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对话的寓言故事

2024-05-11

带有对话的寓言故事(精选14篇)

篇1:带有对话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个人他想要挖一口井来方便取水。

第一天他挖了一大半没有看到水。可他没有放弃,还是不断地在向下挖,他深信有一天一定会看到清澈的水。

第二天他挖了一小半还是没有看到水。还是一样没有放弃,依然坚信着会挖到甜美的水。

可是当第三天的时候,还没有挖到水,他开始对挖井耐烦了起来,就挖了几下。突然开始怀疑真的会挖到水么?挖井人开始疑问了起来。

又过了几天,当连续到第七天的时候还是没有挖到水,挖井人彻底的失去了信心。不想再继续挖了,扔下手里的锄头和铁锹返回了家去。他觉得这里不可能有水。于是头也不回的掉头走掉了。

他哪里想到只要他再挖深一点点就会有水了,可是他并没有坚持,就这样放弃了!

篇2:带有对话的寓言故事

他们看到一辆饭车,正停在高高的山路上歇息着。读书人用手指着那辆饭车对弟子们说:“你们看,那辆饭车要不了多会儿肯定会翻覆。”弟子们不解地看着那辆车说:“为什么呢?”读书人说:“你们看就是了。”说着,他们继续行路。

他们刚走了十几步远,忽听到一片喧闹声从山路那边传来,他们惊奇地回头看时,那辆饭车果然已经翻了。几个弟子觉得老师果然料事如神。他们问:“先生,您何以知道那车会翻的呢?”

读书人说:“我是从这件事的一种趋势中判断出来的。”

几个弟子急切地说:“请先生讲给我们听,长长我们的见识。”

读书人说:“你们看,天下着雨,道路泥泞难行,唯独那高高的山路没有烂泥浆,比较好通行。可是那条山路却又高又窄,此时天雨,众人驾着车只好都奔向那里。而那辆饭车又有些自不量力,上了那条山路却又走不动,还不顾别人着急,顽固地占踞在高高的位置上,阻碍着众人的车进去,它怎么能不翻覆呢?”

弟子们点头称是,佩服老师的判断正确。

读书人接着又语重心长地说:“世上还有比饭车翻覆更大的祸患,你们都记住饭车的危险作为教训吧!”

有些身居显要地位的人,若不称职,反而成为妨碍别人进步的绊脚石,那将是危险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2.寓言故事成语20个

3.成语寓言故事大全集

4.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5.寓言故事成语与历史故事成语的区别

6.有成语的寓言故事大全

7.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

8.古代寓言故事成语

9.出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篇3:声东击西的寓言——与张炀的对话

张炀:多年来我一直试图认清自己。这批东西也是逐渐形成的,2002年前后,我校往新校区搬家的时候,我看到图书馆里有很多平时少见的古籍,以及吴伟、萧云从等近乎怪异的绘画和插图,感到和自己的某些需要非常吻合。我觉得自己是融入文化传统和周围环境之中的。确认自己,就是一种自我审视,是观点和文化立场的选择。

张洹: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创造的资源。以东方特有的感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辩证”观念从事我们的创作,不一味地用同一种方式来看待和处理事情,不合情理的方式等等,可能都是一种新角度。根据我的经验,本土文化不但需要语言的转换,也要注重艺术发生的当地资源和展览现场的随机性。“偶得”体现了经历和智慧。

张炀:传统文脉对当代艺术的价值,在于把文化传统资源变成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和精神资源,一切就会变得很新奇,新的艺术观念也就源源不断地呈现出来。换一个角度说,就是以当今的观念反观历史和传统,就会在本土文化中发现惊喜,哪怕最常见的传统图式也会觉得陌生与新奇。缘起于传统,立足在当下。

张洹:我注意到,你作品中的文人气息或知识分子性越来越浓,形象也很集中,演员只有一个。在经历了复杂的嬗变之后,在消解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单纯了,明确了。

张炀:你说的知识分子性很有意思。我相信自己和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情结。历史与现在、人类与自然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和谐乃至永恒的精神价值。我关注这些价值。自己身在知识分子群中,一定具有代表性,也具有独特的意义。我的人物就是作为社会人的自我写照。一个演员是一种身份,并对下一幅作品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充分期待。这也是我创作的兴趣所在。我喜欢那种具有压迫式的力量。

张炀1958年生于山东。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199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六届研修班。1992年开始在“北京东村”从事艺术创作。现任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山东美协理事,山东油画学会艺委会委员、理事。作品发表于《美术观察》《中国油画》、《艺术界》、《江苏画刊》、《美术界》及(台)《华表·2005全球华人艺术创作年鉴》。作品《阳光地带》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1999)。

张洹:要么极其强烈,要么更淡、更静。静下来非常重要,同时使其和自己的身边和日常生活发生关系。这会在西方理性主义的背景下,更有东方底蕴和内敛的力量。这是一种声东击西的机智与策略。

张炀:日常生活的话语中常常充满着冲突。我喜欢让看似冲突的如传统和现代、人类与生物、崇高与世俗的因素,温润地联系在一起。人和动物在生存中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同时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科技的发展正在挑战两者的界限。“嵌合体”式的幻想生物是否预示着奇异浪漫的新寓言?揭示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与变异,是一个重要命题。

张洹:艺术揭示一种可能。还是要把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东西搞出来,要突出,可以很过分,又很妙。脑曼是上世纪50年代以极端著称的行为艺术家,时隔20年后,突然在纽约做了一个装置展,作品做得非常到位。他雄风不减,极有大师风范,与原来没有任何联系。这是事物的两端,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张炀:就是。艺术家大致可以分为关注文化学和关注社会学两大类。我偏爱对于文化的思考,但又不失时代特质的艺术,着迷于那些能够触动心理的生动细节,人物、古树甚至隋唐怪兽同处一处。对什么有兴趣,拿来就用。我相信凡是有感觉的,一定是自己的。当然二者是无法断然分开的。

张洹:靠自己的感受,什么主义也不要靠。美术史就是转换来、转换去。国外艺术家其实很多也都是相互借鉴的。你看多少人都在做骨头,但材料不同,出发点不同,诠释的方式与角度不同,照样可以出好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民族性的痕迹。所有的大师都很少表现出他们民族性的一面,而是真正个人化的创造,他们是属于全人类的。

张炀: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张洹:重新看看毕加索,还是很厉害的。他不怕打破自己,有时一幅变体能画几十张,没有关系。我就同时做十几件作品。现在艺术逐渐产业化了,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人拥有艺术呢?游击队唱道:“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我们是大刀向自己头上砍去。要勇于砍自己,砍自己的“风格”。

篇4:带有对话的寓言故事

中国读者对嘉特纳是不陌生的,因为他连续三十年在《科学的美国人》(中文版名《科学》)上撰写专栏“数学游戏”,直至最近才改为与人合撰。他在该栏发表而收成单行本的Dr.Matrix的故事也脍炙人口。他的路易斯·卡洛尔的“童话”注释本,他的注释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注释本《镜中世界》,注释本《长诗:追猎Snark》都成为研究卡洛尔不可缺的参考书。其实,嘉特纳本是学哲学的,自然对充满逻辑悖论的卡洛尔著作发生兴趣了。

本书篇幅并不算大,收入三十六个难题,都是以一段科幻故事的形式给出的。其后有解答,但解答中往往再提出新问题,所以又有二次的解答以及三次的解答。这些题目并不很难,也不须要较高深的数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但嘉特纳著作的特点在于其解答之严格,以及关于历史问题考据之彻底。

以第一题而论,这原是“猎人南走一百米,再东走一百米,再北走一百米回到原地。在原地见有一熊,射死了它。问熊的颜色。”一题的变形。其答案几乎人人知道是“白色,因在北极。”但此题还有无数个不在北极的答案,这就不是人人所知的了。本书中不但作了彻底的数值回答,且对这个问题的来源及演变也讲得一清二楚。

至于那些科幻故事,实不过陈套而已,作者似也抱着一半开玩笑的口吻,其中还有一处对美国出版好几部科幻小说的错误明确地提出来,使得我们觉得这些科幻小说作者的科学水平并不都是那么高的。

篇5:带有动物的寓言故事

它又对大象说:“你的牙也很值钱啊。”

它又对鳄鱼说:“你的皮也很值钱啊。”

篇6:带有马的寓言故事

齐威王也很喜欢赛马,并且经常和他手下一员叫田忌的大将一起比赛。按照齐国赛马委员会的规定,双方要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求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毕竟齐威王的马都是御马啊,田忌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齐威王就是喜欢和这样的人比赛,所以三天两头地要求赛一场。这天,他又下令明天要和田忌比赛,奖品依旧是扎着马尾辫的妃子一名。

田忌:唉,以往的比赛我都是以微弱的劣势败北,人家齐威王都快成娘子军军长了,我却一次奖品都没得到,看来得炒掉现在的教练,换一个神奇教练才行。

孙膑:这位老兄,我看你的马并不比威王的马差多少啊,不如让我来执教吧,我肯定能让你取胜的。

田忌:啊?你?残疾人士?你自己都走不快,还想训练我的马?

孙膑:其实我是一个教练,腿瘸怎么了?我跑不快并不代表在我英明领导下的马也跑不快啊,厨子不会下蛋,却可以做出美味的荷包蛋。

田忌:哦,你说的好像有些道理啊,看来不是普通的残疾人,请问你是?

孙膑:呵呵,我就是美貌与智慧的化身,英俊和聪慧的代名词,帅气及天才汇聚于一身的神奇赛马教练孙膑。

田忌:呀,你就是那位不爱见人,人见人爱,爱不释手,首屈一指的孙膑?

孙膑:正是在下,我可是有绝对的把握让你战胜齐威王啊。

田忌:莫非你要给我的马注射兴奋剂?这样不好吧,违背了体育道德不说,万一尿检结果呈阳性的话,那我可是欺君之罪啊!会永久取消比赛资格的。

孙膑:我怎么会用那种卑鄙的手段呢,我的方法绝对绿色、环保、无公害,并能保证让你那些马的尿液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还是水果口味呢。

田忌:哦,这么说都可以喝了?

孙膑:当然了,不过喝前得摇一摇。

田忌:啊?你到底是教练还是做果汁的?

孙膑:我当然是教练啊!我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可以使用完全道德的方法让你的马取胜。

田忌:别说那么多废话,到底是什么办法呢?不会要等广告以后再见分晓吧。

孙膑:当然不用,我的办法就是换马战术!厉害吧。

田忌:换马战术?你的意思是让我把自己的马和齐威王的马调换?虽然这样我们一定会赢的,但是估计齐威王不会同意和我换的。

孙膑:估计?这还有什么好估计的?他肯定不会和你换的。

田忌:就是嘛,你也知道他不会换为什么还说?

孙膑:难道非要我把话说明白了?我本想留点悬念的,现在看来还是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给你解释一下我的独门绝技——换马战术吧。所谓换马战术就是用你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你的上等马对他的中等马;用你的中等马对他的下等马。怎样?高吧。

田忌:等等,让我慢慢想一想,你说得那么快,我的大脑还没处理过来呢。

孙膑:天啊,你完全属于内存不足啊!处理速度这么慢。

田忌:哦,我好像明白了你的意思啊,不过我们这样做是不是违规了?

孙膑:当然没有啊,你们只说把马分成三等,却没有说是按照速度分还是按照相貌分。

田忌:对啊,真没发现,你这个残疾人还真有两把刷子。

孙膑:其实我是一个教练。

第二天,可谓是蜜蜂飞到日历上,天气真是风和日丽,比赛就在这样一个好天气里举行了。

解说员:观众朋友们,观众朋友们,晚上好,哦,现在是白天哦,也许有的朋友是刚刚打开电梯,不过时间还不晚,齐威王马队和田忌马队的比赛就要开始了。两队过去交锋过七次,不过最终的结果都是以齐威王取胜而宣告结束,不知道今天田忌马队是否可以改写逢齐不胜的历史呢?我们拭目以待。双方马匹开始入场了,首先走到比赛场地的是田忌的一号马,它穿着黑色的队服。哎?奇怪,今天田忌的一号马怎么用两条腿走路?哦,对不起,首先走到比赛场地的是裁判。

田忌:这个解说员什么眼神啊,思维也差,看着我的一号马,想的是齐威王的一号马,嘴里说的却是我的二号马,其实是指齐威王的二号马,而观众却以为是指我的三号马。

解说员:第一轮的比赛开始了,呀,齐威王的一号马可谓是一马当先,嘿,一马当先这个词用得真是好!而田忌的马却像是在散步一样,只一支烟的工夫就被齐威王的马落下了数百米,由此可见,田忌的一号马完全占据劣势!

田忌:孙膑啊,你看,用了你的换马战术后我的马好像根本就不是人家的对手嘛。

孙膑:我知道,第一局我根本就没想赢。

田忌:啊?你这是什么意思?!莫非你收了齐威王的红包?

孙膑:我这么英俊的人怎么可能做那样的事情啊!你老老实实地看比赛吧,今天的总成绩要是输给他的话,我给你当马!

解说员:只见齐威王的马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冲到了终点,第一轮结束,齐威王暂时领先。接下来是二号马的对决,双方的马正在热身,哦,对不起,它们已经开始比赛了,快看啊,田忌的二号马一路领先,而齐威王的马在后面屁滚尿流地追赶,真是赛马场上本没有路,马儿为自己趟出了一条路。田忌的二号马果然厉害,听说是从西班牙斗牛场引进的新品种,快看,它冲刺,冲了,冲了,哦,离终点还有两圈,不过这匹马的速度跟冲刺一样。

田忌:哈哈,看来我的二号马要赢了!

解说员:不可思议啊,田忌的二号马竟然赢了,好,目前的比分是一比一平,接下来是决定亚军的第三轮比赛,当然,冠军也将在此轮中产生,到底谁能夺得最后的胜利呢?我们拭目以待。

齐威王:没想到田忌竟然撞大运了。

解说员:第三轮比赛如火如茶地开始了,哦,对不起,应该是如火如荼。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有许多字看起来很像,比如茶和荼就很像,希望小朋友不要念白字,茶和荼根本不是一回事,就像马和驴不是一种动物一样。好了,比赛开始了!快看,田忌的三号马跑了!它跑了,而且是用四条腿跑的,四条腿跑起来果然快!哎?齐威王的马竟然也是用四条腿跑!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现在流行四腿跑。

田忌:我的马啊!你快点跑啊!

孙膑:拜托了,你安静些好不好,你迫切想赢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不过你用不着也跟着跑啊,这完全起不了多少作用的,反而会误踢到我的。

解说员:田忌的三号马速度相当快,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却落后齐威王的马一个身位的距离。

田忌:你眼睛是用来擤鼻涕的啊!我的马领先一圈了!

解说员:原来这样啊,田忌的马目前领先了一圈,看来齐威王的马要想追上去是很困难的了。剩下的是垃圾时间,请要倒垃圾的观众走旁门。

田忌:我感觉胜利在向我挥手,挥手,挥手,再挥手。

孙膑:挥手?说再见的时候也是挥手的,你应该说胜利向你招手比较好。

田忌:不管怎样,你看,我的马已经到了终点了!耶!我赢了!

解说员:田忌的三号马已经到达了终点!这样一来,他就以二比一的成绩取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就这样,孙膑在没有更换一匹马的情况下,依靠换马战术打破了逢齐威王不胜的神话。由于田忌的三匹马都是黑颜色的,所以,后人称之为黑马。

篇7:带有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故事欣赏 田野里,大片大片的庄稼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一派勃勃生机。

也许你看不出庄稼每天都在长,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地长高了起来。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

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

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一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

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

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

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

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

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

“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

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

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

“什么?你……”宋国人的妻子大吃一惊,她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

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寓言解读 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篇8:带有对话的寓言故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 也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 其中的道理值得学生深入学习与体会。因此, 很多教师在面对这样的文本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内容至上”, 于是学生跟着教师在课文内容上打转、挖掘, 最后语文课被活生生地上成了说教课、思品课、政治课。殊不知, 讲道理固然重要, 但对于语文课来说, 学习“语文”才是第一位的。因此, 在教材的解读中充分发掘其中的“语文”元素尤为关键。用“语文”的目光聚焦这篇课文, 语言表达的特色同样非常鲜明, 而其中的对话描写对学生的习作表达特别值得借鉴。

让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1一只小红狐跑过来, 很亲热地说:“嗨!小木偶!你的红背包真漂亮, 让我背一下好吗?就背一下。我想看看这种红和我的毛色是不是相配。”

2“那是我的, 我的, 我的!”小木偶尖叫。

3“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 “谁要是不会笑, 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上面这三句话的提示语分别是在前、在后和在中间。同样是提示语, 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不同的位置呢?我们不妨想象一下, 对于对话内容较多的课文, 如果所有的提示语都放在说话内容的前面, 读起来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教学中, 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形式的不同标点, 准确加好这些标点;也可以把课文中的这些提示语进行调整, 把不同位置的提示语都放在前面或后面, 再让学生读一读。很显然, 提示语的不同位置能丰富文章的表达形式, 让文章显得不呆板。

然而, 提示语的作用仅仅是这些吗?当然不是。以第一句话为例, “一只小红狐跑过来, 很亲热地说”, 这样的提示语把小红狐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写得非常清楚具体, 让我们对说的话也觉得特别亲切舒服。再读读其他提示语, 有的强调了说话时的语气, 有的突出了说话者的心理活动, 等等。有了这些提示语, 文章才会更加生动。联想到平时学生在写对话的时候, 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提示语单一, 无非就是“××说”, 甚至干脆没有提示语, 不能把说话时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来, 让人读了缺少现场感、画面感。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去掉这些提示语让学生读一读, 进行对比体会, 就能明显地感受到提示语在课文表达中的作用;也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作文, 加一加、改一改自己所写的提示语,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是不是什么地方都要用到提示语?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把提示语写得越清楚、越具体越好呢?其实也不是。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这段对话:

“你头疼, 是吗?”小女巫问。

“是, 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可怜巴巴地说。

“那是因为你很伤心, 却不会哭。”

……

“哇——”小木偶放声大哭起来。

这段话中的第三句就没有提示语, 连是谁说的也没有写,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阅读。那是因为通过前后对话, 我们很自然地就能知道这句话是小女巫说的。那为什么没有写小女巫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呢?我们把这段对话再连起来读一读, 就会感到当时的对话应该是很连贯、很顺畅的, 说话的语气也和前面的内容差不多, 加了提示语反而会让文章读起来节奏变慢, 不那么流畅了。像这样的情况, 在一些对话特别多的文章中也很常见, 把握了其中对话的节奏, 也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提示语的作用。

篇9:带有对话的寓言故事

夫妇俩就中国的经济模式、政府职责、解放思想三大领域,畅所欲言。

他们认为中国经济模式对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功不可没,但需要更注重公平,他們对成都废除户口制度的做法非常赞赏,称这有利于扩大公共服务,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对于中国经济下一步转型,他们建议遏制地产行业、扶持私营部门、改革教育制度,并呼吁向当年的邓小平学习,首先要解放思想,为深化改革做精神准备。

奈斯比特夫妇还对中国的政治改革感兴趣,长期关注基层民主,并根据他们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号召中国领导人提高透明度,认为这将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最后在“软实力”的问题上,他们认为中国缺乏向世界说故事的能力,能见度也不高。

关于经济模式:财富集中在开发商手里

《中国经贸聚焦》(下称CBF):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似乎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的国内国际形势,我们不可能依靠大量的出口和效率低下的投资来拉动增长。您认为中国应如何调整自己,度过目前的危机?

奈斯比特夫妇:中国只用了30年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都要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过去发挥的作用。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解决这么多人的贫困问题,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在30年前可以说还是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有些发展阶段是每个国家都必须要度过的。关于中国的经济模式,我不认为你只参照东南沿海地区的情况就可以做出判断。我们对中国农村地区的研究发现,中国是如此之大,某种模式可能在发达地区导致资源错配或投资的浪费,但对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它却能有效地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刚刚公布的中国第三季度经济统计数据,看起来相当不错,这证明中国的经济模式仍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中国需要更重视私营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中国需要向私营部门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资金和政策扶持。中国还需要平衡其区域经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内陆地区。在这点上,可以借鉴美国,在美国,私营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几乎达到100%。

此外,中国需要做出一个巨大的转变。在过去,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和价值是通过出售土地、基础设施投资来创造的,这些财富都集中在开发商的手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较底层的群体包括农民工并没有获得公平的分配,贫富差距被拉大。我们不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无所获。但是,农民在中国不断增长的财富中所获得的份额的确最小。

除了收入公平,中国政府需要格外注意的一件事是如何将这些农民工和青年白领整合到当地社会,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户籍改革,以使他们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成都的经验值得借鉴,这个城市废除了户口的限制,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都想留在成都,因为不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公平的公共服务。

遏制楼市价格是明智之举

CBF:虽然中国各地都建起了最先进的基础设施,但年轻人仍然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被边缘化了。他们无法负担得起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高房价。为了创建一个更自由、公平的社会,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解决高房价的问题呢?

奈斯比特夫妇:在住房问题上,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社会保障房工程。然而,大多数的保障房都远离市中心,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住在那里的人们上下班通勤会很困难,甚至连购物也不方便。在欧洲国家,它们的社会保障房,多分布在城市各个中心,而不是集中在某个边远的郊区。这方便了居民日常的通勤,也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多样性。在欧洲,穷人和富人可以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在中国,地产和建筑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增长是不成比例的,产生了大量泡沫和经济失衡。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来自投机而不是真正的买家。更多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而不是中国急需的研发和创新,因为当企业家发现可以通过盖楼轻松赚钱的时候,他们就不会麻烦地在科研上花太多时间。最终,市场将崩溃,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因此,我们认为政府遏制楼市价格是明智之举。

关于政府的职责:政府职责不在刺激经济

CBF:中国正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要转变增长方式。没有足够的增长保障就业,可能会威胁社会稳定,但如果我们继续刺激经济,我们或许会酝酿更大的“哈耶克风险”。您觉得政府应不应该继续刺激经济?

奈斯比特夫妇: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是越小越好,中国政府的4万亿刺激资金大多流向了国有部门,所谓的“哈耶克风险”实际上是国有企业的势力太大导致的。我认为中国政府仍然不愿做出充分发挥私营部门潜力的战略决策。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大学生,想从银行获得贷款,很可能遭到拒绝,因为他们只希望贷款给国有大企业。因此,政府的作用不应该是刺激增长,而是要创造有益于经济增长的环境。邓小平深谙此道,所以他首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设立经济特区,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政府的职责就是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市场的需求自由地开展经济活动。

我们认为,中国政府要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造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这些都不是靠直接刺激就能达到目标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社会保障是基本公民权利

CBF:我听到经济学家对向弱势群体扩大公共服务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因为他们不希望中国建立一个像欧洲那样的福利国家,这些国家无一幸免都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他们担心如果我们走上同样的道路,类似的危机会发生在中国。

奈斯比特夫妇:中国问题的症结是完全相反的。在中国,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福利的过剩,而是一个贫富差距拉大的、被户口分裂的社会。在户口制度下,农民工和其他非当地户口居民被当作二等公民,这是不公平的,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很高兴看到成都取消了这种制度,其他城市也正在寻找方法,在不给当地公共服务和财政造成太大压力的情况下废除户口。

我们认为,中国可以借鉴美国。不像欧洲普遍施行优厚的福利制度,在美国,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社会最低标准的保障网络,在医疗保健、教育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的帮助,这实际上是作为公民应享受的权利而不是福利。

要让更多的中国人参与政治生活

CBF: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政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变。政治改革的落后被认为是导致既得利益出现的一个主要根源。随着经济放缓和十八大的即将召开,不少专家开始呼吁政治改革,您对此有什么评价?

奈斯比特夫妇:我们很高兴见证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这是一个渐进的自下而上的过程,这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经济发展。在村民对决策过程有发言权的村子里,财富的分布较为均匀,公共服务也发展的相对比较完善,但这些村子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一定快,总体来说,普通百姓受益最大。另一方面,在没有实行村民选举的村子里,钱更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但他们能集中资源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根据我们对中国人的了解,如果中国领导人能够让政府更加开放和透明,这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因为中国人民知道他们的领导人是如何规划这个国家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影响自己国家未来的发展。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中国需要采用西方民主,有许多途径来实现民主的目标。就目前来说,中国政府仍然是封闭的,迫切需要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让中国人民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中国不会采用西方的政党政治,但仍然可以在经济决策方面采用民主协商的机制。

关于解放思想:中国人要再次解放思想

CBF:要打造充满活力的私营部门,除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和政策环境以外,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才供应,您认为我们的教育制度需要怎样的改革,以鼓励创新,并提升我们的经济结构呢?

奈斯比特夫妇:我们有一个中国朋友,他是从哈佛大学毕业的,而他的妻子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他们有一个聪明的女儿,很活泼、健谈,但在中国的学校,她的老师却要求她保持沉默和服从老师的教导。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与培养创造性和创新理念是相违背的。他们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和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这是很重要的。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中国人在思想文化上要再次解放,摒弃对权威的盲从,具有批判性思维。政府需要更加宽容不同的声音,他们应该允许人们有自由思想和表达的空间,这也是邓小平当年解放思想的初衷。为了成功地实施改革,中国必须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学会说好中国的故事

CBF: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在“软实力”建设方面投入很多但收效甚微,价值观的缺位和文化产品输出落后,和中国崛起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符合。另一方面,在外交上我们提出“和平发展”“和而不同”的主张,这又让中国在“软实力”上加分,您对此怎么想的?

奈斯比特夫妇:我们确实欣赏中国“和而不同”的主张,它使得中国在非洲国家比美国更受欢迎。但是,我们必须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在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中国“不干预”的政策并没有给中国加分,中国的软实力仍然落后。中国一直积极推广自己的形象,最近还在纽约时代广场打广告。不过这些给美国民众的感觉更像是政治宣传,而不是软实力。中国高价聘请当地的广告公司,这些公司对美国观众非常了解,但中国没有利用它们的优势,而是给它们设定各种条条框框,扼杀了创造性,忘记了受众的需要。当我们在中国开展研究,在与当地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

对外国人来说,在中国做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总会遇到干涉,此外,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也非常糟糕,甚至是誤导性的。所有这些都妨碍了外界对真实中国的了解,不利于软实力。中国需要提高它的能见度,用别人都能懂的语言和交流方式来使自己得到理解和尊重。例如,关于钓鱼岛争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西方民众对中国的立场知之甚少。

篇10:带有“一”的成语故事

【成语】: 一事无成

【拼音】: yī shì wú chéng

篇11:带有“不”的成语故事精选

不可救药:人或事物坏到不能挽救的地步。《诗经·大雅》:多将(火高)(火高),不可救药。

【成语】: 不可同日而语

【拼音】: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篇12:带有马的成语故事:燕昭好马

【成语】:燕昭好马

【拼音】: yān zhāo hǎo mǎ

【解释】:

燕昭王喜爱骏马,后作求贤之典。

【出处】:

《旧唐书·薛登传》:“燕昭好马,则骏马来庭;叶公好龙,则真龙入室。”

【拼音代码】: yzhm

【近义词】: 燕昭市骏、燕骏千金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昭王即位后为了强国急于招揽人才,郭隗以马为喻,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篇13:带有宗教的经济增长模型

自有人类生产活动以来, 增长问题就成了经济学的研究重心, 而揭开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成为了经济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梦想。历代的经济学家对增长问题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模型, 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 同时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 宗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宗教不仅在国家的社会文化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而且在分析经济现象、制定政策方面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分析宗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增长差异。

经济学界很早就注意到了宗教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初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宗教现象。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国富论》里面就以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探讨了宗教现象。当代经济学对宗教经济学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科里·亚齐和罗纳德·埃伦伯格 (1975) 首次构建了宗教家庭生产模型。随后, 劳伦斯·扬纳科内 (1990) 通过在科里·亚齐和罗纳德·埃伦伯格的模型中加入宗教人力资本这一变量扩展了宗教家庭生产模型。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宗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慢慢步入了经济学家的视野。不过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一个新兴领域, 相关文章不是很多。这类文献基本上是将宗教作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来分析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比如罗伯特·巴罗和雷恰尔·麦克利里 (2003) 利用国际宗教调查数据分析了当代礼拜活动、宗教信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家通过检验宗教对经济的影响, 得出了宗教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为了更好的定性定量分析这种相关关系, 故提出下述模型。

►►二、模型

本模型框架类似Ramsey模型, 并在分散经济下讨论。

①资本市场:undefined

其中, Ct为个体第t期的消费。资本的报酬率为rt, 劳动的报酬率为wt, 个体劳动用于生产的部分为α (0≤α≤1) 。同理假设用于资本投资的比例为η (0≤η≤1) 。

②宗教人力资本市场:undefined

其中Ht代表个体的宗教信仰程度。

③目标函数:∫∞0U (Ct) e-ρtdt

④厂商利润最大化:maxF (αLt, ηKt, Ht) -αwtLt-ηrtKt (4)

⑤求解此模型可得:

undefined

定义undefined。为了更方便地讨论结果, 不妨设γ=0

则可知此时, 在平衡增长路径上, γc, γk, γh, γα, γck为常数, 并且有αθ2kθ1-1h1-θ1-θ2以及undefined为常数, 这意味着, 随着经济的增长, 宗教不会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所说的“技艺、制造业及商业的逐渐发达, 是大领主权力瓦解的原因, 也是牧师们在欧洲大部分的世俗权力全部瓦解的原因。同时, undefined为常数也验证了巴罗 (2003) 的数据即在给定宗教信仰的情况下, 经济增长率与礼拜次数 (这里表现为α的大小) 存在负相关关系。

当γ≠1时, 此时的经济可能不存在均衡增长路径。这比较符合非洲经济的发展现状, 即宗教 (在非洲表现为独立的部族势力) 通过影响社会的生产力从而影响增长路径, 使得本国经济有可能落入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上。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 郭大力, 王亚南译, 2002《国富论节选本》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北京:商务印书馆

篇14:给你讲个悲伤的故事 对话吴念真

吴念真:讲个悲伤的故事吧。前些日子,我看到微博上有张照片—那是一张四十多岁矿工的脸,看上去是个憨厚的人,黑,瘦,脸上沟沟壑壑。他得了尘肺,很快就要死去。看到这张照片,我的眼泪就“啪”的一声流出来。我爸爸得的就是这种病,过世的时候,他62岁,我很不舍。那个年代的台湾,没有好的采矿设备,干那一行,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人走向死亡。但那么多年过去了,现在采矿的设备多好啊,为什么矿工还是得这种折磨人的病?这个矿工才四十多岁,却要步上我爸爸的老路,这让我很伤痛。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却深深触动了我。我想,讲故事就是这样,必须要先能触动我,我才能用它来触动你。

记者:看了你的书,感觉你是随口一诌就是一个故事,张艺谋教你的词—“侃大山”,特别适用于你身上。

吴念真:对。讲故事,应该是一种我从小就养成的习惯—碰到什么有趣的东西,或者是感动了我的东西,我就会想马上跟人家分享。一说就说成了习惯。后来自己当编剧,做广告,都是类似这样的工作。我总是在做一个沟通者,或者转述者,将故事一点点的讲给别人听。

记者:你比较注重情感的表达。

吴念真:毕竟情感的归属,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部分。我实在没办法去给大家讲什么理论,一讲就头疼。像你和我聊天也好,做群众演讲也好,我都喜欢举例子—就是说故事。我不喜欢说光秃秃的字眼—有些道理谁都懂,比如要懂得和别人和睦相处。但你光是天天念叨和睦相处是没有用的。必须要用一个例子或者故事,告诉人家这有多重要,他们才能听得进去。

记者:讲故事是你的本能吗?

吴念真:这肯定不是什么本能。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把故事说得那么好玩。一开始我总觉得是由于自己当了编剧,编故事有一套。后来想想,不对,这个能力是从小就被训练出来的—小时候,广播剧很流行,全村子人都特别喜欢,天天听,一集都不落下。但是总会有听不上的时候—村子里有人死了,大伙都要去帮忙,就我们这些小孩呆在家里。那么晚上听广播剧的重任就交给了我。当时压力真大呀,我一个小孩子哪里记得住那么多内容,但还是得硬听,因为全村的人明天一大早就在等着你给他们讲故事。再说了,一个小孩子,听到爱情这种东西,根本就不懂嘛,所以到了要讲给村民听的时候,就只好胡说八道了,有的时候为了让故事听起来像真的,甚至会编一些细节把它补起来。

记者:现在想想,是不是觉得多亏了以前的胡说八道。

吴念真:都是唬人嘛。我跟小学同学碰面,聊过去的事。给他最深印象的也是我小时候就很爱讲故事。如果我看了一本课外书,回头就会把里边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又或者我去台北一天,回来可以整整讲上一个礼拜。(说些什么呢?)把路上的见闻细节都放大啊,或者是把以前自己看过的东西再瞎掰一下,把它掰成自己在路上遇到的,这样也能唬得住他们。(笑)

记者:为什么你说的故事比别人说的更好听?

吴念真:哎,这我可真不知道。应该是我听过很多难听的故事,所以才知道怎么把故事讲得更好听一点。(笑)不过,讲故事一定有个路子要遵循:讲故事给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听,跟讲给二十岁的人听,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要想把故事说得老少咸宜是不太可能的,但你可以根据倾听的对象,来把你的故事规划的更好听。

记者:对你来说,讲故事给谁听最可怕?

吴念真:讲故事给高官听很可怕吧,讲故事给富豪听很可怕吧。比这两个还可怕的是什么你知道吗?是讲给年轻人听。有个当校长的同学叫我去他们学校演讲。我一听差点没给吓死—他们学校,国中(初中)1500人,高中500人,这个数目还不包括老师和家长。老师、家长都好对付,大人嘛。我努力一把,高中也勉强能对付。但是1500个国中生,我要怎么讲给他们听?因为他们是很不耐烦的,是动来动去的!所以在演讲之前,我就感觉压力好大,要想好多方法去对付这帮年轻人。那是我第一次很认真思考这场演讲应该怎样讲。从那以后,如果有人要叫我去演讲、去给他们讲故事,我一定会提早先问好,台下坐的都是些什么人。

记者:大人就不难对付?

吴念真:我经常去做演讲,面对的就是城市里那一拨虚假的中产阶级。(讲什么?)挖苦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很虚假。这拨人其实需要的就是挖苦,他们需要时刻被提醒。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和你达到心理的共鸣。

记者:那您觉得怎么样的故事最精彩?

吴念真:每个人的人生里面,都有一些东西是独特的,是其他人都不懂的。但是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大家都懂的,比如说爱、怜悯、同情等等。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故事,一定会是精彩的。但你必须学会听别人讲。聆听很棒!你和那种没有念过很多书的工人或者农民聊天,他讲的东西必定都是深入骨髓的。他们没怎么看书,也不晓得从书里面找很多例子。他只能讲他生活中的故事。他几岁的时候碰过些什么、他几岁生病病得有多重……你把那些细节记录下来,就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啊!

记者手记

老先生吴念真

眼下,这个全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就坐在我的面前,额头流着汗,手里捧着一杯星巴克咖啡。黑T恤,卡其色裤子,还背着一个双肩包。我几乎要以为他是误打误撞闯入采访地点的路人甲。

老先生吴念真,这是他在微博上注册的名字。他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老,眉宇间甚至还能看到年轻时的样子。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过的样子,像是隐没在千千万万台湾人里的最常见的一张脸,没变。他本名叫吴文钦。大家都叫他Akim,是台语里阿钦的发音。我这么叫他的时候,他乐了一会儿,嘴里蹦出了几句闽南话,大致说的是我这么叫他的时候,听起来很亲近。

他的包很重,据说里边塞了电脑,还有好些书。采访结束后,出版社的人要帮他提包,他一直推搪,嘴里喃喃道,“太重。还是我来,我来”。他是独自从台湾飞过来的,连个助手都没有。

拍摄之前,他拉了拉衣角,检查了一下鞋子,还不忘用手理了理头发,即便那只是一个短得无法理出个发型来的板寸。他语速很快,说到高兴处会手舞足蹈。很难相信他私底下其实是个安静的人——喜欢看书、摸东摸西、整理庭院,还有,跟狗讲话。他说,“我知道你要写东西,所以我会讲很多让你有东西可写。”

这大概是一个很懂得照顾别人感受的人。这种态度应了他教我的那些说故事的技巧——要理解对方,设身处地。采访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说故事的人为何浑身充满着魅力,而一个故事的力量又究竟在哪里?我所能想到的最贴切的比喻,或许是一把点燃的火柴,爆发着独有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就从吴念真的故事里,从他的字里行间溢出来。

而故事的力量,不是赚得来钱,也不是赢得来名声,而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是故事本身最奇妙的地方。吴念真做到了。这并非他的本意,他却着实通过它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比如那些曾被他瞎编的广播剧感动的村民们,又比如那些被他创作的剧本触动的都市人。同时,他说的那些故事,也改变了自己的轨迹。

等电梯的时候,我忍不住和吴念真说:“您写的《桂花巷》是我最喜欢的闽南歌。”他仿佛被吓了一跳,兴许是没想到自己几十年前写的词,居然也能在异乡找到知音。继而他笑了,一边掏出新书《这些人,那些事》的小别册,翻到上边有这首歌词的那一页。他指着上边“谁知花 等人采”这一句说:“你知道吗?这里漏了一个字,你瞧,本来是‘谁知花开等人采’。可能是传真的时候操作失误,‘开’字不见了。后来也就一直没改回来。”

上一篇:供电公司方案下一篇:岁月流逝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