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材料

2024-04-08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材料(精选6篇)

篇1: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材料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材料

***,男,汉族,生于1964年2月,高中文化程度,于201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住**县永丰滩乡**村玉泉组,现任**县永丰滩乡**村党支部副书记。

一、带头封沙治沙,造林绿化

2010年4月24日晚至26日,强沙尘暴天气给**县造成重大灾害,永丰滩乡**村地处沙漠边缘,植被稀少,周围没有防风固沙林,再加群众种植时,覆膜技术不过关,大面积的地膜被大风吹飞,因此次风灾造成严重损失。当日,武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火荣贵在**县现场指导救灾,火书记来到永丰滩乡**村玉泉组受灾地块,群众正在覆膜玉米田里修补、补压地膜。火书记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火荣贵书记来到农田旁的一处沙丘上,看着受灾的场景,有很多的遗憾。此时,在火书记所站的沙丘周围,聚集了很多村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火书记发出了一声感叹,道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忍和遗憾:‚要吸取这次风沙灾害的教训,干啥工作都要认真,要讲究科学,不能偷工减料,不然因一时的轻松会给一年的收入带来重大损失。‛

此时,有一位站在人群中的中年男子走到了人群前,略显踌躇之后,激动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领导们来了,我提个意见。我看了《武威日报》上登的火书记提出的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完全符合我们市的实际,这一次的沙尘暴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要治理好我们生存的环境,必须要落实好封育禁牧,必须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治沙造林。生态治理光靠领导不行,要通过做大量的宣传指导工作,让广大的群众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这个地方气候干旱、风沙大,只有大家的认识都提高了,都自觉了,生态治理的问题就好解决。按照我们乡的实际情况,发展养殖业是最好的出路,但是,我们应该转换思维,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引导和鼓励群众实行圈养。我们不能在这里开荒了,不能在这里放牧了。我也养羊,但都是圈养的。我们现在的这种生产方式和民勤10多年前的做法一样,只打井开荒,乱牧滥伐,不治沙造林,最终就是人退沙进,恶性循环,一定要遏制这种现象‛。这个意见是宝贵的,也是中肯的,他代表了县委、县政府‚一产打基础,二产调结构、三产抓提升‛的战略思路,也体现了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舍饲养殖的富民思想。火荣贵说:‚我很赞同你的意见和观点,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深刻认识防沙治沙的重要性,人人自觉地参与到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中来,我们的生态治理工作就好做多了。‛这位中年男子正是***。

同年5月,**村结合实际情况,采纳***相关建议,制定了《生态文明新村党建综合示范点创建方案》,提出通过3—5年努力实现**村人均治沙面积1亩以上,人均制种作物面积3亩以上,户均建成养殖暖棚2座,农民人均纯收入过,750亩沙丘得到有效治理,实现生态良好、农民增收、村容整洁、和谐文明的目标。在乡党委书记宋全喜同志的带领下,乡全体领导干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将伙房搬到了临时搭建的帐篷内。与***一道组织村内群众开始动手压沙植树。草方格、沙生植物梭梭、苁蓉、花棒在这里扎了根。几年来,全村共投资26.64万元,铺压麦草沙障200亩,防风固沙750亩,栽植梭梭、红柳、沙枣30万株,设立护林公约碑5块,封育碑30块,栽植界桩100个,栽植枣树0.8万株,通道绿化1750米,栽植刺槐500株。

二、带头禁牧封育,保护生态

2012年2月,***被任命为永丰滩乡**村党支部副书记,同时被推荐为市人大代表。2012年市‚两会‛结束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人大代表***说:‚**村地处腾格理沙漠南缘,离民调工程渠只有3公里、红水河20公里。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大量移民无度垦荒、乱砍滥牧,生态变得非常脆弱,严重影响了沿岸大量农田,更为红崖山水库埋下了清淤隐患。要想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必须结合‘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方针和‘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四个重点,加大生态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力度,才能确保环境安全。如果能结合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渠延伸工程,民勤西线、北线,凉州、**民调渠沿线防沙治沙工程,湿地保护恢复和建设等工程,加大对大土河的综合治理,同时,加强‚四禁‛落实,把各项工作做具体、做实在,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人与自然才能更加和谐相处。‛、‚生态就是人与自然共同相互依靠、相互生存、相互制约的一种状态。千百年来大自然养育了我们,现在由于社会进化,自然界已不能平衡发展,该是我们回报大自然的时候了。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态建设刻不容缓。我们给予大自然的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多。如果我们无休止地掠夺,大自然就会反过来惩罚我们。‛这是***同志的生态观,简单却很实际,因为这个理念,***同志率先垂范,在**村里、大土沟河畔,掀起了禁牧封育的新高潮。很多人对此不理解,甚至有人在背后恶语相加,对此,***并未在意,依然默默贯彻落实全市的‚四禁‛政策。俗话说得好:‚三分栽,七分管‛。在沙漠里植树,成活率的高低,关键在管护。为了提高禁牧封育效果,***同志每天总会在育林带转转,遇到有放牧或是乱砍滥伐的事,总要管一管,但是很多老百姓由于思想观念成就,无法理解***的做法。导致多次出现与***发生争执现象,可是***同志总是苦口婆心的向老百姓宣讲‚四禁‛政策。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放牧的人少了,昨日牛羊满沙坡的场景不见了。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多年不见的草儿绿了,沙生植物郁郁葱葱。在他的带领下,更多的人认识到了禁牧封育的重要性,加入了禁牧封育的队伍,一同保护着沙漠边的最后一抹绿色。

三、发展设施农牧业,增加收入 ***同志自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以来,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团结和带领支部‚一班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走上了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道路。

***同志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契机,通过积极宣传政策、算账对比、典型引导、惠农贷款等方式,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提出的利用2—3年时间,达到‚户均2座棚,收入翻一番,户均百只羊,率先奔小康‛的目标,大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不断培育和壮大畜牧养殖业及特色林果业发展规模。针对农户在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积极联系赊购水泥、空心砖等物资,加强与信贷部门协调沟通为农户贷款修棚,解决了群众在发展中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养殖暖棚的建设进度。除其所处组外,全村其它组的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田间地头,都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自双联富民行动以来,***与联村单位一道,合理利用闲散荒地,逐步落实帮扶责任,及时解决贫困农户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的带领下,截止目前,全村已建成养殖暖棚320亩,户均达到1.8亩。新建60亩以上养殖示范点3个,猪、牛、羊存栏达6000头(只),出栏达4000头(只),养殖业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切实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养殖业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52%以上。在特色林果业建设中坚持‚统一开沟,统一栽植,分户管理‛的原则,全村栽植经济林520亩,在河沿组建成230亩红枣示范点1个,人均达到0.7亩。

为了尽快帮助双联户脱贫致富,***还从村上的办公经费中拿出一部分钱,给贫困农户订阅了《甘肃农民报》、《农业科技信息》等报刊杂志,供贫困农户借阅,学习种养管理经验。通过积极聘请县农广校、农技中心、园艺站、兽医站等部门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走访贫困农户、深入田间地头讲课等多种方式,现场指导贫困农户学习日光温室种植技术、暖棚养殖技术。贫困农户的种养殖技术越来越精湛,种植品种也越来越高档,养殖收入也越来越丰厚,有的贫困农户年收入已达到万元以上,贫困农户入均纯收入提高到了5995元。

***同志以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无尽地洒向荒漠,努力改变着压沙点的生态环境,在荒滩沙海中树立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也在全乡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芒,一个党员可体现出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操。***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但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雄辩地证明:共产党员只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葆先进本色,就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篇2: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材料

##、##街道党工委、管委会、办事处

##街道位于##南部,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辖96个行政村,人口10.8万人。近年来,我们以提升旅游产业发展作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载体,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市现代农业十强镇街”等荣誉称号。

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多种渠道投资1.2亿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完善道路及管网配套。实施##环山路和游园路工程、镇区天然气管网、门站建设工程,高标准修建环山道路17公里,游园道路9公里,配套安装路灯,路两侧进行高标准绿化,栽植高档次行道树,安装排污管网13公里,天然气管网28公里。二是完善水利电力配套。实施##水库向##水库引水工程,铺设双管输水管道14公里,建成大型加压泵站一座,达到日引水3万方。开展##水库饮水工程,从##水库向##铺设输水管道7.6公里,建成2万立方蓄水池2个,在##水库建成净水厂一处。基本解决了##风景区、科教产业园区及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建成20万伏变电站一座,架设高压、低压电力线路2.3万米,实现了水、电、路、宽带、通讯、天然气、排污管网等与城市管网对接。三是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在##北麓,充分利用福源街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1 规划建设##美食街,建成三星级酒店2家,另外2家三星级高层酒店正在加紧建设,明年即可投入运营。辖区现有市级旅游定点单位2家、区级旅游定点单位4家,有佳乐家、百大、##等大型购物超市5家,基本能满足游客购物、餐饮、住宿需求。

二、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营造生态旅游环境。把生态文明环境建设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一是加大生态绿化力度。在##、##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增加风景树、观赏树、长青树,加强树木科学规范管理,成立专门队伍,配备专用工具,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绿化成果。近三年来,累计投资9600万元,绿化面积1.8万亩,栽植乔灌木190万株,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营造了山青水秀的生态环境。二是广泛开展环境整治。以风景区和镇区周边村庄为重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沿路种植树木花草绿化带20多公里,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完成柏油和水泥硬化道路18.6公里,石子硬化道路12公里,修建排水沟36公里。村民家庭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粪便无公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扎实推进垃圾一体化处理,配备2台垃圾清扫车、4台垃圾清运车和3台自动洒水车,对镇区及周边村庄垃圾统管统运,日产日清。三是实施亮化美化工程。以完善城镇照明亮化功能、提升##亮化品位为目标,以建精品、提档次、塑形象为重点,实施##道路景点亮化工程和村庄亮化工程,投资近600万元,在潍九路##段、福源街、北门街、环山路安装路灯1200盏,在山门路两侧、##宝塔、##山庄等景点安装了LED霓虹灯,在##打造了温馨祥和、绚丽多彩、彰显个性魅力的夜间景观。同时,2 各村安装路灯3400盏,实现了村村亮化。

三、整合生态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用经营生态的思路,化生态资源为生态资本,充分利用农林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休闲观光项目。一是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加快特色旅游景点开发。突出特色精品景点建设,全面实行开放开发,聚集了一批近郊生态休闲旅游项目。近年来累计投资12亿元,规划建设了##森林公园、##水库、#####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千亩植物园、##书院、##会所等旅游景点,形成了以旅游、文化、科教为主要内容,全面综合开发的基本格局。中国风筝放飞基地是集休闲度假、风筝放飞、体育竞技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园区,每年接待国内外宾客30万人次。##旅游休闲度假区西与##风景名胜区、##民族游乐园等形成一条旅游线,于2010年获得国家3A级风景区认证。二是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山效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精髓,做足做强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开发结合文章,叫响文化品牌。根据有关文化传说、文化景观和历代碑刻,编撰反映##原始风貌、文化积淀的旅游资料,深入发掘##的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围绕汉丞相公孙弘、明代兵部尚书刘应节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挖掘整理名人轶事传说,以名人文化提升##旅游业知名度,倾力打造文化名山效应。目前,在建和已建成文化旅游项目4个,其中##书院恢复性建设项目突出汉唐古建筑风格,规划占地400亩,总投资1亿元,现正在建设中。##寺今年投资680万元,正在建设高31.9米露天观音佛像,将打造省级宗教活动场所。三是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积极整合##的生 3 态、餐饮、文化资源,在福源西街两侧发展特色餐饮、生态观光、休闲娱乐项目,生态村、庄园等四个项目被省旅游局命名为四星、三星级农家乐。其中##生态村位于##北麓,规划用地600亩,集珍奇苗木、树种培育、淡水养殖、餐饮、会务接待、休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目前已投资6800万元,栽植美化树木30万株、珍奇苗木3000余株。同时,大力发展绿色种植项目,发展形成了自然园、槿篱农舍,##温室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嘉旺生态蔬菜种植基地、##绿色果品基地、##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种苗生态繁育基地,面积4200多亩。其中回归自然园项目流转周边6个村土地3000亩,投资3000万元,把传统民风与现代文明巧妙融合,充分使用生态循环技术,建设“开心农场、观光采摘园、有机蔬菜基地、珍禽养殖园”等九大功能区,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有机种植、绿色养殖等服务于一体,周边群众人均年增收500元,为发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开辟了新途径。

篇3: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材料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林业,模式

农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林业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通过木材原材料、果品、菌类及相关产品的贮运加工, 丰富了人民的需求, 促使农民增收, 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间接地通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有效地保护了农田、城镇、道路, 构筑了生态屏障。河南自然地理资源丰富, 许多农村生态环境良好,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有着丰富的遗存和深厚的积淀, 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 根据不同自然区域的地理特点, 保护这些特色, 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 构建合理的生态林业模式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1 中山区新农村生态林业建设模式

该区土地面积大, 但耕地面积较小, 林、牧业用地多, 但林、牧业副产品产值比重较小。土地斑块零碎, 耕作难度大。降水量较大, 地表水丰富, 但径流量大, 水分利用率低。生物、矿产、土特产资源丰富, 多种经营优势明显, 但交通运输困难, 劳动强度大, 文化教育落后, 科技水平低, 资源优势一直没有形成商品优势。

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尽可能做到泥不出沟。陡坡地退耕还草、还林, 实行草、灌木、乔木结合, 恢复和增加植被, 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 维护森林景观, 增加生物多样性。对黄河危害较大的地区, 以坡耕地改造和沟道治理为基础, 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 坚持草灌 (木) 先行, 扩大林草植被, 遏制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重点水土流失区林业与草地治理工程、减少泥沙流失危害。改造坡耕地, 建设一批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农村能源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 大力发展雨水集流节水灌溉, 推广普径流农、林业及旱作农业技术, 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保障体系,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与合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相结合, 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结构的农林牧渔复合经营, 重点抓好各种“名、特、优、新”产品的生产开发, 发展创汇农业, 旅游农业和绿色农业。深入开展以林业为主的多种经营, 普及推广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同时积极探索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 通过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扶持, 多方筹资, 引进发展一批围绕农业产前产后的加工业, 通过对农产品进行转化和深加工, 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最终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2 低山区新农村生态林业建设模式

本区海拔400~800 m, 这一地区的主要特点是荒山、荒坡面积, 地形起伏, 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瘠薄。农业生产方式粗纺, 作物产量低, 收入少。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杂粮, 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地表径流严重。

应广泛开展以水土保持为主的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 在种草种树, 恢复生态平衡的基础上, 发展以牛、兔、羊等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挖掘水资源利用潜力, 扩大耐旱作物种植, 在稳定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基础上, 积极调整农作物结构, 变传统的“二元”种植结构为“三元”种植结构, 逐步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例。同时要多方筹措资金, 增加农业投入,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发展小型农业机械, 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实施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 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 建立健全各种名、优、特、新果品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矿藏优势, 通过发展林副产品和工副业产品加工促进工、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 提高人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走出一条农林牧结合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古迹, 积极发展旅游业。

3 浅山丘陵区新农村生态林业建设模式

该区土壤肥力低, 保水保肥能力差, 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缺乏, 大部分地区靠引水灌溉, 干旱灾害发生频繁, 特别是中、北部丘陵地区更为突出。虽有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优势, 但农业结构严重失调, 种植业比重过大, 而林、牧、副、渔比重过小, 在种植业内部也存在着重视粮食作物, 轻视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生产的情况。

本区农业生产应积极推广作物新品种, 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重点发展以猪、牛为主的畜牧业和以果树、农林复合经营为中心的林业生产, 适当扩大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种植面积,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使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调整作物布局, 改革种植业结构, 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种植面积。同时改革种植制度, 合理调整岔口, 实行粮、经、饲、草轮作, 稳定复种指数。用养结合, 不断培肥地力, 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及农林牧一体化的复合生态农业, 实施免耕、少耕、覆盖和简化栽培等保护耕作措施。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 开发名、优、特、新产品, 发展创汇农业。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林业, 植树种草, 25°以上坡耕地,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积极开展水土保持, 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4 平原区新农村生态林业建设模式

该区主要特点是:土地平坦、土层深厚肥沃, 集中连片, 农业基础设施较好, 生产水平较高。水利条件较好, 灌溉方便, 耕地都具备灌溉条件。人口密集, 劳动力资源充裕, 农业科技水平较高, 交通方便, 社会经济较为发达。

篇4: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材料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钟华发表在《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上的一篇书评竟然让被批评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季广茂在博客上对钟华“大爆粗口”。笔者登陆季教授的博客时,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已经被删除,季教授本人也已经向学界表达了歉意(其中并不包括钟华)。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术批评让这位研究文艺学的地地道道的文化人竟然做出这种斯文扫地、贻笑大方的举动呢?

笔者抱着好奇心特意从期刊网上下载了钟教授的书评文章。说实话,笔者没有拜读过季教授的大作,而且笔者的专业和两位教授的也相隔十万八千里。根据季教授的标准,在下实在是没有能力和资质对季教授的大作和钟教授的批评发表任何专业意见。但是,笔者自恃也接受过学术训练,也撰写和发表过书评,所以也斗胆来凑凑热闹,发表一孔之见。

钟教授的书评乍一看是很规范的学术批评,条分缕析,有理有据。但是仔细拜读后才愕然发现,对于学术界来说这竟是一篇和季教授在网络上大爆粗口同样惊世骇俗的“非典型”的学术批评。钟教授的书评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对季教授“呕心沥血”的成果竟然没有一个字的肯定,甚至连一点廉价的客套话都没有。钟教授首先批评季教授的研究范式不知所云,然后历数了作品内容的“七大罪状”,最后干脆脱离文本直接质疑季教授的学术能力和品质,甚至直言季教授的作品根本达不到出版的资格。这哪里是一篇书评?简直就是一篇宣布季教授作品“死刑”的判决书!对一个自称视学术为生命、甚至为捍卫“学问”不惜辱没斯文的学者来说,确实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学术批评”更加令人难以忍受了。在学者们养尊处优,学术批评已经慢慢蜕变为“学术表扬”的当代中国学术界,钟教授这样丝毫不留情面,全盘否定式的批评当然会引起轩然大波,以至于季教授大发“诛心之论”——这根本不是学术批评,而是“有策划”地向他“泼粪”。

学术批评本来属于正常的学术交流,是学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没有学术批评,特别是高质量的学术批评,学术界就容易自满,就会固步自封。所以在学术发展史上,学术批评,尤其是高质量的论战往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笔者较为熟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来说,贯穿学科发展史的就是三场大的论战(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行为主义VS传统主义、新现实主义vs新自由主义),直至今天主流理论和非主流理论还在不断较劲。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论敌之间有时候也会有尖刻的语言,但是很少对对方的作品全盘否定或者质疑对方的学术能力和品质,更不会发生因为遭到批评就肆意辱骂对方的事情。在笔者看来,学术批评的良性发展有三个很重要的前提:第一,对批评的对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敢于肯定批评对象的学术贡献。如果只是一味地吹捧,那就丧失了学术批评的本义。如果完全否定,一棍子打死,认为没有任何学术价值,那根本也就不需要学者耗费时间和精力为“学术垃圾”撰写什么书评了。以国内知识界耳熟能详的“文明冲突论”为例,自1992年“文明冲突论”问世以来就不断遭遇到学术界的激烈批评。曾经有出版社将国内学者的批评结集出版,学者们的批评可谓五花八门,但是没有人否认亨廷顿的这个研究范式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贡献。第二,学术批评需要互动,允许被批评者进行辩解,允许被批评者进行反批评,否则学术批评就可能沦为学术霸权的话语工具。1986年基欧汉(R0bert keohane)主编了《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NeroM-ism and its Critics)的论文集,邀请持不同观点的学者进行辩论。尽管基欧汉本人就是新现实主义的批评者,但还是在书的最后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华尔兹留下了辩解和回应的空间。这次大辩论也就成为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重要的一页。第三,学术批评是有边界的,应该就文本论文本,不宜对被批评者的学术操守随意发表意见,更不宜就此评判被批评者的人格。否则会降低学术批评的学术性,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同样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例,批评者可以质疑他的观点和论据,但是显然不可以据此质疑甚至否定他的学术能力和品质。学术质量的优劣和学者人格的高下不宜混为一谈。钟教授的书评既违反了国内学界“学术表扬”的潜规则,也不符合学术批评良性发展的要求,实在是一篇“非典型”的学术批评。当然,发表钟教授文章的《文艺研究》编辑部对于这场风波也难辞其咎。在笔者看来,发表钟教授这种“非典型”的书评理应慎重,至少可以在发表之前将文章与被批评者见面,甚至可以考虑邀请季教授撰写反批评的文章,与钟教授的批评文章同时发表。这样不但可能避免一场不必要的风波,或许还能推进相关问题研究的进步,从而达到学术批评的真正目的。

虽然季教授已经偃旗息鼓,但是学术批评演变为公共事件还是给季教授本人乃至整个学术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网民们大多对季教授嗤之以鼻,学界中人则多痛心疾首,直陈这场风波暴露了中国学者的病灶——“一捧就笑,一骂就跳”。这个评价实在是入木三分!笔者关注这一风波多时,也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包括舆论对季教授的批评,特别登陆了季教授的博客,以求兼听则明。笔者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非典型的学术批评暴露的是国内学界典型的学术生态。这一学术生态的“灾难”之处主要是学术等级制下的话语霸权和学界同行评价体制的缺失。

细读季教授与媒体的对话可以发现,真正让季教授耿耿于怀的还不是钟教授的文章本身,而是公开发表这篇文章的《文艺研究》。“我国的国家级文艺杂志只有两家,一个是《文学评论》,一个是《文艺研究》。在《文艺研究》这么重要的一个杂志上发表这种完全无中生有,恶意中伤的文章,对于一个把学术研究作为惟一的生存依据的学者来说伤害太深”(季广茂答《新京报》记者,2008年2月28日)。“他对自己骂人的解释始终只有一个,即:钟华在国家一级学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恶意书评,玷污了他的学问,给他的杀伤力巨大。同时,他认为钟华不具有资质”(《京华时报》2008年3月3日)。由此看来,钟教授书评的力量还是其次的,真正具有杀伤力的是《文艺研究》,后者才是季教授真正无法言说的梦魇。如果钟教授只是在一个一般的刊物上发表批评季教授的文章,即使文字再苛刻,功成名就的季教授很可能对此付诸一笑,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人写了这么一篇文章。但是《文艺研究》就不一样了,它是仅有的两家国家级的刊物之一,高高

占据着学术金字塔的顶端。学者以在这类刊物上发表论文为荣耀,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准和作品的学术价值,而遭到这类刊物的抨击(尽管通常不代表刊物的立场)则无疑是灾难性的。这类“国家级刊物”或“核心刊物”无形中就具有了把人捧上天或致人于死地的魔力。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网”,1994年以来季教授还从来没有在《文艺研究》上发表过论文,一个“无名小卒”(尽管也是教授)否定自己学术成果的文章却堂而皇之进了这么神圣的学术殿堂,无怪乎季教授会忍无可忍。更要命的是,钟教授的文章一旦登上了“大雅之堂”就获得了巨大的话语权威乃至霸权,“同行们对某位学者学术水平的判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阅读有关其著作的书评。而且一般人都会相信,在《文艺研究》这样的国家级杂志上,由一位教授撰写的书评,一定是‘免检产品’,质量、成色绝对没有问题,不会质疑”(季广茂答《京华时报》记者,2008年3月3日)。由此看来,季教授面对这一套等级制的话语体系也是有苦说不出,他不敢得罪发表文章的《文艺研究》,才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把自己的全部不满都发泄到钟教授的身上。在季教授如今的“洁版博客”上,除了他零零散散的反驳文字(其实完全可以写一篇反批评投稿到《文艺研究》),更多的是对钟教授的批判与奚落。比如嘲笑钟教授作品少(钟教授只有一本专著,而季教授著、编、译共计16本),钟教授的作品错漏百出等,并且一再声明钟教授不具有评判其作品的资质,很明显对钟教授是不屑一顾的。无奈,这位“不人流”的钟教授却占据了学术的制高点,掌握了话语的霸权,迫使季教授只能用“非传统方式”回应钟教授的“非典型批评”。其实,受到学术等级制压制和凌辱的季教授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在“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压和凌辱学校没自己好,名气没自己大,级别没自己高,成果没自己多的钟教授。如此下来,我们的学术生态只能是恶性循环!

与学术等级制下的话语霸权密切联系的是同行评价体制的缺失。对季教授而言,最大的灾难还不是一个“无名小卒”在国家级刊物上令自己颜面尽失,而在于这篇批评文章可怕的后续效应:“这篇书评发表后,我发现我的世界立刻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世界,完全不同了。在单位的时候,平时无话不谈的很要好的朋友却要刻意避开这个话题,这本来是很严重的话题,但谁都不谈,我觉得他们看我的眼神也变了。”“还有一位师长,70多岁了,平时对我呵护有加。他看了书评后,就相信了那人贬低我的那些话,立刻就给我打电话,让我书面道歉认错。这篇书评杀伤力如此之大,这是我想象不到的。”(季广茂答《北京青年报》,2008年2月28日)更可怕的是,“这种伤害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同行可以蔑视你,学生可以瞧不起你,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你的著作,没有杂志社愿意发表你的文章,没有学术会议向你发出邀请,你无法申请任何课题,一句话,等于被学术界放逐了,一切都前功尽弃。这是一种高明的谋杀,满纸都是我的鲜血”(季广茂答《北京法制晚报》,2008年2月28日)。

显然,钟教授发表在《文艺研究》上的这篇“非典型批评”给季教授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普通看官的想象。它不仅涉及学术批评和学者的名誉,而且直接关涉一个学者的学术生命!一篇书评居然可以起到生杀予夺的决定性作用,实在让人不寒而栗!为什么一篇书评具有这么大的能量?即使《文艺研究》在这个学术领域拥有不言而喻的权威性,但是从本质上讲这篇书评只是代表钟教授个人的学术观点而已,并非学术界的公断,甚至也不是《文艺研究》的立场。熊培云先生说季教授太脆弱,但笔者以为学术界更脆弱。在这场引人注目的学术争端激化为社会热点的过程中,不少内行人却也像外行人一样看热闹,然后发表一些只会激化矛盾的道德说辞。很少有学者愿意从专业的角度就事论事进行评判,还季教授一个“公道”。关键时刻,同行评价机制却失语了!季教授曾十分委屈地说:“学界内部隔行如隔山,不同学者研究领域不一样,差别很大,一般人都是通过阅读书评来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平。”(季广茂答《北京青年报》,2008年2月28日)但是问题在于:难道就没有其他专家认真阅读过季教授的作品吗?季教授的作品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在结项时难道不需要专家评审么?季教授的作品列入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出版前难道不需要提供专家审读意见吗?有这么多专家为季教授的作品把关,而且肯定提供了较好的评价(否则也不可能通过验收甚至出版),为什么他们不为季教授讲几句“公道话”呢?难道一篇书评就使他们彻底颠覆了自己原来的专业判断了吗?季教授本人又为什么不提供这些专家的评审意见以正视听呢?我们的同行评价机制在哪里?我们的学术共同体又在哪里?在我们这个“不问是非,先看态度”还十分流行的国度里,季教授剑走偏锋,采取如此与自己身份严重背离的“自杀式自救”必定得不偿失。

篇5:生态文明村典型材料

xx村位于平定县城西南10公里处,与阳煤集团五矿接壤,北有太旧高速公路穿越而过,全村912户,2420人,外来人口有近2000人,党员60人,村支两委5人,人均收入逐年增加,到2009年人均收入达到近6000元,近年来,xx村重视落实省市县“二十字”方针,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全力打造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10年2月荣获平定县人民政府“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4月荣获平定县人民政府“文明和谐村”称号,2010年4月荣获平定县文化体育局“特色文化村”称号,从2006年至今连续被评为县先进集体,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平安村、省级爱国卫生先进村和二星级生态文明村,省级环保村等荣誉称号。

一、xx村“四议两公开”是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充分体现,是“建设文明生态构筑和谐新村”的基本保障。

我村积极按照镇党委和政府的要求,村支两委积极召开会议研究并组织党员、组长和村民代表集中学习“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并明确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推行责任。村支部书记霍小晚作为第一责任人,抓好具体落实,完善党员联系制度、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以制度规范和督促“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我村的落实。村长霍新林对本村重大事项和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进行决策、实施。再次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制订了村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包括土地征用及补偿的分配、宅基地的规划、报批,以及优抚对象、低保户、五保户的确定、村集体大额资金的使用、支出等都要在“四议两公开”制度下进行审议和决议,并及时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开。通过“四议两公开”,把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党内基层民主与农民主人翁地位融为一体,得到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拥护,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难题。农村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因地制宜,加强科技教育,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步入小康生活。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2007年上半年,我们村加大投入配备新型农民科技文化技术学校,软硬件结合本村实际,聘请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科技局技术人员,服务广大农民。推广优种科学种田,加强病虫害防治,积累养殖知识和经验。使我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6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36元。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蔬菜种植初具规模,成为村民的重要致富渠道,已累计种植80多亩,各种耐寒耐旱作物的种植也正在筹划和建设中,将进一步推动我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2008年—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2009年底农民人均收入达到近6000元。我们还对小学远程教育网、校网、多媒体教育等教育设施的完善加大投入。现在13个班级已有8个班级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其余班级实现电视电脑班班通,鲜血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为xx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整治环境,造林绿化,建设生态家园。

太旧高速公路沿我村北侧而过,绿化太旧,建设生态家园是我们村的光荣任务,因此2007年投资20万元退耕还林96亩,植树3万余株。2008年春季又投资25万元,退耕还林65亩,挖育林坑8000余个,植树2万余株,清理小煤场5个,连续多年我们都要在每年的3月份进行植树活动,动员村民义务植树,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今年我们又在光华大街、入村公路投资14万元栽植梧桐,花池更换了新的路沿石,投资10余万元亮化了村里的各条道路,绿化了房前屋后,入村公路,美化家园。为了彻底改变过去“脏、乱、差”现象,使新村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亮化同步进行,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目标,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实施无害化水冲式厕所改造,新村居民门前实行“三包”大大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我村2008年到今年投资710余万元,为全村912户村民以及驻村镇直属企事业单位,安装煤气,投资180余万元,硬化、美化、亮化光华大街入村公路,打造了平定第一路品牌。投资200多万元改善村民饮水环境,打深水井12眼,计划在今年修建2000立方米蓄水池一个,管道配套工程现已正在进行,户户用上清洁的自来水。投资15万元修建精美影壁一处,上雕刻xx村全貌以及600年前乔尚书赞美xx之诗“西庄山水秀,崛起石为楼”的诗句。投资150多万元,为xx村办示范小学、村办幼儿园硬化篮球场,维修校舍,安装铝合金门窗,投资5万元整修文化广场,整修xx村农民文化室,2009年春季到现在我们投资100余万元硬化拓宽村同公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户户通,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需求,为村民营造了一个舒适的休闲环境。我们还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建设总投资500万元的春芽餐具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洗煤有限公司等,投资20万元的成绩纯净水场都为xx村的民营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还以此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工业产业的战略性转移。

五、xx村党支部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培养和发展党员,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村支“两委”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通过实施贫困党员家庭户的帮扶工作,提高致富、带富能力,增强了村支部的战斗力,一批年轻、有文化、有能力、具备“双带”能力的村民主动要求加入党组织。年纳新党员名,年培养积极分子名,发展党员5名,保证了发展党员的质量,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现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效果明显,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建立完善了党员学习、管理监督、民主参与、党员发展、联系群众等长效机制,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村财民主管理规范,实行村财务、政务公开,干群关系融洽。

六、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中央推进党的新农村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的重大决策;是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农村党员干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有效手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这一主题,着眼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本领。坚持远程教育与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技术培训、脱贫致富项目建设相结合,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全面推进富民兴村事业的进程。

篇6:生态环保典型材料

(2016年4月)

近年来,XXX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三维纲要”,坚持绿色主线,把握生态红线,紧扣环保底线,建设、管护、整治多管齐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镇域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建好生态网,拥抱“绿水青山”。坚持把“双修”“双创”作为镇域经济的内核工程,构建生态屏障,推进绿色发展。一是推进“绿满XXX”行动,近三年,全镇累计投入资金近800万元,对城镇带、高速路线、女娲山景区、九里岗、集镇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补植,栽植苗木近20万株;同时,巩固、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提高了“生态”红利。二是建设生态环保项目,争取整合项目资金近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项目建成运营。累计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建成了全县第一座垃圾压缩中转站,配全配齐了环卫设施,实现了集镇、中心村环境卫生有效治理。三是加强水系建设和污染防治,争取国土、水务部门支持,整合项目资金近6000万元,全面推进了XXX河、XX河、XX河、XX河、XX河等五大流域治理,新建、复修防护堤近6000米,兴建XX、XX、XX等生态河道3200米,清理河道近10公里。同时,全面推进水源区保护,兴建XX、XX、XX等人工湿地5个;对全镇37个重点塘、库、堰明确专人监管,设置警示标识;依法取缔东河水库畜牧养殖场,关停XX、XX、XX等3个采砂(石)场;对集镇及周边水污染及河道管护实行政府购买服务,配套经费10万元,明确5名保洁人员定期管护,水污染实现规范防治。

2、打好整治仗,守护“美丽家园”。紧紧围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全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群众健康权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一是开展集镇综合整治。作为县域副中心,XXX集镇吸纳了农村及周边乡镇近4.2万人居住生活,集镇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我们主动回应群众关切,重拳整治卫生,打造宜居城镇。去年以来,我们多次抽调公安、交警、工商、城建、国土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重拳整治镇区占道经营、乱打乱建、乱贴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推进集镇建材、农产品市场划行归市,拆除违法建筑20余处,清理、更换广告招牌近180个,关闭、转移占道经营建材商户12户,集镇秩序明显好转。二是创新环卫管理机制,建立了环卫保洁、清运分层、分类运转机制。集镇中心区域由政府购买服务,环卫保洁公司规范运转。一方面,加大投入,新建垃圾中转站,添购了垃圾清运车、洒水车、中转箱、电动收集车等清运设备。另一方面,规范运营,拆除集镇道路沿线垃圾箱,由清洁工每天两次定时上门收集,中转压缩,集中清运,去镇卫生状况全面改善。对集镇周边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将铧场、小堰、花栗树等9个村划分为25个网格,定人定责,规范垃圾清理。网格员待遇镇村共担,政府每月拨付500元,村级配套350元,绩效考核,分月发放。偏远乡村通过路长制、河长制、中心户长制,严格加强道路沿线、河道沿线及中心院落垃圾监管,新建垃圾池,通过分类掩埋、焚烧等方式处理生活垃圾。三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省人大秸秆禁烧决定,充分利用村村响、横幅、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全面宣传秸秆禁烧工作。在夏秋农作物收割高峰,抽调4名干部,在全镇巡回督查,对2名落实责任不力的村干部实行诫勉谈话,有效遏制了农村秸秆焚烧陋习。

上一篇:贞观之治人教版教案下一篇:张煌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