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性官兵必备的精神特质

2024-04-19

有血性官兵必备的精神特质(共5篇)

篇1:有血性官兵必备的精神特质

有血性是强军进程中官兵必备的精神特质 要做到英勇顽强、不

怕牺牲

前几天,政委围绕“充分认清„四有‟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进行了授课辅导,让我们对“四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今天我就“有血性”这个专题与大家做进一步交流。一说到“有血性”这个词,大家脑海里自然而然会浮现出许多画面,王成大喊“向我开炮”、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毅然扑向敌机枪眼等等,这些都是有血性的典型代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血性成为我军以弱胜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和特有的优势。然而处于长期和平环境,从温室中成长起来,我们许多官兵血性不足的表现比较突出,有的看见血就害怕,有的连杀鸡宰羊都下不去手,还有的吃不了一点苦、受不住一点累、受点委屈就打退堂鼓等等。还有许多同志对血性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从前段时间的思想调查看,一个是,搞不清什么是“有血性”。有的战士把为朋友两肋插刀、蛮横冲动当成有血性的表现;另一个是,看不清“有血性”的作用。有的认为在信息化战场,血性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再有血性也敌不过飞机导弹;再一个是,弄不清“有血性”的来源。有的官兵把有血性归结于性格原因,认为血性是与生俱来的,还有的认为血性是在困难危险面前自发产生的。针对一些官兵血性缺失的现象和模糊认识,今天我就以“有血性是强军进程中官兵必备的精神特质,要做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为题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血性这个话题。主要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讲一讲军人“有血性”的内涵

血性,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刚强正直的气质”;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是“刚强果敢、勇敢无畏、热诚的性格”。这些解释是血性笼统的表述。对于军人来讲,血性有其独特的内涵,历来被兵家所推崇。古代兵法讲“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孙武提出“夺气”、“攻心”为上,左宗棠认为“打仗以胆气为贵”,这个气就是军人的锐气、虎气、豪气、霸气、勇气、胆气,就是军人的血性。对于革命军人来讲,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鲜明的指出“有血性就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这些论述生动而准确阐述了血性的内涵。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也就是把握五个关键词。一是求战。能打仗、打胜仗的前提是尚战、敢战,军人的血性首先表现在闻战则喜的使命担当。我们旅被称为先锋部队,就是因为始终有闻战则喜的求战欲望和永不服输的争先劲头。体现在战场就是勇争战机、勇打主攻。红七连红旗插上镇南关就是典型的事例。1949年12月,某部奉命向镇南关发起进攻。战斗中,为了粉碎敌人借助高墙险关稳住阵脚的阴谋,某部战士不吃不喝,一路猛追猛打,连夜逼近镇南关,6小时内急行军75公里。一路上,被追垮了的敌军到处都是,逃窜的散兵跪在路边举枪投降,有的体力消耗殆尽跪都跪不稳,干脆倒在地上举枪投降。12月11日18时30分,经过浴血奋战,红7连首先杀进镇南关,将红旗插上了高高的镇南关城头。体现在平时就是勇敢争先,勇争第一。无论什么任务,拿铜牌不行、拿银牌不行,非拿金牌不可。原警侦连的“特战精兵”阿呷石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从一个不识汉字不会讲普能话的彝族青年,靠着勤奋和坚持在部队转了士官入了党。2013年参加全军“砺刃—2013”特战比武选拔,特战课目基础薄弱的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十米基础攀登第一次成绩比合格成绩多了1倍时间,为了迎头赶上,他坚持每天加训,手掌和脚踝被磨得血肉模糊。最终,凭借过人的毅力和执着,最终作为军区代表队的一员参加了全军比武,和队友一起过关斩将,获得3金1银1铜5枚奖牌,并荣立一等功。“行不行”之前,首先面对是“敢不敢”,血性首先就要求我们要具备任务面前当仁不让、两强相争舍我其谁、笑傲沙场有我无敌的决心和勇气。

二是亮剑。“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电视局《亮剑》中李云龙的这句话,道出了逢敌亮剑这种豪气的内涵。60多年前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让美军心胆俱碎,靠的正是这种狭路相逢、敢于亮剑,有我无敌的豪气。我们旅在集团军编成内,打响痛击美军第一仗就是其中精彩的表现。这一仗,就是首战云山,对手是号称常胜师的骑兵第1师。骑1师组建于华盛顿开国之初,改为步兵师后仍沿用骑兵师的番号,全师汽车、坦克上都有马头标记。该师二战中第一个进驻东京,朝鲜战争第一个侵占平壤,被美军称为“第一军”。就是面对这样装备精良的强敌,前辈们毫不畏缩,发扬近战优势,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赢得了云山战役的重大胜利,歼敌2046人,毙俘美军1840人,遭全歼的美骑8团3营从此撤销了番号,进犯到鸭绿江边的敌人被赶到清川江以南。美国媒体惊呼:这是“自珍珠港以来美国军事上最惨重的失败”。同样面对敌人敢亮剑的还有我们的装步四连。在1947年3月的米沙子战斗中,四连(时为8连)面对敌2个师的围堵,没有畏惧,与敌周旋,3天3夜打4仗,雪地跋涉120公里,打死打伤敌150余人,最后胜利突围,被授予“铁的连队”光荣称号。剑的好坏是客观因素,但敢不敢亮剑却由主观决定。无论对手如何强大,在气势上我们定要压倒他,一支敢于亮剑的军队一定是勇往直前、能够夺取胜利的军队。迎难而上、敢于胜利这才是豪气,这也是军人血性本色的体现。三是坚韧。我军诞生那天起,就与艰难困苦相伴,之所以能历经挫折却不断成长壮大,正是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毛主席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讲“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长征,这个人类战争史最伟大的壮举,就是军队坚韧的最好例证。长征途中,红军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3到4名官兵献出生命,可就在这样一条路上红军官兵吃着野菜、嚼着草根,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风雪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靠着这种坚忍的顽强意志,红军最终实现了战略大转移。我们旅更是这样一支部队。1947年冬季攻势,我们部队在沙后所与国民党五大主力的新6军恶战一场,部队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激战一天,直杀得雪白血红,虽然歼敌800余人,但却付出了伤亡900余人的惨重代价,被迫撤出战斗,其中343团损失最大。辽沈战役时,343团在锦州老城又碰了个钉子,士气一度受到影响。然而到了天津城下,全团上下蹩足了一口股劲,喊出了“解放大天津,打好翻身仗,为红军团增光”的响亮口号。战士们说“战后与大家只在两个会上见面,不是庆功会就是追悼会”。为了通过护城河,他们制作了10米多长、2米宽的芦苇浮桥,要20多人才能抬动。战斗打响后,架桥组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前仆后继,将浮桥抬到了河边,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战后有人数过梯子一侧木头上的枪眼,密密麻麻竟有40多个洞。就这样,343团突破一举成功,率先打开天津城防,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为我们旅的光荣历史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困难面前不低头、失败面前不灰心、牺牲面前不畏惧,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保持旺盛的斗志,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的血性精髓。四是超越。血性之所以被人推崇,让人敬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血性体现出的是一种超越精神,能忍别人所不能、敢于向自己挑战,挑战心理、生理的极限。原装步九连士官刘一龙,在参加全军狙击手集训期间,每次训练都要活吃蚯蚓,穿越满是粪便的臭水沟,晚上还要泡在没膝深的水坑里宿营,每次都全身浮肿、吐得胃抽筋,在比武潜伏狙击时被金环蛇咬伤,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圆满完成狙击任务,荣获“哥伦比亚优秀学员”奖章,他就是在这种险恶环境的历练中增长的本事,被总部评为优秀狙击手,被军区树为爱军精武标兵,荣立一等功。还有炮兵团士官李胜鹏,火炮实弹射击过程中双耳被震得流血,连队干部让他下来,他说自己是基准炮、不能下来,直到61发炮弹全部打完、他才下来,两个耳朵里流的都是血。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血性典型。对于我们每名官兵来讲,能够战胜自己,同样是血性的表现。比如,有的战士因为恐高症,在400米障碍云梯上不敢动,但通过训练能够克服这种心理,获得优异成绩,这就是有血性。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最难实现的超越是自我超越。血性正是在一次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中迸发出来,这也是血性最鲜明的特征。五是必胜。血性追求的是胜利,指向的是打赢。除却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壮志豪情是血性的最高表现。我们的先辈无数次在战场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必胜的诺言。1949年1月14日,总攻天津的号角开始吹响。某部担任主攻,红9连2班在班长杨印山的带领下,以勇猛迅捷的动作,冒着敌人的炮火仅用3分钟就冲过了护城河。接近城墙时,遭城墙上守敌密集火力封锁和突破口左侧50米处敌暗火力点的侧射。杨印山率领全班从左侧铁丝网缺口处冲出,突破敌城墙下暗堡火力封锁,压得抬不起头来,进攻受阻。杨印山一跃接近暗堡,连投两枚手榴弹,趁着爆炸效果第一个登上了城头,指挥第一组消灭城上守敌,随即冲下城墙,迅速包围反斜面,歼敌10余名。杨印山作战勇敢,指挥灵活,荣立5大功,2班被授予“猛虎班”光荣称号。军人必胜的信念体现的是军人誓死向前的胆气,争取胜利的豪气。“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是所有军人追求胜利共同的回答。

二、讲一讲军人为什么要“有血性”

习主席强调指出,“威武之师还得威武!革命军人还是要有血性!”“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不能丢”。血性永远是军人脊梁,胜利的刀锋。回顾人民军队87年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从南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到井冈山的“黄洋界上炮声隆”,从气势如虹的百团大战到“横扫千军如卷席”的三大战役,从十八军挺进西藏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一代代革命军人用血性谱写出一曲曲雄浑乐章,打造出一个个精神高地。当前,强军兴旅的责任历史地落到我们肩上,要挑起这副担子,就必须传承好革命军人的血性基因。因为有血性,我们才会在困难面前干劲不减,生死面前斗志不移。

(一)有血性是岗位建功的需要。习主席指出,“要强化战斗队思想,强化„当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意识,强化部队战斗精神”。我们现在很多官兵危不施训、险不练兵,面对岗位的枯燥,不是默默坚守,而是选择逃避;面对训练的艰苦,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装熊,缺少军人的血性。军人本职是打仗,我们就应该在岗位上苦练杀敌本领,最基本的就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扎根基层,刻苦训练。王富林,入伍5年,坚持每天体能训练多跑两圈,晚上睡觉前做“三个一百”,最终以10分钟做了352个俯卧撑的好成绩,一举打破集团军记录,荣立三等功;下士李硕,始终将岗位当战位,始终朝着目标练,一遍又一遍在障碍上翻越,终于以1分40秒打破集团军400米障碍记录,荣立三等功;下士刘维琛,在岗位练兵、质量排序中曾以10分钟376个仰卧起坐的成绩创破集团军记录,但他并不满足,不断加压加码,超越自我,在今年军体竞技大赛中,又以10分钟413个仰卧起坐的成绩打破自己保持的记录,荣立三等功;四级军事长陈传和当兵16载,七易岗位,岗岗出彩。他参加特战比武,在负重6公里越野考核中,鼻子血流不止,他拿出白毛巾捂住鼻子,以第三名的成绩冲过终点;当驾驶员安全行车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当司务长农副业生产全团第一,他却两袖清风;即使是当兵最后一年,他也与新兵一样学专业、练技能。先后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红旗车驾驶员”、“士官标兵”等诸多荣誉,荣获1次三等功。他们正是凭借这种坚忍不拔的底气和舍我其谁的霸气才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二)有血性是激发斗志的利器。军人的职业决定了我们即使一生都看不到战火,也要为硝烟燃起的那一刻枕戈待旦。这封《请战书》是演习前,刚出院不久的战士张理想写的,当时连里安排他留守,但他强烈要求参加演习任务。他写道:“军人因战争而存在,没有战争则没有军人,咱是红军传人,过去打仗死都不怕,现在有点伤又算什么。”演习中,作为连队的红旗手,在冲击发起趟盐池,鞋子被淤泥粘掉后,他硬是光着脚在满是荆棘的山地上冲击了500多米,双脚却被石头、枣刺划出了20多道口子,鲜血淋漓,但他仍然强忍着疼痛,第一个把红旗插上敌人阵地。这就是我们可敬的战士,这就是血性绽放的光芒。1950年11月1日,在朝鲜云山西北的龙头洞战斗中,由于敌工事坚固,部队进攻受挫,为了夺取战斗胜利,红1连3班战士李富不顾身体多处负伤,带上手榴弹直奔敌工事而去。前进中,他左肩又中弹,脚也被弹片划伤,但他忍着剧痛,以迅速的动作接近敌工事,将数枚手榴弹捆在一起,塞进工事中,炸掉前进中的障碍,为战斗的胜利开辟了通路。军授予他“独胆英雄”称号。血性激励的是斗志,成就的是打赢。军人的血性是产生力量的催化剂,是激发使命责任的兴奋剂。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只有注燃沸腾的血性,才能像李富那样舍生忘死、英勇无畏,像张理想那样斗志昂扬,勇往无前,像许副主席强调的那样“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

(三)有血性是立身为民的标识。在人民群众眼里,敢于胜利、勇于牺牲、乐于奉献是军人血性的外在表现,也是军人最显著的形象品质。可以说,血性是军人的脊梁、胜利的基因、力量的源泉,更是人民群众心中的“代言人”。1961年初,排长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现2个女孩落入桥下深水中,他连棉裤、棉鞋都没顾得上脱掉,就跳进了深达2米多冰冷的河水中,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救出了一个女孩,而此时河水早已浸透棉裤,下身沉重的就像铅块一样,他拼尽最后一点力气将另一个女孩托举上岸,自己却永远沉入了河水。郑春满牺牲后,追记他一等功,并授予连队“春满连”荣誉称号。1968年7月,响山地方学生毛新平不幸落入9米深的水井中,排长吴绍谦奋不顾身跳入井中抢救,突然井壁倒塌把二人压在井下,吴绍谦忍着剧痛,坚持了16小时,直到将毛新平救出。给吴绍谦记一等功,并授予连队“爱民模范连”荣誉称号。他们的英雄事迹都得到了人民广泛的赞誉。近些年来,总有些人会发出质疑:几十年不打仗,中国军队还能不能做到不怕苦、不怕死,能打仗、打胜仗?在蜜罐里长大的“80后”、“90后”官兵,还能不能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面对这些疑惑,作为革命军人更应保持血性本色,用形象回应关切,用行动消除质疑。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发生6.6级地震,战士程文东放弃假期,孤身冒着大雨先后经过7次转车,辗转彬县、亭口、长武、泾川、平凉、兰州、定西,31小时后达到重灾区岷县。他冒着余震不断的,随时可能出现险情的危险,始终冲锋在前,每天睡眠只有三四个小时。装卸物资、抢救伤员,尽管多次受伤,他仍然坚持到抗震结束,受到了亲切接见。他们用血性践行着军人的使命,成为官兵心中的典范。

(四)有血性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习主席强调指出,“培养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固然要靠战略战术,要靠机制体制,要靠武器装备,要靠综合国力,但没有战斗精神,光有好的作战条件,军队也是不能打胜仗的。”翻看我军历史,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经常处于与优势之敌相抗衡的态势之中,武器装备虽然落后于对手,但却从未输掉过一场战争。1952年6月至7月,为粉碎美军拖延谈判,争取时间反攻的阴谋,343团再次攻占222.9东无名高地,7连4班誓死坚守阵地,在仅剩副班长倪祥明和战士周元德、宋成久3人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敌向阵地发射了炮弹一万余发,整个无名高地被炸成了秃山,一个营多的兵力,在近10辆坦克的引导下,一次又一次的发起攻击。为守住阵地,倪祥明、宋成久与敌肉搏,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几十年后,美国西点军校研究人员试图用电脑模拟再现直接导致板门店停火协定的上甘岭战役,但他们却怎么也搞不明白,两座海拔分别才597.9米和537.7米的小山包,美国老将范佛里特为什么在43天的时间里,动用了整整7万兵力,仅第一天就向这片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发射了30万发炮弹、500余枚航弹,把上甘岭主峰削低了整整两米,却最终没能把这两块用中国士兵的脊梁堆成的“硬骨头”啃下来?这个问号无论对于当时的范佛里特还是后来的美国军人,都是一个无解之谜。其实,毛主席早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时就给出了答案:志愿军打败美国佬,靠的是一股子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个“钢”就是武器装备,而这个“气”就是军人的血性胆气。实践充分证明,这个“气”在战争中往往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是我军以弱胜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和特有优势,也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新形势下,只有大力培植革命军人血性胆气,我们才能有效履行肩负的历史使命,永葆人民军队能打胜仗的英雄色。

三、如何培育军人的血性

军人的血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在“刀锋入骨不得不战,背水争雄不胜则亡”的危急时刻自动迸发,而是必须要经过一点一滴的长期努力,必须要在构筑强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培植,自觉锤炼,不断升华,才能形成军人所特有的血性。

第一,在坚定信仰中铸就。信仰是血性的源泉,没有崇高的信仰作支撑,血性就会变成德意日法西斯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兽行和杀戮。1933年6月,红25军被包围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七坪里,与20倍国民党军作战,激战40余天,红军弹尽粮绝,又遇疾病蔓延,不得不退往大别山。在转移过程中,3营7连连长胡继承把最后一口粮食让给了战士,自己却因吃野草得了痢疾,在黑夜中晕倒,不幸摔下山崖。醒来之后,为了继续寻找大部队,他找到医院,和伤员一起与敌88师展开了游击战。在坚持了273个日日夜夜,经历战斗,经历牺牲,经历伤痛,经历饥饿,靠着对党的信仰,终于找到了部队。影片《英雄儿女》,大家最受感动、记忆最深的是王成的英雄壮举,尤其是高喊“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那一幕,这就是所谓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才是人民军队血性的本质。今天,虽然我们远离了战火硝烟,减少了生死考验,但是作为肩负着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仍需把军魂的根子扎得深深的,把精神的支柱筑得牢牢的,把血性的能量充得满满的,做到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

第二,在传承传统中熏陶。拥有红色传统是我军的一大优势。习主席指出:“能否始终如一保持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关系军队建设的大问题”。我们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传统,并把民族精神中蕴含的英雄情结、尚武品德提升到全新的境界,孕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上甘岭精神、“两不怕”精神、抗洪精神等一系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除此之外,崇尚荣誉也是激荡军人血性、催生无敌锐气的不竭动力。军人血脉里流淌着崇尚荣誉的因子,就会为荣誉拼搏奋战;军人心田里播下了崇尚荣誉的种子,就会为荣誉英勇献身。战士曹广奎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九届“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比武,就是凭借着军人对荣誉的无比崇尚,他勇夺得个人成绩和小组团体成绩两个第一,被爱沙尼亚陆军总司令员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侦察兵”,荣获“绿色贝雷帽”证章证书,被授予“侦察尖兵”荣誉称号。他说:“穿上军装,就要有这股子血性,为了国家和军人的荣誉,就是牺牲,我也要坚持到底!”从1930年诞生以来,战争年代,历经3千余次战争,歼敌14万余人,书写了“红军长征最先到、抗日出师最先胜、挺进东北最艰苦、首战美军歼最多”的辉煌篇章。84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勇当先锋、勇敢攻坚、勇夺胜利”的“三勇”精神,积淀了“坚、硬、快、苦、争”五字红军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作风凝结着一代代先辈用生命谱写的光辉历程、用胜利诠释的英勇奋斗、用鲜血浇铸的英雄丰碑,是培养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最宝贵的资源,是培育血性胆气最好的教科书。

第三,在日常养成中积蓄。“军人血性既是沸腾的瞬间迸发,更是加热的能量积蓄。”军人血性并非天性,其表现在战时,培养在平时,关键在磨炼。作为一名军人,如果平时不肯多流汗砥砺精兵,战时怎能不怕流血奋勇冲锋?如果操场上遇到困难就退缩,战场上面对强敌怎能敢亮剑?军人的血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的过程。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同志总以为走队列、站军姿、练长跑这些不起眼的小事,跟“血性”两个字不沾边,有的同志甚至说,平时无所谓,关键时候能顶上去就行了。这种认识和态度是不正确的。原九连战士刘子周在集团军创破纪录比武中,打破集团军风尘多年的武装五公里记录,荣立二等功。他是怎么做到的?练在平时,持之以恒,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战胜常人难以战胜的困难。不要说我军注重平时的训练养成,外军的训练也是很严格的。美军的新兵每周训练6天半,每天训练12小时,早晨4点半起床,午饭就在训练场吃;俄罗斯远东部队规定,士兵冬季要用雪擦身、赤臂滑雪、在严寒中露营。古语说得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军人血性怎么练?就是要像刘子周那样,在平时工作中,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在一点一滴中历练血性,在一言一行中沉积血性,在日积月累中固化血性,不断积累起血性的浓度,真正当能打仗、打胜仗的兵。

第四,在重大任务中淬火。重大任务既是检验军人血性的“试金石”,也是加钢淬火的“磨刀石”。特别是和平年代战事少,考核比武、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重大任务就成了官兵血性迸发、争先创优的舞台。连队比武、“跨越—2009”演习、创破纪录、“砺刃—2013”特战比武等近些年的重大任务中,一大批官兵得到锻炼,许多训练典型因顽强的战斗精神、优异的个人表现从中脱颖而出。2004年8月,大连输油管道瓦房店土城乡段突然爆裂,油流成河,如不及时抢救随时有起火爆炸的危险,当地居民的生活水源地八一水库也会遭受到污染,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量。团全团官兵废寝忘食,顶风冒雨,在专业机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勺舀盆端、肩背手抬,连续奋战七昼夜,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及时排除了险情,抢收泄漏原油2000多吨,清理污染面20多万平方米,处理油泥混合物近8000立方米,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出色地完成了抢险任务,展现出当代军人应有的血性。

战友们,“血性”二字写在纸上,只需寥寥数笔,而要真正拥有血性,却需要坚忍不拔、千锤百炼。作为红军传人,让我们永远传承红色基因,孕育虎狼气魄、锻造铁血品格、铸就强军利刃,使军人血性在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兴军之路上熠熠生辉!

篇2:有血性官兵必备的精神特质

辽宁工学院 徐兰英

摘要:在现代法制社会,领导者只有具备法治精神才能成功地领导组织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领导者的法治精神包括对权力的性质和来源的法理性认识、对权力运用的合法性认识和坚持真理避免对权力及上级的盲目崇拜。而这种特质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关键词:领导者;必备特质;法治精神

关于领导者的素质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十分受重视,因为领导者的个人品质或特征决定领导效果,决定着他所领导的组织的业绩及他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虽然有关理论五花八门,但大家普遍认为领导者的素质应当包括身体特征、智能特征、个性特征、社会特征等,强调领导者应具有超过一般人的精力、进取性、决断力和合作性、人际关系等等,以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他们才能成功地领导下属朝着组织的目标迈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种新的特质越来越成为领导者的必需,这就是法治精神。因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新世纪我们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而领导干部的遵章守法、反腐倡廉也已成为新时期较为严峻的任务。并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法治化已成为历史潮流不可逆转。这就意味着领导者任意发号施令的人治时代已经结束,领导行为将越来越多地遵循法律制度等规范(本文所指的法乃广义之法,既包括国家的法也包括企事业的规章制度),决策将真正实现民主化和科学化,从而避免从前的主观随意性和长官意志所带来巨大的浪费和损 1

失。而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国家颁布法律法规,企事业单位制定规章制度是不可能的,必须在整个社会建立和弘扬法治精神、法制文化。因为没有法治思想文化作基础,法律规章不过是摆设。所以,作为各级各类组织的领导者,不仅要熟悉、掌握有关的法律、制度条文,还要建立起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要在行动中渗透起强烈的法的意识;不仅自己率先垂范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做人,而且要具有善于在所领导的组织内部创造一种法的秩序氛围的主动意识。

领导者的法治精神可体现为三个层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权力的性质和来源的法理性认识。领导者应当看到,自己手中权力是职务或职位权力,是一种公权而非私权,是用来为公众或组织成员服务和谋利益的,其产生的基础是国家的法律或组织章程。如行政机关领导者产生于国家的法律,有宪法和组织法等;公司企业的领导者产生于公司法、企业的章程等。无论行政组织的领导者,还是企事业组织的领导者,权力之所以授予他,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按照法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而不应当是个人意志或其他。因此任何权力都应受到限制和约束,以保持公共性、公正性和廉洁性,不被当作私人财产或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只有做到了这一点,领导者才能在建立起公共责任感、使命感,才能为“官”清正勤勉;才能公正科学地处理自我与下属和上级及组织的关系,保证权力的人民群众性,自觉地把权力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能防止各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争权夺利、权钱交易、鱼肉百姓等腐败和不法行为的滋生。其次,对权力运用的合法性的认识。领导者应当认识到,必须依法、按照规则,在限定范围内科学合理地行使权力,而不能凭个人主观的好恶随意操纵驾驭权力。任何领导行为,决策也好,指挥、引导和激励也罢,都需严格依照有关的法律和组织规章进行,不可独断专行,不可把个人意志和权威凌驾于法律和组织规章之上、把下属当作可以任意控制摆布的工具;不可徇私用权,不可重权轻法、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更不能失职渎职、无法无天、胡作非为。这种权力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意识是领导者法治精神的核心。如果该意识真正在领导者的头脑中建立起来,那么就实现了领导者的内在的自我监督,这比任何外在的监督和制约(如人民群众的监督、上级机关和司法监督、监事会监督或外部董事监督等)都更加有力度和有效果。因为它不是事后的管理和处理,而是事前的控制,能“防患于未然”。在促使领导者自身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依法调解处理各种事务和关系的同时,这种法治精神也感染和影响下属,使他们也自觉地遵纪守法,从而推动整个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第三,领导者的法治精神还体现在它能促使领导者独立思考,坚持真理,坚持原则,防止盲目服从和崇拜上级及权力,从而彻底消灭“人治”现象,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高度的文明。

法治精神的实质是一种哲学和世界观。一个具备法治精神的企业领导者,他会将他的法的哲学贯穿于他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使自己和企业的行为始终运行在合理的轨道内。他所领导的企业就不会走私、逃税,不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也不会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排挤对手;他会自觉地依照劳动法规和安全法规的有关条款的规定,与员工签订诚实守信的劳动合同,他会善待员工,为他们提供有关法律所要求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当然,他也会恰当地运用法律武器提防市场经济中的暗礁和陷阱,保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一个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若建立法治精神,他将真正视自己为人民的公仆,会自觉地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克己奉公,公正廉洁,而不会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和执法犯

法。

同领导者的其他素质一样,法治精神这一特质主要靠后天培养和修炼。应当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第一阶段,学习和认知。学习国家的基本法律和有关组织行为、业务行为的法律以及相关的国际惯例。比如作为政府领导,除了学宪法、组织法,还应多学习行政法律等,而作为企业领导则应多学经济法律,像公司法、企业法、国际经济贸易法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领导者,没有必要要求他们向法学家那样深刻理解法理,也没有必要要求他们向法官那样掌握法律法规的所有条文,但他们应当像工人掌握操作规程那样掌握有关领导者必需的法律规范的基本原则和某些重要的细节。通过学习,一方面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精神,掌握有关领导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建立起对法的感觉和初步认识,萌发些许的零星的对法律的情绪、愿望和要求,进而形成法律心理,也就是法律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进一步学习,理解并体验法的规范作用,在感性认识和初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对法的理性认识,建立起法律思想观念,产生法律情感。于是进入到第三阶段,就是自觉地以法的眼光来看待处理组织内外问题,使法的思想观念成为其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这个阶段,领导者已经不再需要强迫或命令自己依法行事做人,而是在法治精神或情感的驱使下,下意识地、自发地把自己的个人行为和领导行为纳入到法制轨道。至此,领导者的法治精神这一特质应该说铸造成功。应当指出,领导者法治精神的培育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不仅需要领导者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组织和支持。例如,在全社会真正建立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氛围,特别是加大执法力度,对那些敢于以身试法者给予坚决的否定,这无疑将大大促进领导者法治精神的培育。

主要参考文献:《权利与影响》,[美]J.P.科特,华夏出版社,1997年《企业家与经济法》,孙皓晖著,重庆出版社,1987年

作者单位:辽宁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联系地址:121001 辽宁锦州市士英街169号 辽宁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宅电:0416-3142320

手机:***

篇3:网络青春小说题材的精神特质

一、写实叙述与欲望叙事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作者辛夷坞曾说“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 当你怀揣着它时, 它一文不值, 只有将它耗尽后, 再回过头看, 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 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让我们首先以“青春存在的意义”为核心考察网络青春小说题材的精神特质, 纵观目前网络青春小说比较流行的题材:校园青春、都市言情、穿越古代、玄幻、武侠、科幻这六种, 可以发现:

一是校园青春与都市言情是对校园生活和都市生活进行了写实性的叙述。

校园青春:校园小说是八九十年代兴起的一种小说, 这种小说一般以两个少年的纯真情感为主线, 夹杂有青春期对生活的困惑, 成长的烦恼, 以及于家长老师之间的各种冲突于情感。一般比较唯美和理想化。都市言情: 以都市为背景的言情小说, 描述时尚男女、职场生活等等, 有别于校园言情小说, 都市言情小说的线索较为复杂也涉及到很多当下的社会问题, 而男女主角一般都是性格较为强烈的都市青年。少了青涩, 内容也较为开放。

有人认为有一部分网络小说已经形成“一种可以称为‘小女人文学’或‘小男人文学’, 这些作品带有明显的‘自叙’性质”, 所谓的“自叙”性质和郁达夫的自叙体相似, 指的是在小说文本中所塑造的人物、所营造的环境、所构造的情节都离不开作者生活本身, 是作者生活的缩影, 即作者在创作中进行了写实性的叙述。正如ZT为他的作品所辩护的:“也曾有人说, 文中对于大学生活的阴暗面反映得太多, 而正面的东西太少, 我只能再一次声明:我只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经历过的大学生活而已。何况这只是一部小说。”“分享我所经历过的大学生活”, 与网络青春小说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分享所经历过的高中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处。饶雪漫的《沙漏》《校服的裙摆》、明晓溪的《泡沫之夏》《会有天使替我爱你》、郭敬明的《悲 伤逆流成河》《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在网络青春小说中进行了写实性的叙述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是穿越、玄幻、奇幻多是对欲望进行了表达, 是人类欲望的一种满足。

穿越古代:是网络小说最热门题材的一种。其基本要点是, 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年代离开、穿越时空, 到了另一个时代, 在这个时空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 情情爱爱多为主线。玄幻:是一种类型小说, 通常以冒险、战争为主题, 时代背景、世界观等皆无拘束, 可任凭作者想像力自由发挥。与科幻、奇幻、武侠等幻想性质浓厚的类型小说关系密切。奇幻:是一种类型小说, 通常以冒险、战争为主题, 时代背景、世界观等皆无拘束, 可任凭作者想像力自由发挥。与科幻、奇幻、武侠等幻想性质浓厚的类型小说关系密切。

葛红兵表示:“我始终相信文学在终极上是游戏的, 从理想的角度讲, 它不是出于义务, 也不应出于义愤, 不是为了宣告, 也不是为了呼号, 而仅仅是出于人之作为一个人, 他的先天的表达的欲望、解释的欲望、展布的欲望。”穿越古代这一题材的网络青春小说就是作者在作品中进行了欲望的表达的典型例子。穿越古代题材的小说, 一般是因为在现实中在某些方面感到不如意而且就算很努力也难以实现的, 便离开这个时代, 穿越到另一个时代去寻找、去满足。在这些类型中所塑造的男主角多是玉树临风、才识过人或武功盖世, 女主角也如花似玉、才貌双全, 这也是一种对自己外貌与综合素质的一种欲望的满足。再如“在网络中, 人人都享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与欲望, 小说则成为所有文学式样里最为贴切的一种艺术化表达范型, 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网络小说作者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 关注自身独特视角中的世界, 按照自己的七情六欲去自由抒写生活”玄幻与奇幻题材的小说, 从郭敬明的《幻城》、萧鼎的《诛仙》到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便是调动了写手本身的创造性与想象力, 按照自己的七情六欲去自由书写生活, 赤裸裸地表达了自己那想要成为无所不能的高手、武功盖世英雄的欲望。

正如伊格尔顿曾声称:“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他认为, 人们应该抛弃一个文学具有永久给定的, 或者说是被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质实践和社会关系之网“构造”出来的。以网络小说盛行题材反观这个时代的物质实践和社会关系之网, 无论是写实性的叙述, 还是欲望的表达都蕴含着科技时代内心的不踏实以及社会关系复杂。而网络青春小说比其他网络小说所进行的写实性叙述更多地回归到生活本身, 欲望的表达更毫无保留。当然, 网络青春小说写实性叙述缺少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而欲望的表达一般比较纯粹, 只图在小说中满足, 而很少计划在生活中实现。诚然, 在不同的网站因为它的偏重的题材而吸引不同小说偏好的阅读群体, 比如起点相对吸引更多男性去阅读玄幻奇幻类小说, 而小说阅读网会更吸引女性读者。例如在小说阅读网上, 周记录的书友点击榜排行是:1、《浴火狂妃》;2、《倾世狂妃:废材三小姐》;3、《强悍老公你够狠》;4、《总裁, 染指你是个意外》;5、《妈咪快逃, 父皇杀来了》, 很明显, 穿越古代与都市言情这两类型题材依然风靡。而校园青春虽然点击率比不上前面所指题材, 但始终是小说阅读中一大热门题材, 有固定的阅读群体, 不同读者的趣尚也会影响到网站的点击。

二、精英意识与平民意识

王益在《从精英意识到平民话语的网络小说》提到“20世纪90年代, 中国小说美学发生了重大转型, 小说的创作思维冲破文以载道和宏大叙事, 走向个人化与私人性中的技术层面”。网络青春小说一般没有宏大的叙事, 更不强求载道, 在淡化精英意识而倡导平民意识指向是突出的:一是网络青春小说的创作主体平民化, 二是文本中所体现出的平民意识逐渐得到提升。

网络青春小说的创作主体的平民化。一是创作主体年轻化。网络青春小说的写手一般年纪尚轻, 一般没有传统的等级负累, 没有受到多大的思想束缚, 所以更能肆无忌惮地表达心中所想, 网络青春小说所写的俗人俗事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意识。二网络发表开放性。网络没有严格的准入机制, 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写手, 而且写的内容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 真正可以做到“我手写我心”。在网络小说兴起之前, 小说是少数的专业作家创作的。一个普通人要想成为作家要经过种种学习与考验, 要进入作家协会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有文凭的限制, 发表的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作家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这一种作家培养与加入的制度或多或少带有一种精英意识。而随着网络的普及, 不少网络青春小说的写手凭着自己的技术背景优势遨游于网络。正体现了“在网络上, 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行使话语表达权, 这就为作家从形式上到内容上打破种种人为设置的藩篱和枷锁而回到文学本意上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平民意识。在普通网络小说中, 也具备淡化精英意识而倡导平民意识这一倾向, 但是, 其思想感情不如网络青春小说来得强烈而直接。在“青春”这一年龄阶段, 反叛思想强, 每个人都是不同程度的愤青。而不满生活中的不平等, 直抒“我要自由”, 在创作网络青春小说这一途径所体现出来的。他们在作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表达自己的观点, 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感情。所谓的大事不一定是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才是大事, 一个人追求梦想的奋斗、个人追求爱情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在《曾有一人爱我如生命》中, 在异国的一段经历, 女主角平凡地生活着, 殊不知遇上男主角孙嘉遇, 随后便一并见识到异国黑帮, 中国商人夹缝中求存, 还有那些动乱的联邦政府, 那些纠葛不清的灰色地带。然而最后在阴谋中, 男主角还是为了保全女主角的清白以身试险, 在故事结局, 女主角回到国内平静地生活, 无意中得到男主角死亡的消息。在这种异国青春的题材中, 男主角本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 正义与爱国被淡化, 女主角只是忠于自己个人的小情感, 犹如水中的浮萍, 对命运的无力感与生存的坚定信念, 只求如平民百姓一般平安地生活着, 正是在文本中平民意识的一种体现。

网络青春小说题材的创新与完善, 为网络文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让众多网络小说读者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又因为作者意识在网络青春小说介入比较多甚至过度, 从而在网络青春小说题材中的内质解读中, 我们发现写实性的叙述、欲望的表达是网络青春小说写手们的两大表达方式, 而淡化精英意识、倡导平民意识是当下网络青春小说的作者与读者的精神的共同追求。

摘要:文章以“青春存在的意义”为核心考察网络青春小说题材的精神特质, 通过对写实叙述与欲望叙事表现方式的探讨, 指出淡化精英意识倡导平民意识是当下网络青春小说的作者与读者的精神的共同追求。

关键词:精神特质,写实叙述,欲望叙事,平民意识

参考文献

[1]布超.基于技术本质的狂欢——浅谈网络小说的后现代化[J].济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ZT.理工大风流往事·后记[M].华夏出版社, 2003.11. (30) .

[3]葛红兵.自由的文字嬉戏[DB].榕树下网站 (http://www.rongshu.com) .

[4]王益.从精英意识到平民话语的网络小说[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篇4:有血性官兵必备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血性;强军目标;优良传统作风

一、何谓军人的血性

血性,《辞海》中是“刚强正直的气质”的意思。对于军人来讲,血性有其独特内涵,历来被兵家所推崇。古代兵法讲“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孙武提出“夺气”“攻心”为上,左宗棠认为“打仗以胆气为贵”,这个“气”就是军人的锐气、虎气、豪气、霸气、勇气、胆气,就是军人的血性。

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鲜明指出“有血性就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深刻揭示了军人血性的思想内核,规定了新一代革命军人必备的职业素养。

二、有血性是践行强军目标必备的精神特质

1.有血性是克敌制胜能打胜仗的制胜密码。战争从来是实力和士气、精神的较量,战斗精神是对战争胜败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我军素以有强大的战斗精神闻名于世,创造了许多辉煌战绩。80多年来,我军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这是我军的重要法宝和特有优势。习主席要求我们“能打胜仗”,就是要发扬前辈们的战斗血性和英雄情怀。红色江山是党领导军队靠血性打出来的,人民军队的军威是用血性铸就的,将来打仗依然要靠这种血性来制胜。

作为和平时期的武警官兵,要坚守在执勤一线,随时都要面对刺刀见红的拼杀、你死我活的搏斗,理应义无反顾的向着敌人发起冲锋。

2.有血性是破击强军进程中困难挑战的动力引擎。实现强军目标是一项具有很强开拓性的事业,没有改革创新的锐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强军兴军进程就会迟滞,就难有大的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异常复杂,维护社会稳定面临严峻挑战,部队抓整顿、促改革、保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特别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只有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才能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解决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

当前,部队面临新的威胁和挑战困难和挑战是强者最好的“试金石”,只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牢记使命在肩的责任担当,树牢乐于奉献的价值追求,将成长目标融入强军目标,人生的发展进步就有了强大动力源泉。

3.有血性是完成使命任务的精神利刃。使命任务是锤炼血性胆气最好的舞台,有血性的军人往往能在完成使命任务中迸发升华。武警部队养兵千日、用兵千日,随时准备遂行多样化任务是职业常态。现在一些现象值得警惕,有的言必称“刺刀见红”,但遇到险难危局却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有的“敢打必胜”喊得震天响,关键时刻却上不去、掉链子;有的标榜“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实战化训练演练却让位于面子、彩头、位子,等等。这些假象是影响和制约完成任务的大敌。

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我们要自觉将使命任务变成坚贞的气节和慑人的气魄。军人更多的时候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武警官兵,我们面对的或许只是三尺哨楼和枯燥的重复。我们应该善于从单调的直线方块中寻找乐趣,敢于从重复的瞄准击发中追求极限,勇于从普通的站岗放哨中超越自我,积累培育血性胆气的底蕴。平时多吃苦,战时得胜利。在日常工作生活的严格要求中,一点一滴锻造精神之刃,确保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能给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三、军人血性何处生

1.用武警部队职能使命强化。血性支撑职能使命,职能使命催生血性。习主席视察武警部队时强调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这是对武警部队职能使命的最好诠释,武警部队就是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社会稳定而存在的,就是为执勤站岗、武装巡逻和捕歼追逃而存在的,就是为处突维稳、抢险救灾和服务人民而存在的。

作为军人就要从牢记职能使命做起,从牢记自身职责做起。影片《英雄儿女》中王成的英雄壮举,尤其是高喊“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那一幕,就是 “革命理想高于天”,是人民军队血性的本质。

作为肩负着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清政治军事的关系、胜负因素的转化、人民战争的威力,坚定正义战争必胜的信念。认真学习领会新的历史时期军队使命,弄清“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当兵干什么、练兵为什么”的基本道理,把当兵习武、练兵打仗作为天职和本份,把爱警习武、矢志打赢作为坚定的精神追求

2.用优良传统作风熏陶。优良传统作风是滋养血性的肥沃土壤。习主席指出:“能否始终如一保持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关系军队建设的大问题”。拥有红色传统是我军的一大优势。我们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传统,并把民族精神中蕴含的英雄情结、尚武品德提升到全新的境界,孕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上甘岭精神、“两不怕”精神、抗洪精神等一系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3.用严格管理训练锤炼。练兵先练胆,铸剑需砺锋。血性不是想出手时就会有。我们现在很多官兵危不施训、险不练兵,面对岗位的枯燥,不是默默坚守,而是选择逃避;面对训练的艰苦,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装熊,缺少军人的血性。

当前,随着建设现代化武警步伐加快,基层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这些并不意味着艰苦奋斗的本色要改了,而吃苦耐劳仍然是军人职业的本质特征。只有强化不怕苦累、牺牲奉献的意志,砥砺平时忘我、战时忘死的胆气,才能树好革命军人应有的样子。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军人更多的时间在准备打仗,最多最大的实践就是习武练兵。要自觉把目光、精力、身体投在训练场,用今天的精武迎接未来的战争。通过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技能、练智能、练体能,人人有一招制敌的硬功,个个有一枪毙敌的真功,员员有舍我其谁的胆气。要加强心理行为训练。增强战场适应能力、稳定能力和承受能力,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面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篇5:论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精神特质

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艺术辞典》中对喜剧电影是这样定义的:“喜剧电影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1】就观众而言, 观看喜剧电影就是为了能够大笑一场, 暂且忘记现实的烦恼, 通过会心一笑或是哈哈大笑, 在虚幻的影像世界中获得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那么, 喜剧电影具有怎样的精神特质呢?它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呢?当然, 产生笑的效果是喜剧电影的目的, 也是能够吸引观众的最关键因素, 但最本质的还在于喜剧电影具有一种超越性质。它能够超越等级、权威等等各种禁忌, 通过讽刺的表现手法来蔑视和嘲弄这些禁忌, “它的任务和天然的走向就是去处理我们社会和个人内心的许多恐惧。”【2】

因而, 喜剧电影多是反权威的, 它常常直面人性中猥琐、阴暗甚至残酷的那一面, 以此来讽刺现实社会的黑暗。在喜剧电影中, 我们通常能够看到的是普通百姓、下层小人物面对现实的严酷、权威的强大而无力反抗却坚持着以自身特有的“安慰法则”来继续反抗着, 为追寻自己的小小梦想而继续奋斗着, 他们以这种法则来维系着自己对美好的向往, 超越着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而观众也通过这种视觉上的感官刺激感受着与喜剧电影中的

景, 但我们不能忽视基督教在乔治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乔治从小所受到的基督教的教育使得他能够避免成为像雷格里那样的人, 并有觉悟站起来立志推翻奴隶制度。从这个角度而言, 基督教对以乔治为代表的奴隶主的影响是促进了他们的觉醒, 也就是向资产阶级的转型和向废奴阵营的靠拢。此时的基督教, 又扮演着推动奴隶制瓦解的角色, 与上文分析的维护作用再次形成一种对立。再一次验证了基督教在整个奴隶制发展中的双重性角色。

四、结语

通过对人物形象和基督教对其影响的分析, 可以看出基督教在整个美国黑人奴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 不管是从奴隶的角度还是从奴隶主的角度都是双重的, 矛盾的。这种双重角色的产生有的是因为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差异, 有的是因为个人的宗教生活经历差异。虽然基督教对奴隶制的影响是双重的, 但综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的发展潮流, 这种双重性, 最终还是倒向了进步的一面, 促进了奴隶制度的瓦解。

主人公相似甚至相同的精神, 从而在艺术活动中超越了自己面对现实时的无力、微小和绝望, 实现了某种替代性满足。

因而, 在现代社会日益发展, 人们的生活压力愈来愈大的情况下, 喜剧电影正是以这种超越精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泄压力、忘却现实烦恼的契机。90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的改变着。在这一良好的社会土壤中, 中国的喜剧电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精神特质, 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喜剧观。

二、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精神特质

(一) 讽刺现实——对传统的继承

克拉考尔说, 电影的本质是喜剧性的。从电影诞生之初, 它就与喜剧性密不可分。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短片《水浇园丁》中就有了喜剧性的情境, 成为后来喜剧电影的萌芽。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最早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中就有了喜剧性情境。因此, 90年代以来喜剧电影的新发展是离不开中国早期喜剧电影奠定的良好基础的。

应该说, 讽刺的精神一直是中国喜剧电影的传统。在早期中国电影形式还不太成熟的情形下, 多是以喜剧的内容、夸张的动作为特征的滑稽短片。这些滑稽短片从本民族民间娱乐文化中吸取灵感, 以民间笑话、民间传说为素材, 达到纯粹的娱乐搞笑目的。当然, 这些滑稽短片在逗乐搞笑的基础上也传达出了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主题和道德寓意, 主人公形象也多是小市民阶层, 这些都是符合当时小市民阶层的观赏趣味的。虽然为了一味地迎合小市民阶层的观赏趣味, 大多数滑稽短片都是为搞笑而搞笑, 并没有健康向上的情趣, 但是, 它却开创了中国喜剧电影一个良好的传统, 即通过表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来讽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 在讽刺中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

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也是在此期, 中国电影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内, 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联系得更为紧密了。这些喜剧电影往往通过加入一些悲剧性的因素更为深刻地批判现实, 从而使这些影片具有一种“悲喜精神”。如沈西苓创作的《十字街头》既有“一板之隔”这样的喜剧性情境, 也有这些年轻人对自己前途的迷茫和担心的悲观心态, 将严肃的社会历史思考与轻喜剧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姜楠.美国废奴文学的代表作——试析《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文学价值[J].2003, (02) .

[2] (美) 斯陀夫人著, 王惠君译《汤姆叔叔的小屋[M].伊犁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3]弗莱.诺思罗普弗莱文论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4]王艳文.《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解析》[J].燕山大学学报, 2006, (02)

[5]杨雪飞.《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人物话语中的圣经感召力》[M].《读与写杂志》, 2008, (07)

[6]卓新平.《圣经鉴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7]张艳蕊.《天堂消息》的圣经——基督教原型[J].外国文学研究

付科峰, 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英美文学。

风格得到了和谐统一。在这类影片中, 往往化悲苦为幽默, 将悲苦的现实困境用喜剧性的手段表现出来, 在喜剧性的轻松氛围中又融入了悲剧因子, 具有一种悲喜交织的现实主义精神。

40年代后期, 中国的喜剧电影有了较大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喜剧题材样式的新开拓上。此期, 既有如《乌鸦与麻雀》这样的政治讽刺喜剧, 又有如《假凤虚凰》、《太太万岁》这样的社会风俗喜剧。这些影片或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时弊进行讽刺和抨击, 或是以喜剧的风格反映当时的日常生活, 表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想, 间接地讽刺和揭露社会上的恶风恶俗。正是这些影片, 使中国喜剧电影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更是将中国喜剧电影讽刺现实的传统发扬光大。

应该说, 正是在中国早期喜剧电影讽刺现实的传统精神影响下, 中国的喜剧电影发展至今都没有离开这个传统。无论是冯氏幽默, 还是疯狂的石头∕赛车引发的观影狂潮, 它们都将普通小市民、下层小人物在现实困境中的挣扎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却又略显荒诞感的乐观同时表现了出来, 以这种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发挥了喜剧电影的讽刺功能, 也是在这样的传统精神的基础上使观众通过影片以会心一笑得到了对现实的宣泄。

(二) 后现代主义精神

1. 对传统审美规范的颠覆

中国当代喜剧电影带给我们的一个新突破就是在一些作品中实现了对传统审美规范的颠覆, 从而实现了对现实的怀疑与讽刺。

在中国当代喜剧电影发展过程中, 张建亚喜剧电影的创新风格是不容忽视的, 尽管他只导演了《三毛从军记》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这两部。在他的喜剧电影中, 他经常把喜剧时空放置在民国、旧社会, 却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解构文本, 巧妙地运用反讽、戏仿的手法达到以古讽今的目的。尤其是在《三毛从军记》这部影片中, 张建亚将漫画、纪录片和滑稽表演相结合, 完全打破了表现战争的传统叙事手法。同时, 整个故事显得荒诞无奇, 三毛的经历处处充满着意外与巧合, 颇富戏剧性。但是, 影片中又插入了纪录片, 这样, 就大大缩小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距离, 也就增强了真实和虚构之间的不确定性。这种拼贴式的文本叙述和真实与虚构之间的不确定感是典型的后现代电影创作风格。也正是这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反讽了战争的残酷性, 颠覆了传统战争片的叙事手法, 给中国的喜剧电影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同样的, 最被大家熟知的冯氏喜剧电影抛弃了以往电影中对社会精英人士的表现, 一反传统, 开创了“市民喜剧”的道路, 也使其在中国喜剧电影创作始终处于领先者的地位。90年代的冯氏喜剧电影深受王朔作品的影响, 但他并没有像王朔那样直接对知识精英进行刻意地贬损, 而是通过展现小人物对现实、对命运的机智抗争来反映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的处事方式和生活态度, 使得普通小人物占据了主流话语权, 实现了对精英的埋葬, 颠覆了精英们的主导地位。

2. 追梦精神和造梦功能

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 每年的贺岁档, 我们都跟随着冯小刚实现着我们的梦。冯小刚之于中国喜剧电影, 他不仅仅引发了中国的贺岁片潮流, 更是在这种全民贺岁的热闹氛围中带着其“市民喜剧”, 以普通小市民的“乌托邦”精神牢牢地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口味。在他的影片中, 京味化的语言加上小人物的梦想和现实的矛盾构成了其表现喜剧性的主要手段。无论是《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公司用各种方法来实现普通人的梦想, 还是《大腕》中的尤优一展才华策划者一场颇富戏剧性的“喜剧葬礼”, 可以说, 冯小刚在主流话语中为自己作品中的小人物赢得了一席之地, 把底层的、民间的思潮变化带进了公共的交流场所, 使其影片成为了这个时代充满着理想和欲望的普通市民的代言人, 而市民阶层本身就是电影市场消费的主体。于是, 普通的市民观众在这种有效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观影活动中间接地实现了自己的追梦过程, 而这些影片也就完成了它的造梦功能。

3. 游戏式狂欢

其实前文所述的张建亚的《三毛从军记》以及冯氏喜剧都可以说是通过游戏式的情节戏谑化地表达了现实的种种, 但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宁浩的疯狂系列, 因为在这两部影片中不仅仅是游戏化的反讽, 更是运用了黑色幽默式的表达技巧将这种游戏化狂欢发展到了更高的文化层面, 带给观众的思考也愈加深刻。

黑色幽默式喜剧电影的典型特征就是以荒唐的犯罪故事为题材, 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来达到使观众发笑的目的。在《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中, 影片的主人公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它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是肮脏的街道就是黑暗的下水道。这两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巧合将表面上看似毫无关系的几组人物贯穿起来, 最终观众们就会发现正是这些颇具游戏化的巧合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然而, 在这游戏化的背后, 这些小人物承受着各自的悲喜与哀乐。无论是《疯狂的石头》中最后道哥巧合地死于车祸还是《疯狂的赛车》中那两个想改邪归正的小偷追着警察交易毒品的喜剧性情节, 观众们在笑过之后肯定也会感到一丝悲哀与惋惜。因为在这疯狂的游戏化与黑色幽默的背后展现的是小人物在现实困境面前的无力感、绝望感。因此, 这两部低成本的影片以其获得的票房实力为中国的喜剧电影创作提供了好的借鉴范本。

三、反思

中国喜剧电影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 从现实到浪漫的精神蜕变, 而当今的中国喜剧电影无论是在表现技巧还是在喜剧元素的运用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变化, 为中国喜剧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我认为不论是传统的还是当今的喜剧电影都脱离不开中国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特质, 那就是尽可能的展现现实、关怀现实, 人文关怀逐渐成为了当今喜剧电影获得大众青睐的一个有力因素。但是, 中国喜剧电影能否成功应对如今电影市场国际化的潮流呢?如今, 在《疯狂的石头》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中国喜剧电影开始运用各地方言来增强喜剧效果。当然, 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适用的。但是, 当它走向国际, 在外国人看来也许就摸不着头脑了, 因为这些方言是无法翻译的, 而没有了方言, 喜剧效果就大大减弱了。这就要看创作者如何将这种带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东西变得大众化、国际化了。也许, 过于注重语言而忽略动作, 对于喜剧电影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这就要向好莱坞学习了, 众所周知, 好莱坞喜剧电影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似乎是没有障碍的, 因为他们比较侧重于形体表演,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此外, 当今的中国喜剧电影依然是不太成熟的,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亚类型比较单一化。我们知道的也就是冯小刚式的“平民喜剧”, 或是宁浩式的“黑色喜剧”。在这些影片里, 我们甚至只能看到社会阴暗的一面, 中国人的积极向上、中国大都市的繁华我们是看不到的。不像韩国喜剧或好莱坞喜剧电影, 我们能从中看到他们所在城市的魅力以及那里的人们的时尚与健康。09年, 《非常完美》的出现让我们耳目一新, 它实现了中国时尚浪漫爱情喜剧零的突破。也许剧情比较俗套, 甚至有模仿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嫌疑, 但是漫画式的夸张表演、时尚元素的大胆运用都证明在外人看来保守、含蓄的中国人也是不缺乏浪漫的爱情的, 这也无疑给中国喜剧电影的创作者带来了好的范例。

当然, 要发展中国的喜剧电影, 最关键的在于导演、编剧人才的储备。如前文所述的张建亚导演也就《三毛从军记》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这两部喜剧电影, 说起中国的喜剧电影导演也就冯小刚、宁浩。但是好莱坞不但有专拍喜剧电影的公司, 还有如金·凯瑞这样的国际喜剧明星, 他们对喜剧电影的发展也是很重视, 当然这都归功于它们拥有比较宽松的电影制度。所以, 要想使中国的喜剧电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人才的储备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的电影体制也应在符合国策, 符合大众需要的前提下与时俱进, 不能一味地走老路了。

摘要: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中, 喜剧电影以其轻松、幽默的氛围娱乐着人们的观影情绪, 在不同时期也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90年代以来, 中国喜剧电影应该说迎来了新的发展, 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精神特质。文章旨在通过分析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精神特质, 发掘中国喜剧电影的独特魅力, 探索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喜剧电影,精神特质,超越,讽刺,后现代主义

参考文献

[1]《电影艺术辞典》,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 第161页.

上一篇:做好严肃换届纪律工作的实施方案下一篇:形容伟大母爱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