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8

村(通用14篇)

篇1:村

望远村,望远村皎然,望远村的意思,望远村赏析 -诗词大全

望远村

作者:皎然朝代:唐体裁:五古 林杪不可分,水步遥难辨。一片山翠边,依稀见村远。

篇2:村

湖村春兴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桑柘相望雨露新,桃源自隐不缘秦。

稻陂正满初投种,蚕子方生未忌人。

酒借鹅儿成浅色,鱼凭云母作修鳞。

篇3:谈南寒村城中村改造规划设计

1 规划原则

1) 统一规划、合理引用外部资源。本项目规划设计用地毗邻九院沙河及省交通战备基地, 项目整体规划通盘考虑, 做到整体协调统一。利用九院沙河的改造起到扩充小区景观视野, 创造特色商业的目标, 并且利用省交通战备基地中温泉会所及景观湖, 扩充用地范围摊薄容积率, 形成以风情商业街、温泉会所为核心的星级中高端居住小区。

2) 产居结合、综合发展。将人居环境改善与环境改造带来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最大, 引领区域住宅品质, 创造企业文化, 完成企业品牌形象建立,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3) 完善配套、重视生态。规划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 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太原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肌理, 强化绿化种植, 并形成连续的绿化系统。

力争将南寒村改造项目建设成为居住舒适、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新型居住小区, 成为太原市“城中村”建设的典范区域。

2 规划结构

总规划布局为“一轴一带两片区”。

“一轴”:景观大道, 在北侧入口作为中轴的起点, 给人典雅高贵的入口形象。

“一带”:绿色景观带, 沿高速路匝道30 m范围建立景观隔离带, 隔离环境噪声, 并利用对景, 分景, 借景等手法, 使得景观与视线巧妙结合, 打造以人为本, 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两片区”:东侧为居住片区, 西侧为省交通战备基地片区。两个片区利用景观带进行融合, 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 又有整体感。

3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3.1 绿化布局思想

绿化布局满足均好标准, 强调“绿色脉络”贯穿各个居住组团, 并且贴近居民。分散绿地是基调, 景观节点是点缀, 充分体现住区景观的精髓。

3.2 绿化布局原则

1) 时移景移———组织植物绿化, 形成季节性景观。

2) 步移景移———形成丰富多变的软质空间系统。

3) 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注重和利用植物的生态效益。

3.3 绿化布局结构

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 小区内中央景观区及组团绿地为面状的大面积绿化, 小区道路结合步道设计成为线形的绿荫道。宅间绿地为点状绿化。绿化“点线面”的结合使小区的整个绿化系统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

小区内各地块形成各自主要景观绿带, 绿化空间由景观带向周边发散, 形成绿茵环绕的室外绿化景观效果。景观组团周边的住宅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有分有合, 利用绿化与景观小品的分隔限定半公共的院落空间。渗透住宅组团内部的绿化空间既保证每户住宅都有良好景观, 又便于居民进入小区主要景观绿地系统。

这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设计手法, 可以保持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连续性, 创造具有园林景致的居住环境。

3.4 生态效益

小区绿化和开放景观系统的设计重视环境的生态效益, 绿化形式上有草地、灌木、乔木和垂直绿化, 结合水面、室外活动场地和景观环境小品, 形成点、线、面、体多样化丰富的绿色生态环境。

3.5 人文效益

在区内步行通道和各个公共活动空间里, 结合使用者的需求, 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的活动特点, 布置各种小型硬地广场、喷泉和各种观赏性的建筑小品, 如:雕塑柱廊、休息座椅、儿童游戏设施等。

3.6 空间景观

1) 空间景观轴线。小区内沿弧形空间开放区域形成区域景观主轴线, 联系着小区内各片组团的景观系统, 同时贯连着各个主要景观节点, 小区主路蜿蜒其间, 将各类景观元素统一协调起来, 从而形成“一轴一带两片区”的景观轴线骨架。景观主轴线收放有致, 分别布置了人行景观绿带、中央广场、中央绿地、运动广场等, 体现其连续性, 为居民提供良好的视觉景观和活动空间。

2) 空间景观主节点。沿景观主轴线布置五个主要景观节点。在结构上位于各地块的中心位置, 并且与小区内的步行体系紧密联系, 使各个组团的居民可以便捷的到达中心景观区域。节点内布置景观水景、广场等, 服务整个小区的居民。

3) 空间景观次节点。以主要景观节点向四侧渗透, 形成次级景观网络。组团内部适宜布置小型场地与运动设施, 作为居民的日常游憩、休息空间和景观次节点。每个节点, 其空间构成模式和景观体系都相对独立, 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围合形式。

4) 景观品质。基地内环境设计要素包括植物、铺面材料 (石、水泥、砂石、陶瓷砖、木材) 及其他材料 (塑胶类、金属类玻璃、漆等) 。

草坪与自然景观、水系的变化及植物种类、季相的效果和特性, 在开放空间系统中营造不同的活动空间, 从而增加视觉景观的变化, 提高景观品质。

3.7 因地适宜, 利用现有地形高差做微地形景观

整体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南北最大高差约3 m, 东西最大高差8 m。

规划场地整体趋势竖向设计仍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场地内采用微地形解决高差, 同时也丰富了环境景观。

4 道路系统规划

4.1 道路系统

交通体系划分为机动车、自行车、步行三大系统, 规划将贯彻人车分行的方针。

4.2 静态交通

主要的停车分为机动车停车与自行车停车。

1) 机动车停车。

机动车停车的对象主要为社区内车辆与商业外来车辆, 停车方式分为地下停车场、路边临时停车。

地下停车场集中布置于中心绿化范围内, 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尽可能临近小区出入口设置, 以便有效地进行人车分流。地面停车场用于小区来访车辆及商业外来车辆, 可以有效节约小区的建设成本并合理的配置车位资源。

路边临时停车主要供小区周边商业车辆停车, 只允许单侧停车, 而且对停车时段、停车时间予以限制。

2) 自行车停车。

由于自行车停车量比较大, 因此采用室外和室内相结合的方式。室外停车成本低, 但不利于自行车的管理与维护, 而且对社区景观有比较大的影响, 主要采取自行车地下停车, 有利于自行车的管理与维护, 同时对社区景观影响也比较小。

3) 识别系统。

识别系统包括组团识别、道路识别与建筑物入口识别。组团识别包括社区的入口标志、社区地图的设置;道路识别包括路名设置、交通标识与停车场标志设置;小区入口识别包括建筑物标志与入口方向指示。

此外, 所有的识别标志考虑到夜间使用的可能性, 重要的识别标志设置灯光。

5 建筑立面设计

建筑形式选取方向以欧洲城堡为基调, 然后进行ARTDECO风格的演化和提炼, 显示了高贵典雅的贵族身份和地位。通过城堡元素进行艺术装饰和提炼演化形成适合中高端客户审美的建筑趋向。在设计中避免了城堡的战斗防御和威严属性, 保留和拓展了城堡的高贵典雅属性, 丰富的细部以及符号化的建筑语汇沉淀着深厚的建筑文化。精致的建筑形体, 更好的增加了小区景观的独特性与多元性, 提高了建筑的品质。

建筑设计与环境巧妙结合, 局部采用通透明亮的凸窗以及流动的线条。材料上注重建筑质感体现, 浅色的墙面, 细腻的面砖共同演奏着建筑的韵律。建筑色彩沉稳隽永, 采用米黄色仿石涂料和咖啡色石材为主要色彩基调, 强调建筑单体形象的同时, 将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 完成小区品牌形象建立。

摘要:通过对南寒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设计的分析, 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建筑—环境”三者协调平衡为设计主题理念运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 力求营造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和高质量的生活居住环境, 创造一个适于生活、交流的生活氛围。

篇4:京东“独一村”常州村

地理位置: 天津市蓟县下营镇

推荐理由: 这个村的82户人家,分散居住在3公里长的九山顶群山中。大多数农

户都建有别墅,从事旅游接待。常州村是居“土”不“土”,是“农”

非“农”,是京东一带极其独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休闲度假“农家

庄”。今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点)。

天津市蓟县下营镇常州村是一个天津最高最远的小山村,西依北京,东靠唐山,南连天津,北接承德,是天津市仅有的两个地处长城之外的山村之一。说其独特,是因为这里有独特的气候,独特的自然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农家旅馆,独特的天然氧吧。常州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县政府规划九山顶景区发展面积50平方公里,常州村地处万里长城上关段至黄崖关之间的青山口外侧有战国古长城的地段。它以山川俊美,森林茂盛,地层标准古老,人文历史久远,民风淳朴为旅游资源主体。青山以九山顶主峰为支撑,九山顶海拔1078.5米,是天津的最高峰。九山顶一峰突起,直插云霄,四周群山环抱,如众星捧月。登临山顶,南眺翠屏湖,北望燕山主峰雾灵山,东观遵化金星山,西看平谷金海湖,六千七百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确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的意境。站在山顶,人在山上,云在脚下,峰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构成“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幻境。如入仙境,似作云游,令人豪情满怀。因其山体雄伟,脉势虬勇被选为清东陵皇家风水的根基,九山顶皇家命名,顺治皇帝钦定为正脉太祖山。现在的常州村是全国首批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点)。

这个小小的北方村落为何取名“常州”呢?这村名来历还有个典故。1942年,华北抗日的八路军在敌后进行战斗,递送情报时为了迷惑敌人并有利于隐蔽和保密,将联络站按南方地名起了代号,“常州”便是其中的一站,从那时这个革命的名字就一直沿用了下来。今天,富起来的常州村人,当然没有忘记村名里蕴涵的革命情愫。在风景秀美的国画岭支面山腰上,有一处小平台,过去曾搭设过12个老八路的灶堂,是当年冀东抗日机关和八路军官兵“小米加步枪”在敌后宿营的地方,这里常州村人恢复了50多年前的抗日边区食堂,目的是建立一个传统教育的课堂。经过一段艰辛的攀登后,在此驻足小憩,穿上八路军的军服,保你飒爽英姿。

走入村里,远远望去,小桥流水、红砖碧瓦,好一幅小康农庄的景象。进入院内,宽敞洁静井井有条,每户家庭旅舍大概都有七八间客房,主人都能做得一手别有风味的农家菜。每逢周末便是这里最忙碌的日子,来自北京、河北及市内甚至海外的游客纷至沓来,领略九山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还要体味一下这纯正的“农家一日”。

常州村处于世界著名地层剖面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起点处,是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保护区纪念碑设在村内,其中8亿年跨越,17亿年前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宏观藻类化石,18亿年前的宇宙尘为世界上独有,科学价值、地质旅游价值在世界上极其珍贵,景区内建“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一所,供游人参观。

常州村的景观组合有这么一句话:趟绿水、饮灵泉、过战国古长城;捉巨藤、攀峭壁、登名山、览京东好风光;一步跨越8亿年时空,去寻觅人间至宝宇宙尘;博物馆里悟懂了诸多科学奥秘,农家炕上静遐思,却原来这里是生命的摇篮。

常州村于一九九四年五月投资兴建九山顶景区,目前已实现各项投入1880万元。现已建成年接待10余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接近千万元的村办景区。雄、秀、险、幽的山、水、崖、洞和古朴的民风,已成为中外各界游人向往的一个洁净纯朴的绿色山村世界。

篇5:村

出近村晚归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苦雨秋将晚,羁愁酒易醺。

百年终腐骨,万事尽浮云。

果熟多猿椋林疏过鹿群。

篇6:村

蛾眉村旅舍作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小雨初收景气和,青苔狼藉落梅多。

曲肱野店睡斜日,濯足溪桥鸣细波。

久厌俗情生眼白,近承天诏赐颜酡。

篇7:村打造“纠风惠民阳光村”

今年以来,×××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拥兴村为试点,积极打造“纠风惠民阳光村”,提高基层干部权利运行透明度,促使干部廉洁履行职责,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作为“阳光村”,成立强农惠农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组织、实施、协调、核查等工作,使农民全面了解自身可享受的各种惠农补贴,提高国家、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加强农村的财务项目管理,提高各类补贴项目资金的审核、管理力度,确保资金准确及时地发放到农户手中,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抵扣和骗取补贴资金等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利用手中的责权为人民谋福利。迎着“阳光”风,建设多媒体文体活动室、建造灯光篮球场等。

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玉米、天冬等,其中:百合科植物天门的块根的天冬又名天门冬天冬药材,闻名×××。

篇8:试论精英治村如何向制度治村转变

关键词:精英治村,法治治村,农村治理

一、精英治村、制度治村内涵的界定

精英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 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或优秀人物。精英治村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学者卢福营提出的:“‘精英治理'即村级治理在村干部的主导和现代农村精英的广泛参与下运作, 但普通村民对公共权力系统运作的参与和影响力度极低。这种类型的村治从村治民主化纵向发展的层面分析, 则是村民自治或村治民主化的初始阶段。” (1) 学者陈光金“依据不同农村精英在不同资本上的相对优势, 把农村精英也划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学者王汉生“将我国农村社区精英划分为党政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三种”。 (2)

本文讨论的精英治村主要是经济精英治村, 并不涉及政治或党政精英治村和社会精英治村。在这里笔者把精英治村定义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 在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框架下, 农村经济精英凭借其经济优势获得管理农村基层事务的权力, 进而对农村事务进行管理自治。

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著名讲话, 掀起了制度建设的热潮。遗憾的是, 至今理论界尚未对制度治村这一概念给予明确定义。在这里, 笔者把制度治村简单定义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中的两委 (村委和党委) 及其领导者依据相关法律、制度管理村务。

二、精英治村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 限制非精英阶层参与管理本村事务, 阻碍其民主权利的行使

在20世纪80、90年代, 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 发展的第一要务是经济的发展, 这就迫切需要有一部分精英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农村率先致富的经济精英由于有致富的丰富经验, 并在致富过程中积累了广泛的社会资源, 这些主客观条件为他们搭建了走向政治的舞台。农村经济精英登上政治舞台之后, 利用已掌握的政治资源为自己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同时带动了一批经济精英的崛起。

198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试行) 》颁布实施,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开始在农村确立起来。农民可以自行管理本村事务, 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自由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虽然村民组织法赋予村民这些权利, 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村民的权利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究其根本原因, 是没有与该组织法相配套的政府政策支持, 其中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支持。

由于基层政权并没有给予村民自治充足的财政支持, 因此经济精英在带动村民致富的过程中, 必不可少的依靠的是已有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例如:招商引资过程中人情世故的打点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 政府对该村政策的优惠同样依靠经济精英已有的社会资源优势来争取。由于那些非精英阶层并不具备这些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这就导致他们同经济精英竞争村务管理领导者时处于劣势地位, 甚至主动知难而退。在这种运行机制下, 农村的管理权基本是在农村经济精英中循环甚至一人连任多年。

2. 打消村民民主意识,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遭受冲击

农村经济精英对农村自治权力的垄断, 使越来越少的非经济精英跻身于自治权力的核心。这不仅带来非经济精英的政治挫败感, 更会带来他们对农村公共事务的漠不关心。村民原本是村民自治中的主体, 但在这种情况下, 村民的主体地位被边缘化甚至村民自我边缘化。农村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政治心理:认为经济精英垄断农村自治权力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自己根本没有竞争自治权力的经济基础。

村民自治制度本是村民的自我选举、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监督, 但在精英治村模式下, 自治权力被集中于经济精英手中, 普通村民并没有实际的参与权, 导致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异化, 从根本上不利于自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3. 导致农村利益固化, 阶层流动不能顺利进行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致使农村存在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 这种观念造成农民对自己宗族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信任和依赖。农村经济精英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也带动了本族人的致富, 这样本族中的人就构成了一个经济精英群体。他们获得自治权以后为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奠定了政治基础, 是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主要途径。而且其他非经济精英由于自身经济基础的限制很难进入该群体, 这样农村利益的大部分就被经济精英所获得, 利益固化现象就此产生。

农村经济精英利用已掌握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获取更多的利益和好处, 由此进入“良性循环”之中。资源和财富的有限性导致非精英阶层很难进入到经济精英集团, 阶层流动的管道被阻断, 阶层流动不能顺利进行, 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制度治村的显著优势

1. 有利于解决上文提及的精英治村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精英治村模式侧重的是村干部权力来源的合法性, 但对权力运用是否合法合理并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制度治村模式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或制度, 不仅在保障村民民主选举方面有效管用, 更要加强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保障力度。

运用法律和制度切实保证村民能够参与本村事务的决策、管理, 并对村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有利于使村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行使, 由此切实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只有每个村民都积极参与本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才能得到巩固、完善和发展。通过加强对村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促使他们不能为自己或宗族利益服务, 而是为全体村民服务, 保证村民利益获取机会的均等化。由此农村利益固化的局面才能打破, 阶层之间的差距才能逐步缩小, 阶层流动才能顺利实现。

2. 保证农村治理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理性化

邓小平说:“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 制度和法律一旦确立以后, 就要保证其稳定性, 朝令夕改不仅破坏制度的权威, 而且导致制度执行中的混乱。法律和制度自身具备的稳定性是保证农村治理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制度和法律的稳定性就决定了它具有连续性的特性, 制度只有稳定了, 其连续才有可能。因此法治或制度治村就可以克服精英治村产生的村落短暂繁荣的现象使农村治理连续性成为可能。同时, 法治或制度治村使农村治理中的人为治理因素减少, 制度和法律框架一旦确立, 治理过程中的理性化趋势就会逐步增加。

四、精英治村如何向制度治村转变

1. 继承精英治村的合理成分

尽管精英治村存在着问题和弊端, 但作为农村治理模式的过渡形式仍然具有值得制度或法治治村继承和发扬的合理成分。

一方面, 精英治村把发展本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现如今, 许多农村问题的核心是经济发展问题, 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因此, 不管采取何种治理模式都要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制度治村更要重视经济的平衡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使制度成为空谈。另一方面, 精英治村促进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村经济精英凭借其特有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优势, 最大限度地集中本村的资源优势进行公共设施建设, 例如“村村通”建设、公园修葺、水道开挖等。

2. 制定配套适用的制度, 逐步完善制度体系

一个是村民议事制度, 它规定村里的重大事务需要召开村民大会大家共同商议决定, 在不方便召开村民大会的前提下可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决定。但在实际运行中村委会并没有严格履行, 仅仅是几个村干部开个碰头会就把决议定了, 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决议有利于本村经济精英利益的现象。要切实改观这种有现存制度不履行的状况, 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现有制度得到顺利贯彻和执行。

另一个是村民监督制度, 村民有权监督本村治理是否合理合法, 村干部是否切实维护最广大村民的利益。虽然这个制度被写入村民自治法, 但是具体应如何操作并没有得到详细规定, 这就给村干部谋取私利以可乘之机。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有赖于程序的合理合法, 因此, 必须切实重视完善监督制度, 尤其是监督程序。

精英治村模式向制度治村模式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应积极避免一刀切的状况, 急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制度或法治治村模式并不适合中国每一个村庄。因此, 对这种转变我们应持理性态度, 针对当今各个村庄的现状选取适合本村的治理模式。

注释

11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0.

22张俊立.农村工业化与精英治村[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9.

篇9:树山老区村变成“别墅村”

树山村是革命老区村,距西牛镇区15公里,总人口1500多人。该村地处偏远,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就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村民也只是固守耕作或在当地打零工。因此,相当一部分农户仍处于贫困状态,住房基本是上世纪70年代初建的泥砖瓦屋,破旧不堪。村民生活条件之艰苦,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显得特别悲凉。

2010年,碧桂园公司响应省委、省政府扶贫济困的号召,选定树山村作为对口帮扶对象,开展“碧桂园树山绿色产业扶贫项目”,派出5名扶贫工作人员常驻树山村。帮扶工作小组进驻树山村后,郑重地向村民作出了扶贫济困的“三年承诺”和“三年规划”。

“三年承诺”即是让村民住新房、走新路、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让村民收入大幅提升,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让村民通过产业带动致富,变得更加诚信、勤劳、文明。

“三年规划”,是要就地建设新农村,把脱贫致富的产业引进树山村,整体推进道路、房屋、水电、通讯建设,优化整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了发展绿色产业、实施房屋改造、道路硬底化改造以及饮水、电网和通讯工程建设。同时,碧桂园还发挥对保安、绿化、家政员工需求量大的优势,吸纳剩余劳动力到碧桂园工作,采取持续定点招聘,就地面试,实现“一人就业,一家脱贫”的目标。

碧桂园采取“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先进帮扶理念,因地制宜地把碧桂园和树山村的优势结合起来,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动农户种植苗圃,再由碧桂园公司负责回收。树山村村民原本没有种植苗木、花卉的习惯,但是,现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连绵起伏、生机盎然的苗木和花卉,与新建设的新农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绿色风景。

以前,树山村由于大部分人都处于贫困状态,破旧的房子一直未能重建。如今,新的楼房已经建设落成,老区村变成了“别墅村”,村民们终于圆了新居梦。据了解,碧桂园公司决定对树山村进行对口帮扶后,立即开展住房改造工程,实施整村拆旧建新。碧桂园采取“政府补助一点,企业帮扶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帮扶村民新建两层半、面积约110平方米的框架结构住房。

几年间,以前破旧不堪的土砖老屋已经看不到踪影了,村民住上了漂亮宽敞的新房,喝上了放心、干净的自来水,通往各村的支干道也建设成了硬底化的道路,电网和通讯也趋于完善。为了解决该村交通落后的问题,清远市交通局还开通了树山村罗屋至英德市区的往返大巴车路线。

篇10:村 “民主法治村”汇报材料

我们##村位于

近几年来,我们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领导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抓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探索创建“民主法治村”的新路子,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扎实开展“民主法治村”的创建活动,把创建“民主法治村”作为“五五”普法和“六五”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不断推进我村民主法制建设步伐,从而有力促进了全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现将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建立创建组织网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我村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的组织建设,村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任组长,2名班子成员任组员的##村普法领导小组和民主法治村创建领导小组。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普法工作小组成员定期召开创建工作会议,及时排查村里矛盾纠纷,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宣传创建工作的重要性,使我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得以有效实行。

(一)营造民主氛围,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我村将法制宣传教育贯穿始终,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民主法制建设,村委会利用法制宣传栏、村民代表会议、文化活动等多渠道宣传有关“民主法治村”创建标准,将创建工作的标准、制度上墙,力求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完善各项制度,明确各自责任归属。从制定和完善村 1

规民约到村民自治章程出发,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规范村党建工作责任制、村委会工作制度、村两委会会议、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党务、财务公开制度,重大决策法律咨询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等12项规章制度。

(三)加大普法教育,以干部带动群众。为了提高整个村的民主法制意识、村两委会成员在法制学习与宣传中起到了好的带头作用,促进了村民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矛盾纠纷法律意识的提高。村两委会成员利用党员学习日、村两委会会议、村民代表大会等时间,组织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多部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利用法制宣传栏,张贴各类法律题材的报刊、资料,从主动与被动两方面来增强村民的法律观念。

(四)实行民主管理,加强“三公开”、“四民主”机制。我村实行村务、财务、政务“三公开”将向村民公开的财务收支账、重大事项村民代表的结果、计划生育指标的分配、农村低保对象的公示内容等记录在案,有据可查,避免了各项公开只图形式,做表面文章的现象。同时,我村把“四民主”落实到实处:

1.民主选举。今年是我村换届选举的一年,根据区、镇两级组织的统一部署,分两部最大限度的体现村民的民主选举权。第一步,由各村民将依据自己意愿选择候选人,根据村民的提名,按票数多少确定候选人名单;第二步,村民根据候选人名单再次投票,最后根据差额选举、不记名投票的方法确定村委名单,在选举中确保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

2.民主决策。我村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集体讨通过;涉及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事项,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通过,做到事事从村民的利

益出发。

3.民主管理。我村从实际考虑,从建章立制入手,狠抓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重大建设项目招标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村务管理的民主性、科学性,避免了村干部因决策失误给集体经济造成损失,较好在防止了村务管理活动中的暗箱操作和村干部不公、不廉行为的发生。

4.民主监督。我村实行村务、财务、政务公开,充分做到让村民都“看得见”:一是公开时间规范,财务收支每季公开,在方便群众阅览的位置设立公开栏;二是公开程序规范,公开的内容全部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公开管理体制规范,建立村务公开档案,便于群众查询、监督。

(五)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和村民整体素质

村两委会重视干部和村民的素质教育。

1、每月定期对两委会干部,各村民小组长、队长、宣传员进行政策、法规制度等培训学习。

2、积极推进普法和“法律进村入户”活动,从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入手,村两委会干部对全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电话会议精神和《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讲话》为教材,将法律法规政策送到村民手中,达到一户一册。治安巡逻队一年四季都给村民宣传防火、防盗、防煤气的安全教育宣传。

3、利用村民小组长,宣传员逐户发放宣传单及黑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传播法律知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

干部和村民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提高了,法律意识普遍有所增强,懂法的人多了,依法维权的人多了,遇事能主动寻求法律援助,在经济利益分配中注意保护妇女儿童和残疾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了。

(六)做好调解工作,稳定社会秩序。

认真检查各类矛盾纠纷,摸规规、抓苗头,把民间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是人民调解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促进社会稳定,给群众一个安居乐业环境的保证。

我们村以村长莘伟荣为主任的领导下,由4名两委会成员组成人民调解委员会,各村民小线为调解信息员,按调委会工作制度,设立了调解办公室,认真组织了矛盾纠纷的排查,作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消除了不安定因素,为村民的安宁,村里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环境。

二、存在不足

一是在部分党员干部中,对民主法制建设的在位作用认识不高。二是部份村民的法制观念不强,法律素质不高,对依法行政理解不深,民主意识和对处理村务解决问题的基本法律法规知识不够。

在“民主法治村”建设中,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做了以上力所能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将通过不断努力,借鉴其它村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方针政策,将我村的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的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我们要加大民主法制建设力度,把村民自治推向新阶段,把我们##村建设成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村村民委员会

篇11:村

草堂村寻罗生不遇

作者:岑参朝代:唐体裁:七绝 数株G柳色依依,深巷斜阳暮鸟飞。

篇12:村创建无毒村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村禁毒帮教和“无毒村”创建工作,促进社会治安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我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我村创建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正常开展。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使创建工作能正常开展,做到工作有人管、有人抓。首先要组建成立“创建无毒村”和“禁毒帮教”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村委会成员,负责全村的创建、帮教工作和宣传发动工作,由各村民小组组长担任信息员,负责全村各类情报信息收集及时上报。

二、做好宣传、加强思想教育

要充分利用各种党员、干部会议、村委会会议、组长会做好禁毒宣传,使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教育广大青少年拒绝毒品,远离毒品,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有线广播进行广泛宣传,有效地遏制毒品的蔓延,力求做到吸毒人员逐年减少,至没有吸毒人员。利用黑板报、墙报,大力宣传吸毒的危害及个人吸毒祸及全家,危害社会等各种宣传形式。

三、时间按排,方法步骤

第一季度,召开会议,组建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明前目标责任,充分认识创建“无毒社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使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巩固成果,收到成效。

第二、三季度,正式开展创建工作,根据本村实际,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做好吸毒人员的摸底调查走访工作,广泛发动群众,摸清并掌握现有吸毒人员及家庭基本情况。

第四季度,组织帮教,对在册和不在册的吸毒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落实帮教对象,开展帮教,入户走访了解,做好督促工作,随时掌握吸毒人员的思想状况和动向,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戒断毒瘾,重新做人。

四、做好记录和各种台帐管理。

红晓村

2011年3月24日

红晓村创建“无毒村(社区)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村禁毒帮教和“无毒村”创建工作,促进社会治安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我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我村创建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正常开展。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谐观”,坚持预防为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在街道综治办的指导下,依靠社区组织和广大居民群众,提高村治安防范能力,健全村治安防范网络,夯实村安全稳定的工作基础,确保本村一方平安。

二、具体工作安排:

1.完善组织网络和规章制度,以群防群治为依托,形成多层次的防范、控制、打击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2.动员本村村民群众和辖区单位积极参与“创建平安村(社区)的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无毒社区、无邪教社区”的创建活动,调整和健全“驻村保安”、“治安志愿者”网络,开展争创“优秀义务巡逻队员”、“优秀组长”活动,形成“人人参与治安防范”的工作局面。

3.加强辖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依法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坚持“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谁出租、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严把流动人口“流入、流出”关,做到来路明、底子清、管得住,全年办证率达到90%以上,确保外来人员不失控。

4.深入开展“无毒村(社区)”的创建工作,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在本村内以禁毒图片展、黑板报展、悬挂横幅、授课等宣传活动形式,加强村民的禁毒意识,在小区内营造“有毒治毒创建无毒、无毒防毒保净土”的良好的氛围。

5.强化村级治安防范管理,搞好村“警务室”、“调解室”建设,发挥义务巡逻队及组长的治安防范宣传作用,积极宣传“五防”知识,提高辖区村民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发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创建平安家园的自觉性。

7.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在辖区内以讲座、板报、横幅、宣传单、入户等形式组织村民开展不让邪教进我家活动,把反邪教警示教育落实到实处。

8.村委会以板报、讲座、宣传栏、广播等形式,组织辖区村民全面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积极开展各项普法宣传工作,营造辖区内浓厚的法制舆论氛围。

9.经常性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方式,丰富法制宣传内容,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村委会在暑假期间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法制教育活动,在辖区的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举办一期暑期青少年法制培训班等,以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

10.通过多种形式用多种载体,对社村民、青少年等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文明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教育本村村民遵纪守法,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市民活动,增强创建无毒村的积极性。

篇13:村

火山村位于古交市区的东北方向,隶属于古交市河口镇。火山村一部分建于山腰之中,一部分位于山下的平原上,山下是一片非常适合耕种的耕地,耕地上除了农作物外,还有树苗、大棚等其他附着物。古交市政府原本计划对火山村进行整体搬迁和改造,但却遭到了部分火山村村民的抵制,以至于改造工程从2012年开始进行以来,到如今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经过一些初步的调研后,笔者总结了三个导致火山村村民拒绝搬迁的原因,这些原因没有任何普适性,可能只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火山村的情况而已。第一个阻碍火山村顺利搬迁的原因是村中原有住房的拆迁补偿问题。古交市政府给出的意见是,随着房屋楼层的增加,给予房屋补偿的面积递减。这个方案原则上具有可行性,但是却没有实际上的操作性,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房屋的新旧与质量没有纳入意见的考量范围,房屋的补偿面积只以原住房面积的大小和楼层为依据,这样一来,新建住房的村民便感觉补偿方案不公平,房屋修建质量更高的村民也是如此。其次,房屋补偿方案中房屋面积的计算不包括住房周围的附着物,无论是搭建的简易棚户,还是有一定修建质量的砖瓦房,都不记入补偿范围之内。这样的要求也令许多村民感到难以接受。最后住房修建在山上的村民普遍愿意拆迁,而山下的村民因为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对于拆迁则积极性不大,政府意见对于房屋地理位置的考虑不甚周详。 第二个原因则是来自于土地补偿的问题。古交市政府出台的拆迁意见中,按照火山村村民在籍的年份给予不同金额的土地补偿: 1964年前在籍人员按每人3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偿,1964年到1984年在籍的村民按每年8千元的标准给予补偿,1984年之后在籍的村民则没有补偿。这一规则遭到了很多村民的反对,大抵上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年龄划分不符合实际情况,1964年前的村民大多已不在村中居住,而1964年后在籍的村民才是火山村的主体所在,真正需要大量补偿的村民不能获得补偿,相反已取得城市户口的人员反而得到的更多,村民对此颇有怨言。二是土地上的附着物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许多林地的补偿都是按照耕地的标准进行的,这导致了土地补偿“一刀切”的出现,村民肯定不会买账。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就业问题。火山村村民自古以来就是靠田吃饭,靠地生活,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实际上就没有了生活来源。古交市政府其实也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也提供了许多解决就业的方法和途径,例如成立小区物业公司,吸纳火山村富余劳动力;实施就业培训;开辟其他土地供火山村村民进行耕种。 但这些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物业吸纳数量有限,就业培训不解决实质问题,新开辟的土地不如以前的水浇地质量好等等。原来耕种土地时,几亩地可以养活一大家子,可一旦“进入”城市后,就必须要有工作和收入才能维系基本生活开支。古交市容量十分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给火山村村民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和工作机会,这就给火山村的搬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原因其实也都是存在于深层次问题上的表面现象,之所以这些现象被不断地放大和显现,归根结底源于深层问题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这些所谓的“深层次的原因”,笔者把它概括为两个方面:政府和社会交流介质的短缺以及村民文化对于城镇化的抵制。一方面,政府很难获得一份比较清晰的村民诉求“清单”,其制定政策和意见的依据大多来源于现成的案例和相关文件规定,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或者说, 即使政府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在没有进行广泛听证和质询的基础上,便制订了一套所谓的实施意见和办法,这些实施细则实际上可操作的空间并不大,大多属于“闭门造车”的结果,属于“辞藻华丽”的表面文章。根据“理性选择理论”,政府作为行为主体,自然要最大化地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自然难以满足村民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村民在遇到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反而选择了通过越级上访等方式表达诉求,实际上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越级上访不仅不能解决村民的利益诉求,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干群矛盾,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现实情况是,村民不相信政府,只相信上一级政府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政府因为不了解村民的具体诉求, 在制定政策时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因此也难以令村民满意,这样一来,政府和社会之间便缺少了沟通的介质,或者说渠道,一旦沟通不畅,问题便会越积越大,等到积攒的问题达到一定程度而不能解决时,社会群体性事件便爆发了。所以,政府和村民认真细致地了解彼此的诉求和做法,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进一步缓和干群矛盾,构建起和谐的城乡社会。另一方面则是村民文化对于城镇化的抵制。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农业经济历史的国家,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根深蒂固,相比而言,作为市场经济代表的城市文化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普及程度。具体来说,火山村村民已经习惯了农村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城市生活的那种快节奏的生活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原本通过种地就可以维持生活的必需,而如今却需要寻找一份解决饥饱问题的工作来养家糊口,或者说农民对于土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感,一旦失去之后就会产生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就是村民文化对于城镇化的抵制。 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村民文化也会不断地发展衍化,但至少就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和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事关城镇化水平的质量。

火山村的搬迁困境就是在以上两个原因基础上,村民不满政府拆迁计划的情况下产生的。短期解决方案就是双方必须同时做出让步,在互相妥协的基础上达成新的方案;而如何在根本上解决城中村搬迁难的问题,则需要社会的不断发展来消化和解决。

村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必将随着农业文明的衰落而终结。在当今中国,工业化方兴未艾,城镇化如火如荼,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探讨村落的命运,尤其是城中村的前途,便凸显其现实性和紧迫性。李培林先生的《村落的终结》一书之所以成为个中翘楚,在笔者看来是因为这本书并不是就城中村改造的表面现象进行泛泛而谈,而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解读,即村落终结相对于农民身份转变的滞后性。

对于这一现象,李培林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村落作为一种生活制度和社会关系网络,其终结过程要比农民的职业身份转变,更加延迟和艰难。”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熏陶,村落中村民的意识形态和日常行为都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它们虽然不像法律那样明文成条,却都有着不输于其的强制力和执行力。这种村俗民约质朴而有力,通俗且易懂,经过几代的传承,深入人心。工业文明来临后,新的一套属于城市系统的规范规则对村落的“软规范”形成了冲击,这种冲击犹如惊雷后的暴雨,迅猛而激烈。结果已经注定,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个过程却必定要伴随着种种的阵痛,如今的城中村改造难题便是其例之一。村落虽然没有了,但“新市民”的内心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他们的自认身份还是“村民”,虽然住进了高层,没有了耕地和宅基地证,但他们对于土地的崇拜以及村民互相关系的熟络依然丝毫未减。这种身份转变的滞后性大致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政治上主要是基层行政管理体系的变化。在中国,村一级和社区一级的基层行政管理体系都属于基层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城中村村委会改为城市居委会后, 表面上成为了城市社区的一份子,完成了行政村向基层社区的过渡,但实际上具体到日常管理和运作时,与以往村委会的做法殊途同归,并无二致。城市中街道社区只负责有限的事务,而在村落社区的管理中,村委会却事无巨细,全部包办;城市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而村落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费用却由村集体支付;城市社区的社工和工作人员有国家规定的保障、退休以及相关福利制度,村落社区的村干部则还是以前的待遇,并没有改变。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转变,大量存在于中国的城中村改造中。 村民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中,管理制度上的切实改变是第一步,第一步走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和进展。

经济上则是村落集体经济的分红和福利。曾几何时,村民为了拥有一个城市户口,可以放弃土地、住房乃至一切,这种情况最近有了转变,这个最近要追溯到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那几年。由于城市的扩张、地价的飙升,拥有一个农村户口不再是“贫穷”的象征,甚至在有些地区还出现了“逆城镇化”的现象。中国的“逆城镇化”和西方是不同的,因为两者虽然表象相似,却根本上不处于同一个阶段。另外,相对来说村民都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 这其实不是因为村民的文化程度或者说技艺不够高,因为城中村的下一代也在读书上学,而且好些已经参加工作并融入了城市的生活中。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因为他们对于村落生活的留恋与认可已经根植于心底,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有一种近乎于本能的抗拒与排斥,不是难以转变,而是不想转变。

文化上则是熟人社会的逐渐崩塌与解体。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村中社区的楼道中平时都摆放着许多杂物而没人管, 城市新建小区则是另外一副景象:干干净净,无比整洁。这难道是因为村民的素质有多么低下,城市的居民素质有多么高尚吗? 当然不是。村民之间都相互熟络,新建小区的居民却互不相识, 这种熟人社会到匿名社区的转变,使得原本的私人关系日益淡泊,这时如果有谁还敢在楼道乱扔杂物,必会受到物业的惩罚, 没有任何人会讲情面。不得不说,当今的住宅小区虽然外表光鲜,好似高雅,其实传统的人情世故,往来谈笑早已逝去无存,或者说所剩无几。城中村村民变市民后,村民之间的人情往来短时间内不会消散,并且这种人情联系对于社区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显著地降低管理成本。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熟人社会的解体也是不可避免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们似乎忘却或忽略了,在故去的老人和新生的婴儿之间存在的继替关系,以及后者的血脉和身躯里依旧流淌和生存着的祖辈的血液和基因。”

村落慢慢终结了,但其作为一种生活制度和社会管理网络依然要存续好长时间。这种转变的滞后性,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究竟是福是祸,不一而论。但肯定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要充分尊重这种传统村落的生活和办事方式,拔苗助长的行政推动以及放任自流的静观其变都不可取,均衡照顾各方利益,循序渐进推动改造才不失为万全之策。

摘要:火山村的搬迁困境表面上来源于村民的具体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实际上源于政府和社会交流介质的短缺以及村民文化对于城镇化的抵制。短期解决方案就是双方必须同时做出让步,在互相妥协的基础上达成新的方案。而如何在根本上解决城中村搬迁难的问题,则需要社会的不断发展来消化和解决。

篇14:水乡最美的老区村鹤山上升村

鹤山66个老区村中,九成集中在山区镇,唯独上升村却处在西江边的水乡。当年,新高鹤游击队贯彻“开辟新区,饮马西江”战略,在水网地带与敌周旋,牵制、打击敌人有生力量,为鹤山解放做出贡献。

别致的水乡风韵

古劳镇濒临西江,原为下游的冲积滩涂,洪水一来便成“泽国”。明洪武年间,乡绅冯八秀牵头修筑古劳大堤,使昔日的滩涂变成美丽水乡。先辈们因应水势地形,用双手把这片土地打扮得摇曳生姿,鱼塘、河网、道路纵横交错,村落、石桥、古榕、菜地、遍布其中,“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色随处可见,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珠三角现存最好的原生态水乡。

水是这里最灵动的章符,鱼塘、河涌无处不在。晨起,四周水气缥缈,太阳出来,蓝天白云下,映照着荷叶上的露珠,水面波光粼粼,一页扁舟划开晨雾,打破周围的宁静,开启新的一天……傍晚,割鱼草的汉子们,身上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练就一身铜皮铁骨,辛劳过后,到榕树下歇息片刻,再“扑通”一声扎入河中,与清凉的河水来个亲密拥抱。

如果说翠玉般的水是古劳的生命,那么龙舟就是水乡的精魂。在上升乃至整个古劳,几百年来百姓都把龙舟当成吉祥之物,他们深信每年只要舞了龙头,扒了龙舟,洗了龙舟水,就会风调雨顺,福寿康宁。上升村有七星、老仁和等多支龙舟队,每年四月初八过后,锣声一响,各村男丁云集“龙舟埠”,把沉睡一年的龙船从泥浆中捞起,选派上了年纪且富有经验的人抹油、扎龙根。此后“龙舟热”逐日加温,扒丁集中训练,村前村后、商铺茶楼、榕树头下,“龙船经”讲得头头是道。“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扒出屎、初五初六扛过基(基堤)、初七初八入泥底”,这首民谣便是水乡斗龙舟的生动写照。

八座的故里传奇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灵动的水土滋润着这里的男女老少,孕育出一代代杰出英才。他们当中,既有中国凉茶始祖王老吉创始人——王泽邦,有中科院院士叶大年,著名油画家李金明,还有身残志坚、五破世界纪录、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勇夺“金银铜”三面奖牌的李汉华等。

有“一门俊杰,五代富豪”之美誉的李石朋家族,当中包括有实业慈善家李冠春、获香港特区大紫荆勋章的李福善、香港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前香港特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能、香港教育界知名人士李国章等,均是叱咤风云人物。

现为鹤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家族祖居,由8座砖木结构平房组成的院落,为李石朋父亲李家成所建,故人称“八座”,又称新墩。墩前为荷池,中间为宅舍,四周遍植花果,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宅舍主室8座,除一座书厅,其余为宿舍,均为大小布局相同的三间两廊独立宅第,整齐地分为两排,屋脊、屋檐满布砖、灰雕,四周围墙,南北设门楼,东西两侧有侍廊。整座宅第古色古香,气势不凡,属典型岭南特色建筑。

李氏家族虽居香港及国外,但关心桑梓,热心公益,远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捐巨款回乡赈济难民,建国后,举凡家乡修桥筑路、救饥扶贫、兴修水利、捐建医院、兴办学校等善举,无不悉心以为,务求尽善,邑人有口皆碑。因此,其家族多个成员获鹤山荣誉市民殊荣。

石路的岁月留痕

上升村内最具特色景观之一要数石板桥了,它是水乡悠久历史的见证。石板桥又称石路,它大多有上百年沧桑。勤劳智慧的水乡人,在鱼塘水底打进松桩,用砖石砌成坚固的桥墩,再把长石板铺在一个个桥墩上,成为一道供人行走的石板桥。如果站在西江大堤眺望,会看到长长的石板桥,犹如长虹卧波般横卧在鱼塘之上,加之波光鳞影,竹林处处,使人有回归大自然之感。

过去,这些石路,是水乡的动脉,水乡人与外界交往接触,除了小船就是依靠这些石桥。石板桥一般由每段长约1.5米、宽约0.5米、厚约0.15米的花岗岩石条组成。陈旧的石路经过岁月的洗礼,有的依然屹立,有的因地貌变化变得“老态龙钟”。为再现石板桥风韵,延续“鹤味文化”,在古劳镇政府的倡导下,上升村通过村民自筹和发动海内外乡亲集资等方式,筹资100多万元重修南变祖水龙桥,修旧如旧,还原了昔日水龙桥的风貌。远远望去,沿塘基蜿蜒延伸的石板桥在水天一色间,犹如水龙舞动、动态十足。

走在石板桥上,望着脚下两旁青苔斑斑的桥墩,新旧交替的石板,静静流淌的水,欢畅的鱼儿,还有远处牵着小孩走过石桥的老人。岁月似水流年,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桥韵。

水乡的美丽画卷

据村委会吕书记介绍,近年来,上升村着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一年落实一件实事。2009年,通过争取上级部门、海外乡亲支持120多万元,建成上升村防汎水利楼。2011年,又筹到资金50万元在头度桥村增设荷花观赏池、石板桥、风景桥,村前增加村标志石和休闲健身设施,进一步打造小桥、流水、人家的别致景观。今年更是争取建设上升村综合报务楼及重修危塌的石板桥。如今,上升的名村建设如火如荼,在江门鹤山市文明村基础上,正申报“广东省岭南名村”。

对于如何把上升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吕书记提出了构想。一是进一步开展鱼塘低改工作。水产养殖是水乡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自2010年二度桥村鱼塘改造以来,普遍增产增收,成效十分明显,村民都希望鱼塘低改。二是进一步促进村中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村委会通过招商引资,在上升的防汎水利楼,兴办水乡幼儿园,方便新星、双桥等相邻村庄的小孩就近入读。自2010年开始,村委会对学童每年每人补贴200元。如今,该园已接收100多名幼儿入学,并被评为鹤山市一级幼儿园。三是以河涌清淤、改善水质、建立三级化粪池等三项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为美化水乡,改善生活环境开辟新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村】相关文章:

上一篇:幼儿园体操比赛方案下一篇:台阶课后练习题答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