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莱德大学建筑学院

2024-04-26

阿德莱德大学建筑学院(通用7篇)

篇1:阿德莱德大学建筑学院

阿德莱德大学住宿费用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阿德莱德大学留学可以选择的住宿方式有3种,分别是学生公寓、homestay、租房。

住校:

住宿费 $120– $350

文具费:$30-60

homestay:

住宿费 $200– $300

每月交通费:14-30

生活用品:$60

租房:

住宿费

每月交通费:14-30

水电煤气费:$20

餐费:$60-120

自己做饭:40澳元

阿德莱德大学学生宿舍环境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阿德莱德大学的学校宿舍,阿德莱德大学总共有四个学校宿舍可以选择,每个宿舍都可以选择分期付款的形式支付住宿费。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Village向学生们提供多种住宿选择,约可容纳400 多名学生,这就意味着如果你选择这个住宿方式,要尽早申请,抢占位置。

学校宿舍都有极佳的地理位置,距离学校近,且有便捷的公共交通。来校园节省下来的交通费用也很可观,非常方便学生们提前做出住宿预算。同时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Village一样,Mattanya的住宿环境也是设备非常齐全的,并且还配有免费提车场,房间的类型比较单一。

阿德莱德大学宿舍Floor of Residence at Urbanest不仅有设备齐全的多种房型,还提供带大阳台的房间以及澳洲每月活动的日历等贴心的服务。而且会有免费的穿梭巴士。

篇2:阿德莱德大学建筑学院

阿大后面就是人工湖平时散步晒太阳很暇意

当然了 我说的是阿德莱德的主校区 也就是你报道和主要科目的上课地点 但是如果你学的科目比较偏僻(例如农业) 你需要去其他校区上课

阿德莱德城里就2所大学 阿大和sa,而且阿德city比你想象的要小 所以不用担心。

阿德莱德大学是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一,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阿德莱德市。从建立到如今一个多世纪以来,阿德莱德大学的教师,科研人员和毕业生为学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涉及领域包括科学,医学,工程,法律,社会科学和艺术表演等方面。阿德莱德大学有着优良的传统---创新和高质量的科研以及优秀的教学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证。该校发展国际化并且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同时也创造更多的企业化机会。阿德雷德大学还有着很好的学术环境,是一个和睦的团体。

阿德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Adelaide)把传统的优势和现代艺术特色及丰富的学生生活相结合,是澳大利亚政府对大学生综合测评后推举的最优秀的四所大学之一。是世界排名73的大学,同时也是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一,-澳大利亚大学排名第四(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排名)。位于南澳大利亚首府阿德莱德市中心。澳大利亚一共得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5位来自阿德莱德大学。在校生有20,088人,员工3,654人,其中包括5597多来自世界各地8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就读于阿德莱德大学。相关分析表明,就论文的影响力和引用数量而言,阿德莱德大学在11个研究领域中居世界前1%的优秀大学之列。

篇3:邦德大学Abedian建筑学院

以我们的经验, 学科目标和课程设置会随时间而改变, 但总会基于显著的习惯和需求。

改变是在于响应世界议题和全球性新挑战, 但有时其原因更个体化, 比如人员的变动。希望这些改变是对建筑学科进行深思熟虑的拓展的结果, 是对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新的教学方式的确立。

因此, 要素、空间和设备的处理必须以不桎梏未来发展愿景的方式进行设计。一个巨大的、毫无特点的、能够以隔墙再作空间划分的“方盒子”也许是一种应对方式, 但是我们坚信建筑毋庸置疑应该具备辨识度, 并借由这种辨识度对人们产生某种心灵上的冲击。

由此, 整个建筑的工作室和其他主要空间遵循一个虽一目了然却是精心设计、能够与使用者产生共鸣的系统。我们运用“凹入空间”等建筑手段, 基于自己长期身处建筑学的体验, 通过记录建筑中的各种生活时刻, 在“偶然”和“情节”之中呈现这一系统。

我们相信, 一个好的学院的体验是由友谊、氛围、细节的吸引力、启发性等构成, 这些与特色的“教学”同等重要。因此, 我们设计了“平台”“小空间”“角落”“高台”和“遁世路线”等一系列舞台, 来将我们的想法付诸现实。

建筑中的要素和领地将被终生应对人们需求的人 (建筑师) 去利用。

丛林中的平台和安静的凹入空间

体验邦德大学的新Abedian建筑学院就好像体验一次充满多样情节的旅程。

建筑北向大部分被遮蔽, 内部通风良好, 南向轻快、自由。

建筑内部弯曲的中央通路为校园的西北区建立起一个新的软核心, 一个充满了诸如实验、交往、讲座、冲击以及奇怪事件等学院生活的软核心。

在这条中央通路之外, 一条宽阔的内部走道从安静的学习区凸出部分的下方穿过, 并串联起一系列的凹入空间。

建筑的抬升和跌落通过内部蜿蜒的“山丘”与周边地势相呼应。

沿着这条“街道”, 教师工作室和大一些的公共空间在阶梯式的平台上分布开来, 而平台自身也融入了一个人工种植的山坡上的花园中。

这些如同“构造板块”的各种空间与中央走道、安静的学习区域和引人注目的凹入空间共同定义了建筑的硬核心。

与之形成良好对照的是, 大部分的滤光“外衣”和“嵌入物”具有更柔软、更透明的特点。

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氛围的建筑, 在其中每个人能够真正地聚焦于其活动本质。由此, 尽管工作室区域、凹入空间、平台和角落都基于一个清晰的层级和系统, 但是其方向或者尺寸各异。

这些要素以我们希望的一种微妙和令人愉悦的方式而独一无二。

我们希望巧妙处理建筑的表皮, 遮蔽北向的直射阳光, 将南向的滤光引入建筑内部, 避免眩光和过热, 而且丰富人们在室内空间的体验。

我们反而创建了一系列独特的“明亮空间”和较暗的、更加基本的小空间。

复合的气候控制方法

我们的方案在于彻底最小化建筑外保温围护结构内不合需要的太阳能获取。

屋顶和外墙系统的设计都预先考虑了昆士兰夏季阳光的可能强度和方向。建筑各个开口 (门和窗) 的方向、遮阳屋盖以及外墙的立柱系统成功地降低了大部分日照可能的过度影响。

建筑的朝向减少了北向、东向以及西向墙体和窗户可能的暴露面。这些方向的立面上的每一个开口都避开了强烈的阳光直射。所有北向的窗户都使用了额外的夏季遮阳装置。在面积最大的西立面, 外部的垂直立柱和悬挑屋顶为工作室区域遮挡了夏季阳光强烈的间接照射。

我们也考虑了方案发展阶段的盛行风。建筑环抱山顶, 以其较实的“背部”抵挡南向的冷风。而北向立面有着各种规格的窗户, 一系列金属“眉毛”遮挡了阳光, 十分有效地创建了一件艺术品的同时, 也形成了一个防护屏蔽系统。

建筑内部沿着中央“街道”的主要交通区域具有热缓冲器的作用, 促进了沿建筑纵长方向的自然通风。

与类似的当代科技相比, 建筑的建造提供了抵抗外部温度变化的更高程度的热惰性。当周围环境温度较高时, 混凝土的凹入空间会吸收热量, 在晚上和夜间周围环境温度较低时再将热量释放出来。

也许不可能完全消除建筑所有区域对传统机械空调设备的需要, 但是可以在使用中灵活分区的隔墙以及建筑本身的设计将降低对传统降温方式的依赖程度。

Approach to the Bond Design

It is our experience that philosophical intentions and curricula have a habit of ebbing and flowing over time but should always be based around observable habits and needs.

Changes occur in response to world issues and new global challenges but sometimes the generators of change are more local–a change of personnel, for example.Hopefully they are the result of thoughtful extensions to the discipline of architecture–the entrenchment of a new way of teaching which reflects life outside.

Thus the material disposition of elements, spaces and mechanisms must be devised in such a way that future visions are not inhibited.A big, bland shed that could be subdivided by screens might be a response to such a view, but we believed strongly in the responsibility of architecture to identify–and by this identification–to stimulate.

Thus this building, the studios and other major spaces follow a clear system–but with deliberate idiosyncrasies–that can resonate with the users.We il ustrate this delight in the"incidental"and the"episodic"by logging moments in the building's life, responding with devices such as the"scoops"and constantly drawing upon our long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e schools.

We play out our belief that–as well as identifiable"teaching"–the experience of a good school is made up of friendship, atmosphere, nuance intriguedness and inspiration.So we devise a series of stages upon which this can all be played-out:which result in"platforms", "pockets", "corners", "eyries"and"escape runs".

There are built elements and territories that cry out to be appropriated by those who themselves will spend their lives responding to peoples'needs.

Forested Pads&Silent Scoops

Bond University's new Abedi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might be experienced as varied and episodic journey.

Sheltered and determined to the north, the building is airy, effortless and free to the south.

The curvature of its spinal interior route establishes a new soft core for the North West Quadrant of the Campus–a core populated by the life of the school, by student experimentation, social gatherings, lectures, crits and weird happenings...

Leaving the existing spine pathway, the broad internal path dives underneath the nose of the quiet-study strip and proceeds past a series of"scoops".

Via its meandering internal"hil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uilding gently echoes the topography of its surroundings.

From this"street"the faculty's studios and large gathering spaces spread out onto a terraced deck–which itself melts into a revegetated hillside garden.

These"tectonic rafts"together with the central"spine", quieter study areas and dramatic"scoops"define the building's rocky core.

In welcome contrast a majority of the filtering"wraps"and"insertions"are of a softer, more translucent character.

We created a very ambient building, where the individual can really identify with the nature of his or her activity–thus the studio pads, scoops, decks and corners–though based on a clear hierarchy and system–have significant shifts of direction or variations of size.

These elements particularise–we hope, in a subtle and enjoyable way.

We wished to manipulate the surface of the building–sheltering it from direct northern light and filtering the southern light into the interior.Avoiding glare and overheating–without homogenising one's experience in the interior.

We created instead, an idiosyncratic series of"lit places"and darker, more elemental pockets.

A Multi-modal Approach Climate Control

Our proposal is designed from the ground up to minimise undesirable solar gain within the building's thermal envelope.

Both the roof and facade systems anticipate the potential strength and direction of the Queensland summer sun.Together the orientation of the building's openings, with the sunhoods and column system of the facades succeed in mitigating a majority of the Sun's potential y excessive effects.

The building's orientation reduces the potential exposure of the north, east and west facing wal s and windows.On these facades, each opening is sheltered from the strongest direct sunlight.Additional summer solar protection has been applied to all north facing windows.On the largest, west elevation external vertical columns and overhanging roof protect the studio areas from the harshest indirect summer sun.

We have also taken account of the prevailing wind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our scheme.The building encircles the crown of the hil, turning its harder"back"to the colder south winds.Winds, whereas the north facade shelters a variety of window configurations that are screened from the sun by a series of metal ic"eyebrows"that effectively create a art piece as well as a shielding system.

Internal y, the main circulation areas along the internal"street"act as a thermal buffer and encourage the natural movement of air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building.

The building's construction also provides a higher degree of inertia against external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than similar contemporary technologies.The thermal mass of the concrete"scoops"absorb heat when the surroundings are hotter than the mass, returning that warmth to th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evening and at night when the surroundings are generally cooler.

篇4:阿德莱德大学建筑学院

[关键词]大学数学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106—02

在学校的资助下,笔者有幸得到了由校国际合作学院派遣的赴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进修的机会,为期六个月。在进修期间,笔者主要研修了该校的数学基础系列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同时在课余时间也学习了运筹学等课程。该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和国内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国内高校数学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在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被分成了若干个子课程,包括基础数学,数学1A,数学1B,数学2B,数学3B,数学4B,数学1D,数列与级数以及多变量微积分。其中基础数学,数学1A,数学1B,数学2B,数学1D在大学一年级讲授,而数学3B,数学4B,数列与级数以及多变量微积分在大学二年级讲授。与高等数学课程类似,在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共有三门关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分别是概率统计、工程与商业统计和生物科学统计。

这样细分基础类课程,原因是不同的学科专业对这些基础课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按照学科要求选修不同的课程。总的来说,国外讲授的课程在难度上要比我们的低,每次课1小时,教师讲得也很快,这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要在课余时间去巩固这1小时内学到的所有知识。

除此之外,运筹学这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每周2次讲授课,1次助教习题课。主要讲授线性规划、敏感度分析、整数规划和非线性规划,在内容上要比我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少,即理论知识方面我们中国学生掌握得较好,但对于应用方面的知识,国外的学生可能比我们的学生要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讲授完一段理论知识后总会给出一些实际有趣的例子,告诉学生这个理论是干什么用的、怎么用,在课后作业中还有很多需要学生自己对实际问题建模、上机演示的环节,这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通过在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学习,笔者对其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对本科教学的借鉴方面有如下思考。

一、讲授理论的同时重视知识的应用

通过对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一些课程的学习,笔者越来越感受到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方面的重视。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课,虽然在数学方面知识的应用还不算明显,但是在管理类课程中,教师经常提出有实际背景、应用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其中有很多题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通过这样来锻炼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固定的课程安排与灵活的考核制度

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一学期有12周,大多数本科课程都是,一周两次讲义课,一次助教习题课(1次课1学时),共36学时,与国内相比课程学时较少,看起来学生听课任务也比较轻松,但实际上在教师讲授课程结束之后,学生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消化吸收1个小时的课堂内容,有时讲授课还会有大量的作业、报告、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完成,所以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仅仅是36学时那么轻松。另外,一周一次的助教习题课也对学生很有帮助,在这堂课上教师还要领着学生做与课程有关的习题,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

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考核制度也很灵活。大多数课程都是平时成绩占30分~40分,最后的笔试部分占60分~70分,学生总的分数仍是100分。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师确定40分或50分是及格线,一般来说达到70分以上的学生就是比较优秀的了。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报告、课堂测验、课程单元测验、上机实验、小组(若有小组讨论单元)作业成绩等,所以要想取得好成绩,学生必须重视平时的积累。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该校的很多课程都会在课程中穿插小组讨论、小组考试等内容。即对于那些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理论讲授完毕之后,一个班级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固定的实际运用题目,每小组学生讨论若干次(很多时候是讨论很多次)后形成共同的研究思路,之后小组同学各有分工,查资料、做理论推导、编写程序、写报告、做幻灯片,最后由一两个人代表小组在课堂上作小组报告,与其他小组同学交流。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问题,是否所有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小组讨论,是否存在个别学生搭便车现象。笔者与一些任课教师交流过这类问题,他们的做法是为了使学生重视小组讨论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给每个学生打分来作为学生这门课最终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如果分数不够可能会导致学生这门课的最终考试不通过,因此所有学生都会重视这样的小组讨论。另外,在给学生打分的时候,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给学生打分,另一方面,也要求小组同学之间、班级同学之间互相不记名打分,这就使得那些想搭便车的同学无法取得好成绩。因为在互相打分时,大多数同学都会根据同学在小组报告中的贡献程度为彼此打分,因此学生之间的成绩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参考性。

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极其丰富的网上资源

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有很多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供学生做实验和学习,学生可以免费使用计算机查找资料、做作业,或是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课程。

教学方面,每个教室除黑板(有的中小教室是白板)之外都配有幻灯机、计算机、投影仪,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选用不同的设施为学生授课。还有一些教师、学生互动教室。在师生互动教室中,每个学生进入教室后都可以得到一个和自己座位号对应的像手掌大小的选择器。例如教师讲授完一段知识后,在课堂上出一道选择题,学生可以用手中的选择器来选择答案,这样教师立即就知道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知道选各个选项的比例是多少等,这对教师适时掌握学生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该校的网络资源可谓极其丰富,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资料,如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信息、上课安排、课程讲稿、考试信息、以往试题等。每个教学院系都有一名专职的计算机服务人员,他们会及时地将教师的各种授课信息发送到网络上供学生参考。并且教师每天都有检查自己电子信箱的习惯,一些日常性的工作都可以群发到教师信箱里,这样既节省人力又节省时间。

五、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格拉斯哥是个很有魅力的欧洲城市,这也使得这里的人们都很友好、善良。在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能强烈地感受到教师、职员对于学生的亲切、友善。这里的一切都体现着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例如大学没有辅导员,但每个学生从上学开始都会配有一位教师做导师(主要是对专业知识、专业课程、学习情况的一些指导,一位教师最多可以同时为七八名学生做导师),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问题,都可以找导师交流,并可以从导师那得到一些意见或建议。

有时有的学生课程比较紧张,需要通宵在教室或实验室学习,他们只要和教学楼管理员打电话说明情况就可以,在学完后要离开教学楼时,不论多晚,只要打个电话,管理员就会来给学生开门。

有趣的是在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我们并没有见到体育课,取而代之的是体育部门教师为学生安排好的丰富多彩的日程表。每天每个场馆每个小时都安排有不同的活动,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所喜爱的运动,在自己有时间的时候来锻炼身体。

总之,在半年的研修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也体会和感悟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教学理念,这些都值得我们国内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来武.中英大学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4,(1).

[2] 郭德红.英国大学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 杨春梅.英国大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1,(2).

[4] 熊光晶,崔玉清.英国大学的教学工作[J].汕头大学学报,1996,(4).

[5] 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6] 张莉.中美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2012,(1):77.

篇5:阿德莱德大学建筑学院

学院现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和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景观工程五个硕士学位点以及景观工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组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是四川省唯一通过全国专业教育评估的专业, 也是全国18所建筑学学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教职工88人, 其中专任教师70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名。

建筑学院根据学校“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办学方针, 结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标准》要求, 建筑学专业办学秉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队伍建设为根本”的基本思路。

建筑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校风, 强化主干课程, 以开放的培养机制, 整合理论、科研与实践的课程序列, 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平台。建筑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校风, 强化主干课程, 以开放的培养机制, 整合理论、科研与实践的课程序列, 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平台。

另外, 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扩大学术影响, 建筑学院积极举办学术会议, 曾先后成功举办了2007年全国建筑环境与节能学术会议、2008年全国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灾后景观恢复与重建2009中法景观国际论坛等多项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 承办“家园重建——汶川震区重建建筑方案全国设计竞赛”和2008“REVIT”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等。

建筑学院保持与中国建筑学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四川省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建设厅等行业机构和单位的密切联系, 广泛邀请何镜堂、吴硕贤、秦佑国、鲍家声、保罗·安德鲁等知名学者和专家开展学术讲座。2006年以来累计进行学术交流和专题学术报告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计90余人次, 使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信息。

二十余年来, 共培育了千余名毕业生,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 锐意进取, 稳步发展, 逐步完善了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系统、实践、前瞻、创新”的专业教育特色, 教育教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上届年会以来, 我院研究生继续积极投身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 参与了成都新客站等一系列大型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建筑设计,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课程设计教学中也涌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成果。长期以来,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承担着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学院的任务, 2006-2007学年, 学院又有两批研究生在藏大圆满完成了为期半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 得到了藏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本期《中国建筑装饰装修》将向您展示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部分作品, 以期与其他院校共同交流和学习。

北戴河建筑概念设计

学生姓名:史劲松杨名等

概念构思:本方案站房设计对北戴河城市气质进行提炼, 站房形体居中升起, 大气庄重, 屋顶向外出挑, 舒展大方。通过富有动感的视觉形象代表了全新的城市轮廓, 以传达北戴河独特的人文底蕴。

1、造型意象:主题站房设计运用隐喻手法, 整合海浪、沙滩、风帆的意向, 创造了独特鲜明的建筑形式。

2、站台无柱雨棚:无柱雨棚和站台的形象统一考虑, 线型造型是对现代交通的流动, 快捷性抽象体现。

3、建筑细部:细部设计采用现代材料和工艺形成纹理, 体现了自然的视觉效果。现代灯光技术的引入营造出建筑内外的动态流动色彩。

空间意象:空间沿中轴展开。水平走势的线条在视觉广度上创造了舒展感, 前倾的通高空间为这个广度添加了竖直向上的其实和变化, 并在内部获得了具有灵活通透动感的共享空间。

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纪念馆方案设计

学生姓名:胡明奇

指导老师:王立晶

走出厂房遗址, 在进入地震体验房之前, 观众需要经历一段惊心动魄的走廊, 这里地面起伏, 头顶还有摇摇欲坠的构筑物, 深刻抽象的反应了地震的景象。接下来进入体验放和临时展厅, 这里阴暗, 压抑, 远处有一丝光亮。参观完毕观众来到出口, 将会有一种豁然开朗, 劫后余生的感觉。这里是一个半室外空间, 开敞、规整、明亮, 象征着所有苦难的结束。接着人们走进了主要展厅, 虽然展览内容也是沉重的, 但是展览空间将尽量平衡这种悲伤感, 明亮的空间让人不知不觉的忘记之前的痛苦。结束整个旅程, 这里使用了完整的、向心圆形来营造纪念的氛围, 挺拔的雕塑再次象征生命的不息, 顽强拼搏的精神。

某建筑概念设计

学生姓名:呙俊唐尧崔晋

指导老师:郑敬谢周立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园规划

学生:李翔

指导老师:张先进

成都市花照小学

学生姓名:汪海涛张妍等

本小学为汶川地震后重建项目, 分为教学, 办公, 生活三部分。教学楼及生活用房位于场地中心, 在其东侧布置以硬化为主的运动场地, 西侧为1, 800平方米的集中绿化, 顺应地形, 使排水顺利进入地面, 同时也为西侧的办公房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教学楼前设计了一个以日昴为主题的广场, 也激发了同学们了解太阳能的兴趣, 同时为灾后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难场所。

教学楼大厅中设计一个两层高的玻璃厅, 透过玻璃, 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室外的阳光, 这也是一个被动式的太阳能房, 把吸收的热量储存在和大厅临近的蓄热墙体内, 以减缓建筑内的温差波动。高耸的楼梯间设计成通风塔, 应用烟囱。

交大创新中心综合楼设计——垂直的城市

学生姓名:周瑞

渗透——高层建筑设计

学生姓名:张纯雯

指导老师:李异

滦河站建筑概念设计

学生姓名:史劲松杨名等

概念构思:滦河站站房整体显示方正的建筑形象, 符合北方建筑风格, 大气而不失细腻的特点, 暗合北方人外表硬朗, 内心温和的气质。方案以“精彩舞台, 虚席以待”为主要概念。建筑的造型意象:站房设计大气硬朗的线条勾勒出华美的建筑轮廓, 幕墙与片墙的对比创造出清晰动人的舞台形象。站房主要入口明快、通透, 幕墙上材质枢密的变化, 宛如独具韵味的水墨山水画, 徐徐展开, 暗喻书画宣纸“南轩北迁”的美誉, 凸显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夜晚的滦河站, 在灯光的映衬下, 仿佛正在上演的皮影戏, 亲切灵动。

篇6:阿德莱德大学建筑学院

关键词:严寒地区,光伏,一体化

1 项目概况

吉林省位于严寒气候区, 经吉林省政府批准, 我院获得吉林省民办高校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用于建设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风光发电等项目, 是省内较早启动建设新能源项目的高校。

本项目位于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新校区内。风光发电项目在学院的工程实训中心实施。本建筑建筑面积:3924.6 平方米;建筑高度:11m;建筑层数:2 层。

2 一体化方案设计

2.1 一体化设计思考与分析

太阳能光伏 (光热) 建筑一体化 (BIPV) 是应用太阳能发电及供热的一种新概念, 就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阵列或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在建筑的围护结构外表面来提供电力或热能。本项目还考虑在建筑物顶部采用微风力发电, 形成“风光互补”的“光伏+风力建筑一体化”项目。

3 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

本项目光伏组件安装在工程实训楼楼面上, 为负载供电。电网接入采用400V低压侧就近并网接入方式并入电网。

3.1 装机总容量

设计安装力诺光伏公司生产的LN240 (30) -P-265 型光伏组件, 装机容量为29.75k Wp, 太阳能电池组件所需屋顶面积大约205 ㎡。

3.2 光伏发电系统屋顶安装节点与载荷承重问题

根据光伏发电系统屋顶结构形式,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采用铝合金支座上架铝合金导轨平铺安装。每平米载荷要求30kg/㎡左右。

3.3 光伏方阵串联

17 个组件串联成一串, 6 串为一个单元, 以满足和达到逆变器MPP电压260-850 的要求。

3.4 电网接入方案:

29.75k W光伏侧并网发电系统接于该楼400V低压侧。可以用于学校设备用电、生活用电、教学研究。光伏产生的电量自发自用为主, 余电上网, 容量小不会影响电网的稳定性。我们采用低压配电侧并网方式。配电侧并网的光伏发电处在负荷中心, 可以起到消峰 (Peak Shaving) 的作用, 是“黄金电力”。在配电网接入不超过15-20%的光伏发电系统, 不需要对电网进行任何改造, 也不存在电力送出 (逆流) 和电网能力的问题, 对于电网公司仅仅是负荷管理。并网只需硬线连接至四楼的强电间配电室的母线上。

4 微风力发电系统设计

本项目选择应用6 台60024 磁悬浮微风力发电机进行发电。安装在楼顶屋面上, 最终和光伏组件发出的电一起并网。60024 磁悬浮风力发电机是一种组合式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包含了可以使发电量最大化的S型风筒和三片条形弯叶片, 整体结构如图4-1。

60024 磁悬浮风力发电机适用于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可以和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能起互相补充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为路灯、监控系统及小型用电设备供电。

主要技术参数如下表:

5 结论

本项目从设计的伊始阶段就将光伏考虑进去, 将光伏技术与系统与建筑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的屋顶空间, 另一方面对光伏技术进行了展示, 争取为同地区同类型建筑提供一些参考和示范。

参考文献

[1]韩俊.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2]金婷婷.浅谈太阳能建筑设计[J].四川建材, 2014年34 (5) :1.

篇7:阿德莱德大学建筑学院

从2013年开始,独立学院乃至全国大学生的就业率逐年降低,就业越来越困难,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关注。要实际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要要求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与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值。

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就业研究不少,范围也较广,但是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研究并不是很多。研究新时期独立学院就业期望与影响因素,有利于为促进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本文在研究独立学院就业问题时基于上述考虑,设计了调查问卷,获得有关的就业相关数据,分析独立学院就业期望的影响因素。

二、样本的选取和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近四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现状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工程管理专业近四年的毕业生为样本。

(2)研究方法采用电话、QQ、微信、电子邮件、纸质版调研问卷等方式广泛联系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发放问卷387份,回收调查问卷360份,对回收问卷的进行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检查,得到有效问卷330份。

(3)统计处理方式本文的调查数据资料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4)基本情况调研结果男生147人,女生183人。家庭所在地在一二线城市的有159人,在县乡镇的有108人,在农村的57人,其他6人。

三、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问卷处理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表述:

1. 就业期望目标

表1显示,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项是最多的,占到了60%,而且男生与女生的选择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这表明,大学生对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是比较合乎理性,客观实际的。此外,9.7%的大学生选择“直接创业”,这也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勇气与魄力。就不同性别而言,男生创业的欲望明显要高于女生。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老钢厂创意产业园在华清学院的发展,越来越的大学生在上学时就开始投资创业,涌现了不少“蜜雪冰城饮品店”、“”等均是学生初次创业的尝试,并且非常成功。老钢厂创意产业园的出现拉近了学生与创业的距离。

与此同时,选择“不想就业”的选择也不在少数。根据后续调查发现,选择此项的均为想继续深造的学生。说明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很有规划。选择“一次性就业”有10%,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目标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依然受到“铁饭碗”观念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至少八成以上被调查对象的就业目标期望是合理的。

2. 就业单位性质期望

表2显示,选择国有企业一项的人数是最多的,其次是事业单位、外资和大型民企。与往年调研的数据不一样的是选择自由职业和个体经营的比例在上升,说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在增强。在人员的分配上,女生选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比例远远大于男生,原因在于女生较男生比较保守,倾向稳定性工作。男生较有勇气,敢于尝试。

3. 就业时首要考虑因素

表3显示,36.67%的大学生就业时首要考虑的是个人发展前途,说明目前大学生就业时把未来发展放在第一位,对首份工作的福利待遇水平和其他问题可以稍作妥协,具有长远规划。福利与收入水平仍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指标,26.36%的大学生把其放在第一位,表明大学生毕业后首要考虑投资回收。

4. 就业薪酬期望

结合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薪酬状况来看,这样的期望是比较客观的。表4显示,42.43%的学生选择2000~3000元,43.95%的学生选择3000~5000元。大学生的期望薪酬都是比较现实的。2016年西安市人均薪酬6500元的情况下,考虑自己没有实际经验,不对高工资抱有很大期望,而是基于目前的就业情况以及自身情况开考虑获得的薪酬。

5. 就业城市的期望

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期望就业城市依比重大小依次是: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自己的家乡和其他。由于西安处于二线城市,因此大学生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多数选择二三线城市。同时,近几年一线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大学生并不盲目涌入一线城市找寻更多的机会。

6. 目前最欠缺的素质

表6显示,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都选择目前自己最欠缺的素质是实际经验,这也是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增添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但由于时间短,对口单位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学生学习的实践经验非常有限。1788%的学生选择技术和知识的欠缺,表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在工作岗位的上的应用表示担忧。11.81%的学生选择了沟通能力,说明大学生开始重视与人交往,与人沟通是将来工作重要的素质之一。

四、独立学院促进学生就业对策

1. 树立全程指导观念

就业指导从低年级开始,分阶段对所有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让学生在心理、知识、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有足够的准备。就业指导应当引导学生提高层次,选择职业时不只停留在谋生功利层次上。引导学生从学习求职技巧到培养自立精神和创业精神,实现全面发展。

2. 充分将所学专业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工程管理就业面较广,在就业指导时,引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充分分析,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权衡,结合专业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3. 加强学校的品牌建设,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当前,多数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院系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和老师都是把为毕业生找工作,提高就业率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唯一任务来完成,这是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职能和任务定位不准确的体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不应当是唯一任务。

4. 学生的自身调整与提高

大学生自身也要进行调整和提高,首先要是适当调节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对自己的特长和不足进行全面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职业方向的选择和发展目标的确定,根据发展目标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内容。要积极调整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时面临挫折比普通本科毕业生要多,应用冷静和坦然的心态客观分析自己的短板,进行正确的归因,调整自己求职策略。

同时,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与实践,除学院安排的社会实外,应主动积极创造机会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学习与观摩,使理论联系实际。

5.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更新就业指导手段

学院应建设积极的网络文化氛围,通过网络拓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利用网络开展促就业政策宣传、建立学生诚信评估监督体系,指导毕业生成功就业技巧,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时、高效的网络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赖卓虹.独立学院毕业生择业因素分析与促进就业对策研究[J].教育研,2013.9

[2]胡云君,崔冠宇.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期望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12

上一篇:有礼貌的英语怎么写下一篇:夏天国旗下讲话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