒弟了,这事就这么过了。回到南宁后,张发财心里不安,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跟朋友喝酒的时候说,还缺个磕头,磕头了就圆满了,这才是拜师,要不然就是开个玩笑。凌晨2点钟回到家,他对太太说他要去拜师,太太说那就订机票吧。结果第二天去深圳的飞机没有了,他们订了去广州的机票,从广州再转坐大巴去。到了深圳,陈绍华很疑惑怎么又来了,正好当时还有其他一批朋友在那边,也算是个见证吧。吃完饭,张发财倒了茶,一本正经地递给陈老师,在地上咣咣咣磕了三个响头,总算了了拜师的心愿。

张发财是才华横溢之人,对设计极其热爱和专注。有时候,他走在路上突然有了一个创意,就会立刻回办公室做出来,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为了一个设计不吃不睡,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情。他做过很多商业设计,高速路牌、烟草以及通信、银行之类,也做过伟哥、杜蕾丝的设计。他的商业广告自然是无聊无趣,他自己也绝少在网上发表,但他声称对甲方绝对是“无奈的尊重”。“他们是上帝。我必须小心翼翼地伺候,这是职业道德。”

有一次,张发财帮一个大公司做设计,一下子得了一万块钱。他骑着掉链子的自行车回到出租屋,迫不及待地将花花绿绿的人民币抛向空中,拼命地摇太太的肩膀:“我变成富翁了!我是大富翁了!我有钱死了!”

微博成就网络红人

张发财的父母喜欢买书藏书,爷爷、外公也留下不少发霉的古籍,这些“破书”是他八卦历史的来源之一。他随手拿起翻看,有趣的就发布出去。他也读《资治通鉴》、《史记》、《二十四史》这类东西,然而看得很慢,他也承认古文读起来很费力。“最痛苦是读吕思勉的书,半白半文,每次看都是崩溃。”《世说新语》他虽然喜欢,但是里面的内容不是他摘引的那部分,文人笔记他更是不碰。除此之外他读《历史研究》之类,另外有一些人物传记或者回忆录。他也会用Google查一下,印证史料。

微博流行,张发财也跟着成了网络红人。从2009年6月开始,他每天发布许多好玩的历史八卦,三五句话,引得无数粉丝竞折腰。

比如:成化年間有个事儿赛过大炼钢铁——湖广矿场,遍布十二县共二十一个大厂。用了民夫五十五万,死伤无数,最后挖出黄金五斤零二两。

比如:李渊总担心李世民抢他沙发,掐半拉眼珠子看不上李二。一次把李二叫来训斥你以为耍点小心眼就能当皇上?皇上是天上派下来滴懂不?还想再骂,信使冲过来说突厥打过来了。老李马上像小孩屁股一样变脸,亲昵地拍着李二肩膀说,算了,商量下怎么打突厥吧。这是哈爹啊?!

再如:曹谷冰在德国的时候一次与人争论,越吵越凶恼羞成怒抡起拳头就打,被打的小子力不能敌,随手拽过陈寅恪当盾牌。可怜老陈被揍得晕头转向,直喊道:“你们争论我一句没说,不要打我不要打我!”

这些令人吐血的八卦都是张发财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的,史料来路可疑,他也懒得跟人掰扯,在微博上挂出“本人八卦来源:《故事会》、《知音》、《家庭生活报》”的声明。“我就算说了出处你会去查吗?你肯定不查,那我说了也没用。”他的八卦颠覆了很多人的历史观甚至人生观,于是总有人骂,张发财就每天花很多时间,耐心地把这些人拉进黑名单。“有次我刚要聊鲁迅,就有人骂,我说不信你查查去,他说我偏不查——碰上如此坚硬的傻瓜你能怎么办?爱听不听。”

2010年3月初,张发财在微博上跟黄健翔舌战了一场,最终导致黄健翔惭颜关闭微博。原因是黄健翔发了一条微博,与张发财的一条微博一模一样,只字未改。由此两人在微博上对“掐”起来,张发财对黄健翔说,“郭小四是你偶像啊?你怎么剽窃呢,标点符号不带改的?”黄健翔回说:“你这个癞蛤蟆,呱、呱、呱。不就是因为自己比我有学养却没我粉丝多吗?”连宁财神和慕容雪村后来都忍不住加入“混战”。之后,黄健翔关了微博。和菜头说,还我黄健翔。张发财说,不关我事!

一个都不正径

几个月下来,张发财在微博上积攒了十几万字,他的段子体叙述,让千百年前的人物从故纸堆中爬起来,抖落身上的尘土,与今人同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看中了他的人气和有趣,想为他出书。

叫什么名呢?颇费周折。最初起名为胡说八道的“八道”,后来改成“发财道”,是慕容雪村给起的名字,听起来像养鸡养鸭致富的宝典,所以换成了“澡堂子里看历史”,想想还是不靠谱,一共改了八个名字,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一个都不正经》。

全书分为八章,分别以“搞、雷、圆、牛、衰、扯、邪、装”八个字来总结张发财看到的历史,多是不为人察的部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不够光鲜亮丽,不够正面积极。“历史归根结底是人造的,人不是完美的,历史当然就有了局限性。这八个字是说历史的,也是说人的,说人性里确实存在却不愿意被人们承认的那部分特质。”张发财坦言自己身上“八毒俱全”,“我就是一个历史‘朋克’”。

曾几何时,张发财对纯艺术充满了热情和渴望,但现实的压力和重创使他不得不放弃,转而从事设计这一能养活自己的职业,否则,房、车、奶粉钱都将无从谈起。现实让张发财绝望和郁闷,写那些段子,是他找到的发泄方式。他看历史看到很多不太阳光的东西,越看越可悲,最后找到一点小乐趣,用搞笑来对抗悲观。他玩无厘头时是严肃的,他对历史材料是严谨的,他看了一个觉得好玩,要去考据一下,然后通联古今嬉笑怒骂,甚至用网络语言调侃一番,这比那些电视古装剧要“正气”多了。这本书的阅读指南,说得很清楚哪些是有史可据,哪些是猜测的。

书里很多地方写到了鲁迅,鲁迅在张发财笔下比较生动丰满和真实。在张发财看来,鲁迅不是神,就是一个普通的好作家。因为1949年之后整个就把他神化了,特别经过某位先生大力推介,把他推到殿堂级人物。张发财用找到的资料感觉一下他,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书里写的鲁迅会引起很多鲁粉崩溃,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并不是他编造出来的,他就是一个二传手,将别人说的再加点个人评价介绍给读者。

张发财天性极度悲观和孤独,极少有人能真正走到他内心深处,即使作为职业的设计和作为爱好的读史也无力消除这种如影随形的孤独感。

篇4:张发财的八卦历史

事实上, 新中国的新闻教育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也经历了与个体命运相似的车辙:从1957年到1976年, 中国社会的政治高压给刚刚起步的新闻学带来了长达20年的停滞与倒退。而张允若从1958年被错划成“右派”而贬谪内地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恢复政治名誉、转入新闻教育岗位的际遇, 也恰恰印证了国内新闻传播学在历经坎坷后的恢复与重生。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老人饱经风霜的眼神里始终流露着言语也诉说不尽的感喟。访谈那天, 我静静地与他对坐在书房的一角, 感受着这位鹤发学者命运中流淌的点滴起落。他的语速和缓低沉, 说到激动时也会偶尔拍打沙发的扶手, 但最令人动容的, 却是他几次突然间的停顿, 眼眶里飘闪过的红润和惆怅, 静默了那段不可往复的时空。

“苦难就是人生的学校”

张允若老师将他的人生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成长期, 从1935年出生到1957年夏天;二是挫折期, 从1958年被划为“右派”到1978年底;三是新生期, 从1979年拨乱反正到2003年;四是反思期, 从2003年离开教学岗位直到今天的安享晚年。他说:“我的人生, 饱经沧桑和坎坷, 但正因为此, 也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张允若出生于江苏海门的一户农家, 祖父生前务农, 父亲早年就读于师范学堂, 后在家乡行医, 被人们敬称为“张先生”。“他们这一辈生活的年代, 正值农耕经济开始解体、近代的工业经济开始兴起之时。尽管乡间多数人家依旧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但是我的父辈却已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 开始摆脱乡土的局限, 开展多种经营, 或是到城市去寻找新的生活出路了。在20世纪前期, 这种动向在我的家乡算是比较新潮的, 它使我的父辈在经济上有了某些改善, 尽管这种改善是有限的、极不稳定的。”1948年, 年少聪颖的张允若通过了上海市中等教育研究会举办的贫困生考试, 被号称为“民主堡垒”的教会学校———上海市麦伦中学录取, 并在那里接受了革命的启蒙, 参加了中共地下外围组织的种种活动。一年半后, 受时局影响, 张允若转学至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就读, 1950年夏天, 他又顺利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我当时还不满15岁, 是全校年龄最小的少年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良好, 政治积极上进, 被选为系、校学生会干部。当时的大学生都是国家出资培养的, 1953年, 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需要, 政务院决定全国各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同时毕业。我在提前修完了专业课程后, 被分配到中央军委工作, 后来又转到中共上海市委。”

张允若坦言:“这场‘反右’运动对我人生的影响, 那是不言而喻的, 它葬送了我的全部青春, 毁了我的大半个人生。不过, 被毁的不只是我一个, 而是一整代人, 而且被毁的不只是我们这种打入另册的人, 即使侥幸免于大难的朋友, 那些年华基本上也被糟蹋了。所以当我‘重回人民队伍’的时候, 发现我和幸免于大难的朋友并没有太大的差距。这些朋友甚至主动告诉我, 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果然, 后来经过一番努力, 我还是赶了上来。”

1957年是张允若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当时正在上海市委工作的他, 认真响应号召, “积极鸣放”“向党交心”, 在党的会议上如实汇报了对时政的看法以及对“反右”做法的质疑, 不料却被视为“右派的一丘之貉”, 在“反右”补课中被凑数上报, 当了“反面教员”。“先是批判、斗争, 后来就扣上了帽子, 被发配到市委下面的农场劳动, 过了几年说是改造得不错, 给我摘帽, 继而又下放到江西从教。我先是在抚州地区的一个中学教书, 后来调到了南昌。在南昌一开始也是教中学, ‘四人帮’被粉碎后, 上海市委来人说要为我改正历史问题, 认为我这是大材小用, 于是把我调到了江西财经学院教英语。到了1984年, 当地的江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准备分出来设立新闻系, 很需要人, 于是我又调到了江西大学。”张允若继续说道, “我当时认为既然是错划, 现在要改正, 按情理就应该让我回归上海, 毕竟我是江浙人, 父母亲和岳父母都在上海, 可是上海当时有几十万知青等着回城, 户口很紧张, 我就被卡住了。直至1987年底, 杭州大学中文系的新闻专业要扩展成新闻系, 我才从江西调到了杭州。”

回首这段过往, 张允若有着一番自己的解读:“苦难从来就是人生的学校。在此期间, 我逆境中求生的毅力和耐力大有长进;而且告别了官僚机构, 来到了社会底层, 得以直接体察民间疾苦, 从教之余也有了较多时间读书进修, 这些都是挫折中的前进、压抑中的成长, 倒也聊可自慰。古人说,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从我个人的人生苦难, 再加上我所看到听到的亿万人民的苦难, 我确实对世事‘洞明’了不少。记得那位至死未获自由的大人物说过,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难, 让人有了‘大彻大悟’。我对此颇有同感。许多人至今还没有‘彻悟’, 在我看来实在有点悲哀, 我倒要为之叹息。”

“终于回归了新闻专业”

张允若老师的新闻教育生涯是从1984年进入江西大学新闻系开始的。“我盼望着到新闻专业来, 这是我的回归, 回归我的专业。”张允若谈到这里, 言语间充满了欣慰。

“回归到这个岗位以后, 我主要承担了三门课程, 一门是新闻理论, 一门是传播学, 还有一门是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理论是老课程, 我在学校的时候就比较感兴趣。当时正值新闻理论界在对过去的理论体系和观念进行反思, 我也参与其中, 做过一些讨论和研究, 写过一些文章。比如说在大众传播理论的背景下重新构建新闻理论体系;对新闻做出新的定义, 并对与新闻相关的概念 (新闻的延伸概念、与新闻相关的并立概念) 做出辨析和澄清;对新闻的社会功能进行科学的阐述, 对新闻和宣传、新闻和舆论、新闻和广告的区别和关联做了辨析;对一些热点问题, 如人民性、党性、商品性等问题做了探析;对新闻自由问题做过系统的阐述和论辩。许多问题人家国外早就解决了, 我们固步自封走了几十年的弯路。”

说到这里, 张允若继续如数家珍:“第二块是传播学。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 在西方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尽管50年代复旦大学新闻系的郑北渭老师介绍过这一信息, 但基本上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直至80年代, 国门打开后它才真正被介绍了进来。复旦大学新闻系在王中先生的倡议下, 1978年7月出版了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 (季刊) , 1980年3月改名为《世界新闻事业》, 翻译介绍国外新闻事业的一些资料, 其中也包括有关传播学的一些信息。这些刊物取材于当时已经开始订阅的某些外国报刊和开始少量进口的港台和外国书籍。译者有郑北渭、舒宗侨老师, 还有最早几位新闻学研究生, 如居延安、俞旭、俞璟璐等人, 如今他们都在国外。后来复旦大学出版了正式刊物《新闻大学》, 取代了早先的内部刊物;人民大学出版了《国际新闻界》, 两家都有对国外信息和传播学理论的译介。在传播学方面除了上述教师外, 早期还有张隆栋、陈韵昭等人的文章。直至80年代初, 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施拉姆等人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1980年) 以及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 (1984年) , 许多人才得以直接接触原著, 系统地了解和研究传播学, 各校新闻系也开始设立传播学讲座或课程。1982年,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牵头召开了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 以后连续开了多次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 1986年在北京、1993年在厦门、1995年在成都、1997年在杭州、1999年在上海、2001年在南京……”

张允若回归新闻教育岗位的时候, 正值传播学在国内的起步与发展之际, 而他也恰好成为国内较早一批参与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之一。“我是1985年开始讲授传播学的, 在我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 着重辨析和澄清了一些重要的概念, 包括传播、信息、讯息、媒介、渠道等;努力构建了便于教和学的传播学教学体系, 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同时, 我还对西方传播媒介的四种理论, 特别是社会责任论作了系统评析;对新兴的网络媒介的性质、定位、功能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张允若继续饶有兴致地说:“至于外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 我花费的时间是最多的。这门课程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才开设的。国门打开后, 复旦大学和人民大学除了在上面说到的刊物上陆续译介外国新闻事业的材料之外, 又开始购进港台和国外有关的书籍。我当时还在江西, 大陆的学校没有这等条件, 便去复旦和人大查阅, 并且一批一批地进行复印。当时复旦大学的舒宗侨先生开设了外国新闻事业史, 人大的张隆栋、傅显明老师开设了外国报刊史, 他们是这门课程的先驱和开拓者。当时大家根本没有教材, 课堂上总是老师讲、学生记。1984年《国际新闻界》连载了‘外国报刊史讲授提纲’, 这是当时全国最早正式刊发的外新史讲授提纲。1985年全国新闻教育学会牵头在黄山召开了‘外国新闻事业教学研讨会’, 有14个学校的主讲老师参加, 由张隆栋老师主持。会议经过讨论, 对课程的名称、地位、教学目的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达成了重要共识, 并推举由我来执笔形成了一个会议纪要。我从1984年开始讲授这门课程, 以后编写了多本教材, 直至2006年彻底退出为止。”

综观张允若的学术生涯, 他在外国新闻事业史方面的成就的确是最多的。从自学考试大纲, 到自学考试统编教材, 从普通高校新闻专业适用的国家级教材, 到供学生自学考试使用的题库、练习册, 张允若虽然自称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 但作为早期课程建设的参与者, 他是功不可没的。而对于此, 张允若还有着殷切的期待:“我希望年轻的后来人, 能够把国外可资借鉴的东西研究得更充分一些, 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闻事业与政治权力、新闻事业和经济势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动关系。要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 通过研究历史, 更好地揭示新闻事业内部和外部的发展规律。我已经力不从心了, 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相信年轻的后人一定会做出比我们更加辉煌的成绩来。”

“我们面临着保守思想的阻力”

实际上, 无论是新闻理论、传播学, 还是外国新闻事业史, 每一步的前进都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些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许多阻力, 经历了许多斗争。这些阻力主要来自‘极左’的保守势力, 来自僵化的保守思想。特别是传播学, 有人总把它视为资产阶级的理论, 加以歧视甚至批判。至于外国新闻史的开设, 尽管阻力没有传播学那么大, 但也并非没有, 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系的负责人不重视, 认为业务课才是真本事, 重业务、轻史论。二是教学思想仍然受到‘极左’观念的干扰, 讲西方总是批判当头, 对共产国际和苏俄总是一味膜拜。所以, 在教材编写和讲授过程中, 思想斗争也是不可避免的。新闻学理论研究也是这样, 经常碰到干扰或者是抵制, 说这些研究不符合毛泽东思想, 那些不符合阶级斗争学说等等。”关于此, 张允若还专门举了几个例子:

“1985年, 复旦大学新闻系牵头搞了一个传播学研讨会, 并且请了一些外国专家过来, 结果开完会后, 与会的我国学者被要求留下来集体‘消毒’, 要对外国专家的资产阶级观念进行批判, 肃清影响、肃清流毒。当时传播学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成果, 不是真正科学的东西, 直到后来才慢慢地摆正了它的学科位置。”

“至于外国新闻事业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没有开设这门课程, 我们除了长期讲解苏联的新闻事业和党报理论之外, 对其他国家的情况介绍几乎是没有的。”张允若不无感慨地说, “实际上涉及苏联, 我们的总结也是远远不够的。1991年苏联解体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 他们的学者对自己的历史已经研究得比较深了, 连俄共中央书记都认为苏联之所以解体, 是经济垄断、政治垄断、思想意识垄断带来的后果。可是我们有人还在为苏联的解体惋惜, 却不去深入研究苏联体制的教训, 包括新闻事业方面的教训。”

不仅如此, 张允若还略带激动地回忆起了当年他参与的我国新闻理论界的几场重大论争。“1998年, 复旦大学的《新闻大学》发表了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喻权域的长篇文章《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 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姚福申、陈力丹 (笔名李位三) 、孙旭培、刘建明和我等人先后在同一刊物上发文, 对喻文在理论上的错误和逻辑上的混乱表示异议。这场论争涉及了新闻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例如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商品属性、党性和人民性、新闻自由、新闻体制等等, 对澄清观念、明辨是非、推进我国新闻理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但因遭到外来干预, 没有能够充分展开。《新闻大学》在发表了5位学者的质疑文章和喻权域的强词辩解后就被迫中止了进一步的讨论。”

对于这一段历史, 张允若的话显得意味深长:“近代以来, 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始终存在着民主和极权、自由和控制之争, 20世纪40年代以前, 新闻自由的口号是很响亮的, 它是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以来, 新闻自由之说被作为资产阶级的东西打入了冷宫。其原因有很多:有的人将其视为异端, 不愿或不让别人谈论;有些人为保生存, 避而远之, 不敢谈论;有些人心里明白, 但觉得无力回天, 说也白说;当然, 也有些人不事张扬, 默默地为人民的民主和自由努力着, 并且做出了许多牺牲。说到底, 新闻理论界的许多命题是与社会责任息息相关的, 比如新闻自由, 只有秉承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才会有对它的真正渴求;只有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着眼, 才会有对它的勇敢追求。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 我们国家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与教学, 都是在破除重重阻力的过程中前进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 这种阻力还会以不同的形式和面目存在, 甚至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绝不应该为研究而研究”

尽管如此, 张允若老师还是不无欣慰地谈到, “现在看来, 这几门课程在30年间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首先, 它们的学科地位已经得到了正式的肯定, 传播学已和新闻学一起被列为一级学科, 许多学校都设立了传播学的硕士点或博士点。外新史也被公认为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 它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肯定。其次, 传播学已由引进、吸收、消化而进入了自主创新的阶段, 人们正在为创建中国自己的传播学而努力。同时, 外新史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这两门课程都有了较为成熟的教材, 还有了一定规模的师资队伍, 其中有些人直接在国外学习过、考察过, 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

不过, 张允若语重心长地指出:“我认为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讲授和研究这几门课程都不能脱离现实, 都必须为推进和改革我们当今的新闻事业服务。我认为, 传播学研究要反对从概念到概念, 甚至故弄玄虚、捣弄概念的学风, 要反对钻进象牙之塔、满足于创建新名词、炫耀新花样、发明种种并无实际价值的‘新理论’。传播学研究也不能满足于那种只研究传播策略和手段以便为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商业需要服务的做法, 这是雇佣文人的实用主义研究。要加强对传播体制、传播思想的研究, 要研究传播怎样免遭权势的控制、怎样有助于社会的变革进步和良性运行。外新史研究, 更要重视总结和探讨新闻事业发展的内部规律、新闻事业和政治经济的互动规律,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外为中用, 用历史的经验教训, 来推动现实的新闻改革和政治改革。”

“对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我总的希望是要加强和社会现实的联系。不管是论、是史, 绝不应该为研究而研究, 不应该脱离现实去做纯理论的研究, 去做无聊的概念游戏。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大众传播领域和新闻事业领域, 有许多值得关注、值得研究的问题, 有待我们去思考、去破解。我们要增强社会责任心, 以天下为己任, 让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切实推动现实的变革和进步, 为实现政治民主、社会公平、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中国梦, 切实贡献力量。”

“我们做了这代人该做的事”

当被问及如何评价同时代的学者对新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贡献时, 张允若略微停顿了一下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代, 我们做了这代人该做的事。”

“我们这一代新闻人, 同这一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 历尽沧桑饱经磨难, 从而形成了一些共同特点。一般来说, 这代知识分子都受过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也都受到过民主革命思想的洗礼, 多数人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追求政治民主、社会公平、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多数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较高的道德操守, 执着地追求真理, 愿为国家和人民尽责效力。我们以无比的热情迎接了新中国的成立, 在受尽折磨历经坎坷之后, 又认真地帮助党和国家总结教训, 拨乱反正, 寻求正确的前进道路。几十年间, 新闻教学和研究领域是‘极左’路线的重灾区, 先是全盘苏化, 照搬苏联党校的全部理论和资料;后来是阶级斗争为纲, 最后发展到全部下厂下乡, 正常的新闻教学和研究全部中断。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 这一代新闻人破除了‘极左’思潮的桎梏, 破除了‘新闻无学’‘新闻就是政治’等谬论流毒, 认真探索, 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了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所以, 我国当代的新闻学基本上是拨乱反正后起步的, 而我们这代新闻人, 实际上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建立和发展, 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我本人有幸成为这代新闻人中的一员, 参与了重建我国新闻学和新闻教学体系的工作, 在继往开来、共同探索的过程中, 在互相交流探索中贡献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绵薄之力。”

张允若曾经在他的文集里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我自问体内还有点中国进步文化的基因, 血管里还流淌着中国正直文人的血液, 哪怕再苦再难, 也要做个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做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 以回报养育了自己的社会和人民。”这是一个历经苦难的老人在回忆自己人生轨迹时依旧无悔的独白, 也是他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后, 始终执着坚守的寄托。

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 “人经历了苦难便获得了话语权”。这其中的分量, 沉甸得令人敬畏。

张允若告诉我, 退休以后, 他在好几个网站上开设了专栏或博客, 并且将注意力从学术研究转移到了历史和时政问题上。

“是因为历史问题不研究好, 现实问题就解决不了吗?”我问。

上一篇:如何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下一篇:标杆项目评选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