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查意见

2024-04-20

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查意见(精选5篇)

篇1: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查意见

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查意见

建设规划总体结构符合提纲要求,能反映出规划的基本内容;总体规划布局基本合理,规划内容与投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明确;典型设计基本合理,总体工程内容、现状反映基本清楚;建设管理、运行管护机制及产权归属基本合理;投资概算基本合理;效益分析合理。

规划报告存在如下问题:

前言

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85%以上。应为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农田水利现状

1、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中,表3-4中农业用地41.19,其它用地18.93应为农业用地41.43,其它用地19.69。

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规划

2、衬砌渠道493.34km,疏浚排水沟502.02km,应为衬砌渠道493.33m,疏浚排水沟502.22km。分干长59.2公里,应为东、西分干长59.2公里

3、无典型断面设计图

中小型河流治理建设规划4、5.13.8.7夹沟河建设内容,应为5.13.8.8夹沟河建设内容

附表、附图

5、附表1 无灌溉渠道长度。无排水沟长度。

6、附图中标注字体太小。

7、附图现状图中现有工程标注不全。

篇2: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查意见

专家组评审意见

2010年12月19日,省发改委会同水利厅在西安召开了《榆林市靖边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榆林市水利局、靖边县水务局等单位的领导、代表和特邀专家。与会人员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的汇报,特邀专家认真的阅读了规划文件,会议对《规划》进行了讨论,认为靖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成立了由发改委、财政、水利、农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参加《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水利部门具体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编制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现状,找准农田水利建设的突出问题。根据《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大纲》、《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的意见》和靖边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完成了《规划》编制。会议认为《规划》资料翔实、内容全面,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分析论证基本可行,规划建设内容和重点符合实际,工程建设规划典型设计基本满足要求。投资估算编制原则依据准确,《规划》基本符合《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具体评审意见如下:

1、农田水利工程实施节水改造的必要性

靖边县地处关中陕北黄土高原,全县辖22乡(镇)人 1

口31万人,总土地面积50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4万亩,水利设施灌溉面积39.27万亩,现状年有效灌溉面积37.1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9.16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群众,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累计共建成机井4266眼,小型抽水站23座,水窑窖4692座。上述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建成投运,极大地改善了灌区农业的基础条件,在“十年九旱”的自然灾害条件下,农业灌溉设施在提高和改善灌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灌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全县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由于农田灌溉设施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标准偏低,施工质量较差,经历数十年的运行,设施年久失修,老化损坏严重。水库蓄水能力严重下降,可供水量不能满足灌区粮食生产灌溉用水需要;现有引、提水工程大部分设施老化及损坏严重,有相当部分已失效,造成引、提水量不足;现有灌溉渠道防渗率低,渠系建筑物年久失修、坍塌、老化、淤积等现象,导致灌溉水利用率低,灌溉面积逐年下降,农业产量下滑,灌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缓慢。从2000年以后,国家对大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对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基本上解决了灌区水源及骨干输水工程,由于斗农渠末级渠系存在“上通下堵”“半截渠”和配套不全等问题,已成骨干工程效益不能发挥。为了充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发挥骨干工程效益,增强农业抵御干旱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实施节水改造和建设十分必要。

2、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规划目标与任务

(1)规划指导思想正确。“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效益,建设与改革同步”的规划原则符合有关政策和县情。

(2)同意规划基准年:2008年,近期规划水平年:2015年,远期规划水平年:2020年。

(3)规划目标明确、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

3、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基本同意全县土地资源可利用量与潜力分析;

(2)原则同意不同水平年地表水、地下水可供水量分析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指标;

(3)机井、抽水站、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由于位置分散,规模较小,灌溉设计保障率为50%,农业灌溉年用水量小,另外灌区人畜饮水另有水源。因此,这些小型水利工程农业灌溉用水供需基本平衡。

4、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1)同意小型水源工程新建灌溉泵站14处,改造灌溉泵站17处。新建机井1447眼,改造机井1182眼。新建水窖10858座,改造水窖2970座。

(2)同意灌溉排水工程建设渠道72.23km,其中衬砌渠道61.4 km,配套建筑物397处,铺设管道484.8km,发展喷灌面积6.07万亩。

(3)同意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修复配套,对新增泵站、机井、水窖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根据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可能整合的支农涉水资金适度发展,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不易新建机井。

5、工程建设规划方案

(1)同意对现状机井、泵站、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在基本维持其平面位置和设计规模不变的基础上实施改造配套。

(3)基本同意工程典型设计方案

①基本同意对原有抽水站更新改造方案,新安装

8sh-9A水泵,配套电机YZ-250M-2型55kw。同意新建抽水站选用300QJ-200-100/5型潜水泵。

②同意利用原有深井进行喷灌节水改造,埋设喷灌主(支)干管。同意对原有旱地进行滴灌节水改造,安装滴灌支管、毛管和滴头。

③同意机井为管井,井壁管选择钢筋混凝土管,水泵选用200QJ32—130/10型泵,配套S9型节能产品。

④同意低压管灌工程采用单井为一个灌溉单元系统、干支两级固定输水管道按“圭”字形与“π”形相结合布设,同意管材选用UPVC管。

⑤同意水窖设计方案。

6、投资估算

(1)同意投资估算编制的原则和依据,同意按分类工程的典型设计和综合投资指标为基础计算给类工程投资估算的方法。

(2)同意投资估算主要材料价格按照2006—2008年市场平均水平确定。

7、经济评价

同意国民经济评价依据、方法和评价主要参数的选取,基本同意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成果。

8、分期实施意见及实施保障措施

(1)基本同意《规划》提出的规划工程分期实施意见及实施保障措施。

篇3: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查意见

2010年7月10日, 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会议, 对《水利数据中心近期建设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进行审查。参加审查会的有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松辽水利委员会、太湖流域管理局, 上海市水务局, 河海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

水利数据中心作为水利部确定的水利信息化近期8大重点工程之一, 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内在需要, 是对水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做好民生水利工作、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盘活信息资源的需要,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全面启动建设水利数据中心非常必要, 十分迫切, 条件成熟。《规划》编制非常及时, 是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推进措施。

会议听取了编制组关于《规划》的汇报,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规划》内容全面, 重点突出, 估算合理, 可实施性强。建议上报水利部审批, 尽快启动水利数据中心建设。

篇4: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查意见

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当前,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渠道多,资金使用比较分散。确保2020年实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亟需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握指成拳,集中发力,真正实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统筹使用新机制。为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整合有效机制,根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决定在你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经研究,现就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把握试点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有关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精神要求,整合各层次、各渠道、各领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建立健全统筹安排使用建设资金的长效机制,加快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任务,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通过试点,探索可复制、易推广的资金整合模式和经验,为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整合提供借鉴。

(二)基本原则。一是试点先行,逐步推进。高标准农田资金整合涉及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试点先行,稳妥推进。先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鼓励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导,逐步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二是统筹谋划,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整合资金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省级做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同时简政放权,以县为主整体推进,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三是建管并重,良性运行。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需要建管并重,更加重视管护问题。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经费来源,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二、明确纳入整合试点的资金范围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3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有关要求,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中用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支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投资,以及其他涉及农田建设的资金等,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统筹使用,集中投入,重点开展权属确定、土地平整、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技服务、机耕道路、配套电网林网、生产设施配套等建设。

三、探索创新资金整合有效机制

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大胆探索多种形式的资金整合办法。既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项目为平台推进资金整合,也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区域为平台推进资金整合,还可以突破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部门界限推进资金整合,不强求统一的资金整合路径和模式。鼓励试点地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切实做到整体推进,提高投资效率,探索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新机制。

四、制定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方案

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原则上确定为三年(2015—2017年):2015年主要开展试点前期工作,2016年启动并实施试点任务,2017年调整完善政策并形成机制。

在以县为单位编制统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筹确定项目布局和建设进度安排等基础上,及时制定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明确试点任务、政策措施、整合资金来源及规模、实施步骤、牵头部门、责任主体、保障手段、预期成效等内容。试点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与各相关专项规划加强衔接,确保完成各专项规划的建设任务。2016年1月底前印发试点工作方案,试点方案印发前,将规划编制、投资安排和建设管理等情况及时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备案。

五、抓好资金整合试点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试点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统一思想,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开展。

(二)密切部门协作。试点省建立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加强沟通衔接,密切配合,统筹协调项目布局和年度投资安排,互相通报情况,切实做到整体推进,构建合力推进试点工作格局。中央各相关部门积极支持试点工作,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加强对试点地区指导,统一组织开展对试点地区的检查考核等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困难。

(三)加强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整合后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运行全过程风险防控,确保整合后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整合后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考核验收制度,统一规范不同渠道项目的项目申报、勘察设计、招投标、工程施工、工程监理、检查验收等,对项目各环节实行统筹管理,确保试点工作有效推进。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有关信息应通过现有监测监管系统上图入库,实现可监测、可考核。

(四)做好信息反馈。建立试点工作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了解,及时将试点进展情况向中央有关部门报告反映。积极宣传试点工作成效,发现典型,树立标杆,凝聚共识,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

国土资源部 水利部 农业部

2015年12月25日

篇5:寒亭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查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公平竞争环境逐步建立。但同时也要看到,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壁垒、企业垄断,违法给予优惠政策或减损市场主体利益等不符合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为规范政府有关行为,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现就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防止政府过度和不当干预市场,有利于保障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政府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明确禁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市场竞争。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行政机关内部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有利于保证政府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政府依法行政。

三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靠创新驱动来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公平竞争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大力消除影响公平竞争、妨碍创新的各种制度束缚,有利于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是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的有效举措。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大力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都需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克服市场价格和行为扭曲,有利于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明确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要按照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要求,确保政府相关行为符合公平竞争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尊重市场,竞争优先。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促进和保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保障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立足全局,统筹兼顾。着力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统筹考虑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等多重目标需要,稳妥推进制度实施。

科学谋划,分步实施。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要尊重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破立结合,在规范增量政策的同时,坚持分类处理、不溯及既往,逐步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着眼长远,做好整体规划,在实践中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和完善。

依法审查,强化监督。加强与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的衔接,提高公平竞争审查的权威和效能。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保障机制,把自我审查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加强社会监督和执法监督,及时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三、科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一)审查对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政策制定机关)制定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应当进行公平竞争审查。

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制定的其他政策措施、地方性法规,起草部门应当在起草过程中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未进行自我审查的,不得提交审议。

(二)审查方式

政策制定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严格对照审查标准进行自我审查。经审查认为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可以实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应当不予出台,或调整至符合相关要求后出台。没有进行公平竞争审查的,不得出台。制定政策措施及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或者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政策措施出台后,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向社会公开。

(三)审查标准

要从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角度,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审查:

1. 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

(1)不得设置不合理和歧视性的准入和退出条件;

(2)公布特许经营权目录清单,且未经公平竞争,不得授予经营者特许经营权;

(3)不得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4)不得设置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或者事前备案程序;

(5)不得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设置审批程序。

2.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标准。

(1)不得对外地和进口商品、服务实行歧视性价格和歧视性补贴政策;

(2)不得限制外地和进口商品、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或者阻碍本地商品运出、服务输出;

(3)不得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招标投标活动;

(4)不得排斥、限制或者强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

(5)不得对外地经营者在本地的投资或者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歧视性待遇,侵害其合法权益。

3. 影响生产经营成本标准。

(1)不得违法给予特定经营者优惠政策;

(2)安排财政支出一般不得与企业缴纳的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

(3)不得违法免除特定经营者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

(4)不得在法律规定之外要求经营者提供或者扣留经营者各类保证金。

4. 影响生产经营行为标准。

(1)不得强制经营者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

(2)不得违法披露或者要求经营者披露生产经营敏感信息,为经营者从事垄断行为提供便利条件;

(3)不得超越定价权限进行政府定价;

(4)不得违法干预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制定减损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政策措施;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政策措施。

(四)例外规定

属于下列情形的政策措施,如果具有排除和限制竞争的效果,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实施:

1.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文化安全或者涉及国防建设的;

2. 为实现扶贫开发、救灾救助等社会保障目的的;

3. 为实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社会公共利益的;

4.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政策制定机关应当说明相关政策措施对实现政策目的不可或缺,且不会严重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并明确实施期限。

政策制定机关要逐年评估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实施期限到期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政策措施,应当及时停止执行或者进行调整。

四、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序实施

(一)明确工作机制

从2016年7月起,国务院各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均应在有关政策措施制定过程中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商务部、工商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指导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工作,并及时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动制度不断完善,在条件成熟时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和办法,落实制度要求,并从2017年起在本行政区域内逐步推开,指导市县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开展公平竞争审查。

(二)有序清理存量

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要对照公平竞争审查标准,对现行政策措施区分不同情况,稳妥把握节奏,有序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对市场主体反映比较强烈、问题暴露比较集中、影响比较突出的规定和做法,要尽快废止;对以合同协议等形式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部分立即终止会带来重大影响的政策措施,要设置过渡期,留出必要的缓冲空间;对已兑现的优惠政策,不溯及既往。

(三)定期评估完善

对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后出台的政策措施,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要在定期清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时,一并对政策措施影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情况进行评估。鼓励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估。评估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经评估认为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废止或者修改完善。

(四)制定实施细则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商务部、工商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起草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内容、程序、方法,指导政策制定机关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和相关政策措施清理废除工作,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序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清理废除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方式、工作步骤和时间节点,加强分类指导,确保本地区、本部门相关政策措施清理废除工作稳妥推进。

(五)加强宣传培训

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增进全社会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五、健全公平竞争审查保障措施

(一)健全竞争政策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要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为推进和逐步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奠定坚实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及时研究新经济领域市场监管问题,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完善政府守信机制

严格履行政府向社会作出的承诺,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对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要认真履约和兑现。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进一步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社会监督和约束。

(三)加强执法监督

对涉嫌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的政策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处理;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要依法调查核实,并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处理建议。案件情况和处理建议要向社会公开。政策制定机关要及时纠正排除和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四)强化责任追究

对未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或者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出台政策措施,以及不及时纠正相关政策措施的地方政府和部门,有关部门依法查实后要作出严肃处理。对失职渎职等需要追究有关人员党纪政纪责任的,要及时将有关情况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2016年6月1日

上一篇:饲料销售人员的工作总结下一篇:笑面挫折作文小学生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