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钻背后的故事

2024-05-15

世界名钻背后的故事(精选9篇)

篇1:世界名钻背后的故事

世界名钻背后的故事

世界上首次发现钻石的地方有:

印度:公元前4世纪,有记载“婆罗岛”钻石以砂矿的形式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当时吸引的许多欧洲商人。

巴西;1725年在米拉斯吉拉斯(MATO·GROSS)等地发现了砂矿。

南非:1866年在优瑞卡(EURAKE)也叫“伊利加”第一次发现了出产矿(打破了人们一直认为钻石是由河流冲击砂矿产出的认知)。

俄罗斯:1829年发现却无人问津直到1954年重要发现产量与南非相当,1957年开采主要的`矿山“成功”“佳节”(产量占85%)现在主要产地为雅库物。

扎伊尔:1958年发现,即刚果

澳大利亚:1979年于钾镁煌斑岩中发现,阿盖尔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钻石矿。

世界名钻(这里我就不按顺序介绍了):

1.霍普钻石:就是我们常说的“希望之钻”又称为“厄运之钻”是由一个法国商人从印度带到法国买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法国大革命皇宫洗劫一空,这颗三角形重达67.5ct的钻石失踪了。

1830年约1年后,以椭圆形,重45.52ct出现,被银行家霍普买下,(估计是被切成了椭圆形)。因为拥有者都常遭遇莫名其妙的灾难,故称为“厄运之钻”。又名霍普钻石。ⅡB型蓝色钻石,后来被美国商人哈里·温斯顿买下,1958年送给了华盛顿史密斯博物馆中收藏。

2.光明之山:于17世纪产自印度被切磨成了圆玫瑰型,1852年被改切为椭圆多面型,重108.9ct现镶在伊莎白女王的王冠上,现藏与伦敦塔的珠宝馆。

3.南非之星:南非发现的第一颗大钻,1868年,牧童在奥兰治河边发现。重21.25ct,切磨成10.73ct无色。

4.库里南:19南非普雷米尔矿区发现,由地表部经理发现,原石重3106ct比这之前发现的最大钻石高贵无比还大了3倍。

JOSEPH ASSCHER经过6个月的切磨,加工成9颗大钻,96颗小钻。

最大的两颗:库里南1号重530.20ct无色,梨形,74个刻面,又名非洲之星;现镶在英国国王的权杖上1995年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品钻。

库里南二号:重317.40ct;坐垫形,有68个刻面,镶在英国国王的皇冠上。

5.普雷米尔玫瑰(PREMIER ROSE):1977年4月,南非普雷米尔(PREMIER)矿区发现重350.90ct,无色无暇,由切磨师ROSE MOUW切成了3颗。

PRMIER ROSE:137.02ct

LITTLE ROSE:31.48ct

BABY ROSE:2.11ct

6.世纪之钻:又名百年纪念原石599ct,发现于1986年,正值戴比尔斯公司成立一百周年故得名,成品钻重273ct。

7.金居比利钻:1986年南非普雷米尔矿区产出,金褐黄色,原始重755.50ct,被戴比尔斯公司切磨成火玫瑰琢型重545.67ct

1995年泰国展销会上露面,正值泰王加冕50周年庆典,泰国商人共同买下送给泰王。又称金色庆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成品钻。

我们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问钻石不就是石头嘛~为啥那么贵~我想说的是钻石的价值其实在当人们发现的时候,主要体现在了稀少,都说物以稀为贵嘛~我相信当时间在传承这钻石文化和历史,还有那一段段传奇故事时其中的精神价值就早已将其超越。

现在就聊一下为啥我们定制婚戒的过程中钻石会那么贵,首先开采成本上来讲:首先用破碎机进行破碎,再利用重力分选的形式去掉不要的废石,在利用油脂传送带进行回收,利用重矿物带有磁性用电磁铁加传送带进行分选,最后还要进行人工手选(工作环境相当艰苦),矿山开采平均每天都会动用上百辆大型器械,而且平均3~4吨的矿石中才能开采出1ct的钻石都还不一定是宝石级钻石。

在精神上戴比尔斯公司在钻石的推广上也是做出了大量的投入在90年代前在中国每年的广告投入的经费就超过了2亿,在广告中的台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就来自戴比尔斯公司。

篇2:世界名钻背后的故事

张作霖因经常要与日本人打交道,故不得不学几句寒喧用的日语,但他只学了三句日语:“阿里安多”(谢谢)、“巴格牙鲁”(混蛋)、“沙约挪拉”(再见),而这三句话,他常常弄错。

一次,他请日本一位大将吃饭。为了向光临寒舍的大将表示谢意,他与大将握手时,连连说道:“沙约娜拉!沙约娜拉!”大将感到莫名其妙,几乎拂袖而去。经日语翻译解说后,才明白乃是误会,是把“阿里安多”说错了。酒过三巡,副官上菜时,不小心将菜汤滴在大将身上了,张作霖连忙用: 皇冠网址 澳门赌球网 皇冠开户餐巾为大将揩拭,一面大骂副官“阿里安多!阿里安多!”这时连那日本大将都知道他又是将“巴格牙鲁”说错了。宾主尽欢后,张亲自送日大将至门口,握手道别。当大将的车开动后,张热情地挥手,口里大呼:“巴格牙鲁!巴格牙鲁!”

有一次日军杀死了一个中国兵,张作霖亲自去向日本领事交涉,提出抗议。日领事说:“这事情很简单。”说着随即离坐走向写字台,写了一张50000元关东券的支票,交给张作霖。张回去后立即下令,全军一半人放假回去,遇着日本人就杀。不过那时已是半夜,结果只杀掉两个日本人。晚上三点钟,: 皇冠网址 澳门赌球网 皇冠开户日本领事来找张作霖了,说:“怎么的?你们中国人杀死了我们两个日本人!非常严重!”张作霖忙说,“那简单得很。”随即交还了日本领事给他的那张支票,另外再写了一张5000元的支票交给日本领事。事后他说:“这就叫以牙还牙。”

篇3:揭示世界技能大赛背后的规律

我们该寻找什么样的榜样

长期以来, 我们的职业教育一直将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奉为学习榜样, 甚至抱着朝圣般的心态去学习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是, 从几届大赛的成绩来看, 德国、英国、美国等一些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成绩却表现平平。本届大赛德国获得2枚金牌, 美国获得2两枚金牌, 英国获得3枚金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韩国、瑞士、巴西等国家的成绩异军突起, 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与我们同属一个东亚文化圈的近邻韩国, 为何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屡屡高居榜首 (连续5届取得大赛总冠军, 共计19次获得大赛总冠军) ?此外, 与我国同属金砖国家的东道主巴西则以11枚金牌的成绩排在第二, 更是让我们找到一个国情相当的榜样去学习。仔细研究他们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 可以给我们带来更贴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

理性看待我们的优势与不足

尽管此次世界技能大赛我国在金牌上有所突破, 但仔细分析获奖项目类别不难发现, 我们的成绩还与我们在奥运会的情况相似, 诸多优势项目还停留在一些“偏软”的技巧类项目, 而真正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加工制造类等“硬技术”的项目还有所欠缺。中国是当今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制造业从业人员高达2亿人多, 居世界第一位, 但其素质普遍偏低。中国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和素质层次都远远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4%、日本的4.1%、德国的5.6%。也就是说, 这些国家的一个从业人员相当于中国20多个劳动力。当前, 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 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规则导向引发的职业教育理念转型

篇4:世界名人雨果背后的故事

流亡者的生活毕竟是艰苦的。没有社交,没有娱乐。雨果的壮举得不到家里人的理解与支持,因为他们越来越无法忍受这“海囚”般的生活了。阿黛尔带着小女儿到伦敦去住了一段时间,两个儿子也先后追随而去。只有朱丽叶始终如一地陪伴着雨果。

对家庭的分裂,雨果并不感到意外,也无意阻拦,因为他必须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在岛上,除了创作外,他仍然热心地关注并参与各种政治活动。

雨果在政坛上的十来年,几乎没写出什么引人注目的作品。流亡却使这个天才作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说》、《街头与林间之歌》等诗集相继问世,《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伟大长篇小说也写成于这十几年中,其中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让雨果的名字立于世界文坛之林。

篇5:世界名人苏格拉底背后的故事

世界名人苏格拉底背后的故事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古希腊雅典的三位检察官指控苏格拉底有罪。他们对苏格拉底指控的基本内容如下:“不尊敬城邦所信奉的诸神,引进新神;蛊惑青年,使之误入歧途。”他们认为城邦应该判苏格拉底死罪。于是,苏格拉底就被宣判了死刑,在一个月后执行。

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有机会逃脱。他的朋友克里同劝他远走高飞,但他不为所动。苏格拉底自认是一名雅典公民,就要遵守雅典所制定的法律,以身殉道。他还认为,如果在他的朋友及学生的协助下越狱逃走,是“以错对错”。

当时雅典法律规定,被判有罪的人在认罪的前提下可以交罚金或者选择被放逐。然而,苏格拉底说自己没有这笔钱,也不愿意交罚金。苏格拉底更不愿在法庭垂泪乞求同情和宽恕。他的倔强态度令法官非常恼火。

5月的一天,苏格拉底将饮鸩就刑,在囚禁着苏格拉底的地方聚集了不少人。这时,克里同问:“你还有没有别的事情要作交待?”

苏格拉底回答道:“没有什么事情。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你们务必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生活,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

克里同说道:“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做的,但我们该怎样安葬你呢?”

“按照你们所想的方式就可以了,只要你们心中真正感到我还存在着,我就没有离开你们。”苏格拉底说着站起来,走进另一间房子去沐浴。

在苏格拉底沐浴完毕以后,他的家人,17岁的大儿子兰普罗克勒斯,两个小儿子,以及他的第二个妻子克珊狄波斯,来到他身边。苏格拉底当着柏拉图等人的面将他迫切希望的事向他的家人作了交待,然后让妻子和孩子先回去。

这时天渐渐黑了,苏格拉底坐下,便不再多说话了。不一会儿,刑吏队的人走近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你跟别的囚犯真是很不同呀!在我接到命令要他们饮鸩就刑时,他们不是耍赖就是咒骂我。而你对我从来没有埋怨过。自从你被关在这里以后,我已经了解你是这座牢里所有犯人中最高尚、最温和的人,到现在我相信了这一点。你是一位很明事理的人,你清楚,有关你的事,责任不在我,因此,对我也不生气。我请你对这无法改变的事,要以轻松平静的心情忍耐下去。”这人说完上面这些话以后,就淌着眼泪难过地离开了。

苏格拉底向身旁的人说:“那个人跟我很亲近,他一有空总是来和我说话。像他这样的人现在已经不太容易找到了!我是由衷感激他。克里同,我们要照他所说的话去做。请你叫人把毒药拿来好吗?要是还没有准备好,就让他们赶快准备吧。”

克里同回答道:“可是太阳仍然照耀在山顶上呢,还没有落坡。其实我也知道,不少人接到就刑的通知后,总是要拖延一段时间才饮毒药。他们还要尽情吃一些美味,最后欢乐一番,然后才去死。所以,你用不着那么急,时间还是有的呢。”

苏格拉底回答道:“克里同啊,那些人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有好处。但是,我不像他们那样也是有理由的,因为我觉得推延服毒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如果到了这时候,还什么也放不下,只能增添些自我嘲讽罢了。因此,还是照我的吩咐去做吧,不要再坚持了。”

至此,克里同只好用目光暗示在旁等候吩咐的小童,那个小孩就走到外面去了。不一会儿,一个人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只杯子,里面盛的就是毒药。

苏格拉底平静地问:“请你告诉我,我该怎样做才行?”

那个人说:“你喝下这杯毒药以后,只要不停地在这里走,如果感到两脚逐渐沉重起来,你就躺下来,这就表明毒药已经生效了。”

说完了这些话,此人就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从容地接过杯子,然后问道:“我可不可以从杯子里取一点出来,把它献给神呢?”

那人说:“我们准备的毒药分量刚刚好。”

苏格拉底于是道:“这我知道,我只是想向神祷告罢了,祷告我从这个世界到达另一个世界,能够平安幸福!这也是我用这杯中之物作为祭奠,以此来向神许愿。”说着苏格拉底一仰脖把毒药一饮而尽。

这时他身旁的人都哭起来。

苏格拉底看到众人的这种情形,说道:“你们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之所以要把女人和孩子打发回去,就是怕他们像这个样子。我经常听人说,作为男人,应该安静地死去。所以你们面对着我,应该镇定下来,要坚强些!”

周围的人听到苏格拉底说的话,全都忍住了眼泪。然后大家看着苏格拉底不停地走动,逐渐发觉他的脚步沉重起来,于是他躺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一个行刑的.人在苏格拉底的脸上盖了一层布。苏格拉底突然将布拉开,艰难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克里同,你过来,我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接受了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警世箴言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关键是如何让它发光。

一语识人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篇6:世界名钻背后的故事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篇7:世界名钻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世界工厂”,内涵变迁,喜与忧,战略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目的】

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认识中国“世界工厂”的涵义, 理性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隐痛, 并为其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科学建议。

【研究方法】

在分析方法上, 本文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系统研究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现状, 结合辩证思维方法来深化分析 (如归纳演绎及实证分析法) ;在数据的采集和选取上, 力求真实准确, 使文章更具可信性和说服力。

【正文】

一、内涵变化---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 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 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体现在世界经济史上, 英、美、日、中曾先后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世界工厂”已有了不同于过去的新内涵。因此, 在分析中国“世界工厂”的具体内涵时, 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 把握事物的联系发展, 从动态中考察“世界工厂”内涵的历史变迁, 努力避免认识的片面性。

(一) 18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下表数据显示, 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 占据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一1/2, 垄断了世界贸易1/5一1/4的份额, 确立了它的世界工厂地位。当时英国的经济发展具备如下特征:世界科技中心、世界制造中心、世界贸易中心、世界金融中心 (伦敦) 一体化;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占世界市场重大份额, 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二) 19世纪70年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美国经济飞速发展。18世纪80年代, 美国制成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到1913年, 美国工业生产产量相当于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 占全世界的1/3以上, 美国成为新一代世界工厂。那时美国的经济发展具备如下特征:世界制造中心、世界科技中心、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 一体化;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占世界市场重大份额, 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三) 20世纪后半叶, 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 着眼于引进各国技术之长, 改进创新, 推动日本经济飞速增长,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发展成为第三代“世界工厂”。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具备如下特征:世界制造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 (东京) 一体化;某些重点行业的生产和出口在世界市场具有绝对优势。

(四) 2001年, 日本通产省发表的《面对21世界对外经济政策挑战》贸易白皮书提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当前中国已在100多项产品的生产上位居世界第一, 经济总量世界第二, 中国商品充斥于世界各个角落, 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已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然而, 对比英、美、日的案例, 前三代世界工厂都具备金融和技术上的强力支撑, 且在世界市场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新形势下的中国, 却不具备世界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的配置, 产品生产则集中在制造环节, 在世界市场中只具有相对优势。“世界工厂”经过多次转移, 发展到如今阶段, 其涵义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更加趋近于“世界加工厂”或“世界工厂车间”。对此, 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 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

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唯有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才能把握中国“世界工厂”的本质, 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也唯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升到新的水平。

二、“世界工厂”的喜与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体现在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 与全球经济的融和, 使得中国制造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 促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繁荣的背后, 却是暗忧涌动, 不容忽视。我们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正确认识中国“世界工厂”的喜与忧。

(一) 中国制造业所得的巨大成就:

从制造业发展速度及规模看, 制造业总产值保持着10%左右的高增长速度, 连续20 年居于全球首位。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接近1/3, 制造业上交税金和从业人员均约占全部工业的90%。

从制造业出口规模来看, 工业制成品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90%以上, 创造了全国近3/4 的外汇收入, 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最主要力量。

从制造业产能看, 我国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制造业工业体系, 目前有一百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成为全球第二制造大国。

(二)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生产效益低下。效益是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前提条件, 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我国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仅为德国的1/20, 美国的1/25, 日本的1/26, 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削弱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企业的竞争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质量, 仅仅强调数量的优势不利于企业的持续性发展。虽然中国劳动力便宜, 但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客户不满意, 付出的劳动成本其实更加昂贵。如果不提高产品质量, 相对优势也会变成相对劣势。据调查, 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 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 而其使外国投资者产生的心理顾虑所造成的隐性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的。

2.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发展的根本在于创新, 不创新则无发展, 最终也必将走向灭亡。目前,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 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左右。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不仅制约自主研发水平的提高, 而且也不利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其次, 加工制造带来的眼前利益影响了国内一些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很多国内企业企图依赖技术引进, 把有效资源投向规模扩张, 吝于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的长期投入, 技术创新的激情和信心逐渐丧失。

3.经济危机风险增大。量变会引起质变, 度的失衡将导致矛盾统一体的破裂。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 对中国来说, 是一种无根工业的发展, 途中伴随着经济危机风险的转移。而墨西哥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值得汲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 美国大量工厂向墨西哥转移。到2001年, 墨西哥加工贸易占到出口贸易的48%。随着美国经济的低落, 墨西哥的加工贸易也一落千丈。另外跨国公司具有政治和商业性,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外资大规模地撤出中国, 那么必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4.生产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低成本优势是中国制造的主要竞争优势。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各国都可以利用新技术和人力资源投资, 弥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数量方面的缺陷。如果单纯依靠我国的低成本优势, 将使我国陷入比较利益陷阱。据《道琼斯》研究报告, 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者加薪、资源价格上涨等因素,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已被印度和墨西哥超过。自2005年以来, 墨西哥比索对美元贬值20%, 人民币却对美元升值约20%, 从而使现在中国的生产成本比墨西哥高20%, 而在2005年却是低5%左右。如今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不仅高于墨西哥和印度这两个经济相似度最高的竞争对手, 而且高于越南、孟加拉国等7个亚洲国家。

矛盾存在着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现如今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仍是利为主, 弊为次。但矛盾主次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 次要方面亦可对事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不可忽视其作用。因此, 我们要树立两点论, 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居安思危, 趋利避害, 促使其向健康的、可持续的的方向迈进。

三、战略定位思考---唯物辩证法

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牵动着全国整个经济体系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关乎整个国计民生。应树立辩证思维观念, 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制定全局性、长远性、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这样才能总揽全局、与时俱进, 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全局性的地域安排。考虑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 要注重系统整体性。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 工业化程度高, 技术水平高, 同时人力成本也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成本较低, 资金和技术相对薄弱。所以, 应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互补合作, 注意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布局。鼓励东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 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 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从而把东部地区建设成为技术研发中心, 把中西部地区建设成为制造车间, 这样既可以顾及当前利益, 又可以着眼于长远利益, 为我国取得未来的竞争优势打下基础。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重长远性的核心技术培育。放眼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全局, 我们既要立足当下, 又必须用发展的思路看问题, 为增强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一些安排。为调整部署我国的产业结构, 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我国核心技术的研发进行指导。在这一点上, 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做法, 重点选择一批在未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 在技术研发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以促使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尽快形成, 力求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并以核心技术的升级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为我国强国梦的实现提前铺平道路。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针对性的行业发展战略。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去解决矛盾。具体到行业, 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现状制定不同类别的发展战略。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 应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产业;对于具有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 要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的战略, 更大范围地占领国内市场;对于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 中国缺乏优势技术, 可以通过引进技术, 加强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四、结语

我们在分析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时, 要坚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考、正确的方法, 了解事物的要素系统, 把握事物的联系发展, 辩证地看问题, 避免认识中的片面性、绝对化。立足于此, 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世界工厂”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内涵, 全面审视其发展中的利与弊。

客观来讲,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更多的是国际分工的自然结果, 片面地追求“MADE IN CHINA”, 只会使中国企业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 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 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 坚定信心, 知难而上, 开辟前进的道路。“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中国应顺应世界潮流, 理性制定发展战略, 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逐步成为代表世界制造业最新发展方向的“世界工厂”。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耿凤英.理性看待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J].特区经济, 2011 (06)

[2]郑洪涛.世界工厂的反思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经纬, 2003 (05)

[3]曾慧琴.“世界工厂”的内涵变迁与生命周期论[J].发展研究, 2009年01期

[4]李萍, 罗宁.世界工厂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定位[J].社会科学研究, 2000, (04)

[5]吕克勤“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J].上海经济研究, 2003年05期

[6]林玲, 刘恒.世界工厂与中国制造业发展思路.[J]经济评论, 2003年05期

篇8:复苏数据背后的世界经济迷局

信心正在增长。德国一项受到广泛跟踪的投资者情绪指数已经由负转正,这还是近两年来的第一次。

所有这些都令乐观情绪上涨。遥想2008年9月,当金融体系处在崩溃边缘时,投资者们避开除最安全资产外的任何资产,消费者停止消费,而企业则关门停产。如今,一种良性循环开始出现:金融巨轮再度开动,心情变好的消费者们打开钱包,而雄心勃勃的企业则不再窖藏资金,而是转而追逐利润。

尽管乐观主义值得欢迎,却也要看到它包含的两个陷阱,一个比较明显,另一个却不容易被发现。明显的陷阱在于,信心证明被放错了地方—几缕希望之光被错误地解读为强劲复苏的开始,而事实上它们代表的不过是下滑速度开始放缓。另外那个更不容易察觉的陷阱,尤其是对政客们来说,在于信心和好消息往往创造出破坏性的自满情绪。乐观是一回事,认为世界经济正在回归正常的自大看法则可能阻碍复苏并导致那些旨在防止经济再次跌入深渊的政策难产。

经济指标幻象

人们容易夸大股票价格上扬所包含的讯息。股市在经济状况改善之前往往会上涨,这是因为投资者在统计人员记录经济触底反弹之前就已经发现了获得更高利润的希望。但是有许多反弹最终消失于无形。1929-1932年间,道琼斯工业指数曾四次暴涨超过20%,最后却跌回到原低点以下。目前的这场危机中已经出现了五次互相独立的股价上扬逾10%的大涨,每次之后股价却再次跌回原位。

解读经济统计数字也很难。过去6个月中有过数次衰退,每次的轨迹都不同。制造业大幅下滑部分是由于大规模的全球存货调整。由于未出售货物大量积存而融资却难以获取,世界各地的企业削减产量的速度甚至比需求下降的速度更快。一旦企业存货耗尽,它们将恢复生产,而制造业衰退的最高峰也将过去。

即便这一刻即将到来,另外两场衰退却可能会毒害经济更久。这其中首要的便是银行业危机和泡沫经济中的债务清理,尤其是在英美两国。收紧的银根和下跌的资产价格暴露了消费者的过度借贷,迫使他们更多地积蓄,从而也导致了需求的急遽下滑。历史表明,这样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不仅持续时间长,并且最终随之而来的复苏亦是软弱无力的。

第二场下滑发生在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由于跨国私有资本流的骤然减少而受到打击。2007年输入各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而眼下它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小心翼翼的投资者们把钱放在家里的世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银行、企业、政府今年内需延期支付的债务总额高达18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在中东欧国家。即便这些新兴市场能逃过一场全面的债务危机,投资者信心数年内都不可能恢复。

这些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了一场衰退,其程度之深以某些尺度衡量甚至超过了大萧条初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全球产值今年将萎缩1.3%,这是60年来首次出现萎缩。但是各国采取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政策反应来对抗这场崩溃,各国央行向市场注入了数万亿美元的流动性,更多的央行开始诉诸于各种越来越异乎寻常的“非常规”政策手段来安抚信贷市场,甚至在政策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仍努力宽松货币环境。各国政府均奋力支撑其银行,并在这一过程中为数万亿美元提供担保。发达世界的平均财政赤字将几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这比危机来临之前高了6倍。

大萧条的经验表明,政府在经济其他部分瘫痪之时袖手旁观将导致多么毁灭性的后果。但是眼下这种规模的行动从未在以前尝试过,没有人知道它将在何时产生效果—更不用说它将会有多大的作用。但不管影响有多大,将苟延残喘的经济的几阵痉挛误认为是持久的复苏都是一个错误。真正的复苏取决于可持久的私人消费取代政府需求,而这方面的消息却无一例外都是黯淡的。

寻找新需求

就拿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美国来说吧。住宅市场的调整在美国来得较其他国家为早。房价几乎在三年前就见顶了,到现在降了三成。制造业生产在过去3个月中的下滑速度折算成年率超过20%。而政府采取的旨在抵消这些负面影响的政策攻势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为大胆的,但目前还看不到能创造出一场足以强劲到阻止失业率攀升的复苏元素。

在英国,考虑到其金融产业、房地产繁荣和消费者债务的规模,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幅度将更大。英镑的疲软将支撑出口,但是脆弱的公共财政意味着英国通过利用政府开支为私人部门提供缓冲的空间将远不及美国。

理论上来说,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前景应该会好一点。贸易和制造业的崩溃使得这两个国家经济下滑的速度比其他发达国家更快,不过德日都没有困扰盎格鲁-撒克逊世界的巨额债务。一旦存货调整结束,复苏将很快到来。但实际上,这似乎并不可能发生,尤其是在德国。随着经济产出的大幅度下滑导致德国的失业率攀升到两位数,很难期望看到消费者大肆消费。政府也没有多大兴趣刺激需求。德国的财政刺激计划尽管按欧洲标准规模算大的,却比该国所能承受的水平低得多。更糟糕的是该国的银行仍然身陷泥潭。

日本更加大胆。该国最新的包含减税和政府支出的一揽子措施4月初出台,它提供的财政刺激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而言是今年所有发达国家中最强的。但由于公共债务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日本已经没有额外财政刺激的空间了。由于出口市场的疲软,很快将需要以日本国内的私人需求替代外部需求。但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没有证据表明日本能够完成这样的转变。

目前来看,最耀眼的光亮来自中国。在中国,庞大的存货调整夸大了外部需求下滑的冲击,而政府有资金也有决心支撑国内消费。中国的财政刺激已经见效。贷款激增,基础设施投资健康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6.5%,但这也许过于保守了。但是中国也面临着困难,3/4的增长将来自于政府需求,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开支。

并不乐观的未来

看过上述现象,乐观的理由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说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也只是在最狭隘的意义上成立,即全球衰退的速度已经见顶。由于大规模却无法持久的财政和货币输血,经济状况最终将稳定下来。但在很多方面,更黑暗的日子还在后头。尽管此次衰退的规模很大,常规性的复苏还是遥不可见。即便能迎来增长,也不足以强劲到止住失业率的攀升和闲置产能的膨胀。在未来的数年内,世界上大部分经济体将依赖它们的政府。

中想一想这意味着什么。大多数发达国家将看到失业率攀升到两位数, 并保持在那个高位。通货紧缩—债务缠身的经济体的恶疾—可能会随着创纪录的经济低迷拖低价格和工资而到来, 尤其是在见诸报端的通胀率已经随着燃油价格下降而降低的情况下。低迷的增长、持久的刺激支出和不断上升的清理金融系统的成本将导致公共负债急剧上升。经合组织成员国在此次危机袭来之际的负债额平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4;到2010年将达到与国内生产总值持平。一项分析认为持续的经济低迷可能将最大几个经济体的负债推高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0%。持续的高失业率, 数年的投资不足, 再加上更加沉重的公共债务负担, 将反过来削弱经济潜力。尽管没有迹象表明世界经济不久后就将重新恢复趋势增长率, 有一点已经很清楚了, 这就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极限将低于危机前。 (摘自:英国《经济学家》2009年4月25日)

篇9:视听盛宴背后的故事

从纸媒到网媒,从“分众”到“聚众”,从“广告”到“窄告”……传媒变革悄然兴起,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书、手机报、网络期刊等创新之举令人应接不暇。数字出版带来商机无限,政府外在推动力也逐渐转化为市场的内驱力,从而中国传媒被“上帝之手”操控起来。

其实,不仅是阅读方式和习惯,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被改变了。以前,我们喜欢挤出时间去图书馆或者书店查找自己想要的图书,买来后把手提包塞得满满沉沉,以便在闲暇时间阅读。而今天通过网络,一切变得简单时尚。逛网上书城、浏览教育网站、DOWN下最前沿的论文、最时尚的杂志、最凄美的故事……放在电脑、PDA、手机等终端浏览器上,不仅可以满足对各种知识的渴求,而且还节约资源,最大程度共享人类知识文明成果,更方便将任何零落的时间用于阅读,全面提升自我。数字媒体,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由于不同地区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平衡,人与生俱来的对未知的渴望。媒体对人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当数字出版得到越来越多的商家和作家的侧目(有国外的知名作家放弃传统出版方式,直接将作品出版在手机上),当数字出版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出版业其他业态,当数字出版物不断给受众提供一种共享的视听盛宴,传统出版行业明显已经按捺不住了。兵临城下。关于纸媒的存亡与何去何从之争一直不绝于耳。

传统媒体会不会迅速消亡?不会!因为相比有诸多好处的新媒体,传统出版更强调严谨、深刻和深度,会让读者体会到手不释卷的另一种阅读方式(多样性阅读方式将更适应未来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书中阵阵墨香伴着“春赏百花秋望月,夏沐清风冬看雪”的心情总是有着别样的雅致,时间在深处沉静。

但是在市场经济下,固步自封和夜郎自大的结果往往是灭亡。由于多种数字出版行业的充斥,读者固定的阅读空间被打压,传统出版的市场份额难免受到冲击。传统出版行业必须正视这种必然的趋势,不断提高知识挖掘的深度,勇于和新媒体整合,用新媒体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赢得新发展中的生存空间。而对于传统出版行业来说,挑战更多来自于体制。媒体的权威、品味、政治喉舌等功能使媒体一直笼络在旧体制下昏昏欲睡。

进一步细分的市场将开启媒体的“多元时代”。当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等适应市场环境之后,更多其他资本进入出版行业,不可避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编辑业务、传播内容及形式,从积极的方面讲,媒体的发达和市场竞争机制的确立,有利于知识普及、信息畅达、提高内容质量、改善经营能力,加深与新技术的融合;从消极的方面来讲,媒体及其传播内容的良莠不分,新媒体过度炒作低级趣味的名人轶事甚至个人隐私,不负责任地制造假新闻来吸引和误导受众,也会导致信息紊乱,从而越过“德”与“法”的制衡。

上一篇:联谊活动总结范文英文下一篇:(2012)年内审体系检查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