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复活》的读书心得

2024-05-22

小说《复活》的读书心得(精选13篇)

篇1:小说《复活》的读书心得

想象在十九世纪的俄国满目疮痍的大地上,劳苦大众被各种赋税压迫着直不起腰杆来。民不聊生。也试想在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宅院内穿梭着各种谈笑风生的名流贵族。他们举手投足间是何等贵气,事实却毫不掩饰地显露出他们游手好闲、穷奢极侈的气息。列夫·托尔斯泰将贫富悬殊的两个世界通过一系列描写表现得淋一漓尽致。

作为男主人公的聂赫留朵夫正是看清了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而怜悯一爱一护劳苦民众与弱小者,愤恨憎恶贵族与统治者。

聂赫留朵夫是一位阔绰的公爵少爷,他在青年时期与娉婷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相识并互相一爱一慕。在年少的冲动下,他们偷尝了禁一果。在聂赫留朵夫离开后她才清楚地知道自己怀孕了。本该是一段栀子花般的一爱一恋,结局却让人唏嘘。从那开始,她开始厌恶一切。正是这种消极的心理让玛丝洛娃陷入无助、仇恨的状态中。她不堪凌一辱而反抗,为此她丢一了好几份工作,而新生的婴儿也不幸早早夭折。种种打击使玛丝洛娃彻底沦陷。为了生存,倒一逼一成了处处卖弄风情的“窑姐儿”。倨傲的聂赫留朵夫为此放下了身段,开始反思自己的罪恶。

聂赫留朵夫渐渐认清了官一场及贵族名流的各种嘴脸,他们无形中为自己贴上了“为自己而活”的人生信条,错综复杂、卑鄙下流、虚伪、麻木、残忍。他亲临了农民们迫于政一府而苦不堪言的生活。他开始清醒、开始思考、开始忏悔。最终被兽一性一的人攫住的人一性一渐渐苏醒,是聂赫留朵夫在理智上认识到应该同情劳动人民和憎恨统治阶级。他的一精一神,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复一活。聂赫留朵夫崇尚平等、博一爱一,他的灵魂在奔跑,竭力想逃离这个肮脏、卑劣的贵族生活圈。而作者托尔斯泰不顾家人反对,改变了自己的贵族生活方式,并终生与文明的罪恶和谎言对抗。聂赫留朵夫难道不是托尔斯泰的代表者、托尔斯泰思想、感情的载体吗?

后来在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下,玛丝洛娃原谅并重新一爱一上了他,可她不愿因为自己而拖累了他,最终与政治犯西蒙松结为伉俪。玛丝洛娃的一精一神,不是简单地复一活,而是达到了崇高的、完美的境界。同样崇高的还 有英国名著《简爱》中拥有独立人格的简一爱一。不为金钱、不为浮名,回到她双目失明的挚一爱一身边。简简单单的一爱一,就这样默默厮守一生。玛丝洛娃与简一爱一的一爱一平凡简单却难掩伟大的光芒。

小说中另一位隐形的重要人物——无名老头子,同样引人重视。不起眼却不平凡。他对宗教、法律、监狱、官僚制度进行了深刻而激烈的批判。若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思想感情的载体,无名老头子才是托尔斯泰的代言人。

《复活》是托尔斯泰在单独中的洞见,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最真实的作品。也许正是托尔斯泰的睿智与觉悟使《复活》这部名著历久弥新,成为永恒中的经典!

篇2:小说《复活》的读书心得

复活读书心得1

这本反映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现实的《复活》,透过身为贵族的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做下“荒唐事”,作为陪审的他,看到遭审判的受害者卡秋莎而引起的内心动荡、挣扎,以至于和旧我决裂,脱胎换骨的变化,真实地暴露了“阶级身份”的不可逾越以及当时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列夫·托尔斯泰,不愧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富人有富人的得瑟,穷人有穷人的活法。

沦为妓女的卡秋莎(马丝洛娃),要生活,要生存,于是她在穷人与富人的夹缝中求生存,最终却被穷人诟陷而入狱。不公正的抓捕,不公正的审判,都没有让卡秋莎彻底绝望。当聂赫留朵夫与之相遇,直至相帮、相随,更是燃起了她对生活的渴望。随着狱中革命者的出现和对马丝洛娃的青睐,更是让卡秋莎找到了自信。

聂赫留朵夫为卡秋莎申诉的路,其实也是他自我救赎的路。在不停地奔走中,他愈发厌恶他所赖以生存的圈子——这个圈子,势利、虚伪。而逐渐理解了农奴的善良和苦楚。拯救卡秋莎,改善农民的生活,这个目标也越来越清晰。

看过《复活》,对比当下,惊喜地发现:“幸福”再也不只是口头上的东西。蓦然明白:人活一生,重要的是,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道和怎样来活。

珍惜当下,好好活吧!

复活读书心得2

“人之初,性本善”。然而这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人处在一个好的环境当中。在自由的环境下,人的精神和心理才会处于善良和纯洁的状态。而从《复活》当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人的心理变化。

《复活》当中讲述的是一个精神复活的过程。主人公卡秋莎曾是一个善良的姑娘,而男主人公涅赫留多夫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然而大学毕业后由于他优厚的家庭背景,他开始混迹于上流社会,从而放弃了对自己理想的追求,走上了坠落的道路。而他也利用卡秋莎对他的喜欢,将她带上坠落之路。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涅赫留多夫在法院里看到了被控告杀人的卡秋莎。这令他那已经坠落的心感到了无限的惭愧与不忍。让他的灵魂重新复活!于是他用尽办法帮助卡秋莎洗脱罪名,但是最后失败了。他放弃了自己的荣誉和财富与卡秋莎一同发配边疆。最终在政治犯西蒙松的启发与帮助下,卡秋莎从精神的阴影当中走了出来,并与西蒙松结为夫妻。

书当中两个主人公的精神复活过程展现出了人的本性之美,而作者也通过用这一手法,清晰而有深度的揭示了当时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并且表现了作者对被侮辱者的无限同情,对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猛烈的抨击!

全文以“复活”作为基本主旨,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等的变化,展现了各种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各种不堪表现!也通过这些事例与文章刚开始时在乡村那段时间人物的善良以及纯洁作对比,显示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孟母三迁”等过历史上的经典故事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从这书我明白了进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决定人生!

复活读书心得3

近期,我读完了俄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复活》。

“复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其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末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才渐有所悟:

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复活是精神上的第二次生命啊!

复活读书心得4

一个人对于人生的醒悟在于自己。

在《复活》一文中,卡秋莎与聂赫留朵夫都从各自的生活中再次复活。

卡秋莎由于生活被迫沦为妓女,她与另外两人曾误毒死了一位商人,因此判了四年的苦役。而聂赫留朵夫是这场案件的陪审员,无意中见了卡秋莎不禁让他追忆起了往事,他发现自己已不是那个充满抱负的军人而是一个沉迷于金权的伪君子。他欺骗了卡秋莎,回想起这些他自愧地低下了头。聂赫留朵夫在心中祈求上帝清除心中的一切污垢,他心中的上帝已在他的意识中醒过来,同时也感到了善的力量,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心帮助卡秋莎尽自己的力量来减轻她的厄运。但当聂赫留朵夫去看她时,发现卡秋莎变了许多,已不是那个纯洁活泼善良的她了,但这并没有使他为拯救卡秋莎而失去信心,相反却更加坚定了。经过几次的上诉都没有改变原判,虽然这是一个不好的消息,但可喜的是卡秋莎在牢中对生活感悟了许多进入了—个新的世界,聂赫留朵夫也感到了欣慰些……

我们的人生观又怎么样呢﹖在我们眼里或许住在豪华的屋子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才是至高无尚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对吗﹖也许未必全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也是一种追求吗﹖陶渊明一生平淡,悠闲不受束缚。“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他的人生观?

我们不要抱着一种贪婪的信念,以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样的生活显然是空虚的,也许苦难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又一个升华呢。让我们从污浊的过去中醒悟吧?让我们活得洒脱一些,不被一切身外之物所束缚,快快乐乐地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让生命焕发光彩,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好比“吃是为了活着,活着并不是为了吃?”人生短暂,犹如彩虹,让我们将最美好的时刻留下。

复活读书心得5

全文的前半部分写聂赫留朵夫为拯救玛丝洛娃,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争取玛丝洛娃自由做出的努力。通过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和其他官员的表现,充分反映了当时俄国上流人士的腐败和社会的败落。后半部分是全书思想的升华,通过描写政治犯的生活,揭示了人们对贵族的反抗,同时也展现了各种不同宗教的斗争。这是继《牛虻》之后又一本让我对宗教知识深深领悟的书。

聂赫留朵夫为自己诱奸玛丝洛娃而感到痛苦,他受到良心的谴责,决心拯救玛丝洛娃。同时他要放弃私有土地,断绝与上流社会的联系,这对一个贵族青年来说是困难的,他经历着心理上的巨大冲击,自己也一直在矛盾当中。特别是后来玛丝洛娃思想的改变和现实的社会对他带来的巨大打击使他的心理受到了更加严酷的考验。

在囚徒往西伯利亚走的路上,政治犯的热情、勇敢给聂赫留朵夫带来了全新的思想,他也在这种新的思想下逐渐成长。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然抛弃家产,去西伯利亚当苦役的决心令人钦佩。

最后玛丝洛娃为了不让聂赫留朵夫跟着自己受苦,含痛拒绝了聂赫留朵夫,并同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走向新生,而聂赫留朵夫也悟透圣经的真谛,理解了人生,走向一个新的生活。不过我还是为聂赫留朵夫没能找到一个漂亮的姑娘感到惋惜。

书中有两个漂亮的女孩,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谢基尼娜。她们有着不同的表现。谢基尼娜出身贵族,却从不卖弄风情,朴素无华。她的行为深深的影响了玛丝洛娃,并受到她的敬重。

不愧是古典名著,的确有它深刻的内涵。

篇3:小说《复活》的读书心得

我笔写我心的创作态度

托尔斯泰3岁丧母, 9岁失怙, 由姑母养大成人。“在托尔斯泰各个时期的作品中, 不少人物带有自传的性质, 各自反映了作家的一段思想历程以至生活历程。” (1) 《战争与和平》成书于作家壮年时期, 反映的是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和激情高昂的爱国热情;不惑之年杀青的《安娜·卡列尼娜》更多关注的是家庭感情生活。60岁至71岁完成的《复活》中的男主人翁叫聂赫留朵夫, 同名主人翁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出现过多次, 185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主人翁也叫聂赫留朵夫, 开首写道“当时他才19岁”、“自己就毅然向大学申请退学, 从此留在乡下”。 (2) 这位聂赫留朵夫公爵19岁大学退学, 回乡下管理自己的农庄。而托尔斯泰1847年19岁时辍学于喀山大学, 回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 制订了意图改善农庄农民生活的计划。

从1847年开始, 托尔斯泰开始记日记, 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和书信是托尔斯泰文学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一些日记经过扩充和加工, 就变成了作品。他早年作品《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记述了主人翁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这位主人翁有着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

《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许多活动可以在作家生活中找到印证, 他的一些想法几乎逐字逐句地来自作家的日记、书信和某些论文。据说列文这个姓也可能由作家的名字列夫演化而来。而最明显的是, 列文的思想演变, 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作家的两次思想危机”。 (3)

托尔斯泰52岁时开始写《忏悔录》, 在忏悔自己时认识到“人一生的任务就在于挽救自己的灵魂”、“我认为真理与爱是统一的”, 打人、杀人的凶手, “这些人都有良心, 只是他们的良心已被麻醉了”。 (4)

1893年, 65岁的托尔斯泰写出了《天国在你们心中》。1898年, 70岁的托尔斯泰创作了小说《谢尔盖神父》, 这位谢尔盖神父因对爱情失望遁入修道院, 在修道院找不到“上帝”, 后来到了西伯利亚, 参加生产劳动, 在劳动中才找到了“上帝”。

综观托尔斯泰一生的大部分创作, 许多作品有着作家自传的影子, 早晚期作品中的人物、思想, 随着作家一生思想的演变而有所变化, 反映了作家我笔写我心的创作态度。

长篇小说《复活》中复活的是什么

《复活》1889年开始创作, 1899年, 托尔斯泰71岁时完成。故事梗概是这样的:集吃喝淫赌于一身的年轻贵族聂赫留朵夫公爵到姑妈家度假, 放纵自己的情欲, 诱奸了姑妈家16岁的女仆马斯洛娃。马斯洛娃怀孕后被姑妈赶出家门, 沦落花街柳巷, 又因牵涉到刑事案件被审判。聂赫留朵夫是这起案件的陪审员。法庭上, 男主人翁心中燃起忏悔之情, 决定帮助马斯洛娃。在女主人翁被流放过程中, 利用自己贵族身份, 上下奔波打点, 为马斯洛娃争取到了尽可能公平的结果。男主人翁因忏悔, 精神情操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不仅帮助自己加害过的马斯洛娃, 进而帮助与马斯洛娃同路跋涉前往西伯利亚的革命者, 曾经的浪荡公子哥儿成了助人为乐的正人君子;受聂赫留朵夫公爵德行的感化, 曾经自甘堕落的马斯洛娃爱上了道德高尚的聂赫留朵夫, 但是为了爱又刻意隐瞒了这份感情, 并接受了一位叫西蒙松的革命者的感情。下面引述的是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最后分手时的情节:

“请原谅我。”她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喃喃地说。他们两人四目交接。从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里, 从她不说“别了”而说“请原谅我”的凄然的笑容里, 聂赫留朵夫领悟到她作出这个决定是出于他所推测的后一种原因:她爱他, 认为自己与他结合就要毁掉他的一生;而她同西蒙松一起远走高飞, 就可以使他得到解脱。此刻, 她为自己的心愿得到实现而感到欣慰, 同时又为即将同他分别而感到痛苦。 (5)

为了爱而放弃爱, 这种爱是一种大爱。马斯洛娃的爱已经得到了升华, 成了一种高尚的爱。《复活》最后有个情节, 英国人到监狱里给犯人发放《福音书》。

他读着一向使他感动的《登山训众》, 今天才第一次发现这段训诫并非抽象的美好思想, ……一旦执行这些戒律, 人类社会就会确立全新的秩序, 到那时候不仅聂赫留朵夫切齿痛恨的暴力会自行消亡, 而且人类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幸福———建立人间天堂, 也能得以实现。 (6)

这段引文有两个内容需要说明:一是《登山训众》, 二是“人间天堂”。1891年托尔斯泰在给一位叫列杰尔列的出版商的信中列出了一份给本人“留下印象的作品”目录清单, 其中“14至20岁”年间排在第一位印象强烈的就是《马太福音·登山训众》。再联系上文提到的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几乎就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影子;他出访欧洲所写的以《聂赫留朵夫公爵日记》命名的日记, 也就是他本人的访欧见闻。同时他在《忏悔录》中忏悔自己:

我赌博, 挥霍, 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 处罚他们, 过着淫荡的生活, 吹牛撒谎, 欺骗偷盗, 形形色色的通奸、酗酒、暴力、杀人…… (7)

这与小说《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早期的生活毫无二致。托尔斯泰一生在拯救自己的灵魂, 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人生思想的反映, 主人翁聂赫留朵夫的思想是作家的思想, 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是作家思想的外现, 那么《复活》究竟复活的是什么呢?就是灵魂拯救的成功, 是灵魂的复活, 是聂赫留朵夫灵魂自我拯救的“复活”, 是马斯洛娃灵魂在聂赫留朵夫道德光辉照耀下的被动“复活”。

《复活》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托尔斯泰在50~60岁时自认为对自己影响“强烈”和“非常深”的著作有《福音书》、《孔子和孟子》、《论佛》和《老子》。《福音书》倡导“博爱”, 孔孟儒学推崇“仁者爱人”, 佛陀力主“慈悲”, 老子有三宝,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受到托尔斯泰尊敬的墨子提倡“兼爱”, 作家认为“真理与爱是统一的”。人类先哲们的理想追求是一致的, 是爱。

“在1884年3月27日的日记中作家写道:‘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 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1884~1910年将近20年中托翁共写过和编辑过将近10种有关中国哲学思想的著作。” (8) “就连托尔斯泰主义的三要点, 即勿以暴力抗恶、道德上自我完善和博爱, 也都同我国的儒道学说, 即汲取其中的‘仁’、‘道’和‘无为’等思想。” (9)

曾子曰:“我日三省我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 托尔斯泰的忏悔与儒家这种每日自我深刻的反省以及力求像颜回一样“不贰过”的修身功夫是一致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托尔斯泰52岁写《忏悔录》。《中庸》首章“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可见“知天命”就是知“性”。《三字经》有“人之初, 性本善”。《大学》首章有“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托尔斯泰读英文版的《大学》, 他一生追求真理, 即追求“明明德”;他认为“真理与爱是统一的”, 追求到了真理, 就是有了“爱”, 自然“亲民”;亲亲爱民, 达到人之初的至善境界。这个从忏悔, 或者说从反省、不贰过开始的道德自我完善过程, 就是托尔斯泰“人一生的任务就在于挽救自己的灵魂”, 从而达到“人性至善”的境界, 也就是儒家的“仁者”境界。“仁者”什么境界呢?仁者爱人。爱什么人呢?爱所有的人, 不分善人和恶人。

从托尔斯泰一生经历看, 结合聂赫留朵夫在《复活》中的经历, 与儒家《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所推崇的道德自我完善次序是一致的, “由此也足见托翁的思想正是对《大学》的接受和阐释”。 (11) 接受是接受, 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 即能否知行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托尔斯泰1881年3月在《致亚历山大三世皇帝》的信中反复乞求皇帝:“请您以德报怨吧!不要对抗恶!宽恕一切人!”这种思想言论既含有老子的无为思想, 又包括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有名的四句教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为恶是格物”。对照这四句中国儒家心学名言, 托尔斯泰善恶分明, 并没有明白无善无恶的心之体, 所以他虽然能写出《天国在你们心中》这种文章, 知道要建立人间天堂, 但他毕竟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 不能做到佛家心能转境的境界, 不能像禅宗二祖慧可在达摩座下开悟“觅心了不可得”, 不能悟到六祖慧能大师“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他的心终生未安, 终生未获得心的宁静。这可参照《复活》的结尾最后一段给聂赫留朵夫所下的结论:

从这天晚上起, 聂赫留朵夫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至于他生活的新旅程将会怎么结束, 那只有等到将来才会知道。 (12)

托尔斯泰的人生结局是不是聂赫留朵夫的“将来”?1909年, 托尔斯泰仍然热心于老子、孔子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工作, 年底出版了《中国圣人老子语录》, 托尔斯泰为该书写了前言《老子学说的实质》。1910年10月28日 (俄历) , 托尔斯泰因与妻子关于身后著作权的私有和归公问题的长期争执不休, 秘密离家出走, 他虽然知道“天国在你们心中”, 有了知善知恶的良心和良知, 却做不到“知行合一”, 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不知道中国佛家“心外无法”的名言, 仍在寻找心外的天国。10月31日 (俄历) , 82岁的老人病逝于流浪途中的阿斯塔波沃火车站, 未能做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寿终正寝, 他仍有太多的牵挂。

综观托尔斯泰的一生, 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看, 有着高尚的道德, 有良心, 有良知, 但是却未致“无善无恶”知行合一的至善境界。再看《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复活的正是托尔斯泰身上的道德、良心和良知。

结论

本文第二部分论述的结论是:《复活》中是灵魂的复活。“灵魂”一说是西方哲学的命题, 结合本文第三部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论述,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符合我们中国文化的结论:在托尔斯泰心中, 在托尔斯泰笔下, 《复活》中复活的是男女主人翁的道德、良心和良知。

参考文献

[1][3]周扬译:《安娜·卡列尼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年版, 第14页, 第15页。

[2]草婴译:《一个地主的早晨》, 上海远东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1997年版, 第391~392页, 396~404页。

[4]冯增义译:《托尔斯泰忏悔录》, 华文出版社, 2003年版, 第99页, 115页, 127页, 223页, 269页。

[5][6]輰輥訛安东、南风译:《复活》,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年版, 第535页、537页, 549页, 550页, 551页。

[7]刘宁编:《托尔斯泰散文》,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年版, 第7页。

[8]李明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三百年》, 《中国文化研究》, 1997 (15) 。

[9]李明滨:《托尔斯泰与中国文化》, 《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3) 。

[10]孔子:《论语·学而》。

篇4:《复活》读书心得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完全不理解这本书名字的意思,刚开始我觉得应该是说的是一个人死而重生呢!而看到中间时我明白了为什么叫复活和复活的意思了。

我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吧:这是一本出自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作者把这本书写的贴近生活、让人们甚至悔改,进入反思。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位出身在贵族的贵族青年。一天他在法庭上作陪审员时,意外的发现一个正在受审的女人正是前曾相爱过的卡秋萨玛斯洛娃。她曾怀了自己的孩子,后来他抛弃了她。卡秋萨已经落魄为妓女,被人诬陷成毒死人命罪,她被毫无责任心的法官判处了四年,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受到了心灵上的谴责,他决心要帮助她平反,并向她求婚,来弥补以前对她的欠缺。在这段期间他把自己的田地分给农民,然后跟着流放的队伍来到了西伯利亚。在这期间,革命者西蒙松爱上了天真善良的卡秋萨,最后,卡秋萨拒绝了他的求婚,和已经爱上她的西蒙松走到了一起。

看到了这里我的感触很深,一个从小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家庭里,长大后一直在黑暗的世界里,但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书中说道,如果要摆脱这种恶势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上帝面前要永远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既不惩罚别人,也不纠正别人。因为谁都有罪,谁也没资格来惩罚和纠正别人。在这个社会上,还有秩序是因为,大量的人们互相宽恕、互相的爱护。

篇5:《复活》读书心得

【《复活》概要】: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心得体会】:

我所阅读的书籍是世界文学名著《复活》,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中,当时还没能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深意,最近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的机缘重读了这部伟大的作品,时隔短短几年,感触已大不一样。这次重读,如果说高中时的感觉是感动,那么这一次感受到的则是震撼。被作者对人灵魂与现实的思考所深深打动。

托尔斯泰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大都是对人性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复活作为他的晚期作品,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态度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首先,作家以人民的名义审判了“审判者”,撕下了那些高坐在审判席上的沙皇官 僚、官方教士、贵旅代表们的假面具,剖析他们的肮脏灵魂。而更为深刻的审判则在聂 赫留道夫的心灵中进行。书中通篇贯穿对的心理描写,他是造成卡秋莎不幸的第一个罪人。在法庭上认出卡秋莎后,“他灵魂的深处不得不感到那一次行为的残酷、懦怯、卑鄙,还感到他那闲散的、堕落的、残忍的、怠惰的全部生活也是那样。”从此开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转折,他努力从“动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转化,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审视他周围的一切事物。他逐步成为本阶级的审判者。作者通过他的主人公周旋于统治阶级最上层,发现原来掌握生杀大权、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醒悟到“人吃人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聂赫留道夫奔 走在贫苦人民最低层,看到农民挣扎在饥饿线上,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和 白昼一样的明显,也就是唯一能够养活他们的土地,都被地主从他们手里夺去了”。聂赫留道夫是托尔斯泰式的主人公,他表达了作品的主要思想。然而,如果没有卡秋莎这个形象,人民的生活就不能充分展示,《复活》也就不会有如此深沉的感人力量。

作家写到卡秋莎时,流露出那么真挚的同情和爱。少女时代,她身为地主家的养女兼使女,但却没有丝毫奴颜婢膝。她天真无邪,但幼稚无知,凭着一颗单纯的心灵,设想着美丽的世界,沉浸在欢乐的生活中。被奸污后的卡秋莎还曾有过幻想,直到风雨交加的秋夜,聂赫留道夫坐在舒适明亮的头等车厢里玩牌、谈笑,而卡秋莎在火车旁奔跑、呼喊,却得不到

回音。这时,她才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她真想纵身跳到车轮下,了此一生。胎儿的蠕动,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但从此,她眼前失去了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中摸索、挣扎,“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认识到“所有关于上帝和关于善的那些话,全是欺人之谈”。

卡秋莎·玛丝洛娃形象丰满、真实,其典型意义也是深刻的。如果说,在托尔斯泰的构思中,复活节之夜聂赫留道夫的情欲

是他堕落的开端,那么,凄风苦雨的车站一幕卡秋莎对善和上帝的怀疑与否定就是她沦

落的内因。他们生活的转折都取决于对待永恒法则──上帝的真理的态度。因此,他们

后来的精神复活,首先是皈依上帝,恢复对善和爱的信念。聂赫留道夫通过忏悔和赎罪,卡秋莎通过宽恕对方,恢复爱的途径。同时,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也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关系中的社会因素、阶级对立,使社会的主题与伦理道德的主题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托尔斯泰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下,看到的只是国家机器──暴力的加强、社会道德的沦落和农村的破产。为了和资本主义世界抗衡,他自然求助于农民。托尔斯泰通过这样的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的阶级立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 曾说道:“《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这本书给我的心灵震撼,正是这样的。

09311006建筑0901付芳宇(140号)

篇6:《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涅赫柳多夫是其中1名陪审员。当他认出玛丝洛娃时,良心受到谴责,就决定拯救她,救赎自己犯下的过错。在奔走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一些人:失去土地的劳苦农民、作威作福的狱吏,从政府部门各色的人物,让他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社会丑陋黑暗的一面。他不再只为玛丝洛娃一人而奔走,他将为整个社会谋求一些未曾有的东西。玛丝洛娃在涅赫柳多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为了不损害涅赫柳多夫的名誉地位面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小说描写了极其广泛的生活画面:从法院到教堂,从监狱到流放所,从莫斯科到彼得堡,从城市到乡村,从俄罗斯到西伯利亚。通过这些画面,作者把上层社会与底层人民进行对比,通过涅赫柳多夫和玛丝洛娃,清晰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俄国贵族和农奴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生活,贵族生活极尽奢华,农奴朝不保夕。

作者最终也没能找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方法,在小说中作者对革命者并不抱太大希望,他宣扬的只是一种非暴力政策,即“不以暴力抗恶”,他虽然厌恶政府执政者,但是却反对报复政府的统治,所以他通过革命者表达了这个思想,就像书中纳巴托夫说的;“不应该摧毁整个大厦,只要把这个美丽,坚固,雄伟,为他们所热爱的古老大厦内的房间作一次重新分配就行了”。作者只希望通过福音书里的教义教导人们向善,希望借此感动所有的人,使统治者也向善,达到社会的安定繁荣,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篇7:《复活》读书笔记心得感想

例如在描写玛丝洛娃被申判的第6—9章中,作者将司法界的黑暗内幕暴露给世人看,原来这帮“气度很是威严”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司祭等,都是一些好色,嗜酒,玩忽职守,勾心斗角,夺人私产,亵渎教义的衣冠禽兽。这里有全景式的描写,各色人等一一“出场”,井然有序,毫无顾此失彼杂草无章的感觉;有细节的精读精彩细绘,如庭长偷税漏税的健身运动,与情人约会前的激动心理,副检察官“那只空着的手甩来甩去”的重复动作,还有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聂赫留朵夫的颤动的心理描写等等,都细致入微,挥洒自如。

《复活》讲的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上的复活,使他最后开始过全新的生活。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法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不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改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的灵魂得救了。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宣扬“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复活》也体现了这一点。《复活》的“种子”是托尔斯泰的朋友科尼的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名著。

篇8:复活读书心得体会

《复活》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骗取”了故母的养母卡秋莎·玛斯洛娃的爱意,导致她被迫成为了妓女。当她被诬告谋财害命时,正好聂赫留道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卡秋莎后深深感到自己毫无人性,于是他为了弥补自己以前的过错,便为她奔走伸冤,并向她求婚。后来伸冤失败后,卡秋莎被流放,而聂赫留道夫也下定决心要陪她一起去受苦。他的一举一动卡秋莎都看在眼里,她不仅原谅了他,而且还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声和地位,卡秋莎最后没有与他成亲。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应该抱有像卡秋莎那样的宽容之心和聂赫留道夫的能够自我反省的心态。每个人都会有自私的心态,哪怕是看到垃圾却不捡起来,这也是自私的表现。不过,没有关系,只要你能像聂赫留道夫一样知错能改,努力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就会让比尔原谅你。但如果你一错再错,屡教不改呢?那么比尔不但不会谅解你,而且还会认为你目中无人,从此再也不想和你打交道。另外,我们也要像卡秋莎一样先从比尔的角度考虑,这样才会让别人喜欢上你。

知错能改和宽容也是一种生活技能。

篇9:《复活》读书心得个人收获

复活?是哪种性质的复活,是生命,即肉体的复活!还是?是精神,灵魂的复活!小说讲的是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和农奴私生女卡秋莎玛丝洛娃这两位曾经心灵纯洁的青年,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现实,个人的遭遇,精神,思想的溃烂,在这两种对立思想的激烈斗争下,精神复活了的这样一个过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当时社会的代表,被人抛弃,失去亲子之后被主人撵走。走出那个家后,正如书中所说: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人都把她当作摇钱树;凡是男人,从上了年纪的警察局长到监狱男看守,个个都把她看作玩乐的对象。对于任何人来说,除了寻欢作乐,除了肉体上的淫欲,世上其它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她在这样的社会压迫下,自暴自弃,吸烟喝酒,从中可看出,当时社会作风的糜烂,似乎当时的女人充当的角色就是玩物,阶级分层是那么的明显,低层的女人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脆弱!

看了这本小说,结合其背景,让我觉得当时俄国的沙皇专制与我国的封建制度有几分相似之处。生活在这样制度下的人变得冷酷无情,阶级性强,面对他人悲惨的遭遇无动于衷,或是应该的。

《复活》书里所提到的牢狱里的许多人,都是被那些权势的人随便安个罪名,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费光阴甚至是生命。在官场上,人人趋炎附势,戴上极其虚伪的面具;而低层的穷苦人民只能更加贫苦,社会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来反抗?没有,大多数人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他们认为他们应有的宿命,甚至失去性命也只能默认。其中,小说里提到的一个人克雷里卓夫----南方一个富有地主的儿子,让我钦佩。他成绩优异,本是一位科学家,偶然的他接触了革命宣传,目睹革命者受残酷刑法,他因此参加了民意党,四处奔波,被捕做牢后还患上了肺痨病。

篇10:复活读书读后感心得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道德和心灵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道德和心灵的复活过程。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道德与欲望经常在较量。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正直、热诚、朝气勃勃,有着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各种贪欲统治了他,精神、道德、心灵被压制了,被扭曲了,堕落了。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他已被欲望腐蚀。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可怜的玛丝洛娃被主人赶出门来,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沦为妓女,浑诨噩噩,也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就这样一个原本纯洁美丽善良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对世事心灰意冷、失望透顶、几乎麻木的人。

作者以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故事为全书之纽带,而将大量笔墨用于描写聂赫留朵夫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见解之中。于是,我们一次次读到聂赫留朵夫在人性之间如何艰难抉择的片段。

与玛丝洛娃的巧遇,可谓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再次打开了聂赫留朵夫心中的阀门,封沉其中的善良,羞耻心,同情心…一并涌出,汇聚成了一股热血,与欲望进行对抗。于是,眼前那层灰暗老化的角膜脱落了,使他对社会与生活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待整个贵族阶级、对待封建官僚制度、对待宗教、对待法律和监狱以及对待革命者都有了自己的新看法。在他心中,革命者是极好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于一般水平。他对于他们充满了敬意,对于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而对于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于贵族充满厌恶。他“复活”了,之后他不断地帮助玛丝洛娃,虽然最后玛丝洛娃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但她得到了救赎,她也“复活”了。

在《复活》第二部中写到:“看着这些人那干瘦而强壮的四肢,那粗糙的土布衣服,那黑黑的、亲切的、风尘仆仆的脸,感到自己置身于这些全新的人以及他们那种真正的人类劳动生活的正当情趣和苦中作乐”,他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上等社会。”而“想起了柯察金之流那个游手好闲、穷奢极侈的世界以及他们那种低下卑微的生活情趣”,就感到厌恶。

《复活》一书如实地描绘了人民的悲惨境况;描绘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会欺骗的实质。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人性。

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在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道德水平趋于滑落。因此可贵的人性和高尚的道德,更为我们所重视关注。如书中聂赫留朵夫一般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心灵,唤醒道德,让人性复活。

我认为拥有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牲畜的一个基本特征。要让精神的自我和道德感永存,就要“行得正,坐得直”,有自己的主见与谦虚的心和勇于自我审视、检讨的勇气。如果我们每个人在行事之前都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那世上许多错误和不幸都不会发生了。

篇11:复活读书心得体会优秀

本书是一部带有讽刺意义的小说,以涅赫留朵夫的经历讲述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和那时官僚官官相护的样子,一个人无故被关进监狱,关了8个月之久,然而涅赫留朵夫通过关系,找了一个高官就被减刑了,难道,一个人的生与死就靠着一句话来决定吗?然后玛丝洛娃被流放了,看着那一个孕妇马上就要流产了,可押解官就是那么的冷酷无情,竟然让他接着跟上队伍,生就生吧!假如能有一点人性,谁能做出这样灭绝人性的事情来呢?而且,每天对那些犯人严刑拷打,用柳条抽,抽的人身上伤痕累累。他们似乎把欺压犯人当成了每天必要的工作,成为了娱乐方式。那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了我们那是一个怎样的统治群体,只要有点官就拿出来耀武扬威,而且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拍马屁,对那些高官贵族都能跪下,奉承,溜须。然而,面对穷人,恨不得一脚把他踢飞了。难道,世界上就只有穷人和有钱人之分吗?就没有人性之分吗,那些官僚个个都是猪狗不如的畜生,他们有人性吗?他们除了会说话会写字,还跟走兽有区别吗?

涅赫留朵夫通过这些经历进行了心灵的“复活”,兽性的精神和人性的精神在他心里做着斗争,每当决定做一件事时,他的心里总要进行激烈的斗争,后来他看清了世态炎凉,看清了社会的真正面目,他觉醒了,人性的精神占了上风,他这么做不仅救助了玛丝洛娃,还升华了自己的心灵,让已经“死亡”的心灵重新复活。

篇12:《复活》读书心得领悟与感想

而作者开始塑造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还是当时官僚阶级的代表之一,与女主人公成鲜明的对比。可是当他与卡秋莎在法庭上意外重逢后,埋藏在他心里最深处的那个纯真的天使出来了,就这样纯真,善良与一般的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前者胜利了,对卡秋莎所做的事,他有浓厚的犯罪感,为了卡秋莎的案子,他四处奔波,不辞辛苦。为的就是赎罪。对此,我震撼了,在那样的社会下,精神的复活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啊!人没有彻彻底底的,人的转变就在一念之间,要么是万丈深渊,要么是人生路的充实。他做到了,源于他心中本有的淳朴,善良。在他解决土地问题上,为赎罪所做的一切及他与政治犯交流的过程中,体现了他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

看了这本小说,结合其背景,让我觉得当时俄国的沙皇专制与我国的封建制度有几分相似之处。生活在这样制度下的人变得冷酷无情,阶级性强,面对他人悲惨的遭遇无动于衷,或是应该的。《复活》书里所提到的牢狱里的许多人,都是被那些权势的人随便安个罪名,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费光阴甚至是生命。在官场上,人人趋炎附势,戴上极其虚伪的面具;而低层的穷苦人民只能更加贫苦,社会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来反抗?没有,大多数人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他们认为他们应有的宿命,甚至失去性命也只能默认。其中,小说里提到的一个人克雷里卓夫——南方一个富有地主的儿子,让我钦佩。他成绩优异,本是一位科学家,偶然的他接触了革命宣传,目睹革命者受残酷刑法,他因此参加了民意党,四处奔波,被捕做牢后还患上了肺痨病。在生命即将结束,他不后悔,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为的是尽自己的一份力,毁灭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制度,他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受家庭思想的熏陶,还有如此正义,明智,勇敢的行为!试问:在当时又有几人能做到?

勇于向这种制度挑战是胜利的!在这种制度下,精神复活了也是胜利的;在这种制度下,彼此发自内心的爱是难能可贵的,是“复活”的前提!只有爱才能感动人的心田,才能呼唤出

篇13:《复活》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聂赫留朵夫大学期间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远大志向、美好追求的青年。玛丝洛娃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少女。聂赫留朵夫到姑妈家度假时,认识了玛丝洛娃,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后,彼此渐渐有了感情。等到他进入军队后,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整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当他再次路过姑妈家时,一时冲动,对玛丝洛娃心怀不轨,事后,给了她一百卢布,就离开了。几个月后,玛丝洛娃生下了一个孩子,可是,孩子生下就死了,从此,玛丝洛娃也走向了堕落。玛丝洛娃进了妓院,后来,被别人诬陷成杀人犯,进入了监狱。在法庭上,聂赫留朵夫遇到了玛丝洛娃,他作为陪审员,审理玛丝洛娃的案子,回想到自己以前所犯的过错,而使玛丝洛娃走向堕落,他找了许多认识玛丝洛娃的人,了解他走后玛丝洛娃的情况,他感到愧疚不堪,决心帮玛丝洛娃平反昭雪,以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一路奔波,最终使他的精神复活。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所感动,渐渐觉悟,最终精神也得到了复活。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由于接触不良的事物,而渐渐自甘堕落,走向社会的黑暗,整天游手好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只是越陷越深,有多少人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又有多少人的精神能够得到复活?这只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多数人,对自己的错误不但没有醒悟,反而变本加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如果做到“一日三省”,每天都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看看自己有那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就不会步入歧途!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许多的感触。书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有着崇高志愿的青年。但当他担任上官职后却完全改变了,整日沉寂在享乐之中,早已忘记自己的狂热理想,变得腐朽,落魄,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他回想起许多往事,从而使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可恶,便对于自己以前过的生活产生怨恨。为了赎罪,他给一些无辜的犯人起诉伸冤,将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他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来。

上一篇:那些只是石头做的阶梯而已作文400字下一篇:南昌铁路局高铁人员安全考试卷A(变配电检修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