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相声《龙年话龙》

2024-04-23

新相声《龙年话龙》(精选3篇)

篇1:新相声《龙年话龙》

男女相声:

《龙

龙》

创作:邹宗荣

甲:观众朋友们,过年好啊!

乙: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祝全国的观众朋友们,合家欢乐,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甲:今年是农历的龙年,祝所有的朋友们龙风呈祥,心想事成!

乙:祝我们伟大的祖国风调雨顺,龙腾虎跃。

甲:最好别刮龙卷风。(冷幽默)

乙:祝全国人民个个龙马精神。

甲:可别像他似的老态龙钟。

乙:祝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望子成龙。

甲:别像他似的,像条肉虫。

乙:祝正在热恋中的男女朋友们,情投意合龙

配。

甲:别像他两口似的,天天龙争虎斗。

乙:祝所有的小伙子们英俊潇洒,龙(浓)眉大眼。

甲:可别跟他样,长得像龙爪树似的。

乙:祝所有的小姑娘们长得小巧玲珑,透着灵气。

甲:千万别像他似的,长得跟小龙虾一样。

乙:我招你了?(瞪着甲发火)

甲:开个玩笑。

乙:大过年的说点好听的。

甲:哎,关于龙的常识你知道多少?

乙:哦,你问这个啊?

甲:嗯!

乙:不骄傲的说,比你懂得略多一点点。(用手比划)

甲:那叫不骄傲?

乙:那叫?

甲:不害臊。

乙:你…?你知道多少说我听听。

甲:龙是原始人的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幻生物。

乙:是人们意念中的生物,按现代时髦话说,龙是一种组装动物。

甲:呵!你还真有新词儿。(轻蔑地看乙)

乙:要不怎么说比你懂得略多一点点。(用手比划)

甲:在古代,龙又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乙:皇帝称自己是天龙真子,皇帝的后代叫龙子龙孙。

甲:龙是神话传说中统领水域,呼风唤雨的神仙。

乙:简称龙王爷。要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不能得罪它。

甲: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甲:(唱)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这首歌儿表达的就是中华民族是一条东方巨龙,唱出了华夏儿女的心声。

乙:(唱)家里盘着两条龙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琅玛峰是最高的山坡…你一条我这儿两条。

甲:(对乙不满)你,你是成心想压倒我是不?

乙:没办法,谁叫我懂得比你多一点点。(用手比划)

甲:要不咱们这样…

乙:要不咱们咋样?你说。

甲:你也别说比我懂得多。

乙:可以说,你比我懂得少。

甲:你贫不贫?

乙:你说怎么的吧?

甲:借这个机会我给你展示展示,也给观众汇报汇报,看我有关龙的学问是不是比你强。

乙:怎么展示?

甲:既然龙象征着灵气、繁盛、吉祥美好,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龙的身影,不论你问什么,我都能用带龙字的语言来回答。

乙:句句离不开龙。

甲:对。

乙:这话大点。

甲:只许你比我多点,不许我比你大点?

乙:开始。

甲:不过有个小要求。

乙:说。

甲:允许音同字不同。

乙:可以斜音。

甲:好,那我问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乙:这就开始了。

甲:快回答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乙:做什么工作和龙没关系。

甲:做什么工作我都能让你和龙有关系。

乙:我是一名演员,这…有龙吗?

甲:演员?

乙:是呀!龙在哪儿?你抓一条来我看看。

甲:哦,你在历史剧里扮演皇帝,穿龙袍、睡龙床、坐龙椅,多神气啊!一不高兴还龙颜大怒,对不对?

乙:我没演皇帝,我演的是配角。

甲:配角?

乙:对呀!我看你上哪儿找龙?

甲:哦,你是个跑龙套的?

乙:咳!他真会找。

甲:怎么样?

乙:算你行。

甲:把算字去掉。

乙:我不是演员,我是一名机关干部。

甲:又变成机关干部了?什么干部?

乙:副科长,这有龙吗?

甲:你们科几个副科长?

乙:四个,你不管几个副科长,龙在哪儿?

甲:一个科四个副科长,多龙不治水啊!工作效率高不了。

乙:好嘛,在这儿等着我。

甲:机关干部是政府的形像和代言人,轮到你值班的时候就要认真负责,尤其是填写值班登记要清楚正规,不要龙飞凤舞啊!

乙:说得对!

甲:对来办事的群众要热情和善,服务要一条龙,不要让别人跑冤枉路…

乙:哦!

甲: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要总耗在机关摆龙门阵…

乙:是。

甲:俗话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

乙:哦。

甲:深入基层才能发现问题,发现人才,群众中藏龙卧虎,有很多惊喜东西…

乙:是。

甲:为群众办事要善始善终,不能龙头蛇尾。

乙:行了…(拦住甲)

甲:开会说话、撰写公文,要画龙点睛,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乙:好了,好了。(拦住甲)

甲:群众不理解有怨气的事,要把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乙:行了,行了(捂甲的嘴)。

甲:怎么一说接触群众就不让说了,害怕了?

乙:谁害怕?

甲:你不总说要联系群众吗?我看你是叶公好龙。

乙:我不是机关干部,我在企业工作。

甲:又变了?

乙:对,我换工作了。

甲:企业好啊!

乙:别好,龙呢?

甲:你要抓住机遇,创新转型,推出名牌产品,争做行业的龙头老大啊。

乙:哎…对,不过我们是个小企业。

甲:小企业怎么拉?山不在高有仙则明…

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好嘛,我替他说了。

甲:小企业也有龙抬头的时候。

乙:我不在企业。

甲:又变了?

乙:我是个旅游爱好者。

甲:哦,改旅游了?

乙:是啊!

甲:我建议你从黑龙江的龙里市出发,一直南下…

乙:我干嘛要从那儿出发?

甲:那不有龙吗,我省点事。

乙:你省事,我绕远了。

甲:好,你从北京龙庆峡出发…

乙:干嘛要从那儿出发,又替你省事是吧?

甲:那你从山东省龙口市出发…

乙:我家不在山东。

甲:那你从北京龙潭公园出发。

乙:是你旅游是我旅游?(不高兴)

甲:当然是您啊!

乙:我旅游干嘛要你给我选出发地。

甲:嗨!好心帮你,你不领情…

乙:你龙在哪儿?。

甲: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一家人,说翻脸就翻脸。

乙:嘿!他真有得说。

甲:怎么样?

乙:我从北京西站出发到香港。

甲:好地方,香港的九龙很值得一看,我建议你…

乙:你甭建议,我去海南。

甲:好,我建议你去一下三亚的亚龙湾,那里是度假的圣地。

乙:我去四川。

甲:那你去雅安卧龙自然保护区,看看大熊猫的生活习惯和你是不一样…

乙:废话,那能一样吗?看来到哪儿也得有龙跟着,这次我找个没龙的地方,看你还说什么。

甲:你说吧,去哪儿吧?去哪儿我这条龙也得缠着你。

乙:我去湖北看看…

甲:去湖北?

乙:对呀!有龙跟着吗?

甲:没有…

乙:怎么样?…

甲:有野人跟着你。

乙:哪儿?

甲:神龙(农)驾自然保护区。

乙:嗨!知道得还真不少。

甲:不展示一下,你不知道我马王爷几只眼。

乙:哎?这个没龙…

甲:马王爷归龙王爷管。

乙:这也算啊?

省略....后面更精彩

此剧本为有偿使用。有需求者,联系邹先生。***

qq:503635933

篇2:新相声《龙年话龙》

龙在神话传说中神来灵去固然是捉摸不着的异物,而当进入到人们实际生活中和环境里,龙则成 为人们最为喜爱也最为典型的吉祥物了。

1 龙的传说

关于龙的传说,见载于文字的也有几千年历史了,差不多与中国文化同样的久远。 甲骨文中关于“龙”字 的写法很多(据资料称, 多达130种),虽在字形上和笔画数上各见差异,但作为象形字, 其所描绘的“龙” 之形貌特征是为:头大嘴大、龇牙飞须、有角有耳、有鳍有鳞、长体曲尾。

古代文献中又是怎样记述“龙”与描绘“龙”的呢?《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左传・昭 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绛”,古地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虽未具体描述“龙”形, 然其既可“见”,则当有可观的“实体”了。《说文解字》释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 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这段文字是汉代人关于“龙”的形象及“龙”的神异功能 的描述,看似生动有形,实际上却也未能确切具体。《论衡》说:“世俗画龙,马首蛇身。”这便显得明白些 了。后世的正史、野史、笔记、小说中,到处见“龙”,“龙”被描写得更为神异与五颜六色了。

2 龙的崇拜

人们对于龙的迷信,不仅与自然现象的“怪异”有关,还与人类的图腾崇拜有着联系。在原始社会里,初 民相信各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甚至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的特殊关系,因而视这种物体是他们的保护 者、象征物和崇拜神。比如,殷人以燕子为图腾,是因为殷人传说他们的始祖契是燕子降“子”(下蛋)而诞 生的`。

统治者编造神话是为了神化自己,有利于自我尊贵和统治他人。神话先祖,子孙视为荣耀,因为他们都是 神的传人、神的子孙。

周朝的始祖后稷的诞生,也同样的具有鲜明的神话色彩。《诗・大雅・生民》云:

厥初生民,时维姜@①。

生民如何?克@②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姜@①,一作“姜原”,朱熹说:“姜@①,炎帝后,姜姓,有邰氏女,名@①,为高辛之世妃。”诗是 叙述姜@①忧无儿子,很虔诚地祭祀上帝,祈求赐子,她踏着了上帝大足迹而心震感动,于是怀孕了,生了一 个男孩,这就是后稷――周人的始祖。

我们知道,那个大足迹其实是大熊的足迹,所以周人便以熊为图腾,把熊作为本氏族所崇拜的神物、圣物 与标志,并以“姬”为姓。

那么,燕子是实有的鸟,熊也是真正存在的兽,可“龙”是神话中的神化物,人们何以如此“神”它“圣 ”它呢?若要细析远溯,那是一个系统的考证工程。

我们分析,我们的祖先中,大约某个氏族以大蛇为图腾。古人将传说的人类始祖伏羲氏画成人首蛇身,其 思路或许是与此一致的。蛇在中国素有“小龙”之称。其之所以演化成有角、有爪、有须、有鳞的龙,或许是 多个氏族合并后的图腾,比如鹿有角、鹰有爪、羊有须、鱼有鳞,等等。如果是这样,龙的图腾本身正是民族 团结友好的产物、瑞祥昌盛的象征。此说,作者姑妄言之,读者不必信真。

有人认为“龙”是夏氏的“图腾”。“时乘六龙以御天”(《易・乾象传》)。龙的地位自夏以来,一直 崇高。《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即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 与后宫跟从而上的有七十余人,龙乃上天。还有些小臣不得上,于是都抱着龙髯,髯断落地,并坠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只得抱弓与龙髯而哭号。《史记》是一部谨严的史书,其都如此之说,可见龙与中华民 族之渊源尤深尤牢了。

我们的祖先既以龙为图腾崇拜,认为始祖是龙。因此,世代尊龙、爱龙、写龙、画龙、雕龙、绣龙,逢

篇3:龙年话龙拳

龙与武术有着不解之缘。福建省七大拳种之首——就称之为龙拳(俗称龙尊)。龙拳又叫“太子游宫门”,早在二百多年前,就以勇猛凶犷、灵活多变而威震天下。

龙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相传清朝初期,少林高僧飞钹禅师幻想黄龙滚水之势演练而成。经飞钹禅师不断充实、改进,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法体系,后传于黄衣真人和铁杖和尚。铁杖和尚传铁柄、铁珠、铁鞋和尚(俗称少林四武僧)。据传,龙桩拳(龙拳)出手之际,先竖四,就是怀念四师祖,后来的抱拳请礼就是由此而来。

据福州龙桩拳老拳师潘祥松讲龙桩拳传至民间是清朝雍正年间,由于官府围剿少林寺,寺内僧侣流离失所,身怀龙桩拳绝技的铁珠和尚进至福建,龙桩拳也随之传至福建。

关于这段历史,有这样一种传说,铁珠和尚到福建,本欲到永春县访李春(俗称安海,永春县武术总教师,所向无敌,有“江南第一腿”之称),但行至泉州,已身无分文,加之饥寒交迫,疾病染身。途中被一豪杰搭救,他见和尚两目有神,知其来历不凡,便将其接回家中,关怀备至。铁珠为报相助之情,乃以拳术授之。此人平生酷爱武术,而且疏财仗义,对铁珠和尚施礼甚勤。但铁珠和尚访李春心切,不愿多留。此豪杰便以金银相赠,但铁珠和尚拒不收。他只好在师父动身之日,做一篓烧饼,送于路上食用。当铁珠肚饥食烧饼之时,方知每块烧饼中都夹有银片。终被此人真挚的情义所感动,立即返回,将精湛的龙桩拳(龙拳)绝技尽传于他。然后又到永春,将龙桩拳(龙拳)尽授于李春,从此少林寺龙拳正法便流传于福建民间。

龙桩拳法流传于福建泉州、仙游、宁德、古田等地,主要是由吴申天仙翁和仙游县米山老师秘密传授。米山传彭德成,彭传朱金山,金山在古田县小洋乡传瑶先生,瑶传余来正。来正传余其贤。余其贤练龙桩拳法造诣极深,名扬南北。当时宁德府著名拳师黄勤茂,以开馆授徒为业,桃李满园,与人比武,均占上风。他慕余师之名,前往古田,以拳会友,交手之际,被余师轻易挫败,黄感惭愧,拜余为师。师徒来往甚密,余其贤便将龙桩拳法授之。黄勤茂回宁德后,闭馆辞徒,精练龙桩拳法,更将原有的武技融汇其中,编出了具有特色的拳法,称之为“少林寺龙拳对打一百零八法”。余其贤在古田又授徒多人,最出名的是崔达年。潘祥松老先生19岁从师崔达年学习龙桩拳法,后到宁德又幸遇师伯黄勤茂。当时黄已是古稀之年,见潘祥松聪颖过人,忠厚正直,便将龙桩拳法中“对打一百零八法”绝技授之。

龙拳法,犹如真龙得水,两肩如龟,胸内含,含深则水注。背弓如虾,能伸能屈,似龙行 ,呈绵软起伏之势。因此,吞吐浮沉,运气弹力,起伏滚浪乃龙桩拳法之要。此拳是由三子法、四午法、三关法、三斗法、四海法、三牛一燕子法、六虎法和城峰边栏、七锤八锏、三狮、四门、二十八宿、配打拳、七步缠身、遮脸、角锤战、铁桥、三十六马、龙鹤、十三太保等十三式套路及刀、枪、剑、棍等器械,再加之潘祥松老人独传的“龙拳对打一百零八法”组成的。龙桩拳要求:沉如水流而下,水紋旋转不泻;浮如山,似小浪泼起;吞如龙戏珠,又似猫儿戏鼠;吐如虎过山,又似虎出林。以气促劲,有移山倒海之势。起手寸寸软而有劲,脚动步步柔而有根。欲消诸拳、诸杖、诸刀、诸剑,用此一字分身之妙法,可保一身而无虑。

由于龙桩拳法诡毒难防,因而,从不轻易传授。民间练此拳者众,但深知拳法奥妙者却为数不多。

这里补插一段趣事:全国武术遗产挖掘整理成果展览会召开伊始,福建省古田县拳师张寿民成了新闻人物。《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体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华武术》等新闻媒体纷至沓来,采访、录像忙个不停。还有四家外国使馆人员也来凑热闹,观看他的表演。

张寿民成为新闻人物,缘于他那套练功行头:头戴一尊重96斤的石帽(清朝一武进士所传,上有阴阳八卦图),牙衔一把重119斤的石锁(张年轻衔162斤),左右手各拿一副重70斤的哑铃(两手合之),两腿还各绑铁砂袋一只。这个行头使人们叹为观止。

张寿民自幼嗜技击,曾向其舅学北拳,不幸舅舅中年夭折,使之一度无所追随。后张寿民四方觅师,幸遇龙桩拳名师郑益水,拜为义父。从师凡六稔,不辞三伏三九,不舍酷暑严寒,闻鸡起舞,踏月而归,不敢间断。后义父寿高而终,死前七日,才将龙桩拳谱亲授于他,嘱其不可轻易传于世人。

他表演的龙桩拳风格独特,令观者赏心悦目。此拳刚猛强悍,看似拙、慢,实则一招一式皆藏凶险杀机。此拳逢虚则入、逢桥(手臂)必断,风格稳重,含而不露。龙桩拳谱有言:“自顾自己,后相他人。招招软而有劲,步步柔而生根。五气调元,百无一失。”

龙桩拳还讲究“以势夺人”。如演练“蛇形”时,脖颈粗红,目如闪电,使人以为有毒蛇巨莽悠然而至,咝咝吐信,立于当道,令人不禁毛发悚然。张寿民更是将此拳演练得出神入化,令人不禁赞赏不绝。

台湾省基隆市有一家青龙武术馆,馆长陈基官也是练龙桩拳的,闻张寿民之名已久,回乡探亲时,特意要“会会”他。有朋自远方来,张寿民以礼相待。只一席对龙桩拳的研究和探讨,陈基官便知自家所学甚浅,只能算是张寿民的学生辈,于是屏声敛气,洗耳恭听,并委婉道出自家有继续深造之打算。

张寿民见其诚恳,便悉心对他点拨了一番,此人回台湾后,自是静心苦练,技艺果然大有长进,此事在当地也被传为佳话。

无独有偶,在巴蜀大地也流传着龙拳——火龙拳。

流行于四川民间的火龙拳是峨嵋特有的拳种。有关火龙拳的源说不一。一说古时四川德阳一位民间武术家在峨嵋山上观看青猴格斗之后创编而成;一说清朝嘉靖年间黄林所授;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火龙拳出自丹道家一个宗派——太阳宗。相传太阳宗为明崇祯帝的长公主和明朝遗老顾亭林所组织,其最好的练功方法即为火龙功。据《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记载:“火龙功是一种养生保健的功夫,练好了可以把气炼成一团火球,像鸽蛋一般大小如珠走盘,在全身经络道路上,循经滚转,不住流走。”火龙名称之源恐怕出于此处。火龙拳就是在火龙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火龙拳和其它峨嵋派拳术一样,强调动功和静功相结合,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力,又有佛家禅修炼气的基础。

火龙拳的架式以前虚后实的含机桩式为主。“含机”即等待时机之意。含机桩包括含机手和含机步。含机手是把两手内合到人体中线位置之后,变成袖底劲。左掌在下,右掌的袖底架在左腕上面,正对左掌虎口,两肘微曲、两掌正对胸前。含机步有虚实之分。右腿微蹲,足踏实地,腰脊笔直,全身重点集中在右腿上,是为“实”;右足踏向正前方,与左足相距一尺远,膝微屈,以左足尖点地,左足后踵虚悬,左腿放松,是为“虚”。

在技击上,火龙拳以拧腰转胯为主,以巧打人,借力使力,充分体现了矫健柔韧,以柔克刚的风格。诗曰:“逢中用提手,高来用破手,低来用弹手,伤人用剑手”。由于火龙拳善用三叉手,又有诗曰:“此名三叉手,英雄十万家。二郎真妙绝,无义不传他。若得有此手,任君走天涯。”

火龙拳的套路有火龙拳、四平拳、蹲桩三种,最大的区别在于步法不同。火龙拳的步法以关、盘、央、提为主,全套有一百六十多个动作;四平拳的步法有一气步、二冀步、四相步等,全套有五十多个主要动作;蹲桩的长三步较多,全套有三十多个主要动作。

百派本同流,四海为一家。我国武术派别分南北,素有南拳北腿之称。南派重拳,皆以短桥短手居多;北派重腿,均多长桥大马。

人们为了生存,与猛兽搏斗时,学飞禽走兽之形,逐渐演变而成为今天世人所称的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等十大象形拳。就龙而言,尚有龙形正宗拳。龙形正宗拳法口诀云:“五枚拳诀世罕流,吞胸凹肚臀要收。落膊沉睁神贯指,马步转移不滞留。追击横拳分左右,双手胸前护着头。龙形塌腰手似箭,眼若流星足如钻。若问如何打得正,谨记拳诀法理求。入门学技须口授,功夫不息法自收。”

龙形八卦推手为著名技击家万籁声办两广国术馆时,五虎将之一的傅振嵩所创。他是八卦大师董海川高足弟子贾岐山之徒,习八卦掌八年,练得一手上乘功夫,闻名于太行山一带。

龙形八卦推手,手眼身法步高度统一,行如游龙,掌如穿梭,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此外套路尚有龙门拳、双龙拳、鱼龙斗实、卧地龙、跳地龙。器械有青龙剑、龙形剑、龙凤双剑、子龙枪、盘龙棍、黄龙棍、降龙棍等。对练有青龙剑对练、盘龙棍对枪、降龙棍对枪等。

黑龙江省刘志清老人的龙行刀,演练起来龙飞凤舞,轻盈优美,是力的功底和美的旋律的巧妙结合,为武林一绝。除了龙行刀,刘老先生还精通龙行掌、龙行剑、龙行枪等龙行门拳械,不愧为“龙行之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相声《龙年话龙》】相关文章:

相声新势力台词范文06-18

龙年趣事作文04-08

龙年春联范文05-16

龙年对联春联06-02

龙年见闻的作文05-01

七字龙年春联范文05-30

龙年春节搞笑祝福短信04-14

带横批的龙年春联04-20

新春2012龙年春联对联04-26

龙年春节祝福语05-11

上一篇:沙友南党发[2009]17号下一篇:劳务派遣员工退回通知书-严重违纪,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