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赤心铸就忠诚 用忠诚献身使命(演讲)

2024-04-26

用赤心铸就忠诚 用忠诚献身使命(演讲)(共8篇)

篇1:用赤心铸就忠诚 用忠诚献身使命(演讲)

用赤心铸就忠诚 用忠诚献身使命

永清纪委宣教室朱同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用赤心铸就忠诚 用忠诚献身使命》。

今天,走上这个演讲台,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回想自己成为一名纪检干部已经整整一年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和同事们在宣教这个工作岗位上,求真务实,踏实工作,编写工作简报、开展廉政教育、创办廉政刊物……通过一年来琐碎繁杂的工作,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感到无比自豪,然而我也因此而时常感到诚惶诚恐。

纪检监察部门担负着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使命,纪检监察干部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岗位。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越发展,我们就越需要一支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党员干部队伍。反腐倡廉、坚决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纪检监察部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作为一名基层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更应该永远站在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线,敢于向一切歪风邪气宣战!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98年朱镕基总理的上任誓言今天听起来依然坚定豪迈、振聋发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用生命抒写青春的纪检干部汤杨,剑胆琴心的纪检卫士盖起章,1危难之中铸忠诚的“硬骨头”何祥君,身患绝症扎根巴中的工作标兵王瑛……他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纪检干部“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贴心人”的铮铮誓言,同时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广大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学习楷模!当前,环渤海经济圈正在迅速崛起。伴随着北京东扩南移发展规划和廊坊市大三点城市发展战略强势推进,县域内“两高三线”的动工建设和首都第二国际机场选址的最终敲定,永清将彻底摆脱过去有区位无交通,有资源无优势的历史瓶颈。诸多生产要素加速聚集,我们永清正处在加快崛起的历史拐点和提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然而,永清要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崛起,我们靠什么?过来的工作实践证明,答案只有一个:我们要打造一支敢打敢拼、能攻善战、作风过硬、勤政廉政的党员干部队伍!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就不会有今天永清项目建设突飞猛进,经济指标连创新高的大好局面,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卧薪尝胆、开拓创新,就不会有今天永清新民居建设如火如荼,全民创业工作蓬勃发展的春潮涌动!党员干部“不作为、不廉洁、不进取”,永清的崛起大业就很有可能在今天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停步不前,甚至折戟沉沙!

去年,全省自上而下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张云川书记在省动员大会上提出,要着力搞好“两个环境建设”,一个是硬环境建设要青山绿水,另一个是软环境建设要风清气正!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作为基层的纪检监察部门,我们工作

任务就是要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为永清经济社会加快崛起保驾护航!我们要全面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敢于负责,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亮剑,让“吃拿卡要”在永清没有市场,让“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在永清不能抬头,让“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在永清不复存在,让“不讲诚信,不守信用”在永清无法立足。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今后我将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把职位当作工作的舞台,把能力当作干事的平台,以忠诚之心对待组织,以平常之心对待名利,以奉献之心对待群众,争做一名合格的纪检监察干部。

有一句歌词说得好:“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从艰辛中走来,我们将在艰辛中继续求索。同志们,让我们在县纪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赤心铸就忠诚,用忠诚献身使命,共同谱写永清纪检监察工作新篇章!

谢谢大家!

篇2:用赤心铸就忠诚 用忠诚献身使命(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碧血丹心,演绎非凡”。

演讲伊始,我想引用一个世界500强企业每年在做员工问卷调查时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您对您目前的工作满意吗?非常满意?满意?一般?还是不满意?有不满意的吗?请举手示意我一下!(……)没有!一个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还坐在这里听我们演讲!这也是大家今天工作的一部分!此时此刻的您,仍然在********工作!如果您不满意,您为什么还坐在这里呢?!!!

在坐的各位都是很有思想和见地的!都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梦幻!所以产生对比心里也属正常!有人觉得我们的工作不如其他单位吗?有!别人经常有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的机会,我们带班干警有吗!没有!可能你工作了都没有!别人的工作可能艰辛,但我们的工作更具风险!有人觉得我们的工作辛苦但又不显为人知吗?有!社会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根本不了解我们每天在做些什么,不知道我们工作的内容及意义!有人觉得我们现目前的工资待遇很低吗?有!排除与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相比,就我目前的工资来看:我的月工资是2400元RMB,就这点工资我如何去考虑买房、供子女上学、赡养老人等一系列的开销?

但看看眼前这一幅庄严的画面!这是一个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无限忠诚情感的优秀群体!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队伍!是一股碧血丹心、演绎非凡、追求卓越的生命力!我们头戴国徽,身着警服!我们肩负着教育和改造罪犯的神圣使命和历史重任。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做着不平凡的工作。我们的一线带班干警任凭工作的枯燥乏味,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我们的监区领导任凭工作的复杂繁琐,仍然安排得井井有条!我们的**领导为了**的安全稳定及和谐发展,忙于协调各种矛盾处理各种事务,他们又何尝不感到身心疲惫?我一直在八监区工作。我们的带班干警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白天顶着炙热的太阳坚守自己的岗位,晚上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开会或下监。我们的监区长经常加班至深夜,我们的教导员起得比谁都早,这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呢?谁不想下班后与家人共进晚餐?谁不想晚饭后与自己心爱的人漫步于晚霞的辉映中?又有谁不想多一点时间陪陪自己的儿女并亲自辅导一下他们的学习呢?每一次与家人的团聚都显得那么的短暂,远离父母的呵护及亲人的关爱。我们的工作默默无闻,没有鲜花与掌声,唯有奉献和汗水。

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我们有过对比,有过厌恨,有过悲伤,有过泪水。但我们并不畏惧,从不逃避,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与在坐的各位前辈曾经所经历的艰辛相比,现在又算得了什么呢?每一次与服刑人员的交谈都是心的沟通,爱的交流;每一次下监都充满着对工作的热情和敬业。看到一个又一个被成功改造的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不正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诠释吗?每一次服刑人员的家属接见都是一次感动!他们因为入狱给家人带来了多少痛苦和泪水,年迈的老母亲无人照顾,儿女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妻子一次又一次的提出离婚,他们悔恨的泪水每一次都会触动我的心弦!看到他们与家人相拥在一起的那一刻,我的心都会为之而感动!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教育和改造好他们,真正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定式,重新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的行为得到矫正。让他们重获新生。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是一种信仰!当责任和使命呼唤我们的时候,我们便会遵循心中的那份信仰,并感到无怨无悔!

****现已走过了58年的风雨历程,已成功改造了上万名服刑人员,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如今,监狱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给我们的工作方法及执法活动带来了全新的考验。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始终坚持“把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以提高改造质量为中心。只要我们牢记职责,不辱使命,并认真落实到具体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就无愧于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民的信任及时代的检阅!

绿叶无悔扑向大地,是报答泥土芬芳的情意!

鲜花无悔凋落于风雨,是因为它曾有过一段生命的美丽!

虽然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监狱人民警察,犹如满天繁星、默默闪烁,犹如沧海一粟、静静流淌,但我们选择了监狱事业,就是选择了忠诚,选择了无悔。我们将与他并肩作战,用赤心铸就忠诚,用忠诚献身使命,碧血丹心,演绎精彩的人生!

篇3:用忠诚谱就生命的华章

这位老教师, 今年58岁, 他的名字叫叶水清。由于在家排行老二, 所以, 家乡人更喜欢叫他叶老二。

还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 由于工作关系, “叶水清”这三个字, 就让我特别熟悉。那仅仅是因为他所教的学生, 在“小升初”考试中, 总是名列全乡前一二名, 印象就特别深刻。但我对他的了解, 也仅此而已。

20多年过去了。现在, 终于有机会真正地走近这位20多年来让我熟悉的人物。说他是位人物, 并非说他有多大的官位, 家里有多富裕, 而是因为除了他的教学业绩骄人之外, 他的身上, 其实还有很多让我这个与他一样的乡村教师感到敬佩的地方。

痴情讲坛心无旁骛

这位由参军时的炮手到复员后拿粉笔的代课教师, 对教学, 真是一片痴情。

1976年, 他从部队复员了, 当年的上半年, 由于村里小学缺教师, 这位“文革”期间的初中毕业生, 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大队干部来到他家, 把他请到了学校。就这样, 这位军人, 就实现了角色的重大转变———由原先的军人变成了大队最高学府的一位“赤脚老师”。

我们要知道, 那个时候的“赤脚老师”, 还真的是名副其实。除了在学校穿着鞋子, 一到放学, 或者生产队里农忙的时候, 就必须脱掉鞋子, 下田劳动。不过, 叶水清的“赤脚老师”的经历不算长, 才一年半。在1977年的暑假, 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考试, 根据考试成绩, 他就正式成了有档案的民办教师了, 算是正式的, 被国家承认了的在编的“正式队员”, 而不再是散兵游勇了。直到1992年, 叶水清转正, 成为正式的国家教师, 他的民师帽子才彻底抛弃了。

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 叶水清就十分珍惜那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觉得自己必须尽职尽责, 才能对得起那份职业。虽然, 那个时候的工资少得可怜, 和农民一样, 拿工分, 年终结算, 也就上百元的经济收入。后来, 虽然成了正式的民师, 上面每月给28元的工资, 那也是连维持全家人的生计都困难的。可以想象, 那个时候, 叶老师家的生活是艰难的。在他大儿子出生后, 按照本地风俗, 一定要为孩子做个满月, 否则, 就会被人笑话。这的确给这位年轻的父亲出了道难题:没钱买猪肉, 怎么去置办像样的酒席?这时, 一位邻居为他出了一个金点子———买一只鹅, 在锅里用水煮熟, 然后用煮鹅的水炒菜, 炒出来的菜与用猪肉炒的菜相差不大。这样, 叶水清就从邻居那里借来了几块钱, 买了一只鹅。就这样, 处于贫困之中的叶水清, 就算是给自己的长子置办了一个满月酒席。

那时, 面对自己穷困的生活, 叶水清并没有对自己的这份职业感到厌弃, 而是一如既往, 对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深深地知道, 由于自己是“老三届”, 在国家处于动乱时期毕业, 文凭虽然是初中, 但水平并没有真正达到初中的要求。教学中, 他经常遇到难题, 经常感到自己力不从心。他越教, 越觉得自己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 新的能量。于是, 他常常在白天忙碌了一天, 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的时候, 晚上, 总要在如豆的油灯下, 拿出自己当年上学时的课本, 或自己正在使用的课本, 从头开始, 孜孜不倦地学习, 认真细致地备课。有时是边备课边学习, 有时则是先学习后备课。一些实在弄不懂的问题, 就留下, 第二天向他人请教, 拜同事为师。儿子上学念初中后, 很多时候, 他就向儿子求教。有的时候, 一个问题, 在脑海里要盘旋好几天, 反复思考, 反复求解, 直到弄懂弄通为止。

这位对教育痴情不改的民办教师, 就是凭着自己的一股子钻劲, 一股子韧劲, 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不断提升着。

多年来, 叶老师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要知道, 叶老师这些年走得有多艰难, 流了多少汗, 吃了多少苦。

我们更要知道的是, 像他这样在国家动乱年代上的学, 念的书, 虽然拿到了正式的初中毕业文凭, 但他们的实际所学, 与文凭所标识的水平, 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叶老师说, 如果自己再不抓紧, 就对不起自己所拿的几十块钱工资, 更对不起学生和家长们那信任的目光, 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丢掉饭碗。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促使他不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之中, 都能够不断进取, 不断提升自我。在那个时代, 叶水清老师在教学上, 之所以能够超出和他一样的“赤脚老师”和民师们一大截, 正是这种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推动着他, 使他不论处于怎样的逆境之中, 都能够永不停歇, 不断提升。

尽管叶水清的家庭也和其他许许多多的“赤脚老师”和民办教师的家庭一样, 有3个孩子, 还种了责任田。但他心灵的天平却始终向着工作这一边倾斜。他说, 当时自己心里也常常产生矛盾。当看到与自己一样的其他同事, 有的仅仅把工作当作副业, 将家里的责任田看作正业的时候, 他的确动摇过。尤其是当看到自己的妻子拼死拼活地下田干活, 比其他同事的妻子更劳累, 也更清苦时, 他辛酸过。但是, 当他想到自己的责任, 想到自己这份职业的来之不易时, 他心灵的天平又倾向了教学这一边。他说, 他至今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老伴, 打算退休后好好报答她。

经济是基础,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叶水清也深谙这一点。因为他不是神仙, 也是凡人, 他也有家有室, 有妻有子。因此, 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 他也利用假期拼命地去争钱。为了不耽误工作, 他就充分利用每年的寒暑假, 上山砍柴。他说, 那时候自己还年轻, 全身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基本上三天就能砍上一拖拉机的柴, 请人拉到城里, 一车也能卖200多块钱。正是靠着自己的力气, 才勉强维持了家计。那种艰苦, 那种操劳, 是今天的年轻教师难以想象的。

一如既往痴心不改

如果说叶水清老师以往对教育的一片痴情, 主要是源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珍惜, 那么在1992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之后, 他对教育的痴情, 就是一种情感的升华了。

1992年, 对于叶水清这位民办教师来说, 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是一个值得大写特写的年份。

一天, 乡教办的领导给他送来了一份表格, 说是填写了表格, 他就可以转正。这突如其来的喜事, 让叶水清心情异常激动。为了这一天, 叶水清等了10多年。他觉得, 从那一天起, 他叶水清就可以和其他老师一起, 拿国家工资, 属于“国家人”了。

对于这些, 叶水清虽然高兴了一阵, 但他并没有因自己成了“国家人”而在业务上止步不前, 而刀枪入库, 马放南山。他反而觉得, 既然国家把自己转为公办教师, 就应该对得起国家, 对得起自己的工资。从此, 他仍然和往常一样, 对教学业务精益求精, 刻苦钻研。

更为人所称道的是, 他还动员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在初中毕业后, 报考了师范学校, 让他们子承父业, 毅然挑起了教育的担子。如今, 两个儿子, 一个在深圳, 一个在县城中学, 都已经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

正当叶水清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 不幸却向他走来。他患上了严重的肾结石, 而且是双肾结石。这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痛苦。叶水清的生活和工作陷入了艰难困苦之中。从此, 他病不离身, 身不离苦, 苦不离药。

为了治好自己的病, 在求医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 他就大量服用自己或妻子上山采的草药。每一次, 他自己或妻子上山采草药总是几大捆往家里挑, 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干。煎好后, 每天服用几大碗, 苦不堪言。

但是, 我们知道, 结石病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 他的两个肾里的结石, 简直可以说是“基本排不尽, 不久又重生。”草药虽然有一定效果, 但终究不能根治。而且, 还有越来越严重之势, 结石已经有26毫米了, 且右肾还有肿瘤。有好几次, 他疼得晕过去了。

一次上课时, 开始虽然隐隐作疼, 他以为完全可以扛过去。没想到却越来越严重, 直到满头大汗, 疼痛难忍。好在他是当地人, 学生也是当地人, 都知道叶老师是带着病来上课的。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叶老师疼得满头大汗时, 就赶紧让老师坐下来休息, 自己上自习。否则, 后果就难以预料。但是, 当疼痛一过, 他又拿起书本和粉笔, 走上讲台, 仍然上他的课, 仿佛没事一般。

叶水清的老同事都说, 叶水清多年来一般都不请假, 除非是病得不能走路了。这是这位原先的老民办, 现在的“国家人”的一贯做法。原先, 家里穷苦, 他没有为家里的农忙而请过假;现在, 病魔缠身, 他没有因病而请过假。

最近的一次, 实在是坚持不住了, 他才向县教育局请了两个月假, 以便去在深圳工作的大儿子那里治病。在深圳, 他其实只呆了不到一个月就回来了。一回来, 他就马上到学校上课。他一走进学校办公室, 让所有在场的同事都感到意外。还有人以为是不是自己的眼睛有毛病, 看错了。等他们确确实实看清了坐在他们中间的, 是一个活生生的叶水清老师时, 才回过神来。

如今, 他仍然天天坚持吃药, 也天天坚持来校上课。

生命的价值至高无上, 在可能的情况下, 让自己的生命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让更多的学生接受自己的教育, 这不也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珍惜吗?至少, 叶水清老师在生命与工作之间的可贵选择, 就是生动的注脚。

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张海迪说:“生命只有一次, 让我们充实每一天。珍惜所有的时光, 不管社会有什么变化, 永远抗拒所有的诱惑, 坚定自己的信念, 坚定自己的信仰。”

叶水清, 这样一个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就是这两条名言的实践者。

大音稀声大爱无疆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是每一位教师爱事业, 爱学生的事业。

这位在山区工作了30多年的乡村教师, 他的每一步, 都是与爱联系在一起的。

在他30多年的教育生命历程中, 所教过的学科, 主要是小学数学, 其次是语文, 现在又教学前班。

教数学, 可以说是他的老本行, 他所教的学生, 数学成绩在全乡都是没得说的, 数一数二。所教的语文, 学生成绩也一般都在前5名之内。这一切, 都是他对自己所钟情的事业不断钻研, 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所取得的。

一个爱事业, 对事业情有独钟的教师, 对事业的忠诚, 对事业的热爱是没有边界的。

从去年下学期开始, 叶老师又教起了学前班的孩子。

这让我感到奇怪, 因为一般而言, 学前班的孩子更喜欢的是比较年轻的教师, 一般是不太喜欢与上了年纪的人打交道的。

那么, 学前班的孩子, 对这位爷爷辈的男阿姨, 喜欢吗?

答案是:喜欢。

叶老师说, 他是干一行, 爱一行, 又钻一行。

对于自己刚刚接手时的情形, 他至今历历在目。孩子们对于这位爷爷辈的男阿姨, 似乎不那么欢迎。叶老师就慢慢地与他们相处, 慢慢地让他们接受自己, 喜欢自己。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关爱孩子, 与他们一起玩耍, 一起游戏。不到两天, 孩子们就喜欢上他了。

他更是利用去深圳儿子那里治病的机会, 到儿子所在的学校的学前班听课, 看老师怎样上课。他说, 自己在深圳的几十天, 既是治病的时间, 也是学习的时间, 收获颇多。

说起叶老师对学生的关心, 那真是可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在当地, 家长们都把将自己的孩子放在他所教的班级感到放心, 感到可靠。

还有一件事, 也在当地成为美谈。

那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 在距学校不远的地方, 有一个叫做甑盖寨的地方, 山上有一个尼姑庵。一天, 叶老师路过那里, 偶然看见一女子, 大约30多岁, 有轻微的精神病。他走过去, 关切地问那女子来自那里, 身上是否有证件。但女子半天也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哪里人, 最后, 她从身上掏出了自己的身份证。叶老师一看, 身份证上清清楚楚地写着那女子的姓名及家庭住址。于是, 他立即回家, 让儿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上, 他再三嘱咐儿子, 要写清楚对方的姓名与地址, 还要交代清楚自己家里的地址及姓名, 以便那女子的家人联系。信写好后, 按照身份证上的地址寄了过去。半个月后, 那女子的丈夫来了。他按照信上提供的地址, 找到了叶老师家, 还在叶老师家住了一晚, 第二天, 他就带着那男人找到了那女子, 让他们一家团圆了。临别时, 他们夫妻俩还特地向叶老师磕了一个头, 对他的无私关怀表示感谢。

篇4:用赤心铸就忠诚 用忠诚献身使命(演讲)

一位镇党委书记,在病逝4个多月后仍被人民深深怀念,全县那么多干部几个月来一直在学习他,那么多普通的村民直到今天提起他的名字还泪流满面,一些和他相识不久的外来投资者至今仍觉得他的离去就像“失去了一位自己的亲人”……“泥脚书记”邓平寿劳碌、为民的一生告诉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都会受到人民的爱戴,这样的好干部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最需要的。

2007年1月14日,星期天,群山之中的虎城镇飘着细雨,显得异常寒冷,谁都没有想到这是邓平寿在工作岗位上最后的一天。早上7时,虎城镇党委组织委员廖铭的手机按时响起,他不用看就知道是邓平寿打来的。

“书记啊,今天是星期天,又下雨,你就让我睡一次懒觉吧?”廖铭缩在被窝里迷迷糊糊。

“桑苗昨天就到了,我们不管,苗啷个办?”电话那头,邓平寿着急的声音唤醒了半梦半醒的廖铭。

8时,廖铭来到镇政府,一辆破旧的面包车早已等候在院内。“你去虎聂公路看看,哪里定桩,哪里定弯,你一定得给我把好关,还有能减的坡度尽量减下来……”邓平寿一一分配着这个休息日的工作。

分配完各项工作,邓平寿带着廖铭等干部去千丘村查看桑苗栽种情况。那天遇见他的村民很多,赵洪利、刘明国、杨嗣才、孙泽寿……他们绝没想到,那是他们见邓书记的最后一面。

不论是当镇长还是党委书记,邓平寿都亲自驻村,而且多年驻千丘村。这村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他的心血。

“这么多年,他没在我们任何一家吃过饭。”66岁的唐连友说。

“他走了,我们心里痛啊!”赵洪利说。

刚到千丘村地界,邓平寿就让车靠边,拉开车门下车。廖铭要去借伞,邓平寿大手一挥:“这么点雨,打啥子伞?”养蚕大户赵明权正在雨中栽桑,看见邓平寿来了,他扯着嗓子喊:“老邓,这些桑苗短得像筷子,不晓得栽不栽得活哦?”

“你莫嫌它短,它比你走的路还远,是从浙江买来的高级货哟。”邓平寿跳下田坎,从那个常年背在身上的黄挎包中,掏出桑剪一边帮着修整一边笑着说:“就像养你的娃娃一样细心招呼,啷个长不大?”

整整一个上午,邓平寿就在千丘村的田间地头忙碌着。直到今天,千丘村的村民逢人便说,邓书记是累倒在他们村里的,“邓书记倒下那天还把我们老百姓装在心里!”

中午12时,雨渐渐大起来,邓平寿打电话给邻近的黄庭乡和南岳镇的党委书记,约他们一起聊聊。最后约定在黄庭乡党委书记黄勇家。一进门,邓平寿就呵呵笑着问:虎聂路和长沙路都修到你们门口了,只差一公里,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连起来?黄勇说,确实缺资金。

“虎城给你们支援两万,你修不修?”邓平寿将了一军。当场,3个乡镇的村级公路对接“联席会议”达成一致。

邓平寿回到办公室时,已是下午2时10分左右。“今天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头哦,人没得精神。”疲惫不堪的邓平寿轻声说。

下午3时10分,邓平寿给廖铭来电,声音已经变了:“给我叫个医生来。”在邓平寿身边工作了18年的廖铭,从来没有听过邓平寿要他去找医生。当镇中心医院的门诊医生赶到邓平寿寝室时,他已脸色蜡黄,满头大汗。

下午4时,邓平寿被送到了镇中心医院,见到已经虚脱的他,医生立即打了一支杜冷丁。

“好了,没事了。”止住疼的邓平寿掀开被子,站了起来。还没等众人开口阻拦,邓平寿已经捂着肚子重新歪倒在病床上。这一次,他再也没有能站来起来。

18天后的2月1日凌晨,邓平寿永远地走了,尽管他是那么不舍得,虎城的人民是那么不舍得!

“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

“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邓平寿的这句话,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用自己对党和人民无限的忠诚,用生命践行了对人民的承诺!

虎城的老百姓见证了邓平寿的忠诚!“要想富,先修路。”要让肩挑背磨的虎城农民富起来,首先要修通公路。虎峨路是虎城镇境内最长的一条路。硬化这条路,对虎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刚开始修建,就碰了钉子……大热天,邓平寿和镇里的干部一次又一次地从这家赶到那家去做工作,碑垭村四组包括组长在内的村民都两扇门“哐啷”一关,死活不打照面。吃了闭门羹的邓平寿回到镇里连夜召集干部开会。通过认真分析,邓平寿对大家说:“现在镇里交通已初步改善,群众得到实惠已是大家看到的事。可这个组的村民为什么都反对,他们有想法!这个组所在位置偏僻,村民居住分散,虎峨路如果没有别的支路和他们连接,他们受得到什么益?”于是,邓平寿及时调整修路计划。几天后,这个组的组长就把各家各户的修路费收起送来了。通过这件事,邓平寿深深地体会到:做什么事,都要贴近群众的心,把准群众的脉,做好群众想办的事,群众才会拥护。

“没有邓书记,就没有我这个家!”谈起邓书记,封存的记忆在千丘村村民唐春艺悲伤的情绪中打开。13年前,唐春艺嫁给村里一位残疾青年。刚结婚的她为了贴补家用,在家里养起了蚕。一次,邓平寿到她家里了解情况,看到一家几口人挤在一间只有20平方米的房子里,养的蚕都快爬到床上去了,顿时皱起了眉头:“你得盖一座蚕房。”

“盖一座蚕房,对我这个已快揭不开锅的家庭来说,谈何容易啊?”唐春艺为难地说。邓平寿当即表示:“我想办法帮你去贷款吧。”后来,邓平寿又帮他她开起了一家小卖铺,并经常会过来坐一坐。就这样,慢慢地,唐春艺的家在邓平寿的长期关心下有了起色。

村民洪品强说:“邓书记真是把我们老百姓装在心里,有时候,都超出我们的预料。”洪品强说的“超出预料”是指5年前发生的一件事。2002年5月的一天深夜,村民周汉富的房子突然垮塌,天蒙蒙亮时,早起的洪品强发现后立即给邓书记打电话。邓书记说:“伤人没有?我马上来!”洪品强看了看时间,6点半。他说:“3里多路,加上起床穿衣,邓书记至少要半小时才能到。”然而,仅仅12分钟,邓平寿就到了,跑到垮塌的房屋前才停住。见没有伤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跟村组干部一道,忙这忙那。离开的时候,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

“我活了这么多年,只有邓平寿让我心服口服!”在花甲之年被组织上任命为虎城镇陈家村党支部书记的罗吉辉第一句话就对记者这么说。那是1998年,虎城镇的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村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比较落后。10月的一天,邓平寿把当时在梁平县东方建筑集团公司当包工头的罗吉辉叫了回去,想让他来当陈家村村支书。罗吉辉说自己当时就懵了,一是自己已是花甲之年,干不了几年就得休息;二是当村支书工作难度大待遇又低。于是罗吉辉拒绝了邓平寿。

没过几天,邓平寿又邀罗吉辉到他的办公室,并让罗吉辉和自己一起背入党誓词。背完后邓平寿说:“咱们入党的时候怎么说的,现在就该怎么做。”邓平寿的言行终于感动了罗吉辉。就这样,罗吉辉当上了陈家村的支部书记。他把自己在外搞建筑的经验带回了陈家村,与村民一起为村里修起了第一条公路。

邓平寿永远把我们老百姓装在心里,大家也在他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在致富路上奋力前行。“他让做的事,我們都知道是为我们好,都保质保量地做。”千丘村村民杨嗣才说,“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栽桑树一株补三角,修栏杆一户补100元,从没打过折扣。他说话从不放空炮,我们也从不让他失望。村子就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了。”

“我们从来没有把邓书记看成什么官!”

现在的虎城镇党委书记赵洪越是2005年12月31日到虎城镇任镇长。刚来时,邓平寿的工作作风让赵洪越很不理解:除了开会,邓平寿长期泡在村里,不坐车,每天走十几里路,老百姓甚至说虎城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棵桑树树干没刷白,哪条路垮了块石头,他都晓得。

来后不久,邓平寿带他下村,到的第一个村便是最远的八林村,来去走了5个小时。第二天,腰酸背痛的赵洪越起不了床,邓平寿却又下村去了。在下村的路途中,赵洪越逐渐发现,邓平寿的路没有白跑,百姓喜笑颜开地端杯水出来,他递一支烟过去,那样融洽的干群关系,绝不是在办公室里坐得出来的,“邓平寿硬是用脚踏平了办公室与田间地头之间的那道坎。”

在虎城镇老百姓眼中,邓平寿一点不像个当官的,他们也没有把他当成什么官。虎城镇得很多干部都记得,每逢二、五、八是虎城的赶场天,只要邓平寿办公室的门开着,赶场的百姓,就会一溜一串地欢欢喜喜往里钻,挑担的,背筐的,叼着烟杆的,一屋笑语欢声。邓平寿办公室那套足以挤下10来个人的棕色人造革沙发,坐垫早已发白了。赵洪越有次开玩笑说:“这都是村民的屁股磨的。”

“农民的问题在地里,我坐在小车里,农民不会来找我说话办事”在虎城镇,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邓平寿的三个绰号“泥脚书记”、“草鞋书记”、“挎包书记”、“田坎书记”,熟悉他的“四子歌谣”不坐车子、不拿扇子、不戴(草)帽子,手里有块汗帕子。“绰号”、“歌谣”无疑是邓平寿在民众中的口碑,挂在他办公室墙上那幅“位不在高,勤政则名。官不在大,为民则灵”座右铭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邓平寿下村时,黄挎包里常常背着桑剪、嫁接刀和蚕药,也常常手把手地教农民修枝和嫁接。在路上,看到哪个农民挑一挑担子,他会接过来帮他挑一肩;看到哪个农民在给果树修剪枝条,他会摸出剪刀来帮他一阵。有一次,他下村到千丘村,听说养蚕大户罗立德养的三张蚕子忽然不吃桑叶。他及时赶到他家里,仔细询问和观察,发现是农药中毒,立即教罗立德配上药方及时喷洒。半天后,蚕子恢复了正常。以后罗立德每次遇到邓平寿都会拉着我说:“如果不是你老邓啊,我那三张蚕子就完了。”

“我们村以前吃水就靠两个牛滚凼,争水吃是常有的事。后来,邓书记就动员我们打水井。去年夏天,我们村就靠水井躲过了旱灾。”千丘村村民孙泽寿说,“开始学养蚕的时候,有一次,我拿把砍刀到桑树田里,该修枝的就摸出来砍一下。邓书记看见了,就喊‘老孙老孙你上来!’我一上去,他就递支烟给我,然后从他随身背的包里掏出专用剪刀,钻进桑树田里,边剪枝边说:‘你那样砍会影响树的发育,我剪给你看,你一定要看好。’那一溜30多株桑树,他一口气修剪了一半,边剪边教,一个多小时,我基本学会了修枝。”

如今,虎城这个距离梁平县城67公里的偏远小镇不仅村村铺上了致富路,家家用上了电,适龄儿童100%入学,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县名列前茅……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但带领虎城人致富的邓平寿却永远走了。他就像一滴水,献身于群众的汪洋,得到了永生。

“想请邓书记吃顿饭却成了永远的遗憾!”

2月5日,邓平寿的灵车开进虎城的那天,洪泰烟花爆竹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陈刚一直走在队伍中。尽管那天一直保持着一种奇怪的姿势右臂被铁架和石膏撑得与肩平齐,但陈刚却一刻也没闲着,他一会儿前,一会儿后,一边不断擦着悲伤的眼泪,一边不断用沙哑的声音提醒放鞭炮的人。那天燃放的鞭炮都是洪泰自愿提供的,从进入虎城境内就响起,响彻七八里路,一直响到邓平寿的家里。他告诉记者,他一直视邓平寿为“师傅”,因为邓书记不仅帮他干事业,更教会了他如何做人。但遗憾的是,邓平寿帮了陈刚那么多,他连想请邓书记吃顿饭的心愿也没有实现,“我想邓书记能听到我的鞭炮声和哭声!”

2006年3月,陈刚冲着邓平寿的名声来虎城考察,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邓平寿的情景,他迎在镇党委办公楼前的坝子口,洪亮地说:“欢迎平津来的客人!”邓平寿的承诺是:“别人给的方便和优惠政策,我们给;别人不给的,只要法律和政策允许,我们也给。”

一个多月后破土建厂时,陈刚才完全掂量出邓平寿这话的底气:这里的各种优惠政策,或许别的地方都可以给,但有一点是很多地方难以做到的,那就是一位亲人般的领导。邓平寿这个党委书记不但为他们上下协调土地租赁、公路调整等事宜,还亲自抬杆、拉尺。6月的一天,因土地补偿问题,五六十个村民涌到厂里,不准施工。邓平寿闻讯赶到后,往人群中一站,群眾就安静了。邓平寿说:“企业来到这里,是大家的福,大家今后看得到。现在有什么问题,我们政府帮助解决。散了吧,别影响施工。”话音落地,围了两个小时、吵得一塌糊涂的人群,立刻安静地散了。走南闯北的陈刚在诧异之余对邓平寿顿生钦敬。

在虎城,很容易遇见邓平寿,他不是去这个村就是去那个村,走着去。在路上碰到邓书记的时候,陈刚总会停下车,要送他一程,而他从没上过车,只大声问问企业的情况。陈刚几次提出要请邓平寿吃顿饭,表示一下感谢,都被邓平寿拒绝了,“只要你把企业搞好了,比请我吃一百顿饭都强!”

从广西桂林来到梁平投资的重庆市梁平鸿丞竹木公司总经理何漓荔有着和陈刚一样的遗憾。2006年3月,到梁平考察的何漓荔和同伴漫无目的地登上从梁平县城开往虎城镇的班车,车上就有虎城镇副镇长蒋铭号。通过蒋铭号见到了邓平寿,“当时我觉得能认识地方的领导很不容易,就提出想起他吃饭。他不仅没有吃我们的,反而请我们在镇里的食堂吃饭,并为我们安排了住宿!”第二天,邓平寿又放下手头工作,亲自陪同考察。短短三天时间,邓书记为民办事的风格就折服了何漓荔。他们迅速回家,筹备资金。一个月后,公司落户虎城。

经过近5个月的筹建,公司进入试产阶段。这期间,邓平寿为何漓荔解决了从用电、原材料到自来水安装、工人招聘等很多困难……没让他们花一分钱,没让他们请吃一顿饭。后来,邓平寿怕何漓荔他们远离家乡感觉孤单,逢年过节都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让他们感觉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我到过很多地方,见过不少领导干部,像邓书记这样的好干部是第一次见到。他帮了我们那么多,请我们到家里吃了那么多次饭,却拒绝了我请他吃顿饭这样简单的请求……他走了,我感觉就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很多天沉浸在悲痛里!”

有这种遗憾的不止这些外来投资者。村民唐书权原来在虎城镇做五金生意,在邓平寿的鼓励下开办了一家砖厂,生产红砖。可虎城镇的群众以前都是用的青砖,对于红砖比较陌生,砖厂生意很差。得知这个消息后,邓平寿跑到唐书权的砖厂拿了一块红砖放在自己随身背着的帆布口袋里,逢人便介绍红砖好。由于虎城镇群众十分信任邓平寿,所以都去唐书全那去买砖了,砖厂的生意也红火起来。

唐书权好几次想感谢邓平寿请他去吃饭,都被邓平寿拒绝了。唐书权说:“有一次我拉着邓书记,非要他去吃饭。他笑着对我说:‘你的饭,我是肯定要吃的,不过我要等你的砖厂规模大了,去你砖厂的食堂吃。’现在砖厂规模大了,可是却没有机会请邓书记去吃饭了!”唐书权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

“没有邓书记这位好班长就没有我们这个好班子!”

清贫,不是共产党所追求的目标,但对于一个手中握有权力的共产党人来说,这份清贫却让人们更透彻地看到了他圣洁的心底。虎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乃至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省吃俭用上的,而这又是邓平寿带的头。并且,作为“班长”的邓平寿时刻注意为大家树立好榜样,不仅虎城镇的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县前列,还在孝敬父母、扶危济贫方面走在最前面。

“要讲待遇,横向比,虎城镇的干部应该是最低的,很多该发的奖金都用于搞建设了。”虎城镇党委组织委员廖铭说。一些镇干部不是没意见,但邓平寿的态度十分明确:“虎城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干部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他经常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父母大多还在农村种田,他们一个月能刨出几个钱来?大家为什么不和乡亲们比比?”

这些话,虎城干部听得多了,多年来,虎城的干部习惯了与农民而不是与其他乡镇干部比待遇,还习惯了捐款。镇里有个“永不消失的光荣榜”,榜上公布的都是捐款人员及数目,邓平寿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他家里并不宽裕,每次为年迈的母亲买些好吃的,买些肉改善家里的生活,他都精打细算。但每次捐款他却是那么“大方”,每年捐款不少于5000元。在他的带动下,虎城镇一般干部每年的捐款也在一两千元左右。

每到开学时间,虎城镇就要组织为贫困学生捐一次款。邓平寿总是第一个捐款,而且每次都捐得最多。1997年,集中村一组六年级学生邓广春的母亲外出下落不明,父亲严重残疾,无钱上学,被迫停学,邓平寿得知消息后,主动找到他,每学期给他解决400到500元的生活、学习杂费,逢年过节还给他买新衣服、新文具。邓广春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家住虎城镇河口村7组的王虎南家里极其贫困,刚出生8个月时父亲因病去世,11岁时母亲改嫁,留下孤苦伶仃的他和70多岁的瘫痪爷爷相依为命,一家人就只能靠他柔弱的双肩支撑着家庭生活。1999年9月1日,同村的孩子都上学了,可王虎南却不能读书。邓平寿下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回到镇里就召集有关单位负责人开会,决定由镇计生办、民政办、教办等三家单位轮流负责王虎南每学期向学校缴的一切费用,他自己则一直悄悄资助王虎南一直到今年春天。如今,女儿邓巧娟已经接过了父亲的担子,继续帮助王虎南。

待遇低不說,虎城的干部很少有周末和节假日。“书记都不休息,我们也跟着跑习惯了。”这是一些干部说的。邓平寿不止一次地私下对好友说:“我对不起这些干部啊!但虎城穷,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只能艰苦奋斗啊!”邓平寿遗体火化的前一天,是他51岁生日,那天夜里,这些邓平寿自认对不起的干部们,除了值班的,几乎都聚集在他的灵前,包括调离了虎城的人。

在梁平县,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每一位县级领导,说起邓平寿,无不动容,无不交口称赞。梁平县纪委副书记毛大春说,这些年来,没有一件关于虎城的立案调查,没有一件关于他个人的检举材料。一个干部一生能将三分之二的精力放在工作中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而邓平寿是把一生的精力全部放在了百姓身上,他真的是我们干部的楷模。

篇5:用忠诚履行使命 用能力铸造忠诚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忠诚履行使命,用能力铸造忠诚。有人说忠诚胜于能力,也有人说能力强与忠诚。其实,二者虽是不同的概念,但却是相互佐证,密不可分的。

忠诚需要能力

忠诚是指对所发誓效忠的对象,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忠诚代表着诚信、守信和服从。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要体现在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上,体现在对党和人民做出的贡献上。古人云,“忠诚盛於内,贲於外,形於四海”,“ 忠诚则浩然,忠诚则致天下”。党的纪检干部的忠诚展示的是一种党性修养的自觉,一种克服困难的坚守,一种肩负责任的纪律,一种甘于寂寞的奉献。她既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更是一种责任。如果一个纪检干部不懂党的纪检工作,不能查案、审案、定案,不会给案件准确说定性,依法、依纪处理,不去严党籍、正党风,惩治腐败分子,即使再有一颗忠诚的心,也无法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所讲的一切忠诚都将化为乌有。所以说,没有能力的忠诚是虚伪的、空洞的,不可能实现的。

有能力更要忠诚 所谓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映能力等等。作为一个党的纪检干部,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业务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必须具有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扶正压邪执纪办案的能力,廉洁自律防腐拒变的能力,组织管理开拓创新的能力。这些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体现,都凝聚着忠诚的力量。忠诚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能力。所以,失去忠诚的能力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存在价值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中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一精辟论述,点名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和忠诚对于能力的重要价值。

用能力铸造忠诚

忠诚是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能力是智慧与才华的重要表现,失去忠诚,能力就会迷失方向,能人就要变成罪人。没有能力,忠诚就会变成空话,忠诚反而成为不忠。纵观历史,所有的忠诚都体现在无私的奉献,伟大的贡献,卓越的功勋之中,所有的忠诚都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为之中实。忠诚不是口号,不是空话,忠诚的实现要靠能力,要靠办实事。作为一名党的纪检干部,身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忠诚党的事业必须用贡献来说话,必须用能力实现,必须在履行职责中来体现。体现忠诚,不仅要在思想上对党和人民忠贞不二,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在执行纪律中保持刚正不阿、敢于碰硬的浩然正气,而且必须具备履行职责的专业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对反腐案件查处的洞察力、判断力和执行力,必须做到有案必查、违纪必究。

篇6:用生命铸就忠诚 用热血书写担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生命铸就忠诚 用热血书写担当》

有人说:“模范人物只存在于黑白银幕的革命片中”,也有人说:“先进人物仅仅停留在党刊报纸上”。然而,今天模范人物就在我们身边---他,就是我们金乡县纪委纪检监察室主任陈新宁。

从事纪检监察工作13年来,他连续8年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不幸患上脑瘤,2014年5月经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0岁。告别仪式上,近千人自发前来送他最后一程,一名曾因违纪被他审查的干部含泪说:“虽然他查过我,但也救了我。他走得太早了,真是可惜!”

在同事眼中,他低调、敬业、踏实;

在被查人员看来,他一身正气、铁面无私、刚正不阿;

他曾担任“第一书记”的唐庄村村民说,他为我们村操的心、跑的腿、吃的苦,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妻子李欣花说,真没和他过够。

陈新宁十几年坚守在基层纪检监察第一线,他用有限的生命为金乡县纪检监察工作“做了实事”,他用他的果敢担当为金乡县树立了风清气正的环境。他用生命谱写了忠诚爱民,用廉洁书写了两袖清风,用敬业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用光辉而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无私与奉献,奏响了一曲“忠诚、担当、干净”的赞歌,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正能量,也让我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净化。为此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我决心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向陈新宁同志学习,做一名忠诚的卫士。

纪检工作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重要岗位工作,案件查办是纪检监察的主业,作为党的纪律执行者,必须对党绝对忠诚。“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忘记了心中的‘小我’,做到了思想行动上的‘无私’,才能做到‘无畏’,才敢于同腐败分子作坚决的斗争”,陈新宁同志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案件查处工作中,他有时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办案第一线,白天调查取证,晚上研究案情。在查出患有脑瘤、接受开颅手术后,他依然心系工作,病情稍有好转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去。近年来,他和同事们密切配合,牵头或参与调查各类案件90余起,其中大案要案48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弘扬了正气,震慑了犯罪,捍卫了党纪国法的神圣和庄严。“向陈新宁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查办案件是尽职、有案不查是失职"的理念,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惩,以业绩写忠诚,以忠诚之心再写明天。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二、向陈新宁同志学习,做一名干净的卫士。

纪检监察工作是腐败与反腐败、腐蚀与反腐蚀激烈交锋的最前沿,总会经受各种利益诱惑和人情攻势。陈新宁同志视廉洁奉公为座右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身硬,才能有底气”。他洁身自爱,把自身干净像眼睛一样呵护。对于金钱的诱惑,他不为所动;对同学、朋友、亲人,他不徇私情;他爱憎分明,对贪腐现象的恨和对人民群众的爱在他身上完美结合。担任第一书记,他为民请命,改电、修路、排涝„„把每一件事都办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向陈新宁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禁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干净办案,坦荡做事,自觉做到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权力,始终坚守干净做人、一心为民的底线。

三、向陈新宁同志学习,做一名敢于担当的勇士。

“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虽然他不能经常陪我,也不如别人那么有钱,但他对我的爱都装在心里„„”这是陈新宁的女儿写的一段话。提起陈新宁,他的妻子说:“我和新宁共同生活的16年,是相知相爱的16年,他执着于工作,也深爱着家庭,他永远是我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在党的事业和家庭的温馨面前,陈新宁同志选择了党的事业,相信对于家庭他也是满怀愧疚,但他无怨无悔;在监察工作中面对重重困难,他迎难而上、一丝不苟;面对违纪违法行为,他顶住阻力、敢于碰硬;这就是一种担当。陈新宁同志用行动诠释了如何担当。

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的纪律的维护者,没有担当精神就做不好纪检监察工作。向陈新宁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勇敢的扛起责任,为正义,为群众利益敢于较真碰硬,敢执纪、敢问责,善于打硬仗,勇于担当,只有这样才会让腐败分子望而生畏。四、向陈新宁同志学习,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做一名纪检监察工作的行家里手。

陈新宁同志坚持学习理论、政策和业务知识,即便在医院治病期间,也从未停止过看书学习。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不断学习,广泛涉猎,注重借鉴各地反腐倡廉的有益成功经验,提高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能力,在工作中创新机制,改进方法,积极探索破解纪检监察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行家里手。

当历史走到今天,我们已经告别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但作为一名纪检工作者,要在反腐败的战场上,开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维护好党纪国法的尊严;要在千百种利益争夺中,保护好群众的利益;

虽然反腐败斗争的形式会更加严峻,但榜样的力量会一直传承在齐鲁大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陈新宁同志为镜,对照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用生命铸就忠诚,用热血书写担当。

同志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忠诚奏出执着的追求,用干净擦亮殷切的希冀,默默无闻担当奉献在江河大地,真切切将“清廉之风”吹遍祖国神舟。青山不会忘记,绿水不会忘记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待到捷报传来时

采一束圣洁的百合花献给您—— 果敢担当的红盾卫士们,人民爱戴您!向您致敬!

篇7:用忠诚托举卫国戍边神圣使命

——来自“走转改”活动一线的报告

时间:2012年02月16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本刊政治编辑部调研组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前不久,我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调研小组,深入内蒙古呼伦贝尔军分区所属边防部队,对边防官兵忠诚卫国戍边、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在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访谈中,我们深切感悟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已深入官兵头脑、融入边防文化、化为戍边实践。新一代边防军人扎根边陲、笑傲风雪的乐观情怀,不畏艰苦、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昂扬斗志,让我们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敬佩之情。

一、身在边关心向党,是新一代戍边官兵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内蒙古军区部队担负着祖国北疆八千里边防线的管控任务,战略地位重要,职能使命特殊。这里虽然远离内地,但始终处于敌对势力渗透策反的前沿,处于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影响的前哨,官兵时刻面临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信仰、不同价值取向的现实考验。对边防官兵来讲,最大的考验是保持政治坚定,最大的危险是丧失政治警觉。

多年来,北京军区党委高度重视边防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把从思想上政治上牢牢掌握部队作为强边控边的首要任务。内蒙古军区部队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紧紧扭住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军魂意识这个根本,把忠诚党和人民作为最高要求,把抵御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影响作为现实课题,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励志,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认真组织学习党史军史,通过回顾革命前辈矢志不渝跟党走、坚决听从党指挥的优良传统,重温部队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旗帜鲜明地批驳“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使部队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指挥;注重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汲取政治营养,深入开展“热爱边疆、安心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教育,举办“边防战士心向党”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官兵赞颂辉煌成就、畅谈边防巨变、感悟发展之源、认清制度优势,自觉当好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捍卫者,用实际行动书写对党的忠诚。

调研期间,我们听到官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边防无小事,事事连北京,事事连政治。” 呼伦贝尔军分区始终把学习科学理论作为永葆政治本色的奠基之举,从过去老边防点着油灯学马列学毛著,到如今凭借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千里边防同上一堂课,学习方式发生了飞跃,但贯穿的主题永远不变,这就是坚持用科学理论领航,增强官兵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政治责任感,确保官兵在风浪面前不迷失、考验面前不动摇、关键时刻靠得住。正如呼伦贝尔军分区原司令员、现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张秀所说:“边防军人守的是边防线,过的是政治关,只有坚持用信念导航,才能当好国门守护神,打造让党和人民绝对放心的钢铁边关。”

二、守界使命重如山,是新一代戍边官兵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

边防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无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史证明,“边强则国泰民安,边弱则国危民殃。”近年来,边境地区采矿作业、观光旅游、出入境人员数量增多,偷渡越境、非法捕鱼打猎等情况屡禁不止,甚至出现了枪支弹药走私、第三国人员偷渡、恐怖分子偷渡越境等新情况。复杂的边境管控形势和繁重的边境管控任务,给边防部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多年来,内蒙古军区始终注重把戍边实践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平台。坚持对照使命要求激励、引导官兵思考准备打仗的思想牢不牢、戍边尽责的素质行不行,组织官兵在国门界碑前庄严宣誓,让官兵在铮铮誓言中感受使命神圣、责任重大。坚持立足本职岗位磨练,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评比表彰“执勤能手”、“训练尖兵”、“边防通”,激励官兵发扬牺牲、奉献、拼搏精神,坦然面对苦累、正确对待得失。逐步完善配套执勤、战备和生活设施,不断加大边防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军事训练演练,官兵的军事素质不断提高,履行戍边任务的能力不断增强。部队先后圆满完成国际维和、抢险救灾、抗旱打井、森林扑火等任务,在完成重大任务中升华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境界。坚持运用先进典型引领,先后树立“伊木河模范边防连”、“模范边防营长”刘成、基层党代表安志宾、舍己救人战士骆超强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北疆卫士”,引导官兵增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激发官兵卫国戍边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呼伦贝尔军分区孙桂歆政委向我们介绍,作为边防军人必须时刻牢记,驻守的是边防、守卫的是国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麻痹。一万次执勤可能没有发现情况,但一次疏忽大意就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必须带着情况执勤,确保边防的安全稳定。在调研中我们看到,边防连队、执勤点和岗楼哨所的战士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他们以百倍警惕的目光和昂扬饱满的精神,站岗放哨、巡逻执勤,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国门守不紧,愧当戍边人”的承诺。我们来到某边防连执勤点,几名战士默默驻守,护卫着几十公里的国境线。一位执勤士兵流利地向我们介绍哨所周边情况、管段任务和执勤职责。迎着凛冽的寒风,眺望国门内外,我们感受到了镌刻在军分区大门口石碑上的“祖国、士兵、责任”六个大字沉甸甸的分量,感悟到“边境就是战场、哨位就是阵地、执勤就是战斗”的使命意识,体会到“绝不让一寸土地流失”的庄严。蓝天白云下,清亮的界河,无际的草原,奔驰的骏马,雪白的羊群,一派安宁与和平的场景,更催生了我们的感动、神圣、激情——正是边防战士的忠诚、奉献、牺牲,边关才这么静谧祥和,祖国才能够国泰民安。

三、奉献边防永不悔,是新一代戍边官兵永远秉承的精神传统

内蒙古军区边防部队驻地大多环境艰苦、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边境一线冬季平均气温零下35度,东部是茫茫的林海雪原,极端低温达零下50多度,西部有大片的沙漠戈壁,夏季地表最高温度达70多度,有的连队驻扎在“生命禁区”,“五月雪、八月霜、九月一片白茫茫”是这些地方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北京军区和内蒙古军区党委倾心为边防官兵办实事、解难题,边防部队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驻地艰苦的自然环境、严酷的气候条件无法改变。各级引导官兵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锤炼意志,大力弘扬不畏艰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注重用历史荣誉激励,用“老边防”精神感召,用艰苦环境励志,积极传承独具边防特色的“骆驼精神”、“胡杨哨兵精神”、“伊木河精神”,创作唱响《八千里边防大北疆》之歌,培养官兵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戍边情怀。

我们来到驻守在共和国雄鸡状版图“鸡冠”顶端伊木河的某团一连调研,这个英雄的连队担负着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部分管段的执勤守卫任务。全连官兵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繁重任务和利益得失的考验,出色完成了边防巡逻、战备执勤等任务,为维护边境安全默默贡献,被北京军区授予“伊木河模范边防连”荣誉称号。“伊木河模范边防连”的事迹是整个边防部队的一个缩影。我们在调研中所到的每一个连队,都听到了边防官兵默默牺牲奉献的故事,他们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炽热的爱倾注到爱边疆、爱连队、爱哨所的具体行动上,倾注到站好岗、放好哨、执好勤的本职工作中。这里的广袤草原、戈壁沙漠,见证着边防官兵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他们不仅管边控边,而且建边强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善戍边环境和条件。过去,边防官兵过的是“三顶帐篷一口锅,融冰化雪啃干馍,马拉爬犁去巡逻”的艰苦生活;而今,经过一代代戍边官兵的不懈奋斗,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边防道路四通八达,信息网络全线联通,座座现代化军营和规范整齐的哨所,构成了八千里边防线上亮丽的风景。过去,“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是边防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今,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哨所文化、网络文化、国门口岸文化,构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现代边防文化,成为激发官兵热爱边防、献身边防的精神动力。

四、维护团结促和谐,是新一代戍边官兵履行的重要职责

呼伦贝尔有包括“三少民族”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在内的42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作为驻守民族地区的边防部队,内蒙古军区、呼伦贝尔军分区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引导官兵强化宗旨意识,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永葆人民子弟兵的政治本色。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部队官兵坚持在服务各族群众中忠实践行我军宗旨,积极支援驻地经济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为驻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贡献。他们在生态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三化四效益”新路子,团以上单位都建有生态基地,内蒙古军区多次受到国家和军队表彰,近30个师团级单位被评为全国、全军绿化先进单位。他们在扶贫帮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民兵中广泛开展“一兵带一户,一连带一村”活动,在定点帮扶村实施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打井配套和发展畜牧业等工程建设,积极帮助驻地培养致富能手、援建希望学校、解决看病就医困难。他们在重点工程建设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突击队作用。近年来,先后组织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100多万人次,成建制参加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40多项,参加矿难抢救、抗击非典、扑灭呼伦贝尔和兴安盟特大森林火灾、黄河防凌等重大抢险救灾行动。他们在边防管控、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忠诚卫士作用。坚持不懈地搞好边防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推广信息化条件下军警民联防经验,大力支持边民对边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军民团结、共守北疆的良好局面。

北疆杜鹃红,戍边英雄多。内蒙古军区广大边防官兵用无限忠诚,用青春和热血,抒发火热的卫国戍边情怀,托举神圣的卫国戍边使命!

篇8:用忠诚和责任写就使命之歌

而他留给山西省长治市煤炭工业的却是:完整的市、县、乡、村、矿五级安全防控网络,采煤方法改革已逾七成的煤矿体系,5万余名矿工拥有意外伤害保险的全市煤炭行业整合方案,以及连续三年杜绝10人以上重特大伤亡、杜绝各类通风瓦斯事故的煤炭安全生产形势。

他,就是山西省长治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原局长张巨魁,去世时年仅51岁。

以知识和奉献恪尽职守

作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82年张巨魁从山西矿业学院毕业分配到长治市工作后,一直就没有离开过煤炭系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旺煤矿的老职工们至今仍清楚地记着,由于采煤方法落后导致的资源回收率低,西旺煤矿已经面临废弃的命运。这时,张巨魁来到矿上。这个从不提任何要求的年轻人与矿工和技术员成天滚在一起,终于成功地推开了壁式采煤,资源回收率大大提高,为这个已经进入废弃行列的煤矿延长了整整15年的寿命。

张巨魁任长治市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后,开始在更大范围内推进采煤方法改革。2000年下半年,经坊煤矿负债累累,工资拖欠,人心浮动,职工成群上访。张巨魁下井研究煤层结构和生产措施,将原来的高落式长壁炮采法改为轻型支架放顶煤综采法。这一治本之举,使经坊煤矿一个工作日的产量由过去的0.5吨提高到了7吨。到2005年,这个一度濒临倒闭的煤矿年产量已达到18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连续5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从原来的高落式采煤到后来的壁式采煤,再到目前的综合机械化采煤,十多年,在张巨魁的不懈努力下,长治市地方煤炭系统完成采煤方法改革的矿井已达到260多处,占到煤矿总数的70%以上。这不仅使全市的原煤资源回收率由原来的15%至30%提高到现在的50%至70%,而且使全市煤矿的安全生产实现了基础性的变革。

“不下井就没有发言权”

面对长治复杂的地质构造随时可能引发透水、顶板脱落、瓦斯爆炸的现状,张巨魁还是在当科长时就为自己定下一条规矩,“不下井就没有发言权”。同事们统计了一个尚属保守的数字:张巨魁累计在井下步行6000多公里。

2002年11月8日凌晨,墨镫乡小芦沟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井下6名矿工被困。张巨魁获悉,立刻赶到现场,换上工衣:“我下去看看。”同志们劝他在井上指挥,让救护队员先下。张巨魁斩钉截铁地说:“谁不是爹妈生的!就我的命值钱?我是局长,我不下谁下!”

井下巷道冒顶,石块掉落,瓦斯超标,随时有爆炸的危险。趟着齐腰深的水,张巨魁和同伴们摸清了井下的情况。上井后,张巨魁主持制定了隔巷打孔抢救方案。方案一出,他又连续7次下井,指挥现场营救。最终,在透水巷道旁一个只有茶几大小的平台上找到了被困矿工。

正是这种不图虚名而又无比扎实的工作,迅速改变着全市煤炭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并使长治市的安全生产工作创出了一系列的全省“率先”:率先实行了安全结构工资制,率先实行了派遣驻矿安全监督员制度,率先实行了对所有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制度,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市、县、乡、村、矿五级安全防护监控体系,率先为全市5万余名矿工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

“常摸摸自己的良心,常检点自己的言行”

长期超负荷工作,终于将张巨魁那本来就瘦弱的身体击垮了。2003年11月,早已感觉身体不适的张巨魁在数日腹泻不止的情况下被同志们送到医院检查,发现肝部病灶严重且已集结硬化,初步诊断为“原发性铁血红蛋白过多沉积综合征”。医生告诫他,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肝病,如不安心静养,将会导致肝破裂而死亡。

但张巨魁在简单治疗止住腹泻后,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从2003年11月到2006年1月,在长达两年零两个月的日子里,张巨魁拖着日益加重的病体,下矿井,查隐患,定方案,跑落实,工作丝毫不松懈。

在制定全市煤炭行业发展整体规划那一段,张巨魁办公室的灯光几乎每天都要亮到23时以后,有几天甚至是通宵达旦。

他去世后,一位不知情的老干部把电话打到家里找他。“张局长是不是出差了?怎么这几天他办公室的灯不亮?”妻子手握听筒,眼泪止不住滚落而下。

病得实在坚持不住了,张巨魁也只好住院治疗。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张巨魁从没有给组织上和同志们增添过任何麻烦,就连花去的医药费也没有报销过。

有的朋友劝他:“凭你现在的地位和权力,就是带10个人出来陪你看病,住五星级酒店,别人也说不出什么。再说了,只要你使个眼色,哪个煤矿不愿意给你出钱?这是治病,又不是贪污。何苦这么委屈自己?”张巨魁淡然一笑:“花多少钱不是个住?病是自己得的,麻烦别人,心里不安呀。”

公私分明,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是张巨魁作为共产党员对权力的诠释。妻子十几年前就下了岗,但他从来没有向任何人、任何单位提出过给爱人调动工作的要求。女儿在太原上大学,有几次带的行李多,想让父亲的车送她去学校,张巨魁也从来没有答应过。张巨魁经常对周围同志们讲的一句话是:“贪求身外之物,是为官之大忌,从政之大危。为官要经常听听群众的议论,常摸摸自己的良心,常检点自己的言行。”

2006年1月27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就在所有的人都在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时,张巨魁走了。人们不顾年关送葬的禁忌,从四面八方赶到殡仪馆送别:张局长,您是活活累死的呀!

上一篇:解题方法的总结下一篇:写门中的那一抹阳光8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