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活动的成效

2024-05-07

志愿者活动的成效(通用6篇)

篇1:志愿者活动的成效

志愿者活动的成效,问题与解决途径—

一个志愿者的视角

提要: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有效推进我国社区社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有效推进我国社区社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有效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对于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建设、改善社区人际关系,净化社区社会风气,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体现社会关怀,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社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以及社区结构的深刻变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潜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1、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及人员数量少,成员结构相对单一。从国外社区志愿者队伍发展经验来看,社区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社会调节国家与市场之间关系和社会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新西兰、北欧、巴西和我国香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6%,31%、48%、34%、48%、35%、50%和20%。美国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1980—1990年代,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约占到美国成年人的50%,1990年志愿者组织数量总数超过100万个。2002年,中国的志愿者只有8000多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7%,2006年,社区志愿者的人数是1800万,占人口总数比例的1.4%。同时,2001年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频率调查中,一次或偶尔参与的占到51.3%,一年中特定时间或节日参与占5.4%,每周一次或双周一次占1.7%,每月一次或每两月一次占1.3%,只有单位组织才参加占24.4%,经常参加的占10.9%,其他占5.1%社区志愿者中多数为退休的老年人,中青年居少,结构过于单一。

2、社区志愿者队伍及人员的技能水平低。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技能与服务水平,决定着社区服务工作的质量。目前,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整体技能水平不高,知识基础薄弱。相关调查表明,就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教育水平而言,小学或小学以下学历的占14.5%,初中学历的占32.5%,高中学历的占27.2%,大学学历的占24.5%,研究生学历占1.3%。造成整体技能水平差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部分地区受形式主义的影响,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过分追求数量和速度,致使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出现未培训上岗、人员流失严重等严重问题;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日益多元化需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结构单

一、水平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供给。

3、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领域不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现有项目领域过于单一化、僵硬化。一方面,政府背景的志愿团体习惯围绕“中心工作”寻求项目,而且习惯于“一声令下,万马奔腾”,严重束缚了小型志愿团队的活力。另一方面,民间背景志愿团队,对于外国引进的新方式“一哄而起”,互相模仿,最后走向极端、走向反面,“一哄而散”。二是项目创新活力有限。部分社区志愿者队伍片面依附政府计划项目,社区工作项目创新兴趣不大;单纯追求项目创新效益,社区环境维护注重不够;志愿工作创新过分独立化,团体之间、内部工作融合、适应性差。

4、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效能低。一是多头管理体制。志愿者队伍中,青年志愿者由团中央负责,巾帼志愿者由全国妇联负责,社区志愿者由民政部门负责,从中央到地方,志愿者队伍管理体制出现出多头管理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二是登记性质不同。由于目前相关规定没有区分不同形式和性质的志愿者组织,不少机构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采取了方便自己的注册形式,因而形成了性质不同的志愿组织。在这些志愿组织当中,有的为了注册和运行上的方便采取了“挂靠”形式,有些由于不清楚报批手续并为了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在当地工商局登记注册成了企业,也有一些经过民政部的批准成了在现行条件下的“正宗”民间机构。三是管理方式混乱。有的是实行企业管理,所得向政府纳营业税;有的采取行政管理的机制,机构的领导由所挂靠的上级部门领导任命;有的则采取会员制的管理方式。

5、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首先,政府行政化干预过多,志愿服务组织自主性弱。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习惯于把社区志愿组织当作自己的一条腿。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活动很多都是配合上级政府的任务要求或配合社会性的大型活动开展的,以社区为本位的、日常性活动相对较少。其次,社区志愿者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尤其是骨干人才流失严重。中国青年志愿者2000年的问卷调查发现,1999全国没有参加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占12.6%(未接受调查的志愿者流失率更严重);上海青年小区志愿者协会的法律咨询志愿者,截止到2003年流失49%;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流失率估计超过70%,一般志愿的活动周期在3个月;北京市惠泽人志愿者一年以上注册率也仅有40%。最后,社区志愿服务衡量统计工作不足,付出—回报机制失衡,尤其是激励机制单薄,志愿者成员积极性不高,服务持续性不长。

二、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意识不强。广大居民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了解不深刻,还主要停留在“听说”或者“认知”的层次。广州市蟪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关于广州市市民对于志愿者工作认知的调查报告”表明,只有55.9%的调查对象表示曾经听说过志愿工作,有43.4%的人则表示从没有听说过。同时,人们对志愿服务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理解不清。有的服务对象将志愿者视为无偿劳动力滥用,让志愿者超时服务,有的志愿者则是把志愿服务当作是对服务对象的施舍。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一没有成为普遍的价值观。我国守望相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并没有作为公民的普遍价值观传承下来;二舆论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不足;三学校缺乏相应的课程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四社会信任结构失调,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存在不同程度的质疑与担心。

2、社区志愿服务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我国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刚刚起步,各方面制度、措施还有待完善,尤其是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由于资金不足,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培训、管理、志愿者基本社会保障等不得不流于形式,成为短期行为。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资金短缺,主要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政府投入不足,财政支持没有制度化;二是税收制度限制了工商企业、个人对志愿事业的捐赠,社区志愿者组织未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多渠道融资机制。

3、社区志愿服务缺乏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法律制度保障。近些年来,社区志愿服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部分省、市为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适应快速发展的社区志愿服务形势,相继颁布了地方社区志愿服务条例或规章。但是,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尚处于空白状态,使得志愿服务缺乏法律支撑,阻碍了志愿服务的有序健康发展。二是缺乏管理制度保障。首先,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在志愿组织管理中,成员的招聘、培训、流动、退出程序随意性较大,管理体制缺乏统一性,政府督导体制力度不够;其次,缺乏有效的财政管理监督机制,财政收支透明度不够,制度规章约束力不足;再次,缺乏有效的登记注册制度,注册组织性质混乱;最后,缺乏有效的培训制度,成员技能差。三是缺乏社会保障制度。突出表现在社区志愿者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社区志愿者权利与义务出现明显的不对等性。

4、社区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对志愿服务者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采取榜样激励(精神激励)的单一化形式;二是沿用传统的整齐划一的简单化方式。在新形势下,这种激励机制已与社区志愿者的构成变化不相适应,并产生了许多潜在问题和负面作用,应该引起注意。一是奖励缺乏针对性,受表彰者虽然获得荣誉,但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无法有效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二是公众包括普通志愿者,感觉榜样距离自己遥远,难以学习。特别是个别宣传报导,对于典型人物事迹过于夸大其词,甚至造成公众的反感。

三、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登记注册制度,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合法性身份认同。

首先,积极推进有关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全国性立法,尤其是登记注册制度立法。切实结合实际,统一规范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的机关、内容、程序,整合志愿服务注册的不同性质,明确注册中社区志愿者应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力提供社区志愿服务的法律保证。同时,积极支持、协助地方出台地方性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待条件成熟时,及时制定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其次,成立专门的登记注册机关。在街道、社区建立志愿者指导中心,条件成熟的地区应逐步建立志愿服务站或服务总站,安排专人负责志愿者注册管理工作,并主动招募注册志愿者为该服务站服务。发挥志愿者指导中心的核心作用,促进由服务站、服务队构成的基层组织网络建设。最后严把登记注册关,规范执行注册登记程序。注册登记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注册登记机构、注册登记条件、注册登记程序、注册登记结果。凡是想成为社区志愿者、有志于为社区做贡献的人士,都应该严格遵循注册申请、审核、颁发中国社区志愿者证程序进行申请注册,程序结束后,注册登记机构应颁发具有统一编号的注册登记证书。注册登记证书是受服务对象和公众识别的标志,要求注册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佩戴。

2、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培训制度,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人力基础。

在培训对象与内容上要分门别类,对新招募的社区志愿者,进行有关社区志愿者基本概念、志愿者活动发展情况、志愿服务宗旨、发展目标、信念、志愿服务的有关规定、管理制度、相关道德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对于一般成员要培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社区志愿者文化理念、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服务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和系统培训。志愿者培训导师以资深志愿者担任为主,同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和专家、学者、领导担任志愿者培训导师。在培训方式要不拘一格,注重对志愿者开展服务前和服务中的跟踪培训。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包括举办培训班、介绍经验、分析案例、观摩考察等。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志愿服务的专门培训阵地,同时依托各种培训基地进行培训,提高社区志愿者综合素质。坚持培训的经常化和规范化,对培训次数、培训时间进行合理的硬性规定,把社区志愿者初次培训、阶段性培训和临时性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服务制度,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理念导向。

一要不断完善个性化的项目支撑和对特定群体的服务力度。在巩固原有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完善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内容,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与受益面。坚持“社区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确定“扶贫解困”、“引领就业”、“助学”等一批适合街道、社区特点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库,增强社区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同时,要把志愿服务与弱势群体需求相结合,开展结对求助、就业培训与咨询服务。二要细化具体事宜工作,具体如:社区志愿者组织应根据社区实际需求,设定适当的志愿服务岗位;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服务承诺制度,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和各方的权利、义务;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各项社区志愿服务时,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规定社区志愿者每月或每年的最低义务服务次数或小时数,如每月义务服务不少于2次,每年至少参加15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等等。

4、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动力机制。

要强化社区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自我价值激励;第二、自我成就激励;第三、自我提升激励;第四、自我快乐激励。惟有让志愿者正真感受到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自我价值所在,才能保持志愿者参与行为的内在动力。要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对志愿者的贡献,应当给予适当的嘉许或奖励,嘉许方式可以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进行。如获得荣誉称号、受到某一级表彰,舆论宣传,成为晋级、升学、求职、信贷的重要依据等。由于人的需求是多变的,同时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激励方式也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应当不断创新。建立志愿者服务“储蓄”制度。积极推广“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志愿者自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时可以优先得到志愿服务,从而使志愿者服务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

5、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规范自身管理与运作,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组织基础。

首先,健全队伍招募制度与人才开发制度。志愿者招募要遵循唯才是用、按能录用、能职结合的原则,通过职位招募与目标招募的方式进行。要注重对志愿者信息的采集,编册登记,逐一核对,认真筛选。在志愿者的人才开发上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努力创建人才提升空间,配套相关的社会福利措施和激励机制改革,增强岗位的吸引力。对于合格的志愿者,要严格、全方位的培训,技术培训和思想培训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重点突出教育培训和激励为主的管理特色。其次,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的考核评估机制。内容包括: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数据资料的获取,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处理,结果的登录和向志愿者本人的反馈。其中,社区志愿者服务数据和资料的获取是实施考核评估的基础,对服务数据资料的处理和分析是考核评估的核心。再次,建立一个信息流畅的综合性信息中心。该信息中心一要有效结合和协调居委会的各部门,整体把握社区情报动态,充分利用部门优势服务于群众;二要要把群众广泛地联系起来,及时把群众的情况、群众的建议以更便捷的方式反映给部门,供部门决策时使用,最后还要把每个志愿者信息与活动情况信息完整储存起来,备用于档案查询和随时抽查,尤其是财政收支这一方面。最后,大力提升舆论宣传力度,抓住典型、注重形式、适度宣传。应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会议、市民学校、黑板报、橱窗、社区出版物、网络等渠道宣传志愿服务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知识,最大限度地营造社会舆论环境。同时,要努力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建议在学校开展义务教育课程,从小学教育做起,加强终身志愿服务意识。要求干部以身作则,一年必须提供20小时志愿服务活动,其他行业根据情况为10—20小时不等。

6、加强党对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领导,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政治保证。

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对于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认识,不断提升对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督导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将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事业纳入全局工作日程,成立科学高效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组织部门和街道(镇)组织,要经常深入社区,调查了解社区志愿者服务开展工作的情况,强化督促指导,并将此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之中。同时,要协调各类志愿者队伍的领导,建立统一的主管部门与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岗位。按照因地制宜、统一管理、保持相对独立的原则,创造条件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服务主管部门,改变目前政出多门、缺乏管理的混乱状况,集中管理与协调。根据各个社区自身特点,设立数量合适的志愿服务岗位(如应急岗位),派专业性的志愿者担任。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建立相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对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所需的财政支撑。最后,要加强对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文化环境领导。要仅仅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社区文化宣传设施,广泛宣传社区志愿服务的知识、技巧、意义以及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与典型,使志愿服务的价值得到认同,劳动得到肯定,精神得到弘扬,人们价值观得到改变。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塑造新时代的志愿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民发〔2005〕159号)

3、上海市志愿者服务条例

4、天津实施志愿者条例

5、志愿者精神凸显上海城市精神-新民晚报

篇2:志愿者活动的成效

图书馆志愿者队伍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有效推进我国社区社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

1、图书馆志愿者人员数量少,成员结构相对单一。

2、图书馆志愿者人员的技能水平低。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技能与服务水平,决定着服务工作的质量。目前,志愿者队伍整体技能水平不高,知识基础薄弱。部分地区受形式主义的影响,志愿者队伍建设过分追求数量和速度,致使志愿者队伍建设出现未培训上岗、人员流失严重等严重问题;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日益多元化需求与志愿者服务结构单

一、水平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供给。

3、志愿服务的项目领域不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志愿服务的现有项目领域过于单一化、僵硬化。政府背景的志愿团体习惯围绕“中心工作”寻求项目,而且习惯于“一声令下,万马奔腾”,严重束缚了志愿团队的活力。图书馆环境维护注重不够;志愿工作创新过分 独立化,团体之间、内部工作融合、适应性差。

4、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效能低。

5、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首先,政府行政化干预过多,志愿服务组织自主性弱。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习惯于把志愿组织当作自己 的一条腿。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活动很多都是配合上级政府的任务要求或配合社会性的大型活动开展的,以图书馆为本位的、日常性活动相对较少。其次,图书馆志愿者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尤其是骨干人才流失严重。

二、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志愿服务意识不强。

人们对 志愿服务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理解不清。有的服务对象将志愿者视为无偿劳动力 滥用,让志愿者超时服务,有的志愿者则是把志愿服务当作是对服务对象的施舍。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一没有成为普遍的价值观。我国守望相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并没有作为公民的普遍价值观传承下来;二舆论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不足;三学校缺乏相应的课程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四社会信任结构失调,人们对志愿服务存在不同程度的质疑与担心。

2、志愿服务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

志愿服务事业,各方面制度、措施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逐 渐成为制约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由于资金不足,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培训、管理、志愿者基本社会保障等不得不流于形式,成为短期行为。

3、志愿服务缺乏制度保障。

主要体现在缺乏法律制度保障。近些年来,志愿服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部分省、市为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适应快速发展的志愿服务形势,相继颁布了地方志愿服务条例或规章。但是,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尚处于空白状态,使得志愿服务缺乏法律支撑,阻碍了志愿服务的有序健康发展。二是缺乏管理制度保障。首先,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管理体制缺乏统一性,三是缺乏社会保障制度。突出表现在志愿者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社区志愿者权利与义务出现明显的不对等性。

4、社区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篇3:志愿者活动的成效

一、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成效

徐州幼专坚持“以人为本, 实践取向, 终身发展”为培养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以毕业生全员就业为宗旨, 其办学理念促使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 不论是教务处的课程设置、教育实习、教学管理等, 还是学生工作处、团委及其他处室的工作安排, 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而志愿者服务活动则更是我校建校以来学生管理中的一大特色, 早在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前, 我们的学生就走出了校园, 走向了社会, 为学校赢得了赞誉和口碑。

《2011年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指出:“志愿服务是人们参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的一种途径。人们通过志愿服务可以获得归属感和融入感, 觉得能够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向。”实践证明, 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不仅能让自己获得幸福感, 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更重要的是,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奉献爱心、帮助他人, 更能体会到助人的可贵和验证自身的生命价值, 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增强作为师范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因而,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德育成效。

1. 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深入, 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以及所谓的唯心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念对当今师范生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师范院校思想教育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由于志愿服务活动推崇集体主义原则。它以社会公益为基点, 服务他人, 倡导为国家、为人民尤其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做出贡献, 把国家和集体利益置于最上层,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志愿精神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引领着师范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参与各种公益服务, 从而使他们在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的同时, 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而且他们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人的尊敬和肯定, 从而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于是, 他们懂得了只有当自己的个人选择和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相一致时, 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才可能使自己获得全面的发展, 这种人生观境界是所有的青年学生都应该追求的, 只有这样, 才能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 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代社会由于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 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 师范院校的学生走向社会同样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地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志愿服务活动则能使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需求, 并在实践中不断反省和改造自己,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社区服务、扫除文盲活动等, 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服务于社会,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会认识到与社会要求的差距, 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 不断强化和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 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为毕业后走上社会积蓄了能量。

其次, 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如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 走进社区, 走向社会, 在这一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其社会阅历, 增长了其知识才干,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等等, 正如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下, 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 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 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总之, 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各种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 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完全符合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对于营造和谐校园的氛围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 在校园内, 志愿者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明从我做起, 理想在这里放飞”演讲比赛、“我的青春别样红”诗歌朗诵大赛、“掠影校园, 美在瞬间”主题摄影比赛、“幼师学生行为美”竞赛活动、“展礼仪风采, 炫多彩青春”文艺演出活动等, 他们运用自己的文笔、口才, 向同学们传递“遵守公德, 严于律己, 礼貌待人, 行为文明”的优良校风;运用手中的相机或手机留下校园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让大家共同见证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专业技能充分展现新时期幼师生的风采和积极向上、热情奔放的生活态度。同时, 志愿者们还通过自己组织的手拉手活动、爱心传递活动、“我爱校园”清洁活动、“低碳环保、从我做起”活动、“勤俭节约, 从我做起”活动, 等等, 向老师和学校展示了他们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 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的祥和氛围, 同时将爱的种子洒满校园;他们立足校园做好事, 从我做起, 促使了校园的净化和美化。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创设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其次, 志愿者们在走向社区、走向社会, 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时, 用实际行动为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服务, 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还通过社会宣传、现场咨询等形式, 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给公众, 唤起广大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和关注。志愿者通过自己的一些实实在在的行为感染周围的群众,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类社会矛盾, 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另外, 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重要节日里, 志愿者们就分别走向广场、走向社区、走向人群聚集的地方进行环保宣传, 向人们传播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为推动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4. 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学校的大学形象建设

我校刚升格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跨入了全国高校行列, 它虽然年轻, 但富有朝气和和活力, 全校上下齐心协力, 从各方面努力打造自身的大学形象。因为大学形象直接关系到我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和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美誉度, 更关系到我校的生存和发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则促进了学校的大学形象建设。

首先, 志愿服务活动给了学生展示在校学习成果的舞台, 但也检验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校园内营造了“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 学生通过博览群书、勤学苦练, 既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又提升了作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 增强了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度, 也展示了我校育人的知名度。

其次, 自我校办学以来, 学校就把学校的形象建设与人才培养各个方面有机结合, 特别是学校跨入了高校行列以后, 更是注重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挑选出高质量的学生担任志愿者, 走出校园作为学校形象的代言人, 他们的言谈举止、文明形象及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价值观、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突显了学校办学的水平、能力和成就, 体现了学校的竞争力。每一个志愿者都是大学的名片, 是大学流动的广告, 他们的能力、水平、气质标识上了学校的印记, 他们的志愿行动为学校树立了良好形象。

二、继续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我校德育工作的手段和途径, 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重视, 学校内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队如雨后春笋, 校内校外到处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因此, 学校加强对志愿服务队的引导、组织和管理更有利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 志愿服务活动要实现制度化。学校管理部门要建立一套志愿者招聘、培训、调配、使用的工作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计划、建立协调管理机构和有效的考评机制, 在学校内推行“一个团队, 一个品牌”, 促使每个志愿服务队更好地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

其次, 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可进一步拓展。目前, 我校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基本局限于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 而国外的志愿者行动已经拓展到社会福利活动之外的其他领域, 如“学龄前儿童托日、老人托日、保护妇女、移民安置、社会义举、民权、社会正义、文化、艺术、社区开发、有计划地支持残疾人、艾患者”, 等等。学校管理部门可根据我校学生的专业特点,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将活动内容向文化、艺术、社区开发等方面拓展, 从而有效提升活动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再者, 志愿服务活动要有学校资金的投入和社会的关注。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家境都不太富裕, 志愿活动的经费需要学校的支持和社会的赞助, 仅仅局限于主观上的重视还是不够的。

总之, 师范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其益处是毋庸置疑的。为了确保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学校就要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避免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学校还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设, 促使师范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日渐成熟,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摘要: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师范院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学校的大学形象建设。作为学校管理部门, 要加强对志愿服务队的引导、组织和管理, 做到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制度化;进一步拓展活动的内容;并且有学校资金的投入和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师范生,志愿服务活动,德育成效

参考文献

[1]卫建国.志愿服务的当代价值[N].太仓日报, 2012-5-28.

[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 1988.638.

篇4:中国派遣海外志愿者的成效

是否服务于党政外交大局

海外志愿者现在隶属国家援外体系,享用援外资金,是对外援助的八大举措之一。国家战略将援外体系定义为“南南合作”,海外志愿者的派遣正符合“南南合作”的规划。首先,志愿者服务的所有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次,志愿者派遣紧随国家战略与意志的节奏,总是延伸到国家政策指向的地域与国家。“援非300人”计划在2006年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后,随后三年间中国共向非洲国家派遣360人,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任务。

在与归国的志愿者的交流中,所有志愿者都深刻认同志愿者服务对国家大局的重要性。但是就管理部门的期待上说来,每个部门的预期有所不同。团中央希望志愿者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时主要是传递友好之情,承担国家对外的政治、经济任务对志愿者是过度的要求。从传播友好的角度看,志愿者圆满完成了任务。外交部主要从所在国需要的角度,更希望志愿者承担传播有用的技术的功能,现有的志愿者侧重的语言教学没有很好地配合当地的实际需要。商务部则认为现在的志愿者机制不够完善,需要更好的机制协调,影响更多的国家,承担起更大的政治经济职责。

显然,由于各部门的预期不同,有关志愿者是否服务了党政外交大局的判断也有所不同。如果仅从志愿者传播友好、释放国家政策信号的角度看,它必然圆满完成了任务;如果从经济前哨或传播实用技术的角度看,志愿者的现行派遣机制还不能承载此要求。如果能够协调部门之间的期待,制定出对志愿者更为精确的定位,志愿者的作用能发挥得更淋漓尽致。另外,在志愿者认知的层面,海外青年志愿者都深知肩上所承担的中国使命,时刻以国家形象与尊严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服务对象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从个人的角度具体地实践着国家形象与战略的要求。

是否有利于青年人才培养并增进对

服务对象国的了解和友谊

对于海外援助一事,绝大多数志愿者认为这种经历可以扩展他们的视野,对其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这对志愿者的人生具有重大影响,而且他们在当地服务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会促进其成长。尤其是受援国的条件非常清苦,在这样的地方几近无偿的工作可以让人的灵魂受到涤荡。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在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所有的志愿者都面临着与当地民众的融合问题。而且,志愿者往往很少与当地民众进行互动。在对非洲留学生及埃塞俄比亚当地人的两份问卷调查中我们获得了如下的数据:3/7的非洲留学生认为中国志愿者孤立、不好相处;4/15的埃塞俄比亚当地人认为中国志愿者孤立、不好相处。这些数据说明,中国青年志愿者在当地的融合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对非洲当地过于贫穷的畏惧心理;二是中国的文化使得志愿者愿意待在小群体;三是语言能力的阻碍。另外,志愿者的官方背景也会影响到民间层面的交流。

当然在融入当地文化方面,也有些突出的事例。比如,在缅甸的部分志愿者在课余之时,会与当地人在湄公河畔踢球,与当地人几乎打成一片。还有志愿者常常邀请工友来家里聚餐,假期一道出游,等等。

是否传播了中华文明

传播中华文明是海外服务计划最初的基本定位之一。

在对埃塞尔比亚当地人的调查中,他们认为外来志愿者在埃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播有用的知识和实用技术,其次是促进派遣国和接收国的双边关系,最后才是传播派遣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驻厄立特里亚大使舒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教授中文传播中国文化的可能性很低,当地人学习中文都是出于经商目的,个别国家甚至反对传播中国文化。相比于文化传播,更需要的是实用技术,比如农产品加工、电脑知识、水管工、木匠等。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服务对象国有过惨痛的被殖民经历,文化敏感度很高,另一方面当地人非常务实,只希望学到实用的技术,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志愿者自己也比较排斥传播文化这个目的。他们认为向一些贫穷的国家派遣汉语等文化类的志愿者,形式大于实质,适得其反,甚至还造成对象国的误解,产生不好的印象。不过也有些志愿者表示,工作之余同事经常向他们打听汉语学习等情况,想了解中国,这是他们自己出于对中国的好奇产生的。因而,在海外计划定位方面,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对方的需求,而非简单地根据我们能够提供服务的优先等级来空想设计。这牵涉合作方式,更关系到志愿服务精神的实质。

因此,志愿者本身很难承担文化大使的使命。文化是在特定时空下的精神财富。让青年志愿者通过具体的志愿服务去承担这种精神财富的传播,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其实,志愿者这个身份本身就承载奉献博爱的精神,它是志愿者传播有用知识和实用技术、无私奉献的副产品,而不是刻意推广、贴上标签的主打产品。而且诸如工作之余部分当地人询问汉语学习情况,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必然好于主动输出,加强交流才是尽量让文化习惯有所浸润的最佳方式。

篇5:志愿者活动的成效

今年以来,围绕市、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部署,团区委把志愿服务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路径,着力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新机制、完善志愿服务组织新网络、打造志愿服务工作新平台、开发志愿服务项目新载体,不断做优做强“江东志愿者”服务品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中国共青团》、《浙江青年工作信息》、《宁波日报》等中央、省、市刊物曾多次报道我区志愿服务工作。

一、建立管理新机制,强化集成式管理

一是健全志工委自上而下的领导机制,强化间接管理。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亲自挂帅的区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整合“体制内”志愿服务组织的对口管理部门,将全区36个部门、7个街道的300多家志愿服务组织有序纳入志愿服务工作整体序列,基本实现对“体制内”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全调控。二是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登记备案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出台《江东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办法》,对依法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社会团体法人以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机构等的内部组织,实行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统一登记备案制度,逐步实现对志愿服务组织日常工作、经费使用、活动开展的动态管理。三是完善志愿者注册招募机制,强化智慧管理。出台《江东区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启用江东志愿者官方网站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实现志愿者个人注册、项目参与、转移退出等在线操作,初步形成纸质与网站注册招募互为补充的活动机制。7月份该系统正式启用以来,已有1.45万名志愿者顺利完成注册。四是完善志

愿服务活动场所创建评定机制,强化标准管理。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志愿者招募基地规范化建设。志愿服务基地应按照“专人负责、专门岗位、专业培训、专项管理、综合保障”的要求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并每年进行申报评定;志愿者招募基地则必须达到有场所、有电脑、有电话的“三个有”标准。

二、完善组织新网络,促进差异化发展

一是完善三级链式指导体系,促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发展。建立“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街道(部门)志愿服务站—社区志愿者之家”三级指导体系,将区志愿者工作指导实体化中心建成开放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全力提供志愿服务组织从“出生”到“成长”的全过程指导服务。二是完善重点条块组织体系,促志愿服务力量集聚发展。依托社区新老居民共建促进会、企业党工团等载体,培育外来务工人员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外来雷锋团”、“阳光服务队”等一批直接由外来人员担纲“主角”的服务组织初具规模。通过“资源共享”和“项目转接”,与爱心联盟、百川公益等较为成熟的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志愿活动10余次。三是完善品牌组织交互体系,促志愿服务组织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区志愿者协会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集聚优势,吸纳“快乐城管义工”、“红蚂蚁”、“阳光大使”等品牌组织入会。选派组织骨干兼任协会领导成员,强化协会在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中枢功能,不断提升“再组织化”程度。四是完善社会合作体系,促志愿服务立体发展。团区委与宁波都市生活广播(FM102.9)、宁波19楼论坛合作培育了“爱在路上”、“爱心蒲公英”志愿服务组织,为“志愿驿站”长期输送志愿者,并开通了“江东志

愿服务青春微博”,凝聚了800多名本地爱心人士。区工商联和区青年联合会拟联合发起成立全市首家企业家志愿俱乐部,调动企业“硬”资源和企业家“软”资源参与志愿服务。

三、搭建志愿新平台,畅通立体式通道

一是建设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支持平台。联合百丈街道创建新型政社合作互动机制,引进“公益孵化器”运作模式,建设园区化的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百•和”社会创新基地),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场地设备、能力建设和小额补贴等资源支持。已经吸引新宁波人网、天音心理咨询室、宁波同城会等多家致力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机构入驻。二是打造窗口型志愿服务组织活动平台。在火车东站广场设立志愿服务常态化活动站点——“志愿驿站”,发动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不间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其打造成“城市文明形象的推广中心、政府公共服务的便民窗口、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通道”。至今已吸引3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累计服务260多小时。三是培育集散式志愿服务组织归口基地。积极开展“阵地+项目+组织”三维互动的志愿服务规范化建设,以阵地培育项目、以项目链接组织、以组织对接阵地,推动13家综合性志愿服务基地与56个志愿服务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计项目载体23项。四是建立集约型志愿服务阵地。深入推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项志愿服务行动”,在白鹤街道周宿渡社区建立了全市唯一的“阳光假日小屋”,采取志愿服务组织结对帮扶的形式,集中优势力量、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关爱行动。6月以来,共开展服务活动10余次,受益青少年达200多人次。

四、开发项目新载体,实现多样化选择

一是夯实城市文明类项目。以“学雷锋、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

篇6:提高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着力点

刘庆斌

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各地分批次深入展开,与第一批活动相比,第二批活动所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更广、领域更宽、数量更多,与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涉及的矛盾问题更具体、更复杂,群众的期望值也更高。如何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不变,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不变,坚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四风”的任务不变,坚持从严要求、贯彻整风精神不变?如何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让广大群众进一步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笔者认为,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必须抓好学习教育这个基础。群众观点是党的根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深刻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依靠谁”、“为了谁”和“我是谁”的问题,才能培养出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才能为群众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党员干部中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归根到底是理想信念出现动摇所致。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一开始就抓好学习教育,扫清思想弊端,打牢理论根基,这不仅是活动的首要环节,也是搞好整个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把抓好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强化群众观点、党章党纪党史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老一辈领导同志关于群众路线方面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深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大现实意义的认识,准确把握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和方法步骤,坚决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上级党委的要求上来,做到思想上正本清源、认识上深度统一、行动上高度自觉;另一方面要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高度和提高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角度,深刻认识党脱离群众的极端危险性,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严重危害性,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思想教育、理论学习与增强党性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查找思想上的不足、作风上的问题,主动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触动灵魂、升华思想,自觉参与教育实践活动。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忌浮于表面,不能满足于开几次会、听几堂课、念几篇材料、抄几页笔记,而应保证组织方式灵活多样、务实管用,交流研讨深入透彻,让党员干部思想上真正有所收获、有所触动,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深植根于思想中,为做好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提高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必须抓好领导带头这个关键。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带头,是带动广大党员群众的无声力量,是我们党的重要领导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带头抓改进作风,各地各部门积极跟进,“八项规定”全面贯彻,党风政风明显改进,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这充分表明,只要领导干部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就能上行下效、产生强大示范效应,全党就会拥有改进作风的强大力量,教育实践活动就能取得实效。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最基本的经验就是领导带着干、领导带着改。“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深入群众,带头查摆问题,带头抓好整改,才能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的正效应,才能释放上行下效的正能量。因此,各级领导干部

1不仅要有思想认识的高度,更要有抓制度落实的力度;不仅要带头改作风,更要主动抓作风;不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更要履行职责,抓好班子、带好队伍。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看得最清楚、最仔细,对群众的影响也最直接、最真切。上行下效、上率下行。坚持领导带头,就是要从自身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身教胜于言传,表态不能代替表率。坚持领导带头,关键是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领着一级改。只有领导率先垂范,教育才有说服力,制度才有威慑力,活动才有生命力。因此,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联系群众、换位思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带头改进作风,深入查找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敢于触及灵魂,敢于正视问题;带头清正廉洁,用党纪国法严格约束自己,始终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推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成效。

三、提高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必须抓好解决问题这个重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任务,就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总书记讲:“市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风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必须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突出问题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明特点。教育实践活动能不能取得实效,都要靠问题整改来体现,只有问题整改落实到位,才能交出合格答卷。

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问题发现不了或者找不准,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党员干部要有自我解剖的勇气,放下身段、抛开面子,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对自身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查摆,真正把“病症”找出来,把“病根”弄明白,绝不能有观看心态和过关思想。群众的眼睛最雪亮,基层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群众感受最深刻、心里最清楚,自己“家门口”哪些问题是不正之风,群众也最有发言权。要坚持开门搞活动,通过简便易行的措施和办法,让群众愿意提、放心提、真心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上级党组织也要结合工作考核、干部考察和群众信访等,有针对性地指出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认真督促整改。当前,要紧紧抓住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深恶痛绝的要害问题和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作风问题,以坚强的决心、铁的纪律集中开展整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切实抓紧抓好。要明确问题解决的时限目标、责任主体,能解决的要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要想办法尽快解决,真正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指出,长期实践告诉我们,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会好转,松一松会反弹,而且有的会变本加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脱离群众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要有打攻坚战的决心和持久战的准备,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持续管用的机制,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要把群众评判作为最根本的标尺,对容易反弹的问题和群众不满意的地方,要找准要害、即知即改,坚决防止不良风气的反弹和回潮,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取信于民

四、提高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必须抓好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建章立制是改进作风、扫除“四风”的重要保障,也是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严格有效的制度,有的虽有制度但形同虚设,没有落到实处。整治“四风”的核心,就是要抓好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篱笆,把权力牢牢地关进笼子里。对此,在制定完善制度工作中,要突出抓

好两个方面:一是要解决制度标准不清、界限不明、刚性不足的问题,尽量细化量化,简便易行,切实防止“牛栏关猫、来去自由”;二是要解决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令出必行,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要坚决严肃查处,强化责任追究,着力克服制度“稻草人”现象。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党组织都要对已有相关制度进行梳理,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要予以重申,继续坚持,形成刚性约束;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制度,该修改完善的要修改完善,该废止的要废止,该制定新的要制定新的,确保制度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核心是严格遵守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使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一方面,要提高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把制度执行放到与制度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令行禁止、不搞例外,严肃查处违反制度、规避制度的各种行为,决不允许打擦边球、搞变通,确保制度有效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宗旨教育、责任教育和警示教育,通过建立公开承诺、联系群众、崇尚节约、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等约束措施,使制度真正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五、提高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必须抓好检查督导这个手段。加强检查督导是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也是坚决扫除“四风”的重要手段。防止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检查督导。要坚持明查与暗访相结合、重点抽查与“拉网式”检查相结合、请上来查与走下去查相结合,通过明察暗访、日常督导,及时发现问题,曝光反面典型,推广先进经验。要抓住关键,加强对重点对象、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检查督导,尤其要抓好对“一把手”的督导。要多到一线、多到基层了解情况,近距离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直接指出,该提醒的要当面提醒,该纠正的要责成及时纠正,确保检查督导不漏项、不留死角。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把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让群众监督活动开展,防止活动中出现改弦易辙,防止台上台下“两个样”、发言行动“两张皮”的情况,严肃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要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切实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委党校

通联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南环路18688号

邮政编码:262550

上一篇:义诊个人心得下一篇:xx大学班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