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电影《建国大业》

2024-05-07

爱国主义电影《建国大业》(精选11篇)

篇1:爱国主义电影《建国大业》

爱国主义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借着周末的时间,我们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在观看之前,我们本身并没有很大兴趣,因为在我看来,爱国电影很枯燥,但是当我们看完了整部电影之后,我们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波动。对影片献礼却不是献媚的态度感到钦佩,其中讽刺的台词既有味又有警示作用,国走在前党走在后的誓言振聋发聩,点燃了我们内心对国家热爱的火焰。

影片所讲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而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此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党和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吸收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影片之中,多位怀着爱国救国之心的仁人志士为了解放旧中国,努力奔波,斗争。曾经的我们不明白,真的会有人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包括自己的性命!事实上是我们错了,这正是他们心中有信仰,他们是爱着这个国家的,爱着每一个人,为了祖国呕心沥血。有句话说的对“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通过影片,仿佛把我们带进了那个艰苦,充满战斗的岁月之中,追逐历史,缅怀我们的祖辈。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尽管有许多革命人士被国民党残忍杀害,但是他们从来都不屈服。他们坚持内心,用百折不挠,舍生忘死的斗争来换取胜利,这就是因为他们心中一直有信仰存在,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民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都只会迎难而上,从不退缩!所以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中国,随着“一国两制”深入实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大陆内和大陆外统一战线两个范围联盟中的成员流动更加频繁、联系日趋紧密,适应新形势,切实做好港澳工作、各级党委要抓好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扎实推进各领域统战工作,不断开创党的统一战线事业新局面。

苏轼在《过秦论》中所说,灭六国者,非秦人,六国;族秦者,非天下也,秦也。国民党与其说是被共产党打败了,不如说是被其自己打倒了。古今来,历史一再反复的证明,不论是封建时候皇帝,还是现代执政党,无论是谁,只要抛弃了人民,终将被人民所抛弃,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在我们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没有先进的武器,只有落后的步枪加上缴获的山炮,凭什么打败了有美国做后台的蒋介石?想了很久,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我又想到我们学的<<毛泽东思想和特色主义理论>>这本书,毛主席的思想以及结合我国当时国情,也是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的基础。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决策,红军的十万里长征,都是为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旗帜的共产党的坚定不移,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和平,前进的路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人民只有团结一致,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战胜一切艰难,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爱自己的祖国。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每当唱起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有时就在想为什么会选这首歌呢?又为什么没改歌词?电影建国大业却告诉了我答案,原来国歌是经过政协委员讨论,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正式确立。在政协委员会议上,就针对国歌有所讨论,有人建议“歌词内容已不符合国情,为什么不改歌词”?有的政协委员提出“这首歌为抗战而生,要铭记历史,不能修改歌词”,毛主席的所说的话让人印象深刻,他提出:“居安思危是民族成熟的表现,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当毛泽东主席隐身于穷乡僻土,共产党的军事经费来源于哪里?在半个月吃上一顿红烧肉已是奢望的岁月里,靠什么来调动四方部队和百姓?他依赖的是什么?个人的道德品质?个人的人格魅力?还是天下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毛泽东贵为国家主席,过的却是平民式的生活。他的生活之简朴,超出人们的想象,如果作者不是用纪实文学的形式报道毛泽东的生活情况,如果不是毛泽东身边8位工作人员的叙述,真让人难以置信。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主席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鱼水关系是什么呢,水里可以没有鱼,但是鱼却不可离开水,所以用这比喻老百姓跟他的关系,比喻党群关系。历代统治者,形容自己和老百姓的关系的时候,都是水和舟的关系,舟在水上,水是载着舟的,舟还是浮在水上的,就是说封建的统治,它可能还是在老百姓之上。而主席把自己比作为鱼,就说我永远离不开你,但你可以没有我,我们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深刻的。

细细想来剧中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腐败分子大多是党内主体骨干和盟友,若反腐,那就是把他们自己给反了,党就亡了;但倘若不去反腐败,国民经济就被腐败分子给蛀掉了,国民经济垮了还怎么打仗?即使非战争时期,经济基础垮了,何来上层建筑?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习近平主席抓住根本,不忘初心:“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党能否不断前进、长期执政,就在于能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现象作斗争。对腐败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习近平主席明确表明:“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腐败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追回来绳之以法。” 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十八大以来,已有超过100名省部级以上官员落马。2016年,中央打虎的脚步并未放缓。据统计,6月25日至后的40多天里,就有郭伯雄、周本顺、奚晓明、肖天、谷春立、张力军等多只老虎被打掉。中央用行动表明:反腐没有指标,只要违纪违法,一律查处。三年多来的反腐“成绩单”,使人民群众增强了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国家统计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5%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习近平主席不忘初心,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主,人民也更忠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因为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只是短暂一瞬,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虽然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远。

想想现在的中国,我们可以安心地在学校上课,都是革命先辈们的努力加上后辈人的付出得来的!我们还懂得了,爱国不是好高骛远,爱国不是虚无缥缈。我们应该立足脚下,从身边小事做起。记得有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还懂得了,爱国不一定是非要我们喊出来不可,把国家时刻摆在自己心里最崇高的位置更是一种深沉持久的爱国精神。要履行爱国使命,我们大学生可以做的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牢记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刻绷紧“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句话,无论何时何地,心系祖国,情系人民,忠实履行当代大学生的义务,我们相信,美丽圣洁的大学校园,就会处处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立志成材的强大动力,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紧跟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努力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早日成为栋梁之材。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中国、观察世界,时刻铭记历史教训,牢记时代嘱托,弘扬伟大的爱国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篇2:爱国主义电影《建国大业》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爱国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观后感《爱国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委员长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委员长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篇3:爱国主义电影《建国大业》

一直以来, 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各自为战、各有弊端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主旋律电影“说教意味浓重, 营销理念陈旧、运作模式效率低下”[1], “又丢面子, 又丢票子”[2]是其主要弊端。随着影片《建国大业》的成功, 人们似乎看到了一条“主旋律内容、商业化运作”的电影制作新模式。

一、入虎穴得虎子——巨额营销投入

长久以来, 出于投入与产出等经济因素的考虑, “主旋律题材电影的推广费用一般不会超过800万”[3]。而作为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的《建国大业》影片推广费用近2000万, 再从其拍摄总投资仅三千万来看, 推广费占总投资比例之大, 在主旋律影片中前所未有。正是有了2000万的推广费用, 《建国大业》才会一口气做到了“大片气场”, 攻下了全国绝大多数媒体, 才会投下了“国产电影数目最多的1450个拷贝, 才会占据全国80%的票房市场”[4]。可以说, 巨额的营销投入为影片的顺利推广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借势营销——为国庆六十周年献礼

高唱主旋律是《建国大业》对自身的准确定位。首先, 借了内容的势。《建国大业》最初策划源于张和平在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 他希望能够拍摄一部表现政协创作历史的影片。这个题材的意义非常, 得到了与会者的支持。最终, 政协主席贾庆林表态, 中国政协全力支持这部影片的拍摄。就这样, 《建国大业》从构想走向了现实。而从营销角度看, 《建国大业》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具有时代性高度, 具有其他影片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注定将引发主流消费者的激情。其次, 向国庆60周年献礼的主旋律题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营销卖点, 赚足了公众的眼球。影片从拍摄到推广再到最后的发行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说《建国大业》营销的巨大成功有取巧之嫌, 那么对于其他影片的营销者而言, 如何想方设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则是顺利推广影片的第一道难题。

三、挖掘导演“个人品牌”——“营销”韩三平

“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 创造品牌价值, 最终形成品牌效应的营销策略和过程”。[5]在《建国大业》的品牌营销中, 最独具特色的是总导演韩三平“个人品牌”的营销。从今年2月拍摄《建国大业》以来, 韩三平成为被媒体曝光次数最多的导演之一。他的不少语录都成为很多娱乐新闻的头条。作为中影集团的董事长, 韩三平巨大的号召力不容小觑。在建国大业拍摄之初, 韩三平就确定了组建明星阵容拍摄影片的计划, 吹响了全国影视明星的“集结号”, 而众多明星的加盟除了被影片本身的内容所吸引外, 另一方面则是冲着韩三平的影响力去的。一句“韩三爷能做到斯皮尔伯格做不到的事情”更是被广泛流传。韩三平“个人魅力和个人地位”被制片方炒作的淋漓尽致, 已成为《建国大业》的一个标签, 影片推广方把韩三平连同《建国大业》整体打包, 全力进行商业运作。

四、做足阵容戏——强大明星阵容背后的“名人效应和媒体组合营销”

社会心理学的“表层欣赏”这个观念引入传媒营销界之后, 迅速演化成了全新的“明星营销”模式。深谙此道的韩三平导演在推广《建国大业》时把“明星营销”发挥到了极致。作为主旋律影片商业化操作的试验田, 短短140分钟的电影汇集了172位明星, 简直是群星璀璨。“偶像实力大牌、老中青明星齐上阵”成为这部影片最大的娱乐看点。作为影片的制作方兼推广方, 以韩三平为首的主创人员也在宣传豪华明星阵容方面做足了工夫。从拍摄之初爆料成龙、李连杰、刘德华、章子怡、陈道明等众多大牌倾情加盟《建国大业》, 到逐步曝光全部明星阵容;从爆料成龙想演毛泽东到爆料周星驰亲自打电话要求参演等等。

明星效应带来的是多种媒体的组合营销。《建国大业》的各种重磅新闻都无一例外地占据了各大报纸的显要版面。各个媒体对《建国大业》密集报道的背后是影片营销人员的精心策划。影片的营销人员从一开始就竭力在明星阵容上挖掘新闻, 吸引媒体记者和公众眼球。按照总导演韩三平的话说“这就是注意力经济, 就是要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在影片推广方的推动下, 全国各大媒体为《建国大业》做了延续好几个月的“免费”报道, 纸质媒体从单纯报道《建国大业》的娱乐新闻到策划无数的新闻选题, 从一个报道兴奋点到另外一个报道兴奋点, 宣传效果不断叠加, 影响力不断提升。各大电视媒体慷慨滚动播放《建国大业》的预告片。拿南京首映礼来说, 江苏卫视精心布置, 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把首映礼办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各大电视台为了产生“叠加效应”纷纷与《建国大业》相联合, 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五、一石激起千层浪——明星国籍争论背后的事件营销

“所谓事件营销, 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 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手段和方式”[6]。8月, 一个披露部分参演《建国大业》明星国籍身份的帖子突然在互联网上流传,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场关于明星拥有外国国籍参演《建国大业》合不合适的争论迅速升温, 各大媒体纷纷开辟专版评论参与讨论。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互联网上关于《建国大业》明星国籍内容的网页超过35万个, 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参与讨论, 上千万人在互联网上进行了跟帖留言, 这无疑在宣传上又大大帮了《建国大业》一把。如果说这场争论一开始并不是制片方所能预期的话, 那么影片推广方接下来却真正做到了因势利导。先是导演韩三平出来辟谣, 认定这个帖子反应的明星国籍问题并不准确, 后来又是涉及国籍问题的明星纷纷表示:虽为外国籍, 却依旧还是中国心。制片方的一举一动, 都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据百度网站所披露的数据, 仅9月13日一天, 关于《建国大业》的检索量就高达7万多次, 《建国大业》在成功的事件营销模式运作下真正做到了“未映先红”。

六、贴片式广告营销——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气息

“从1999年开始, 中国电影就出现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 中国的银幕数量已经超过4000块。伴随着电影业的快速发展, 电影也逐渐成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广告平台”[8]。此次《建国大业》也采用了贴片广告的商业化运作方式。据统计, 《建国大业》在放映前贴出的广告数量有19条之多, 吸引众多企业主投放广告的原因有很多:全国各大影院同步放映实现了保证了投放广告的覆盖范围;《建国大业》占据全国80%的院线银幕保证了广告的宣传力度;《建国大业》主旋律内容和商业化运作保证了投放广告的企业主达到了政治和宣传效果的双重收益;《建国大业》本身的巨大影响力和强大的明星阵容保证了观影人数。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商业化的市场运作和超高水平的营销技巧, 就《建国大业》本身的影响力而言, 到底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建国大业》的成功开辟了主旋律电影与商业化运作相结合的完美典范, 既采用豪华的泛娱乐化明星阵容, 又表达一个宏大的叙事主题;既有效的宣传了主流意识形态, 又避免说教意味太浓的弊端;既靠影片本身吸引公众, 又采用先进的营销模式将影片本身的吸引力发挥到极致。按照总导演韩三平的话说就是“《建国大业》是完全采用电影产业化的商业运作模式来表达主旋律电影的内容, 与单纯的商业大片相比, 我们营销手段做得更为细致。”[9]可以说, 正是成功的营销手段造就了《建国大业》的票房神话。而《建国大业》真正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恰恰是韩三平说过的一句话:“组织一帮人, 拍完后把电影卖出去。”[10]正是这句简单的话成为连接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之间的桥梁。毕竟, 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 主旋律电影同样需要市场, 而市场需要营销。

参考文献

[1]何晶, 孙玲.《建国大业演员国籍之辩》, 中国报道, 2009年第9期

[2]张晋锋.《提升质量创新营销向国庆60周年献礼》[J], 当代电影, 2009年第9期

[3]韩三平.不再“又丢面子, 又丢票子”.瞭望东方周刊, 2009年9月14日

[4]<建国大业>营销模式创新, 不可复制的MBA范本.新闻晨报, 2009年8月21日

[5]百度百科[DB/OL].http://bk.baidu.com/view/102602.htm

[6]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462.htm

[7]赵子忠.透视中国电影产业投资[J].现代传播, 2003年第1期

[8]丰彦.主旋律电影可占商业市场一席地.天天晚报, 2009年9月22日

[9]韩三平.<建国大业>票房一亿没问题两亿没把握, 南都周刊, 2009年9月

篇4:爱国主义电影《建国大业》

说来惭愧,长了这么大,我还没有由衷地写过一篇关于“爱国”的文字,因为我觉得:有些情感是天经地义的,如同我们都爱自己的父母一样,说多了反而就假了、矫情了。

可是咱中国从来就不乏气焰万丈的爱国者,这样抒发情怀当然不错,但用以要求别人就有点出格。前不久,在正在上映的、汇集了80多位明星参演的影片《建国大业》中,有心者就挑出李连杰、张铁林、邬君梅等多位加入外国籍的明星,就他们是否有资格参演这样一部爱国大片掀起了一场争论,一时间视听耸动,沸沸扬扬。

每个人都有选择国籍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把这件事上升到道德、政治乃至是否有资格出演主旋律影片的高度,不仅有害,而且有病。我知道中国有成千上万真心爱国的人希望得到移民的机会;那些一边喝着可口可乐一边敲着键盘骂人不爱国的“愤青”们,如果把绿卡放在他们面前,估计其腿脚利索的程度绝不亚于“范跑跑”。演艺明星是走了一批,其他如科技、企业、文化等各业的精英也是成群结队,更有一些“人民公仆”,不仅自己脚底抹油,还顺手卷走了数以亿计的资金,仅仅指责他们是远远不够的,多找找我们自己的问题才是正道。

对艺人更换国籍的争论这不是头一回了,早前巩俐、赵本山等都曾卷入过这样的争论。在当今的中国,成为明星难,干“明星”这差事也不易。在我们过往的记忆里,明星说“错”了话、穿“错”了衣服、爱“错”了人,要被泼粪,被抵制,被诅咒;代言产品出了问题,要“倾家荡产”,演戏多脱了几件衣服,就要被“封杀”;聪明如章子怡者,坚持不改国籍、不取洋名,这倒没听见有多少人夸她爱国,倒是因为在国际场合英文讲不好,又被骂丢尽了中国人的脸,你说,这是些什么樣的道理,什么样的心态?

有人说艺人是公众人物,享受了名声带来的种种好处,理应受到比普通公民更多的监督和更严格的要求,这话从理论上讲完全是对的,我也很赞同。但问题是:在中国,仅仅艺人是公众人物吗?那些各行各业大名鼎鼎、天天在电视里晃来晃去的人物呢?我们能做到一视同仁吗?别的不说,就如前不久报道的贪污两亿、被判死缓的陈同海,一个拥有数千亿资产的超级国企的老总,他花着纳税人的钱,控制着和你我息息相关的垄断行业,理应受到比艺人更严格的监督。如果那些对明星掘地三尺、跟踪追逐的狗仔们能早点拍到他日均消费4万的“豪举”,挖出他和青岛前市委书记杜世成共用情妇的“猛料”,不知道能为国家挽回多少损失,对他个人也未必是坏事,能吗?敢吗?!

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强势群体占有了太多的公共资源,不少人确实所得不轨,不堪信任;更有些人行为嚣张,令人厌憎。但一些“不明真相”的公众和推波助澜的媒体,柿子专捡软的捏,他们有意无意地把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怒,转移到了辛苦打拼的明星身上,拿他们当出气筒,这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也是有害和可耻的。

写下以上“不太有节日气氛”的文字的时候,窗外如花灿烂,天空透澈,清风送爽,阳光洒在我们脸上,暖意荡漾在我们心中。时值国庆60周年之际,我们真诚地希望国家永远如同金秋一样惬意、辉煌与美好,更希望国家在取得了经济建设的惊世成就后,能给包括艺人在内的所有公民一些更宝贵的东西:自由与安全。

早一点,快一点。

篇5:爱国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这部影片,讲述了1945年开始到1949年伟大祖国解放之前的几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段内战的历史不可能不了解,但是当那些情景再次出现在眼前时,自己还是不由得不心潮澎湃,不由得不激动。当看到革命党人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蒋校长残酷杀害时,我既痛恨蒋校长的残忍和没有人性,又为革命党人惋惜,美好的新生活就在他们的眼前,他们却被无情的夺去了生命,他们没能享受到,自己用不折不挠的、舍生忘死的斗争换来的胜利。也正是有了千千万万革命烈士,在当时那个年代,执着的坚持真理、坚持追求自己向往的共产主义、坚持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而不惜一切的牺牲精神,才打败了蒋家王朝,才建立了新中国,才为中国人民换来了自在的幸福生活。

革命前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即实现自己的信仰——为中国人民求得解放。在与敌人斗争时,表现出的大智大勇、表现出的坚定和坚韧、表现出的无畏的牺牲精神,无时不刻不在感染着我。

最让我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大获全胜后,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几位领导人,几个率领百万大军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一起唱国际歌的那一番情景。我的心被一种力量感动着。解放上海,我军战士累的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新中国诞生,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

在抗战后期,我党不仅仅是团结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我们还要团结商人和企业家,这一点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好像是在买烟买不到之后领悟到的。而且,我们还要团结各个党派的实力,包括有虽然失败但是仍有影响力的国民党,我们的主席不惜牺牲一定的利益,换取他们的支持,比如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我们为了她支持我们国家的建设,送给了她一套非常好的房子做福利院。为了赢得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支持,我党不计前嫌,给了他们的领袖李济深一个国家副主席,虽然他在广州发动的“四一五”政变杀害了我们很多共产党的同志。

我还看到了在那个黑暗的时期,各位怀揣着民主信念和救国理想的各位仁人志士的奔走和斗争:闻一多先生那激情澎湃的演讲我想令很多人难以忘记,正是他心中充满着对李公朴遇害这件事的满腔怒火,才能愤怒如此;冯玉祥将军打着灯笼的画面,还有他的话,他心中继承的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理想信念,才会对那个反动黑暗的国民党政府失望之极,并因万里赴会而葬身大海;张澜先生年至古稀一身傲骨,刚正不阿;宋庆龄先生端庄美丽,却是我党危难中最为忠诚的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的,我们努力工作,培养我们的孩子。我又想起了孙蒲远老师曾经说过的话: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老师爱学生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和责任,是一种很高尚的情感。我们的建国大业就是百年树人,当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为了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汗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坦然的面对祖国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英模。建国以来,我们在共产党的一代代英明领袖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地发展、强大自己的祖国,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学习、休闲娱乐环境。祖国在发展,人民在进步,社会在和谐,精神、物质双丰收。我是时代的宠儿,生长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享受着烈士们用献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学习、运用着现代社会的知识、技术,为现在中国的小学教育做着自己的贡献。

篇6:爱国主义电影《建国大业》

虽然因为众多明星导演的卖力出演,塑造了冯玉祥、毛人凤、杜月笙等许多人物形象,也用醉酒高歌、摔杯怒骂等形式试图拓展对我党革命领袖的人物塑造。但仅就艺术表现力来说,我和几个一起看电影的朋友的观点是,《建国大业》最丰满的人物形象是蒋介石父子,张国立对蒋介石张弛有度的表演证明了他不只是电视皇帝,而陈坤则完全可以说是《建国大业》里的一个惊喜,他以往角色挥之不去的阴柔转化成了空有热血、片中壮志难酬的压抑,父子两人在凉阶并肩而坐的镜头让人不胜唏嘘。

陈坤在电影中是演蒋经国,他把蒋经国的谈吐,气质,热情,无奈都充分地表演出来,简直是蒋经国翻版。蒋经国每次出场都是卷着台风来的。他心里有个台风的中心,看似宁静,其实蕴含的力量很惊人。一旦爆发,那个力度不可想象。对蒋经国而言,这个台风的中心就是他的理想主义。这是他毕生都在追求的东西,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而力不从心。我个人对蒋经国这个人物是抱以同情心和感慨心的,我不知道他算不算英雄,但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勇气、有热血,最终却非常悲情的人物。陈坤很有银幕魅力,一出场就抓人。

最精彩的还是去上海打老虎的那几场。当时的背景是上海经济状况混乱,很多有财势的人大量囤积着紧缺的物资,想借此发一笔国难财。蒋经国奉父之命去上海整顿经济,去时是力挽狂澜、势在必得。首先查抄了杜月笙的仓库,所以冯小刚扮演的黑帮老大杜月笙出场时,和蒋经国对峙的那场戏火药味很重。身为后辈的蒋经国虽然在杜月笙面前表现得较为深沉低调,但骨子里很硬很有气势,在杜月笙的逼视之下没有丝毫惧意。这是推上电影的高潮。我就是欣赏蒋经国这种气魄和那种魅力,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篇7:爱国主义电影《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集中反映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中共与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对如何建国,如何安抚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采取了不一样的政策,双方利益分歧巨大,导致了内战的全面爆发。共产党人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力量,选择了民主建国,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分田地的方式关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选择了一党治国,漠视共产党人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存在,漠视劳苦大众的利益,结果失败了。

这部影片与我们所熟悉的主旋律影片有所不同,他不是以突出领袖为主题,着重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领袖,还是普通人,甚至特务,我们都能从一些人物特有的细节中窥见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平素高高在上已然被神化的领袖们,这回充满了人情味,近的就在你我身边。政治局开会的时候,毛泽东把蜡烛吹灭了,摸着黑继续开会,他说,留下半支蜡烛晚上还要写东西呢;七届二次会议的时候,各位领导从拐角处依次走进会场,表情不一,这种细节都很好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淮海战役胜利后的那个晚上,大局已定,中央四位领导人终于可以安心地大醉一场。他们高兴得边喝酒边高唱《国际歌》平素领袖人物的固有形象全被打破了。毛泽东喝醉了,嘴角挂着微笑歪倒在一边;周恩来充满激情地挥舞双臂做指挥状,完全不是平时总理的样子;刘少奇和朱德紧紧拥抱在一起,让我也感动的跟着掉下眼泪。这样的场面,从侧面刻画了有血有肉的领袖们,更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还注意到在片中还对征集到国旗、国歌作品的选用过程进行了比较详实的诠释,犹如生动的教学片,一目了然,更让人增长了不少知识。

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打打杀杀的大场景,而是以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国军的沮丧、民主党派的隔岸观火和前后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我们这个天下并不是完全靠冷冰冰的兵器打出来的,最根本是我们得到了人心,以民心换来的。自古以来,任何朝代的更迭都在循环着同一个真理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建国大业》不仅体现了领导者的大度,还使老百姓走出了一个误区,它以客观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用人性化的镜头还原了国民党的本来面目,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对于对立者也心怀尊重还原史实的负责任的大国典范。

篇8:爱国主义电影《建国大业》

一、电影——意识形态的神话

电影首先是一种话语的行为结果。对于电影, 尤其是故事片电影来说, 叙事的冲动是自然而且必然的。“叙事与其被当作一种再现的形式, 不如被视为一种谈论 (无论是实在的还是虚构的) 事件的方式。”2这种用语言来描述对周围世界经验的工作, 其实是用有限的符号来替代无限变动的事件本身, 在抽取和抽象的过程中, 意识形态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进去, 成为了一种话语的言说。

“叙事化的话语适合道德教化判断的目的。”3对于中国电影来说, 向来都有教化的思想在里面, 无论是表现平缓而繁琐的市民生活, 还是高昂而动荡的家国情怀, 国家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权威意识一道汇入到电影的艺术表现里。于是, 电影中所论及的意识形态愿望成为其隐含的或明显的目的, 在各种叙事话语的努力下, 成就了意识形态的神话。

二、商业化语境

“1979—1997年间的中国电影首先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现代大众文化形式进入理论视野的。”4从此之后, 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一起开始了现代化进程。首先摆在中国电影面前的是一道商业化问题。在这个被鲍德里亚称为“消费社会”的当今社会里, 人们对那些具有深层哲理意味的“宏大叙事”或“民族寓言”失去了兴趣, 而对浮光掠影和新奇眩目的兴趣越来越浓重, 瞬息万变的华彩将人撕裂成了物质的碎片。这也预示着在全球化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里, 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运作机制必定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传统意义上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思维与消费社会里受众的接受心理在今天的中国电影里存在着一场博弈, 如何让二者得到双赢的效果?这首先需要主旋律电影打破专注社会效应的窠臼, 开始注意经济效应。因为经济效应是受众对电影认可的一种标尺和参照。而在这一点上, 事实证明, 无论是票房的收入方面, 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 《建国大业》无疑是近几年来此种类型电影成功的一个典范。而它的成功, 除了商业化运作机制的有效推动以外, 主旋律电影在意识形态叙事策略上的煞费苦心也为其奠定了基础。

三、影片《建国大业》之“缝合系统”说

法国学者让·乌达尔和美国电影学者丹尼尔·达扬先后提出了著名的“缝合系统”理论。他们认为, 传统电影常常有意掩饰其意识形态作用, 躲藏在其背后的不在者往往借助一些手段隐蔽地将其意识形态强加给观众。电影这种意识形态的隐身术被称为“缝合系统”。“代码消失了只有赤裸裸的故事存在着;但结果却是意识形态‘穿过了他’。”5

对于寻求口味多样化的现代观众来说, 缺少了“掩饰”手段的主旋律电影渐渐让观众产生了逆反的心理。因此, 在信息繁杂、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里,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在意识形态叙事策略上也是绞尽脑汁和煞费苦心, 采取种种叙事策略以增加意识形态传达的隐蔽性和有效性。对于献礼影片——《建国大业》来说, 主旋律自然是其抹不去的一道色彩。但作为影片的创作者来说, 对于影片实际呼唤的信仰皈依, 导演们还是拿捏的很有分寸。创作者是影片的编码者, 他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让观众对这种改造后的“历史”产生认同, 进而对隐藏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同。《建国大业》延续了近几年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影视剧对以往同类题材创作手法的超越, 摆脱了脸谱化、符号化的叙事手法, 在宏大历史叙事下尽量做到客观地还原真实的历史情怀。传统的教化转变成了在尊重历史前提下对历史真实的抽取和重构。

《建国大业》作为中国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登峰造极之作,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当今主旋律电影创作水平的文本, 从它的身上可以折射出主旋律电影创作已经拥有的提升, 和对未来电影创作的借鉴之处。

1、“缝合”历史人物

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要融进四年历史的波荡起伏, 刻画细腻的人物形象似乎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影片《建国大业》中对领袖人物的刻画有着自己成功的独到之处。随着主旋律电影在对意识形态表现策略上的改进, 对领袖人物的刻画也不再使用单纯的理性状态表达, 出现更多平民化叙事展现人物的经历和精神。这种叙事手法也许不是再现, 也不是解释, 而仅仅是一种修饰。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 平民化叙事是一种修辞的话语, 涉及对某种外部指涉对象的信息交流, 也就是说更多地是在表现话语言说者的“表达”和“意指”。

这一年代背景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对于观众来说已是很熟悉的了, 不再需要历史教科书式的教化。而观众永远都有超越历史人物刻板印象的揣测式想象。因此, 在影视剧中这些人物, 包括领袖形象, 无论是真实的, 还是演绎的, 它们都是对观众“窥视欲”的满足。对于影片《建国大业》来说, 许多在主旋律电影里没出现过的视角和情节, 以及它所持有的观点和态度, 都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蒋氏父子失落而苍凉地关于党国的交谈, 以及淮海战役胜利后饮酒庆祝的浪漫化演绎, 这些打破脸谱化痕迹, 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的方式, 都让影像还原历史具有了可信度。而这种公正和宽容的态度, 对观众和更多年轻人来说意义才是最大的。

2、“缝合”主流意识形态

对于人类自身来说, 任何战争其实都是一场浩劫。但是, 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说, 战争又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项必然的重新洗牌行为。《建国大业》把这场人民战争定义为必要的和具有进步性的。与以往影片用自己的声音来教条性地宣扬自己的正义性不同, 《建国大业》更多地采用第三方即国民党进步将领和民主党派的视角来对对立的两党进行政治和道德上的判断。这是影片《建国大业》成功讲述的“神话”之一, 叙事的“缝合”目的也昭然若揭。组建民主联合政府是抗战结束后整个国家大多数人的集体理想, 但是当这种理想在现实的隐患爆发后, 变得面目全非的时候, 原本只是居中调停的民主派开始了新一轮进与退的探索。从李济深的举棋不定, 宋庆龄的“不动”, 到后来与毛主席亲切握手, 共商建国大业。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代表当时社会情境下的社会精英对这场人民战争之伟大的认同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肯定, 说明了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当观众要与电影中的思想意识发生关系的时候, 第三方的话语成为“他者”的话语, 它可以讯唤作为个体的观众成为“屈从”某一意识形态的主体。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尽量避免口号式和传道式宣传的基础上增加说服力。而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是富有哲理、合乎实践, 并且深入人心的。因此, 教条性的直接灌输造成意识形态呈现的重复, 反而过犹不及。这时通过第三方的话语掩饰了创作主体对主旋律思想意识的直接表达, 完成了对隐蔽意识形态的“缝合”, 显得更高一筹。

如果说影片对得道与失道的表现是对中国人处世哲理的点拨和强化的话, 那么, 对中国分与合的拉锯则是现时中国人对祖国统一问题的态度关照。蒋介石在三大战役失败后, 和蒋经国坐在台阶上谈心:“南北朝可以出现在过去, 但绝不会出现在今天, 谁敢当这个千古罪人, 这胆量我没有。”即使是极注重权利和谋术的蒋介石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从来也不是我们的敌人。无论是蒋介石的“没有胆量”还是李济深坚决不做“划江而治”的说客, 统一中国的信念都“缝合”在对历史还原的影像里。

从主旋律电影发展至今的历程来看, 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中对思想道德的直接教化已经不再适合当今观众的接受心理, 主旋律单调的表现方式已经过时, 对于本身即已受到认同的思想意识其实更需要“缝合系统”的强化。

四、结语

一直以来电影都通过把复杂的现实、历史问题简化为二元对立的矛盾来帮助观众轻松认识。这也是主旋律电影一贯采取的叙事模式, 现实、历史的矛盾冲突被简单的因果逻辑演绎, 观众从中分辨是非, 没有任何模糊的怀疑。电影故事情节的推进过程就是在电影以外提供一个秩序、一种意识形态的过程, 当故事结束的时候, 一个个个体被这些秩序和意识形态所训唤, 产生是否与之认同的疑问。但是, 在多元化社会里, 简单的二元对立已经不能满足观众对历史的“窥视”, 甚至还会遭到冷落。当纷繁复杂的真实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 无论是影片打破先前的神话, 还是观众对之批评和争论, 其实他们本身就已经是在“缝合”意识形态。因此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 无论是创作实践, 还是批评评论, “缝合系统”理论都可以为将来的主旋律电影提供更好的文化内核。

参考文献

[1].胡菊彬.新中国意识形态史 (1949——1976) [M].北京: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 1995:扉页.

[2]. (美) 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2005:3.

[3].同上.31.

[4].唐科.商业化与新世俗神话——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状况分析[J].当代电影, 1998 (2) :45.

篇9:爱国主义电影《建国大业》

一、叙事视角

都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客观地展示国共两党的路线交锋,表现出当今社会群众对于两党的公正态度,打破过去脸谱化的形象塑造方法。纯客观的外焦点叙事策略是两部巨作成为客观再现历史的史诗巨片。《建国大业》中更加可贵的是,还借助各民主党派的视角来观察两党的情况。

二、叙事结构

都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两者在叙事过程中又各有侧重。《建国大业》总体上利用平行蒙太奇把国共两党作为两条线索来结构全篇,在表现共产党方面,重点突他们在建国的合法性问题上的努力。《解放》则将共产党在军事上与新政协制度的建立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当然,《解放》能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与电视剧在篇幅上所占的优势有很大关系。

三、叙事顺序

两部作品都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的,力争以最纪实的态度来还原历史。

然而电影和电视剧在叙事的时候并不相同。电影与电视剧由于在作品容量上的不同,因此,他们在叙事的角度、叙事的节奏、叙事情感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1、叙事角度的差异

电影电视叙事中讲述的故事从来不是原始的事实或事件,而是以某种方式被描写出来的事实或事件,这就牵涉到叙事角度。叙述的角度是叙述的焦点, 是从某一个人物的立场出发来看世界,也是一部电视叙事作品看取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1]。由于叙事角度的差异,对细节以及情节的安排以及详略等都是不同的。《建国大业》与《解放》二者在叙事角度方面的差异表现为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详略安排上。

《建国大业》从“双十协定”的签订开始讲述,从重建新政协的角度出发,为了突出共产党在国家合法性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没有把大量镜头用来正面表现战场,更多的是利用字幕来交代。电视剧《解放》以解放战争作为角度,将这段历史之前的事情用字幕和解说词一笔带过,直接进入对解放战争的描述,将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孟良固战役、三大战役直至渡江战役等都进行重点描绘,真实又富有历史的质感,表现出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解放军和人民群众战胜蒋介石及其军队的曲折过程。它对很多战役的缘起、商议过程及战争场面都加以表现,力求还原历史,客观地再现历史。《解放》被誉为“一部歌颂人民战争的史诗”。

2、叙事节奏的差异

节奏是影视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电影与电视都主要是借助蒙太奇手段来形成强大的叙事节奏。电影或电视剧的节奏是艺术家根据作品中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情感状态,运用电视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在蒙太奇句子或蒙太奇段落里形成动与静、动与动、静与静、快与慢、长与短、强与弱等对应,产生有序的“脉膊”跳动[2]。但由于电影与电视在时间长度、节目内容与容量方面的不同,他们的叙事节奏也是不同的。由于时间长度的限制,电影的叙事节奏一般都比较紧凑快速。电影《建国大业》要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内讲述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涉及方方面面的事,内容多而杂的。因此在叙事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处的境况不同,起节奏得以自然呈现,观众随着镜头对不同党派的描述自觉调动情绪,看似不经意,实际上与创作者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有密切的关系。《解放》是一部50集的连续剧,它更注重刻画人物的细节,利用多个小事件穿插在紧张的战斗当中,是原本紧张的节奏有所放缓,从而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有缓有急。如王克勤排长和石头母亲相识的这个事件,既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塑造了人物形像,同时又拉缓了原本紧张的由战争所带来的快节奏的叙事。

3、叙事情感的差异

情感是所有影视作品中一个最重要的元素,观众在通过语言获悉叙事信息的同时也获取作者的情感态度等。细节是观众获取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建国大业》作为新时代的红色经典,其中增添了很多感人的细节和必要的抒情给沉重的叙事增添一抹亮色。如影片中毛主席、周总理等人醉酒合唱《国际歌》的一场戏,不仅在全片叙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对带动观众的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剧中人合唱《国际歌》逐渐变成慢节奏的男声哼唱,观众的思绪也转向对他们经历的艰难困苦的回顾,更牵动观众的心,增强观众的期待视野,使观众的情感体验与故事本身缝合到一起。《解放》则有更多的篇幅对这段历史的细节进行补充和丰富,同样是王克勤排长和石头母亲相识这一个小故事,通过母亲做鞋、母亲去看望战死的儿子等等细节进行情感的渲染。

影视作品中的情感的诉求一般还通过影视作品中镜头语言、叙事节奏等获得。《建国大业》中,闻一多振臂高呼“要民主”的镜头,编导者把它处理成了慢镜头,这不仅是剧中人物的感情宣泄,也传达了创作者的感情。闻一多被暗杀前的几个镜头:漆黑的夜晚、空旷的街道,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进行虚化,形成一种诗化但带有悲凉的意境,也暗示了闻一多的命运。这些都是以叙事、宣泄情感为目的的。最后一个镜头——地上的破碎的眼镜,写意多于写实,使得观众的情感达到顶峰。电视更注重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更注重普通人的情感诉求。创作者一般是将自己掩藏起来,让剧中表达的感情更贴近受众的内心情感。在《解放》这一部历史电视剧中,为了还原于历史,在同样是关于闻一多被杀害的情节中,电视剧使用了接近七分钟的时间来表现。剧中,通过闻一多与他的学生、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儿子之间的对话以及叙述中的细节来表现闻一多先生。在闻一多怒斥反动派无耻的声音中,插入了他为民主革命奔走的身影,妻子收拾衣服等他回来、妻子着急担心的样子,从这些细节的叙述中创作者的情感表露无遗。 尤其是闻一多最后被杀害的镜头,与电影中的处理方式大相径庭,使用了一个连续镜头,增加了真实感。

电影与电视剧都离不开故事。电影与电视剧在叙事方面的很多差异来源于观看场所、作品容量等方面的差异。然而,一部没有故事没有情节的或者情节不再居于主要地位的电影在现实中会有一定的观众群体;而对于电视剧来说,没有故事情节,它就失去了观众。在实际中,我们应根据各自的需要使用叙事,达到创作意图。

[1]黄昌林 电视叙事的角度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篇10:观电影《建国大业》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犹如东流长江水,带走了无数英雄与故事。我有幸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主旋律影片,它带我回到了历史的轨道上,重视60年前那一幕幕难忘的历史和特殊的人物。短短两个多小时,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建国大业》讲述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四年期间的一些重要历史大事,包括:1945年国共两党重亲和平谈判;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宣言》;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等。围绕着这些大事的是一些重要的战役与事件:三大战役、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冯玉祥黑海遇难、阎锦文营救民盟主席张澜等大概100多个重要情节。

很多人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是为了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精神,而是在看里面诸多明星的表演。而对于我,因为我刚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深刻地明白这是一件多么神圣不容轻亵的事情。我把它当成一部纪实片来看,想从中还原出当年发生的种种:国共关系的突变,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交谊,国共的十年内战,中国与各个其他国家如苏联、美国等的关系„„没有一件事情不是我想要清清楚楚知道的。

这部电影除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历史上各个阶段领导的革命数不胜数,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正确的回答,但看过了这部影片后,我确实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革命,只有勇气和魄力,但想要革命胜利,我想这还远远不够。

之前常常觉得国家的领导人总是高高在上的,是像神一样存在的,直到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我才深刻体会到:国家领导人也是普通人啊,也会因为战事的胜利而喝酒狂欢,也会因为自己的爱人而温柔微笑,更会因为自己的子女而满心期望„„太多太多的情节,让我明白,领导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离我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远,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共产党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说,它是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仅仅要从《建国大业》中学习到一些东西,更要去践行,为维护革命前辈们的斗争成果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身上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我们要认识到我们肩上的重担。作为独立个体的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多接触社会活动,多了解新闻,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社会,这样才能为我们毕业后投身社会活动提供基础。一个时代,其发展方向及其速度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每个人的素质的。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胡锦涛书记多次重申: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所谓“素质”,指的是人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能力中包含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但其归根结底是人的认识水平,及世界观的认识观点。青年在跨世纪的改革中能否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关键在于是否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激人奋进的世界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是一个变化着的时代。必然要求主观认识不断着眼于现实,开拓新思维,创造新方式,提出新观点,占领新疆域,以创新求发展。这是时代给我们提供的一种契机,为我们世界观的改造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上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处在这个剧变频增、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挑战,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上所担负的“天下兴亡”最直接、最沉重。责任,就在于我们要把祖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青年人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中。其实现在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投身社会的机会。比如说当兵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当兵既可以锻炼自己的素质,同时也为保卫祖国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虽然现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我们仍要居安思危,不可放松警惕,要时刻铭记历史。又比如说西部大开发策略,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政策宽松,气候适宜,更有利于投资建厂。而西部地区地处山区,交通较为闭塞,气候不如东部,所以西部地区的经济要落后于东部地区。近年来,政府不断鼓励毕业大学生到西部去工作,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这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工作中,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不可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正如种子无法脱离土地而自行成长,我们青年也无法脱离社会而自行发展。近年来,志愿者活动十分盛行,这更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奉献社会,而志愿者精神其深层的内涵也就是社会责任感。弘扬志愿者精神,需要将自己的实际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服务。

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献身志愿活动,志存高远并脚踏实地,加强学习,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先辈们已经完成了建国大业,但是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富强、文明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们青年人的身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外国语学院英语122班

篇11: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前段时间我观看了献礼祖**亲六十岁生日的史实大片——《建国大业》,让我对 1945~1949 年这 5 年中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我党第一代领导人的英雄事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短短两个多小时,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让人感到无限希望的岁月,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影片以重庆谈判到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影片依次展现了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定都北平,政治协商级以黑白史诗片段为表现形式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的事件。这部电影拍了一个国家诞生前的阵痛和血污,和充满希望的婴儿年代,描述了自 1945 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 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这部电影除了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的思考,历史上以各个阶段为领导的革命数不胜数,以农民阶级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什么?虽然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正确的回答,但看过 了这部影片后,我确实对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革命,只有勇气和魄力,但想要革命胜利,我向这还远远不够。革命需要坚持与毅力。没有哪一次革命会一帆风顺,把时间从 1945 年往前调,我们国家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人的残忍,野蛮吓退了国民党,但吓不倒我党革命决心,国民党的那些所谓正统军校出身的大批军人只坚持了数月,就开始消极抵抗,甚至在抗日战争中期开始对自己的同胞共产党进行打压,但我党坚持住了,我党抗日战争的初期战斗中吸取经验教训,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地从后方骚扰,打压敌人,迫使日本侵略者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后方战场,此时国民党的反动分子也向我党进行了进攻,但我党再次坚持住了,我党不 要国民党的资助,不要同盟国的援助,在解放区实行自给自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话是我党坚持的最好写照,我党还坚持分配土地给农民,动援任何一 个可以团结的帮手,就这样,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无攻而返,终于,因为我党对革命的坚持,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特殊的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让人身临其境。看过《建国大业》,你应该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 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

这个电影中有几个让我难忘的镜头,让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解放上海后,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面色沉重,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他们反对内战,呼吁民主:“这是某集团的无耻,亦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赔上了一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闻一多《最后的演讲》。看见闻一多的慷慨激昂和理想主义,看见民主党派的天真和理想主义,看见毛和周的谦恭下士和理想主义,我陷入深深的思索。还有就是周总理,周总理是个令整个红军队伍都敬爱的一位领导,他的和蔼可亲在队伍里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到最基层的红军部队去做动员工作。但是在建国大业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周总理。在得知韩玉祥将军因为共产党的邀请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后,他非常愤怒,把所有的关于这件事的负责人都叫到了他的 办公室里,狠狠地把他们给骂了一通,直到毛主席来了,它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可是这丝毫没有损坏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反而让我们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这位伟人,一位和蔼可亲,有责任心,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的伟人!而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 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 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 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多么艰难的历程啊!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大到中央的领导人,小到最基层的群众,战士,只要是在解放中国的战争中为民族独立流过血和汗的,都应成为我们尊敬与铭记的对象,他们的名字应该被世代传唱!

革命需要非凡的领导。这场革命胜利的最大原因我想就是拥有几位拥有雄才大略的领导人。毛主席自不必说,他最让人熟知的便是他非凡的军事才能,游击战则是他战略的精髓,四次反围剿胜利,渡赤水。三大战役已经是他的成名作。在电影中,导演并未侧重于毛主席的军事才能,而着重描写细节,政治局开会的 时候,毛主席把蜡烛吹灭了。摸黑继续开会,他说,留下半支蜡烛晚上还要写东西,看完后,很震撼,以小见非凡,妙啊!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当然有以亲和与儒雅出名的周总理,周总理一向兢兢业业,刻苦工作而在电影中,总理和主席在 一起,帮主席分担工作,提供方便,甚至在得知我党没能保护好受邀参加政治会 议的冯玉祥将军,总理终于大发脾气,痛骂手下都是“猪脑袋”,这种细腻生动 的描写,吧周总理刻画活了,正是这样一个非凡的总理,为革命胜利提供了有力 保障。还有朱德及刘少奇等领导人自然都是满富智慧,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此时此刻,我终于深切体会到历史的价值,看完《建国大业》。我更加尊敬老一辈的革命家,是他们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黑暗,迎向了新生活。我也更加觉 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好 好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肩负起强大中国的重任!

电影看完后,脑海里久久盘旋着这段历史,心中感慨万千。回想起60多年前,中国倡

上一篇:区交通局依法行政工作总结下一篇:ease up 减轻[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