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驱逐倭寇的历史典故

2024-04-20

戚继光驱逐倭寇的历史典故(精选6篇)

篇1:戚继光驱逐倭寇的历史典故

明隆庆二年,著名的抗倭英雄威继光被调往蓟州担任总兵,负责守卫大明的边境。

被委以重任的戚继光怀着兴奋又喜悦的心情到蓟州走马上任。可是,到了蓟州,戚继光就傻了眼,朝廷派他来这里带兵,可是这里的兵哪是兵呀,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不但不会拉弓射箭,骑马格斗,就连简单的操练.,也提不起一点精神来。把这样的兵,拉到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对敌作战,那还不等着吃败仗吗?

看着这群散兵游勇,戚继光又气又急,茶饭不思。身边的`谋士看不过眼,给戚继光出主意说:“将军何不拿出您抗倭时的气魄,来个杀一儆百,震慑一下他们!”

听了谋士的话,戚继光却摇头叹息说:“那样做,是会起到一点效果,可是恐怕也要把不少兵士吓得当了逃兵啊!”

经过反复思考,一个可以整顿军威的好方法在戚继光的头脑中闪现了出来。

那天早上,大雨滂沱,雨水溅起泥水,天地混沌一片。这种天气,人们巴不得能待在屋里,可是一大清早,戚继光就传令下去,无论是他带来的戚家军,还是原来蓟州的兵员,都到练兵场集合。

接到命令,所有的兵将都集合到练兵场上,在暴雨的袭击下,蓟州的兵员缩着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可是跟随戚继光的戚家军却在雨中有板有眼地操练起来。雨下了一天,戚家军就在雨中站了一天,练了一天。

看着脸上淌着雨水,身上裹着湿衣的成家军在雨中操练一天,还依然是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蓟州的兵员们都从心底里对戚家军产生了一股敬意,这才叫兵啊!他们虽然没有说出来,可从他们一个个饱含崇敬的眼神中绝对可以看出,他们被戚家军的军威震撼住了。

从那天起,蓟州的兵员们也都学戚家军的样子,听从戚继光的指挥,认真操练,不久就练成了另一支英勇善战的戚家军。

戚继光面对散漫的蓟州军,没有采取强硬的治军措施,而是巧用戚家军给蓟州军树立了榜样,既没有让蓟州军失了军心,又在全军树立起了军威,看来这位大英雄,勇猛之外,也不缺乏睿智。

篇2:戚继光驱逐倭寇的历史典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通过观察《戚家军抗倭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总结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难点:戚继光抗倭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

引导法、问题法、总结归纳法、对比法

四、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郑和下西洋,大家知道这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但是,这一时期不仅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戚继光抗倭。

(二)学习新知,感悟历史:

1、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同时教师强调面对严重的倭患地方政府无力还击,明朝政府派遣年轻将领戚继光前往浙东沿海抗倭。

2、出示图片及资料,让学生了解戚继光。

3、出示材料让学生认识戚继光是如何抗倭的。

4、出示《戚家军抗倭形势图》,让学生结合形势图认识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同时教师强调:戚继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捍卫了主权,保障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出示问题: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首先学生总结,然后教师补充: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②戚继光卓越的军事和指挥才能及高尚品德;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④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

6、出示戚继光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引导学生结合戚继光的诗句,说说他身上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

(学生各抒己见,大体说出: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爱国精神等即可。)

7、教师出示问题:戚家军类似于前面讲过的哪支军队?那么对戚继光和岳飞两者的评价有何区别 ? 师生总结:岳家军。岳家军抗金是我们中华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斗争,因此岳飞是抗金英雄不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所以,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举出文天祥是抗元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

(三)当堂检测:

1、戚继光九战九捷的地点是浙江。

2、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

①文天祥 ②戚继光 ③岳飞 ④郑和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②

(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明中后期 → 国势衰落 → 戚继光抗倭------中外的冲突

(五)结语(学生齐读打油诗)

打油诗

篇3:戚继光对明代武术发展的影响

1. 戚继光所创的戚家拳在民间的影响。

戚继光幼时习武, 并对武术的基本功高度重视。在一次训练中, 老师对其腿功上指出了一定的不足。这点小小的错误就让戚继光牢记于心, 经常偷偷地对腿功进行加练, 他将两个木桩钉在地上, 再往腿上加些石块, 经常在深夜里跑来练习站“四平马”。几个月后, 使其腿功水平大长。老师见其天资聪明, 且勤奋刻苦, 认为戚继光必成大器。如老师所言, 戚继光在17岁袭父职, 并在22岁考中武举。戚继光在武术学习中更是精益求精, 在继承家传武术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其所好, 综合各路武学精华部分, 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戚家拳”。随后“, 戚家拳”在其任职的指挥使流传开, 所学之人各个觉得气血舒畅、四肢舒展, 因此认为“戚家拳”同华佗的“五禽戏”一样为养生法宝。逐渐使得当地的文武百官纷纷起来演练, 正好当时戚继光军务较少, 便主动对学习之人进行亲自示范, 深受造访者的好评, 尤其是登州百姓更是赞不绝口, 很快“戚家拳”就在登州流传开,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发展。

2. 在抗击倭寇中对武术的建树。

嘉靖三十五年, 倭寇侵犯气势十分嚣张, 江浙沿海一带地区形势危急, 包括南通、扬州、余姚城、杭嘉湖等地区都遭到倭寇的抢掠。此时朝廷将在福建镇守的戚继光调任到浙江一带抗倭, 在与倭寇的多次交锋中, 戚继光深刻认识到明朝士兵的作战弱点, 即缺乏训练, 士气不足存在怯战心理。于是戚继光大量招募勇敢彪悍的壮士组成“戚家军”, 并按年龄、体格的不同分配兵器, 并经常在武场进行严格的习武操练, 在训练中, 戚继光非常注重实战演练, 把训练重点放在提高军队作战能力上, 而不是耍花架, 为了美观去练习, 这就使得“戚家军”逐渐形成了一套强有力的作战劲旅, 嘉靖四十年, 戚继光所率部队先后擒斩倭寇1400余人, 焚死、溺死近4000人, 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后来由于“戚家军”连打胜仗, 军纪严明, 士气高涨, 不久便在百姓中形成相当高的威望, 很多农民争相加入“戚家军”并以此为荣。戚继光作为武术世家并考中武举, 自然在军队中对武术有着相当高的重视程度, 这从主观上推动了当地武术的兴起。此外, 戚继光作为山东人, 在“戚家军”部队中多以山东的武术练习为主, 将自身所学的武术套路作战风格传授到军队当中, 使得武术得到一定的弘扬与发展。此外戚继光为了提高部队武学技术, 加强部队作战能力, 聘请民间拳师和僧人, 专门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进行专门训练, 吸取了大量的武学技艺, 形成了“鸳鸯阵”, 作战特点攻守兼备, 作战灵活。嘉靖四十一年, 戚继光奉命南下福建, 在横屿、牛田、林墩一带与倭寇展开激战, 这一时期“, 戚家军”与其他奉命抗寇部队联合作战, 多个地区武术相互融合, 在“戚家军”中注入许多新的武学技术, 这使得中原武术与少数民族武术得到融合, 推动明代武术的进一步发展。

3. 改良军事设备促进武术技术的提高。

起初戚继光在与倭寇交战中, 认为明军的武器相对于倭寇不太适用, 并提出御敌必先利器, 针对倭寇使用的武器及作战特点, 开始对明军的武器进行针对性的改良。根据当时的敌情及军事发展情况, 戚继光首先对火器与冷兵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五兵之中, 唯火最烈”的看法, 其中最为常用的武器包括佛郎机、鸟枪、快枪、三眼铣等, 这都作为一种远距离的作战武器, 因此火器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武术的应用, 但是由于当时明政府对火器的控制以及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火器在作战中还没有形成主导武器, 往往决定战争胜负的仍然是近距离的武术作战, 因此武术仍然有其发展的必要性。在冷兵器上, 戚继光也无不精通, 并针对倭寇的倭刀窄而长的特点以及适合使用的动作等进行研究, 对明军的大刀长矛进行改良, 并在武器的制作、验收、使用、维护、替换上进行严格的管制, 凡是不合格一律退回, 并对武器进行定期维护、改进, 确保其持续拥有一定的战斗力。这不仅提高了战斗力且对武器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武器作为当时士兵武术训练的工具, 因此随着武器的不断改进, 并将使武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战争的特点, 可见军事设备的不断改进从客观上推动武术技术的创新发展, 从而进一步推进武术的发展。

4. 对于明代武学思想的贡献。

戚继光自幼在父亲的教诲下, 饱读文书、文谈风骚, 少年时代的戚继光就立志“不求安饱, 笃志读书”, 做到“日孜孜慕古, 博极群书”, 即使是到了以后兵荒马乱的战乱时期, 仍然做到然荻读书, 连他手下文官同僚都称他“法古论今、文武兼才”, 这足以说明其不同于其他只会打仗、不学无术的将领, 因此被人敬称为“儒将”。正是由于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使得他的武学思想中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将儒家思想中的“忠、效、义“”仁爱”贯穿到整个武学精神当中, 将“仁爱”和训练恰当地结合到一起。此外, 戚继光非常关爱其士卒的生活及人身安全, 在白骨露野的战乱时期, 一般将领很少过多去关心士卒的生命, 往往采取人海战术, 以尸体鲜血去换来战争的胜利, 而“儒将”戚继光却十分关注手下士卒的生命安全, 视手下兵士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将士兵的生命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此外, 对于士兵的生活起居, 戚继光也有非常高的关爱, 他的部队在物资供给上都是个个足衣足食。这种“仁爱”思想深入到他的军事思想当中, 使得“戚家军”上上下下团结一致, 并将“仁爱”精神渗透到每一个领域, 这使得当时的武术中彰显着浓厚的“仁爱”色彩, 而这种精神也正是我国传统武术精神的精要。可见, 戚继光将儒学思想带入军队当中, 并在武术领域中得到外化表现, 这无疑对我国武术精神的发展注入了许多优良的思想。

5《.纪效新书》对于明代武术理论的丰富。

明代在经历过多年的内外作战, 对军事作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且在武术技术与理论上都有一定的发展, 这一时期大量的军事及武术著作相继问世, 包括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唐顺之编写的《武编》、何良臣编著的《阵纪》、郑若曾编写的《江南经略》等。其中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诞生于嘉靖三十九年前后, 是对抗击倭寇作战的经验总结, 并在晚年整理成著作, 记录了大量的明代武术技术。其中《纪效新书》把抗寇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门派拳法进行分类, 共包括:鹰爪王之拿、三十六合锁、六步拳、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巴子拳、吕红八下、二十四弃探马、山东李半天之腿、化拳、八闪翻、千跌张之跌、十二短、温家七十二行拳、绵张短打、猴拳、张伯敬之打十六家。

通过细读《纪效新书》中的《操令篇》、《谕兵篇》、《牌宪篇》、《长兵篇》、《短兵篇》可发现其对武学的建树在武术史料中是相当珍贵的, 非常科学系统地阐述了武学的健身、强体、战斗技巧、指挥战术等内容。尤其是在《拳经捷要篇》中对拳法的内炼养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包括武术的基础、风格、速度、对手、眼、身、法、步、劲的协调, 对刚与柔、上与下、胆与艺等打、摔、踢、擒进行了科学的辩证论述, 具有极高的价值。戚继光在书中指出“:拳术应以静观变, 神清魂定, 虚以引真, 是以先发制人之法。”指出习武之人应该拥有一定的控制力, 根据对手的形势变化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法。此外对于拳术的养生的记载诸如“:睡不厌缩, 觉不厌伸。”指出拳术对于锻炼身体、躯体伸缩开合, 不但合乎养生之术, 更有利于作战时元气自身, 张弛自如, 以静带动取胜对手。《纪效新书》丰富了明代武学理论, 并对武术内容、技术水平、武学精神等都给予了新的发展, 是不可多得的武学传世巨著。

晚年的戚继光, 在重文轻武的明王朝中, 文官集团慢慢进入成熟阶段, 使武将出身的他闷闷不得志, 并受到朝廷文官的轻视, 万历十一年, 戚继光被调到战事已得到平静的广东任镇守。后来戚继光由于早年四处奔波, 不知疲倦地带兵作战, 一生操劳导致晚年体力不支, 不久病倒在床, 万历十五年, 戚继光病逝于山东故里。纵观其一生, 不仅战功累累, 对于军事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尤其是其对明代武术的发展更是影响深刻, 为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摘要: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 在抗击倭寇、镇守边关中战功卓著。纵观他的人生经历, 在抗击倭寇的历史背景下使得明代武术有着一定的融合与发展, 尤其是在晚年所撰写的《纪效新书》一书中对武学的改革与创新有着非常宝贵的价值。

关键词:戚继光,明代,武术,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3]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4]周伟良.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1) .

篇4:名将戚继光的无奈选择

戚继光的无奈 明朝的军人长期处于文官的压制之下,即使是一位卓越的高级将领也无法展布其统筹全局的能力。他们的部属在各自的防区内同时接受知府、知县等地方官的指挥,而且不让他们经常供应给养,于是这些武将们唯一所能做到的事就是带领士兵亲身参与战斗。戚继光在1563年被任命为福建总兵,这是武官中的最高职衔。虽然如此,现实环境却很少允许他去制订整体的战略方针,可以说,他的部队始终只是一个战术单位。所以无法创造出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复杂战术,就是在步兵战术的范围内,他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戚继光所生活的时代,落后陈旧的卫所和军户制度早应该全盘放弃,而代之以先进的募兵制度;零碎的补给,也早就应该集中管理。然而我们的帝国不允许也没有能力作全面的改革,只好寻找出一种妥协的办法来作部分的修补。

边境的战争既然暂时平息,练兵活动也不再像在南方的时候那么紧张,戚继光于是提议派遣北兵修筑长城。全部提案都遭到北方军官强烈反对,只是由于张居正的全力支持才开工修筑 。这种营造和防御政策,把兵力分散配备在这样长的防御线上,归根结底仍由当时的供应制度所迫致。假使没有这种情形,而戚继光有选择的自由,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攻势,创造流动性的战术,武将领兵作战,和文官集团的施政原则在根本上是不能相容的。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天才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因为在一个以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之内,想要极端强调军事效率,提倡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军人和文官的并驾齐驱,在事实上是绝对不行的。

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 大明帝国上下,大多数文官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原则,标榜稳健和平。武将在刀剑矢石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在文官的心目中却成了血气之强,匹夫之勇。即使武将们奋勇杀敌,克敌制胜,在文官们看来也不过是短暂和局部的成功而已。这种观念上的南辕北辙,使文官不仅在精神上对武官加以轻视,而且在实际作战中,他们也常常对高级将领提出无理的指责。如果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迅速投入战斗,那是贪功轻进,好勇嗜杀;要是他们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有利的战机,那又是畏葸不前,玩敌养寇。

戚继光的“戚家军”是打破文官平衡施政原则的产物,是属于戚继光的具有个人色彩的部队,也是戚继光与文官之间的矛盾,加之与张居正的关系甚密,导致弹劾,这就是戚继光的悲剧,其实他是一心为国,确是无心触犯了文官阶层的权威。

但是真正的历史学家应当有超越当时的看法。戚继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不能把他强行安放在用传统道德构成的标准像框里。每个人都逃离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才是我们的入世观。

篇5:戚继光的诗词《望阙台》赏析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赏析】

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之际,留下了诸多诗文篇章,在当时那个年代就享有“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的赞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戚继光的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王士祯将其列为古今名将能诗的十一人之一。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二句记事抒情,总括自己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以及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寒”,既指苍茫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孤臣”,主要是写远离京城的将士得不到朝廷的足够支持。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句借景抒情,表明心志,写自己虽然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可自己并没有灰心失望,希望自己的一腔爱国热血,朝廷能够明了。作者登上望阙台,突然发现,千峰万壑,尽是一片火红色,原来是秋霜把枫叶都打红了的缘故。这一片火红之色,如此热烈,使人胸怀激荡。他驰骋想象,好像那繁霜是自己的心头血,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这两句诗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向朝廷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对国家、民族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不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这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这首诗尽管是作者的失意之作,却因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而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扩展阅读:戚继光的简介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曾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著有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各种奏疏传世。同时他改造了城防设施,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极大地提升了明军战斗力。

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扩展阅读:戚继光的诗文成就

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之际,既写成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又留下了《止止堂集》等诗文篇章,在当时那个年代就享有“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的赞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戚继光的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王士祯将其列为古今名将能诗的十一人之一。

篇6:致戚继光

临峰至顶兮,唯我独尊;

纵马横枪兮,身先士卒;

胜而不骄兮,败而不馁;

身经百战兮,神机妙算;

屹于万军兮,闻风丧胆;

壮志凌云兮,为国尽忠;

鞠躬尽瘁兮,死而无憾;

杀尽倭奴兮,揽个封侯!

上一篇:丹霞山的作文300字_小学生作文下一篇:网络营销招聘要求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