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民主与法制 - 为

2024-05-11

崇尚民主与法制 - 为(精选9篇)

篇1:崇尚民主与法制 - 为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第三框 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教学目标】识记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理解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式及必要性。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增强自己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幻想脱离政治或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是错误的,树立民主政治的参与意识。中学生应丰富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身边的政治生活,树立公民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以积极的热情参与政治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中学生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式及必要性。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其他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公正的举动不过弄脏水流,而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则把水源弄坏了”。这说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人,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2003年10月17日,北京市公安局宣布对“十一”期间在天安门广场制造事端的犯罪嫌疑人叶国强、张理积依法予以逮捕。叶国强囚房屋拆迁问题——个人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在10月1日10时跳入天安门广场的金水河,造成众人围观,秩序混乱;张理积则在天安门广场抛撒传单,并企图焚烧汽车。上述材料表明公民必须学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识。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

除此之外,我们的政治生活还有哪些具体的内容?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呢?探究与共享:结合教材四个镜头,分析这些中学生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些中学生都以热情的态度、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一、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我们个人可以通过丰富的民主形式,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而有序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宪法和法律保护我们享有神圣的权利,同时我们公民也要尽义务,关心国家和社会,尽国家主人的职责。可见,作为中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110已成为公安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但是,由于一些群众事事都找110,以至于经常把一些买菜购物、吃喝拉撒睡等家庭琐事,以及部分需要向政府其他部门反映的事儿也向110报警,更有个别人打110电话进行无端骚扰、消遣、寻开心导致部分地方的110不堪重负,以致真正需要的人不能够得到及时帮助。这些人不懂得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只有权利意识而无义务意识。需要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国家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责。我国政府也要对社会进行管理,提供各种公共物品与服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它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尤其是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因此,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2004年6月,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人大代表张世昌教授在一份关于沱江污染事故的汇报材料上再次提出了四川省长应向全省群众道歉的要求。沱江污染事件使至少100万人受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干吗要省长道歉?他说:因为环境保护法讲得很清楚,地 1

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的环境质量问题负责,而地方各级政府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张世昌教授要省长道歉,说明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监督政府的行为。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政治文明程度还不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未得到充分实现,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最根本的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活动、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效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核

心和精髓就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保证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目标得以实现。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各人民团体的关系。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对要面对。因此,每个国家都要开放自己,不可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对每个国家都是机会平等的,对每个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要认识自我、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存的更好。朝核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热点,也是中国周边重要的安全因素之一。为了和平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斡旋,成功主办了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高。美国对待其所谓的邪恶轴心国态度有所不同,对伊拉克采取军事打击,对朝鲜核问题采取谈判,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东亚两强的存在。

虽然我们每个人对这个国家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要在中国这个国家内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就成为了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张明同学看到目题“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后想到:中国人肯定有政治生活,但是这是大人的事情,特别是领导人的事情,与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关系呀?况且我以后考上大学,想做一名工程师,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政治生活与我关系是不大的。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作为一位公民,政治生活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比如随着公路、民航、水运等运输方式价格的先后放开,铁路价格放开已成为必然。2002年1月12日,我国第一次铁路旅客列车价格听证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消费者、铁路部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等各方面的代表出席听证会。这次铁路春运价格的确定表明公民积极介入政治对于自身利益分配的影响。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宪法和法律。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迄今为止,中国共有4位自荐候选人成功当选县区级人大代表。以自荐形式参加竞选正在成为中国基层人大选举的新亮点。这些毛遂自荐的参选人,有的成立“选举事务办公室”,有的在选区游行宣传,有的通过网络、张贴海报发布竞选宣言,竞选方式的专业化倾向甚至令前来采访的西方记者也大为惊叹。这说明我国公民对待政治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

P14——你还能提出哪些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应当在生活环境中寻找民主参与机会。比如参加社区选举的志愿活动、竞选学生会主席、为学校管理献计献策、阅读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参加共青团活动、甚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课后作业】

简答:在政治生活中,崇尚民主与法制的原因何在?

分析说明:中学生小李周末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看到许多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买了许多小国旗。不久他发现有一位家长看小孩玩累了,就把小国旗放在草地上,让小孩坐在上面休息。假如你是小李,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呢?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论述:怎样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

篇2:崇尚民主与法制 - 为

一、创建的基本情况我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自去年5月开展以来,坚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出发,经过试点、推广,目前在全区118个村民委员会全面展开,其中区、镇街两级试点单位25个,占21%。全区11个镇街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办法,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依法治镇(街)办公室负责牵头指导、检查、落实。

二、创建的具体做法回顾近一年来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稳步推进一是统一认识,大力宣传,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创建前,我们通过座谈会了解到,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搞民主法治创建活动,会给村里的工作带来麻烦,会给自己套上“紧箍咒”,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有的人认为是搞形式主义,积极性不高。针对镇、村干部群众的种种想法,我们从不同角度向干部群众宣传分析创建的必要性,把提高镇(街)村干部的民主法治观念,统一对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必要的认识,作为创建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通过召开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举办法律讲座,开展送法下乡等形式,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维护村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具体做法向干部群众宣传;并利用各种机会,大造舆论,提高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创建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二是调查研究,联系实际,制定创建标准。创建前,我们先后向宁波、盐城等市了解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并结合村民自治模范村标准和农村支部升级达标(五好支部)标准及文明村的标准,与区组织、民政、宣传(文明办)、综治等部门协调,一道下基层调研。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拟订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的实施意见》及标准和示范内容讨论稿,发各镇(街)、部分村和区机关有关部门征求修改意见,共收到各类意见和建议三十多条。后又召开座谈会,再次征求意见,使创建的内容和标准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紧密结合实际,涵盖内容广,便于操作和考核。定稿后报区委、区政府批准通过,最后以区委办、政府办文件的形式转发(讨论修改的时间近四个月:8月-12月)。三是开展试点,培植典型,争取区委重视。我们选择了沿江镇冯墙村和珠江镇七里桥村作为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试点单位,先后在试点村召开座谈会和工作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围绕“四民主”、“两公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组织建设和综合治理等工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后,我们先后邀请区委分管领导和组织、宣传、民政等部门领导到试点单位听取汇报,进行考察指导,争取区委和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四是适时推广,加强指导,全面推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12月12日,区委在沿江镇冯墙村召开了“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现场会”,推广冯墙村、七里桥村的经验。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各镇(街)分管书记、司法所长、部分村书记或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由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考核;组织、宣传、纪检、民政、综治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镇(街)党委、政府负责本地区创建工作;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区绝大多数村达到示范村标准。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创建活动夯实基础。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把法制宣传教育贯彻创建始终,重点抓住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两种对象,广泛开展以基本国策、农村基层民主、农业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明确要求每个村应建一个法制宣传栏、成立一个法制学校、配备一套法律书籍,构建法制教育物质载体。法制教育坚持三抓:一抓村组干部、党员法律素质的提高。抓住冬训、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等契机,利用村法制学校,对村组干部和党员进行法律培训40余场次,参加人员近3000人次。二抓教育形式多样化,调查报告《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载体 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坚持“送”法进农户,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教堂等活动。星甸镇去年实施的农民教育工程,把法制教育列入其中,规定镇干部每人包10户,教师包5户,村组干部包3户,党员包1户,带领群众学法,年终检查考核,此举有力地促进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三抓多管齐下,营造全民学法氛围。通过举办法制宣传月、法制文艺演出、文明守法户评比、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利用村民法制学校、有线广播、宣传栏(板报)等阵地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把普法工作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二是依法建章立制,提高创建水平。依法建章立制是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中心环节。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必须制定一套上符法律法规和政策、下合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作为村干部依法管理的依据和规范村干部、村民行为的准则。因此,我们在创建活动中,狠抓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完善,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对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依法进行制定或修改,真正体现合法性、民主性、平等性的原则。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的内容涉及到村支部和村委会及下属委员会职责、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土地管理、财务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村干部的行为规范、村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力求把村级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同时,围绕“四个民主”,加强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建设。三是以村务公开为抓手,实行民主监督。村务公开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创建活动的重要工作。创建中,试点村都对村务公开栏进行出新,严格按要求进行定期定时公开。凡涉及村民利益的,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划拨、财务收支、征地(带劳)补偿等内容必须及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此基础上,村里建立了党支部、村委会工作报告制度,成立了财务管理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实行了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等一系列民主监督制度,对村干部和村务、财务进行监督,有效地保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创建过程中,针对农村存在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各村都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治调组织建设,建立了警务室、检察室和纠纷调解室;成立了安置帮教、护村队等组织,配合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妥善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纠纷排查与专项治理相结合,化量矛盾纠纷。有些村聘请法律顾问,让律师提供法律服务,有效地增强了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维护了农村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村民生产、生活的安全。

(三)注重结合,增强活力在创建过程中,我们注重把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力求使创建工作增强活力,使创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一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相结合。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是保障和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在创建中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村级经济发展抓创建,以创建促经济发展,以发展巩固创建,较好地发挥了创建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创建活动具有了强大的动力。二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创建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又能为创建活动提供广泛的支撑和依托。在创建中坚持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以创建促进民俗、民风的好转;同时,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推进创建工作。如顶山镇大新村在评选星级文明户活动中,把创建内容贯穿始终,实现了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三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党组织的建设有机结合。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一项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才有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同时,创建过程也是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过程。创建工作能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因此,我们在创建中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坚持把创建工作与加强党组织的建设紧密结合。

三、下步创建工作的打算通过近一年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提高认识、形成创建良好氛围是关键;齐创共建、形成合力是前提;建章立制、依法办事是核心;组织建设、党的领导是保证;普法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是基础。我区的创建工作还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提高,把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1、进行再动员,大造创建声势。举办镇村有关人员参加的创建工作培训班,举办创建工作宣传周,重点对创建的意义、内容、目标、标准以及与创建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召开阶段性创造工作座谈会和现场会,进行再宣传、再动员。

2、汇编制度,进行推广交流。选择1-2个制度建设比较好的村,对其制度归纳汇编,供其他村参考。区依治办将总结创建中带规律性的东西,编印创建工作手册,发给各村,便于指导创建工作。

3、成立指导小组,加强指导监督。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指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镇(街)村,指导、督促创建工作。

4、组织检查考核,及时总结创建成果。按照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实施意见的要求,今年底将成立考核小组,按照标准,对各镇(街)创建工作进行抽查考核,将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对达标村进行授牌。

5、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结合“四五”普法工作,运用多种形式,对村组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促进“两个转变”。

6、按照市里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完善创建活动的形式方法,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四、目前创建工作存在问题

1、少数单位领导思想认识不列位,工作缺乏力度,工作不能按要求完成。

2、整体推进难度较大。由于村与村之间所处的区域位置不同。经济实力悬殊较大,再加上村两委班子的情况不同,创建工作整体推进较难。

篇3:崇尚民主与法制 - 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同时也揭开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序幕。1978年4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到上海征求关于《1978年~1985年法学研究规划纲要》的意见。在座谈会上, 与会学者提出要筹备法学刊物, 为法学研究提供阵地, (1) 引起各方重视。

1979年4月, 华东政法学院筹备组和上海市法学会向上海市委宣传部提出申请, 要求《法学》复刊, 并改名为《民主与法制》。5月14日, 上海市委宣传部向市委提交了《关于恢复出版〈民主与法制〉月刊的请示报告》。 (2) 6月14日, 上海市委办公厅抄告市委领导同意复刊的意见, (3) 自7月份起出版《民主与法制》, 由华东政法学院与上海市法学会合办。1979年8月10日, 《民主与法制》正式发行。1980年11月, 上海市委决定《民主与法制》改由上海社联领导。1990年1月, 《民主与法制》转由中国法学会主办。1995年开始改为半月刊。

创刊之初的《民主与法制》为月刊, 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学习法律、执行法律的心得、体会、经验和问题;二、典型案例的报道、分析和讨论;三、“大家议论”, 提出现实生活中有关民主和法制问题的建议与批评;四、“法律顾问”, 解答有关法律上的问题;五、其他。

《民主与法制》的办刊方针是联系群众、联系实际和开门办报, 要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专家与群众相结合, 力争做政法战线的尖兵。

诞生之初的《民主与法制》是一份面向政法干部和广大读者, 以扩大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为宣传中心的政治法律综合性刊物。它的活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普及法律知识,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为配合干部群众学习法律,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民主与法制》系统介绍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知识。从1979年创刊号到1980年第六期, 开设“刑法基本知识讲话”共11讲;从1980年第7期到第12期, 开设“刑事诉讼法基本知识讲话”共6讲。在人们还主要依靠纸质媒体获取信息的改革开放初期, 《民主与法制》对这些法律知识的介绍, 无异于春雨滋润了干涸已久的河床, 受到广大民众和研究者的热烈欢迎。

二是典型案例讨论, 提高司法部门水平。为此, 《民主与法制》采用了大家比较喜闻乐见的典型案例讨论方式。在社会广泛关注上海检察机关处理周维相和邱祖发案件时, 以“是违法犯罪, 还是缺点错误”为题, 从逼、供、信和非法关押是否触犯刑律, 严刑拷打、致人伤残是不是犯罪行为, 涂改伪造材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澄清了人们的一些不正确认识, 为司法部门提供了直接的教材。此后, 又陆续刊登了“对这个一贯进行流氓活动的罪犯宣告徒刑缓刑适当吗”、“徐俊祥的防卫是否过当”、“是侵犯人身权利罪, 还是虐待家庭成员罪”、“抢赌场应定抢劫罪, 还是流氓罪”等典型案例的讨论情况。

三是义务法律顾问, 为民释疑解惑排难。创刊之初的《民主与法制》开辟有“法律顾问”专栏, 回答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祖父的遗产能不能继承”、“分居三年可作为离婚的理由吗”、“我们这个恋爱关系该不该中断”、“可不可以解除养父子关系”、“免予刑事处分了是否要给予行政处分”、“判处徒刑缓刑期间的职工可否计算工龄”、“吃醉酒犯罪要不要负刑事责任”、“寡妇再嫁可以将其所继承的遗产带走吗”、“丧失配偶的女婿可以继承岳父岳母的遗产吗”等。有关这些法律问题的解答, 对于解除当事人心中的疑问, 宣传法律知识, 提高民主法治意识, 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展示法学成果, 服务教学科研工作。《民主与法制》虽然志在办成大家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读物, 但在展示法学研究成果时也有其自己独特的一面。如《谈谈我国刑法中的剥夺政治权利》、《无罪推定原则有利于正确执行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不能作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从刑事诉讼法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等法学研究文章, 不仅回答了当时亟待解决的民主法治生活中的大问题, 而且对当时法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是大家自由议论, 推动民主法治前进。在法制备受蹂躏的年代, 人们没有真正的言论自由。鞠华曾就此作谣说:“说从前, 道从前:是非颠倒整十年。魑魅魍魉肆残虐, 真个无法又无天。争奈‘法家’忒枉法, 为达权欲滥用权。君不见:罪名罗织莫须有, 严刑催逼逾封专。真革命者成‘反叛’, 打砸抢抄做高官。”“这个天, 什么天?一时瘴气又乌烟。豺狼当道人缄口, 民主法制慎莫谈。只许‘法家’乱胡扯, 哪容真理在人间?要知道:善恶到头终须报, 正邪分野有明鉴。民心思治谁能拦, 请君入瓮看今天。” (4) 创刊之初, 《民主与法制》就开辟了“大家议论”专栏, 主张“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 内容涉及立法、司法、法律宣传等内容, 论题广泛, 既有现实问题, 也有历史点评, 既言之有物, 又寓意深刻, 真正实践了开门办刊的方针。

六是发挥舆论监督, 支持揭发丑恶现象。大众传媒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敢于说真话, 反映民情民意, 伸张正义。《民主与法制》在诞生之初就担负起这样的使命。1977年在綦江县发生一起县干部吴光林、袁应凡打人致死的事件, 但当时有关部门作出“可以不再对吴、袁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意见。《民主与法制》在接到读者来信以后, 以《县干部打老百姓致死该不该受国法制裁》为题, 揭露了此事, 向社会发问:吴光林和袁应凡受党纪处分后, 难道就不可以再负刑事责任了吗?此外, 还刊登了《法律生效的判决为何拒绝执行》等读者来信, 编者还加了适当的按语, 多次表明要做政法战线尖兵的价值取向。

七是历史典故介绍, 启示司法公平公正。如何使传统法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是《民主与法制》着力探讨的重要问题。创刊之初, 它通过《一件冤案的昭雪》、《清末杨乃武案始末》、《张汶祥刺马》等文章, 宣扬一种严肃执法理念, 激励社会主义社会的司法工作者认真执法。比如在刊登介绍《清末杨乃武案始末》的同时, 《民主与法制》还刊登了《杨乃武告诉了我们什么?》, 启示读者进行思考。

《民主与法制》在诞生后的很短时间里, 就成为政治、法律、社会、伦理综合性刊物,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具体表现是:

第一,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进程, 为社会主义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正如创刊两周年纪念会所作评价:“两年来, 编辑部在市委宣传部和社联的领导下, 在广大群众和有关单位的支持配合下, 贯彻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促进了广大读者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学法守法;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端正社会风气, 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第二, 《民主与法制》印数不断攀升, 最高印数每期达250余万册。1979年创刊之初, 印数为2万册。此后, 由于需求量逐渐加大, 印数不断增加, 印刷发行也不断增加。至1984年3月, 每期印数达1, 790, 894册, 在上海、天津、武汉同时印刷发行;同年4月, 印数增至1, 822, 590册, 净增31, 696册;该年8月又创历史新高, 达1, 933, 593册, 在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南昌等地同时印刷发行。1985年1月, 每期发行量更是高达2, 581, 858册, 是创刊之初印数的129倍。《民主与法制》的印数不断创历史新高, 表明其发行量不断扩大, 读者群在急剧膨胀, 这足以充分说明它的社会影响在不断扩大。

第三, 诞生之初的《民主与法制》不仅得到一批老前辈、老专家的关心和支持, 而且还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勉励其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作出贡献的殊荣。邓颖超、陈丕显、陆定一、李德生、魏文伯、夏征农等许多老前辈都关心过《民主与法制》的办刊情况。王仲方、伍修权、张友渔、胡绳、费孝通、夏征农、韩学章、魏文伯等先后受聘为刊物顾问。1979年9月10日, 叶剑英同志为《民主与法制》题词:“认真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1984年12月, 彭真同志题词:“我国宪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总章程, 希望你们继续做好宪法的普及宣传工作, 帮助读者熟悉遵守和掌握运用它。

注释

1[1]《社联简报》1978年第4期, 上海市档案馆档案, 编号:C43—3—8。

2[2]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恢复出版〈民主与法制〉月刊的请示报告》[沪委宣 (1979) 第113号]。

3[3]中共上海市委抄告单, 文号:沪委办抄字 (1979) 第378号, 华东政法大学档案室档案。

4[4]鞠华:《“法家”枉法谣并序》, 《民主与法制》, 1979 (1) 。

篇4:崇尚民主与法制 - 为

20多年来,《蓝盾》时刻为读者着想,通过不断创新、不断改版、不断扩版、不断充实内容,不断地增强思想性、可读性、文学艺术性,已成为读者最喜爱的法制文学刊物,在让读者增进知识的同时,使人们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给人启迪和力量。《蓝盾》刊登的许多独家文章让人看后有一种独特、清新的感觉,因此每看到新的一期《蓝盾》都会使人情不自禁产生一种亲切感。

《蓝盾》许多文章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呼唤人与人之间多一份亲情、友情、恩情、感情,用犀利的语言鞭打和谴责邪恶,歌颂正气,既报道反腐倡廉、体现党性的主流信息,又关注民生。通过在《骗术大观》、《说案论法》等栏目刊发一些新奇的有警示作用的社会新闻和案例,又在《史海钩沉》栏目中通过回忆过去,使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和谐社会,别具一格的《蓝盾论坛》、《笔谈》、《观察家》、等栏目已成为《蓝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蓝盾》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法律问答》栏目,认真、热情、耐心、细致,切切实实为读者解答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法律上的疑难问题,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帮助解决困难,充分体现了《蓝盾》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20多年来,《蓝盾》为我国的法制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读者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

篇5:崇尚民主与法制 - 为

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载体 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5月区县合并后,新的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富民强区,打造江北新市区”的宏伟目标。依法治区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为“富民强区、加快发展”创造优越法治环境,我们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寻找工作突破口,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在全区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深化依法治村,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现将我区的创建工作作一汇报: 一、创建的基本情况 我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自去年5月开展以来,坚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出发,经过试点、推广,目前在全区118个村民委员会全面展开,其中区、镇街两级试点单位25个,占21%。全区11个镇街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办法,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依法治镇(街)办公室负责牵头指导、检查、落实。 二、创建的具体做法 回顾近一年来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一是统一认识,大力宣传,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创建前,我们通过座谈会了解到,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搞民主法治创建活动,会给村里的工作带来麻烦,会给自己套上“紧箍咒”,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有的人认为是搞形式主义,积极性不高。针对镇、村干部群众的种种想法,我们从不同角度向干部群众宣传分析创建的必要性,把提高镇(街)村干部的民主法治观念,统一对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必要的认识,作为创建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通过召开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举办法律讲座,开展送法下乡等形式,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维护村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具体做法向干部群众宣传;并利用各种机会,大造舆论,提高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创建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 二是调查研究,联系实际,制定创建标准。创建前,我们先后向宁波、盐城等市了解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并结合村民自治模范村标准和农村支部升级达标(五好支部)标准及文明村的标准,与区组织、民政、宣传(文明办)、综治等部门协调,一道下基层调研。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拟订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的实施意见》及标准和示范内容讨论稿,发各镇(街)、部分村和区机关有关部门征求修改意见,共收到各类意见和建议三十多条。后又召开座谈会,再次征求意见,使创建的内容和标准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紧密结合实际,涵盖内容广,便于操作和考核。定稿后报区委、区政府批准通过,最后以区委办、政府办文件的形式转发(讨论修改的时间近四个月:8月-12月)。 三是开展试点,培植典型,争取区委重视。我们选择了沿江镇冯墙村和珠江镇七里桥村作为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试点单位,先后在试点村召开座谈会和工作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围绕“四民主”、“两公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组织建设和综合治理等工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后,我们先后邀请区委分管领导和组织、宣传、民政等部门领导到试点单位听取汇报,进行考察指导,争取区委和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四是适时推广,加强指导,全面推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月12日,区委在沿江镇冯墙村召开了“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现场会”,推广冯墙村、七里桥村的经验。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各镇(街)分管书记、司法所长、部分村书记或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由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考核;组织、宣传、纪检、民政、综治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镇(街)党委、政府负责本地区创建工作;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区绝大多数村达到示范村标准。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创建活动夯实基础。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把法制宣传教育贯彻创建始终,重点抓住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两种对象,广泛开展以基本国策、农村基层民主、农业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明确要求每个村应建一个法制宣传栏、成立一个法制学校、配备一套法律书籍,构建法制教育物质载体。法制教育坚持三抓:一抓村组干部、党员法律素质的提高。抓住冬训、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等契机,利用村法制学校,对村组干部和党员进行法律培训40余场次,参加人员近3000人次。二抓教育形式多样化。坚持“送”法进农户,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教堂等活动。星甸镇去年实施的农民教育工程,把法制教育列入其中,规定镇干部每人包10户,教师包5户,村组干部包3户,党员包1户,带领群众学法,年终检查考核,此举有力地促进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三抓多管齐下,营造全民学法氛围。通过举办法制宣传月、法制文艺演出、文明守法户评比、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利用村民法制学校、有线广播、宣传栏(板报)等阵地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把普法工作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 二是依法建章立制,提高创建水平。依法建章立制是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中心环节。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必须制定一套上符法律法规和政策、下合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作为村干部依法管理的依据和规范村干部、村民行为的准则。因此,我们在创建活动中,狠抓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完善,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对村规民约或自治章程依法进行制定或修改,真正体现合法性、民主性、平等性的原则。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的内容涉及到村支部和村委会及下属委员会职责、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土地管理、财务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村干部的行为规范、村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力求把村级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同时,围绕“四个民主”,加强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建设。 三是以村务公开为抓手,实行民主监督。村务公开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创建活动的重要工作。创建中,试点村都对村务公开栏进行出新,严格按要求进行定期定时公开。凡涉及村民利益的,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划拨、财务收支、征地(带劳)补偿等内容必须及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此基础上,村里建立了党支部、村委会工作报告制度,成立了财务管理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实行了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等一系列民主监督制度,对村干部和村务、财务进行监督,有效地保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四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创建过程中,针对农村存在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各村都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治调组织建设,建立了警务室、检察室和纠纷调解室;成立了安置帮教、护村队等组织,配合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妥善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纠纷排查与专项治理相结合,化量矛盾纠纷。有些村聘请法律顾问,让律师提供法律服务,有效地增强了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维护了农村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村民生产、生活的安全。 (三)注重结合,增强活力 在创建过程中,我们注重把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力求使创建工作增强活力,使创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一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相结合。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是保障和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在创建中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村级经济发展抓创建,以创建促经济发展,以发展巩固创建,较好地发挥了创建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创建活动具有了强大的动力。 二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创建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又能为创建活动提供广泛的支撑和依托。在创建中坚持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以创建促进民俗、民风的好转;同时,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推进创建工作。如顶山镇大新村在评选星级文明户活动中,把创建内容贯穿始终,实现了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 三是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与党组织的建设有机结合。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一项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才有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同时,创建过程也是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过程。创建工作能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因此,我们在创建中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坚持把创建工作与加强党组织的建设紧密结合。 三、下步创建工作的打算 通过近一年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提高认识、形成创建良好氛围是关键;齐创共建、形成合力是前提;建章立制、依法办事是核心;组织建设、党的领导是保证;普法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是基础。我区的创建工作还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提高,把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1、进行再动员,大造创建声势。举办镇村有关人员参加的创建工作培训班,举办创建工作宣传周,重点对创建的意义、内容、目标、标准以及与创建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召开阶段性创造工作座谈会和现场会,进行再宣传、再动员。 2、汇编制度,进行推广交流。选择1-2个制度建设比较好的村,对其制度归纳汇编,供其他村参考。区依治办将总结创建中带规律性的东西,编印创建工作手册,发给各村,便于指导创建工作。 3、成立指导小组,加强指导监督。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指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镇(街)村,指导、督促创建工作。 4、组织检查考核,及时总结创建成果。按照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实施意见的要求,今年底将成立考核小组,按照标准,对各镇(街)创建工作进行抽查考核,将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对达标村进行授牌。 5、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结合“四五”普法工作,运用多种形式,对村组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促进“两个转变”。 6、按照市里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完善创建活动的形式方法,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四、目前创建工作存在问题 1、少数单位领导思想认识不列位,工作缺乏力度,工作不能按要求完成。 2、整体推进难度较大。由于村与村之间所处的区域位置不同。经济实力悬殊较大,再加上村两委班子的情况不同,创建工作整体推进较难。 3、镇(街)村创建经费缺乏,束缚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篇6:崇尚民主与法制 - 为

一、开展创建活动为动力,激发搞好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高昂热情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思路,开放要有新成果,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使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有新的发展和新的创意,进一步激发新的活力,从年初开始,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就专门召开了会议,明确了要以贯彻国家民政部、司法部《关于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的精神为契机,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民主法制建设模范村”创建活动。以此推动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新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转发了县司法局、县民政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县农村开展“民主法制建设模范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县委、县政府并决定每年评出5至8个“民主法制建设模范村”,对评出的模范村由县委、县政府进行命名表彰,同时,“民主法制建设模范村”的创建纳入了县年终对各镇两个文明千分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创建活动调动了镇村干部的积极性,激发了大家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各镇都分别抓了一个村的创建活动的试点,永阳镇在南京市百强村的戴家村率先抓了创建活动的试点,村党支部为使创建活动卓有成效的开展,把模范村创建活动分为“动员部署、法制教育、建章立制、民主评议、查漏补缺、总结提高”等6个阶段进行。村重点开好“党员、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千人村民会议”等3个会议。“民主法制建设模范村”的创建活动,给全县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二、开展创建活动为契机,提高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整体水平全县以开展“民主法制建设模村”创建活动为契机,着力提高全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统一制定规范的创建标准。为把全县94个村的创建活动放在一条起跑线上,县研究制定了统一的创建评比的8项标准:

1、创建活动组织网络健全。村建立了“民主法制建设模范村”创建领导小组,自然村建立了创建活动联络员队伍。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以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成员为主体。党支部、村委会要把创建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

2、坚持依法建章立制。根据本村的实际,制定出上符国家法律法规、下合村情~的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

3、普法教育取得成效。村干部法律学习每月一次;每季度组织一次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参加学法讲座,听课人员达90%以上。普法教育做到有登记台帐。法制宣传有标语匾牌。80%的农户家庭有一本相关的法律法规书籍。学法考试及格率达90%以上。

4、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党支部、村委会要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依法治村和村务大事的管理。凡村务大事都要事先由村民小组长征求村~见,然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作出决定,切实保证村务管理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村级经济发展状大。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农业结构调整,村级经济增长和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逐年发展。

6、矛盾调解得力有效。村级调委会组织得力,各种矛盾化解及时,没有民转刑案件和5人以上的上访事件发生。

7、社会治安环境优良。村无发生严重的偷盗、斗殴、赌博等违法犯罪案件,无发生严重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组织活动。群众生活安逸,全村风气良好。

8、村干部团结廉洁。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廉洁奉公,办事正派、作风严谨、为民服务、工作有创新、有突破。二是统一制定规范的创建制度。共制定了10项制度。

1、依法治村制度。按照创建的8项评比标准,开展依法治村活动。党支部、村委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依法治村工作会议,并做到有规划、有计划、有总结。

2、民主选举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一人一票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并进行差额选举。有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名,可以要求罢免村委会成员。

3、村委会工作制度。村委会是自治性组织,依照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管理村级事务,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4、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参加,村民代表会议主要讨论研究村务大事。村民代表形成的决议应到会人员的半数同意才能通过。

5、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主要是财务收支、土地征用、宅基地使用、计划生育、集体财产的租赁等10个方面的内容。村务公开一般按季度、半年和年终等时间段进行公开。

6、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民代表每年两次,对村干部的德、能、勤、绩4个方面进行民主评议,作出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评定。

7、村干部勤政廉政制度。村干部必须带头遵纪守法,全心全意为广大村民服务,不以权谋私,不优亲厚友,不侵吞集体财产,开拓进取,带领群众致富,确保全村稳定。

8、民主理财制度。村建立由5至7名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监督村委会的财务收支情况,并按月或季度审核财务帐目,村里的一切开支须经村理财小组审核,并签字盖章后才能报销入帐。

篇7:浅析民主、法制与公正

对于以上甲乙双方的观点,谁对谁错不言而谕。可悲的是,有法不依与执法不严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这就难怪很多人法治观念淡薄,甚至认为法律不一定对,只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才是唯一正确的,有的地方官甚至说“我就是法。”对于国法则唯我所选用,可守可不守。

纵观历史,我国在尧舜时期实行的是无为而治,当时有民谣谓:“天生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百姓纯朴,与世无争,也少有犯罪发生。历史进入夏、商朝之后,奴隶与奴隶主之间,无法可言,强权者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可以是法。到了周朝,特别是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以孔子为代表,推行以“仁、义、礼”来规范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人礼让、守礼,各守其本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犯上、犯罪现象必然会减少。但儒家学说也不是万能的,犯罪的事依然发生,法家提出要以法治国治民,人人要守法,甚至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说。但法由君主和朝中大臣制定,旨在保护皇权和帝国的利益,而人民对国法的制定是无权发言的。这种法,使君主操臣民的生死大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在封建体制下,民主与法制是不存在的,它的法治实为人治。

晚清时期,中国有志青年为使国家复兴,希望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国,从根本上实行变法,为此,许多青年出国留学,而且很多是学的政法专业。听父亲说,我的曾祖父当年在日本留学时就是学的政法,并且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时随孙中山回国,后在民国中央财政部任次长,但心目中的理想并未实现。中国人争民主、自由、均权,希望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的国家,前后经历了几代人。

全国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构,人大代表在会议上的提案表达的是民众的心声,这就是民主。讨论立法后,法律条文不能只纸上谈兵,它必须在全国推广执行,在执行中必须公正。中央政府早已提出要以法治国,但因诸多原因,仍是步履艰难,因为,在执法中,公民的法治观念与执法人员的素质都是法治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民事纠纷未触犯法律,可按《民法通则》进行调解处理,调解失败时就必需由民事法庭裁判,这就需要法官的公正。再:刑事犯罪,由公安部门立案侦查,确定案情后,向检察院申请逮捕,嫌疑犯被逮捕后由公安人员审讯,审讯完结后移交检察院,由检察院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诉。这期间,被告有权聘请律师,如无条件聘请者法院可给予指派辩护人。开庭审理期间,在法庭上公诉人与被告的权力是平等的,未宣判前,被告只是嫌疑人而不是犯人,所以除了庭审期间必需限制的行动外,享有公民的一切合法权力。

父亲解放前在清华大学学的是国际法专业,以前听他老人家谈过美国的立法与选举法及对总统权利的限制,后来又看了一些涉及国外办案的书籍,也了解了很多国家都有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十二名从各行业中挑选出的品行具佳人士组成。陪审团由十二人组成的原因,曾在某书上读到这与《圣经》有关: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对他的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这个场景从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上可看到,在犹大的手中抓着一袋钱币,那钱币上有耶稣的血。而在法庭判案前的辩论中,哪一方的证据更有说服力,胜诉的希望就更大。当辩论结束后,陪审团退场讨论,最后提交讨论结果,并由陪审团宣读结果,如无罪则当庭释放;如有罪,则由法庭裁判量刑。

我国法庭审案未有陪审团制度,所以,从公安部门侦查、审讯到提交的证据的正确性;检察院及检察官是否严肃认真的核查案情;法官是否秉公执法,不带偏见或徇私情等各个环节,都必需公正,这是执法人员必需具备的素质,它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被誉为法国文学的良心的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曾说:“对人民来说,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来说,唯一的权力是良心。”法律,是保护人民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执法人员的素质及在执法中能否做到以法律为准绳是至关重要的。

篇8:崇尚民主与法制 - 为

一、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崭新的制度前提和实现途径, 取得了诸多成就, 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进行依法治国, 发展民主, 进行了初步探索, 但是不幸陷入了“大民主”的陷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的基础上, 得出了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 以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为代表的三座大山, 是造成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 是阻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绊脚石。因此, 毛泽东的思路就是:第一次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 这样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从而使“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早在50多年前,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回答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的时候, 满怀信心的说,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周期率。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 为了能够让中国人民用流血牺牲换来的政权跳出“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寻找到了民主这条道路。在实践上, 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 创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为国家的政体,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我国的政党制度, 奠定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 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财富。但是不幸的是他在建国后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历史条件, 在民主建设上陷入了“大民主”的陷阱。毛泽东的民主观存在两大缺陷, 一是“民主手段论”, 他认为民主只是一种作为实现集中的方法和手段, 没有把民主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 没有认识到民主作为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目标的作用, 从而贬低了民主的地位和作用, 使民主成为国家统治者可有可无的主观意志的产物。二是只重视民主的本质属性, 忽略了民主的具体的实现手段的探索。他认为, “群众运动”这种“大民主”的方式可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问题。但是实质上, 他的“大民主”观是无视法制甚至排斥法制的民主观。在他那里民主和人治联系在一起, 结果导致了民主的破坏, 酿成了十年文革的历史悲剧。

二、粉碎“四人帮”以后, 在中国命运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了毛泽东的人民民主理论, 同时提出了“民主法制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探索出一条以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为目标, 以政法干部建设为保证, 以法制普及教育为途径, 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与民主紧密相联系的现代法制的新思路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主法制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他一方面坚持了毛泽东的人民民主理论, 另一方面克服了毛泽东的缺陷和失误, 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邓小平认为, 民主不仅是手段而且更是目标, 同时他把民主与法制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民主法制论”。具体表现在: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民主必须法制化, 制度化。“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探索出一条以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为目标, 以政法干部建设为保证, 以法制普及教育为途径, 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与民主紧密相联系的现代法制的新思路;他指出, “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 并不很健康。”这是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得出的科学结论。“还是要靠法制, 搞法制靠得住些。”

在具体的思路上, 他指出, 其一, 以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其二, 以政法干部建设为保证;其三, 以法制普及教育为途径;法治观念的形成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基础, 邓小平强调, “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 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其四, 依法治国, 必须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要消除人治, 走向法治, 首先要从加强党的建设, 改善党的领导做起。

三、当前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在实践中继承与发展了邓小平的依法治国思想, 成为我们在新世纪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依法治国思想。其一, 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其二、在具体实践上, 积极推行依法治国。第一, 加大立法进程。第二, 加强依法行政。第三, 推行司法改革, 建设高素质的政法队伍。第四, 领导干部带头学法, “三五”普法深入开展。第五, 依法治党治军。他强调, “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 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全军同志要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这一重要发展, 更加自觉的贯彻依法治军的方针, 把国防和军防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综合回顾、总结和比较中共三代领导人关于民主法制观, 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都非常重视, 提出了各自的具体的实现途径和思路。在当前中国只要我们坚持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真正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的依法治国的思想, 我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在新世纪不断前进, 最终实现现代化。

摘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崭新的制度前提和实现途径, 取得了诸多成就, 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进行依法治国, 发展民主, 进行了初步探索, 但是不幸陷入了“大民主”的陷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探索出一条以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为目标, 以政法干部建设为保证, 以法制普及教育为途径, 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与民主紧密相联系的现代法制新思路;当前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在实践中继承与发展了邓小平的依法治国思想, 成为我们在新世纪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指导思想。

篇9:近代社会民主与法制

[知识整合]

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1.英国——君主立宪制。通过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推翻了斯图亚特封建王朝,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法国——民主共和制。通过1789—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波旁王朝,颁布了《人权宣言》。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典》,以法律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3.美国——联邦总统制。通过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发表《独立宣言》,独立战争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共和政体。开创了民主制度的先河。1861—1865年美国内战期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共和政体进一步完善。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4.日本——君主立宪制。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5.俄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在反封建斗争中产生的,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资产阶级民主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而不是广大人民能够充分享有的民主,所以说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苏联:1936年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东欧国家:二战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三、中国近代的民主历程

(一)中国资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下。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开端。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重大意义。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开始。

3.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真正民主政治的主张。

4.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在中国建立的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③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

(二)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

1.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充分体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纲领,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5.1945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赴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

近代民主政治的特点:①探索阶层、阶级的广泛性。②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影响。③先后尝试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方案。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案都在中国行不通。④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⑤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转变的历程。

四、中国现代的民主历程

(一)建立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真正当家作了主人。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开始建立。

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破坏

“文革”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受到了践踏,给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损失。

(三)完善

“文革”后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82年通过新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四)特点

建立—破坏—完善。

(五)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①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⑧我国应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学法导航]

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代替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其实现的方法是革命或改革。

本专题的重点:①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形式。②中国资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③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制的发展历程。

[巩固练习]

1.列举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法律文献。

2.政治民主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是什么7以后资产阶级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又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结果如何?请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有什么特点。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形成了哪些政治制度?

(3)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参考答案:

1.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和《法典》等。

2.(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民主化进程艰难,逐渐由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向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转变。

(2)略。

上一篇:初中作文:那一天下一篇: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