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克隆了我自己

2024-04-09

我克隆了我自己(精选14篇)

篇1:我克隆了我自己

a.“你是谁?”

“咦,我的钥匙呢?”

“我的也不见了!”不知谁插了一句。

我循声望去,我那极富艺术美的高音嗓门又提高了八度。一声尖叫后,便是心跳加速。我的心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钻进了喉咙里。半天我才迸出一句话来:“你,你是谁?”

b.“我是你。”

答案当然在我的意料之中,一句“我是你”又让我昏倒在地。又一声尖叫后我才想起,上星期我为了让自己活得轻松,用攒了十几年的零用钱在克隆店里预订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克隆人,说是今天送货来,因为我太需要休息了。清醒后的我忙说对不起,那个sorry。他却说了一句:“咱哥们大方,不跟你计较。”哟,他倒蛮会套近乎的,这和我极像。不,是太像了!

篇2:我克隆了我自己

听说现在科技发达了,发明了克隆技术,嘿嘿,我学不到影分身之术,还可以学克隆技术呀!

我喜欢玩电脑游戏,可妈妈说学习要抓紧,硬是不让我玩。一听这句话,可把我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现在我的克隆技术可派上用场了,马上克隆一个我,帮我去做功课,温习课文。而真正的我就可以在电脑面前逍遥法外啦!哈哈!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环游全球,我向往北京长城,桂林山水,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可爸爸却没有那个闲心带我去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旅游。这时候再克隆一个自己,把克隆人留在家里,而我自己一个人云游四海,游遍五洲奇山,阅进人间春色,这也不枉此一生啊!

篇3:我克隆了我自己

与同时期北方欧洲艺术家不同, 我们对丢勒的生平知之甚详, 不但非常了解他的经历和旅程, 他的信仰和艺术观念, 而且熟悉他的音容笑貌, 仿佛能够感受到他的快乐和忧伤, 他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了我们面前。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给后世留下了关于他的丰富的资料, 二是因为他在一生的不同阶段创作了近十幅自画像。

丢勒之前, 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将自己的形象安排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 作为个性的“形象签名”, 比较典型的如吉贝尔蒂 (Ghiberti) 在“天堂之门”中央的自刻像, 哥佐利 (Gozzoli) 在《三博士去伯利恒朝圣图》中的自画像。丢勒保存至今的自画像大概有9幅, 其中6幅是素描, 3幅为油画。这9幅作品几乎都可以看作是独立的自画像, 尤其是3幅油画。丢勒的自画像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独立性方面, 都是前无古人的。丢勒的自画像也许可以从他个人性格的角度分析, 英国艺术史家克拉克 (Clark) 即认为“他首先是一个有强烈自我意识和极度虚荣的人”。[1]丢勒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创作了一幅素描自画像以及在一生不同阶段创作了近十幅的自画像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丢勒虽然可能对自己的外貌充满自信, 但是他绝非单纯地自我陶醉。我们更不可以简单地从肖像的角度理解这些作品, 特别是1498年和1500年创作的两幅自画像。

丢勒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传统的手工金匠, 他像中世纪手工艺者一样, 接受的仍是学徒式的教育。在强烈的求知欲和期待拓展艺术视野的信念驱使下, 他离开了家乡到德国各地及邻近国家旅行。1494年和1505年他两次越过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北部, 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意大利的艺术价值观和思想在丢勒的内心深处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意大利艺术家受关注的程度和自由的创作氛围对他的触动同样很大。他无法忍受北方根深蒂固地把艺术家看着手工艺人的偏见。当第二次意大利之旅行将结束时, 丢勒在写给好友毕尔克海曼的信中说:“远离了太阳, 不觉感到阵阵的寒气。在此地我犹如一位绅士, 回到故乡却不过是个社会的累赘, ”对这种偏见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在1498年创作的自画像中, 画家身着具有威尼斯风格的时髦优雅的装束, 神情高傲、冷漠地看着观者。画家精细刻画了自己的面部特征和满头下垂的金色卷发, 从暗色的背景中突现出来。年轻的画家戴着合适的手套, 双手交替相握, 强调这不是双粗糙的手工艺人的手, 而是有高超技艺的灵巧的手。画家身后开启的窗子展现了阿尔卑斯山的风景。阿尔卑斯山的另一边是意大利, 画家借此暗示了他的意大利之旅以及他不是一个小地方的职业工匠, 而是穿越了国界、活跃范围甚广的人物。在这幅画的暗色的墙壁上, 丢勒签了自己的名字, 并写下了日期和“在我二十六岁这年, 我这样描绘了自己”的详细标题。与在他之前的北方艺术家不同, 丢勒几乎在所有的作品上都签名, 并且将他名字的字首A和D设计成独特的拼合文字。

在这幅充满自信的自画像上, 丢勒首先开始真正有意识地描绘自己, 表现他所认为的自己在社会上地位:拥有尊严的艺术家, 而不是出身于中世纪金匠家庭的手工艺者, 他游历丰富、见多识广。较之于传统的手工艺人的形象, 这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家形象。丢勒对自己的职业引以为荣, 也希望自己国家的艺术家们能够拥有如意大利艺术家同样的社会地位。这幅画与其说是画家的肖像画, 不如说是画家形象的自传, 就像他留给后世众多的文献资料一样。

丢勒在意大利同行的思想的影响下进一步表达了“神性艺术家”[2]的观念。在他的《绘画总论》的序言中, 他认为艺术“具有合乎神意的性质并用来作神圣的教化的”, “上帝在它的一个委身于这种艺术的创造物身上赋予了如此的天才”。[3]《艺术家的传奇》对丢勒“神性艺术家”的观念作了如下的论述。潘诺夫斯基 (Panofsky) 指出:关于心灵之声的观点来自柏拉图和新柏拉图哲学, 他还揭示:这些“在柏拉图的教义中的各个方面都完全存在着的观点”最后转变成了这一思想——其过程在圣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得以完成——“一个人格化的上帝”, 他按照一个神启的观念创造世界。当丢勒说, 画家“内心充满了形式 (Forms) ”时, 正与塞内加的观点“上帝的内心充满了形状 (Shapes) , 柏拉图称它们为‘形式’ (Forms) ”相呼应。他是在把这一观点与那种神赋的灵感的观点揉合起来了。丢勒的另一句话又使这个观点永久地固定了下来。丢勒把艺术活动的特征说成是“如上帝般地进行创造”。[4]

在1500年创作的自画像中, 丢勒按照基督的样子描绘了自己。在深色的背景前, 呈现出处于三角形中的完全正面的人物半身像, 没有任何把观者的注意力从人物形象上吸引开去的因素。在传统的宗教艺术中, 基督总是以这种对称的、目视前方的图式表现, 棕色的头发从中间匀称的分开, 垂至双肩。在两年前的那张自画像中, 可以看到画家的头发是略带红色的金发。显然, 丢勒有意识地作出某些改变。拨弄衣领上毛皮的动作近似于基督祝福的手势, 但是, 这并没有显现出画家傲慢自大或者亵渎基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 上帝创造了人。对丢勒来说, 将自己塑造成基督的形象表明了艺术家神赋的才能, 这是“神性艺术家”的形象。

而丢勒更是以“令世界震惊的”的版画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家形象。他的版画作品通常不是依客户的委托而制作的, 而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意念。在创作中, 他总是变换着不同的主题, 充分展现他独立而自我的个性, 从而成为致力于表达创作者的个人意识、具有近代思想的艺术家。

俄罗斯文学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交响乐创作的影响

刘海涛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19世纪俄国在文学领域以普希金、别林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为代表的文学巨匠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对俄国政治及其他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唤醒了一代俄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俄国的民族乐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强力集团”中的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深受别林斯基等文学家的影响, 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创作和俄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在其交响乐作品中我们能清楚地发现俄罗斯文学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民主意识;交响乐;民族特征

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历来是两门联系非常紧密的艺术形式, 从众多的音乐作品中, 我们很容易看到文学作品的影子。其中歌剧、艺术歌曲和一些标题交响乐等题材的作品与文学更是密不可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活跃的时期, 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对他艺术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乐的创作大都是标题性的作品与文学的联系非常紧密。下文就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中的文学性因素做一分析。

一、19世纪俄罗斯文学概观

19世纪初的俄国与西欧相比, 各个领域都十分落后, 黑暗的农奴制使贵族中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首先觉醒, 于1825年12月发动了反抗沙皇政府的起义, 史称“十二月革命”。起义虽以失败告终, 但在精神上却唤醒了一代俄国人的民主意识。在文学领域表现为从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的过渡, 以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和果戈理的《死魂灵》宣告现实主义文学在俄国的确立。

19世纪中期, 俄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已达到空前的紧张阶段, 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了繁盛时期。

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自画像都可以解释为自我价值的看重。丢勒也为着其他不同的目的创作自画像, 这无疑丰富了自画像的创作。丢勒共有三幅完成的自画像, 上文分析的分别是第二、三幅, 第一幅创作于1493年。这时的丢勒正在旅途中, 可能是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灰色镶红边外套下, 画家穿着系着粉红色带子的高雅的衬衫, 长长的金发、饰有缨子的红帽衬托出个性化的脸部特征, 手里拿着海冬青, 这在德语中象征着男子的忠诚。这幅自画像画在便于携带的牛皮纸上, 这就有可能是送回到他的家乡纽伦堡。毕竟画家离开家乡已有四年, 父母想看看他们儿子的模样。而这时他的父母为他定了一桩婚事, 画家手里拿着的海冬青, 使得这幅自画像可能是画家给他未婚妻的礼物。

1520年丢勒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尼德兰之旅, 旅途中感染了类似疟疾的传染病。在1521年的素描上, 丢勒指着身体左侧的某个部位, 并用圆圈标注。在画面的上方, 有一段文字:“这儿是块黄斑, 手指按有痛感。”很明显, 这张素描的目的是画家向不在身旁的医生报告他的病症。

丢勒一系列的自画像尽管可以从画家个性或者偶然的一个事件的角度解释, 本文亦无意过分强调丢勒在自画像发生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开创性。丢勒的自画像是画家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北欧对艺术家的偏见激烈碰撞的结果, 它们的出现顺应了15世纪末16世此时, 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投入到了反对农奴专制的斗争中, 他们的创作更加平民化, 创作了大量描写农民及普通工人的文学作品。以上三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政治主张宣扬了反农奴专制的思想, 并以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为武器, 抨击俄国现实社会的黑暗, 唤起了人民推翻封建专制的勇气。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作品有别林斯基的《致果戈里的一封信》,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杜勃罗留波夫的《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等。以上三人所共同构筑起来的革命民主主义美学体系, 是俄国此时期的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 以强大的力量支撑着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这座丰碑。

19世纪后期是俄国社会不断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 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民主主义运动开始形成的时期。70年代, 俄国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以“到民间去”为口号的“民粹运动”。他们站在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立场上, 反对沙皇专制和资本主义的弊端。七八十年代,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是俄国文学的主流思想, 此时的文学领域出现了一大批平民知识分子作家, 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契科夫的《变色龙》等。“民粹运动”是俄国十九世纪末出现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 在“民粹运动”高涨时期, 出现了俄国民族主义的繁荣, 绘画中的“巡回画派”, 音乐领域的“强力集团”等都是民粹思想在俄国人民生活和艺术上的体现。

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乐中的文学性因素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Nikolay Andre Yevich RimskyKosakov, 1844~1908) 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重要作曲家, 他与巴

纪初强调艺术家创造的个性和天赋的才能、确立神性艺术家形象的思潮。第一位创作独立的自画像的艺术家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新的艺术家形象的出现使艺术家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和信心像他的赞助人那样坚定地把自己放在画面的中心, 证实他是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人。

摘要:丢勒是德国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 他的一系列自画像令后世瞩目。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 探讨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对创作自画像的影响, 认为他的两幅重要的自画像是画家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对艺术家的偏见激烈碰撞的结果, 这对理解现代艺术家的观念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丢勒,自画像,艺术家,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肯尼斯·克拉克.艺术与文明[M].易英, 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1:172.

[2]本文“神性艺术家”的概念引自《艺术家的传奇》一书, 原文是“Divino artista”, 参见克里斯, 库尔茨.艺术家的传奇[M].潘耀珠, 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0:3

[3]杨身源, 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0:160.

篇4:克隆我自己

我和蟋蟀都属于直翅目昆虫,我(蝗虫)有大约10000种不同种类,最大可生长到大约4.5英寸(11.5厘米)。而脱壳(蜕皮)是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刚孵化的幼虫看不到翅膀和生殖器官,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我的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就变成能飞的成虫。

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我是如何实现“克隆我自己”,并完美变身的吧。

我的幼虫在已经成熟可以蜕皮时,便用后腿爪和关节部分抓住网纱,前腿曲折,交叉在胸前。鞘翅的鞘——三角形翼端打开了尖顶,并向两侧张开。之后有两条长带子由中间竖起来,这便是我脱皮的开端。

我真正蜕皮时必须先使旧的外套裂开。为了产生推动力,我的全身几乎都胀缩起来。随之我身上的血在体内涌动着,就像液压打桩机一样。在血液的推动下,我的外皮的薄弱处便裂开,然后裂纹向其它地方延伸、张开。先是背部从外壳中露出,接着是头、触须、前腿、鞘翅和翅膀、后腿、胫骨、小腿、肚子等先后从这外壳中脱出来了。

在整个蜕皮过程中,我的头、触须、前腿从外壳拔出来时比较顺利些,都没有使外套变形。但由于小腿上长着小刺等原因,从外套里出来时并不是那么容易了。当然,最了不起的是我的胫骨处的外壳特别薄,但胫骨脱出来时却没有弄坏外壳,厉害吧,嘿嘿。

篇5:我战胜了我自己作文

竹山县实验小学二年级一班 夏雪

学校组织我们跳舞训练,我参加了,可是训练太辛苦了,每天放学后总是很晚才能回家,累得我腰疼,腿疼、浑身都疼。于是我就不想跳了,也想放学后与其他同学一样早早回家了。

妈妈知道后,对我说:“做事情不要怕吃苦,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听了妈妈的话,我很惭愧。

第二天,我又回到了排练的队伍中,并且下决心坚持下去。几天过去了,我的腰不疼了,腿也不疼了,动作也到位了。

篇6:我战胜了我自己初一作文

夜,好美。可是我却不敢一个人走在无边无即的黑夜里。

我从小都很怕黑,从不敢一个人走在无边无即的黑夜里,经过了那一次之后,我变得勇敢了。记得小时候,姥爷让我去买烟,刚出去还好,有路灯,可是拐弯之后就不行了,即没路灯又很恐怖,不时发出呜~的声音。……呜~一阵很恐怖的声音阵阵逼来,啊!我大叫一声,蹲了下来,抱住头,嘴里嘟囔着什么。过了一会儿,声音没有了,我便一点一点的站起来了。

突然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啊!我又大叫了一声,又蹲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没有了声音,我便抬起头看了一下,原来是姥姥。姥姥姥爷很是担心,想尽了办法还是不行,反而我更胆小了。直到有一次,姥姥上街买东西,半路上车子坏了,姥姥让我去帮她可是我不敢,姥姥说:“笑笑我想相信你,你一定能行,不要让我失望哦!”听了姥姥的说我决定试一试,我一定能行。恩!我拿好了东西出门了刚开始坚定的信念退动着我,我不怕,可是过了一会儿,那坚定的信念开始动遥了,我害怕了起来,我嘴里嘟囔着,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行!……说着说着,我跑了起来,很快就到了。姥姥看见我,很是高兴。说:“笑笑你成功了,你直要相信你能行,你就一定能做到。”“恩”

篇7:我赢了我自己作文

小时候我最怕黑,可是有一次,我赢了我自己。

那是上二年级时的一次生日的夜晚,我正在沙发上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突然,妈妈走过来说:“宝宝,今天你也八岁了,你也是时候该自己一个人睡了。”“可是我怕黑!”我急忙对妈妈说。“妈妈给你放好多娃娃在你旁边陪你,好不好?”妈妈问道。我心想:对呀,我有娃娃陪怕什么,就试一试吗,如果不行,再跟妈妈说吧。于是,我勉强答应了。

晚上,我刷完牙、洗完脸,走进了我的新房间一看:哇!有这么多娃娃!有可爱的小免,有胖胖的小猪,还有一个大大的熊猫,正对着我笑呢!

妈妈跟我道了晚安就去睡觉了。屋里漆黑一片,黑暗像一只怪物,一下子笼罩了我,我吓得一动也不敢动,生怕这只“怪物”把我抓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黑夜比作怪物,能够生动形象的写出黑夜的恐怖和我对黑夜的害怕。)我真想去和妈妈说,让她陪我睡。可我想,我这么大个人,连这点胆量也没有吗?于是我把娃娃们堆在身上才觉得安心点,我上半夜几乎没睡,尽管已经很累了。下半夜,我终于强行让自己睡着了。

第二天,我被妈妈叫醒了,妈妈问我睡的好不好,我说睡的不好,于是,妈妈让我再自己睡一次,我还是答应了。

晚上,妈妈答应给我一个小小地灯,晚上借着灯光,我还是怕,可因为我太累了,所以睡着了。

第三天,我试着不开小灯睡,一开始我抱了许多娃娃,睡不着,后来我数羊,数了好久,我终于睡着了。

第四天,我连娃娃都没有抱,小灯也没开,我就睡着了。

篇8: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1. 平均数计算出错

【梁彤同学自述】在计算平均数时,只求出了表格中的次数10、8、6、4的平均数为7, 而且结果正好是整数7,符合我的心理预期.

【正解】错解是因为没有考虑到每一种次数都有对应的人数,总次数为10×4+8×3+ 6×2+4×1=80,总人数应该是10,所以正确答案应是

2. 确定中位数出错

【陈红同学自述】这组数据中,4出现的次数最多, 所以4是众数. 而在确定中位数时,就直接选了7个数据最中间的数4, 所以选答案A.

【点评】本题虽然得到了正确的众数, 是4,但是没有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而直接把7个数最中间的第4个数作为中位数,出错. 这组数据重新排序为1,2,3,3,4,4,4, 在这7个数据中最中间的数是3,因此中位数是3.

3. 图表中的计算出错

【马力同学自述】解题没有仔细审题,起初以为表格中的样本容量是600,所以在计算80.5~90.5的频数时,直接用600减去了已知的频数,得到了556,所以这组数据的频率也跟着出错了.

【正解】因为样本总数=频数÷频率,所以总数=4÷0.08=50(人),而不是600人,再利用频率=频数÷总数,分别计算出数据补全频率分布表. 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频数之和等于样本的总数,所以应该填6,0.32,0.12.

4. 计算极差考虑不周全

【秦志远同学自述】这组数据中最大值是7,因此最小值应该是7-8=-1,所以x=-1.

【正解】本题中的x应该分类讨论,有两种可能:7为最大值,最小值就是-1;若2为最小值,则最大值就是2+8=10.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1和10.

5. 统计概念模糊不清出错

【刘东俊同学自述】因为抽取了4 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所以4 000名学生是样本容量,因此选D.

【正解】总体是指考察对象的全体,个体是每一个对象, 样本是所抽取的一部分. 样本容量是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不带单位. 故选C.

6. 方差、标准差的概念混淆

【李蕾同学自述】本题先根据平均数计算公式求出了丙的得分是78,然后运用计算公式得到结果为2,所以选C.

【正解】本题中设丙的得分为x,则平均数=1/5 (80+79+x+82+81)=80,解得x=78. 代入方差计算公式,可得s2=2,但是本题要求的是标准差,等于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所以应该是, 故选D. 错解是因为把方差、标准差的概念混淆出错.

7. 列表树状图求概率出错

【曹勇同学自述】因为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为负,纵坐标为正,且这三个数中有2个是负数,所以概率为2/3 ,故选D.

【正解】本题因为没有列表写出各种等可能性出错. 根据题意,列表如下:

共有6种等可能结果,其中在第二象限的点有(-1,2),(-2,2)两种,故点(a,b)在第二象限的概率是2/6 =1/3 .

8. 树状图求概率出错

【戴金花同学自述】本次活动一共是5人参加,从中选出一男一女共2人,概率就是2/5 ,所以选B.

【正解】本题因为没有画树状图考虑到各种等可能性出错. 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如下:

篇9:我要克隆我自己

听说现代科学技术高超,发明了克隆技术,孙悟空不就是在克隆自己吗?我要是能克隆一群我该多好啊!

爸爸望子成龙,要我又学这又学那。可我都不感兴趣,不去学吧,不行!老师要点名,爸爸还盯暗梢,心不在此,但你必须身在此,我分身乏术啊!如果我克隆好几个我自己,让他代替我去上兴趣班,老师和爸爸就都可以放心了。

现在,唉,也真是的,干吗布置这么多作业?数学、语文、自然、英语……还外加一本又一本的练习试卷……尖子生們都叫嚷着做不完,每天就是坐在凳子上写写写,把眼睛坐近视了,把腰坐弯了,把背坐驼了……对!我再多克隆几个我,让他们都帮我做作业,一人一门功课,这样,我不就解放了吗?

听爸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可我是心向往之而身在家啊!如果克隆出一群我,那我就可以云游四海,也算不枉此生了。

哦!我还可以带着克隆的我去战斗。那天,我发现了一个小偷,我勇敢地冲上去与他斗争,无奈我身单力薄,最后还是让小偷跑了。现在有了这样一群我,再碰上小偷,我就可以像孙猴子一样,将小偷团团围在中央,将他捉拿归案!

啊,这一群克隆的我诞生之日,就是我幸福的开始啊!

点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小作者想要克隆一群自己去解放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想法很有趣。习作列举了小作者的一系列烦恼,道出了同学们的心声,能引起读者共鸣。

篇10:忘了你,也忘了我自己生活随笔

当你说要走

我不想挥手的时候

爱情终究是一场空

谁说我俩的过去

尽在不言中

别忘了我曾拥有你

你也曾爱过我

当你留给我

我不想接受的伤痛

爱情到头来还是梦

别说我俩的世界

有太多不同

就说你已经忘了我

你就要离开我

……

音乐响起,我又听到了我所熟悉的.这首歌曲,《忘了你忘了我》 ,可现实中,忘了你忘了我真的这么容易吗?今天,她跟我说话了,感觉我们之间陌生了许多,像是有堵墙,在我与她之间,感觉近在咫尺,可根本触摸不到。

突然之间,我想离开开发区,离开大连,虽然我不知道我该往哪里走,但我现在只想着厉害,只想着逃避。因为只要我看到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地方,我就会有种莫名的心痛。或许是我不勇敢吧,不敢面对这里所熟悉的一切,那就让我逃避吧,逃避这里的一切,离开这里的一切,我只能让时间来冲淡我的思绪,让时光来淡忘我的一切,一切的一切。

每一次和你分开

深深的被你打败

每一次放弃你的温柔

痛苦难以释怀

篇11:我克隆了我自己

【签名】

听公司的人说我好像红了,有很多人喜欢我。

我一直以为,上台的时候,底下尖叫鼓掌的观众不仅仅是为我而来的,举着我牌子的粉丝,也有可能是公司为了鼓励我请的……

当周围人说我红了的时候,我不确定我是不是红了,也不知道红了是什么感觉。

有一天放假,我偷偷从家里出来上街,去了一个唱片店,一进门就看到了我的海报。

我走过去问老板:“老板老板,他是谁啊?”

“林志颖啊!”

“老板老板,你不觉得,我和他,长得很像吗?”我指着自己的脸,再指海报。

“好像有一点。”

“我就是林志颖!”

老板很高兴。“哦!是你啦!”

“老板老板,我帮你签个名好不好?”

老板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自己的海报上郑重地签下了“林志颖”三个字——之前练签名果然没有白练啊!

开始红了,原来是一件好玩的事。

【狗仔】

红了之后也有一件非常不好玩的事情,就是被粉丝追踪。一开始还没有狗仔队。

最夸张的时候。有二十部之多的粉丝跟车跟在屁股后面,我去上学、去公司、上通告,他们都在后面跟着。偶尔也有记者,但是很快记者就发现我实在没什么好拍的,就是家、公司、学校、片场这些地方。所以跟着跟着,记者觉得没意思,就默默散掉,可是粉丝们真的是乐此不疲,后来发展到,粉丝不跟了,有了狗仔,他们开始偷拍跟我车。还好有一点,想偷拍我,追得上再说!

我警惕性很高,出门随时都在注意周围的环境,前后左右都会看。有时候玩心大起,也会逗他们玩玩——故意装作有事甩狗仔。

一般我都可以轻易就把他们甩掉,我比较擅长这个。但一般我会故意让他们先过,用各种方式把他们放到我前面,变成我跟他们,逼他们不停前进,然后趁机溜走。所以要是我不想让人跟,基本上是没有人可以跟得上的。

我后来成了赛车手,想想一部分还得感谢当年陪我练车的粉丝、狗仔兄弟们啊!

【红磡】

1993年5月6~9日,我在香港红磡体育场连开四场演唱会,每场劲歌热舞150分钟,唱35首歌,换13套服装。

那一年我18岁,花了两个月时间锻炼身体、练歌、练舞,非常忐忑,既担心自己撑不下来,又担心没有那么多人来看,票卖不掉。

整整4天,爸爸都陪着我。

每天我上场,都看到底下人群沸腾,爆满。

4天结束后,才松了一口气。我终于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了。

最后一天。红磡的.馆长拿了厚厚两本写有在这里表演过的艺人名字的签名册给我们看。

爸爸和我一页一页地翻看,我看到了我最喜爱的迈克尔·杰克逊,一页页看完,最后空白处留给我签名。我签完名,爸爸说等一下,让我又加了一句:“18岁某年某月某日表演。”馆长一看很惊讶,说:“年纪这么小!这是破纪录的啊!”

据说一直到现在,我都是开个唱年纪最小的歌手纪录保持者——爸爸真是很有远见啊!

【朋友】

我高中三年级时,学校门口开始有很多歌迷等我。我的生活完全改变,很难自由地出去玩了。

我还是很喜欢骑摩托车,偶尔晚上还是想跟朋友们兜风夜游。我就戴个安全帽出去跟大家一起骑车,以为这样就不会被认出来了——可是那个年代还没要求戴安全帽,大家都不戴,就我戴,人家一眼就能看出来那是我!于是,不幸又被认出来了……

篇12:克隆自己作文

哎,刚开始大快人心,现在我却被这些克隆人搞得晕头转向,闷闷不乐。我该怎样甩掉她们呢,糟了,我还没学会还原技术呢。不过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学会的`。

克隆技术有好有坏,如果克隆人的话,世界上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地球可要遭殃喽。所以我们应当克隆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东西,比如克隆珍惜动物,人类器官等。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希望克隆出来的我和现在的我,将来的我都能为祖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篇13:《我杀了我妈妈》电影音乐解读

一、音乐与慢镜头:音乐对画面的艺术化

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的运用了音乐+慢镜头的视听形式, 而且音乐都是很急促的闯入画面, 没有给观众太多的反应时间, 造成了一种听觉冲击力。

影片一开始, 就有一段慢镜头+音乐的形式, 墙上几只古典味十足的蝴蝶+圣母与天使的小塑像伴随着音乐的节奏闪过观众的眼前, 这种音画结合的美感在一开始就抓住了我们的眼球, 随后便是弦乐与电音的结合, 表现的是早上于贝尔 (故事主人公) 看着妈妈吃东西的场景。这段音乐甚诡异、极富艺术性, 妈妈难看的吃相通过慢镜头以及音乐的表现显得艺术感十足。

使用相似“音乐段落”的还有:妈妈在学校追逐于贝尔的场景、于贝尔到寄宿制学校后参加作文比赛以及妈妈到会计事务所上班时的两段背部近景跟拍镜头, 都极具想象力得运用了这段音乐配合以慢镜头, 让观众在视觉与听觉间自由的穿越, 当一个“音乐段落”戛然而止时, 会让人抑制不住的想重温一遍, 再重温一遍……

二、“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的配合使用

电影音乐可以分为“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

“画内音乐”属于故事空间的音乐、写实音乐, 在抒发内心情感、交流情感和推动情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使得影片充满了温馨的诗意。

在《我杀了我妈妈》中, 运用“画内音乐”得形式主要是环境背景音以及场景中的现实音乐。

最值得一提的是, 片中的高潮部分, 从于贝尔和安东尼粉刷墙壁起到于贝尔歇斯底里回到家中乱砸乱扔东西止, 一首电音与嘶吼相结合的曲子《Noir Desir》贯穿始终, 这期间冲突到了爆发点, 快慢镜头交叉组合, 音乐从“画内音乐”转化为“画外音乐”, 故事场景的转换也在音乐整体连贯性的作用下变得流畅, 展现出音乐蒙太奇的强大魔力。

“画外音乐”属于表现性的、假定性音乐, 可以展示环境、烘托气氛、制造悬念, 抒发主人公感情, 描绘事物特征, 甚至可以表达创作者主观评价与阐释。在音乐、文学、雕塑、绘画早期的原始形态中, 音乐被首先认为是最神秘的、先验的、最能与人进行直接的精神感应。于是, “画外音乐”就是给人以某种精神感应。

举《我杀了我妈妈》里面的钢琴曲为例:

第一处, 表现于贝尔买菜、洗衣服、打扫卫生以及做饭这些场景时, 用了一段特别舒缓、明媚的钢琴旋律。

第二处, 没带钥匙的于贝尔孤身坐在深夜的公交车上时, 一段急促的钢琴乐扑面而来, 伴随着车后窗虚化的霓虹, 令人窒息。

第三处, 赌气的于贝尔前往寄宿制学校, 一段相似的钢琴乐再次响起, 其中充满着压抑与忧伤。

第四处, 当磕了药的于贝尔深夜回到家向妈妈倾诉时, 这段忧伤的钢琴曲响起, 镜头缓缓后移, 声画蒙太奇的渲染效果达到顶点。

……

三、电影音乐与幻想

电影中有多处运用了幻想中的场景以及回忆的场景。这些场景绝大多数都使用了音乐或者声效。

第一处幻想发生在于贝尔家中, 当和妈妈争吵关于安东尼来家中作客一事时, 于贝尔幻想了摔盘子一幕, 表现的是他潜意识里的愤怒与冲动, 但是无法在现实中爆发出来, 这一处使用了弦乐和电声的结合 (这一音乐段落在影片中多处用到, 笔者前文也有提及) 。

第二处幻想表现的是, 小时候的于贝尔与妈妈在茂密的芦苇地里追逐, 天边是血红的云层, 小于贝尔戴着玩具皇冠笑着、妈妈牵起了小于贝尔的手。这里使用一小段很神秘的声效, 是一段可怖的电音。表现出一种神秘感和神圣感。

第三处幻想则是当于贝尔被告知要被送往寄宿制学校, 面对爸爸和妈妈, 于贝尔幻想着玻璃墙被击碎的场景, 声效与第一处相似, 表现的愤怒要比之前摔盘子来的更猛烈。

影片还有多处音乐与幻想的结合, 笔者不再赘述。

四、电影音乐之美:听觉与感情的结合

电影音乐有描绘功能 (音乐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 、渲染功能 (电影音乐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 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 和抒情功能 (抒情性音乐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 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 这使得音乐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我杀了我妈妈》的音乐成功之处, 就在于将这三种功能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其渲染功能和抒情功能, 更是运用的炉火纯青, 一段一段的音乐, 层层递进, 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以及与母亲关系的转变, 影片能否打动人, 全在于是否能情真意切的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五、结语

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 在和电影艺术的结合当中, 形成了一种更加触动人的美的形式, 在电影中, 通过调动听觉、视觉以及其他各种知觉, 我们充分感受到这种美……

电影音乐的美, 不只在于让你感到愉悦;还能让你压抑、让你忧伤, 《我杀了我妈妈》的电影音乐之美, 多体现于后者。

参考文献

[1]雅乌塔罗, 《从审美心理学角度论电影音乐三个功能及表现特征》,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秦太明, 《电影艺术的灵魂——电影音乐》, 载于《电影评介》.

[3]于润洋, 《电影音乐美学问题探讨》.

[4]张雷, 《电影音乐与幻想》, 载于《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5年第4期.

篇14:韩寒:是我造就了我自己

“目的只有一个,搞臭你”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8月你有一次接受采访时提起过方舟子,“我觉得他是个挺轴的人,但他打的那些假中,大部分没问题,无论从观点还是其他方面,可能有些小的部分稍微偏执了些……如果他找到我辩论的话,我就直接道歉,甭管他说什么。”当时你是真的这样想的?

韩寒:我当时觉得我没有任何假可以打,顶多你说我文章写得不好,我的比赛成绩也是真的,顶多不过是我的高中文凭,但我现在细想起来是初中文凭,因为高中文凭没有拿到。除此之外我身正不怕影子歪,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身正不怕影子歪,他可以在没有假可打的情况下,找出一些谁都无法证明的东西……

中国新闻周刊:当时你还说过,“我越来越觉得,我现在不愿跟任何个人打笔仗,个人打笔仗最终都打成口水仗。”而且在之前“韩三篇”出来之后,你也并没有采取任何方式来回应外界的各种争议,是什么原因选择了此次回应方舟子?

韩寒:我不想因为任何观点打笔仗,我从前是想驳倒别人的观点,现在的看法是可以先包容别人的观点,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方舟子不一样,他直接说我的文章是人代笔的,理由是“他觉得”,他认为我的文章是中年人的口吻,比如说他找出大量的证据,类似我那个时候新华书店的标语,他说看上去像是70年代的,但实际上亭林镇的书店是怎么样,他并不清楚。再比如我说身上有点痒,他会说你这个痒的位置不对。其实他的说法也是错的,但是因为他打假有一定的公信力,很多人愿意相信的,久而久之就会对公众产生影响,对我的名誉产生影响,因为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第一你无法证明,第二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我只能来回应,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会断章取义地回应,不停地说来说去,我本来觉得没意思,后来很多人加入进来,变成一个大家都来找茬的事情。有一部分人原本就是讨厌我的,说我文章写得臭,或者看我不顺眼,现在终于找到一个可以落到实处的可以攻击你的地方,包括我以前写文章得罪过的人。方舟子就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新闻周刊:你当时写了“小破文章”那篇博客来回应,当时是出于理智还是或多或少有点冲动?

韩寒:还是愤怒,因为我觉得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当时我想这个怎么可能有人相信嘛,但是我后来发现有些人就会觉得“我早就怀疑他了,你说的对,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我就觉得怎么可能会是这样?我依然没有回应,因为我觉得一个作家去回应这种事情太丢份了,那个文章是不是你自己写的,人家审问你。直到后来,我的同学给我发短信,说你文章到底是不是你写的?你到底有没有团队啊,然后我以前的那个同学,甚至包括我以前的有过合作关系的人,说你团队借我用用,我正好要出个新闻稿什么的。到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必须得出来回应,但回应的时候我没有办法证明我自己,我不能说,我郑重声明我没有团队什么的,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中国新闻周刊:因为其实你以前也说过,你在源源不断地挑战言论的边界,包括你曾经质疑过好多前辈级的人物,那有些人就会说韩寒都可以质疑别人,为什么方舟子就不能质疑韩寒?

韩寒:这不是同一种质疑。我质疑别人的观点,但我从不质疑这篇文章是不是他爸写的,如果那样做就是诽谤。如果我说老舍,说经过了研究,我断定老舍的文章绝对不是他写的,老舍的文章其实谁谁谁写的,那老舍的家人一定告我诽谤。但是我无论说老舍的文章写得多差,对于老舍来说,或者老舍的家人来说,都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这个事情可以成立的话,那这就意味着,全中国只要看哪个作家不顺眼,然后就可以说,你的文章不是你写的,那这个作家就百口莫辩。作家这个行业很特殊,因为他们都是在家里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种质疑成立的话,那这个作家就不用混了,我觉得他就直接完蛋了,他的职业生涯就不用继续了。

中国新闻周刊:路金波在微博上也写了类似“韩寒这个老实孩子偏要很认真地回应他”这样的话,一开始是不是周围的朋友建议你不要有任何回应,或者是有什么建议?

韩寒:那不可能不回应,因为方舟子他这么说以后,肯定我的很多读者会去骂他,那他会越来越来劲。你如果不回应,很多人就以为是真的了,你不回应就觉得你心虚。现在,我把手稿1000页拿了出来,还有当时的同学都主动出来给我作证,甚至还有家书。纵然这些证据都在,质疑你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所有对他们不利的东西,他们都是视而不见的,就揪着一些点,比如说你两封家书中,第一封称韩仁均是父亲,第二封称作为爸爸,你这是伪造的。他们就是团结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搞臭你。

“我是深深深深地失望”

中国新闻周刊:你这次怎么看关于“站队”?大家好像现在在迅速地站队,形成两大阵营。

韩寒:我觉得这些都很正常,倒也不能说站队,因为就是你肯定会有支持某一方,或者不支持某一方,这个事情其实对于我本人来说,我也会很难中立。我觉得它对于政治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标本的意义……

中国新闻周刊:有评论认为其实这件事对大家还是有启示的,比如说关于质疑的边界。你怎么看?

韩寒:你可以质疑一个人他文章写得差,他的观点是错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除非有确凿的证据,我们不能应该去质疑一个人的文章到底是不是他写的。如果这个能够成为一种风气的话,那所有的作家、所有的记者全都等着完蛋。如果这个成为一种质疑的成功,那我觉得,对于所有文字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灾难,就等着被看不顺眼,然后身败名裂。

中国新闻周刊:你本来是一个挺喜欢发出声音的人,那这件事情会不会让你觉得,以后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可以稍微想一想?

韩寒:不会,所有的事情都是我的观点,但对于我来说,我是深深深深的失望,我觉得这个非常非常明显,就是方舟子在公报私仇。

中国新闻周刊:从法律上的角度来说,你觉得如果他说你是假的,应该是他来举证?

韩寒:对,但是观众觉得,他说我是假的,我就应该自己举证,但是那种对于以前的打假是可行的,就是说方舟子说唐骏你的文凭是假的,那唐骏你证明一下自己是真的假的很简单,拿出文凭就行了。但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很难证明。我打这个官司,第一,是自己的一个清白;第二,是可以让司法机构鉴定一下我拿出来的证据;第三是为了给我的支持者最后有一个交代,不然将来大家就会在饭桌上聊天的时候说,你们知道吗,那韩寒是有人代笔的;第四个就是我希望这个事情,不会成为一个全行业的一个白色恐怖,否则的话,真的会很麻烦。

中国新闻周刊:其实以前你还说过一句话,你说很多时候你发现两个打仗的人,性格当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你觉得你和方舟子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韩寒:我跟他绝对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我其实是一个很理性的人,而且其实很温和。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于身后的那些支持者和反对者有没有什么态度?

韩寒:我特别感谢那些支持者,之所以方舟子能够很轻易地打倒一些人,是因为大家都不敢支持,因为方舟子的打假模式很简单,就是每个人的屁股都是不干净的。我之所以敢出来跟他对质,是因为我觉得我的屁股干净,但是没想到对于他来说,可以找点屎糊你身上,然后再进行批判。所以对于各行各业很多人都是带有原罪的,所以我觉得,其实大家都是害怕遇到方舟子这样的人的。

中国新闻周刊:比如说有一些粉丝或者支持者,可能会因为这件事情转向了方舟子那一方,或者是转向了开始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质疑你,对他们这些转变的人怎么看?

韩寒:我觉得不会的,我觉得只要有正儿八经的思辨的能力的话,你如果真的仔仔细细去看方舟子写的那些,你其实不难理解他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如果我的读者是这么喜欢一个无中生有、胡搅蛮缠的人的话,那我很庆幸他不成为我的读者。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回过头去看,从之前的争论到现在,你觉得有没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韩寒:当然有,比如说一开始我都没有去回应。对于我来说特别大的一个无奈,因为对于方舟子来说,他闲着没事干,他乐得接受很多采访,那我又没有空跟他去这样。所以我就必须得做一些采访,尽量把事情说清楚,否则的话,一来对行业有危险,二来我也担心我的女儿,以后长大以后,人家会说,你看你爸爸文章是你爷爷写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事情过去以后,万一方舟子又去打一个,大家都觉得其实是很值得打的假,比如说某官员的学历,如果你必须得表态的话,你还会支持他吗?

韩寒:绝对不可能,他绝对不可能去打某个官员的假。

中国新闻周刊:换个例子,打一个比如说大家都认为有点问题的假……

韩寒:首先得看他跟这个人有没有私仇,第二,我现在明白了很多的打假,其实要看什么样子,比如说唐骏学历问题的假,打得没问题,但是他说李开复,我觉得其实就有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方舟子说,他愿意跟你在公众场合辩论,你愿意吗?

韩寒:其实都没有问题,如果真的要逼到那份上的话,你们把我关在屋子里重写,没有问题,但就是深深的失望,那种失望可能会就让你觉得……(一直摇头叹息)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事情对你会有一些震撼或者会有一些改变?

韩寒:有一个观点上的改变,那就是我绝对不会让我女儿从事这个行业,我会尽一个父亲所有的努力,来阻止我的女儿成为一个作家。

“是我造就了我自己”

中国新闻周刊:你有没有发现,这一次比较奇怪的是,在讨论你这个事件的时候,原来大家觉得是“左”的或者右的,各自阵营内部有一小部分人就出现了混乱。

韩寒:是这样的,因为我也注意到了,比如说方舟子,方舟子其实是一个偏左的人。但是他的支持者里面有很多的是特别右的右派,所以很奇怪,其实就是对于一个人的仇恨,或者说想要搞倒一个人的一种欲望,其实可以跨越派系之争的,我真的发现了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派系之争可以暂时放一放,先把这个人弄臭弄倒了再说。

中国新闻周刊:你说到了有一些人本来就是不喜欢你,你觉得会不会或多或少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你写了“韩三篇”?

韩寒:会的。以前右派论坛,我也常去这些论坛,他们会觉得,你的观点跟我的观点不一样,然后我就拼命地给你抹黑,给你搞臭,这说明其实人类真是一样的,就是方向其实并不重要,人性是很相近的。……本质上我分清楚了左右之后,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右派。有些比较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会不喜欢我,但是他们很多人,在那些论坛里面会找了很多的帖子,就是来说我的文章怎么怎么样,证明是假的,包括用的证据包括说我文章里写了一首歌,这首歌是谭咏麟的还是谁的歌,陈百强的歌,只有像我爸这样的人才会听这首歌,我不可能听,所以断定我的文章是假的,这些都是让我真心的觉得,其实人都是一样的。

中国新闻周刊:每次翻你的博客,第一页基本上都是大家在“沙发”什么什么,不管你写什么东西。

韩寒:但是我觉得这个挺正常,如果换做我的话我也会抢一个沙发,这其实不代表人很傻。

中国新闻周刊:那你怎么看待这些狂热的追随者,你觉得是他们造就了你,还是时代造就了你?

上一篇:读最后一分钟有感600字下一篇:官方兽医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