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痕分析

2024-04-26

线痕分析(精选6篇)

篇1:线痕分析

硅片线痕分析

pv600.硅片线痕分析

分类:线痕按表现形式分为杂质线痕、划伤线痕、密布线痕、错位线痕、边缘线痕等。各种线痕产生的原因如下:

1、杂质线痕:由多晶硅锭内杂质引起,在切片过程中无法完全去除,导致硅片上产生相关线痕。

表现形式:(1)线痕上有可见黑点,即杂质点。

(2)无可见杂质黑点,但相邻两硅片线痕成对,即一片中凹入,一片凸起,并处同一位置。

(3)以上两种特征都有。

(4)一般情况下,杂质线痕比其它线痕有较高的线弓。改善方法:(1)改善原材料或铸锭工艺,改善IPQC检测手段。

(2)改善切片工艺,采用粗砂、粗线、降低台速、提高线速等。其它相关:硅锭杂质除会产生杂质线痕外,还会导致切片过程中 出现“切不动”现象。如未及时发现处理,可导致断 线而产生更大的损失。

2、划伤线痕:由砂浆中的SIC大颗粒或砂浆结块引起。切割过程中,SIC颗粒“卡”在钢线与硅片之间,无法溢出,造成线痕。

表现形式:包括整条线痕和半截线痕,内凹,线痕发亮,较其它线痕更加窄细。

改善方法:(1)针对大颗粒SIC(2.5~3D50),加强IQC检测;使用部门对同一批次SIC先进行试用,然后再进行正常使用。

(2)导致砂浆结块的原因有:砂浆搅拌时间不够;SIC水分含量超标,砂浆配制前没有进行烘烤;PEG水分含量超标(重量百分比<0.5%);SIC成分中游离C(<0.03%)以及<2μm微粉超标。

其它相关:SIC的特性包括SIC含量、粒度、粒形、硬度、韧性等,各项性能对于切片都有很大的影响。

3、密布线痕(密集型线痕):由于砂浆的磨削能力不够或者切片机砂浆回

路系统问题,造成硅片上出现密集线痕区域。

表现形式:(1)硅片整面密集线痕。

(2)硅片出线口端半片面积密集线痕。

(3)硅片部分区域贯穿硅片密集线痕。

(4)部分不规则区域密集线痕。

(5)硅块头部区域密布线痕。

改善方法:(1)硅片整面密集线痕,原因为砂浆本身切割能力严 重不足引起,包括SIC颗粒度太小、砂浆搅拌时间不够、砂浆更换量不够等,可针对性解决。

(2)硅片出线口端半片面积密集线痕。原因为砂浆切 割能力不够,回收砂浆易出现此类情况,通过改 善回收工艺解决。

(3)硅片部分区域贯穿硅片密集线痕。原因为切片机

台内砂浆循环系统问题,如砂浆喷嘴堵塞。在清

洗时用美工刀将喷嘴内赃物划向两边。

(4)部分不规则区域密集线痕。原因为多晶硅锭硬度

不均匀,部分区域硬度过高。改善铸锭工艺解决

此问题。

(5)硅块头部区域密布线痕。切片机内引流杆问题。

4、错位线痕:由于切片机液压夹紧装置表面有砂浆等异物或者托板

上有残余胶水,造成液压装置与托板不能完全夹紧,以及托板螺丝松动,而产生的线痕。

表现形式:

改善方法:规范粘胶操作,加强切片前检查工作,定期清洗机床。

5、边缘线痕:由于硅块倒角处余胶未清理干净而导致的线痕。

表现形式:一般出现在靠近粘胶面一侧的倒角处,贯穿整片硅片。

改善方法:规范粘胶操作,加强检查和监督。

二、TTV(Total Thickness Variety)

TTV不良,都是由于各种问题导致线网抖动而产生的硅片不良,包括设备精度问题、工作台问题、导轮问题、导向条粘胶问题等。

1、设备精度:

导轮径向跳动<40μm,轴向跳动<20μm。改善方法:校准设备。

2、工作台问题:

工作台的不稳定性会导致大量TTV不良的产生。改善方法:维修工作台。

3、导轮问题:

因导轮问题而产生的TTV不良,一般出现在新导轮和导轮磨损很大的时候。改善方法:更换导轮。

4、导向条粘胶问题:

当导向条下的胶水涂抹不均匀,出现部分空隙,在空隙位置的硅片,易出现TTV不良问题。

改善方法:规范粘胶操作。

三、台阶

台阶的出现,是由切片过程中的钢线跳线引起,而导致钢线跳线的原因,包括设备、工艺、物料等各方面的问题,部分如下:

1、砂浆问题:

砂浆内含杂质过多,没有经过充分过滤,造成钢线跳线。改善方法:规范砂浆配制、更换,延长切片的热机时间和次数。

2、硅块杂质问题:

硅块的大颗粒杂质会引起跳线而产生台阶。

改善方法:改善原材料或铸锭工艺,改善IPQC检测手段。

3、单晶停机、切起工艺问题:

单晶相对多晶硬度较大,在异常停机并重新切起的过程中,采用违规操作产生的钢线跳线。

改善方法:严格遵循工艺操作。

4、线、砂工艺匹配问题:

钢线、砂浆型号不匹配造成切片跳线,此种情况很少出现

篇2:浅析多晶硅片线痕对电池的影响

一、线痕产生的原因

线痕是硅片在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痕迹,属于硅片的外在缺陷,也是硅片经常出现的问题。产生线痕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为以下3类:

(一)跳线、断线的因素

跳线造成的线痕一般会集中在晶棒的某一段,有时整个晶棒也出现线痕;断线后的晶棒即使能够挽救回来,或多或少也会产生线痕片。跳线造成的线痕一般都是单一线痕;断线造成的线痕也会是单一线痕,有时会形成亮线片。

(二)砂浆因素

在硅片切割过程中,由于砂浆的切割能力不足,导致钢线直接摩擦硅片表面而形成的线痕大多是均匀的小细纹线痕,严重的还会带有亮线。

(三)硅块内部杂质因素

若硅块内部存在杂质,由于杂质与硅的硬度不同,当高速运转的钢线带动碳化硅切割到该处时便会产生线痕。一般会是凹、凸的线痕,表面可以看到黑点(杂质)。这类线痕直接导致硅片表面不合格。

二、线痕对电池的影响

多晶硅电池片制备工艺需要硅片经过制绒、扩散、刻蚀、PE镀膜、印刷烧结、测试包装最终产出电池片。印刷烧结是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即在硅片的正面和背面制造非常精细的电路,将光生电子导出电池。这个金属镀膜工艺通常由丝网印刷技术来完成——将含有金属的导电浆料透过丝网网孔压印在硅片上形成电路或电极。在正面印刷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密栅丝网,其目的是为了更多吸收电池片表面的电荷来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线痕的存在除了影响到电池生产中的碎片率,还会影响到电池的外观质量乃至电池性能。

存有线痕的硅片经过制绒腐蚀,在印刷过程中,如果印刷前硅片线痕的方向与电池正面栅线的方向平行一致,会导致某一根栅线印粗,影响最大的是电池片的外观质量,从而会影响组件的外观。

如果印刷前硅片线痕的方向与电池片正面栅线的方向垂直,会导致在线痕线上多根栅线印虚,直接影响电池片的效率和外观。在电池分选过程中,存在栅线粗和栅线印虚严重的电池,直接会判为斑点片(即不合格片)。若硅片表面存在亮线,在制绒腐蚀时,不容易将亮线处腐蚀掉,从而导致在PE镀膜或印刷后仍能够看到亮线。明显的亮线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外观质量,甚至是组件的外观质量。

三、线痕硅片的分选

为了提高电池片的转换效率,使用最多的是密栅工艺。电池片正面栅线越密集,栅线印刷在线痕上的几率越大,线痕硅片对电池的影响也越明显。一般情况,会将线痕分为亮线和锯痕两类进行分选。

(一)亮线类

肉眼观察亮度在硅片表面存在高于正常硅片颜色的情况可以划分到亮线类,亮线在不同灯光下所呈现的亮度也不同,它是没有深度的。亮线要按照其亮度和覆盖面积进行分选。在基于人工分选硅片的生产中,按照亮度分选很难将标准量化。因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照亮线的覆盖面积进行分选。图1为亮线片。

(二)锯痕类

锯痕与亮线最大的区别是锯痕是有深度的,如图2。

通过对锯痕深度在5um-10um、10um-15um、15um-20um三种锯痕片进行试验,发现锯痕深度越小,且锯痕较平缓的硅片做的电池片表面外观不合格率越小。因此,锯痕一般是按照深度的大小进行分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锯痕分布会有所不同。对于硅片存有单根锯痕或几根锯痕,从侧面观察形如此类锯痕可以依据测厚仪进行检测(锯痕取值为锯痕高点值与硅片平面的距离)。针对锯痕分布区域覆盖整个表面,用测厚仪是无法测量此类型线痕片,在满足硅片厚度均匀的条件下,可以使用硅片线痕测试仪或粗糙度仪对其进行测量。实验数据中,针对锯痕存在覆盖整个表面的硅片,使用粗糙度仪测量锯痕深度=15um的硅片,对电池已经有明显影响。基于成本计算,锯痕深度>15um的硅片一般不会予以使用。

四、结论

在多晶电池的生产过程中,要降低电池表面不合格,除了优化电池工艺,还需要控制硅片尤其是线痕片的质量。要控制线痕片的质量,需要针对各种线痕片产生的原因进行改进。若线痕片已经产生,需要对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选,使得成本最优。

参考文献

篇3: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

关键词:园林史;公共园林;扬州园林;情境分析;形式分析;运河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1—0057—05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扬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类型,在明末清初逐渐发展蓬勃,清乾隆年间其建造、数量和影响都达到峰值,并得“扬州园林甲天下”之美誉。《扬州园林品赏录》中记载的有二百四十余所,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游赏体验,产生了“扬州园林”这一特有名词。“扬州园林”一词在18世纪开始形成,出现在社会各类文本中,从地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地处扬州的园林”或“扬州历史上有过的园林整体”,在园林历史中可以认为是“特定时期发生的关于扬州、关于园林的现象与事实”,包括扬州一带具有相同特征的园林,以及园林中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相关内容。

追溯扬州园林的发展,可以从诸多文字、绘画记载中发现运河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扬州园林因此具有公共园林的特征,发展出了完整的水上游线和船行视角的游览体验。本文通过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外向和内向两个角度分析18世纪扬州园林的嬗变,探究该时期的社会情境和园林内在发展。

1外向研究和内向研究

在园林史研究中,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将研究方法分为“外向研究”和“内向研究”。外向研究即“情境分析”,指将园林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中,基于社会、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将园林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情境来分析,研究方法和视角因受到相关背景的影响而多样化;内向研究即“形式分析”,指将园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造园要素、风格样式、设计、空间等各方面,解读园林在时间维度下的演变,把历史和设计相联系。

内向研究侧重对园林本身的研究,外向研究考虑园林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结合,从这两个互补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园林体系,有利于透视园林自身和相关领域的内在联系。

2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属于对园林史的外向研究方法,是将园林置于社会情境、历史文化情境和思想观念情境中,分析园林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和特征变化,把握运河对扬州园林和园林中的社会生活所产生的作用。

2.1社会情境分析

江南园林建设主要集中于扬州和苏州,在清同光年间转移至苏州之前,扬州一直是江南园林的中心。受到经济、文化及盐商消费风气的影响,18世纪扬州的社会生活和园林具有更多的公共性。

18世纪前扬州园林有私家园林和公共园林两种主要形式,18世纪开始出现了基于运河发展起来的公共风景园林,性质接近于城市风景名胜。随着新形式的发展,扬州园林的内涵逐渐演变成为城市场景、风景园林、社会生活三者融合的综合性空间。

18世纪的扬州园林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大多认为是乾隆六次南巡引发盐商邀宠而大肆修建园林,而根据史料有关南巡和大兴园林的时间分析,当时南方水灾频发,政府为了灾后的民生恢复,选择了“以工代赈”的政治决策鼓励建园,《扬州画舫录》有描述“从香阜寺易轻舟,由新河直抵天宁门行宫,乃众商新开,既表敬公之心,且以工代赈,即此地也。”由政府推动兴建园林,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园林游览活动,以消费拉动内需,缓解灾后经济低谷。

2.2历史文化情境分析

18世纪为扬州园林发展的鼎盛期,在当时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包括选址、园林命名、记录方式、风景叙述与认知路线、园林归类等,它们的出现与运河在建设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一定联系,也受到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影响。

2.2.1选址

18世纪前,扬州园林的选址主要分布在旧城东、旧城北、新城南、新城北、新城东、城西北郊(图1),这6个区域均沿着被疏浚作为“御道”的瘦西湖,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水资源,依据水系、地形等因素点缀园林,此时运河是园林“因借”的外部条件。随着运河疏浚,新建园林多集中于西北郊,通过水上游线到达,运河作为支流被引入园中成为园内要素,园林之间相互因借、互为对景并被运河所串联,形成运河为基底的园林群体序列。18世纪中期,园林选址多依托于大尺度的自然景观进行集中建设,形成风景园林综合体。

2.2.2园林命名

以园主人名号命名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是较为常见的,如扬州园林中的王洗马园、郑御史园、乔氏东园等。在园林选址有所改变、建园依托大型自然山水之后,出现了以周边更大的景观特征取名的园林,例如冶春诗社、竹西芳径、莲性寺林园、跨虹阁等。

2.2.3记录方式

扬州园林的记录方式在18世纪之前与其他地区相同,以文字记载为主,如顾一平的《扬州名园记》和程梦星的《平山堂小志》、汪应庚的《平山揽胜志》等都对扬州园林有着详细的记述。随着社会、经济和扬州园林的整体发展,记录方式逐渐演变为以图像记载为主,例如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赵之璧的《平山堂图志》等,绘画直观地反映了园林中繁荣的生活景象以及园林建设重点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

2.2.4风景叙述与认知路线

基于运河发展的园林建设和游赏,影响了对于风景的叙述方式和认知路线。叙述方式的转变为由点到区域、到陆路游线、再到水路游线,对风景的记叙从独立的景点到形成片区的景点、再到由完整游线串联的一系列景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在对风景的认知上,同样完成了一个从“点”到“区域”的转变,在景点较为密集的“区域”产生了具体的游览路线,游览变成了目的地和游线并重的过程。当游览的重点“区域”由山向水转移,游览路线就相应变成水上路线,即船行的游览路线,水上游线和船行视角则成为了重点。

2.2.5园林归类

扬州园林依托于运河展现出公共性,出现了城市风景名胜性质的园林,并且更多在表现创新、自身的内涵和自然,例如瘦西湖、冶春诗社、香影廊、平山堂等。在整个城市风景园林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园林整合的新趋势,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到扬州园林的特色之一是“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通过直接隔墙开门、加建建筑物、隔岸轴线对齐的跨河整合等方式,将不同产权、不同性质的园林整合,包括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经营性园林茶肆;扬州园林因自然条件可分为水园、山园、岛园、湖畔园四种类型,其中湖畔园多集中于瘦西湖一代;也可按园林的游赏主题分类,如赏太湖石、赏石洞、赏水等。

2.3思想观念情境分析

在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思想观念也受到运河的影响,人们更注重在运河上的休闲活动,船行游览方式所占比重上升。船行比步行有更多的公共特征,使扬州园林更具公共性,这与当代的公共性仍有差别,可以理解为园林属性、审美趋势、活动人群、活动内容的公共性。对于公共性影响下的扬州园林变化趋势可以概括为视觉化趋势、消费化趋势、复制名胜趋势、世俗化趋势。

2.3.1视觉化趋势

以运河为基底、船行为主要游览方式的转变,更注重对沿岸和整体游线中的视觉化建设,以及视觉化的游赏体验,例如“档子”和“阁道”的产生,注重园林建筑的外观,侧重扇面的画面构成等,都是为了迎合视觉体验。

2.3.2消费化趋势

古代也存在旅游带动消费的经济现象,船作为游览的主要载体成为了当时重要的消费场所。根据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当时船的格局可以看出,船的空间带来了多种消费可能。因此园林的游赏发生了转变,一是游览者对园林本身的关注向娱乐消费转移,二是长久以来作为主流的士大夫“自我领悟”式的体验转变成为消费娱乐式的体验。

2.3.3复制名胜趋势

消费化趋势使园林成为了消费品,园林审美受到消费需求和公共性的影响趋于大众化。18世纪中期,扬州园林中出现了大量别处园林的复制品,包括来自北京、苏州等地的构筑物、建筑、园林、名胜等,例如莲性寺白塔(图2)源于对北京妙应寺白塔(图3)的复制。而在命名方面,常以“小”命名,例如“小秦淮”“小南屏”“小五台”,可以看出扬州园林对别处名胜的复制与附会。

2.3.4世俗化趋势

孔尚任在《湖海集》中暗示扬州园林的世俗化趋势:“雅人”注重水陆游线结合的“韵游”,目的地多为适宜远眺凭吊的平山堂;“俗人”倾向水路为主的“冶游”,以扬州著名的视觉标志物红桥为目的地。船行促进了“俗人”的游览热情,进一步导致了扬州园林的世俗化。

3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属于园林史的内向研究方法,将园林视为一个主体,从造园要素、风格样式、设计、空间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背后的园林语言及与运河的密切关联。

3.1造园要素

叠山理水是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的重要部分,扬州园林的叠石更凸显了“高俊雄厚”的风格,建筑体量受到运河的影响也产生了变化。

3.1.1叠山理水

《扬州画舫录》有云“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陈从周先生在《扬州园林》中提到“扬州园林素以迭石胜”,个园的四季假山(图4)采用“分峰用石,多石并用”的方法,取材太湖石、黄石、宣石等,还有叠山与建筑相结合的处理手法,都展现了扬州园林用石品种多、叠石规模恢宏的特点。

3.1.2建筑形式

水上游线的发展促使园林建筑注重“隔江山色”的观赏效果,扬州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体量往往大于苏州、南京的园林,一是便于眺望江景、借景园外,加重运河作为园林外部景观的作用,二是为了运河上远观的良好视觉效果,同时追求个体的形式美并严格遵循工段营造法式。

3.2风格样式

扬州园林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园林体系,在建设和使用上有着与同时期其他风格园林相比更趋公共的特点,建设风格均体现出“乾隆盛世”园林的美学思想和造园手法。平面布局较为平整,动观与静观相结合形成立体交通和多层观赏线,建筑内部标高多变以适应地形,墙体成为限定空间的重要元素,山石堆叠精巧考究,注重植物栽植与搭配,兼顾遮阴与观赏,宅院与园林、庭院结合较为紧密,形成完整的体系。

3.3设计

受到水上游线和视觉化趋势的影响,设计中多考虑在行船中的扇面风景构图,以及沿岸视觉焦点的建设,园林的出入口与建设中心也发生迁移。

3.3.1扇面风景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将船的舷窗做成“便面”即扇面,从船内望出的风景如同扇面上的小品风景,将三维的风景二维化,“便面不得于舟,而用于房舍,是屈事矣”,让景色产生“图画”联想的窗更适宜于船而非建筑,说明了船比建筑更适合对风景园林的视觉化体验,在游览中更注重沿岸风景的扇面构图,形成运动中的框景。

3.3.2视觉焦点

船行成为主要游览方式之后,园林的建造更加注重船行时的视觉体验。从船上运动的视线出发,沿岸的制高点与大体量建筑往往会成为视觉焦点。船行视觉焦点的变化同样在绘画作品中有所体现,并进一步影响了绘画的构图和版式。1765年出版的《平山堂图志》卷首图是从船出发的风景体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无论水道多么弯曲,在运动的船上对于两岸风景的体验都是连续完整的。以卷首图为转折点,之前的绘画特点为高视点、着重表现山水的整体结构,之后的图绘几乎全部是从船出发的连续的风景体验,特点为低视点、横向构图、注重对“对岸”的表现,画面空间向水平方向延展,表现隔河而望的对岸景色,不注重画面的纵深效果。

3.3.3出入口与建设中心

船行路线占据主导,逐渐影响了进入园林的方式及其建设中心。通过观察对比18世纪前后的有关莲性寺的记录图像,可以看出船行系统对其出入口的影响。从1765年的《平山堂图志》卷首图,到1771年的《南巡盛典》、出版年代不详的《广陵名胜全图》、1794年的《扬州画舫录》、出版年代不详的《江南园林胜景图册》,再到1831年的《广陵名胜图》,有关莲性寺的记录可以看出,从步行的东入口为主,到东西入口使用步行和船行并重,到最后以西入口为主并码头化,船行作为主要的入园方式。船行系统逐渐取代步行系统与园林进行互动,从而改变了园林主次入口的关系与建设中心。

3.4空间

运河的发展和水上游线的完善共同促进了扬州园林对河岸线的建设和运河与各园林的融合,为适应地形,处理平面与立面的手法也有所变化,扬州园林在空间组织上有了更多趣味性。

3.4.1河岸线

从《广陵名胜全图》的“柳湖春泛”中可以看出注重河面视觉效果、顺应河岸线的沿河建设方式,为了凸显河岸线曲折的特点,园林建筑的边界不再规则、平面复杂化,内部空间更加丰富,强调“穿越”空间特征是扬州园林取胜的风格之一。在岸线的建设中出现了“档子”“阁道”构造和用以解决建筑复杂平面的“裹角法”木作技术。

“档子”是扬州园林河岸处理的常见手法(图5),《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为皇帝巡视而建,由树木、太湖石、亭阁等要素构成,“板墙蒲包”支撑而起的布景式立面构造,为远距离观赏而设置,是扬州园林建设平面化和视觉化的典例与开端。

“阁道”是由“档子”演化而来,将围墙改造加高,每六开间设阁,例如筱园中的阁道建设将全园游览重心由园林中心转移至园林边界,是扬州园林游赏、建设的重要改变。

3.4.2夹河

夹河是运河的小股支流,多被引入园内作为园林的一部分,例如小秦淮。连接夹河两岸的园桥为满足船行的视觉效果,多建设成为“桥亭”。趣园的“锦镜阁”由桥亭和暖阁组成,内部空间复杂,标高多样,丰富了沿岸空间的竖向变化。扬州桥亭的形式根据本地范式,同时受到北方风格的影响,例如莲性寺“莲花桥”(图6)的原型为北京北海的“五龙亭”,《扬州揽胜录》有云“观此乃至西湖之三潭映月,不能专美于前”。

4小结

通过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两个角度的研究,对18世纪扬州园林的发展背景,与园林相关的各方面新现象和趋势,与运河密切结合的园林建设和游赏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

1)运河疏浚工程带动园林建设,园林风格和建设重点以及城市园林体系的形成均受到影响,带动了经济发展,影响了消费、娱乐方式;

2)依托大尺度自然景观进行园林建设,与自然风景密切相关;

3)不同性质的园林通过多种手段整合成风景园林序列,形成尺度更大的园林综合体;

4)重视视觉效果的建设趋向,观光游览成为了园林欣赏体验的主要内容;

5)园林使用方式的对外开放,审美的雅俗共赏,公众参与的多种人群组成,更加凸显扬州园林的公共性。

篇4:分析分析“爱忘事”这回事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或情景在人脑中的重现,心理学上叫做记忆。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或记忆力下降,就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外在世界。记忆是大脑的功能,人出生时有10亿左右的脑神经细胞,成年后会逐渐减少。有人研究,每10年约减少5%,与此同时,神经细胞互相联系的树状突起也随年龄的增高而减少,神经细胞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乙酰胆碱和乙酰转换酶也在减少。这是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的物质基础。老年人记忆力的轻度下降是一种生理现象。

记忆减退的因素有这样几种:

一是疾病导致。老年人易患的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影响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到脑细胞营养的供给,使脑细胞活力不足,智力逐渐衰退。多年患高血压、动脉硬化还可能成为老年痴呆的高发人群。而影响智力的这些疾病多由于不良生活方式所致。

二是遗传方式。在同一家庭里,一些人进入某一年龄段后,甚至在中年时期就出现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非正常现象,这大都是由家族遗传性因素所造成。这种性质的老年性记忆力减退,在生活中并不多,常常是不可逆转的。

三是消极的自我认同。人到老年,尤其是刚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不免产生暮年将至万事休的颓废心理。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了“老”的事实,感觉脑袋瓜越来越不听使唤,一切都不行了,平时懒得动脑用脑,致使大脑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脑细胞缺少刺激,脑功能得不到利用和强化,造成脑逐渐老化、衰变。再加上老人在生理和感官上发生一系列障碍,如腿脚不便,听力、视力下降,因病长期卧床等,使得老人减少了与外界的接触,加速了智力的衰退。

篇5:联网审计分析及技术要点分析

【关键词】联网审计;分析;技术要点

当前世界各国的联网审计的发展情况不同,其应用的测量方法和手段也不同。近年来我国联网审计技术和审计模型的开发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基层联网审计工作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专业的联网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需要对联网审计的技术要点进行全面的掌握。针对突出问题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不断促进联网审计的健康发展。

一、结合当前联网审计发展情况探讨制约联网审计发展的因素

1.联网审计的成本

通过对当前联网审计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在基层联网审计过程中,存在着成本管理问题,成本管理问题是联网审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对于基层联网审计而言,其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联网审计成本管理包括显性成本管理、隐性成本管理等方面。通过相关统计和预算,结果表明以地税、社会保障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其建设成本比较昂贵,一般在百万元以上,对于市、县级城市的审计机关而言,是比较难接受的。

2.专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

在当前联网审计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联网审计工作是一项集合了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的工作。对于审计人员而言,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会计、财务等专业方面的知识,另外还要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加强对计算机软硬件的了解。

3.被审单位的配合

对于任何一个单位而言,其愿意与审计部门联网并接受全天的监督是需要勇气的,对于很多审计单位而言,其不愿意与审计局进行联网审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财务数据泄露问题、“敏感数据”的泄漏问题。在实际的联网审计过程中,出现被审计单位拒绝的现象,拒绝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泄漏财务数据、资料等。

二、结合目前联网审计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联网审计技术要点

1.审计业务网组技术

在审计人员对基层被审计单位进行远程终端查询时,需要利用基层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入基层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占用相应的系统资源,其将对基层被审计单位的正常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远程网络审计过程中,在网络宽带不足的情况下,审计业务网组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应用价值,网组技术包括:PSTN电话拨号、ISDN电话拨号、利用被审计单位楼宇内现有局域网资源组审计网络等。

2.被审计单位数据采集技术

结合当前的联网审计发展情况,数据采集技术是必要的。审计机关在实际基层使用被审计单位月备份、年备份等数据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信息系统进行采集,为了提高审计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需要应用被审计单位数据采集技术。被审计单位数据采集技术包括:设置前置机、PC服务器的群集、前置机审计模型等。

3.联网审计的安全技术

联网审计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即数据采集安全、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安全制度管理。其中注意数据采集的安全,禁止出现审计人员直接操作审计单位数据库的现象,如果基层审计单位在进行审计前置机迁移数据时,需要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审计人员直接进入被信息系统。还要注意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在局域网的情况下进行现场网络审计,需要被审计单位注意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通常由平台解决数据传输安全问题,进入楼宇后的安全问题需要审计机进行重点关注。

另外要注意数据存储安全问题,审计机关的重要资产是大量的数据,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存储安全采用必要的措施。对联网审计存储安全需要采用必要的措施,主要包括:进行经济合理的备份、对数据进行适度的恢复、避免出现误删除现象。最后要注意聯网审计的安全管理,根据基层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机房管理系统,对终端机使用权限审批、数据备份等进行全面的规定,加强对数据存储的监控和日志管理。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联网审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联网审计技术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应用。通过对我国近年来联网审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我国的联网审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联网审计的管理存在混乱的现象、联网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等,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从而促进联网审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增强,杜升之,王敞,孙青林,袁著祉.核酸序列数据库上的联机分析处理[A].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2]江汉石油管理局审计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课题组.浅谈审计日记制度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

[3]赵华光,马日波.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控制[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4

作者简介:

篇6:便携式煤质分析系统分析

关键词:便携 煤质分析 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TP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084-01

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国,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目前我国的煤炭仍然按照灰分分级,不同煤产地煤质有着很大的差别,产地相同的煤,受到地质结构的影响,煤质也不一样[1]。煤质是煤炭分析的主要经济指标,并且直接影响发热量。用煤单位为了防止供煤单位以次充好,需要对煤质进行分析,煤质分析对于一些煤矿、燃煤电厂、洗煤厂、焦化厂和钢铁厂以及水泥厂和码头等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该文就对一种便携式煤质分析系统进行研究。

1 概况

一些产煤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采用核方法进行煤炭灰分的测量,利用光电效应为基础的低能γ射线反射,这种方法有着很高的测量精度,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粒度要求较高,需要的设备较多,比较不方便,检验的效率不高。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澳大利亚学者研究除了一种双能γ射线穿透方法和电子对湮没辐射法,能够测量高度运行煤流的灰分,对高低灰分的煤都能有良好的测量精度。之后对煤质的测量逐渐向便携式煤质分析系统的研究,澳大利亚在这方面有着很高的技术优势,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我国进口仪器多数来自澳大利亚,但是澳大利亚的设备非常昂贵[2]。

2 便携式煤质分析系统

便携式煤质分析系统主要用于对煤质测量、存储和输出测量结果,其测量的主要参数是灰分。

测量是指对煤分矿标定之后测量煤分矿,把便携式煤质分析系统的测量主机深入煤堆中,10 s内测量煤的灰分,并给出结果,在便携式煤质分析仪显示面板上显示出来,要求测量误差要在5%以内。

存储则主要有两个环节,分别是便携煤质分析系统测量主机存储和便携式煤质分析系统的PC端存储,其中主机存储是在测量结束之后主机显示屏显示出结果,操作人员能够选择继续测量还是存储,此时选择存储测量结果能够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来。PC端存储则主要把测量数据记录在PC端管理软件数据库中。

便携式煤质分析仪主要有两部分,分别为便携式煤质分析测量主机和PC端管理系统,二者之间为了方便使用,可以实现无线通信。

2.1 系统总体设计

(1)测量主机。

使用γ射线反射为测量原理的主机要求放射源和探测器在被测物质同一侧,主要部件有放射源,NaI和光电倍增管组成的闪烁探测器,用以实现不同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数字模拟电路板和辅助电源以及通信模块。

硬件是主机的主体,主机需要在硬件资源的支持下,使用闪烁计数器探测信号,并通过信号处理电路处理闪烁计数器输出信号,采用输入单片机进行处理,并通过显示系统显示在液晶屏上。

闪烁计数器主要有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两部分,闪烁体能够把射线的能力转变为光能,光电倍增管能够接受闪烁体发生的管子转化为电子,还能够把电子倍增放大成能够测量的脉冲。射线进入闪烁体,会导致闪烁体发射电子,电子被光电倍增管收集,最终发射出光子,光子在电场加速下被光电倍增管阳极吸收,形成电流脉冲,电子线路对这个电流脉冲进行放大记录,通过脉冲数率就能够求出射线强度。

闪烁体可以采用多种材料,主要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种,有固体、液体和塑料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银或者铜为激活中心的硫化锌和硫化镉闪烁体。

光电倍增管能够接受光子转变,并将电子放大,阳极用于接受电子,同时形成电压脉冲。在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之间需要涂一些硅油,用以对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之间的光学接触,削弱反射。

(2)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电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计数率和闪烁计数器输出信号的特殊性,还要注意阻抗匹配问题,保证信号波形不失真,保证计数精准度。信号处理对象是光电倍增管的输出脉冲,需要经过微分、放大、基线恢复、甄别、分频等处理,最终整理成矩形波用于计数。

微分电路主要由于削弱脉冲重叠效应,采用RC微分电路能够缩短脉冲持续时间,跟随电路用于输出后第一级后续电路设计,跟随电路主要用于使阻抗匹配和输入信号以及输出信号相互隔离。

放大电路主要对电路进行放大,因为后续处理电路对低压处理难度很大,因而加设了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电阻选择使放大倍数为15倍,控制输出脉冲幅值在3 V左右。

(3)单片机处理单元设计。

便携式煤质分析系统的测量主机核心就是单片机,主要用于进行计算和控制。单片机为核心中枢,配合辅助电路进行计算、存储、交互和通信,硬件主要有单片机、辅助电路、存储电路、电机控制和通信模块等。

单片机系统最小系统是指最少原件组成的单片机能够工作的系统,通常由单片机本身、晶振和复位电路等组成。人际交互则主要有矩阵键盘和液晶电路,液晶显示刷屏和按键操作分开,不会出现冲突[3]。通信功能主要通过单片机的串口实现,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系统使用16 V电池供电,使用集成式电源转换模块实现。

2.2 测量主机软件设计

便携式煤质分析系统测量主机软件有整体逻辑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两方面。功能模块程序主要有测量计数模块和标定算法模块两种方法算法。整体操作逻辑是指仪器应用过程中根据操作人员的交互制定不同功能,由功能模块程序组成。

整体操作逻辑程序设计基础是仪器的应用,操作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按键操作,才能执行相关功能,主要的操作功能有测试、参数修改、标定、时间显示和修改等,程序设计过程中需要及时刷新参数传递和相关指针,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

3 结语

该文讨论了基于γ射线反射测量原理的便携式煤质分析系统的设计,研究了γ反射测量的理论基础,并完成了系统结构的设计过程,从软硬件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这种便携式煤质分析系统还能够和PC端的管理软件相配合,能够完成很多更高的功能,便携式煤质分析系统有着很多的优势,在煤质分析中的应用空间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候益铭,任延明.TN-2000型快速煤质监测仪在柳林电厂的应用[J].热力发电,2013(10):91-95.

[2]馬永和.低能γ射线反散射法测量煤灰分的线性处理[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0,10(6):331.

上一篇:欢度元宵优秀下一篇:信控系文艺部迎新晚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