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荣誉阅读题答案

2024-05-12

迟来的荣誉阅读题答案(精选3篇)

篇1:迟来的荣誉阅读题答案

11.(1)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旨在表明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道理”对小说的主题理解不当。D项,“如果没有操作工的清醒,老刘的‘罪责’将永久背下去”说法绝对,说不定还有别的途径使老刘的冤屈得以洗雪。E项,“而且表达了对自己冒失的愧疚之意”无中生有。

(2)①采用倒叙手法记叙老刘的故事。小说起笔写老刘失踪了,再写事故发生的过程,营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通过侧面描写叙述老刘的故事。如通过老刘爱人和操作工的叙述以及人们的议论来叙述老刘的故事。这样写,使故事更加曲折有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用第三人称叙述老刘的故事。这样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把错综复杂的故事叙述得有条有理。④以找到爆炸事故的原因为线索叙述老刘的故事。这样写可以使故事情节紧凑,主线分明。(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可从叙事顺序、描写方法、人称运用、线索等方面进行考虑。从叙事顺序来说,小说先写老刘失踪,再写事故发生的过程,这是倒叙手法,有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的作用;从描写方法来说,通过老刘爱人和操作工的叙述以及人们的议论来叙述老刘的故事,这是侧面描写,这样写可以使故事更加曲折有致;从人称运用来考虑,运用第三人称叙述老刘的故事,这样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把复杂的故事叙述得有条有理;从线索的角度考虑,以找到爆炸事故的原因为线索叙述老刘的故事,故事情节紧凑,主线分明。

(3)①工作严肃认真,尽职尽责。他平时铁青着脸,倒竖着眉,在安全与技术问题上寸土不让;下班后,他想到厂里还存在安全隐患,匆匆吃了早饭,就往工厂奔去。②关键时刻勇于献身。在千钧一发之际,火速冲进压缩机房切断电源关闭阀门,回身把操作工猛力一推,自己被巨大的冲击波切割得七零八落。③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上司。事故发生前,他与安全科长拍了桌子,把厂长骂了,还把一份红头文件摔到了厂长的脸上。④业务技能高,操作熟练。他带领三名工人奋斗到凌晨五点把三号压缩机组抢修完毕;到厂里处理紧急情况时,他火速切断电源、关闭阀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爆炸损失。(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应抓住有关老刘言行的描写进行归纳。老刘平时铁青着脸,在安全与技术问题上寸土不让,下班后他想到厂里还存在安全隐患,匆匆吃了早饭,就往工厂奔去,根据这些行为,可以归纳出工作严肃认真、尽职尽责的特点。在危险时刻,火速冲进压缩机房切断电源关闭阀门,回身把操作工猛力推开,根据这些描写,可以归纳出关键时刻勇于献身的特点。事故发生前,与安全科长拍了桌子,把一份红头文件摔到了厂长的脸上,根据这些描写,可以归纳出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上司的特点。带领工人把三号压缩机组抢修完毕,到厂里熟练地处理紧急情况,根据这些描写,可以归纳出业务技能高、操作熟练的特点。

(4)①老刘事迹感人,确实具备先进典型和烈士的条件,理应及时将事迹上报,恢复他的荣誉。②让失踪的老刘承担了事故的“罪责”,觉得愧对老刘,应该及时恢复其荣誉,还他以清白。③社会需要老刘这样坚持原则的典型人物。④厂里出现了英雄。树立老刘为先进典型,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 (8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篇2:迟来的荣誉阅读题答案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子。

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铺陌生的土炕上。有一双粗糙的手捧着一碗热汤,有一双关却的眼睛在看着他。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前面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

他在恩人家住了一个多月。他告诉恩人自己是生意人,去山里收购山货,却在县火车站被骗光了钱。他迷迷糊糊走进深山,又迷了路。说这些时他的身上盖着恩人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800块钱。“是借给他的路费。”恩人说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他收下恩人的钱说:“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想了想有补了一句:两年内不管混成怎样,我都会回来。”

他回到城市不再收购山货,而是做起了别的生意。他拼死拼活。只为早点还上欠别人的2万块,早点还上欠救命恩人的8百块,并且早点见到他的救命恩人。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心循环,他赚了很大一笔钱。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的太远。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把生意做大些,救命恩人会更高兴的。那时他不是还给恩人800块钱,而是8千块,8万块。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恩人不但救了他命,还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本钱。

他又打拼了三年。三年后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他在各个城市间穿梭,忙的不可开交。他经常会想起山村里的救命恩人,可是,身为总经理的他,几乎没有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他想在等一等吧。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那个山村。他算了一下坐飞机到市里,从市里转车去县里,再从县里转车去村里,也不过两天的时间。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可是他并没有找到恩人。村子还在,恩人的草房还在,只是已经不见了恩人。他的房子被另外的村里人买走了,那个村里的人说,他离开了村子,至少有七八年了。

“七八年了?他去哪了?”

“去县城了。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他就去了县城。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听说一开始他在县城里捡垃圾,后来有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日子过的`很苦。”

他后悔莫及。七八年前,虽然事业刚刚起步,可是他已经攒下一笔钱。假如那时能来一趟,还了那800块钱,说不定还可帮恩人一把。假如恩人多了这800块钱,也许他不会去、县城捡垃圾吧?

村里人只给他一个模糊的地址。拿着地址,乘坐当天的公共汽车,他去了那个团塞的县城。他在县城里呆了三天,才找到那个地址可是恩人仍然不在那里。

“他身体还好吗?”他小心翼翼的问。

“很不好。”邻居叹一口气说,“他以前就有病,这几年在外面捡垃圾,打小工,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病就更严重了。我记得他儿子接他哪天,是把他背上汽车的。”

“你是说他已经走不动了吗?”

“是的,走不动了。没办法啊,他儿子那年刚刚大学毕业,那有钱替他治病?其实需要的钱也不多,听说那时侯花三四万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可是去那弄三四万块钱?还听说他和儿子在省城过的也并不轻松,似乎这几年他上午病又重了。”

当着那个人的面,他流下了眼泪。五年前,他已经有还几个三四万,他也很愿意那出很多个三四万块为恩人治病,可是他总是把见恩人的时间一拖再拖。是的,他忙,他很忙他总以为自己有好多时间来偿还恩人。

其实,当一个人有意将一件事情无休止的拖下去,那么,他肯定会寻找出一个恰当的将自己说服的借口。假如那时侯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一定要找到恩人!”他下定了决心,哪怕生意再忙,也要找到他。拿着一个更模糊的地址,他去了省城。

是打出租车去的,他一刻都不敢耽误。可是在省城里寻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他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才有了恩人的消息。那是一座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那也是省城最后的平房。

他走进那个贫穷的家。他没有看见恩人,可是他看见了恩人的妻子,恩人的妻子正在往一件毛线衣上钉着纽扣。她的旁边放着很多这样的毛线衣和很多这样的纽扣。他在为某个外贸成衣厂做着外活,那活很辛苦,而且收入很低。

“他在医院里。今天儿子在照顾他。他的病很重,医生说治不好了。”她红了眼圈,“如果一年前有十万块,也许……"

她低下头,泪水恣意流淌。他陪她一起流泪,一年前他在干什么呢?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之他没有来看恩人,他轻轻地安慰她,然后要求带自己去医院看恩人。他说:“我愿意出钱帮他治病,出多少都行,因为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一进病房,恩人就认出了他,恩人的脸刹那间绽开了笑容。恩人向他打招呼,示意他坐到床边。恩人说:“知道你会来。”然后他把头扭向身边的儿子,对儿子:“我说的没错吧?”我说过,总有一天他会来找我。”

恩人再一次笑了。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你能够来,我已经很高兴了。因为你的出现,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 (《小小说选刊》24期。有删改)

(l)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的细节,说明“他”对恩人十分感激。产生了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也预示了后文寻找恩人的情节。

B.“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竟然整整拖了十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兑主人公因为自己丁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

C.小说以大量篇幅交待主人公从山村到县城再到省城寻找恩人的情节,突出了恩人境遇之艰难,也暗示了报恩之晚,照应了小说题目。

D.作品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如“七八年”“呆了三天”“五年前”“半个多月”“一年前”等.其目的在于暗示“他”偿还之晚、报恩之迟。

E.“那是一片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的描写,照应了前文恩人被接走的情节,暗示了他们生活艰难,对恩人形象起了衬托作用。

(2)文中有许多照应题目的文字.试从“他”一处,并加以分析。(6分

(3)小说中“他”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 A项从细节描写角度设置,“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的分析值得商榷,此时,“他”还没有本钱,是不是改行可能尚未决定。图谋报答的心思肯定是有的,但是否决心干一番事业则难以看出。所以给1分。B项错在“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一、他并非无法前往;二、“悔恨”程度有点重。这时,他的心态还不到悔恨的程度。句子本身也无法表现这一意思。D项错在“呆了三天”“半个多月”,这两个时间的交代只是说“他”寻找恩人很努力,并不能说明偿还得晚。)

(2)“他”的角度:假如那时候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假如”说明来得晚,“看看并帮助”照应了偿还。(2分)邻居的角度:如果还留在村子里靠那几亩薄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这话说明“恩人”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2分)妻子的角度:如果一年前能有十万块钱,也许……。妻子话说明偿还及时,丈夫还会有希望治愈,暗示偿还来得不及时。(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知恩图报,真诚善良。他被救之后决心报恩,遵守诺言,十年以后终于做到了。②有经营能力,勇于打拼。他是个生意人,有经商头脑。凭着恩人给他的本钱,经过数年打拼,资产达到几千万元。③事业心强,志向远大。总想把生意做大做强,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④对报恩一事有等靠心理。总想“带着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忽视了两年内会回来的承诺,一拖再拖,使得偿还来迟。(每点2分,写出三条即可。)(共6分,意思对即可)

篇3:迟来的荣誉

鲁道夫·克列尔擅长演奏李斯特、肖邦以及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等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一生中出演了两千多场钢琴音乐会,巡回演出访问了苏联、东欧和日本的三百二十个城市。晚年担任过诸多著名国际钢琴大赛的评委,并主持国际钢琴大师班,他的许多学生在国际重大钢琴比赛中获奖。鲁道夫·克列尔本人荣膺东欧多国的最高奖项,诸如“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罗马尼亚“文化功勋”奖章、波兰国家“文化功勋”奖章和东德茨维考的“舒曼钢琴奖”等。

鲁道夫·克列尔1923年7月出生于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为德国斯瓦本移民的后裔。他的祖父于十九世纪创立了格鲁吉亚的第一家钢琴厂,开设销售门店,商标为“海曼-克列尔”。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没收了属“私有财产”的钢琴厂,克列尔的父亲即被聘为格鲁吉亚音乐学院的钢琴调音师。

鲁道夫·克列尔成长于当地的德国社区,十一岁前就读于德国学校,课余时间随父亲出入于音乐学院,幼年时代的音乐熏陶造就了他不凡的音乐天赋。克列尔六岁开始学习钢琴,童年时即已谙熟许多音乐会的经典曲目,并与杰出的演奏家交朋友。克列尔曾无比怀念这段美好的少年时光,庆幸自己成长于德国、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三种文化交融的环境中。十二岁时他通过了第比利斯音乐学院“天才音乐少年”选拔考试,被正式录取学习钢琴。同一年,斯大林政权关闭了格鲁吉亚所有的德国机构,包括教堂,厄运开始降临德国移民。一年后他的父亲和叔伯被苏维埃政权夺去了生命,而克列尔于1938年首次在柴科夫斯基作品音乐会上获奖。由于其特殊的音乐才能,在战前他仍有幸在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并出演音乐会。

第二次大战爆发后的1941年10月,德国移民被政府悉数赶出格鲁吉亚,迁往哈萨克斯坦南部。克列尔家族长途跋涉,落脚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荒野穷乡。这支移民大军即刻被强制编入劳动营。克列尔因患疟疾而成为“编外人员”。为讨生活,他在孤儿院给孩子上音乐课(当然是没有钢琴的),在当地的乐队担任大号手,在集体农庄干农活。然而,一架钢琴始终是克列尔梦牵魂绕的“奢侈品”。于是他突发奇想,在桌子上画上黑白琴键,手指在“桌子钢琴”上移动,心中流淌着音符和旋律,这样一练就是十几年。

战争结束后,德国后裔们仍然没有自由,禁止随意离开住地。钢琴似乎是克列尔一个遥不可及的梦。1949年,万般无奈之下,他决定改行学习数学和物理,以取得乡村教师资格,改变生活窘境。克列尔被允许一年两次去州府参加资格考试。

1954年斯大林去世,政策有所放宽,数学教师克列尔获得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进修的机会。一天,他在去进修学院的路上突然听见久违而熟悉的钢琴声,循声而去,在一幢楼房内一位年轻的演奏者坐在大三角钢琴前弹奏乐曲。这里正是州府国立音乐学院。他被请求演奏一段乐曲,旋即演奏了肖邦《革命练习曲》。精湛的演艺让年轻的大学生惊叹不已,他们马上请来了院长。此后发生的事均如愿以偿,学院动用一切手段挽留这位德裔钢琴才子。他最终获得政府的“特殊居留许可”,免试进入大三年级学习钢琴。这一年克列尔三十一岁,与钢琴分别十三年。迟来的命运礼物让克列尔倍加珍惜,他每天花七八个小时练琴,终于修成正果,毕业时即被聘为音乐学院钢琴讲师。至此,他的艺术生涯才终于启航。

1961年,克列尔赴莫斯科参加第二届“苏联全国钢琴比赛”。来自偏远乡村的他属于超龄选手,故别人对他得奖并不看好。然而,正是这次比赛,改变了他的人生。比赛中他激情四射的演奏以及戏剧性的音乐变化征服了评委们,他们打出最高分五十分。克列尔一鸣惊人,荣登一等奖宝座(1945年的第一届冠军得主并列为乌克兰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和俄罗斯钢琴家维克多·梅赞诺夫)。评委们给克列尔的评语是:“他是苏联音乐界的奇迹,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伟大的音乐天才,他用钢琴赋予了音乐最好的音质。”同年,好运再次眷顾,莫斯科音乐学院聘请克列尔为教授,同时克列尔也开始了职业钢琴家的生涯。克列尔巡回演出于整个苏联,从波罗的海沿岸到西伯利亚,他的钢琴演奏被认为是苏联境内的顶尖水平。然而,巡回演出的范围仅局限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由于他的德国血统以及无党派人士的身份,他长期被禁止出游西方社会,这阻碍了他在国际音乐舞台的更大发展。就连大作曲家哈恰图良(曾经在第比利斯音乐学院学习)都为此愤愤不平,因为他无法带着“最理想的演释者”去美国巡回演出。直到1988年维也纳举办贝多芬钢琴大赛,因克列尔精通德语,便有幸被莫斯科音乐学院推荐前往担任评委。至此,他六十六岁,有生以来第一次踏入西方社会的大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迟来的荣誉阅读题答案】相关文章:

迟来的雪阅读答案06-24

迟来的爱和迟来的我08-04

迟来的感恩04-19

迟来的爱范文05-16

迟来的作文范文05-18

迟来的春天范文05-18

迟来的精彩范文05-18

迟来的江湖范文05-19

迟来的悔悟范文05-19

迟来的忏悔范文05-19

上一篇:集团年终大会的发言下一篇:师德典范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