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八下公式法说课稿

2024-05-19

北师大八下公式法说课稿(通用3篇)

篇1:北师大八下公式法说课稿

《4.3公式法(1)》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整式乘法的逆向变形。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应用广泛。如:将分式通分和约分、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解方程、函数都将以它为基础。因此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因式分解中体现了数学的众多思想,如:“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等。因此,因式分解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章介绍了最基本的两种分解因式的方法: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因此运用公式法因式分解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是现阶段的学习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提公因式因式分解,初步体会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公式(平方差)【下称公式法(1)】的结构特征,会运用公式法(1)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渗透整体思想;

3、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探究新知,体验获取新知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会运用公式法(1)因式分解;

2、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灵活运用公式法因式分解。

二、学法与教法分析

1、学法分析:

①注意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两者是互逆的。

②注意公式法(1)的特征。

2、教法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本堂课采用对比,探究,学练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选例题和练习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避免复杂的题型,直接用公式不超过 两次。采用观察、类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思路,灵活地运用“整体”和“化归”思想把问题中的多项式转化成适当的公式形式。课堂上通过学生帮助学生,学生教学生,师友互助学习,最终实现师友互助学习,实现互助共赢。

教学流程设计:

(一)回顾思考;

(二)探究新知;

(三)例题探究;

(四)阶梯训练;

(五)归纳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回顾思考

1、我们学过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整式乘法的公式?

回顾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法)以及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探究如何分解a²-b² 类的二次二项式。学生从类比整式的乘法去探索因式分解方法,可以感受到这种互逆变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课件展示以下问题,由学生在7分钟时间内独立预习课本完成:

1、还记得七年级学过的整式的乘法公式吗?

2、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平方差公式吗?

22ab(ab)(ab)

3、如果将平方差公式反过来,就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公式法。请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一公式。

4、思考:什么样的多项式可以用这一公式因式分解?(1)公式有什么结构特征?(二次二项式)(2)两个平方项的符号有什么特点?(3)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什么?

师友三分钟内交流答案,徒弟没有明白的知识点请教师傅,把师傅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总结出来。解决不了的由老师帮忙解决。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适时适度。师友交流中,教师不是游离之外,而是时刻观察并时刻加入师友活动中。对弱组多帮扶,指点;对交流不当的组多纠正,指导,确保师友互助积极良好的进行。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出公式法(1)。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经历了探究新知的过程,既形成了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又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再通过对公式法(1)的结构特征的探究,初步认识具有平方差形式的多项式,为接下来的例题探究和练习作铺垫。通过一组练习及判断,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公式法(1)的结构特征,既突出了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例题探究

(A)自学例1:

抽取个别组师友展示,徒弟讲解,师傅补充,教师最后进行方法总结,知识点拔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归”思想。要让学生明确:(1)要先确定公式中的a和b;

(2)学习规范的步骤书写。

通过自学例1,学生掌握用公式法(1)因式分解的方法,设计一组配套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公式法(1)因式分解的能力。(B)自学例

2、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其中的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解答。加深对公式法(1)的理解,同时感知“整体”思想在分解因式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步的理由,题(1)中明确:结果要化简;分解要彻底,体会其中的整体思想;题(2)中明确:有公因式要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体会综合应用的思想。

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无论好坏,要及时给与点评,指出不足,肯定优点,让学生从评价中反思,有所收获,促进下次的有效发言。

(四)阶梯训练

1、小试牛刀: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b2m2(2)9 x21(3)16x281y2练习先由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或幻灯机展示学生的做题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应用意识,加强了知识落实,突出了重点。

2、挑战自我

(1)(ma)2(nb)2(2)x2(abc)2(3)a3bab(1)16(x1)2(x2)

23、勇攀高峰

(2)x4y4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进行阶梯训练,力求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所获。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突破难点。安排的习题题型不复杂,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习题难易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要。

(五)归纳小结

通过归纳小结,形成知识体系。先通过师友讨论本节课所学到的的知识及注意问题,然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进行点评,提炼。既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又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同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采用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要。

板书设计:

4.3公式法(1)

1、公式法(1): a2b2(ab)(ab)

2、特征:(1)多项式为两项;

(2)这两项的符号为异号;(3)可化为平方差的形式:a3、例题探究:

4、一般步骤:一提二套三检查

2b2

篇2:北师大八下公式法说课稿

字典是知识的源泉,无声的老师,学会查字典,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能力。结合二年级的知识点,我将微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音序查字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教会学生掌握音序查字的方法。

由于之前学生就已经学习了部首查字法,因此导入环节中,由部首查字法的意义入手,提出“当我们遇到不会写的字时怎么办?”这一问题,从而引出教学的课题。并对音序查字法的意义进行说明,使学生理解音序查字法的用途。

第二个环节是要弄清楚学习音序查字法的两个关键,即所查字的音节和这个音节中的音序。音节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音序很多学生容易弄错,因此,需要着重讲解。首先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用红色和黑色将其中的大小写字母区分开,使学生容易分辨,再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歌来唤起学生对汉语拼音字母的先后顺序的记忆。然后对照《汉语拼音字母表》告诉学生表中红色的大写字母就是音序。接着明确告诉学生音序就是音节中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字母,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分不清声母和音序,通常会以为音序就是声母,为了减少甚至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特别进行举例,写出三个翘舌音的音节,提出音节中的声母和音序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到当中的声母是两个字母,而音序只是一个字母,并且是大写字母。

在学生掌握好了学习音序查字法的两个关键后,进行第三环节用音序查找汉字。教学时,以查找“河水”的“河”为例。第一步,找音序,先明确音节he,再从音节中找出音序H。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按音序顺序找到大写字母“H”。在这过程中在ppt上出示字典的相应页码,运用红色的圆圈与箭头,配合文字进行展示,变抽象为直观,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方法。第二步,找对应的音节,考虑到现在字典的版本很多,有些字典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的音节是带声调的,有些是不带声调的,所以就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字典找到he或hé。第三步,找音节页码,用红色的横线平行标出汉字及后面的页码,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出找音节页码方法。第四步,找所查的字,指导学生翻到相应的页码后,找到音节“he”,在音节“he” 的下面按四声的顺序开始找,找到第二声hé,然后逐一对照意思就能找到“hé水”的“河”。在这里,强调对照意思寻找,因为汉字中的同音很多,只有根据汉字的意思才能准确找到相应的汉字。

篇3:《微积分基本公式》说课稿

本节内容选自全国高级技工学校公共课教材《数学》的第五章第三节.我院各专业高级班、双高班、技师班的数学教学均选用本教材, 这门课也是这些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1.本节内容

变上限的定积分的概念, 变上限定积分的求导定理及应用, 微积分基本公式及应用.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定积分这个概念是人们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变力做功等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 因此它的实用性很强.微积分基本公式是定积分中最重要的知识, 而微分与积分又是高等数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 因此可以说本节课内容是高等数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本节内容既延续了前两节的内容, 深入介绍定积分, 又为后面章节计算定积分和定积分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本节课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对象是电气技师班.技师班的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 基础比较好, 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对纯理论知识, 特别是枯燥的数学理论兴趣不高,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差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变上限积分的定义, 掌握变上限积分求导定理, 熟练掌握微积分基本定理.

能力目标:会用变上限积分求导定理求变上限积分的导数, 能熟练应用微积分基本定理求函数的积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判断的能力,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深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重点难点

重点:变上限的定积分的概念, 微积分基本公式.

难点:变上限积分求导, 微积分基本公式及应用.

五、教学方法

提问法:对旧知识的复习采用提问法, 能迅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比较法:通过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函数与速度函数之间关系的分析, 引入本节课题.

直观演示法:变上限定积分的定义讲解时通过画图比较直观形象.

讲授法:定理内容的阐述采用讲授法.

讲练结合法:定理结论的应用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内容我计划用2课时 (共计90分钟) 完成.

1.旧知识复习 (5分钟) (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

连续的定义, 不定积分的定义, 不定积分的不唯一性, 定积分的定义, 定积分的区间可加性, 定积分的积分中值定理.

2.导入新课 (5分钟)

由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函数与速度函数之间的关系, 得到结论:速度函数v (t) 在[a, b]上的定积分就是其原函数s (t) 在区间[a, b]上的函数增量.

思考:这一结论推广到一般函数上是否成立?成立的话需要哪些理论支持?

3.理论讲解 (35分钟)

(1) 变上限的定积分

①定义的讲解 (通过分析图形来引入) .

②定理1.详细讲述变上限积分求导的公式, 分析定理的条件、结论, 理解推导过程, 通过三个例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该公式的应用.

(2) 微积分基本公式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定理2.该定理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须详细讲解, 使学生充分理解定理的内容, 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结论得到公式及其应用.

4.强调重点难点 (7分钟)

5.例题讲解 (15分钟)

对照课本例题和参考书上的例题, 详细分析题目, 用到哪些知识, 怎么个用法, 如何把题目解出来, 具体写好解题步骤.

6.反馈练习 (15分钟)

从课后练习中挑选三个典型题目, 找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通过这种形式看学生解题方法掌握的情况.

7.归纳总结 (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哪些需要记住, 哪些是重点难点.

8.布置作业 (3分钟)

必做:课本130页1, 2, 3;选做:课本131页5, 并分析题目.

上一篇:员工未按正常离职程序下一篇:成都北站第二办公区给水消防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