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成张爱玲

2024-04-30

胡兰成张爱玲(通用10篇)

篇1:胡兰成张爱玲

张爱玲一直孤单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可在这乱世中,她遇上了一个人,他就是胡兰成。胡兰成看到张爱玲的《封锁》,为其干练细腻的笔调所震惊,旋即又合作者不可思议的世事洞明深深共鸣,张爱玲这个名字深刻的烙刻在他的心里。1944年2月,胡兰成结束在南京的赋闲生活,回到上海。一下火车,就去找苏青要了张爱玲的地址。她去拜访,却碰了壁。只得留下地址电话,悻悻而归。

但可能张爱玲早就听说过这位才子吧,第二日张爱玲便给胡兰成打了电话,告诉他要上门拜访。23岁的张爱玲走进了胡兰成的客厅,一坐就是5个小时。可能这第一次相遇,就注定了两人的命运。张爱玲心中幻想的男子,胡兰成是符合的,这个38岁的`中年男子,潇洒健谈,口若悬河,风度优雅。胡兰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张爱玲却归于沉默,只是静静的坐着,听着。

第二天,胡兰成又去回访张爱玲。两人相谈甚欢,但还是一个谈得多,一个听得多。胡兰成当晚回家后激情难耐,写了一首新诗和一封信给张爱玲,两人悻悻相惜,故颇道中张爱玲的心事。爱玲的回信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即使若张爱玲这样不寻常的女子,谈起恋爱,也与常人无异。两人总有说不完的话,但其实,无论是年龄、经历、观念、审美观、乃至为人处世方式,张爱玲与胡兰成都截然不同,这样的碰撞反倒是令双方格外新鲜。

胡兰成提起他第一次看到张爱玲的相片。她特意取出,给他在背后题了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是她的爱的告白,她接纳了胡兰成的爱,这花是张爱玲全盘托付的心。但胡兰成毕竟不是一个专情的人,这样的感情能有多久,他自己也无把握,只是现在还为她沉迷,那就仔细享受这样一份温柔。两人执手相望,不说话也有万千情愫流动,她喜滋滋地看着他,掩饰不住由衷的爱悦与羡慕,说:“你的人是真的么?你和我这样在一起是真的么?”

1944年8月间,两人结了婚,是年他38岁,她23岁,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文曰: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他们虽然结了婚,然而只是一纸承诺而已,这种现实的约束对他们往往无大效力,他们各自沿着旧日的轨道延伸,互相注意着不致因自己而使对方有不情愿的改变。从此两人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生死契阔难料,唯有这一刻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是可以依持的。

1944年11月,胡兰成离开上海去了武汉。他还是那样名士风流习性,很快又迷上了一个年轻貌美的护士,也曾想过对不起爱玲,但人性的贪欲很难满足。1945年3月,胡兰成回上海,把这件事告诉张爱玲,爱玲内心伤心嫉妒,但表面仍是平静的。

胡兰成身边总少不了女人,在逃亡杭州一带时,他化名张嘉仪,与一大户人家的姨太太与夫妻名义逃到温州同居,躲过了别人的注意。张爱玲在上海,却一直挂念着生死未卜的胡兰成,从胡的一个密友哪里知道他的去向后,只身一人从上海到温州去找他。张爱玲在温州和胡兰成还有他的情人一起待了20天,临行前,张爱玲对胡兰成说了寥寥几句伤心话:“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不会去寻短见,也不会爱别人,我将只是自我萎谢了。”怀着一颗失落孤独的心,张爱玲回到上海。

1947年6月10日,胡兰成受到了张爱玲寄给他的最后一封信。他内心知道这是为什么。爱玲写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也是不看的了。”

除了曾是张爱玲的丈夫,胡兰成还是一个汉奸,曾为汪伪政权掌控下的《中华日报》总主笔,抗战胜利后逃亡日本,1974年到台湾定居。

不过虽说如此,胡兰成确实是一个才子,文笔了得,有时间的话看看他的《山河岁月》、《今生今世》、《禅是一枝花》,也有一番收获啊。

篇2:胡兰成张爱玲

——题记

【卿似张爱玲】

习得一卷美文,写的一首小诗,填的一曲小词,卿似是这红尘之中的一个奇女子,以樱的姿态、樱的倩影,樱的花开,独绽于一隅,书写一段陈年往事,缅怀一段旧情离愁,惆怅一段流年嫣然。

3月28日,你第一次走进我的文字,读完我的《来生,愿做一只鱼》,你轻点鼠标,添加我为好友,从此,你便走进了我的文字世界,走进了我的梦里乌托邦。

其实,我一直都是极少加人的,但那天也不知为何,就那样通过了你的好友申请。一直觉得,曾经有很多人加我好友,喜欢闲聊,可我却十分厌恶闲聊,人生在世,与其多说那么多废话,还不如多读几卷诗书,不如多看几篇美文,所以,自从《起点小说网》上退下来以后,我的qq是极少加人的,因为,我只想流浪于自己的文字世界,无须他人打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静静地,一人便好。

你活泼的性格,温情的文字,古韵的文风,都让我刮目相看。

说句真心话,在这个吵杂的时代,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读书、写文字的人,其实不多了。很多人写文章都不是那么纯粹的文学爱好了,只是把那当成扬名立万的筹码,所以对于那些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文字,我是读之甚少。文字之于我,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自白,或者知己,所以我很少写文字与人唱和,更很少为人泼墨。

然,你的出现,打乱了我平静的步调。

时而,被你文字中的柔情所染,时而被你文字中的清灵所感,时而被你淘气的点评所惑。你说你不曾读过大学本科,不是科班出身的写手,但我看来,文字并没有学历的界限,莫言还没上过大学呢,所以我们一语相投,情趣使然,话自然多了起来。

我们谈人生、谈理想,谈世间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你把你欣赏的美文复制、粘贴发给我共赏,你把你写好的文字发给我,让我修改、提意见。但,很多时候,自己都在你的文字面前苍白无力,不知道如何给你写评语。因为你的文字,自成一家,何须我画蛇添足呢?所以,唯有静观、欣赏,便足矣。

你写文章,祝我一定要幸福,说我是你红尘之中的缘,是你这个夏天的童话,是你今生最美的邂逅,是你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你说,若缘分,只是擦肩,你默念,君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说画地为牢,我是你今生的暖;你说你为我流放,流放在烟雨的江南;你说,与君初相遇,恰似故人归。

我的一些句子,或者一些词语,也或者聊天时偶尔的一句问候,你都写进梦里,写进诗里,写进文章里,你倾世的才华,温婉的笔调,别具一格的表达,都让我难以望其项背,只有欣赏。

很少写文与人唱和,但这是例外。第一次完完整整地为你写一篇文字,但也是最后一篇。慨叹,卿本佳人,卿似张爱玲。

你有着林黛玉之心,林徽因之才,张爱玲之爱。用一篇篇看似清瘦的文字,抒写着、记录着、加工着我们之间的过往。文字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你说,看文字就好,无须挂念其他。我想,看文字即可,何必庸人自扰?

张爱玲《封锁》里说,“这段爱情因封锁而生,也因封锁而死”。试想,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你的心已有他人开启,便是幸福。你有着张爱玲的才气,张爱玲的多愁善感,张爱玲的女儿心思,然你的心锁已有归宿,只可远观而不可走近。

【吾非胡兰成】

我非胡兰成,所以始终只能做你的朋友,或者知己,便已安好。

不能执笔为你,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也不能与你隔空相望,琴瑟相和,我有我的世界,你有你的足迹。我们永远不会有交点,就如同我们从未踏足彼此的生活。

我是一片云,漂浮在烟的高度。远看樱如画,近看画如樱。只能隔一段时空,隔一段距离,祝你安好。希望每每看到天边最美的那一道云彩时,能够想起我,能够双手合十,共寄一剪祝福,便是心中的温暖。

我是一棵树,站一树花开,如同春天里的三角梅,娇艳欲滴,却美的不能入口。只想生长在你经过的路旁,当你走累的时候,有个休憩的阴凉处;当你看遍城市繁华,依旧有片世外净土,陪你看朝暮轮回。

我终究不是胡兰成,所以只能与你浅交,风轻云淡的相遇,云淡风轻的相忘。

每次看你的文章,都会写点评语。有时写的很多,闲言碎语,如叙家常;有时三言两语,画龙点睛;有时轻描淡写,行云流水。可你,却对我的评论细细斟酌,有时遇到不懂得还会询问,我便解释给你,你总免不了送上一杯咖啡,令人倍感温馨。

其实,在我心里,我是不喜欢胡兰成的。尤其是在张爱玲的爱情世界里,真心的看不起胡兰成,甚至厌恶这个人。

对张爱玲的不忠,对爱情的不忠,以及对国家的不忠,都令我对这个男人没有丝毫的好感。以至于在读张爱玲的书籍时,我通常都会略过此人,然,命运总是喜欢这般无情的捉弄着我们。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诀别,她说,自己枯萎了。

可曾想,她真的就这般枯萎了。自己爱情的枯萎,导致她文字的枯竭。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写出传世的佳作,更令我等扼腕叹息。一代才女,一代佳人,为爱而生,为爱而亡,这是何其壮哉?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胡兰成又是一个滋润张爱玲花开的人。

与胡兰成相伴的那些日子,张爱玲佳作频出,屡屡写出脍炙人口的故事,温暖着那个峥嵘岁月,他和她互赠诗文,浅唱低吟,在那个封建思想尚未解放的时代,悄然地走到了一起,没有隆重的婚礼仪式,没有亲朋好友的祝贺,仅仅是一纸文凭,两人便开始了一段幸福的生活,一次花开的旅行。

爱情,是尘世间最美的花,花开仅一季,疼痛岂一生?

胡兰成,每当我走进张爱玲的世界,每每想要绕过你,可总是又在不经意间走近你,每每当我鄙视你,却又在张爱玲的文字里怜惜你;每每我想要忘记你,却总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出现你。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啊?为张爱玲穿上爱的嫁衣,却不曾与她天长地久,不曾与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早日不能与她共白首,当初缘何解掉她嫁衣的纽扣?

【我只是轻描淡写,你何须入木三分】

我想,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为你写一篇文字,也是我最后一次为你写文字。感于你的千言万语,感于你的字字珠玑,故落笔于此,希望你能读懂。

卿本佳人,质本洁来还洁去;卿似张爱玲,吾非胡兰成。

不忍与卿相别离,不曾开口便垂怜。卿有自己的家庭,即使你曾言,恨不相逢未嫁时;但,现实注定是现实,我是现实中的一个俗人,所以无法超凡脱俗,打破现实的那一层枷锁,所以每每想起你的文字,只能叹息,只能祝福。

曾说,风的寂寞,云知道;试问,云的文字,你可看懂?

我只是,水墨丹青,轻描淡写;汝何须,低眉情深,为君蹉跎?

你说,若有来生,红尘的路上一定要和我相遇;今生,你的红尘没有我,来生绝不可以错过。

我想,若有来生,红尘的路,渺渺无期,佳期如梦,祝愿我们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莫空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相逢时,日日与君好”。

元稹说,“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平未展眉”。

我想,人们之所以仰望星空,看到星星的美丽,那是因为有距离,距离产生美。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此淡淡相交就好,岁月太重,晓梦太轻,禁不起“终夜长开眼”,报不得“生平未展眉”。

我说,来生愿做一只鱼;你说,将一生的爱恋淡忘于7秒,何其残忍?或许,这便是我和你的距离,你不懂鱼的记忆,也不懂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情怀。所以,我愿做一只鱼,而你终不会是一只鱼。

愿你懂得珍惜,珍惜眼前人,珍惜那个陪伴你一起荏苒岁月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呵护你现有的那一份爱,那一份情,祝你们白首不相离。

卿似张爱玲,我非胡兰成。我不会走进你的生活,你亦不必染指我的年华。你有你的美人多娇,我有我的江山如画。但愿“第一最好不相见,从此便可不相恋”,从此,我和你,江山、美人,两不相倾。

篇3:张兰成艺术简介

张兰成, 男, 70岁, 中共党员。自65年参军开始练习书法。69年转业到北京公安、司法单位机关做党务和人事工作。负责黑板报、宣传栏的书写工作。自2000年退伍后, 参加了大兴老年大学的学习。吃葱书法家廖德穷、孙素伟老师学习书法6年。师从史素梅、张梅老师学习山水、花鸟6年。在此期间经常参加学校、单位、社会的各种书画活动、受奖多次。在此期间参加了北京写作协会城南写作绘画活动。现为城南写作协会理事。馆藏价格:每平尺5000元。

篇4:评胡兰成《论张爱玲》

关键词:胡兰成;论张爱玲;女性主义

知张爱玲者,莫若胡兰成。在他眼中,张爱玲是“属于希腊的,同时也属于基督的”。她是美与崇高的,她的慈悲执着且与生俱来,她的贵族血液使她高傲地扬起头颅,却俯首低眉饶恕人间,她谦逊不拘谨,放恣更不骄傲。她是他的女神,在她的爱淋洒世间时,他也虔诚地扬起脸感受着清凉亲切的雨露,感受她基督的女性的柔美和希腊的男性的热烈。

胡兰成虽然也是以男性批评家的角度去看待《金锁记》,但他明显地与傅雷、夏志清的眼光有所不同。首先,相比较于傅雷认为的“张先生的出现,是新文学运动发轫以来各种养料酝酿的一种结果”,胡兰成更倾信于张爱玲是一个跌落人间的天使。他看她或是像俯首看待自己女儿一般的温柔关切,有时候又是目光炯炯的仰视女神一般的诚服叹然。

“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读她的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同时也是欢喜的,因为你的作者一同饶恕了他们,并且抚爱那委屈的。饶恕,是因为恐怖,罪恶与残酷者其实是悲惨的失败者,如《金锁记》的曹七巧,上帝的天使将为她而流泪,把她的故事编成一支歌,使世人知道爱……作者悲悯人世的强者的软弱,而给予人世的弱者以康健与喜悦。人世的恐怖与柔和,罪恶与善良,残酷与委屈,一被作者提高到顶点,就结合为一。他们无论是强者,是弱者,一齐来到了末日审判,而耶和华说“我的孩子,你是给欺侮了”,于是强者弱者同声一哭,彼此有了了解,都成为善良、欢喜的了。”

爱屋及乌,他把对她的爱意关切到文章里,批评也难免笼罩着一层暧昧的薄纱。从对张爱玲的慈悲之心出发把其作品人物简单概括为弱者和强者是有失偏颇的。女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张爱玲笔下的亦是如此。

胡兰成说过张爱玲是悦己的。她悦己,也悦着所有女性。对于女人这种动物,她带有自觉的怜爱与欣赏,对女性的生之悲哀,生之喜悦以玩味。她为女性创作,享受着女人的生之现状,不挣扎不违背。身为女人,她是懂得女人的爱的表达的——委屈中成就庄严的倔强,女人一旦倔强起来,她们便是爱了的。

胡兰成在《民国女子》文中谈起张爱玲与他初相识的时候说,“女子一爱了人,是会有这种委屈的。她送来一张字条,叫我不要再去看她,但我不觉得世上会有什么事冲犯,当日仍有去看她,而她见了我亦仍又欢喜。”她是喜欢着他的,但因为初相识,她一边懊恼着胡兰成的端然,一边也执着于自己的倔强,并讨厌着她的倔强。于是便在反手一推的快感中实现自己的骄傲。但当这个男人出现时,这个女子却喜欢着他的故意糊涂,陷之愈深。正如她在送给他的照片背后的几行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的孤独,她的与爱人相知相伴相离,使得她的情感如火山般在她的文字中喷涌。

《金锁记》中前部分的高潮,婆婆和丈夫去世,分家后七巧带着两个孩子搬到租屋,季泽来访,七巧“疑惑他是来借钱的,加意防备着”,故意支开话题。不料季泽却向其倾诉衷肠,十年前拒绝了自己的男人,十年后却向她求爱,忽至而来的幸福让她迷惑如临梦境,她幸福得陡然相信了天命——她嫁到姜家,是为了要遇见他,为了命中注定的与他相爱。可是苦恋中的女人是理性的,是不愿意把真心对着不真心的,她倒是宁愿不爱也不愿意将心中的美好折于现实的残酷中。于是她被迫了猜疑,她首先想到这十年的变化,即现在的自己掌握着财权,那么他的“爱”是真心还是利剑?是骗钱的武器?是伤她的匕首?“就算她错怪了他,他为她吃的苦抵得过她为他吃的苦么?好容易她死了心了,他又来撩拨她。她恨他。”“就算他是骗她的,迟一点发现不好么?”激烈的心起伏于山顶和低谷,她的爱让她无限痛苦,这爱已浸入了她的生命。她恨得他全身的筋骨和压根酸楚了,转念的悲哀与委屈却又哀求着真相的晚点印证。当弄明白季泽果真是为钱而来,她已然怒不可遏,虽然护住了维系生存的金钱,她也那么一瞬间,意识到了自己已然失去了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如此悲哀!傅雷解读七巧是为了黄金拒绝了所爱的男人,果真是如此吗?怕是不见得。胡兰成解读七巧是软弱的强者吗?也是不见得的。这个精明的女人,十年间在家族权力及妇德观念的逼压下艰难地在心底深爱着这个男人,然而当这家族权力与妇德的压力消失无形时,当这个男人怀揣着“好意”来撩拨她时,她是有一刻以为她是成为了幸福的女人的。是装糊涂还是揭穿他?女人的倔强与尊严让她捍卫了自己的真爱,毫不犹豫地打破了镜花水月。

胡兰成对于张爱玲的自私是了如指掌的,他在《民国女子》中亦谈起她的自私:“她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她的自私是一个人在佳节良辰上了大场面,自己的存在分外分明。她的心狠手辣是因她一点委屈受不得。她却又非常顺从,顺从在她是心甘情愿的喜悦。”在《民国女子》中,胡兰成谈到张爱玲的婚恋观,“有志气的男人对于结婚不结婚都可以慷慨,而她是女子,却亦能如此。但她想不到会遇见我,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再或我有许多女友,乃至挟妓游玩,她亦不会吃醋。她倒是愿意世上女子都欢喜我。”世界没有哪个女子愿意在自己的幸福上做手脚,她爱胡兰成,但我绝不相信自私如她可以宽容至此。《倾城之恋》中,张爱玲所写:“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也许正是因为她对这份感情没有十足的安全感,才让她卑微中成就倔强,自私到不谈占有。

因为胡兰成懂她的人,所以亦懂得她的文。他能解读出流苏的自私是因为狭隘,与范柳原的因软弱的自私而不同。当她负气回上海时,范柳原打电报请她再回到香港去时候,她是万分委屈的,失败到不能不听他的摆布而哭了。她独自住在他为她租下的房子里,就是梦也比这样真实,她不甘心地在蒲公英黄的粉墙上打上一个鲜明的绿手印以此来宣泄她的不甘心,她的霸占与委屈。

胡兰成是一个悟性很高的观众,在他面前,张爱玲是喜不自胜的。只有他才懂得她在屈抑怨艾中的欢喜,顺从之中有放恣,懂得她“在卑微与委屈中成就她的倔强,而使这倔强成为尊严”。但是他对她过于宠溺了些,以至于把对她的喜好渗透于她的文字中,说张爱玲像仁慈的主一样,平等对待且饶恕着她笔下世界万生万物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强者与弱者。然而被宠溺的她并非建构起女性的尊严,并未给予任何的救赎与希望给她的世界,她单是在承认男权社会的基础上,诉说着一切世俗女性该有的特质:物质享受、爱慕虚荣、男性崇拜、个人主义……但胡兰成毕竟是以平视或仰视的姿态去评说张爱玲,而非傅雷、夏志清一般以强势的男权话语去苛求她。他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张爱玲,也唯有他才这么看张爱玲。

参考文献:

[1]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的张爱玲评说[M].济南:画报出版社,2004.

[2]关鸿.金锁沉香张爱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篇5:胡兰成张爱玲

爱玲„„)

一、鲁迅

鲁迅先生之文章,质地坚硬,故最能给人以力量。若以色彩论,乃是伸手不见五指之黑色,故又最能给人以光明。

二、周作人

周作人之文章,最是“淡而有味”,正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世人多喜欢周作人之文章,然而却都不及他自家喜欢。

三、胡兰成胡兰成之文章,最是妩媚。倾国倾城之美色,亦不及他之文章,正如温庭筠《菩萨蛮》所谓:“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胡兰成之文章,永远生在明媚之春光里。

四、张爱玲

张爱玲生在市民化程度最高之上海,故其文章最世俗,而且却又极典雅,正所谓大俗大雅。若以色彩论,乃是月光之银灰色。寒光似剑,洞穿人之五脏六腑。此乃张氏之文章不可及处!

五、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超然于文坛左派与右派之外,脚踏东西方文化,故其文章中无我。

六、杨绛

杨绛先生之文章,皆是大白话,然而却“别有一番滋味”。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

七、林语堂

林语堂先生提倡幽默小品文,然郁达夫谓有“牛油气”,非中国固有之幽默;林语堂先生又擅长创作英文小说,闻一多谓林氏乃贩卖中国文化之骗子。郁氏与闻氏之言,虽嫌偏激,然却不无道理。

八、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乃一诗人,其所作——无论诗、文,乃至演说——皆诗也!

九、郁达夫

《沉沦》与《春风沉醉的晚上》乃郁达夫早年之作,其中之忧郁与苦闷弥漫其绝大部分作品。

十、许地山

许地山先生倾心宗教,故其文章慈悲为怀。

十一、废名

废名穷究佛理,兼善老庄,故其文章多玄妙。

十二、胡适

胡适先生乃一东方绅士。其文章条理清晰,惜流于肤浅。正《古诗十九首》所谓:“河汉清且浅。”

十三、梁实秋

梁实秋先生之文章,典雅一如古文,精悍似只有筋骨而无血肉,东西方趣事穿插其间,诙谐幽默。

十四、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乃中国文化托命之人,其文章一字千金。

十五、傅雷

傅雷先生乃一完美主义者,故其为人严谨,其作品精益求精,近乎完美。

十六、张荫麟

张荫麟教授乃天生之历史学家。其文章感情、理智与神韵三位一体,顾盼自雄,摇曳生姿。

十七、冰心

冰心女士《繁星》与《春水》不过模仿泰戈尔诗作之仿品。其文章多写“母爱”:写自己对母亲之爱,可谓“老吾老”;写自己对孩子之爱,可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十八、庐隐

庐隐女士一生命运坎坷,其文章多凄风苦雨,正所谓“秋风秋雨愁杀人”。

十九、徐志摩

徐志摩为人浪漫,文笔华丽,下笔千言不能自休,恰似“一袭华美的袍子”。然而,却不及鲁迅先生之旧毛衣破了,拆成线再织成毛衣的有韵味。

二十、萧红

萧红同样一生命运坎坷,连童年亦不幸。然而童年之不幸,却成就其名作《呼兰河传》。虽同是回忆童年之作,较之乃师鲁迅先生之《朝花夕拾》,却又有天壤之别!

二十一、李大钊

李大钊先生穿上长袍马褂,则是谦谦君子,换上西装革履,则是有礼绅士。其文章最是谦和冲易。

二十二、陈独秀

陈独秀为人倔强刚烈,故其文章胆大泼辣,甚至不容他人置辩,以至于被人视作洪水猛兽。因而终成孤胆英雄。生前虽成孤家寡人,身后其文章风骨足以流传千古。

二十三、梁漱溟

梁漱溟先生勇于身体力行,耻于坐而论道。故其文章难免粗疏,然而其能实践自己之主张,却在同时代文人之上!

二十四、周汝昌

周汝昌先生以红学家名于世,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大师。然其《红楼梦》研究,所见者是其小处。而鲁迅先生讲《红楼梦》则见其大处。然则,小处亦未始不可观。至若蔡元培先生《石头记索隐》与王国维先生《红楼梦评论》则涉于穿凿附会矣!

二十五、李敖

李敖先生为文纯是绍兴师爷作派。在其笔下,文字只是工具,而艺术性不足!

二十六、巴金与季羡林

巴金与季羡林为人朴实无华,所谓“文如其人”,其文章亦可作如是观。

二十七、施蛰存

弗洛伊德发明潜意识理论,最终走火入魔,将一切皆归之于性。施蛰存以潜意识理论为指导,创作小说,最终亦不得不半途而废。其自嘲曰:“十年一觉文坛梦,赢得洋场恶少名!”与其文章不无关系。

二十八、王小波

王小波以理科生出身,创作散文与小说,理性有余而感情不足。读起作品,犹如赴只准吃不准喝之宴会。饭菜非不丰盛,只是稍一吃多,便觉难以下咽,干涩故也。

二十九、李银河

李银河女士乃是著名社会学者,创作颇丰。然其作品朴实无华。孔子曰:“言而无文,其行也不远!”

十、莫言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乃是外人之恭维,切不可信以为真。鲁迅先生谓杀人有两法:一曰棒杀;一曰捧杀。女无美丑,入宫见妒。文无好坏,得奖见妒。当外人捧杀之际,国人正对其棒杀。莫言可谓“腹背受敌”矣!

十一、瞿秋白

诗、词、散文、翻译、篆刻、绘画,瞿秋白无一不精。遗书《多余的话》却是其人品点睛之作,是其人生之完美谢幕。

十二、郭沫若

郭沫若先生堪称文坛多面手,于书法、甲骨文、历史、文学亦无一不精。然其人品却在技艺之下!悲夫!

十三、沈从文

沈从文先生永远是那个自湘西初到北京之少年。其所熟悉者,唯有记忆中之湘西。故其作品——无论小说,或是散文——皆在湘西的影子里打转。故而其在读者心目中,亦永远年轻。

十四、路遥

路遥以《平凡的世界》闻名海内。然而,若用两字评价此书,则“平凡”二字可也!《平凡的世界》实在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宗旨。可惜,一部百万巨著《平凡的世界》曾不若其记录《平凡的世界》创作历程之五万字散文《早晨从中午开始》。故而,其距离世界一流小说之路程,亦可用“路遥”二字形容之!

十五、陈忠实

陈忠实以《白鹿原》闻名海内。然而,若用两字评价此书,则“忠实”二字可也!所谓“忠实”者,忠实于生活是也。然而,最优秀之作品,“真”在“实”之上!然则,“真”却并不等同于“实”,犹如绘画不及照片“实”,却比照片“真”!而照片与绘画却不可同日而语。

十六、霍达

霍达女士以《穆斯林的葬礼》闻名海内。然而,《穆斯林的葬礼》仅仅只是一个好故事而已。然则,将小说仅仅变成讲故事,是小说的堕落!

十七、汪曾祺

在近现代的作家之中,汪曾祺先生是最该受到批评的一个。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不好,而是因为他没有用全部精力从事写作。全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其短篇小说《受戒》便极好;其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亦极好。只可惜,这样顶好的作品不多!

十八、周作人与废名

废名乃周作人四大弟子之一,深受周作人影响。周作人之文章,最是“淡而有味”;废名之小说,最是“淡而有味”,尤其是那部名叫《桥》的小说。

十九、徐志摩、戴望舒与鲁迅

民国时期,白话诗之成就,不过徐志摩一首《再别康桥》与戴望舒一首《雨巷》。然而,皆不及鲁迅先生《而已集》卷首仅只八句之《题辞》。徐志摩《再别康桥》浪漫,戴望舒《雨巷》青涩,皆不及鲁迅先生《题辞》老辣!

十、卞之琳与北岛

卞之琳作为诗人,被人传诵最广者,唯有一首长诗之前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北岛作为诗人,被人传诵最广者,亦唯有一首长诗之前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十一、海子与顾城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之白话诗蓬勃一时。然而,却并非枯木逢春,竟是回光返照。海子与顾城乃是其代表,而两人皆自杀身亡。诗人之命运尚且如此,白话诗之命运自是不言而喻。

十二、张爱玲与沈从文

张爱玲是身与文皆属于上海,故其离开上海,犹如鱼离开水。沈从文则是人虽不在湘西,而神却在湘西,正苏东坡所谓“故国神游”。

十三、鲁迅之小说

鲁迅先生之小说,严格说来,不像小说,更像杂文——鲁迅式杂文。唯有《孔乙己》最像小说。故鲁迅先生亦最喜欢。

十四、钱钟书之小说

钱钟书先生之小说,严格说来,亦不像小说,更像散文——钱钟书式散文。故其晚年,亦对《围城》不满意起来。

十五、张爱玲之散文

张爱玲女士之散文,严格说来,不像散文,倒像小说——张爱玲式小说——之下脚料。然而,其下脚料竟比别人之梁柱还要好!

十六、老舍

许多作家之语言,多来自书面语言,而老舍先生之语言,则来自民间语言——北京方言。其语言圆润、烂熟,虽非字字玑珠,但亦一字不可增,一字不可减。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与话剧《茶馆》,尤属其中翘楚。然而,以此种语言写散文,却不免有啰嗦之嫌!

十七、胡兰成之语言

胡兰成之见识自是高妙。然而,其语言却多有女子扭捏之态。正归有光所谓“大类女郎也”。然则又须知,其妩媚亦由此而生也。

十八、茅盾

茅盾先生以《子夜》闻名海内。然而,《子夜》实乃“主题先行”之作。犹如先具一架枯骨,再覆血肉于其上,其貌虽与人无异,但仍是一死人耳!

十九、朱自清

总感觉朱自清先生,不是一人,而是两人:《背影》与《踪迹》两书里所见,乃是身穿长袍马褂之善于抒情之朱自清先生;《论雅俗共赏》与《经典常谈》两书里所见,乃是身穿西装革履之善于析理之朱自清先生。

十、陈源

陈源先生之散文集,名曰《西滢闲话》,故其散文号曰“闲话体”。就成就而言,非但不及鲁迅先生与周作人,亦不及朱自清先生与冰心女士,甚至不及林语堂先生。然而,迄今为止,唯有“闲话体”散文最为流行。此种现象犹如富贵人家总不免子息艰难,而贫苦之家反倒人丁兴旺。

十一、邓拓

邓拓以《燕山夜话》闻名海内。自新中国成立,绝大多数文学作品仅属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然而时过境迁,早已不值得读。然则,《燕山夜话》不但值得再读,而且值得一读再读。

毛泽东曾批评他“死人办报!”可是,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说:“他乃是一真人!”

十二、曹禺与老舍

话剧乃小说中之对白。故老舍先生从事小说创作,亦可以创作剧本,而曹禺先生从事剧本创作,却不能创作小说。老舍先生之《茶馆》实在超出曹禺先生《雷雨》之上。

二十、萧红

萧红同样一生命运坎坷,连童年亦不幸。然而童年之不幸,却成就其名作《呼兰河传》。虽同是回忆童年之作,较之乃师鲁迅先生之《朝花夕拾》,却又有天壤之别!

十三、周涛

周涛先生以《巩乃斯的马》一文,享誉海内。然而,此文亦仅有描写暴雨中马群之奇景与自己之感受三个自然段极好!凡读书之人,未不爱此三个自然段者。对作家而言,写景之文不佳,原因概有二:未见美景,故写不出;或既见美景,亦写不出。既见美景,且又写得出,可以无憾矣!

十四、卞之琳与周涛

删减文章,实乃藏拙。从《断章》与《巩乃斯的马》看,卞之琳先生明白此道理,而周涛先生却不明白此道理。

十五、俞平伯之散文

俞平伯先生之散文,一字以评之,曰“涩”。因其由古文蜕变而来故也。前人之散文,多由古文蜕变而来;人之散文,多由口语变化而来。古文之弊也简奥,然而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口语之利也易晓,然则却是言无尽而意有穷。故散文宜由古文蜕变而来,而小说则宜由口语变化而来。此亦古人散文用文言、小说用白话之所由来也。

十六、“红学”研究

纪晓岚谓其先公有言曰:“以讲经求科第,支离敷衍,其词愈美而经愈荒。以讲经立门户,纷纭辩驳,其说愈详而经亦愈荒。”“红学”研究,亦应作如是观。

十七、钱钟书之比喻

篇6:胡兰成《陌上桑》的优美片段

胡兰成《陌上桑》的优美片段

及蚕上簇,城里人就来胡村开秤收茧,行家水客即借住在村人家里。他们戴的金戒指,用的香皂与雪白的洗脸毛巾,许多外洋码头来的新鲜物事儿,妇女们见了都有好意。而且也有是从城里来的少年郎,不免要调笑溪边洗衣洗菜的妇女,但她们对于外客皆有敬重,一敬重就主客的心思都静了,有调笑的`话亦只像溪水的阳光浅浪,用不着羞旁人。茧客年年来,我小时却不听见说有过罗曼史。

这时家家开簇拆茧,皎洁如雪色,都是妇女与小孩拆了,由男人挑到茧行去卖,茧行在各乡及三界镇上都有开着,路上都是挑茧的人,互相问答,评较各家的价钱,卖茧得来的是新铸的银元,照得人眼里心里明明亮。有价钱不合,亦不等钱用的,则自己缫丝再拿到城里去卖,但各家妇女亦多少都要留下一些茧,缫丝收藏着,为应急或私房积蓄,总总是人世之事。

篇7:刘胡兰(推荐)

出生时父母给她起名“刘富兰”,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一个挣扎在苦难与贫困线上的家庭对富裕生活的企盼与追求。

1946年秋天,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1947年春天,毛泽东同志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以她的高贵品格、革命气节、英雄壮举铸就了光照千秋激励后人的“胡兰精神”。她的精神,她的英名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赖宁,英雄少年。14岁(指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时,下同),四川石棉县人。他胸怀大志,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一中。

赖宁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无比热爱,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有着远大志向,要做像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进行无线电实验。他求知若渴的进行学习,好追根寻底,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梁士英:1948年9月,锦州战役打响,由林彪指挥“就是在这场战役中,英雄梁士英牺牲了。”在这场战役中,当部队向敌第二道防线冲击时,紧靠铁路旁的一座敌暗堡里两挺重机枪封锁了前进的道路,几个爆破组上去都没能把它摧毁。在这关键时刻,梁士英主动向连长请战。得到批准后,他提起爆破筒,冒着密集的子弹,艰难地爬行到敌堡下,将拉开导火索的爆破筒塞进碉堡里,正当他转身离开时,爆破筒又被敌人推了出来。梁士英毫不犹豫地俯身上前,用自己的身躯死死地顶住了就要爆炸的爆破筒,像钢浇铁铸一般钉在那里巍然不动。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堡被炸毁,梁士英壮烈牺牲,年仅26岁。

篇8:张爱玲自白小说爱恨胡兰成

2009年2月24日,张爱玲挚友宋淇之子宋以朗,携着张爱玲从未发表的15万字小说《小团圆》在台北市皇冠出版社首度公开,33年前宋淇看过手稿后建议张爱玲暂时不要出版,因为台湾一直是张爱玲小说最大的市场,小说中仍涉及的许多当事人都还在台湾。

宋以朗继承父亲宋淇,成为张爱玲遗产的执行人。这位统计学博士分析了他父亲在1976年反对出版的理由,先是当时张爱玲在台湾的偶像地位,《小团圆》会让人将她与汉奸联想、有政治不正确的疑虑;而20世纪80年代则是因胡兰成仍在世,怕引起纷争及炒作,一直到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寓所去世,当时还没有决定要销毁还是出版,而当时宋淇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到1996年也离开人世。

宋淇的妻子邝文美当时成为张爱玲文学遗产的继承人,根据宋以朗的描述,母亲是一个很不喜欢接触外界的人,作为张爱玲的手稿管理者,她知道自己做的任何决定可能都要面对大众媒体,最后她选择了“什么都不做”,一直到2006年去世,这部小说都没有动静。

数易其稿

争取出版

“我发现了姐姐在美国的两个小孩也都不会看中文,所以,如果我们这一代没有处理,下一代也没有办法。”宋以朗必须面对现实,2006年之后近两年时间内,读完了宋淇和张爱玲之间通信的40多万字,及《小团圆》的600页手稿,他发现虽然张爱玲曾要求父亲销毁原稿,但1993,1994年间,仍多次与父亲宋淇讨论修改书中内容,将女主角的作家身份改为学医、研究戏剧等等,证明她很珍视并也仍想出版此书,但改造工程太大而做罢,“我如果销毁,就太可惜了。”宋以朗叹喟。

之所以取名《小团圆》,一般认为是因20世纪50年代张爱玲为自己的前程卜卦时,曾得签诗“但得铜仪逢朔望,东西相对两团圆”而得书名灵感,但《小团圆》结局并不团圆,作家苏伟贞指出,这也算是张爱玲对中国戏曲中三妻四妾“大团圆”式结局的嘲讽吧!

张曾阻止朱西宁写传记

事实上这本书在1975年到1976年间张爱玲以10个月时间写作完成,也和感情洁癖与捍卫有关。诚如皇冠出版《小团圆》书中披露了张爱玲与宋淇部分书信往来,信中称“无赖人”通过“小同乡”陈立夫到台湾工作,原来是听说了1974年胡兰成来到台湾。后来胡兰成与作家朱西宁结为好友,朱西宁写信告知张爱玲,他计划根据胡兰成的描述,着手撰写张爱玲传记。于是张爱玲马上进行“危机处理”:一边回信请朱不要动笔,一边准备自己来着手“自传”,也就是后来的《小团圆》,但两本张爱玲传记,当时也都没出版。

《小团圆》中的女主角九莉,就像张爱玲出身于新旧世代交接时的传统家庭、在修道院女中求学。之后九莉爱上被指称为“汉奸”的有妇之夫邵之雍,也让人联想她和胡兰成的恋情。而作家苏伟贞则指出书中的另一位情人“燕山”,应是与张爱玲合作《不了情》等电影的导演桑弧。

张爱玲自述:“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存在。”对于《小团圆》这部小说女主角九莉,宋淇则直接了当地表示是个“不值得同情的女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宋淇在张爱玲最艰困的时光,则伸出了援手。

宋淇就是台湾学生熟知的“林以亮”,这位江浙戏剧名家宋春舫之子,是华文创作文学批评、《红楼梦》翻译之先驱,1949年移居香港。张爱玲到香港时,宋淇正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他曾为美国新闻处负责许多翻译的工作,就介绍给张爱玲来完成,包括爱默森文集、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断头骑士》等等,双方也建立了坚实的情谊。

后来20世纪60年代张爱玲赴美之后,也曾以英文撰写23万字的自传性小说《易书》(Book of Change),却因找不到出版社作罢,《小团圆》便有部分是直接来自《易书》。宋以朗分析,张爱玲的作品包括《私语》、《烬余录》及《对照记》等,被指为张爱玲自传性质小说,却不足与《小团圆》相提并论。

不可相提并论的原因,是因为《小团圆》有更多“自白”(confession)的性质,文学评论家、曾为张爱玲经典全集撰4万字长序的南方朔就指出,自白式小说和“自传式”的小说不同,在于“自传”可能交代太多的时地物的外在因素,但“自白式小说”呈现更多的内心孤寂和意象,待读者深入体会探访,从上世纪50年代起,波士顿就出现许多“自白式小说”作家,延展了文学创作的景深和幽亮空间。

南方朔指出,对一个文学评论家来说《小团圆》的出现“太令人兴奋了”,书中信手拈来的章节,都可以还原张爱玲过去的小说中使用的意象和场景片断来源,甚至张爱玲对于情境敏感度到写作的词汇发展,南方朔发现张爱玲首度用“笑憎”来形容自己对于感情对手的感受和觉悟,也帮助张爱玲的创造力再度升华。

《小团圆》里俯拾皆是这样的例子,包括张爱玲的家族关系和人物原形都可以找到“对号入座”的位子,而张爱玲只花了10个月便写成《小团圆》,书中情节出现零乱颠倒之处,南方朔认为,正是因为“赶”,张爱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让这本书更贴近她内心的幽微处,“这本书为张学研究又开启了一个藏宝箱”,南方朔预言,未来几年“张学热”又将兴起。

篇9:《刘胡兰》 之三

《刘胡兰》教学设计之三

北大附小 冯玲萍

课文说明:

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严守党的机密而英勇不屈、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党的女儿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刘胡兰为了严守党的机密,面对凶残的敌人英勇不屈、光荣牺牲的悲壮事迹,激发学生对刘胡兰的崇敬之情。

2、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比喻句和毛泽东同志的题词。

3、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上下理解难句。

教学难点:

1、理解比喻句“刘胡兰像像钢铁成似的,一点也不动摇。”

2、理解毛泽东同志为刘胡兰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用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方法来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刘胡兰

齐读课题。

二、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记下懂的内容。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有几句话?第句讲了什么?

2、“阴沉沉”、“寒风”是什么意思?环境描写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3、第一自然段应用什么语气读?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想想敌人对刘胡兰采用了哪些手段?

在敌人面前刘胡兰是怎样说的的,怎样做的?

2、分组讨论:

联系上文,理解“刘地像钢铁铸似的,一点也不动摇。”

3、看第一幅插图,画面上反映了刘胡兰怎样的英雄形象?

4、指导有语气地朗读。

5、小结学不:二读标句子;二读抓重点语语,理解句子,三读有语气。

四、自学第三自然段。

1、(投影)默读思考:

(1)敌人又采取了什么手段?

(2)面对残暴的敌人,刘胡兰怎样与敌人进行斗争?

(3)刘胡兰的这些举动说明了什么。

2、看第二幅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3、练习有语气朗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思考:“生”、“伟大”、“光荣”什么意思?

2、联系各段的内容,谈谈对毛主席为刘胡兰亲笔写的挽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理解。

3、练习有语气朗读。

五、小结全文。

六、齐读全文。

板书设计: 14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敌人:收买CCC威胁CCCC拷打CCCCC恐吓

刘胡兰:大声回答CCC愤怒地回答CC一点儿也不动摇CCC挺起胸膛、迎着、踏着、走到、光荣牺牲

习题:

一、写出带点字的读音:

鲜血直流 钢铁铸成似的 血淋淋 威胁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字义。

(1) 收买:

A: 贿赂 B:拿钱换东西

(2) 威胁:

A: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 B:逼迫,恐吓

(3) 要杀要砍由你们

A:自,从;由哪来 B:原因 C:顺随,听从

篇10:评析《刘胡兰》

红色,代表着喜庆与开心;红色,代表着主动、开放、热情;红色,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

新版红色电影《刘胡兰》拍摄于1996年,该片由著名导演沈耀庭亲历执导,池华琼(饰刘胡兰)、柏含(饰胡文秀)、马崇乐(饰石五则)、吴宗章(饰刘景谦)联袂主演,它主要讲述了这么一个关于革命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就在这日寇统治的恐怖气氛下,刘家来了个后妈胡文秀,一开始刘胡兰和妹妹刘爱兰都不接受她。后来,云周西村小学成立了,胡文秀为刘胡兰缝制了新衣服、新书包,让她去上学。刘胡兰感受到了后母对她的关爱,逐渐接受了这个新母亲。之后,日本鬼子来到村里,关闭了小学,在街上贴了许多告示和标语。刘胡兰化妆成男孩,偷偷将它们全部撕掉,并配合中共地下组织在街上张贴了大量的抗日标语,还和小伙伴们为中共地下组织站岗放哨。村里成立了抗日救国儿童团之后,刘胡兰担任了团长。为掌握叛徒刘伍子的动向,党组织派刘胡兰以侍候刘伍子老婆坐月子为名住进了他家。最终,刘胡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内战,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6月,刘胡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之后,为支援前线,刘胡兰积极组织群众交送公粮;挨家挨户收军鞋;将罪大恶极的伪区长押交小队看守。1947年1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被阎锡山的军队逮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刘胡兰坚贞不屈、视死如归。1947年1月12日下午5时许,刘胡兰英勇就义,结束了年仅15岁的年轻生命。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刘胡兰也确有其人。她于1932年10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刚出生时父母给她起名“刘富兰”,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一个挣扎在苦难与贫困线上的家庭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然而,在那黑暗笼罩的年代,数不清的苛捐杂税与劳役压得这个家庭连气都喘不过来。父亲刘景谦,虽是种地的一把好手,但在封建地主与富农的残酷压剥下,再加上连年的天灾兵祸,他虽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也难以支撑这个日渐贫困的家。由于长期的清贫与劳累,刘胡兰的生母王变卿变得虚弱多病。在她四岁时,王变卿就撒手人寰,这使得刘胡兰过早地失去了母爱,倍加体会到人生的不幸与苦难。所以,才有了影片开头刘景谦娶二妻的桥段。

因此,小小年纪的她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与仇恨。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全面开赴抗日前线。文水县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并建立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不久,八路军来到文水县,同当地人民一起抗战,刘胡兰和云周西村人民一起热烈欢迎了子弟兵。在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同时,年轻的共产党员顾永田担任了第一任县长。1938年,他来到云周西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未满十岁的刘胡兰认真听了他的演讲,开始接触到了一些革命真理。在影片中,刘胡兰与这位顾县长有一段非常朦胧的爱情,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真实的历史上,刘胡兰确实有过一段爱情:1946年秋,解放军某团连长王本固因作战负伤被送到云周西村休养,刘胡兰常去为其做饭、敷药,接触多了,两人就渐渐产生了爱情。但由于战争环境恶劣,加之刘胡兰年纪尚小,她与王本固尚未论及婚嫁。当时王只把一条毛毯、一支钢笔和一副眼镜送给了刘胡兰的父母,算作订情信物。伤好归队时,他又送给了刘胡兰一块小手帕留作纪念。临刑前,她把这块视若珍宝手帕交给了继母。

后来,刘胡兰先后担任了儿童团团长、中共妇救会秘书,并常随情报员为八路军送干粮,传情报,还协助八路军和武工队除掉了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和汉奸刘子仁。不料,这却引起了山西军阀阎锡山的仇恨。

1947年1月12日,阎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的出卖

而被捕。在敌人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你‘自白’吧,你‘自白’了,就放了你,而且给你一份土地。”刘胡兰说:“你给我个‘金人’,也不‘自白’!”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 用铡刀杀害。但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死时年仅十四岁三个月零四天。然而,究竟是谁出卖了刘胡兰,曾经一度有人把矛头指向了刘胡兰的继母胡文秀。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为她洗刷了不白之冤,事情的真相直到1963年才解开。经查,向阎锡山告密的是云周西村的农会秘书石五则,他曾因包庇地主段二的孀妻而当众受到过刘胡兰的严厉批评,因此怀恨在心。等到阎锡山的军队一进村,他就将刘胡兰等七人全部出卖了。1963年2月14日,石五则被人民政府公开枪决。池华琼版《刘胡兰》在尊重真实历史的同时,也巧妙合理地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比如,在影片中,刘胡兰的奶奶要给她缠小脚,她死活不肯,就让继母胡文秀去说服奶奶,这体现出了刘胡兰向往自由、向往解放的思想;又比如,导演沈耀庭大胆地在影片中加入了一段刘胡兰与顾永田之间的朦朦胧胧的爱情戏,让这个革命女英雄更像一个“人 ”;再比如,影片中有一个画面是刘胡兰举起右手,站在党旗前面宣誓:“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遵守党的纪律,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困难面前不低头,敌人面前不屈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当时,刘胡兰只是中共候补党员,当然没有在党旗前宣誓过,但她一定已在心中宣誓过千遍万遍了。

相比之下,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0年的老版红色电影《刘胡兰》就差得多了,无论是从演员的演技、场景的设置、剧情的安排、镜头的特写都不如96版《刘胡兰》。在新版《刘胡兰》中,有好几场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刘胡兰情窦初开时的青涩纯真、深入虎穴活捉并处决“王区长”的机智勇敢、军鞋**中的公正无私等等。但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让人难过的部分,当然还属结尾处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戏份!

在就义这场戏中,池华琼她那轻蔑的眼神、傲然的神情、视死如归的气概,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刘胡兰在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与被鲜血染红的铡刀时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影片中有一句台词是“我咋个死法”,记得教科书里说是“刘胡兰大吼一声!”而池华琼的处理则不同,她说这句台词时,是轻轻念出来的,很坦然,很平静,比起大喊大叫,这样更能体现出刘胡兰同志的坚定与从容。

最后再说说刘胡兰的扮演者池华琼。

1975年1月1日,池华琼出生于上海。后来她参加了上海儿艺培训班,与陆毅同一个班。1989年底,她参演了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从此红遍全国,成为了90年代的当红青春偶像。在接到《刘胡兰》的剧本之后,她倍感压力,但还是决定参演这部电影。1996年3月17日,电影《刘胡兰.》正式开拍。

为了演好刘胡兰这个角色,池华琼每天拍完自己的戏就去文水县城参观刘胡兰纪念馆,还认真研读剧本,记台词,看与刘胡兰有关的书籍,听当地人民讲刘胡兰的故事。她把自己当成了刘胡兰,面对家人时的调皮,面对朦胧情感时的纯真,面对敌人时的坚强,池华琼都演得相当到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刘胡兰。最终,她的这次表演经历使她获得了“第六届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奖”。2011年6月20日,电影《刘胡兰》的主演重聚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栏目。池华琼讲述了自己扮演刘胡兰时的心路历程。

通过观看《刘胡兰》这部电影,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记住刘胡兰这位令人敬佩的革命战士和那段历史,而且要从她的身上学到坚强不屈与爱国主义的精神,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时代使命感,才能加深我们的爱国主义意识,才能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而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刘胡兰的扮演者池华琼为演好刘胡兰的那种执着、认真、刻苦的精神。

教育科学学院09小文本段曙波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与三维目标下一篇:江西省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