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诗

2024-04-17

拜伦的诗(精选9篇)

篇1:拜伦的诗

拜伦的诗励志文章

1、爱国好汉给民族带来光彩,独裁暴君给民族带来灾害。

2、倘若我又遇见了你,隔着悠久的岁月。我如何致意,以沉默,以眼泪。

3、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道路。

4、若我会面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跟你召唤,以眼泪,以缄默。

5、阿谀奉承的人,不可与其共患难。

6、她以绝美之姿行来,如同夜晚,晴空无云,繁星残暴;那最绝妙的光亮与黑暗,均汇聚于她的丰姿与眼底,交错成如许温顺辉煌,是冶艳的白天所无缘看见。《美之诗》

7、我对你的爱就是对人类的恨,由于爱上了人类便不能专可爱你。《唐璜》

8、逆境是通往真谛的第一条途径。

9、所有的悲剧以逝世亡停止,所有的笑剧以结婚告终。《拜伦诗集》

10、要使婚姻久长,就需战胜自我中情意识。

11、我现在随遇而安,擅长混日子。只管这种种从未使我爱好,纵然世上的乐趣都已飞逝,有什么悲痛能再使我心酸。给我拿酒来吧,给我摆上筵席,人原来不适于孤单的生存。我将做一个无心的`游荡后辈,随大家欢笑,不要和人共悲哀。《只有再抑制一下》

12、恋爱是艰难的,不能等待它象美梦一样出来。

13、没有青春的恋情有何味道?没有爱情的青春有何意思?

14、要使婚姻长久,就需克服自我核心意识。

15、不论祖先是如许富贵,亲情,一个败家子就足以破坏门楣

16、不方式能使时钏为我敲已从前了的钟点。

篇2:拜伦的诗

2、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3、你宛若一场天国的绮梦,尘世的爱情不配去攀求。

4、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又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因此,对这些我就不人云亦云了,而想把我们的老。

5、且来享受醇酒妇人,尽情欢笑;明天再喝苏打水,听人讲道。所以,我们将不去游荡——游荡到那样的深夜,尽管心依然充满爱恋,尽管月光依然皎洁。因为,佩剑在磨损剑鞘,灵魂在把友唐璜来传诵——我们都看过他的戏,他够短寿,似乎未及天年就被小鬼给带走。

6、要是我梦见你爱我,你休怪,休要迁怒于睡眠;你的爱只在梦乡存在,醒来,我空余泪眼。

7、要使婚姻长久,就需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8、若我遇你,经年之后,我该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9、在无径可通的林丛有一种乐趣,在寂寞幽僻的海滨有一种狂欢,这里是一个无人侵扰的社会:面对大海,乐声伴着涛声呜咽。我不是不爱人类,但我更爱自然。从我和人们的交往,从过去的经历或今后可能的遭遇,我悄然脱身和那茫茫广宇融成一体,我的心绪绝非言语所能表达——但也无法隐匿!

10、死者一个个被时间吞没,坟墓一个个被融化得没了痕迹,整个世纪的记忆就这样消失了,被继承者的归宿取代。

11、我从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12、一滴墨水,可以唤起千百万人的思想。

13、她以绝美之姿行来,犹如夜晚,晴空无云,繁星灿烂;那最绝妙的光明与黑暗,均汇聚于她的丰姿与眼底,交织成如许温柔光辉,是浓艳的白昼所无缘看见。

14、死的伟大的人,永远没有失败。

15、谁知旧日情,斯人知太深。绵绵长怀恨,尽在不言中。

16、无径之林,常有情趣;无人之岸,几多惊喜;岸畔崖间,鼓涛为乐;无人踏足,是为桃源;吾爱世人,更爱自然。

17、伟大的人物往往轻视巨大的酬报。

18、今日之我已非往日之我。

19、假如我梦见你爱我,你休怪,醒来,我空余泪眼。

20、筛子存不住水,情人存不住耐心。

21、青春的爱情之吻是一个长长的吻。

22、爱情中的欢乐和痛苦是交替出现的。

23、再加上一两种小感觉来表明,肉体本由易燃的泥质所揉成。

24、她优美的走着,就像夜色一样。

25、太阳是是帝的生命,是诗歌,是光明。

26、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仍然居住在高原的洞穴,或是在微曛的旷野里徘徊,或是在暗蓝的海波上腾跃,撒克逊浮华的繁文缛礼,不合我生来自由的意志,我眷念坡道崎岖的山地,我向往狂涛扑打的巨石。

27、当乌云飞临你的头顶,试图笼罩你闪射的光芒,而你远射的明辉却愈加纯净,把袭来的晦色逐一驱光。

28、我如今随遇而安,善于混日子。尽管这种种从未使我喜欢,纵然世上的乐趣都已飞逝,有什么悲哀能再使我心酸。给我拿酒来吧,给我摆上筵席,人本来不适于孤独的生存。我将做一个无心的浪荡子弟,随大家欢笑,不要和人共悲恸。

29、连祖国都不爱的人,是什么也不会爱的。

30、命运要我去流浪的地方还不少,去时还带着多少可叹的记忆;但我唯一的慰藉是我知道:最不幸的遭遇也不足为奇。

31、死亡如此嘲弄,嘲得可怖;既然如此,那生命又何尝不可以满足于它,让一个微笑将一切都化为乌有?万物本就是虚幻,重复地涌现和泯灭在时间的急流之中,虽不及万劫不复之流,却能将时间、太阳和宇宙吞没。

32、人是快乐与悲伤之间的钟摆。

33、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34、没有方法能使时钟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35、例外恰恰证明了规章的合理性。

36、曲线的优点就是,它比直线更有利于接触更多的机遇。

37、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任何风暴。

38、趋炎附势的人,不可与其共患难。

39、男人的爱情只是男人一生当中的一部分,但是爱情却是女人一生中的全部。

40、所有的悲剧以死亡结束,所有的喜剧以结婚告终。

41、闹剧在本质比喜剧更接近于悲剧。

42、离别多年后,抑或再相逢。相逢何所语,泪流默无声。

43、爱国英雄给民族带来光荣,专制暴君给民族带来灾难。

44、不管先人是多么富贵,一个败家子就足以损坏门楣。

45、快乐者必将取胜,必然如此,因为幸福从来都是孪生。

46、不管赢得这世界不是失去它。反正它是个无聊的世界。

47、又到了海上!又一次以海为家!我欢迎你,欢迎你,吼叫的波浪!我身下的汹涌的海潮象识主的骏马;快把我送走,不论送往什么地方,虽然那紧张的桅杆要象芦苇般摇晃,虽然破裂的帆篷会在大风中乱飘,然而我还是不得不流浪去他乡,因为我象从岩石上掉下的一棵草,将在海洋上漂泊,不管风暴多凶,浪头多么高。

48、当一个人了解别人的痛苦时,他必也是饱经痛苦的人。

49、百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篇3:拜伦的诗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共同特点。拜伦在"She Walks in Beauty"这首诗里,把人的感情升华到与大自然交融的高度,匠心独运地运用大自然明净和深沉的意向对比,尤其是光影结合的运用,抒发了“她”的出现引发的心灵震撼,精心制造了自然与纯真、灵与肉完美统一的浪漫主义意境。

赏析

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Thus mellow’d to that tender light/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One shade the more,one ray the less,/Had half impair’d the nameless grace/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How pure,how dear the dwellingplace.And on that cheek,and o’er that brow,/So soft,so calm,yet eloquent,/The smiles that win,the tints that glow,/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A heart whose loves is innocent!

这是一首歌颂女性美的抒情诗,诗中女性是诗人表妹威尔莫特夫人(Mrs.Wilmot)。1814年六月,诗人在一次舞会上遇到这位身着孝服的表妹时,为她那乌黑的长发,娇美的容貌以及她身上所围绕的各种光与影所震颤,遂成此诗。

诗的标题中的动词“walk”一开始就把读者的身和心都拉了进来。她不仅是向诗人走来,而是向我,向你走来。美是流动的。妙处似汉语中“流光溢彩”中的“流”和“溢”。读者就随着这个“走”进入了一个光影交织美轮美奂的意境。

诗文也是流动的,明快而轻柔,牵制着诗人和读者的感受随着“她”的身姿倩影而移动。诗文开头一句和标题一致,节奏紧凑,不容许读者有任何走神的空隙,一直凝视着走来的美丽女子。这种节奏感最明显体现在诗前两句,诗人使用了跨行连续(enjambment),即一二行之间和三四行之间不使用标点。这种跨行连续吸引读者注意某些词汇,比如说第四行当中的“交汇”(meet)就被强化,这个词很自然就引出了接下来光与影的交汇,内在美与外在美的交融。此外诗中多用柔和的辅音。如/w/,/i/,/m/等,长元音较多,读起来声调柔和,节奏舒缓,使诗歌音韵、女性恬美以及诗人一唱三叹的语气配合得极为融洽。

读者在这种柔和干净的节奏感中体会到交融在光影和谐中的美,外在之美和心灵之美巧妙蕴涵在清夜晴辉中,照出一片祥和与安宁。光,无疑是这首诗的关键,这不仅表现在姣好容颜上,明亮明眸中,而且从心灵中散发出来,这是内在之美,灵魂之光。每一道影,每一缕光,在明与暗对比下,调和成最美妙的色泽,将四周环境抽象为一个美的存在。

其实这种光影的和谐交融也体现了诗人对绘画技巧的善用。诗文中“tress”一词体现出希腊雕像式、对细枝末节的刻画。此诗既有工笔画般的描绘,又有对恬淡清光般少女神采写意式勾勒,虚实结合,容光焕发,又娴雅动人。

因此,以往翻译版本中都体现了一个共同准则,即考虑到光在诗歌中的特殊作用,在翻译中都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用充溢着美的光贯穿全诗。在译诗第一节时,用迷离光影、温软的光泽营造出一个光影交融的世界;第二节,以每一道影,每一缕光来雕琢这位女子的美丽,由表及里,发丝间,容颜上,直至心灵里,无不充满圣洁的光辉;最后一节,光华重现——如花笑嫣和醉人脸颊映衬出光润的额际、光鲜的色彩,外表气质和优雅融为一体,这才是真实而完整的美。普遍流行的版本是我国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查良铮翻译的《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满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增加或减少一分明与暗/就会损害这难言的美,/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上,/或者散布淡淡的光辉/在那脸庞,恬静的思绪/指明它的来处纯洁而珍贵/呵,那额际,那鲜艳的面颊,/如此温和,平静,而又脉脉含情,/那迷人的微笑,那容颜的光彩,/都在说明一个善良的生命:/她的头脑安于世间的一切,/她的心充溢着真纯的爱情!

既是译者又是诗人的查良铮用汉语把这首诗演绎的流动,传神,其中韵味既温婉又不失饱满,

在2004年电影《名利场》(Vanity Fair)当中曾引用此诗配乐吟唱作为背景音乐开场,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婉转华丽的感觉,其实也是让观众窥见十八世纪英国上流社会风情的最佳热门方式。不过,这种美仍然让中国的读者联想到了陈思王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甄姬风采,还会想到青莲的“每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总结

通观全诗,谴词优美、凝练,韵律轻柔徐缓,风格自然明快,浪漫主义激情与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这首诗里得到和谐体现和完美统一。诗人明确告诉我们,人世间什么是美?纯朴、不加修饰、与大自然和谐共鸣的人是美的,流溢着纯真爱情的心是美的,与光明同在的欣悦灵魂是美的!

摘要:“She Walks in Beauty”是19世纪初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倾心之作。本文试从诗人的技法以及诗内外所体现的美之纯粹来对该诗进行赏析,并结合以往翻译家对该诗的理解来让更多的中国读者对此诗有更贴切和更深入的欣赏。

关键词:美,自然,光,心灵,和谐

参考文献

[1]《英国文学选读〉在线课程辅导:《她在美中行》主题思想分析详解.

[2]《从英诗具象Tress到中诗意象“情思”》Sino-US English Teaching刘桂兰著.

[3]《拜伦雪莱济慈诗精选集》当代世界出版社穆旦译.

篇4:“蠢驴拜伦”重生记

受尽嘲笑的 “蠢驴拜伦”

我感觉自己走到了一个死胡同:我已经36岁,仍只是亚特兰大地方电视台的普通记者,跻身国家级新闻媒体的梦想离我依旧那么遥远。我走上人行道,抬头看了看太阳。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没对我抱太大希望。我从小口吃,成绩也不好——非常不好。小伙伴们常嘲笑我,叫我是“蠢驴拜伦”。

那时,我身材瘦弱,戴着大大的眼镜,可我心里还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你知道吗?我完全不认识字,完全不会阅读。10岁的我,除了会拼写自己的名字和认识学校大楼上的“圣卡萨林小学”几个字外,什么字都不会。但我的记忆力很好,这就是我能瞒过大多数人的原因。我会请妈妈或哥哥将课文读给我听,在课堂上,老师问到我时,我就凭记忆将听到过的说出来。

但到了4年级,我再也没法蒙混过关了。学校坚持要我参加一系列考试。一天下午,学校派人带着我的考试结果来到我家。我坐在父母身旁,装出镇静的样子。那人清了清喉咙:“很抱歉,皮茨先生和太太,拜伦是功能性文盲。”

爸爸皱着眉转过头去,妈妈吃惊地用手捂住了嘴巴。那人接着往下说:“我们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他根本就没有学会认字和阅读。”我的秘密暴露了!我绝望地低下了头。

最后,我被送进了位于学校地下室的矫正班。抬眼看去,只看得见人们在外面来来往往的脚。我感觉,我被他们踩在脚下,地下室就是那些傻瓜和失败者呆的地方。

一天,我在家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一个为成年人提高阅读能力的项目广告,我对妈妈说:“如果他们能教会成年人,也可能教会我吧!”妈妈和这个项目取得了联系,很快他们就送了一个特殊教育监视器来,要我用它来学习。我一天接一天地坐在它面前,将里面的图画和相应的字联系在一起,辨认它们的字形和读音。我很努力地学着。

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一天老师要我带一张纸条回家。我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给还没下班的妈妈打电话。她回来后,我让她坐到餐桌旁。我在她身旁站定,展开纸条,清了清嗓子,“拜伦在本学期表现较好,”我一字一句地读着,“他较以前有了进步。”妈妈脸上乐开了花,她紧紧地搂着我。“我知道你能做到的,孩子,感谢上帝!”她喃喃道。

在中学阶段,我更加刻苦,决心要考上大学。我最骄傲、也是妈妈最骄傲的一天来到了——她亲自开车送我进了俄亥俄州威斯利亚大学。

不言放弃,梦想就会实现

然而,在大学,我又感到了小学4年级时的压力。大一上学期我的英语就没有及格,教授把我叫到办公室。“简短地说吧,我很抱歉,我觉得你不适合在这个学校就读。我想,你应该退学。”他直直地望着我的眼睛,“我的话完了,祝你好运。”

我麻木地走了出去。我去学校办事处领了退学申请表。拿着这些表格,我在路边一条凳子上坐下来,失声痛哭。

“年轻人,你怎么啦?”有人问我。我抬头,看到一位中年女士站在我面前。

她脸上的善意让我相信了她,我冲口而出:“我不属于这里。我只是骗自己说我能学好。”我将一切告诉了她。“我真是个傻瓜!”我结结巴巴地边说边哭。

“别胡说八道。明天在你做出退学决定之前,一定来见我。我叫尤尔·雷维斯。”原来尤尔·雷维斯博士是一位英语教授。从那以后,她每周花3~4个小时来辅导我。她逐字逐句地批改我的作文,纠正我的语法错误、标点符号、句子结构。这些基本知识补习之后,她又为我树立了更高的目标。“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她说,“要给自己定立高标准,再加把劲。”雷维斯博士激发了我对写作的热情。

而我的讲演课教授艾迪·罗宾逊则帮我提高了口语,改变了我的人生。“你已经口吃多久了?”一天,当我在课堂上结结巴巴地回答完他的问题后,他对我说,“我想我可以帮助你。”他教我嘴里含一枝铅笔练习说话,读莎士比亚原著,顺着读,再倒着读,把要说的话唱出来。罗宾逊教授还鼓励我去学校电台主持节目。奇怪的是,我在播音时从没有结巴过。

也就在那时,我发现自己有播音才能。大学毕业时,我拿到了传媒学位,在北卡罗来纳州格林威尔一家电视台找到一份记者的工作。从这里起步,我一步步地走向较大的电视台:诺福克电视台、奥兰多电视台、特姆帕电视台、波士顿电视台,亚特兰大电视台。

但是,有时我会感到茫然,反复思考着从事电视广播工作是否就是我正确的选择,因为我已经厌倦了总是为账单而担忧的日子。

一天,我走到十字路口,一辆汽车疾驶而过,离我只差几英寸。惊起的几只小鸟从我面前飞起,它们使我想起妈妈最爱唱的那首歌:“他的眼睛看着小鸟,我知道他在关注的是我。”

我突然感到自己又成了个小男孩,坐在妈妈身旁,向上帝祈祷着,希望自己在某一天学会识字,学会阅读,克服自己口吃的毛病。那一切真的发生过吗?上帝关注过我吗?是的,也许是我自己太看重没有得到的,而忘了生活已经赐予我很多,我忘了那些一直给予我帮助的亲人和朋友,他们一直在关注着我,真心希望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最优秀的人。

从此,我常思考自己想成为媒体人的原因——我希望能将自己看到、听到和想到的故事用于帮助人们,激励人们,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于是,我坚持做了下去,再也不言放弃。所以,当国家级新闻媒体——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工作机会来到时,我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和充分的准备。而主持“新闻60分”这个栏目——我梦想的目标——最后也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

是的,只要自己不言放弃,谁说梦想不会实现呢?

[链接]

篇5:风流诗人拜伦

三年前在美国新闻周刊上看到这样的一条新闻: “且来享受醇酒妇人,尽情欢笑;明天再喝苏打水,听人讲道。”

这是英国诗人拜伦(1788-1824)的诗句,据说他不仅这样劝别人,他自己也

彻底接受了他自己的劝告。他和无数的情人缱绻,包括他自己的异母所生的妹妹在内,许多的丑闻使得这位面貌姣好头发卷曲的诗人死后不得在西敏寺内获一席地,几近一百五十年之

久。一位教会长老说过,拜伦的“公然放浪行为”和他的“不检的诗篇”使他不具有进入西敏寺的资格。但是“英格兰诗会”以为这位伟大的浪漫作家,由于他的诗和“他对于社会公

道与自由之经常的关切”,还是应该享有一座纪念物的,西敏寺也终于改变了初衷,在“诗人角”里安放了一块铜牌来纪念拜伦。那“诗人角”是早已装满了纪念诗人们的碑牌之类,

包括诸大诗人如莎士比亚、米尔顿、巢塞、雪莱、济慈,甚至于还有一位外国诗人名为朗费洛的在内。

我当时看了这一段新闻,感慨万千,顺手译了出来,附上一篇按语,题为《文艺与道

德》,以应某一刊物索稿之命。刊登出来之后发现译文中少了“包括他自己的异母所生的妹妹在内”一语。拜伦的种种丑行已见宥于西敏寺的长老,我们中国的缙绅大夫似乎还以为那

些乱伦的.事是不可以形诸于文字的!乱伦的事无需多加渲染,甚至基于隐恶扬善之旨对于人的阴私更不要无故揭发。但是拜

伦之事早已喧腾众口,近来我尚看到一本专书考证拜伦这一段畸恋的前因后果,书名为《拜伦的女儿》,旁征博引,不厌其详,可是我终觉得是浪费笔墨。说来说去,不过是叙说拜伦

于漫游欧陆归来之后,和他的异母所生的妹妹奥格斯塔如何的交往日密,以至于私生了一个女儿。当时奥格斯塔已嫁,嫁给了一位上校,名乔治李,但是婚姻不幸时起勃蹊。拜伦因

同情而怜惜而恋爱,在拜伦心目中奥格斯塔是最美丽最纯洁的女子,可是他并不是不知道乱

伦是一件严重的罪愆。他有一首诗,题为《为谱乐的诗章》(StanzasforMusic),是写给奥格斯塔的,有这样的句子: 没有一个美貌的女人

有像你这样的魅力;我听到你说话的声音与水上的音乐无异。

Therebenoneofbeauty’sdaughterswithamagiclikethee;

AndlikemusiconthewatersIsthyvoicetome

女性说话的声音往往最能打动男人的心。看这几行诗可以知道拜伦对他妹妹如何倾倒。但是下面几行诗充分显示这一段畸恋是如何的使他忐忑不安:

你的名字我不说出口,我不思索,那声音中有悲哀,说起来有罪过:但是我颊上流着的热泪默默的表示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意。

为热情嫌太促,为宁静嫌太久,那一段时光--其苦其乐能否小休?我们忏悔,弃绝,要把锁链打破,--我们要分离,要飞走--再度结合!

Ispeaknot,Itracenot,Ibreathenotthyname,

Thereisgriefinthesound,thereisguiltinthefame:

Butthetearwhichnowburnsonmycheekmayimpart

Thedeepthoughtsthatdwellinthatsilenceofheart,

Toobriefforourpassion,toolongforourpeace,

Werethosehours--cantheirjoyortheirbitternesscease?

Werepent,weabjure,wewillbreakfromourchain,--

Wewillpart,wewillflyto--uniteagain!

他感到悲苦,他意识到罪过,但是他于决定分手之际仍企望着再度的结合。拜伦与奥格

斯塔生下了一个女儿,一直在拜伦夫人的照顾下,夫人是以严峻著名的女人,对奥格斯塔所生的孩子当然没有感情,但是对于这可怜的孩子却也给了多年的相当的赡养,不过二人之间

的感情极不融洽,孩子认为没有得到她所应得的一份遗产,夫人觉得她忘恩负义。这可怜的孩子身世坎坷,一再被人欺凌失身,颠连困苦,终于流浪到了法国,最后和一个年纪相当大

的法国农夫结婚,不久又成了孀居,关于这个孩子的苦难,无需详加叙述,令人不能已于言者就是拜伦当初未能克制自己,铸此大错,始乱终弃,并且殃及后人!

拜伦的很多行为不能见谅于社会,所以他终于去父母之邦,漫游欧陆,身死他乡。“不

是我不够好,不配居住在这个国家,便是这个国家不够好,不配留我住下来。”历来文人多

为拜伦辩护,例如在最重视道德的维多利亚时代,马考莱有一篇文章评论穆尔(Moore)所作的《拜伦爵士传》,便有这样的话:

我们知道滑稽可笑的事莫过于英国社会之周期性爆发的道德狂。一般讲来,私奔、

离婚、家庭纠纷,大家不大注意。我们读了轰动的新闻,谈论一天,也就淡忘了。但是六七年之中,我们的道德观念要大为激动一次。

我们不能容忍宗教与礼法被人违犯。我们必须严守反抗罪恶的立场。我们必须训告一般

浪子英国的人民欣赏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于是有一些运气坏的人,其行为并不比数以千百计的犯有错误而受宽容的人们更为堕落,但被挑选出来成为示众的牺牲。如果他有儿女,便被

强夺了去。如果他有职业,便被迫失业。他受较高阶层人士的打击,受较低阶层人士的奚落。事实上他成了一个代人受罚的人,藉他所受的苦痛收惩一儆百之效。我们严责于人,沾

沾自喜,扬扬得意的以英国高水准的道德与巴黎的放荡生活相比较。我们的愤怒终于消歇。受我们迫害的人身败名裂,伤心欲绝。我们的道德一声不响的再睡七年。

好象拜伦就是这样的狼狈的被迫离开了他的祖国!事隔一百五十年,我们现在应该心平

气和的作一更公正的论断。有一件小事值得提及,他走的时候并不狼狈,他定制了一辆马车,是按照拿破仑御用马车的形式复制的,极富丽堂皇之能事,他驱车渡海,驰骋于低地国

家,凭吊著名的战场!拜伦对于拿破仑特有好感,室内摆着他的雕像,处处为他辩护,虽然对于他的残酷不是没有微言。“他的性格与事业无法不令人倾倒。”有人问拜伦当年风云人

物有哪几个人,他回答说有三个,一个是花花公子BcauBrummcll,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

他自己!这倒也并非完全是吹嘘,十九世纪的前四分之一,拜伦在英国以及欧陆的名气确是震铄一时的。

作为一个诗人,拜伦的隆誉现在显然的是在低落。文人名世,主要的是靠他的作品的质

地。拜伦的诗好像是多少为他自己的盛名所掩。不过,在西敏寺给他立一块铜牌,他还是当之无愧的。```后记```

奥格斯塔是拜伦的异母所生的姊姊,不是妹妹。我所以有此误,不是由于写作匆忙,也

不是由于记忆错误,纯粹的是由于无知。英文Sister一字,可姊可妹,我就随便的写成妹妹了。承读者黄天白先生为文指正,我非常感谢。

篇6:拜伦的经典诗歌

有如泪珠,你射来抖颤的光明

只不过显现你逐不开的幽暗,

你多么象欢乐追忆在心坎!

“过去”,

那往日的明辉也在闪烁,

但它微弱的光却没有一丝热;

“忧伤”尽在了望黑夜的一线光明,

它清晰,却遥远;

篇7:拜伦的经典诗歌

我们将不再徘徊

在那迟迟的深夜,

尽管心儿照样爱,

月光也照样皎洁。

利剑把剑鞘磨穿,

灵魂也磨损胸臆,

心儿太累,要稍喘,

爱情也需要歇息。

黑夜原是为了爱,

白昼转眼就回还,

但我们不再徘徊

篇8:浅析《唐璜》中拜伦的人格体现

首先《唐璜》一开始作者就不厌其烦地从唐璜的家庭和少年写起, 他父亲放荡、狂暴, 母亲文雅、渊博, 唐璜接受母亲正统、禁欲的教育, 但当他懂得男女之事以后, 父亲留给他的率性自由的天性立即涌现出来, 把受到的教育置之脑后, 开始了“沉默、沉思、无聊、浮躁、迟缓”, [1]然后投入爱河, 一发不可收拾。终于, 情人的丈夫发现了他们的事, 唐璜被迫出去旅行。众所周知, 拜伦出生于伦敦一个破落贵族家庭, 他的童年也是在这种环境中度过, 并且因为爱情方面的困扰而离开了自己的国家。环境造就他敏感、自尊、好强、孤傲、反抗而又悲观阴郁的性格。

第二在对待女性和爱情的态度上, 唐璜对女性无往而不胜的性征服其实表达了:经历女性情感伤害的拜伦男性的性征服妄想, 渗透着男性惟我独尊的优越感。拜伦曾公开宣称:“同拿破仑一样我是轻蔑女性的。这并不是我突然产生的想法, 而是我长期经验的结论”。[2]“女人身上叫人可怕的东西, 就是女人是祸水。我们既不能与她们共同生活, 又不能没有她们而生活”。[3]同时他也曾说:“尽管我对你们女人抱有偏见, 或者更确切地说, 对很多人的举止倒错, 原则倒错抱有偏见———你承认在某些人群中是存在这种情况的———但是我认为世界上最坏的女人也会造就很有点名气的男人。她们都比我们好, 尽管有缺点, 但这缺点是我们造成的。”[4]从中可见拜伦颇为矛盾的女性观:既洞察和同情妇女的苦难, 对妇女受到男性自我中心的歧视而被排挤到边缘的命运有一定理解, 同时又对她们抱有很深的偏见, 轻视嘲笑女性。

弗洛伊德认为, 人类自我意识是一种幻觉, 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由潜意识过程决定的, 自我甚至左右不了自己, 只能依赖潜意识活动中所发出的信息。拜伦对女性的态度, 响应着潜意识中的这种泛化了的俄底浦斯情绪。他在现实的母亲身上得不到满足, 性对象的力比多比转化为自我的力比多, 亦即是从爱对象转到爱自己。拜伦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是失望, 从少年爱人玛丽·安·查沃思和表姐玛格蕾特·帕克那里享受到娴静圣洁的少女之美, 但得不到情欲的满足。荣格人格心理学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个体心理发育的基础, 由一系列“原型”构成, 其中“阿尼玛”原型和“阿尼姆斯”原型是指个体天生具有的异性行为和情绪倾向, 即个体理想中的异性形象。正是由于母亲作用的缺失, 拜伦的“阿尼玛”原型转而投射到异母姐姐奥古斯塔身上, 奥古斯塔与他血脉相连, 有着他身边其他女性所缺乏的宽容温存的性格和“慈惠的心灵”, 细致照料着诗人的日常生活。在《写给奥古斯塔》一诗中, 拜伦深情地赞美她:“你是我独一无二的星光”“像天使明眸, 将我守护”“你像棵绿树———荫覆你深情眷恋的故物”“虽然你是人, 却不曾欺哄我;虽然是女人, 你不曾遗弃;虽然被爱, 从不刺痛我;虽然被毁谤, 你毫不犹疑。”[5]读《唐璜》不难发现, 作品中最具才华、灵思飞扬的章节莫不与女性有关:唐璜与朱丽亚、海黛、古尔佩霞、俄国女皇一系列的浪漫奇遇伴随着他走过了少年与青年时代。这几位女性多年长于唐璜, 对唐璜的爱情兼具有母姐般的保护。海盗的女儿虽年岁不详, 但她从出场到香销玉殒, 一直都是唐璜的保护神, 象母亲一样用生命拯救了唐璜。这几个女性形象是符合拜伦的审美观和心理需求的。他喜欢较为年长有点鲁莽的长姐似的女性。这是他心目中永恒的女性形象, 它由长期的无意识积淀形成。现实中的情感体验构建了他创作的生活原型和心理原型。母亲、初恋女友、妻子及所结交的女子带给他的感情划痕, 加之父权意识形态的立场, 深深震荡了拜伦的创作观和女性观, 使拜伦对女性表现出轻视、戒备、恐惧和冷漠的“厌女情结”, 而与姐姐的交往使他企盼海蒂般天使型女性的出现。《唐璜》中的海蒂正是他异母姐姐奥古斯塔的化身。

在爱情观上, 拜伦虽然充满幻灭之感, 自己也曾沉迷于酒色, 却仍然寻求并赞美纯真的爱情。从他在《唐璜》中塑造的妇女形象可见一斑。中年妇人唐娜·伊内兹、少妇朱丽亚、土耳其苏丹后宫的妃子古尔佩霞、俄罗斯女皇喀萨琳, 直到英国社交上的贵妇阿德玲和费兹甫尔公爵夫人等, 除了奥罗拉还未出嫁以外, 没有一个为爱情而结婚或婚后仍能保持爱情的。他在诗中尖锐地讽刺英国贵族夫妇之间的冷漠和虚伪。但作者又渴望纯洁的爱情。在叙述唐璜与海盗兰勃洛的女儿海黛的自由恋爱时, 拜伦绘制了一幅具有高度诗意的画面, 诗中他对海黛给唐璜的真正爱情予以赞美和肯定:

好了, 在这荒凉的海边, 他们的心

已经订婚, 而星星, 那婚礼的火把

把这美丽的一对照得更美丽

海洋是证人, 岩洞是新婚的卧榻

情感为他们住婚, 孤独是牧师--

他们就这样结了婚;这岩壁之下

在他们看来就是快乐的天堂

他们看彼此也和天使没有两样

第三在对自由的追求方面, 拜伦敏感地感觉到他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革命时代的人, 决心做时代的代言人。拜伦生逢法国大革命和接踵而来的人民为了革命而进行浴血战争的时代, 耳濡目染的革命事件在他的思想上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拜伦憎恨专制追求自由。自由是他全部诗作里的一大主题。他在《唐璜》里指出:英国是一个最不道德的国家, 它是一个现金统治的国家, 是世界的强盗, 是欧洲的狱卒, 是自由的敌人。他渴望意大利的解放, 支持希腊人民的独立运动。在巨著《唐璜》里, 诗人以十分坚定的态度, 捍卫自由的思想, 把自由视为无价之宝, “我可以独立兀自在人间, 但决不肯拿我的自由的思想去换取一座王位”。

同时在《唐璜》这部长篇叙事诗中我们还可以领悟作者拜伦对死亡的认识, 在这部书中贯穿了拜伦的生死意识:书中众多的有关死亡时场面的叙述, 主人公面对死亡的冷酷, 如人吃人现象。残杀同类、战争的倾轧、侵略造成的家破人亡等等。

死亡与生俱来, 死亡既使人消减了生命, 又使人进人了永恒, 获得了不朽。而拜伦也是通过死, 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历史, 使弱小的希腊最终走向独立。因此, 拜伦的死获得了人生的更高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获得了不朽和永恒“生中有死, 死中有生”, 坦然地迎接死亡, 热烈地追求生存, 这就是拜伦的生死认识。

拜伦的《唐磺》写出了拜伦式人物敢爱、善爱的“力比多”。唐璜为拜伦赢得了“诗国中的拿破仑”的美称和“高不可及的雄伟诗人”的桂冠。歌德称《唐璜》是“绝顶天才之作”, 诗人自己也把《唐璜》看作最心爱的作品, 他说如果人们把他比作诗歌中的拿破仑的话, 《唐璜》就是他的莫斯科战役, 并预言:

别管目前人们怎样不识货,

但总有一天, 其中所含的真理,

终必显示出她最庄严的美色。[6]

摘要:《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 在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待生活、自由、爱情及死亡的态度。他的诗歌中的女性人物缺乏主体性和真实感, 折射出拜伦对女性的矛盾心态, 并且拜伦在这篇叙事诗创作中呈现出浓郁的死亡意识。

关键词:拜伦,唐璜,“阿尼玛”原型,自由

参考文献

[1]拜伦.《堂璜》朱维基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1]拜伦.《堂璜》朱维基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

[2]〔日〕鹤见辅.拜伦传 (陈秋凡译)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1.[2]〔日〕鹤见辅.拜伦传 (陈秋凡译)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1.

[3]禹燕.女性人类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 1989.[3]禹燕.女性人类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 1989.

[4]张建理、施晓伟译.地狱的布道者——拜伦书信选[Z].上海:三联书店, 1991.[4]张建理、施晓伟译.地狱的布道者——拜伦书信选[Z].上海:三联书店, 1991.

[5]杨德豫译.拜伦抒情诗七十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5]杨德豫译.拜伦抒情诗七十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篇9: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拜伦生活的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英国巩固。由于资产阶级敲骨吸髓的剥削,工人阶级日益贫困,因而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城乡不断发生抢粮风潮,工人自发性罢工逐渐增多。1794年,有四十多艘军舰的士兵举行起义。1811至1812年,在兰开夏、约克和诺丁昂等地发生了捣毁机器的高潮。在欧洲大陆,这期间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法国大革命,以及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在英国还有爱尔兰独立运动。这些轰轰烈烈的事件,都推动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发展。英国当时的小威廉·庇特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极端仇视法国革命,曾直接参加反法战争;拿破仑失败后,它又勾结“神圣同盟”的俄、普、奥三国,成立四国同盟,妄图在欧洲各国死保君主政体和扑灭革命;在对内政策上,小庇特残酷迫害人民革命运动,许多捣毁机器的工人和起义的士兵被处死,因而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1788年1月22日,拜伦出生在英国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里。他的祖父是海军大将,曾参加过对西班牙和法国的海战,周游过世界。他的父亲是一个放荡的军官,当他把妻子的财产挥霍完之后,就把她和年幼的拜伦遗弃了。拜伦生来就是跛足的。童年时代他和母亲住在苏格兰,过着拮据的日子。十岁时,他继承了叔祖的爵位和领地,生活才好起来。

拜伦先在哈鲁中学读书,后来进了剑桥大学。在中学和大学,他喜欢研究文学和历史,也爱读游记,很早就憧憬着东方。1807年,拜伦的第一部诗集《悠闲的时光》出版了。翌年,权威文艺刊物《爱丁堡评论》上刊登了一篇对这本诗集极端尖刻的评论,劝告拜伦放弃诗歌,更好地利用他的天赋与余暇。为了回答这批评,拜伦在1809年发表了讽刺诗《苏格兰诗人与苏格兰评论家》,攻击以华兹华斯、科勒律治和苏赛为代表的“湖畔诗派”。这个诗派向往中古的生活方式,力图恢复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秩序,他们歌颂统治阶级和教会。与这个诗派相反,拜伦坚持揭发和批判资产阶级的丑恶本质,贯穿着对反动势力的不调和的斗争。

1809年,拜伦出发到东方旅行,先后访问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1811年,诗人回国。翌年发表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两章。在这部诗作中,他不但描写了大自然的旎旖秀丽景色,各地的风土人情,还颂赞了为自由解放而斗争的欧洲各国人民。他歌颂手拿武器反抗拿破仑侵略的西班牙英雄们。当时希腊还处在土耳其奴役之下,拜伦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古代希腊人民热爱自由、击败波斯侵略者、维护民族独立的光辉形象,用来鼓舞当时的希腊人民的斗志,号召他们起来斗争,粉碎套在身上的奴隶的枷锁。诗人还表示了对英国对外政策的轻蔑与不满。他嘲笑英国当局所宣称的在塔拉威拉的“胜利”,在那里英国损失了五千人,而没有给法国人丝毫损失。这部长诗充满了爱国主义与反压迫的感情,在浪漫主义文学中首次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它的内容新颖,辞藻华丽,格律严谨,首韵和谐,因而发表后拜伦立刻名噪一时,甚至反动的批评家也不敢否认拜伦的才华了。

拜伦在抨击外国暴政的同时,还注意到英国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1809年,他承袭了在贵族院的议席。1812年,他在议会中发表了第一次演说,为那些被判处死刑的纺织工人辩护。他强烈谴责英国政府迫害工人的反动政策,指责议员们投票赞成和法国打仗,指出只要用这笔战费的十分之一便足够救济工人们了。但议员老爷们却想用监禁与绞刑把工人们镇压下去。为此,拜伦写了一首著名的讽刺诗《“制压捣毁机器法案”制订者颂》。他愤怒地质问道:

“在这哀鸿遍野、到处一片呻吟的时候,为什么人命不值一双袜子,而捣毁机器竟至骨折身亡?”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阶级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产阶级剥削制度的杰作。直到现在,在通行的拜伦诗集中均不载这首诗,可见它是怎样为英美资产阶级所憎恨了。

以后拜伦又在议会发表了两次演说。但不久他就明白,议会不过是掩饰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暴力统治的遮羞布,它是不会为人民做一点好事的。他决意和它分道扬镳了。

从1813年到1816年,拜伦写了名为《东方故事》的六部诗集:《异教徒》(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娜拉》(1814)、《柯林斯的围攻》(1816)、《巴西里纳》(1816)。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已表现了拜伦世界观的矛盾。拜伦写作《东方故事》的年代,正是英国国内外反动势力猖狂的时期。诗人憎恶当时的社会制度,憎恶政治的腐败和宗教的伪善,蔑视上层社会的腐朽寄生生活。他热爱自由,热爱人民。但由于他的出身和所受的教育,使他也承袭了资产阶级和贵族的一些东西,如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等。他看不清社会发展的远景,又与人民群众缺少联系,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因此,在他的这些诗篇中宣扬了无政府主义的个人自由。在上述六部作品中出现的所谓拜伦式的英雄都具有两重性,他们一方面具有昂扬的热情,坚决反抗黑暗的现实,追求自由解放,宁死不屈;另一方面又大都是孤僻高傲,落落寡合,具有严重的利己主义。拜伦诗中的民主思想和反抗精神来源于当时席卷欧洲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浪潮。但是当革命运动的暂时失败和反动派的一时嚣张,又促成了拜伦的怀疑、悲哀、消沉和厌世情绪。

这种世界观的矛盾同样反映在拜伦的著名诗篇《普罗米修士》(1816)中。这首诗号召人们反抗压迫与专制,高度赞扬了争取自由的英雄。拜伦笔下的普罗米修士热情、正直、富于反抗精神。他坚定勇敢,不屈不挠地与压迫人类的以宙斯为代表的恶势力进行斗争。但他和拜伦式的英雄相仿,是悲惨的孤独者,以一己承当全世界的苦难,充满了个人主义的情调。别林斯基曾对拜伦式的英雄作过十分中肯的评价,指出:“这是一个对一般事物都愤慨激昂而在自己骄傲反抗的时候只依靠自己的人的性格。”他还指出在拜伦诗中“有对英国现实的断然否定;但是同时不能不看出拜伦是一个英国人,而且是一个英国勋爵,当然同时也是一个民主主义者。”

1815年拜伦结了婚,可是婚后发现他的妻子是一个虚伪、偏见很深的女子,所以婚后一年就离了婚。由于拜伦对英国的政府、教会和御用文人持谴责态度,上层社会就利用这次离婚事件对他大肆攻击。报纸连篇累牍地造谣毁谤,出版了许多咒骂污蔑他的书籍。他们还收买流氓在大庭广众中侮辱拜伦,向他的窗户扔石头,最后连上街也危险了。于是他被迫在1816年4月离开英国,从此再没有回来。

拜伦出国后,先游览了滑铁卢,然后到瑞士去停留了几个月,大部分时间是在日内瓦附近度过。在这里,他遇见了雪莱,从此,这两个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同年秋天,拜伦来到了意大利,先后侨居在米兰、威尼斯、罗马、比萨、热那亚等地。当时意大利还在奥国占领之下,爱国志士组织了烧炭党,进行民族解放斗争。诗人很快就参加了烧炭党,并且成为一个分区的领袖。他以金钱和武器供给革命者。当时,占领当局宣布:谁家发现武器都要处以极刑。拜伦便利用他英国贵族院议员的身份,把革命者的全部武器藏在自己家里。他的书橱与抽屉里还装满了革命宣言和传单。奥国当局把他视为眼中钉,检查他的书信,禁止他的著作在意大利和奥国统治区发行,还煽动坏人暗杀他。但拜伦毫不畏惧,他每天照样沉静地骑马外出。他在给友人慕雷的信中表现了对奥国当局的极大蔑视:“假如他们打开我的信,他们是否能读得懂;如果能懂,那么在我最清楚的笔迹中,他们将看到,我认为他们是最恶的流氓和野蛮人,而他们的皇帝是一个傻瓜。”

意大利的美丽风光和异国情调,人民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大大激发了拜伦的诗兴,使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创作时期。

在瑞士和意大利,拜伦先后写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三、四两章。第三章是记述从滑铁卢沿莱茵河到瑞士的一段经历。这时因为欧洲革命运动转入低潮和反动派的猖獗一时,拜伦心情沉重,因此在第三章中创造出的是一个忧郁的漂泊者形象。这个人放浪形骸,纵情山水之间,企图寻找一个世外桃源,以逃脱浑浊的人世,求得灵魂的安宁。但在第四章中,意大利人民火热的革命斗争,大大振奋了他的革命精神,驱除了他的一切悲观厌世情绪。诗人欣赏着意大利醉人的海景山色,缅怀古代罗马创造的辉煌业绩,又眼看人民在奥国占领下的痛苦生活,他不禁热血沸腾,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大声疾呼,号召人民以伟大的过去为榜样,起来进行斗争,驱逐外国侵略者。尽管当时革命遭受挫折,欧洲上空黑云滚滚,但他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自由终将到来。他歌唱道:

“自由!你的旗帜虽然已被撕破,

但仍在大雷雨中迎风飘扬,

你的号角声虽然已经破碎而逐渐微弱,

但它仍超过暴风雨的最高声浪。

你树上的花朵已经散落,而且树皮

被斧子砍伤,看起来粗糙,不值一文,

但树液仍然存留着——而且我们看见那种子

深深种植着,甚至种在北方的胸膛里;

将带来一个美好的果实甘美的春天。”

这一时期拜伦还写了长诗《锡龙的囚徒》(1816)、诗剧《曼夫雷德》(1817)、历史悲剧《马利诺·法里埃罗》(1820)以及哲学诗剧《该隐》(1821)等。

《锡龙的囚徒》歌颂了十六世纪时期瑞士的爱国志士庞尼瓦。他为了推翻封建反动统治,建立共和政体,曾被囚禁在锡龙古堡达六年之久。他被一条很短的使他不能卧倒的锁链拴着,他因在地牢中走来走去,以致在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诗人在《锡龙十四行》中写下了“呵,自由,你在地牢中无比灿烂”的名句。

《曼夫雷德》是一部诗体悲剧,剧中的主人公曼夫雷德,由于憎恶封建制度和宗教,对人生和人类都感到失望和厌倦。他离群索居,过着高傲孤寂的生活,但是他又嫉恶如仇,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甚至对宇宙最高的统治者阿利曼也表示了蔑视和鄙视。在临死前,他把那些恶魔从他面前赶走。这是诗人对现实中不公正生活的悲愤抗议。

《马利诺·法里埃罗》是一部充满现实政治内容的历史悲剧,剧中的主人公是十四世纪的威尼斯总督法里埃罗,他为了争取人民的权利,领导一个秘密组织去反抗贵族寡头集团,最后被判死刑。这部悲剧是以古喻今,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烧炭党人的革命运动。

哲学诗剧《该隐》取材于圣经故事。在这部作品中诗人揭露了教会的黑暗专制,反映了人类和神的斗争,它包含了无神论的见解,反对人们屈从于神权和命运,还勇敢地指出上帝就是世界上恶的根源。这部诗剧出版后,马上受到教会的攻击,英国政府甚至拒绝保护其著作权。

在拜伦的晚期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倾向更加增强了。1822年出版的长诗《审判的幻景》一向被认为是讽刺诗的典范。当时正值英王乔治第三逝世,湖畔派诗人苏赛写了一首谄媚的长诗《审判的幻景》,叙说乔治第三的灵魂升入天堂。拜伦便写了这首同名的长篇讽刺诗,诗中叙说天使们同意让乔治的灵魂升天,魔鬼们却要求把他打入地狱。“桂冠诗人”苏赛被召来参加这场争论,他大声朗诵了自己的长诗《审判的幻景》,念了那么久,以致天使们和魔鬼们都受不了,他们全跑掉了,乔治就在混乱中偷偷进了天堂,而圣徒彼得却举起钥匙把苏赛打落在湖中。诗人在这里无情地嘲笑了苏赛和他所歌功颂德的反动派。后来苏赛竟堕落成为告密者,要求英国政府禁止发行拜伦的著作。

1822年神圣同盟在味罗纳召开了君主会议,决定全面镇压欧洲人民革命运动。1823年拜伦写了《青铜世纪》一诗,猛烈抨击神圣同盟,并揭露了这次会议的反人民反革命本质。他这样讥笑神圣同盟:

“一个尘世的三位一体!它披着上天的外形,如同猿猴模仿人类一般,一种虔诚的联合!只有一个目的——融化成三个傻瓜对付一个拿破仑。”

在这首讽刺诗中,诗人还揭露英国是一个残酷剥削人民的国家,地主阶级因对拿破仑的作战大发横财,人民却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和困苦。他指出地主们的一切目的是为了“租金”,为了使“谷价上涨”。他们“把同胞送去作战”,他们在议会投票赞成“将人民的血汗和眼泪所积累的资金成百万地花掉”,都是“为了租金”!他们“认为和平是场瘟疫”,这是对贪婪的地主阶级何等深刻的揭露。

拜伦对拿破仑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他先后写过《拿破仑颂》、《拿破仑逃出爱尔巴岛有感》、《拿破仑告别辞》、《译自法文的颂诗》等诗篇。在最初,他把拿破仑当成英雄加以颂扬,对他的失败颇为惋惜。后来他觉悟到拿破仑和其他暴君一样,凡是压迫人民的必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对他进行了谴责。但拜伦对法国革命一贯热情支持,寄以很大希望。他认为拿破仑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欧洲革命的终结。他警告神圣同盟不要高兴得太早,一个新的革命风暴就要到来。

宏伟广博的诗体小说《唐·璜》(1819—1824)是拜伦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杰出的成就。在这部长诗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诗篇中的主人公唐·璜是一个西班牙贵族青年,他因爱情事件逃离西班牙,在希腊一岛上因沉船而和海盗的女儿恋爱,然后又在君士坦丁堡的奴隶市场被卖到苏丹后宫,逃出后参加了沙俄对伊兹密尔的袭击,后来成为俄国女皇凯瑟琳二世的宠臣,被派出使英国,故事在一连串的阴谋事件中结束。

这是一部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开的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部辛辣的政治讽刺诗。它广泛评论了欧洲的时弊,戳穿了所谓文明社会的脓疮。通过唐·璜之口,诗人满腔愤怒地揭露了欧洲各国政府的专制、残暴、无能,议会民主的欺骗性和上流社会的虚伪。他用轻蔑的口吻称呼英国女王为“我们自己的半贞洁的伊丽莎白”。他称滑铁卢之役的英军统帅威灵顿(Wellington)为“恶棍顿”(Villianton)。他还控诉了神圣同盟所干的种种罪恶勾当,揭露它所策划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及其为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他义愤填膺地怒骂神圣同盟的君主们:

“把那个秃头的恶汉亚历山大囚禁起来,

用船把神圣的三个家伙押送到塞内加尔;

教训他们‘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并且问问他们做奴隶好不好受?”

诗人对自己的祖国——扼杀各国人民革命的刽子手,也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他写道:

“她的伟大的名字现在到处为人痛恨;

全世界是多么渴望

刀剑捅穿她的胸膛;

一切国家把她看成最凶恶的敌人,

比最凶恶的敌人更可恶,这个一度受人崇拜的

虚伪的朋友,它曾经打着人类自由的旗号,

可是现在甚至要用镣铐来锁住他们的心了;”

拜伦憎恨一切压迫、剥削和伪善,同情在斗争中的各国人民。他始终和美国的黑奴、爱尔兰的下层群众、意大利和希腊的爱国志士站在一起。拜伦用他洪亮的革命的喇叭声打破了当时欧洲万马齐的局面。各国革命者都仰望着他,他成为整个欧洲自由战士的代言人,也是专制和暴政的死敌。

诗人在《唐·璜》中表现了极其娴熟的技巧。诗中有对壮丽大自然的生动描绘,有对人世间各种现象的精辟评议,还插以对现实的讪笑和嘲讽。全诗如江河奔腾,气势磅礴,跌宕流畅,把丰富的思想寓于精美的艺术形式之中,使之成为举世闻名的杰作。雪莱曾赞扬道:“英国语言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作品。”歌德认为《唐·璜》是“绝顶天才之作”。按照拜伦原来的设想,唐·璜应该牺牲在法国的革命斗争烈火中。他多次表示要写五十到一百章,但他只完成了十六章和第十七章的十四节,就因死亡中断了创作。

拜伦还创作了不少优美的抒情诗,象《当我们分离的时候》、《雅典的少女》、《她行走在美的光彩中》、《我的灵魂是黑暗的》、《我瞧见你在哭泣》、《致波河》等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抒情诗想象丰富,感情真挚,有民歌风味,富于音乐性,有许多已被谱成乐曲。

在意大利,拜伦又与雪莱重逢,两人过从甚密。1822年雪莱不幸溺死,拜伦十分悲痛。这时意大利的烧炭党因自身种种弱点趋于瓦解,革命运动失败,拜伦便把全部精力去支援反抗土耳其压迫的希腊爱国者了。

1823年,他离开意大利去希腊。当他在希腊的米苏龙吉登陆时,全体居民在岸边欢迎他,要塞鸣礼炮向他致敬,军乐队奏乐。拜伦用自己的财产装备了一艘军舰,后来又召募了五百名士兵,自费支付他们的军饷。他亲自指挥军队,他的高超的射击本领和大无畏精神受到部队的普遍尊敬。他以顽强的毅力,勤勉地为筹措战费、军火和其他军需品操劳。他还在不和的革命领袖们间做了许多团结工作,并且整顿了部队的纪律,表现了卓越的组织才能。正当希腊革命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他因淋雨患了热病,不幸于1824年4月19日逝世,年仅三十六岁。在他临终前,他发着呓语,想象自己还在指挥军队,大声喊道:“前进!前进!勇敢些!”他死后希腊临时政府宣布他的逝世为国丧,全国哀悼三天。拜伦在希腊人民中享有极高威望,他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

拜伦的心葬在希腊,遗体运回英国,但教会竟拒绝将其存放在西敏寺,最后只得安葬在诗人故乡。他逝世后,一些反动报刊继续咒骂他。直到现在,某些资产阶级评论家还企图贬低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巨大作用。但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拜伦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诗国中的拿破仑”。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都是拜伦的崇拜者。别林斯基认为拜伦是“高不可及的雄伟诗人”,“是力量巨大的普罗米修士”。法国的雨果、拉马丁、梅礼美、缪赛以及德国的海涅都受到拜伦的深刻影响。在我国,数十年前马君武和苏曼殊就把他的《哀希腊》用七言古风和五言古诗译成中文了。解放后,他的主要著作《恰尔德·哈洛尔德》、《唐·璜》及一些抒情诗均已翻译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拜伦的诗】相关文章:

拜伦的诗歌04-30

拜伦唐璜论文题目05-07

拜伦经典诗歌《When we two parted》双语05-02

上一篇:写物品的说明文下一篇:it运维管理发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