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诗情画意》教案

2024-05-07

人教版美术《诗情画意》教案(精选6篇)

篇1:人教版美术《诗情画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0《诗情画意》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给古诗配画的方法,并能为自已熟悉喜欢的古诗或古诗中某一句配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灵活多样的手法和构图,色彩的知识来表现诗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的画面,品味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给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古诗的某一句配画。

三、教具准备:学生的诗配画作业、示范作品、有关参考资料。

四、学具准备:纸、笔、颜色。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师:大家喜欢诗吗?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肚里有多少首诗呢?能吟诵一首吗?

生:背诵古诗........师:同学闭上眼睛,哪位同学再深情的吟诵一遍大家耳熟能详的《咏鹅》,并问学生: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见一只只雪白的鹅唱着动听的歌............师:通过想像,把诗歌从无声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形象,学生初次感受诗中有画。

2.赏画品诗,发现方法。

师:指导学生欣赏《咏鹅图》,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满诗情画意。并板书课题。

师:大家想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一幅美丽的画吗?

又该怎么配呢?

我告诉你们们,答案就在书中,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

(孩子们认真的读诗,看画,交流、讨论。)让学生发现给诗配画的一些方法:突出重点,恰当构图,合理想像。这一环节,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感悟,得出结论。作画布骤:

(1)、理解古诗的诗意、诗境。

(2)、构思:思考想象怎样用绘画的形体、空间、线条、色彩、构图的语言表现古诗的诗境。

(3)、构图:将想象的画面安排到纸上,画出草图。

(4)、制作:描绘、着色、完成。3.选诗配画,多样创作

师:在掌握方法之后,大家想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一幅美丽的画吗? 生:

师让学生选一首自己喜欢并熟悉的诗,在反复读,领会的基础上,进行构思,描绘、着色。在悠扬典雅的古筝曲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创作。4.多维评价、个性表达

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大胆地在黑板上展出,并让大家猜一猜,每幅作品表现的是哪一首诗,再请看的同学谈谈对画的感觉,再让作者说说自己画得精彩或得意之处。没有上台展示的同学,我鼓励他们下课可以互相评价,互相猜猜别人的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诗歌,让他们学会要大胆地表现自己。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渴望被赏识,我努力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给予鼓舞和评价:“你的画别有特色”、“你的画太有震撼力了”等,我相信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5.拓展欣赏,诗意延伸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让孩子们在《静夜思》的优美歌声中结束本次的诗情画意之旅。今天你们表现的都很棒!作业也很漂亮!希望同学们能用心学习,品读古诗,感受古诗文化的神韵和魅力,把祖国的古诗文化发扬光大。课后作业,我安排了两部分:一是给学过的课文配画;二是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配画。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任选一题。

篇2:人教版美术《诗情画意》教案

第十课

诗情画意

内乡县城镇一小

王艳丽

一.教材简介:

《诗情画意》选自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十课。学习要求:选择喜欢的古诗为其配画.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给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谈话,欣赏体会,探讨交流,设计猜古诗---背古诗—画古诗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给古诗配画的要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欣赏和创作古诗配画,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激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美的陶冶、美的感受。提高艺术修养.三.教学重点:

在理解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使古诗更有生命力。

四. 教学难点: 领会古诗,把握关键字句,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图画纸,铅笔,彩笔等

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课前放录制的古诗朗诵,创设情景.(看图猜诗)1.同学们,你们一定会背很多首古诗吧?我们来欣赏几幅根据古诗画的插图,我们看一看,猜一猜画的是哪首古诗?(放课件:<<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游子吟>><<悯农>>)同学们真聪明,猜得又快又准.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根据画面的意思猜的)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古诗配画.(板书课题)(二)释题引入新课,探究学习:

1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民族文化的一枝独秀,它的语言精炼优美,可以说每首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给古诗配画古已有之,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人以高雅的享受,我们再来欣赏一段诗配画片段。(放课件《田园乐》)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优秀的古诗,有写景的,抒情的,状物的,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同学们在一起交流讨论一下,你最喜欢的古诗有哪些? 2.诵古诗,入诗境,悟诗情:

指名朗诵,适当指导语气感情,引导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当你朗诵这首优美的古诗诗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名让学生发言,交流.(这个环节的用意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同一首诗,不同的同学想象出的画面不尽相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3.集体创作,探究画法:

出示高鼎的《村居》这首诗,组织学生活动:小组接力作画。每组派两个代表,根据诗意在黑板上集体接力创作,总结给古诗配画的方法。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根据诗意构思画面,人人参与,活跃思维)4.师生总结画法:

(1)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准确)(2)发挥想像,构思画面(抓住重点字句)(3)多种方法,表现画面(提示技法和着色)

(三)欣赏优秀作品,开阔思路: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可以给古诗配画了,老师给大家 收集了一些诗配画作品,我们以来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选取一组有代表性的古诗配画图片,有国画,线描,水彩等,形式多样,开拓学生的思维,为下边的创作做好铺垫)

(四).创作练习:

掌握了给古诗配画的方法,你想不想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呢?好,我们就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给它配画,看谁画的又快又好!(播放古筝音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创作)(五)教师巡回指导:

1.选择意境简单优美的古诗 2.抓住重点词句,再现古诗意境。(六)作业展评:

完成绘画后,鼓励学生把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评论,(生评,自评,师总结.不足之处提示改进)(七)课堂总结延伸: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3:人教版美术《诗情画意》教案

一、人教版和湘美版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的呈现以活动方式进行,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习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容的呈现上遵循着“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开始—涉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知识跟进—侧重内容表现的内容为主轴—特色手工课和电脑课压轴—综合探索课程和美术鉴赏课程”的框架。教材的体系结构也具有一定的规则性,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材按照先后顺序分为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这四个学习领域,并以此设置不同的课题,其中前两个领域穿插较多。

湘美版美术教材是业内评价较高的一个版本教材,其题材内容的基本准则和选择要求是生活性、社会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在课程呈现上由灵魂松散的结构组织方式逐步演化形成向集中、相对严密、较完整地开放的美术学习课本体系,实行由单位组课、单元组课、单位课余单元课混编的组课形式。

二、人教版和湘美版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的相同之处

两个版本的美术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均以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遵循课程编写理念,符合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一)体现美术课程性质

例如人教版和湘美版教材均在“造型•表现”领域设置了有关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等)的学习内容:人教版的《彩色连彩点》《有趣的半圆形》等课程,湘美版的《绕绕涂涂》《小雨沙沙》等课程,从多个角度体现美术课程的视觉性要求。

(二)遵循课程基本理念

两个版本的美术教材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编写教材的出发点,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关注文化和生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四个学习领域有很多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雨、烟花、水果,动物等等。

(三)符合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教材的编写要注意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艺术的结合。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在这一方面均符合教材编写的要求。人教版和湘美版教材在“欣赏•评述”领域设置了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国内外优秀艺术作品的课程。

三、人教版和湘美版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的不同之处

(一)内容选择的侧重点不同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涉及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的内容较少,小学一、二年级的关于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更多的只涉及点、线、面和色彩知识学习,在这一方面湘美版则涉及的比较多,所占课程比例较大,除了点、线、形状和色彩的学习之外,也涉及到有关造型的知识,以及一些更专业的知识(剖面图)。除了美术基础知识学习的比重不同,对于技法的要求来说,人教版的教材不过分强调技法,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集中在内容的学习,而非形式;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在美术基础知识学习这一方面较为看重,每个课程的副标题都清晰的指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技法。

(二)内容呈现的方式不同

虽然两个版本的教材均是按照美术课程标准将学习内容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呈现,但是四个领域的融合程度不同,并且课程的呈现方式也不相同。人教版的教材在“造型•表现”领域与“设计•应用”领域融合较多,其他领域之间分界较大,融合性不强,人教版教材的课程呈现有很强的规律性,例如人教版美术教材第一节课均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最后三节课分别是“电脑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最后一课是“欣赏•评述”部分。湘美版教材的课程基本没有什么规律,各个领域融合性较强,且课程之间有一种很明显的递进关系,不仅各个年级的课本之间有递进关系,同一册课程之间也呈现出一种单元式的、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

(三)图例选择和所占比重的不同

人教版教材在图例的选择上倾向于挑选相关主题方面的艺术家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在比重上,人教版的图例在一节课中比重较大,每个课程有一半多的页面是图例的呈现,包括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外国艺术等,且在艺术作品的选择更注重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国外艺术的结合。湘美版教材较少选择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图例,更多的选用学生作品,且图例所占比重较小,大量的篇幅是技法的掌握和知识的学习。

四、结语

人教版和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都是根据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结合美术教育实际教育情况和需求编写的,两套教材都是几十年教学实践的结果,都是非常不错的教材,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通过上述的分析比较,我认为人教版美术教材应注重各模块之间的融合和利用,让每一个模块互相联系,发挥它们的最大价值,不可流于形式。图例的选择要精,数量不是关键,合适才最为重要。湘美版教材应减少一些技法性的要求,图例的选择也应该偏重名作欣赏,而不是过多的过程图片,学生作品。同时,两版教材的编写要考虑教材的可实施性,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使用,也要考虑老师运用教材的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4:人教版八年级《奇妙的克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3、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有一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和它一样的猴子来妖魔作战。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独特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克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际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部分所写内容,把相关内容画出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全文分四部分:(四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什么是克隆;第二部分:怎样克隆;第三部分:克隆的意义;第四部分:克隆的作用。

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这些信息的依据是什么?第一和第四个信息是小标题直接告知的,第二个信息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炼,第三个信息是要根据总结段落,即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来提炼。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1、根据小标题筛选;2、根据文章的总结段落来筛选;3、根据文段内容筛选。)

三、研读探究

1、克隆是什么

(1)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直接告诉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找到后,大声念出。

①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②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③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④(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⑤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或作诠释。

学生说出如何找到什么是克隆这一表概念性句子的。(根据判断性词语:是、就是、叫做、叫等找到的。)

(板书:根据判断性词语来筛选。)

(2)如何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是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作诠释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事物进行阐释。

说明:正说反说都成立的一般是下定义,否则是作诠释。下定义:甲是乙等于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不等于乙是甲。此外,下定义不加任何描写修饰。

(3)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

本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下定义:对克隆一词进行科学的阐述。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作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怎样克隆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后,更想知道怎样克隆。快速读第二、三两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

(1)作者在文中列举科学家对哪些动物做过克隆实验的?(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它们分类列出: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说说科学家们对这些动物如何克隆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①鲫鱼的克隆步骤方法是:用鲫鱼……经过……与此同时②蟾蜍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用……然后……经过……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奔乱跳的爪蜍。③黑斑蛙的克隆步骤方法是:……④绵羊“多利”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

这些表示步骤过程的信息是如何提取的?(板书:根据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提取信息。)

(3)“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请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根据总结性段落提取。)

3、克隆技术的作用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珍奇动物。(3)防治疾病、延长寿命。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板书:根据总起句、总结句、段落意提取)

四、拓展提升

展开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克隆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生命因其唯一而宝贵!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唯一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五、总结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知晓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方法步骤及克隆对人类的好处等相关知识,还进一步明确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更主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学会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

篇5:小学美术教案人教版

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熟悉工具,认识颜色

应会:不同风格线色的表现

隐性内容与目标:创新精神,集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美术游戏中学会使用画纸,尝试以不同笔触、不同画材组织画面。

难点:引导学生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

学具准备:水彩笔或油画棒

教具准备: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我”的最爱

1、老师先热情地向小朋友介绍

2、四人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绘画工具及自己最喜爱的一种颜色。

3、小结:今天,我们大家都介绍了自己的好朋友:水彩笔和油画棒,大家知道吗?他们画出的画可漂亮啦,不信?你们来看!

二、欣赏美丽的图画

1、展示两幅儿童画,让学生说说这两幅画分别用什么绘画工具画的?(学生作品――投影)

2、是的,水彩笔和油画棒。这两种绘画工具画出的画都那么美丽,色彩都那么鲜艳。

三、“我们”也来试一试

1、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工具和色彩,画一道美丽的彩虹吧!

2、学生分别用油画棒摆涂,水彩笔平涂的方法画彩虹。

(1)“摆涂”:先在画面的左下方往右上方轻轻画一条弯弯的拱形弧线,然后依线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来回摆动地涂画。

(2)“平涂”:“挨着涂”就是一定要一笔一笔的颜色都挨在一起,既不重叠,又不留下空隙。

3、同时出示两张用水彩笔和油画棒画的彩虹。

想一想:

(1) 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2) 水彩笔和油画棒有什么不同?

四、学学大师的画

1、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什么?(学生读画)……

2、这是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

3、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合作,用水彩笔和油画棒来学着画画。

四人小组用四开的大画纸合作画。

五、看看“我们”的画

1、展示各组的画。

2、请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1) 我们组画的是……?

(2) 我用了……颜色?

篇6: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 影子的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描画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

2、通过和添加的表现手法,对简洁图形的艺术美有初步的了解。

3、在描画中,能运用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进行添加和组合。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的皮影戏。

2、寻找影子在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化无穷的造型。

3、描画的影子清晰并且造型基本准确。课前准备:

1、收集剪影作品

2、在大自然中寻找影子(在投影仪的照射下,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化无穷的影子造型)。

3、收集马蒂斯的剪纸作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肯定看过《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小朋友有没有觉得它和其他的卡通片不同呢?我们给它一个恰当的名称叫做皮影戏,这些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那小朋友知道有关皮影戏的哪些知识呢?

二、讲授新课 介绍皮影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至今未能扭转。

小朋友也可以自己来试着做一做各种造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描画下来。并思考在不同光线下影子的不同变化。

三、布置作业

寻找生活中更多的影子造型,了解皮影的相关资料,及制作。

四、小结 教学随感:

学生了解了皮影戏的制作原理和方法,也明白了根据太阳方向的不同,影子的方向也不同,为下节课的作业打下了铺垫。

第二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皮影,也知道了它是我们中国优秀民间艺术的一种。同学们如果还有知道更多内容的,可以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现在我们生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小朋友们可以利用电脑查找我们需要的各种知识,真是又快捷,又省时间。不会的可以求助你的爸爸妈妈,和老师。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世界艺术大师——马蒂斯。

(一)欣赏他那独具风格的剪纸作品。

马蒂斯他用剪刀创造的植物世界,色彩鮮艷,造型简单、有趣,充满动感,使人感受到他对生命充滿乐观的精神。

本來馬蒂斯只用油彩画画,后来他发现了色紙。他先用色纸做出布局,再开始画。剪刀能剪出千变万化的图案,线条简单有力、色彩鲜艳明亮。

马蒂斯真正剪纸是在年纪较大时。有一次开刀,身体复原期间,只能做一些不吃力的工作,像画素描或剪紙,才发現剪紙比绘画更有趣味性。马蒂斯的剪紙看起来很简单,变化却很多。红色、橘色、蓝色的树页,果实、美人鱼、鹦鹉,像是一首大自然的组合曲;同样简单的线条,也可以变化充满旋涡动感的海洋。

他说,在剪纸的过程里,并不知道要剪出什么,只是完全信赖他的手,当他剪出一只鹦鹉时,他觉得自己就变成那只鹦鹉了。剪紙使他重新找到了自己。

在大自然光的造化下,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请同学们把你观察到的奇妙景象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一下,老师看看谁最勇敢?

(二)发展阶段

1、再现影子——可以通过投影仪描画影子,也可以通过太阳照射描画影子。

2、再造影子——通过对物体的旋转、观察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影子变化。了解物体外形结构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3、创作影子——学生在太阳光下做出各种姿态互相描画。创作出美丽的影子。

4、美化影子——在描画影子的画中进行联想和添加,使它成为一张完整的创作画。

(三)欣赏书中图例,并谈谈感受。

三、布置作业 画有趣的影子

作业要求:

1、合理的构图,使影子作为主体鲜明而饱满的画出来。

2、描画的影子清晰,造型基本准确。

3、在影子造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大胆添加和美化。

四、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

六、小结

每个小朋友画的都非常有自己想法,老师很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做一个有自己思想,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七、课后拓展

1、向大师学画,运用色彩组合和变化。完成具有装饰意味的影子画。

2、试着做做你熟悉的故事中的形象把它做成皮影戏。教学反思

第二课 走近大自然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然界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3、走近自然,更加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

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

2、是否能与同学友好合作。

3、是否对自己的材料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是否能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课前准备:

1、收集一些沙雕、大地艺术和岩画的作品图片。

2、学生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如:各种废旧物品(瓶子、罐子、彩色纸、绳子、彩色塑料纸、竹竿、芦苇、芦花、高粱穗„„)、工具(铲子、水桶、画笔、颜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沙雕作品、大地艺术作品等图片 沙雕作品

二、讲授新课

沙雕是一种以沙和海水为基本材料的雕塑艺术,它通过堆、挖、雕、掏等手段塑成各种造型。

沙雕只能用沙和水为材料,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粘合剂。作品完成后经过外表喷洒特定胶水加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可以保持几个月。沙雕属于大地艺术的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其体积的巨大是统雕塑难以比拟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沙雕是一门边缘艺术,融合雕塑、绘画、建筑、体育、户外娱乐等各大元素。一般的爱好者不需要特别的专业训练,所有的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做。

沙雕作品

冰雕是一种用天然的冰加工而成的艺术品。它是俄国人首创的。1740年,欧洲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寒冷天气,除了南部地区外,均被坚冰封锁,所有的河流湖泊都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专横跋扈的俄国女皇安娜伊万诺夫开了一个很残酷的玩笑:下令工匠用冰块在彼得堡的内瓦河上建一座宫殿,用作失宠的王子米歇尔格里申的新婚住所。工匠们无奈,在河上建成了一座长17米,辟有3间冰室的冰宫,冰宫内还摆放着各种造型美观的冰制家具、床上用品以及炊具,宫内的小花园里还“长着”用冰塑的各种花草树木。冰宫修好后,女皇命王子在冰宫中举行了婚礼,并且在那里度过了洞房花烛之夜。安娜伊万诺夫的恶作剧导致了冰雕艺术的诞生。从此,艺术园地中又增添了冰雕这一

奇葩。

三、讨论

小朋友们今天你是不是也想来试一试呢?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可以让你们挥洒的好地方——沙坑。

(1)、请同学讨论你想让这些地方呈现怎样的效果(喜气洋洋的、冰天雪地的、异国风情的、神秘的、亮丽的„„?)

(2)、你觉得可以利用哪些物品来造型。(3)、自由分组,回家准备,讨论设计方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大家一起来交流。

四、讲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其实我们小朋友就是一个天生的大地艺术家,因为我们小朋友没有一个不喜欢玩泥巴,没有一个不喜欢堆雪人。今天老师看到每组小朋友已经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废旧物品和颜料。看来一场比武较量的争夺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你准备怎么做?老师举例:九月的田野是青草长得最茂盛的时候,那青青的草儿就像大地的头发,我想邀请几个同学与我一起把田埂两边的青草编成小辫子。扎上彩纸做的蝴蝶结,远远望去,那田埂定会像一个盛装的小姑娘。

1、学生交流创作思路,同学和老师可以使其思路更趋合理。

2、学生可以单独或小组合作完成某一作品。

3、也可以公开招组员,如:我想用沙(泥)做一个童话里的城堡,谁想与我合作?

三、分组进行制作 制定比赛要求:(1)保持课堂纪律,注意安全。(2)立意新颖,构思巧妙。(3)能与同学团结合作。

(4)制作完之后能及时清扫场地。

四、进行评比

评出最佳方案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制作奖

五、讲评

学生互相进行评论,老师点评

六、小结

七、课后拓展

可以装饰其他墙面、树杆、山石等 教学反思

第三课 花地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毯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2、引导学生运用剪贴及绘画方法来设计一块小地毯。

3、引导学生用许多“小地毯”拼成一张大地毯,从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

1、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绘制、拼贴、欣赏等活动。

2、是否能选择或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图案。

3、是否发挥合作精神

4、色彩搭配是否合理。

课前准备:

1、收集一些剪贴和绘画的“小地毯”范例,各种颜色的纸。

2、学生准备旧挂历、画报、油画棒、剪刀、胶水、水彩笔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教师把部分“小地毯”范例分发到各组,小组欣赏交流。讨论:“小地毯”图案怎样组成?“小地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它美在哪里?

你还可以把它变化吗?

集体交流,在黑板上把“小地毯”拼成“大地毯”

二、讲授

一加一等于二,无数块花纸片就变成了一块美丽的花地毯,你说

棒不棒?小朋友知道地毯的作用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它很漂亮吗?更在与它的功能。防滑,保暖、装饰房间。

刚才我们一起讨论出制作“小地毯”可以运用剪贴、绘画的方法来综合设计,可以选择不同的图案和色彩来表现自己的独特设计。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欣赏一些图片。

1、地毯的图片

2、图案的书籍

3、民间剪纸作品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启发?你准备用那一种设计方法来制作。按设计方法不同,学生自由组合成组,互相交流设计构思。

三、布置作业

学生运用剪或画的方法设计一块“小地毯”。用旧画报、挂历、彩纸等材料来设计。

分组把设计好的“小地毯”拼成一张“大地毯”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收拾和整理教室环境卫生

五、讲评

六、小结

七、课后拓展

让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旧材料(如:布、绳、绒线等)来设计制作“小地毯”。教学反思

第四课 分一分 变一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分蛋糕与吃蛋糕时的喜悦。

2、激发学生的想象,并描绘出造型各异的蛋糕。

3、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分割方法,把蛋糕分割后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教学重点:

1、是否能大胆想象,并描绘出新颖的蛋糕。

2、能否采用与众不同的构图。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蛋糕的范画、各种颜色的纸,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油画棒、剪刀、胶水、水彩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织教学

二、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亲戚朋友都会来帮你过生日,那么小朋友们,你们都见过和吃过什么样造型的蛋糕呢?

三、讲授新课

心型的、圆形的,三角形的„„

那么你觉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形状的蛋糕呢?它代表了人们美好的祝愿。你吃蛋糕时,带着怎样的心情?

教师出示各种造型的蛋糕范画,介绍蛋糕的种类和作用。你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请你来为他们设计一块蛋糕,你想怎样来设计?蛋糕上可以画些什么?

(小动物、花、还可以写上给爸爸妈妈祝福的话„„)

四、布置作业

小朋友刚才说的真是太棒了,老师也忍不住想来画一画了,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呢?可以用水彩笔、油画棒,可以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形状可以你自己来设计。现在请同学们开始设计吧!

切蛋糕比赛

将自己设计的蛋糕分给小组的成员,要求每人分到一块大小基本一样的蛋糕。利用切开的蛋糕重新排列画面,形成新的构图形式。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生日的小主人,可别性急,要吃蛋糕时,先得考考你,大胆切开它,还能变个啥?

六、讲评

七、小结

八、课后拓展

启发学生利用废旧纸盒设计制作立体的蛋糕。教学反思

第五课 有趣的半圆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把半圆形进行添加、组合,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景物。

2、通过对半圆形的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重点:

1、是否能用半圆形变化出许多景物。

2、是否能把剪贴出的景物组成有趣的画面。

3、是否能设计制作出半圆形的立体玩具。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印有若干半圆形的纸、半圆形的立体玩具、各种颜色的纸、录象等。

2、学生准备旧挂历、画报、油画棒、剪刀、胶水、水彩笔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生活在形状的世界里,生活中有哪些半圆形的景物?(集体交流)

二、讲授

欣赏生活中各种半圆形的动物、物品、拓展学生的思维。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想象游戏:

老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印有若干半圆形的纸,同学们在半圆形上添画出各种景物,再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变化的最多。

(有的变成了小刺猬、小汽车、小乌龟、小玩偶„„)

刚才我们小朋友用的是绘画的方法,想想我们还学过什么方法可以来设计呢?——剪贴

今天老师带了几个小玩偶,你们喜欢吗?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它是怎么做出来的,用半圆形的卡纸做身体,裙子等,上面再装上头部。我们比较一下它和平面剪贴有哪些区别,分组讨论设计制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半圆形的物品

也可以用半圆形变化出各种动物或物品,添加、组合成画面。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

七、小结 教学反思

第六课 摸一摸,画一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身体的触觉。

2、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是否能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

2、能否采用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运用。

3、是否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并激发出想象、创新的热情。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表示身体触觉的图片资料以及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2、学生准备铅笔、蜡笔、彩色水笔、绒线、棉花、石头、木片、胶水、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我要请你闭上眼睛来摸一摸,看你摸到的是什么?摸上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提供哟粗燥、光滑、坚硬、柔软、震动„„的物品)

三、讲授新课

画画就是表达你内心的感受的,刚才我们都摸了一下桌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是光滑的,坚硬的,有棱角的,冰冷的,这些感受我们可以怎样来表达呢?

我们可以选择线条、颜色、不同的笔触、用点、面、或其他材料来表现。现在就请用你最自由、最舒服的方式来表现你刚才的感觉。

(学生自由用点、线、面、颜色来表现)

四、欣赏范画

表现不同的触觉似乎很难,其实并非如此,关键在于掌握笔触、色彩的不同运用,快速流畅的运笔可以造成光滑的触觉,短促凌乱的色点可以产生粗燥的触觉,坚挺的直线结构易产生硬朗的触觉,蓬松的曲线组合会有柔软的触觉。

《梅里特大道》 威廉-德库宁(美国)狂乱粗犷、丑陋怪异是德库宁抽象绘画的特征。

《睡莲》 莫奈(法国)灵动的笔触,奇特的构图、境界的高远都美妙无比。

《1968年5月》 米罗(西班牙)自由偶然中产生,使人觉得它表达的是什么生存现实相关的寓意。黑色的线条,红色、黄色、绿色的暗示,体现出超现实的因素。几只黑色的手脚,意味着狂乱与恐怖,答案是不确切的。《呐喊》 蒙克(挪威)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他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呼喊。

《嘉布遣会林荫大道》 莫奈(法国)画家从城市风景的变化诡异的光线中,捕捉着色彩的魅。

五、布置作业

选用学生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通过画、拼贴等造型手段表达自己不同触觉的感受。

六、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七、讲评

八、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七课 纸风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2、根据学习任务收集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

3、将收集、加工后的什物串起来,制作1-2串挂饰。教学重点:

1、是否找到与众不同的材质来制作挂饰。

2、是否能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3、是否发挥合作精神

4、色彩搭配是否合理。

课前准备:

1、收集一些彩色纸、吸管、麦杆、果核、落叶、野花、纽扣、贝壳、小石子及针、线、透明胶等工具材料。

2、老师准备旧挂历的图片、准备胶水、针线等材料。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欣赏图片 《生活美劳》 揭题:挂饰

什么是挂饰?哪些物品可以称为挂饰,你准备做一些什么挂饰?

三、新授

挂饰可以包括以下品种:项链、手链、脚链、腰带、耳坠、包饰、手机饰品、钥匙坠、风铃、信插„„

你看到过的挂件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我们可以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材料来制作呢?

吸管,纸片、纽扣、易拉罐,各种颜色的绳,或者用一些大自然的馈赠——缤纷的野花、柔韧的枝条、五彩的浆果、玲珑的石子、美丽的贝壳„„

把这些东西都串起来美不美呢?并不是所有的东西串在一起都会好看的,可以将有联系的什物串在一起,一般情况下,组成一串挂饰的什物种类越少越讨巧。

利用纸片来设计,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制作呢? 折叠、卷、裁剪、绘画

同样其他的材料也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制作。

四、布置作业

利用你准备的材料,动手设计一个挂饰

1、较硬的尼龙绳、金属丝、细藤来串什物可以避免穿针引线。

2、较硬的物品,可以先用透明胶粘贴或用线捆绑,再串联。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悬挂作品进行展示,并讲评

七、小结 八课后拓展

在节日里,制作一串精美的挂饰,送给朋友和师长 教学反思

第八课 瓢虫的花衣裳 教学目标:

1、观察瓢虫,能够说出它们的外形特征。

2、能够用2-3种方法来制作瓢虫。教学重点:

1、是否能用自己创造的方法来制作瓢虫。

2、是否表现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

课前准备:

1、收集一些瓢虫的资料和实物,收集半球形(或接近半圆形的)物体、各种透明的包装纸。准备透明胶带、彩色纸、剪刀、糨糊、金属丝、笔等工具材料。

2、老师准备范作及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在人行道旁的绿篱丛中,房前屋后的庭园植物上,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身披盔甲,色泽鲜艳,斑纹多彩,体呈半球形的小型昆虫,它就是瓢虫,俗称“花大姐”。瓢虫是肉食性昆虫,主要捕食蚜虫、蚧壳虫等小型昆虫,是植物忠诚的铁甲卫土。在十九世纪的中后期,美国加洲的柑桔树上,长满了吹绵介壳虫,几乎毁

灭了全部桔园,用药去杀也不解决问题。后来他们想到澳洲的吹绵介壳虫为什么就不能造成灾害?在1886年通过实地考察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有一种专门吃这种介壳虫的瓢虫。

全世界已记录的瓢虫有5000多种,其中五分之四都是肉食性的,可以捕食多种害虫,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和小型节肢动物等都是它的口中食。中国已记载650多种,目前我国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已取得显著效果。

三、新授

小朋友们知道大都数的瓢虫都是益虫,观察一下瓢虫的外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富有光泽、有斑点、左右对称

瓢虫很美丽,想一想你准备如何表现?(为了让瓢虫更漂亮,上色时可以用对比色)

欣赏范作

书上的作品用了哪些材料,你猜想是怎么做的? 拼贴、绘画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方法制作一只瓢虫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

七、小结

二课时

一、导入

瓢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来看一看,上节课小朋友制作的瓢虫用到了哪些方法?

二、新授

教师介绍几种制作方法:在一个圆形的瓶盖上画上或贴上斑点,在贴上触角;将一纸团揉成圆球形,用透明包装纸或彩色纸将它包起来,用一根金属丝将开口处捆扎起来,金属丝成为瓢虫的触角;用废乒乓球作为瓢虫的身体,再贴上足和触角:用赤豆等状如瓢虫的物体做身体,再在上面进行装饰加工。

三、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

涂好颜色再粘贴,动作快的小朋友,可以为你制作的瓢虫制作一个背景图。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

六、小结 教学反思

第九课 生活中的趣事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回忆生活中各种奇闻趣事,体验生活中点滴乐趣。

2、指导学生创作一幅《生活的趣事》的绘画作品。教学重点:

1、是否把生活中的趣事表现清楚。

2、是否突出了主题,画面生动有趣。

3、是否把自己创作的作品介绍给同学。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儿童画作品、各种颜色的纸。

2、学生准备油画棒、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这几天你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二、新授

出示一幅学生的绘画作品,启发学生看看说说画上所表现的故事。欣赏书中图例,谈谈你的感受。

并指导创作方法:明确主题,确定人物,添画相应的背景。比较欣赏:每组发一幅儿童画作品,学生分析与讨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三、布置作业

创作一幅《生活中的趣事》的绘画作品 创作要求:

1、可以画有趣的课外活动,节日中发生的有趣的事,看到好玩的节目„„

2、画面主体突出,层次清晰,人物要刻画仔细,颜色鲜艳。

3、添画相应的背景。

四、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作品完成后,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同学

五、讲评

六、小结

教学反思

第十课 泡泡飞啊飞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想象泡泡飞起来的时候,透过泡泡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并通过讨论相互启发,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3、引导学生试着用各种材料表现泡泡的特征、及泡泡与人、建筑、动物等各种物体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是否能大胆的想象和表现自己的想法。

2、是否能开动脑筋,在使用新材料中有创意。

3、是否在泡泡装饰上能采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新颖的特征。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每人带一只可以吹泡泡的物品,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塑料袋。

2、老师准备色彩纸,图钉、气球等。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组织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观察泡泡飞动的情景。边玩吹泡泡游戏边观察:你在飞起的泡泡中看到了什么?

三、新授

风儿把泡泡抱在了怀里,泡泡把我们抱在了怀里。有的小朋友觉得泡泡是五颜六色的,泡泡是透明的,泡泡飞到哪里,就会有景色在泡泡里,就像凸透镜一样。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泡泡被风吹起来了,它吹到了哪里,你希望它里面有什么景色呢?

假如泡泡飞到了我们常州,你最希望里面是什么景色? 我最希望里面有我们常州美丽的景色,恐龙园,红梅公园,文化宫广场„„

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欣赏书中图例1、2、3除了用绘画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呢?可以用气球、塑料袋、图钉等材料来表现泡泡的特征,还可以在这些物体上装饰、美化,表现泡泡新颖有趣的特点。欣赏图例4、5、6

四、布置作业

先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泡泡的特征。

注意点:表现出泡泡里面的景色。颜色要丰富。构图要饱满。

五、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

七、小结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 太空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设计。

2、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太空里的植物。

3、引导学生体验想象和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是否能积极动脑,大胆构思、创作。

3、是否能充分利用各种材料。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彩纸、吸管、橡皮泥、KD板、陶泥、喷壶等各种材料。

2、学生准备水彩笔,垫板、报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情境

让每位学生做一回太空人,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太空里看到哪些奇异的植物。

讨论并相互交流想象中的太空植物,要求与常规植物有不同的地方。

二、讲授

你觉得太空中的植物应该是什么样的?

颜色很奇特,五颜六色的,形状很怪异,有很多手和脚,还会说话„„ 现在请小朋友们将你想到的太空植物画一个草图,并在小组里交流,修改。刚才我们一起讨论出太空里的植物大概是什么样的。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欣赏一些图片。

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受?如果由你来画你会怎样来画。

三、布置作业

学生运用画的方法来设计自己想象中的太空里的植物。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

六、小结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妈妈的节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妈妈的辛苦与喜好,感受母爱的崇高和伟大。

2、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创意、描绘、制作,在妈妈的节日中为妈妈送上自己的一份心意。

教学重点:

1、是否通过绘画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2、是否认同自己的作品。

3、是否敢于在一张画中使用多种表现方法。

课准备:

1、水彩笔、记号笔、蜡笔、油画棒、绘画纸

2、学生在课前了解妈妈的辛苦与喜好,有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并收集妈妈工作时的照片。

3、学生收集各种彩色图片纸、及时贴、彩色塑料纸、彩色手工纸,准备剪刀、橡皮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星期六,小朋友知道是什么日子吗?三-八妇女节 在妈妈的节日里,你为妈妈做了些什么?

我帮妈妈做家务,我买了朵花给妈妈,我画了幅画给妈妈„„

三、新授 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都非常爱自己的妈妈,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来表达你对妈妈的爱。现在我要请小朋友来讲讲你自己的妈妈,也可以把你妈妈的照片拿上来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妈妈每天除了上班,还要照顾我和爸爸,做家务,打扫卫生。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最无私和伟大的。你懂事了妈妈会开心,你遇到烦恼时,妈妈会理解你,帮助你。妈妈永远是你心灵的庇护所。

讨论:有哪些日子是妈妈的节日

在节日的时候,自己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来表现的: 书中图例,《帮妈妈做家务》图1 制作的贺卡 图3 为妈妈画像 图4 „„

四、布置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1、可以将“我在干什么”或“我送给妈妈过节的礼物”放在画面显著的位置

2、可以用绘画,也可以用剪贴加添画的方式

3、添画当时的环境

4、注意主题与背景之间的色彩搭配

5、鼓励将学生制作的作品送给妈妈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六、讲评

七、小结

二课时

一、导入

妈妈的生日不一定都有蛋糕,但一定少不了我的祝愿。请你动手为妈妈制作一件礼物吧!你最想做一个什么礼物送给妈妈?

二、新授

我想为妈妈做件衣服,做个背包,做张贺卡,做个留言箱„„ 那么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制作呢? 彩纸、布、皱纹纸、干花,线„„ 怎样来制作呢?应该注意什么?

可以拼贴,也可以做成立体的,颜色搭配和谐,造型新颖。

三、布置作业

为你妈妈做一个礼物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

六、小结 教后随感: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 各式各样的水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彩泥表现各种水果的造型,体验材料带来的乐趣。

2、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是否突破水果的常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2、是否能积极动脑,大胆构思、创作。

课前准备:

1、师生准备一些彩泥、垫板、尺、铅笔、牙签、和一些新鲜水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让每位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特别喜爱的水果造型和色彩,谈谈感受。

二、讲授

分组展示,观察自己带来的新鲜水果的造型和色彩。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作

可用彩泥来制作,尝试用彩泥自己大胆动手做一做。

展示小朋友大胆尝试的作品,讨论并思考:怎样利用彩泥制作出香甜诱人的水果。(可以从色彩搭配,造型拟人化等方面引导学生想象,并介绍一些团、压、搓、接、印、刻等制作技巧)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办一个水果店,看看哪一组的水果最受欢迎。并且通过自己选购喜欢的水果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

欣赏图例

三、布置作业

学生用画彩泥来制作香甜的水果。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做完后,提醒学生收拾整理材料工具,保持教室卫生。

五、讲评

六、小结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 可爱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各种材料特性,探索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手法表现动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相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体验发现、探究、合作的愉悦,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欣赏、感知、探索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动物的形、色、动态之美,引发喜爱动物之情和环保意识。

2、探索用各种媒材自由创作动物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教学难点: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手法表现动物。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制作形式多样的“动物”作品。

3、学生准备:各种用以制作“动物”的纸质材料和工具(剪刀、胶水)。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穿着导游服戴着太阳帽进教室。

导言:Hi,小朋友们好!你们猜猜我要去哪里?我们到动物王国去探望可爱的动物,想去吗?

2、猜谜游戏

师:让我们乘坐观光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观光列车)途中,我们来玩玩猜谜游戏,认真听哦!

谜语A:头长小树杈,身开白梅花,四腿细又长,奔跑快如马!谜语B: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二、赏析、探索

1、师:动物王国到了,看看谁来迎接我们?(播放动物的录象)请学生欣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请学生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

你最喜欢谁?它长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引导赏析艺术家表现动物的美术作品。

现在我们到动物王国的“演播厅”去参观、了解动物的相关知识。(课件出示演播厅)播放艺术家笔下的动物,民间“动物”工艺品,现代“动物”工艺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4、引导赏析教师、学生的作品,探究制作的方法、步骤。(1)赏析教师制作的动物作品,探究制作步骤。(2)赏析学生的作品,探究制作的方法、步骤。

从形色、花纹、动态等方面引导交流,探索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动物的方法。特别交流如何让动物站起来。

(3)引导总结“动物”的表现形式、制作方法。

三、愉快创作

1、(课件)启示:春暖花开的春天,迎来了动物王国里可爱的熊猫小宝贝的生日。小宝贝想为自己举办一个盛大的开心的生日宴会,诚邀各动物朋友前来参加。

师:你们想知道哪些动物会来参加熊猫小宝贝的生日宴会吗?等会儿就知道了。

2、出示创作要求:小组合作制作一组色彩鲜明、形态优美、造型生动、可爱的动物,参加熊猫小宝贝的生日宴会。

3、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创作。

4、小组合作,进行制作动物活动。教师巡导,播放轻音乐。

四、展示、评价。

1、以小组为单位把作品摆放到老师课前准备好的背景图上。

2、欣赏、评价作品。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引导从动物的形、色、动态等欣赏、评价)

五、拓展

1、请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珍稀动物。(课件随机出示图片)

2、进行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

六、谈收获,结束旅程。

1、照相留念

师:为记住今天的快乐旅程,我们一起和动物王国的动物们照相留念吧!请大家到展示台前和动物朋友们一起照相。

2、谈收获

师:旅程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坐上回程列车,谈谈这次旅程的收获吧!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 乘上大船游世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采用撕、贴、剪、纸工的多种手法进行造型活动。

2、引导学生认识轮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通过想象大胆表现各种轮船的造型。

教学重点:

1、是否对课程内容发生兴趣,并激发出对想象创作的热情。

2、是否积极动脑,做出和别人不同的造型。

3、是否能将绘画和其他表现手法结合。

课前准备:

1、收集各种轮船的照片资料,以及绘画的制作工具。

2、是否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轮船。

3、学生准备铅笔、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彩色纸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启发导入:我们日常交通形式都有哪些?(水、陆、空)水面上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船)小朋友如果让你乘一艘轮船去周游世界,你最想乘做一艘什么样的轮船呢?

二、讲授新课 展示轮船的图片

图1 芦苇船,用划桨来推进 图2 三桅、五桅平底帆船 图3 远洋轮船

图4 德国“法蓝克福-特快”号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运输船之一 图5 “法兰西号”速度最快

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船?这些船有哪些地方是共同的?哪些地方不同?你最希望的船是什么样的?

现在船舶的发展趋势 在飞机发明之前,船舶是唯一的越洋交通运输方式,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船舶以前运价低廉、载重量大的特点依然成为大宗货物远程运输的首要手段。在现在也出现了各种专用化,有特殊用途的船舶,例如气垫船、水翼船等高速水面交通工具,深海潜艇等各种工程船舶,使轮船家族变的更加庞大了。

三、布置作业

你可以用什么样的工具,材料来表现呢?

撕、贴、画将纸工与绘画结合起来表现船,并添上周围的背景。

教师在演示船舶造型特征时,不能只机械地演示一种轮船的具体做法,要为学生想象创造提供空间。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讲评

五、小结 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 乘上大船游世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采用撕、贴、剪、纸工的多种手法进行造型活动。

2、引导学生认识轮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通过想象大胆表现各种轮船的造型。

教学重点:

1、是否对课程内容发生兴趣,并激发出对想象创作的热情。

2、是否积极动脑,做出和别人不同的造型。

3、是否能将绘画和其他表现手法结合。

课前准备:

1、收集各种轮船的照片资料,以及绘画的制作工具。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铅笔、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彩色纸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多媒体播放乐曲)上学期,恽老师教小朋友唱了一首描写船的歌,小朋友还记得是什么歌吗?——《小小的船》。想不想再来唱一边呢?

二、授新课

小朋友唱的真是太棒了,今天我们上的内容小朋友肯定猜到了,板书(船)船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是水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在很久很久以前船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生:出海捕鱼,海上远航,防止我们不受敌人的侵犯的„„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艘船,你知道这种船叫什么吗?——帆船

小小的帆船可神奇呢,根据帆的形状不同,作用也不相同。游艇式的帆船,有很多帆,三角形帆船是滑浪风帆,是用来竞赛的,长方形的帆是用来捕鱼出海的,原来船还有那么多的学问啊!

除了帆船,你还认识和知道哪些船?

生:游艇,潜水艇,航空母舰,气垫船,舟,货轮„„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船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船你认识吗?选择你熟悉的船来讲一讲。(多媒体展示各种船的图片)

生„„

师:这些船有没有共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呢?

小朋友观察的很仔细,世界经济的发展,缩短了各国的距离,我们可以到达自己想到的国家去参观旅游,你想不想为自己设计一艘与众不同的船呢?有的小朋友已经设计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展示画的船)欣赏了这么多形态功能各异的船,你是不是也想来尝试一下呢?你想为自己设计一艘什么样的船?

生:西瓜船,龙船,帆船„„

有了好的想法我们怎么把它画出来呢?演示画帆船的过程(多媒体演示主要的部位)

有的小朋友想用做的方法,生活中有哪些材料可以来做呢?你想怎样做?每组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快快行动起来吧!

三、布置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设计或制作一艘船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

六、小结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 打开的柜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采用撕、贴、剪、纸工的多种手法进行造型活动。

2、可用绘画或手工的方法完成。

教学重点:

1、是否对课程内容发生兴趣,并激发出对想象创作的热情。

2、是否积极动脑,做出和别人不同的造型。

3、是否能将绘画和其他表现手法结合。

课前准备:

1、收集各种商品的宣传照片资料,以及绘画的制作工具。

2、学生准备铅笔、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彩色纸等。教学过程: 一教时

一、导入

冰激凌、甜筒、雪糕„„没有哪个小朋友不喜欢吃,可是它特别怕化,这时候有个好朋友帮助了我们,可以让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可口的冷饮。这个好朋友是谁呢?它的名字叫冰箱。

二、讲授新课

冰箱的作用可大了,可以为人们储存新鲜的食品,按照不同物品的要求可以随意调节温度。早期的冰箱是德国的卡而.冯.林德在1879年制造出了第一台家用冰箱,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伟大的发明。见图1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冰箱又经过的哪些变革和创新。我们一起来看图2。冰箱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里面是怎样的构造?有几扇门?分几层?拉门上有哪些装置?可以用来放什么物品?

今天,我们就要来画一画冰箱,画一画冰箱里丰富的食物,比一比谁的冰箱里内容最多,最整齐。

三、布置作业

画一台打开的冰箱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

六、小结 教学反思

第十七课 会摇的玩具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简析:

上学期做了会滚的玩具,这学期再来做会摇的玩具。体验创造的乐趣。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想象与积极思考。2、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体验创造的乐趣。3、培养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积极的思考,利用不同材料独立的完成与别人不同的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的玩具、工具和废旧材料,如弹簧、抽空的蛋壳、乒乓球、纸杯、图画纸、废旧报纸、纸筒、吸管、颜料、剪刀、胶水等

学生:图画纸、废旧画报、颜料、剪刀、胶水等。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时曾作的滚动的玩具是靠什么来滚动的?(靠圆柱体或圆的外形)

展示学生熟悉的不倒翁玩具,请学生通过玩一玩、看一看、摸一摸等实践活动找出其摇动的原因。

从老师带来的玩具中找出那些是会摇的,在找的过程中总结出会摇的玩具共同的规律。

活动二:

教师展示自己带来的各种工具和废旧材料,请学生从中找出可以改造成会摇的玩具的,师生共同思考、设计方案,由教师迅速的将其改造成会摇的玩具。

学生以一组为单位,将自己找来的材料集到一起,制作会摇的玩具。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积极大胆的创造,也可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活动三:

把大家制作的会摇的玩具放到一起,摇一摇、玩一玩,看谁做的摇的好,做得最合理。

出示会转的玩具,布置学生回去找找家中会转的玩具,搜集做会转的玩具的材料。

第二节: 活动一:

学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会转的玩具,通过玩一玩、研究一下,找出这些玩具会转的原因。

活动二:

教师以“风车”为例,与学生一起研究性的学习会转的玩具的制作方法。学生开动脑筋,做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风车。教师引导学生尽量的研究好风车的连接点,使其能够较灵活的转动。

活动三:

根据自己找到的材料,充分利用资源,动脑筋做一个会转的玩具。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将想象中的东西通过实践和改进变成现实。活动四:

展示作品,同学们之间互相评一评,共同体验创造的乐趣。教学评价:

1、是否能标新立异,大胆、积极的思考。2、是否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创造。3、能否独立完成作品。教学反思

第十八课 电脑美术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上学期也学习过电脑美术,但这学期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画图程序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游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打开电脑并进入操作系统画板程序的界面。2、指导学生采用界面上的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游戏。

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大胆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敢于上机操作,并能利用矩形、椭圆形等工具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准备:

准备电脑演示操作示范作品及电脑软、硬件设备。教育学生要爱护电脑设备及专用教室的教学设备。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做好学生进电脑教室上课的组织工作,安排好每位学生的座位及上机的电脑。

引导学生正确的开机,进入windows 画图程序,复习上学期填色知识。活动二:X k B 1.c o m 通过大屏幕欣赏一些优秀的电脑美术作品,并当场演示一幅电脑绘画作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打消学生对用电脑作画的恐惧。

教师清晰的演示如何利用画图程序界面中的各种工具组合成有趣的画面。请学生随意的使用一下各种工具,熟悉工具的使用。教师演示并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些电脑绘画的操作。活动三: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爱的电子画笔和颜色,通过想象与构思,利用矩形工具和椭圆形工具设计并画出一幅有趣的电脑绘画作品。

在作业重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的创意和绘制。活动四:

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在屏幕上互相欣赏、评述其他同学的作品。安全关机,有秩序的离开电脑教室。第二节 活动一:

电脑大屏幕出示教师用画图软件制作的《拔萝卜》童话故事的连环画。请学生具体分析画面中的人物、背景等分别用了哪些工具,怎样进行组合的。请学生照老师做的试着用各种工具组合一下。活动二:

教师出示画在纸片上的小猫、小熊、兔子、猪、熊猫等小动物的头像,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选择画图软件中合适的形状工具画出来。

选取最漂亮的颜色涂色,使画面更丰富。用画笔、喷壶等工具装饰背景。

鼓励有基础的或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自由的发挥,大胆的创作。活动三:

在大屏幕上互相欣赏作品,体会成功的愉悦。

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关闭电脑,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鼓励学生回家积极的寻找上机的机会,去创作更加生动有趣的形象。教学评价:

1、是否积极大胆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敢于上机操作。2、能否利用矩形、椭圆形等工具进行绘画创作。3、是否对电脑绘画产生兴趣。教学反思

第十九课化妆舞会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运用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综合性的活动方式,体验“综合*探索”课的乐趣。

2、引导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3、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头饰形象的设计,大小、比例合适。2、引导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3、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形象的头饰范作,示范工具。

学生:图画纸、颜料、剪刀、胶水、化妆品、表演的服装,简单的布景。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教师化妆成森林通讯员小百灵,放动画片请同学们猜小动物们都去干什么了。出示课题:化妆舞会。

继续看动画片,体会童话世界的化妆舞会的神奇与美妙。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揭示课题:我们今天也来营造一个童话世界的化妆舞会。活动二:

教师改扮成大魔法师,向大家介绍参加化妆舞会的三个诀窍:

1、灵活的大脑

2、灵巧的双手

3、团结协作。

请学生复述这三个诀窍。电脑出示化妆的三件法宝:

1、变头

2、变脸

3、变身 活动三: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多种多样的头饰的形象,启发学生谈谈还可以表现那些形象。

教师用哑剧形式表现制作头饰的几个步骤,请学生总结出来:

1、构思

2、绘制

3、剪

4、贴

5、加上带子 活动四:

请学生运用三个诀窍来制作头饰,为下一节进行化妆舞会做准备。学生制作,教师辅导,重点是启发学生作出与众不同的形象,制作时比例要合适,带子可做成插接式可调节的。

布置带好下节课要用的服装、佩饰、背景、海报材料。收拾整理。第二节 活动一:

请大家戴上头饰,看看大家表现的都是什么形象? 提问学生我们还需哪两件法宝才可以举行化妆舞会? 活动二:

以四位学生为例,启发学生来说说根据他们扮演的形象特征、性格,应如何的来变脸、变身。将四位同学分配到各组,大家一起运用各种化妆品来为它们变脸,再挑选合适的服装或用布、纸、小佩饰等来为它们变身。

请这四位打扮好的同学到讲堂上来随着音乐表演自己的角色,大家评论他们化妆的好不好。

活动三:

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资源共享,互相帮助,来为自己变脸、变身。另外小组中有布置环境的,还有制作海报的。

活动四:

放音乐,各组用海报来介绍自己的节目,在布置好的情景中开化妆舞会。最后全班一起联欢、表演。

表演完后,可互相谈谈体会和感受。收拾整理。课后拓展:

学生表演完后,写一写参加化妆舞会的过程。教学评价:

1、是否积极的参与整个活动。2、能否大胆的表现自己。3、能否与同学合作。教学反思

第二十课 有趣的汉字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教材分析:

将象形文字纳入美术教学中,是新教材的一个大胆尝试。其实在上学期的语文课上学生已经初步、浅显的了解了象形文字了。美术课上设立这一课,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对想象、创新的热情方面入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的造型美感,激发爱国热情。2、引导学生用图画形式表现一段话。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对象形文字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象形的造型方法,较明确的表达词语的意义。3、培养学生对想象、创新的热情。教学准备:

学生:回去搜集有关象形文字的资料。带绘画工具。教师:光盘《文字国》、电脑多媒体设备、有关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图片资料、示范操作的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展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一段象形文字,请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争辩。

教师公布答案,告诉学生这是象形文字。

教师讲解象形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将自己搜集、了解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了解祖先创造、运用象形文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和表现欲望。

活动二: 教师播放光盘《文字国》,向学生展示象形文字的演化轨迹使学生得到启示。引导学生寻找象形文字是怎样抓住实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特征,略去细节的。

活动三:

学写象形文字。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示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色彩来临摹象形文字的演变,可以给每一组字画上漂亮的边框。

活动四:

试着自己造一个象形文字,指导学生大胆的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表现。力争表现出词语的意思。

作业完成后又学生来向大家进行介绍。第二节: 活动一:

教师运用象形文字在黑板上写一段祝福的话给学生,请学生根据每个字表现对象的最主要的特征情况猜猜老师写的是什么祝福。

出示几段学生运用自造象形文字写的话,请学生欣赏、评述。活动二: 想象自己是原始人,要用象形文字来记日记。

上一篇:春姑娘带来的一封信四年级作文下一篇:通信行业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