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的作文600字:立志,是成功的起点

2024-05-24

有志者事竟成的作文600字:立志,是成功的起点(共3篇)

篇1:有志者事竟成的作文600字:立志,是成功的起点

坚持不懈是成功的起点

之前经常说,只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就连上天,也会助我们一臂之力的。

先说个故事,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明珠。

有一次,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很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就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

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虽然死了,但是她的精魂却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的爪子,十分可爱,可发出的,却是“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它哪里知道,精卫十分执著,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亿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会把你填平的!”

轮到大海不解了:“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潜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

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意为被冤死的鸟。“誓鸟”,意为发下誓言的鸟“志鸟”,意为有志气的鸟。“帝女雀”,则是代表此鸟是帝王炎帝的女儿。无一不展现了精卫所做的事迹被人们牢记。( 励志文章)

每每读到这则古老的神话,我总不免为小小的精卫能够日复一日,为填平广阔无际的东海所不断付出的决心与毅力,而感动不已。

只要有坚持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就连上天,也会助我们一臂之力呢!

在讲一段故事,这可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故事。

据说,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愚公,这个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大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举手,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而且怎么搁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刚开始换牙,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竟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担心什么挖不平?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其实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他老人家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 “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而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

其实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至于他所说的“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因此说,坚持,就能成功。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就是演绎坚持的最佳例证,最佳典范

篇2:有志者事竟成的作文600字:立志,是成功的起点

一点一点地被我淡忘,但在其中,那句“耐心,是成功的起点”则使我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拆着自己刚刚拼好的笔筒积木,准备拼图片上的坦克。我死死地盯着图片,一板一眼地拼着炮筒。可拼完后,左看右看,总觉得不顺眼,只好重拼了。我按着自己的想法,左一个重炮筒,右一个冲锋炮,终于完成了,我捧着好不容易拼成的炮筒,开心得手舞足蹈。

我又照着拼笔筒的方法拼着履带,还没拼完第三排,我便发现异常了——图上第二排有一部分是小炮筒!我叹了口气,只好重来了!

刚重拼完第二排,我就累趴下了,浑身几乎只剩手指可以动弹:“哪有坦克这么难拼的?我不干了!”说着就要将我的辛苦再次拆散。父亲见了,一把摁住了我的手,语重心长对我说:“儿子,你要有耐心,记住,耐心,是成功的起点;恒心,是成功的跑道;信心,是成功的动力!”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半信半疑地再次拼了起来。

正当炮筒就要与履带合体时,意外出现了:原本好好的炮筒顿时断成了好几截,我正想摔下玩具准备不干时,父亲的话又在我的耳畔回响。我又拿起炮筒,小心翼翼地按设想拼着。吁!还好没事,我再次用颤抖着的手将炮筒和履带合体,没想到成功了!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篇3:打工是我事业成功的起点

曾经历尽辛酸

我1972年出生在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排冗村,1991年初秋,我高考落榜,心情一落千丈,曾一度消沉、彷徨。后来,在父亲的开导下方才走出了阴影。1992初的一天早晨,我拎着只装有几件衣服的简单行李,踏上了开往昆明的客车,开始了外出打工。

在人地生疏的昆明,因我一没特长二没技术,要想在外面找到一份工作十分困难。因生活所逼,我只好将就在昆明東郊的一家石棉瓦厂揽了一份苦活安身,每天累得骨头像是散了架似的也只能挣到6元钱。

后来,我遇到一位专搞广告设计的初中同学,于是一起到昆明一家专做工艺美术广告制作的小店打工,四处招揽路牌、店面招牌、园林雕塑、沙盘制作等活计。经过几年的吃苦耐劳,我俩已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和娴熟的广告牌制作技术,于是萌生了“自立门户”的想法。这时,我们的一位客户刘先生愿意出资与我们一起合伙做广告装潢,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刘先生出资占60%的股份,我和同学俩人出技术占40%的股份。就这样,3人租了间房,挂上了名为“昆明凯南广告装潢公司”的牌子。我成了公司的经理,负责公司业务洽谈,同学负责设计效果图和技术监督施工,刘先生则任公司法人代表,负责与客户签订合同和收费,公司招来了10多名工人便开始经营。

装潢公司的生意红火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竞争激烈,刘先生见势不妙,卷着公司里仅有的38万元资金潜逃了。再一次失去了工作的我,漫无目的地在云南大街小港转悠,回想自己在异乡遭遇到的委屈,不禁黯然泪下。而这时,生性倔强的我已下定决心,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

这时,正在自学的我刚好从云南工学院经济管理专业业余班结业,经人推荐,到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家》杂志社,揽到了做广告代理人的一份临时工作。我也不时写一些短小说、诗歌等“豆腐块”作品在《大家》杂志上发表,俨然成了这家杂志社的“编外记者”。

创业一波三折

转眼间到了1998年初春,我和跟自己谈了4年恋爱,在昆明市的一家县级电视台工作的兰州姑娘王旭可结婚。也在这个时候,我萌生了写一篇报告文学的念头,便去采访了云南种畜场的场长,没想到这位场长却是贵州的兴义人,老乡相见,我俩促膝长谈。

采访回家的那晚上,我躺在床上,满脑海浮现的是白天种畜场里如大象一般大小的公牛,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心想:如果用这个品种做父本,改良老家比狗大得不多的牛,效益肯定可观。想到这,我突然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这次采访,虽没写成报告文学,但却改变我的人生航向。

1998年夏天的一天,我揣着身上仅有的600元钱,毅然回到了兴隆镇排冗村老家。几经周折,我找到县畜牧局领导和时任兴隆镇的党委书记,说出自己想在家乡搞牛品种改良,带动乡亲发展养牛业的想法,两级领导在听了我的打算后,都非常支持,并在村里领导的帮助下借到了1万元的贷款,我又向亲戚借了近五万元,再加上得到县畜牧局8万元的贴息贷款支持,我开始修建牛圈。

两个多月后,我的取名为“安龙县金牛王畜禽良种场”的养殖场诞生了。

这事对我及我的父母来说,都有很大的压力,毕竟是把13万多元都“赌”在养牛上,万一“赌”输了咋办?这笔钱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户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畜禽良种场建立后,县畜牧局还专门送来了一头西门达尔良种公牛,我自己也四处张罗购来了50多头母牛。在我本满以为可以赚得盆满钵满时候,问题出现了。西门达尔良种公牛个体特别大,而本地的母牛个体小,两者差异很大,交配十分困难。即便后来采用县畜牧局的技术进行人工受精,但因当时输配技术达不到要求,母牛受胎率还不到18%,导致种场经济效益极低。

2000年春节,妻子王旭可为了支持我的创业,毅然向单位提出辞职。台长找了她谈了三次,并提出给予升职加薪的承诺,可铁了心的王旭可还是选择了支持我的事业,并用自己的工资赔了单位2009年送她到中央广播学院进修的费用。

妻子来到我的老家呆了一个月后,为了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到安龙县城里的一家宾馆当收银员。她作为中央广播学院的毕业生、电视台的播音员,情愿委屈自己当宾馆收银员,只有我知道自己心里有多痛,妻子的爱有多深。

我搞牛品种改良折腾了两年多,仍未见多大效益。就在2001年3月,一场灾难性的家畜传染病彻底击碎了我的创业梦。我的养殖场里价值近20万元的100多头牛全部感染了病毒,被防疫部门牵到一个集中的地方枪杀,然后用汽油浇上进行焚烧,最后深埋在泥坑里。此时,我的心冷到了极点,因为几年来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激情都随着那一串清脆的枪声而结束了。

走向成功

2002年初,我有一位家住南宁市的远房亲戚,因在广西的靖西县承包到一项土地复垦整理工程,回到排冗村老家找人施工,我便和家乡的50多名乡亲一道,来到了靖西,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

靖西是广西桑蚕产业的大县,当我看到满山遍野的桑树绿意盎然,孕育着蚕农增收致富的希望;蚕农把白花花的蚕茧挑到缫丝厂,便换回了花花绿绿的钞票时,我心里暗想,我的老家排冗村,与安龙县境内绝大多数的村一样,属被环境学家称为“地球癌症”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到处生长着野生的桑树苗,如果在老家发展桑蚕业,一定大有“钱”程。心中有了新的梦想,我就开始为实现新的梦想做准备,每有闲暇时间,我就往蚕农家跑,往缫丝厂跑。没多长时间,我就和当地的一些蚕农和一家缫丝厂里的几名技术员成了熟人。2003年底,土地复垦整理工程完工后,我又辗转于云南的陆良等县的桑蚕基地,自费学习桑树栽培、养蚕技术和管理知识等。

2004年,我回到了排冗村老家后,恰好赶上镇里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好机遇。就在乡亲们担心退耕还林补助费难以兑现而不愿意退耕时,我就到本村农户家中做思想动员工作,与他们达成“由我本人转包25度坡度以上的退耕坡地,并承诺当退耕还林补助费无法兑现时由我本人承担”的协议。我签订了合同,承包了240亩坡地,准备种上了桑树苗。说来也巧,就在当年4月初,浙江两商人用车将80万株桑苗运到安龙县的新桥镇卖,一连几天也没卖掉1株,又将桑苗运到兴隆镇卖。客商找到了兴隆镇党委书记杨南发要求帮忙处理,杨南发又找到了正准备与广西靖西县桑苗基地联系购买桑苗的我,就这样,客商把80万株桑苗以每株5分钱的价格卖给了我。

将80万株桑苗种植在自己承包的240亩坡地里后,我马不停蹄地与广西鑫桑林蚕业有限公司合作,第一批小心谨慎地购买了5张蚕种(每张15克蚕卵,大约2.5万粒左右。)试养,没想到养第一批蚕仅25天我就卖了蚕茧205公斤,收入3200元。尝到了甜头的我,第二、三批再次分别养了20张蚕种,当年我就卖蚕茧1846公斤,收入29536元。

自2005年初,我在继续与广西鑫桑林蚕业有限公司合作的同时,又与云南陆良蚕种有限公司、贵州蚕业研究所达成合作关系,并在安龙县工商局登记注册了“安龙县安格锐桑蚕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我不仅自己种桑养蚕,也动员乡亲们参与种桑养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由公司负责联系桑树苗、种植技术指导、提供蚕种,由农户分散种桑养蚕,等蚕茧上市时,又由公司派人上门按略高于当地市场价的合同价收购,以带动更多的乡亲增收致富。

由于安龙有着适宜桑树生长的海拔、气候、土质等资源优势,桑树苗种植3年后就进入盛产期,桑蚕产业有着国际国内丝绸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好的有利机遇, 每亩桑园养蚕产值在4000-5000元之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利好产业。

历经几年的发展,如今我经营的公司已建成1个蚕种基地和6个桑蚕养殖基地、1个丝绸被服厂,桑树种植面积已达到1120余亩。公司生产的丝绸被套已注册了“贵A”牌商标,在2009“‘国密董酒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安龙县选拔赛”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奖,参加了去年在贵阳举行的“2009中国·贵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和“2009‘国密董酒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展销会”。而且,安龙县安格锐桑蚕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被黔西南州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2008年度州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称号。

2009年,我经营的公司销售蚕种2万余张、干蚕茧20余吨、丝绸被套800床,实现销售收入200万余元,同时带动了新安、兴隆、坡脚3个乡镇6个桑蚕基地80户养蚕农民实现增收40万余元。

上一篇:扶贫心得体会脱贫攻坚战心得下一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程项目报批手续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