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2024-05-18

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通用10篇)

篇1: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初一年级上册寒假生活指导地理答案

(1)海洋陆地陆地海洋迎风背风(2)多高低

(3)迎风坡的风从海上吹来,携带了大量水汽,受地形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其深受海洋影响,气温年较差较小;背风坡上气流下沉升温,水分蒸发,云消雾散,降水稀少,因其受海洋影响较小,气温年较差较大。

第五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课堂练习

1.A2.B3.A4.A5.B6.B7.C8.B9.B10.C11.B12.B13.B14.B15.D16.B17.C18.B19.C20.C21.D22.D23.D24.B25.C

课后巩固

1.⑴②⑵BC⑶①⑷热带雨林地中海⑸B

2.⑴727北118⑵6、7、8、9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⑷C

3.⑴

ABCD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全年高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终年温和湿润

1.A2.C3.B4.D5.C6.B7.C8.A9.B10.C11.D12.B13.B14.A15.C

16.D17.C18.D19.A20.B21.A22.C23.A24.C25.D

26.⑴A⑵B⑶B

27.⑴7261-430(2)8215⑶A⑷B

⑸高温多雨寒冷少雨

28.⑴甲乙(2)抬升⑶1月份处于南半球的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

⑷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温带荒漠气候气温夏高冬低,全年干燥少雨

篇2: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1。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南极洲 E南美洲 F北美洲G大洋洲 2。猜谜语(1)企鹅(2)袋鼠(3)鸵鸟

(4)南极洲(冷),大洋洲(热),美洲(干旱)3。

(1)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E太平洋板块 F美洲板块

(2)123都连“亚欧板块”

(3)不要盲目跳楼、不要靠近窗口、打开门 4.(1)A.可怜的母亲B.可怜的地球

(2)地球早已不堪重负,应减轻地球的负担。(3)资源、环境,社会经济(4)计划生育 5.(1)青蛙叫,大雨到。燕子低飞要落雨。(2)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3)①青岛位于东半球30纬度地区,属于五带中的北温带,没有阳光直射现象,所以说,一年当中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后面只填空)90deg;高 高 低 变小 低 低

②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成30-60度。

6。A发展中国家rarr;2rarr;产品价格底rarr;4rarr;利润流失

B发达国家rarr;3rarr;5rarr;赚的钱多rarr;1 现在是不是感觉为大家准备的初一年级上册地理寒假作业答案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

初一上学期2016地理寒假作业答案参考

篇3: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的基本理念。在活动建议方面, 新课标也多处提到开展地理实验教学。

2. 课例研究——以《大洲和大洋》为例

2.1 航天梦想, 激发兴趣。展示杨利伟、翟志刚、加加林的照片导入新课, 用航天梦想, 激发学生的兴趣。2.2 海陆分布, 探索精神。读海陆面积比例图得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陆地仅占29%, 概括地说, 地球上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读南北半球图得出: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 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读东西半球图得出: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结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小活动】请每组同学拿出地球仪, 用桌上的红绳将地球仪以任何一种方式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请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 还是陆地面积大?学生通过活动观察得出: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3 七大洲、四大洋。读课本第32 页的图2.5 找出岛屿、半岛、海、海峡的概念并在地球仪上找出亚欧大陆、台湾岛、印度半岛、亚洲、太平洋、黄海和马六甲海峡。在了解了大洲的概念基础上, 我们知道地球上分布了七大洲。【小活动】2.3.1 请同学们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找出七大洲, 并结合书上P35 图2.11 七大洲的轮廓图和地图册P17 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 仔细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2.3.2拼图游戏:请同学们首先写出各大洲的名称, 然后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 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通过拼图游戏得出: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南北美, 南极欧大洋。【小活动】“一笔画世界”:用简单几何图形一笔画出七大洲, 注意赤道和180 度经线。世界上除了七大洲还分布着四大洋。和老师一起在地球仪上找下四大洋的位置。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包围的是太平洋, 它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是大西洋, 它是世界第二大洋, 轮廓象“S”形。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的是印度洋, 它是世界第三大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 它位于北极周围, 终年被冰覆盖。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2.4 归纳小结, 理清思路。亚非南北美, 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2.5 课后探究, 引发思考。请查阅世界地图, 观察哪些大洲是相连的?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请查阅资料, 看看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所依次经过的大洲、大洋有哪些?

3.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3.1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 有意识地观察地理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现象, 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例如, 在用绳子将地球仪以任何一种方式分为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 并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 还是陆地面积大时,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 得出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论。3.2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学生按照教师提示, 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 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提升。例如, 在拼图游戏中, 同学们写出各大洲的名称, 并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 并思考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和各大洲所处的半球位置以及赤道穿过哪些大洲, 学生通过亲自尝试、动手操作以及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从而认识到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3.3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初中生想象能力不足, 在地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实验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 在“一笔画世界”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出七大洲的轮廓和位置, 在画的过程中, 注意赤道和180 度经线穿过的位置,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3.4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己实践,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3.5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地理实验教学中, 多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 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 共同探究,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又有利于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摘要: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通过地理实验更直观、形象的展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教学方法。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从而培养了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意识。笔者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与地理能力有机结合,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 探讨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课例研究,地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红, 李春艳.深化地理实验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智能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114-115.

篇4: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篇5:初一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好奇心,体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第一部分较抽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化抽象为具体,化验难为易,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有良好的心态。

二、教材分析

本学年使用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如下:

1. 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教材中的“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2. 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3. 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5. 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三、教学总体目标

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 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3. 重视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安排

§与同学们谈地理(2课时)

§1.1地球和地球仪(1课时)

§1.1地球和地球仪(4课时)

§1.2地球的运动(3课时)

§1.3地图(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校运会、国庆节停课

第一单元小测(1课时)

§2.1大洲和大洋(2课时)

§2.1大洲和大洋(1课时)

§2.2海陆的变迁(2课时)

§2.2海陆的变迁(1课时)

第二单元复习小测(1课时)

§3.1多变的天气(1课时)

§3.1多变的天气(1课时)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2课时)

§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课时)

期中复习考试

§3.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3课时)

§3.4世界的气候(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三单元小测(1课时)

§4.1人口与人种(2课时)

§4.1人口与人种(1课时)

§4.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2课时)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2课时)

单元复习小测(1课时)

§5发展与合作(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篇6:初一地理上册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3、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初步能力。从学习地理走进地理。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好奇心,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但第一部分 较抽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化抽象为具体,化验难为易,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有良 好的心态。

二:教材分析

本学年使用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1 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七年级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如下: 1 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教材中的“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 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2 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 理课的兴趣。3 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 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 活的。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 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 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5 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三、教学总体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 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3重视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重点:

怎样看地图 地球的形状 经纬线与经纬度 地球的运动 七大洲与四大洋 五种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两大火山地震带 世界人口的特征及人口问题 世界三大人种及分布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聚落的形态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天气符号的识别 气温和降水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国际经济合作

五:教学难点:

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经纬线与经纬度的识别 地球的公转与自传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新识别方法 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特征 聚落的演化过程 三种降水类型 气候资料的分析方法 如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和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篇7:初一地理上册笔记

年级:七年级

姓名:mystery

七年级地理(上)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1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学习地理的意义:

1、地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

2、学习地理,有助于将来参加生产建设。

3、学习地理,有利于了解异地环境。

4、学习地理,有利于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练习:

①公元前5世纪成立《易·系辞》,里面有“仰以关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

②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注《地理学》。

§2 我们怎样学地理

学习地理的方法。

学好地理,要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第二语言。

学好地理,要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如:上网、查资料、咨询等。)学好地理,要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学好地理,要结合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二、地图。

1、什么是地图: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画在平面上,并注上必要的文字的图画。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地图的种类:按性质划分: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4、地图的方向:西南、东南、西北、东北、北、南、西、东。(1)方向有八个

(2)没指向标,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3)有指向标,先找到北方,在进行判断。

5、比例尺

(1)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3)比例尺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4)判断比例尺: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月粗略。(简单的记为:大小详,小大略。)

6、图例和注记。

(1)什么是图例:地图中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

(2)什么是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的数字等,叫做注记。

(3)常见的图例:①洲界

②中国首都

③外国首都

④主要城市

⑤铁路

8、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也叫0°经线是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也是经度的起点线。

9、东西半球的界线:20°W,160°E。

10、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1)形状不同:除极点外所有纬线圈都是圆;经线都是半圆

⑥公路

⑦长城

⑧运河

⑨山峰

⑩沙漠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1 认识地球

一、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盖天说”――天圆地方。(2)“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如壳之裹黄”张衡。(3)大地球形说――麦哲伦环球旅行(航线)。

2、地球形状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三大基本数据。(1)平均半径:6371千米(2)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4)极半径:6357千米(5)赤道半径:6378千米

二、地球仪。

1、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就是地球仪。

2、地轴:用手指拨动地球仪,使它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叫地轴。

3、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北极表示地球最北端,南极表示地球最南端。

4、赤道: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圆圈叫赤道,赤道将地球分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表示为0°。

5、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仪表面,赤道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他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纬度。

6、高、中、低纬地区:(1)低纬度:0°~30°;(2)中纬度:30°~60°;(3)高纬度:60°~90°。

7、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为了区别各条经线,也分别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2)长度不同:纬线圈从赤道南北两极逐渐缩小;经度的长度不同。(3)方向不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三、经纬网。

1、什么是经纬网:有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过构成的网络叫经纬网。

2、经纬网的作用:

(1)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2)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

3、经纬网的识别:(1)东西半球的识别:

①东半球范围:20°W~0°,0°~160°E,经度从西到东逐渐增大。②西半球范围:160°E~180°W,180°E~20°W,经度从西到东逐渐缩小。

(2)南北半球的判断:补全法,找出赤道,然后判断,自上而下,经度变小是北半球,经度增大是南半球。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世界的海陆分布。

1、海陆所占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陆地占29%,海洋占71%。二、七大洲。

1、记忆口诀:亚、非、美、南、欧、大。

2、名称:①亚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⑤南极洲⑥欧洲⑦大洋洲

3、六大陆:①亚欧板块②非洲版块③北美板块④南美板块⑤南极洲大陆⑥澳大利亚大陆 三、四大洋。

1、记忆口诀:太、大、印、北。

2、名称:①大西洋②太平洋③印度洋④北冰洋

四、各大洲间的分界线。

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黑海、里海、大高加索。

2、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3、欧洲、非洲: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4、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5、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3 世界的地形

一、海拔。

1、海拔也叫绝对高度,是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2、相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二.陆地地形。

1、五种形态: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三、海底地形

1、从陆地向海洋不断延伸,海底的地形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地称海岭(巧记为:架、坡、沟、盆、脊)

四、地形图的识认。

1、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

(1)概念: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2)判断:①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②等高线的弯曲部分,数值向低处凸起,表示山脊,水向两侧流,弯曲向高处凸起,表示山谷,水向中部集中。③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为陡崖。(巧记为:“低凸山脊高凸谷,顶间鞍部叠陡崖”)

3、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海洋:蓝色

平原:绿色

高原:黄色

积雪冰川:白色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 海陆变迁

一、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人: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内容: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后来,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外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二、板块构造学说。

1、记忆口诀:亚非美、南太印。

2、六大板块:(1)亚欧板块(2)非洲板块(3)美洲板块(4)南极洲板块(5)太平洋板块(6)印度洋板块

三、火山和地震带。

1、两大地震带:(1)环太平洋山脉地震带;(2)横贯亚欧南部,非洲北部山脉地震带。

2、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

3、日本多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1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以最快的速度持续增加。

二、人口计算公式。

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南部。欧洲西部。美洲的东部。

2、地形:平原、盆地。

气候:温和。

降水:较多。

纬度:中、低。

3、人口密度:每千米²的人口数。单位:人/千米²。

四、世界的人口问题。

1、什么是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2、人口问题的表现:过多: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住房总面积、人均住房面积均为建筑面积数);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 ;教育经费短缺。过少:容易形成老龄社会,造成社会劳动力不足;社会保障负担加重;同样增加年轻一代的压力;在国家防卫上也存在不利因素,造成兵力不足。

3、途径: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

4、措施:计划生育。

§2 世界的人种

一、世界的人种。

1、黄色人种:亚洲、美洲、北冰洋。

2、白色人种:亚欧、美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3、黑色人种:非洲。

二、人种与地理环境:肤色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浅。

§3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1、六种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国、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英语:流传最广。

3、汉语:人数最多。

4、法语: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

5、俄语:俄罗斯。

6、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

7、阿拉伯语:阿拉伯、西亚、北非。

二、世界的宗教。

名称

建筑特征

标志

经典

分布地区

基督教

尖顶

十字架

《圣经》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圆顶

星月

《古兰经》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中部

佛教

方顶

《金刚经》

东亚、东南亚、南亚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的组成。

1、什么是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2、聚落的形态①乡村②城镇 或 ③村庄④集镇

二、世界文化遗传

1、中国:长城、秦兵马佣、故宫。

2、外国:威尼斯水城、金字塔、雅典卫城。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2 天气和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

1、什么是天气?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如晴、阴、下雨、风和日丽、暴风骤雨、阴转多云。

2、突出特点:多变。

二、气候。

1、什么是气候?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如:四季如春。

2、特点:相对稳定。

三、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天气预报。

1、什么是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

§2 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什么是气温?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2、表示方法:“℃”。

二、1、什么是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叫等温线。

2、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2)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三、降水。

1、降水的主要形式:雨、雪、冰雹。(霜、雾不算降水。)

2、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2)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3、降水的三种类型:(1)对流雨(垂直);(2)地形雨(爬坡);(3)锋面雨(水平)。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

1、雨季:(1)印度的乞拉朋齐;(2)夏威夷群岛的卡维金尼山。

2、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3)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五、气候类型图的制作和识别。

1、气温年变化曲线(要用平滑的曲线联结成线)。

2、逐月降水量图(柱状图)。

§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现象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运动。

3、海陆的分布。

4、地形地势。

5、人类的活动。

二、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1、地球的形状影响太阳辐射的大小。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角度在0°~90°之间)

3、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4、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5、地球的运动有两种方式:自转、公转。

6、地球的自转:

(1)什么是地球的自传: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的转动。(2)自转的周期:24小时(一天)。(3)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4)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出现一天中天气的变化。

三、地球的公转。

1、(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转。公转的轨道面和地轴形成66.5°的夹角。(黄赤道夹角23.5°)。

(2)公转的周期:一年。(3)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4)公转引起四季的更替

2、春风、夏至、秋分,冬至。春风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风9月23日;冬至2月22日。

3、五代划分。

(1)热带23.5°S~23.5°N(2)北温带23.5°N~66.5°N(3)南温带23.5°S~66.5°S(4)北寒带66.5°N~90°N(5)南寒带66.5°S~90°S

四、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海洋和陆地物理性质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快。海洋吸热慢,散热慢。

2、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温度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洋流的影响:寒流经过区气温低,降水少。暖流经过区气温高,降水多。

五、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1、地形的影响:山地高原气温低、降水少;平原、盆地气温高、降水多。

2、地势的影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每下降0.6℃。

六、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2、积极作用: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使气温变化趋于缓和。

3、消极作用:排除CO2滥伐树木,致使全球气温升高。

4、热岛效应: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往往中心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较去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

§4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一、热带: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草原气候③热带雨林气候④热带沙漠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

(1)分布地区:南北纬10°之间,从南美洲、亚马逊平原最为典型。(2)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3)代表城市:新加坡(亚洲)

2、热带草原。

(1)分布地区:南北为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最广大。(2)气候特点: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旱、雨两季。

(3)代表城市:巴马科(非洲马里)

3、热带季风气候。

(1)分布地区: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2)气候特点: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旱(11月到次年5月)、雨(6月到10月)两季。

(3)代表城市:孟买(亚洲、印度)

4、热带沙漠气候。

(1)分布地区: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撒哈拉沙漠最为广大。

(2)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干燥。(3)代表城市:喀土穆(非洲苏丹)

二、亚热带:①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中海式气候

1、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1)分布地区:中国、美国、巴西的东南部。(2)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3)代表城市:杰克逊维尔(北美洲美国)

2、地中海式气候

(1)分布地区: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

(2)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3)代表城市:罗马(欧洲意大利)

三、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1、温带季风气候

(1)分布地区:中国的东北部、俄罗斯的东南部、朝鲜半岛。(2)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少雨。(3)代表城市:沈阳(亚洲中国)

2、温带海洋性气候

(1)分布地区:中纬地区的大陆西岸。

(2)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3)代表城市:伦敦(欧洲英国)

3、温带大陆气候

(1)分布地区:亚欧大陆和北美洲。

(2)气候特点:东冷、下热、温差大、降水少。(3)代表城市:莫斯科(欧洲俄罗斯)

四、亚寒带针叶林气候(1)分布地区:亚洲大陆北部,北美洲北部;以俄罗斯和加拿大面积为最大。(2)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降水量少。(3)代表城市:西西伯利亚(亚洲俄罗斯)

五、寒带:①苔原气候②冰原气候

1、苔原气候

(1)分布地区:北冰洋沿岸。

(2)气候特点:全年严寒,夏季短促,降水少。(3)代表城市:巴罗角(北美洲美国)

2、冰原气候

(1)分布地区:南极洲和格陵兰岛。(2)气候特点:全年酷寒,降水稀少。

六、高山高原气候。

(1)分布地区:在中、低纬度的山地和高原。(2)气候特点: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著。

七、金昌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2)降水少的原因:深居内陆,几乎受不到夏季风影响。

(3)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干旱缺水,影响、制约工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八、如何判读气候类型图。

1、以高定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7月,属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1月,属南半球。

2、以温定带:最冷月气温大于15℃属于热带;最冷月气温大于0℃属于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3、以水定型:以降水量的多少出现的时间来判断它到底属于那种气候类型。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一、不同类型的国家(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领土面积

(1)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1707万㎞²

(2)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0.44㎞²“袖珍国”。(3)中国面积:960万㎞²,居世界第三位。(4)面积居世界前十的国家:①俄罗斯②加拿大③中国④美国⑤巴西⑥澳大利亚

2、国家人口多少悬殊。

(1)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

(2)世界人口最少的国家:梵蒂冈1000多人。(3)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

(4)人口居世界前十的国家:①中国②印度③美国

3、政治体制不同:①社会主义国家(中国)②资本主义国家(美国)③地区(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或属地-百慕大地区)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划分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发达国家的分布:北美洲、欧洲、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都在北半球。

3、发展中国家的分布:亚、非、拉,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

4、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1、产生诧异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原因: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高技术和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来的廉价材料,制造技术含量最高的工业品,并销售到世界各地,获取高额利润。)

3、发展中国家相对处于贫穷状态:(原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生产品种单一,建设资金不足,生产效益不高。)

四、如何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1、推进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

2、进行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3、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国际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贫富差距。

§2 国际合作

一、国际间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二、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

§3 国际组织 一、三大国际组织。UN(联合国)、奥委会、红十字会。

二、联合国。

1、总部:美国纽约。

2、六大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3、安理会的主要职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4、常任理事国,中英美法俄。

5、主要负责人及任期:秘书长,任期5年。

6、联合国的主要职责:

1、防止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

3、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

4、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三、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1、总部:瑞士洛桑。

2、奥林匹克精神: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3、理想:和平、友谊、进步。

4、标志:五环

四、红十字会

1、主要任务:

1、防止并减轻人类的疾苦,保护人的生命健康;

2、保障人类的尊严;

3、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社会福利工作。

2、标志:十字标志。

五、世界贸易组织(WTO)

1、总之: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

2、总部:瑞士日内瓦。

3、职能: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控制和减免关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4、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六、国际组织。

一、主要有: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名称

简称

总部所在地

欧洲联盟(EN)

欧盟

比利时布鲁塞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北约

比利时布鲁塞尔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欧佩克

奥地利维也纳 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上海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篇8: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一、八年级上册新旧地理教材宏观知识体系分析

新旧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均为中国地理总论, 组织顺序为:世界视角中的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组织顺序既符合学科逻辑, 由整体向局部, 由自然向人文, 也符合学生心理逻辑, 从易到难。现将教材知识体系比较如下。

第一章内容都是“从世界看中国”, 介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 新旧教材基本知识体系没有变化, 均是“疆域→人口→民族”。

第二章内容为“中国的自然环境”, 知识体系及组织顺序不变, 为“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但在局部做了调整和增删。旧教材介绍了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 还着重介绍季风与气候类型, 而新教材则将其概括为气候的主要特征, 化繁为简, 降低了正文部分的难度, 并新增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新教材删除了“湖泊”, 对“长江”增加了“治理”内容, 侧重于“开发”;对“黄河”增加了“开发”内容, 侧重于“治理”, 让学生明白长江除了开发之外也需要治理;而黄河也并不是只带来灾难, 经过治理也可为人类所用, 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 且增进了学生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除此之外, 新教材还增加了“第四节自然灾害”, 能够贴近最近几年中国的现状, 有助于学生了解全面的中国, 增加防灾减灾的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如附表一所示。

第三章内容为“我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体系不变, 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顺序展开, 只在局部做了改变:新教材在第一节中引入了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资源中符合中国现状地增加了“耕地比重小, 耕地正在减少”内容。

第四章内容为“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识体系不变, 按照“交通→农业→工业”的顺序展开, 局部知识做了改变。“交通”部分, 内容减少且顺序发生改变。旧教材详细地介绍了交通、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枢纽、铁路线与高速公路线。新教材则化繁为简, 删除了这些内容, 详细介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及铁路干线的分布, 且改变组织顺序。旧教材最后编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而新教材则最先对其介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只是文字表述变化了。

综上, 新旧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没有发生调整, 仍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体系间联系性增强。因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教材知识联系更紧密, 如新教材增加了“自然灾害”内容, 将学过的地势地形与地质灾害联系起来, 将气候和河流与气象水文灾害联系起来, 不仅将已学知识加以综合, 也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增加联系性。

二、八年级上册新旧教材课文系统分析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备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是地理教材的主体。本文将在地理教材结构与地理教材文字表述两方面做比较。

(一) 地理教材结构

笔者现以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比较新旧教材在地理教材结构的异同, 其他章节均是以表格中所呈现的教材结构来组织内容的, 如附表二所示。

据上表可发现新教材在结构方面有以下特征。

1. 阅读材料增多, 内容丰富度提高。

新教材中阅读材料数量 (23篇) 多于旧教材数量 (17篇) 。相关阅读材料增加, 不仅能够使所学知识易被学生理解, 且能开阔学生眼界, 幽默的语言还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地理。

2. 配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许多景观图, 几乎每篇阅读材料都配有地理景观图。直观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感性认识, 印象深刻。

3. 活动数量大, 目的性强。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 在每个知识点之后均设有活动

(二) 地理教材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解释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本文将对引言部分、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来比较。

1. 引言部分, 重视学科逻辑与学术理性, 需重学生生活与感性认识。

地理教材由问题作为一个章节的引入, 新旧教材问题的基本方式都是“你能说出……吗”“你知道……吗”。虽然问题做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 但上述问题并不与学生生活贴近, 且过于学术化和理性化, 问题中多含专业术语, 如“内流区、外流区、水文特征”, 这些都是正文部分要重点说明的概念。上课之前, 学生对学术知识不了解, 难以产生兴趣。且先让学生接触理性的概念, 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而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了知识逻辑却不符合心理逻辑。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到这些地理知识, 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 那么在课文之前设置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就应遵循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

2. 基础知识部分, 语言生动, 图文并茂。

文字表述部分用轻松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 且配有各种图片, 如景观图、直观图、图表等, 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且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地理知识。在需要科学阐述时, 教材用到大量数据来说明, 如气候中介绍南北气温差异与东西降水差异时, 介绍土地类型及耕地比重时, 用到大量数据和图表, 具有科学性。

综上, 课文系统方面新教材有进步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度直观性提高及活动设置目的性增强。在教材表述方面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系统各具特色且相互补充, 但仍过于学术化。

三、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上文对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新教材传承旧教材优点, 知识体系较为完善, 局部内容有增删。 (2) 文字表述简单易懂, 图文并茂。 (3) 新教材阅读材料增加, 附有景观图, 直观性增强。图表增加, 科学性增强。 (4) 活动数量较多, 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 引文设置学术化, 具保守性, 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 难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二) 建议

教材编制时, 每章开头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符合, 具有生活气息。

篇9:初一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新旧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及活动系统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此提出教学建议,对教师明确新教材侧重点并转变教学方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地理教材;改革;比较分析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地理学科进行了新一轮教材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把握教材改革的优点与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转变仍值得人们关注。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后文称旧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文称新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图像系统、活动系统两大系统上的差异,探索新教材的侧重点。

一、地理图像系统分析

彭晓风对图像系统作了界定:地理图像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本文将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中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地表述地理信息的各图画的集合。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根据杨向东对图像系统的分类方法及本文所研究的教材内容将图像系统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漫画、话框,对新旧教材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

1.图像数量多,类型丰富

经统计,旧教材中图片数量为224幅,新教材图片数量为217幅,二者图片数量相差不大且数量多,对图像的运用都很重视。同时,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漫画等多种多样的图像形式都在两套教材中使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丰富多样的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新教材中还出现了充满人文风格的艺术绘画等,丰富了教材,体现了教材图像的美育功能。

2.新旧教材各类型图像比重存在的差异

新旧教材中地图、地理景观图、示意图比重均較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景观图数量显著增多,由表1可知,在旧教材中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分别占图像总量的22%、37%及17%,在新教材中分别占19%、48%及10%。景观图直观生动、真实性强,对于不能亲眼感知真实地理景观的学生来说,其功能作用和表达效果更强。

(1)新旧教材中漫画比重均最小

但新教材的漫画比重增加,在旧教材中漫画占图像总量的1%,在新教材中增加到了3%。漫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话框的数量由25幅减少到12幅,减少了一半。旧教材中话框的内容文字表述较为呆板生硬,实际上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没有增强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新教材减少了话框数量,虽然话框的内容得到简化,但趣味性仍然不强。

(2)统计图数量少,比例低

新旧教材中统计图所占比例均不高,在旧教材中统计图占图像总量的9%,在新教材中占10%。统计图反映地理事物明确具体,科学性与实践性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从中得出所需的信息,能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统计图的数量过少则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图文结合,图像、课文及活动三大系统整体性增强

多图结合,随图设问,引导学生按步骤读图,引导学生揭示图片的内在含义,学会寻找不同图像之间的联系,在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图像与文字叙述并重,采用图文互补的方式来阐述地理知识,地理问题因有图像而变得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图像系统与其他两大系统相互联系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使三大系统的整体性增强。

二、地理活动系统分析

根据彭晓风对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及所研究的地理教材内容,将活动分为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操作性活动三个类型,对活动数量的统计得到表,详见表2。

1.新教材活动化繁为简,注重创造力、综合性与兴趣的培养

新教材中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共有83题而旧教材设置了94题。但新教材简化了活动系统,更注重活动效果。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位置”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将旧教材的前两题合并成了一题,活动的目的是读图并比较我国与图示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新教材采用一幅整体的世界地图,而旧教材用的是割裂的国家简图,新教材更利于学生对各国的地理位置的把握且容易对世界形成整体概念。旧教材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分析填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其相对应的新教材第2题要求学生写介绍我国地理位置的小短文。写小短文的综合性远远强于填表,由此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及综合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行政区划”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题量比旧教材题量少,但新教材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更好。旧教材用严肃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找”来熟悉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分布,而新教材更注重图文结合,提供给学生简单易学地记住省级行政区简称及分布的方法。例如“找邻居,沿线路,按方位,顺口溜”这样的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2.问题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

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部分(旧教材为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部分)所设置的活动,旧教材用到大量的文字描述,最后让学生根据描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似在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大,问题没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实施。新教材则简化了活动的难度,文字部分简短并附有长江干流各河段示意图,直观简洁。活动先让学生填入长江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再根据示意图分析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性,最后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谈谈看法。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此为新教材的进步。

3.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

旧教材认知性活动占总活动的60%,新教材占68%,均超过了活动总数的一半,说明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中读图思考类与阅读思考类活动比例都增加,而问题思考类活动比例减少,旧教材中读图思考类活动、阅读思考类活动及问题思考类活动分别占活动总数的24%、9%及28%,新教材中三者分别占37%、14%及17%,说明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旧教材中问题分析类活动所占比例最大,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及综合概括能力较弱,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分析,难度过大,活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教材在课文系统采用图像能增强教材直观性,在活动系统采用图像能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因此较多地采用图像和阅读材料则避免了旧教材出现的问题。

4.新教材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仍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过于重视学生认知和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轻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体验性活动能让学生在直接感知过程中培养自身情感。旧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24%,新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20%,比例略有下降;老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16%,新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12%,比例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八年级地理新教材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图像系统设置方面,旧教材的优点在于图文结合,随图设问,图像各具特色且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图像系统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地图、景观图、示意图比重较大。但统计图比例过低,画框设计仍较传统。新教材传承了旧教材优点,并且增加了景观图比例,从而增加了教材的现实性与直观性。

活动系统设置方面,新教材的优点在于读图思考类活动增加,问题设置简洁化,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对学生的启发性增强。缺点在于与旧教材一样过于重视认知能力发展,而轻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建议

教材编制时,图像系统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图的数量和比例,画框设计的语言应增强生动性及趣味性。活动系统中应该多设置操作性与体验性活动,问题的设置不要过于严肃与学术化,而应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性认知。

地理教學中,教师应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充分运用教材图文结合以及景观图数量多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图像,指导学生学会看图,避免干瘪的讲述,通过景观图了解不熟知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通过示意图学习抽象的地理规律及原理,通过统计图学会提取地理信息及分析地理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进行综合性活动时,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晓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分类与实践应用研究: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06.

[3]张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J].教学与管理,2009(19).

[4]刘宏光.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0).

[5]李永治.评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新特点[J].许昌师专学报,1996(4).

篇10: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1.以风车而的国家是荷兰。

2.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9.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①查阅地理辞书;

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面积的大洲是亚洲;

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积的大洋是太平洋;

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的岛屿。

7、赤道横穿过非洲和南美洲大陆。

8、巴拿马运河划分南美洲和北美洲;

苏伊士运河划分亚洲和非洲;白令海峡划分亚洲和北美洲;丹麦海峡划分欧洲和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家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第二节海路的变迁

1、海路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如:填海造陆)。

2、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板块间的基本运动方式: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

5、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6、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7、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8、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9、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的特点:时间短、经常变化。

2、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3、天空布满云时,为“阴天”;

当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为“晴天”。

4、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5、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6、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

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7、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

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2、能绘制气温曲线图。

3、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4、气温的分布:(1)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0C。

5、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6、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3、能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4、降水的分布:A、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温带地区,大陆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其特点:时间长、变化不大。

2、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A、热带草原气候:湿季草木茂盛,干季高原枯黄;

B、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C、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E、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4、热带种植水稻一年能收获三次;

_带一年可以收获两次;温带一年只能收获一次。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等于0,表示人口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3、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东南部等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4、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5、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

7、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汉语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9、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10、_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11、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创始于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堂。

13、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4、东南亚的高架屋;

西亚地区的房屋墙厚、窗小;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从陆地面积看,俄罗斯1707万KM2、加拿大997万KM2、中国960万KM2、美国937万KM2、巴西854万KM2、澳大利亚769万KM2。

2、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4、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6、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上一篇:关于揠苗助长的故事下一篇:水政水资源科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