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将有作为的年轻教师散文

2024-04-30

给将有作为的年轻教师散文(精选2篇)

篇1:给将有作为的年轻教师散文

傍晚,伏几喝茶,忽想起孩子的作业。顿觉内疚,整天忙于他人的孩子,而自己的却从未过问过,便搬来小凳子,让孩子坐下写作业,已少尽关怀。

谁知孩子跪着写字,怎么也不坐。气愤之余,强拉他去坐。谁知一坐,竟失声痛哭。问原因,怎么也不说,只是用手护着臀部。内心虽觉蹊跷,也只好暂缓,于是随了他。

睡觉前,脱去衣服,却发现屁股上青紫遍布,一棱棱的红肿足有六七道;一条大腿上还有一团鸡蛋大的紫色伤痕;两条胳膊上,也有新旧不同的伤痕。妻子失声道:“怎么会这样?这样小的孩子,怎能忍受这样的折磨!”

再三追问缘由,孩子就是不说。我说:“不要问了,我明天去学校问”。孩子才说:“我要是说了,你们能不能不去问?”我说可以,他才说是昨天没完成作业,并要求我按答应的办。我答应了他,但一夜无眠。

第二天照例送他,快到学校门口,孩子挡住我说:“你回去吧,这是昨天说过的”。我点了点头,泪光中看他去走进了校门。

回到单位,心理很难受,只好打电话给他的老师,委婉地点明其事,并要求他善待每一个孩子。其亦谦谨的接受了,并表感激之意。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但心中的阴影却久久难散。我想:这就是我们基层教育的.现状,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搞不好的原因,这就有钱人和官员要把孩子送到我外地就读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教书终身却没有学生的原因。

当然,就其本意,其实是好的,应该是认真负责的表现。但是任何事都有“法”和“度”:“法”一旦错了,就是再认真,也只有苦劳;“度”即限度,真理与错误只有一纸之隔,一旦超越界限,再好的事也就是错误的。就如此事,从本意讲,老师是人真的;但是打到伤痕累累,则符合那一条规律?与孩子的健康与人格,难道不是摧残?这难道不是为了人却害了人?

孩子是顽皮的,越聪明越明显,任其发展是不行的,需要我们管束和强化。但是我们能否多想点办法呢?为什么一定要打呢?教育的规律,也表明并非爱打学生就能成功,并非写得多就成功。我们能否找到其它激励机制呢?能否以奖励代替体罚呢?能不能用写会生字为止代替一个字写几十遍呢?能不能用学会数学公式的应运代替一天几十道题的强化呢?

其实我记得教学生识字,也没有多难,如果从分析字形、字义入手,往往有许多字不写就能记住。如果利用谜语等方法,也许在认的过程中已被学生掌握,然而常见的是一个字让学生写几十遍。教数学也不见得难,如果你在教学前,先许之故事或游戏,让他们听懂了就玩,也许他们非常神速,然而常见的却是一天几十道题的强化。也许正是因此,学习日渐成为学生的繁重负担,从中找不到一点乐趣,致使一点求知欲望日渐丧失,我们以可怜的“好心”葬送了孩子们的前途。

我作此文,并非要对孩子的老师怎么,其实,这是也许是比较普遍的。因为既然有这样的老师,当然有造就他的土壤。更何况他们之所以如此,是想有所作为。也并不是说这种行为是可取得的,这种做法毕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在今天尚以此作为建立功业的手段,是很可怜的。

写到此,心情很沉重!望广大同仁深思,愿将有作为的年轻教师深思,点燃孩子们梦幻,谱就自己的辉煌。

篇2:给将有作为的年轻教师散文

一、年轻人的“四个必须”

(一) 想干事

想干事, 是一种状态, 一种激情。有了这种状态, 干事创业就有了基础, 有了这种激情, 推进干事创业就有了动力。凡事想干了, 才会有希望;不想, 则一事无成。年轻人富有激情与活力, 而拥有想干事的心态则是化激情与活力为成事之基的重要前提, 那种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人, 迟早会成为平庸而普通的人, 很难有所作为。

(二) 善谋事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谋”对事情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善谋事也就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人不是动物, 只会用条件反射完成生命的周期;更不是机器, 只会按既定的程序做着重复的工。年轻人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或是始终做着常规的业务工作, 而不是积极地去思考和谋划, 成长与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三) 能干事

能干事, 是一种能力, 一种胆识。想不想干事是态度问题, 能不能干事是水平问题、能力问题、胆识问题。要想干成事必须是尊重规律, 服膺真理, 把干事的激情建立在理性、实践的基础上;必须讲究干事的艺术和方法, 既有原则性, 又有灵活性;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充沛的激情、吃苦的精神、敢闯的气魄, 不为困难所吓倒, 不为非议所动摇。不这样做, 就很难把事情办成、办好。

(四) 好共事

好共事是一种美德。如果说能干事讲的是处事的水平, 那么好共事则就是为人的艺术。当今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大都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但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和涉世未深的经历, 往往善于单干而缺乏协同, 能于处事而疏于为人, 因此, 培养与人沟通交流、关心互助的美德, 无疑是年轻人健康地成长成才的必要保障。

综上所述, 对年轻人来说, 只有牢牢把握上面所谈到的“四个必须”, 才能真正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也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满足“四个必须”后, 尚须外力的支持与配合, 政策保障便成为人才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人才激励与约束并行的“双轨制”路径

关于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赵乐际部长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善于牵头抓总、要抓好人才工程、要发挥人才作用”。笔者认为, 我们必须把知人善任、广纳群贤、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 立足来宾实际建立人才激励与约束并行的“双轨制”。具体思路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概括来说就是事业激励, 感情激励, 待遇激励。

(一) 事业激励

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 自我实现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 人们低一级需要得到满足后, 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所有人才无一不渴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渴望在事业上成功, 尽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必须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 能干事的人有平台, 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二) 感情激励

来宾市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外地人, 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是放弃了大城市, 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薪厚禄, 来到来宾这方充满活力的沃土, 奉献青春, 发挥才智, 这就要求党委政府要以厚重的感情态度, 关心来宾市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生活情况;可以通过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的方式, 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 让他们在有机会献计献策的同时, 更好的表达诉求。感受到了真挚的感情, 就自然能体会到家一般的温情, 从而确立归属感, 才能留的住人才, 留的好人才。

(三) 待遇激励

待遇激励是很多地区在引人用人上的重要方式, 较为合理的待遇不仅能调动年轻人才的积极性, 还能为他们安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当前来宾市对硕士及以上人才有了适当待遇奖励, 而对来宾市引进的大量重点高校本科人才却没有相应的支持, 较低的待遇和艰苦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远涉他乡的年轻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笔者建议组织部门重新健全来宾市的待遇激励机制, 以让年轻人才更加积极地奉献青春与才智。

其次是要建立人才约束机制, 概括来说就是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信息反馈和定期报告制度。

1. 实行高层次人才定期考核制度。

可以采取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对机关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定期考核一般可安排在当年年底或次年年初, 与单位领导干部或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结合进行。重点考察他们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学术或科研取得成果、获得奖励情况;技术推广服务情况;建言献策情况。

2. 实行高层次人才动态管理制度。

例如高层次人才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平平, 创新能力不强, 作用发挥不充分, 工作成效不明显;年度考核结果为不称职;违犯法律和党纪政纪受到处理和处分;有上述情形之一的, 不再作为高层次人才管理使用, 取消其资格, 不再享受相应待遇。

3. 建立信息反馈和定期报告制度。

各级党委政府、高层次人才所在单位要及时向高层次人才通报有关政策, 听取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建议, 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高层次人才每年要向组织部门和所在单位报告一次思想、工作、学习情况。高层次人才所在单位每年要向组织部门书面报告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支持服务等方面的情况, 及时报告本单位高层次人才工作调动、职务调整、取得重大成果 (奖励) 、出现重大工作失误和重大伤病等事项。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是一种优质资源, 不能合理的使用人才, 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只有完善政策, 营造激励创业干事的社会氛围, 培育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把教育、培养、使用、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 才能真正形成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摘要:人才的成长与充分利用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课题, 长期以来, 受制于个人自身局限性和人才政策的缺陷, 人才的发现、发展与培养始终不能满足地方尤其是经济社会落后地区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从人才自身建设与人才政策的创新措施出发, 探讨如何实现人才工作上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上一篇:线人下一篇:电能计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